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06-28 17:06:48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1

记者:史教授您好!2005年10月11日,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伦理 心理 生理知识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建立和完善‘三理’教育的有效机制”,把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三理”教育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中,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见河南省教育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请您介绍一下省教育厅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史彩娥: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2002年8月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精神,2002年10月,河南省教育厅印发了《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为我省设置的六门地方课程之一,并且规定小学12学时,中学14学时。省教育厅要求2003年秋季首先在实验区的一、二、三、七、八年级使用,然后逐年推进。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以下称省基础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地方教材――《心理健康》。

2003年5月,河南省教育厅下发了“转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并提出了贯彻意见。要求从2003年秋季开学起,省辖市有条件的中小学都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学校要按照教育厅印发的《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教基[2002]517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地创建的示范性高中、各实验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县城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培训,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和地区的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为做好这项工作,省教育厅专门下发文件,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组”,设在省基础教研室。

记者:省基础教研室作为政策执行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这些年来为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史彩娥:首先是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2002年10月,省基础教研室成立教育心理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研员。2003年10月,各市也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心理健康教研员的配备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专人负责。省基础教研室要求学校抓德育的副校长负责这项工作。实验区、城市学校和有条件的城镇学校必须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2004年起,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启动。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河南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开始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做的工作有: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受教育厅委托,每年对地方教材――《心理健康》进行教学教法方面的培训,不定期进行教学观摩,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水平。2004年至今,举办了两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比赛。到目前为止,进行了两届心理健康教学论文评比。

2.培训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每年省基础教研室不定期对全省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系统,循序渐进,逐步提升。每次培训请心理健康专家咨询组成员为教师“量身定做”一些教师需要的学习资料,深受欢迎。

3.建立了两批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以科研带动实验。科研实验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各实验校立足解决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和薄弱环节,申报研究课题,以科研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4.下发了关于对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的评估文件,使得各心理健康实验校向规范化发展有了依据。

5.2004年成立了“河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发展了一批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会员,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6.面向全省教师进行网上咨询服务。2003年,在省基础教研室网站“心理咨询”栏目里开辟了“心理快餐”“心理辅导”“学术交流”“政策法规”等栏目,放置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关资料,解答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包括家长和学生的疑问和问题。

7.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做好教师的“服务员”。心理健康是一门新学科,专业性较强,大部分教师是兼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为此,我们为教师开通了免费咨询电话,每周五下午为教师答疑,深受教师的欢迎。对于教师转介过来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请心理治疗专家为其作系统的心理辅导。由于目前高中学生严重心理问题者多,我们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招办的《招生考试之友》杂志的《心理氧吧》栏目里,专门开设了“史教授心理信箱”,解答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8.送心理健康教育到学校。每年深入到各中小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家长、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09年4月份,省基础教研室和《大河健康报》联合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公益活动,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增进了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了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记者:河南省各地在省基础教育研究室的指导下,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情况如何?

史彩娥:几年来,各地也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发展不平衡。可喜的是,不少市教育局领导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逐步稳渐有序地开展这项工作。有的地方的心理健康教学研究活动已经正常化。特别是一些实验区和一些城市学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参加一些心理健康课题实验研究,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运用板报、信箱等进行心理咨询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开设课程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感觉到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了心理健康意识。

我们走访了一些教育局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后发现:心理健康课使得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会耐心倾听学生心声,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融洽了师生关系。有的学生说:“上了心理健康课,解决了自己的困惑,缓解了心理压力,许多心里话平时不敢和别人讲,但是在心理健康课上可以畅所欲言,因为心理老师懂我们,也会教给我们好方法;从中还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情绪也好多了,心理课是我们最开心的课。”许多家长都有同样的感受:“上了心理健康课,孩子变得懂事了,在家里也会做家务了,有时说的话和做的事挺让人感动的。”学校领导和老师普遍反映:学校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了,师生关系好了,学生的问题少了,也好管理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配合也找到了好方法。教育局的领导反映说,只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老师最喜欢听,几百人的会议大厅几个小时的课程居然鸦雀无声,老师们这么好的听课态度和注意力是从来没有的。老师们听课后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很实用,就好像是说给自己听,专家能把生活中的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把抽象的心理健康原理讲授得通俗易懂,听课后发现了自身沿袭多年的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掌握了走进学生心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多年来困惑我们的如何践行课改理念、解决形势下学生出现的诸多心理行为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解决教师的职业枯竭问题等,从心理健康讲座中找到了有效方法。

记者:具体到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河南省总体情况如何?

