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私营企业发展集锦9篇

时间:2023-05-29 16:02:11

私营企业发展

私营企业发展范文1

关于我市私营企业 发展环境的调查报告 私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它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及时反映私营企业发展情况,了解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制定发展私营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威海市企业调查队近期以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调研相结合方式,对全市40家私营企业发展环境进行了调查。 基 本 情 况 本次调查覆盖了全市三市一区及两个开发区的私营企业,抽中样本基本能够反映我市私营企业发展情况,从调查情况看,我市私营企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私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逐步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被调查的40家私营企业经营者男性35人,女性5人,平均年龄为44.3岁,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有朝气、有活力的队伍。在这支队伍中40-49岁的人最多,占55%;30-39岁的次之,占20%;50-59岁的占17.5%;其余的占7.5%。从文化程度方面看,27.5%的企业经营者已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大专学历占22.5%,中专高中学历占32.5%,其余的占17.5%。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12.5%,中级技术职称占25.5%,无技术职称占一半多。任职年限最长18年,任职在XX年以上者占32.5%,4-6年者占35.5%。企业经营者任现职前所从事的工作,来自企事业单位最多,占57.5%;党政机关占10%,农民占22.5%。 以上数据尽管反映企业经营者素质在逐步提高,但与整体经济发展趋势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私营企业经营者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私营企业发展模式二元化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私营企业的起步和发展大体可划分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它是以个体、工商户发展成私营企业,以家庭工业为起点的模式。企业的起初投资大部分来源于自有资金,22.5%私营企业经营者任现职前是农民出身,这种模式特点是,起点低,自发性强,有活力。 第二种模式,部分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政府出台加快私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感召下,依然决定放弃企事业、机关部门工作,迈进了私营企业创业之门。他们把部分国有、集体中小企业转制为私营企业,或者租赁、承包个人经营,或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合伙投资。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大多数企业起死回生,企业效益转亏为盈。有67.5%的私营企业经营者来自企事业、党政机关。这种模式特点是,起点较高,发展较快,效益较好。 三.私营企业组织形式日趋规范 从本次调查反馈的情况看,我市的私营企业组织形式由最初私营独资、私营合伙,发展到如今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与外商合资等多种形式,其比例分别为25%、5%、50%、12.5%、7.5%。有限责任公司占据半壁江山,其比重有逐年增加趋势,组织形式日趋规范化。 四.私营企业贡献日益突出 我市私营企业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对40家私营企业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至XX年三年间企业销售收入、资产总计连续三年同时保持递增的企业占32.5%,纳税总额连续三年递增企业占30%。XX年纳税总额超百万元的企业就有3家。其中华夏集团XX年上缴税金达2300万元,私营企业税收成为我市税收的一个新亮点。另一方面,私营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大批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吸纳城乡劳动力,安置下岗和困难职工方面都做出贡献。显而易见,私营企业已成为一个新的企业群体,它回报社会贡献越来越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 五.产品市场定位区域拓宽 “拾遗补缺”,“小打小闹”是私营企业发展初期的真实写照。在调查中,百姓间流传着私营企业最初创业的模式“一个老板,一辆车,三个伙计两间房,外加保安一条狗”。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营企业生产服务领域逐步延伸拓展,不少企业把目光投向区域外,去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被调查的企业中41.1%的企业产品外销出口,15%的企业产品在国内其他省市销售,13.3%的企业产品本省销售。涌现出一大批出口创汇大户,比如新泰格玩具、华隆食品、鲁东艺品、锡祺抽纱、荣韩国际贸易等。其中新泰格玩具XX年出口额达800多万美元。来料加工,全部出口等各具特色的创汇私营企业在我市为数不少。 六.产品由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 私营企业在发展之初由于技术人员缺乏、资金少、装备差,因而主要是以模仿型产品生产为主,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形成,部分企业已注重产品质量与产品的科技含量,有的私营企业通过招揽人才,形成技术开发中心,自主开发新产品。有的企业则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发新产品。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62.5%的企业获取新技术主要依靠自主研究开发或仿制。借助外部力量开发新产品的企业只有37.5%,其中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开发的7.5%,引进国内现成技术企业12.5%,与企业有业务关系的大企业25%,引进国外技术5%。 发 展 趋 势 一.加入wto,企业家信心倍增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私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加入wto后,私营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调查结果显示,27.5%的企业认为由于私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在入世后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企业会获得更多的利益。15%的企业认为私营企业规模小,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企业经营更加困难,32.5%的企业认为入世后对企业不会产生影响,25%的企业对入世后是否对企业产生影响说不清楚。 二.私营企业发展前景乐观 随着市委、市政府号召大搞民营经济以及各项有利于私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使私营企业深受鼓舞,对今后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表示出比较乐观的态度。12.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发展前景相当乐观,45%认为乐观。认为乐观的企业比例占57.5个百分点。 三.私营企业发展后劲较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国有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私营经济面临新的竞争和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投资意愿普遍较高,62.5%企业表示继续扩大投资,25%的企业表示不变,只有10%的企业表示不追加投资,2.5%的企业表示要减少投资。在扩大投资的企业中有52.5%的企业投资用于扩大原有生产规模,22.5%投资新项目,15%进行技术改造。 发 展 环 境 一.经营硬环境基本满足需要 下大力气改善经营硬环境是改善本地区经营环境的一项宏大系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包括在硬件环境之中,它为私营经济提供基本生存条件。问卷调查显示,75%私营企业对本地区的基础设施、资源、能源等硬件环境表示比较满意。其中对水、电、交通运输能力及便利性的比较满意度均达到或超过85%。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招商引资很重要,对发展私营经济更重要、更迫切。 二.经营软环境基本被认可 经营软环境是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及政府部门服务水平等,它对私营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调查结果显示,私营企业对企业经营软环境基本认可,比较满意度达70%。但私营企业也提出了若干看法,好的方面:对本地政府部门的服务态度及办事效率比较满意;国家对私营企业政策连续性表示放心;不足的方面:对乱收费、乱摊牌、乱罚款现象有意见;审批投资项目手续要多简化些;对优惠政策的落实程度表示关注;经营环境仍需改善;企业运营资金仍然紧张;融资环境需要更加完善些;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表示担忧;企业竞争力仍待提高、活力有待加强;市场开拓力度仍显不足;对政府加强税收征管、公平税负提出补充意见;对法制建设及完善程度要求加深力度。 三.私营企业老总对经营环境的总体评价 “私营企业老总目前对私营企业经营环境的总体评价”按照评价高低程度排序如下: 私营企业老总对经营环境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度) 序号 评价项目 比重(%) 1 政治环境 92.5 2 企业合法权益保障程度 87.5 3 政府部门为私营企业提供服务情况 77.5 4 社会对私营企业的认识 67.5 5 经济或技术纠纷及时解决 65.0 6 企业间公平竞争 55.0 7 市场竞争秩序 55.0 来自私营企业主的呼声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 近几年来,我市把发展私营经济作为调整所有制结构,强市富民的战略来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但是,社会对私营企业还有偏见,长期以来受公有制的观念影响,人们习惯以公有、私有标准衡量企业的好与差。我们本次走访调查了多家私营企业主,从座谈情况看,私营主们一致呼吁,要解决社会对私营企业的认识问题,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加强对私营企业的宣传,提高私营企业及企业家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在社会营造从事私营经济光荣的氛围。他们认为通过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做贡献,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及认可。 二.优化宽松的政策环境 几年来,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私营经济发展,把本项工作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围绕着优化环境、放宽政策、改善服务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一些政策实施在下面执行中要么走样,要么难以落到实处,私营企业老总们对此意见较大,他们呼吁有关领导部门在执行落实政策上充分体现公平、公证、公开的原则。象对待其他经济成份的企业一样对待私营企业,切实做到政策平等,贷款平等,税收平等,开放对外贸易平等,社会待遇平等。同时还提出多向粤、江、浙一带的先进省份学习,“建议降低税负,出台新的利好政策,按私营企业纳税的高低追还一定比例的养老保险”;“要多为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着想,多给企业一些发展空间。政策多扶持,多倾斜”。还有提出“个别外资企业打游击,钻国家减免税收政策的空子,企业减免税期限一到,马上换个地方,另选厂址,重开门户,再次享受减免税待遇,这是不合法的,政府在这方面管理力度不够,大家有意见,私营企业与其他的企业应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竞相发展”。 政策是私营经济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竞争力度加剧,私营经济发展将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为私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改善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资金是促进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中型企业的融资状况得到改善,但是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依然紧张。资金已成为当今制约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私营企业管理者反映“由于各国有及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对私营企业存在不合理的偏见,使得私营企业正常的贷款行为变得异常困难。不用说信用贷款,连足额抵押贷款的复杂手续都让人望而却步。至于募股融资,私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如国有企业。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都作为‘自己人’看待”。另者反映,“私营企业在起步发展时期,由于投资、信贷还缺乏相应的社会诚信认可,虽然拥有好的产品和市场,由于资金短缺,这一阶段最艰难,只能靠自己筹措,三年五载谈发展壮大很难。影响了私营企业发展的进程,我们认为政府在私营企业发展前期给予更多的支持。例如信贷、投资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厂房、税负方面优惠”。 融资难、担保难成为制约私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所以建议金融机构在融资、结算等方面给私营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贷款审批上应与国有平等对待;在贷款担保上采取适当办法,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政府要实行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这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四.创造优越的服务环境 加快私营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服务环境。地方政府首先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私营企业指导不指挥、参考不参与、支持不干预、服务不索取。调查结果显示,一些管理部门和服务单位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有歧视现象。私营企业管理者反映“社会负担过重;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环节多,相对降低了企业效率”;“除了收税,别的事无人管”;“思想还不够开放,政府的官本位思想还很严重,希望政府多办些实事,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负担,让企业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搞好生产”。 总而言之,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多倾听私营企业家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疾苦,支持他们的工作,使他们干得舒心、顺心、放心。通过私营企业的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发展。

