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集锦9篇

时间:2023-06-06 15:34:59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范文1

猪条件性疾病如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支原体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病等常以继发或并发的形式频频发生,尤其是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更为多发。门户网在这里针对夏季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特点以及防控措施进行简要地阐述,希望对广大养猪同行有很大的帮助。

多见猪条件性细菌性呼吸道疾病,其中以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为主要疫病感染。

夏季,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在临床上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呼吸道疾病:猪支原体感染(MPs)、猪血液原虫病(如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体病等)和猪条件性细菌性呼吸道疾病,如猪副嗜血杆菌病(HPs)、猪巴氏杆菌病(Pm)、猪链球菌病(SS2)等,其中以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疫病发生最为频繁。这与气候湿热、热应激、霉菌毒素、蚊虫滋生以及饲养管理、疫苗免疫等多方面“应激因子”共同干扰有着密切的关系。

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多发与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支原体感染之间有直接关系。

夏季是猪条件性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这些疾病的频发与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支原体感染之间有直接关系。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猪蓝耳病毒(PRRSV)和猪支原体,共同通过“破坏和麻痹”肺泡巨噬细胞和气管纤毛,打破猪呼吸系统的防御屏障,降低呼吸道免疫系统的整体免疫应答能力;另一方面是因猪蓝耳病毒和猪细小病毒(PPV)同时在猪肺泡巨噬细胞内复制,破坏了巨噬细胞的完整性,而缺失的肺泡巨噬细胞中增加了猪圆环病毒的复制,进而导致猪群整体免疫力下降,最终增加了猪群对猪条件性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病原的易感性,增加了猪群的病死率。

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多以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形式发生

一般而言,在临床上多见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继发性感染于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流感等。此外也多见猪副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巴氏杆菌病之间混合感染。

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措施科学有效地防控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必须着重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尽可能缓解热应激、霉菌毒素等“刺激”,减少猪蓝耳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支原体等免疫抑制性病原的“隐性感染”;另一方面是优选敏感抗菌药,联合使用以有效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继发或混合感染。

羊常用饲料分哪几类

饲料分类方法很多,按其来源特点可分为以下6类:

青饲料:栽培肓饲料、野生青饲料、蔬菜脚叶、天然牧草、水生饲料、块茎、瓜类等。

粗饲料:干草、秸秆、秕壳等。

精饲料:禾本科及豆科籽实等,麸皮、油饼、糟渣等加工副产品。

矿物性饲料:食盐、骨粉、石灰粉、磷酸氢钙等。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范文2

【关键词】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策略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人体鼻腔、气管、咽喉及支气管等受到病原体侵入后导致的感染,患者出现传染性症状,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同时可通过间接接触或者直接接触传播。目前临床较为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麻疹、脑脊膜炎、腮腺炎、水痘、风疹等,疾病一旦流行,控制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及学习,因此探讨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策略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笔者对我镇近两年防控策略实施前后呼吸道传染病控制情况进行观察,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镇疾病控制中心自2012年1月-2013年检查的20所单位,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中小学、乡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普查总人数为3000人,其中呼吸道传染病患者134例,其中2012年肺结核32例,流腮28例,手足口28例,2013年肺结核27例,手足口19例。

1.2方法

1.2.1强化领导能力,我镇疾病控制中心经过统计部署,抽取若干疾控人员亲自到检查单位进行督导,观察辖区内预防接种工作、防控传染病的措施实施情况。各单位需要充分认识到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及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严禁出现麻痹、侥幸心理,加强领导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疾病预防及控制的能力,同时周密部署落实预防及控制责任制,保证相关防治措施能够被良好落实。

1.2.2加强健康教育,由我镇疾控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到人员密集地区对传染病的相关预防、控制措施等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呼吸道传染病,尽量使得人民群众了解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知识,不断提高人们自我保护能力。将传染病疫苗使用的有效性等告知人民群众,从而做好传染病疫苗的接种工作。传染病防控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个学校、医疗单位、相关托幼机构的合作力度,建立完善的疫情通报制度,同时保证各个场所的良好消毒及通风。创建传染病防控小组,不断加强对相关科室人员的培训,设置发热门诊,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理或者分类收集。开展培训时,逐级进行,扩大呼吸道传染病的宣传,对于流动人口进行重点督促,从而保证疾病防控的良好进行。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策略实施后,观察我镇自2013年至2014年传染病发生情况,对防控效果进行评价。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

防控策略实施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镇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情况如下:肺结核10例,流腮1例,手足口2例,与防控前比较出现明显减少(P<0.05)。 讨论

鼻腔、咽喉、支气管及气管等为呼吸道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受到外界病原体感染侵入时,患者可出现系列疾病,而一旦治疗不及时,患者可出现较多严重并发症,甚至出现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进而导致流感出现[2]。春冬两季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一旦人群较为密集区域有传染病患者,流行开来极为容易,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因此为了保证人们的健康,远离传染病,加强呼吸道传染病控制及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我镇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我部门特意抽取相关专业人员深入到学校、乡镇卫生院等多地区进行宣传及督导,并对不同部门传染病预防控制情况进行督导,要求医疗机构创建完善领导组织,健全制度建设,同时加强院内人员疾病预防知识的培训。通过本次督导,同时发现目前我镇较多部门在传染病的防控上同时存在较多缺陷及问题,如门诊日志等级不全面、预诊分诊不规范、报告出现漏报现象,麻腮风疫苗接种率较低等,针对上述现象进行整顿后,呼吸道传染病发生率明显下降。

