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音乐教育新体系集锦9篇

时间:2023-07-06 16:28:27

音乐教育新体系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1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 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 (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2

【关键词】过程教育 新体系 天然性 顺畅性 创造性

过程教育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所创立的教育思想,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自由教育和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其理论观点,接近于中国古代老子和孔子教育的某些思想支脉,我国现代学者也曾把怀特海的过程教育思想冠为“新教育”。①怀特海的过程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论教育的目的及其他》(1929年)这本书中,该书由六部分内容组成:1.教育的目的;2.教育的节奏;3.自由与纪律的节奏;4.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5.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6.大学及其作用。其中的“教育归属感”、“教育主体论”以及“教育属性论”都能折射出“新体系”音乐课程的特点。

“新体系”音乐课程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大力倡导的一个全新视角的音乐课程的教学法。通过十一天的学习,笔者对新体系有以下感受:首先,新体系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接受新体系教育的学生能够浸润在音乐中并与音乐产生积极的互动,这种互动源于学生的内心,没有任何的强迫与修饰;其次,新体系的教育目标是以发展学生的情商为本源,回归到对艺术本质的认知,即情感体验;再次,新体系的教学要求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活动能力以及运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为主旨;最后,新体系的教学成果是通过音乐经验的掌握程度来表现的。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的音乐课程模式,“新体系”的“新”体现在它的天然性、顺畅性以及即兴性。

“新体系”音乐课程的“天然性”是对过程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认同

“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也是最为人所忽视的一项需求。②过程教育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与中国传统教育亲和发展,取长补短,生根开花,结出硕果。由于经济生活的快速交换,现代教育大都处于无根教育或者断根教育,它割断了学生、学校和教育与自然、社会、传统和实践的血脉联系,也使得我们教育出的学生失去了文化与民族的归属感。而过程教育则是一种有根教育,它旨在激发、培育学生的归属感。这里的归属感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对大自然的认同,第二则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新体系”音乐课程中所体现出的归属感,便是它的“天然性”,是指“新体系”还原了音乐天然具有能够激发人类“联觉”效应的功能。“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究其本质,是音乐体验带来的情绪体验,对于音乐而言,即:音乐源于人的内心对世间万物的感觉,这种感觉被经验描述出来,经听觉传入后引发人们内心的思虑,再将其用肢体或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它恢复了人类之初音乐天然的功用性。据《山海经》民间传说:“帝俊有八子,始为舞。”《吕氏春秋・仲夏记・古月篇》中载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③说明远古时代就已有歌舞产生,春秋时代的《诗经》、《楚辞》中有大量关于民间乐舞的描述,更有西周宫廷歌颂创业帝王文德武功的《六代乐舞》,服务王侯将相也好,娱乐百姓民众也好,都是亦乐亦舞,有乐必有舞,舞乐总相依,既娱了神,也娱了人,都乐在其中。由此可见,自古而今音乐都遵循其本源来抒发人们的情感,这种音乐天然的功用性在人类的血液中脉脉相承,从未改变。在“新体系”中所谓声势也好,律动也好,音乐都是作为一个途径,一种表现手法,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唤醒内心的感受,表达自我的情感,它是动态的,在源源不断地给予和获得中丰富人类的情感认知。而不是作为一种静态的成果,摆在高处,让人炫耀和敬仰。乐由心生,生而动情,闻乐声而舞动,自然是还原了人性的本我,遵循了音乐的天然性。在“新体系”的教程中,有大量中国传统的民歌民谣素材。这是在西方先进教育方法论的指导下,汲取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营养,珍视民族传统的智慧,从而实现对学生归属感的培养。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克莱因・索迪安教授在题为《教育及其道德责任:和而不同的世界》的演讲中要号召教育工作者充分领悟“教育”的全部含义,充分尊重“传统教育观”。也正是要呼吁施教者要关注对学生民族文化归属感的培养。④

