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产业发展战略集锦9篇

时间:2023-06-26 16:16:02

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1

战略产业问题,是在全球化冲击面前,“民族产业”处于全面守势的情况下提出的。对民族产业不分轻重缓急一概保护当然不可取。科技政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经济政策要重视产业政策,国有企业改革要有进有退,抓大放小,关系到战略性全局性的产业部门,要由国家保持控制力,有的要禁止、限制外国企业进入。国家对战略产业有保护扶持的责任,不能任其在国际竞争中被“劣汰”。

较早系统提出战略产业问题的是王小强先生。

“如果我们说某一个产业是战略产业,也就是说,该产业不是从个人、企业、地方或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而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少数产业(空中客车是典型范例)。这类企业的存亡,不仅关系到利润,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关系到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事务中的战略行动能力。国家不能放任本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自生自灭。”

“……我们这样一个超大型发展中国家,如何界定,什么产业应该在什么意义上和什么程度上保持民族工业的形态。有必要认真研究,我国中期发展的内外部约束条件(资源、技术和市场),根据发展的需要,找出若干关联产业,分析不同产业可能采取的发展方式……为综合国力的概念充实更具体的战略内容。”[1]

“十五”计划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重点。有文章概括国有经济需要保持控制地位的行业和领域: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造币工业、重要军事工业等。需要国有经济经营,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自然垄断的行业:电信、铁路、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在管理体制上,政府与自然垄断企业的关系是规制与被规制的关系,即企业在获得垄断经营权的同时,必须承担价格、服务等方面的义务;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大型水利设施、环保设施、城市公共交通、金融、保险等。这类行业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政府及其国有企业有足够的理由发挥作用;

“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大油气田、大矿山、大钢铁、大石化、汽车集团、重要的电子企业等。就总体情况而言,私人资本和乡镇企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技术要求高,投资需求量达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重点竞争性行业中,它们还难以成为主导力量,还难以取代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经济发展阶段和转轨时期的特征,决定了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应保持足够的控制力。”[2]

这些行业之所以需要国家保持控制力,是由于他们具有以下特点:一、有国防意义的产业或新兴科技行业,在这些领域,西方国家对我实行技术禁运或限制,不能依靠外国,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开发;二、支柱产业,即产业关联度强、企业规模巨大、市场利益巨大,不宜让外资(或私人)控制的产业;三、具有外部性和自然垄断性,国家必须进行管制的行业(公共设施、金融)。

这也可以认为是广义上的“战略产业”。本书讨论的重点在第一和第二类。尚有存疑的是,一些高度竞争性的产业,如装备工业,同样对综合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但国家政策对此不明朗。我们对“关联度强”的汽车工业实行多年高关税保护,同时又将装备工业早早抛进国际市场,值得注意和反思。

总结:战略产业是对提高综合国力有至关重要的利益的、国家必须保持控制和支持的、不以短期利益决定取舍的产业群。也有作者提出大国“超级产业”概念。[3]

在这个领域,简单把企业推向国际竞争市场“优胜劣汰”,将无力抵御跨国公司的强力竞争,企业的会导致国家的全局性损失。在这里讲的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战略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不能单纯依靠金钱,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百折不挠、顽强实干的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以及相应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实现。[4]

跨越“技术本国化”的门槛

由于涉及国家安全、涉及“支柱”的产业,很多涉及高科技的问题。这里有必要从科技进步角度,就国家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结构的一些问题,作一些说明。

技术本国化的障碍和国际压力:上面已经讨论过,发展本国现代工业,走依靠合资为主的道路,不可能获得先进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开发能力。不是发展战略产业的路子。

日韩式道路的核心,就是以“技术本国化”和本国产业的迅速升级为基本目标,“本国化”的基本手段和过程,就是高效率地进行技术引进—消化—扩散。

但是,一般来说,后进国家要实现“技术本国化”和产业升级,无一例外地面临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这几大障碍。不同行业情况各有不同。尤其是高科技产业,资金门坎越来越高,半导体芯片加工设备价格,平均4-5年翻一番,8寸晶片生产线价值10亿美元。一个飞机型号的研制费用20-50亿美元。技术飞速发展,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尤其严重的是,后进国家开放市场,必然对本国上游产业形成强大竞争。“顾客是上帝”,而上帝崇拜洋货,不愿意支持民族产业。开放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设备工业、国家科研力量的冲击,往往是致命的。

这里的困难在于:如完全放开市场,冲击力过大,则本国的上游产业(如加工设备、民机、轿车)可能被彻底冲垮,永无翻身的可能(如我国的数控机床、感光材料工业,见附录),但完全保护则又在保护落后(如“普桑”1990年代初的情况)。所以,市场的开放度,要有利于战略产业在有限保护下逐渐成长。这对政策的制定和行业、部门间的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办合资企业依靠外商,这四个障碍当然都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对局部来说,这叫作合资使“技术得到提高,市场有了销路”),但前面说过,这种“轻松过关”的代价,就是堵死了“技术本国化”的道路。

必须遗憾地承认,20年来,在市场开放的冲击下,我国的“技术本国化”机制,大大退步了(有不少人说20年来科技没有进展,其实科技水平总是在进步,问题是科技进步的机制在“拉美化”)。地方部门分权,助长了崇尚短期的、局部的利益,不顾大局的行为,削弱了技术协作攻关的能力。在一些关键产业部门(航空、电子、汽车……),决策效率、内部协调效率降低、企业引进消化效率降低,技术扩散缓慢。

面对国际竞争对手强大技术优势和对后进国家技术进步努力的有意打压,这种技术本土化自身的低效是致命伤:

“当我们还没有开发出某一项技术的时候,他向我们封锁;一旦我们千辛万苦开发出来,他又会开放他的技术,并将其一部分下游产业转移给我们。这种梯次转移,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所以,在全球化条件下,开放的经济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有抑制作用的。结果是:投资无回报,研究无成果,开发无市场”。[5]我们的微电子设备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被搞垮的。

