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端学术会议集锦9篇

时间:2023-06-04 09:21:06

高端学术会议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1

关键词:桌面云;虚拟化;服务器;协议;中间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015-03

过去的几年里,说起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云计算技术应该是首当其冲、不可不提的。“云计算”为人们使用网络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当然也包括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正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定是教育与云计算的相结合。现代高等教育无论是高校的教学还是科研工作,计算机机房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块基地。云实验室也就是”云”机房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是云计算技术和虚拟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1 “云”机房技术基础

1.1 云计算技术

“云”机房系统的构建首先有赖于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布式系统、虚拟化、Web2.0、面向服务的计算和效用计算这五种技术在云计算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型机计算系统,集群计算和网格计算是云计算技术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作为一种服务模式,根据交付内容的不同,目前云计算包括三个层次的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

这三种服务类型相互关联,从底部到顶部,构成了云计算技术的整体组织结构,同时也将利用云计算技术提供的各种服务进行了从底部到顶部的层次划分。

1.2 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指将计算机的物理资源(如硬件、运行环境、存储以及网络等)进行抽象化后呈现给用户,从而实现底层硬件和上层软件的分离的方法。它可以将单个资源划分为多个虚拟资源,也可以将多个分散资源整合为一个虚拟资源,它可以用于在操作系统中隔离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也可以创建多个虚拟环境,如本文研究的“云”机房中的服务器端模拟多个操作系统界面。

虚拟化技术拥有庞大的技术和概念体系,根据其仿真的服务和实体,可以将虚拟化技术分为执行环境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也就是说,利用虚拟化技术不仅可以为应用程序提供运行的抽象环境,也可以用于存储、网络以及客户端/服务器交互的虚拟化。

虚拟化技术在应用上,比较典型的有服务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

1.3 “云”机房的理论研究

1)“云”机房的虚拟化架构组成

“云”机房的虚拟化架构可以说是桌面虚拟化架构(VDI)的局部应用。VDI架构的原则是“集中计算,分布显示”。通常,VDI方案的基本架构可以分为三层。顶层是用户访问层,用户通过支持VDI访问协议的终端设备进入VDI。中间层是虚拟架构服务层,用户访问层通过特定的显示协议和中间层实现通信,从而获得安全、规范、高可用的桌面环境。最底层是存储服务层,虚拟架构服务通过调用存储协议来访问在该层中存储的用户数据、属性、镜像等。

具体地说,一个“云”机房的虚拟化架构应该主要包含终端客户端、管理服务器和虚拟桌面服务器。

2)“云”机房的虚拟化显示协议

桌面虚拟化显示协议连接着终端客户端和服务器中的虚拟桌面,负责将终端客户端输入的信息经过打包、压缩、加密后传输给虚拟桌面服务器中对应的虚拟机进行计算,然后将计算的结果再进行打包、压缩、加密传输到终端客户端并解析显示给用户。因而,桌面虚拟化显示协议的效率是用户体验的关键,也是桌面虚拟化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

当前主流的桌面虚拟化显示协议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RDP协议,第二种是ICA协议,第三种是PCoIP协议,第四种是SPICE协议。

2 “云”机房平台架构设计

2.1 桌面云平台架构总体设计

桌面云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如下图1所示。整个桌面云平台架构分为三部分,终端客户端(云终端)、管理中间件(Broker)和虚拟桌面服务器端(Host)。每个部分具w包含的功能模块设计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在整个桌面云平台中,终端和服务器端通过管理中间件实现连接。具体来看,是终端的Broker客户端模块Broker Agent对管理中间件中的终端接口进行访问从而实现终端和管理中间件的通讯,然后获取到终端的显示桌面,接着通过Spice协议实现自身SPICE客户端到虚拟桌面服务器中的SPICE服务端的通讯,同时由虚拟桌面服务器中的服务器客户端Host Agent来实现服务器端虚拟机及各种资源的管理,其管理接口Host Agent接口由管理中间件提供。

2.2 云桌面平台服务器

将桌面“云端”化的前提条件是将服务器资源虚拟化。虚拟环境管理套件、虚拟化管理接口、QEMU-KVM平台、SPICE显示协议,是虚拟化服务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1)QEMU-KVM虚拟化平台

作为一款纯软件的虚拟化模拟器,QEMU在Linux平台上被广泛使用,其开源性为研究提供可能。它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虚拟化出各种常见的硬件架构,且模拟效率较高,再通过非开源的KQEMU软件的加速,可使整个虚拟环境的运行速度与实体机相媲美。同时为了突破QEMU的I/O系统瓶颈又引入了Virtio,于是其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2)桌面显示协议SPICE

SPICE是一种体验度较高的远程桌面显示协议,在整个桌面虚拟化架构中承担的仅仅是内容的显示功能,它本身不参与控制信息、执行逻辑等数据的传输。所有涉及执行、处理等功能时都将在服务器端执行。SPICE协议只显示更新变化的显示内容,因此它对带宽的要求极低。这也是保证虚拟客户端高效率执行的前提。

SPICE服务端可以利用SPICE协议与远程的客户端和建立虚拟设备接口的虚拟机进行通信。当前对象的覆盖关系和依赖关系需要通过维护一个树结构体和一个命令的序列来管理,同时把虚拟机的QXL指令转化为SPICE协议传递给客户端。

3) Libvirt虚拟化管理接口(Host Agent)

作为一套开源的函数库,不少主流的虚拟化工具都采用了Libvirt来进行开发。大部分虚拟化管理平台的虚拟机管理功能都被Libvirt所支持。

在构建Libvirt管理平台时,可将Libvirt与被管理的虚拟机置于同一台物理机上,也可以将它们分离开置于不同的物理主机上。在同一主机上的逻辑结构为:最底层的物理主机;第二层的Linux操作系统;第三层为虚拟化管理平台和Libvirt;虚拟机管理应用位于Libvirt之上,虚拟机则位于虚拟化管理平台之上。