“新体系”音乐课程的“顺畅性”是对过程教育中教育本体观的现实呈现

在中国的现实教育中,教育的概念是传承文明的方式,于是以单向传递为特色的接受式教学被教育机构普遍认同。所以教师、教育的权威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主角,“师道尊严”从未被质疑。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真理的拥有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方为主,一方为客的主客关系。教学过程俨然成为教师的独白,学生习惯于做学习的“客人”,其主观能动性、探索和创新精神早已被封存,难以发挥。怀特海认为,对话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当今的教学理论实践应从教师的独白转向师生的互动,甚至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由于每一个现实体都有价值,都处于一种共生的过程中,因此师生之间需要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笔者认为“新体系”音乐课程中正是体现出了这种师生关系的“顺畅性”。在“新体系”的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使得师生在课堂上由“主客”关系,演变为“对话”关系,课堂交流显得更加顺畅。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仅仅担当引导与提炼的角色。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巧妙的干预和适量的活动体验,使学生在释放学习热情的同时,又不失形式或形态的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找寻出次序性,回归到创造性体验的教学目标。“新体系”的课堂中,教师的“教授”显得无痕迹,但正是这种表面上被弱化的教授才唤发出学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精神。此时,教师的作用已然不是传播而是洞察,并要灵活地把这种洞察的能力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延展这种洞察力。洞察之初会发现事物隐藏的内在规律,继而是模仿,然后是创作,最终才会形成所谓的创作风格。模仿是创作的婴儿期,教师在此时扮演的角色更像是训练有素的营养师,引导婴儿把其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均衡地摄入体内,并洞察婴儿因此而产生的变化,借以进一步调整营养计划以适应婴儿新的生长阶段。教师只有在学生的婴儿期洞察其所需,并引导其汲取足够的养分,才能培养出善于洞察并能够准确地运用音乐表达内心所需的学生。在过程教育的视角下,整个教育世界是由一个个又生机的事件连缀而成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成性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单一存在的静态的实体,而是整体的、动态的相互给予,这其中所有的教育现象都是充满生命的,是不断创生的。⑤

“新体系”音乐课程的“创造性”是对过程教育属性的鲜明阐释

过程教学中的“过程”本质上是创造的,一切过程都面向了无数的可能性,都具有一种更为根本的新质。要实现这种新质,就需要有超越过去的勇气,因为现在不完全是由过去决定的,可它一定是要面向未来的。这一属性决定了,过程教育必然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怀特海认为,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使之僵化,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要承担起服务人类,增进自由的重任,就必须超越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他人思想,而唤醒自我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是“新体系”课程中最大的亮点。这一点,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结业汇报的节目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原生态式的表现课程方式让笔者耳目一新。试想,我们经历过的各种赛教、公开课,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表演”的成分。那就意味着,之前会有排练,有课程之外的准备。然而这些小动作,在“新体系”的课堂上完全被摒弃了。每一位“新体系”的老师除了对授课内容有准备以外,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任何随机问题的处理都是即兴的。这种即兴的创造性,已经完全超越了能力而转化为一种素质,沉淀在“新体系”中每一位教师的思维定式里。一段旋律,一首歌曲,一支童谣,一句话语,乃至几个音符,都有可能成为课堂中的创作因素。当然,除过即兴的“教授”之外,“新体系”的老师们还处处体现出他们即兴的“学习”能力。方言、游戏、课堂活动,甚至每个参与者针对不同活动流露出的不同的表情,都可以成为课堂中即兴创造的素材,继而在课堂上即兴发挥,并与参与者互动,又即兴组成新的课堂活动。即兴的创造性在课堂中随处可见,就像魔术师的舞台,信手拈来的空气都能化作表演的素材,从而也激发了参与者的创造力,使得他们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掌握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在心理上获得极大满足。“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和通达的智慧”。⑥这是一个比传授知识更伟大,也更有意义的目的。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显然,智慧高于知识,而创造力则正是帮助知识通达智慧的催化剂。

从过程教育的方法论来看,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动的、有机的、开放的、创造的、艺术的、历险的和享受的过程与活动。⑦在“新体系”的音乐课程中,表现为它还原了音乐学习的天然性,师生间顺畅的对话,即兴的创造性不断催化着彼此的热情,激发着相互的创造,从而产生新的热情。这一“新体系”模式的循环构成了音乐课堂中的无穷动力,也必将开启每一位参与者通往幸福生活的心灵之门。

注释:

① 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②[英]怀特海, 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③程天建.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④阚阅.教育全球化:和谐、差异与共生――第三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9.

