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旅游市场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7-14 16:35:45

农业旅游市场分析

农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内需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农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农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农村旅游市场 旅游业 影响

学术界对我国农村旅游市场的研究较少,内容主要涉及我国农村旅游市场的问题、开发以及对策研究上。徐海军等(2010)基于扩大内需市场对我国农村旅游市场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我国农村旅游市场已经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大。陈琦(2010)研究了我国农村旅游消费市场滞后的原因,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消费预期不稳定、适合农民旅游的产品少、农村旅游服务网点少、农村旅游设施落后以及缺少对农村的政策优惠。郑阿丽(2011)认为政府和企业应该重视农村居民的旅游状态,为农村居民旅游提供便利及优惠条件。钱宝平(2011)研究了我国农村旅游的开发现状,认为我国农村旅游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由于农民的生活习惯、收入的不稳定性、文化水平与思想观念以及社会保障压力的限制,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没有显露出来。彭姣飞(2011)认为应该从旅游产品设计、营销渠道、产品价格、服务等角度来挖掘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

基于描述性分析的农村旅游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从旅游人次看

从图1来看,1994-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次一直保持着平稳的上涨区域,并且总旅游人次高于城镇居民,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对旅游的需求非常旺盛,农村市场发展潜力非常大。但是从2007年至今,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人次基本呈现不增长状态,而城镇居民呈现高速增长的状态,究其原因:第一,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重视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对城镇居民的吸引大更大,因此,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呈现高速增长的状态;第二,旅游企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城镇居民乡村旅游的开发上,而忽视了农村旅游市场的开发,从而导致农村旅游市场的萎缩。但是从1995-200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旅游人次一直高于城镇旅游人次,这相对于具有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矛盾的,这也说明农村旅游市场确实很大,但是开发度不够。

从增长率看(见图2),城乡居民旅游人次增长率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农村旅游市场潜力一直存在,现实需求的大小与政府和企业对市场的开发度有关。从图2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旅游人次的增长率呈现不规则变化,没有周期性趋势,但是可以发现,市场增长率不稳定,时跌时降,不会长期上涨或者下降,原因可能有:企业的市场开发策略本身存在不稳定性;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本身存在不稳定性,并且彼此消费需求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从而导致市场的不稳定。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出游人次没有像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那样骤升骤降的现象,所以农村旅游消费市场确实可以被激发,但是由于农村旅游市场开发一直停留在原来已经开发的市场上,对市场的扩展度有限,从而导致农村居民旅游人次增长缓慢。

(二)从旅游总消费看

从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情况看(见图3),我国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势头,但是增长速度不及城镇居民,特别是在2007年之后,说明旅游的消费与政府和企业对市场的开发程度具有很强的关系。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呈现稳步增长,但是发展速度非常慢,这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性、保守的消费观相关。

从增长率看(见图4),城乡居民的消费增长率呈现同增同降的趋势,这种趋势说明消费的一致性。这种趋势存在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趋势相同,导致其消费趋势相同;第二,旅游产品的价格及开发程度相同,导致消费呈现一致性。从图4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率非常不稳定,上升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从1996-2012年的图像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呈现以4年为一周期的周期变化。从1996-1999年的增长率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弹性比城镇居民的消费弹性更大,更容易受到外部刺激,在某种程度上说,农村居民的消费市场比城镇居民消费市场更大,并且是可以被开发出来的。

(三)从人均消费看

从人均消费情况看(见图5),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是农村居民的增长幅度大,并且呈现不规则性。稳步上涨可能是由于城乡居民的收入稳步上涨。2010-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上涨较快,可能是因为农村居民精神文明的提高导致人们对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观念对消费存在重要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思想一直比较保守,而消费的保守也是其中一方面,因此我国农村居民一直认为旅游消费是奢侈品,不应该过度消费,所以一直以来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不高,但这种观念在不断变化,从199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为7.55倍到2012年的1.86倍,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对旅游的消费观念变化很大,对旅游的消费越来越偏好。

从增长率看(见图6),城乡居民国内人均旅游消费呈现较长一段时间的低增长状态,增长率低于收入增长率,而农村表现更为明显,并且农村波动幅度更大,可能是农村收入以及企业对农村市场营销决策的不稳定造成。但是1995-1999年以及2008-2011年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率可以看出,农村的消费能力以及消费市场是可以被刺激出来,长期处于低迷的农村人均消费主要是因为政府及企业对农村市场开发的力度不够,没有相关的设施来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或者没有进行相关的措施来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并且从增长率的波动性可以看出,农村旅游市场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更强,也说明农村旅游市场其实相对城镇旅游市场更容易刺激,农村居民内心对旅游业非常偏好。

基于计量模型的农村旅游市场对旅游业的影响

本文计量分析采用各自的增长率。由于潜力旅游市场无法估计,当前只研究已经开发并实现的农村旅游市场对当前旅游业的影响,因此数据都为已经发生并且产生经济效益的数据。

计量变量包括: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总人次增长率(NR)、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总人次增长率(CR)和国内旅游总人次增长率(GR);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总花费增长率(NH)、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总花费增长率(CH)和国内旅游总花费增长率(GH);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增长率(NRJ)、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增长率(CRJ)和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增长率(GRJ)。