为了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居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开窗户。②春冬等呼吸道传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拥挤、人多场所次数,外出时,尽量配戴面纱口罩[3]。③减少与传染病病菌携带者的接触,避免通过直接的身体接触而出现的病原体传染,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常洗手,清洁并消毒。④熟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若出现发热、流鼻涕等症状时,尽早到医院接受诊断、治疗,严禁擅自用药,避免疾病被耽搁。⑤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适量删减或者添加衣物,严禁着凉,出现感冒。⑥尽早接种预防。⑦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日常多喝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提高自身健康。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措施实施后,我镇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情况明显减少(P<0.05),因此,相关医护人员要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不断宣传,同时对于已经明确的患者,尽早报告、隔离并治疗,促进患者康复,有效防控呼吸道传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晓玉,徐斌,危国强,等.2008-2012年广西武鸣县学校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J].职业与健康,2014,30(34):497-499.

[2]肖靓靓.2012年贵州省黔南州度学生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J].职业与健康,2014,30(02):265-267.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范文3

[关键词] 猪呼吸道疾病 特点 预防 治疗

[中图分类号] S3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97-01

猪的呼吸道疾病,是养猪场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症为猪发病后呼吸道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温升高。目前,导致猪呼吸道疾病常见的有: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流感、猪蓝耳病等。由于引发病变的病原体较多,采用打疫苗的防控方法会导致成本过大、影响发育、增加劳动力成本等问题。因此,养猪场应针对猪呼吸道疾病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定期投喂药物,以用来起到预防的效果。

一、流行特点与病变特点

首先,猪呼吸道疾病多在养猪场流行,发病猪多为6~10周龄保育猪以及13~20周龄育成猪。此外,18周龄是猪呼吸道疾病的集中发病阶段,其死亡率能够达到20~80%,死亡率与猪龄成反比。其次,猪呼吸道疾病的特点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炎,例如,6~10周龄猪主要表现为肺出血、橡皮肺的症状;13~20周龄猪表现为多发性浆膜炎、喉头出血等症状。此外,还有一部分的发病猪耳尖,且在其四肢末端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紫斑。

二、症状特点与发病原因

感染猪呼吸道疾病的猪主要有食量下降、呼吸困难、眼屎增多等症状特点。此外,急性猪呼吸道疾病会导致发病猪突然死亡或者发热明显,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感染猪,则会出现生长缓慢、食欲不振的症状。在感染呼吸道疾病大约两周后,会出现咳嗽,若在此期间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那么咳嗽的症状可持续2~3个月。

在引发猪呼吸道疾病的原发性疾病中,有猪流感、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而猪呼吸道疾病容易激发的疾病有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除上述之外,引发猪呼吸道疾病的原因还有不良条件和气候。例如,昼夜温差大、断奶日龄不一样、不全进全出饲养、营养不平均等都是猪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因素。

由于这些原因会使猪呼吸道疾病传播流行,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应注意随时观察。此外,猪肺炎引起的蓝耳病、气喘病、会加重猪呼吸道疾病的病情。

三、预防措施

由于呼吸道疾病很复杂,一般治愈后还会有复发的可能性,因此,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在购买新猪时要谨慎检查,保持猪仔健康无病。如果是购入商品猪,应隔离观察15天,经检疫无病方可混群饲养。饲养期间,要提供合理营养,增强猪的免疫力与抵抗力。避免对猪喂养发霉、变质、受污染的饲料,因为饲料中的霉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免疫系统。同时,还应注意猪舍内的卫生问题,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减少氨气味道,在保证空气通畅的情况下也要进行适当的保温。

此外,还应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由于能繁母猪、猪仔是发病率比较高的群体,因此,母猪分娩前要按照免疫程序对母猪进行伪狂犬、猪瘟等疫苗免疫,使母猪处于较高的免疫状态,由此能够使出生的猪仔也带有较高的免疫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病疫的目的。在猪仔1~3周龄时可以注射支原体灭活苗2毫升,用来防止感染疫病,提高体内免疫力。在猪仔成长至6周龄时,可注射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苗,以此降低猪仔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疫病的损失。

四、治疗措施

由于猪呼吸道疾病非常复杂,并且愈合后的复发率比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并且及时治疗是药物治疗成功的主要基础。若及早诊断并在初期发病时及时采取药物治疗,那么将能够有效的减少死亡的几率,若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则会导致由呼吸道造成损伤逐渐转变为慢性病,从而增加了治愈难度。对于能够正常采食的患猪可以在饲料、饮水中添加药物,使猪在食用饲料的过程中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对于不能正常采食的患猪,可以采取皮下或肌内注射抗生素的方法加以治疗。若是条件较好的猪场,可以定期对猪进行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及时针对敏感性猪肺炎支原体和细菌感染进行治疗。遇到猪仔、育肥猪发病状况时,可以选择在每50千克饲料中添加0.15千克纯土霉素碱、100克复方庆大霉素与安乃近,连续喂养5~7天,全群预防,以减少病发几率。

