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6-30 16:08:04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区域结构;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绩效

中图分类号:F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003-0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发展高技术产业,我国高技术产业也由小到大,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本文将通过相关指标来分析我国三大区域(包括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经济绩效。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与世界的差距

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结构、变化趋势和出口、创新情况等的考察全面认识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然后通过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判断了我国高技术产业与世界的差距。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结构及其变化

从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表(表1)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不变价总产值2003年比1995年增长了496.87%,年平均增长率为24.76%,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过去九年中规模迅速扩大。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年平均增长率是29.69%,中部地区是17.91%,西部地区是13.37%,东部地区增长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要好于中、西部地区。

表1 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表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5)

从三大区域占全国的份额来看,东部地区由1995年的76.81%上升到2003年的86.42%,而中部地区由1995年的12.21%下降到2003年的7.29%,西部地区由1995年的10.98%下降到2003年的6.3%,这是由三大区域的增长速度所决定的,同时也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正在向东部地区集中。

高技术产业的优势体现在创新,因为创新可以建立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通过其辐射、扩散、渗透作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高其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考察可以反映产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从新产品销售收入这一指标来看,东部地区1995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例是67.04%,到2004年这一比例上升为91.54%,已经占全国九成以上,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且仍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缺乏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后续发展。

出口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占有国际市场的水平,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则反映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贡献程度。1995年东部地区出货值占全国的比例是91.63%,到2004年这一比例为98.22%。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出货值一直集中在东部地区,且东部地区出货值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西部地区,形成高技术产业出口还在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的局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过去的九年中发展迅速,各项指标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从区域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占全国的比例不断减小,我国高技术产业还在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及出口能力也远强于中、西部地区,其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对我国出口结构改善也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主要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及与我国的差距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来看,高技术产业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及该国高技术产业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表2是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表2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1996-2002)(%)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2004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都占据较大份额。特别是美国、英国(1996年14.3%除外)、韩国及日本,比重都超过了15%,美国和韩国某些年份甚至达到了20%以上,说明在这些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增长已经成为推动该国制造业增长的主力之一,同时,也说明这些国家已经慢慢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转变,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而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虽在不断增长,但仍然在15%以下,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表明我国传统制造业仍然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力,高技术产业还不能代替传统制造业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我国高技术产业优势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通过高技术产业的辐射作用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其生产效率,要注重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增长能力。

表3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的相对指标(2004)(%)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2004

工业增加值率指报告期内工业增加值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一个指标,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及投入产出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劳动生产率按人均增加值来体现,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发展质量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和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两项指标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它反映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较低,仍然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而没有体现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高效率的特征,高技术产业生产力水平还有待提高,必须通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改善技术装备水平,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等手段,提高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充分体现高技术产业特点,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表4是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从该表可以看出,我国除航空航天制造业的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略高于美国和加拿大外,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水平。这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还不够重视,对于研发的投入较少,而只关注当前盈利,局限于组装国外进口的零部件,不拥有自主产权,因此只能够收取较少的加工费,而不具有长久发展潜力。如果照此发展,我国企业永远只能作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厂,而不能赶超发达国家,也不能在价值链中占据有利位置。因此,我国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还要鼓励高技术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生产具有自主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

表4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2004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与世界差距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在过去九年中规模迅速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从地区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且仍在向东部地区集中。表现在总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出货值均集中于东部地区,而且这些指标的增长速度东部地区都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等绝对量指标上,还体现在增长率等相对量指标上;不仅体现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终成果上,还体现在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等发展潜力和后劲上。我国高技术企业只有着眼于长远发展,努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上下功夫,才能迎头赶上,并借此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我国高技术出口虽然增长较快,但其中很大部分是出于外资企业。如2003年外商及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出口额达到683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62%。我国本土高技术产业的出口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不容忽视。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

我国高技术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那么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究竟如何,下面通过人均利税、产值利税率、销售利润率等几个指标来进一步考察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

表5从人均利税、产值利税率、销售利润率等三个指标来反映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绩效水平。人均利税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和对社会贡献程度。从人均利税这一指标来看,三大区域均有一定幅度增长,中、东部地区增长较快,但只有东部地区的人均利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东部地区人均利税接近中部地区的一倍半,是西部地区的四倍半,表明了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效率更高。2004年制造业人均利税为1.93万元,低于高技术产业的平均水平。

产值利税率是企业利税总额占工业产值的比例,可以反映相对于产值规模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从产值利税率这一指标来看,全国产值利税率水平有所下降。1995年三大区域相差不大,西部地区最高,为8.51%,2004年中部地区产值利税率增长较快,上升为10.03%,而东、西部地区均有所下降,分别为6.36%和3.53%。2004年制造业产值利税率是14.31%,高于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也高于产值利税率最高的中部地区。

表5 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绩效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

2004,2005计算而得,未扣除价格因素

利润是扣除劳动投入、固定资产转移价值和上缴税收后获得的最终收益,是反映企业全部投入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销售利润率是评价企业获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从销售利润率这一指标来看,全国高技术产业销售利润率平均水平有所下降。东部地区销售利润率变化不大,中部地区销售利润率增长较快,从1995年的2.87%增长到2004年的6.25%。西部地区销售利润率2004年为负值,获利能力较差。2004年制造业销售利润率为5.04%,低于中部的6.25%却高于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三大地区中,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较好,人均利税处于第二,另外两个指标均领先于东、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绩效差于中部地区,只有人均利税最高。西部地区绩效最差。另外还值得提出的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水平在某些指标上要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反映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经济绩效仍然不够理想。

三、基本结论及政策含义

从总量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发展较快,规模迅速扩大,高技术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发展较好,总量较大,总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出货值等均处于优势地位,甚至是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较慢;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向东部地区集中趋势;相对于发达国家,从考察的几项指标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绩效水平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绩效水平并不理想,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还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也就意味着低于传统制造业的水平,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潜力。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虽然总量水平较高,但绩效指标不是很理想,甚至低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各项绩效指标相对较好;西部地区最差。

因此,我国仍应继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但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地区优势,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要继续保持优势,但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应该鼓励其尝试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而不是全方位发展高技术产业。另外,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总量水平,还要注意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水平,在高绩效的基础上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鼓励企业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努力发展本企业在本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增加R&D投入,来获得具有自主产权、高产品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产品,改变企业在价值链环节中不利地位;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限制企业的恶性竞争,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只有我国高技术企业的能力提升,能够与国外企业相抗衡,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才能真正的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宇.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2).

[2]王伟光.技术创新、市场结构及制度――关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绩效的实证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

[3]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当前高技术产业运行情况[J].技术进步,2005,(12).

[4]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高技术产业:2002回顾与2003政策取向[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2).

