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外经济发展现状集锦9篇

时间:2023-05-29 16:02:03

国外经济发展现状

国外经济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1块状经济的内涵

“块状经济”首先表现为一种同行业或产业链密切相关的若干厂商的“扎堆”现象,这些企业密集,地理位置相距较近。手工业时代“块状经济”就已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块状经济”一种含义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中国的浙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顺德古镇灯饰、东莞厚街家具、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另一种含义是描述“城市边缘的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北爱尔兰、中国大陆的东莞、苏州、中国台湾新竹等。

2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必要性

目前笔者认为推动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势在必行。原因如下:

①产业集聚度较低,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由于杭州中小企业众多,分布广泛,而园区规划滞后,块状内企业未能充分集聚,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利用,污染物处理也不能集中,因此提升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度是发挥块状经济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的重要手段。

②块状经济产业体系需进一步深化。多数块状经济产业链过短,上下游联系不紧密,块状内组织松散,竞争大于合作。所以进一步拓展上下游的产业链接,更大范围实施产业整合,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率,并相应地拓展价值链,加强增值环节,成为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方向。

③低成本竞争难以为继,创新成为决胜未来的重要武器。杭州多数块状经济走低成本、低价格的扩张路线,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工人福利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并非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资源的紧张、成本的增长、政策的限制,这种优势将越来越弱。而未来的竞争是以创新为主导,走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污染的发展之路。所以培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支撑。

3建德化工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技术创新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建德化工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块状经济,本文主要考虑从技术这个方面研究其转型模式。根据经济增长的技术理论,较高的R&D对企业(整个块状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建德化工块状经济通过高达销售总额5%的研发投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块状经济中的新安化工、大洋化工、IFF、建业有机、格林香化、大洋化工、友邦香料、福斯特等龙头企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产品有机硅、草甘膦、有机的低碳脂肪胺系列产品、异丙胺、格林酮系列、碳酸钾等众多产品的在全球市场颇具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也很高。但要推动整个块状经济的发展,除了龙头企业需要持续引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保证技术上的领先,生产更多的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外,加快技术在块状经济内部的溢出扩散,提高块状经济内其他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缺乏足够的实力搞技术研发,但模仿加创新可以降低其成本。龙头企业可将次要的技术及要到期的知识产权以较低的价格优先出售给块状内的中小企业,减小其研发成本和周期,或选择优质的企业对其进行技术输出,使之成为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

4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价值链升级模式

余杭家纺块状经济6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外贸依存度非常高,而且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可见该块状已融入了全球市场。目前余杭家纺块状经济只是全球家纺行业的生产基地,而研发基地和销售基地却两头在外,整个块状经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对研发设计环节:围绕发展潮流化、功能化、个性化家纺的主题,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国外知名企业和研发设计中心进行合作,发挥余杭质检分局国家家纺布艺实验室作用,创新运用大豆纤维、竹纤维、彩棉等生态健康新材质面料,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和加工水平,加快发展中高档家纺,在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现代时尚、个性风格、色彩花型、流行主题等方面与世界家纺行业同步。全球家纺行业高端设计机构和人员大都集中在意大利,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意大利家纺行业受到重创,大批研发设计人员失业,余杭家纺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成本雇佣或委托意大利的研发设计人员或机构进行研发设计工作。同时为建立独立的设计团队,可邀请国外人员到余杭讲授或组团到国外学习。这样可进一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从研发设计环节提升家纺行业的水平。

对营销环节:坚持国内国外市场“两轮驱动”,构建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营销网络,控制销售的自。因为金融危机,国外市场大幅萎缩,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做国内市场,就难免要走独立的品牌之路。而要创建品牌就必须控制终端,建立独立自主的营销网络。

所以,余杭家纺可从品牌推广和网络建设两方面加强营销环节的控制,同时依托“中国家纺网”,展示“余杭家纺”品牌形象和龙头企业的形象。规划建设家纺行业营销展示中心,鼓励企业重视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余杭家纺”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对家纺企业来说,要看重国内市场,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国外市场。经济回暖后,余杭家纺企业要抓紧时机,夺回失掉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的份额。在向营销环节转型中,余杭家纺块状经济可采用“品牌带动”模式,发挥区域品牌、集体品牌和龙头企业知名品牌的联合效用,占领全球市场,抢占全球家纺行业价值链的较高端,使整个块状经济不断朝着全球家纺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不断攀升。在此过程中,剩余产能不断向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转移,将部分低价值环节从块状经济中分离出去。最终,完成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5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OEM带动模式

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在18个被调研的块状经济中,知名品牌总量是最多的,共9个,其中全国性生产基地称号1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驰名商标2个“钱潮”和“万向WANXIANG”和6个中国名牌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均具备,品牌绝对优势明显。但该块状经济中小企业众多,发展良莠不齐。众多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生产无牌同质且价廉的产品,相互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极不利于块状经济整体的发展。借鉴万向集团收购UAI并为其进行贴牌生产,同时利用UAI的销售网络、品牌和信誉带动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拓展,并利用UAI的知名度提升万向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培育自身品牌的成功经验。恒星集团、亚太机电等龙头企业同样可以借鉴该种模式进行海外市场的拓展。龙头企业获得海外市场,打响自主品牌,获得更多订单后,产能可以逐步往国内转移,充分发挥国内的比较优势,生产更高质量、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在国内,这些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协议、合作等方式选取块状内优质的中小企业为其进行贴牌生产,将产能扩展至整个块状。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订单、在国内下订单、制定标准、检验把关,同时进行管理输出、技术输出和品牌输出,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通过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利用OEM模式联通国内外市场,占据价值链的更高端,从而带动整个块状经济往价值链的高端升级。

6三种转型模式的推广应用

①建德化工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技术创新模式的推广。该种模式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新技术的推广扩散则是促进块状经济内其他企业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建立动态有效的创新系统和创新机制是保证以上两个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这期间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必不可少。实现了以上的几个条件,该模式可较为有效地适用于任何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获得转型的块状经济,更适合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块状经济,如生物医药块状经济、通信电子块状经济、光线块状经济、新型材料块状经济、造纸块状经济等等。

②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价值链升级模式。该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外贸依存度较高,以国外市场为主导的传统块状经济,尤其是OEM型块状经济。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四个升级环节是个阶梯式的递进过程,目前大部分块状经济处于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这个环节,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向营销和设计两个价值高端的延伸仍是地方块状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如服装块状经济、羽绒块状经济、化纤块状经济、五金工具块状经济、制笔块状经济、卫浴块状经济等等均可采用。

③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OEM带动模式。该模式可普遍适用于龙头企业较大、知名品牌较多的块状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OEM带动模式是块状经济内龙头企业在全球占领高端市场、获取优质订单后,再将业务外包给块状内的优质的中小企业,从而带动块状经济整体升级的方式。机械制造块状经济、服装块状经济、软件块状经济、电子产品块状经济、汽车块状经济等等可采用该种模式。

国外经济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差距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以政策为导向实行市场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国内外经济交流。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从封闭落后的贫穷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大国。从数据中就可以看出,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增长非常明显,平均每年增长9.0%,人均GDP增长为8.2%,这两项数据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充分重视。但是,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就可以知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较为明显。由此可以得出,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区域经的发展,但是也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我国的地理范围和地理结构就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占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要想更清楚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就应当对我国的区域进行定界。通常而言,我国采用的是东、中、西三大区域地带,同时把东部进一步划分为东部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因而,本文就东部直辖市、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的四个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区域经济的差距现状。

