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产业发展状况集锦9篇

时间:2023-07-14 16:36:00

产业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产业;发展状况;硬件;软件

21世纪,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信息化,加快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的重点,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我国,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各项方面都离不开计算机产业,计算机产业成为信息化产业的领头羊,将带动我国的各类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十分重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一、世界计算机产业发展状况

在研究我国计算机发展状况之前,我们应该首先理清世界计算机发展状况,从其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国计算机发展提供借鉴。

1946年(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世界上第一代计算机在美国问世,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至今60多年的时间里,计算机产业经历了大型电脑、迷你型电脑、个人电脑和网络系统电脑四个阶段,在这期间计算机技术人员攻克了许多的技术难题,从生产困难到大规模批量生产,计算机被众多普通人所利用,从最初的数据计算及处理,到办公事务处理和工作控制以及网络等各方面。在这次革命中,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其中美国是计算机技术最发达的国家,这离不开美国政府对信息化革命的重视以及“信息告诉公路”计算,从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信息技术革命席卷了整个世界,为世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二、我国计算机发展状况

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56年至1965年的萌芽阶段、1966年至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至80年代的产业化进程阶段、90年代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的计算机产业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计算机硬件方面

计算机硬件主要包括个人电脑、外部设备及网络设备。第一,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约占计算机产业的2/3左右。第二,微机是计算机硬件市场的中心,外部设备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微机市场的高速发展开始于90年代,其中国内厂商控制着硬盘、显示器及终端市场。第三,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知名品牌,如联想、方正等。

(二)从计算机软件方面

计算机软件分为应用软件与系统软件,以应用软件为主。中国计算机软件发展势头良好,但其发展落后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在市场规模与增长率方面都低于硬件市场。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弱,尤其是计算机核心芯片技术主要靠进口,外国厂商把持着中国计算机软件市场。现在市场上的国内软件尤其是操作系统软件主要是在他人操作的基础上开发的,不符合我国对软件发展的需求。

(三)从计算机企业方面

我国计算机企业在数量与质量上在不断的提高,形成一定的规模。计算机产业是由一系列的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而构成的,随着计算机企业的壮大,计算机产业同时在快速发展。

(四)从计算机应用及网络化方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与计算机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变。第一,计算机在应用及普及方面成绩显著。计算机被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同时,计算机的使用范围扩大,不在局限于大城市中,普及到城镇、乡村,个人平均拥有计算机的台数在快速增加。到2008年,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网民最多的国家,超过了美国。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计算机技术尚未得到普及。第二,网络化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我国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重点建设了科技信息计算机服务系统、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等国家信息系统。另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便利了人们的信息共享,但是,计算机信息系统收到诸多威胁,如黑客入侵、病毒感染、网上环境污染等方面。

(五)从我国计算机产业国际化进程方面

计算机国际化进程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国际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市场,第二民族企业按照过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与经营,第三计算机的产出以外资企业的产出为主。中国计算机产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正在逐步成长,各方面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对策

(一)政府扶持与引导民族计算机产业发展

从美国、日本等国的计算机产业发展上看,其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与引导,因此中国应该明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中国政府应该给予计算机产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引导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如果由于财力不足,还可以为计算机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与融资环境,帮助其解决资金困难。此外,还要特别关注落后地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二)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人才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荣,因此计算机企业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企业可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保护人才,激励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计算机产业服务。企业还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其攻克技术难题,使得中国拥有自己的软件及核心芯片。

(三)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中国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让企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建立公平的工作环境,引导有效的竞争,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计算机产业立法工作

由于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仍处于初期,但是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得计算机产业的市场环境不稳定,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与引导计算机产额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国政府要建立统筹全局的信息产业法。各省可以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建立与本省实际情况总体规划。

(五)扩大国内外交流合作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应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引进先进技术,但不能依赖他国,走独立发展高新技术之路。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国外高技术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促进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他们完善的法律与政策。

综上所述,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计算机产业存在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但是自90年代以来中国计算机产业迅猛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使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我国政府应采取扶持政策,扩大国内外交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视人才,加强立法,等等措施。

参考文献:

[1]卜晓翠.浅析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现况及发展对策[J].科教文汇.2009,02:(2)56

[2]徐艺超.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状况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0(10):1213

[3]高迎晖,李路鹏.计算机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2,16(5):23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2

关键词:两会闭幕;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1. 前言

嘹亮的国歌声中,2010年全国两会相继胜利闭幕。此时,已是3月中旬了,距离春分时令也只有几天的时间。这意味着一年之中已经过去了将近1/4的时光。切实贯彻两会精神,扎实做好两会确定的各项工作,显得尤为紧迫。根据中国社会调查所2009年12月对全国16个城市2000位公众的调查显示,老百姓最关注的是住房与物业问题,关注度高达75.3%。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却使得“住”这个最基本的需求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压力,进而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去年各级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也遗留了不少问题。在本次两会中,极为关注房地产行业, 两会闭幕后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将走向何方了,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2. 房地产能否长期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具有相关产业链较长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房地产业发展的措施,而房地产业的率先复苏对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更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房地产业作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房地产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接近20%,占GDP的比重接近10%,个别地区这一比例更高,有些城市甚至把房地产当做地方政府的经济命脉。房地产能否长期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我认为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多地少是我国面临的基本国情,如何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一项重要课题。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长期而言,对粮食安全仍不可掉以轻心。也正是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虑,我国确定了不可突破的18亿亩耕地红线。从目前的情况看,面对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一耕地红线的维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粮食安全又不可忽视的情况下,将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显然不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不顾中国的这一特殊国情而普遍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无异于饮鸩止渴,并贻害子孙。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剧了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房地产业由于具有投资规模大、拉动GDP速度快、带来的经济利益多、彰显政绩效果明显等优势而与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特征相吻合,从而不仅成为地方政府确定当地支柱产业时的首选,而且又反过来成为刺激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的重要因素。房地产业与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在催生房地产市场短期畸形繁荣的同时,为这一产业和地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埋下不稳定的隐患。