[5]陈汉欣.大力开展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布局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1,(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2

关键词:城镇化;第三产业;现状分析;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04

1 引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处于亚欧大陆腹地,于1955年10月1日成立,简称“新疆、新”,总面积166万km2,是多民族聚集区域,目前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和锡伯族等主要民族,新疆陆地边境线长约5600公里,依次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个国家接壤,2015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3个地级市、6个地区、5个自治州、13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62个县、6个自治县。2013年末全疆总人口为2264.3万,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264.1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903.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0607元,较2013年增长了2760元。

2 新疆城镇化推进现状分析

2.1 新疆城镇化发展特征

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区域,截止2013年末,新疆全疆人口为2264.3万,1978年,新疆城镇化率为27%,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了44.47%,年均增长1.44个百分点,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到2013年,新疆城镇化率的变化整体上表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具体变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到1985年,城镇化率在7年之间增长了5.23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城镇化率增长较快且比较明显,第二阶段为1986年到1993年,这一阶段城镇化率呈现出小范围的上下波动,增幅和降幅皆不明显,城镇化率数据基本维持在35.5%左右,第三阶段为1994年到2004年,这一阶段城镇化率稳定逐步增长,从1994年的34.2%增长到2004年的36.67%,增幅为2.47%,第四阶段为2005年至今,其中2005年到2006年之间城镇化率增长较快,达到6.5%,2006年至今城镇化率比较稳定,整体来看,新疆城镇化发展遵循诺瑟姆(Ray M. Northam)曲线,当下新疆的城镇化正处于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发展潜力较大,但要突破70%的后期成熟发展水平仍任重而道远,与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可以明显得出在1990年以前,新疆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是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但在1990年之后一直到2000年,新疆的城镇化水平增速逐渐降低,以至于在2000年以后,落后于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

2.2 省际间比较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别较大

本文选取2006-2013年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数据为基准,横向比较分析了2006-2013年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北省五省与新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分析结果可知新疆城镇化发展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下降和上升幅度较小,整体数据趋于稳定,在2006-2013年期间,对所选取的六省与全国城镇化率水平,排名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和新疆,新疆的城镇化水平发展呈现滞后特征,整体来说,发展动力不足,且低于全国发展水平,对于目前公认的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四个经济发达省份来说,城镇化发展程度更是相差甚远,其中可能的原因为新疆目前处于经济欠发达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占比较小,城镇无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导致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相比较低,河北省与新疆城镇化率的数据比较相近,在2006-2009年,新疆的城镇化率高于河北省的城镇化率,而在2009-2013年,河北省城镇化水平逐渐超越新疆城镇化率,其可能的原因是河北省处于京津冀,在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的经济带动辐射之下,城镇化发展也相应得以提升。

2.3 省内横向比较区域差异明显

对于新疆区内各地州(县)区域之间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差异比较明显,整体来说北疆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程度高于东疆和南疆区域,尤其以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的城镇化率水平较为突出,这一经济带区域包含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五家渠市以及东疆区域的哈密市和吐鲁番市等,总面积大约为9.54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面积的5.8%,以乌鲁木齐为经济发展中心,以铁路和公路沿线城市的布局为框架,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据2014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天山北坡经济带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新疆全区的69.4%,城镇化率达到86.98%,对全疆经济起着重要的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新疆目前的大城市都集中在北疆区域;对于南疆各地州来说,总体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发展布局没有形成,至今尚无大城市布局,第三产业服务水平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目前仍依赖于北疆城市的带动作用。2013年,北疆各地州市是城镇化水平均在40%以上,其中的主要城市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五家渠市以及石河子市的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按照诺瑟姆的“S型”城镇化发展曲线已处于晚期成熟阶段,北疆城市中的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和五家渠市城镇化率超过了93%,城镇化发展已经处于非常成熟和成功的水平,相比而言,南疆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则相对缓慢和落后,平均城镇化率只有28.67%,整体处于城镇化初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中农业和乡村人口占比较大,城镇化发展水平缓慢而落后,南疆各地州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处于55%以下,南疆地区的主要城市的城市化率均在60%以下,仅有新疆自治区直辖市的图木舒克市城镇化水平达到约83%,库尔勒市的发展水平约62%,整体来说,南疆地区发展较快的主要城市对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带动作用乏力;根据新疆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中可知按城镇非农业人口比例划分,有特大城市一个,即乌鲁木齐市,中等规模城市8个,分别为克拉玛依市、哈密市、伊宁市、喀什市、阿克苏市、库尔勒市、昌吉市、石河子市;小城市20个,小城镇约230个,这种特大城市和中等规模城市数量的偏少,而小城镇数量众多的城镇体系分布特征和结构,决定了在推动全疆城镇化进程中,特大城市乌鲁木齐的经济辐射缺失一定数量的中等规模中心城市来衔接和带动,所以对推动全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力度不足和辐射带动乏力。

3 新疆第三产业发展评述

3.1 第三产业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呈现起步慢、发展迅速的特征,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为新疆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政策上的支持和资本上的保障,1990年,新疆第三产业产值占GDP得比重为34.67%,同期相应的第一、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依次为34.67%和30.66%,新疆的产业结构呈现“三、一、二”结构特征,到最新的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略有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增长明显,到达45%,而相应的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值则降低明显,比重仅为17.6%,此时的新疆产业结构框架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模式,在1992年之前,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占比最小,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加速,产值占比逐渐提高,甚至在1995、1996和1998年超越第二产业比重,占新疆GDP的比重最大,而第一产业占比则逐年减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新疆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程度,1990至2013年期间,新疆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仍占有主导优势,只有个别年份低于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那么从整体来看,新疆的产业结构发展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特点,但是从发展势头可以看出,新疆第二产业的发展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发展则呈现逐步追赶并超越第二产业主导产业的趋势,可以推测,未来新疆的产业结构将会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模式。

3.2 与先进省份、国内平均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近些年来虽然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稳定,但是从总量上评估,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仍旧趋于缓慢,主要表现出第三产业产值总量较小,在全国的竞争中势头较小,且竞争力较弱。新疆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我国平均水平的比较,比如2013年新疆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4%,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约9个百分点,从对比关系图可以看出,新疆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在1994至1998年期间高于全国发展水平,在1998年之后,新疆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远,这种趋势维持到了2010年,从图可知,2010年之后,新疆第三产业占比快速增长,逐渐追赶全国同期的发展水平。但与全国其他省市的对比中,差距依旧明显,2013年新疆第三产业产值约为3126亿元,相当于同期北京市第三产业产值的20.84%,河北省的31%,浙江省的18%,江苏省的11.8%,山东省的13.8%,广东省的10.8%。

3.3 新疆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发展比较分析

从新疆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发展数据来看,在2013年新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除了相对于甘肃省的发展有优势外,相比其它六个省市的发展水平仍差距明显,但是从新疆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发展势头来看,通过相应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其发展空间还是可观的。2005年至2013年的数据明显可知,传统第三产业诸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在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逐渐减小,从2005年的36.02%降低到2013年的32.7%,在三大传统第三产业内部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下降的明显,从2006年至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每年以接近1%的水平逐年降低,相比而言,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明显,尤其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为突出,这说明新疆这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为后续的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鉴定基础,从统计的2005年至2013年期间,金融业产值占比增长了几乎5个百分点,从8.50%增长至13.44%,同期,房地产业也增长了1.54%,另外从统计数据可知,在2010年新疆房地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最大,之后几年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国家宏观调控对楼市的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可以推测,未来几年新疆的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有减小的趋势。

