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学生德育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6-16 16:37:56

中学生德育教育

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1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然而,由于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对此,学校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以素质教育为总体目标,提高学校教育的效能,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把德育研究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1 教师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则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学校应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从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针对政治学科特点,教师一定要结合当前形势,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启发他们对学习必要性与目的的认识,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弄懂起码的人生道理。

利用教材资源,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2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育人作用

中学各学科的教材之中,有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这些有利资源,通过学科教学,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特别是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重视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和完成,要求教师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教材的自身优势,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的文化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文科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理科学科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深究悉讨,慎思明辨,细致严谨,不怕困难的意志和品质。实践证明,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是最具特色和说服力的。

3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陶冶个人情感,创设良好的学风环境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容易情绪化,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培养坚强意志、锻造良好性格等,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创造性地全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笔者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4 学校、社会、家庭各司其职,搞好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

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的养成,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

参考文献

[1] 高超.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1.

[2] 张业美.浅议德育工作对初中班主任的重要性[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10) .

[3] 秦春芳.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09) .

[4] 金朝洪.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16).

[5] 张华健.浅析高中德育中的导师制[J]. 才智. 2013(13)

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2

【摘 要】本文从分析影响德育教育的因素出发,倡导德育教育应与时俱进,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德育;中职生;教育 一、绪论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月13-14日在京顺得召开,陈宝生部长指出,“教育坚持以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德育教育的成败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中职教育尤为显得突出。中职学生的年龄与高中生处于同一层次,但文化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究其主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致。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若未能进一步加强,缺乏创新意识,仍旧按部就班,找不到一合适的突破口,那么,会造就中职生继续进步的可变性和不确性,影响他们良好性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破坏他们健康地成长。德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以教会学生做人为切入点,以此为突破口,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与提高。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之有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教会了学生做人基本道理,作者认为,应该是一个极大的成功。二、影响德育教育的因素 1.学生家庭因素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被溺爱,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其进行适时、恰当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关怀的失控和失衡;还有一些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学习成绩差、难管教,把教育的重担完全卸任予学校,自己置身于义务之外,单纯地以为学校单方面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于农村来的孩子,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孩子,缺乏父爱母爱,造就了他们放纵的性格、孤独的个性。 2. 社会现象的冲击 社会上仍然存在着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现象。目前由于一部分人重视和追求物质利益,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学生片面地追求享乐,讲求实惠。特别是大学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也较难,中专生对这一现象产生误解,进而对自己前途产生悲观情绪,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得过且过,缺乏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精神。3. 课程方面德育课的教学以教材为蓝本,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内容多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要求,导致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学习的兴趣丧失殆尽。另外中职学生在以前的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已经养成了轻德育、重智育的习惯,文化知识、思想素质却又存在“先天不足”,对理论难以理解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应创新教学观念,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教例,以身边的人与事为榜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采用讨论交流、参观活动等形式,使德课生动而具有趣味性。4.家校联系方面学校与家庭缺乏主动的相互配合与联系。两者的行为难以协调一致,中职生绝大多数是住校的,且大多数父母均为外出务工人员,有效相互配合协调的桥梁难以维持。三、教会做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以小见大,规范行为中职生思想既单纯又混乱,可塑性大,从众心理强。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适时发现学生细微处的变化,哪怕是准时出早操、整理被褥、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归还借用的纸笔等看似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要适宜地给予指出及肯定。而对于哪些胆怯、孤僻、内向的学生,在私下交流沟通过的前提下,给予在班上朗读发言的机会,各种活动担当一些力所能及的角色,帮助他们敞开心扉、体验服务的喜悦。对异装染发、迟到旷课、值日不打扫卫生、有事不请假等行为,要态度坚决的予以批评教育,甚至惩戒。2.公正公平,机会均等中职生是被有些人人为地烙上了“差等生”或“问题学生”的印记,造成了他们似乎“低人一等”心理阴影。老师不能带着“有色眼睛”再分出个三六九等,须一同视之。尤其是在活动与班级的组织管理上,应打破老教条,采用有经验有能力者带新手的办法,组织活动轮流上。班级管理取消班干部这个带有浓重行政色彩的称号,改用“班级管理理事会”,半个学期一选举,真正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3.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启蒙老师。学校是心灵进化的沃土,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学习在初始阶段就是模仿,当模仿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创新。大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是孩子们的榜样。言出必行,行出合规,勤定敬业,友善待人。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事情,大人们首先要做的有模有样。老师不管是在课堂还是课后,言语要文明,侍人要真诚和善,备课要认真,批改作业要仔细,着装整齐,仪容得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穷的力量引领孩子们走向光明。四、结论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和谐其实质是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而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必然要求社会中的每个人树立和谐理念,具有尊重、关爱、自立等共同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谐是美,和谐社会就是美好的社会,美好的社会才会孕育美好的人生。但美好社会需要用高尚的品德、美的心灵去构建、去维护。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中职生在学校学会和谐与他人交交,为以后踏社会、融入社会作好了准备。这种在学校学会的、对周围的人的尊重和关爱一旦升华为道德情感,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感悟的加深,踏上工作岗位后,自然发展和迁移到对其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对社会的尊重和P爱、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在学会做人的同时也学会了生活,学会审美,并学会竞争等等。作为融入社会的人,他们的人格也会随之得到丰满和完善。