如果市场保护不力、再加上技术本国化效率太低,对来自外部的技术竞争的压力将无法招架,“四大门槛”就跨不过去。自己的技术队伍、自己的企业和自己的品牌就培育不起来,于是就一轮接一轮引进技术、引进设备,这被称为“引进陷阱”。

“引进陷阱”的本质,是后进国家的主观追赶努力、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落后于国际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步伐。20多年来,在汽车、电子、飞机、装备……等行业,对这种“引进的陷阱”我们已经是司空见惯,对提出这样的问题反而会大惊小怪。“引进陷阱”被西方冠以漂亮的名称:“雁行模式”。如果我们安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就可能永远被“锁定”在“发展中”状态中而不得自拔。

跨越“门槛”的最低限度条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进国家摆脱“雁行模式”的努力,取决于整体经济运行效率(企业、行业、国家效率的综合)的竞争。要做到这一切,决非一个简单的市场机制、或单项措施可以奏效。要求有效动员本国的各项经济技术资源(资金、科技力量、组织、政策…),缩短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周期。需要国家意志和组织作用,需要完整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需要合理的企业规模和产业组织,需要各层次组织的高度经济活力和高水平的管理。这是跨越“门槛”的最低限度条件。

国家的意志:国家目标、贯彻目标的意志和能力。

政府主导作用:各产业部门的市场前景,技术路线,单个企业往往无法看清,需要国家来决定大的战略方向和产业发展规划。

合理的规划:后进国家财力有限,科研实力弱,仅靠民间企业和科研机构层次的决策,门坎过高,无力承受风险。政府的支持不仅在财力方面,也有必要在技术路线的层面参与战略规划。“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由于技术密集程度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如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会长期落后,受制于人。”[6]

企业规模和产业重组:行政性的分权所造成的条块分割,企业规模过小、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在战略性的产业,如再不及时进行产业整合,在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形势下,对各地方争相和国外合资、置全局利益于不顾的局面,中央就没有了调控手段。

“过去,我国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如行业分工与产品调拨)通过计划体制实现,工业部门既是政府部门,也是大托拉斯。割断这种技术联系,分散的单位往往不能成为独立生存的企业,自负盈亏”。“这种条件下,散兵游勇式的分散合资,被动地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对中国产业的长期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值得研究”。

“日本特别是韩国的经验也证明,后进国家以民族工业的发展实现赶超,参与国际竞争,必须组建非常巨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以负担昂贵的研究开发费用),并辅之以动态的政府保护和扶持政策。我们显然不应该把已经细小得难以成为独立企业的企业越分越小。当前的紧迫课题是,尽快重新组合,形成与已有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企业,组成面对国际强手有能力自负盈亏的企业,已成当务之急”。[7]

“我们原来各大部委,承担的主要是应用研究前期的工作。按现在的办法,这个研究就要基本解体。要求我们的集团公司来承担起基础、前期研究的工作,目前我们的企业集团没有这个能力。这就会形成一个空白。所以(把产业部门拆散的做法),受害最大的并不是企业,而是科研机构”。“我们是后发展国家,中国的科研体制,稍微没有一点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或者是鼓励性措施,根本就发展不起来。你完全按平等竞争的话,那么所有清华毕业的,北大毕业的大学生都要去美国。你要把这部分人吸引下来,必须超越经济的利益。”[8]

组织行业级攻关,培育技术合作机制:有人强调自主开发困难重重,没有科技实力,没有钱。自主开发投资太大。外国开发一个轿车要20亿美元。我们怎么拿的出来?怎么办?合资。合资拿不来,再想法买。自主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你唱什么高调。什么年代了,还讲自力更生?[9]

我们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了,似乎企业之间只有竞争的关系。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西方在许多领域,企业之间也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典型的就是半导体的国际协作组织(见半导体篇)。空中客车,超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法德英西四国财政支持20年,形成共享技术和品牌,都是现成的例子。

日本曾在半导体领域,在基础性、共性的技术方面,由政府出面组织各企业,集中技术力量,共同攻关,取得了骄人成就,为电子工业一度称雄世界打下了牢固基础。

“1970年代末,日本为打破美国在集成电路的一统天下,组织企业,联合攻关上集成电路制造工业(2-3微米级)。通产省出面组织四家公司(富士通,NEC等),每家出30名研究人员,都是20-30岁有才华的年轻人,共120人。然后通产省出一个所长,每公司出一名室主任,4个研究室。分解了30多个课题,包括设备、工艺的各个方面,计划3年拿下来,结果3年不到,这些课题全部解决。成功后,形成共享性基础技术,各企业回去用此开发自己的产品,形成竞争。谁的质量好,成本低,谁可占领市场”。[10]

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你死我活,也要讲合作机制。如今经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规模经济和超越企业范围的组织效率,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我们很多人,把市场片面理解为“原子式竞争”,把我们原来的全行业、全国协同攻关机制(见航空工业篇)的巨大组织效率,片面斥之为“计划经济的残余”,是走到另一极端,也是属于无知。

今天,我们要让合资企业整合起来进行技术自主开发,创民族品牌,已根本没有可能。唯一可能的是,就是以现有的大型国有企业为依托,效法日本经验,组织行业级技术攻关。我国一些国有骨干企业经过20多年技术改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按照行业机构组织、风险共担、技术共享、利益格局不变的原则,是完全可以把力量集中起来,搞出成果的。

对外保护,对内竞争:在把握开放度和产业发展的配合的同时,要提供适宜的体制环境,鼓励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不是低水平的竞争所能获得,而是“硅谷机制”。科研开发和产业竞争的“无缝结合”。人才的国际化竞争,灵活的筹资机制和融资环境。企业经营管理的灵活高效。

