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集锦9篇

时间:2023-05-30 15:13:52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1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大学生;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59-02

一、当今高校的思政课情况和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近况

(一)当今高校思政课的情况

中国的高校教育当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教学重要内容。上世纪50年代初期,教育部就已经规定了必须在大学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当时的核心是“新民主主义论”。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全国高校广泛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告,同时,第一次出现了“两课”的教学理念。1998年,中国革命史课程正式更名为思想概论,目的是深入的对思想进行学习。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邓小平理论》课程,这就是教育历史上的“98方案”。2005年3月9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出台《实施方案》,至此,“两课”改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为“思政课”。

当前,思政课成为了每位大学生的必修之课。思政课帮助当今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担任着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有了重大的突破: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增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同事在增强对党和政府信任上,也充分发挥了其作用。

(二)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近况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1986年,邓小平在《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重要讲话中指出:“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就是文化素质太低。所以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各高等学校相继在开设法制教育专题,并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入了法律基础内容。

自1985年开始举行的全国5次大规模普法教育中,重点对象都包含了青少年。这是社会各界积极加入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队伍中的最重要依据,也是课堂之外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数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采用思政课强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采用思政课这一重要途径解决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问题的必要性

1.思政课的性质和任务反映出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如上文所述,思政课肩负着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任务,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通道。这就决定了采用思政课这一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内容,虽然思政课中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课程并没有单独开设,但在高校已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包含有关于法律基础知识的介绍,这些内容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根基。所以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同时也是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包括了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在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则被要求以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都表明我国开始把法制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范围,采用思政课来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也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2.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决定采用思政课这一手段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已经在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思政课程的设置合理性比较差。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基本都是依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实施,其他方式的教育类型很少出现,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难以得到满足。二是对于法制教育的实际重要性认知度不够。出于国家宣传力度不够和法律传统等各方面的原因,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没有达到高度重视的程度。三是思政课堂教育经常过于形式化。虽然我国在近年的思政课教育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因为传统形式深入人心,创新度匮乏,在思政课堂上不时采用开卷加发答案的形式,这就导致学生对课堂上老师所说的知识不能做到认真听讲,所以和思政课的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就有一个很大的反差。因此,造成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单薄、法律应用能力差、法律知识欠佳等问题的产生。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光需要高校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加以援手。但是依据现实情况,充分发挥思政课的重要作用才是最为现实的方法。

(二)采用思政课这一重要途径解决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问题的可行性

1.教学内容的完善化

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经过“98方案”和“05方案”的发展,课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经相当完善,并且承担了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大使命。其他教材中,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九章就是针对大学法制教育而进行设置,其内容是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我国的国家制度。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相当完善的。

2.师资力量的配套设置

过去的一段时间中,由于高校的思政课老师大部分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相近专业毕业,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学的过程当中,出于专业领域的差异性,一些法律术语和条文理解不是很准确,这就容易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近年来,更多的法律专业的老师投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去,以求改变现有状况。他们扎实的法律功底,专业的法律知识,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让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上更加配套,总体实力大幅度提升,使采用思政课解决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问题的可行性得以加强。

3.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目前我国已经明确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就包含了法制教育。国家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已经一路绿灯,每位思政课老师也应该把在思政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当做自己最重要的责任。另外,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不同政策,采取不同措施来落实国家政策。因此,思政课的发展和建设在政策方面已经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4.大多数学生的认同

根据近五年思政教学的教学成果来看,采用思政课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这和广大学生的认同是不可分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法律基础的时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学习到与自身生活和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时,关注度和学习能力尤为突出。在思政课堂教学中,以实际案例分析来传授法律基础知识,更能收到学生的强烈反响,这也是老师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三、采用思政课强化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突出思政课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思政课教学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法制教育放在教学目标中,单纯的就法制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备课和教学中,重点突出和开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因子,同时在科研科教活动时把其列入研究内容。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思政课教学方式上,采用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等,在一般高校中,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得以普遍运用,这对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都有着很强的增进作用。此外,根据思政课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课堂教学和实际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磨砺能力。二是把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因为这三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促进的,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把课堂教师教育和课下自我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师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课下的自我学习才是学生消化知识的关键,只有把二者相互结合后才能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完善考评机制

考核方式上,采用有特色的考核方式,避免传统的考核方法。成绩考核中,不要运用传统的一张考卷定胜负的方式,应当把学生成绩做一个综合评判,如:把考试成绩和实践情况相结合,尽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培养出杰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努力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思政课老师也肩负着这一重大的使命。每位思政课老师都应该体会到大学生法制的重要性,有效的利用好思政课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英姿.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9).

[3]陈美香.论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23).