史彩娥:通过调研发现,实验区的一些心理健康实验学校,城市的重点学校,示范性高中,已经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的是专兼职相结合,师资相对稳定。实验区的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且把心理健康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按照地方课时进行授课;有的学校的心理健康课时更多,达到每周一节。从现状来看,我省的地方课程内容,目前只有心理健康课程落实得比较好,各市不但有专人负责,各学校师资队伍齐全,课程开设也列入了教学计划。2003年以来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组的专家们一直在对我省的心理健康工作进行着专业引领;大多数的实验区学校、心理健康实验学校都配备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且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程正在有序推进。总体上看,城市好于农村,实验区比非实验区好,实验学校比非实验学校好。

我省地方课程《心理健康》的教材编写至今,已经七年有余。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偏少,而且近年来学生出现的许多问题教材中没有涉及,教材内容也没有修订。过去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另外,教学参考书虽然编写出来,但是由于教师少等原因,也没有出版。这些情况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鉴于此,省基础教研室依据我省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和我省中小学生实际,编写了一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学生用书),这套读本,既能解决学生中常见的问题,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为了便于心理教师的教学,提升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省基础教研室组织专家组成员和部分有经验的一线心理教师为全省的中小学教师“量身定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六本。此外,还为家长编写了一套《中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丛书》。读本中把近年来中小学生常见的学习、交往、性格、情绪、青春期心理等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和矫正措施以及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故事撰写得清楚、具体、操作性强,家长读后就会用。

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对在岗的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培训和学校调研,经常深入学校为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深受大家欢迎。这些工作是今后需要继续加强的方面。

记者:现阶段,河南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史彩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 。时至今日,有不少地方和学校此项工作做得不错,也有不少学校校长虽然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但是心目中还是坚持认为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虽然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在增多,但由于考评学校的主要指标还是升学率和分数,因此,一些学校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为应付检查、评比或达标,也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主义明显。

2.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稳定问题。目前,随着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扩大,专职教师的增多,他们的编制、工作量、职称评定问题越来越突出,也是影响这支队伍稳定的主要原因,更是我们在推进地方课程和新课程中的障碍。

3.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还不高。虽然许多学校已采取了诸如上课、讲座、学科渗透、热线电话、咨询信箱、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地方游离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之外,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孤军奋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被其他教育活动随意取代,“心理辅导室”有牌无人等现象。有的活动有形式化、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倾向。这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向着科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4.有待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河南省目前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大家认可的评估方法。这一问题不解决,即使人事制度到位,也无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

记者:针对现存的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史彩娥: 建议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文件,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课程,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其次,一方面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获取职业资格的必修课程,学会调适自身心理健康,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技巧;另一方面要认真解决心理教师的待遇问题,比如工作量的计算、职称评定、编制的问题等。再次,建议把心理健康列为高中的必修课,以解决目前学生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重视评估工作,将评估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

记者:您曾说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任重道远,怎么来理解这句话?

史彩娥:河南省地方课程《心理健康》实施以来,给学校、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尽管各地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情况还不平衡,地方课程推进任重道远,还可能存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增强了信心,坚定了方向,无论困难多大,我们都将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地方课程《心理健康》的实施和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朝阳事业、明年的地方课程――《心理健康》之花定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应站在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的高度上,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解决“个性化”问题,也要解决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确立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服务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发展性心理教育模式,发展性教育并不排斥矫正性的服务,而是把矫正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同时应加强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的教育,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能量应该成为重中之重。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使之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切实了解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此应着重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根据大学生在校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介绍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例如:新生入学时期的焦虑、烦躁、彷徨、失落心理;在校中期可能产生的挫折心理;毕业前期的忧虑、不安心理等等。第二,教学课程设置的适应性。根据各个院校的特点,课程设置应突出“特色”,即与教育类型相一致,与大学生心理内容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优化心理素质。第三,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的结合,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的结合,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的结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吸引学生兴趣。

(二)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无论是其它学科本身还是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教育中去,与其它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以人为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大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从而指导心理发展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等。学科渗透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营造师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3

1.专、兼职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在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刚毕业的研究生占了很大比重。他们大多为80后或是接近90后,由于刚步入社会接受新的角色,往往感觉与自己的期望存在差距。在处理同事、师生关系方面感觉不适应。反而,对自己的岗位选择存在自我否定。另外,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毕业生尽管专业不对口,也充实到专职辅导员或心理辅导兼职人员队伍中,尽管有人员专业能与职业院校学生专业相近,这样便于走上专职教师岗位,怀着以从事心理辅导岗位为过渡的心态;有的专业则与职业院校开设专业相去甚远,且从事的职业岗位更不对口,往往会选择“跳槽”或继续深造。如此造成的专业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专、兼职教师队伍人员不够稳定。

