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产业发展机遇集锦9篇

时间:2023-07-14 16:35:45

产业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1

一、市场开拓方面的机遇

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产后加工和储存及市场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三个基本环节,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市场发育和开拓的过程,贵州虽然山多耕地少,但却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非耕地资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交通、资金等因素导致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第一轮西部大开发至今,贵州省通过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手段陆续形成一系列初具规模并具有贵州特色的产业基地,但市场发育滞后直接影响到我省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的进程和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根据2号文件的安排,从现在到2020年,国家在我省的铁路、公路、水利物流等项目的建设将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加快建设贵州与周边地区物流大通道,规划建设贵阳区域性物流中心,遵义、安顺、毕节、六盘水等物流节点城市,研究建设黄桶幺铺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并明确提出支持农村市场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扶持农村物流企业发展,对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给予补助。对于国家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市场机遇,我们应该在原有的辣椒等专业市场基础上,在建设物流园区规划中按各市、州的农业产业布局统筹考虑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建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贵州天然绿色、生态环保的资源优势,在都匀毛尖、老干妈等著名品牌基础上,争取推出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战略品牌。在省内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产品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同时,大力培育和建立农产品中介机构,发展民间行业流通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市场流通中的作用。把贵州农产品市场做大做强,提高我省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速。

二、资金投入方面的机遇

由于贵州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使得资金问题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之一。2号文件明确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贵州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随着国家对贵州农业资金的大量投入和金融政策的倾斜,将会吸引一批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家来贵州投资发展,这对正在受资金投入不足所困扰的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来说,无疑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作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要想在新的发展机遇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在资金投入渠道方面有所突破,就必须具备长远持久的战略思维,在现有条件下努力营造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把握2号件文件对贵州发展在资金、金融方面特殊政策,并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花大力气准备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可持续开发又能吸引更多内外资金投入的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争取国家财政、国内外企业、民间投资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汇集各方资金,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还可以按照文件中提出的探索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项目中入股的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人才引进方面的机遇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2

[关键词]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挑战;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5.25.150

1 影视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影视文化产业是指把影视文化元素和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顺应时展的要求,通过生产、加工、创造、复制等多种手段生成影视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影视文化需求的产业系统。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性逐渐增强,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它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据普华永道报告显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从2013年的31.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涨幅高达88%。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额已达217.69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7.51%,是2005年全年票房总额的13.6倍。由我国电影票房收入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有着美好的前景,但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如:影视文化品牌建设不强,影视产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影视文化产品发展出现低俗化等,而且与世界领先国家的影视文化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应对所面临的挑战,解决好存在的一些问题,牢牢把握住发展的良好机遇,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

2.1 数字信息科技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进步,科技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高,数字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这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如:我国立体视觉技术、文化内容数字化技术、中国文化GIS技术的开发研究,将会使影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逐渐增强,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影视文化产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多姿多彩,提高了影视产品的质量,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而且更新速度也更加快,能及时满足人们的影视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影视文化产品的制作受到环境、气候、场地等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它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但随着数字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许多限制因素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降低了影视文化产品的制作成本,扩大了盈利空间,这使影视文化产业逐渐具有高附加值的特性,促进了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2 国际市场开拓,沟通交流加强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也逐渐融入了世界经济潮流,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时代中,影视文化产业也趋于全球化,开始超出国界,面向国际市场。传统的国内影视文化产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市场范围比较狭窄,而加入WTO后,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开始对外发展,开拓更大、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在影视文化产业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外影视文化产品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取长补短,改善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所以加入WTO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机遇。

2.3 国家扶持力度日渐增大

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当然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扶持。2011年12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强调通过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措施支持电影产业发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引入社会资本,资金、技术、设备等投入逐渐增大,可见国家致力于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它的扶持力度也日渐增大,并逐渐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它的稳步发展,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个很好的机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3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挑战与问题