3. 两会闭幕后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第一,住房供给将有所增加。

首先,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将增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2010年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其开工建设的套(户)数比2009年增加三分之一,以加快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安排建设的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安置住房规模将比2009年增加一倍,以逐步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其次,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和供应。第三,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开发土地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增长速度逐步回升,1—11月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5.8%。2009年开发商盈利丰厚,资金宽裕,新建商品房供给将保持继续增长态势。

第二,住房销售将趋于平稳。

金融危机中出台的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使一部分住房刚性需求在2009年得以释放;2009年末房地产市场的火暴,促使一部分潜在需求进入“抢购”行列,购买力被提前预支;高企的房价,超过了普通居民的购买能力,加之年末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变化,有实际需求者将会暂时选择观望。2009年末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表明了中央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政策调整加大了炒房成本,炒房投机行为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二手房市场受到营业税调整的影响,销售平淡。2010年年初,住房需求将有所减少,住房销售将趋于平稳。

第三,住房价格将由高位盘整转向回落。

2010年初,虽然大部分需求持币观望,但开发商手中资金宽裕,并不急于销售,供需双方将呈僵持和胶着状态,房价将在高位盘整。随着调控政策进一步落实,普通住房供应增加,投机需求被进一步抑制,房价涨幅将回落。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3

一、 **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

(二)糖酒业 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三)矿业产业 与红河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1.膏桐

**县的膏桐产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严格项目管理。通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国家财政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确定为林油一体化项目实施示范县,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立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绿色能源减贫项目三个示范县之一。

2.橡胶

(2)橡胶生产经营和改革情况 2000年前橡胶产业在我县的发展种植主要以农户自发管理为主,由于管理不善,其种植面积比较零星,管理比较粗放,经营形式较单一,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十一五”期间,在推进橡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橡胶产业化经营发展,把橡胶产业从零星、粗放、单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中,改变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群发展,制定完善了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夯实了基础设施,做了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有效及市场准入的经营管理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也扩大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充分体现出橡胶产业在**县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3)橡胶产业经济效益以及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调查,我县目前已发展种植橡胶产业的黄草岭、黄茅岭两个乡中,现可割胶的林地面积为960亩,实割胶株数为24000株,年产胶量为599吨,按每公斤当地收购价10元计算,其产值可达599万元。另在黄草岭乡堕碑村有个别农户,年割胶收入已达万元,仅该项收入,给当地贫困山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创收,使该地区的

农户得到了实惠,从而在思想上对橡胶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带动了该地区其它农户对橡胶产业种植的积极性。另外,在黄草岭乡由个体建成橡胶凝胶初加工工厂,总投资10万元,年生产凝胶10吨的加工规模,可有效地与种植农户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点,这一企业+农户,产品和销售相互连接的形成及目前橡胶市场前景较好的前提下,绝大地推动了该地区农户对橡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从当前形势分析,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对橡胶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认同,从而改变传统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山区优势迫在眉睫。

3.杉木

1990年,**县加大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发展力度,2000年后**杉木

4.草果

二、 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县目前的产业集群发展形势是好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比较显著的,但仍然处于打基础、度难关、求发展的时期,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品少。在**县铸造产业集群内,绝大多数产业生产的产品均为原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特别是板材加工、橡胶加工和其它农产品加工产业存在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水平有待提高。**县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乡村,小规模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产业缺乏资金和培育技术,新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产业集群支持、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县六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培育力度,促进产业集群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并长期符合**县情的产业。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5月19日 

引言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浙江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种数据表明已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经济结构体制增效升级势在必行。经济调整期正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3D打印等各类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经济模式正形成潜移默化的颠覆,推进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国务院在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浙江省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还包括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共九大重点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合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520.8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7%;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744亿元,同比增长8.2%,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增速超过10%;2014年1~5月,增加值达到1,119亿元,同比增长7.8%,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拉动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 

2011年以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浙江省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和意见文件。针对不同的行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并且规划引导发展;二是发展平台提升,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三是增强要素保障,即加大财政扶持。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1年开始,省财政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专项资金;然后是保障发展用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可以以工业用地最低标准确定出让底价;还要落实税收优惠,支持金融创新,浙江省金融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开展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可转债等方式进行融资;最后是引进高端人才,出台《浙江省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支持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在积极的政策指引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本文选取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名录中浙江省的64家上市公司进行考察,这些企业的规模及行业地位在我国具有代表性。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企业官网和巨潮咨询等官方网站,手动下载样本公司各个年份的年度报告。 