此外,对于猪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应以控制及对症治疗为主,支持疗法为辅,这种治疗原则能够有效的增强猪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其自身免疫力。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药物一般为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先锋4号等;若用于止咳平喘则强力喘康、麻黄碱等;地塞米松注射液等可以加强猪的免疫能力;樟脑磺酸钠注射液、林格尔氏液则能够达到强心的功能。

五、结语

由于各种猪群均可发病,且猪呼吸道疾病多为几种病原先后同时感染,所以治愈的难度较大。感染猪呼吸道疾病的猪往往病情复杂。面对这种情况,应及时将经济价值相对较小的猪进行隔离或者宰杀,如此一方面能够切断传染源,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的减少经济损失。猪的呼吸道疾病多在秋冬呈现爆发趋势,规模大的专业户应在此时重点防范,并及时注射疫苗以提高猪的免疫力。此外,猪呼吸道疾病非常复杂,所以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购买新猪时也应做到仔细检查,确认新猪无病后再购入。只有对每个环节加强注意,及时检查,才能彻底降低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几率。

参考文献

[1] 兰宁恒.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综合防控[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08) .

[2] 张爱勤. 鸡新城疫的诊断与防控[J]. 农技服务. 2011(06) .

[3] 陈晓英. 猪呼吸道疾病病理分析和防制[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06) .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范文4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66-01

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发病的季节性强,发病人数多,对公共安全的威胁比较大。近年来我疾控中心所在地区爆发了11起不同类型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疫情的多次爆发给普通民众的健康造成了很多的影响。现结合我地区实际情况,为了把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工作更好的开展,尽量避免爆发和大面积流行,现将我地区近年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爆况进行分析,并根据我地区实际情况谈谈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1 疫情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地区近年来爆发11起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经过统计和资料汇总共发现795例病人。在所有统计的病人中,10~13岁病人有255例 (占32.1%),14~29岁病人有217例(占27.3%),30~4l岁病人有209例(占24.27%),41~60岁病人有107例(占13.6%),60岁以上病人共有7例(占0.8%);其中男性病人有475例(占59.7%),女性病人有320例(占40.3%),所有患者均获得3个月以上的随诊。本组资料显示病人多就诊于个体诊所,部分病人到相对大型的医院就诊进行治疗,所有病人最后均痊愈。

1.2本地区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特点:

统计资料显示我地区近年爆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以水痘、腮腺炎和风疹为主,发病季节多集中在冬末春初和秋季,每年3~4月出现疫情的情况较多,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居民生活区多呈散发,学校和大型工厂有大面积的爆发疫情。

2 讨论

呼吸系统传播疾病多由空气进行播散,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3],多见于冬末春初和秋季,青少年是急性呼吸系统传播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青少年聚居的学校和宿舍是此类疾病的高发地点,此外人口聚集的大工厂作坊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疾病爆发。本类疾病有相当长的潜伏期,病人在初患病时只出现轻度发烧、咽喉肿痛等轻微症状,多数病人未及时进行治疗,部分病人未充分治愈就再次流入社会,为疫情爆发的主要传染源;学校和工厂内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人与人常有直接的接触,在传染源存在的情况下,病毒飞沫在空气中所占的浓度较高,会造成大小疫情的产生。

本地区近年爆发的11起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疫情中,7起发生在学校,这些发病学校教室和寝室通风效果均不好,食堂饮食卫生欠佳,校医院的配置不够健全,在高强度学习任务下的学生免疫力会明显降低,容易出现群体大面积发病。3起发生在工人相对集中的工厂流水线上,工人在流水线工作一般都有加班的现象[7],加班容易造成疲劳,免疫力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在病毒飞沫存在的车间容易感染发病,呈现一定程度小面积的爆发。

结合我地区疫情爆发的实际情况,对呼吸系统传播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教学区(尤其是教室)通风采光条件的改善是减少大面积爆发的最有效措施,要充分保证教室的采光效果,在疫情高发季节对教室每日早晚2次进行消毒,加强教室的通风,让室内空气和外界空气的交换速度更快,对公共场合(如食堂和图书馆)每日要3次打扫卫生,避免空气中病毒飞沫的滋生,每隔一日进行空气和地面消毒。

及时发现带病人群,控制和切断传染源能有效的控制疫情的蔓延。在疫情爆发时期,学校应组织各个班级进行日检制度,发现学生中有可疑病例要及时上报和隔离治疗,并密切关注疫情及本校师生最新患病动态,对缺课学生要了解其缺课原因,及时了解其是否有相关病患症状的出现,对确诊为传染病的学生病人要对起学习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在其治疗之后进行集中补课,不影响其学习进度。

对学校和工厂的发病情况达到一些医疗法律和规定的要求时,要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条例,规范、及时、准确、完整、真实、客观的对发病情况进行上报,为各级预防机构提供第一手数据,以指导相关急性传染病的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赵颖, 宋日哲, 王训富, 等. 长春市2004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爆发疫情分析[J]. 疾病控制杂志, 2005,9(6):2.

[2]

马祖芳, 张新战, 张学化, 等. 2006年济南市13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 2008,14(7):3.