首先要在精神上挺起腰杆,奋起自强

最近,有学者尖锐指出: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外资控制本国经济、摧垮民族产业,都会努力将其纳入本国发展战略并加以控制,这与开放与否无关。当前普遍盛行的不加分析地赞美跨国公司、把引进外资数量当成宏观经济分析的重头指标、把合资作为“国企改制”的“理想途径”的观念,实际上是牺牲中国明天的前途来换取眼前的短期增长,在政策上是近视眼,在思想观念上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目标本身,这已经构成新的教条、成为思想解放的真正障碍。

近20年来,我们对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开放程度,始终估计过高。从崇拜西方、看不起自己力量,发展到对民族产业的虚无主义态度。片面强调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机械“拿来”西方观念中甚至是最消极的部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民族精神的矮化是可怕的。崇洋自卑,苟安短视的风气在滋长,民族自尊自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局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优秀传统正在失落。

这种不健康的精神状态,正在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在经济政策上,始终对西方对我开放的程度、对洋人的力量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又助长了精英层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降低了政府运作效率、助长了不正之风,削弱了用高尚的精神感召力将国家发展目标贯彻到底的能力。长此下去,我国经济发展就难以避免“拉美化”前途,就会长久处于国际舞台的边缘地位,就无法贯彻捍卫国家的意志。

几十年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发展国家经济,靠洋人是靠不住的。我们当然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外援,但国家的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现在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战略产业,最缺的是什么?是精神,是志气。就是敢于跟跨国公司竞争的志气和勇气。发展战略产业,首先要做的是大力弘扬正气、振奋民族精神。

今天,“两弹一星”的辉煌历史,已经成为激励人民的伟大精神力量。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工业发展道路,尤其应该提倡。要知道,原子弹的上马,是在1960年代初空前困难的时期、被赫鲁晓夫讥笑为“中国人三个人穿一条裤子,喝大锅清水汤”的时代。当年对是否上马还是下马有大争论,如果真的下马,那就前功尽弃。统一认识,咬着牙挺住不下马,才有今天的辉煌。

今天,我们的航天科技工业界,继承了两弹一星的光荣传统。载人宇宙飞船以常人想象不到的速度,取得了了不起的突破,20世纪末再创辉煌,为21世纪我国航天事业、国防事业带来了美好希望。这个成就的背后,有多少呕心沥血,多少不眠之夜,有多少默默无闻奉献国家的感人故事!王铁人说“国家要有民气,军队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骨气”,这就是民族的骨气,这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这充分说明,自力更生、集体主义、自我牺牲、无私协作的两弹一星传统,在普遍崇尚物质利益的今天,照样是克服困难、赢得成功的法宝和宝贵的精神力量。这才是全球化的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工业赶超机制和发展方向。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科技界取得的许多成就,都是振奋民族自强精神的成果。我国的船舶工业,80年代就打进国际市场,现在占世界上份额,差不多占了20%。我们的程控交换机,原来基本被外国占领。90年展很快。巨大中华,接近国际水平,占领新增市场的大部分。

我们的汽车工业,这困难那困难,难道造汽车比造载人宇宙飞船还难?

最近15年来,我们的民用飞机产业是一部伤心史。了解内情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缺乏高科技的“比较优势”,否则我们的大型民用喷气飞机是怎么上天的?是用洋铁皮敲出来的?15年徘徊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行业内的部分人员,放弃了以我为主的发展方针,缺乏自信心和自力更生的勇气,看不起自己的科研成果,一味依靠洋人的结果。国家不止一次作出决定支持上马,就是说自己干不了,非要拉一个外国人当拐棍。没有外国人就没有了主心骨。先拉新加坡合作,新加坡不干。后来又拉南韩,人家总统一换就黄了。最后看准了空客好。人家一转眼又把我们甩了。最后什么也没有干成,白白丧失了20年时间。20年,消磨了自己的锐气,损害了行业的信誉,成了扶不起来的天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国庆,我们的加油机编队(轰6)飞过天安门,多少人欢呼雀跃。懂行的人们,却为此而叹息、悲伤!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2

【关键词】蜀绣产业;发展战略;发展策略

近几年来,传统工艺美术业所承载和蕴含的巨大价值,日益被社会认可,被政府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业被整体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蜀中之宝的蜀绣在各级政府持续的关心和扶持下,在蜀绣从业人员的坚持和努力下,已经逐步走出生存危机,虽然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希望和机遇。我认为蜀绣产业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老是眼睛盯政府,蜀绣企业自身要“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积极适应现代市场环境,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内练一口气,这口气就是练蜀绣技艺,技艺是蜀绣生存发展的根本,千年蜀绣技艺一直靠口口相传,很多针法由于没有完整文字记载,已经面临失传,现在我们要重视对蜀绣的传承保护,首先希望在政府的组织和帮助下成立一个非盈利的蜀绣研究和保护机构,专门负责收集蜀绣精品,挖掘蜀绣题材,整理总结蜀绣历史资料,建立起完成的技术档案。蜀绣要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带出徒弟,培养好接班人,有了这些技术理论基础,才能使技艺传承,正规化、系统化,综合化、规范化,这样蜀绣才能真正的生根发芽、繁衍生息,才能避免蜀绣变成假模假式的表演形式(唐小飞,2005)。

所谓骨,就是蜀绣企业要重视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不能觉得做手工艺的不是大规模机器生产,就不需要管理。比如这两年我的公司引进一些管理人才,同时开始尝试一些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比如生产流程控制,生产成本控制等等,事实证明,这些方法确实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增加了收入,所以我觉得蜀绣企业应该结合实际,积极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