3.4 新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劳动分析

新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人员逐渐增高,且继续吸纳就业的空间巨大,从1990年以来的数据明显可知,新增就业人员约60%的规模从事于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第三产业不仅吸纳了大部分新增就业人员,还解决了大量来自于第一、二产业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从就业的总人数来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规模仍低于第一产业,差距约95万人次,最新2013年的数据,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比重为37.52%,第一产业为46.17%,最低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16.3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相对的第三产业则发展势头强劲,吸纳就业能力快速增长,随着新疆城镇化进程的逐步进展,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规模也将快速增加,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明显体现。

4 新疆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结论分析

(1)在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它省份的发展程度比较中,新疆的城镇化水平发展呈现滞后特征,发展动力不足,且低于全国发展水平。而省内各地州间的城镇化发展程度则呈现极不均衡的特征。

(2)1990至2013年间,新疆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仍占有主导优势,新疆的产业结构发展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特点,但是从发展势头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发展则呈现逐步追赶并超越第二产业主导产业的趋势。

(3)在与先进省份、国内平均发展水平的比较中,新疆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趋于缓慢,主要表现出第三产业产值总量较小,在全国的竞争中势头较小,且竞争力较弱。大部分年份新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与先进发达省份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比较中,更是相差甚远。

(4)从新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角度分析,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吸纳就业能力快速增长,随着新疆城镇化进程的逐步进展,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规模也将快速增加,且继续吸纳就业的空间巨大,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明显体现。

参考文献

[1]苏雪串.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J].财经科学,2002,(8).

[2]干春晖,余典范.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08).

[3]刘艳军,李诚固,李如生,董会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08,(5).

[4]吴子稳,潘群群,傅为忠.三次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分析[J].西北人口,2011,4(3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3

论文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科技和文化高度融合而产生的新形态,是全球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具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朝阳产业。

依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9个大类。文化创意产业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就业的增加、旧区的复兴、形象等方面都有贡献。国外的一部《阿凡达》,净赚19亿美元,相当于6.9万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的总和。在我国已有很多地区和城市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立市之本”、“立区之本。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许多城市纷纷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在这些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GDP的增速。因此,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丹东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丹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丹东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现状,是我国渤海经济圈和黄海经济圈的交汇处,位于辽宁的东南部,与朝鲜一江之隔,南临黄海,海岸线120km;西接大连庄河、鞍山岫岩;北连本溪(桓仁)、吉林(集安),现辖3市区、2个县级市和宽甸满族自治县,面积为1.495万平方公里, 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多种运输联合的立体运输网络,具有“沿江、沿海、沿边”三沿区位优势。

(2)资源优势。丹东除生产优质稻米等粮食外,还盛产板栗、山楂、核桃、蚕茧、野菜、药材、苹果、草莓、水蜜桃、葡萄及香瓜及多种鱼、虾、贝、蟹等海产,远销国内外;丹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居东北之首。拥有江(河)、湖、海、山、泉、岛、林、洞、塘等自然风景及自然资源。丹东拥有碧波荡漾的鸭绿江、雄奇峻美的凤凰山、谷幽的青山沟,突兀海面的大鹿岛、集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的五龙温泉等24处国家、省级以上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辽宁省著名的园林城市,成为辽宁省旅游业“金三角”热线城市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东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丹东拥有甲午海战的遗址大鹿岛,抗美援朝的见证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明长城的东端起点虎山长城,大孤山古建筑群等;丹东具有汉、满、蒙、回等29个民族聚居,提供了多彩,多层次的民族文化、民族饮食、服饰及风俗;鸭绿江流域的悠久的渔猎文明,使得丹东不但具有广阔的文化旅游开发空间,而且还可以为影视剧创作提供良好的题材。上述资源为丹东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资源优势。

(3)产业优势。2007年,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463.8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5.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5元;丹东市各类文化单位1470多家,从业人员17500多人。丹东市目前共有各类文化企业566家,从业人员11225人,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共计14.3亿元,丹东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产业优势。

今天的丹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体的沿江、沿海、沿边城市,这些无疑为丹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人文基础。

2、劣势分析

丹东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最具优势性和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如旅游、动漫、休闲娱乐、影视、会展等都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但大都处于培育和尝试时期。创意产业发展部分失掉了“先行优势”,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具有很大的差距,处于被动竞争地位。目前现状,产业发展观念陈旧,大文化的产业意识淡薄;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利用的很不够;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及措施等还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薄弱;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完善;人才缺乏是制约丹东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丹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策略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

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牢固树立起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就难以取得突破。要树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观念;文化建设既是公益性的,又是经营性的,多元化投入才能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的观念;树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创意产业运营观念;深度整合和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化”、“本土化”和“健康化”的作品,充分发挥“经济”和“文化”互为促进的功能,避免舍本逐末的观念。

2、营造良好的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这里的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良好的政策环境,丹东市相关部门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制定鼓励丹东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制度、金融环境,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快速、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主张“拿来主义”和“因地制宜”。支持创意产业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标准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措施(补贴、减税、投资允许、商业启动);政策规定(版权、地方配额、产业发展规划、直接投资规定);贸易措施(进口配额等);教育和培训(服务的引导或奖励办法);提供信息和市场开发服务;国际合作(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社会安全与繁荣政策等;另一方面是指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成功经验,完善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法中不明晰的地带进行完善和补充。其次,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知识产权交易(贸易)等形成一种尊重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社会文化氛围,创造出一种保护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软环境。

3、转变政府职能,成立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政府和文化界的事,更重要的是吸引产业界和经济界、投资界精英的加入,因此应改变过去政府主导的模式,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现状,社会共同参与的运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文化创意产业强大,才能把文化创意产业做大。改变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局面,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强和改善对丹东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领导。成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领导机构,组织由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跨部门、跨行业的专门小组。下设专职办公室,负责整合行政资源、推进重点项目、实施统一管理和行业指导、提供公共服务,确保和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部署落到实处。推进丹东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4、加快引进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智力、高知识密集度的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具有新意识、新观念、新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目前我市创意产业人才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使文化创意企业的原创力不足,自主开发的创意品牌不多。因此,必须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丹东应采取引进、激励和培养三管齐下的办法,要解决创意人才问题首先是通过优惠政策,如房屋租赁补贴政策、优秀作品奖励政策等,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吸引高级文化创意人才来丹东落户;其次建立文化人才公平竞争激励机制,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人才的生活、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是建立多渠道人才培育机制,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一方面是加强岗位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是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创意、设计、媒体及传播等专业和学院,培育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熟悉本地文化资源的文化创意人才。