[4]唐华生.何霖.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1).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2

(一)师资队伍整体法律素质不高原来,高校法制教育课程主要是《法律基础》课程,经过改革,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为一门课程,形成新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新的课程方案出台以后,对担任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了,该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法学专业知识。但在现实中,担任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往往仍然是原来的德育教师,他们中大部分人主要专修思想道德修养,受过专业法学教育的为数不多,他们的法制教育教学水平在总体上可能逊色于其他专业教师,导致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法律知识无法讲透,法律专业术语解释得不够精准,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如果学生提出与法律相关的问题,部分教师往往无法给予学生准确的答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制约,限制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法治观念的培养,影响了法制教育的实效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所谓“法律素质”,是指人们认识上、行为上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用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三项基本要素。可见,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除了要传授大学生法律知识,还要帮助大学生培养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从而使大学生将法律知识和法律信仰外化为守法、用法、护法的行为。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法律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律知识,因为畏惧法律而学法、守法,而不是出于对法律的信仰而学法、守法。

(三)传统的教学方式较单一,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教材篇幅和课时的限制,目前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仍采取传统的方式,即在课堂上只注重灌输课本知识,而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忽视了课外的实践教学,这种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对基础课缺乏热情和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影响了法制教育的实效。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往往只关注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课程,如专业课、英语课。对基础课则不够重视,有些大学生认为基础课不是主课,学不学无所谓,只要考试过关就行。正是由于这种偏见,所以在基础课课堂上,经常能见到学生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如复习其它课程、做课外作业、阅读课外杂志、甚至是补足睡眠时间,认真听课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往往到了考试前几天才开始复习,只求平安过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是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所以,大学生对法制教育不够重视是影响法制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完成。从教材内容含量来看,法制教育在形式上有弱化趋向,这为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内容多而课时有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有时只能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往往因课时限制而无法进行。其效果是大学生只了解了法律的基本概貌,能够知法,却不懂法,更不知道如何用法,至于培养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更是难上加难。

(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随着几十年的法制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执法工作不断加强,司法状况有所改善。然而,国家机构的执法力度仍然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司法腐败现象。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和知识,一些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的现象也被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报道和转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法律的看法,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有时不能理智地看待某些事情,这些负面报道使大学生对法律产生了不信任,甚至对法律失去了信心。所以,当前社会中的行败现象、司法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冲击也是影响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模式

(一)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师资队伍前面已述,有些高校的基础课教师往往是由德育教师担任,而没有专职的法制教师授课。若没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法制教育工作难以取得成效,进展缓慢。因此,高校应当优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法律知识以及法律精神,从而保障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一名高校法制教育专职教师,要了解法制教育的目标,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教学方法的完善,以及注重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改变目前单一的法制教育形式,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主要依托“基础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由于“基础课”内容的深度、课时等方面的局限性,所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开拓其它的教育形式,来弥补基础课的不足。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片、开设法律选修课、组织法律咨询、设置法制教育宣传栏,通过校园广播、校报、讲座等多渠道宣传法律知识,营造浓厚的法制文化环境。

(三)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仍然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授课老师应该注重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了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外,教师还应注重对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1.将课堂教学方式从单向灌输方式转变为灌输方式和启发方式相结合。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增加互动环节,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3.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法由案例、问题、分析、结论四个部分组成,最大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因此,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案例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法律课的枯燥和难懂了。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3

一、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加强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

事实上,在新课改培养目标下,小学数学教材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情景,许多教学情景都含有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教育性极强。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和强化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在备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积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法制元素,开展数学教研活动时要将此列为研讨内容。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如讲授《认识人民币》,通过给学生展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配以图片说明,指出人民币的特征和防伪标记,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体会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相关内容,教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结合课本中练习辨识交通标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增强对交通标志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在学习统计知识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结合课本练习“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和“上海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以及对空气、空气污染、空气与人体健康、空气污染指数,以及空气质量状况的介绍,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法律知识,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

法律意识的形成源于生活,为了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抓好法制教育,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学习内容,去研读领悟。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觉地向学生讲法,否则就可能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深研教材,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善于创设话题,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结合课本中有关纳税习题和纳税知识的介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也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学习结果更加有效。

三、教师把握好度,以免将数学课变成法制课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应以数学知识为主,法制教育为辅。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好度,法制教育不应占用太多教学时间,以免将数学课上成法制课。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在内容上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分量上要恰到好处,不可为了渗透而渗透,切忌不顾数学知识牵强附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蕴藏的法制教育元素。教师要明白渗透法制教育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非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在课堂中渗透教育的内容根据数学教材内容确定。教师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法制教材。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没有固定时间,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找到法律知识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4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未来,但是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做好中职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老师,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以及潜心的研究,对目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法制教育;中职学校;对策

一、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学校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职学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专业技能上的培养,甚至有些学校提出了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让路的口号,由于受到时间、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学校取消了一些德育课程,从而使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成为空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法制教育内容比较落后和单一。

目前,虽然许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一些法律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开设了《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但是该课程涉及内容过于宽泛,缺乏系统性,再加上很多教师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很难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而一些学校虽然也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但是该教材的内容也是非常的滞后和单一,适应中职生特点的案例比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而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在逐步的完善,作为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也应该及时的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

(三)法制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不高。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法制课程老师都是由政治课老师兼任,很少是法律科班出身,这些老师自身缺乏必要的法学修养和实践经验,自己自学书本理论知识再直接讲授给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便束手无策,甚至解决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再加上一些老师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即以理论为主导,缺乏必要的实际案件分析,造成课堂的枯燥无味,作为学生就更不愿意去听课了。结果可想而知,法制课程和法制教育形同虚设,与我们的预期目的背道而驰。