[1]

私营企业发展范文2

(一)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专业人才越来越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建筑专业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众多的建筑人才极大的补充了我国私营建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2.国有建筑经济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方面,很多私营建筑单位都是由原国有建筑单位的工作人员组织成立的,他们另起炉灶,形成了私营建筑企业。另外一方面,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造成一部分国有建筑企业的私营化,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化管理现象严重。

我国大多数私营企业都具有家族或家庭管理的特征,在私营建筑行业尤为显著。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人事配备的问题上很容易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导致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根本得不到重用,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家庭管理模式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企业决策的片面性,员工的意见得不到老板的重视,由此带来很多问题。

2.经营结构比较单一,经营规模小。

私营建筑单位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一般为合伙企业或独资企业,扩张能力以及融资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私营建筑经济单位的负责人或者法人代表很多都是由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人员转化而来的,缺乏管理方面的经验,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3.经营活动的短期性。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经营时间短的问题。这是由于在经营过程中,私营建筑经济企业缺乏资金的支持,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人才的流失较为严重,欠款的追缴困难,导致企业经营的时间较短。

4.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表现在行业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企业财产的合法性没有受到法律的保障,企业员工利用法律规定上的漏洞进行胡乱报销,造成企业财产的流失,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

1改变落后的经营方式

私营建筑企业要改变原来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创造出新的适合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适应新时代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摒弃落后的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不断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整合先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经营者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私营建筑经济经营者要对当前的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摒弃家庭化管理模式的弊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还要结合企业所处的现实状况,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实践工作,减少企业内部消耗。

3政府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私营建筑经济企业权益。

私营建筑企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将会给企业带来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发展动态,听取行业内的声音,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4加强对私营建筑企业的金融支持。

私营建筑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阻碍就是资金问题。国家对私营建筑企业的资金优惠政策很少,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不愿意为私营建筑企业提供贷款,导致企业融资困难。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很难维持经营。政府应进行金融创新,加大对私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对银行现有的贷款制度进行调整,消除企业融资壁垒。支持私营建筑企业上市,扩大企业规模。要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对私营建筑行业的管理,促进企业得发展壮大。

5建立合作机制。

私营经济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发展机制。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短期内很难看到效益,所以企业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首先要加强团队建设,从企业内部着手,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业务素质,以此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只有当企业的发展到一个高度时,才有与国外企业竞争的资本,赢取大型的项目,并且与这些项目的决策者达成一定的共识,逐渐形成长久合作机制,规避短期经营,使企业稳步发展。

6不断提高私营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

私营建筑企业要了解自己的特点,通过不断改善企业的管理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要在私营建筑行业推广先进科技的使用,开展技术攻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提升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私营企业发展范文3

近期,按照市委党校的要求,本人对××市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走马观花式的调研,掌握的基本情况如下:

近年来,由于××市委、市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私营经济的社会氛围,加大了对私营企业的扶持、引导、和服务力度,私营企业发展较快,已成为该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私营企业已占该市经济主导地位。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发展到5844户,资产总额6.2亿元,从业人员1.84万人。2005年,私营工业总产值13.3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32%;私营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4.7亿元;私营企业上缴税金1.4亿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78.7%。

(二)私营企业已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该市的私营企业来源于改制、招商和自然形成三个方面。改制为私营企业的,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经营,艰苦运作,一些企业实现了新的跳跃式发展。表现最突出的是××化工有限公司,投产还不到两年,仅2005年上缴财政的税金就1111万元;××啤酒有限公司发展迅猛,2005年上缴税金930万元;××冶金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年纳税额由改制前1996年的38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31万元。自然形成和招商引进的私营企业普遍良好,象××*制衣有限公司、××××管材有限公司、××应用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都显示出了勃勃的发展生机。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产业规模在该市已初步形成。金属冶炼制造业、酿酒业、服装加工业、塑料制造业已成为该市的四大支柱产业。

(三)私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的竞争能力,××*、××*等企业,纷纷从全国各地引进技术和管理型人才,据初步统计,全市引进各类人才2200多人,这些人才的引进,提高了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了企业档次,增加了企业活力。××、××*等企业引用了“目标成本考核制”、“成本包干制”、“千分考核制”以及其他一些先进的管理办法,主动寻求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令人振奋,迄今为止,该市先后有42家私营企业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是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的重要标志。

××市私营企业发展形势总体上是良好的,特别是有些企业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问题依然不少,而且有的已成为私营企业发展的桎梏。

(一)流动资金短缺,融资贷款难。在企业的诸多困难与问题中,贷款难、流动资金短缺是首要的困难、关键性的问题。1996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原企业欠贷问题解决得不够妥善。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互补性。该市工业重工业与工业的比重为1:1.1。从表面看分配比例近乎合理,实则不然。首先,重工业与轻工产品不配套,没有形成产业链。重工产品以轴承、汽车轮毂、冶金机件、钼铁为主,轻工产品以针织服装、塑料制品、酿造业、制药业为主。其次产业内部也不能相互衔接,相互依存。例如泳装业大量面料全部从广州等地购进;针织厂织出棉布、化纤布等大部分以原料形式销往西柳市场或转口国外。

(三)规模经济发展不足,运行质量不高。表现在企业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产值合计仅7.7亿元。全市总产值42.3亿元,仅相当于外地大型私营企业一家的产值。大部分企业处于略亏损或微利状态,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普遍偏低。使企业的信誉度下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缓慢,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四)出品产品少、档次低。该市工业出口产品主要有针织品、泳装、轴承、汽车轮毂、钼铁、皮装五类。其中泳装、皮装、针织品主要出口俄罗斯,轴承、钼铁出口美国,年出货值4.7亿元,仅占总产值的11.1%,其中自营出口3.2亿元,占出口总额的68%,占总产值的7.5%,其余大都转口。有出口自营权的企业仅为30户,占企业总数的0.5%。出口产品档次偏低,在国外进入的也只是中低档市场。

