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辩论的具体流程集锦9篇

时间:2023-06-25 16:19:56

辩论的具体流程

辩论的具体流程范文1

一、语文辩论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人本主义与自主学习的理念,人本主义教育倡导“体现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即为在教学当中,应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自主学习,让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快乐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依据实际学习情况来自主地调整学习目标,修改学习计划、掌握学习的进度等。

第二、合作学习理论,通常而言,合作学习当中的“合作”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为在实施时的有效合作;二为思想方法与共享信息资源的有效合作。辩论式教学具有良性竞争力的意义,辩论的成员之间需要在辩论之前的准备阶段与辩论进行阶段进行紧密的合作,辩论组需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方可获得辩论的成功。

第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非是对外界信息的被拥卮娲⒂虢邮埽而是应在以往所固有的认知体系上进行有效的整合,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的构建。

第四、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该理论认为,智力会呈现出多元化的不同形式,重点是以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能够较好地创造出质量合格社会的产品。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所具有的多元智力的特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并开展讨论学习,进行互动交流与沟通,从而达成深度的合作。

二、语文辩论式教学的操作策略

第一、充分的课前准备阶段:首先是选择辩题。通常而言,所选择辩题必须是学生了解与掌握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借助于收集与汇总相关的素材就能够较好地准备好辩论的充分论据。辩题应能够紧密联系当前所学的教学内容,并依据教学的目标来选择辩题。第二、剖析辩题。通常辩题的文字构成分为两类:主体与被评价的两个部分。教师应深入地剖析辩题,指导学生对辩题进行了解与掌握,并指导辩论的正(方)反(方)在充分理解己方的论点,并积极主动地收集相关的辩论素材。第三、搜集与汇总素材。指导学生深入地阅读与理解即将作为论点的教材内容、查阅各类素材资料、在网络当中下载相关的信息等。第四、有效的论据交流。当面对所搜集与汇总的大量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取舍;辩论小组之间应有效进行论据交流,拟定辩论的提纲;并需要充分地设想对方会应用到的论据,有针对性地做出应对的不同辩论预案,以做好充分的辩论准备工作。第五、安排座位。在辩论时以正(方)反(方)相对来进行对阵式的座位排法,让听众也能够泾渭分明的列成两个不同的阵营。但是允许听众在辩论时,改变自己所属阵营,去加入到自己认为辩论合理的一方当中,充分显示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的成效。

第二,课堂操作:第一步是构建起轻松愉悦的辩论学习氛围,语文辩论式教学其实质是体现出了正(方)反(方)之间借助于论点、论据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体验。

第二步是让学生进行自由辩论,正反双方进入辩论。将辩论准备阶段的素材知识来进行实用辩论。第三步是教师指导与激励,可借助于教师的指导作用来有效的促进学生辩论的积极性,让辩论气氛变得更加热烈。第四步是评委主持评价。由学生评委来客观全面的点评辩论的效果。

辩论的具体流程范文2

文章介绍了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中的“双盲”答辩方案,包括答辩组织和实施过程,以及学院主管领导、研究生办公室、答辩秘书等在答辩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该方案已经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4年、2015年的硕士研究生答辩中得到初步推行。文章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在硕士研究生全面扩招的背景下,推行“双盲”答辩的可行性及其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双盲”答辩;答辩秘书负责制;土木工程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3;TU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7306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初步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1]。近年来,各类高校、研究所招收的研究生数量稳步增加。2015年全国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57.2万人,其中学术型32.2万人,专业型25.2万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都将面临重大转变和调整[2]。对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来说,研究生普遍扩招是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机遇,但也将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是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总体招生规模扩大,使得研究生入学分数线明显降低,生源平均质量下降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在不同档次高校中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同一专业,处于招考上游层次的高校仍然具有优先吸引优质生源的优势,研究生扩招进来的一般生源则大部分流入招考下游层次的高校,使得这类高校的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得非常明显。

二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制缩短。自2012年起,中国开始大规模招收以培

养专业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两年。这一变化对于很多类似土木工程专业这样对数学力学理论和工程实践两方面都有较高要求的专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3]。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如何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全部学位课程的学习?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并保质保量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研究。

三是硕士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速度明显快于高校硕士导师增加的速度,造成硕士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2010年每位导师只能招收1~2名研究生,三届全部加起来不超过5名。到2014年,每位导师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数量超过3名,三届加起来接近甚至超过10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影响导师指导学生的时间和质量[4]。

因此,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普遍扩大,生源质量有所降低的背景下,如何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成为当前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5]。

土木工程专业是广州大学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受到研究生扩招的影响,近年来生源质量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从2011年开始,两年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硕士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为应对这一变化,学校扩大了招生宣传范围,提高了学校保送研究生比例,增加了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数量。自2015年开始,学校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制改为三年,以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从守好研究生毕业前的“质检”关入手,在土木工程学院推行“双盲”答辩,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一、 “双盲”答辩方案简介

(一)“双盲”答辩的基本思路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答辩工作多由系主任或导师组织。答辩委员由本校熟识的教授、副教授组成,外单位专家参加的比例很低。答辩过程中导师不仅可以出席,而且可以发言参与答辩过程。在以往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的阶段,研究生数量较少,整体素质较高,这样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基本能够保证程序公平和学术严谨。但是,在当今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大众教育,研究生数量大幅扩大、平均科研素质下降的背景下[6],这样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形式逐渐暴露出了把关不严、看导师面子作决议、毕业答辩流于形式等问题。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行“双盲”答辩的初衷,正是为了严肃答辩程序,保证学术公平。“双盲”答辩的含义是:在正式答辩会之前,答辩委员名单对所有研究生和导师保密;在整答辩过程中,答辩研究生导师姓名对答辩委员保密。全部答辩工作由学院主管领导、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答辩秘书组织和完成,研究生导师除了提交答辩工作所必需的对学生的评价(匿名)之外,不介入答辩委员的邀请工作,不参加答辩组织工作,答辩会场也不允许导师列席。

这一答辩组织方式尽最大可能杜绝了答辩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答辩委员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生论文本身的学术问题上,保证了答辩工作的公平性和学术性。对于答辩研究生来说,答辩过程没有导师在场,对答辩委员不熟悉,以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的身份面对专业专家和前辈的考核,是个人学术研究道路上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对于列席的低年级研究生而言,现场观摩高年级同学接受答辩委员纯学术性的质疑并进行答辩,对其树立严肃的科研态度和正确的科研方法[7],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双盲”答辩工作的组织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双盲”答辩工作组,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学院领导、研究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和答辩秘书组成。主管领导全面负责“双盲”答辩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是整个答辩工作的总负责人,也是答辩委员会组成的最后决策者。在主管领导的组织下,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答辩秘书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个答辩工作。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答辩前后的程序性工作和答辩会举办期的后勤工作,包括:(1)答辩前,根据研究生论文的“盲审”结果,确定参加答辩的研究生名单,准备答辩表决票等必需的答辩资料;(2)答辩会期间,负责答辩会的后勤工作,包括制作答辩海报和横幅,统一购置答辩会所需物品;(3)答辩会结束后,回收全部答辩文件,整理分析后上报学位委员会和学校研究生办公室。答辩秘书从各系所抽调精干的青年博士教师组成,负责答辩相关的全部学术性工作,包括研究生的答辩分组、答辩委员的邀请,以及答辩会的组织和实施等。其中答辩秘书在“双盲”答辩工作中处于关键的核心地位,对此将在下面作重点叙述。

