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集锦9篇

时间:2023-06-16 16:37:56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1

【关键词】国有工业企业 经济效益 因子分析

一、引言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广东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工业企业数量的二分之一以上。

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它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所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希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投入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本文选取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广东省各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分析。

二、文献综述

唐国华(2008)通过比较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各行业的经济效益,得出了国有工业企业在资本密集型、垄断性较强的行业经济效益好。郑宇益和杨沛(2009)认为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该地区工业企业的类型、生产的产品的种类、资金的来源和产品销售情况,以及企业的管理运行效率。聂勇(2009)认为运用因子分析法,不仅可以对我国各省(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还可以知道各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及薄弱环节,因而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彭潇等(2011)经过研究发现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该行业工业企业的类型、生产的产品的种类、资金的来源和产品销售情况,以及企业的管理运行效率。

本文采用2011年的数据,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所选的21个城市的各市规模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等21个城市为样本,选取了《广东统计年鉴(2011)》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数据,以此来进行因子分析。

(二)指标的选取

为了科学而全面的评价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统计局在1998年制定颁布了一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即: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这一体系全面考核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生产效率等方面,标志着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进步。而广东省主要用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这六个指标来对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衡量。因而本文就选取了这六个指标来进行分析。

以上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总资产贡献率(X1)=(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资产总额;资本保值增值率(X2)=期末所有者权益/上年同期期末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X3)=负债总计/资产总计;成本费用利润率(X4)=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X5)=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产品销售率(X6)=现价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

(三)广东省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指标的关系,找出能代表所有变量的少数公因子,进而表示出每个指标变量与公因子的相关关系。因子分析法实际上是将原来的所有变量综合成尽可能少的几个综合性变量,并且要求这几个综合变量既能充分反映原来的变量所反映的信息,又能使少数变量之间互不相关。具体步骤如下: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求出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建立因子模型,并确定因子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变换和旋转,并计算因子得分。

(2)数据处理及分析。输入原始数据,应用SPSS软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作为公共因子,并考虑这几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从表1可以看出,旋转后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三大特征值:1.894、1.870和1.147,其中累计贡献率达到81.835%,说明这三个公共因子已经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因此提取前三个公共因子。

由表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F1在X2和X4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F2在X1和X5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F3在X3和X6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

其中,X2资本保值增值率是反映企业净资产变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X4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工业企业投入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X1总资产贡献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全部资产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X5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X3资产负债率是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X6产品销售率是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公共因子F1主要反映了国有企业运营的盈利能力,公共因子F2反应了企业经营的效率,公共因子F3主要反映了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因此,对公共因子的命名如表3所示。

由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市的综合得分,即:F=(31.563×F1+31.164×F2+19.109×F3)/81.835

在公共因子F1上得分前三的地区为珠海、河源和潮州,其中河源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河源市的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效率高。在公共因子F2上得分前三的地区为梅州、惠州和茂名,其中茂名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这三个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和人员利用效率很高,对广东省的贡献相当大。公共因子F3上得分前三的地区为广州、梅州和汕头,其中汕头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这三个城市的风险都较高。

从综合得分来看,河源和茂名的的得分很高,说明这两个地方的国有企业整体都很好。而综合得分较低的佛山、韶关、阳江、湛江及云浮,是因为它们的三个得分都较低,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和加强。

四、结论

过去经常使用加权合成法对广东省各城市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但这种方法由其主观赋权可能会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而因子分析法在进行综合评价时,是非常客观的。总之,采用因子分析法,我们不仅可以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而且还可以为企业以后的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所在区域有关,工业企业的发展存在区域间的不均衡性。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这种不平衡性,最终实现工业企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2

作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角色,国企直接体现了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力量。尽管我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国企改革,但是目前而言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核心竞争力意识不足,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都存在着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的情况,没有完善的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观念。到目前为止,很多国有企业的高层都还没有认识到需要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和培养,

更不懂得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无法长期的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没有实质性的企业制度,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曾经的行政性质的公司或者行政机构逐渐演变为上市公司,但是依然是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特色,企业与行政尚未能完全的脱离关系,之间的关系没能够妥善处理,之所以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缺乏效益不好的情况,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所有者。

国有企业的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全球五百强企业的科研经费一般占据销售收入的5%-10%,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更是比例达到了20%~30%,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一般只能达到不到1.5%的比例,自然就导致我国的工业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发展非常缓慢,整体不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层并未能认识到企业的存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较低的战略管理水平导致企业无法长远发展。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受到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出现逃避风险、厌恶创新的情况,企业自身因为逐渐落后而无法顺应社会发展,逐渐的失去了竞争力和企业凝聚力,自然无法与其他私企进行有效竞争。