(五)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在企业改制时转为私营企业的大都组建了有限公司,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并未真正组建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组建了法人治理机构的也未真正运行,自然成长起来或后引进的私营企业更是如此。这种管理,增加了主观臆断,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一些企业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贮备,出现了人才断层,特别是实用技术型人才十分缺乏。这就形成了一方面是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岗位找不到适用的人才的局面,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六)发展环境不宽松,影响投资者信心。一些执法执纪部门仍然存在着吃、拿、卡要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作风,存在着厚此薄彼、以罚代管、乱收费、乱罚款等执法不严、不公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域外的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到企业检查和处罚的现象有增无减,造成了本级与上级重复检查,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耗费了企业领导大量宝贵时间,破坏了××的发展环境。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私营企业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培植税源、安置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兴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的扶持。我们应以更多的精力、更高的认识、更新的观念、更大的热情为私营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入世为私营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该市的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所以入世后的形势是利大于弊。在四大支柱产业调整上要趋利避害。第一,金属冶炼制造业,更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增加高科技产品比重。开发产品以高精度轴承和精锻粉末冶金连杆为主。第二,酒水加工业,要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白酒有以营养型白酒开发为主,啤酒要壮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饮料要利用当地水果资源做深加工文章。第三,塑料制造业,要大历程开发生产国家推广的大口径塑料波纹管材。第四,针织服装业要上规模,上档次,争占国际、国内市场。要努力打造兴城泳装品牌;要抓好针织、印染加工区建设,形成纺织、印染、加工一条龙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要鼓励、扶持一批重点私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二)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私营企业也要在世贸组织游戏规划下参与公正的国际市场竞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所谓的优惠政策将不复存在,政府的扶持也是十分有限的。而企业的好与坏,关键还在于自身,没有好的企业素质将难于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要炼好内功,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努力塑造诚信的企业形象。

(三)加强技术创新。把技术开发作为企业进步与发展的切入点。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加速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产、学、研联合。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私营企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私营  企业  持续  发展

引论

闻名全国的苏宁电器连锁集团始创于1990年,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奋力拼搏,苏宁现已发展成为年销售规模80多亿、上缴税收过3亿元、员工万余名、连锁企业遍及全国24个省市地区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集团。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之一、全国民营企业10强、全国连锁企业10强、中国商业企业名牌企业、江苏省著名服务商标等殊荣。

更可喜的是自1995年起,是苏宁率先在中国家电流通领域尝试连锁经营的模式。在江苏省内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合肥、杭州、西安、深圳等地以直营和特许形式建立了数百家连锁店。自2000年苏宁确立了以综合电器升级,连锁扩张提速为战略的二次创业阶段。2003年在南京山西路开设18000平方米的专业自营旗舰店堪称亚洲电器单体店之首,这意味着苏宁电器从空调专营到综合家电经营,再到信息家电拓展的第三次腾飞。在经营品类上,苏宁在做大做强传统家电的同时,大力培育信息家电;在连锁网络建设上,苏宁坚持以时间换空间、数量决定质量,快速建设苏宁在全国的连锁网络。如此种种,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同时,也见证了苏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苏宁集团从当初的“小个体”铸就成今日的辉煌,它成功地昭示了我国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策的开放,法律的完善是苏宁形成的根本

苏宁的诞生,绝非偶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产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二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替代单一公有制经济,二者密不可分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我国政治、社会、人文等已产生长远的影响。更据资料显示,浙江、贵州、重庆等省、市的工商联合会会长由私营企业主担任。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大上,至少有7位私营企业主党员的代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们进一步的强调要毫不动摇的发展私有制经济,而且提出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共同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据此,我们不难看出私营企业在我国正稳步地、持续发展,同时,关注私营企业的未来发展理应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热点和重点,

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道理可谓曲折,它折射了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50年代初期,个体、私营经济在我国城乡生产、流通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建国初期,私营经济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75%以上。

1993年底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第二次审议稿的基础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而随着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民营经济在这个阶段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1992年到1995年这一段,民营经济每年增长的速度都保持在100%以上,甚至超过120%。1995年以后,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民营经济增长的势头有所回落,但依然是保持在20%以上。1998年修改后的宪法增加了“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内容,这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这个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个体工商户数量减少了,但是私营企业的数量却有了很大的增量。苏宁集团成立于1990年,创业者以犀利的眼光,敏锐的市场嗅觉,从家电业寻找切入点,挑战国营企业,灵活经营,渐渐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二、规范的组织机构,是苏宁快速成长的源泉

苏宁电器组织体系的设立原则是:专业化分工、标准化作业、模块化架构、层级化管理。在内部管理中突出强调架构、职责与流程的建设。公司的组织架构伴随经营发展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九大职能、三级管理体系。根据连锁经营与管理特点,苏宁电器内部组织体系划分为品牌营销、市场策划、连锁管理、物流配送、售后服务、行政后勤、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九大专业职能领域,集团总部决策层-地区管理中心经营层-终端作业层三个管理层级,并且在全国连锁网络中实现的岗位设置与职能的统一化、标准化,所有的苏宁子公司,都遵循相同的组织体系运作。苏宁电器建立了齐全的各岗位作业流程与管理规范体系,汇编了《经营管理手册》,作为整个连锁体系运行的基本行为准则。

与此同时,苏宁电器采用服务定位、全程全员服务的经营模式。服务定位包括对供应商的服务、对分销商的服务和对消费者服务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服务于分销商是为了发展连锁网络,壮大规模,更好地服务于供应商;服务于供应商能获取稳定的产品、价格、促销以及售后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分销商和消费者;服务于消费者,树立商业品牌,带动和培育供应商产品品牌。确定了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三位一体的服务对象,苏宁电器内部经营中贯彻售前、售中、售后全程服务,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全程服务。在企业经营中,苏宁电器注重互惠互利的厂商合作、平等尊重的厂商关系。在以利益为纽带的前提下,注重满足供应商的长远利益,为供应商培育品牌、提供生产启动资金,共同拓展和维护市场。联合分销商力量,形成统购分销,整合分散的渠道力量,为供应商提供规模采购订单。苏宁的经营风格,倡导以价值战取代价格战。从品牌资源、服务开发和价格组合上体现服务创新。通过创新经营手段,体现个性化、差异化的价值竞争。通过品类开发,开拓新的经营门类,新的经营品牌和新产品,带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通过科学引导消费,了解顾客真实需求,让顾客买到满意的商品,通过全程监管的配送和售后服务,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得到物超价值的服务。如此比较规范化的组织架构,促成了苏宁由单一的电器公司向综合型集团公司的良好过渡。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战略,是苏宁做大做强的核心

近年来,私营企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同时私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结合的家族企业为主体,是我国私营企业处于初始阶段的显著特征。产权结构单一,股权分布集中,主要投资人占有绝大部分股份,绝大多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紧密结合,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统一于主要投资人手中。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办公会议的人员,具有很大的重叠性。党的基层组织、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一般不参与企业决策。截止到2002年6月底,境内A股市场上共有139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私营企业,它们仅占同期境内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1.84%。

尽管如此,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及结合本国成功民营企业的启迪,苏宁集团依托“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性化管理,取得了成功。

(一)以人为本 尊重员工主体意识

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就是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私营企业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员工们自我意识到其工作的结果对自身有意义,值得为之奋斗;同时又能意识到其奋斗对社会或企业有一定的意义,应该为之效力。自成立以来,苏宁就本着"至真至诚"的为人之道、做事之本、与天下人合作、成天下之大事。