(三)“双盲”答辩工作的实施流程

“双盲”答辩工作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二、答辩秘书负责制

从图1给出的“双盲”答辩工作流程可以看出,答辩秘书的工作在整个答辩过程中处于关键的核心地位。土木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答辩,从研究生分组、邀请答辩委员、准备答辩相关文件材料,直至答辩会的召开等工作,都需要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水平。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以往都由系主任或研究生导师完成。“双盲”答辩方案要求答辩委员名单对研究生导师保密,使得这些学术性的工作成为答辩秘书的职责。答辩秘书从接收答辩工作任务开始,直至整个答辩过程结束,负责“双盲”答辩最具专业性的核心工作,是研究生“双盲”答辩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双盲”答辩工作中,这一极具特色的组织方式被称为答辩秘书负责制。

(一)答辩秘书的抽调

答辩秘书的工作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研究生答辩工作一年只举行一到两次,答辩秘书只在此阶段内参与研究生答辩工作,是一个临时任务。另一方面,答辩秘书的工作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答辩秘书一般从各系所具有博士学位的精干青年教师中抽调。抽调出的答辩秘书和研究生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起,组成研究生答辩工作组,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完成整个答辩工作。经过一至两年的实践锻炼之后,答辩秘书的队伍也可以相对固定下来,成为研究生“双盲”答辩工作重要的人力资源保证。

(二)答辩研究生的分组

从2013年起,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已全部实行外校盲审。盲审结果反馈回来之后,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据此确定总的答辩研究生名单,并提交给答辩秘书进行分组。

虽然土木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总体来说都属于大土木专业范围,但在学校多年来有意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促进多学科并行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可谓百花齐放。不仅不同专业导师的研究方向有很大差异,就是同一专业的不同导师、同一导师的不同研究方向都会有很大差别。由于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内容往往只与导师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相关,研究生论文研究方向的差异就更加明显。答辩研究生分组的基本思想,就是

根据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进行分组,让研究方向相近的学生尽量在同一个组参加答辩。这样做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便于邀请同一研究方向的答辩委员参加答辩;二是有利于参加答辩的研究生相互学习。具体的做法是从大到小,层层分类,即第一步先把市政、暖通专业的研究生分离出去,组成若干个单独的答辩组;第二步从大土木方向把桥梁、交通、道路、岩土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分离出去,组成若干个单独的答辩组;第三步在小土木范围内,按照力学、抗震隔震、抗风防灾、结构设计与分析、材料与实验技术等研究方向分组,形成单独的答辩组。

答辩秘书对研究生进行分组的依据主要是研究生论文的题名和摘要,有时还需要参考其毕业论文全文。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对土木类各专业有充分的认识,也需要对所涉及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正是答辩秘书要从各系所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中抽调的根本原因。

(三)邀请答辩委员

为保证答辩工作的公平性和答辩委员的权威性,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双盲”答辩方案聘请答辩委员的原则是:(1)建立答辩专家库,所有答辩委员均从专家库内抽取;(2)答辩专家库中的成员全部由非本校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组成,本校教师一律回避;(3)答辩委员会中,高校答辩委员和企业答辩委员按比例邀请,学术型研究生组高校答辩委员4人,企业答辩委员1人,专业型研究生组高校答辩委员3人,企业答辩委员2人;(4)每个答辩周期,同一答辩委员邀请次数一般情况下不超过2次,最多不超过3次。

答辩秘书根据答辩专家库内答辩专家的研究方向,结合各组答辩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答辩时间,拟定初选和增补答辩委员名单,上报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审核。审核无误后,向答辩专家发出邀请,组成答辩委员会。

(四)召开研究生答辩动员

在答辩之前,答辩秘书需要召集研究生召开答辩动员会,与研究生建立联系,布置答辩任务,并借此机会对研究生进行答辩礼仪培训。具体内容包括:(1)要求研究生积极准备答辩工作,按时上交答辩所需各项材料;

(2)要求研究生认真检查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英文题名、英文摘要、参考文献格式等是否符合规范;

(3)提醒研究生在答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PPT的制作和讲解、回答问题需要重视的细节等;

(4)要求研究生根据《论文评阅书》提出的意见认真修改论文;

(5)确定答辩顺序。

答辩动员会结束之后,收集答辩所需的论文、论文评阅书,准备好答辩表决票、学位申请表和学位论文签名页等相关材料,为召开正式答辩会做好准备。

(五)按期组织正式答辩会

在正式答辩会期间,答辩秘书担负双重任务。一方面,作为答辩会的组织者,答辩秘书要保证整个答辩会按照答辩流程顺利进行,需要直接处理包括答辩后勤工作在内的一切相关事务。另一方面,作为唯一的同时掌握答辩委员信息和答辩研究生导师信息的校方工作人员,答辩秘书需要密切关注答辩进程,根据答辩过程的需要准备答辩决议、学位申请表签名页等答辩文件,并及时处理一切意外情况。例如,在2015年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答辩过程中,有答辩委员对一位研究生的试验数据持有疑问,现场难以形成决议。答辩秘书紧急联系该研究生导师,促其提供原始试验数据记录和国内外相关试验结果对比,最终使该研究生顺利通过答辩。

(六)答辩会后的收尾工作

正式答辩会结束后,答辩秘书的收尾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整理全部答辩材料并上交研究生办公室,包括答辩表决票、答辩决议、学位申请表、论文签字页等;

(2)召开研究生答辩总结会,督促研究生按照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提出的意见修改论文,并按要求上交授予学位所需的材料;

(3)总结答辩组织工作的得失,提交给研究生办公室,以备答辩工作总结会时研究讨论;总结整理答辩委员的提问及其他学术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交给相关系所和研究生导师,作为其

今后工作的参考。

三、实践效果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双盲”答辩方案自2013年开始启动,2014年初制订初步的工作流程,并首先在结构工程、工程力学、防灾减灾、岩土工程等小土木专业142名研究生的毕业答辩中试行。随后,根据试行情况和答辩委员、相关导师、研究生的反馈,对工作流程进行了调整。2015年,“双盲”答辩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包括结构工程、工程力学、防灾减灾、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暖通、道路桥梁等大土木类专业的全部205名研究生。

表1给出了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近6年硕士研究生的答辩情况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校外盲审,实施“双盲”答辩方案之前的2010年至2013年,不能按期参加答辩的研究生是极少数,参加答辩的研究生全部都能通过答辩。自2014年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答辩方案以来,不能按期参加答辩的研究生人数迅速增加到两位数,出现了一定比例的答辩决议不通过的情况。这表明所采取的“双盲”答辩方案在学位论文授予过程中的严格化、规范化方面的积极意义。学术水平达不到毕业要求的研究生,会在以下三个环节被淘汰下来,一是导师自行把关,对达不到基本要求的研究生不同意其参加答辩;二是校外专家盲审未过关;三是“双盲”答辩决议未通过。