(一)区域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通过衡量人均GDP来评价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只能是一个宏观的表现。人均GDP高的区域说明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反之,则表示区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从1990年至2010年的人均或内生产总值及区域之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正逐年扩大。历年来的人均GDP四大区域的排列顺序为东部直辖市、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中就可以看出,区域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逐年增大,并严重的出现了两极分化并且有恶化的发展趋势。

(二)区域之间人均GDP的增长速度

虽然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表现得较为明显,但是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与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类似,在开始之初四大区域的人均GDP增长不断提高,甚至有发展过热的现象。其中有一年出现过最大增长速度大差距达到了9.8个百分点。从总体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就可以看出,东部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区域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在1993年达到了一个最高的水平。从1994年开始,四大区域人均GDP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并且减缓的差距呈现不同的程度。从经济报道中的数据可以了解到,在1999年四大区域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差距最大的达到了6个百分点。从1999年开始,四大区域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正义逐年身高的趋势缓慢增长,同时区域之间的差距也正逐步缩小。总之,我国四大区域人均GDP增长速度总体上呈现出波动起伏的状态,虽然区域之间的人均GDP增长速度表现出一定的差距,但是个差距也正逐年减小。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差距的主要因素

无论是从地域范围还是从人口结构上而言,我国四大区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进而可以说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详细的分析就可以发现,影响我国区域经差距的因素主要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展的因素。但是无论从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好出沿海快于内陆、平原快于高山、城市快于农村。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就应当分析影响区域经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

从经济发展的宏观因素上可以说,地理位置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历史、地理位置变动的格局、外部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反映。从总体上而言,我国地理位置表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梯度结构特征。我国东部地区总共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面积上占我国的13.5%。区域地势平缓、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以及土壤肥沃等优势,那么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此种优势,在创造发展机会的同时也抓住经济发展的机会。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多位于内陆不发达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0%多。虽然其在资源占有一定的优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较好,但是由于有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导致其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明显的劣势。由此可见,地理位置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二)国家政策因素

从我国财政政策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就可以看出,这两项政策表现出较为明显渐进东倾的特性,正是这样的特性导致各级政府、个人市场与企业团体表现出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我国财政体制在表达的过程中通常是以地区财政收支近几年的平均数为依据。这明显会扩大支出的规模。使得经济增长的东部区域获得较大利益,财政支出较少的区域经济受损。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明显的是针对外商而言,通过吸引外商投资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能够率先获得这种对外开放政策优惠的区域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在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的同时,还能够形成一股自我强化的力量,促使中央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表现更为明显的政策支持。可见,国家政策带来的外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三)人力资源因素

可以说,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源既有数量的要求,也有质量的要求。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西部人才流失是导致其经济发展落后的最为关键因素。虽然我国在西部开发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导致其在经济发展中与其他区域仍然存在差异。

三、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措施

从总体上而言,我国经济的发展处于高发展的状态。要想区域经济获得均衡的发展,就需要在消除负面影响的同时,促使不均衡发展有所减小。拓展我国区域经济稳定高效的发展,就需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首先,加强对外开放的政策扶持。在针对中西部发展不均衡状态,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倾向于中西部发展的开放政策,合理适度的浮动汇率机制,通过加强税率改革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促使各区域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其次,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从总体上而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才的发展。将培养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阳光产业来实施。在经济发展极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办好相应的教育。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状况,充分利用当前我国教育所拥有的资源,全方位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应当降低教育成本,促使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经济发展更快。最后,深化市场改革,增强市场的活力。提倡和鼓励企业团体在市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消除外企与民企之间的制约性,进而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分析其主要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彭文斌,刘友金.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J].经济地理,2010(02).

[2]陈翔.中国地区差距的分解及其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2011(05).

[3]邓苏,张晓.数量方法应用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国外经济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中日韩;贸易关系;竞争力

中、日、韩三国都属于亚洲国家,但是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却不尽相同,这样就会对三国的贸易往来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想在对外贸易中获利,并且永远处于优势地位,来掌握贸易的主动权。但是毕竟是不同的国家,这样就会对经济的合作与方式问题产生一定的矛盾,从而会影响中日韩三国经济竞争力的对比发生改变,那么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如何制定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将成为中日韩三国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进行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与竞争力变化趋势研究的意义、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现状、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竞争力分析、造成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以及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和谐发展的对策等五大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可以进一步促进中日韩三国经济的发展,并且促进三国之间的经济友好合作。

一、进行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与竞争力变化趋势研究的意义

进行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与竞争力变化趋势的研究,是对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一个重要把握,也是对各国在接下来的经济发展贸易中的合作战略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根据中日韩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来说,研究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各自竞争能力的发展变化,可以更好地去协调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并且可以及时做出经济战略的调整,共同维护三国的经济利益;而且在中日韩三国之间,很明显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当面对竞争问题的时候,本文的研究价值就得以充分的体现。因为在三国的贸易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会大力发展经济希望可以在对外的贸易和竞争中获取主动地位,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这样说来本文的研究就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对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与竞争力变化趋势的研究,这样就可以对未来三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分析和了解,正所谓知己知彼,从而就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去应对三国的贸易写作,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二、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现状

根据目前的实际调查发现,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十分的密切,并且三国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贸易协作。首先,对于中国和韩国两国来讲,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向往的商品销售市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成为了韩国的第一贸易大国。根据贸易数据可知,2015年韩国和中国的进出口的贸易总额为15.63亿美元,占据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8.43%,而日本则位居中国之后成为韩国的带个大贸易合作国家;其次,对于中日来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影响,中国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国家,双方进出口总额达1884.88亿美元,双方合作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对于韩国和日本来说,韩国成为日本的第四大合作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71.54亿美元,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6.4%。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有着十分密切的贸易往来,并且对国家间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面对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现状,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促进三国之间的贸易友好合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繁荣。

三、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竞争力分析

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说,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首先,对于日本来说,它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而且在高科技领域有着领先于其他两国的独特地位。尤其是在电子科技、新兴技术等方面始终处于世界前列,而且非常大的竞争优势。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它的经济发展往往会受到本国市场的限制,因为日本的国土和人口难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国内市场,这使得日本的经济大部分都要依靠对外经济,从而对外贸易发达,这说明日本具有很强的对外经济竞争力;其次,对于韩国来说,它是新兴的电子科技的国家,同时也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型国家。在韩国尤其是对于以文化为主导的经济贸易来说,在亚洲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例如,韩流文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经济效益,在整个亚洲的影响十分巨大。最后,对于中国来说,我国具有丰富的经济资源以及国内市场,可以说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雄厚的基础,但是在对外经济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对外竞争力不高,而且缺乏对外经济的相关经验,面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日韩三国在对外竞争力方面,各有侧重必须要放到具体的经济环境下才可以做出最精确的分析。

四、造成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中日韩三国缺乏统一的贸易管理法规

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发展十分不稳定,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三国之间缺乏统一的贸易管理法规。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国经济政策以及经济法规的制定都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来进行制定的。就目前三国的经济贸易法规来说,各国都是各自为战,都希望通过贸易法规的制定来维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和经济发展。这些法规的制定往往都是带有片面性的,不可能到的除自身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认可。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各国因为贸易管理法规的不同和歧义,而出现一些贸易争端,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的稳定,不利于三国贸易协作的开展。所以必须要解决目前中日韩三国缺乏统一的贸易管理法规的现状,维持三国之间的贸易合作。