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3

一、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准则,因此,教师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生物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中国伟大的古代文明,而且要赞颂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如植物学、动物学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计划生育教育、绪论课等等,有计划地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产生爱国情怀。例如,教师在生物课学习伊始,就可以介绍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这部巨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因为它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比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本草纲目》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对中国生物学乃至世界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解决了很多国家的粮荒问题;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有选择地介绍,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祖国的伟大。

生物教师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不宜占用太长的时间,教师也不要耗费口舌讲个没完,把生物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不好了。因此,教师要掌握好尺度,选择合适的爱国主义材料,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讲解。只要各方面注意好,简单的几句话,也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思想上的苦恼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也就能取得成效。比如,学生根本不重视生物学习,这时教师就得分析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学生不准备升学,在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到社会上闯荡、打工挣钱,他们认为学不学生物都一样,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没有影响;另一方面,即使大部分准备升高中考大学的学生对生物也不重视,因为生物是副科,所占分量并不重,努力学习对自己的升学也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大影响,所以也不好好听课学习。教师在摸清了学生的想法后,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对于不升学的学生,就要从生活实际的例子出发,讲清生物在生活中的运用;对于升学的学生,就要讲生物与其他学科的交错渗透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打破阻碍,重视生物学习,真正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

另外,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比如学习植物知识时,教师要介绍植物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植树造林、爱护树木;学习动物时,让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动物,不能滥捕滥杀;学习生态系统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卫地球未来的意识,等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德育教育,使学生不会产生抵制的情绪,而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思想教育。

三、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生正处于思想的形成时期,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去教学,去讲解知识点,去分析学生的观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看到教材的思想性,并且自己逐渐形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如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由低级――高级;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要知道对立统一规律;从生物的物质代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找出物质运动原理;遗传和变异体现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而细菌、真菌、病毒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我们就知道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水分吸收与散失,无机盐吸收与利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机物制造与分解等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我们知道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会了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初步形成了比较正确的世界观,可以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正确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顽强奋斗、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

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4

1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1.1艺术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与措施

艺术教育可以经过多种审美的途径,来增进人们的情感共鸣、丰富人们的心灵,不断陶冶人们的情操。大学生在高校中接受艺术教育能够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并通过艺术教育来不断健全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塑造更加完善的世界观,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校重视艺术教育的主要因素是其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促进和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由于人们在审美的时候必须要拥有形象思维的特征,可以在这一活动中不断地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根据资料显示,国际上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超过七成都接受过优秀的音乐教育。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不断完善和培养大学生的美好心灵。艺术中“真”是其生命“、善”是其品格“、美”是其本质。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和独特感悟来表现其对人生、社会和周围环境的真情实感。大家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就会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会被作者的真情与激情所感染,进而在感动的过程中会坚定自己求知的信念,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和以诚待人的态度,不断增强自己的道德思想水平。艺术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就是用情感人,用情来熏陶大学生,使其具有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品德,让大学生能够不断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大学阶段的学生情感正在不断完善和成熟,并需要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如就业的压力,使得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艺术欣赏能够缓解和释放这种压抑,尤其是音乐欣赏能够让大学生心情愉悦,进而起到缓解和调整压力及不良情绪的作用。