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体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相对比较传统,以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室等为主,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大学生们的需求。

二、加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队伍建设的对策

1.建立结构梯度合理的心理教师队伍

严格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足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同时,要保证师资队伍专兼职比例、年龄结构、素质水平合理化。要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队伍。只有具备良好专业素质、接受专业、正规的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为主,带动整个专兼职队伍向专业化发展,才能更为高效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辅导、开展好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年龄结构方面,年轻化的教师,容易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更为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对及时了解心理危机人群和产生心理危机原因,有效捕捉教育机会,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性干预能起到积极重要作用,但由于年轻教师在经验上有所欠缺,故在队伍中,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做为兼职或是顾问,有助于弥补年轻化队伍存在的经验不足。

2.搭建专兼职人员发展平台,建立激励政策

积极搭建利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个人发展的平台,包括学历提升、专业素质及职称晋升上的激励政策等。使从事该岗位的专、兼职人员能够尽快进入角色,能够将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个人发展融合起来,在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中,自身的学历提升、素质提高及职称等也得到提高。通过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在职攻读学位、鼓励参加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申报等以使专、兼职教师队伍人员能够稳定,能够更好的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丰富活动载体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相对比较传统,以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室等为主,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大学生们的需求现象。即使部分院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学生对心理问题仍存在误解与偏见,主动进入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的学生仅占存在心理障碍学生的少数。只有多载体、多渠道地利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入目、人耳、入心、入行。发挥学生社团如大学生心理联合会等形式学生组织开展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从单纯的灌输式心理健康知识的给予,到通过活动的开展,转变为学生自主、自发式的对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自我疏导的主动学习、主动获取。

三、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4

民办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属于高等教育生源最底层的,录取分数低,很多学生存在较强的高考挫败感,入学以后因为学习基础薄弱和高昂的学费等原因也容易导致其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民办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是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既要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又要符合民办高职院校投入少的实际情况,平衡两者关系,切实制定出一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

随着网络报道的各类高校学生死亡、失联事件频率的增加,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加强危机干预体系的建设,但高职教育和民办机制的特殊性等原因导致了在心理健康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仍存在种种困难。因此在正确认识和了解民办高职院校性质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推进这项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建设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基本停留在“不要出事”这点上,只要保证安全和稳定即可。所谓的重视也只是在口头上重视,只要在迎接检查的时候,提供的各种材料符合要求即可。而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且具有隐蔽性,因此对学生心理问题难以做到量化和及时显现,这也导致学校对这块工作总体重视不够。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且学院的重点工作是招生和教学,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属于边缘化的工作,在有些学校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2.心理健康组织、机制、队伍不健全

辛自强2012年的研究发现,25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在逐年提高,说明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985、211重点大学,国家资源的倾斜,大量的投入、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改善为学生心理健康创造了良好的背景。而民办高职院校的收入全部来源于学生的学费,这种企业性质就导致招生是院校发展的生命线,而教工往往一人多岗,像心理健康专职老师这样的岗位往往是由学生处职员担任的,鲜少有民办高职院校有独立设置的心理机构和人员配备。随着国家和省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民办高职院校也在政策要求下制定了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三级网络制度和危机干预制度等,也组建了校内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但实际运行效果不甚理想。

3.心理健康工作各项保障和落实不到位

民办高职院校在上级政策要求下,在形式上是符合心理健康工作检查要求的,但在实际上却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民办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投入不够,经费、人员、场地、制度等软硬件均不能保障和落实。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条件保障,能开展基本的工作,如有专职人员、有咨询室,但缺乏经费投入,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条件都不能满足。笔者试图在这种投入不够的情况下,探讨一种投入少,又切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模式。

4.教师缺乏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局限,行政岗位中层以上领导大部分是公办退休领导返聘来的,职称发展也艰难异常,在这种教师缺乏发展空间但却承担着比公办院校教师更重的工作量时,教师如何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二、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建设的建议

1.完善校-院-班三级网络建设,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制度的建立可以明确责任和分工,也可在学院范围建立一个工作网络和预警网络。一级网络是心理健康中心为主,负责指导和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咨询、团辅等工作;二级网络是院系这一级,主要由兼职心理老师、心理辅导员、辅导员为主在学生管理的一线中处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和上报学生危机事件;三级网络主要是班级心理委员、学生骨干、学生党员、寝室长、心协(心委会)学生干部等组成,他们往往是学生危机事件的最早发现者,同时他们开展的朋辈辅导活动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三级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危机早期预警和识别,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周报制(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和系部月报制(系部心理健康工作台账),一旦发现危机现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程序。

