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学探究的要素集锦9篇

时间:2023-06-30 16:08:01

科学探究的要素

科学探究的要素范文1

一、要吃透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吃透它的基本要素,“吃透”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

1. 要清楚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该途径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多个要素。曾经有教师跟我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先问他有多少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有多少个要素,他的反应很茫然。学生如果不清楚科学探究有哪些要素,自然就无法自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也就不可能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更不可能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明白,只有让学生清晰了科学探究的要素,在脑海中建立起了科学探究的模型,才能让科学探究成为学生自主和自觉的行为。

2. 要理解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

只是知道了科学探究有几个要素还不够,因为探究各要素不是独立的,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确定了整个探究的方向和主题,也为“猜想与假设”明确了范围;“猜想与假设”是在“提出问题”范围内判断可能性,也为“制订计划”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制订计划”是针对“猜想与假设”设计的方案,也是“进行实验”的活动依据;“进行实验”是在“制订计划”的指引下开展的实践活动,也为“收集证据”提供了事实依据;“收集证据”是对“进行实验”的有关现象和数据的记录,也为“解释与结论”提供了实践证据;“反思与评价”是对探究过程、探究结果和个人参与的评价,也为“表达与交流”进行梳理、整理和提炼;“表达与交流”是对探究成果的分享和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教育意义的升华。科学探究的各要素之间承上启下,互为因果,理解其间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建立对科学探究的整体思维。

3. 要领会每个要素的内在要求

在建立了科学探究各要素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还需要认真领会每个要素的内在要求。“提出问题”是在问题情景下,抓住问题矛盾的冲突,发现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猜想与假设”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推断问题涉及原因的所有可能性;“制订计划”就是设计验证假设的方案,包括活动方案和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本身就是一种验证性实验,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实验方法;“收集证据”包括记录实验前后发生的变化,以及运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间接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就是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处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反思与评价”就是对探究结论进行可靠性评价,并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表达与交流”就是对探究结果进行加工,变成作品,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领会了每个要素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准确把握思路和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思维。

二、科学探究教学要讲究基本策略

要把科学探究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做到既能熟练驾驭科学探究教学方法,又能真正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就一定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1. 要建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完全熟悉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在脑海里建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模型。课标确定了科学探究由八个要素组成,其实就是科学探究的八个环节,这八个环节构成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教材设计的科学探究主题,往往只是活动探究的情景,或者是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没有包含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开展这些探究主题教学时,一定要把它们作为学生建立完整的探究模型的教育机会,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全部环节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科学探究模型的意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 要在教学中分解渗透科学探究各要素

在教学中不追求科学探究各要素同时呈现,也不追求各要素呈现顺序固化。这与要建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模型并不矛盾,如果一味强调八要素的落实,势必会使科学探究变得僵化,使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变得被动。我们应该将科学探究各要素分解渗透到教学中,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各种素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及时把握机会,尽可能创造条件,有所侧重地对科学探究某些素养进行训练。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讨论的时候,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大胆地对问题可能的原因或答案提出猜想,培养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在验证性实验教学时,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尝试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等。

3. 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应该鼓励把整节课教学设计成探究活动。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所以,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转化为科学探究的主题,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在“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高中化学必修1)的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CuSO4溶液与NaCl溶液不反应,CuSO4与BaCl2溶液能反应”的实验现象作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机理和条件是什么”的问题,并结合学生已学的酸碱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知识,鼓励学生对反应发生条件进行大胆猜想,并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最后整理形成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等知识。这就是整体设计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把科学探究与知识学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和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的要素范文2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活用教材,优化资源,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充足而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我们要结合科学教材的内容,活化教材,优化教育资源,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外部资源。我们首先要挖掘校内课程资源,特别要加强科学专用教室的环境建设,包括实验仪器、学校图书馆、校园网及其他教学设施。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积极开发的教学素材,如教学材料、实验方案、教学论文、课件、图片、学生优秀作业和小论文等,使之形成资源库,在一定条件下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要敢于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河流、农场、田地、各种动植物,社区活动中心、街道、开发区、工厂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好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真正的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发和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更加丰富和便捷,信息化资源进入课堂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我们还要通过网络收集信息、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都是开发并整合教学资源的活动。在科学课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构建和探究体验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质疑、探究、合作、创新等科学素养,提高科学课课堂的教学效率。