二、因子分析法的含义和应用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竞争力逐渐的被国有企业的改革程度、经济效益等所影响,所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改革国有企业,这就需要重点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测度。本文是借助因子分析法帮助国有企业构建其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是按照原始变量所生成的、,构造的因子得分模式,其权重是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这种方式可以为更加的合理和客观。所以,下面我们开始尝试构建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不同年份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按照其盈利能力以及未来的成长能力进行评价。

1.因子分析法的含义

因子分析法属于降纬技术的一种,可以将实际中存在的诸多变量使用极少的几个因子来替换,除了能够保证原有的大部分信息不会丢失之外,还能够很好的解决变量因为过多出现的重叠情况。

2.因子分析法的应用

(1)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要对国内外上市公司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从其中所选择的财务指标应当是能够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经营绩效变动准确反映出来的,具体包含盈利能力,下属销售毛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二级指标;偿债能力,下属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二级指标;营运能力,下属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二级指标;发展能力,下属利润总额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两个二级指标。

(2)构建主因子和综合评价模型

因子分析法需要应用到SPSS16.0软件,借助因子分析,对研究对象上市前、中、后3年的综合绩效进行考察,若KMO测度值大于0.5,Bartlett球星检验的卡方统计值显著性概率Sig.小于0.01,则表明该对象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处理。因素分析的过程中,抽取方法主要是主成分分析法,旋转采用的是Varimax。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小于85%的标准,从8个二级指标中确定四个因子。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影响程度,又被称作是载荷,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获得。采用方差最大旋转的方式的UI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处理,分化载荷矩阵中的系数为0~1区间,加强对于因子的解释。从SPSS16.0软件的运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利润总额增长率组成第一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的成长能力;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组成第二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运营方面水平;销售毛利率主要为第三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企业盈利方面水平;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是第四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偿债方面的水平。然后借助SPSS16.0软件将不同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权重计算出来,进而基于各个因子获得评价国有企业当年绩效综合评价公式,进而获得国有企业当年的综合绩效评分。

(3)借助因子分析获得的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分分析国有企业近年来经济效益状况

分别将每一个分析对象的分析期限内的综合绩效评分进行定位到坐标图中,对比每一个分析对象在同个时间的走势,通过其出现的综合得分走势的上下波动判断国有企业当年度的经济状况,对其经济效益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结合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现阶段审计的一个重要审计类型,它与效益审计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审计目的是查证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主要负责人个人的经济责任,也就是审计对象主要针对领导者个人,而效益审计的特点是它的审计对象是单位,审计重点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效果、投资效果、资金使用效果做出判断和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与效益审计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其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效益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的是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公共受托关系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效益审计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在某种意义上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综合,只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效益审计的内容,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也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所以二者的结合会更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重点层面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以上思路,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进行结合,重点从经营决策审查、资金管理、管理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审计。

1.经营决策审查

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经济责任。以重大投资项目为审计重点,对经营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从立项科学性、决策程序、项目进度、决策效益等各个环节,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结果科学,并注重对领导决策是否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审查。

2.资金管理审查

主要是利用效益审计中对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评价,对重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进行详细的跟踪检查,评价其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借用效益审计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审查结果,可以对企业领导人经营管理能力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3.管理效果审查

借鉴效益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管理系统健全度、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管理科学性等内容进行的评价,从管理的角度考察领导班子的经营管理能力。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要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除使用常规的审阅法、核对法、访谈法外,重点应用以下方法:

1.分析性复核方法

分析性复核方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以此确定审计线索和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方法。

2.盘点法

实地盘点法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现金、有价证券、原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等各项财产物资的实际存量进行实物清点的方法。这种方法数字准确可靠,但工作量较大。

3.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据企业的物料、能源平衡原理等对企业的物料、能源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通过对不同年度企业产销存整体物料平衡、能源消耗同相应产品产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盈亏、异常消耗等疑点,从而寻找审计线索。

4.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就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的实地察看的一种审计方法。实地观察法往往可以掌握到被审计单位账簿之外的一些重要经济信息和疑点,结合其它审计方法的灵活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率发现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在审计现场实施中,审计人员深入生产、仓储等一线部门实地查看,访谈有关人员。首先,审计组统一要求审计人员强化在审计过程中的观察意识,先实地察看分工负责范围内被审计单位的办公地点,经营场所,资产存放等等;其次,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保持职业的敏感性和怀疑态度,对一些现象保持机警,多一些设问,多一些联想,发现疑点及时报告。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就是对领导干部任期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而且是更全面、更深入、更高层次的监督与评价,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有效结合,增强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完整性及全面性,同时也进一步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仇立华,韩立春,杜凤红.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03(增刊).

[2]许百军.公共选择理论与对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目标取向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4 (04).