二、加强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目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变化以及全面提高中职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那么如何加强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以下几个对策:

(一)完善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设的法制课程比较少,而现有的《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其内容过于宽泛单一,偏重于理论,不能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法制教育的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首先是结合专业情况开设一些法律课程,比如财经类的专业,可以开设《经济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旅游专业可以开设《旅游法律法规》课程,幼师专业可以开设《教师法》课程,那么学生除了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之外,还可以了解一些与其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其次,把法制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比如老师在讲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向同学们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提高法制课程授课老师的素质。

针对目前科班出身的法制授课老师缺乏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对策:一是,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适当引进一些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教室群体中;二是,可以从社会上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来学校任教;三是,在现有的教师群体中挑选一些人到高校或者机构进行专门学习和培训。通过这些方法,就可以弥补现有法制课程科班人员不足的问题,从而形成一支以法律课、德育课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授课老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那么法制教育和宣传的效果也会得到一定成都的提升。

(三)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法制教育。

作为一名专职的德育课老师,我深知课堂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针对现有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以及法制课枯燥无味的特点,我积极探索法制课程的授课方法,针对内容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一些典型、真实、贴近生活的案例,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到《经济法律基础》中知识产权法内容时,就列举了当今“山寨”流行的现象,学生的听课热情一下子被调动,纷纷踊跃发言,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取得了较好的法制教育效果。同时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播放一些漫画、动漫或者小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法制教育和宣传的目的。

(三)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课堂之外,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一是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演讲赛、辩论赛,也可以利用墙报、宣传栏等形式开展法律宣传,塑造一种知法、守法的良好校园氛围。二是让学生参加一些主题鲜明、形象直观的司法实践活动,如旁听一些案件审判,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相关法律工作者开设法制讲座、剖析典型案例等,或者是请少年犯现身说法,进行面对面的法制教育。比如我们学校邀请齐李阎劳教所的教官、学员来我校开展法制报告会,有时邀请金水区法院在我校开现场审判大会,通过这些直观的活动,向同学们普及法律知识,起到了良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三是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教室中的电视或者电脑观看一些法制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河南台的《走进法庭》、《执法面对面》、《临刑会见》等节目。

总的来说,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想经过学校、老师、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能够为国家奉献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勤恳,高校法制教育现状浅析,法制与社会,2011年。

[2]林丽花,浅谈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2006年。

[3]彭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9。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5

(一)对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欠缺在当前的高中教育工作中,针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还是呈现出一种过于形式化。在高中的教学当中,学生基本都是处于青少年时期,而学校又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环境,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当中,相对于其他的教学课程,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远远没有达到指标,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工作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目前社会各界都开始认识到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传统型的应试教育体系还是无法完全抹去,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校的升学率仍然是老师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虽然学校当中的一些教育工作认为学生的法制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权限去改变这一状况,因为在法制教育的工作中需要真实的纳入到学校教学的大纲体系当中,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上,有的只是在政治的课堂上稍有体现,或者是在课余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对学生开放相关的法制教育课程。在法制课程的所使用的教材方面,当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教材系列,除了在初中所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意外,在小学和高中都没有非常正式的法治教材。所以使得小学和高中乃至大学当中,在法制教学的模式过于形式化,很多学校都是走走形式,一学期开展一次法制教育课,这种形式基本无法达到法制教育的应有效果。

(二)法制教育的质量低下在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中,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任课教师在法制教学的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学生在学习法律教育知识方面的热情不够高涨。当前的法制课程,任课教师很多都是以带班的形式上来的政治教师,甚至还有的是由班主任或者是学校教学的领导来兼职,很多的教师还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的法律教育,还有一部分的教师虽然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是缺乏一些相关的实践经验,很大程度上都是要依靠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学,当遇到教材意外的问题时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有的甚至无法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还有的学校教学聘请懂得专业法制教学的人员来担当副校长,这样就可以兼职学校的法制教育课程,但是由于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实际的实施情况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校法制教学的空缺,使得法制教学课程完全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讲授,学生对法制教育也没有任何的热情可言。

(三)法制教育的管理缺少整体性在学校的法制教学当中,因为缺少较为硬性的任务或者是硬性的指标,所以也就缺少清楚明了的职责和具体的目标,造成了法制课的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同时,在学校的法制教育和管理当中因为缺少整体性措施以及和学生的家庭。社会的环境不能达到有机结合,学生在脱离学校教学环境之后,主要是处于家庭和社会的环境当中,而且现在很多的家长将孩子的教育工作完全的寄托在学校方面,很少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即使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那也是很少见和片面的。在脱离了学校和家庭两大环境下的学生,智能通过社会的大环境来对其进行约束,这就造成了法制教育工作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和诸多教育死角的显现。

二、对学校法制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路径探讨

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希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避免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的状况,这单单是提升青少年的本身的素质,保证青少年健康发展和成长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振兴和发扬我们民族的重要决策。针对如何把握好青少年年的法制教育工作,我们大致分为以下几年对策:

(一)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强学校教学的法制建设要充分开展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升青少年在法律的意识以及法制的观念,为了降低和避免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保证青少年的健康的发展和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级管理部门和学生的家长要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教育行政的主管部门需要制定出一套具体的教学管理措施,将法制教学的工作纳入到法制化管理的形式中,要充分的设立起专业的法制教育机构,真正做到有人教、有人管的效果,同时还要加强对法制教学的检查和推进的力度。

(二)教学内容要丰富多样化各个学校需对第二课堂以及社会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加以充分的运用,对学生实施较为直观和生动的法制教育课程。例如给学生播放相应的法制教育宣传片或者是法治电影以及专题广播等等,多在学校举办法制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法制知识有奖问答,带领学生去参观监狱的环境,组织学生模拟和演习真实的法庭,去聆听和刑事、行政、民事以及经济方面相关的审理过程,请正法部门的干警来对学生进行法制课程的讲授,让学生从根本上提升法制观念的心理的重视程度。

(三)教学要趋向规范化在法制教学的国产容纳观众需要彻底落实《有关基础教育和发展的规定》、《关于深度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管理意见》以及《关于深度规范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意见》等要求,提升中小学在法制课程中的建设,深度改革和不断完善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将法制教学的内容纳入到教育大纲当中,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规划,力争在升学考试当中参入相关的法制知识的考核[4]。(四)教学的整体质量需要不断的提升学校需要对相关的法制任课教师、法制监理教师以及班主任等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的讲解和培训,并且需要对法制教育课程配备专业的法律教师,不断发展和壮大法制教育的规模。于此同时,在教学方面需要平等对待各个科目,并将法制教学课程列入到正规的考试纲要当中。

三、结语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法制宣传教育 法律素质

0.引言

在校青少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认知水平不高,社会经验不足,更容易遭受外界不良思想观念侵蚀,进而产生思想观念扭曲,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在校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是每个学校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1]。而且素质教育也要求学校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用法律素质促进和保障其它素质不断提高。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必须重视和重点做好在校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问题

1.1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建设问题

当前赣州各区县自学形成了教育部门与司法、法宣、青保等部门联动合作工作机制,各区县建立了区县及业务工作模式。如章贡区成立了“区法制宣传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一负责区域内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普法内容选定、教材编写、宣传小组等工作内容相互协调。司法负责提供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材料和任教工作,派出所为学校提供法律教育案例和音像资料等。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各个区县和学校呈现“不均衡”特点,具体表现在各个区县、学校和教师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不同区县、学校乃至班级的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不同,学生的法制意识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领导重视的区县和学校,各项法制宣传教育条件更加完备,教育模式和方法更为多元化;而不重视的学校,法制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1.2宣传教育队伍问题

师资队伍培训不足。法制宣传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教师也需要度法律及法制教育工作有深入研究。如果教师自身对法律缺乏深入研究,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识不深入,教师难以渗透法制宣传教育,甚至容易误导学生。而对赣州某中职学校的教师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科教师担心自己对教材中法律知识点进行正确解读而误导学生[2]。另外,法制宣传教育的志愿者队伍缺乏整合。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中,学校各个学生组织、学生家长、专业教师、司法队伍及律师行业都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志愿者,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力量庞大。但是,志愿者队伍分散,缺乏全局统筹,自愿者队伍资源整个力度不够,难以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1.3课程设置问题

文件方面,政府以法律文件形式对法制宣传教育作了全面规定,对各个阶段在校学生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实践方面,班会、课外活动、活动课、选修课等多种方式共同开展。主干课程方面,各年级根据和学校分别开制定不同的课时,部分学校制定了法制教育校本教材,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但是,课程设置仍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主干课程。由于法律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课改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校本教材研发需要不断更新。而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工作也需要对相关学习教师的引导。专题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难以固定,需要从更高层面上用制度形式保证专题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2.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建议

2.1组织建设对策

政府重视程度和统筹规划能力决定了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市区两级政府必须提高认识,加强统筹,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行动力。第一,市区两级建立对接合作性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加强政府对宣传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第二,市区两级领导小组定期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及时总结上一阶段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和成功经验,推进和完善未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3]。第三,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监控和评价制度机制,依靠科学的监控和评价机制推进和完善宣传教育工作。如市级政府出台相应的监控机制,确保区域和学校落实施各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第四,建立促进交流平台。搭建各个区县和学校定期交流展示经验的平台,相互借鉴和学习成功经验。

2.2宣传教育队伍的对策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性指导和人员的覆盖面。虽然许多地区都开展了教师法制教育培训,但是培训对象主要为班主任,而学科教师和非主干课程教师培训机会较少。因此,首先要扩大培训覆盖范围,让班主任、德育干部、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都参加培训,并为教师培训提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完善培训教材编制,组织专题性和系统化培训,落实科学培训方法。重点做好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认可教师培训,让法制教育能够普惠所有学生。二是发挥个人和社会团体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如组建家长志愿者团,参与学校公益活动,吸引学生家长参与法制教育活动[4]。或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吸引家长参与,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招募高校法律专业教师和学生、律师协会等,发挥他们的特长,既为他们提供社会实践的几机会,又有助于实现法治宣传教育。

2.3完善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是正确定位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在法治教育中的地位,发挥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系统性、结构性和严谨性作用。二是用课程设计思路开展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设计,将以学科课程的标准要求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组织专门的力量研发活动教材,形成法治教育自主体系。三是利用德育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发挥德育的作用。如将德育融入法制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中,即可争取课时、经费,还能让道德成为学生法律规范意识的底线。

3.结语

素质教育为法制宣传教育提供了全新思路和良好契机,学校以素质教育要求为依据,理清素质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的关系,从而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德永. 从法律的导向性失灵审视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 群文天地,2011,15:121-122.