1.2能够丰富感情世界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要注重心理健康,并能够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让大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可以不断净化大学生的心灵,能够让身心得到愉悦,进而可以消除大学生的身心疲劳,焕发大学生的精神,促进大学生学习和增进大学生的健康。大学生如果能够长期进行艺术熏陶和参加艺术活动,就能够逐渐地提升审美水平和鉴赏美的能力,可以促进人际交往,最终达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经过多方调查可以知道艺术系的学生很少进行心理辅导,重要因素就是他们能够一直接受艺术的熏陶,进而可以达到一种豁达的心性和开朗的性格,很容易调试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我们可以知道进行艺术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情绪,使大学生变得开朗和活泼。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和感情脱离,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一定要以感情为桥梁和纽带,进而可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如果能够被感情打动,那么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艺术教育的优点就是能够用理服人,但是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以情动人和以情感人。当前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必须要让自己的感情能够融入社会,能够适应当前社会上较冷漠和疏远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如果感情世界贫乏就会影响当前整体国民素质,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健康的世界观是特别重要的一项内容。

2提高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作用的具体策略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开始步入数字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教育事业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出不断的改革,尤其是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更是要作为重中之重来对待。我们需要用艺术的独特魅力,来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人为关怀,用艺术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综合各系各学科的优势,来形成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特色。首先,我们要应用艺术课程和艺术社团互相辅助、相互促进的办法,来使艺术教育能够真正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能够让大学生真正融入艺术的殿堂中来,不断发挥艺术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和交叉学科中所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能够让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科学知识齐头并进、互为补充,不断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让大学生在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上不断获得发展和进步。其次,高校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作为具体的个人,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在艺术赏析课的教学中,需要不断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思维潜能,能够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增强大学生艺术鉴赏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艺术的美来熏陶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艺术教学活动中去,能够体现出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互动特性。第三,高校在日常的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艺术在交叉学科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地强调和表述艺术教育其独特的魅力在交叉学科中所起到的辅助和直接作用,能够不断帮助大学生拓展艺术思维,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革新艺术教育的思路,可以将艺术教育的审美性和思想性不断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当中,进而能够让大学生在接收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

3结束语

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5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 体育课 意志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体育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简要论述,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体育课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学校体育的总任务是一致的,包括: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3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必须协调一致,全面贯彻。体育课是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反复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是体育课的主要特点。体育课的另一特点是学生在上课时,思想和行为的表现较多、较为明显,比其他课程提供了更多的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机会。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处理好突出事件,发挥集体力量等,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和生动、形象、鲜明的事例,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习惯。在运动中各种突发事件都需要运动员迅速做出判断,并果断地处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果断性,提高学生处理事件的能力。其次还要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高尔基说:“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在体育课中,集合时要求做到“快、静、齐”;800米跑,“极点”出现时要求“坚持坚持”;队列练习要求“步伐一致”;通过长期的严格要求,每一次的坚持练习逐渐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如何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要求老师,除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要形象化,多表扬鼓励赞美,少批评指责抱怨。对体质弱的学生千万不可讽刺挖苦,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地辅导,手把手地教,也可安排与体质好的学生结伴,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表扬鼓励。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就以几个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不怕累,不怕晒太阳。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是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差的学生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要搞好思想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这才是体育课中思想教育的目的所在。

四、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课堂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立场要鲜明,明辨是非,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确。(二)思想教育工作要摸清、抓准,备课、上课和小结时,对学生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准确把握。(三)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寓教育于学生活动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虹霞.体育课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点滴[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5):16-18.

[2] 邱志钊,崔振江.体育教师的师表[J].辽宁教育.1999(11).