[3]

袁飞, 姚敏芳, Fei YUAN, 等. 浅谈学校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控制[J]. 上海预防医学, 2007,19(1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急性呼吸道发热病人就诊规定》出台[J]. 中国社区医师, 2005,21(3):1.

[5]聂青和, 罗新栋, 惠武利. 一种新型传染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7):7.

[6]Lashley Felissa R. 21世纪初期的传染性疾病的暴露[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3(3):6.

[7]尧怀志, 俎炳灿, Huai-zhi YAO, 等. 2004~2006年许昌市3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 2008,14(4):3.

[8]曹宁, 孙莉芳. 西安市五环社区1990~2007年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16(4):3.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范文5

一、疫情精细化管理

狠抓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健全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提高了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每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动态监控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对辖区传染病报告情况、报告卡填写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等进行浏览审核,及时对网络报告单位上报的传染病进行核实、订正、审核,查找可能出现的暴发流行苗头,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扩散。定期对医疗机构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领导组织建立、措施制订及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疫情网络直报系统24小时畅通,疫情报告准确、及时;对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医疗机构对重点传染病和暴发疫情开展主动检索,杜绝疫情迟报、漏报、谎报现象发生。加强疫情预警系统管理,坚持每天查看疫情预警,发现疫情预警,及时向有关科室汇报,搜集聚集性病例,排除疑似事件,及时填报异常信息卡。每天进行查重,及时删除重卡,全年无重卡。制定下发《2015年嘉祥县部分重点传染病防制工作意见》、《2015年嘉祥县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意见》等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及时浏览、分析全县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随时做好流调及上报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周分析,每月5日前进行一次月分析,积极开展布病、出血热、手足口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研判。按时完成周、月、季、年分析,对流行季节重点传染病进行预测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11月份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及编码维护工作并将数据上传到市疾控中心。

二、重点传染病规范处置

1、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根据今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形势,启动并进一步完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召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通报了我县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分析疫情形势,提出防控策略。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测,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对手足口病病人和疑似患者进行流调、跟踪随访、医学观察和疫点处理。全面调查聚集性疫情,完成每月5份普通手足口标本采集和每年5份双份血清采集任务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录入数据库进行上报。同时加大手足口宣传工作,提高群众手足口病健康知识知晓率。

2、流感/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

 为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科学、规范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全县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制定《嘉祥县流感大流行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嘉祥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队积极应对流感/人禽流感疫情。主动完成1月—12月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为提高中心业务人员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制水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适时召开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会议。提高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水平,更加规范科学的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各级疾控系统及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做好老年人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工作,组织召开全县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培训暨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启动会议。炎球菌性疾病防控项目的启动为维护全县老年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3、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霍乱防治方案》和腹泻病的各项技术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处置霍乱疫情。制定并下发《关于做好霍乱手足口病等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霍乱防治机动队,做到了“组织、人员、技术、物资”四落实,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早控制”的原则开展科学防控,科学预测全县疫情动态。开展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制技术师资培训,积极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进行督导检查,做好人员、技术和物资的储备。进一步抓好了腹泻病门诊的建设,全县腹泻病门诊均于5月1日按时开诊,县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均配备霍乱检测试剂,并开展了对可疑病例的快速诊断,做到了逢泻必登、逢泻必报、逢泻必检、逢泻必治。

严格执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实行霍乱疫情每周零报告制度和霍乱疫源检索每月上报制度。

4、出血热防控工作

为切实做好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召开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会议。县疾控中心积极与县政府、卫生局和爱卫会汇报和沟通,印发出血热疫情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完成血清采集送检工作,并将个案调查及时进行了数据库录入,对所采标本已全部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于春秋两季开展部级监测点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工作。检测结果将科学指导我县出血热防控工作。积极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部分接种信息录入数据库,录入完成后将结果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黑线姬鼠标本采集项目。编排制作出血热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5、狂犬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强化犬咬伤门诊建设,加强知识培训,深入宣传狂犬病防治知识,积极合理接种狂犬疫苗和抗狂犬免疫球蛋白。9月28日完成“狂犬病日”宣传工作。

6、布病防控工作

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健全布病病人信息登记和管理制度。认真开展羊、牛职业暴露人员血清学监测工作。为了提高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精心编排、印制布病防制知识宣传画、宣传单,以乡镇为单位在大型的牛、羊养殖、交易基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对个别大型养殖场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为提高全县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组织召开全县布病防控工作会议。编排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范文6

【关键词】猪;呼吸道病;综合征;防治措施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是一种多致病因子性疾病,它是由病毒、细菌、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及易感猪群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疾病综合征,体现在咳嗽、气喘、较高的死亡率、增加治疗成本、降低饲料转化效率、生长速度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多发于13~15周龄和18~20周龄。

1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主要由以下两类病原引起

1.1 潜在的原发病原

常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猪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和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等多种病原体。

1.2 继发病原

主要有猪链球菌属2型、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肺疫、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等,是导致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猪肺炎支原体是本病的导火线,它的存在使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症等病毒以及放线性杆菌等细菌的侵袭感染更加容易。

它的发病率和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频繁转群、混群,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致、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等。

除上述原因外,猪群免疫和保健工作不够全面、后备猪免疫计划不合理,导致猪群群体免疫水平不稳定、营养和疫病等因素造成猪群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等,都可引起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暴发和流行。