[2]陕西省司法厅课题组,路志强,华文胜. 陕西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司法,2011,12:67-70.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7

关键词:基本范畴; 比较考察; 理论支点; 完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68―01

1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理论背景

事实上,中国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较早就开始了,2011年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年-2015年)》几个重要文件,其中核心的观点就是要通过网络技术创新法律教育的新方式、做到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界,学者较早就对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进行了研究,李亚宁研究了大学生网上违法行为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随后杨练武等人也从此角度进行了研究黄艺羡则沿着上述学者研究的思路,针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新形势,针对传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网络法制教育教学方案;张美琴等人则从对网络新形势给传统的法学教育带来的冲击中,看到了利用新型载体推动法制教育发展的机遇,从教育学的角度对网络法制教育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诸如:网站建设、师资队伍等软硬件的配套等方面;张桂荣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对青少年的上网状况及法制教育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利用网络进行法制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李方裕研究了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涵,将网络法制教育分为:知法、守法、网络安全与网络维权等几个侧面;严海波研究了网络失范行为及其成因,并从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网络法制道德、网络法制基地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2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范畴

从词源上看,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包括二个层次:其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与网络相关的法律的教育;其二,高校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如果侧重于第一层次的研究,选择这一侧面的学者一般为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学者,学者研究的方法一般从大学生网络侵权与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现象入手,结合传统法制教育中网络法制教育的不足进行论证,进行网络相关的法律教育成为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一种规制手段,从总体上看,这种理路重在对网络犯罪及其规制的研究,因而是从本体上研究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问题,但持此种主张的学者虽然从此角度研究网络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局限于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网络法律教育,而忽视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方法。选择这二层次的学者一般为具有教育学专业的知识背景,学者一般将网络作为一种用以实施法制教育教学的手段,比较网络法制教育与传统法制教育的异同,研究网络法制教育优越于传统法制教育的优点,研究制约网络法制教育的因素,提出从教育学的意义上建构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网络法制教育教学体系。诸如: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软件的配套、硬件设施的配套、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师队伍的构建、教育内容、教育监管保障机制的建立、教育效果测评机制的建立等,研究这一层次的学者侧重于研究网络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但对于网络法律法规方面则存在欠缺。当然二个层次之间也存在交叉的可能,如果将第一层次理解为利用传统的或者网络的教学方法实施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教育,其中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则包含第二层次,如果将第二层次理解为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的一般法制与网络相关的法律制度的教育,其中对大学生实施与网络相关的法律制度的教育则包含第一层次,但大多数我国学者没有关注到这一问题的存在,而是有侧重的选择了上述的一个层次和理路进行论证,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二个层次的研究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应该结合法学与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完善网络法制教育体系,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便于认清当前青少年网络行为中违法、犯罪的形势,为有针对性的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提供实证资料;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则有利于系统化的构建网络法制教育教学体系,发挥高校通过网络法制教育在型塑良好的网络行为中的作用。

3完善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方略

3.1增加传统法学教学内容中网络法制相关的内容

事实上,高校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情形不容乐观,在2005年之前高校非法律专业的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通过《法律基础》课完成,开课时间为32课时,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我国整个法律体系能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安排网络相关的法律知识,当时《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法学院的教师完成,随着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的出台,各高校为了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大多数教材均将法律相关内容压缩成二章内容,事实上,能够分配到法律知识的讲解时间大约为二个课时,其中涉及法制相关内容的时间更是极为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将法律基础课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后,本课程主要由思政课教师担任,这就造成大部分高校讲授此门课程的教师不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背景,在思政课教师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背景情形下,网络法律知识的教

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应该调整法律知识在《思想道德修

作者简介:

陈占雄(1987-),男,河北石家庄人,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商法、网络法研究;贾珂(1990-),男,河南洛阳人,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商法、网络法研究。

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比例,增加包括网络法制教育的课时量、通过课外举办网络法律知识竞赛、定期举办网络法律知识讲座等方式开辟第二课堂,增加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机会。相较而言,网络行为与实际的生活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学生必须为日益增多的网络生活行为储备必须的法律知识。