对近6年的3 818份答辩表决票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自2014年开始实施“双盲”答辩方案以来,评价为“中”和“及格”的成绩数量明显增加,评价为“不及格”的成绩也开始出现。图2给出了答辩成绩走势图,可以看出评价成绩椤坝判恪焙汀傲己谩钡恼急仍2014年开始实施“双盲”答辩以后大幅下降,评阅成绩为“中”及以下的占比相应有明显上升。这一结果表明,由于“双盲”答辩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小了答辩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答辩委员在进行答辩评价和决议时,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本身,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总体而言,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硕士研究生答辩过程中实施“双盲”答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

1.答辩程序进一步正规化

“双盲”答辩工作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学院领导主持,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各系所抽调来的答辩秘书分别负责答辩过程的程序性工作和学术性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答辩过程的公平性、学术性和严肃性。

2.论文答辩会的学术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双盲”答辩会实行研究生导师回避制度,答辩研究生按照研究方向分组,所有答辩委员均从校外具备正高职称的专家中邀请,这些措施充分保证了学术答辩会的学术性和权威性。硕士研究生在导师不在现场的情况下进行答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检验研究生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意义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硕士导师和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得以提升

实行“双盲”答辩之后,由于尽可能地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答辩委员现场提问的深度明显加强,评价标准更加严格。研究生及其导师对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空前提升。特别是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对学位论文选题、工作量、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评价反馈给各院系后,引发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以往对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等过程不重视、走形式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研究生的培养进一步严格化、正规化,这与学院推行“双盲”答辩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

四、总结与思考

两年的实践表明,广州大学在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中推行“双盲”答辩是较为成功的,基本达到了提高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类研究生“双盲”答辩工作的成功,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严谨细致的组织工作是“双盲”答辩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双盲”答辩是研究生答辩工作中具有革新意义的改革措施,每一步工作都有可能遇到无法预料的阻力和困难,需要一边摸索一边推进。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双盲”答辩工作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学院领导全面负责,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答辩秘书组根据自身特点分工协作。这一方案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得以顺利实施,首先应归功于严谨细致的组织工作。

二是,答辩秘书负责制是“双盲”答辩工作的核心工作方法。答辩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在“双盲”答辩中尤为突出。答辩秘书负责制保证了“双盲”答辩方案的顺利实施,是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和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是,答辩委员全部从校外邀请,指导导师回避,使研究生以独立科研工作者的姿态面对行业专家和前辈的检阅,研究生学位论文得到最客观的评价,这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课。

总体而言,采用研究生“双盲”答辩,能够提升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认识,促进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规范化,对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拟在今后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中继续坚持“双盲”答辩,学校也拟在2016年将这一答辩方式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但是,对于“双盲”答辩方案本身来说,在答辩专家库建设、答辩流程细化、答辩文件正规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待于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进行改进和完善。参考文献:

[1]张东海,陈曦. 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83-90.

[2]黄晓明.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52-55.

[3]程朝霞. 道路桥梁专业答辩中成绩评定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14(34):244-246.

[4] 姚利民,朱黎F. 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55-59.

[5]刘晗,龚芳敏. 优化预答辩制度提升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8):52-56.

[6]崔延强,易然,吴叶林. 学位制度及研究生教育改革对高校的挑战――第四届中德高等教育论坛综述[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2):106-109.

[7] 马云阔,杨文强,李伟. 提升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10):118-121.

Abstract:

The“double blind” defense scheme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its defens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college managers, the graduate student offices, and the defense secretaries. It was implemented in the graduate defense of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in 2014 and 2015. The effect was also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blind” defense schem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quality guaranteeing of graduate education were preliminary discus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expansion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辩论的具体流程范文3

把辩论赛这种形式引入中学课堂,这是由政治课的理论性和思辨性的特点决定的,也是达到中学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培养中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首先,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有利于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求知”。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学生在辩论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个人才华的展示,即要“学会求知”;离不开四人小团体队友之间的合作,既需要队友之间的配合与默契,更离不开大集体――班级同学的支持,即要“学会合作”。

其次,有利于体现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辩论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设计、指导,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辩论赛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参与者、活动者,其主体地位得到突现。师生之间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双主”地位及其作用各自得到强化和发挥。

再次,有利于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有了兴趣的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乐思方有思泉涌。辩论赛是一种竞赛活动,既然是竞赛,就有输赢,这符合中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从而教师在不费力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自己的挑战性期望,从而利于自主生成知识。

最后,有利于促进中学生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促进知行的发展和提高。国际学习科学领域有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是上好课的关键。”辩论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而这些仅仅在课堂内是无法办到的。辩论式教学有利于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在一个开放、立体的空间进行学习、研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这种开放的空间中双向互动、合作研究,必然会发生思想碰撞,激发求知欲,使知识得以不断更新,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但是,辩论引入课堂教学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辩题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即辩题本身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即教育人的意义。通过辩论能不能给人们一种思想启迪,这不但影响学生对辩论赛的热心程度,而且影响参赛学生的热心程度,最终会影响辩论赛的气氛和效果。

第二,辩题具有可辩性。如果辩题所规定的一方观点明显是正确的,另一方观点明显是错误的,缺乏可辩性,那么,观点明显错误的一方不能有力地反驳对方观点,同时因为观点明显错误,给人的印象总是缺乏说服力。而观点明显正确的一方也不容易深入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最终会使双方难以深入地展开辩论,影响辩论效果。

第三,辩题要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教学需要。这就是说,辩题的选择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能使他们容易搜集到材料。同时,辩论要围绕所学知识展开。切忌为辩论而辩论,脱离教育教学目标。

第四,辩论赛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滥用,也不可多用。教师一定要细细选择教学内容,该用的就要用,不该用的就坚决不用。切不可为追求所谓“热闹”而强加使用,那样既浪费精力,又得不到任何收获。另外,这种形式如果多用,就会影响到学生的精力,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而且,如果这种形式使大多数学生做看客,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参与,时间长了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第五,教师要做好课前辩论赛的指导工作,做到“事做在课外,功成于课内”。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辩论赛的主持、规则、辩论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处置等,都需要教师去操控。作为课堂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和领导,保证辩论赛为教学目标服务。

总之,辩论式教学,并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百宝箱,什么教学内容都可往里装。它只是成千上万种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所以,任课教师在使用时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辩论的具体流程范文4

①预防性。辩论的双方,在参加法律辩论之前,都必须做好思想上、材料上和口语表达的充分准备。尤其是公诉人和辩论人,辩论前都要依法查阅卷宗、讯问或会见被告人和进行必要的调查,撰写好公诉和辩护词,一般还经过本部门集体讨论,准备好对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所谓“九备一说”,说的就是事先九分准备,在法庭上的直接口语仅仅是一分而已。

②职责性。辩论的双方各有法定的明确职责,如公诉人的职责是揭露、证实被告人犯罪并请求依法予以惩处,辩护人的职责是辩驳、辩护;公诉人不得为被告人进行辩护,辩护人不可代替公诉人对被告进行控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不可逾越。

③临庭性。在审判长的主持下,在特殊的场合,面对着特殊的对象,在特殊的气氛中,辩论双方面对面地阐述、争论、反驳,面对面地向审判庭提出各自的请求和主张。

④均等性。法律规定,辩论双方的口语表达机会是均等的,允许公诉方发一次言,也允许辩护方发一次言(一方有两人派一人发言);一方发言时对方不得打断。

⑤敏捷性。辩论双方既要事先准备好反驳对方的意见,也要进行临庭体现出来的现实的言词争辩,后一种敏捷性的要求更高。敏捷性主要体现在对对方反驳的话听得清,思维能准确抓住症结,并迅速作出回答,而且言辞中肯、流畅、声音响亮。作为法庭辩论的一方,如没有那种“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足够思想准备,并能作出相应的辩驳反应,往往会在辩论中失利。

辩论的具体流程范文5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也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作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转型,就成为当今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从任务出发,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分析归纳――最后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来构建新知识,并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和创新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项目学习有很多关联点,例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多元理解;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应用项目学习来进行作文教学。

一、项目设计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引下,依据项目学习的特点及流程,笔者把语文必修一教材中的第二专题中的三篇议论文整合起来,围绕一个核心问题“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从中自主构建知识并获得体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习任务设计

开展项目学习首先要从好的项目任务开始,为此,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

(1)为什么鲜明的观点是议论

文的灵魂?