首先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所有序列不存在单位根现象,因此直接对其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GRJ与NRJ、CRJ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旅游人均消费对我国国内的整体性旅游人均消费的影响度为0.2258,而城镇的影响度为0.5220,农村旅游市场影响较小,城镇是农村影响的2.31倍。从GH与NH、CH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旅游总消费对我国国内的整体性旅游总消费的影响度为0.2183,而城镇的影响度为0.7364,农村旅游市场影响较小,城镇是农村影响的3.73倍。从GR与NR、CR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旅游总人次对我国国内的整体性旅游总人次的影响度为0.4850,而城镇的影响度为0.5586,农村旅游市场影响较小,城镇是农村影响的1.15倍。

结论

第一,我国农村居民旅游人次对国内旅游人次影响较大,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出行率比较高,农村旅游的需求比较高。第二,我国农村居民旅游的消费明显不足,对旅游业影响力非常有限。但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在一段时间内其实非常旺盛,这说明农民对旅游的消费不是保守,而是外在因素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没有适合其消费的旅游产品。第三,出行人次与消费需求可以反映出,我国农村旅游市场其实非常旺盛,并且这种需求不是隐藏在内心没有被农民自己知晓,而是已经展示出来,只是没有实现。没有实现的现实需求主要是因为开发不够,即政府和企业没有创造出旅游的条件和适宜农村居民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徐海军,黄震方,侯兵.基于扩大内需的中国农村居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旅游学刊,2010(3)

2.陈琦.我国农村旅游消费市场滞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1(10)

3.郑阿丽,薛建红.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旅游市场开发[J].顶山学院学报,2011(5)

4.钱宝平,赵万书.我国农村旅游市场的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7)

农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3

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一种旅游方

式。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以达到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又可以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近年来,河南省濮阳市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建成中原绿色庄园等一批农业旅游精品工程,大力推动了农业旅游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濮阳农业旅游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濮阳农业旅游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拓。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针对濮阳农业旅游客源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有助于濮阳农业旅游的更大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项目研究对象是濮阳市(市区及周边几个县区)16周岁以上至60岁以下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群。以他们参与濮阳市农业旅游的现状进行调查,并设计了调查问卷表。调查进行的时间是2009年7月18日至月25日,发出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2份,回收率率为97.%,有效问卷578份,有效率99.3%。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如期刊论文、网站、报纸杂志等,又采用访谈的方式对濮阳市不同人群的基本资料、工作、生活、旅游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用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并进一步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总结。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游客构成分析

1.游客性别和年龄构成

经调查,濮阳农业旅游客源市场中男性占51.1%,女性占48.9%,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公务出差机会和可自由支配时间,因而有更大的出游机会和动机。从图1中可以看到,游客的年龄结构成单峰状分布,以中青年旅游者占绝大多数,18―34岁的人数占到了75.8%,中青年龄阶段的游客构成了濮阳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中青年旅游市场是今后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的重要目标。

2.游客的文化程度、职业构成

针对游客的文化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中等专业水平的游客占到了50%,大专以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占48.5%,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13.8%,表明参加农业旅游的游客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

职业特征直接反映了游客经济状况和旅游需求的群体理念,是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参见图2农业旅游客源市场职业分布结构)参加农业旅游的游客职业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学生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受访游客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4.9%,这与实地访谈的结果一致,游客中的学生大多数认为在周末或假期参加农业旅游是一种很不错的休闲方式。这表明农业旅游自身的知识性、娱乐性、自然性受到了大量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欢迎,城市学生旅游市场是农业旅游开发的潜在市场。

3.游客的地域分布

从图3可以看到,在濮阳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中,濮阳本地市场占76%。其中濮阳市区的游客占绝大多数(61%),来自市郊乡镇的游客占7%,所辖县市占8%,临近县市游客占21%,省外的游客仅为3%。调查表明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以本地市区和临近县市为主,也反映出了目前濮阳农业旅游发展规模较小,游客吸引力不足的现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农业旅游的是以满足附近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体验农村、农事生活的特性决定的,附近居民是农业旅游的主要客源;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旅游景区交通的便捷性对游客的到访有显著的影响,而目前濮阳多数农业旅游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限制了远距离游客的的到访,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濮阳农业旅游的发展规模。

(二)游客旅游动机和消费行为特征

1.游客的旅游动机

在针对游客旅游动机的调查中发现,62.1%的游客选择以休闲度假为农业旅游的首要目的,26.7%的游客认为观光游览是农业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旅游吸引他们旅游的主要因素。其他动机诸如探亲访友、公务出差、商业娱乐活动所占比例达2%―5%,构成了农业旅游动机的积极有效补充。此外,农业旅游其他目的诸如:科研求学、民俗体验、参加农事活动也占一定比例2%,但不构成农业旅游的主要动机。分析表明,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动机的旅游需求仍是促进目前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今后农业旅游发展中应加大对其他类型产品的开发,丰富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层次,以满足游客的多种旅游需求。