2.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

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三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会造成三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力的变化。首先,日本是亚洲唯一的一个发达国家,掌握着相对先进的科技技术,尤其是在高新科技领域占据着重要地。日本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二战之后,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且迅速占据亚洲市场,日本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它在三国竞争中占据着经济贸易的主动权;而对于韩国来说,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但是它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以及文化产业方面,经济实力相对于日本要小;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腾飞,并且经济实力正在逐步增加,在国际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面对国内的一些区域发展问题,中国还需要不断地促进经济发展来解决。因此三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会对三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3.中日韩三国经济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现象

影响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发展现状的原因还表现在,中日韩三国经济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现象。例如一些贸易倾销案件与反贸易垄断案件的发生,都严重损害了贸易输出国的经济,并且对国家间的合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这样的贸易倾销案件在中日韩三国中也有时有发生,往往是由于贸易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稳定以及民族工业的利益而产生的。而且面对中日韩三国经济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现象,三国之间往往会因为一些细小的经济纠纷而导致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中断,给合作双方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最好的解决贸易合作问题的最好方案,只有加强、避免纠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间的发展与进步。

五、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和谐发展的对策

1.中日韩三国共同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的贸易管理法规

中日韩三国之间为了本国的利益发展必须要加强合作,经济合作是三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促进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友好合与贸易往来,必须要构建公平合理的贸易管理法规,建立三国共同遵守的贸易规则。首先,在贸易管理法规建立的时候,三国代表必须要进行公平的协商,找到三国利益的契合点,实现求同存异的贸易管理法规的建立;除此之外,在贸易管理法规进行实施的时候,必须要成立由三国人员共同组成的监督执行小组,来共同维护贸易管理法规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通过建立科学、广泛的贸易管理法规,共同维护三国的根本经济利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三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随着中日韩三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三国之间建立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才可以采取统一的贸易规则以贸易合作,才能更好的减少冲突事件的发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解决经济冲突和争端,实现三国的经济合作,但是从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中日韩三国经济负责人加强对话,通过不断的经济合作来明确彼此之间的经济发展战略意图,增加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能性,实现中日韩三国共同发展。

3.中日韩三国加强改革创新,打破贸易保护壁垒

对于中日韩三国贸易发展来说,三国必须要首先增强本国经济的发展实力,只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才可以更好的去进行国外贸易,并且在国外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其次,中日韩三国在提高自己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打破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通过平等的贸易往来,才可以促进三国之间实现长久的经济合作。而且中日韩三国必须要明白,改革是为了促进发展,而只有不断地加强合作,才可以更好地去吸取经验,促进本国经济的卓越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知道,由于中日韩三国的具体国情存在差别,这样就会使经济发展方式和对外经济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本文主要对三国的贸易往来现状以及具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了建设性的实施策略,希望以此来推动中日韩三国经济贸易合作的开展,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

参考文献:

国外经济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 地方经济发展 外贸人才培养 中山学院

一、中山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中山市经济是典型的开放型经济,国际贸易在促进中山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山外贸依存度一度超过150%,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山市外贸依存度一直在100%上下波动,净出口占GDP比重超过40%,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当前,中山市外贸发展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4年进出口增幅仅为2.7%,其中出口增长4.2%,进口下降1.7%,外贸依存度下降至80%,与此同时中山GDP增速放缓,2014年GDP增长率仅为8%,为25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

改革开放至今,中山外向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为中山市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从1995年到2014年的20年间,进出口规模扩大了十倍以上。2014年,中山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69.6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中出口278.8亿美元,同比增长5.3%。虽然在1995―2014年的绝大部部分年度,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但增速却开始下降,抛除2010年因2009年的过度低迷带来的反弹,从2006年起,中山市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基本上是持续下降,同期中山经济总量增速进入持续下降轨道。

与进出口和出口增速下降相对应,中山外贸依存度持续下降,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下降。造成进出口增速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因为出口对象地区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需求低迷,随着本地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竞争力上升,抢走了我们的部分市场;主观上,中山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不能跟上市场的需要,而制约中山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因素则是人才无法满足外向型企业需求。

二、中山市外贸人才现状与问题分析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外贸人才指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及其他国际化经营与管理活动和相关政策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的人才。就中山市而言,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具备能够促进商品国际贸易相关技能的人才。相比于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因其跨国特性使得相关人才的能力要求更高。优秀的外贸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多元化的丰富知识、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熟练操作计算机等。

适用的外贸人才需要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了解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环境因素,掌握国际贸易的经营方法、业务知识和技能,可以运用计量、统计、会计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具有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熟练阅读英文资料,能运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从事涉外经济活动。

利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林桂军教授博导的成熟的国际经贸人才的能力与技能识别体系,结合中山外贸产业现状,遴选25种重要的外贸从业能力,向中山市外贸企业发送电子调查问卷,把握中山市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能力需求及外贸人才现状。

1、调查企业构成

调查从企业对外贸人才素质能力需求、企业对外贸人才素质能力现状评估、企业获取外贸人才途径及获取外贸人才的难易程度等三个角度展开,中山市外经贸局(现商务局)工作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向本市外贸企业发放,收回有效问卷354份。调查的企业构成,生产性占79.67%,贸易型占20.33%,这基本反映了中山市外贸企业的结构现状,以生产型为主。

自从2004年7月中国放开外贸经营权,原来通过专业外贸企业出口的企业纷纷组建自己的外贸队伍,以提高出口利润,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外贸行业活力,同时伴随着对外贸人才需求的大幅增加,对外贸人才能力要求也由单纯的跟国外客户交流能力和发现寻找国外客户能力向综合能力包括生产经营相关的能力升级。中山外贸行业企业在原来的强势发展基础上,抓住机遇,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但从数据上看,中山进出口在2003年达到峰值以后,增速开始放缓,其他地区竞争力增强是一个主要因素,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山外贸人才数量质量无法跟上外贸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能力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按重要程度排名前十的分别是英语应用、理解国内出口政策、职业道德、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文字表达、信用证制作和处理、了解产品竞争优势、了解贸易规则和反倾销、搜集和获取买方信用信息、国际商务谈判,这些能力是外贸人才能否获得外贸订单的关键能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贸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取订单的人才,而跟订单处理相关的一些专业能力则被置于这些能力之后。

就中山市的外贸企业而言,多数企业没有知名的国际品牌,国际知名度低,产品本身的硬实力不够,同质化程度严重,产品本身不足以给企业带来充足的订单,获取订单更多地依赖外贸人员的综合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获取订单的能力成为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拥有足够数量市场开发能力较强的外贸人才成为外贸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3、中山市外贸企业外贸人才能力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中山市外贸企业外贸人才能力满意度不高,除了职业道德外,对所有能力非常满意的企业比例都在20%以下,其中影响外贸人才市场开发的关键能力,满意程度排名较前的有英语应用、国际商务谈判,而企业认为比较重要影响外贸人才市场开发的关键能力如理解国内出口政策、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了解产品竞争优势、了解贸易规则和反倾销、搜集和获取买方信用信息等能力的满意度都不高。

中山市外贸人才能力现状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总体而言,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各项能力满意度不高,非常满意的比例明显偏低,企业最看重的各项素质和能力的满意度更低,对比重要程度最高的前十项能力和满意程度最高的前十项能力,重合度非常低,重要程度排名前十的素质和能力中仅有英语应用、职业道德和国际商务谈判能力的满意度排名前十。