3.1 缺乏对影视文化品牌的建设

文化品牌不仅是文化产品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统一,而且也是体现国际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可见文化品牌对一个文化产业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它甚至是文化产业的精神与灵魂,影视文化产业也是如此。显然,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提供的影视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化,但许多影视文化产业在影视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往往过分地看中“量”的生产,而忽视了“质”的提供,缺乏对影视文化品牌的重要建设,导致其产品缺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世界影视文化产业领先的国家往往十分重视影视文化品牌的建设,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很强。这使得在与国际影视产品竞争中,我国的产品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将不利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2 影视产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缺乏产业化经营观念,短时期内难以成为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影视企业呈现出分散、弱小的特征,导致多数影视企业只能依靠控制作品的制作成本,来降低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但是小额的投资难以生产出吸引人的作品,大部分作品无人问津,使得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衡。可以看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存在数量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当今影视文化产业全球化世界中,这不仅将不利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走出去”,而且伴随着国际影视文化产品的“走进来”,我国影视文化产业也将难以竞争得过它们,从而发展空间大大受到了限制,市场份额将大大减少,这将会阻碍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3.3 产品逐渐出现低俗化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国民收入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都推动了我国影视文化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创意化。但我们也要清楚看到,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拜金主义盛行,以致有些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扭曲,他们为了获利,不惜去迎合某些人的低俗趣味而生产一些不良的影视作品,这不仅会导致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陷入低俗化、急功近利的泥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影视文化品牌建设

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探索建立健全影视文化品牌保护法,切实保护影视文化品牌,严厉打击各种盗版等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影视制作人要逐渐转变创作观念,不能简单地过分看中“量”的提供,要重视“质”的创作,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创作――通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影视市场状况,进行市场细分和正确的品牌定位,不断加强影视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培育知名影视文化品牌。

4.2 推动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

由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存在数量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国家可以采取建立影视文化产业园的措施,推动同类影视文化产业走向集聚,在产业园中,促进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先进技术等,加强同类影视产业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延长影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

4.3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解决好我国影视文化产品逐渐出现低俗化的问题,国家应该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引导影视文化产品创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国家还应该大力打击生产低俗影视文化产品的行为,并对情节严重者予以取缔。另外,影视文化产品创作者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3

未来五年是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日前对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提出上述观点。

解振华指出,对中国而言,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8000万辆,主要工程机械保有量300多万台,如再制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配件市场的5%,就可以实现400亿元以上的产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材7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降低碳排放强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有四个突出特点:首次明确提出资源产出率目标;强调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提出生产消费等领域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升级,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

解振华强调,发展再制造产业有助于培育绿色消费习惯,推进生活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成为推广绿色消费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再制造产业化是“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循环经济重要工程,今后我国将培育一批再制造示范企业,实现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4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落幕,以及随后召开的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2010年房地产政策已经逐步明朗。主要政策变化是个人住房营业税免税政策的变化;明年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抑制投机性购房。从这些政策表述看,政府显然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有些担忧,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快是一方面,发展出现结构性问题是另一方面。

对于房地产业而言,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仍然离不开房地产,同时也必须要承认,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做调整。但这种调整是正向的,调整的含义并非要抑制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是要促使房地产业更好地为经济稳定服务。这就需要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行结构性转变。

这种结构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区域发展结构的调整。当前一线大城市楼市发展明显过热,房价脱离普通群众的收入水平,供求关系也比较紧张,从而形成房价急速上涨的循环。中小城市由于资金和人员流动较小,房地产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虽然在这轮房地产发展过程中价格和销售量也有增长,但幅度要远小于一线城市。因此,要实现市场的发展平衡,资源的配置平衡,产业发展的平衡就必须要对房地产区域发展格局进行调整。

其二是房地产市场的产品结构调整。2009年一线城市豪宅市场发展过快,成交的份额甚至超过了普通住房。这对于一个处于发展中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是不正常的。虽然豪宅市场崛起的原因很复杂,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有产业发展与资金资源不匹配的因素,但任其发展的话将损害我们来之不易的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局面。因此,中央经济会议提出鼓励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并加大廉租房等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供应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房价的退烧。

房地产区域发展态势是从“一线城市过度发展,二三线城市长期处于相对弱势”,转化为“一线城市适度发展,二三线城市进行重点发展”;住宅产品结构的发展态势是从“非普通住房比重过大,成交量集中”转化为“继续支持自住,改善性需求,大力发展中低价位房”。这两个转变应该是明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综合来看,房地产政策基调基本保持了稳定,虽然在房地产发展的结构上有调整,但这种调整是积极、正向的,有利于房地产业朝健康稳定的方向回归。同时,中央提出“要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对房地产业而言,放开城市户籍限制毫无疑问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在当前一线城市房价日益高涨,房地产供求关系日益矛盾的情况下,中小城市将成为房地产业继续发展的大后方。房地产业未来的发展依然具有广阔的空间。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5