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新的时代造就了新的教育形势,在当前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素养成为了每一名教师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对于我们高中生物教学亦是如此。我们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积极行动,大刀阔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浅薄思考与研究,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后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介绍了我国克隆羊培育成功,以及我国两位博士后移植小草抗旱基因培育旱稻获得成功等科研成就,向学生说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我们应激励学生向这些生物科学家学习,刻苦钻研生物知识,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充分了解到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向学生讲解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多元化这一现实,还要向学生介绍我国人民在面临生态环境威胁时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与抗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既为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高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曾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为世界科学做出了的巨大贡献,并且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物教师应将社会责任感渗透于教学中,促使学生把品德规范与行为实践结合起来,用品德意识来规范行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意味着他要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比如,在教学“生物种群特征和群落”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让学生知道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就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治安稳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计划生育政策是关系到国家富强的政策之一。

四、对学生加强伦理教育

当前社会,生物科技发展迅猛,一个个令人心动的生物科技项目的成熟令我们眼花缭乱,不可想象,如“转基因技术”“生物克隆技术”“人类基因图谱”等内容的问世就明显地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产生着革命性的意义与影响。在这些技术给我们的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医学医疗等方面带来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如果这些技术被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掌握,那么我们人类将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学生作为明天的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要从高中阶段给他们树立良好的伦理教育,通过义务献血等多种活动来施与学生以正面影响,引领他们走进健康而积极的生物世界。

五、通过其他渠道渗透德育教育

1.野外实习和调查。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野外实习和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女生的勇敢机智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对于男生也一样,还要教育他们互相合作,能够帮助女同学。另外,野外实习和调查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不可否认,也让学生体验了大自然的瑰丽与神奇,我们应合理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国内国际范围内也都规定了诸如“环境日”“植树日”等节日借以宣传,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一介质来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生物教育中,我们要重视新课改对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深入发掘德育因素,寓德育于生物教学之中,加强新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以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不但拥有坚强的知识后盾,还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为我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董玉香.生物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可能性及策略[J].河南农业,2008(22).

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7

摘要:作为生物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 现代 生物 科学 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常言说“有德无才,成不了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大事”。要成才首先学会做人,所以教育者并不单纯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具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一、指出目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完善。教育人的 艺术 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我国有悠久的 历史 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我更加注意讴歌新 中国 成立后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与火。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给学生介绍了“我国克隆羊培育成功”,我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走在世界生命科学的前列,以及“我国两位博士后移植小草抗旱基因培育旱稻获得成功”等科研成就,向学生说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占居国民 经济 的主导地位。激励学生向这些生物科学家学习,刻苦钻研生物知识,树立远大目标,将来大有用武之地。在讲“遗传和变异”时,介绍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品质、高产的蔬菜粮食品种等;讲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已于2007年考上了西安西京大学;讲“免疫”时,介绍我国医学保健的飞速 发展 等。通过介绍,使学生看到我们祖国的发展前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学生乐学,成绩 自然 会提高。

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8

【关键词】中学品德教育;净化社会环境;普法教育;感恩教育;适当惩罚

近些年,报纸网络等媒体时有关于中学生严重违纪违法,甚至违背道德底线的报道,但没亲眼所见,我总以为没那么严重,直到前些时日,一中学生砍死母亲、妹妹,砍伤奶奶的恶劣事件发生在了自己的身边,我方意识到中学生品德问题的严重性。事情虽然没发生在本校,但作为老师,我为此几个夜晚不能入眠,愤怒、惊愕之余,我开始反思:现在的中学生何以会做出如此泯灭天良人性之事……通过几个月的观察思考,我以为问题主要出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上,特别是初中阶段。因此,采取正确措施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刻不容缓。

首先, 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这段时期加强品德教育的必要性。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在不断的增强,在许多中学生心里,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不再需要老师和父母的管束,总觉得父母和老师的话是在唠叨,跟不上时代了,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强烈的青春期叛逆心理。如果这个时期的品德教育搞不好,就会出现种种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而学生们自己却没意识到自己错误行为的严重性,有些甚至进了监狱还不明白为什么。这不加强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行吗?