(二)以人为本 增强凝聚力

随着苏宁连锁事业的发展,一批又一批社会人才加盟全国各地的苏宁,成为苏宁大家庭的一员。企业社会化、人才本地化已成为今天苏宁的发展现实。苏宁在企业发展规模成倍增长的过程中,能保持稳健的扩张态势,归根结底是因为苏宁有一支过硬的员工队伍和领导团队。苏宁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并不是来自企业的灌输,也不是来自制度的约束,而是一批又一批苏宁老员工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苏宁的老员工在跟随企业多年的发展中,随着企业的壮大而获得个人利益和事业的发展,苏宁员工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质量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升。成就与发展、尊重与荣誉、利益与保障是维系苏宁员工对企业热爱的纽带,正是这种热爱之情维系着苏宁由小到大、由大到强。

(三)以人为本 唯贤是用

苏宁集团认为:只有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员才是人才,判断人才的标准是为企业的贡献的大小,即便拥有学历、资历或文凭,也要考察它的真正价值。苏宁电器选拔人员强调能力适度。所有人员的引进与配置都要符合岗位要求,合理搭配。同时倡导分工合作,不鼓励脱离集体的个人主义。敬业与团队合作精神是苏宁员工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苏宁电器人才引进的重点途径。苏宁电器与全国各地几十所重点高等学府建立了人才输出的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都将从高校引进大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2003年初,苏宁电器着眼于未来2-3年需要,启动了应届大学生“1200工程”,计划从全国各地的高校招聘1200名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经过1-2年精心培训与培养锻炼,最终充实到公司各个中层管理岗位中去。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苏宁电器在总部专门成立培训管理部,组建了一支由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能熟练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师队伍,根据"专业化、个性化"原则,汇编了《经营管理》、《营销管理》、《连锁筹建》《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一套培训教材,为新进员工和在岗员工提供岗前适应性培训和在岗提高性培训。各管理部门也将培训工作的部门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制定了各自的年度培训计划,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的专业培训,并且在月度的工作考评和年终的部门评优中都将人员的培养输出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之一。

(四)以人为本 构筑施展舞台

创业10多年的苏宁实际上正处于企业发展的青年期,要想全面形成苏宁的企业文化也许还不太成熟。但是,面对全国5000多名苏宁员工的向往,面对社会舆论、行业公众的关注,苏宁提出一些苏宁企业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涵,昭示于员工,公诸于社会。集团统一企业和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价值观是利益取向和利益分配的基础。苏宁在创业之初,企业的利益也就是创业者个人的利益,当苏宁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利益的实现与员工利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之间的关系的越来越密切。所以,今天的苏宁早已把企业的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融为一体。苏宁强调个人利益,但对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理解和实现手段有企业的原则。苏宁要生存,苏宁的生存离不开与社会的协调、与环境的共融,因此相对于企业利益而言,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一切。苏宁要发展,要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企业的利益大于一切。苏宁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苏宁员工的辛勤劳动是实现企业利益的现实力量,因此苏宁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创造财富的财富,不断地提高苏宁员工的利益回报是我们办企业的目的。每一个苏宁人,不管职位高低、不管能力大小,都是在苏宁品牌下、在苏宁团队中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每一个苏宁员工都要理所应当地在优先满足企业根本利益前提下。

(五)以人为本 采用科学激机制

苏宁电器建立有系统的评估考核制度体系。各岗位采取月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工作职责、计划、精神风貌三方面对员工每月工作进行全面考评。量化考核、个性化考核是苏宁电器考核体系的一大特点,各项考核制度与评估指标都采取评分方式。由于连锁体系岗位设置比较繁多复杂,苏宁电器还着力突出个性化考核,针对不同岗位设置不同考核方案,制定了品牌营销岗位、职能部门岗位、连锁店营业员、配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工程业务岗位等系列化的制度。

结论

十六大的召开,掀起了中国历史的又一新篇章,这给中国的经济腾飞注入了催化剂。十六大强调了要保护私人财产,这就是要鼓励大家创业,要去干一番事业,要去创造财富。因为没有私有财产就没有私营经济,没有私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是不可能建立市场经济的。保护私有财产就要承认和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同时对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也要保护。十六大文件里强调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按照他们的贡献参与分配,显然意义非同寻常,这对发展私营经济非常重要。还有就是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的领域,市场准入拓宽了,因为国家现在还有很多的领域不让私人进入的,这次十六大提出了除了一些有关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都要开发,而且提出来在投融资方面,在税收、在土地和外贸等领域里面,要和国有企业一样实行平等待遇。这就是说民营经济将来会逐渐的扩大,除了某些国家需要垄断的产业外都要开发。这无疑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概言之,十六大以后民营经济会有非常大的发展,那么民营经济发展以后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就有很好的保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全国各个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

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政府、社会体系正积极给予私营企业有效的扶持氛围,健康成长的空间:

首先,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要得到发展,必须有资本的支持。一部分资本可以从企业家自己的积累中来,但是大部分还是要靠资本市场的帮助。资本流动的根本保证是良好的信用关系,是未来发展我国民营经济的最最重要的条件。我们已看到政府正力争增加金融业的透明度,加强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记录。同时要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对民营经济开放股票市场,发展信贷担保事业,发展租赁业等等。

再次,各种中介机构应运而生,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批发配送中心,零售经销店,邮购网络,特许连锁店,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租赁公司,专利局,信用记录服务公司等等。这类机构为企业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同时,政府还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这必将给民营企业蓬勃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从1992年到2001年的10年间,全国登记的私营企业由13.9万户增加到202.85万户,增长了13.53倍;而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则由154.7万户和415.9万户减少到131.8万户和220.9万户,分别下降了14.8%和46.9%;外商投资企业由8.4万户增加到20.2万户,增长了1.4倍。同一时期,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由221.2亿元增加到18212.2亿元,增长了82.3倍(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而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由17948.0亿元和8242.0亿元增加到46850.7亿元和10807.6亿元,分别增长了3.36倍和0.31倍;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由1159.87亿美元增加到5057.8亿美元,增长了3.36倍。在各类企业中,私营企业发展速度最快。这些统计数据充分地说明了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从苏宁的成功,我们还得到这样的启示:私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出“手工作坊”或“家族企业”的围城,关键在于最高决策层能善于学习、高瞻远瞩、广纳贤才,始终领先于同行。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私营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将会进一步扩大和增强,私营企业主的综合素质将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私营企业将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经验,稳步地发展,苏宁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参考文献:

1、张厚义 私营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学习时报》  168期

2、王善明   私营企业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

私营企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私营企业;质量;现代质量观念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70-02

一、关于“质量”的重新认识

关于“质量”这一概念,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事情。但时过境迁,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质量”以新的内涵。世界著名的质量专家,美国的J.M朱兰博士指出,“20世纪是生产力世纪,21世纪是质量世纪”。21世纪的“质量”内涵,应包括以产品质量为基本元素的生产、生活、环境的优化。因此,质量将不仅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同时还将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质量代表着效率和效用。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即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企业必须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因此,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质量”是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质量意味着效率和效用,如格力空调优良的质量、麦当劳食品和优质的服务,带来了大量持久地销售和消费;当企业在销售和消费者在消费这些高质量的产品时,企业获得巨额利润,消费者获得了最大的效用。

2.质量是对消费者的信用承诺。企业的市场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在于它的社会信誉,而这种信誉不是靠企业的自我表白,而是企业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对消费者的承诺获得的。同仁堂之所以在社会上有着很高的信誉,就因为能坚持三百年的古训“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如紫金丹的古传处方规定,煎煮药料要用金锅银铲,用100两金条在锅内与各种药料共煮。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不是直接凭感觉判断产品的优劣,而是根据品牌产品信誉,品牌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就在于企业如何一如继往地用高质量的产品对消费者实现自己的承诺。

