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德育和德育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7-02 09:42:35

德育和德育教育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1

1.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并注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3.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5.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2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在化学课堂如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会使化学课活起来,学生也活起来,教学成绩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将达到“以智寓德、以德促智”的双赢。为此,我进行了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实现双赢的前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以及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用自己的人格来感染学生的场合。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注意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被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所感染,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

二、充分挖掘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材中,思想教育以化学史的内容出现,往往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我特别注意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严谨治学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等历史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化学科学的演变规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素材。我们的祖先在化学工艺和实用化学方面曾有过重要的发明、发现和创造,为化学的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在化学史上留下过光辉的一页。例如:在战国时代,古人就懂得用生铁炼钢;我国古代“黑火药”发明后,在宋代,已广泛应用于军事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又如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怀着开拓民族化学工业、造福全人类的雄心壮志,深入探索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创立了更为先进的联合制碱法。人类对化学成果的研究和发明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精神的大好素材。化学所研究的内容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再如,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实验的结果说明,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即质量守恒,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的物质永恒不灭的规律。所以,化学教材中不缺少德育教学的内容,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德育教育的浸透。

三、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合作的意识

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和容易完成的。例如: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两人)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实验记录,而且要相互交换进行;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非操作者负责“监督”(及时指出操作不当之处)和实验过程的必要记录。这样,使全体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实验基本操作竞赛也是以组为单位,这样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会主动聚到一起研究各个细节,明确分工合作。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了合作学习,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3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 审美教育 家庭德育

近日福建两名小学女生自杀,遗书称要穿越到清朝拍皇帝电影。虽然这个案例具有极端个别性,但受热播的《宫》、《步步惊心》、《灵珠》、《回到三国》等穿越题材影视剧的影响,当前很多青少年都陷入穿越的“魔力”之中,使得不少年轻人走火入魔,上演人生悲剧。造成这样的后果,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媒体传播的误导,另一方面是学校在道德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学生不能有效辨别真丑与假丑、真荒诞与假荒诞。另外在福建小学女生自杀案中主人公小美其父母均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将其带大;在安徽少女被毁容案中,犯罪嫌疑人陶汝坤儿时也是因父母忙由爷爷奶奶将其带大。当今由于社会诸多原因很多儿童由老人抚养,隔代抚养、家庭不稳定及离婚率偏高等现象日益增多,家庭德育在家庭教育中普遍缺位。因此,我们急需加强学校道德审美教育和家庭德育建设。

一、在学校德育中培养成熟的审美态度

(一)学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意识审美形态的多样性。审美形态不仅限于优美这一种形态,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崇高、悲剧性、幽默、丑、荒诞等多种审美形态的欣赏。正如歌德在他的论文《论德国建筑》中告诫人们:“不要让现代的美的贩子的软弱学说弄得你太柔软了,以致不能欣赏有意义的粗野,那样弄到后来,你的变软弱的情感将除掉无意义的流畅以外,什么都忍受不了。”加强青少年学生对多种审美形态的欣赏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在面临当今纷繁多样的艺术、娱乐时能分清真丑与假丑、真粗野与假粗野、真荒诞与假荒诞,不至于沉迷在假丑、假粗野、假荒诞之中而感到困惑,从而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有效地矫正青少年学生审美的庸俗化,降低社会及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成熟的审美态度。成熟的审美态度,并非一味地不顾生活的炎热而做着清凉美梦,或者根本不看现实,不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而只把眼睛放在额头上,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为了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成熟的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学校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将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幽默感和敏感保持在一定的合适比例。因为,如果没有对人生的现实主义,要想挚爱人生,认真生活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实主义如果没有理想主义的提挈就会成为无原则、无目的的彻头彻尾的庸俗。敏感让我们对欢乐、痛苦以及人生的千变万化体会得更细腻,达到一种微妙的觉悟。幽默感使我们既与现实和理想保持合适的距离,又使我们能够酷爱人生而不过度,向往理想而不矫情,能够站在超越现实的地位却不敌视现实,使我们在批评中欣赏人生。总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有一种成熟的审美态度,因为成熟的审美态度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我们使他们既要成为生活的创造者又要成为生活的欣赏者,让活泼新鲜的感性始终保持着他们的活力,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不再麻木,使他们真正成为有志气、有见识、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一代人。

二、家庭德育建设

家庭教育中的德育缺失,其实是整个社会对德育工作缺乏重视和了解的一个缩影,这直接导致目前德育中“5+2=0”的现象。其实,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国家立法的保障。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从法律上保障家庭中教育者的素质水平,使家庭德育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比如对要登记结婚的青年男女,要求其先到国家组织的专门教育机构去学习如何处理婚后生活及如何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合格后准许登记结婚。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婚姻质量,进一步明确双方的家庭责任,更重要的是使青年男女在做父母之前有机会受到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家庭教育者。