(一)经营状况总体向好。从2013年64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状况整体向好。具体来说,有35家企业净利润达到1亿元,有20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海康威视甚至净利润达到30亿元以上,大华股份、正泰电器等净资产收益率都将近30个百分点。一半以上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在40%以下。(表1) 

(二)布局相对集中。根据本文所随机采集的64个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情况表来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地区。64家上市公司中,杭州有19家,绍兴有15家,宁波有8家,台州有6家,嘉兴有5家,其他地区都在4家上市公司之内。这种分布状况与战略新兴产业占浙江省、及各市区的比重具有一致性,据浙江省规划发展规划研究院公布数据统计,2011年,杭州、嘉兴、绍兴和宁波四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了浙江省的65%。四个市的总量位居前四。其中杭州占23.2%。其他7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浙江省的比重都未超过10%。2012年,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3,030.94亿元,杭州为2,955.37亿元,绍兴为2,074.73亿元,嘉兴为1,232.62亿元,四个市的产值合计占了整个浙江省的67.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集聚性。同时,各市区也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如海洋新兴产业被舟山独占鳌头,新能源产业则是嘉兴位居第一,宁波、杭州等地则聚集了大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 

(三)产业内部结构相对集中。如表1所示,在调查的64家上市公司中,生物产业占6家,节能环保产业占9家,新材料产业占14家,新能源15家,物联网产业占15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占4家,核电关联产业1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三大产业上,分别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 

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企业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规模经济理论可知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利润有直接的影响,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规模。根据表1看出,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企业的净利润与总资产有一定的追随关系,总资产大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大,总资产小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小。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规模与其利润有着正向关系。总体来说,一个企业规模越大,其单位成本会减少,产值会增加,利润也会相应增加。(二)政府补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是政府补助,所以政府补助可以映射出政府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由此,认为政府补助资金可以作为衡量政府财政政策的指标。由以上表1可以看出各个企业当年享受的政府补助资金都相差不大,居于几百万、几千万的水平,与企业净利润比较起来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数据。各个企业的净利润确实相差甚大,各个企业净利润额起伏波动非常大,净利润最大的企业海康威视达到30多亿元,而最小的只有500万元;但他们得到的政府补助为人民币3,903万元和456万元,差异并没有如净利润的差异明显,由此可以认为政府的直接财政扶持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但是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 

(三)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表1中所呈现的各个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即税收返还额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可以比较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从表中数值看出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存在着一定关系,而且呈现出正相关,税收优惠大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也大,两者有一定相关性,可见政府税率优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效果,政府的扶持政策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税收的优惠对新兴企业的成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四)R&D经费投入强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R&D经费作为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血液”,是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一块的经费投入,大多数企业都维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但是也不乏部分企业存在偶然性,报告期的营业收入不乐观,导致比重较大,此类企业可忽略不计。从表中可以看出R&D经费投入强度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不如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大。R&D经费投入具有一定滞后性、高风险性、时间长、不确定性的投资回报率等特点。但却是企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投入。 

三、结论及建议 

从调查64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结果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势头良好,企业主要集中布局于杭州、绍兴等地,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是9大培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作用明显,政府补贴和企业规模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在产业政策完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刺激作用,适当使用政府补贴对产业的扶持,转而运用政府采购或其他方式加强对产业的支持;同时,要注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苗苗,肖洪钧,傅吉新.财政政策、企业R&D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4.8.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5

一、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青岛市在新材料产业化方面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十几年中不仅已在若干领域取得了众多高水平成果,而且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态势良好。据有关方面统计,2000年青岛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高新产品产值已经达到了412.4亿元(按产品法统计),其中,新材料产品的产出规模占当年同口径高新技术产品产出规模的比重为13.2%。按青岛市“十五”工业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05年,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50亿元,届时,新材料将成为仅次于电子信息产品总量的第二大产业,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加突出。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十分活跃,新技术不断成熟、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产业门类逐步增多,并对青岛的纺织、家电等传统优势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纵观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可看到其几个突出特点:

(一)市场容量广阔,企业投资热情高涨

据统计,2000年我国新材料的市场需求已达2500亿元,按其年均10%的增长速度推算,预计到2005年,我国新材料市场需求可达到4000亿元,约占国际新材料市场的9.4%。由于新材料成长性高、市场潜力大,并得到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近几年各地都出现了新材料投资热,涌现出了一批新生的专门从事新材料研究开发的新型企业和研究单位,并在促进新材料工业化应用的同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仅青岛市就拥有上百家已经跻身新材料及其制品的生产厂家。社会各界普遍对该领域寄予厚望,投资人的信心指数持续不减,筹建各类投资项目的热情高涨。据对新材料领域中镁合金材料、交联聚乙烯管材(新型建材)、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纳米材料等影响较大的产业对象,采取三个大类和11项具体指标评价的情况显示,样本调查对象中的各代表层均对其预期发展前景表现出强烈的“向好评价值”(参表1)。

表1 部分新材料项目的预期发展前景评价

附图

注:① 国外常用花费每1美元所能产生的效能来反映性能价格比。

(二)增长速度快速,市场回报率良好

为说明新材料产业的增长率状况,表2对青岛市“九五”末期若干领域中的新产品产值分布、利税分布、新产品品种分布及各自的增长率情况进行了测算和比较:

表2 青岛市六大产业领城中的新产品产值、利税、产品品种分布及增长率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