2.3 虚拟化平台中间管理组件

中间管理组件是整个虚拟化架构中的“桥梁”,能让用户通过云终端连接到远程虚拟化桌面中,可以实现虚拟化平台的监控、虚拟机的管理、用户的管理、数据库的管理、虚拟机的申请管理、终端连接的管理等,是位于云终端和虚拟桌面服务器端之间的非常关键的部件。该组件又被称为Broker。

虚拟机的管理是虚拟化Web管理平台的核心。管理中间件可以连接到虚拟桌面服务器上,服务器端的和虚拟机相关的信息和数据都可以被中间件所调用,从而实现对虚拟机的管理。

2.4 终端客户端

终端设备客户端主要实现三方面功能,第一是建立与管理中间件的联系也就是Broker Agent;第二是实现SPICE显示协议的API接口工作;第三是对当前终端设备的配置。

高校“云”机房的终端客户端一般采用专用的云终端设备来建立虚拟桌面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从用户端输入来说,“云”终端将用户输入的数据或信息,经过编码、压缩、加入安全码后通过远程桌面显示协议将其传送到虚拟机,虚拟机在执行这些指令后将执行结果再进行编码、压缩、加入安全码后传输给“云”终端,最后“云”终端将这些信息解码后在终端显示设备显示出来,从而使用户获得PC般的体验。

3 “云”机房的管理模块设计

3.1 桌面模块

“云”机房的桌面模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桌面教学管理模块、教学桌面模块和个人桌面模块。

教学桌面管理:对场景(即不同的教学实施环境)的新增、查找、激活、场景桌面开机、场景桌面关机,开机加速、修改场景及删除基本功能的操作。

教学桌面:对教学场景管理应用,及各场景下的教学桌面的开机、关机、重启、暂停、恢复、查看桌面、查找基本功能的操作。

个人桌面:对桌面基本功能及修改桌面、动态迁移、存模板、快照功能实施。

3.2 模板模块

模板模块主要包括硬件模板、教学模板、个人模板和终端模板等。硬件模板主要是针对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虚拟机硬件配置模板,如选择具体CPU、内存、硬盘数据等。教学模板下主要包含5个功能块,制作模板、编辑模板、更新桌面、下载模板、删除模板。个人模板功能设计主要包含4个,制作模板、编辑模板、下载模板、删除模板。

3.3 终端模块

终端模块主要包含教室管理、终端管理和会话管理三个方面的功能。

在教室管理模块,通过课程列表应该能够查看和编辑每个教室不同时间的教学桌面课程详情。设定时间到达可自动激活预设桌面,以方便教学。教室管理具体功能设计主要包括对教室的新增、编辑、删除、搜索基本功能的操作。

终端管理是针对所有通过Windows/Linux客户端登录连接到服务器的终端信息,包含终端的IP、MAC地址及其连接桌面的相关信息。终端管理具体功能设计主要包括对终端唤醒、关机、修改IP/计算机名/教室、配置参数功能的管理。

会话管理主要功能是对客户端以教学/个人桌面接入时形成的会话进行显示和管理。

3.4 其他模块

“云”机房管理系统还应该包含用户模块、排课模块、监控模块、安全模块等方面的设计。用户分为管理用户和普通用户,管理用户实现对用户的新增、编辑、搜索、删除等。普通用户分为两种:普通用户和教师用户。实现新增用户、编辑信息、批量导入、批量导出等功能。排课模块主要功能是完成“云”机房的课程安排,要包含每节课开始以及结束的时间、每节课教室配置信息以及排课与清除等功能。监控模块主要是对主机和桌面进行时时监控,方便查看数据找到性能瓶颈。安全模K主要包括对系统的备份、镜像、升级和操作日志等方面的功能设计。

另外,根据高校教学管理的需求,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还可以增加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和在线考试的设计。实现网络教学过程中的屏幕广播、文件传输、锁定控制、短线锁定、教学内容登录查看、可视对讲、屏幕录制、电子点名、上线同步广播等功能,更好地满足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在线考试模块,实现题库的导入、编辑,试卷生成,在线计时、评分等功能。

4 结束语

基于“云”的计算机机房有众多的优点,但设计、构建的过程并不简单。随着“云”技术和硬件水平的飞速发展,“云”机房设计方案也将不断成熟和发展,基于“云”的计算机机房必将成为高校机房的建设趋势。

参考文献:

[1] 徐哲. 绩效导向的高职院校电子阅览室建设模式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10(34).

[2] 朱朝辉. 简述校园网机房“云”设计与实现[J]. 电子制作, 2013(8).

[3] 谢炫. 浅谈高校公共机房虚拟化的建设[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27).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2

关键词 学术不端 行为学术评价 同行评议 学术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指出:学术不端行为是“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科学不端行为是指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从此可见,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是指高校师生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的伪造文献数据、剽窃和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违反科学共同体公德的不良行为。

2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的社会风气四处传播,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更多地开始朝向了物质主义。这种功利化的价值导向必然也对高校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高校内的各种学术活动逐渐与学校的经济创收相联系,同时也与教师切身的经济利益和名誉相关联,甚至直接关系到以后高校的发展。正是在高校学术活动与经济利益和名誉密切联系的条件下,就会出现一些为了提高自身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的学术研究者依靠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个人私利。

2.2 法律法规不完善

对于高校内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我国并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和规范。我国的《著作权》和《专利法》虽然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学术不端行为不易被人察觉,即使被人发现也可能因为其通过剽窃、抄袭等手段获得的钱财和权利不够法律的最低限度而无法定罪。即使高校出台了相应的惩治办法,但是由于缺乏根本性的法律支持,这些办法根本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使得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蔓延成灾。