关键词: 湖南演艺文化产业 机遇 挑战

湖南是一个文化大省、演艺大省,湖南的演艺市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力量强大。近年来,湖南省以“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为代表的“文化湘军”异军突起,享誉全国。张家界的旅游演艺产业,以《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为代表的山水实景演出,使湖南的演艺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长沙经常德、张家界到凤凰的文娱演艺走廊已逐渐形成。湖南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好效益地发展演艺文化产业。因此,湖南演艺文化产业在新形势下,应该顺应时展需求、加快演艺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推进演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一、进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湖南演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包括文艺院团,以及不同级别与形式的演艺团体。长期以来,这些文艺团体都是事业编制,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并没有打破传统体制格局,去面向市场、与市场接轨。因此,湖南的这些文艺团体在近年的经济收益上,还存在很大缺口。体制的障碍、机制的僵化,必然会导致文艺团体发展的速度而停滞不前。这些困境的出现,是文艺团体适时进行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首先,创新体制、与市场接轨,文艺团体的存在价值与社会定位与市场环境的需求与认可密不可分。开发市场、占领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主体定位,进行文艺团体的积极转型,是我省的演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其次,解放思想、合理安排人员流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革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刺激与调动内部人员勇闯市场的决心和斗志,让内部人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全面进行人员的优化组合。

二、服务群众,为群众带来健康、新式的“文艺大餐”

目前,许多文艺团体之所以走入困境、陷入僵局,是因为与市场脱节、与群众需求脱节严重。可以说,“墨守成规”的生存方式不利于文艺团体的长久、持续发展。离开市场、离开群众的需求,终归会被市场淘汰、被社会淘汰,导致萎缩甚至消亡。比如,湖南湘剧剧团、地方花鼓剧团这些戏剧团体单位,在市场的洪流中,目前大部分经营状态不甚理想。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种如何才能生存与延续、发展下去?只有从市场中获取生存的理念,关注群众的审美需求,对传统剧目进行改良,面对市场,接受市场的挑战。另外,市歌舞剧团、省歌舞剧团等演出团体,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为湖南听众带来了许多的精神“大餐”和音乐“盛宴”。如今,这些单位在继续推广高雅音乐与古典音乐的道路上,遇到一些阻碍和挫折,上座率往往不高。那么,对于古典音乐这个普通消费者在精神感受和思想接收上相对陌生和“艰涩”的表演方式,我们怎样传承其思想精髓,让音乐的灵魂真正深入人心?我想,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倾听民众的心声,知道和了解民众的真实所需,对古典作品的表现方式从民众相对熟知的角度入手,以更接地气、由浅入深的方式让民众接受古典音乐、了解古典音乐、喜欢古典音乐,才能真正走出古典音乐的困境,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关注作品革新,保护优秀人才

首先,作品是表演艺术的灵魂。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长演不衰。只有不断推出、创作出优秀的好作品,获得市场的认可与观众的喜爱,才能保持竞争的优势。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即不应该是“曲意奉承”、粗制滥造、没有任何艺术品格与艺术修养的所谓市场“产品”,也不应该是“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所谓“高雅”艺术。好的艺术作品应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精华提炼与浓缩。因此,好的作品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是把审美功能与现实功能相结合,用专业、精良的艺术品质,以锐利、准确、创新的社会洞察力,能够反映民众心声、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其次,人才的保护与培养非常重要。一个完善的演出团体,必须要有完善的人才队伍,包括演出人才、销售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等等。其中,演出人才是人才队伍的核心力量。目前,演出人才的流失与匮乏是两大问题。问题的产生,由多种原因造成。比如,对传统表演技艺的陌生与排斥,不愿意传承、学习;还有经济效益的不理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让一些传统的演艺人员纷纷转行,投向其他行业等。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好现有人才尤为重要。就保护机制而言,从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到演艺团体内部的协调与合理安排,在保障演出人才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上,以相配套的措施和方案吸引和调动演出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也非常重要。人才的延续与发展,培养工作不可或缺。因此,通过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演艺单位可以与相关的学校联手,进行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工作。