2.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做好心理健康档案管理

充分利用每年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机会,筛选出有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对心理异常的学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建立危机干预档案。利用心理测试软件的危机干预功能一方面可以筛选出需要干预的对象,另一方面可以在软件上为学生建立危机干预档案,从而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各系院兼职心理老师或心理辅导员也可以将系院中发现的需要干预的学生情况在软件中上报,既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又能留下完整的档案材料。

3.加强兼职心理老师培养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

民办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工作的队伍一般是由专职人员带领兼职人员组成的,兼职人员往往是辅导员担任的。因此在带领和指导这些辅导员开展工作时,首先,让其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一个规划,帮助辅导员向职业发展性的方向引领,这不仅有利于兼职心理老师可以更好的配合开展工作,也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业务水平培养,如校内培训、网络培训、省市级的心理健康培训等,让其参与到心理健康课程、团辅、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指导等,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第三,督促和帮助兼职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费用由学校和兼职辅导员共同承担。通过这三步培养,兼职辅导员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助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不仅仅帮助他们自身提高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可以让班级心理委员有效地去识别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危机事件,及时上报。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群众基础,指导其在班级开展各类朋辈辅导活动。

4.开设心理健康慕课必选课、心理健康公选课并配套主题教育活动丰富第二课堂

利用慕课不占用教室、课时和师资的优势,可以大范围低成本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有进一步提升需要的学生,可以再选修心理健康公选课,有针对性地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利用主题教育的活动形式,由心理辅导员组织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心理健康专题后进行相应的拓展学习——团辅、素质拓展、辩论、心理剧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课程,又在欢乐的氛围中提升认识。

5.在个体咨询的基础上加强团体咨询和团体辅导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有咨询的需求,但往往不敢迈出那一步,因此开展团体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可以较好地解决那些有求治意向但缺乏动力者。

6.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

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多参与活动还拓展人际圈子,夯实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专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培训

心理危机干预对专业要求非常高,专职心理老师除了要加强学习以外,一旦遇到学生自杀等事件可以向所在地区的心理学会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寻求专业帮助,由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师来协助处理危机事件。对于危机事件的预防教育以及危机事件的发现、预警、干预、转介和后期跟踪要制定成预案,还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

三、总结

近几年生源急剧下降,民办高职院校处于相对比较困难的时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有限。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最根本的是运用好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这两支队伍,普及心理健康慕课和各类主题团辅活动,立体化运行三级网络,及时处理各类上报危机干预事件。

作者:王琴 王绍福 邹艳星 袁晖 周萍 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过正达.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6):93-96.

[2]王珊.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5-47.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5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存在明显弱点。在“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畴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咨询师等专业心理摩教育工作人员的事,其他学科的广大教师,以及家长与社会力量,都负有从亊心理健教育的任务与义务。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一般人觉得心理学具有神秘性与专业性,只有相关学科专门任课教师才能从事并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些家长也抱着“托管”观念,一切交给学校。他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业、身体,至多再问问思想情况,而很少主动关心或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然,这种认识是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的,这种做法是不够到位、不够负责的。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仅由专门任课教师单打独斗的教育模式,导致难以适应面向全体学生、跟踪全体学生的教育需求,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即使专门教师和咨询师辛辛苦苦激发出来一点积极人格的火花,也会在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家长们“恨铁不成钢”的淬火冰水中戛然熄灭。显然,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二在传统心理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往往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减少他们因心问题带来的不良行为和违纪违法行为;或在发生不良行为之后,从心理教育上做些“亡羊补牢”的工作。然而,消极心理的消除或限制,并不能代表积极心理的产生与成长。