2 症状和病变

本病多爆发于6周龄~10周龄保育猪和13~周龄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通常为18周龄。发病猪死亡率为20%~90%,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猪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呼吸困难,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急性发病的猪体温升高,可发生突然死亡。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病猪生长缓慢或停滞、消瘦,死亡率、僵猪比例升高。

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较高;生长肥育猪经常发生在13周龄~20周龄,生长育成猪表现为发热、随之出现咳嗽、采食量下降、呼吸负担加重或呼吸困难,如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猪群密度过大或出现混合感染,发病率和临床表现更为严重。

所有病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6周龄~10周龄的保育猪剖检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以及淋巴结的广泛肿大,肺出血、硬变(橡皮肺)和花斑样病变(斑驳状到褐色),个别肺有化脓灶,病猪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有些病猪有广泛性多发性浆膜炎(胸腔、腹腔很多纤维蛋白渗出,并造成粘连),有些肺部病变与猪支原体肺炎相类似,除肺部出现病变外,小部分病猪可见肝肿大出血、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有出血点,部分猪出现末端紫色。1周~3周发病的哺乳仔猪剖检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3 预防与治疗

(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确实需引进种猪时,应远离生产区隔离饲养三个月,并经检疫证明无疫病,方可混群饲养。尽量减少仔猪寄养,避免不同来源的猪只混群。

(2)从分娩、保育、到生长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并将保育期分为保育前期舍(3周)和保育后期舍(2周),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缩小断奶日龄差异,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能对控制本病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控制呼吸道病的措施之一。

(3)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将卫生消毒工作落实到猪场管理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控制病原的传入和传播。由于病毒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特别是猪圆环病毒,一般消毒剂对它不起作用,消毒时应选择新型的消毒剂,如癸甲溴铵戊二醛。

(4)满足猪群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营养需要,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经常检查或检测饲料原料质量,对霉菌毒素污染严重的原料必须废弃,避免因小失大,对于受轻度污染的原料,可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或防霉剂,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5)调整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与猪呼吸道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可有效地控制猪呼吸道病,提高猪群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比只用药物预防更为有效。

(6)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越多,呼吸道病的发病率越高。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使猪群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干燥、卫生、洁净的环境。

(7)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做好小气候环境的控制,加强猪舍通风对流,保持舍内空气的新鲜度,降低氨气浓度,必要时在猪舍纵向安装排气风扇,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注意控制好舍内的温度,做到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温,尽量使每天早晚的温差不要太大,分娩舍和保育舍要求猪舍内小环境保温、大环境通风。

(8)加强围产期(包括怀孕、哺乳和保育期)母猪及仔猪的保健工作:①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在母猪分娩前按计划完成猪伪狂犬、传染性胃肠炎、猪瘟、大肠杆菌等疫苗的注射工作,使母猪处于较高的免疫状态,为初生仔猪通过母源抗体形成天然被动免疫打下良好基础。给仔猪接种猪喘气病疫苗,可在仔猪1周龄和3周龄时各注射支原体灭活疫苗2ml,以提高猪群免疫力,降低由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病发病率,并结合药物和科学饲养管理措施,从而降低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疫病造成的损失,不少实例证明,猪气喘病灭活苗,能有效降低猪呼吸道病的发生率。 结合各猪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和免疫程序,做好伪狂犬、猪瘟、蓝耳-圆环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尽量排除能导致猪发生呼吸道疾病的病毒性原因(除猪圆环病毒外),除正在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的猪群外,一般不要使用活疫苗进行免疫。通常建议使用蓝耳-圆环二联灭活苗免疫注射。②母猪进入分娩舍前必须经过彻底的清洁消毒。呼吸道病较危害较大的猪场可进行产前药物净化,在饲料中按1t饲料添加泰妙菌素125g、康地氟尔康500g,1t饮水康地通达600g,在产前产后各连用一周。 ③哺乳仔猪可采取早期隔离断奶和用药进行控制,可使用强力霉素在仔猪出生后3d、7d、21d龄分别注射1ml,对预防呼吸道疾病和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

(9)药物防治:该病重在预防,猪群发病后,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因猪肺炎支原体是重要的导火线,而细菌是造成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有条件的猪场应定期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对猪肺炎支原体和其它细菌感染进行预防和治疗。

(10)采本场(在爆发该病时不发病)的健康老母猪或健康商品猪血清,在仔猪断奶前一周腹腔注射3 ml/头~5ml/头,有一定效果。

(11)及时淘汰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和僵猪,防止疫病传播。

参考文献

[1]莫清江.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诊治[J].北方牧业,2008(03)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范文7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畜牧业(养猪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影响我国畜牧业(养猪业)发展的因素还较多,对养猪业来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猪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已是许多规模化猪场十分棘手的问题,在抓养猪发展的同时,必须抓好猪疫病的防治工作。现就我国目前猪传染病的发生特点、流行态势和防控对策作一简析,以供养猪生产者和疫病防治同行参考。