[3]陈亚芳.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N].理财杂志,2010(07):84-8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4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年6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年1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5

1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定义及分类

建筑工程创造的生产总值和工程所花费的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称为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用数学公式表示为: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建筑企业生产总值/建筑企业生产成本)=(C+V+M)/C+V(C:消耗建筑材料价值;V:参与工作人员工资;M:利润)由公式可以看出,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由所使用的材料价值C、工作人员的工资V及利润M来确定。具体说来,即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所得”与“V所费”或“产出”与“投入”的比例。不过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单凭其中某一个因素就确定经济效益的高低,而要时刻考虑两个因素之间的比例。

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可按照其内涵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几大类。但从经济效益的提高途径方面又可将其分为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和管理经济效益。

2建筑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性

从建筑企业自身未来发展来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中,经济效益较高的企业必然能够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有更大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未来也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从社会资源角度来看,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味着社会资源更高效、更科学的运用,也就是说建筑企业使相同分量的社会资源发挥出了更多的价值,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所以,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味着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从而显示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社会群众角度来看,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味着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百利而无一害,是当前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

3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资本和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是保证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根本所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经营和资本积累,我国当前大部分大中型的建筑企业都有一定的资产规模,具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以及较好的口碑信誉。在当前市场经济时代,资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心所在,高质量的资本管理是保证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所在。所以,建筑企业必须重视资本管理的重要性,将其分系统、分要素、分层次地进行有效管理。

企业资本不会凭空增加,只有不断地经营和发展,企业才能获取更多的资本和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经营利益最大化原则所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建筑企业如何才能保证资本在经营过程中的增值。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并查阅相关书籍,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建筑企业要对旧账进行清理,回收建筑企业的应收回账款,减少陈年旧账的数量;第二,要尽量避免资本的闲置,在资本闲置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导致资本的贬值,只有使用和流动中的资本才会保持增值。要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保证资本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内部管理质量的提高是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所在。相较于其他企业,建筑企业的人员规模较大、企业管理涉及面较广、管理难度较大。若是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不和谐,那极有可能导致建筑企业经营的失败,也无从谈起经济效益的增长。所以,建筑企业必须注重内部管理质量,保证企业各部门人员之间相互配合的默契度,保证各部门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积极性,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使建筑企业内部更加紧凑、更加团结,从而产生更强的工作和生产能力并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笔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一是要保证工程项目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要做好相应的信息调查和事前准备;二是要根据企业需求和人员个人能力合理安排企业各个岗位和管理层职位,尤其是工程项目经理和管理员;三是,重视员工业绩考评制度的落实和企业工程成本管理的执行;四是,合理分配工程项目的各项职责,落实工程责任制,对相关违反规定的员工给予处罚;五是,要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来确定是否扩展企业规模,避免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最后,注重企业员工思想政治的培养教育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员工是企业正常经营运行的核心所在,他们是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源头,是企业经营最大的资本。所以,必须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培训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责任意识和工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和自身发展而努力。此外,不同的工作氛围和不同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员工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软性实力的重要性是当前建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忽视的。因此,要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工作氛围的创造,以企业文化来影响企业员工,从而提高他们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外国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盛行,这些都是当前社会的负面精神,若是不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那员工将不可避免的被这些社会负面精神所影响,甚至腐蚀。这也是建筑企业要重视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所在。最后,单一的思想教育是不够的,企业也要重视员工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明确员工的利益,保障员工的利益,将员工与企业发展绑在一起,让他们明白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是紧紧关联的。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6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经济效益 审计

一、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简况

我国国家审计署和各级审计机关在1983年成立之初,就提出推选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把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作为审计监督的内容之一,有的审计机关随即进行了摸索尝试。1991年,国务院在全国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突出“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的主题,还有一系列的措施和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常规审计向效益审计的转换,也为效益审计理论深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社会环境。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任务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包括目标的全面性、范围的广泛性、方法的多样性、对象的灵活性,它的任务是审查经营管理思想、审查计划和内部控制度、评价业绩、提供建设性建议,这就表明,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是监督,更重要的是通过监督,促使企业把握总体,检查生产和管理中是否存在漏洞,最终寻找到提高效益的方法和措施。

三、现代企业需要经济效益审计

(一)经济效益审计是挖掘潜力的建设性审计

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在于促进被审单位的经济工作,帮助它在经济过程中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个目的应当指导经济效益审计各个阶段的工作,贯穿全过程,在审计终了时,提出积级建议作为审计报告的中心内容,具体指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所在。

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就一个项目进行专项审计,有的是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审计,审计内容涉及企业管理工作各个方面,这就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少单位希望通过审计就找到企业问题的症结,因而领导亲自挂帅组成审计组开展工作。有的审计结束后,召开经济效益审计情况会,通报审计情况,促进和带动所属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