(二)加强对家庭德育的科学研究以及宣传、普及工作。国家要加大对家庭德育科学研究的投入,积极研究家庭德育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并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加强对家庭德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德育对提高子女品德素质以及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家庭德育,尤其是在隔代抚养的情况下如何实施家庭德育。隔代抚养可能是许多家庭的无耐选择,但这并不是父母家庭德育缺位的合理借口,应使父母明确如何利用有限的与子女接触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家庭德育。

(三)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由于家长在家庭德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家庭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方法的选择都由家长确定,家庭环境也主要由家长来创设,所以家长素质的高低制约着家庭德育成效的高低、子女品德的优劣,家长是家庭德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德育思想,做到自我教育为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总之,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协同努力。在面对种种挑战的今天,这一任务显得格外艰巨,但社会责无旁贷,教育者责无旁贷,家庭更责无旁贷,青少年是民族和国家以及父母的未来与希望,我们别无选择。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4

一、要把握德育的客观规律

传统的高校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教授,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这种教学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学生道德素质滑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摒弃这种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我国当前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哪些不足,加强相关工作的研究,积极探索高校德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掌握规律、尊重规律、按照规律来办事,这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首选。高校德育教育要始终坚持群众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坚持育人为主的思想,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观念,将高校的政治思想理论知识和政治信仰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长期发展相结合,在教学工作中要把握德育的客观规律,做到有规划、有部署的开展相关工作,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和效果。

二、要加强德育核心工作系统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与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创建,尤其是后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行为的一致性。他还认为,由道德困境而激发的道德冲突从而达到一定的道德行为选择是发展道德判断水平的重要条件。因此,他与同事积极运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诱导学生产生道德认识冲突,引起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各抒己见,促进认识的深化;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比自己道德判断力更高一级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提高道德判断水平。20世纪70年代,欧美各国兴起了美国教育家弗雷德•纽曼提出的德育社会行动模式。该模式着重阐述了培养学生道德行动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方法。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具备3种环境胜任能力:(1)物质的--对物体的影响能力;(2)人际的--对人的影响能力;(3)公民的--对公共事务的影响能力。因此,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进行社会行动时所必须的胜任环境的能力。而学生要获得有意义的道德谈论所必须的环境胜任能力,只有通过公民行动课程的学习。对此,纽曼极力主张把有关公民行动的活动和道德推理、价值分析等内容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上发展了一套较完整的德育实施方法和程序。

加强高校的德育教学工作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作为保障,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责任,让各级党组织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作用和辅导员的作用。通过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来保障德育教育的开展,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教育体系。对于全员教育的模式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在没有分清责任的全员参与,只能是全员都不能发挥好作用,这种责任不明确,职责不清的教学工作,导致德育教育的失效。在加强德育教学就需要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高校德育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要对这项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不仅在财物上给予相应的支持,还需要得到学校主要领导的认可,保证高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三、要完善德育内容体系

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系统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把社会主义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科学发展观真正走进课堂,让学生真正理解,同时高校还要结合我国国庆开展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确保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四、要创新德育综合方法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同时开展德育教育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前我国高校,在积极采取和探索 “持续灌输、互动实践、科学管理、环境影响”的教育方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做好准备,在对待相关课程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针对性,改进科学的教材,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当前的热点和重大问题要给学生分析清楚,让德育教学工作在平时的课堂上就得到更好地发挥。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道德和行为提出切实可行的标准和要求,对大学生要加强日常的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德育教学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当代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不强,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实践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净化学校周围的外部环境,为德育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传承优良的风范,弘扬道德,培养积极健康的良好风气,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有着良好道德的环境中,进而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

五、建立开放的德育教育网络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前的德育工作也要发生变化,要积极领用网络来引导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同时通过家庭和社会教学及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在校园里参与校园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切实的锻炼。随着网络的发达,高校可以通过网络作为平台进行道德教育工作,例如建立QQ群、建立博客和微博、发送邮件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是讲大道理,它完全可以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来完成,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德育教育。同时学生还可以开展大学生关注的座谈会和讲座,通过先进人物事迹来给学生上一节生动的课程。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德育教学工作,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在社会上建立相应的德育教育基地,例如通过与革命教育基地建立联系,让学生定期参与这样的教育活动,让德育教育走向社会化。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5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只有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上,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大量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它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观念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由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6