2.游客的消费行为特征

在对游客逗留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游客选择一天(不过夜)占到了82%。一天(过夜)和两天以上分别占到了4%―6%。表明参加农业旅游的游客多以短期短途为主。在游客消费支出的调查上,发现农业旅游消费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参见图4游客参加农业旅游的花费),0―200元之间的花费比例占到了68%,结合对游客的访谈可知,多数游客在农业旅游中的花费除去门票、住宿等不足100元,这可能由于农业旅游消费是一种大众化的休闲旅游,参与门槛低;另外,农业旅游产品质量较差,尤其是卫生条件和服务质量问题,这些都抑制了高收入群体参与农业旅游的积极性。此项调查也反映了目前濮阳农业旅游产品存在质量低劣,产品单一,消费空间较小的现状,导致了参加农业旅游的游客重游率较低,回头客数量增长乏力等问题。

(三)游客对农业旅游的认知与态度分析

1.游客对农业旅游的信息来源

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可知(见图5游客关于农业旅游的信息来源),游客对于农业旅游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一些传统的大众传媒方式,电视广播(31.4%),宣传手册(14.7%),报刊杂志(13.7%)以及游客交流方式(13.2%)。通过旅游网站了解的只占少部分(7.4%)。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尽管一些景区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但多数游客还是不太习惯通过上网浏览旅游网站获取农业旅游景区的信息,而是更倾向于通过传统的媒体及游客间的相互交流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调查表明传统大众传媒对于提升旅游者关于农业旅游的形象认知有很大的影响,农业旅游景区今后在营销推广中要加大对大众媒体的宣传投入,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向游客宣传农业旅游,并注重游客相互间的口头传播渠道,重视游客的口碑效应。

2.游客对农业旅游的形象感知

调查中多数受访游客表示对农业旅游的认知程度了解或比较了解(66%),不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游客占31%,在游客对农业旅游的整体态度调查上,绝大多数游客表示更关注景区外在的环境卫生和内在的服务质量,农业旅游景区内的环境卫生状况、服务人员工作质量良好与否是影响他们重游的重要因素。景区内动植物特色和娱乐设施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游客对于农业旅游的态度。在农业旅游的功能认知上,50%的游客认为休闲度假,观光游览是农业旅游最突出的功能,康体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亦受到部分游客的重视。另外结合对游客和景区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得知,民俗文化、现代科技、文物古迹等成为了游客参与农业旅游新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农业旅游景区的建造在传统观光休闲的基础上,可以融合其他资源如民俗文化、历史古迹等既可以增加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拓展农业旅游的功能,也能够适应游客对农业旅游新的需求,从而扩大农业旅游的消费空间。

三、结论与讨论

第一,从游客性别看,以男性为主,但女性市场增长明显,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年龄构成看,中青年龄阶段的游客构成了濮阳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中青年旅游市场是今后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的主要目标,使游客获取轻松愉悦的感受是濮阳农业旅游项目的发展着力点。游客的文化程度较高,所以景区除了自然风景、娱乐设施外,还要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游客的地域分布以濮阳当地人为主,要提升景区层次、扩大规模,增强景区辐射能力。

第二,游客出游动机主要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主,过夜客人少,消费层次低,大多数以私家车和旅游专线为交通工具。除开通旅游专线外,要增加投入,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建停车场,完善公共交通,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

第三,游客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传媒获取旅游信息,除了保持传统大众传媒的宣传力度,还要加强网络营销、节庆活动营销,注重口碑效应。游客对农业旅游更关注景区外在的环境卫生和内在的服务质量,所以景区对内狠抓产品和服务质量,对外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总之,游客的需求是濮阳农业旅游发展的方向,各农业旅游景区既要满足游客现有需求,还要与时俱进,运用高科技,引导旅游消费潮流,以实现濮阳农业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

农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4

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特点

1.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

纵观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其依托仍然是比较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的地区,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差。

1.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来源相对有限

在众多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中,一般都认为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养的场所,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再结合季节性的果、菜、花实地自采现尝,趣味旅游活动以及参与传统项目,观赏特色动植物和自娱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3-4],其发展仍然是以农户为基础。相对分散的农户难以集中较大的资金开发深层次的旅游产品,造成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瓶颈。

1.3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从南至北,农业种植以及生产环境变化较大,因此,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不尽相同,以至于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形式多样。以昆明团结乡生态旅游经济为例,其发展的基础是以多样的民族民俗和人文资源为依托[5],发展特色旅游,由于其当地四季温暖的气候特点,使其景观特色以热带风情为主。在我国气候条件比较寒冷的大兴安岭地区,由于人烟稀少,农林业发达,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重点为北方特色的林区淘金方式,而田园式体验旅游发展较少[6]。尽管不同地域发展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均取得了成功,这也凸显了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地域特点性强的特点。

1.4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基础环境脆弱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是这两者依托的均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相对于生态旅游发展而言,农业环境生态更容易遭到较大破坏。以农业生产为例,由于长期的耕作,农田土壤肥力低下,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难免会使用一些化肥促进作物生长,使用农药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相对于传统的生态旅游而言,其脆弱性不言而喻。

2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一些生态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甚至成为了当地旅游产业的龙头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进行经营。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生态旅游接待各类游客达到了2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了8596万元,每年旅游人数与经济效益增长速度达到了13.8%和24.2%[6];在恭城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2年中红岩村累计接待游客达到了36万人次,被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主力,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7];在团结乡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仅仅“农家乐”一项旅游产业8个月内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17万人次,实现营业毛利490万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7]。整体上来讲,农业生态旅游仅是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其经济效益的增加说明其在地区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升高,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2.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