2.3 学术权力的缺失

由于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所以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也随之日益扩大,并逐渐对学术权力进行限制和制约,造成高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失衡,使得许多学术问题趋向行政化。由于行政权力过多地干涉学术权力的自由,学术权力的行使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权力,使得学术事务逐渐由行政权力来制约控制,这样就导致专业性的学术事务由行政权力介入,形成了“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的局面。

2.4 科研评价的量化机制单一化

目前我国高校学术考核评价体系主要是量化考评的机制单一。在这种科研评价量化机制中,高校教师比较注重论文的数量,因为这是他们升职晋升的前提条件。而过度追求论文的数量而不注重论文的质量,必然会导致论文缺乏创新性,甚至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所以科研评价量化机制的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

2.5 学术研究者自身素质的缺失

学术研究者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扎实的科研创新力,另一方面还应具备摒除一些浮躁和功利化心理。学术研究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术研究质量的高低。学术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确保学术研究质量的基础。如果学术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强,不仅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还能研究出很多创新性成果。因而,要预防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需要加强学术研究能力。另外还应有一定的科研精神和一定水平的道德素质。

3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路径

3.1 法律法规的完善

国家应该尽快把学术不端问题纳入到法律体系中,补充当前学术不端行为相关立法的空白,明确相关法律条文,加强监督,加大惩罚力度,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2 改革高校管理制度,实现学术自由

我们需要借鉴和吸收西方高校管理制度中的优点,使得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者相互配合,做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平衡,协调发展:(1)转变观念,将学术权力放在主体地位。提高学术研究者在高校内的地位,为他们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帮助他们开展各种科研活动,也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决策活动中去,促进高校教育发展。(2)区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实现学术自由。我国目前高校的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学术权力受到行政权力的制约比较严重,大学的学术自受到制约。我国高校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应以学术活动为主,分清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对于属于学术事务应由专家、学者来进行管理。(3)改革评议机制,完善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一方面对同行评议制度进一步完善,邀请同专业领域人来做评审,选择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都合格的评议人作为评审,完善评价标准,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等。另一方面完善我国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制度,要给予学术委员会独立的职权、拥有独立的学术判断和处理的权力;建立学术委员会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规章制度,使其运行机制更为完善和合理;完善学术委员会的监督机制,做到防微杜渐。

3.3 加强校风建设,提高学术研究者的素养

校风是一个学校内在的灵魂,是一个学校学术精神和科学理念的表现。良好的校风是抵御学校外界世俗价值观冲击的有力屏障,阻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加强校风建设,一方面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意识到校风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要建立奖惩制度,将校风建设落到实处。

提高学术研究者的自身素养,首先学术研究者要认识到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加强学术研究者对学术道德知识的学习。二是操作层面,即学术研究者把对道德知识的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将学术道德准则作为自己在学术活动中的底线,才能真正维护学术尊严,不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参考文献

[1] 郭建宏.试析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特点及治理[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

[2] 王英杰.改进学术环境,扼制研究不端行为——以美国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0(1).

[3] 胡婧坤,刘培一.2000-2009年国内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0(10).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3

【关键词】视频会议 终端 MCU

1 远程视频会议技术简介

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是让多个参会人员在多个不同的会场或其它地方,通过网络光纤和其它通信电缆将信号相互传输至多媒体终端,实现图像、声音、文件资料的实时分享,有着“实时、可视、交互”的特点。

现代的视频会议系统功能十分全面,可以应用的场景也很广泛,不仅可用于视频会议,还可用于一些其它的需要多媒体功能场景,比如:

1.1 远程的教学

远程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实时听到老师的讲课还能够进行回放观看,实时提问进行讨论问答,课件的共享,作业的提交与批改等。

1.2 公司事务的远程讨论

政府起草文件,公司创建项目等,在需要多人协商讨论的事务中应用视频会议系统就会十分便捷,免去到会议室的来回时间。组织者将文档投影,大家一边讨论一边修改,这是单向会议系统不能达到的。

1.3 远程医疗

多媒体与医疗的结合可使得医疗设备所采集的病人信息通过视频系统传送至其他医院的医生,方便医生对病人的远程监护与指导,对于重大手术也能集合全国乃至全球专家出谋划策,有利于医疗技术交流。

2 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

会议系统组成比较容易,每一个会场都设置好视频会议终端,安装好多媒体设备,连接互联网进行组网。 根据参与会议的人的多少及会场设置的情况,可将视频会议系统的组网形式分为点对点组网形式和多点组网形式。

2.1 点对点组网

这种组网形式比较简单,因为只涉及两个会议终端,不需要多点控制单元MCU,也不需要其它额外的网络设备,只需两个节点通过信道网络进行连接。点对点视频会议系统虽然简单,但也有一定的应用业务,如:

(1)可视电话。在手机或者多媒体电话等具有双工视频传送功能的设备上上使用的业务。

(2)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计算机或其它网络通信设备和另一台远端设备通过网络进行音视频通信。

2.2 多点组网

当视频会场超过三个就必须采用MCU设备连接(MCU即Multipoint Control Unit多点控制单元)。MCU单元主要设置在网络的节点处,主要作用是决定将哪一路的终端作为主播图像广播出去,进而能够提供交互通信。MCU就像一个交通枢纽一样控制着整个视频会议系统的数据传输,任何一个终端采集的数据都要传送至MCU单元,然后通过交换分配,传输到需要的终端节点。MCU的主要功能有:会议的连接和建立,终端的选择和控制,资源的分配,数据的分配,网络的通信的解析。MCU只负责转发信息并不对信号的质量做处理。