5、运用科技先进手段开发丹东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同样,高新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就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科技可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创意者的科技素养;科技可以形成激发创意和拓展思维方式的技术环境;科技可以为创意产业提供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平台支撑等方面。

因此,我市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尝试运用运用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3D技术等现代科技和先进实用技术,结合丹东市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以地域特色为载体的动漫、电影、电视等作品现状,作为丹东文化品牌的先导,提升丹东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拉动当地文化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6、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

这里的“集聚”包括两方面:文化创意产品的整合和文化企业运营的集聚。首先丹东应该组建专门项目组,组织丹东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含丹东籍在外地的专家学者)加强对丹东市丰厚的文化资源的研究、梳理、整合、挖掘和开发,集思广益,推出内涵深刻的精品剧目、剧本,并以先进媒介生产、表现出来,打造“特色化”、“本土化”和“健康化”富有韵味的鸭绿江流域品牌文化产品;其次通过化纤厂废旧厂区、虎山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城、月亮岛休闲渡假区及女人街等现有资源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街区,规划集聚区内的企业结构,激励区内各企业互补合作,构建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6、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优化人文生活环境,增强文化消费需求

这里所指的基础设施包括软硬件两个方面。硬件基础设施指的是建筑物与制度所形成的连结,包括研究机构、教育、文化设施、会议场所以及相关的支持服务如交通、医疗保健等。软件基础设施指的是社群结构与社会网络的系统,有助于个人之间与制度之间观念的交流。优质的教育、文化、自然、新闻、出版等城市软件,可以为丹东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夯筑基础,也可以为丹东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广泛罗致一流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模式设计——对陕北民间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

[2]赵琼.湖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12.

[3]周国林.基于产业升级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 2010,5期.

[4]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全市党员推进丹东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学习资料)[M].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2008,3.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登封;武术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一、登封武术产业发展的状况

武术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武术需求,而使武术产品或劳务进入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产业门类。登封以武术为平台,以武术馆校为基础,带动武术市场消费、技术培训、表演、教育等多个方面,形成产业链条,向打造“中国功夫之都”迈进。经过多年的发展,登封已形成以武术为龙头,以武术产品、武术培训、武术旅游、武术文化演艺等4大板块组成的产业格局。

(一)武术教育资源发展良好,国内外学武人数不断增加

截至目前,登封已举办了8届国际少林武术节和2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武术爱好者。当前已有100多个地区和国家的众多习武爱好者来学武,已成立国外少林文化中心38家,全球少林功夫学员达到800万人,少林功夫喜欢者已有6000万人。登封武术学校非常多,目前,登封已形成了塔沟、鹅坡、小龙和武僧团四大武术集团,四大集团情况如下:少林塔沟教育集团,学生人数2.8万人,教职工人数2000多人,鹅坡教育集团,学生人数7500人,教职工453人,少林寺小龙武术教育集团,学生人数6000多人,教职工588人,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教育集团,学生人数15000多人,教职工1900多人,曾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开幕式表演。

(二)当地政府支持,武术产业快速发展

登封武术产业快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包括征地,对一些城市建设配套费,该免的免,能减的减,能缓的缓,这都是政府在武校中间投资方面给的政策,下面通过表格来加以说明当地政府对武术产业的重视。

从2001年至 2010 年当地政府出台有关武术产业发展的文件统计如下表

(三)已形成四大武术市场,但其他武术市场发展不平衡

按照武术市场开发的发展状况,大体上可以把武术市场分为武术技术培训、武术旅游、商业表演、武术金融、武术产品、经营性比赛等13类市场。从登封目前武术产业的发展情况看,仅有武术旅游、产品、表演和比赛等几个方面发展的比较成熟。比如武术产品市场发展的很快,由原来的购销形式式转变为产销形式式,农家方式转变为厂商方式,生产规模越做越大,产品技术及质量档次也比之前提高了很多,武术产品包括:套路器具、散打器械、武术刊物印刷、武术观光纪念品等销售和生产加工的厂商已有200多家,经济收入达到6000万元以上,并且,一些大企业的武术产品还远销世界各地,还出口过美国、法国、德国等地方。另外,像武术旅游、武术比赛和武术表演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个武术产业的市场划分来看,登封今后的武术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登封武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登封已将武术产业列为全市重点发展的目标,重点发展武术教育、武术演艺及禅修体验,今后以嵩山历史文化为核心,把武术动漫产业作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具体的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09年到2010年,这个阶段主要是培育少林功夫产业,同时加快国际功夫修学基地建设,组建全球功夫擂台,完善国际接待、信息等基础设施,预期到2010年,可实现年接待入境长、中、短期少林功夫修学观摩游客10万人次;第二个阶段是从2011到2015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扩大国际功夫观摩修学基地,使得基地容量逐步增至每年30万人次;第三阶段是从2016到2020年,预期这个阶段将全面建成以功夫产业为龙头,届时登封的无论是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都将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初步实现将登封建成国际化文化休闲和旅游观光度假城市的愿景。

三、登封武术产业发展策略

登封武术产业在某些方面发展的比较好,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武术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深度开发武术资源,平衡发展武术产业链条

在发展武术产业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度开发出武术内涵资源,其次在了解资源的基础上,在做好已有的4个武术市场的前提下,拉大产业链条,做好其他武术市场的发展。比如武术保健市场的开发,目前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成为体育健身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在推广健身功法方面下功夫,生活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健康需求,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武术健身处方与健身指导。因此在武术防身、健身、修身、技能培训、休质测试及体质康复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市场需求,可以抓住医武同道的文化的内涵,可以对此进行武术保健产品开发。

(二)丰富武术娱乐市场,完善功夫影视娱乐产业

功夫娱乐产业,是围绕功夫娱乐的各种活动所形成的产业。在这个产业链条中,武术演艺业发展较好,但是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应挖掘各大武术文化流派的内涵进行整合,创造出更多的武术创意表演剧目,应用于大型电影娱乐、舞台表演、网络游戏娱乐等各个行业,通过这些武术文化产品使世界认识登封,让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强,影响面更加广泛。

(三)当地政府与市场相协调,实业与市场相兼顾

建立武术市场不仅可以保证武术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同时也可以使武术发展有了稳定的资金支持,这样还可以拓展武术产业经营的领域,从而促进了武术实业和武术金融业的相互融合,也促进整个武术产业链条的稳定健康的发展,并最终实现武术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因此,我们认为在规划武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时,应该考虑其实际以及必要性,坚持武术实业与市场兼顾的原则,开发武术市场。这样,才能使武术产业良性发展。

根据登封目前武术产业发展现状,需要坚持登封市政府与市场的调谐。首先要协调登封市政府相关部门和武术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其次要强调武术产业的贡献率,逐步使武术产业得到相关部门的承认,一旦武术产业得到政策和理论认可,武术产业就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参考文献:

[1]赵迎辉,刘定一,登封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10):45-47.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房地产;土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日趋火爆,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财富奇迹,在很多地区,房地产业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在这种大的风潮之下,人们纷纷涌向房地产领域,不论之前做过何种工作,仿佛一旦进入房地产就可以资产翻倍。然而,经过几年盲目的火爆之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不断增大,国家和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些调控措施不断出台,房地产市场终于开始逐渐回归理性。那么,国内房地产业未来的趋势又是如何,当房地产企业不再暴利之后,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如有些人所想的那样彻底崩盘亦或是逐步走下坡路呢?本文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今后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一、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1.房地产投资状况

从目前国内房地产的经济来源分析,房地产投资依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比较大。这种投资一方面来自国内民间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就是国际投资。其中前者是主要投资来源,占到国内房地产市场投资总额的绝大部分,2011年这一比例约在76%左右,而从增长速度来看,除了2008年有较小回落,2004年至2010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状态,2011年随着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这一数据又逐渐开始归落。从投资结构来看,投资对象则逐渐由商业营业用房转向住宅投资。

2.房地产开发状况

根据中国房地产协会的统计数据,国内房地产开发整体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新开工面积增多,竣工面积增速减缓。随着国内对房地产市场政策的一些改变,一些开放商对土地的囤积情况逐渐向使用过渡,开工情况增加很多,但是为了保证足够的利益,往往故意要求施工单位减缓进度,导致竣工面积的增长很缓慢。二是拆迁规模受到遏制,但土地控制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房地产开发不断出现的负面拆迁新闻,国家也对此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若干文件用于规范拆迁规模和方式,但是土地使用依然难以得到控制,这其中既有开放商的想法,也有地方政府的授意,而且开发过程中屡屡出现经济问题。国家审计署的《24个市县2009年至2010年土地管理及土地资金审计结果》,列举了24个市县在土地出让、征用及相关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合规、不规范的问题,实际情况可能远不止如此。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2010年联合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中,通报了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全国“未报即用”违法用地清查整改情况,31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存在“未报即用”违法用地现象,其中包括一些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至今年3月25日,全国共清理“未报即用”违法用地案件36872宗,涉及土地总面积61.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7.2万亩。

3.房地产销售状况

从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销售量呈现出一定的波动,从2004年至2010年,销售量不断增加,即使在2008年中间有过短暂回落,但是从全年来看,销售量仍然是增加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4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1%,首度超过10亿平方米。尽管面临严厉的楼市调控,商品房开发投资全年同比增速仍然达到33.2%。但是这一情况到2011年随着国家调控的坚决执行而发生了改变,数据报道2011年房地产市场相比2010年下降了14.8%左右,且这一比例依然在继续增加中。但是房地产销售价格和销售量有所不同,虽然调控力度很大,但是房价近年来依然处于高位运行,虽然在个别地区稍有回落,但是不具代表性,从全国范围来看,房地产价格依然较高。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来看,受中国城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年轻人落户城市的主观意愿,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依然很强,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投资性购房热度依然不减。中国城镇化是目前世界上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在“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已经到了46.6%,规模是非常巨大的,这场城镇化运动也使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也直接促使了房地产的火热。另外,国家高等教育持续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他们最终绝大多数也会落户城市,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购房群体。再就是投资性住房,很多人在有了一定充裕资金后就开始考虑资产的增值问题,而随着人民币的不断贬值,通货膨胀的持续,国内实体经济以及股市的低迷,房地产市场便成为很多人的首选,这也是促使房价高位运行的重要因素。综合以上三方面,再加上保障房项目的延迟,目前国内市场对房地产的刚兴需求依然强烈。

二、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来看,房地产市场都曾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但是也有很多因为房地产而失足的例子,像是日本持续十年的经济衰退,根源就是房地产泡沫,包括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也是由美国的房地产企业和银行引发,那么国内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2012年4月18日,国家统计局了3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房地产投资、土地供应量进一步收窄,商品房成交量却逐步回暖。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与2012年3月相比,70个大城市中新房价格下降的城市是46个,持平的城市是16个,上涨的城市8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都没有超过0.2%。从同比来看,与2011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38个,比2月份增加了11个,这是自2011年9月个别城市再次出现价格同比下降以来,下降城市个数最多的月份。从环比数据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连续6个月下降。东南沿海城市如杭州、宁波、温州、金华、青岛等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幅也进一步扩大,3月份比2月份分别扩大0.5个、0.5个、0.6个和0.4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说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依然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此可以判断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升级具有可观的空间,我国房地产市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仍将处于总量增长型发展时期。

三、结语

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将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日益强烈。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这就加大了对住房的需求,刺激房地产市场活跃。目前城镇居民住房不均衡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中下等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应加快住房结构调整,扩大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力度,加快住宅发展,刺激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确实,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依然亟待规范,但是我们有理由给它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将最终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并最终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军,王忠伟.长沙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森林工程,2009(04).

[2]吴天全,史宏军.房地产测绘发展浅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9).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6

随着我国对中药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草药种植已被各界关注,而现代中药的兴起无疑给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各地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种植中药材,大力支持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近几年来,各地抓住退耕还林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加大中药材生产布局调整的力度。[1]作为中药材主产区的山东省相继出台了大力支持中草药种植的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中草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逐步形成了一批大的中药材优势和特色产区。

1山东省中草药种植现状

1.1山东省中草药资源和品种现状

山东省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波状丘陵区、鲁西北平原区;水系发达,气候温和,降水量集中,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我国中草药资源大省之一。省内中药资源丰富,有天然药材资源1470种,占全国中药资源种类的10%以上,其中植物类药材达1299种。大量收购的中药材390多种,地产药材200多种。许多中药品种在国内享有盛誉甚至闻名于世界,有的品种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我国的“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就记载了山东产金银花、北沙参、丹参、瓜蒌等地道药材,其种植和加工历史也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5年以后,山东省中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成为拉动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省内中药材种植面积由20世纪初的30万亩左右,发展到目前的18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10%,产值近90亿元。全省中药材种植品种70余个,其中实现规模化种植的20多个,金银花、丹参、桔梗、黄芩、西洋参、丹皮、徐长卿、栝楼、山楂、银杏叶等主要道地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1.2中草药种植生产区域和规模情况

中药材种植栽培已成为促进山东农业发展的优质项目,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前景广阔。种植区域由上世纪末的沂蒙山区、胶东半岛的文登、鲁西南的菏泽为主的传统产区,扩展至全省各市。省内除聊城、德州、滨州未有中草药基地外,其他14个地市均有不同规模种植,并逐步形成临-日-潍-淄、济-泰-莱、威-烟-青、菏-济、东营5个大的中草药种植分布区域。其中临-日-潍-淄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约占全省面积的90%,区内群山连绵、丘陵纵横,盛产金银花、山楂、丹参、黄芪、桔梗、徐长卿等优势特色药材品种;另外,文登西洋参、菏泽丹皮、平邑金银花、郯城银杏叶、莒县黄芩等品种,当地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省同品种种植面积的95%、85%、75%、70%、60%。山东省产区的金银花、丹参、桔梗、西洋参等中药材年交易量分别占全国同期同品种交易量的60%、50%、50%、30%以上。[2]