[论文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伟大实践。德育教育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德育工作如何顺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一)德育角度下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社会结构中以人为主体的各层面、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相互通融、彼此协调的状态; 道德则是人类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关系的伦理智慧与行为规范,是以一种非强制性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人类良知以及教育去调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保证整个社会有序运行的精神力量。无论社会多么进步,法制多么完善。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无疑是一个具有高度道德感的社会。

(二)德育的和谐价值

新的社会发展观、发展模式赋予现代德育新的意义,它是通过对人的道德的、善的品质的塑造,赋予人以智慧和道德力量,使他们在一切生产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有可能按照道德的、人性的要求去做出价值的定向,使人不仅能按照物的尺度去认识世界,而且能按照符合人自身的善的尺度去改造世界;不仅懂得世界是怎样的,而且懂得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从而使他所塑造的世界更具人性,更适合人自身的需要与发展,而不是背离人的需要与发展。从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出发。德育的价值也主要表现于人自身价值的提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与增强。因此。站在人的和谐发展的高度,我们有必要对德育的使命和功能进行再认识。要让我们的社会成员具备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人”所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在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上的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结意志,协调行动,步调一致。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二、和谐德育-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德育教育

(一)和谐德育的特征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和谐德育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在教育目的上,突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理念,把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教育对象上,突出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发展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遵循科学规律。首先要遵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根据受教育者年龄、心理、阅历、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其次是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充分认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要素在德育实践中的内在本质联系,按规律办事。三是体系完整。协调推进,协调发展。和谐德育应该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具有确定特性和功能的个完整体系,而不是单一方面;应该是作为个完整体系良性运行。

(二)和谐德育观念的创新

和谐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与前提,又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观念,就是要把和谐的意识、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氛围。在当前社会,要教育学生增强以下和谐意识;1.开放式的德育理念。德育工作者应把封闭式德育变为开放式德育,把学生德育“小课堂”同社会德育“大课堂”结合起来。新时期德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单纯的书生,而是培养品格健全、学识广博的人才;不是限制学生成长,而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2.诚信意识。诚信是现代社会中做人立世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善、相互信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每个人都要恪守诚信,信义相交。坦诚相待,做到“言必信,行必果”。3.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当今德育工作对象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价值观与以往相比已大不相同,所以德育方式的选择必须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生动活泼,能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知识的建构。

(三)和谐德育方法创新

一是要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建设内容纳入学校的学科教学与德育课程之中,注重德育内容的现实性。首先要从理论与历史二个维度结合人手,在各科教学及德育课程中,有机穿插和引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思想文化资源,并及时宣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引导学生做好人好事,学先进等行动。其次是内容的现实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育必须适应客观现实的需要,并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一致,才会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高校德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人文关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高等教育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学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二是充分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在德育方面的影响力量,使之形成合力。一个优化的社会关系环境,有利于德育有效性的实现和提高,从而有利于德育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下的高校德育环境,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学生要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学校要努力创设和谐统一、融汇多种价值的校园环境;社会要根据德育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系统调整社会结构,改变社会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持续优化的社会教育环境。

总之,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德育教育,重在教育者以“和谐”为目标,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使他们既关爱自己、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勇于超越自己,逐渐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

参考文献

[1]杨德广,朱炜.“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述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4,(4).

[2]刘平秀,新世纪德育人性化的走向[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李忠杰,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光明日报,2006-07-25.

[4]周湘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5,(1).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7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工作更具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堂成功有效的思想教育课,总要需要大量的材料、信息。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信息量少,视野不够开阔,内容不够丰富,只有教师的空洞说教,因此很难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缺乏说服力,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当代信息量超大的网络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存储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工作,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文字,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不同的形式去感受和理解德育教育,从而解决思想上、情感上的障碍。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德育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更加强化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感知,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德育内容,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向前方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对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变革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搜索各方面的德育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四)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差异各千,根据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搭建一个合理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尊。教师给出相关的探讨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变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扮演者积极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同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8

一、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立世德为首,立德育为先。中国历来重视通过德育教育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我国第三次职教会议明确提出,素质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江泽明同志提出“依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2004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做好德育工作是国家的重托,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1.德育内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和。