对比不满意程度,重要程度排名前十的了解贸易规则、反倾销、理解国内经济形势、理解国内出口政策、了解产品竞争优势等方面的能力不满意度偏高,全部排名前十。中山市外贸人才能力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外贸企业要求。

三、适应中山地方经济发展的外贸人才培养策略建议

做为珠三角经济发展城市之一的中山市,周边有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这些城市的经济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占总体经济比重较大,相比于这些城市,中山市对外贸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利用本地高校培养适合本地外贸经济发展的人才是解决外贸人才问题的有效途径。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中山市的最高学府,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担任理事长。中山学院是中山市唯一能够提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承载着中山市外贸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基于中山市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能力的需求,适应中山地方经济发展。

1、建立机制让外贸企业实质融入外贸人才培养过程

借鉴“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共同主办的“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模式,策划举办校内的“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竞赛,以竞赛带动教学。竞赛内容包括“拟定国际贸易参展商业计划书、国际贸易产品会和布置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要求各参赛队自行寻找合作厂商,参展商品以由合作企业提供的实际商品样品为原则,以此为契机让外贸企业深度参与,通过竞赛过程让学生掌握分析出口产品特点的技巧能力,对主要中山出口产品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竞赛准备过程中与企业的深度沟通,加强学生对外贸企业经营特点的认识,了解真实外贸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从而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外贸企业也可以在参与过程中提前谋划人才遴选,将企业经营理念提前传递给潜在的未来员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影响,实现合作共赢,促进竞赛的良性开展。

2、加强教学过程与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联系

优秀人才的培养不只是高等教育学校的任务,支持帮助本地高校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同样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体现地方政府服务地方的职能。外贸政策随着经济形势变化不断变化,地方政府外贸管理部门熟悉外贸政策,及时掌握本地外贸发展的具体情况。

中山市外经贸局(现商务局)对外贸管理有着丰富且卓有成效的经验,熟悉国内外及地方外贸相关政策,深度了解中山市外贸经济结构,通过加强中山学院与中山市外经贸局的联系,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及时把握中山现实外贸发展,另一方面直接邀请相关人员到校为学生开展外贸形势发展讲座,有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外贸发展动态,提升学生的外贸政策把握能力,及时了解中山外贸发展现状。

3、适应中山外贸发展形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在加强传统外贸实务专业职业知识传授的同时,适应外贸发展新形势,及时补充最新内容。例如,当前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补充甚至替代已是不可能逆转的历史潮流。跨境电商国际贸易与传统国际贸易对专业人员的能力需求将出现显著的变化,跨境电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订单获取和货物交付模式,在要求相关人才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和国际商务谈判及政策把握能力的基础上,要求专业人才能够把握海外网络用户的消费特征,合理有效规划物流方案,降低跨境配送成本,能够深度把握目标市场的经济结构、经济政策、文化因素等影响个人客户购买习惯的重要因素。

教学内容的调整尤其注重适应中山市外贸发展新形势,挖掘把握外贸新趋势在中山的发展情况,发现其中经验和问题,将之引入课堂讨论,在讨论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密切中山市外贸发展,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迅速融入外贸业务实践,促进中山市地方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山市外贸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413S4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基于服务中山经济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JY2015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明娟: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国外经济发展现状范文5

一、欠发达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一种,是以县级行政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以市场为导向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位经济。但不同县的经济发展程度往往不同,既有富裕县,也有贫困县。下文中,笔者将具体的分析欠发达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1.体制滞后。同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往往表现出体制滞后的特点,计划经济残留严重。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欠发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体制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除相应的体制之外,还有就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没有对经济发展作出具体的规定。面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当转变职能,担当起引导经济发展的重任,带领人民走向富裕。

2.数量繁多。相关统计表明,我国现在有680个欠发达县,大约占全国的35%。也就是说每三个县中就有一个县是欠发达县。欠发达县的数量多,也就决定了我国当前面临着极大的发展压力。除数量繁多之外,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困境也各有不同。有些地区欠发达是因为区位原因,交通比较闭塞。还有一些欠发达地区是因为政策原因,缺乏良好的政策支持,导致了其发达程度不高。

3.教育落后。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教育落后,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人才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很多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往往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地区欠发达对教育方面的投资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地区欠发达,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欠发达地区只能越来越穷。

4.人口外流。欠发达地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大都是一些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儿童。这就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没有劳动力自然就难以建立起发达的经济。还有就是人口外流导致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狭小,也就是欠发达地区缺乏市场资源。这样的话就难以生成完整的生产消费链,也就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如何转变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欠发达县域经济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经济体制滞后,难以跟得上时展的潮流,其次就是数量繁多,所面临的问题各有各的不同,还有就是教育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流失严重等等,为改变这一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

1.更新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得上时展的潮流。欠发达地区要找到新的出路,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就必须要更新观念,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要借鉴其他发达地区优秀的发展经验,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区域的发展现状,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2.改变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否平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改变欠发达地区落后的发展现状就必须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在改变产业结构时,既要考虑到当地的资源分布状况,还应当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3.发展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只有发展教育事业才能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发展教育事业,首先应当吸引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为教育事业准备一些高素质的老师,其次应当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注意完善相关的教学设备,这样才能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保证之后人才输出的质量。还应当注意成人教育,给那些无业游民一些培训机会,增强他们的技能,为他们之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就业率,发展新的产业。

4.政策支持。除上述措施之外,政府方面也应当加大对创业、就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创业,并为创业提供一些帮助等。另外还要注意引进外资,借助外来力量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结语

国外经济发展现状范文6

金融危机发生的一般原因是资本全球化运动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矛盾的尖锐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不仅同发达国家一样有生产过剩、金融过度膨胀的问题,还有本国货币与国际货币之间的矛盾。商品价值、金融资产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实现这三重矛盾相互交织和日益发展是金融危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前提。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对称依赖或中心主导与从属的经济体系,则是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产生、发展的现实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由中心向扩散,中心对资本的垄断和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加强时,发展中国家内部生产过剩、金融过剩和与外部联系中的国际价值实现问题正不断深化发展。由于历史造成的经济脆弱,在国内要求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压力下,发展中国家极易陷入依赖外部推动、三重矛盾日益发展的状况。这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因西方资本流入和出口发展而快速增长,又因对外收支状况恶化和西方资本回流而爆发金融危机以至金融危机反复发作的原因。

21世纪初期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最终取决于世界经济中各地区、各国之间相对经济实力的变化。前述世界经济运动的模式已经表明,世界经济运动的状况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否根本上在于中心与依存关系的发展,从本质上看,这就是两部分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状况。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也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经济主体以实力为基础的博弈。货币金融垄断是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就是竞争优势;处于垄断地位的一方总是支配着另一方和整个经济运动的方向,这就是世界运动的法则,也就是决定世界金融危机走势的基本规则。

世界经济中经济实力反映为科学发展、生产力水平、经济规模、金融市场规模和其货币是否充当国际货币。科技发达、经济和金融规模大、货币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从经济金融到文化都对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产生影响。这种客观规律决定着世界经济和金融运动的发展趋势,也决定着世界金融危机发展的前景。未来世界金融危机问题根本上取决于世界体系中各地区和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变化。