(2)如何能使议论文观点鲜明?

(3)要写好议论文,除了观点鲜明之外,还要注意什么?

这三个问题中,问题1、2是解决项目核心问题的基础,也是本次写作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问题1的答案可以从专题写作指导中得到,回答问题2、3需要学生的实践与思考。

2.学习活动设计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设计了辩论活动。

(1)选择论题,确定观点。

(2)写辩论提纲:提炼证明自己观点的三个理由;设想对方证明观点的三个理由,并设法驳斥。

(3)组队训练:首陈观点者+自由辩论者+总结观点者。

(4)课堂辩论。

候选辩题(三选一):

(1)知足者常乐 / 不知足者常乐

(2)课外补习利大于弊 / 课外补习弊大于利

(3)微信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 微信疏远了人与人的距离

3.学习支持设计

(1)提供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提供经典的辩论比赛视频:1993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复旦大学VS台湾大学)。

(3)对这场辩论赛反方复旦大学的辩词进行逐条分析(论点:人性本恶)。

4.学习评价设计

本次学习活动,使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针对学生事先写的观点和辩词进行的,同时对课堂辩论进行点评。终结性评价是在整个辩论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议论文的写作并作出评改。

二、项目实施及成果

1.学习活动组织

(1)根据全班学生的举手表决,选择辩题“微信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 微信疏远了人与人的距离”。

(2)根据学生的意愿,自动分为正反两个组(人数基本持平)。

(3)布置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辩题写辩词,并分组讨论。

(4)在观看辩论比赛视频后,分发反方复旦大学的辩词文稿以供分析讲解。

(5)用一节课进行课堂辩论,首陈观点3分钟,总结观点5分钟,自由辩论20分钟(自由辩论全班参与,不得争抢,首陈和总结者都可以参与) 。

(6)另选作文题进行课堂议论

文写作。

2.学习过程及成果

(1)自主阅读课本上的写作指

导短文,解决问题1。

议论文的本质是说服别人。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内容是第一位的。在观点与材料之间,观点是第一位的。

(2)分组讨论本方辩词,进行辩论。

(3)课堂作文写作训练。

(4)交流合作,进行总结。

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把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探究到的学习成果整理归纳如下:

对于议论文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观点。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判断明确,毫不含糊。

要做到观点鲜明,首先要对所论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弄清楚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涉及哪些方面。其次,还要在行文过程中始终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不能旁逸斜出。再次,表达要清晰,绝不能含混。

三、总结与反思

1.密切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激发学习积极性。

钱理群先生在《以立人为中心――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一文中说:“说与写又和听与读构成一个统一体,都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为指归,甚至可以说,人是通过听、说、读、写,脱离原始状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表达与交流”可以满足人的成长性需要,满足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基于此,这次笔者设计的项目学习,一改传统的作文教学套路,从辩论活动进入,让学生在激烈有趣的辩论赛中深刻体会议论文观点鲜明这一要求。整个活动学生积极响应,全班参与,高中第一次辩论赛圆满成功。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学习获得成功。

2.“交流与合作”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更高的层次。

在项目学习中,“合作与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会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中,“情境”是学习的起点,“意义建构”是目标,而“协作”“会话”是通向目标的重要环节。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笔者把学生的合作学习放在第一位,尤其是辩论赛的准备工作,正反方均多次进行小组会议,整合辩词,安排辩手,设想对方的辩词来制定己方的辩论策略。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对议论文观点的写作训练,而且在语言表达上有了尝试和进步,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着眼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正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达成更高的目标的。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

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支持。

现代信息技术带着它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来到了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专业、系统的资源,促进学生快速、大量地阅读。以写作为目的的任务驱动,可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获取知识、整合作文的能力。

辩论的具体流程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 辩论式教学 高中政治

面对新课程改革, 政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政治课教学策略, 真正将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具备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让高中生在学习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政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政治课教学策略,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经常采用“辩论”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又能在辩论过程中让全体参与者接受到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一、“辩论式教学”的内涵及在新课程高中政治教学应用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辩论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中的某一论题内容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就某一方面拟定正反两个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展开辩论、研讨,使学生经过思考、争论、交流、体验等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旨在探索如何将辩论引入课堂,使之转化为适用于整个班级的学习活动,通过讨论、质疑、资料搜集与小论文撰写等训练,达成让学生提升思辨与表达能力、产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建构有效的学习策略等教学目的。其重要性主要

表现在:

1、“辩论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由于辩论式教学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使课堂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互动基础上,以导促学,以情激学,以教辅学。另外,短兵相接的辩论,有利于学生表现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和较强的表达等能力,进而通过自由联想、横向过渡、触类旁通、不断创新,使课堂教学多了活力与生机,多了观点的碰撞与问题的解决途径,多了主体的参与和探索的快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2、“辩论式教学”能够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辩论式教学为教师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实践的平台。在教学理念上,辩论式教学能使教师更进一步认清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的内涵,课堂是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生成的场所,教师的目光应着眼于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会获得新的突破,诸如突出目标境界,实现三维突破;强调素质培养,达到乐于学习;强化大众教育,提倡个性展示;同时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二、“辩论式教学”在新课程高中政治教学应用的具体过程

1、精选辩题,作好课前准备

辩论式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要求和高中生的知识经验、思想实际,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辩题,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辩题的设计。辩题的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现实性原则。辩题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触动,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二是思辨性原则。辩题观点分歧比较大,容易引发思维冲突,引领学生通过思考、推理、论证得出科学的结论。三是教育性原则。通过辩论,能够促进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澄清思想认识,明辨真伪善恶,明白什么事能做、该做,什么事不能做、不该做,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好辩论课前准备,不仅要围绕教材重、难点确定论题,而且还需要许多资料支撑论点。这就需要对课前进一步进行组织,包括划分辩论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查找资料、作好小组内交流等。

2、课堂辩论的实施及过程控制

课堂辩论可以参考电视里“大专辩论会”的形式, 但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辩论又不同于比赛性质的辩论,课堂中的辩论指向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适时地根据学生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要确定好学生辩手,分成“正方”组与“反方”组去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辩论的方法、技巧和礼节,如尊重他人的发言,不对同学进行人身攻击等。在辩论结束后,当场由台下学生观众投票确定双方的胜负。