3.质量是一种不断创新的过程。我国一些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备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缺乏不断创新的意识,很快便成为明日黄花。如海燕收录机、华生电扇,上海凤凰牌自行车等都曾是高质量的象征,是当时市场的抢手货,可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可见,品牌是创出来的,不是保出来的。

4.质量彰显产品的个性与特色。产品的竞争力在于它特有的品质和个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与其他同类产品不同的外观特征,以满足某个消费群体的偏好;二是有比同类产品过硬的质量,这是彰显产品个性与特色的关键因素,设想如果一种产品“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人们很快就会忘掉它。美国“帅牌”挂锁在广告中称:“在帅牌挂锁面前警察也无能为力!”这使警察非常恼火,于是厂家邀请警察在射击场进行了试验,即把一般挂锁和帅牌挂锁并列在一起,逐一用枪射击,一般的挂锁都跳开了,而帅牌挂锁被打烂了也没有跳开。正是这种具有个性的质量才征服了消费者。

二、中小私营企业的质量问题及成因分析

1.缺乏现代质量意识,带来低质产品。很多中小私营企业主由于缺乏现代质量意识,不愿在质量上下工夫,始终在低成本模式下徘徊,产品粗制滥造、低质廉价,然后把精力放在推销上。他们的一些所谓的“市场营销技巧”就是现身说法,夸大其词,一次性销售。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投资太少,成本过低,当然出不了好商品。殊不知,在这个追求质量的时代,如果商品的质量太差,完全靠推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水货”手机,价格低、质量差,那些营业员对顾客的尽其推销之能事,用他们的行话来说:“推销推销,推掉了事”。

2.信息的不对称带来低质产品。很多中小私营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实力,但在生产要素数量的分配上,把财力过多地倾斜在广告宣传上,而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上的却太少。但现实中往往是这种情况,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产品的外观和用途上,至于产品的制作材料、结构、技术含量都不甚了解,因此只有听任广告的宣传,在广告的鼓动和感召下,消费者往往情愿“上当”,厂商便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的现象进行“合法的欺骗”,达到继续生产和销售低质商品的目的。

3.“寻租”行为是导致低质产品的重要诱因。一些投资者为了通过造假贩假来牟取暴利,利用亲近关系和行贿等手段千方百计在政府管理部门中寻找“保护伞”,一旦出了事,可以通过保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可置身事外。导致低质产品的深层原因是这种“寻租”行为的“传递效应”。因为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在国民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消费能力有限,因此,求廉现象在消费品市场上占有较大比重;由于假冒伪劣商品挤占了市场,高质量的商品反而销不出去,因此,在中小企业里逐渐形成的观念是:“低档商品更赚钱”;最后迫使厂商进行低成本生产,导致低质产品层出不穷。在“保护伞”的庇护下,使造假贩假者有恃无恐,造假酒、制假药等现象曾一度泛滥成灾。

4.投资者自身素质的缺陷造成质量观念淡薄。大多中小私营企业的投资者,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首先,专业素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只会凭经验管理企业,缺乏自身的创新。他们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市场以质量为支撑的品牌竞争已成为企业竞争的热点。品牌产品是高质量、高信任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如国际上的大品牌麦当劳、通用电气(GE)、诺基亚手机(NOKIA)、奔驰(Benz)轿车、惠普电脑(Hewlett-Packard)。国内的海尔、长虹电器等无一不是以高品质著称,它们不仅在市场上拥有很高的占有率,而且畅销不衰,誉满全球,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而我国的中小私营企业主,由于他们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缺乏应有的胆识和远见,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仍然在低成本、低质量的“死胡同”里徘徊,因此,他们的产品很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的企业也很难发展壮大。其次,文化素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他们作为商品的供应方或服务方,缺乏“以人为本”的观念。他们不懂得商品和服务质量隐含着深刻的文化理念。他们看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变迁,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对商品和服务需求变化的内在联系。说到底,就是不会研究“人”。

三、树立现代质量观念,推动中小私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1.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自己的品牌。第一,要加强企业领导层的质量意识。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指出:“企业的高层领导是质量的第一责任人,94%的质量问题不是工人造成的,而是制度,也就是管理造成的。”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持之以恒地用自己正确的质量意识及人格化的楷模导向作用影响全体职工,培养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使企业内部形成“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良好风气。松下辛之助对于松下电器,盛田昭夫对于索尼都是极好例证。海尔集团的“砸冰箱事件”众口皆碑。这个事件虽然给公司造成一定的损失,但因此收到了对内教育职工、对外树立海尔质量信誉的双重效果,最终使海尔以“零次品”响誉国内外。第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首先,要强化一线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是保证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因此,对一些在操作技术上没过关的人员一定要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获得技术上岗证,凭证上岗,决不能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出现“南郭先生”。其次,企业的质量检验部门应严把质量关,充分发挥其质量监督作用,确保投入市场的产品达到“零次品”,维护企业产品的声誉。第三,推行ISO质量认证制度。质量认证应由国家质量监督权威机构认可的、具备条件的产品认证部门和质量体系认证部门进行,对认证合格的产品或企业授予合格标志,颁发认证合格证书,通过ISO质量认证,推动和促进企业质量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正常化。

2.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企业形象。(1)要树立系统观念。运用精良的技术,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固然重要,但这只是生产出有形产品,单靠企业的有形产品是很难提升企业品质,树立企业形象的。因此,要根据消费者的需要确定服务项目,制定服务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健全服务体系。如现在手机、空调等产品的销售都有售后服务,包括换货(在规定期限内发现产品有大的质量问题)、退货(在规定期限内发现产品大的质量问题而又无法更换)、保修(有偿和无偿)等服务项目。要仔细地考虑每一个环节的服务是否符合人性化要求,即是否让顾客感到方便,收费合理等。(2)要有固定的服务地点。(3)要有专门的设施。(4)要有专业维修人员。

3.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人,既是能动的生产力,又是企业的活广告。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对提升企业品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样非常重要。优秀的员工队伍对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对外是企业形象的标志。他们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的素质代表着企业的品质。因此,一是合理招聘人才。所谓“合理”,就是要针对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岗位的需要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用人战略,包括专业方向、技术开发、工资水平等问题。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在西方早已提出并付诸实施。运用“人本主义”来管理企业,就是要发掘人,尊重人,科学用人;重视人,关爱人,塑造人。员工为企业劳动,企业应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让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私营企业发展范文6

中国私营企业出口的不断增长乃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势必成为未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面对中国私营企业出口成长的烦恼和困惑,我们务必反思:中国私营企业出口的可持续发展之道究竟是什么?为此,本刊记者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室主任李钢、广东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浩进行了采访。

制约因素:外部环境掣肘和内部经营桎梏

记者:在分析私营企业出口增长的原因的同时,我们无法回避私营企业出口过程中所存在的阻碍因素,你们认为目前存在哪些阻碍因素呢?