《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 2020年)》中确定重点建设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鲁西南、黄河三角洲、微山湖与东平湖五大中药材生产区,重点培育金银花、丹参、桔梗、黄芪等中药材优良品种20个以上。

“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正在成为省内中草药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省内现有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200余家,中药材销售专业合作社(公司)约300家;现有以中药材种植、提取、销售为主业的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0多家。建立万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0处以上,通过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现场认证的有6处。

2中草药种植产业化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2.1中草药种植技术人才缺乏,缺少专门技术指导,生产科技含量较低

中草药种植只要有土地和人力就可以种植,但中草药种植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管理规范,只有规范的生产,才能得到质量稳定、均一可控的药材。而我省不少中草药主产区缺少中草药种植技术人才,缺少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药农在田间管理上比较粗放,使用化肥、农药没有标准,造成中草药出现农残、药残、重金属超标,与GAP技术规范存在不小差距。

目前由于普通药农缺乏科学的种植知识和技能,省内优势中药材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品种退化、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致使出口的药材被外商退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缺乏指导农民种植药材的科技人才、市场缺乏熟悉中药材鉴定的高层次人员,致使中药材的优劣真伪难辨,从而使原本得天独厚的资源不能体现出其优势,也就无法转化为财富,因而严重制约着中药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指导农民科学规范地种植和鉴别中药材的高层次人才奇缺,以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不稳定、产业开发滞后,产业效益较低。[3]

2.2中草药种植产业信息不对称、缺乏统筹规划

市场宏观调控不足,产供销信息不畅。全省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中药材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药农的种植、销售等存在很大盲目性。药材属于特殊农产品,主要应用在医学领域,不像水果蔬菜是生活必须品,药农对外界市场信息不够了解,种植中药材主要受药材行情利好影响,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少有人会对药材未来的走势考虑。常言道“药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药贱伤农、血本无归的情况时有发生。

企业不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中草药的种植方法相对滞后,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中草药种植企业在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的拥有量严重不足,创新能力提升较慢,而科研机构偏重基础研究,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低。新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可靠的科学数据,从原材料到成品缺少可控的质量标准,在中草药的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未能全面利用现代化农业的手段实现技术创新。

2.3中草药种植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条较短

中草药种植产业链按龙头企业和参与者不同,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企业+基地+农户)、中介组织带动(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带动型(生产者与市场经营者通过合同构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以及其他类型。目前省内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少龙头企业带动,对当地农村经济和药农增收的引导、带动作用小,还未真正形成中草药种植产业特色;且龙头企业本身发展处于摸索阶段,也存在管理水平低、产品成本高、创新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中草药种植模式仍保留着分散、粗放的小农经济模式,多以农户和小型种植企业为主,受限于其获得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错误性,决策结果不能达到最优,使其对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较低。

大部分药材产业链较短,产业链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只有当中游和下游通畅时,上游之水才能顺流而下。而省内的中药行业主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对中草药的需求有限,企业竞争力不强,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不足20家,还未产生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3产业化发展措施

3.1健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产业大拉动,在推进上游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中、下游产业发展。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是重点,推动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是关键。继续推行“企业+基地+农户”“ 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推进中药生产和中药材加工企业在中药材产区建设稳定、可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促进道地和优势中药材向最佳种植区域集中。

中药材加工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提高收率,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并在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传统产品外,以金银花、丹参、桔梗、牡丹、栝楼、北沙参、西洋参等药材为重点,积极开展功能饮料为主的饮料、茶叶、功能性食品等延伸性产品研发;探索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途径,加强中药材在中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化妆品等方面开发利用,将中草药制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造更大的价值,培育几家过亿元的中药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3.2大力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实施品牌培育战略

中药材的种植是中药药品研制、生产、开发和应用整个过程的源头,只有首先抓住源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药质量和中药标准化以及中药现代化问题,因此,中草药的规范化种植对于推动我国中医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自2003年开始建设中药材GAP基地已来,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药材生产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要想取得中药现代化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大力推行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这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只有规范化种植才能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均一,因此,中药材种植中要树立品牌意识,突出规范化种植药材的质量优势,让消费者认识到品牌中药材的重要性,即“好药材才能制造好中药”。此外,应立足道地及优势中药材资源,建立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发挥道地药材在临床上特有的疗效,以便增强中药材的品牌效益,提高中药材价格竞争优势,使患者和基地利益最大化。

3.3推进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健全产业发展体系

立足现代化、规模化、信息化的功能定位,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市场的信息、包装、仓储、冷藏、运输等功能,提高辐射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采用专业培训、科技下乡等方法,培养一支用用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的产业发展主力军。加强中草药种植宣传,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到中草药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发挥种植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动中草药种植产业稳定发展。提升中药材产业在农业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强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与广大药农的紧密合作关系,增加中草药产业化的科技投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4,5]

4结论

随着中医的不断普及,中草药种植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规范种植中草药是对于中草药种植产业的最基本要求。良好的基地环境,有效的基地运行模式、质量溯源的安全意识,不断建全的中药材的产业链、战略品牌的培育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中草药种植业的成功大厦,基本达到了中草药种植产业的要求,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提示着中草药种植业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通过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中草药种植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措施,把握其发展脉搏,进而保障中草药种植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成明,靳光乾,付建国,等.对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医药发展论坛,2004,8(8):659-663.

[2]王志芬,刘喜民.山东中药材种植的现状及其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09(11):5-6.

[3]李祺,刘盈.我国中药产业链问题与成因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8(35):2214-2217.

[4]刘树震,赵红艳,刘孟建,等.济南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探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4):123-125.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7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服务外包逐渐成为跨国公司降低成本、提升产业链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江西服务外包产业在客户资源、布局、品牌、市场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为此,江西要把握住机遇,从促进合作、统筹规划布局,打造服务外包的国际品牌、发挥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入手,推进经济发展,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

关键词:服务外包 产业 集聚

服务外包产业概述

外包(outsourcing),在英语中是“outside Resource Using”的缩写,可直译为“外部资源利用”,是针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寻求资源(insourcing)而言的。服务外包作为外包的一种类型,国内外学术界对服务外包概念的理解很多,暂无统一、准确的定义。关于服务外包较普遍的表述是指企业将信息服务和商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给企业外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而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实质就是一种资源整合的管理模式,即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服务外包按业务领域来划分,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简称ITO)、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KPO)。信息技术外包是指企业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提供商向其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服务,以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ITO的主要业务范围有IT系统操作服务、IT系统应用管理服务和IT技术支持管理服务(包括软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是指一个或多个原本企业内部的职能外包给外部服务提供商,由后者拥有运作管理这些指定的职能。BPO业务范围包括:需求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业务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知识流程外包是业务流程外包的高智能延续,是BPO最高端的一个类别,一般来说,它是指将公司内部具体的业务承包给外部专门的服务提供商。包括研究类、分析类、市场进入类等。相对于传统的ITO来讲,BPO和KPO是服务外包未来的发展方向。