一般来说,从时间上讲,这种课堂小型辩论会在时间应控制在30—35分钟以内;从形式上讲,采用自由辩论较为合适,以让更多的学生围绕辩题参与其中;从内容上讲,辩论者须具备扎实的书本知识,以保障探究和合作内容充实;从主导作用讲,教师应成为辩论的组织者,以“主席”的身份调控辩论的气氛和节奏,及时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 可以适当引导,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并控制局面。

为了引导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设问技巧,做到引而不发、讲而不透,让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其果。

在辩论式教学中运用一些教学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媒体提供一些激发学生思维的情景,如一段材料、一段音乐、一段录像等等。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形、光、声、色等信息功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等四个必修模块中有许多必须澄清“是”与“非”、“利”与“弊”的问题,此类问题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例如,笔者曾组织过题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还是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的辩论,笔者在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每组由学生选出四位辩手。正方观点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反方观点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双方围绕“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主要靠谁”展开了辩论。为了解决问题,辩论双方都努力查找能支撑自己观点的资料和实例,驳斥对方的“谬误”。课堂辩论阶段依次为:正方主辩立论发言(3分钟);反方主辩立论发言(3分钟);正方第一副辩辩驳性发言(3分钟);反方第一副辩辩驳性发言(3分钟);正方第二副辩辩驳性发言(3分钟);正方第二副辩辩驳性发言(3分钟);双方队友(观众同学)自由攻辩(6分钟);反方结辩总结陈词(4分钟);正方结辩总结陈词(4分钟)。通过辩论,学生的认识逐渐趋同,加之笔者的总结,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党和政府以及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辩论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识,教学收到了明显效果。

3、作好辩论的点评和总结,5—10分钟时间“点评”,作最后的总结陈词

要注意的是,与一般辩论赛不同,总结陈词既不代表任何一方的观点,也不仅是分析赛情,而是对一节课的教学总结。因此教师的总结陈词至关重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导向作用,关系一节辩论课的“收官”效果。

教师的点评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立论角度是否正确、论据支撑是否有力、论辩条理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谨以及学生的参与热情、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行点评,对辩论过程中的思维闪光点进行赞扬和鼓励。第二部分,对辩论内容进行总结,这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要对学生发言中的一些明显的认识错误予以纠正,从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深刻剖析问题实质,深化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与认同,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观点,明确真理的方向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赖和崇尚,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课后,要求学生写出辩论心得体会,进一步提升辩论课的实际效果。

经过实践,笔者认为“辩论式教学”能澄清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使学生思维模式由求同转向求异;能将课堂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使课堂变得更生动;能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妄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总之,把辩论引进课堂,既丰富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又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教学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改善的目的,这对于培养21世纪的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孔强 浅谈高中政治辩论课[J].基础教育研究, 2001,(11)。

[2]李元授 《辩论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辩论的具体流程范文7

关键词:辩证思维方式;矛盾思维形态;系统思维形态;信息思维形态;生态思维形态

中图分类号:B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2-0139-06

前言

20世纪后期以来,生态学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引人注目,它在帮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门学科或科学门类的发展与应用,不仅是其思想内容的增加与创新,同时也是其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和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全面觉醒,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带来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思维方式——生态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而且深化、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思维方式,成为辩证思维方式的当代典型形态。

辩证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也是人类科学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最强大思想武器之一,她随着人类实践(主要包括生产实践、科技实践、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与方式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生态实践广泛深入展开的当代社会,辩证思维方式与生态学思维方式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和紧密。因此,研究和掌握生态学思维方式,不仅是生态学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更重要的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与必经之途。因此,研究生态学思维方式以及她与辩证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非常迫切的实践意义。

一、生态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是现代科技革命的必然产物

科技革命是思维方式变革的主要源泉之一。人类发展历史表明,科学技术每一次划时代的进步都极大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最近30年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促使思维客体、思维主体和思维工具发生了重大变化:思维客体的复杂化、整体化、生态化,思维主体的知识化、社会化、一体化,思维工具的综合化、智能化、信息化,进而导致人类思维方式的系统化、信息化、生态化。在此基础上,与现代生态学的迅速发展直接相联系的生态学思维方式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一)生态学思维方式的涵义与本质

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在一定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所形成的认识事物、研究和处理问题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范式。它是由思维观念、思维方法、思维程序或思维习惯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认识定势与认识运行模式的总和。根据“思维方式”的涵义,结合生态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基本观点,我们认为,可以给“生态学思维方式”下一个这样的定义:它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在研究和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过程中,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全面深入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经济一社会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性认识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范式。它是由生态学观念、生态学思维方法及生态学思维程序或习惯等要素构成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

生态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从实践角度看,它是人类生态活动实践方式的内化与积淀;从文化学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中的生态文明(文化)体系中最深层的本质和连接生态文明体系中各种存在形式的纽带;从认识论角度看,它则是人类生态认识定势和生态认识运行模式的整合。

(二)生态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潮流中的突出现象。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标志着近代生态学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生态系统概念,并从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的内容。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积极参与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界和经济社会不协调所造成的一系列迫切问题,促使生态学进人现代生态学阶段。随着生态学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方法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一个由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构成的生态学层次序列,而自然生态学向人文社会生态学的拓展,更是极大地开拓了生态学的视野,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包括基础生态学、广义生态学和泛义生态学的现代生态学学科群。伴随生态学的整体发展,生态学思维方式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其大致路径是:首先在生态学研究、教学及应用人员(生态科学共同体)中,通过长期科研、教学及实际应用工作实践,逐步形成了生态学所固有的非线性思维、系统整体观点、协同进化观念及实地观察与实验、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紧密结合、多学科集成研究、多种现代技术手段综合运用等传统。其次,加上哲学和其他有关学科对生态学思维方式的提炼升华,于是就形成和发展了系统整体有机论的生态世界观、天人合一共生论的生态价值观、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动态平衡整合论的生态学方法论,以及在上述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指导渗透下形成的生态学思维程序或思维习惯。

虽然生态学的产生已有140多年历史,但其较为充分的发展还是最近30多年的事。这段时间正是科技革命大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超循环论、协同学、混沌理论等现代横断科学异军突起之时,这对生态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例如,生态学思维方式中的系统观念及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就与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密切相关。正是由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横断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及过程与控制研究,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研究,生态系统的服务与管理研究等重大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又如,生态学思维方式与现代耗散结构论的产生有着密切联系。虽然“生态系统”概念指出了对象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交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但这种交流的机制和具体途径问题尚未研究解决,耗散结构论阐明了这种机制和途径。耗散结构论在研究这种交流时,并不局限于物质的交流,而是同时注意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别强调信息的交流,这样生态学的时空观念也就大大拓宽了。

二、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态具有历史性

辩证思维方式的形式与内容既具有内在统一性,又具有外在的相对独立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时代人们的生产实践、科技实践以及社会生活实践密切关联。

根据人类社会实践发展历程,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迄今为止,辩证思维方式已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依次表现出四种基本形态:即矛盾思维形态、系统思维形态、信息思维形态和生态思维形态。