这样,以教材为依托,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给学生培植科学学习的沃土,给学生的科学学习开拓更为宽广的时空,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关注实践,亲历探究,提升科学素养

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没有停止过探究。学生是生活在千姿百态的现实世界中的,他们的学习生活与气象万千的世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我们教育者所要做的,不过是促使儿童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促使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而已。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亲自探究的机会和平台。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疑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因为探究既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走的就一定不是别人走过的路,它往往有一定的风险。对此,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认识: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肯定其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探究出现障碍或然后失败的时候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并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活动之中。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题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课外延伸,拓宽途径,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科学探究不是随课堂铃声为起止的,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去点燃学生课前、课后持续探究活动的激情,体验探究的乐趣。因此,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更要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有益于拓宽学生的实践和创新途径,有益于深化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1)拓展知识,学以致用。在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大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一项(或一段)探究结束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接着讨论后续探究活动所需要的材料、知识等,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这样一来,学生的科学学习就会实现自主互助,学以致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循环往复,效果显著。我就把这几个问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活动:利用同种器材,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地方做同样的实验,相信你能解决以上问题,会有更多的发现。这样,学生的自主互助探究会继续进行下去,学生的探究学习也会持续发展下去。

(2)学会观察,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及各种生活现象,开展各种趣味十足的研究性学习,学会观察、发现、探究、积累。如: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研究神秘的星空,关心天气变化,调查沙尘暴,发现温度计的秘密等等。

科学探究的要素范文3

【关键词】科学探究 新课标 创新能力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21-01

新课程改革彻底打破了基础教育阶段分科过细的现象,而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统统纳入《科学》课程中来,新课程别强调学生的科学探究,希望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进而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式的学习应该怎么搞?

一、什么是科学探究

学生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用以获取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所用的各种活动。

二、为什么要在初中突出科学探究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顾我们现阶段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基础教育存在着扼杀学生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形式单一,方法陈旧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唯分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是做题的工具,没有人会想到学生的将来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真正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索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三、科学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探究不等于问题教学

科学探究活动具有一种不可预见性,学生都是有思维的个体,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学生不一定都会得出教师“预设”的假设、实验方案或结论科学探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建立猜想或假设,对于很多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很多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假设。

2.不能把科学探究和学生分组试验等同起来

两者对结果的预见不同。科学探究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分组试验的结果往往是确定的,他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如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误差等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学生只要按要求去做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科学探究结果不惟一,有的甚至可能得不出结果,即使无结果也不能说探究失败。因此,科学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3.科学探究是为了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由于《科学》课程针对于初中的学生,他们的科学知识还相当匮乏。因此,我们不能为了片面的追求科学探究过程,而忽略科学知识的学习,接受式学习和科学探究式的学习两者应该有机结合。

4.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科学探究的形势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

5.科学探究必须循序渐进

传统教学使学生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大量过繁过难的习题。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的兴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初一学生可以只训练提出问题,单独查阅资料和收集证据等;初二学生可以训练探究比较简单的问题能力;初三可以训练他们利用多种技能、方法、多方面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科学探究式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以前的教师是各自为战,互不相干,物理教师只负责教物理,多的一点不讲。现在却要求老师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甚至某些方面还要精通。因此,教师要多方面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管以前搞没搞过科学探究,现在必须尝试着搞下去。

2.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忌包办代替。但我们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参与,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探究的乐趣,体会到探索真理的方法。

3.科学探究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科学》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如: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

4.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有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

5.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 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小组中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中的作用,不能有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这方面素质的形成。

五、科学探究式学习的评价

科学探究的要素范文4

关键词:科学;问题;探究;情境

科学教育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亲身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科学课上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探究环境。