少数大学生心理问题消除,并不能保证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仍处于亚健的中性状态。因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存一定的消极性与局限性。实践表明,我们不能仅仅通过问题的修补来铸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积极理学的理论扭转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类心理问题和神疾病等负性心理的局面,主张引导人们在不利的环塊学会调适自己,挖掘自身个体的闪光点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使自身心理愉悦。?所以,积极心理学对于我们重认识和矫正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具有十分要的意义。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观照下,我们可以发现,有人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开设心理课,却忽视了许多原本要学生自己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才能获得的《于非堂性的内容;以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搞心理測验,忽视了这种技术在实际操作中所带来的诸如技术局限、露信息等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帮我们弥补这些缺憾与不足,重构比较完整的心理健康教组织支持系统。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如加心理课的活动实践环节,以增强非知识性教学内容;加渗透性教学,其他各科教学也适当渗人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教育效果;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以共同好积极心理教育等等。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拥有丰富和天然的教资源,问题是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发掘、利用它。在学校里,每个教师、每个学生乃至每个员工,都是心理健康育的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校园里,整洁、优美的自然境,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约束自己不规范的行为;文、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到许多美好的品德。社区也是学生成长、感受社会生活、发展社会性的一个站点,应得到进一步重视。我们应该实施积极心理学,充分挖拥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地开展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学生优势,注重学生发展。当前,改变传统的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积极地诠释和看待心理问题,关注学生内在的“良知良能”,发展他们潜在的美德和优势。要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关注个体潜力和群体自我的积极面,发掘内部正能量,进而以“学生发展”的眼光,积极引导,逐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独立学院大学生们积极健康的形象。“丑小鸭”的故事有助于学生客观地正确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居然也是美丽的“白天鹅”,从而带领他们从压抑、悲观、自卑等消极情绪中走出来,“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坚定乐观地面对生活,成功地展翅飞向未来。

总之,要破除以往“问题关注”式的教育导向,切实转变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提倡以“积极心理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方面,应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人课堂教学,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塊,使学生的心理获得充分自由舒展的空间,始终处于开放性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导学生的积极心理,让学生体验到积极心理学教育的乐趣。教师干预的关注点,应放在学生心理的积极方面,而不是仅限于心理问埋、心理疾病等消极方面。应帮助他们重新建构起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增强他们的自我期望值,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积极品质,寻找学生的积极心理行为、积极心理细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引发学生心理共鸣,增进互信,消除压抑,在课堂中创造一种生动活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坦诚交流,相互启迪。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构建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在以传统的专业学科教育、活动课程实施为主的同时,应强调其他各学科都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人积极心理学理念’多方努力’齐抓共管’一起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利用各级团学组织和社团,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设

我国的中学教育,在制度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过多的重视应试教育,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而,我国不断的对中学课程进行改革,逐渐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完善的心理教育的课程建设,在心理教育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课程理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要求为目的,进行系统化的心理教育,不助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其性格和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作为日常教学工作来抓。教师在心理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基于课程观念的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课程化,缺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形式化,教学活动过于僵化。

2.心理教育教材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材五花八门,在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心理教材注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忽视了高中生本质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材在内容设置上,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尤其是学生情操、性格等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本质性的教育。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上与教育目标相脱节,在心理教材上还需要逐渐完善。

3.课程设置不合理,尤其是理论课和活动课的课时比重不合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合教学,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诸如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的学业课程量大,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教学,以至于在实质上缺乏有效的课程设置。同时,纯粹的理论教学,使得教学活动缺乏实践性,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心理健康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心理课程上处于被迫或不情愿的状态,以至于教学效果让人堪忧。

二、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程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教师的指导教育,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情感和人格,进行正确的教育,减少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设计。

(2)基于有效的情境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有效的情境,进而到达心理教育的目的。尤其是设定不同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放置于教学活动中,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到心理因素的存在。同时,基于教学情境的构建,丰富了传统的心理课程,是优化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3)活动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在课程建设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现状,予以课时上的有效调整。尤其是以活动教学为主,对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以活动为主体的心理教学,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有助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2.优化课程建设的举措。

(1)完善课程理念,尤其是课程属性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是体验性的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切身体验。因而,在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体验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内心因素,基于有效的活动教学,让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进行释放和交流。并且,在课程建设中,关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基于实际的生活行为和思想,开展课程建设。

(2)完善心理教材,尤其是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心理的教育。因而,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以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为核心,构建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情感和人才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应该更多地体现于教材之中。并且,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削减。

(3)完善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因而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要规划好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课时比重,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的教学开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方式。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潮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的被现代的教学形式所取代。尤其是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双虎.学校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

[2]赵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反思[J].黑龙江教育.2011(01).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满意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基本途径,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就要求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近些年来,在各高校的不断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空泛、模糊,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新意,以课本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等,造成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从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和价值。近年来,一些研究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和满意度角度入手,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大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的内容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否有用,教学设计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要求,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最有发言权。