(一)矛盾思维形态

辩证思维方式的出发点和基础是承认思维中的矛盾,其首要特征就是矛盾性或对立统一性。矛盾形态的辩证思维,要求在认识对象时,认识对象各个方面的矛盾,从众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进而分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将这种思维形态加以概括,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事实证明,这种思维形态对于正确认识和应用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十分有效的。但我们不能将它绝对化,否则不符合辩证思维方式本性的要求。这种思维形态实际上包含着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时候可能导致思维的简单化、片面性:一是将一个认识对象孤立起来,忽视一个对象和其它许许多多的对象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由这些联系所引起的变化。二是将一个对象内部的诸多因素只是概括为两个因素,只注意分析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其它因素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这种思维方法将人们的思维重点只是引向“一”和“二”,也容易使人们忽略了对对象的历史考察。辩证思维的本性在于思维的发展,包括辩证思维自身形态的发展。事实上,这种形态也确实是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并由其本性所推动而在发展和更新。在矛盾形态的基础上更新而发展出来的新的形态,就是系统形态的辩证思维。

(二)系统思维形态

人类古代就开始了系统思维,近代马克思的《资本论》被许多学者称为运用系统思维的杰作,但是系统思维为多数人所公认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则是在20世纪中期一般系统论产生以后,也就是马克思创立唯物辩证法100多年以后。所以,将系统形态的辩证思维看作是比矛盾形态的辩证思维更高的一种形态是符合思维发展实际的。

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指思维主体把思维客体、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当作系统来加以思考和处置的一种思维方式。将系统思维方式与矛盾思维方式相比较,前者在具体内容上表现出在矛盾的辩证思维基础上的发展。首先,从总体上来看,“一分为二”的矛盾思维在对象上或是看作是“一”,或是看作是矛盾,对象内涵的丰富性难于显现出来。而辩证思维的系统形态从总体上把对象看作系统,思维在把握对象时已经预示着对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次,当思维深入对象的内容时,“一分为二”的矛盾思维要人们注意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系统思维深入对象的内容时,要人们注意的则是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表现出系统思维比矛盾思维更重视思维的全面性要求。再次,矛盾思维侧重于引导人们分析矛盾主次两个方面。而系统思维则要人们注意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层次结构。掌握层次结构比掌握矛盾的主次两个方面更能客观地反映对象。最后,矛盾思维主要是要求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而系统思维则主要是要求研究系统的功能。从解决矛盾来说,思维并没有超出矛盾;而从系统的功能来说,功能表现于外,思维空间比矛盾思维更拓宽了。系统思维和矛盾思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辩证思维发展的两种互相补充的形态。就这两种形态来说,系统思维又是在矛盾思维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正因为矛盾思维应发展到系统思维,而系统思维则可以包含矛盾思维,因而现在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运用系统思维了。但是,作为辩证思维的一种更高的形态,系统思维却不是从哲学的研究中形成的,而是从具体科学的成果移植和上升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思维方式。这就使人们所运用的系统思维不能不残存某些具体科学的痕迹,从而使系统思维也表现出某些局限。由于本来属于哲学范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只是停留在科学的一般系统论,尚未成熟为比较完全意义的辩证思维。其在运用时的局限性也就难于避免了。

(三)信息思维形态

信息思维方式从现存事物的结构和关系模式、演化程序和过程模式中去把握和描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属性,并将其作为信息的载体和符码,从中破译出关于事物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信息思维方式还将现实对象物和信息再转化成为人为符号,并赋予其特定代示关系。以1864年克劳修斯提出“熵增原理”为标志,一种新的科学思维方式——信息思维方式开始悄然生长。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有力推动下,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世界进入了信息社会时代,科学研究的视野和重心从“实体”、“能量”全面转移到“信息”。这种对信息世界的系统化科学探索和思考,使信息思维方式生长的速度大大提高,迅速崛起成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思维方式之一。由于信息思维方式是在一系列与熵、负熵、信息、全息等理论相关的学科中孕育的,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宇宙学、现代生物科学、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理论中,都普遍贯穿着矛盾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以及信息观念和信息思维方式,而上述一系列概念、理论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世界的唯物辩证性质,补充、丰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因此,信息思维方式并没有抛弃矛盾思维、系统思维,而是在包含二者基础上的超越,具有更加全面的唯物辩证性质。1995年,杨伟国先生首次提出“信息思维”的概念,并认为这是区别于传统的“物质思维”和“能量思维”的一种全新思维方式。由于信息思维方式第一次从物质与信息的双重存在的本体论层面上去认识和思考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性世界,无疑具有最普遍、最一般的品格;在认识层面上,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说和认识过程的信息建构与虚拟说都揭示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多级中介的过程。因此,信息思维方式是从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明显区别于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的一种全新的复杂性思维方式。

为什么信息思维方式会在系统思维方式基础上脱颖而出?原因主要是,系统思维方式虽然适用于研究实物世界,然而当代对世界的研究,已经从实物世界扩展深入到了信息世界。同样一个对象,从实物世界的取向去研究和从信息世界的取向去研究是有明显差别的。这是因为,实物世界受实物条件的限制,研究时涉及的面必然比较狭窄;信息世界所受的限制则要少得多,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对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扩展都是实物世界所难于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同样的对象,从信息世界的取向去研究可以达到更高的科学水平。而当我们从信息世界的取向去研究对象时,一般系统论的系统思维就显得不足了。也就是说,系统思维还需发展到更高的形态。这个比系统思维更高的形态,就是信息形态的辩证思维。但是,辩证思维方式并没有就此踏步不前,而是继续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向更高级的形态一一生态思维形态进化。

(四)生态思维形态

作为辩证思维新的高级形态的生态思维形态,她在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信息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辩证思维的内涵,因而成为辩证思维方式的当代典型形态。它和系统思维、信息思维一样,也主要是从新兴的综合学科特别是横断科学发展中产生出来的,其产生和形成主要有三条路径:其一,从具体学科来说,她和生态学直接相关。其二,从现代综合学科来说,她与现代横断科学集群的崛起关系极其密切。其三,从研究人类思维发展的哲学来说,生态形态的辩证思维的形成也是辩证思维发展的结果。辩证思维从矛盾形态发展到系统形态和信息形态,已经表明了辩证思维发展的总趋势,这就是从总体的发展过程及总体的联系去把握对象,从而达到关于对象的具体的科学的全面认识。辩证思维的这个任务,本来在其矛盾形态就已经提出来。矛盾形态的辩证思维重点解决了认识对象内部本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形态的辩证思维在丰富关于对象内部认识的同时,又将思维引向外部,力求从内部与外部的统一去认识对象;信息形态的辩证思维在上述基础上,重点从信息世界的视角揭示了不同于物质和能量范畴的信息世界的矛盾运动及其系统整体特征以及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进而,生态形态的辩证思维要求从总体过程和更为广泛的联系中去理解对象,即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统一,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三者覆盖,矛盾思维、系统思维、信息思维三者结合的更高层次和更广视野,去说明世界的唯物辩证性质与规律,从而使矛盾形态提出的要求更有效地得以实现。因此,辩证思维从矛盾形态向系统形态、信息形态再到生态形态的发展,本身也是符合辩证思维发展规律的。在这个过程中,辩证思维也是在不断吸取现代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而实现自身提高的。