由表2的3个不同序列、6组数据可看到如下情况:其一,六大领域新产品产值分布中,最高的是电子信息领域(65%),新材料位居第二(13.2%);六大领域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中,新材料达到39.6%。这说明,近年来,新材料产业的成长性十分突出,各类创新性的投入和产出十分活跃。其二,六大领域新产品利税分布中,新材料位居第一(43.7%),其新产品利税增长率为37.1%,且贡献的利税绝对数额具有突出优势。这说明,新材料产业在其创业之初即显示出较高的贡献率,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于增进地方财政收入具有重要影响。其三,六大领域产品品种分布情况,最高的是能源与环保(28.2%),新材料位次基本属于正常(9.2%),但比较新产品品种的数额和增长率,新材料却稳居第一把交椅。这一情况同样印证了新材料产业创新性突出和创业活动活跃等特点。

由表3提供的青岛市新材料企业同期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实现税金等方面的数据,同样可以看到新材料产业良好的收益情况、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发展前景。

表3 青岛市新材料企业重要经济指标

单位:万元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

(三)产业基地建设已经启动,并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年来,青岛市为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薄弱和工业布局散乱的局面,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两大主攻方向,在努力营造优良投资环境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将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相关工业发展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已经初步建成了以青岛市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为技术依托的青岛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城阳区红岛高分子材料工业基地、星状布局的新型建材工业园等3个产业化基地。

三大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改变了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零星布局的不利局面,不仅为青岛市建材工业“退城进园”提供了很好的基地,而且为产品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平台。它对青岛市新材料产业高技术项目的孵化和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已显示出重要影响。

二、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不足

岛市新材料产业虽然成长迅速、并有部分产品和项目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多的差距。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力不高

前面已经列举了若干新材料企业良好投资回报和市场前景的资料,但企业短期盈利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其持续的成长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验证这一问题,我们对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相关生产要素匹配度、科技投入规模及构成、管理者创新力等项指标进行了分析:

1.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为14.3%,比当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平均10.6%的增值率高出3.7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平均20%的水平相比,则低出6.7个百分点(注: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是一个反映产品创新度的指标,它指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与同口径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市场回报情况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青岛市为14.32%,发达国家为20%~33%,二者的差距同样十分明显。它表明,青岛市新材料产业虽有良好发展前景,但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技术含量不足,其产品的市场回报率将受到一定限制。

2.在与新材料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相关生产要素匹配度”内部的各项分类指标评价问卷中,有5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原材料”比较容易解决,认为较难获得原材料的比例低于10%;有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劳动力比较容易得到;有7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资金供给难以保证。它表明,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是吻合的,资本推动和资本障碍并存是这一时期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而一般劳动力供给的丰裕,则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情况吻合。解决创业资本不足和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是当前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求。

3.从企业科技投入规模及其构成来看,新材料产业2000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在青岛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中排位第二;企业开办的开发机构54家,占全市总额的14.1%;科研合作单位为44家,占全市总数的9.2%,技术储备64项,占全市总储备的6.3%。由上述指标既可以看出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能看到它与工业发达国家或国内先进城市之间的差距。其中,r&d指标(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与国际上公认的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非r&d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研究水平不高,工艺水平落后(注:美国国防部1996年一份评估报告认为,

影响(注:“资金短缺预期乘数”,是在投资乘数和预算乘数基础上,反映资金短缺背景下使稀缺性信号进一步放大,影响投资人信心指数的一个参照性的指标。),资金供给不足的信号将进一步被放大,企业实现持续的技术开发和实施规模化经营的举措将遇到更大困难,而创新强度不够、经营规模弱小又反过来影响到资金的回收和利润的成长。它已成为制约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之一。

资源整合能力薄弱还表现为,受体制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各类新创办的新材料企业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浪费。据统计,目前在编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真正在研发机构从事科技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全部工程技术人员的20.5%,其中50%的工程技术人员因各种原因而处于空置状态。除研发人员数量不足、精力投入不足外,人才质量同样存在若干问题。

(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较弱

新材料产业作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之一,存在技术开发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以及难以确定的市场接受能力、难以确定的市场接受时间、难以预测的创新产品扩散速度等危险性。因而它对技术创新的频度和效度有着极高要求。保证这一频度和效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

现实情况与上述要求显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突出的问题有四:一是创新目标模糊。创新本是技术、管理、组织、市场几类要素的有机结合,但至今仍有不少人、甚至一些领导同志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和管理体系的变革隔绝开来,人为地给创新工程蒙上了一层“纯技术化”色彩。二是创新行为失范。为数不少的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在机构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和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三无”(无专门管理组织、无严格管理制度、无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的情况几乎随处可见。三是创新起点较低。它表现为:技术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落后。国内新材料领域掌握的关键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要落后5~10年;技术创新人才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缺乏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企业家;缺乏有效的资源组织系统,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研发人员,各自为政、分散开发,缺乏整体意志,“越界”思考问题和多学科协作的情况比较少见。四是缺乏面向市场的战略管理意识。许多企业的管理工作是围绕工作流程展开的,企业领导人及其管理层关注工作流程的组织,却忽略了控制整个企业走向的战略管理体系的作用。调查资料显示,新材料领域中刚刚创业的那些中小企业,往往既未对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及竞争优势作出准确估计,也未形成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的系统思路,企业发展带有浓厚的“跟着感觉走”的色彩。