3.2开辟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新途径

在高校课时总量难以作出较大变更的情形下,惟有通过改革法律教学形式,拓宽教学渠道,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通过高校建立网络法制教育网站来实现,这一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法律的兴趣。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网络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利用网络进行法制教育是种“自适应”的教育方式,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所需的法律知识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而不会给大学生带来过多的额外的学习负担,在内容上,可以在网站中融入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经典法律案例、法学名家访谈、法律法规索引、法律小故事、法律大事件、法制电影电视、与法律相关的网络小游戏等板块,结合网络的特点,发挥网络技术的优点,最大程度调动学生感观,通过视觉、听觉多途径的冲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法律知识的洗礼,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法学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说教模式,通过网络,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法律专家之间能够同步互动,增强教学效果。极积完善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软硬件设施的配备,诸如:教师配备、网页设计人员、网站维护人员等的配备,系统建构网络法制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3.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我国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课堂讲授为主,虽然是必修课,但有限的时间内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事实上,本课题研究所针对的对象主要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此部分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所有法律专业的知识可能性很小,因而,必须注重在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上,应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当其自身相关的政治权利与自由、受教育权、财产权和人身权等方面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注重内在需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传统课堂之外构建网络法制教育模式时,应该借鉴其他国家法制教育中的有益经验,应注重参与性与交互性,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相应的法制实践活动,通过QQ、微博等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案件讨论。

参考文献

[1]罗锋懋,张劲松.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李亚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杨练武,唐闻捷等.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初探[J].兰州学刊,2003,(2).

[4]黄艺羡.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

[5]张美琴等.网络时代学校法制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2005,(5).

[6]张桂荣.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J].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8

【关键词】法制;教育;英语;教学;渗透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时代的要求,学生应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要依据英语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英语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必由之路。

二、挖掘开发英语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同样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英语课程的特点,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英语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此同时,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法制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这就意味着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可以进行法制意识的渗透培养。外研版教材是严格按照英语教学规律的,教学内容充分注意思想道德教育因素的渗透,课文、对话、例句、练习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些课文内容在法制教育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法律常识或者是法律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法律法规知识,解释中外法律法规的差异,从而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外研版教材必修五模块2 A Job Worth Doing一课中可以给学生渗透《道路交通法》。告诉学生要遵守道路交通法,是为了保护自身及他人的人生安全,从而引导学生懂得真爱生命。尊重他人的工作。同时也让学生教育他们周围的人。并让学生了解外国的交通法规知识并和我国的交通法规进行对比,告诉学生在很多欧美国家行车的顺序和驾驶座的位置和我国的有很大区别,不仅让学生增加了常识,并且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外国的文化和异国风情。

三、法制教育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应讲原则

1.情感性原则

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感触颇深。学生在看到一些美丽的风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后,适时把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这样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了要保护环境。

2.针对性原则

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中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要不断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和内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渗透法制教育。

3.趣味性原则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9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Abstract:Whetherthecurriculummanagementsystemisproperornotdirectlyrestrictsthedesignofcurriculumgoalsandcontent,theoperationofcurriculumorganizationandevaluation.Theexternalelementsrestrictingcurriculummanagementsystemaremainlyinpolitics,economyandtheculturaltraditionsofnationalities,whiletheinternalelementsbeingeducationgoals,thequalityofeducatorsandtheperiodicfeaturesofeducation.Inthecourseofthebasiceducationreform,weshouldearnestlyanalyzeeveryelementaffectingcurriculummanagementsystemandscientificallyandcreativelyorganizeandcarryoutthethree-levelcurriculummanagementaccordingtolocalrealities.

Keywords:basiceducation;curriculummanagementsystem;externalelement;internalelement

课程管理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管理体制的适当与否,直接制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的运行。本文从国内外的经验和现实分析入手,从教育外部和教育内部两个维度上,分析影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确立的主要因素,为我国不同地区适当、合理地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提供理论依据。

一、影响课程管理体制的外部因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等教育外部因素,与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课程管理体制涉及权力分配的问题,与教育以外的多种因素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

“政治”是一种近乎“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在此,笔者只重点展示“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实体部分)对课程的影响。作为教育的一种社会背景,政治体制的作用就在于形成教育控制的一定模式。一般来说,政治体制可以划分为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两种,那么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也相应地可以划分为这样两种形式。下面以美国和法国这两个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和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例,阐述政治体制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确立的影响。

美国是从最初各不相关的殖民地社会发展起来的“联合社会”。[1]这一历史传统使美国地方分权的程度甚于其他任何国家。在美国,各州虽然并非机构,但却履行着其他国家通常只能由中央权力机构承担的许多职能。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实行国家统一控制教育,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美国人选择的教育控制方式只能是分散、多样的。在美国,教育权属于州政府职权范围,课程决策的所有权力都属于地方,而地方又赋予学校在课程事务方面的自,由学校和教师决策、编制课程。因此,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学校课程,地方和学校课程占据美国的主导地位。

法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政府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地方是一种绝对领导与服从的关系。即使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执政的法国社会党进行了“权力下放”改革,也没有改变法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而这一政治体制在教育上表现为全国集中统一与刻板划一的基本特征。法国自拿破仑统治时代开始,就由中央政府颁布指令性教育计划与课程目标。因此,法国国家教育部掌握着整个教育系统的资源与权力的组织、分配,控制着学校所有课程。学校课程由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决策和编制,实行全国统一课程,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所以,法国“学校每一分钟活动的内容都由国家教育部具体规定”[2],国家课程在法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以上对美、法两国政治体制的分析及其对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来看,有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存在,就有什么样的课程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虽然课程管理体制决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上的权力分配,但根源却在于政治体制。因此,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是政治体制的反映,也必然是为政治发展的需要服务的。