1目前猪的传染病防制和发病现状及特点

1.1猪传染病防制的总体状态

我国规模化养猪单位增多,生产规模较大,养猪数量多,猪及产品流通渠道多而频繁,有利于猪的疫病发生和传播;其次,很重要的一点,养猪经营主体多元化,规模化猪场和个人扩大生产,外出引种,忽视防疫工作,特别是广大的个体养猪户,普遍存在忽视疫病防制工作的倾向;第三,我国对疫病的防控基础比较薄弱,防疫、检疫、监测手段不够健全和完善,基层防疫队伍不稳定,也缺乏大规模控制疫病的手段和经验;第四,我国养猪的规模和体例很不相同,差异较大,除有规模化的养猪方式外,广大农村仍以散养为主,总的来说养猪业总体条件较差,由于这种规模化和散养并存,规模化猪场除了要防止本场疫病的发生和从外地传染病的传入外,还要防止从周围农村传染病的传入,这为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防制增加了压力和难度。因此,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和专业人员,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树立全方位的防疫观念,多方面切实做好防疫工作,以保证养猪业顺利、健康的发展。

1.2猪传染病的种类多,新病不断出现,危害甚大

据农业部1996~1990年对全国畜禽疫病普查结果统计,我国动物传染病有202种之多,其中80年现的新病达17种(传染病15种,寄生虫病2种)。这17种传染病中有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和猪衣原体病。90年代以来又新发现传染病10种,包括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2型感染、猪副红细胞体病和猪增生性肠炎等。加上原有在我国较多猪场发生的猪瘟、猪气喘病、5号病、仔猪大肠杆菌病、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病、猪布鲁氏菌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这些新旧传染病已是我国较大范围内猪场的常发病和多发病,真可谓旧病未除,新病又增,防不胜防,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1.3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诊断和防治更加困难

近些年来,在养猪实际中,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已是普遍发病的规律。猪群中发病,常常不是某单一的病原体引起,而是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共同作用造成的,即常称的共感染,其结果造成猪只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诊断和防治难度加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多病原感染中,既有病毒与病毒的混合感染、细菌与细菌的混合感染,也有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甚至有病原(病毒或细菌)与寄生虫或与非传染性疾病混合感染,共同发病的现象。近些年在养猪临床中,经常见到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与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与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的双重感染;还有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的三重感染的现象。据杨汉春教授近年对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死亡猪只57份病料的检测,结果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与猪圆环病毒2型二重感染占54.4(31/57),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二重感染占10.5%(6/57),猪圆环病毒2型与猪伪狂犬病的二重感染占14%(8/57),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伪狂犬病的三重感染占10.5%(6/57)。在临床实际中,还可见到猪肺炎支原体(猪气喘病病原)、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双重或三重感染,或者这几种细菌病原体与前述几种病毒病的病原体多重感染,这种细菌间或细菌与病毒病病原的多重感染是十分普遍的,在这些病原污染的猪场,猪群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复杂,病情严重,现场也难以确诊,防治效果也很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谓巨大。

1.4猪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

猪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发病率在30%~80%,死亡率5%~30%或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也是养猪疫病防制中十分突出和十分棘手的问题。在猪的各个日龄段,从母猪、哺乳仔猪、仔猪培育、育肥猪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害。病猪临床表现明显,常见病猪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次数增加,甚至喘气、呼吸困难,重者呈犬坐姿势,猪只生长发育受阻,消瘦,死亡率增高。剖检病理变化以气管、肺脏及胸腔等部位和器官的变化为特征,轻重程度和范围大小不同。

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称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这是近些年新提出的一个概念。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因,一是病原性的,如前介绍的,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病毒、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菌,或者是病毒和细菌共同感染引起的,出现呼吸道症状,促进和加重猪只发病。在此不再重复。另一个主要的病因,就是饲养管理和环境应激因素引起的,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把病因的注意力集中在病原学上,特别容易忽视饲养管理和环境的作用这一重要的原因。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可以是原发的病原体,如猪肺炎支原体(猪气喘病我国普遍存在,很难说某一猪场没有该病存在)、猪瘟病毒、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病原体,如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猪副猪嗜血杆菌、猪沙门氏菌等,这几种细菌在健康猪的上呼吸道或肠道带菌比较普遍,一旦有使猪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存在,就可能引起内源性继发感染,加重病情,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疾病的症状。除了上述病原体以外,猪群恶劣的饲养管理条件也是直接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如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的猪只混养在一起、猪舍潮湿、通风换气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过多、猪舍消毒卫生差、粪尿没及时清除、猪舍温度变化大、饲料单一、猪只营养不良以及其它降低猪体抵抗力的因素等多种应激,都可成为猪呼吸道疾病爆发的诱因。

1.5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仍是养猪中的主要疫病

引起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的有猪瘟、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流感、猪布鲁氏菌病、猪衣原体、猪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等。回顾养猪历史,在规模化养猪兴起的80年代,我国曾提倡大建规模化猪场,因猪源缺少,到处抢购猪苗,结果导致初产母猪爆发细小病毒病,造成大批母猪发生流产,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流产风”过后的几年又陆续由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2型感染引起较多的繁殖母猪发病。要特别提出,猪瘟这一古老的疾病,可以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为主症的新的致病特点。我国当前以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造成的繁殖障碍最为普遍和严重。特别是这几种病原发生双重感染,可以引起70%以上的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造成巨大的损失。