(五)基地建设布局散乱、机制不活、吸附能力不足

比照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可看到青岛市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1.重复建设,缺乏重点。除三大新材料基地外,自1996年以来,青岛市还在家电、化工、医药三个行业建立了108处工业园,这些由各行业分头组建的园区普遍存在投入分散、低水平运行的问题。它不仅分散了人们对园区的注意力,减弱了资本集聚和企业集群功能,而且直接导致各个园区独立配套能力的下降和服务成本的上升。

2.选择对象把关不严。青岛市入驻工业园区的企业尽管不乏高技术项目,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突出。

3.信息网络设施供需差距大。由于产业基地布局分散,企业迫切需要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滞后,它与研发实验室、电讯及咨询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资料中心、产品展示及交易场地等方面的不足,共同构成了基地建设中的环境制约因素。这一矛盾伴随基地规模扩大和企业发展水平提高,尤其是国际化的交流还会进一步暴露出来。

4.基地规划缺乏“集群竞争力”的战略意识(注:集群竞争主要是不同空间或地域间的竞争,常表现为不同城市、不同工业带、工业区,甚至不同国家的竞争。集群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较多的差异,它通常还涉及到资源整合能力,甚至文化方面的评价等。),选址和布局只考虑“地皮”这一个因素,而未考虑所选地点基础设施的强弱、高等院校的有无、人员技能的水准等其他重要因素。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规律把握不准,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视野,是导致规划失误的重要原因。

5.基地运作尚未摆脱行政隶属关系羁绊和行政管理的老套路。现行的工业园布局虽对区域定位有所考虑,但组织资源的优化及企业规模优化的问题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同时,基地规模小、布局分散、功能不配套和入驻单位的稀缺,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基地内部竞争驱动机制的缺乏,妨碍了企业面向市场高效率运作和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推进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略进行新的规划,建立开放式的研发和产业化体系

,国内新材料行业将面临来自国际同行业竞争者的全面冲击。面对这种形势,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应当加速建立开放式的产业化体系,确立进口、合资和自主开发三个层次共同发展的战略。

具体要求是:产业发展要推广国际通用标准和国际化管理流程与营销模式;企业发展要注重国外市场的拓展,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新材料产品的“本地化”特色应当进一步突出,以便以本地化特征形成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此外,要重视通过建立海外研究开发基地实现“技术外取”的目标,通过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的有机结合,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应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冲击和挤压。

落实上述任务,要求理顺新材料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间的关系。在发挥本地区、本行业各类科技资源作用的同时,广泛开展跨地域、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技术合作和技术选择,并努力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转变科技工作者习惯了的选题方法,扩大新材料研究的范围,并注意处理好开发与基础研究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引进新技术的关系、各类研究单位之间以及各种科技计划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转变传统的成果推介办法,借鉴有关方面正在探索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在技术方和投资方之间设立科研中介,通过专业化科研中介机构,对各类科技成果的技术优势、市场潜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使投资方清楚新成果的市场前景,研发人员熟悉市场服务的对象,减少以往科研工作的盲目性。此项工作相对于通过召开成果会,或简单的“产品展示”功能实施产品推介的传统方式,不仅在信息覆盖领域、信号刺激强度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而且在增强目标的针对性、促进成果的持续开发和提升技术成熟程度,以及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有巨大的优越性。

(二)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行为方式和动力模型对于创新效率具有关键性作用。然而,动力模型和行为方式都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之上的,塑造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首先应推进包括产权关系再造在内的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创新实体和市场主体。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新诞生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应当建立一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关系明晰的财产关系;二是那些依托于原有企业的新的“项目”,应当在准确界定财产边界的基础上,通过股权置换等方式,引进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独立运作、按资本权益分配,以焕发创新的活力;此外,应当充分考虑新材料这一产业领域中众多企业属于科技民营型企业的特点,搞好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利用分配制度的改革,激励创新热情、塑造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效率。

在积极塑造企业创新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推动作用。包括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和人事等方面配套的措施,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运行机制;对传统的科技成果评价系统实施根本性的改革,鼓励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才走向企业,面向市场,并对有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将技术成果的评价建立在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能否实现产业化、商品化,能否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否获得较大市场占有率,并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和市场效益的基础上。

(三)加强基地建设,发挥新材料基地的孵化功能和企业集群效应

北京、上海等城市在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的经验很多,其中的关键点有三:一是高度重视基地本身的自我生存能力,在严格把关、优化入驻企业和项目的同时,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借助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实力,负责园区规划建设。这一开发模式不仅避免了政府包办具体事务的各种痼疾,而且保证了企业的自主性,提高了项目开发和园区建设的质量。二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局限,按经济合理性原则实施区域布局的设计。同时,依据园区地理位置,实施合理的功能分区,并为基地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三是坚持分类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园区建设之初就保持高起点、高层次的特色,在创业园中建立高质量的“孵化器”,使科技成果和项目在孵化器中得到集成和创新,为其成长为高科技含量、高效益、运作规范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学习国内先进城市产业基地建设的经验,青岛市应结合本地情况,努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明确产业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对那些违背经济合理性原则、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长期不能发挥作用的所谓工业园实施根本性改造。二是要突出重点发展方向,实施品牌战略,积极采用附加值高、无污染、低消耗的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新材料产业基地上水平、出效益;同时,制定严格的基地建设标准,开展有关的宣传工作,有效地实施形象工程,增强基地发展的活力和对创新型企业的吸引力。三是要树立“产业集群竞争