旅游经济的发展一般由3个市场支撑,分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在这3大市场中,农业生态旅游影响最大的是国内旅游市场这部分,其次是入境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购买权利。农业生态旅游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对游客的购买力影响最小,不会影响游客的购买权利,因此对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以及游客的购买欲望上。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农业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同,造成对市场的影响不同。在众多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农业生态旅游区一般安排在最后一站,作为游客的纪念品购买地,成为旅游经济的有效补充。由于地域的限制性,农业生态旅游一般主要接待入境旅游市场的人员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人员,很少接待出境游客。

另外,不同的旅游团或者游客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兴趣不同,也会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发展。在大多数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农业生态旅游区较少作为主要游览景点,一般作为旅游商品消费地点,或者农业生产体验区、游览休憩地点,并且由于游客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与职业的不同,对于这样的安排满意度差异较大,旅行社在线路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除了特别的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市场仅作为地区旅游市场的附属或者扩展区,但是由于在扩展市场也会发生消费,总体而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旅游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2.2农业生态旅游对旅游产业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影响的分析

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指在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支持下,如何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2大部分。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成本和宏观收益2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所依托的是固定的农业生产资源,相对于较大的风景区建设而言,其投资相对较小,并且交通、水电投资仅是在原来农家舍基础上加以改造,一般为体现原生态特点,改造幅度有限,这便会大大降低成本,并且对环境,传统文化以及艺术品破坏最小,安全隐患较小。从宏观收益上讲,农业生态旅游的主要收入群体为当地农民以及经营者、政府税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讲,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可以为其积累较多的资金,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原始积累,为地区旅游经济繁荣提供资金支持。从政府角度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顺应了政府为主导的旅游经济发展,并且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微观旅游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不同,它主要分析的是劳动耗用与经济效益的数量对比关系。在成本上,微观经济效益主要分析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由于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的个体性,造成营业成本较低,并且农业生态旅游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这便大大降低了微观经营成本。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无论是否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田地每年都是必须要耕种的,农业生产必须要进行的,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则是在固定投入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效益,从这点看,无论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收益的高低,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收入是额外增加的,增加的这部分收益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使用较少的投资获得了较大的收益,总体上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农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国有农场 农场旅游 旅游产品

农场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旅游对象,利用农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及农场生活发展休闲农业的旅游方式。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家,遍布祖国各地的农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对国有农场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能突破我国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还将有效地促进国有农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场竞争力,打造由农业生产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

国有农场开发旅游的必要性

我国于建国初期形成的大量国营农场,不仅安置了大批转业官兵、城市知识青年和内地移民,屯垦戍边巩固国防,而且开发了大量土地资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有农场长期的经济结构单一,历史包袱沉重,农场的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已不能适应形势。加之近年来企业积极减员增效,农场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对我国国有农场资源进行深层次综合开发已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农业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通过优化农场生产结构,拓宽经营思路,将我国单一性生产农场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既保留原有农业生产性质,又增加旅游业的性质功能,是国有农场开拓发展的新思路。开发农场旅游还可以有力地宣传各大农场农业生态特色,树立农场下属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的市场开拓,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获得农业、旅游业的双重受益。如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发挥其独特的热带风光和温泉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创建华侨旅游度假城,吸引外资兴建宾馆酒店35家,2003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当年该场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占农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

因此,国有农场应审时度势,重新定位,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增强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业的信心,逐步树立起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的新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场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双重收益。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农场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国有农场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各地农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景观类型多姿多彩,野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资源类型应有尽有,各类部级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分布广泛。一些大中型国有农场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高科技农产品栽培等,农业旅游观光项目丰富,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基础设施建设良好 我国国有农场居民一般集中住在场部附近的职工住宅新村,居住密集度高,规划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时,若对农场的居民点,高坡地与宜耕宜林荒地加以利用,更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成本。由于国有农场集约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农场的基础建设较好,在农场场部为中心的卫星城镇上,农场招待所、度假村小别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都作相关性开发,大大降低了农场旅游开发的成本。

员工文化素质较高 由于我国农场大部分都属国营性质,农场注重在职教育培训和吸收引进人才,据2000年国家农垦系统统计,农场职工文化水平多数受过中学教育,各类科技人员占农业职工总人数7%,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近四成,员工文化素质较农村总体水平要高,管理层次也较高,这为我国农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科技实力较强 国有农场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和较为完整的水利体系,综合机械化程度较高,拥有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以商品生产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服务网络,发挥着高科技农业的示范作用。近年国有农场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开发新特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等体现着国内现代农业的先进水平,先进的电脑遥控灌溉技术、独特的大田膜下滴灌技术、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等都是发展农场旅游的重要资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产业结构层次低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的状况不同,国有农场具有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和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产业、产品结构水平低,种植业比重大,第三产业仅停留在传统的商业流通和满足系统内消费方面,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空间联系不充分 国营农场一般是在荒远地区随着开荒种地而逐步形成的,距离城市的空间距离较远,与外界联系不充分。又因行政管理的不同,很难与周围大中小城市加强合作,由此导致国营农场空间联系的自我封闭性,影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使农场旅游与周围相邻旅游景点的联合营销存在一定的障碍。