说到筋,就是蜀绣经营模式,蜀绣既是工艺品也是艺术品,生产上不能一味强调数量、规模、速度等方面的多、大、快;而要着力重视质量、形态、品味等方面的好、妙、雅;使之在代表传统文化精神和工艺作风方面具有表率性、典型性和高端性。另外蜀绣想要进入市场,还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目前蜀绣题材选择范围狭窄,大部分产品仍然停留在广为人知的题材上,老内容、老形式,简单复制,而通过与客户沟通、交流,近年公司设计、制作的《川剧变脸》系列,以及采用油画素材的蜀绣产品都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充分证明蜀绣的设计创作要海纳百川,善于吸收,敢于创新,勇于突破。

讲到皮,就是蜀绣要注重品牌宣传和品牌保护。

蜀绣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打破作坊式生产、经营、管理思维,整合资源,树立蜀绣龙头机构,走品牌与创新之路。开展品牌经营,通过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和有力的营销手段,推进蜀绣产品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唐小飞等,2010)。创建蜀绣品牌就是一个将蜀绣文化充分展示的过程。此外。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蜀绣知识产权的保护,现在市场上到处都充斥着质量低劣的所谓蜀绣,蜀绣应该正本清源,树立行业龙头品牌。

应该看到,与工业生产方式相比,基于手工生产方式的蜀绣产业不仅有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等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还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地域优势、扩大就业机会、丰富产品形态等社会人文方面的优势。我们应该把振兴蜀绣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联系,从发展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等多角度来研究,我坚信蜀绣的前景是乐观的,蜀绣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唐小飞,营销资源在CRM策略中有效分配的应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3

[关键词]海南经济;高新技术产业;超前发展战略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发展战略。要实现海南产业超前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发展是重要的突破口。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海南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制药产业、汽车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据了解,截止2008年底,海南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27家,初步形成了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现代交通与先进制造、新材料与油气化工、电子信息和现代农业等产业为主体的具有海南资源特色和生态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推动海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取到了重要的作用。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进入了迅速成长并日益成熟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成就与问题

1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正向产业集群趋向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大企业、大项目占据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领头羊和主力军;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与日俱增;高新技术产业的从业人数明显增多,从业人员素质显著增强。

2 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目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很弱,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实力偏弱,竞争力不强;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成为制约海南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依然不足,投融资渠道堵塞;产学研相对脱节,科技成果市场开发滞后,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等问题。另外,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这其中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海南产业超前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机遇与挑战

1 面临着良好的机遇。海南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区位优势、卓越的资源优势、特区的体制优势,以及国际旅游岛的人气优势和政策优势,都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和环境。总书记和总理视察海南时都曾强调海南要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这本身也符合海南自身的实际和发展战略目标,因此,海南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借助国家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海南可以大力发展信息和文化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资源与环保产业等符合环保要求和海南资源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另外,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海南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海南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契机,这也为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2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海南的经济增长和城乡就业冲击甚大。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经营压力逐渐增大。由于海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大都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资金不足,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在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之下,融资困难,出口受阻,内销下降,经营举步维艰。

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遭到来自周边省份的挑战。海南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里是中国经济和亚洲经济最具经济活力的高地。海南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起云涌,速度惊人,竞争激烈。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那些弱点,也正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软肋。在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过程中,海南的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当务之急是“苦练内功”,做大做强,否则就有被逐渐边缘化的危险。

二、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高新技术产业对海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巨大而深远。针对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海南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挑战,勇于创新,扬长避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扶强做大,使之成为带动海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引擎,成为海南产业超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目标体系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海南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海南产业超前发展的根本途径。海南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和环境优势,选准海南高新技术发展的领域和方向,制定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鉴于此,海南可以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微电子产业、航天技术、海洋资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文化产业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与符合本土资源优势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

另外,由于传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和海南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海南如果再参与传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显然已经错过有利时机,但海南可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立足自身资源特点和资源优势,努力寻找新领域和突破口,优先发展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前沿高新技术产业,发挥海南的后发优势,弥补海南的薄弱环节,实现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海南要适应当前国内自主创新加强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以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化危为机,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和目标,制定科学的合符海南实际和发展趋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体系。

(二)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要以企业为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或削弱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的管理作用,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

1 作为政府管理部门,要有超前的战略目光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要看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选择集中突破的重点领域和产品,实施正 确的产业化技术路线,搭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平台,协调和整合相关部门的关系和业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促进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 理顺管理关系,防止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不良现象发生。为了防止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敷衍塞责、扯皮推诿导致出现“管理真空”的消极状况,海南可以成立专门的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组织体制机制上理顺管理关系,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动态管理,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监管和服务环境。

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海南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理顺各方主体的关系,建立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科技管理体制,改变海南当前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企业鲜有自己的科研部门等产学研相对脱节的不利境况,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

4 加强科技计划引导和项目管理。加强引导,为企业的项目研发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和支持;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和鼓励研发在海南的优势领域具有原创性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攻关项目;加强管理,完善项目立项专家评审咨询制和重大科技项目招标制,做好在建项目的跟踪监督和服务工作。

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服务和监督作用,保障高新技术行业的竞争环境规范有序。

(三)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海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却依然逆势而上。统计显示,2008年,127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4.2亿元,比2007年增长11.4%。这其中的关键正在于这些企业都非常重视研发投入、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面对金融风暴用自己的特色产品占领市场,从容应对,化危为安。因此,要推动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继续坚持:

1 全面提升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技术为支撑、人才为保障、创新为动力,市场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发展策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推动海南医学院、海南大学等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2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助推器,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海南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和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3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树立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的意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和速度;强化高新技术园区孵化器功能,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创办企业孵化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省、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全方位多层次高科技企业孵化网络;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的维权意识和能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联盟,共同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4 大力加强高新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海南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实力企业的交流合作,引进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技术成果,增强海南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率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拓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加强国际科技的交流合作,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实现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间国际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加强海南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等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利用企业的雄厚资金和实践基地促进高校科研发展,实现互惠共赢;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横向经济联合和科研合作,共同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攻关,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5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制约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是政府、企业、高校的当务之急,海南要进一步完善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将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有机结合,形成一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良好的氛围,营造一个适合科技人才创业的社会环境;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高新企业的联合,依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适合的人才;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资源开发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防止科研与市场的脱节;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体系