一、广泛搜集素材是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

充足的素材是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和保证。除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仪器外,还必须在生活中搜集大量的素材,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用。素材包括:

1.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各种食物、泥土、砂、纸、塑料、木头、各种金属等。

2.需要的资料。探究学习包括发现式和接受式。有的知识,学生可以直接去发现,如:观察常见的花和种子的构造、饲养过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但有些知识用发现式探究不能实现,如:探索宇宙中的天体,很难通过发现法去了解和认识,可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广泛搜集资料,为探究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方法。

1.情境创设渲染法。创设一定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探究欲望。

2.故事引入法。课的开始讲述一段故事,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展开探究过程。

3.情境矛盾冲突法。展示一些场景,使学生看到表面现象与原有经验发生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想知道到底为什么,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引起思考、展开探究的催化剂。科学探究的问题,主要是与生活、社会有关的问题,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在一定情境启发下,由学生提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应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起点,学生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应成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小学科学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种素养的形成必须通过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学生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现象的解释,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基本观念。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或调查、得出结论的反复探究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养成自觉的科学探究习惯。

参考文献:

科学探究的要素范文5

关键词:物理 科学探究 探索

一、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学生都是好动的,好奇心强,他们正处于探究心理的发展期。活动课刚好能迎合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应用课堂中学到的物理知识,巩固知识。

二、“科学探究”的分类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什么形式的探究活动都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要素。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可按其探究的问题、内容和需要得到的探究结果等取向作不同的分类:

1.按涉及科学探究要素的多少可分为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所谓部分探究,就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只涉及部分探究要素,其他探究要素由教师在教学或演示实验中体现,也可根据所探究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所谓完整探究,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涉及全部七个探究要素的探究活动,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探究,体验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艰辛和乐趣。

2.按探究的问题可分为验证性探究和释疑性探究。验证性探究就是学生通过实验对所学的理论加以验证,也就是说学生预先知道探究需要得到的结果,而去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释疑性探究就是让学生自选探究课题,通过探究获得预先并不知道或不能确定的结论,有些问题的探究还需要得到较为科学的结论。

3.按对探究结果的要求可分为过程性探究和结果性探究。过程性探究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结果性探究除了注重探究过程以外,还关注探究的结果,因为需要学生从探究的结果中总结和归纳出某种物理规律或物理公式。这种分类的陈述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

4.按探究活动进行的时间和空间可分为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科学探究已不局限于过去的“学生实验”范畴,它可以发生在任何空间和任何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将在课堂里进行的探究称为课内探究,将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称为课外探究。其实,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探究活动不可能仅仅靠课内或课外单一的探究来完成,往往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即课内的探究活动延续到课外、课外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内加以总结。

5.按学生参与探究的程度可分为教师指导探究和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部或部分探究活动,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学生自主探究是指整个或部分探究活动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仅仅作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

三、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操作

我们老师都知道,开展活动课“花时费力”,但最困难的还是两个问题:开展什么活动?“怎样开展活动?我们主要有以下的一些操作体会:

1.打造好课堂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毕竟是教学的主战场,课外活动只是作为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益补充。所以,在课堂中,我们注重物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程序和科学方法,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等,为学生参加“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以物理实验(制作)为载体,形成探究的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活动中,我们紧贴课本,选取课本中的一些实验或小制作作为载体,精心设计和详尽准备;活动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或制作的科学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现象、规律、原理与对应的实际事物的联系,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实验技能、方法的掌握。

四、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初见成效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以实验(或制作)活动为主,适合中学生好动、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同学们早已把物理实验看作是“游戏”,而制作的作品也是他们心爱的“玩具”。每次活动,基本都是延长时间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基本安排在最后一节,不会影响其他课)。一些平时上课不专心的同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始是觉得好玩,慢慢就有了兴趣;在老师的鼓励下,上课开始专心听,做好笔记,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科学探究的要素范文6