(二)经济

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在此,笔者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资金投入、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两方面关系来考察经济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确立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资金投入之间的关系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资金投入一般呈正比。当前,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要求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所以许多国家都鼓励学校开设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的课程。但问题在于国家下放权力的同时,也在下放负担与责任,要求地区与学校具备相当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的进步使得学校要为所开设的课程添置或者更新仪器设备,如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等,这些设备更新换代周期短(一般为五年),经常运转和维护费相当可观。同时还要购置大量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以备教师和学生使用。此外,开设新课程,还要进行大量的师资培训,这笔人员培训费用也是相当可观的。所有这些都需要教育资金给以保证,否则课程的开设就是一种奢望,更无法保证课程开设的质量。由此可见,教育资金投入的多少制约着课程管理权限下放的力度。

从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也就是这个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当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国民就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技术革命给经济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一些传统的行业消失,应运而生了另一些新的行业和经济活动的新领域。据统计,美国1949—1965年间约有8000种职业从劳动力市场消失,同时出现了3000种以上的新职业。[3]而且,1970—1980年高度工业化国家开创了17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90%是用于信息、知识传播和一般。[4]这些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中知识和技术含量的增加,使得产业结构类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发展,劳动力的耗费也由以体力为主向以智力为主过渡。总之,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新的就业结构的形成,也必然导致劳动者素质结构的变化。劳动者的素质结构是教育的综合产物,是对所学课程的综合表达。个体素质中存在着基础、稳定和类似的倾向,但更多涌动的是独特、差异的素质,正是这种独特、差异的素质构成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人本身的素质结构,单一的课程设置不足以形成人的多方面素质,也就无法满足人对就业的不同需求。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产业界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在课程方面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具有弹性的课程。[5]这说明国家划一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就业结构的多元化需求,结果必然带来课程权力的下放,由一级课程变为多级课程。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经济发展制约着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但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也一定要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适应经济发展中的变化,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民族文化传统

所谓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6](6)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生存、繁衍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尽管历史绵延几千年、社会形态几经变化,但民族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具有普遍的内在约束力。因此,任何一种教育选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不同民族文化传统背景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当然体制形成的格局也就不同。不过,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经常被人忽略,因为其影响方式相当隐蔽,让人不易觉察。在此,仍以美、法两国的文化传统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制约为例,来深入探讨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影响力。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17世纪初欧洲各国人民移居到北美大陆后,就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相互合作,逐渐形成了平等议事、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传统,即所谓美国人崇尚的“自由、平等、民主、参与”和共和文化雏形。后来,共和文化发展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上最初则表现为在当地以小村镇为单位设立教育行政机关,主持本地的教育事业,即“学区制”移民们登上北美新大陆以后,在各地方集群而居,构筑房舍,拓疆开荒,由教会或私人团体设立学校,教育自己的子女,传播自己的,同时在当地设立教育行政机关,来主持本地的教育事业。这种以小村镇为单位的教育行政制度,是后来美国全国采用的“学区制”的由来。这种制度,发源于移民们最早登陆的新英格兰地区,后来随着向西部开发,而传至中部,再推广至西部。。不仅准许各学区自行征收教育税,学区不隶属于州或其他政府机关;而且各学区的教育委员会可以颁发教育证书,选用教科书和规定课程标准等,并将此写入1791年的《美国宪法》,即“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或禁止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州或人民保留之”[6](162)。正是由于共和文化的影响,决定了联邦不能够集权领导,只能通过立法、拨款来影响教育的发展方向,实现联邦的战略意图。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管理、课程管理的权力重心在上移,但也只是在地方分权的总体框架范围内的局部调整。

法国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十分凝重的国家,“民族主义”与“集权主义”的文化传统促使法兰西民族比其他民族具有更加强烈的民族观念、国家观念。而且,法国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天主教文化,即它的意识形态(神学、伦理、观念)、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及其规约,都在法国文化传统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因此,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地深深扎根于法国人的文化价值观里,渗透于法国社会的行为准则中。而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法国现代教育的总体设计上,并在课程管理体制上也深深烙上了民族文化传统的印迹。这样,法国就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国家干预教育的方式,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设置全国统一的课程,实行统一的考试。

正是由于各国民族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所以,尽管美国与法国社会制度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但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

二、影响课程管理体制的教育内部因素

回顾历史,考察不同国家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分析教育内容各因素对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和实践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会有一定的启示。

(一)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和教育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规格,也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方向。课程权力的分配实际上是对人的学习经验的选择、组织与实施方式的调整,它必然要以教育目标为先导。由于教育目标总是随着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水平、国际环境、以及教育观念等不同而不断地进行调整,这必然引起人的学习经验的重新组织和课程权力的重新分配。而且,教育目标要通过课程权力的重新分配与调整,重新组织并构建人的学习经验,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教育者素质

在地方教育部门中,校长和教师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力量,他们的素质制约着课程管理体制实施的水平和质量。