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国际化水平高的特点。目前,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已经成为推动国际产业转移新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对江西省相对落后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而言,是一个前景可期的新兴产业,也是升级产业结构的大好时机。

江西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西的服务外包从无到有,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江西服务外包作为江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支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外包中心。江西服务外包产业自2005年起初显规模。尽管起步较晚,但在过去4年内保持约29%的高速增长,至2008已经达到约41.2亿元的产业规模。从服务内容来看,软件及信息服务即信息技术服务(ITO)相关业务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软件产业外包所点的比重较大,约为87.3%。目前已经形成以先锋、金鼎、思创等多家重点软件企业为龙头的产业格局(见图1)。

(二)存在问题

虽然江西在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规模、水平和方向上已有一定的特点,但是,江西在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缺乏客户资源。与领先的同行相比,江西服务外包公司项目承接渠道少,缺乏客户资源,尤其是国际大型客户资源。目前,江西大部分外包业务仍主要从日本公司分包,江西企业尚未建立起直接、深入和战略性的客户关系,大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尚不具备国际营销的经验和能力,严重阻碍其未来发展。

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服务外包也很讲究规模效应,但目前江西服务外包发展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规划布局引导政策,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集聚效应受到较大制约和影响。

缺乏品牌。尽管江西政府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开展了宣传活动,但未能有效消除国际客户对江西省服务外包公司的顾虑。与其他国家的优秀外包企业相比,江西省服务外包行业缺乏一个有影响力、能够真正代表本地服务外包行业的行业组织。因此,无法与政府共同制定品牌策略并在国际上针对江西省的独特优势定位开展品牌建设活动。

市场不够规范。江西服务外包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外包服务质量的监控还不到位、服务外包合同还不是很规范、履行合同也不是很严格,缺乏行业标准以及市场不正当竞争等现象仍较多。

江西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

(一)促进合作并帮助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

重点培养几个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与领先的跨国公司建立合资或进行其他方式的合作,以获取国际客户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培养专业技能。同时,支持有条件的本土服务外包领先企业探索走出国门,对国外公司或者客户的内部服务部门进行并购。与行业协会、领先的全球企业或咨询机构合作,为并购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

(二)统筹规划布局

江西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领域、重点承接国家和地区,实行错位发展,打造城市服务外包品牌。国家认定的服务外包重点城市,要抓紧组织编制服务外包发展规划,明确服务外包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区域,立足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管理营运中心等,发展高端服务外包产业,发挥基地城市的带动作用。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应要重点规划建设服务外包集聚区,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打造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成果优势、技术优势,示范引导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产业发展。

(三)打造服务外包的国际品牌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江西服务外包品牌;增强企业实力,充实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江西品牌的整体形象。制定江西的总体外包品牌战略,制定针对全球外包客户和服务提供商的宣传要点,出台具体举措提升对江西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能力及优惠政策的了解。

(四)发挥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

为促进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服务外包产业快速成长,应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扩大优惠政策在现代服务外包行业的覆盖面,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分类优惠政策。大力改善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条件,鼓励银行向软件出口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服务外包企业在税收、外汇、海关、工商等方面享受软件企业同等待遇,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免征关税,国家重点软件出口企业免征所得税;外包企业实行网上报关,经核准,凭海关手续办理结汇和退免税手续;将服务外包纳入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考核奖励体系。

参考文献:

1.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8

关键词: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对策

一、世界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规律

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制约着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第三产业又为第一、二产业提供各种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纵观世界各国或地区三次产业发展变化,一般都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其变化与社会发展的顺序以及生产力的水平相一致的。

(一)农业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美元以下,第一产业居于主导地位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第二产业则处于萌芽阶段,其比重不大而且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刚刚起步,所占的比重很小,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二)工业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1000美元之间,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开始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并逐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随着工业生产的增长开始发展,其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这是以工业大规模迅速发展为标志的阶段。

(三)后工业化阶段

此阶段特点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以上,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所占比重很小;第二产业增加值的绝对值因工业高度发达仍继续上升,但其比重由上升转为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成为主导产业。

二、重庆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重庆市成为直辖市以来经济迅猛发展,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528.72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10.78%,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从283亿元增加到606.8亿元,增幅为281.36%,相对比例由17.1%下降为9.29%;第二产业产值从657.51亿元增加到3447.48亿元,增幅为424.32%,相对比例由41.37%上升为52.8%;第三产业产值从648.83亿元增加到2474.44亿元,增幅为281.36%,相对比例由40.82%下降为37.90%。到2009年,形成了“二、三、一”发展格局。

三、重庆未来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当今,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外资西进、内资西移,重庆市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的大好机遇。

(一)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内部结构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重庆农业生产结构和劳动力布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存在内部结构单一、劳动力占用大、可耕地面积少等问题。因此,重庆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目标要降低第一产业的比例。但是,在第一产业内部要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内部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养殖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发展城市特色工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重庆是老工业基地,其产业结构主要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今后一段时期,重庆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工作思路,同时,把发展城市特色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合理调整工业园产业布局,优化工业生产力配置,实施“工业兴市”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使重庆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积极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依托信息技术,打造以贸易、物流、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1、营造符合市场规律的产业环境,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首先,要放宽投资准入,扩大非公有经济的比重,形成多元主体并存的格局;其次,完善市场定价机制,政府的约束机制要保持科学性、稳定性,避免产业投机;第三,通过搭建平台和纽带,为企业联合创造条件,通过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商贸、旅游、房地产、信息等重点行业的规模效应和整体竞争能力。

2、加速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生产行业

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行业,依附于第二产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具有增长力的部门。

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2009年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占52.8%,这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尤其是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会展及中介服务,通过市场引导,提高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促进制造业内部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和服务交易市场化。

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具备成为贸易、物流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条件,应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文化教育、旅游、物业服务、家政服务以及社会化养老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

3、加强各行业的规范服务,提高第三产业的质量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目前迫切需要提高第三产业的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模式,强调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加快第三产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全面促进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①马辉,陈瑶.西部产业结构分析与战略调整[J].科学管理研究.呼和浩特,2001(8)

②卡学文.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分析及调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2001(9)

③石国庆,周桂荣.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和战略决策[J].经济界.北京,2010(2)

④石红. 第三产业对重庆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商业时代.北京,2008(13)

⑤2001―200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9

关键词:电影产业;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业迈出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的改革带来了我国电影制作、发行、推广方式的巨大改变和发展,电影业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