(1)多点组网中比较简单的组网方式是单个MCU方式,主要有星形结构,这是用于比较小的会议规模。组网结构如图1所示。

(2)对于比较大的视频会议网络,则需要将多个MCU进行级连,不同的MCU控制各自的视频会议终端,而且MCU之间通过组网传输并分配信号,将各终端信号按照会议的要求管理控制。比如在一家公司,各项目小组用一个MCU开会,整个项目部用一个MCU开会,整个公司的会议用一个MCU,这样使得各种会议有合适的规模,在召开大会议时将下属的MCU级连组网即可,这样有利于管理上的有序,节省带宽。

3 视频会议系统的难点

3.1 啸叫音的解决

啸叫音是由于麦克风拾取的声音从扬声器发出后再次被麦克风拾取而后再次被扬声器放大,这个过程多次循环而形成尖锐的嚎叫音。在比较小的房间中或较窄的空间里都会形成啸叫音。要降低或者清除啸叫音有有下办法:

(1)改变音响或麦克风的位置,将音响放置在麦克风的前面最好背对麦克风,如果在房间里则要找到声波相互抵消的地方放置麦克风。

(2)适当降低扬声器的音量。

(3)减少开启的麦克风的数量,当麦克风要使用的时候才开启。

(4)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铺设吸间材料,减少墙面对声音的反射。

3.2 回音的解决

回音是由于本地话筒拾取的声音通过线路传输至远端音响,远端音响发出的声音再由远端麦克风拾取后传回本地音响,与本地音响里的原声叠加后形成的拖音。如果回音较严重的话,本地的听众很难听清楚。解决回音问题主要是采用回音清除器,主要原理是当回音清除器检测到送出的信号与进入的信号相同时就会删除后进入的信号。如果设置的话音站点较多那么都要装上回音清除器。

3.3 反射或“空洞”声音的解决

这种“空洞”声是由于在远程会议系统中房间反射严重形成的就像说话者在桶底发出的声音一样,这种反射声音任何电子设备都不能消除,只能防止它进入麦克风。解决办法是将房间用吸音材料覆盖,减少声音反射。也可以让麦克风尽量靠近发言者,同时调整混音器让麦克风的灵敏度降低。

4 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前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三大运营商的网络基础设施已很健全,网络费用渐渐降低,网络覆盖面积也非常大,所以远程视频会议的发展基础很好,再加上互联网公司的飞速发展,视频会议的市场已经成熟。各公司、企业非常重视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因为视频会议系统对成本的控制和办公效率的提高有着很明显的效果。然而视l会议系统不仅仅用于开会,它在教育行业,医疗行业以及交通物流行业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在我国的市场增长率不断提高,有着十分好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国的华为、中兴等公司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视频会议系统来适应市场的需求。

视频会议系统是一个集软件、硬件为一体的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硬件小型化并增加集成性和可扩展性,软件操作简便并功能齐全,网络传输方面应用新的网络协议使速度更快,延迟更小,音视频质量更高。视频会议系统一定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在未来带给人们更新、更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胡世清,周兵(2011).基于AIR的实时网络视频家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1(04):130-133.

作者单位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通信;视频会议;系统标准

1 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构成

1.1 视频会议系统的分类

视频会议系统一般分为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和硬件视频会议系统二大类。

1.2 视频会议系统的构成及作用

视频会议系统主要由mcu(micro controller unit 微控制单元)、终端、网守、网关等组成。常见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mcu:mcu是视频会议系统特有的设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mc,主要负责处理会议中的控制信息;另一部分是mp,主要用来处理音频,视频和数据信息。mc和mp在物理上可以是一个设备,也可以是独立的设备。

终端:终端是提供实时的、双向通信功能的节点设备。终端的主要功能是采集视频、音频信号,经处理后送给mcu或其他终端,同时接收视频、音频信号,处理后送到相应的输出设备。

网守:网守是一个域的管理者,在本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功能有:

(1)认证计费:收集认证计费信息,并把认证请求、计费请求用radius消息送给aaa服务器;

(2)地址解析:将送给网守的别名地址解析为ip地址;

(3)域管理:单一网守管理下的所有终端、网关和多点控制单元的集合,称之为域。WWw.133229.CoM网守负责管理域中的终端、mcu、gw等设备;

(4)带宽管理:网守可以将用户带宽设置在在网络总带宽的某一可行的范围内;

(5)网关:进行h.323协议和其他非h.323协议的转换,使h.323终端和其他非h.323终端能进行互通。h.323体系通过gw可以兼容多种终端,从而保护已有的投资。

2 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要求

2.1 要有足够高的带宽

要传送视频,必须要有足够的网络带宽,否则视频数据无法通过网络。以一帧1024×768像素的图像为例,如果用12bit表示每个像素,则共需要9.4mb,如果按照25帧/秒的传输速率,则1秒内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就是235mb。在现有的网络条件下,传输这么大的数据是无法接受的。

2.2 要有好的压缩技术

只有采用高压缩比的压缩算法,有效地降低数据量,才能使视频、音频数据在ip网上传输成为可能。例如:在h.323会议系统中,图像编码主要采用h.261和h.263标准,支持cif、qcif的分辨率,而正在完善之中的h.264是比h.263和mpeg-iv压缩比更高的标准,节约了50%的编码率,而且对网络传输具有更好的支持,可获得hdtv、dvd的图像质量。

2.3 要有基于ip网络的多播技术

多播是一种多地址广播,发送与接收是一对多的关系。在传输过程中,发送端只需发送一次数据包,位于多播组内的各个用户就可以共享这一数据包。在视频会议系统应用中,将一个节点信号传送到各个节点时,无论是重复采用点对点通信,还是采用广播的方式,都会严重浪费网络带宽,而多播技术将数据传送分布到网络节点中,减少了网络中的数据总量。