李钢:在大的国际环境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发达国家以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并滥用反倾销手段保护国内市场,从而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和风险损失,而这些风险和损失都是私营企业所无力承受的。

其次是目前我国有些补贴政策仍未符合国际规范,一些政策虽然符合国际规范,但不能稳定落实,如出口退税机制仍不完善,跟不上外贸发展的需要,我国鼓励外贸发展的政策要同国际接轨,特别是鼓励私营企业加快出口的政策和体制仍有待进一步理顺。

比如说,现行规定的出口退税政策实施起来问题不少。举你们广东的例子。广东省提出了“老账要还”、“新账不欠”的出口退税政策,这很好。但是,由于调低了出口退税率,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这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尤其明显。另外,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地方财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部分经济发展不很好的地区,兑现出口退税也会存在一定困难。

又比如说,关于出口的相关政策宣传不够。不少私营企业家在了解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出口企业的扶持政策后,发现我们对出口企业的扶持显得很不够。也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在意大利,对出口企业再投入到生产资料的固定资产,可以从企业所得税中返还一定幅度的税金;在我国台湾地区,进出口信贷银行可以为企业进出口提供很多信贷服务,等等。

再比如说,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部分私营出口企业的规模小,资金有限,往往无法在企业内部完成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管理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活动,需要从企业外部获得这些方面的服务。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为私营出口企业的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网络或体系尚不健全和完善,培训服务体系有待创新。

另外,民革广东省委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生存、发展法制环境做过专题调研,调研表明,即使是在私营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广东省,私营经济在发展中仍遭遇许多不平等对待,地位尚不如外资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包括所得税和出口退税),以及对外贸易方面尚未得到“国民待遇”。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问题,那就是我国出口低价竞销现象十分严重,很多私营企业出口在国外盲目竞争、低价竞销、不讲信誉,导致整个中国私营企业的外贸经营秩序遭到巨大破坏,贸易环境迅速恶化。

李兴浩:对大多数私营企业而言,往往都存在资金“瓶颈”问题,我这里有一份相关数据,是民建广东省委员会2004年11月完成的一份关于广东中小企业发展的调查,调查对象企业中68.67%是民营(私营)企业。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资金缺口较大,急需融资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3.13%;资金略有缺口,需要融资的企业数量的比例为61.88%,只有11.88%被调查企业认为有富余资金,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了广东私营企业出口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极其严峻的资金障碍,毕竟,广东的私营企业大多数是从事外贸出口的。

除了资金的问题外, 阻碍私营企业出口的因素也有很多是来自企业自身的问题。首要的难题是私营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问题,应该说,目前我国的私营企业还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大,对海外市场环境的熟悉、外国法律法规政策的掌握及海外销售渠道的开拓等问题都有待于提高。

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又取决于一个强大优秀的外贸人才队伍和海外营销队伍,我国现有私营企业的外贸人才素质偏低,而限于自身成本的考虑,又不愿意储备更多更高级的外贸人才,即使愿意,一个强大优秀的外贸人才队伍和海外营销队伍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

另外,私营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少私营出口企业在发展起来后,仍然因循初创时期的产权结构与经营决策方式,导致企业的经营视野狭窄,在总体上缺乏合理决策能力和科学有效管理制度。家族式管理方式单纯依赖创业者个人作用,未能及时形成必要的利益群体和经营管理团队,使得企业家个人及家族成员与包括多数管理者在内的员工群体,在企业发展和利益分配方面认识脱节的现象日益明显,使企业前进的动力不足。尽管有些私营出口企业在发展起来后,也会聘请高学历的“海龟”进入高层管理,但是,由于实现预期目标能力、理念差异等原因,这种合作通常并不愉快。这固然有来自外部的员工和管理者的一些问题,但无疑也有私营出口企业主需要从自身反省的问题,等等。

如果私营企业出口保持在一定规模以下,这些管理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如果私营企业出口想要做大做强,家族式管理的钳制作用就会突出表现出来。实现企业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就将成为私营企业出口进一步成长的关键。

当然,我国私营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及自有品牌,对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更是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这些都会对私营企业出口造成很大的障碍。

记者:那么,二位嘉宾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李钢: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出现,应该说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个是国家的政策因素。我国存在过分强调出口数量和规模的出口导向问题,忽视出口质量和效益;另一个是市场因素。这些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所以说,私营企业的出口发展之路更多地是由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整的。

但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单一个体行为并不能达到整体行为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单单依靠在经济规律作用下,企业的出口个体行为并不一定能带来国家整体出口的增长,因为,一个企业的出口的单一个体行为,追求的是个体利益最大化,为达到出口目的,实现出口利益,企业往往会“不择手段”,比如低价销售、互相残杀,最终破坏了作为整体的全体企业的出口环境和贸易条件,导致国家出口利益遭受损失。鉴于此,要规范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政府作为的强力引导和调整。

李兴浩: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单纯归咎于外部因素,企业“自作自受”的因素也不能排除。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企业素质也良莠不齐,在出口问题上存在很大盲目性,从而带来了整个私营企业出口秩序的混乱,所以,私营企业出口的规范离不开我国私营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企业素质的提高又取决于私营企业主和管理层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政府作为:给出口多一些支持

记者:可以说,我国私营企业出口任重道远,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中国私营企业出口变得困难重重,我国私营企业出口要做大做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而政府作为是我国私营企业出口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保障,二位嘉宾对此有何看法?

李钢:正是由于单一个体行为并不能达到整体行为的有效性,政府作为才显得异常重要,为促进私营企业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作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政府必须在政策取向有所改变。虽然目前我国对私营企业的政策和待遇都比以前大有改善,可私营企业在很多领域仍面临着不可逾越的政策“天花板”,所以,只有在体制上实现所有不同性质企业的平等待遇,才能在根本上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当然也包括私企出口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鼓励外贸发展的补贴政策,尽快与国际规范接轨。为适应WTO规则的规定,今后我国鼓励出口的补贴政策必须改变为用汇率、利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来实现;同时,政府补贴应该向初级生产要素、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的投入。人才和高新技术是私营企业在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但私营企业缺乏资金又承担不了对高新技术投资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投资开发进行补贴,对私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很有必要。

―改革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尽快扭转目前我国单纯依靠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的出口增长方式,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出口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外资技术的“溢出”效应,帮助私营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培育自有品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拓展全球销售渠道,逐步走向依靠质量效益实现可持续增长。

―加强对私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指导和协调,对出口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尽快改善我国出口贸易环境,为私营企业出口创造条件。

此外,国际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也为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出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我国的国际电子发展还有待加强。

李兴浩:其实,私营企业出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政府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政策的鼓励与支持,这一点李钢主任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然后是政府职能的尽快转变,由过去的监督管理职能向支持、促进、服务职能转变,由过去的为个别企业或个别群体单独服务向整体服务转变。私营企业的出口需要管理,但私营企业出口更需要扶持与服务,毕竟私营企业也是我国的重要纳税人。目前,我国政府的服务意识日益增强,但政府服务一定要执行到位。

第三是政府应该在法律问题上给私营企业更多的帮助,因为私营企业限于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往往养不起更多的能通晓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和各种惯例的高级人才,而政府在这方面可以无偿给私营企业以法律服务和保障,避免私营企业出口的盲目性。

第四是信息服务,可以说,信息是影响私营企业出口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大多数私营企业在信息获得上缺乏条件,所以,政府的信息服务应走在企业出口之前,协助企业出口发展,比如周边国家的关税、国外企业的信用、海外市场的供求信息等。

协会中介:给出口架一座桥梁

记者:在国外,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及中介组织非常发达,在协助企业出口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一点对我国私营企业出口有何启示?

李钢:行业协会通常被称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它是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又是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机构,也是实现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组织,其功能是非政府公共行政的重要内容,行业协会、商会的充分发展,是一国市场经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发达国家,行业协会或商会非常重要,政府往往只负责一些重大事务工作,而具体的实务性业务,如外贸企业登记、商品招标、许可办理、配额分配、原产地证明等,常常由外贸相关协会等机构主管;同时,行业协会是非政府组织,它还可以承担那些在世贸组织规则下不宜由政府承担的事务,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保护本国产业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为促进出口发展,实施政府的出口导向战略,在发展初期,政府可以对一些大的行业协会或商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如强制入会、扣缴特殊会费等,待其发展成熟后再逐步减少政策扶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制定关于行业协会的专门法律法规,以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

李兴浩:我本身就是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私营企业商会副会长,所以,我对此有特别深刻的感受。在私营企业出口中,行业协会或商会可以在维护会员利益、向政府反映会员建议、提供市场和商品咨询、协助开拓市场、培训专门人才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增加出口的有效性,特别是现代化服务手段的使用,使其服务更加便捷、周到和全面。因此,对于规模和实力都相对较弱的私营出口企业而言,行业协会的作用更为重要,只是,目前我国的行业协会或商会还有待发展。

企业自为:提升出口竞争力

记者:当然,出口的最终主体是企业,两位认为私营企业应该如何增强自身的出口能力呢?