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 国营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根深蒂固的农场管理观念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管理观念上求稳怕变的思想比较严重,经营观念上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缺乏市场、贸易、现代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与官本位的干部激励机制,使农场领导乐于追求近期目标而忽视长远发展,对农场旅游开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开发旅游促进农场发展的思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国有农场旅游发展的现状

国内目前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乡村以及高新农业园的旅游发展上,而对我国丰富的国有农场旅游资源,却存在着认知和实践上的不足,在国有农场旅游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个,土地总面积3922万公顷,农场企业遍布祖国各地,旅游业作为国有农场新兴的第三产业初具特色。目前,农垦全系统拥有旅行社20家,在全国风景名胜地区和各大中城市兴建了300多家宾馆、饭店、商贸旅游大厦,初步形成了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娱乐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年营业收入20多亿元。各垦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地貌、人文等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旅游项目,形成了具有农垦特色的旅游业。全国国有农场资源较为丰富的黑龙江、新疆、海南、广东等省区,近年来在开发农场旅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八五三农场等,利用其国内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完整的原始湿地生态系统,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光度假、人文考察、休闲购物的旅游天地。新疆农垦利用其独具特色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牧场,积极发展农场旅游,建立了军垦博物馆、农场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广东光明农场、华侨农场等则依靠旖丽的热带风光、地热矿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开发农场旅游,收到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我国在开发国有农场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总体来看,存在着部分旅游企业的素质不高,旅游产品单一、配套旅游设施不足、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很多农场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经营者旅游业务知识贫乏,缺乏旅游管理的能力与旅游服务意识;目前的农场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以垦区农业资源特色为主的现代化农场观光,卖点较为单一;资金不足也是我国农场旅游开发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很多农场旅游项目的开发都由于后续资金的不足而处于停建状态。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构想

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思路

政府主导 借鉴世界各地成功的农场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我国国有农场旅游的开发整体上应该以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主导进行规划,将旅游观光农场作为政府优先项目,辅导农场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提供专业的服务。当地政府也应重视对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规划与指导,不仅重视硬件的投入和建设,也重视软件的配套。例如深圳光明农场的旅游开发规划已纳入深圳市旅游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海宴华侨农场也被列入省旅游扶持重点,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同时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对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提出各项要求,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农场在运营、顾客服务、农场内外部环境、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达到以发展旅游带动农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规划先行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的编制将为旅游开发把握好总体方向,是科学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在国有农场旅游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农场旅游的发展方向和主题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旅游主题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国有农场本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又要考虑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与同行业的竞争状况,合理定位,创新求异。国有农场旅游发展应定位于市民亲近自然、放松休闲的大众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品开发要品味高价位低,面向大众。农场旅游发展应充分利用农场现有各类资源,立体化开发配合旅游产品,形成“一场一品”或“一场两品”的经营特色,以该品为核心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例如可以开展专题旅游设计,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时令节气如桃花节、荔枝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加强培训与管理 尽管我国国有农场职工的文化素质总体要好于一般的乡村农民,但发展旅游业毕竟不同于以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场产业,旅游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农场职工对旅游业务知识的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农场旅游的整体感受。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国有农场整体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也有利于农场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促进农场旅游健康和谐发展。

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

大量国内外农场旅游发展的事实证明,单一的农场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将生态旅游与度假旅游产品相结合,对国有农场旅游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品深度设计开发至关重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项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

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农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增长,旅游由观光为主向度假休闲体验为主发展。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由于其经济、资金、客源的种种限制,更应坚持深度开发,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更具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休闲度假农场提供的旅游活动内容不仅应包括农场田园景色观光,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农场生活的度假休闲游。农场旅游产品设计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旅游体验主题,例如采草莓、插秧、骑马、挤牛奶、剪羊毛等丰富多彩的游客体验活动。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区域,会产生独特的效果。例如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品尝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达到休闲娱乐的效果。

租赁休闲农场是近年来农场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是指设计由农场提供农地,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场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甘苦,享受耕作的乐趣。租用者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农场度假时亲自种植作业,平时则由农场代管。农场还应有完善的解说系统与指导人员,帮助游客协助农事操作,提高农场的度假休闲效果。

将国有农场的高科技产品与旅游相结合推出的休闲项目,是目前农场旅游发展新的趋势。例如深圳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场,带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感受。农场里开辟一块地方展示良性循环高速发展的农业生物链:如饲养一群鸡,鸡粪通过蚯蚓来分解成肥料,肥料再用来种植蔬菜,蔬菜除供人食用外还用来喂鸡,所有农场里的垃圾都将通过饲养昆虫来分解,形成生物链循环再利用,这一新型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基地 教育基地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场经营形态。农场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颇具教育内涵。国有农场应与各旅行社及有关学校合作开展学生春游、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了解各项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例如农场可以开放牛栏、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供学生和游人免费参观。游人可以完整地了解奶制品生产制作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参观,也是一次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受教育过程。参观游览农场博物馆,也是让青少年增长教义的良好途径。2004年国内第一个记录和展现“向大海要田、向荒滩要粮”围垦历史的博物馆―上海农垦博物馆在上海五四农场动工兴建。农垦博物馆集教育、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通过实物、照片和文字材料,原样展示知青们的工作和生活,真实记录一大批老围垦和几十万知识青年艰苦奋斗的闪光足迹。位于新疆石河子农场的军垦博物馆,通过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游客通过声、像全景目睹当年军垦战士进军新疆、剿匪、垦荒造田的宏大历史场面,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知青返乡农场游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青奔赴祖国各地农场下乡锻炼,农场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二故乡。我国有近千万知青,如今的他们属于能够自主消费的群体,也有闲暇时间和一定的消费能力,是开发国有农场旅游客源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群体。将他们的旅游潜能激发出来,会对开发国有农场旅游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知青旅行团队可以采用列车往返、分连队下乡、举办大型联谊活动并自选项目旅游的方式设计整体旅游方案。知青返乡游是我国农场旅游的独特形式,农场应积极顺应潮流,不失时机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客源,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为国有农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崔然.我国国营农场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