一、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能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的飞速更新及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由此,现代教育仅靠书本知识的传授已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因此,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科学素养,这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为适应社会化学习要求,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学会选择和利用信息。比如,有的小学在组织小学生观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时,除了让孩子儿亲自对植物进行观察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中有关农业的节目录像,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诸如此类的活动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这其中的功劳无疑就是因为该小学教师善于从自己获得的有关科学的信息资源中吸取适宜的科学内容,融入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去。

二、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对小学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科学能力,培养教师的科学探究是发展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要培养小学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理论,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初步印象,在教学活动中要以探究实践活动为载体,因此学校应该提供大量有经验教师的探究活动,让其他教师观看、讨论。同时开展大量探究教学活动的机会,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究可以培养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很难独自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科学创造能力

科学创造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重要的科学素养。所以培养教师的科学创造力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现代教育不断呼唤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现代教师必须要具有科学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敢于创造,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将创新型的事物应用在教学中,同时教师应该加强与自然、社会活动的联系,对其中的事物进行探索、创造,这对提高科学创造能力很有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表现出属于自己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科学创造力,同时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教育科研能力

培养教育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钻研教育科学理论,及时掌握教育信息,不断丰富学识,不断提高治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工作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有利于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要坚持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和坚持用科学的态度进行教科研活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科研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五、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有效的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是科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步骤。教师应具备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是教师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能正确把握小学生年龄发展特点和班级特点,甚至是个别学生的特点,具备合理选用科学教育内容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能力,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要给孩子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活动层次性就是要注意活动的难易和重点。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让孩子观察,有的活动就可能侧重于孩子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六、科学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科学探究的要素范文7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积极认识倾向,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科学兴趣是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顺利进行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形成学生个性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呢?

1. 通过直观教具,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直接兴趣

直观的教具,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课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图片、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唤起学生对某一课题的直接兴趣。

例如,在讲授“一片完整的叶”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自己拣来的树叶有什么特点,学生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爱好,去挑选自己喜欢的观察方法,当学生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需要时,他们的观察会更细致,动手实验会更积极,思维会更活跃,发言会更热烈,想象会更丰富多彩,久而久之,其科学素养会得到不断提升。

2.利用学生天性,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天性爱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玩”的因素,利用学生爱“玩”的特点,用激情幽默的教学,演绎教材内涵的语言,点燃学生好奇求知的“火把”,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之中,教师要做好一名引导者,引领学生自己寻找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3.合理控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往往对有最大成功希望的学习内容容易产生兴趣,对符合他们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

如果教师能合理地控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则将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科学方法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的学习方法比有限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科学方法的核心部分是科学探究。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的方法很多,有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也可以在观察中探究、在动手实验中探究、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中探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要求。但探究只是学生学习中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教师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或把握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和程序。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是运用和创新。最后,要让学生学会提出假设或猜想,学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学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学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问题。

三、充分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定的科学知识是科学知识再学习的基础,也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必然要求。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也是科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今很多人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理解为能力的培养或科学精神的培养,那是片面的。离开了科学知识这个基础,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是空谈。

当然,科学知识的获取,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很多,如听教师讲授,自己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科学游戏,信息会,家庭科技活动等。

科学探究的要素范文8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22-01

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我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科学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加强学生科技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一、立足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次课程改革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和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2005年开始,我们把原来小学三至六年级的自然课程改为科学课程,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五个方面实施教学,注重生活中的科学素养教育。 在加强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教育手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大力改革科学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更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学精神。如:到小市地质博物馆进行参观,到石灰石矿,到太子河考察水域污染情况,到本溪湖、怪石洞、本溪水洞考察形成的原因,进行亲身感受等活动,通过学生亲历活动都给科学课的教学带来直观、易于理解的教学优势,让孩子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在按照上级的方针、政策,稳步推进的基础上,我们还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完善了学校的生物园地建设,室内的养殖,栽培,主要有鱼类、花卉;室外种植,主要有玉米、芸豆、白菜、萝卜、向日葵等。