一、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1.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在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电影制作权逐渐放开,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城市影院总票房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1.72亿元,比2009年增长64%,中国电影票房迈入百亿时代。在电影行业分析师郜寿智看来,中国电影票房在2011年将继续毫无悬念地保持强劲增速,但增长的幅度可能相对去年来看会有一些下滑。可能会保持百分之四、五十以上这样一个增长速度。

2.衍生产品开发成为新趋势。

从发达国家的电影产业结构来看,票房收入只是电影产业收入的一部分,将电影作为产业拓展的初始平台,依托电影开发性生产品。是充分利用电影资源,实现收入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在美国,电影票房收入仅仅占电影产业总收入的80-40%,如大片《蜘蛛侠》的延伸产品开发收入高达2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电影的票房收入。

目前,中国电影业也开始尝试开发衍生产品,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国产大片《无极》在创作过程中就开始酝酿衍生产品的开发,其衍生产品开发的内容涵盖了图书开发、游戏开发、邮票发行、音像制品、动漫及玩具产品、歌舞剧、音乐等诸多领域,并在游戏开发上和法国一家全球最大的SD版游戏公司,签约开发游戏产品。事实上,《无极》的贴片广告也获得了一定成功。

3.产业维度和深度不断延伸。

当代电影产业在市场化和现代科技两大推力的作用下,制作方式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传统电影业与广告、网络视频、传媒等产业的多维度深度交融。目前要有效地推动这种多维度深度交融,需要两大途径,一是跨区域跨行业资源的深度整合;二是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电影资本与社会资本等资本的深度融合。

跨区域跨行业资源整合由于充分发挥了资源各方的优势,有助于快速提升我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大幅提高制作水平。由于动用高科技做特技耗资巨大,《无极》拍摄预算高达5.4亿元人民币,融资成为解决巨额拍摄费用的重要渠道,为此,《无极》的制片方选择了国际化的融资方式,并最终获得了中、美、日、韩四国的投资。二是加大影片推广力度。由于利益高度关联,在融资的过程中,投资方会往往会加大对投资对象的支持。例如在韩国。根据制定的计划,有500多家电影院放映《无极》,数量超过《英雄》。

4.营销推广力度不断加强。

当前。我国电影市场已经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这一变化意味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营销成为电影产业实现票房收入的重要保障。从电影强国美国来看,美国8大公司的电影平均制作成本1984年为1440万美元。2004年达到6560万,增长4.4倍,而电影营销费用则从1984年的665万美元增加到5485万美元,增长达到5.2倍。从我国来看,去年几个投资上亿的电影。比如《让子弹飞》和《唐山大地震》,其投资有很大一部分是投在电影营销上的,其中《让子弹飞》的营销成本与制作成本基本是五五开。通过铺天盖地的营销获得了较好收益,对当代中国电影产业来看,投入多少与产出已经相对成正比。

5.小投入影片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

小投入高票房的现象不断增加,2006年放映的《疯狂的石头》。投入仅300万元,却取得了2000多万元的可观票房。其投入产出比大大高于同期上映的大片《无极》,2010上映的《人在同途》也以800万元的投资赢得了4650万元的成绩。从整体来看,2010年我国电影产业实现的100亿票房中,除了《唐山大地震》等17部超亿元票房的国产大片拉动外,中小成本影片的市场影响力也显现出来。据统计,全年有59部国产影片票房超过千万元。其中大部分为中小成本影片。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中,大片垄断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多元化的产品新格局正在形成。

二、当代中国电影产业问题分析

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在体制改革的拉动,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年平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但是作为文化大国的重要文化产品,当前。我国电影产业无论从生产总量、生产质量、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上,都与世界电影强国有较大的差距。

1.国产电影总量小,资源浪费严重。

2010年,我国城市影院总票房破百亿,达到101.72亿元,但是,这一数据只占全球电影总票房的约4.9%。据来自美国电影学会MAPAA公布的最新数据。过去的2010年,全球电影票房的总和达到318亿美元,其中北美市场以106亿的总票房成绩占了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同时,在我国年票房破百亿的背后,我们还需要清醒地了解,国产片的票房情况又如何呢?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内地电影票房收入约48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21亿元,进日影片票房收入27亿元。同时我国电影产业资源浪费严重,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产生了520多部国产片和合拍片,最终上映的只有140多部。而一部国产片平均的投资是1000万,去年各制片公司大概投资了50亿。但回到手里的只有20亿,直接亏损30亿,亏损面非常大。

2.国产电影票房低,市场竞争力弱。

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票房收入前10名的国产影片实现票房收入约28.1亿元,而前10名的进口影片实现票房收入32.4亿元(见图一和图二)。上半年,进口片《阿凡达》以总票房13.7亿元占据榜首,占上半年票房的近三分之一,而截至7月,暑期档国产片仅有《人在途》以及《异度公寓》盈利。其他影片均未收回成本。在亏损的国产影片中,即使是大投资影片也不能幸免。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年初上映的影片《孔子》。根据制片方公布的成本,影片投资1.5亿元以上,最终影片票房在1亿元左右,尽管制片方并未公布收回多少成本,但按比例计算,制片方收回3300万元,亏损1.17亿元。

由于国产影片总体竞争力弱。同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又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导致国外电影企业对我国国内电影市场的步步紧逼。2010年,北美海外的票房增长达到13%,首当其冲的便是亚洲市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华纳、迪斯尼、派拉蒙、福克斯、环球和索尼六大电影公司世界25大票房收入来源之一。

3.国产电影缺少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

当前,依托电影形成的独特品牌,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开发衍生产品。已经成为电影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路径。在美国,就拥有像迪斯尼这样具有显著品牌标识的制片企业,通过动画影片的品牌影响力开发衍生产业,如主题公园、服饰、玩具、餐饮等都为其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华纳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品牌理念。以全球规模的形象征集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推出印有自身LOGO和产品图像的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家具有自己独特品牌标识,和品牌号召力的电影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在依托品牌影响力开发性生产业上,还没有出现典型的成功案例。

4.人才青黄不接。

分析2010年票房前十名的国产影片却不难发现,冯小刚、张艺谋、姜文、陈凯歌等4位导演的作品即占据了其中5席,其票房总和占据了国产影片总票房的30%以上。另外除《大兵小将》的导演丁晟为新人外,其他4名导演,如徐克、叶伟信等也是港台知名导演。从演员来看,葛优、周迅等一批明星大腕几乎“霸占”了银幕票房的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形成了喜剧片则“周星驰,葛优”、动作片则“成龙、李连杰”、枪战片则“周润发”的演员格局。可以说,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少数几位著名导演和演员个人的市场号召力已远远大于影片本身。此外,名列票房前十名的国产影片票房总和占据了2010年国产影片总票房的50%以上。而在美国,近年来这一数据为20%左右。如果中国电影业继续把资金集中投资在现有的几个知名导演身上,忽略了新人的培养。国产电影就难以迎来大发展的“曙光”。

5.国产电影想象力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