1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赋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惠的政策待遇,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软硬条件,充分调动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要在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投融渠道拓宽、知识产权保护、项目审批和用地、税收和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给予高新技术产业更多的政策优惠,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

2 大力发展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基地。在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再可以考虑增加基地建设,在海南西部工业走廊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划拨地块,给足政策,建立新型的工业基地,并力争上升到省或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原有的工业基地进行优化整改,充分发挥工业基地的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3 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要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政府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风险资金以及金融部门介入,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金融部门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前提下,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金融扶持力度。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4

[关键词]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战略

一、影响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战略选择的外部条件分析

1.政策因素

(1)财政支出政策。首先,政府作为土地一级市场的供应者调节土地供给的总量、结构与速度。由图1:土地成本在房地产开发成本中占较大比例(41.2%)。可见政府调节土地供给量对于企业开发成本具有很大影响。

再者,政府直接参与经济适用房建设,调节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经济适用住房是政府扶持的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社会保障住房,也是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

图1 房地产开发企业总成本构成

(2)财政收入政策。在我国,与房地产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税种包括土地增值税、契税等。

①土地增值税。开征土地增值税,主要是国家运用税收杠杆引导房产地产经营方向,规范房地产市场的交易秩序,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维护国家权益,促进房地产开发的健康发展。

②契税。当房地产结构不合理,价格背离房地产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出现虚高或低迷时,通过调整税率水平和契税减免政策,可影响房地产的发展规模,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在房地产交易环节设置的诸多税种中,契税也是调节作用发挥得最好的税种之一。

2.经济因素

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增加,使房地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相应增加,进而拉动房地产业的扩张。经济增长率越高,房地产业发展速度也就越快。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应该维持在稳定发展与高速发展之间的状态,虽然在一些年份两者增长速度不同,但长期增长趋势是一致的。

3.社会因素

(1)人口因素。中国有巨大的人口基数,这给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一个巨大的客户群体。以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做依托,一方面普通居民的住房需求继续增长,人均住房面积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转非人口的住宅需求逐年增加,国内的住宅需求从长期来看是巨大的。

(2)储蓄倾向。影响储蓄率的58%来源于文化传统,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东方民族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利率水平变动是影响中国消费率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中小房地产战略选择的内部条件分析

中小房地产的战略特征:

1.危机驱动型战略。大型企业通过企业的长期目标的规划去争取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则是一个适应的过程,也因此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战略制定通常是突发形成的,而不是事先设计制定的,其竞争优势通常是通过对环境变化做出及时反映的灵活性来实现的,其战略的过程一般由危机驱动。

2.直觉型、经验型战略。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战略意图直接决定企业的战略行为。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相对简单,使得经营者的愿景和战略意图能够明显的体现在企业的战略中。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精神影响战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通常中小企业经营者赋予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促使企业战略具有积极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很有效,同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经营者能做出及时的调整。

3.战略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有限。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不具有、也不适应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尤其在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开始阶段,企业内部缺少定型的职能部门,属于非正式的组织结构,这刚好与企业的直觉性战略相适应。但是随着企业的扩大,成长到新的阶段以后,正式的组织结构将成为必须的。

三、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1.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外部发展战略选择

(1)优势、劣势、机会、威胁(SWOT)矩阵。利用 SWOT矩阵来分析其中SO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而利用企业外部机会的战略;WO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的弱点;ST战略是利用企业的优势回避或者减少外部的威胁影响;WT战略则旨在减少内部弱点的同时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

(2)外部发展战略1――SO/WO战略:在中、西部开拓新市场。向中、西部发展的原因:

①国家产业政策的倾斜。在未来的5-10年当中,中国将要有2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而转为城镇居民,在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趋于饱和的国情状况下,如果走发展中心城市的道路,就意味着需要新建许多城市满足对房屋的需求。

②产品差异化和低成本。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竞争,一般的理论主要从两个角度来阐述战略的选择。一个是低成本,一个是差异化。其实选择向中、西部等欠发达城市的战略转移就是遵循了这两条基本的思路。

(3)外部发展战略2――ST战略:动态联盟。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多、经济总量小、效益低、人员素质低,每个个体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竞争力弱。通过动态联盟,中小企业可以优势互补。

2.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发展战略

(1)人力资源

①激励机制。激励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满足员工要求,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激励与需求是密切相关的,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前提,也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充分了解分析员工的需求,做到全员、全程、全素激励,靠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立足于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营造富有吸引力的企业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②确定“以人为本”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制度体系。主要构建以下制度体系,可形成一个真正激活人的人力资源系统:工作分析与岗位分析――搭建平台;人员绩效考评――串联各环节;薪酬设计与激励――激活人的动力;人才培育与职业管理――留住人才的保证。

(2)财务会计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谱系

问题的提出

《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本文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七个细分行业的产业集合总称。从这一表述提出开始,全国各省市新兴战略产业规划和建设如火如荼展开,但是,新兴战略产业范围广,所涉及领域纷繁,为辅助其规划和建设,统筹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间的关键和链接,构建新兴战略产业系统谱系具有重大意义。

战略新兴产业谱系图及其说明

战略新兴产业谱系图见图1,说明如下:

(一)新能源——紧扣“低碳经济”的脉搏

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核心即新能源技术,包括新能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水电及核电等。为了适应世界低碳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将新能源行业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风力、太阳能、核能等新兴能源发电是当今新能源发电的主流技术,以其中发展最快的风电为例,已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国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217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而在2002年,我国的风电装机总量还只有47万千瓦。