世界金融危机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将很难改变。首先,如前所述,世界经济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将处于严重不对称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1975-1995年,除东亚少数所谓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中国之外,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相对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都处于连续下降状态。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得益者,发展中国整体经济地位下降。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又给予东亚经济严重打击,从而使中经济全面受挫。目前,发达国家占有世界财富的3/4,最不发达国家则增加到49个。从历史来看,金融危机发生后,在经济格局不变、依存状况总体上不变而作部分调整时,几乎所有受危机打击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再度依赖外部资本流入和外部拉动。

其次,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外部债务(见表1),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调整面临诸多困难,出口创汇又因技术革命发展滞后和西方国家的限制十分艰难,当西方资本流入时,可能导致新的生产和金融失控,而不会产生较多国际收益。这势必成为新危机的隐患。

表1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和负担率

年份债务额(亿美元)债务出口率(%)

198019901998198019901998

所有发展中国家6095147282465185.3155.8146.2

东亚及太平洋9412861697893.1113.4107.4

欧洲及中亚7552210435444.896.9126.7

拉美及加勒比257347547358201.9256.1202.5

中东及北非8381830205841.4119.1137.4

南亚38012991645160.5317.5201.0

撒哈那南部非洲6091774225866.4209.8232.1

再次,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国际资本和国际货币的多元化,以及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与金融竞争总会对世界金融贸易和资本运动产生难以预料的扰动和冲击。在世界经济不对称结构和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和出口方向的多元化不仅不会缓和或抵御这种冲击,反而可能严重化。如果实行金融和资本自由化,再度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即使发展中国家认识到这种危险性。

金融危机与经济周期分离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传统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经济危机发生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所反映的是实物经济严重过剩的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推动西方经济长驱直入金融资本主义,也促使一些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在所有发达国家和一些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金融危机的主导因素。金融危机所反映的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后的崩溃。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金融危机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都是如此。

虚拟经济是指以虚拟资本膨胀和交易为特征的经济,信用发展是虚拟资本膨胀、虚拟经济兴起的推动力量。虚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生产规模扩大、速度加快,要求融资形式的多样化、融资范围拓宽、融资成本降低和融资的便利。虚拟经济发展表明一国金融活动和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财富积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虚拟经济或金融经济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一个必经的阶段。

但是,同实际经济的发展一样,虚拟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也不能超出它应有的范围。虽然人们目前还不能准确地指出这个范围,不过,从它服务于实际经济这一点来看,它确实存在发展约束。然而,由于虚拟资本市场脱离实际经济运动的特性,虚拟经济又往往出现加速膨胀的势头。虚拟经济逐渐超越实际经济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最主要的方面,这就造成了金融危机领先实际经济独立发生的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西方国家,也促使一些发展中国加速发展虚拟经济,一方面是因为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支撑虚拟经济膨胀的资本来源全球化,使虚拟经济的膨胀完全可以超出一国国内财富和生产增长的限制。金融危机因虚拟经济过度发展而发生的条件得到强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问题显然更为普遍和严重。一般来看,西方国家的虚拟经济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高收入和大规模对外投资为基础的,国家信用如国债和货币发行是虚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货币金融政策是虚拟经济的主要调节杠杆,这就是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主义。而在发展中国家,虚拟经济往往是以工业基础不完善、出口增长波动、收入分配严重失衡为前提的,资本流入和被动的货币扩张成为虚拟经济扩张的主要支持力量,货币金融政策调节虚拟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可以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虚拟经济是由外来资本拉动促成的,更具有外生性、泡沫性和敏感性与易崩溃的特点。起源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直接由虚拟经济极度膨胀而开始也就十分自然。当然,在发达国家,由于长期向外转移生产,一些产业已出现“空心化”,加上运用信息技术控制生产,实际经济过剩问题得到缓解,主要问题仍在虚拟经济方面。如果货币政策不当,国际金融资本在规模流入后急剧转为流出,仍然会导致虚拟经济崩溃和金融危机发生,只是在程度上与发展中国家不同而已。21世纪金融危机发展的这一趋势不会改变。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继续加速,全球资本运动将继续高涨。由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贬值将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经济转为复兴,进而吸引西方资本涌入,虚拟经济将因资本流入而再度高涨。第二,还会有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高速增长阶段,原有的新兴工业化经济则会跃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虚拟经济占优势会是一个经常性问题,而国际国内的不确定因素仍大量潜在,国际投机资本极可能卷土重来。第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很难改变的,如出口导向的生产结构、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对西方资本的过分依赖,等等。第四,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主义将进一步发展,但发展会不平衡。特别是欧元成为强势国际货币后,将对美国和日本的虚拟经济发展产生冲击,美国的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像以往那样有效,日元资本外流将使日本的金融经济受到打击。西方的金融资本主义虽不会发生严重的挫折,但出现类似1987年的股市危机还是有可能的,这要看西方金融资本在内部滞留的时间长短。

金融危机的时间间隔规律大体上不会改变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金融危机发展的进程来看,金融危机没有按某种固定规则周期性出现。1960年在西欧出现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后,间隔7年又出现美元危机,然后紧接着出现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危机,以及1971年开始的布雷顿体系危机。金融危机的频率明显加快。7年后,到1982年,金融危机转向发展中国家。此后又经过7年,由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开始,随后实行固定汇率的拉美和东亚发展中国家受到危机打击,金融危机的频率又明显加快。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运动的中心是资本运动,特别是金融货币资本的运动。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它们加速进入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而由于资本短缺,发展中国家只能接受资本和开放市场进行工业化,由此形成了资本由北方流向南方、商品也由北方流向南方的不对称状况。这种状况使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和商品流入中经济社会失控(一般只需5~7年的时间),风险日益增大,因此,西方资本内在的追逐利润和实现价值的行为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在发达国家之间,不同的货币资本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和货币金融政策的变化刺激不同的货币资本不断转换,因而由大规模货币资本运动所产生的金融货币危机不可能有什么固定规则。假若说有规则,那就是危机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利率之间的差异相对变化,并且随着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国的金融资本膨胀而加速发生。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金融危机正是如此。但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货币资本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西方金融资本主要是在西方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进入发展中国家的,高利率、固定汇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吸引因素。尽管如此,一旦西方金融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或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社会经济问题暴露,货币资本间的差异和矛盾就会显著激化,中心与之间的资本运动状况就会改变,所以,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也不会呈现周期性。世界金融系统的变化和矛盾、世界经济系统的不对称发展是这种非周期发生的客观基础。资本循环、复杂系统混沌原理足以解释这些问题。简而言之,在一个无规则、内外经济金融紧密联系、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世界体系中,任一对外收支不平衡和资本耗散能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都会随时随地发生金融危机,只要存在扰动和资本自由移动的条件。如果说有什么规律,那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开放的时间长短和资本流入规模,它们决定危机条件是否成熟,决定扰动是否导致资本大量外逃。