⑤[英]怀特海, 周邦宪译.观念的冒险[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⑥[英]怀特海,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⑦杨桂青.过程教育哲学:超越知识,拥有智慧――两位学者关于过程教育哲学的对话[J].中国教育报,2004.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高建进.新体系培训班开班发言[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3.

[4][苏]B・M・捷普洛夫,孙晔译.音乐能力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6]李方,温恒福.过程教育研究在中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3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析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的必要性,概述音乐教育意识的转向,介绍音乐教育思想的转变内容以及新时期音乐观念转变的意义。

关键词:

音乐教育;观念;转向

0引言

21世纪以来,世界的多元化音乐文化开始呈现出了融合化的趋势和走向,不同地域和国家的音乐教育也发生了实时地改变,同时也逐渐地改变教育观念,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音乐教学走向。在本世纪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对其他地域的音乐文化存在着强大的抵触心理,认为欧洲的王室传统音乐文化是世界音乐的核心,也是音乐的最高艺术展示。这个阶段的西方音乐教育,所选择的音乐文化主体几乎完全是本地域的音乐文化,长期对其他地域文化存在歧视的心理。在时代的发展中,很大一部分西方学者认识到了这种想法的不足之处,开始尝试着接触其他国家的音乐,如美国的爵士乐和流行音乐,并迅速发现了这些音乐内容中的优秀部分,将其与西方本身的音乐风格进行了实时地交流和融合,所产生的音乐形式更加悠美。发展到20世纪后期,已然形成了专业的国外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西方国家彻底打破了一家独大的思想,认真地反思自身音乐文化的不足之处,广泛地与国外音乐进行交流。现如今,除了西方国家之外,其他国家也纷纷创新了音乐教育的方式,将更多的国外音乐实时地引入到国内的音乐教育体系当中,并充分汲取其中的优秀内容,有效推进着音乐教育的进程[1]。

1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各个国家都保持了集中发展国内优秀音乐文化的观念,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则不予太多的接触,对于其的引进,几乎没有丝毫可能性。中国的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长期保持着对国内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对国外的音乐文化,一直保留在基础的碰触上,不会将其引入音乐教育的体系中。同时,由于我国的地域范围相当宽广,因而音乐文化的种类和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而音乐教育的开展,仅仅择取了部分的民族音乐文化,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音乐教育作用,但是在整体上仍然有很大的欠缺,无法将全部的民族文化优秀内容完全地继承下来,导致很多音乐文化处于被忘却的状态。我国对于音乐教育的开展,采取的主导形式是校园音乐教育,所选用的音乐教材,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了对一些音乐作品的介绍,缺少对音乐文化历史的描述,使得受教育者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但是并不能将更多的音乐文化和音乐内涵继承下来,所形成的音乐特色十分有限,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严重缺乏。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整,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很大的疏漏,不利于优秀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此外,世界音乐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然较为明显,科学地参与到其中,不仅仅有利于整体音乐教育效益的提升,还能够加快世界音乐融合交流的步伐,使得我国的音乐特色更加完善,给予受教育者一种全新的时代感。为此,音乐教育观念有必要进行实时地转向,以适应当前时代音乐文化融合的需求[2]。

2音乐教育意识的转向

2.1开放性

新时期的音乐教育,不能再向西方的传统音乐体系一样,盲目遵从欧洲音乐风格,严重抵制其他地域内的音乐文化,这样的音乐教育体系不仅仅是极其不完善的,同时还存在许多的音乐文化禁锢感,会使得音乐教育极为不全面,难以应对时代的音乐发展需求。在世界多元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转向,首先是教育主体的选择上,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能再固步自封,这样会使得本地域内的音乐与其他国家产生较大的文化发展差距,而且必将被新时代的世界音乐走向所替代。在实际的音乐教育中,教育者应当广泛地引进国外音乐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部分,使国内的音乐特色更加鲜明,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开放性指的是面向世界的音乐文化,而国内的音乐文化也属于新时期音乐的范畴,因而,音乐教育需要高度尊重国内的优秀音乐文化,在引进国外音乐文化的同时,将国内文化实时地传播出去,以推进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使新时期的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所形成的音乐艺术具有更多的世界音乐特色,从而得到其他国家民众的认可和推崇[3]。