海上风电建设已经成为风电发展的重要看点,欧洲和美国都规划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场。美国政府支持的18个大规模海上风能项目正在进行中。据GBI研究公司预计2015年美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将达到4500MW。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正式完工。标志我国海上风电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二)新材料——感受新兴战略产业谱系的新鲜脉动

在新兴战略产业谱系中,新材料如同血液,疏通于其他六大产业之中,同传统材料一样,新材料可以从结构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多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之间相互交叉和嵌套,目前,一般按应用领域和当今的研究热点把新材料分为以下的主要领域: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含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

(三)节能环保产业——新兴战略产业谱系的起始链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测算,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1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3%,单位万元GDP能耗为1.0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2%。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10%,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是日本、美国的4-5倍,减排任务艰巨。

2009年11月2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决定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而工业、建筑和交通节能减排将是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重要领域。我国节能环保行业的重点机会领域在于建筑节能、照明节能、工业节能和清洁煤技术领域,由当前市场发展情况可知现阶段节能减排效果必然优于新能源,这是新兴战略产业谱系的起始阶段。

(四)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支撑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的主要发展领域是生物制药、生物育种和生物制造行业;因此,产业发展的整体机遇也蕴含在这些细分行业之中。

1生物制药:未来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生物制药行业持续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据统计,1999年至2009年10年问,规模以上生物制药公司实现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12%,较整个医药行业高出6.48个百分点;这10年问规模以上生物制药公司实现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92%,较整个医药行业高出5.31个百分点。

2.生物育种:技术水平领先世界。我国的杂交育种技术非常先进,也拥有许多优异的种植资源。其中,杂交育种的玉米、水稻的单产都曾创世界纪录,现在正在研育的超级玉米、超级水稻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对于已经成熟的技术,二级市场上的相应个股可能有较大优势。其次,对于动物而言,海洋动物中的多倍体育种、转基因等生物工程技术却甚少在市场中被提及,形成了一个相对稀缺的品种概念。

3.生物制品:专项调整激发产业活力。《关于2010年继续组织实施微生物制造、绿色农用生物产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补充通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对微生物制造专项重点支持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与调整。调整后最新支持的微生物专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新型酶制剂产业化、新型微生物发酵产品、生物制造工艺示范应用。

生物产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2010年继续组织实施微生物制造、绿色农用生物产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这表明了国家对生物产业的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经济制高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五)信息网络产业——谱系中的新经济增长点

从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将涉及到网络技术与设备提供商、网络建设与运营服务商以及网络内容与 应用提供商等主要的三个层面。信息网络工程技术和基础设施是信息网络发展的基础,网络建设与运营服务是信息网络发展的中间环节和组织者,但信息网络应用和服务的丰富和扩大,才是信息网络发展的最终目的。没有终端的应用和消费,网络建设就会失去其经济效益,甚至是资源浪费,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就失去其需求的市场。所以,信息网络应用的丰富和发展是信息网络建设的重中之重。

从现有信息网络应用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技术趋向来看,电子商务、网络媒体和物联网将成为信息网络应用的主要内容。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式发展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子商务具备着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是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和优势。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只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在未来,电子商务将大大超越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

网络媒体。在国内,网络媒体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同时又有着行业体制上的制约。例如,截至2009年12月底,国内IPTV用户数达到470万。但目前IPTV发展主要局限于部分试点省市和有限具备IPTV牌照的运营商。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基础建设和“三网融合”的发展,新兴的网络媒体,如IPTV和手机电视等将以其本身具备的优势,获得广阔的市场发展。

物联网。关于物联网,在2010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注释中对物联网的注释是,“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今后加强技术改造、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将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信息网络的建设发展有望成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部分和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信息网络产业,尤其是信息网络内容和应用层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六)高端制造产业——新兴战略产业之“地基”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我国政府确定为彻底摆脱经济危机阴影,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拉动我国经济走向持续高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也已经明确指出了符合我国产业升级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高端制造业。制造业是整个工业之本,产业推进,装备先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是一系列结构完整、早有伏笔可循的政策组合拳,其实施力度和紧迫性是改革开放以来较为罕见的。

(七)电动汽车——新兴战略产业之星

电动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将围绕最为核心的电池业务展开,并逐步延伸至电气系统(驱动电机、控制系统)、整车(乘用车、客车)以及上游资源(锂、镍、稀土)领域。

1.电池及电池材料: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首选。主要的新能源电池产品有镍氢电池、铅酸电池和锂电池等品种。铅酸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唯一大批量生产和应用的动力电池,主要用于汽车和电动自行车。镍氢电池已成功应用于丰田Prius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动力电池,搭载镍氢电池的混合动力汽车全球销量已超过170万辆。锂电池具有重量轻、储能容量大、功率大、无污染、寿命长、自放电系数小、温度适应范围广等优点,已开始逐渐取代酸铅和镍氢电池,成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汽车企业的首选目标和主攻方向。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6

>> 武汉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思路和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廊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SWOT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以生物产业为例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SWOT分析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私募股权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分析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思考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长春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蓬莱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研究 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关于沈阳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政府相关问题的思考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谱系初探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杨文平.仅三成科研机构建在企业要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N].长江日报,2010-04-10(2).