农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6

一、乡村旅游发展因素的分析方法(SWOT-PEST分析)

本人采用头脑风暴法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国内外条件进行了专题思考与讨论,同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了SWOT-PEST矩阵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SWOT-PEST矩阵分析表

SWOT分析是最常用的内外环境综合分析的技术。SWOT是英文的缩写组合,SW是指行业内部的优势或劣势(Strengths and Weaknesses;OT是指行业或企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存在一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机会与威胁,但这些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此从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进行SWOT分析有利于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决策,促进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二、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1.劣势与威胁

(1)经营观念落后,产品缺乏创新

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们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缺乏了解,这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土旅游”、“落后旅游”,他们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土得掉渣的旅游,越是土得掉渣越是乡村性的,到处充满牛粪鸡屎臭味的地方就越具有乡村特色,错误的将农村的“土”、“落后”与“自然生态旅游”、“返璞归真”旅游等同起来;另一种情况就是误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因而大兴土木,甚至抛弃原有的乡村特长,建立城市般的广场,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背离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与本质。

乡村旅游旅游的开发尚处于初期阶段,开发层次集中于以观光农业为主的观光旅游阶段,乡村特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游客的旅游活动除了采摘,大部分停留在吃农家饭、喝茶、聊天、搓麻将等活动上,乡村旅游目的地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地“茶馆”,这样的产品开发层次与结构难以满足游客深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2)市场需求有限、行业竞争激烈

任何一项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流向市场,而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的乡村旅游可分为城郊型和景郊型两种类型。城郊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以临近的大中城市居民为市场;景郊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以临近景区游客为潜在市场,而其他方向的游客则比较少;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乡村旅游开始于80年代末的深圳荔枝节,我国乡村旅游目前尚处于一个发展的初期阶段,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国外;再有,我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大都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差,因此这些因素制约了国际需求的增长,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的现实需求有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对“混泥土”的倦怠,在“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等理念的推动下,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为迎合这种潮流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热,大中城市的周围随之布满了众多雷同小异的乡村旅游景点,这加剧了乡村旅游业的竞争。

(3)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运行但也需要政府法律法规的宏观约束,在我国就连一部基本的旅游大法都没有就更谈不上有关规范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法律,而且各地方政府也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进行规范、约束,这就导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上处于盲目、自发、低层次的发展状态。在法律缺失的管理环境下经营者的非常规经营行为如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等行为却得不到应有的法律惩处,游客的权益也得不到法律的保障,这些状况反过来又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2.机遇与优势

(1)加入WTO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接待国,无疑,加入WTO也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随着中国的入世承诺的兑现,从2003年起外商可在中国投资景区,景区(点)也可以对外资实行转让经营、出租经营、委托经营,外资介入中国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经营,他们拥有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的营销渠道和网络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这样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引进外资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和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立足于更高的发展水平。

(2)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贫穷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在消除贫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绝对贫困人口由1979年的2.5亿下降到6500万,但这6500万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为了全面促进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国家政府对农村发展给予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的重点支持。乡村旅游扶贫不仅符合国家的扶贫总体思路,而且拓宽了扶贫的工作思路。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号文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将为乡村旅游走向一个新的台阶提供更好的经济平台和资源优势,同时,乡村旅游也将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而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3)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截至2002年底,我国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地区仍然占中国国土面积的60.91%。我国纬度跨幅大,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广泛分布着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农民,我古哦农民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的努力,培育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农业特色的各种非物质和物质型的乡村景观资源;同时,乡村旅游资源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比较大,季节、气候的不同变化也赋予了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同景观和风貌特征,使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丰富多样性特点,这种变化能更好地满足游客追求多样化的心理需求。

(4)旅游者具有较强的购买力

乡村旅游以农民为经营主体,游客在乡村进行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休闲体验即全部旅游的基本活动―吃、住、游、购、娱等环节都是在农村旅游区发生,因而消费水平低。同时,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是依托于附近大城市的居民,所以路途较近,交通费用少,而在其他大众性旅游活动中交通费用高达40%~60%,乡村旅游降低了游客的货币成本和体力成本,增加了游客的可支付力。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1.融入体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延伸价值

“体验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于1999年4月在其专著《体验经济》一书中首次提出来。他们认为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时代后,人们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将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一种新的价值源泉。体验就是使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享受。体验要求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服务产品,游客花钱购买的是一种经历,其核心就是从出发点到目的地再回到出发点的这一过程的体验。乡村旅游经营者要以旅游服务为舞台,设计更多的主题活动,让游客参与进来,通过经历与体验,让游客从中获得精神的放松与娱乐,并让这种美好体验伴随着游客长久存在。