校长是学校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宏观协调者,他在学校教育活动的运作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一所学校要想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和管理模式,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三级课程在学校层面上的实施。校长的素质表现为要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思想;要对学校教师队伍的组建、培养与使用提出明确的主张;要建立适合课程与学校发展的学校文化。校长不仅要指导校本课程开发,更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往一直把教师视为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但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并不是完全“忠实地”传递文件所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师应当而且可能对课程内容进行调适,而课程的制定者也会从教师的反馈中对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这一过程也被称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互动调适观”。教师对课程的“调试”则是教师开发课程能力的一种体现。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承担着课程开发的责任。而且教师只有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才能达到课程的预期功效。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都越来越强调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师对自己角色的理解也发生很大变化。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正如马什所说:“校本课程开发试图打破教师作为‘消极接受者’的角色而将其定位为‘课程决策者’,除非教师能完成这个转变,否则校本课程开发就不能有效实施。”[7]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具有与课程开发的相关专业技能。校本课程开发包含设计、编制、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以往课程设计、课程编制问题都与教师无关,但课程管理权限下放到学校后,部分的课程设计与编制工作就要由教师来承担。因此,教师仅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他不仅要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资源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且要懂得课程设计的原理、程序、技术等一些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出符合本校特色的课程。同时,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教学活动已经占去教师的大部分时间,而且开发课程较执行课程要困难、复杂得多,这不仅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压力与负担,而且还会耗费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与精力。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

总之,校长与教师的素质越高,承担开发课程的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学校一级课程所占比例也就会越大。但是,如果校长和教师素质不高,即使承担开发课程的任务,也将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活动的进行,当然也就无法确保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教育的阶段性

教育呈现的阶段性怎样制约着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呢?在此,先来看一下英、法、俄、日、韩五国基础教育各阶段各级课程的比例分配表。

英、法、俄、日、韩五国三级课程比例分配表(%)

表中的数字表明:教育阶段不同,各级(国家、地方、学校)教育部门课程管理权限的比例分配也不同。而且,随着教育阶段的升高,国家课程占整个课程比例呈递减趋势,而地方和学校课程则呈渐增趋势。这说明教育的阶段性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确立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一方面,基础教育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影响着各级课程比例的分配。基础教育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都有独特的特点和特定的发展水平。小学生是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刚刚开始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系统的学习。这一时期学生身心发展虽然相对平稳,心理发展无尖锐的冲突,但意志力薄弱,鉴别事物的能力较弱,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对成人的依赖感较强。正是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该阶段学校课程偏重于共性和统一性,因此国家课程在此阶段几乎占据全部课时。中学生是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开始向成熟过度。这一时期学生身心发生急剧变化,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明显增强;男女生对事物的认识兴趣与方式的差异变得明显,学习上的个体倾向性开始显现出来;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心理上的“成人感”日益显露出来,在任何活动中都不再完全是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和摹仿者,而是力求成为主动的探索者、选择者和设计者。初中生表现出来的特点要求学校教育给他们一定的选择权,以适应其个性发展。因此,国家统一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个体倾向性的需要,于是要下放一部分课程管理权限。但出于对教育质量的考虑,以及这一时期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和被动性仍较明显的特点,国家下放的课程管理权限只能是少部分。高中生是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准备走向独立生活。这一时期学生生理与心理都接近成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并表现出较高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达到较高水平,而且他们大多对世界、社会、自己和未来都开始有较清晰的认识和较深入的思考,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已开始形成。一切发展都表现得很稳定,目的性和方向性都较强,因而国家对高中课程的管理可适当放开,地方和学校的课程管理权限自然要比小学和初中大。但与此相应的是,地方和学校更应加强自己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各教育阶段承担的教育任务不同,安排的课程内容不同,当然也就影响各级课程比例的分配。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其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是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打下“初步”基础。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一阶段无论是获得的知识技能、形成的能力,还是养成的道德品质,都是每一个国家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最基础的素质。因此,小学阶段承担的教育任务就更多地体现教育中共性和一致的方面,课程内容当然也就是最基础的读写算以及常识性知识。所以,国家课程居于主导地位,基本包揽小学教育的全部课程。初中教育不仅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同时又是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成人高中打基础的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儿童到少年又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期,同时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初中阶段所承担的教育任务相对来说就有复杂性,既要继续为学生发展“打基础”,又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而且初中课程门类增多,难度加大,此时学生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性表现显著。这一阶段既要有保证共性和一致性的课程,即国家课程;又要有选择性、差异性和灵活性的课程,主要由地方和学校来承担。而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趋于成熟,他们在已有文化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这一时期学生面临着择业,为走向生活、走向独立作准备,培养目标就自然体现出这些特点。因此,高中阶段承担的教育任务就更强调、更倾向于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所占比例自然增多,但国家课程仍应居主导。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受到来自教育外部与内部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来说,更有复杂性。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符合课程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改革措施。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影响课程管理体制的各种因素,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创造性地组织和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科学、合理地推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卢瑟·S·利德基.美国特性探索.龙治芳,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16—125.

[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81.

[3]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56.

[4]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马胜利,高毅,丛莉,刘玉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2.

[5]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