[6]王昌林.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J].领导之友,2011(5):5,12.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7

关键词: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山东出台了山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分析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战略性。这些产业不仅对经济发展有极强的拉动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新兴性。这些产业的产品、服务或者组织形式以科技创新为灵魂,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实现高速增长、可持续发展。

3.辐射性。这些产业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而且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

二、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

(一)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山东紧随国家的产业发展指导,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山东工业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在不断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支点、持续发展的的新生力量。

早在2010年初,山东省便在《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包括新医药及生物、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后在全省范围内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尽快扩大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的“四新一海”战略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出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景

为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11年山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到2020年比重力争达到2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造地区发展新优势的必然之路。山东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尤其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个部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制定产业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国家确定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发改委已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工信部也将结合工业和信息化体系的总体考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如重大节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宽带、航空、海洋装备、卫星等,积极引导和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山东应抓住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难得机遇,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先试,力争上游。山东省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医药和生物、海洋开发、高端装备制造”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33 个重点发展领域。

1.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精品钢新型材料、功能陶瓷等领域;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通信网络设备与产品、集成电路、高端计算机、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领域;

3.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及装备、环保技术及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等领域;

4.新医药和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新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领域;

5.海洋开发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开发重大基础设施、海水健康养殖、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工程技术及装备、高端船舶制造、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加工装备、轨道交通设备、通用航空装备、石油装备等领域。

山东应抢抓机遇,结合本地的资源,和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引领和促进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困境

1.制定财税扶持政策

一方面,加大财政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另一方面,对纳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给予贴息或税收减免。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8

关键词:金融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作用;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和阶段,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新时期经济形式的典型代表,新兴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需要金融体系的辅助支持。通过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部规律,创新性地开拓金融系统服务模式,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优化金融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涵义与特征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涵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简单说就是新型技术与产业的深层次融合,它需要关键技术做支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能、资源能源消耗少、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生态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从战略性和新兴产业两方面进行理解,而所谓战略性就是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壮大密切相关的产业,它们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水平、科技实力、国防安全以及整体的兴旺发达;所谓新兴产业则是从产业产生时间与阶段来判断的,是指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正在发展并逐渐走向壮大的朝阳产业。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整体来看具备战略性与新兴产业两方面的特征,正是因为这两方面特征决定了它具有风险大、投入大、技术要求高3类特点。其中的风险主要来自技术与市场两个方面,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在技术发展、商业运作、产业规模、市场培育等方面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可能会使其发展面临技术、市场、投资、决策、产能过剩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这就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定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还要经历一个长时期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个健全的、系统的、高效的财税金融体系来支撑和保障,因为这些巨大的资金并非单个企业所能解决,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来推进。

二、金融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金融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资金的来源主要通过金融机构来解决。但是,现行的金融体系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和不足并不能真正地适应及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必须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规律和阶段性需求对金融体系进行优化创新,使金融机构的职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相联系、相适应,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为其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创建更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模式提供借鉴。

2.金融创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新兴产业发展

金融创新表面上看是金融主体的需求,但是很大一部分却来自于国家金融机构的极力支持与促进作用。有关专家的研究已经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角度证实了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其中包括直接与间接融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学习先进国家战略产业金融支持方法等都说明了金融创新对产业经济优化发展的内在关系。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也已经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与金融创新密切相关。因此,金融支持方法的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与必要条件。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同金融创新理论性相辅相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一个浓厚的金融氛围以及健全的金融系统,这一点主要是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性,而且投资时间长跨度大,每个发展时期都有各自的特征,产业链环之间存在差异,总的来看它具有投资大、风险高、收益高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它需要一个创新性金融系统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与分担风险,达到双方的彼此促进交流,金融创新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在客观上刺激了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源自华尔街等金融创新体系的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大概经历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落期四个时期,其中种子期属于科技转化阶段,这一时期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此时的资金主要来自与企业自身与国家财政支持;成长期产业发展效果初见端倪,此时不仅有国家支持,也对产业基金以及股权购买形成了巨大吸引;到了成熟期产业发展呈现规模效应,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必会迎来更多的金融系统的橄榄枝;直至最后的衰落期,则预示着产业发展更新换代苗头出现,这时候更加需要一套科学有利的金融体系在融资与制度等方面给予支持,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对策

1.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积极完善对金融机构系统的创新,应在已有大型间接融资金融机构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一批为新兴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例如:科技类小型借贷机构、融资担保机构;为了控制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融资风险,可以建设打包贷款的批发金融机构。因为间接融资部门在提供融资服务过程中,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不高,为了能够满足高风险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要,就要建立能够有效发挥直接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重点是建立以中小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小额信贷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创建丰富、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系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服务

金融产品创新要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济类型来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资金流动率低、实体资产少、具有一定的专利技术优势以及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力量,并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高收益等特征。然而,现行的金融产品却更加适合于传统初具规模的企业。所以,需要从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项目现金流周期以及资金运营等方面出发,创造出一套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根据战略性新兴企业特点,其无形资产占据一大部分,同时,还可以实行无形知识产权抵融资制度,也可从实行供应链融资或者贸易融资制度以此来适应新兴产业供应链长带动面宽的特点。可以实行直接融资机构与间接融资机构彼此联合,研发股债权联动的金融产品,把股东所持股份转化为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

3.创建能够适应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

健全的金融市场的特征为:可以集中进行科学的资源配置,确保更多的资金流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特征来看,它具有投资与风险大、收益大特点,这就要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创新,从市场结构与功能方面入手,创建一个针对于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各个时期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市场。常见的金融市场有:创业板股票市场,它可以进行直接的融资服务;创业投资基金交易市场等。此外,还有进行间接融资服务的金融市场,例如:信贷资产交易市场等。同时,也可以针对企业规模大小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市场属于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要想发挥双方彼此协助、相互促进的作用,就需要创建一套多层次市场体系,可以从企业的发展程度、规模大小以及投资风险大小等方面出发来创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企业服务需要的资本市场体系。

4.创新融资模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融资创新需要以产业价值链为根本,创造一个纵横向分布的融资链,前者主要是针对大小企业,大企业由于依靠小企业的生产从而给予融资帮助;后者则体现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关联的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一股规模势力以此来控制贷款中的成本支出,而且要确保这种合作的持久。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集中发展,以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辅助。还可以实行金融集群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联系的政策,在集群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撑下,集中力量支持一些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等产业的发展。

5.创建区域性债券发行市场,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

为了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基础上,逐步实行金融业开放制度,改变以往的行业区分明显的弊端,减少对金融业的行业管控,使它们自由竞争,充分发挥金融市场调节作用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再加上政府的辅助支持,来促进金融企业集群发展。在区域性资本市场创建过程中,也要创建债券市场,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引来更多的民间资本,以此来增加创业资金比重,使更多人投入到创业中,促进非公有经济的丰富与完善,国家行政机构可以通过股权投资、项目配套投资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

新兴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式,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等方面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必须加强金融创新,为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模式,促进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兴保.关于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11(4).