2.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高低的关键,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第一,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并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操作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使他们具备能够承担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第二,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地培训。鉴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当地农民或村干部,因此应组织他们学习旅游规划、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课程;定期组织他们讨论分析旅游市场形势,促使他们了解旅游发展动态;组织参观开发经营成功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以吸取经验,经营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可否可持续发展。

3.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任何产品开发的目的都是为了进入市场,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当然,只有符合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才会有持续的市场生命力,乡村旅游产品也不例外,游客的消费需求是千差万别并不断变化的,因此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在采取无差异市场营销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专题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不断丰富产品结构并适当采取差异性营销策略,开发特定市场,使特色产品与特定市场结合,如:第一,青少年学生市场。旅游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种作用已日益得到家长的认同与重视,因而青少年学生的修学旅游将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股潮流与生力军。城市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从未去过乡村,对农村以及农业生产规律缺乏了解,以至于犯“花生是树上结的,板栗是地里长的”此类常识性错误,并且在金钱物质富裕的条件下不少城市学生沾染了浪费、怕吃苦的劣习,而乡村则是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与特性的天然课堂;农民的辛勤劳作、勤劳朴实也是对城市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现实素材。依托乡村附近的各类学校进行教育、学习性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将具有巨大的潜力。第二,银发市场。按国际标准,当一个城市或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7%时,这样的社会即将成为“老龄化社会”。截止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这表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年人厌倦了都市车水马龙式的纷扰与嘈杂,对乡村的“山美、水美、人美、田园风光美”的恬静的乡村生活独有情钟,同时他们具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和购买力,因此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可与银发族的养老、度假、休闲旅游相结合。大众产品与专题产品相结合的产品结构,无差异性营销与差异性营销相结合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将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客源,延长逗留时间,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秋玲:世博会与浦东商业新一轮发展战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1(2):38~42

[2]石强钟林生向宝杰: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3]何景明马泽忠李辉霞: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4]刘建平伍先福:发展乡村旅游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6,(4):7

[5]共和国面临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EB/OL].省略nc.info

农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7

关键词:近郊农村;银发旅游;市场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银发旅游概念的缘起

在旅游市场的细分体系中,老年人旅游也被形象地成为银发旅游,是旅游市场中比较重要的细分市场。在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老年旅游者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消费能力和充裕的闲暇时间,因此他们历来是高端旅游产品的重要客源,比如:在西方,邮轮旅游和境外度假旅游的大部分游客均为老年人。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人口国家的行列。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健全,老年人的旅游消费比例逐年上升,银发旅游成为老年人群体中重要的消费支出。由此看见,研究银发旅游对于整个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CNKI和万方数据库进行“银发旅游”或者“老年人旅游”的关键字检索,检索论文数量却相对有限,而有针对性的对于特定老年群体进行具体的市场分析的论文更加稀缺。由此,笔者以“城市近郊农村”作为研究范畴,展开旅游市场开发层面分析研究,希望能够给未来更深入地研究做一些探索。

二、城市近郊农村银发旅游市场特征分析

1.相较传统农村旅游市场,城市近郊农村旅游者具有更好的支付能力和更多的闲暇时间

作为近郊农村,相较其他农村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经济优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而由此带来的农民经济收入增速明显。故此,近郊农村的老年人具有更强的购买旅游产品的动机,对价格相对不敏感。

2.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根据笔者的实地走访和现场调研,得出的结论来看,近郊农村的老年旅游者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出游阅历较少。多以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显的特征。对于知名旅游城市具有较高的热情和关注度,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对于著名风景区的出游动机也比较强烈,如:五岳、九寨沟、故宫、西湖等。对于旅游资源的选择,则更关注自然景观而非人文景观。

3.从旅游内核上看,仍然热衷于观光旅游

从旅游活动发展的趋势来看,旅游活动会有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也是旅游动机的多样化的具体体现。农村老年游客由于尚处于旅游体验的初始阶段,因此,对于旅游的要求更多的是希望借由旅游活动,增长见识,体验异域生活,获得其他人的尊重。针对以上所述的旅游动机,参加观光旅游活动是近郊农村老年旅游者的首要选择。

4.旅游范围逐渐由国内旅游向出境旅游转化

随着近郊农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对于旅游的区域选择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较为富裕的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国内旅游,而把旅游的目的地向更加广阔的区域扩展。近几年,香港、澳门、台湾的出境游越来越受到近郊农村老年旅游者的青睐。这些区域既满足了老年旅游者走出国门的旅游心理需求,又具有较低的经济门槛,不存在语言障碍,成为农村银发旅游市场的重要产品选择。

三、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1.根据目标市场的实际需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从现今的旅游产品设计来看,真正针对农村银发旅游者需求来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相对匮乏。市场上虽然有以“夕阳红”为品牌的老年旅游产品出现,但观其内涵,和大众旅游产品的线路和模式差异不大,且此类旅游产品更多的是以城市老年旅游者的需求为蓝本进行设计的,和农村银发旅游者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得差异。综上所述,在农村旅银发游旅游市场的开发中,旅行社必须根据我们分析得出的市场特征来设计产品,让旅游产品能够切实满足旅游主体的各种旅游动机,才能吸引潜在的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实现市场开发的最终目的。