三、生态学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方式的当代典型形态

恩格斯指出,辩证的思维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的。辩证思维对概念本性的理解跟形而上学观点是根本对立的。列宁在讲到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内容时亦指出,辩证思维就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对立统一范畴来把握处于普遍联系中的运动着的对象整体性的思维。在这里,列宁描述了辩证思维最主要的三个特征:它是以对立统一的概念或范畴的形式来反映对象的;它是把握对象动态相互联系的思维;它是发展着的思维。因此,这种思维方式或模式既不同于那种把对象看作是静止、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也有别于从静态角度认识对象的传统逻辑思维方式。

生态学思维方式作为产生于矛盾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和信息思维方式之后的辩证思维方式,在全面吸收借鉴三者精华的基础上,实现了辩证思维方式的新飞跃。她具有全面而突出的辩证思维特征,即对立统一性、普遍联系性和永恒发展性,因而是辩证思维方式的当代典型形态。

(一)生态学思维方式具有对立统一性特征

生态学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特征可以从生物与环境、定性与定量、必然性与偶然性等几对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加以理解。

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环境是生物生存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而生物在进化与发展过程中又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二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另一方面,生物又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影响环境,促进新的异质性、多样性环境的形成。而这种新的环境又反过来促使生物通过产生新的特征或物种,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生物与环境就是这样在如此循环往复的“生物改造环境一环境促使生物适应”的协同进化中共同发展与繁荣。

在生态学思维方式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可以从从生态学研究内容来看。无论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还是全球生态学,也不管是理论生态学还是应用生态学,每个层次的研究内容中都体现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辩证统一。例如,个体生态学中的生态因子与耐性定律、温度和生物发育的关系与有效积温公式;种群生态学中的种间关系与种间竞争模型(洛特卡一沃尔泰拉模型)、种群增长与逻辑斯蒂方程;群落生态学中的群落营养结构与“十分之一定律”、群落多样性与Simpson集中性概率指数公式;生态系统生态学中的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及其检测方法、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流(物种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及其定量分析方法等等。其次,可以从一些典型概念来看。象食物链、生态位、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平衡等,也都表现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辩证统一。例如,生态位概念可以从生态位宽度、重叠度、相似性比例等多个角度进行定量分析;生态足迹概念可以量化反映生活需求与生态依赖之间的关系,并可通过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生态系统服务被称为“自然资本”,具有很大价值,可以通过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人力资本法、条件价值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定量分析;而生态平衡概念与生态阈值的计算有密切联系。正因为生态学思维方式具有定性与定量之间的辩证统一性,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特别强调生态学专业学生要树立明确的“统计学思维观念”,掌握定量分析方法,为生态学理论观点的阐述和人类管理地球生物圈的决策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支持。

在生态学理论中,必然性与偶然性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在食物链上的能量传递遵循“十分之一定律”,具有必然性特征。但这是从整体上讲的平均化规律,不同生境下不同物种的能量流动效率是不同的,这又表现为偶然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遵循物质不灭定律和质能转化与守恒定律,这是必然的。但不同物质循环的路径、方式、时间、速度等等又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复杂的随机性、不确定性(例如作为全球水循环重要形式之一的台风,每年的数量、规模、生成时间、行进路线都可能不同),这又是偶然性的表现;作为生物之一的人的性别决定,在个体和种群水平上表现为随机、偶然的非决定论性质,但在分子水平上却是决定论的,即染色体的配对决定性别:X与Y结合生男,X与X结合生女等等。

(二)生态学思维方式具有普遍联系性特征

现代生态学思维方式的普遍联系性特征,有许多具体表现,其中突出表现在系统整体性上。因为现代生态学把生态系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思维成为生态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最普遍、最本质的属性,整体性原理是系统论中最基本的原理,它描述了系统整体规律。系统整体性的含义是:系统是诸要素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性质、功能与运动规律不同于它的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与运动规律。另一方面,各要素的性质、功能与运动规律也要受到系统整体的制约。也就是说,世界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事物(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区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它们的相互作用是更基本的,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的动力学性质决定的。

例如,现代生态学把世界看成“个人一社会一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整体,认为这个整体中的“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均连在一起一不是像机器内部那样机械地联系在一起,而是从本质上融为一体,如同人身体内各部分一样。无论分子生态学中的渺观生态系统,还是个体、种群、群落、景观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等微观、中观和宏观生态系统,每一系统都是一个整体,都有自己的性质、功能与运动规律;每一系统集都是一个部分,因为这些系统的集合又构成了更大的系统。它们均包括若干部分又都具有整体性,是部分与整体的对立统一。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康芒纳20世纪70年代曾深刻论述了四条生态学法制: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处;自然界懂得的是最好的;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四条法则从不同侧面深刻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这种观点在认识与解决生态问题时的重要作用。

(三)生态学思维方式具有永恒发展性特征

现代生态学思维方式的永恒发展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协同进化性上。所谓协同,是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产生的协调、同步、默契的非线性作用,协同作用是系统本身固有的自组织能力。20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创立了协同学,协同学认为,无论原子、分子、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等各种系统都具有协同作用,协同导致有序,协同造就系统的整体性,协同也引致系统的优化。而进化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渐变化和发展过程,是系统内各构成要素具有随时间推移而朝着某个目标发展的趋势。因此这里讲的协同进化性就是指开放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下导致的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渐变化发展过程和客观性质。无论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系统均如此,而且自然的协同进化与社会、文化的协同进化的相互联系与影响越来越大,它们一起构成了更大的协同进化体系。

任何系统都具有协同进化性,生物生态系统等复杂系统则表现得最为典型。协同进化性是复杂系统的内在属性和运行规律,这一点反映在人类思维方式上,就成为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内容之一,现代生态学思维方式包含着复杂性思维方式,因为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生态系统,而现代生态学又是在广泛吸收借鉴现代复杂性科学的交叉或跨学科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协同进化性是现代生态学思维方式区别于机械论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之一,这种特征在生态学体系中有广泛表现。现代种群生态学认为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性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因此协同进化广泛存在于竞争、捕食、拟态、动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寄生等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不仅生物系统具有协同进化性质,而且生物圈内的各种非生物环境或环境因子,也有着同样的性质。例如,远古时代的地球表面全部是的岩石,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岩石风化形成成土质,成土质与植物协同进化,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肥力特征的土壤,从而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基质和肥力条件。现代人文生态学把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研究主题,她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儿子”,它们之间也同样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虽然今天人类已具有对自然进行干预的强大能力,但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滥用这种能力,则必然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从而也毁掉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现代生态危机就是最好证明。因此,人类必须彻底改变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机械论世界观和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同进化。

辩论的具体流程范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1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辩论的具体流程范文9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摘 要:BP制英语辩论模式2010年引入中国,因其科学的比赛规则和专业化的裁判培训程序而受到全国参赛选手和大学英语教师的青睐。对于青年英语教师来说,BP制辩论提供了科研的入手点和创新点、拓宽了教学思路和模式,同时能促进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BP制辩论对于青年英语教师未来发展所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词:BP制英语辩论;青年英语教师;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54-02

收稿日期:2014-12-08

作者简介:关宁(1986—),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法研究。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教师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A201300001)

2010年5月,“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首次采用国际上流行的英国议会制(TheBritishParliamentaryFormat,以下简称BP制)辩论模式,并由此拉开了国内学习和研究BP制辩论的热潮。作为一名BP制辩论赛的指导教师、多次参与BP制辩论赛的评委,以及高校一名普通的青年英语教师,笔者切身感受到BP制辩论对青年英语教师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一、BP制辩论赛简介