一、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及满意度现状

学生满意度是学生对教育教学服务的实际感受或体验与其预期期望值比较而获得实现的程度。目前,学生满意度已成为各国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为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效果,一些研究者在不同地区的高校开展了研究,如余东芳对广西某高校调查结果显示,61.44%的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高期望”,4.79%的学生是“很高期望”,32.18%的学生是“一般期望”。而在对课程满意度的评价上,只有4.29%是“很满意”,48.53%的学生是“比较满意”,43.16%为“一般满意”。唐超对浙江某医学院校医类专业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9%和12.5%的学生对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宋志英等对安徽某高校开展的调查表明,近80%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满期望,但只有14.52%的大学生对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满意”,38.58%的大学生“比较满意。在安徽的另一所高校,张晓旭和聂辉(2013)对本专科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满意”的比例为18.7%,“比较满意”的比例为60.9%。从这些研究结果来看,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与同学们对课程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

那么,大学生真正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什么样的呢?李素梅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及有效性普遍持肯定态度,而且大多数学生都希望以小班教学的方式在大一至大四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黄红清对广州某高校大一至大三700名大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74.78%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为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较关注的问题有情绪调整、人际交往、恋爱问题、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涯规划等。赵晓川研究中有95.9%的大学生认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必要,而且87.6%学生认为应将其设为必修课,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依次是人际交往、音乐治疗、情绪调节、爱情心理、心理电影、完善个性等,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为团体活动、看心理电影和心理测试等活动和体验式的教学形式。万书玉研究发现,47.6%的大学生最欢迎案例、生活事例教学,其次是专题讨论(25.5%),再次是活动、游戏和行为训练(15.2%),而偏重知识理论的教学方法普遍不被看好(11.7%)。这些研究说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同时也为我们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1.进一步强化课程地位,充分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

当前,高等院校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把课程由选修变成必修,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在高校得到了显著提高和重视。对于课程开设效果,已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课程的开设也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与肯定。因此,各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地位,在人、财、物和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水平。

2.优化课程组织形式,适当控制班级规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互动性、体验性、实践性、自为一体的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当前,由于高校学生数量较多,专业师资缺乏和教育资源短缺等因素,很多高校都是采用大班或合班教学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不仅会影响师生间的沟通,使教师无法关注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也会造成一些教学活动设计无法得到有效开展,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如美国教育家格拉斯和史密斯指出,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在人数较少的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态度更好,课堂气氛更愉快,学生也更积极的参与课内外活动,余东芳和潘柳燕对大学生的实证调查也发现,50人以内的班级学生满意度要显著高于150人以上的班级。因此,优化课程组织形式,适当控制班级规模,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的重要保障。

3.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参与互动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不能只采用普通的学科教学模式,按照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逻辑来组织课程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团体辅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游戏、素质拓展、心理影视赏析等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将课堂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切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当中。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质量对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许多高校都是新开课程,教师主要是由兼职或专职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如孙丽艳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是由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兼任,这些老师并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一是要严格选拔合适的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任务,尤其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高校更要严格筛查;二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对课程专兼职教师进行长期、系统、有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三是应加强团队合作,以团队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需求和发展,对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容,刘衍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11):67-70.

[2]张甜.体验式学习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4,(02):137-138.

[3]余东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学生满意度调查――以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85-86.

[4]唐超.医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与态度调查分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7):923-926.

[5]宋志英,严云堂,吴云助,金文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02):128-130.

[6]张晓旭,聂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以滁州学院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3,(03):82-85.

[7]李素梅,杨静,孙姣英,林燕玲.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及需求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107-109.

[8]黄红清.大学心理健康课程需求的调查及启示[J].黑河学刊,2013,(09):94-95.

[9]赵晓川.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调查分析与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3):110-112.

[10]万书玉.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调查[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06):74-78.

[11]冯建华.小比大好,还是大比小好――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04):61-66.

[12]余东芳,潘柳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期望值与满意度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09):66-70.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8

[关键词]和谐校园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部署,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师生心理和谐。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如何努力使自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能在不利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地走自己的路,直到取得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此为目的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为学生的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业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节以及创新、竞争、发展,提供人文关怀,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以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是建立在师生心理和谐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大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校园突发事件,保持校园安全与稳定。通过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心理有关的科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离家求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还可以使大学生学会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势态,摆脱困境,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危机事件,有利于保持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二、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措施

1.全员参预,构建学生心理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乃至生命,特别是心理危机,作为成长中的大学生,他们对心理问题往往缺乏自我意识,自觉、自悟、自调、自控能力欠缺,因而,需要营造心理关注氛围。在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包括宿管人员)都负有关心、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