四、建立保障机制,做好服务工作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给予政策扶持和大力保障。从政府的职能角度出发,国有演艺单位在进行改制后,依然受到相关财政的支持与配套政策的扶持。但是,其投入的方式应该发生改变,由之前的单一“养人”改变为“为人办事”。具体而言,即让演艺团体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主体。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政策、加强管理、搞好服务、把握方向,为演出团队创造好的条件,营造好的环境。这种宏观操控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激活产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建立,能够更好地服务市场的需求,进入正常的运作轨道。同时,作为各项职能部门,自上而下地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演艺文化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结合旅游产业,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渗透在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各个环节。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彼此借势、共享市场,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据调查数据显示,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的旅游接待人次达280万次,品湖湘文化、听乡村音乐,是旅客游玩张家界美景的之外的重要活动。另外,以韶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打造怀旧、励志的综合文艺节目;以南岳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搭建节会、庙会和具有宗教色彩的参与性文艺节目;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旅游,组织以宣扬湖湘文化思想与精神为主题的文化节目等,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业的内涵,而且能够促成一大批文化旅游的精品项目的开发,让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因此,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市场的选择,更为演艺文化产业的拓展增添了活力。

六、提高科技手段,服务大众文化

科技的支撑与投入,必将促进演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为例,该节目通过先进、创新的科技运用手段,在电视制作的流程上为观众带来更加丰满、立体、震撼的视听效果和感官享受。不仅如此,节目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借用“P-O-E整合营销模式”,通过Paidmedia、Earnedmedia和Ownedmedia三个层面的联动,进一步激发了网友的参与互动热情,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从节目的制作效果与观众的反应来看,无疑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在演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科技含量的提高与增强,是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国际化的不可或缺因素。那么,我省的演艺文化产业在科技的运用,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先进、高端的科技模式运用,目前,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在科学的创新手段和核心技术层面,走在国际的前列。这些高端科学技术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标本,也是推动我省演艺文化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第二,培养、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以湖南卫视为例,作为一个省级卫视单位,十几年来湖南卫视能够成为全国同行的翘楚,领先同行,重要的一点在于,湖南卫视有一批堪称精英的科技人才队伍,他们为节目的创意、节目的制作、节目的经营等环节的打造,成为湖南卫视节目水准精良的有力保障。因此,作为其他演艺文化单位和行业,我们怎样以此为鉴,让其立于不败之地,科技人才的投入非常重要。通过科技创新、科技改革,让我们的演艺文化产业出现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连佳,郑良.文化产品输出模式的创新探索[J].求索,2013(7).

[2]刘开云.文化价值的实与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测算[J].求索,2012(5).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基本策略。

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所难免。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越是经济萧条年代,公众越有闲暇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经济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机。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彩色动画片、摄影技术、动漫产品等传播手段都是在经济危机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手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等低价位、新科技的传播方式必将受到市场追捧,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传播手段与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突破口。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刺激了人们需要感受温暖美好的愿望,文化消费也就成了人们的需求热点。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①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需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对应的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应占到20%以上,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文化消费支出不足8000亿元。②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文化消费的空间非常大。因此,完全可以把提升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生产应对危机的实用性文化产品,积极提供帮助人们精神减压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50年代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伴随了克林顿时期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利器,国际社会在这方面都已经有着惊人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演讲时曾表示,美国有走出金融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③以我国的网络游戏出版产业为例,在新闻出版总署为增强我国网络游戏的自主研发能力而实施的“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推动下,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已达131家,从事研发的专业人员达24768人,比2007年增长了17.8%;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总数超过286款,比2007年增长了14.4%,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如完美时空、腾讯、金山、网龙等在2008年均推出了至少一款以上的网络游戏作品。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110.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60%,占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总收入的59.9%,原创网络游戏已经连续四年牢固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排名前十位的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中,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占据了6席,实现了市场价值和用户人数的双突破。④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契合文化生产与消费领域对科技的旺盛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速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可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和引领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以创新为核心和本质的文化产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同时,因其自身对物质和能源的低消耗被视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200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李长春同志也撰文指出:“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⑤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冲击了我国的经济,但也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机会,在此过程中那些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被淘汰或被迫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向低能耗、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变,文化产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绵长发散的产业链亦能反向刺激低迷态势,带动经济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就业。这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的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正在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国外文化企业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步伐明显放慢,竞争态势暂时趋缓,国际文化产业的经营发展出现阶段性疲软,为我国文化产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有利条件。文化“走出去”,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版权“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其中版权输出简便,但相对被动;成品输出见效较快,但受到语种局限;而在海外创办实体,实施本土化战略,则既能贴近国际社会的实际和受众,又能为我所用,能有效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目前,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文化元素产品的兴趣正在日益浓厚,这就为我国的文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境外直接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使自己的文化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⑥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出台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文化传媒企业,尽快构建起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就会乘风破浪,直驶蓝海。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体制问题。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