2.2超前性

音乐教育意识,除了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开放性之外,还应当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超前性。虽然现如今的世界音乐文化,并没有实现完全的一体化发展,但是已然呈现出较为明确的融合发展趋势。为了迎合这样的音乐发展状况,国内的教育者在开展音乐教育的时候,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即将音乐教育的思路和主体选择设定为世界音乐文化,而不是单独的民族文化。此外,开展世界音乐文化教育,教育者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在音乐教育文化主体上具有超前意识,还必须完善当前的音乐教育体系,开展多层次的音乐教育内容。比如,在结合国外优秀文化的前提下,开展音乐教育,需要采取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而传统的教育设施仅仅能供国内音乐文化教育使用,因而也需要实时地引入国外音乐教育设施,使得现有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

2.3切实性

在民族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很大一部分优秀音乐文化被遗弃,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音乐教育缺乏一定的切实性,仅仅在表面上开展了音乐形式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也只会存在于一时,缺乏长远的效益。同时,一直以来,国内的音乐教材设置,主要是以各种音乐作品为主,缺乏对音乐文化的渲染和阐述,使得受教育者具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技巧,但是在音乐的文化知识层面,却有了相当大的缺陷。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在世界音乐文化的冲击下,需要完全地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中的优秀成分。因而,更加需要发挥音乐教育的切实性,完全地将音乐内容进行实时地继承,使得国内的音乐特色呈现出鲜明的旗帜,从而在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中彰显出深层次的文化韵味[4]。

3音乐教育思想的转向

3.1现代化

我国的音乐教育教育思想,一直是以音乐的知识及技能教育为主,并不曾注重深层次的音乐文化内涵,也没有要求教育者实时地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内的音乐教育长期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发展状态,而且很难得到全面地革新。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受到了广泛地冲击,很多教育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改观,相应地,音乐教育也需要进行科学地完善和调整,而对其的改善,需要优先改变音乐教育思想。因此,伴随现代化各项事业的有效开展,音乐教育需要较好地适应这一趋势,对教育体系进行创新,使其具有较高的现代化特色,满足当代人的音乐追求。

3.2多样化

音乐教育思想的转变,促使音乐教育体系发生了较大地变化,在课程的设置上,音乐教育者除了要继续开展国内优秀音乐文化课程之外,还应当设置其他方面的多样音乐文化课程,比如对流行音乐、西方乐器、美国爵士乐等,都应该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当代的世界音乐文化,已然凸显出了较高的融合思想,为了配合它的进程,音乐教育者需要实时地完善现有的音乐教学体系,将更多的国外音乐文化引入到国内的教育中,从而对现代人的音乐思想发展产生最为直观的作用,使人们深切地认识到世界音乐文化的不同色彩,提高对音乐文化的感知,促使创新出来的音乐作品,具有较高的时代特色,能够被新时代的人群所认可和推崇[5]。

3.3信息化

在世界音乐文化教育的前提下,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在开展相互的音乐借鉴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各个方面的问题或不足之处,需要与该种音乐形式的主体进行实质地交流,才能够加以科学地更正。因此,当代的音乐教育十分推崇信息化发展,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开展相应的音乐文化教育。这样所形成的音乐教育形式,也愈加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音乐学习心态,使他们掌握到更为广泛的音乐内容。同时,当前时代下的很多音乐教育活动,都蕴含着显著的信息教育特色,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信息技术上,不仅提高了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而且拓宽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向,对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较高的推动作用。因此,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转变,必然要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4新时期音乐观念转向的意义

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里,并不认同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要求依旧保持原有的音乐教育形式,推崇民族音乐特色,认为不应该把国外的音乐特色引入进来,使得现有的音乐产生了较大的改观,很多内容上已然不再保有传统的音乐特色。这种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国内音乐文化的融合性发展,是世界音乐文化的必然走向,新时期的音乐教育观念转向,主要是为了较好地适应世界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音乐教育观念获得了一定层次上的改观后,我国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教育主体,将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给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方向,拓宽了发展的渠道,使得现有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并且也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层次的促进作用,能够带动现阶段的音乐教育形成全新的音乐走向,推动国内音乐的风格朝向国际化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扬传承出去[6]。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时代的迅速发展中,我国的音乐教育已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较好地适应世界音乐文化的融合性发展,其教育的观念也应该形成全新的转向。音乐教育者要在音乐教育思想和意识上,不断加以创新,推动音乐教育产生更高的教育效益,使得国内的音乐卡组体系更加完善。

作者:沈贺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许远伟.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育价值探析———评《守望音乐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6(04).