每一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来自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群体的关注、支持和帮助。实践表明,通过提供社会支持,能有效降低个体身心症状的严重程度。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学校教师、学生群体和家庭等方面的支撑。因此,应通过构建学校、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防治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加强学科渗透、“两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机关系部的管理服务;大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生活、各种体育活动等途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强化育人意识,真正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态势,使学生在处处、时时、事事中不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才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2.构建我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警机制

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要按照每个自然班设立一个心理观察员,院系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员,并按心理观察员、心理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组成的层层报告制度,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报告。(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继续做好学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工作,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与院系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一起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预防与转化工作。院系每年组织对大四不能毕业学生、对大一第一次不及格学生、对大二、大三多门不及格学生、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处分学生进行排查,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3)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制度。学校成立心理危机鉴定与干预评估小组,对院系、校医院、心理咨询老师等报告上来的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风险评估。(4)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的信息收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5)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学校及时将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名称、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调查结果、学院上报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的心理评估结果和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及心理评估结果等相关信息反馈给学院。

3.专兼结合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

全体专兼职学生政工干部、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骨干力量。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起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过程中,注重心理疏导、心理关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抗挫折的能力。院系党政领导、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学生专兼职政工干部、辅导员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的与学生谈话,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和实际问题;对有较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报告系书记和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并积极配合讲究技巧做好周围学生工作,为其缓解心理症状创造良好的心理关怀、心理支持环境,这样通力合作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4.师生合力提高心理关怀、心理支持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现实中,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的片面性及种种顾虑,使得一些学生远离心理咨询中心,不愿或不敢涉及咨询部门。这就形成敢于上门咨询的人是对心理健康重视的人,这些人反而不会出大的问题;而可能出问题如自杀、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的人,往往是不来咨询的人。预防这类人的心理危机,需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危机干预的宣传,依靠广大师生的觉察力和敏感力来群防群控。

我院现有在校生达五千多人,仅靠心理咨询中心老师、辅导员的工作是很难把心理关怀落到实处的。目前很多辅导员要面对几百名学生,我们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就要发挥学生组织、班干部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助手、耳目。事实上,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辅导员和学生往往是第一发现者,因此,要通过组织、指导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与此同时,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由心理委员联络宿舍长,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和培训来加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互助友爱的人文关怀氛围,降低学生的孤独感,增强归宿感,为学生构建心理沟通、心理支持和信息传递系统,提高心理关怀,心理支持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从某种角度讲,和谐大学的建设归根结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所以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大学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在学校管理、教学、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今后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在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形成全员动员、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相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将对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蕙.教育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9

[摘要]通过对我国27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查,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以兼职为主,女性教师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上,尚未形成制度。建议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力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结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队伍数量。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1.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其它26所高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职教师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实际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无专职教师,兼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有先后聘请的)。因此,经常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有可能还要少。

据我们的粗略统计,27所高校约有学生516 322人,按47个专职教师折算师生比约为1:10 986,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其教育质量能否保证也值得怀疑。

2

.教师队伍以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三方面力量构成,且以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为主

调查结果表明,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7人信息不详之外,153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102人,占66.6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2人,占14.38%,有医学背景的14人,占9.15%,分列前三位。这一排序与马建青、王东莉(1995年)的排序不同,他们的排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且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为主。这一结果不同是符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它反映了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专业化的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效,是很令人欣喜的。

3.专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集中。兼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分散

本调查的47个专职教师中,除3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44人中有心理学(临床心理、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35人,占79.55%;有临床医学学科背景的5人,占11.36%;有哲学学科背景的3人,占6.82%;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1人,占2.27%。44人所学专业涉及四个,专业相对集中,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哲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在本调查的113位兼职教师中,除4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109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67人,占61.4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1人,占19.27%;有医学学科背景的9人,占8.26%;其它专业(如中文、哲学、数学、俄语、体育、法律、煤炭)的12人,占11.01%。109人中所学专业一共涉及10个,专业相对分散,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

4.女性教师多,男性教师少

本次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107人,占66.87%,男性教师53人,占33.13%。其中,47个专职教师中,有女性教师34人,占72.34%;男性教师13人,占27.66%。在113位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73人,占64.60%;男性教师40人,占35.40%。

5.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专职教师多于兼职教师

在本调查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除两人年龄不详以外,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8岁。35岁以下教师70人,占44.30%,36~60岁之间的教师87人,占55.06%,60岁以上1人,占O.06%。47位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29人,占61.70%;113位兼职教师中,除两位信息不详之外,35岁以下的教师41人,占36.94%。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专职教师高于兼职教师24.76个百分点。