危机随世界经济和货币结构调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21世纪,世界货币结构也将发生重大改变,当前存在的美元中心结构将为美元和欧元的两极结构所取代。2002年欧元实体货币已正式流通,估计3~5年后欧元将会有力地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并对日元的国际化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在未来10年左右,美元和欧元将平分秋色。还应看到,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正在加速发展并逐步走向区域货币合作或货币一体化。这也将对世界货币结构产生有力冲击。在这种结构变化、调整和转变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来源、外汇结构都将经历大幅度的调整;不同的国际货币也将激烈竞争、相互取代,由此引起金融冲击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加大。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世界货币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除了外资大规模进出产生的金融震荡之外,还可能集中在资本外逃方面。资本外逃指一国资本所有者向境外转移资本的行为。资本外逃有多种方式和渠道,主要包括:(1)贸易融资。通过低报出口合同金额和高报进口合同金额,将多出的外汇资本移往国外,投资国外资产,本国损失外汇资产。或者干脆虚报进口,骗汇抽逃。(2)推迟和提前贸易结算。对出口该收汇的结算推迟,对进口则在预期本币汇率下跌时提前结算汇出。(3)转移价格。有国外分支机构的国内公司或在国内经营的跨国公司,利用内部贸易中的定价机制转移资本。(4)对外投资。对境外投资时,采用虚报投资、截留投资收益等方式将资本大量移出和留存海外。(5)利用非法商品贸易活动转移资本。资本外逃导致一国外汇资产大量流失,使发展中家外汇资源枯竭、货币持续贬值、国际收支和对外债务日益严重。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之后拉美国家出现经济长期萧条、债务危机反复发作、国内金融近乎崩溃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资本外逃。20世纪90年代东亚、俄罗斯和墨西哥金融危机前,国内资本外逃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例如俄罗斯从1992年以来,每年资本外逃达GDP的6%,占国内储蓄的8%~18%。

从经济全球化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的政策反应看,区域货币合作、资本市场开放、浮动汇率和经济结构调整代表着一种主流趋势。这种趋势的发展,完全可能为新的金融危机生成创造条件和时机。

金融危机的范围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金融危机由国别性危机演变区域性和全球性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经济与金融联系加强的多样化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则是基本机制。所谓危机的传染性和传导性,就是指金融危机由区域内一国向区域整体、进而向其他区域蔓延扩散的特性。

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传染的第一种机制是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贸易联系。就区域内而言,当一国爆发金融危机后,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使其贸易伙伴国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状况极易诱使投机者对其贸易伙伴国进行攻击并获得成功,因为贸易伙伴国出口减少、进口增长导致外汇储备减少和失业率增高,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难以在投机攻击中维持固定汇率;区域之间也是如此。金融危机传染的第二种机制是资本市场联系。当区域内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该金融资产价格大跌,由于区内各国之间的资本联系,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也遭受损失,流动性受到破坏,相互支撑的力量减弱,因而导致其他国家资本市场和金融状况恶化,从而也易被投机者攻击导致金融危机。第三种机制是区外国际信贷者和投资者对区域内各国经济作相似的判断和预期。当区域内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区域外的投资者困难以获得全面的信息,通常认为区域内各国经济金融状况基本相似,出于减少资产损失的考虑,不是从区域内其他国家抽回资本就是减少信贷提供,导致整个区域爆发危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容是促进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资本和金融联系,缩小相互之间的经济差异。区域一体化无疑加强着金融危机由一国向另一国的传递,区域内各国之间会出现反复震荡、交叉传染的状况,使各国危机不断深化。区域之间也是如此,某个区域发生金融危机传递到其他区域,其他被传染的区域又会将危机回溯到最初爆发危机的区域,形成遍及各个区域且不断深化的全球危机。20世纪90年代由泰国开始的金融危机正是如此发展的。区域一体化从最终实现货币一体化的角度看是有助于抗御外部资本冲击和抵御金融危机的,但是,在实现稳定的货币一体化之前,侧重经济贸易合作的区域一体化对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是不容置疑的。

国外经济发展现状范文7

关键词:辽宁;经济转型;现状;应对举措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经济转型不对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还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其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但包括发展模式转变、发展路径探索,还包括发展要素的创新等。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转型升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突破,辽宁必须要顺应经济发展大趋势,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这样才能更好地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辽宁经济转型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举措,希望对辽宁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辽宁经济转型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的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外贸易额也屡创新高,外资引进规模也不断增大,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辽宁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方向,只有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辽宁的经济转型升级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外资引进结构问题

目前辽宁外资引进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引进结构上却不尽合理,具体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引进方式单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是辽宁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而其他吸引外资的形式却并未得到普及,诸如股权形式投资、收购等,发展都十分不是成熟。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是引进外资的主体,而民营企业难以有效地引进外资,存在诸多方面的限制。其二,外资流向不合理,2009年,辽宁制造业获得投资数额为70亿美元、房地产行业获得投资数额为35亿美元,这两个行业吸引外资占引进外资总额的68%,2010年占比更是达到了70%。第二产业获得投资的比例过大,服务业引进投资比较少,这严重限制了产业结构调整。其三,投资地域不均,2009年,沈阳获得外商投资53亿美元,大连获得外商投资60亿美元,而辽宁省外商总投资154亿美元,这两个城市获得的外商投资占总投资的73%,地域投资不均衡状况显著。

2.民营经济发展缓慢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的经济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镇化、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只有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辽宁民营经济的发展仍旧比较缓慢,面临诸多阻碍,诸如产业准入政策不公平、融资渠道狭窄、企业素质低下、科技含量不足、投资环境不健全、投资成本升高、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要促进经济转型需要依靠民营经济提供的活力,只有建立自由、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改善民营企业的生态环境,才能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3.工业竞争实力下降

辽宁老工业基地在1978年总产值占到全国的8.86%,而到了2005年却下降到4.72%。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历史因素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被日本侵略者占据,资源能源被大量开采、运出国门,且日本侵略者撤退之后,对我国的工业基础进行了严重的破坏,使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受到重创。其二,上世纪90年代,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辽宁很多国有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力下降,设备技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都存在很大缺陷,制约了辽宁工业发展。

4.职业教育体系欠缺

虽然辽宁的整体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却比较缓慢,职业教育体系还不是很成熟,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职业教育不均衡,由于辽宁产业布局不合理,使得辽宁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其二,品牌特色不强,职业教育存在大量的重复专业设置,这样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也使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品牌效应不理想;其三,产学研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价值;其四,师资力量薄弱,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师资力量薄弱,企业结构不理想。这使得辽宁经济转型所需要的人才难以得到有效的供应。

二、辽宁经济转型应对举措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辽宁经济转型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此,就需要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优化外资引进结构

目前辽宁外资引进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引进结构上却不尽合理,存在引进方式单调、外资流向不合理、投资地域不均等问题,这样就限制了辽宁的经济转型。为了让外资更好地与辽宁的经济发展战略相融合,引进外资需要考虑到企业的效益、经济结构、产业优化等前提条件,逐步完善辽宁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地区协调发展。此外,要改善外资的资金流向,加强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鼓励外商投资改造传统产业,依托技术优势促进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2.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辽宁民营经济的发展仍旧比较缓慢,面临诸多阻碍,诸如产业准入政策不公平、融资渠道狭窄、企业素质低下、科技含量不足、投资环境不健全、投资成本升高、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为了更好地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应该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全面拓宽民营企业的发展领域,着力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其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民营企业素质,加强现代企业精神培育;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借助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针对不同类型、规模的民营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政策扶持,更好地推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3.提升工业竞争实力

当前,辽宁很多国有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力下降,设备技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都存在很大缺陷,制约了辽宁工业发展。基于此,可以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所谓的先进制造业就是高附加值、高盈利的制造业,其和服务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工业竞争力,辽宁应该依托现有工业基础,调整、优化发展方向,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强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以提升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4.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虽然辽宁的整体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却比较缓慢,职业教育体系还不是很成熟,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诸如职业教育不均衡、品牌特色不强、产学研体系尚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氛围,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二,完善职业教育体制,由于职业教育涉及诸多部门、行业,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其三,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教学场所、设备等的管理,统筹专业建设,提升品牌特色,避免专业重复,有效地提升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其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更好地实习和工作机会,为企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总结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人们的发展观念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经济转型不对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还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其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但包括发展模式转变、发展路径探索,还包括发展要素的创新等。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转型升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外资引进结构问题、工业竞争实力下降、民营经济发展缓慢、职业教育体系欠缺等方面介绍了辽宁经济转型现状,以期加深人们对辽宁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优化外资引进结构、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提升工业竞争实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前辽宁经济转型状况,为辽宁经济转型提供结构性动力、人才性基础、工业性支撑以及民营经济的活力,使辽宁经济能够紧跟经济发展潮流,抓住发展机遇,赢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景宇.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历史与制度的分析[J].长白学刊,2008(05).