2.针对“银发”特征,加强旅游产品的保障性设计

老年人在出游过程中,最为关注的是安全问题。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且多有慢性疾病,所以在出游中,必须着重考虑保健和安全方面的问题,现今很多老年旅游团队都配备随队医生和护士,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尝试。与此同时,在线路设计和景点安排上,也必须考虑老年旅游者的体能和心理承受力,避免老年旅游者过度劳累。

3.制定合理、高效的市场营销模式

产品需要营销,才能被顾客了解和接纳。现在大部分旅游产品是通过报刊、电视媒体广告进行营销的,这种营销模式在城市中获得了成功,并不意味着在农村市场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针对近郊农村市场的特征,制定出具有特点和针对性的营销模式才是拉动产品销量的关键。比如可以尝试,建立口碑效应,让购买过产品的农村老年旅游者成为产品的促销员,和村民委员会等农村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荐价格优惠的旅游产品等。

4.利用旅游活动客观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对异地生活的感知和体验,通过参与具体的旅游活动可以使城市近郊的老年人感受到服务业发达的种种便利,而在完结旅游活动,回归常态生活的时候,对发达服务业的心理向往还将继续,这种刺激可能在客观上促进城郊农村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农村经济在三次产业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农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8

关键词: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旅游;研究

乡村旅游吸引物主要是乡村幽静的环境、秀美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悠闲的生活节奏,是使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由于乡村旅游的大力开发,在旅游市场上必然形成激烈竞争为此,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提高竞争力,提高旅游收益,实现乡村旅游地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一、昌吉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1、昌吉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昌吉州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最初的“农家乐”大部分是农民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所进行的经营活动,目前,围绕乌鲁木齐这个全疆最大的客源地,昌吉州乡村旅游全面展开,集中在昌吉市、阜康市、玛纳斯县等地。为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层次和水平,2006年昌吉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自治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

2、昌吉州乡村旅游产品结构

经过多年发展,杜氏、绿野、杜家庄等“农家乐”已成品牌,以“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玩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独具特色,赏冰灯、看花灯、品小吃、观社火等文化内容又为这一特色锦上添花。为突出乡村旅游的地方特色打造旅游名牌产品,昌吉州推出乡村旅游十大线路并评选出乡村旅游十大景区,昌吉州乡村游目前已经占据了整个昌吉回族自治州旅游业的半壁江山。

3、昌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根据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和投资主体,昌吉州乡村旅游开发主要采取了以下典型模式:个体农庄模式;景区带动型模式;乡村组织型模式;公司+农户型模式通过这些开发模式可以看出,目前昌吉州已经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以旅促农”的发展模式。但就推动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而言还远远不够,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

二、昌吉州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笔者在查阅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昌吉州客源市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昌吉州历年乡村旅游统计资料显示,到昌吉州农家乐旅游的游客绝大多数是以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本地及周边的都市居民为主。

三、昌吉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客源市场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昌吉州乡村旅游在日趋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人们重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1、 产品结构单一,缺少文化内涵

昌吉州的乡村旅游景点类型主要是休闲农庄和乡村度假村,开发项目多集中在观光、垂钓、农家乐等方面,民俗风情和参与互动性项目开发较少,产品特色雷同,资源吸引力不足,产品缺少一定的文化内涵。

2、缺乏整体规划,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到目前为止,关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大都是农民自发的,因此在开发上存在着小、散、乱的问题,难以形成功能互补和群体优势,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3、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我国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4、服务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

乡村旅游地绝大多数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近年来由于乡村旅游的带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旅游区的道路、停车场和交通标示系统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其次,卫生条件较差,生活污水和废物未经任何处理任意排放,缺乏必备的环保措施。最为突出的表现在客房、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

5、社区参与意识差,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农民应该是乡村旅游的真正主人,也是传递乡土文化,耕耘田园风光的主体。但目前,旅游开发商征用或租赁农民土地,使许多农民排除在乡村旅游的大门之外。此外,有些农民即使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浪潮中,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经营乏术等原因,濒临破产。

四、昌吉发展乡村旅游对策和措施:

1、加强客源市场调查,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

昌吉州的乡村旅游开发可以将目标市场确定在以下几个细分市场上:市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周末工薪阶层乡村旅游市场,这部分客源的出游,大多数是单位组织或以同学、朋友聚会的方式,数量通常较大,但消费不算很高。同时,那些虽出生并一直工作在城市里却喜好乡村宁静环境的离退休职工,都是乡村旅游不可忽视的潜在市场。

2、强化社区参与,确立适当的发展模式

以旅促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是以旅促农,充分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笔者认为应采取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的多主体参与的开发模式。

3、树立品牌形象,加强宣传促销,

乡村旅游品牌塑造的关键环节在于旅游品牌定位与设计。结合昌吉州独特的 “地脉”与“文脉”,以“天山脚下乡情、塞外田园风呢观光”为口号,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开展民俗、乡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旅游项目。

5、加强旅游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改善民俗旅游村和农家乐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昌吉州乡村旅游的规模,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和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使更多的旅游者在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体验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农业旅游市场分析范文9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