”的观念,将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发展与城市间、地区间、经济区域间,甚至与国外的地区或国家的同类企业竞争联系起来,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已经初显端倪的背景下,积极培养新材料产业集群竞争的优势,把握竞争的主动权和市场开发的先机,以争得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令人满意的回报率。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供新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扶植政策

政府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和帮助将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政策、舆论和融资方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促使区域内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合理、有效地流动;二是创造条件、降低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为地区经济发展出力,并为其中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支持;三是推动法律服务、技术咨询、产权交易和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的建立,使其在整合科技资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推动开放式产业体系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建立,鼓励企业与国际创新网络建立强有力的接口,聘用国外人才、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鼓励引进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整个新材料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产业;硬件;软件;网络

人类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知识经济时代迈进。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遍布全球的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以极快的速度获取大量的信息,真正做到了“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经济网络化与一体化成为时代特征。在20世纪人类科技进步史上,计算机的问世与计算机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普及应用可称作最伟大的发明。计算机及其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推动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以其神奇的威力,使这个世界发生着巨变。

1 世界计算机产业发展概况

计算机产业是更新发展速度较快、受科技影响变动较大的一种产业。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代电子计算机问世于美国开始,人类社会自此进入了以计算机的开发利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信息革命时代。计算机从发明到现在仅仅60余年的时间,经历了大型电脑,迷你型电脑,个人电脑和网络系统电脑四个发展阶段。仅从计算机芯片的技术发展速度就可以反映出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从产品研制到形成批量生产,4k存储器用了35年,16k用了33年,64k用了2年,256k和1m(1兆位)各用了3年。20世纪70年代,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微处理器芯片,微型计算机诞生;80年代,微型计算机生产的工业标准化平台产生,有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从而导致全球计算机产业二十几年来的加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在功能和应用范围上也从最初的数据计算和处理,扩展到办公事务处理和工业控制以及数据库、网络、图形处理等方面。

美国是世界上计算机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政府对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革命极其重视。1992年美国率先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投入巨资,从而把全球计算机技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人类社会也进入了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阶段。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世界带进空前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时期。

2 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从引进前苏联的计算机技术开始到目前形成比较完整的计算机产业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56年至1965年的萌芽阶段;1966年至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至80年代末,中国计算机产业化进程真正开始;第四阶段是90年代计算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以来,计算机产业和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年平均增长率高于42%,中国计算机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1)计算机硬件方面。计算机硬件主要包括个人电脑(pc机)、外部设备及网络设备,其中pc机包括台式pc机、笔记本电脑、pc服务器和工作站等。

①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重点还在硬件制造业上,约占计算机产业总产出的65%左右。

②中国计算机硬件市场以微机为中心,外部设备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微机市场的高份额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微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国内计算机外部设备市场格局已形成。其中硬盘、显示器和终端的市场均由国内厂商占据。

③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知名品牌的涌现对我国计算机硬件工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联想、方正、长城、浪潮等。

(2)计算机软件方面。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软件是全球最具有发展前景与开发潜力的产业之一,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软件市场大致可分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其中,以应用软件为主约占73%。中国计算机软件产业不论是整体市场规模还是增长率都低于硬件市场,但其发展势头较好。但是,我国目前的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市场主要被外国厂商占据,在基础操作系统软件上(如windows)几乎是空白,所推出的软件都是在别人的操作系统上开发的,即“外挂”式中文处理环境,这与我国对软件发展的需求还相差甚远,还需积累足够的力量。

(3)计算机应用及网络化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多媒体、网络化也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①我国计算机工业在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在应用和普及方面也卓见成效。每千人个人电脑拥有量从1990年的0.43台增加到1997年的6台。到2008年初,中国的网民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

②网络化给社会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八五”以来,我国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重点建设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科技信息计算机服务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十多个国家信息系统。目前,全国已建成60多个行业计算机网,有些网络还实现了国际联网。

(4)中国计算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形成的基本标志是其企业的成长、形成体系并达到一定规模。随着企业的壮大,计算机产业的生产规模得以较快发展。

(5)中国计算机产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成长。计算机产业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国际化表现之一是计算机业的产出以外资企业的产出为主,国际化表现之二是国际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市场。表现之三是民族企业逐步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

3 发展我国计算机产业的设想及对策

(1)要充分认识采取必要的措施支持民族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根据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支持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经验,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是有意义的。无论从政治、经济、科技的任一层面看,民族计算机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意义都是不容置疑的。

(2)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计算机产业不断发展的关键。中国计算机产业是在我国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政府对计算机工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并积极加以引导。但因财力有限,财政支持仍显不足。在这方面,今后还应不断加强与倾斜,为中国计算机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3)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让企业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平竞争,有效竞争机制,给企业宽松的发展环境。

(4)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让更多的计算机人才脱颖而出。一个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即是资源,要充分发挥我国计算机人才的专长及优势,制定保护人才的政策,建立良好的用人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民族计算机业服务。

(5)发展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事业。支持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企业成长。

(6)支持计算机市场的扩大和升级。鼓励计算机业特别是计算机服务业与电信业的融合。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7