[2]蒋非非.振兴辽宁经济要有新思路[J].理论界,2004(04).

[3]魏浩.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辽宁经济发展[J].情报科学,2003(06).

国外经济发展现状范文8

[关键词]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均衡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9-0066-02

[作者简介] 黄术生,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干部,研究方向为外汇管理。(江西 南昌 330008)

一、开放型经济环境下的均衡管理观

市场经济不仅包括产品市场,还包括货币市场。货币的价格是利率,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时,市场利率达到均衡水平,此时,整个市场的经济福利最大,这就是货币市场的均衡。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社会经济福利最大的状态。再来看对外开放的情况,产品市场的总供给还要包括进口,总需求还要包括出口;货币市场的货币供给还要包括资本输入,总需求还要包括资本输出。这时,产品市场的均衡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就不仅要考虑国内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还要考虑进出口、资本输入输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进口、资本输出,意味着向国外支付货币资金,即外汇需求;出口、资本输入,意味着从国外收进货币资金,即外汇供给。在自由贸易和货币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当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时,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上涨,出口和资本输入将增加,进口和资本输出将减少,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将随之下跌,反之亦然,直至外汇供给与外汇需求相等,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达到均衡水平。一般地说,外汇供给与外汇需求相等,是净进口(进口减出口的差额)与净资本输出(资本输出减资本输入的差额)相等。我们把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称为(狭义的)国际收支;把净出口与净资本输出相等,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因此,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还应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因此,宏观经济的均衡管理,首先就是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国内经济均衡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二、均衡管理的目的

1.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国民经济均衡,就是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社会经济福利最优的状态。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然而,国民经济均衡,是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通过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经济的理想状态。事实上,由于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总是客观存在的,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常常难以自动平衡,国民经济均衡不能自动实现。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投资过热,需求不足,就是市场本身难以解决的难题。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均衡管理观,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促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尽可能接近一致,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在外汇管理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体现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对于现代开放经济的国家至关重要,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无论是逆差还是顺差,都必然对该国国内经济形成冲击,影响其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虽然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国内经济失衡的外在反映,但国际收支不平衡反过来会加剧国内经济失衡。所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对于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外汇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

我们追求的国际收支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平衡,而不是静止的、简单的、形式上的平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外汇资源相对于经济发展需要十分短缺,保持国际收支适当顺差就是一种更深意义上的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同样是在自由贸易和货币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通过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的调节而实现的理想状态。事实上,在国际贸易中,出于保护本国政治经济安全等目的,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不可能完全消除,世界上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也并不多。并且,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其国内经济状况的反映,由于国内经济本身也难以达到均衡状态,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可能自动实现平衡。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均衡管理观,采取适当的政策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尽可能地接衡状态。

2.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利益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利益均衡,不是社会利益的巨大悬殊,但也不是社会利益的绝对均等,而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尽可能趋向均衡,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在外汇管理领域,社会利益均衡体现在各个经济主体参与对外经济活动所获的利益均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的行业、规模、性质的企业、不同的个人,由于资源条件、经济基础等差异,以及政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所获的利益差距越来越大。以2004年为例,东部11省市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约占全国的9成,中西部20个省市区仅约占全国的1成,就是对外经济活动中利益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对外经济利益差距的扩大,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大障碍。因此,我们必须以均衡管理观为指导,在制定和执行外汇管理政策时充分重视促进各个经济主体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利益均衡。

三、以均衡管理观指导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改革

1.经常项目均衡管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是均衡管理观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外汇管理领域,就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我们追求的国际收支平衡,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均衡。现在我国的外汇储备较多,出口和进口替代能力较强,外汇资源相对丰富,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外汇短缺,而是国际收支长期顺差与储备相对过剩。因此,现阶段首先应将“基本平衡,略有节余”作为国际收支目标,树立“平衡管理”的新思路,通过加强贸易、非贸易收结汇管理,进一步放宽贸易、非贸易购付汇管理,适当地控制外汇资金流入,有序地引导外汇资金流出。

2.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要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仅仅在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上树立均衡管理观还是不够的,资本项目外汇管理也必须以均衡管理观为指导。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在政策制定上应相互协调,清除政策上的盲区和重叠区,加强政策之间的配合;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在管理过程中也应相互协调,互通管理信息,加强管理上的配合。经常项目要加强对出口收汇的管理,适当放宽经常项目外汇支出限制,资本项目加强对外资流入的管理,适当引导对外投资,共同实现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3.本外币监管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作为央行,要将均衡管理观贯穿于人民币管理和外汇管理当中,并将本外币监管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

4.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外汇管理政策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国际收支失衡是国内经济失衡的外部反映。所以,宏观经济均衡,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实现国内经济均衡。我们必须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也体现均衡管理观,促进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目前,国内经济存在投资过热、消费不足的倾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选择应注重抑制投资,刺激消费,促进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选择还应注重与外汇管理政策相互协调,只有国内经济的均衡,才能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

国外经济发展现状范文9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 数据包络方法 投入-产出 经济发展效率

海峡西岸经济区(下文简称海西经济区)由于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等的特殊性,建立了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部分地区,总人口约8000万,与台湾一水相隔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经济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占区内70%人口的山区,其GDP不到30%。海西规划提出以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为中心城市,利用区内地理、文化的相似性,发展地区间经济,发挥闽粤赣、闽浙赣等跨省区域协作,其意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对区内20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对寻找制约海西经济发展的因素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DEA构建海西经济区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依照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价海西经济区经济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 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

海西经济区2.7万 ,占全国总面积的2.81%;2009 年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海西经济区虽靠海,但多为丘陵地区,经济腹地偏小,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西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产业素质低,经济规模偏小,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主要发展依托外资的“外向型经济”。1992年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海西经济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09年,海西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193.0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22 %,比1992 提升了1.21%;地区从业人员数为5129.81万人,占到全国的6.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5845.10元,比全国人均高1.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523.46亿元,为全国的5.77 %,比1992 年提高了4.32 %;实际利用外资77.3亿美元,占全国918.04亿美元的8.42 %,而区内对外贸易依存度36.16%,进出口总额为1121.77亿美元,占全国22075.4的5.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758.22亿元,占全国的4.9%,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为23.34%;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2009年,海西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91.02亿元,占全国的6.62%,比1992 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根据海西规划,海西经济区划分为“五轴”,即:福州—宁德—南平—鹰潭;厦门—漳州—龙岩—赣州;泉州—莆田—三明—抚州;温州—丽水—衢州—上饶;汕头—潮州—揭阳—梅州。发展五个中心城市带动整体协作发展模式,但目前存在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等问题:以福州为中心的宁德、南平和鹰潭地区生产总值远远低于福州,大约仅为福州的25%,在固定资产投资,引用外资等多方面都远低于福州的水平,即总体发展不足;以厦门为核心的发展轴上,漳州、龙岩和赣州三个城市之间整体差距虽小,但存在类似于龙岩的外资投资上仅有9.88亿元,差距较大的情况,即某一方面发展不足。因此,实现20个城市的协调发展是整个海西经济区发展的关键。