[2]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9).

[3]万铜.发展有中国特色风险投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0(8).

[4]王兆星,王小波.以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N]. 金融时报,2012-6-18.

[5]宗编,黄小琥.盘点近期科技金融创新四模式[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2(4).

[6]黄兴,王烈军,张小红.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9).

[7]方静,陆莎莎,王雪续. 关于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11(4).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9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刻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突破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理解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

全局性。即战略性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长远性。即战略性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导向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动态性。即战略性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体现上述四大特征,并遵循以下六大准则。

第一,国家意志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体现一个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领域。

第二,市场需求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第三,技术自主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否则就会受制于人。

第四,产业关联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

第五,就业带动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第六,资源环境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的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等。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的产业,是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相结合的产业,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尽管早在“九五”计划中我国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于“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资金和物质投入带动的状况没有改变。伴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我国产业产品附加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到2020年新能源利用量如果占到能源消耗的20%,每年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亿吨。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未来三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六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为6万亿元。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2010年核电投资可以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从增加就业看,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将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万。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当前,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启动较早,有的与国外同步,甚至先于国外。只要我们战略对头、行动有力,完全可以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变革和科技变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物联网产业为例,我国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加快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无疑将对实现信息技术自主自控、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提供重要的支撑。加强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推动我国能源技术进步,避免受制于人,促进国家能源安全。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显著提高生产力。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它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造福于广大群众,提升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再如生物育种行业,这是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突破口,随着转基因技术在粮食和食品领域的推广应用,这将显著促进农业发展。又如,物联网在环境监测、电网、地震监测、安防、动物溯源、生产监控、物流、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发展电动汽车可利用低谷电,有效利用发电能力。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具备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基础。

从产业基础看,产业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开发利用取得一定进展。我国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风电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已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自2010年起在全国13个城市逐步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已初具规模,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材料等许多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物联网已开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电网、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从技术基础看,我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小,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如在电动车上,我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生物产业上,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在物联网技术上,研发已有10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从资源条件看,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已经收集3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至今已收集了3,000多个家系样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在电动汽车发展上,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钒、磷、稀土等在我国是富产资源;电力供应充足,一天的低谷电量可供4,000-5,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同时电力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支撑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制定发展措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此外,巨大市场需求和低成本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丰富的人才队伍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体制机制存在约束。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术的应用。在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等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短板”仍然较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缺乏,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财政资金投入偏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当前国家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行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向银行、向社会融资难度大,直接影响到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优势资源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不少新兴产业还未建设规范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终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还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

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争夺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为战略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构建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我国人均化石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快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风电应制定实施进入大电网的技术标准和容量配额标准,太阳能光伏发电应集中突破电池组件技术及大规模储能和输电技术,生物质能应重点发展沼气综合循环利用和生物燃料技术。

强化新能源及装备的核心技术研发。在继续做好APl000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机型,加强铀资源保障和战略储备。加强风电、太阳能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

实现煤炭合理高效清洁利用。在广泛应用先进煤炭资源勘探、煤矿开采、安全生产技术和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的基础上,着力发展超临界等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煤炭直接燃烧技术,中远期要把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作为战略选择。

(二)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需求

我国已是世界材料大国,钢铁、水泥等传统材料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某些新材料领域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要实现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型,必须加快发展关键材料和器件。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若干新材料领域产业链专有的技术开发体系,推动我国电力、建筑节能、航空航天、装备工业新材料,水利、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高性能材料形成国际竞争力。

促进新一代生物基材料、战略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超级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及器件、稀土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与传统原材料工业实现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材料产业集团。

(三)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大力推动应用工程建设和运行,加强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发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加大节能产品惠民等已开展的节能环保工程实施力度。

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生态效率评价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继续拉动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健全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要以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现代化为导向,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规范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促进节能环保咨询服务业和环境服务贸易发展。

(四)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把生命科学前沿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生物医药研发技术、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及远程技术等,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推进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监管,鼓励企业申请有关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等国际体系认证。

注重人才培养。既要培养高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也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同时,为回国创业人员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提供场地、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

(五)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带动制造业、服务业优化升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构建我国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走出一条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路。

加快实现三网融合。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

推进“感知中国”建设。抓紧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制定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抢占国际物联网产业发展制高点。统筹物联网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传感网与通信网融合发展。

开展后IP时代技术研发。研究网络虚拟化技术及支持存储/计算等资源虚拟化的智能重叠网技术,研究高效网络数据交换、路由及端到端质量管理等关键技术。

(六)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实现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

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一定要有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业,一定要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抓好微机电系统和机器人技术、核心单元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特别是数控机床技术。

集中突破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开发大飞机、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海洋工程等设备及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技术与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基础制造装备。

着力抓好重点经济区域率先发展。率先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突破发展高端制造业,上述三大区域无论传统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都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六、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建议

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国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科学制定规划,发展技术联盟。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的情况下,重视顶层设计,抓紧出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产业发展。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执行的最后一年,亦是“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关键的最后一年,“十二五”规划中应重点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赋予一定政策和条件得以实施,因此制定并出台已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