BP制辩论赛,顾名思义,是模仿英国议会议事模式设计的一套辩论赛规则的总称,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辩论规则。我国目前颇具影响力的BP制辩论赛主要有:一年一度的“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和国际辩论教育学会与高校合办的中国辩论公开赛,以及每年每个地区举办三次、由中国辩论教育网络与高校合办的区域性辩论赛。

(一)BP制辩论赛的规则

BP制辩论赛的规则可以用六个字来简单概括:两方,四队,八人。具体说来,根据对辩题的支持与反对分为正反两个方阵,每方由两支队伍组成,每支队伍由两人组队,共计四支队伍八人参与比赛。前两组发言的队伍即上议院“负责将辩论引入正确的方向,并且挖掘辩题中包含的争议点”[1],后两组辩手即下议院与处于同一方阵的上议院之间是一种“竞争而又合作”的关系,即下议院一方面要维护上议院,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扩展性辩论,突出己方观点。除了第一位发言者以外,所有辩手都要对前一位辩手的观点进行驳斥。

每位辩手发言七分钟,其中第二至六分钟内允许对方辩手进行质询,由发言的辩手自行决定是否接受质询,质询时间不超过十五秒并且一并计入辩手发言的七分钟内。辩论结束后,裁判组经过商议,按照第一到第四名给四支队伍排名,同时还要根据每个选手的个人表现给出相应的个人分数。多数比赛中,还要求主裁判综合所有裁判的反馈,对全场辩论的情况加以评述并给出意见和建议。

(二)BP辩论赛中的裁判

目前国内的比赛中,除了少数专门从事BP辩论的专家和主办方邀请的经验丰富的裁判以外,大部分的裁判是来自于各校带队参加比赛的教师。每次正式比赛开始之前,所有裁判教师要参加一次系统的培训,以确保对赛事规则和评分标准有所了解。培训之后还会进行一次裁判水平测试,由此将裁判分成不同的等级,如主裁、边裁和实习评委等。一场比赛中通常裁判数量不少于三人,其中包括一名主裁、不少于两名的边裁和若干实习裁判。

由于教师的背景不同,裁判评判的水准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是国内正在发展中的BP辩论不可避免的,也是当前逐步在解决的问题。近几年,针对裁判的评审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如很多比赛后都有选手对裁判的打分和裁判之间的互评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裁判质量的提高。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来,中国辩论教育网络每年还举办了专门针对辩论教师的培训,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裁判,由此带动国内BP制辩论赛的整体水平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BP制英语辩论赛对青年英语教师发展的积极影响

如前所述,在BP制英语辩论赛中担任裁判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外研社杯”的前主裁判和首席培训师约翰逊(StevenL.Johnson)教授曾指出评判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2],这种主观性往往会导致很难达成一个统一的最终评判结果,所以往往比较精彩的辩论之后还会出现裁判之间对于评判结果的辩论。这样艰巨的评判任务自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BP制辩论赛给青年英语教师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一)对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启发

青年教师刚刚开始参加工作,对科研问题往往表现很迷茫,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等标准对科研的量化要求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专业性不强,又缺乏具体的学科定位,因此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找到科研的切入点以及获取科研资源更是难上加难。杨忠等人的调查研究数据亦表明,“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总体科研成果上差距较大,尤其在高水平学术研究领域中差距明显”[3]。因此,虽然刚刚参加工作时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英语专业教师相差无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学科的性质使两者渐渐有了差距。

在这种背景下,BP制辩论赛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可持续性的科研角度。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BP制辩论”,或“英国议会制辩论”等关键词,已经能搜索到几十篇与大学英语教育相关的论文,这些论文涉及包括英语口语和写作教学、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等内容在内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几个方面。此外,笔者认为,对BP制英语辩论本身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如语言学方面的、哲学层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掘创新空间。

另外,目前国内研究BP制辩论方面的专著,还比较罕见,除了《英语演讲与辩论文库》丛书系列的几本论著外,这方面的专门论述几乎是空白的。BP辩论的学习和研究者们通常只能参考国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和翻译上的误区通常会给读者带来困扰。这种现状无疑为研究BP辩论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契机:认真研读国外著作,结合BP制辩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写出专门适用于中国广大读者的专著,将能够为BP制辩论在国内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对青年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

除了科研能力匮乏外,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也需要不断地积累。如何合理而又有效地组织一堂大学英语课程是很多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关心的问题。

BP制辩论本身已有一套成熟的规则,这种规则稍加改变即可借鉴到大学英语课堂中去。例如,在讨论比较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以BP制辩论赛的模式进行:上课前提前布置好辩题,确定分组以及每组的主要发言者,并且给每组安排好发言顺序,按照诸如正方上议院、反方上议院等的顺序依次排序,每组内部的发言顺序则由学生自行决定。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以及网络等资源查询相关信息,尽可能多地找到有力的论点和论据,并整理成发言大纲以备课上辅助发言,这个过程中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授课教师担任裁判的角色,也可根据情况邀请程度较好的学生担任边裁,共同给出一个较为公正的评判。在学生发言期间,裁判维持秩序的同时记录学生发言,最终根据学生论证的质量和表达情况进行排序,并当场给出评价和反馈。

较之传统的教科书式的教学模式,BP式英语教学模式有更大的优势。首先:这种模式对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赢得比赛,学生愿意下力气去搜集整理与辩题相关的资料并合理使用,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由于课堂上教师反馈信息具有及时性与针对性,这种模式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望尘莫及的。

目前许多高校专门开设了BP制英语辩论必修或选修课,这种课程一方面丰富了高校英语教育的模式,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储备竞赛种子选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全国性的BP辩论培训会、研讨会等方式,教师之间增加了交流与互动,并相互比较各自在开展BP制英语辩论课程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使得这种教学体系愈加完善。

(三)对青年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4],因此,这门课程的目标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考试,而是使学生通过掌握了英语这门工具之后,对其他国家的人民生活、文化、历史等有所了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就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现今多数学校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通常固定使用一套教材十几年不改变;由于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多数学校只在前两个学年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其主要目标也是通过英语四六级等。课程的重复性、基础性往往让许多青年英语教师逐渐产生懒惰、倦怠的心理,其结果就是青年教师开始缺乏进取心,得过且过。这种情况的产生与课程内容的本身有一定的联系。

与传统教学内容不同的是,BP制辩论中讨论的内容范围相当广泛:经济、教育、国际关系、国家政策、医疗、法律、性别和种族问题、婚恋关系……举例说来,2014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精英赛”中,讨论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助学金、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缅甸制裁、台湾太阳花运动、养老金等。一切有争议性的、有价值的问题都可能被拿来讨论。作为BP制辩论赛的裁判兼所在学校选手的指导教师,英语教师比起辩手来说,对于辩题更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平日里加大阅读量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辩论所要求的思辨性与逻辑性对于大多数文科出身的英语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挑战。通过在BP制英语辩论赛中的历练,青年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快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增强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反过来又会对教师所教的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促进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教学方面,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方面,BP制英语辩论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014年“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精英邀请赛章程:手册[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9.

[2]Johnson,StevenL..WinningDebat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1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