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要对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赋予它们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可经营范围,研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的文化项目和鼓励其投身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最终形成以公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为导向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并存的文化企业多元发展格局。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传统产业继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文化产业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尽快出台急需法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促进和有效管理。一是加强立法。产业立法不但要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与体制改革相促进。要根据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所需的政策环境等,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消费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文化市场准入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资金的需要,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税优惠的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和技术的需要,制定引进文化人才和技术的法律和法规等。二是加强执法。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盗版、伪造、假冒、侵权等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并促进其发展的持续、高效、稳定。

(三)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集群战略。

文化产业较强的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而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也成为其发展的驱动力,这已是被国外实践所证实了的。美国的迪斯尼、好莱坞以及时代华纳集团等都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典范。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难以形成整体的品牌优势。

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要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包括文化与非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复合型的文化产业集团,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就是财富”。把文化作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

但是,目前我们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做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相反地,总是被外国公司抢先开发。比如,《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却被美国迪斯尼包装成票房过亿的动画大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被日本和韩国改编成动画、游戏后,卖到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开发利用是无地域、无国界的,谁的文化意识超前,谁的艺术手法先进,谁将占领文化资源开发的制高点。如果不迅速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精品被打磨成别人的商品。⑦如何减少上述类似的被动和尴尬,如何使中华文化在我们自己手里真正发扬光大,是我们今后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五)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缺乏强大的竞争力,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批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懂艺术、有品味的专门人才。⑧我们应制定人才流动和培养的政策,打破行业和国家、省市的地域界限,完全按照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实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交流和合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人才地区、单位所有的体制,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场化。要注意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培养文化创作与生产方面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还要重点栽培文化产品营销人才。

要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要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培养未来的文化艺术创造者和消费者。要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选拔、激励等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在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通常会逆势发展、迅速崛起。只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我国的文化产业定会化危为机,逆势而上,有所作为,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①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3月6日01版。

②张晓明、胡惠林、章建。《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振兴之路》,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4月14日16版。

③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01月10日01版。

④寇晓伟《我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危机中逆势增长》,载于《科技与出版》,2009年第3期,第63页。

⑤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载于《求是》,2008年第22期第1至8页。

⑥朱琳《浅析金融危机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载于《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6期,第41页。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7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8

[关键词] 体育产业挑战机遇

一、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挑战

1.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着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事业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的私人产品两个部分,其中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旨在满足全体国民最基本的体育健身需求,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的私人产品旨在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健身消费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错误地把体育事业看成是单纯的公益事业,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和包办,排斥市场和经营,走了一条与国情国力不相符的发展道路。这种依赖政府财政投入、依靠行政力量组织动员的模式,一方面造成了政府单一的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参与性健身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各类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2.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作为体育产业的后发国家,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尤以有效需求不足为甚。一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该国具有体育消费愿望且具有实际体育消费能力的消费者群体的大小。

3.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另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核心产业滞后,中介产业缺位。核心产业滞后是指相对于体育用品业的发展,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发展的速度相对迟缓。而在后者之中,竞赛表演业又在整体上落后于健身娱乐业。

4.体育市场主体不成熟。体育市场主体主要指体育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从供给方看,市场主体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小、组织形式不规范(公司化比例低)、经营方式落后(跨国经营、连锁经营、委托经营少)、生产和经营的商品数量和品种单一、营销手段和方式陈旧(尤其是服务营销)、市场反应速度慢以及创造需求的能力弱等方面。

5.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没有别匝,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部门式条条管理按照原有体制有强化的趋势,部门分割、地区保护问题严重;二是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行业监察、预警、评价、统计、考核体系和行业发展、投资、经营的信息系统;三是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尤其是在用地、融资、税收、赞助、建立新产业发展基金等方面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产业扶持政策;四是一些准行政单位(如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竞赛管理中心、社会体育管理或发展中心等)用行政手段分割和垄断项目市场,项目市场的壁垒过高,进入的成本过大。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1.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体育消费从本质上讲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改革开放20年中国社会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人已经整体步人了小康社会。从现在至2l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即由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按照经济学理论,这一时期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总的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需求的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升。

2.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的机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能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包括投资融资的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用工用地的优惠政策等。