还有,许多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已引起不同专业人员的重视,但不一定能引起有关管理人员的重视,审计人员地位比较超脱,通过他提出,影响比较大。另外,有些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企业领导及有关人员,虽然有所了解,但往往不以为然。审计人员出于职业责任心,能敏感地抓住此类问题刨根问底,同时请企业专业人员予以配合,可以解决重大效益问题。

同时,经济效益审计面向未来。如果只查过去,即便指出一些补救措施,终究是事后的。而挖潜力、事前筹划,就可以防止失误,可以更加有效地组织经济活动,所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不是制约,而是促进。

(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使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一是考察企业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的经济利益,二是考察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是一般审计意义上的对被审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的监督,而且是更高层次、更广意义上的经济监督,即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监督是否发生损失和浪费,审核、检查、分析、评定被审单位的经济决策,计划和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进行,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和有效,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界定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备、有效。在这一同时,就能肯定成绩,发现问题。

目前,在一些企业中仍存在着“只管花钱,不管效果”,“只讲完成经营任务,不讲提高经济效益”等片面认识,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揭露企业在经营业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使企业从思想上重视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提出改进企业工作的建议,使企业从行政上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的全部经济工作真正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

(三)经济效益审计是经济效益实现途径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

1.开展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加速商品流通,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假如企业能以较少的资金占用和费用支出,取得较大的经营成果,就可以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当前一些企业对市场变化中心无数,结果导致产品积压。通过经济效益审计,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便于生产出式样新、质量好、数量多、价格低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2.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好用好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使企业重视资金管理,正确处理业务发展需要与资金供应之间的矛盾,积极筹集资金,挖掘内部资金潜力,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及时处理有问题产品和债权、债务,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另外,经济效益审计对技术开发,能源替用和节约,取工培训等都有有利影响。

(四)经济效益审计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技术领先、市场优势、节能办法多,职工素质好,这些虽然都是产生经济效益的有力因素,但它们本身还不是经济效益,要靠企业的领导干部,把它们很好地组织起来,充分地利用起来,这些因素才会转化为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与经营管理存在着密切因果关系,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决定经济效益的大小,而经济效益则是反映经营管理水平的标志。目前,有些企业管理者素质差,技术水平低,只抓业务,不抓管理;只管购销计划完成的多少,不管经济效益增长的快慢,只注重短期经营成果,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使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经营管理和成果做出分析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促使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迅速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推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以达到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7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经济效益 审计

一、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简况

我国国家审计署和各级审计机关在1983年成立之初,就提出推选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把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作为审计监督的内容之一,有的审计机关随即进行了摸索尝试。1991年,国务院在全国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突出“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的主题,还有一系列的措施和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常规审计向效益审计的转换,也为效益审计理论深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社会环境。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任务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包括目标的全面性、范围的广泛性、方法的多样性、对象的灵活性,它的任务是审查经营管理思想、审查计划和内部控制度、评价业绩、提供建设性建议,这就表明,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是监督,更重要的是通过监督,促使企业把握总体,检查生产和管理中是否存在漏洞,最终寻找到提高效益的方法和措施。

三、现代企业需要经济效益审计

(一)经济效益审计是挖掘潜力的建设性审计

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在于促进被审单位的经济工作,帮助它在经济过程中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个目的应当指导经济效益审计各个阶段的工作,贯穿全过程,在审计终了时,提出积级建议作为审计报告的中心内容,具体指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所在。

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就一个项目进行专项审计,有的是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审计,审计内容涉及企业管理工作各个方面,这就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少单位希望通过审计就找到企业问题的症结,因而领导亲自挂帅组成审计组开展工作。有的审计结束后,召开经济效益审计情况会,通报审计情况,促进和带动所属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

还有,许多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已引起不同专业人员的重视,但不一定能引起有关管理人员的重视,审计人员地位比较超脱,通过他提出,影响比较大。另外,有些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企业领导及有关人员,虽然有所了解,但往往不以为然。审计人员出于职业责任心,能敏感地抓住此类问题刨根问底,同时请企业专业人员予以配合,可以解决重大效益问题。

同时,经济效益审计面向未来。如果只查过去,即便指出一些补救措施,终究是事后的。而挖潜力、事前筹划,就可以防止失误,可以更加有效地组织经济活动,所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不是制约,而是促进。

(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使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一是考察企业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的经济利益,二是考察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是一般审计意义上的对被审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的监督,而且是更高层次、更广意义上的经济监督,即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监督是否发生损失和浪费,审核、检查、分析、评定被审单位的经济决策,计划和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进行,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和有效,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界定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备、有效。在这一同时,就能肯定成绩,发现问题。