2.4 要提供服务质量保证

网络服务质量是网络与用户之间以及网络上互相通信的用户之间关于信息传输与共享的质量约定。第一,在任何网络中,时延总是存在的。视频会议系统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为了获得各会场的真实的现场感,音频、视频的时延都要小于0.25s,最大时延抖动应小于10ms。其次,在视频会议系统中,还要求唇音同步,只有达到时间上的同步,才能自然有效地表达关于会场的完整信息。第三,允许一定的丢包率。因为人的感知能力有限,在一个视频会议系统中,个别分组丢失,人眼是感觉不到的,因此可以允许一定的传输误码,丢包率应控制在人能接受的范围内。

3 常见的视频会议系统标准

视频会议系统的迅速发展,除了自身的优越性外,相应的itu标准不断发展完善是推动视频会议系统应用的强大动力。视频会议系统国际标准主要包括h.320、h.323这两种目前最常用的视频会议标准。这些标准的推出,使不同厂商的产品设备只要遵守相同的标准就可实现产品间的互操作性,令客户可以按照需要选用不同设备,同时使用不同设备的客户进行视频会议时实现无缝连接。这些标准提高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图像声音质量,扩大了视频会议系统的使用范围,增强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吸引力,节省了建设的成本,促进了视频会议技术的不断提高。

h.323协议是为了适应网络的发展专为已有的局域网运行的多媒体系统设计的,它的制定使基于分组(packet)网络的实时多媒体通信和会议的实现成为现实,为运行于不同通信网络的不同厂商的终端实现互操作提供了前提,提供了一种可让其他h.32x兼容产品互相通信的机制。因此h.323是目前视频会议系统中应用得最广泛的协议(层次结构见图1)。h.323层次结构框图体现h.323标准涵盖的音频、视频和数据通信所遵循的协议。

在音频编码方面,声音压缩采用g.711标准,说明了通过网络连接,发送或接收声音的一个可选的、较高带宽的声频编码器的格式和算法。g.722、g.723.0、g.728、g.729是可选的声音压缩标准。

在图像编码方面,图像压缩采用h.261的qcif方式,h.261标准说明通过网络连接,发送或接收视频图像的一个可选的、较高带宽的视频编解码器的格式和算法。h.261cif和h.263是可选的。

h.225.0和h.245标准定义了呼叫的控制、与gatekeeper(网守)联系和会议控制机制,使得h.323兼容终端实现互连。h.225.0描述了媒体(音频和视频)流打包、媒体流同步、控制流打包、以及控制消息格式。h.245描述了用于打开和关闭传输音频、视频和数据的逻辑信道以及容量交换、模式请求、控制和指示。

数据应用的t.120系列标准支持多点和多媒体会议系统中发送数据,为连接白板和非视频会议应用及文件传输提供应用规程,包括t.121、t.122、t.123等。t.120系列标准增强了视频会议系统的灵活性。h.323标准还规定了数据的实时传输协议rtp和实时控制协议rtcp。

4 结语

随着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性能的提升,视频会议系统技术会不断被发展和完善,必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到internet、extranet、intranet上,为政府机关、商业集团、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普通个人等进行异地交流提供方便条件,成为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陈丽霞,范士勇,刘鑫等.基于h.323视频会议系统及其组成[j].通信技术,2008,(6).

[2]吴立钊.基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湖南大学,2002.

[3]张启浩.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架构浅析[j].智能建筑,2005,(8).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5

第一,设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早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就在上海生命科学院信息中心举办了学术研讨会,会议就科技期刊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条例、科技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中的职责等进行了研讨。各科技期刊社应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1月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结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提出的“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制定自己期刊社期刊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第二,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各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首先,构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层防线,建立规范、严格的论文评审制度。科技期刊社的稿件,不论是约稿、自然来稿,还是人情稿、疏通关系稿,都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评审后且无学术不端行为时才可录用。但现实中,人情稿、疏通关系稿是不遵守评审制度的高发区,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组织的首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决赛中,就有“那人,那情,那稿”一题让选手阐释,可见人情稿、疏通关系稿在科技期刊界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次,编辑人员编排稿件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对于不明白、不理解的观点、提法一定要向专家请教,切不可听之任之。再次,严格审核作者信息,杜绝情况的发生。

第三,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在我国的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既有综合性、学术性、技术性科技期刊,也有检索性、科普性科技期刊,但不论是何种类型期刊,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都十分重要。科技期刊编辑只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对本学科有一定的研究,了解学科的前沿信息,就能在编审稿件中及时地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将伪科学消灭在刊出之前。目前不少科技期刊社的编辑都加入了相关学科的课题研究,成了真正的研究者,这更有利于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

第四,拓展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范畴。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种学科相互融合,虽说不少科技期刊是专业期刊,但作者的论文中会涉及本专业之外的知识,编辑只有拓展自己的学术范畴,熟悉、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动态,才能及时发现文章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把一些篡改、伪造的错误论点、结论删除掉,才能用自己宽泛的学科知识扩大期刊的读者面,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2017年10月笔者在杭州参加的“中国科普期刊学术研讨会”上,见识了《航空知识》杂志的做法,他们的编辑就有宽泛的学科知识,在为读者普及现代航空知识、传播航空领域文化、讲述世界航空历史和中国航空发展史的同时,还送上了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期刊社,我想不会有学术不端的文章刊出。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6