6.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超过半数

在本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12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有研究生学历的88人,占59.46%;本科学历的56人,占37.84%;双学位的3人,占2.03%;专科学历的1人,占0.68%。其中,47个专职教师除1人学历不详之外,46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6人,占56.52%;有本科学历的17人,占36.96%;具有双学位的3人,占6.52%。

113个兼职教师除11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102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62人,占60.78%;具有本科学历的39人,占38.24%;具有专科学历的1人,占0.98%。

7.其他参与人员因校而异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除专兼职教师外,你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还有……”作了统计,除3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24所高校中,四个选项中,选“学生辅导员”的占75.00%,选“班主任”的占54.17%,选“学生骨干”的占66.67%,选“任课教师”的占41.67%。(因每所学校可能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因此四个选项的百分比合起来超过了100%)。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高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广泛程度也有所不同。有1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的2~3项,占62.50%,有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全部四项,占20.83%,有4所学校在四个选项中只选择了其中一个选项(学生辅导员或学生骨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在职进修情况

1.专兼职教师进修制度还未形成。兼职教师进修机会更少

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修情况,在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两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专职教师“一年至少保证有一次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研讨会等”的占60%,“有时有一次机会甚至更多机会,有时一次机会都没有,没有规定”的占32%,“没有机会”的占8%;兼职教师在这三个选项上的比例则分别为28%、16%和56%。总的说来,专兼职教师有一些培训与提高的机会,但培养的制度还未形成,随意性较大。相比而言,兼职教师的培养机会更少。本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这种使用多而培养少的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有较大比例的高校还没有举措培训其他参与人员

关于参与人员的培养培训与提高,笔者也曾作过调查,除2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在其它25所学校中,“学校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活动”的占44%;“学校分批选派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占56%;“学校没有什么举措”的占20%(因其中有5所学校同时选了前两项,所以百分比合计超过了100%)。可见,在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上,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有20%的高校还没有培训举措。

在目前我国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下,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这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目前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科和研究生学位点,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首都师大教育系自1998年起招收学校心理辅导方向的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2年增设了心理咨询本科专业。然而,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规划并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切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数量

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文件中,除[2003]2号文件外,其它三个文件都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三个文件在文字表述上大同小异,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专职教师的配置上,三个文件都提到“少量、精干”的原则。“少量”是数量规定,数量如何规定,[2001]1号文件中没有涉及。[2002]3号文件(实施纲要)中特别提到,专职教师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2005]1号文件中指出,“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这些提法比较模糊,弹性较大,刚性不足,操作起来不方便。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 986,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日本国立大学每5 000~10 000名大学生配有1名专职心理咨询员,而私立大学则每3 000~5 000名大学生配有一名咨询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辅导与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为1:450,70年代以后下降至1:250至1:300。要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各高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 000~5 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建议:

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师资要求、培训时间、拟达到的效果等,这些都要有详细的规定,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一个培训计划在实施一到二轮后,要广泛征求培训人员和被培训人员的意见,做到及时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培训包。

第二,开展分类培训。目前,我国高校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专兼职教师、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其他任课教师等)的专业水平及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根据这一现状,笔者建议,各级培训部门要针对不同人员,制订不同的培训规格要求,坚持开展分类培训。按照不同的规格要求,实施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三,坚持培训经常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专业化水平低到专业化水平高,这一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中间有个过渡阶段。我们的方向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完成这一过渡。要达成此目标,除了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引进、充实专业人才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现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培训的持久战准备,督促各级培训机构将培训经常化,并长期坚持。

第四,加强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很多时候,各级培训机构为了增加规模效益,培训班的人数往往多则超过100人,少则70~80人,加上时间仓促,学员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参加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控制承办方的规模,一般不宜过大,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师资的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4.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2001年3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最低要求是“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经心理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显然,这两个规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彼此并不互相认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必须加强沟通,解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证上岗与现实存在的矛盾。

5.管理激励,调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投入,需要付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参与有学校管理作为保障。如将兼职教师的值班算作其工作量的一部分,并折算为标准学时;咨询老师的咨询报酬平均每小时不低于50~60元;学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工作进行考评,对工作突出的老师,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要取消其资格;学校要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可以上岗;凡获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的老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6.全员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校员工的共同参与,即全员参与。因此,高校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等的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样,就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增强了这支队伍的力量。而有了师资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并由消极的矫治性教育模式转向积极的预防性、发展性教育模式,同时还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力量得到整合,心理教育辅导员不再是孤军作战,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功能并避免产生教育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还能有效杜绝课堂上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