目前,在一些企业中仍存在着“只管花钱,不管效果”,“只讲完成经营任务,不讲提高经济效益”等片面认识,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揭露企业在经营业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使企业从思想上重视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提出改进企业工作的建议,使企业从行政上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的全部经济工作真正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

(三)经济效益审计是经济效益实现途径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

1.开展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加速商品流通,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假如企业能以较少的资金占用和费用支出,取得较大的经营成果,就可以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当前一些企业对市场变化中心无数,结果导致产品积压。通过经济效益审计,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便于生产出式样新、质量好、数量多、价格低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2.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好用好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使企业重视资金管理,正确处理业务发展需要与资金供应之间的矛盾,积极筹集资金,挖掘内部资金潜力,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及时处理有问题产品和债权、债务,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另外,经济效益审计对技术开发,能源替用和节约,取工培训等都有有利影响。

(四)经济效益审计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技术领先、市场优势、节能办法多,职工素质好,这些虽然都是产生经济效益的有力因素,但它们本身还不是经济效益,要靠企业的领导干部,把它们很好地组织起来,充分地利用起来,这些因素才会转化为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与经营管理存在着密切因果关系,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决定经济效益的大小,而经济效益则是反映经营管理水平的标志。目前,有些企业管理者素质差,技术水平低,只抓业务,不抓管理;只管购销计划完成的多少,不管经济效益增长的快慢,只注重短期经营成果,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使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经营管理和成果做出分析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促使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迅速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推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以达到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8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 零售业 审计程序 审计方法

一、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现状

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实施的厂长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经济效益审计,是确保企业受托经济责任得到全面、有效履行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由于零售业属于经济增长点的行业,发展速度快,项目多,网点多;且收入和利润双高,业务复杂,零售业设计到采购、进店费、销售、盘点等行业环节多;人员流动性强,对于内部控制的要求高,所以非常重视内部审计。但是,其内部审计的着重点是查错纠弊,并非经济效益审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零售业的入行门槛较低,加之外资企业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想要在零售业取得较好的成绩,经济效益审计必不可少。不少零售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开始逐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

直到近十年来,经济效益审计在零售企业中的应用才逐渐扩大。目前,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涉及的领域有投资决策、经营管理、人事管理、市场状况分析、劳资关系、信息系统运行、后勤服务系统效率等。不少企业甚至对环境污染、社区关系、政府管制等非经济性的外部因素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也进行审查评价。

二、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效益审计人才缺乏

经济效益审计重在从技术上、经济上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活动分析法、现代管理方法和数理统计、数学方法是评价经济效益高低、挖掘提高效益潜力的主要方法。由于零售业发展迅速,成长过程短,从事零售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熟悉零售业的实务工作,了解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重点,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以会计、审计人才为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欠缺,不适应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需要。

(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缺陷

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成功的关键。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有一个用于比较和评价当期成果的标准。但在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由于缺乏对零售企业的理论研究,评价经济活动的标准往往不能很好地与零售企业的经济特点相匹配。另一方面,目前能评价经济效益指标的体系大多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使得许多重要因素被忽略;重历史指标,轻未来价值指标,使得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与零售企业发展方向不符;重综合性指标,轻单项指标,使得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不够细化。现有的评价指标难以完全达到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也不能满足零售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就很难全面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

三、改进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

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工作,它注重通过审计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转变观念,增强全局意识,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具备宏观透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竞争能力和判断力,在审计观念和技术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审计人员思想上要确立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观念,跳出传统审计思维模式,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大胆探索和实践。由于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由零售业的特点决定的,审计人员除了必须具备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财务学等方面的知识及丰富的审计经验外,还需具丰富的零售企业实践经验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零售企业的内部操作;不仅要具备一般审计的基本技能,还需具有生产、技术、经营、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所以,应开展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及其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培训,以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使审计人员在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能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适应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建立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专家库,审计部门可以直接引进零售业审计方面专家人才,与有关专家建立比较密切的聘用合作关系,有效利用外部人力资源。

四、结论和展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促进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的发展。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应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眼光重新认识经济效益审计对零售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作用,树立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理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逐步推进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其次,要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符合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律、准则及操作指南;同时要着力培养一支满足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要求的审计队伍。在整个零售业行业中开展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让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零售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为我国零售业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审计理论和实务的不断发展,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趋势将逐渐显现。

21世纪,以丰富的实践、完善的理论为基础,有关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将逐步制定实施,经济效益审计也将逐步走向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更好地为零售企业管理服务。零售经济效益审计将成为零售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曹菁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M].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剑.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战略构想[M].天津财经出版

社,2003.

[3]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出

版社,2002.

[4]李敦嘉.效益审计的理论结构[M].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6.

[5]李密福.关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M].内蒙古电大

学刊,2006(2).

[6]沙雄飞.我国零售业竞争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389).