[2]宋楠楠.音乐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0).

[3]于海萍.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高考(综合版),2015(10)

[4]杨健,朱雅芸.将核心价值观培养渗透音乐教育全过程[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6(02)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4

关键词:音乐课程;师范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53-01

一、师范院校现行音乐教育课程概述

专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模式,并由此而建立起相应的音乐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代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如学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

此外,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致使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严重。

二、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应当包含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个途径;第三,通过学习音乐培养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

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音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

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从本质说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中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应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原则,改变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人,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应实践将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和专业与文化并重的原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

当前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时代。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课程,重视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作为基础音乐教育“为人师表”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5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

体系之外。”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需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也就是包含有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

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其内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上各民族的一个途径;第三,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五,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第六,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的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其一,个人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理解教师的作用。其二,音乐能力:音乐教师能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表演;能伴奏;能演唱;能指挥;能评价他人的表演;能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能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有表现出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三,专业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于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能明显的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当前,针对过去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以求其专为目的,而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本质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

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的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无论人自觉或不自觉,音乐会自始至终的伴随着我们,她作用于人的听觉,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人不能缺少音乐,故音乐教育是为人终生服务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的;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要破除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平衡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象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导基础教育;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音乐教学是一门学术性事业,音乐教师的教育活动应和其他职业科学家的活动一样去探索、创造,师范学术水平不仅包括音乐学术水平,更应包涵音乐教育教学的学术水平。所以,高师应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与文化并重,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为国家培养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确立扩展课程;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1)强化教育类课程,一是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二是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可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2)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应减少原公共基础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改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这样不但不会降低专业水平,而且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中学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

,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

总之,对教育来说,21世纪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育的“工作母机”的作用,坚持“三个面向”,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1997(1),39-43;

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80-386;

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美]马克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261-262;

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1),15-22;

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270-276;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6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问题 创新

近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不仅培养造就了大批的音乐专业人才,而且也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与培养体系,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面向普通大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健康有序开展。

1.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1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高校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大学美育的重要内容。高校音乐教育主要以追求学生人格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以简单的唱歌或跳舞,举办一些单一的音乐比赛、文艺活动、汇演活动等就认为是高校音乐教育。绝大多数人缺乏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导致在高校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不够重视、敷衍应付、流于形式等不良现象,使得学生的整体音乐审美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与发展。此外,由于受到社会一些急功近利思想观念的影响与制约,人们对高校音乐教育必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不足。把高校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形式来对待,几乎不会从本质上去认识其价值。实践证明,选用具有崇高思想性、艺术性的音乐作品,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可使人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审美、鉴赏能力及独立应对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音乐对人的情感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它能够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象的音乐词汇,使听者全身心都沉浸在音乐美的精神愉悦中,进而心灵得到净化,品性得到改变。

1.2学生音乐知识不系统

由于高校学生自身在音乐知识、欣赏等方面的原因,加上不少学生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规范的学习教育,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乐理常识都不懂,是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也暴露出了有的高校音乐教师自身音乐知识的缺失、教学活动中比较随意以及教材安排的不够合理等问题。当今高校,基本将音乐教育课程列入选修课程,并大都采用了学分制选修课模式,课程的设置上,仍受专业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没有理顺“专业”与“业余”“普遍”与“个体”的教育关系。

1.3音乐师资力量较薄弱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甚至一些高校音乐课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师。此外,有的从事高校音乐教学的教师虽然接受过专业的音乐培训,但仍然达不到规定的基本要求。有的音乐教师虽然接受过单纯的音乐专业教育,但其音乐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师资数量不足,疲于应付讲课和指导演出活动,缺少参加学术活动和进修提高的机会,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得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保守,教学方法单一,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工作状态不佳,导致了师资队伍建设比较滞后,成为推进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障碍。