二、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挖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语言、录像等教学工具,运用游戏、讨论、操作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展示创造才能,围绕不同主题,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 我们利用学校校刊“科技教育”专栏和校内广播、板报等,加大科学发展观宣传力度和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健康、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组织师生参加“辽宁省第八届优秀自制教具展演”,我校科学老师制作的日晷、光与影子、地球自转与公转演示器、一分钟演示器、小小气象站、航模等,并获得优秀奖。“我为生活添光彩”科技竞赛;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到郊区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等。通过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了课内外、校内外科学教育内容的衔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成立了校外活动小组,通过课堂主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宽渠道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科学课虽然给儿童一个很广阔的思维的空间,但是毕竟要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对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有很大的阻碍,也不利于个性化教学,在这种情况下科普读物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通过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探求问题结论的独立学习的习惯,还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加强青少年的科技教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对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宣传,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联系起来,在小学阶段树立起科技兴国的坚强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初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教育应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提供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和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科学探究。“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任何科学知识都存在于生活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科学探究,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究,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科学探究的要素范文9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记录与素养

科学素养就是科学素质,它是人们应用于认识客观事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个人决策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科学观念。那么,在小学的科学教育中,什么最能体现小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这些科学素养,笔者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小学生应具有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续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使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发展个性,在探究活动中有正确的、科学态度的科学精神,开发创造潜能。

二、实验记录的现状分析

我们在科学课中以及科学界中都离不开探究活动,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已知结果的体验性探究,一个是未知结果的实验性探究,但不管是科学家、科技活动者的探究,还是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探究,我们都离不开记录,那我们的小学生的实验记录现状如何,它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没有帮助。

据笔者的观察与调查,目前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有的区县以前有统一的科学记录本,但这样的科学记录本或多或少地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是限制了学生记录的灵活性,所以现在多数学校都已经没有统一的科学实验记录本了,因此,我们不少学校的不少老师也就省了学生实验记录这一重要过程,也有的老师将实验记录简化为实验单,每一个学习小组完成一张实验记录单,这也是目前我们的各种科学课堂上常见的现象,并成为一种主流。另外,我也发现学生的记录也不是完善的,不是每一节课都有记录,更主要的是他们的记录本都是每期一本,本期的这本还没记录完,下期又得换一本,这样的记录是不利于学生进行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这样的记录依然不能摆脱形式主义的怪圈,也就是为记录而记录,而不是为探究活动的深入下去而做的记录。在不少的学校和班级还发现学生为记录甚至不惜造假。比如,有学生记录完全照抄其他小组的实验记录,以完成任务和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这样的记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有多大帮助。笔者认为,为此我们首先应明确实验记录的目的,认识到科学的实验记录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意义。

三、实验记录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实验记录一直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可以说,没有我们对实验记录的保管和分析,也就没有我们的科学技术的更新,也没有我们的两弹一星,也没有我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说,一切科学成就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创造力,也更离不开他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的不厌其烦的枯燥的记录,离不开他们对这些生硬的记录一次次的分析。因此,科学的实验记录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精神,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有着比实验本身更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留下学生探索科学的足迹,使学生的探究过程可视化;能让学生学会学科学的方法。并从小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还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因此,科学记录既是孩子们科学学习的一项内容,又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如何让实验记录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服务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出,实验记录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长期从事探究活动的过程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那是不是只要学生记录了就行了,从前面的学生实验记录现状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让我们的记录更有效,笔者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1)让学生明确记什么;(2)学生记录本的正确使用。记录是科学研究的需要。记录本上记录的是科学研究的原始数据、科学探究的过程,特别是问题和失败的原因,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也是教育的需要。因此,用好了科学记录本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有很大帮助的。

小学生科学素养是指小学生对科学所应了解的程度,包括追求科学的态度、崇尚科学的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与技能、形成科学行为与习惯等。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方面的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主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科学的记录无疑是最能体现学生是否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是否形成科学形为与习惯。因此,重视对学生科学的记录的指导也就是重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务必要关注学生的记录是否科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