[7]施青军.效益审计标准的选择和确定[J].中央财经大学学

报,2006(5).

[8]苏红梅.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战略探索[M].首都经济贸

易大学出版社,2004.

[9]王雪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自议[J].商业经济,2006(2).

[10]吴天星.对经济效益审计立项原则的思考[J].审计月刊,

2005(1).

[11]颜毓洁.王胜权.从沃尔玛的成功探析我国零售企业文化的

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9,(573).

[12]张立.中国零售业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M].湘潭大学出 版

社,2002.

[13]张贤存.零售企业的经营策略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14]竹德操,吴云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2.

[15]祝合良.现代商业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9

【[内容摘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传统审计走向现代审计的重要一步,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效益审计上来,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本文拟从内部审计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中必须先了解概念、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掌握评价标准及其体系,以便更有成效地开展效益审计,为企业增值服务。

一、前言

国家审计署五年规划提出“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水平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这为审计工作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审计领域不断拓展,审计环境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审计监督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检查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延伸是形势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纪违规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程度。这就要求审计机关要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高度,推行效益审计,依法加强对权力在经济活动中的监督,进一步加大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的检查力度。因此,审计工作总是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开展效益审计正是顺应时代的旋律,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概念

内部审计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定义如下: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另外,该定义在强调内部审计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过程这三方面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四个目标,即组织运行的效果与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资产的安全。

在实现组织运行的效果和效率这个目标中,所谓效果,就是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比如组织是否能取得盈利、利润的多寡等。所谓效率,是指一定的资源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所谓的产出,则可以指实际完成的产量、利润、工作量或其他可测量的成果。一定的投入量带来的产出越多,或一定的产出投入的资源越少,效率就越高。

这个目标也可以说明,内部审计应在传统的财务审计基础上向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延伸。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

经济效益审计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人员对具有法人资格的现代企业的经营过程、成果及其管理,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审查、对比、取证、评价,以促进提高宏观和微观结合的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的经济监督。

三、内容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分为对资本经营、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审计这三大部分。

(一)资本经营的经济效益审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现代企业已从单纯的生产经营发展到资产经营与生产经营"双轨"运行。在资产经营活动中,一般情况下,交易标的物是企业本身即企业的资产权利,包括企业的所有权、债权(债务)或企业其他有形和无形的资产,直到整个企业。同时,企业资产经营在实际操作中有两个层次或是两类(文秘站:)主体,一类是企业本身;另一类是专业从事"买卖企业"交易或撮合此种交易的中介机构,其经营特点和效益评价标准体系与其他企业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仅就企业本身资本经营活动效益的审核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作一些探讨。

1、资本经营效益的总体审核与评价

(1)资本经营规划组织情况的审核

资本经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其结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审计人员在对资本经营效益审核与评价时,应认真查阅企业规划文件和有关资本经营决策、组织实施情况的决议、简报、报告等资料。

(2)资本经营总体经济效益的评价。

对企业资本经营总体效益的评价与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是一致的,即应以实现利润(资本收益率)和可持续发展为评价依据。同时还要检查分析与此相关的其他基础性指标。

分析企业资本经营总体效果的其他基础指标主要有:

——资产负债率(资产结构)

调整企业资产负债率,通常情况下是企业资产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企业通过资产经营调整资产负债率,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其调整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在考察企业资产经营对资产负债率的变动影响时,应结合企业总资产报酬率的变动情况及其趋势进行审核与分析。

——负债结构

为了提高资本盈利率或改善当前的财力状况,企业还可通过调整债务结构来达到目的。对负债结构主要审核总负债利率水平的变化(注意剔除贷款利率降低的客观因素影响)、高于总负债平均利率的债务额占总负债的比例变化、流动比率的变化(注意剔除资产负债率变化的影响)。

——资本控制率

资本控制率是反映企业在资本融合和产权多元化进程中,以现有资本或较少的新增资本,掌握和控制更多的资产或企业,来实现企业经营的规模化或多角化的一个经济指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资本经营的成果。

——资本保值增值率

这一指标是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主要

经济指标之一。在审核这一指标时,对股东增资、税收返还、资产评估增减值(不包括存货的评估增减值)等因素引起的资本保值增值率的变化,要仔细分析其与企业自身努力的关系,只要这些变化与企业主观行为有关都应予以考虑计算。只有那些确与企业自身努力丝毫元关的因素,如政府政策性注资、资产评估中综合物价指数升降影响等等才应予以剔除。 2、企业兼并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资本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之一是"兼并",包括承担债务式兼并、购买式兼并、吸收股份式兼并和收购(控股式)等四种形式("收购"从属于"兼并",两者不是并列概念),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吞并或吸收其他企业法人财产,实现企业产权的转移。

对企业兼并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有:

(1)兼并活动决策的审核

兼并企业是一项既复杂又极具风险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兼并行动开始之前和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兼并一方的企业必须认真决策、精心组织、仔细操作。

(2)兼并效果的审核与分析

对企业兼并活动的成败不在于是否完成交易,而在于交易完成后的经营效果是否能如期实现。

3、外部资金筹措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

资金筹措是企业实施其战略性、战术性经营决策,保障企业持续经营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

现代企业的外部资金筹措主要是通过直接筹资(如发行债券、股票等)和间接融资(如向各种金融机构借款,企业间的商业信贷等)来取得新的现金流入。其决策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考虑了企业整体财务结构的改变,因此从这个意义说,外部筹资活动也是企业资产经营的重要环节。这里仅就企业债券发行和股本筹集等主要的企业外部筹资活动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内容作一些探讨。

(1)外部筹资活动决策的审核:(2)债券发行的经济效益审计:(3)股本筹集和其他外部筹资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

4、其他资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

上述粗略地探讨了企业兼并和外部筹资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的一些基本内容。事实上,企业的资产经营活动还包括其他方式,如工业(知识)产权的经营,企业产权的经营,大宗不动产的经营、期货当证券的经营等等,这些经营活动的决策模式和交易形式类似于产品(商品)经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与业务经营效益审计相类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企业资产经营的方式和内容会有更大的发展和变化,对这一领域的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也应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而不断深化和科学化。

(二)业务经营的经济效益审计。

业务经营的经济效益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生产力诸要素开发利用及其经济效益实现程度进行的审计,旨在分析评价企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挖掘生产诸要素的潜力,改进要素配置,谋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以改进业务经营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现对企业业务经营的经济效益审计作简要论述。

1、销售、供应、生产业务效益的审计

(1)销售业务效益审计

销售是企业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实现过程,是联接生产和流通,生产和社会的中介,是保证企业再生产不断进行的先决条件。

(2)供应业务效益审计。企业能否及时、保质、保量地供应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物资是企业的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对供应业务的审计,不仅要审查供应过程本身的成本效益,还要审查其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3)生产业务的效益审计

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商品生产,创造财富、获取利润、增加积累,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合理组织生产,使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企业生产是企业业务经营的中心环节,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生产过程决定的。

2、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

资金是企业重要的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须确立资金成本概念,合理使用各种资金,搞好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资产的实物量上或资金的价值量上有所增加。企业使用资金所负担的费用同筹集资金净额的比率即资金成本率,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一个综合性的审计内容,涉及到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根据资金在生产中周转性质不同,资金使用效益审计主要包括:

(1)全部资金整体效益的审查。(2)流动资金使用效益的审查。(3)长期资金利用效益的审查。

3、人力资源利用效益的审计

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一样是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有权决定自己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以充分利用劳动力和工作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的审计是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对人力资源的审计主要包括:

(1)人力资源利用情况的审查。(2)劳动力素质的审查。(3)工作时间利用情况的审查。(4)劳动生产率的审查。(5)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审查。

(三)企业管理审计

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的一大特点,企业管理的审计对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显得尤为重要,尽管管理不能对企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通过加强管理,可以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各项管理机能进行审查,找出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提高被审单位的管理素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来提高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管理机能一般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等基本机能,这些基本机能决定了管理审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决策机能的审查;2、计划机能的审查;3、组织机能的审查;4、领导机能的审查。5、控制机能的审查;6、激励机能的审查。

四、体系

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以价值形式的综合指标为第一层次,即以税后净利润和净增加值二个价值指标为主,同时考虑组成的基础指标为辅,组成网络状的评价指标体系。价值指标又可以用绝对值和相对值两种方式反映,应该以价值指标的相对值,如资本收益率、净增加值增长率等综合性的相对值指标,才能评价出不同规模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高低;只有运用基础指标,才能分析出经济效益高低的原因、趋势和奋斗的方向。

(一)评价指标

1、综合指标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必须以价值指标来综合。价值指标可以两个层次的价值增量,即企业的价值增量和对社会贡献价值增量来综合反映。

(1)税后净利润指标

这是反映企业价值增量即企业根据国家政策交纳流转税、所得税等税负以后的产出大于投入的净价值增量。如果税收政策已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那么扣除税负以后的净利润就反映该企业给社会作出的贡献所应取得的回报,也可以说是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经济效益。如果企业的活动抵触宏观的经济效益,那么应课较高税负甚至寓禁于征,使企业税后净利润降低或没有利润,以促使企业服从国家的税收政策导向,从事符合社会效益的企业活动。这种税收政策可以实现