关键词 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2-0055-02

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的实现,可以为计算机管理者对终端用户进行统一管理,能够有效、准确的控制用户使用机器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管理水平。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具体指的是通过本机极端及发送相应的远程控制指令到受控计算机,对其进行远程遥控操作,使远端的计算机能够按照指令完成一系列的工作。通过控制本地计算机可以对远程受控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智能化的计算机远程控制管理系统需要具体完善的技术处理方式,计算机远端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指令唤醒技术对一台或者多台计算机的开启、关机进行统一管理,对联网的计算机终端进行相应的配置改造,配置可以进行远程控制终端计算机网卡的开、关,利用PXE(preboot execute environment)技术控制计算机系统,对计算机多终端实现多播克隆,最后实现远程修改网络标识、IP地址等信息。本文对计算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发发进行设计,使远程控制技术在局域网和网络互联网内进行有效的实现,推动计算机远程管理的实现服务器和工作站之间的控制功能和及时交流功能。

1 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

1.1 远程控制的技术定义和原理

1.2 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

1.2.1 主控计算机

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中的主控计算机的系统功能为实现控制命令的输入和处理受控端计算机的反馈信息以及详细参数。计算机主控计算机根据其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计算机结构特征的差异性可以分为:集中控制结构、分散控制结构和递阶控制结构。主控计算机系统具有可控性、通用性和动态性。由于计算机系统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和用户体验需求的增大,其结构性也越来越复杂化。如此一来,要求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动态可控制性。计算机系统以的集中、分散、递进式的控制结构以及其彼此间的组合利用要求主控计算机在系统上必须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可升级性。

1.2.2 通信协议

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通过主控和受控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协议实现指令的传输和反馈。在远程控制中,具有LAN、WAN 、拨号系统,Internet等诸多的网络连接方式,其通信协议以TCP/IP等协议为主。TCP/IP协议的具有较高的安全和稳定性,是目前最常用的网络传输通信协议,其作用在于为计算机之间提供良好的数据包交换传输任务,提供面向连接的端对段传输协议。计算机之间通过IP地址的唯一性分配,通过源地址与目标地址进行数据包传送,其能为数据包提供大小重组分配功能。TCP/IP协议为计算远程控制实现数据寻址和分段等功能,为传输指令提供媒介服务。

1.2.3 控制系统的核心性能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正常实现需要确保去可靠性和稳定性两大核心性能。首先是可靠性,在远程控制系统中,可靠性是关键的性能指标。系统的可靠性具体包括:1)主控计算机系统,数据传送通道、受控计算机系统三方面的正常运行,确保整个通过传输和服务的稳定。2)数据传输通道的可靠性,要保证系统的良好运行必须有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要确保传输的可靠性,必须要强化传输介质和传输方式。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传输时间的稳定性,控制主机和受控端的指令传输与反馈时间上保持连贯性,避免指令传输时间上的不同步而导致指令的中断;系统的可维护性,系统产生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故障要有良好的应急和长期维修政策;其次,可靠性包括系统抵御病毒的侵入干扰,远程控制系统的开发同时与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便利,指令代码和系统防火墙要考虑木马病毒的寄生性,保护好系统免受侵入而导致重大损失现象的产生。

2 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2.1 Activex技术

Activex是Microsoft提出的建立在COM/DCOM(组件/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基础之上的技术,其中包括各种应用与Internet上的技术,比如对象的衔接和嵌入技术.Activex的技术关键在于能够使软件部件在网络环境中继进行交互的技术,这项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Web客户终端与服务器之上,同时也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桌面应用程序的创建之中。Activex技术包含多个应用方面,其中当用户浏览器访问包含Activex控件的Web页面时,浏览器提醒用户下载控件并进行安装,然后利用脚本描述语言可以实现用户机器和远端服务器之间通过设置属性和根据向导操作调用方法而进行通信,从而能实现远程控制的部分功能。

3 远程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方式

远程控制软件设计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其原理是主控计算机提供服务和接受反馈信息,受控计算机接受服务指令并做出相应的指示回应。其设计原理为:主控计算机服务端打开默认的端口进行监听,受控计算机向服务器通过TCP/IP通信协议对监听端口提出连接请求,服务器根据请求指令而自行运行相关程序,对客户机的请求进行应答。其中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连接的建立耗时长,但数据传输可靠性高。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面向无连接的,发出的数据不需要对方的确认,大大加快了数据的传输速度,缺点是可靠性不高,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若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数据相对较小的情况,可以使用UDP作为传出协议,被控端启动之后便可进入侦听状态,随时接受控制端发送的指令。控制端接受到用户指令,用户根据进一步指令交互提示进行操作,控制端进而向被控制端发送一个特定的命令字符串,被控端收到命令之后进行命令解析,然后执行命令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王振华.HTTP协议(服务端)在嵌入式系统上的实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2]郎波,王晓青.基于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系统的图像传输实现策略[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7

关键词:视频会议系统;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视频会议系统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音频技术融为一体,实现了信息实时传输的高科技系统。这个系统经历了模拟化和数字化两个发展阶段。数字化的视频会议系统在模拟化的基础上更具有实时性、经济性和高效性,目前已经是各个行业广泛关注的要点,也开始在医疗、教学和各个类别的应急系统中使用。

1 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视频会议系统要将远距离的两个或者多个媒体的会议终端连接在一起,完成语音、数据和图像的传输,它的基本构成是通信终端、多点转发器和通信网络。

1.1 多点转发器

顾名思义,多点转发器就是要完成多点转发的功能,同时,视频会议系统是一个点对点的通信,建立在电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之上,多点转发还承担了视频音频位流的混合和切换、会议的控制、数据交换共享,实现多点会议终端的相互联接。

多点转发器的两种主要功能是收、发这两种状态的处理功能。发送状态的主要任务是将会议终端传送的各类编码进行去多路复用,将分离好的视频、音频、图文等数据的数字信号出送给相应的单元,还要进行音视频切换、数据广播、会议控制、定时、呼叫、处理等等。经过发送状态处理的信息会在复用器内按协议组帧,利用网络端口发送回其他的终端。接收状态的处理过程则与上述过程相反。