3.扩大内需带来的机遇。近年采出现的通货紧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其内在原因是结构性矛盾,即由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造成的。通货紧缩是按照经济规律对“夕阳产业”所做的清算,客观上会造成资金、技术、人才由“夕阳产业”向“朝阳产业”流动,同时,通货紧缩还会逼迫社会投资,尤其是非国有投资在新兴产业上找出路,因为,在传统产业几乎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投资的回报率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4.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的机遇。目前我国的体育消费主要在大中城市表现得比较活跃,占总人口约70%的农村人口几乎没有体育消费。这是因为农民的低收入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客观上制约了他们对体育服务和用品的消费。因此,如果我们找不到激发8亿农民体育消费的有效途径,中国体育产业要想在近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就不太现实。而城市化为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体育消费需求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城市化不仅能把农民带进城,而且会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城市化会带来社区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集团化、连锁化体育经营方式的形成,这又从供给的方面为激发和引导市民形成的体育消费需求提供了可能,从而有利于拓展消费领域,扩大消费规模。

三、结论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着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着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体育市场主体不成熟、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等主要问题。但同时,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主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的机遇、扩大国内需求带来的机遇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的机遇。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9

【关键词】机遇;新常态;产业集聚区

一、新常态下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问题

从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现代协调发展问题解决显著,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及问题。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迅速。2012年,全市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实现总收入3513.8亿元;38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248.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4%,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截至2013年7月份数据显示,郑州市重点产业集聚区38个,其中省级重点15个,3个部级产业园区。

(二)产业集聚推动效应显著。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郑州市13个省级产业聚集区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25%,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达62.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7.1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突出。从产业行业结构来看,能源原材料工业占郑州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8.9%,而高技术产业仅占12.6%,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仅占19.9%,不足两成;另外,积累的阶段性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四)内生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在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传统制造业和贴牌加工企业步履艰难更不敢为科技研发、创新承担风险而徘徊勉强维持生存现象日益突出。

二、新常态下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014年5月,在河南省考察工作时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新常态对我国前期经济政策消化期、经济增速换档期、机构调整沉痛期的大环境提出新的要求,即一是衡量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适宜增长;二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三是实现创新发展成为新兴增长点的转变。

(一)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迎来新机遇。新常态为郑州市产业集聚区重新规划聚什么、如何聚、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国家战略布局调整带来新机遇,中部崛起战略和“一带一路”规划的推进,使郑州市陆路、航空、邮政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郑州市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取得试点等;二是全面深化改革,为集聚区提供时空空间。思维转变到实践革新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国企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产能过剩、缺乏创新、复制式发展企业敲响警钟,为发展格局的调整提供同步环境;三是万众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粗放式发展模式必将淘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内动力驱动型发展方式也为郑州市产业集聚区转变方式注入活力。

(二)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一是2015年GDP实现6.9%的增速,创下1990年来最低的整体经济增速下滑的新挑战,而作为郑州市经济强劲“驱动器”的产业集聚区,更承担着自身发展和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二是传统产业收缩的挑战。怎样升级、传统产业如何对待仍是新常态下不能忽视的问题,如何避免过度摒弃或“产业断层”现象的发生;三是消除前期政策刺激相伴而生的产能过剩的挑战,如何改善企业与当地政府高负债率、如何避免区域经济硬着陆,成了各产业集聚区面临的新挑战。

三、新常态下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维稳宏观政策下微观政策要灵活。政府要转变唯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变单注重招商引资、忽略培育与内生的发展模式,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提供必要的财政、货币政策支持;产业集聚区要正确认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发展新要求,企业策略要灵活运用。

(二)杜绝思维“过剩”,提升经济发展引领力。“产品过剩不可怕,思维“过剩”才真正可怕”,郑州市产业集聚区要抓住“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发挥郑欧班列、郑州航空港、郑州综合保税区等“郑州元素”优势;从产业链条延伸出发,挖掘产品上下游发展空间,以培育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为核心,加速结构调整以推动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变革式发展。

(三)从模仿到创新的路径选择。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应兼顾传统产业链条的延伸升级的同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的结合,通过创新载体支撑实现创新能力强、驱动能力十足的产业集聚区建设。

(四)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凝聚力。一是进一步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合理规划老城区,形成集企业、政府、金融服务机构及学校、医院、超市、文化娱乐场所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二是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发挥公租房和廉租房作用,分阶段完成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有效整合,加强劳动力再培训,解决产业集聚区劳动力引得来而留不住、不能养老的问题,形成“一镇一业“具有特色、具备内生动力的产业集聚区,提升新型城镇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融合度。

参考文献:

[1]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

[2]赵凌云,辜娜.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湖北发展新机遇[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

[3]河南省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4)

[4]丁文恩.中原经济区建设与产业集群策略研究[J].前沿,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