1.6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日渐明显和严重

正如大家所知,引起猪体免疫抑制的因素较多,其中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和圆环病毒2型感染是引起猪免疫抑制的两大疫病,这两种疫病不但在我国普遍存在,并已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更主要的是这两种疫病的病原主要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造成猪的细胞免疫的体液免疫的抑制,猪的抗病能力显著减弱,健康水平下降,增加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这可能是猪病增多和越加复杂的原因之一。在实际生产中观察到,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和圆环病毒2型在较多猪场常常呈现双重感染,其双重感染率可达50%以上,在发生双重感染的猪场(或猪群),繁殖障碍性疫病、呼吸道疾病、继发感染疾病必然是十分严重,更难作出确切的诊断和防制。

1.7猪瘟的非典型化、隐性带毒和免疫失败,仍是养猪生产中有待解决的课题。

2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对策

从上可知,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疫病众多而复杂,要想控制疫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保证养猪生产的健康发展,实在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任务,应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目前疫病种类多、多重感染和继发感染比较普遍、呼吸道疾病和繁殖障碍性疫病严重、免疫抑制性疫病存在等情况,提出以下控制对策。

2.1正确诊断,确认猪场疫病的种类和发生规律

在疫病众多而复杂的情况下,正确的诊断是预防和控制疫病的首要的任务,单凭现场的了解情况、观察症状、剖检病猪作出判断是十分不可靠的,即是说凭经验达不到正确诊断的要求的,必须依据疫病流行的特点(或规律)、症状观察、病理检验和实验室的检查的结果综合判定。当前要特别强调实验室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监测,才能作出最后确诊。这样才能找出疫病发生规律、疫病的种类,分清主次,提出针对性强的防控措施。

2.2全方位积极推进生物安全体系

规模化养猪场处于农村散养猪场包围之中,加之散养猪场本身的管理和防疫水平不高,养猪环境污染严重,疫病多而复杂,强调和重视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在规模化养猪疫病防制中的重要性具有现实的意义。生物安全措施强调环境因素在保护猪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安全体系是现代养猪生产中保护和提高猪群健康水平的新理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兽医管理准则,其中心思想是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预防(防止)所有的病原进入猪群,抑制或降低和消除猪场污染的病原微生物所形成的危害。关键控制点在于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建立起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使猪只生长处于最佳状态的生产体系。通过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对防制猪传染病的发生,对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出口竞争能力,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各级有关兽医防疫部门、全国环保业相关部门,尽可能指导和帮助大、中型规模化养猪场从规划建场开始,指导他们合理使用饲养地,做好饲养管理和各种防疫、卫生和消毒工作,尽可能减少土地、水源、空气和环境等的污染,做好养猪生产全过程的饲养管理工作,全方位积极推进生物安全措施,预防猪传染病的发生。

2.3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降低或避免猪群的应激因素发生

要保证猪只健康生长,猪群整体有好的健康水平,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工作是最主要的。一般要求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猪群要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猪舍、用具及环境定期消毒;作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按照不同日龄猪只的要求,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

其次,按照不同日龄猪只的要求,供给营养齐全、均衡的饲料,为猪只提供充足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保证猪只各个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使猪只有较强的抗病能力。特别要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饲料。(下转第73页)(上接第71页)

第三,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规模化猪场应该积极实行养猪生产各个阶段的全进全出,按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现状,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饲养阶段的全进全出,从而减少或避免猪群间母猪与仔代间的疾病感染机会。规模化猪场要做到或减少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以减少应激因素。

有条件的规模化猪场,也可推行早期断奶隔离的技术,以阻断和控制传染病病原在种猪与仔代间疫病的传播。

2.4做好预防免疫接种工作

预防免疫接种是防制猪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措施。用疫(菌)苗给猪接种,能使猪体产生特异性的抵抗力,在一定时间内能使猪只不被某种传染病传染,这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在对规模化猪场安排免疫接种工作时,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根据我国及猪场所在地猪传染病流行的种类,确定应该接种哪些疫(菌)苗,坚决避免盲目性,并不是所有的猪传染病都有效,也不是所有的疫(菌)苗的免疫效果都好。

其次,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采用可靠的免疫方法。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只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等而确定,并需根据监测的结果随时调整免疫程序。没有适合全国所有规模化养猪场统一的免疫程序。

第三,要使用高质量的疫苗,避免发生免疫失败。

第四,要重视影响免疫效果的疫(菌)苗的保存与运输、疫苗的稀释、防疫人员的培训和具体操作等,以确保免疫的效果,减少损失。

2.5重视检疫工作

我们除了作好进口口岸检疫,防止猪传染病从国外传入外,广大的饲养单位更应重视国内引种和流通领域的检疫工作,近些年发生的几种病毒性传染病从国外传入后,由于国内引种检疫不严或不进行检疫,致使这几种疫病传遍全中国,将较长时间困绕我国的养猪业,持续地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2.6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方案

如本文前面所述,规模化猪场大多数是病毒性疫病,细菌性疾病往往是继发感染,单纯由病原性细菌引起的疫病较少,因此,兽医防治人员要转变观念,将治疗性用药转变为预防性用药,针对这些年疫病发生的种类和流行特点,制定一个比较科学的、合理的预防用药方案是十分必要的。选用一定的抗菌药物和剂量组合,在母猪产仔前后、哺乳仔猪、仔培猪、育肥猪四个阶段,以及转群时使用,以预防猪群外源性和内源性细菌继发感染。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范文8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的总称。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该类疾病的患病率在老年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占首位。