1.2 视频会议系统终端

终端的职责要完成会场的实况图像、图文、声音的采集,进行编码和多路复用,在讲复用后的信息利用传输信道送到转发的服务系统中。

1.3 通信网络

目前的视频会议通信网络一种是专业单位自建的专业单位通信网,一种是向电信系统租用电信系统建立好的通信网络。视频会议终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与其他类型的网络终端互通,因而,两种通信网络在使用的时候,都具备了专网的性质。

2 视频会议系统目前的发展情况

当前形势下,视频会议系统在国内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初期的使用中还是比较顺利,发展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协议。但是应用范围狭窄和行业标准缺失是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使用会议视频系统最多的是企业内部,各个企业之间并没有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联结,这样就形成了企业之间的信息相互孤立,视频会议系统并没有得到完全利用,也没有凸显出视频会议系统的价值,严重阻碍了企业之间的快捷沟通。

行业标准缺失主要是指在视频会议系统生产的各大厂商之间技术的不一致,厂商能完成所有视频会议系统的音频和视频通讯协议规定的主要功能。每个生产厂商对协议的规定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实现协议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各个厂商之间缺乏互联和互通,于是生产出来的不同视频会议系统会带来使用中的问题,各个企业在选购的时候也缺乏一定的参照标准,对视频会议系统的行业质量提升也形成一定困难。

3 视频会议系统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

3.1 市场需求及特点分析

视频会议系统应用十分广泛,较早时期的视频会议系统专网主要是在政府部门使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大型跨国企业开始有了视频会议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也使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开始兴起,我国也开始在教育和医疗等公共领域加大了视频会议系统的使用。由于视频会议系统的使用领域不一致,它具有的特点和行业对它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主要是在稳定性、易用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要考虑系统投资后的收益和扩展。

稳定性:无论是何种行业,在视频系统的使用中,对其音视频传输质量要求很高。如果在进行会议、教育、医疗的过程中,出现声音的延时和图像的抖动,会影响参与者的情绪或者造成误听,导致信息判断错误。目前利用各大网络运营商提供的高速宽带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为了取得更稳定的效果,提高系统自身的音频编解码技术才是最根本的办法。

易用性:视频会议系统的主要技术是复杂的高科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但是使用的人群都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复杂的操作难以掌握,易用性就成为了用户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可以为会议节约很多时间,也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安全性:视频会议系统在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使用要保障一定的安全性,防止内部信息被窃取,引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危害,目前视频会议系统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隔离、加密和认证权限,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3.2 发展趋势

最近几年,视频会议系统已经突破了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电力部门的使用,向更广发的行业和个人用户发展,这也加大了视频会议各个方面的要求。在视频会议系统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演变中,一直致力于改善协作模式、提高办公效率和节约成本,未来视频会议的主要发展趋势也很清晰。

(1)产品协议转换。视频会议系统一直使用的产品协议是H.320,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高,IP协议的普及,H.323的协议已经开始取代H.320,保证了分组传输视频会议的效果。

(2)用户市场转变。以往的视频会议系统市场都是高价位的专用市场,由于网络条件和生产工艺等的转变,用户市场开始向低价位普通市场转换。视频会议系统中价格低廉和性能稳定的产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各个大型的会议系统研发企业已经在产品的开发上,对小型用户和家庭、个人等寄予了很高的关注。

(3)视频会议高清化。通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用户对通信画面清晰度的要求,在目前的党政机关和国防、公安系统都需要高清的画质。视频系统的开发中H.264视频编码提供了在优先宽带中传输高清视频信号的解决方案。同时H.264更加灵活,可以为不同的开发商提供了互联互通的通用平台。

(4)视频会议融合。视频会系统又传统的专业化向融合化的市场转变,多终端逐渐开始融合,利用3G网络和卫星通信,使视频会议系统在未来的集成度更高,处理能力更强。视频解码将在H.264的基础上发展到更高的解码技术,语音开始向高保真、低宽带的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根据文章的叙述,在多媒体技术和宽带技术的不断完善下,视频会议系统自身会不断完善,用户范围和需求不断增加,视频系统的开发商也在不断地额提供更加经济、合理全面的系统应用方案。

参考文献:

[1]史兴燕,左艳丽.深入了解视频会议的"瓶颈"技术[J].科技信息,2010,29:78,103.

[2]薛海.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应用浅析[J].科技资讯,2011,1:17.

[3]陆柳柳.视频会议系统主流解决方案和发展趋势的思考[J].信息通信,2008,21(2):51-53.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8

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有偿、买卖论文……以上行为都将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4月13日,教育部官网《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征求意见公告,定义了7种学术不端行为。   教育部表示,为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教育部研究起草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6年4月29日。   《办法》表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严重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教育系统所属科研机构及其他单位有关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与处理,可参照《办法》执行。   《办法》将7种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的行为,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     (一)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 (二)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三)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 (四)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 (五)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六)有偿、买卖论文、由他人发表或为他人的; (七)其他严重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根据相关学术组织或者高等学校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办法》规定一般应当以书面方式实名提出,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举报对象; (二)有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事实; (三)有客观的证据材料或者查证线索。     《办法》表示,以匿名方式举报,但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或者线索明确的,高等学校认为必要的,也可以受理。高等学校对媒体公开报道、其他学术机构或者社会组织主动披露的涉及本校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依据职权,主动进行处理。     在学术行为不端的处理上,《办法》表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或提出处理建议:

  (一)通报批评; (二)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撤销学术奖励、荣誉称号,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三)警告、记过; (四)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行政职务; (五)开除或解聘; (六)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办法》规定,学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还应当按照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学籍处分;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可以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