其次,中国式的爱子方式是中学生品德问题严重化的温床。天下的父母皆深爱自己的子女,这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因为关爱而一味满足、纵容他们吧。中国的父母们许多人只知道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却忘了物极必反的道理,殊不知过分的溺爱会养成孩子目无规矩的毛病,为以后违纪违法甚至犯罪种下祸根。在父母的娇惯下,许多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目无法纪(近年来网络频频曝光的富二代、官二代枉顾法纪,伤害他人的事列就是最好的证明),更不用说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了。这种情况在21世纪变得更加严重――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催生了无数的独生子女家庭,这使得父母对子女的溺爱提升到近乎恐怖的程度。于是这些天生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宝贝们,变得前所未有的嚣张跋扈,不少人都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势,看看现在无数的地痞流氓年轻化到十五六岁的事实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究其根源,大多就是父母过分溺爱造成的。

再次,现今混乱的社会环境更加剧了初中生品德教育的紧迫性。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青少年也不例外,他们总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很大。现在混乱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学校所在地的周边社会环境),各种不健康的社会思潮、书刊、媒体及影视作品对学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如:打工思潮是不少学生想过早出社会,产生厌学情绪;一些港台古惑仔、暴力影片,网络游戏等是一些学生变得暴力倾向严重,目无法纪,目空一切……拜金主义,腐败思想等使在校学生也变得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国家、民族情感淡化……。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在这样一个各种不健康思想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学生能不受影响吗,于是乎,学生各种怪诞、错误得离谱的言行、思想层出不穷,这样近年来各地出现的中学生打骂老师、父母,抢劫杀人,的等各种违德违纪违法犯罪行为也就不难解释了。所以混乱的社会环境是教育的极大阻力,使本就糟糕的中学生品德教育显得更加紧迫。

兴国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业,德育为先,而我们德育的现实情况如此的糟糕,试问怎能实现教育兴国,吾以为必须立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方能改变当前中学不堪的德育现状。

第一, 在全社会加强以“尊老爱幼、尊敬师长、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 德、明礼诚信、忠于祖国、忠于民族”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其中以学校为主阵地。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的成长和社会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社会这个大染缸是什么颜色,青少年就会被染成什么颜色,因此想办法净化社会环境是搞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工作;其次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传统文化熏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一直延续到大学,这个过程又应以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为重点,因为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这段时间是人基本的思想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再次搞好这一点必须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是搞好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不少家长以为孩子交到学校一切就是学校的责任了,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须知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家庭中,即便是上学了,他们一半左右的时间也是在家里度过的,因此,家庭教育仍然是孩子教育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虽然听上去有些太过绝对,但是也说明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总之搞好中学品德教育,必需从小抓起,把净化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打组合拳,方能见效。

第二, 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法律意识,从而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培养。现在未成年人犯罪频发,而且有越发加剧的趋势。究其原因,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低是重要原因,若干的青少年不懂法,锒铛入狱了还不知为何故,甚是可悲。吾以为可以在政治教材中加大法律的教学内容,让当地司法部门定期派人到学校组织法治讲座(但切不可流于形式),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方能凑效。

第三,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学生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们自然懂得去孝敬父母,去尊敬师长,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可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开展感恩的实践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切身的感恩情感体验,换位思考,观看相关影片等方法进行。

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9

关键词:德育 生物教学 特点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它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社会面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现在起就必须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的一代新人。”①因此,生物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还担负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作为生物教师必须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现就中学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特点,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 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

由于生物学涉及的内容广博,并且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使得生物学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想方法。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包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及时恰当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不仅可以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消除学生意识中的一些模糊不清而又神秘的唯物主义观点。生物学中包含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有:(1)生命物质性的观点。即生命是由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再由有机小分子物质转化为有机大分子物质,进而形成多分子体系,最后演变为原始生命。(2)生物进化的观点。生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进化的。(3)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联性和相适应的观点。(4)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还有一些普遍性的规,如能量守恒定律、对立统一规律等。通过这些观点的渗透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

(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方法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生物学发展史介绍相关科学家的探索事迹,对学生进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教育。如达尔文花费20年完成《物种起源》的撰写、论证;孟德尔常年进行豌豆杂交实验等。通过介绍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事例以及生物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人类染色体组及基因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与自然界的抗争能力,进行生物科学价值的教育。通过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具体过程,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三)国情及环保意识的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人均资源却十分匮乏。人均耕地相当于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森林为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而且由于人口剧增,耕地的被占用、土地的沙化、水土的流失、土壤污染的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人均资源还在继续减少,形势越来越严重。如由于长期人们对资源缺乏科学的认识,草原过度放牧,森林无计划乱砍滥伐,对动物滥捕乱杀等,破坏了大面积森林和草原,破坏了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使许多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这些内容教师可在讲述生态学方面的环境保护和人口与环境的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有个清醒的认识,认识到保护耕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理解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发展农业为基础和为控制人口增长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合理、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并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进而形成全民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地球的氛围。