①慢性支气管炎:此病可以由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疾病是以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它的患病率是非吸烟者的4~8倍,吸烟时问愈长,吸烟量愈大,患病率就愈高。此外,慢性呼吸道感染、大气污染、粉尘及有害气体刺激呼吸道,及个人的过情进展可有桶状胸的表现,发生呼吸衰竭时常出现头痛、嗜睡、神志恍惚等表现。

戒烟可以减慢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实验证明,停止吸烟六周后,血中二氧化碳水平明显降低,同时也明显改善肺活量、功能残气量等多项肺功能指标。应当注重防止呼吸道感染,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是阻塞性肺气肿不断加重恶化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期一定要控制感染;同时采用支气管扩张剂以减轻气道的阻塞。平时,还应当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并进行耐寒锻炼及适当给予免疫调节剂等。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也是老年人冬春敏因素等都是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诱因。

反复咳嗽咳痰,每年持续三个月,连续两年以上,就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可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单纯型仅有咳嗽、咯痰;喘息型除咳嗽咯痰外还伴有喘息。针对病因积极预防,如戒烟是防治此病的首要措施。急性发作期大多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应当及时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祛痰、解除支气管痉挛、畅通呼吸道,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手段。慢性迁延性支气管炎不宜长期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避免烟雾刺激和受凉感冒。

②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此病多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病人此时有不同程度的气道和气流阻塞,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弱,过度膨胀,伴有气道壁的破坏。病程长,进展缓慢,早期体征不明显是本病的特征。随着病情的进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甚至在休息时也出现呼吸困难,天气寒冷或气温骤降时更为明显。患者常感到疲乏、纳差、体重减轻,随着病季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这是由于慢性肺、胸廓或肺血管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而引起左心肥大和右心衰竭的一种疾病。患者长期慢性咳嗽、咯痰和喘息,劳累时感到胸闷、气促、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并且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诱发下可发生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头痛、烦躁、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在呼吸衰竭的基础上继而发生右心衰竭,患者心悸气促明显,甚至出现少尿、厌食、面部及下肢浮肿等情况。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范文9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 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尖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据卫生部门2005年疾病死亡构成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4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其他因素,使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对有效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非常有必要。

1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呼吸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屏障,与外环境接触最密切。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粉尘,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蛋白变应原、尘粒及有害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和肺引起多种疾病,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原发性感染以病毒感染多见,原发性感染以病

毒感染多见;吸入各种变应原可致外源性哮喘及外源性变应性肺炎;吸入生产性粉尘可致尘肺,造成肺纤维化;吸入水溶性高的刺激性气体会发生急、慢性呼吸道炎和肺炎;而吸入低水溶性的气体,可损害肺泡和肺毛细血管发生急性肺水肿。

2 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人们每天吸入大量细菌的空气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颗粒、道路扬尘、花粉等组成的颗粒物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被吸入后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可引发许多疾病。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细颗粒物可引发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的毒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径颗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有病的大鼠的肺损伤最严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物别敏感。在国内开展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气颗粒物具有负面健康效应。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环境,然而随着现代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更新,室内装饰材料、涂料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室内新装饰的材料甲醛等到超标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室内潮湿也是导致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通风差的地下室,因潮湿易滋生霉菌,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群,慢性咳嗽和哮喘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室内煤烟或油烟也可引呼吸系统疾病。

3 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我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烟。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1000万人,其中我国占200万人。烟雾首先进入呼吸道,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损害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故呼吸系统受害最大,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肺癌是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长期的吸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促癌物质。通过吸烟,这些物质就可以损害支气管黏膜上皮,最后导致癌症。肺癌与焦油含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焦油含量以与吸烟的数量、每支卷烟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进肺部的烟量有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不仅损害自身的健康,烟雾还污染空气危害他人,使被动吸烟者发生肺癌和COPD的机会增加,国外一些调查表明,丈夫吸烟,不吸烟的妻子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是夫妻均不吸烟的2倍,其危险度随与丈夫吸烟量增加而增加。

4 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

气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气候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尤为明显,上呼吸道感染与平均湿度关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支气管哮喘及自发性气胸与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关系密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季节变化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其发生的季节性极为明显,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秋较少。由于气候变化,作为调节吸入气和气体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温度等改变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是受凉或温度变幅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机制:冬季一般寒冷于燥,鼻黏膜容易发生皲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也降低从而适合病毒繁殖生长;这都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因而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在寒冷环境中,肺泡巨噬细胞功能降低,以致清除细菌的能力大为减退。这种变化使上呼吸道环境中实验动物经过一个时期,甚至可以看到气管的病理改变,如上皮增生和白细胞浸润。夏秋季由于空气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发病率增加。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该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生活水平低下,气候及生产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的主要因素;随着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也提高,但并不是使发病增加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还是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手段。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与人们对疾病防治的意识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保护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不必然,关心和防治老年病已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老年病人住院率正逐年上升,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加强老年病的防治,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是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关键。因此,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加强环境保护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积级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