李钢:在日趋改善的外部环境下,要促进私营企业出口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自身的科学发展才是根本保障。要确立符合民营企业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走出“好不过三年”的私企发展困局,同时,还要选准产业,集中资源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坚持高科技产业方向,摈弃低层次、低效能、高污染、前景黯淡的传统产业,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李兴浩:最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企改制的深入,私营企业的体制优势在日趋淡化,而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日渐减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私营企业到底靠什么取胜?靠先进的核心技术。技术的缺失是民营企业出口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像TCL、波导、华为等,都是依托自己的核心技术开拓海外市场,志高空调也一贯重视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近几年都保持50%以上的出口增幅。

技术的延伸是产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在变化。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已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不同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这是私营出口企业的明智选择。

私营企业发展范文7

1.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舒尔茨在1968年的《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增长,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的经济价值相对于物质资本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因而产生了保护人力资本产权的制度变迁的需求。我国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安排是典型的“资本雇佣劳动”逻辑,企业主拥有企业全部剩余索取权,而被雇佣者只得到固定的工资收入。这样的产权安排方式某种意义上适应了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更重要、更稀缺的情况。剩余索取权归企业主所有,可以使企业承包主有更大的积极性监督被雇佣者合理、有效地使用稀缺的物质资本。

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是诱致企业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所以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会产生企业制度变迁的需求,是因为当某种要素或产品,因某种原因变得稀缺因而相对价格(或价值)上升时,其所有者从对产品或要素的专有权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保护这种专有权而支付的成本时,产品制度的变迁就会成为迫切需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再是物质资本的规模,而是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人力资本相对作用增强、相应的相对价格的提高产生了变革原来的制度安排的要求,以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本的积极性。

2.企业规模。私营企业在经过初创时期后,随着其规模的扩大,产权高度集中,将导致企业的资金来源局限在家族范围内,这样极大地限制了企业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数量,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因而,诺思提出:规模经济……反映的一个事实是最有效的产出可能需要企业的规模很大,以至于要求比单个所有者或合伙制形式能够负担的更大、组织更为复杂的企业。也就是说,家族企业这种企业制度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而需要其他制度安排形式。

3.国家支持私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引起私营企业界定与外部产权不清的变迁需求。林毅夫在其1989年发表的《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一文中提出:由于某个制度结构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某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会引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私营企业与外界产权不清需要进行产权界定,但产权界定本身是要付出交易费用,当界定产权所付出的交易费用大于产权界定后所节省的交易费用时,一定程度的产权模糊也有其存在的必然,只有当重新安排引起的产值增加超过交易费用时这种安排才能进行。当随着国家以私营企业的政策放开,私营企业摘“红帽子”也将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其界定产权费用大大下降,许多私营企业纷纷脱离原挂靠单位。

当家族成员间因产权不清所造成的交易费用随着成员间利益矛盾、意见不合急剧上升时,产权在自然人之间做出界定的要求就会提出来了,也因此导致私营企业的分家现象。

二、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变迁的供给分析

1.私营企业制度变迁主体制约。私营企业的制度变迁主体是以业主为核心的家族这一“经济人”。其进行企业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则应该遵循“经济人”原则,即只有当企业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或等于企业制度变迁的成本时,企业制度变迁主体才会供给或者说推动某一项企业制度变迁。正如戴维斯和诺思所说:“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只有当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我们才可能发现在一个社会内改变现有制度和产权结构的企图。”同时,企业制度变迁一般要改变家族集团及其成员在企业的权利分配,当一项企业制度符合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却有可能损害家族成员在企业的既得利益,家族集团及其业主并不一定会采取该项企业制度安排,从而形成企业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

2.家族式的企业文化的制约。私营企业文化中的“家”的概念极深,“家”的概念从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在中国人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其中,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企业主为核心,由近及远而形成的“差序格局”,更是我国私营企业中家族制生长的土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就自觉不自觉地把家族运行模式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成为私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的支撑构件。宁愿高负责,也不愿转让股权;宁愿管理水平低,也不愿聘请外人;宁愿放弃市场选择人才的良机,也要着力培养自己的子女接班等等,以维护其高度集中的产权结构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的产权制度。这些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会对企业的企业制度变迁产生不确定的负面影响,影响企业制度变迁的供给。

3.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制约。我国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私有财产权缺乏明确的定义和有效的法律保护,私营企业的其他权益也得不到公平、公正的法律保障,而使业主难以通过企业制度变迁将企业转交给“外人”管理,或把独资变成股份,融入资本社会化进程。近年来,私营企业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组织形式,如股份合作制等,对这些新的企业形态,在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上没有明确做出规定和说明,这时私营企业的发展和向现代企业制度变迁十分不利。

私营企业发展范文8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 民营企业 融资

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融资难原因

(一)民营企业融资难现状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原因

民营企业自身原因。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主要是依靠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不足。而且,很多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和透明,存在偷税漏税、逃避银行债务、多头抵押等现象,形成了不好的企业形象,信用等级较低,很多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贷款给民营企业。

银行贷款对于民营企业的限制。由于民营企业存在经营风险较高、财务管理不透明、信用等级较低等因素,银行一般不愿意承担风险,给民营企业贷款。即使贷款给民营企业,也大都规模较小,期限较短(一般期限在一年以内),而对于民营企业的基建和技改等长期贷款科目,几乎没有银行对民营企业开放。因而,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方法贷款,而这又大大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创新资金,给企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宏观政策环境制约民营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融资。之前我国的宏观政策总体上,主要是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确保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重视不够,所以对于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较少。近几年,为了扩大内需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民营企业才得以发展。上市发行股票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但是国内股票主板市场,对于中小企业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和硬性要求,上市着实不易。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创业板不过是在2009年才成立的。

私募股权投资对民营企业的意义

私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将来通过上市、并购或是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所持的股权以达到获利目的的一种投资方式,包括风险投资、杠杆收购以及成长基金等多种投资形式。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形式是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运作。其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先买入企业的股权,经过几年的运营和重组,使企业的价值得到提升,然后再通过将企业出售的形式来获利。

(一)私募股权投资能够满足民营企业个性化的融资需求

民营企业在企业的成长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发展的后盾, 特别是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言,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保证其成功的保障,而民营企业传统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对其限制较多,资金不易获得。私募股权投资解决了其资金募集难的问题,因为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进行投资,主要是基于企业良好的成长潜力、核心竞争力以及商业模式的主观判断,而不是对企业的硬性条件的限制,相对于银行和上市融资,私募股权投资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限制较小,灵活性较大。而且相对于公募股投融资的标准化募集方式,民营企业通过私募股权融资方式比较灵活,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满足每个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民营企业的投资,主要是基于对民营企业发展潜力的判断,因而对于一些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私募股权基金敢于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帮助其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革,为其快速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二)私募股权投资能够改善民营企业治理机制并提升其经营水平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成立时期较短,很多都是家族化、合伙式的经营方式,因而,很多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规范,管理水平比较低。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具有多个行业的投资和运营经验,拥有专业化的经营团队和市场分析能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通过投资民营企业,可以派驻代表进入董事会和企业,影响董事会的决策,监督企业的各种报告制度,改善企业的股权结构,有效解决企业财务等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规范公司的制度管理水平。通过与企业管理层进行密切沟通,分析企业经营的优势和劣势、机会与挑战,把握市场动态,制定重大决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战略性指引。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拥有丰富的、专业化的公司治理经验,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公司管理水平,把企业打造成一个高效、竞争力强、发展动力十足的公司。