【关键词】汽车产业,产业组织,SCP范式

1.我国目前汽车产业总体成果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示,2011年,我国汽车市场实现了平稳增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积极推进,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出口高速增长,汽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汽车产销量月月超过120万辆,平均每月产销突破150万辆,全年汽车销售超过1850万辆,再次刷新全球历史纪录。

2012年以来,中国汽车产销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汽车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较好,各类车型增长幅度相差较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2年1-8月,全国汽车产销1247.03万辆和124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19%和4.10%。

我国的汽车拥有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135.84万辆,到了2011年的9356.3163万辆,增幅达到近68.87倍。可见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引进世界领先的设备,使得我国的汽车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SCP范式分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S-市场结构

2.1.1 产业集中度。伴随着汽车产业产能接连不断的扩张热潮,原本以长春,上海,武汉为中心的三大基础产业基地,如今已经悄然开始改写。目前我国有6大产业集群,大致分布在我国长三角地区(主要是上海和江苏)、环渤海(主要是京津地区)、华南(主要是珠江三角洲)、东北地区(主要是长春地区)、中部地区、西南等地区已经显现产业集群雏形,并已初步显现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加强。根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统计,2010年,4 家汽车生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超过200 万,其中上汽集团汽车销量突破300 万辆,达到355.84 万辆,东风、一汽和长安分别达到272.48 万辆 、255.82 万辆、237.88 万辆。上述4 家企业(集团)2010 年共销售汽车1122.02 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62.1%,汽车产业集中度同比略有上升。

2.1.2 进退壁垒

进入壁垒的观测,可以从规模经济壁垒中规模比重系数来测算,主要公式为:

D=MES/(?鄱Xi)

D为规模比重系数;MES为产业的最小最优规模;Xi为产业内第i个企业的规模。

若D10%,则表示进入壁垒较高。据调数据表示,早在2006年,我国的汽车生产量为382.89万辆,从而D值为7.84%,到今天来说估计更高,因而根据贝恩的进入壁垒划分标准,我国汽车产业的进入壁垒处于高重度规模经济壁垒。

2.2 C-市场行为

2.2.1 价格战+广告战

我国汽车产业的价格竞争激烈,各汽车公司在价格上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息过。我国在20 世纪 90 代后全面放开了政府干预的定价策略后,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汽车的定价权在企业手中,基本上采用价格策略,由于生产率提高,国产化程度增强,营运成本降低,为汽车进一步降价提供巨大空间,因此汽车价格,特别是低端产品的价格连年下降,迫使一些中高端产品采取增加标配的方式,“稳”住价格。

目前我国汽车促销主要方式是广告。 广告投入逐年增加 ,2006~2008 年汽车企业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翻了 3 倍 ,2006 年前 6 个月汽车行业的广告投放总计205585 万元 , 增幅由去年同期的-8%变为 28%。 从投放媒体来看。 电视广告增幅达到 50%,报纸增幅为17%,杂志、电台和户外媒体增长率则大幅下降。 2006 年 10 汽车企业投入网络广告5063 万元,比房地产业投入还高。 可见网络逐步成为轿车广告投放的新宠。

2.3P-市场绩效

2.3.1 汽车销售量增长图

2006 年我国汽车销量超过720 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5%,第一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新车销售市场,世界总销量的1/10。2009 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1364 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 万辆,商用车总体呈良好表现。中国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国产汽车产销1379.1 万辆和1364.48 万辆,同比增长48.30%和46.15%。自主品牌逆势崛起,成为中国汽车振兴的脊梁。2010 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 万辆,再次蝉联全球第一。

综上可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更多的潜力,然而在发张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技术设备比不上世界水平,基础创新不足,产品差异化不明显等因素也制约着汽车产业的向前发展。因此,为了推动汽车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关联性作用,国家也应该大力推进该产业制度的改革创新,利用政策和市场的有效结合,推动汽车产业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8

人类的文化消费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从最原始的面对面唱歌进步到到唱片的产生,从照相机的发明到摄影技术发展使电影成为主流娱乐模式,从无线电的发现到电视技术成熟造就了数以亿计的电视迷,以及通过电视传导对育实现了远程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做到无缝接轨,大大地增长了文化交流的范围,这都是运用科技手段取得的成果。当前世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网络甚至空间技术的运用使得娱乐方式产生了深刻变化。从收音机、电影、电视、电脑等不同的终端所体现的绝不仅仅是文化娱乐工具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文化产业状态的飞跃。其次,现代传媒传播手段可以提高文化的传播速度,使文化产品最大程度地推广出去。好来坞之所以强大,强势推广是制胜的法宝。因此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数字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模式,拓宽流通渠道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和经营质量的关键。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加速发展和互联网络的广泛运用,文化信息传播的范围、速度和形态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再次,高智能的人才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激活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文化是智能资源含量的产业,文化产品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工作者的智能资源。智能资源是文艺生产各要素的核心,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开发性的资源。因此,可以说高智能的文化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总而言之,运用先进的生产力是促进文化发展出的重要因素和手段。