2.存在的问题。当今社会正处于重大而深远的变革之中,国内经济转轨使国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加之中职学校的学生又大多是文化基础知识差、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学生中,仍然有学生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吸烟、酗酒、打架、骂人、偷盗时有发生,迟到、旷课、不知道体谅父母,贪图享乐、花钱如流水司空见惯,一些学生没有荣辱观念,好坏不分,集体主义精神不强等等,所以,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仍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们所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德育工作。由于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基础差,年龄偏小,理解能力较差,加之部分初中学校没有把重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有些学生的德育基础太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德育教育的成效。②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够灵活,相对“滞后”。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在变化,现在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已经多元化,但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却相对稳定,形式比较死板,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滞后性”。比如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法律常识、就业指导等课,内容上还是讲一些条条框框,内容不新鲜,形式不灵活。③德育教育的时间不能得到保证。各级各类学校都把素质教育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而德育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可见德育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德育教育必须有时间保证,但是由于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不到位,不少学校仍然沿袭以前的教学模式,课程开设较多并且难度较大,所以德育教育安排的时间有限,特别是中职学校实行“21”学制后,德育课的课时更难保证。另外在专业课教学中,由于专业课教学任务重,书本内容偏多,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穿插德育内容的时间较少。

3.对策。①实行“精品招生”。招收各方面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便于实施德育教育。②开展丰富多彩的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形式。如到革命胜地参观学习、请社会上老英雄、劳动模范作报告、在学校举行学生和家长面对面等活动。③改革计划、改变管理模式,减少死板枯燥的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时间,加强德育教育工作。④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师范作用。⑤注重德育教育在专业课堂中的贯彻,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教好专业课知识而且也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⑥创造良好的课外活动空间,做好课内与课外在德育教育中的衔接和补充。⑦德育教育先行,在事情出来之前做作到“防患于未然”。⑧建立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家庭“四位一体”聊系沟通机制,创造和谐育人环境。

二、中职学校在技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极其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加工业发展的瓶颈。个人认为职业教育提高实践能力,主要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所以技能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

1.存在的问题

①不少学校改革的意识还不够强,想尽量多的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老是考虑学生的学习后劲和知识面,造成教学计划的改革不够彻底,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②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影响实践环节,影响技能教育。③虽然各中职学校十分重视技能教育,实验实习设备不断补充完善,但由于招收学生太多,实训场地仍然偏小,各种教辅器材仍有缺口。④个别学生实习兴趣不高影响了技能教育效果。说起来他们多么热爱专业,实际上一进入实习环节,总有个别学生由于怕苦怕累或者怕危险,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⑤教学和实践脱节。学生在学校实习,主要是按照实习课题一个一个来,没有真正接触生产实际,不少同学不知道这些课题到底用到哪里。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9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学校教育束缚、扼杀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具备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及创新的基本能力;难以面对未来复杂社会中各种无法遇见的问题的挑战,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失效的因素之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德育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中学学校德育教育要走出从德育到德育的圈子,走进生活,拓展德育空间,从生活中找德育,学生活中的德育,使学生感受到德育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我们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力求人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他们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亲自思考,自然地形成认识,自觉地把客观要求和主观愿望与向往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

例如,在关于“自制”的主题班会上,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实行无人监考,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说,实行无人监考,说明老师信任我们,我们更应遵守考试纪律;有的说为了合格或取得更高分数只有趁机抄了。我对他们的想法给予理解和宽容。但我进一步分析:抄一时能瞒天过海,会使你在这一次考试中获得成功,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成绩,“抄”对我们未来发展是十分有害的;让学生们明白善于自制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这个问题情景与学生的“考试”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学生兴趣自然高涨,为学生创设了德育拓展空间。

(二)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德育视野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德育知识,有助于展现德育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德育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德育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德育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中学学生中存在着说脏话,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不良行为;也有个别存在着自私自利、不思进取、不守纪律等不良的道德倾向。班主任要围绕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德育教育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针对近年来有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打工这一现象,我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中学生暑假打工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通过这些调查,一方面让学生能接触、感受社会风气,了解社会动态,亲身体验人际社交关系,从中受益。

又如在关于道德的主题班会上,我让学生联系近年来的“毒奶粉事件”、“地沟油”、“毒胶囊”等事件让学生讨论这么做是道德的吗?你身边还有哪些不道德的行为?你该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便活跃起来,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激发,联系实际,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问题迎刃而解。

(三)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住忽视了知识的获得地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以所认同的、客观的德育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德育,学生从事德育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应用德育,增强学好德育的信心,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例如,结合自己和身边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事例谈感想和体会。召开主题班会,为所有的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以开阔孩子们的胸怀,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生活在温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人与人之间必须友爱相处,互相帮助,并由此萌发出社会哺育了我,我也要为社会承担义务的“为集体、为他人”的意识。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早在上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极为深刻地阐明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内的静态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一气呵成。其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

在德育教育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围绕实际项目来组织教学,打破现行枯燥德育说教模式的条条框框,在班会或实践活动中直接对具体的项目进行讲解,充分挖掘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潜能,使学生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贯穿起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沟通配合的有机整体,使教与学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该教学方法着眼点在于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教学、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道德价值需求。“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有效的德育教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