(四)勇于科学实践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其中有许多实践活动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如实验、实习、社会调查、栽培、饲养等。在实践中可让学生独立探索,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并通过主观努力来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探索和相互合作的科学精神。

(五)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法律法规教育是贯穿人生的全过程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一种终身教育。尤其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阶段,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中可以结合、渗透、穿插法律法规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如在讲述传染病知识时,可结合内容介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条文;在讲述生殖系统和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时可渗透《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计生法》等条款内容,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育观,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讲述生态学内容时可通过介绍《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通过恰当的选择,有意识地渗透教育,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知法、用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动植物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遵守法纪的观念。

(六)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大量的珍稀动植物种类。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木本植物7000多种,鸟类1180多种,兽类400多种。还有许多只有我国才有的珍稀动植物。如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麋鹿等;植物中的银杏、银杉、金钱松、珙桐等。另外从古到今我国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自然科学成就。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华佗的“麻沸散”麻醉术、《植物名实考录》等古代珍贵遗产。还有现代生物学的结晶。如1956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创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先例;“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二系杂交水稻的育种成功,大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为解决人类的粮食不足问题创造了条件等。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医药、农业和生物学方面的伟大成就,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多样化的教育途径

生物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多种多样。除了课堂教学这条主要的途径外,还有实验、野外实习、生态系统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对这些形式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加以研究,找准活动中的思想教育的切入点,以便达到既传授知识、技能,又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

(一)、实践课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特征。中学生物中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课上可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纪,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工作作风。在分组实验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团结互助的能力。

(二)、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包括野外实习、生态系统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物,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同时可进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教育、安全教育、审美教育。

(三)、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是生物学中一种常见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可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态度。在参观良种繁育基地时,除了要了解新技术、新成果,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科学价值观教育,树立科技兴农,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教育学生树立投身科学、献身科学的远大志向。

(四)、栽培饲养

通过栽培饲养,可进行实践观点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不折不挠、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及热爱劳动的观念。另外还可以结合特定的主题节日(如3月12日植树节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宣传,有效实现自我教育。

三、渗透性的教育方法

生物学中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思想品德等政治性科目,不能为了加强思想教育而喧宾夺主,更不能把生物教学异化为思想政治教学,而应潜移默化,自然渗透。即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中渗透,实现科学和思想的和谐统一。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些结合点有些本身具体存在,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如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事迹、科学成果介绍等,只要教师讲述或学生认真阅读就能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些知识点需要教师挖掘,才会显现思想性。如介绍血液循环中的血量和血型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无偿献血活动培养学生文明的社会行为和道德。像这样的知识结合点生物教材中比较多。事实上,除了课堂知识传授中可渗透思想教育,在实验、实习等技能训练中也可根据具体问题和情境,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在进行思想渗透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有针对性。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教育方法不同。低年级重在提供生动有意义的具体素材,侧重于事实教育;高年级则在以科学事实为基础的前提下,注重“画龙点睛”式的思想升华。其次渗透的内容要适度,不能过多。教师在渗透思想教育时,应努力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水融,完美结合,学生乐于接受。

四、教师的重要作用

生物学中的思想教育最终是通过教师去完成的。教育的效果较多地依赖于教师自身。因此,教师的态度、思想素质、意志、情感等,通过言传身教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教材的思想体系蕴含于知识体系中,只有教师具备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才有可能挖掘出其中的思想性,找准有效的结合点。另外教师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获取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学最新成果和信息去充实教材,才能使生物学的思想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再次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也较为重要。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思想教育才会越深入,教育的效果才会越好。

总之,生物教师要实现既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又培育新人的双重目的,本身必须德才兼备。

参考文献:

《生物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邵宗杰主编《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