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纠正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损害社会效益的偏向。 税后净利润指标是绝对值指标,是第一层次的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它往下统率产量、产值、质量等等各项第二层次及其逐级往下层的基础指标。这些基础指标非常重要,是优化税后净利润的基础,它们的经济效益通过价值形式综合反映在税后净利润这个价值指标里面。国际上常用的杜邦公式把利润指标分解为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周转率,再进一步分解为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次级层次的框图,基本上说明了综合反映的道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净增加值指标

这是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增量,即反映国民收入口径的V M的价值量指标。它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反映出企业为社会再生产和发展创造的价值增量,它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衡量现代企业对社会经济效益作出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净增加值指标也是绝对值指标,往上挂国民经济指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往下挂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指标。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加上各种税负和各种工资、福利、利息、折旧等国民收入口径后形成国民收入的基础,即净增加值,代表了该企业为国民经济创造的经济效益,是第一层次的经济效益指标。

上述二项指标各有优缺点,前者偏重企业,后者偏重社会,两者均以实现利润为基础,分别作些调整而成。由此可见利润的计算应力求真实和公允。要充分考虑风险防范,揭示潜亏,以及运用影子价格等方法揭示影响利润的特殊因素。我国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大量吸收国际上通用的稳健原则,有助于正确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发挥利润指标确切反映价值增量的独特功能。

(3)用相对值反映的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本期税后利润÷本期平均净资产)×100

人均净增加值=本期净增加值÷本期平均职工人数

2、基础指标

(1)收益性指标

收益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了解企业一定时期内经济收益高低和盈利能力大小。通过收益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影响获利能力的重点产品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的情况,分析产品质量管理状况和原料管理现状,综合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因而,借助收益性指标是分析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侧面。

收益性指标大体可以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三个相对指标来比较。

(2)成长性指标

成长性指标分析的目的是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的增长情况和发展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经营过程中要以较少投入取得较大产出,经济增长要讲求实效和可持续发展。

成长性指标大体可以用资本控制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等指标反映。

(3)稳定性指标

稳定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能否有一个协调的顺畅的经营环境,使企业稳定地发展生产,扩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稳定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影响资产运行的重点产品。分析销售的增岳和应收帐款回笼资金管理状况,分析不良资产的变动情况,从而评价企业资产运行效率和资产质量状况。

另外,还可以运用制度基础审计的方法,对企业内控制体系和外部运行环境进行测试,评价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

因此,借助稳定性指标分析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是分析企业经济效益的又一个重要侧面,稳定性指标大体上可以用资产负债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贷周转率来反映。

(4)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用于对上述定量指标评价形成的基本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本评价结果。

定性指标可运用于对管理效益的评价,按照管理的六大职能分别进行评价。

(二)评价标准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一般标准有二点:

一是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下,充分地加以利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用最大值的优值(即价值增量指标)去衡量。

二是在既定目标的条件下,充分地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耗费最少而完成既定任务,用最小值的优值(即价值节约量指标)去衡量。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有质和量的规定性,对此有以下四种评价标准:(1)历史标准。以本企业实际完成的指标与上年实际水平或历史先进水平比较作为评价标准。(2)社会标准。以本行业的社会平均水平为评价标准,如超过同行业的社会平均水平,表明企业经济效益已开始在国内进入先进行列。(3)同行业先进标准。以本行业上年实际达到的先进水平为评价标准,如超过同行业水平为评价标准。上述由低到高一共四个档次,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应用,建立相应的评价参数。

(三)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提高经济效益,对基础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关键原因对症下药是极为重要的措施,是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加快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企业收益性、成长性和稳定性指标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如企业收益性提高,利润增加,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升高,也即提高了企业的成长性。同样,企业经营得当,资金调度有方,生产经营内部条件能保证生产稳定发展,企业的稳定性提高了,也会为收益性指标的提高创造条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三项指标一般是一致的,不存在背离的情况,是可以用权数来参考反映的,其目的是对综合指标的补充。为此根据企业收益性,成长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可以制订基础指标评价体系。

1、标准值的确定。根据行业特点以及前述的四种评价标准,综合确定评价标准值。

2、权数的确定。可以参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做法,结合本行业的特点,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各项基础指标在标准值下的权数比分。

3、实际值的确定。在收集与评价指标有关的原始数据时,应采用稳健原则,充分估计资产损失,而不估计收益。即不以现行报表反映的会计利润,而是以市价与成本孰低原则所确定的经济利润为依据,估计企业资产价值量,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4、计算综合实际分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分别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实际值,然后加权平均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实际分数。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又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回答目前大家所关心的有关概念、内容、评价体系及标准,由于自身认识的不足,难以准确、全面地回答,只是作了些初步的尝试,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审计界同行重视,尽快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与评价体系。(潘惠刚)

参考文献:

[1]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於榕《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审计研究》1998年第6期

[3]杨树滋、《效益审计探讨》、中国审计学会网站20__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