二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原理

1.DEA方法理论基础

数据包络分析由Charnes和Cooper等人于1978 年创建。DEA主要通过构造目标函数,将一个分式规划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区分决策单元为输入与输出,对同一类型的部门或单位的优劣或者绩效进行评价。输入数据是指决策单元在某种活动中所消耗的某些量;输出数据是指决策单元经过一定的输入之后所导致的成果或结果。在评价效率时,采用DEA方法具有两个优点:一是无需构造生产函数,减少主观因素影响;二是模型易于求解。

2.C2R模型理论

1978 年A.Charnes以单输入、单输出的工程效率为基础,提出第一个DEA模型—C2R模型,假设有n个部门或单位,即DMU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其输入、输出指标分别为 , ,j=1……n;

,为每个DMU的效率评价指标。

线性规划 模型及其对偶规划为:

该模型的经济含义为:(1)当θ=1,投入S-等于产出S+时,则称DMU为DEA方法有效,即存在帕累托最优解,在原有投入量条件下,产出量最大化,或在产出量不变的条件下,投入量最小化。(2)当θ

三 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1.选择决策单元,建立输入、输出指标体系

在指标选取方面,把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从业人员数作为输入指标,选择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作为输出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是整个经济运行发展的基础;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从1984年的12.58亿美元增长到2009 年的918.04亿美元,GDP从1984年的7206.7亿元提高到2009 年的340506.9亿元,从直观上看,我国GDP与实际利用外资额之间有着共同的增长趋势,而且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是一项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特点的投入指标,该经济区是重要的海陆空贸易枢纽,与国际的贸易较多;就一个投入产出过程而言,劳动的投入以就业人员总数来反映对宏观经济效率的影响。地区生产总值是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一项可以反映地区的经济规模和总量,是衡量经济状况的最佳输出指标;采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指标可以反映投入的收益情况。

在DEA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要求有足够多的决策单元DMU,若DMU个数n与投入指标数m及产出指标数s之间,应满足关系:2(m+s)≤n,否则评价结果可信度就会降低。本文选取的决策单元个数为n=20,投入指标数m=3,产出指标数s=2,则2(m+s)=10≤n=20。因此无需降维来减少投入-产出的指标数。

2.数据及DEA计算结果

本文选取的数据来自2010年福建省统计年鉴,选取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城市2009年的各项输入-输出数据,用DEA方法计算各城市的DEA有效值(表1)。

3.计算结果分析

根据海西经济区的规划,五轴均由海岸线城市开始,向内地延伸,将海西经济区划分为五个有其相近的经济发展状态的地区,根据这一划分顺序排列计算结果(表1)。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这20个城市中有6个城市DEA有效,占总城市的30%,可以看出海西经济区中大多数城市经济发展效率未达到帕累托最优,仍存在很大的帕累托改进。从表1的分类得到,第一轴(福州—宁德—南平—鹰潭)四个城市中有1个城市θ=1,即DEA有效,其余3个城市θ

第一,每个发展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整轴的经济发展。这五个城市分别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从表1的DEA有效值的数据可以看出五个中心城市均达到DEA有效,中心城市的DEA有效是所在整轴经济发展效率提高的重要依托因素。福州市作为福建省府,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具有重要地位,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文化中心,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处于海西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的第一位,是整个海西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重要贡献者;厦门市是我国首批实行对外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是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为一体的的重要港口城市,其2009年进出口总额居全区第一位,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6.87亿美元,仅次于泉州市,厦门市与泉州市同为主要的海西经济区主要的对外贸易城市,泉州其华侨之乡的历史背景,使其能够拥有良好的外商及台资的优势资源,使之成为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中心;温州市与汕头市分处于浙江省和广东省,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长期发展,两市已经发展相对均衡合理,经济发展总体处于较高水平。通过DEA模型的结果分析,说明这各轴中心城市拥有足够的投资,适量的资源,并在其经济运行模式下有对等的产出。虽然这五个城市在地区生产总值已经遥遥领先,其经济效率处于最优状态,但其还未发挥出带动作用。

第二,五轴中除中心城市以外的其它15个城市中有14个城市处于非DEA有效状态,相比于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在投入三个指标中,劳动人口投入指标与中心城市相距不大,然而在另外两个投入指标上就存在巨大差距,资本的投入缺乏是非中心城市发展的重大阻碍。从表1得出,这些城市与其所在轴中心城市相比,均存在投入不足,产出与投入不对应的状况。五个发展轴中非中心城市在实际利用外资这一投入指标下,各城市均远低于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的投入不足是制约各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心城市由于其优越性,拥有资源优势和政策倾斜优势,使得其能够获得足够的投入。同时出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浙江丽水市的DEA有效,是15个非中心城市中唯一一个DEA有效的城市,然而从其地方生产总值仅有542.02亿元及其它各方面的经济状态表现,远低于中心城市,相对于温州属于一种低投入-低产出的DEA有效,并不是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状态。15个非中心城市存在的投入不足,产出与投入不对应和低投入-低产出的经济运行模式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四 建议

首先,重点推进五大中心城市快速发展,壮大海西城市群建设,集中力量发展中心城市,同时需要加快改革非DEA有效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参考和借鉴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以求实现中心带动全局共同发展;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以求获得高投入-高产出。

其次,调整投资来源结构,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服务,促进社会投资合理发展。引导更多的资本投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的行业,逐步调整一、二、三产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提高投资效益。

最后,加强对外贸易,特别是对台的深度合作。毗邻台湾是海西的一大优势,海西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与台湾的合作与交流。海西应以“五缘”优势为基础,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台开发区,充分利用台湾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等优势资源,实现与其产业对接,优势互补,并探索闽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再逐步建成类似CEPA 的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最后实现全面接轨国际市场,有力提升海西经济发展效率。

六 结束语

每个轴结合实际,发展自己的经济运行模式,合理利用自身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是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最终目标。海西经济区的发展不是要重点发展或单独发展某几个城市,而是整个经济区的共同发展,划分为“五轴”,目的是要利用各城市的互补资源来实现共赢目标。通过DEA方法分析海西经济区内20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能够直观地看出,“五轴”上各城市的经济模式存在不适合目前的发展状况,中心城市尚未发挥其带动作用。改进经济运行模式,调整政策倾斜,合理协调发展,是发展海西经济区现阶段所需做的重要改革;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整个海西经济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充分发挥外商、台资作用是海西经济现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BL].

厦门网,2011.4.12

[2]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DEA)[J].科学通报,2000.17(9)

[3]杨开忠、谢燮.中国城市投入产出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8)

[4]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王亚伟、赵白云、陈振、梁保松、韩珂.基于DEA的河南省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效率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0).

[6]柳国祥.福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发展和改革论坛,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