  嗯,那么问题来了,版面费到底算不算有偿发表呢?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9

关键词:Android;流媒体;手机电视;数据传输

中图分类号:TN919.8

这几年来新技术的创新、性能的提高、数据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影响着运营商的广泛关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伴随着移动媒体的问世及它们的传播内容推出了手机电视业务。它利用网络的体系架构中最底层,自顶而下的为用户提供数据传输,使用网络等方式从终端上获取信息、下载软件播放数据信息即可。

Android系统平台可以针对以上不同的多媒体业务,使用不同的频带和接入点来提高数据传输容量。打破传统手机电视系统单一模式,增加音频、视频信息交互性、移动性、同步性,增强传输数据的共享性。手机电视利用Android平台操作系统和流媒体技术收发电视节目业务。由于手机电视由音频、视频、图片等构成,数据容量大、视频解码算法复杂,加上移动传输数据流在终端上处理接收能力差、内存数据容量等方面受限,导致视频播放画面出现模糊、停顿等问题。因此,手机电视采用流媒体技术,利用终端无线网络设备点播音频、视频内容,在传输过程中数据实施交互操作,同时提供实施同步音频、视频流的传输,依据网络协议及时处理相关数据信息,以便更好地控制信息流量。所以,基于Android流媒体技术在手机电视系统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 流媒体技术的运用

当今是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流媒体技术的产生不仅给运营商带来了利润,同时还给用户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流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多媒体技术,除了媒体所具有的声音、文本、图像等多种数据处理信息技术外,还可以运用带宽技术,进行比特流传输,使得用户终端可以接收到高品质的音频和视频节目,在手机播放端多媒体文件下载与播放是同时进行,实际上并不是单一的技术,它结合很多网络核心技术对流媒体数据进行采集、压缩、存储。

1.1 流媒体文件的格式

手机电视采用流媒体技术以适合用户终端在网络上边下载边播放,而不是让用户终端无限制的等待文件下载完播放,也不是说其它类型的媒体不能在网络上播放,只是需要加入一些数据代码附加信息才能高效的在用户终端操作。

1.2 流媒体传输的特点

手机电视在传输过程中将媒体文件进行打包,通过传输视频端向PC端连接、实时传送。PC端经过一段时间即可通过播放数据端对打包的文件解压进行观看,剩余数据将在后台进行解压。

(1)缓冲幅度递减。结合流媒体传输技术,用户终端不必浪费大量的等待时间。一般情况下,手机终端用户通过对影片的点击,一分钟内画面就可以在手机终端显现,在播放过程中缓冲不会出现断续状况。

(2)缓冲存储容量递减。手机电视在进行数据传输时都采用网络协议,将数据化分为多个包进行传输,然后动态选择不同的路由,不会因网络拥堵延长缓冲播放,同时数据不被保留在PC磁盘上,占据大量的存储空间,从而递减缓冲区。

(3)流媒体传输实时协议。虽然流媒体传输无需缓冲存储容量的递减,但仍离不开缓存,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分解成若干等比例的比特流,由于网络链接动态变化,可以自由选择路由,故接收到的数据路径和时间延迟也就有所不一,这时缓存起到一定作用,使数据畅通不会因网络短暂拥塞而出现暂停现象。

2 用户终端设计

用户终端主要功能,实现缓冲音、视频连续播放。通过网络路由设备合理选择,并通过RTCP协议实时数据接收,确保传输过程中流媒体端与端之间数据安全可靠传输。

2.1 流媒体传输控制

传输数据过程中使用RTP和RTCP的传输流,首先将发送端模块与发送路径端进行解析,发送端模块会自动解释用户终端媒体相匹配,其中子模块SDP解析将发送端数据封装成识别的格式,并发送给协议模块,调用协议在用户终端播放画面,开始执行实时流媒体操作功能。

在设计Android手机电视系统时考虑采用嵌入其他播放器的方案,但是最终被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方法替代,虽然这种方法对部分流媒体文件格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简单有效的方案令人拍手称赞,那就是直接使用Android系统中自带的MediaPlayer播放软件。下面列出手机电视系统选择本地文件或在线文件播放的部分代码。

setDataSource()函数:[mw_shl_code=java,true]public void setDataSource(Context context, Uri uri, Map headers) {

String scheme = uri.getScheme();

if(scheme == null || scheme.equals("file")) {

setDataSource(uri.getPath());return;

}

AssetFileDescriptor fd = null;

try {

ContentResolver resolver = context.getContentResolver();

fd = resolver.openAssetFileDescriptor(uri, "r");

if (fd.getDeclaredLength() < 0) {

setDataSource(fd.getFileDescriptor());

} else {

setDataSource(fd.getFileDescriptor(), fd.getStartOffset(), fd.getDeclaredLength());

}return;

} catch (Exception ex) {

} finally

setDataSource(uri.toString(), headers);

return;

}

2.2 RTCP数据传输协议

RTCP数据传输过程与RTP数据协议一起使用,RTCP模块会周期性地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端接收到数据并向请求方发送RTCP报文包,这些报文包包含了发送与接收RTP数据包的数目等信息。远程流媒体服务器端根据数据传输协议中动态变化速率,从而为手机视频媒体提供QoS保证。

2.3 云端安全控制

当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云计算,带动云端数据和云应用的发展,云安全的问题成为了困扰云计算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多用户和虚拟等特性,使传统的安全技术已经不能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因此需要从服务模式、部署模式等多个角度分析用户在云端的数据安全问题,并针对这些云端数据安全,采用HDFS的数据删除机制,解决数据残留问题,结合数据覆写算法,达到彻底销毁数据的目的,同时通过采用多级可定义数据权限协议,平衡用户在追求速度的同时能够得到最佳的安全控制。

参考文献:

[1]罗迎.移动流媒体相关技术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1).

[2]张顺利.移动流媒体业务在3G通信时代的应用[J].软件导刊,2009(09).

作者简介:利莉(1983-),女,江西景德镇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