(三)私募股权投资能够加速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私募股权投资主要是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将来通过上市、并购或是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所持的股权以达到获利目的的一种投资方式。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投资于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强的处在上升期的企业,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和获得良好的声誉,以便以后通过把企业卖给另外一家公司获利,或是帮助企业上市然后将投资变现。因而,推动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永久的动力是股权投资基金的重要任务,只要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声誉,进而通过出售企业股权获得投资回报。而我国现行的民营企业,大多都属于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率的“三高一低”类型的企业,借助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契机,可以淘汰很多“三高一低”的小企业,促使一些成长空间比较大的民营企业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污染,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等法律对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作出了相关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扫除了一些障碍。但是对于私募股权投资,我国现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对其作出全面具体的规定。而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解决公司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双重税负问题,如何规范信托型私募股权基金的行为,与非法集资区分开来等问题都是需要迫切通过立法来解决的。另外,由于缺乏法律的指引,对于私募股权投资的监管不够规范,仍然存在“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的问题,因而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对于私募股权投资的健康发展不利。

(二)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机制有待完善

私募股权投资的运营机制要求,资金具有良好的流动性。通过投资潜力型企业,帮助其发展壮大,帮助企业上市,然后通过出售股票获得收益,或是把企业出售给其他公司获利。国外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IPO、产权交易、柜台交易、并购市场、资产证券化和内部市场等无缝链接的资本市场,为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健全的退出渠道。而我国多层级的资本市场发展比较落后,私募股权基金往往通过帮助企业上市的途径退出,并且我国的股票市场对民营企业上市的条件要求较高,类似柜台交易等方式的资本市场发育也不健全,因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存在较大的障碍。

(三)民营企业利用私募股权投资的意识有待加强

虽然私募股权投资对于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帮助民营企业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很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对于私募股权投资的认识不足,害怕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因而不愿意大量接受注入资本,担心公司股份被稀释。另外,在公司的管理上,特别是核心管理层,很多民营企业家也是忌讳私募股权基金代表的介入,担心管理大权旁落,因而对于引入私募股权投资积极性不高,即使引入后对其限制也较多,所有这些都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私募股权投资以促进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措施

(一)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创造良好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第一,尽快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时间不长,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还不完善,同样我国现存的涉及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法规也不完整而且不规范,加上缺少相配套的操作环节,因而可行性不强。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正在编写《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这部法规的出台有助于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完善,对于整个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第二,调整和清理现有立法。对于现有的立法,如《公司法》、《证券法》、《合伙合同法》等,根据现有情况开展完善和清理工作,解决当中相互矛盾和立法不清的问题。第三,建立相应法案的配套机制。完善民营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破产制度等相关制度,尽快实行税赋平衡制度,解决公司制公司的双重税赋等问题。

(二)建立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以形成良好的民营企业退出机制

为了完善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机制,我国必须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制,借鉴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经验,不仅要发展场内交易市场,而且要更加注重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加强场外交易市场的品种创新和服务创新,例如加强柜台交易、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构建我国多层级的资本市场结构。我国国内的主板股票市场对民营企业上市的限制较多、程序复杂、周期长,民营企业上市更多的是选择通过创业板上市或是海外上市。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板市场,特别是专门针对民营企业中高科技企业和风险企业创业板市场的发展,为发展空间良好的民营企业上市创造条件。同时,国家也应该逐渐放开对企业进行海外市场上市的限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

(三)加强投资各方的诚信建设并提高市场透明度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除了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还需要加强投资各方的诚信建设,提高市场的透明度。首先,需要对投资者进行资格认证,确定其具有相应的投资实力和投资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其次,加强投资方内部结构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强调诚信经营;第三,规范投资者行为,防止其过度的投机行为,破坏现有的市场秩序。而对于民营企业等被投资方,首先,需要其建立健全财务报告等制度,规范信息披露的流程,增加企业信息透明度;其次,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需要接受投资方的监督和规范,防止出现违法违规的企业行为。通过加强私募股权投资各方的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的高效、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2.张淑敏.引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时机已经成熟[J].国际融资,2007.5

3.吴晓灵.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升企业价值[J].中国科技投资,2007(7)

私营企业发展范文9

【关键词】 社会资本;信任

一、中国特殊的信任机制研究

社会学中关于信任研究的传统由来已久,涂尔干、卢曼、马克斯・韦伯等多位社会学家都对社会信任问题进行了论述。将信任的功用与社会资本的内容结合得更紧密、更充分的是日裔美国学者福山。福山认为建立在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之上的信任度是国家繁荣和竞争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信任无法扩展到家庭以外的社会范围的“低社会资本”的国家(如中国),经济组织只能以家庭或家族企业为主,无法自发地产生大型经济组织。与之相反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正是因为有着较高的社会资本和信任程度,才得以保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受福山的影响,中国许多学者在做关于“信任对私营企业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时,大多把焦点集中在特殊信任方面,普遍认为中国没有建立起超家庭的合作信任组织。对于私营企业的规模无法扩大的原因分析,也都是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或从中国市场治理不完善方面找原因。

有些学者认为福山的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理论只是看到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消极作用,并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脱离了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现实情形。中国现实中的社会信任不同于福山所论述的是“血亲关系本位”的社会,而是基于“血亲关系”和“情感关系”的关系本位社会。中国社会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特征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中最能反映出来,费孝通在其传世之作《乡土中国》中阐述了我国传统社会关系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同,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论中,费孝通认为,中国人的内外边界是相当模糊、相当有弹性的。“自己人”可以包括任何想拉进圈子里来的人,“外人”可以经过交往而成为“自己人”。人际信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人之间实质关系的好坏,而非两人关系中先天的联结(如血亲关系)或形式上的归属(如同属一个群体)。

对于当代中国的信任结构与特征,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李伟民、梁玉成,进行了较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中国人所信任的人群虽然以亲属家庭成员为主,也包括有不具有血缘关系却有着亲密交往关系、置身于家族成员之外的亲朋密友;血缘家族关系虽是制约中国人是否信任他人的一个主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关系中所包容的双方之间的情感内涵对中国人之间的信任具有明显和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国人根据人际关系所确定的有选择倾向性的特殊信任,与根据有关人性的基本观念信仰所确定的普遍信任,两者之间并非相互排斥或相互包容的,而是各自独立、无明显关联。” “由于交往导致了自己人与外人的相互转化。这种现象发生是个人性的,即在个人之间的交往中,相互建立了亲密情感、信任和义务感。由于传统的自己人是亲属自己人,因此,这样的外人变为自己人往往要获得相应的拟亲属身份,例如干亲、拜把子兄弟等。这一过程被称为‘拟亲化过程’”。由此可见,在中国社会中,外人通过交往是可以被接纳为自己人。

二、中国特殊的信任机制对私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私营企业的信任最经常、最主要存在于家庭与企业两种群体之中:一种是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它表现为注重家庭内部团结协作的家族主义,容易造成非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排斥,社会信任程度低,聚合社会资本的能力弱。另一种是企业内部成员间互助合作的团体主义,这有利于促进更广泛的社会信任,聚合社会资本的能力强。信任程度较高的私营企业,往往易于建立现代化管理的大型企业;信任程度较低的私营企业,则往往仍然是家族性的小型企业。现代企业所提倡的人性化管理,实际上就是给员工更大的自由,对他们给予充分的信任,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以提高企业效率。

中国社会一向注重“家本位”思想,往往给予家庭成员较其他成员更多的信任。中国人的“家”的范围有伸缩性,甚至可以通过拟亲的方式给予那些频繁交往的人等同于自家人的身份。中国人的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两者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 中国传统的“信人唯亲”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以私营企业的发展为例:在我国私营企业初创阶段,对资金、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家族内部基本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家族成员将家族的情感性关系渗透到工作中的工具性关系之中,他们间的忠诚信任关系和家族伦理约束简化了企业监督与激励机制,提高了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从而成为一种节约管理成本的组织资源,这时家族企业就成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