二、建立完善机制体制,支撑文化产业发展

具体针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单位,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经营性文化部门应该让其完全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自负盈亏,按市场规则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对准公益性文化部门,政府应加强引导,引导其扩大产业经营的范围,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充分运用行业资源,着力发展主业经营,积极拓展非主业经营,让这些在城区中有一定规模的行业能不断壮大成为一个产业实体;公益性文化部门是地方群众文化的主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政府要充当组织生产和加强管理的主角。与些同时,文化企事业单位也应大胆地进行体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责、权、利统一的管理模式。对内加快人事制度的改革,要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意见》及其实施细则执行,打破身份,按岗管理,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改革分配制度,体现多劳多酬,优劳优酬。通过体制创新,可以充分激励内部活力而极大的提高文化产业效率。

三、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实现文化资源重组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9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绿色产业 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我国GNP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过程往往是对自然资源开发与使用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沿用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工业模式,形成了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轻发展效益和质量,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状况,以致于我国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环境和自然生态等方面指标呈不同程度的恶化趋势。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发达国家的教训以及我国工业化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业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里的“新”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化而言的,在环境保护方面,是指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强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意义

绿色产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生态环境,支持国民经济和新型工业化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结构的升级,“绿色消费”将逐渐成为主流消费,绿色产品也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导产品。带有生态标签的新商标被认为是市场上消费者最可靠的消费导向,也是产品销售竞争中的有力武器。由此可见,绿色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绿色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目前,我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一、二、三产业间的发展不协调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事实上,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战略,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需要绿色产业来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可解决传统产业的两大问题,即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过剩。同时,绿色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新的产业部门,改造旧的产业部门。这对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展绿色产业有利于打破绿色贸易壁垒。随着我国加入WTO,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壁垒。在国际市场上,有无绿色标识及是否通过了ISO14000的认证已成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之外非常重要的内容。以前我国不少出口商品,如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经常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与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高效益原则是不相符的。为扭转这一局势,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综上所述,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我们只有心里装着“绿色”,手上创造“绿色”,向“绿色”要生存,要效益,要发展,才能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绿色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且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国内绿色消费市场尚未发育成熟。消费引导生产,产品迎合市场。虽然我国目前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服务等有关绿色产业的概念已渐渐被人们所熟悉,但对绿色产品的现实消费尚局限在少部分人的消费领域当中,而更多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还处于经常心动而没有行动的阶段。而这也往往成为生产者惰于生产绿色产品的重要原因。

企业经济规模小,基础薄弱。据统计,我国现有的9090家环保企业中,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占88%-90%,固定资产在2000-10000万元的大中型企业只占10%左右,而从事绿色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更低,特别是从事绿色食品的企业,大多数是乡镇企业。整个绿色产业的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低,资金分散,规模效益差。

绿色产业的科技含量低,市场吸引力有限。绿色产业的发展本应该以科技为依托,然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不近人意。国内生产的3500种环保机械产品中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5%左右。有2/5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只占20%-25%,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难以创造名牌产品。正因为以上原因,绿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2000年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年收入总额为1689.9亿元,年利润总额为166.7亿元,利润率不到10%。而与此同时,全球环保产业年产值高达6000亿美元。

发展绿色产业的对策

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要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资源负荷重、压力大的角度出发,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发展绿色产业的意义。广泛深入地宣传环保知识,开展各种环保活动,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环保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忧患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参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动员一切力量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绿色产品的消费市场,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也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调整产业结构,对传统产业进行绿化嫁接。产业布局涉及到自然资源、交通、动力、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因此必须遵守产业本身存在的生态经济规律、将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加以考虑。要加快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改造,努力将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用消耗少,效益高的绿色产业来代替和改造传统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以促使整个产业布局向资源节约型和质量效益型转移。政府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搞好长远规划和发展计划。国家或地区要拟定以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有效转换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计划,在地区布局、行业重点、投资方向、产品开发与结构调整、发展规模与速度方面政府要成立具有权威性的产业规划的决策和咨询机构,从宏观层次上把握地区布局,产业结构及发展速度。

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我国的绿色产业是一个幼稚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一是要制订税收、用地、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项目建设期和产品投产后的前几年内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以推动其发展。二是要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力度。绿色产业是综合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一个投资大,投入产出周期较长的产业。为了推动其发展,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使之形成“气候”。如建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绿色技术的开发、转化、推广项目优先安排立项和投入资金。金融部门在信贷资金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实行优先信贷、低息贷款等。三是营造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逐步建立起绿色产业的产品研究、生产、销售相结合的产业模式;建立起一整套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价格体系;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积极推进绿色产品标准的认证工作,提高绿色认证的通过率,提高申报效率。

组建企业集团,不断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企业发展走集团化的规模经营之路已成为共识,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把集团成员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组织起来,扩大生产规模,拓宽发展领域,推动技术进步,而且可以降低物耗,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取得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而目前,我国绿色产业由于起步较晚,总体上规模较小,水平低,竞争力弱,为此,我们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政府推进和市场引导促进绿色产业集团的形成,利用公司制改组绿色产业,理顺其产权关系,鼓励企业以资金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和联合,增强绿色产业的竞争能力,繁荣我国绿色产业。

加快培养和吸收绿色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推进技术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和发展绿色产业的过程中,关键的因素就是科技的进步及其运用。要实现低能耗,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依托科技,因此,要把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而科技的发展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具有先进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为此,一定要创造条件,大力培养和吸纳与绿色产业有关的科技人才,包括产品生产、流通,产品检测以及咨询服务等各方面的人才,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发展绿色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