2.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探讨

2.1更新教学观念

要创新高校音乐教育,首先必须切实更新高校音乐教师的思想观念。一般而言,枯燥乏味的音乐教学活动,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审美情趣和体验的。高校音乐教师要时刻把审美情趣与体验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切实把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感知、发现音乐美的重要环节与过程。诸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认真欣赏一些旋律优美的音乐,从中不断去体验音乐的魅力,进一步展示音乐的表现形式与具体作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激动人心的部分,以学习接受的方式体验、感受音乐美,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2构建科学体系

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与基础,积极探索适合高校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比较科学合理的体系,为他们学习音乐知识奠定基础。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实施比较系统、科学的高校音乐教学活动,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可以在高校音乐的内容和体系上,逐步建立健全渐进、复合、多元的课程设置,并通过开展高校音乐理论教育和赏析,把音乐体验与参与实践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目的。

2.3提高教师素质

积极创新高校音乐教师培养、使用、激励与评价机制,不断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着力加强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培养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音乐教师队伍。着力培养高校音乐教师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健全完善自己,积极主动地从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教学方式以及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勇于创新,更新思想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教育部门应加大音乐教育工作的力度,切实保证充分的教师人员配备和合理的教学计划。首先,应该尽量在全校各个专业开设《中外音乐欣赏》《地方、音乐赏析》等理论课程;尽量开设一些音乐技巧训练课程,如声乐、钢琴等,此外,可以力所能及地开设舞蹈、表演等音乐实践课程。其次,加强音乐艺术课外活动。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艺术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第三、加强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音乐教育应该建立良好的教研机制,定期地开展专题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音乐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这些音乐教师不但要完成计划内的教学任务,还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课外艺术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丁波.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7,(2).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7

笔者参加了2012年7月第四期的培训,其中普教班由各省教育厅推荐的骨干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教研员组成。课程安排上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共100个学时。任课教师除了指挥课聘请的指挥家林大叶外,其他教师均为中央音乐学院在职教师,其中绝大多数教师为“80后”优秀青年教师。

本文从“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课程综合创新的角度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对现代音乐教师培训的导向意义。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课程分析

(一)培训目标

1.该音乐教育体系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明确素质型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基本理念是进行以人为本的素质化教育,强调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乐为本。

2.不应以传授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为目的,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让音乐为学生快乐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二)课程设置

此次培训班从7月10日至21日,共计12天,课程设置包括:歌唱基础教学、钢琴即兴演奏、小型乐队编配、音乐与动作、教学法、中外音乐作品分析、指挥、排练。另外还安排了学员公开课、分组讨论、爱乐小学观摩、汇报演出、座谈等活动。

(三)培训班课程分析

1.专业性强

此次培训是由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院举办。纵观以往的培训班,被委托的培训机构一般由师范大学或教育学院组成,然而此次举办者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这种教师培训放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举办的例子在国外也呈现了良好的效果,如意大利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是由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相结合,对教师实施培训,这样整合了学校资源系统中的课程,让本来具有的专业能力形成全新的培训模式,能使学校之间有较好的合作机会,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掌握教学规律和运用教学方法上得到提高。近些年,这种培训在国内的培训基地都有了较大的革新,为教师培训的地点设置打开了新思路,通过更加专业化的音乐氛围和环境,让接受培训的教师们可以更加接近“音乐本身”,从而更好地融入“音乐本身”,而这些优势在其他师范类院校是不能完全做到的。

2.综合性强

首先,教师本身的综合技能的展现。从授课教师的学习和经历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教师都是学乐器出身。如教“歌唱教学”的老师自幼学习小提琴,“音乐与动作”的老师自幼学习钢琴,在教授这门课程中不但展现了身体与律动的关系,即兴演奏的水平也很高。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声乐教师就是学声乐、舞蹈教师就是学舞蹈的传统观念。中央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各自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担任着数门专业必修课程(如“视唱练耳”“合唱指挥”“钢琴即兴演奏”)的教学任务。

其次,培训课程具有综合性。如歌唱教学课,它有别于一般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的声乐课,它基于柯达伊体系,注重学生的听、写、唱等方面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声乐课“一对一”的模式,注重唱合唱这种更加综合的训练。结合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和民歌的改编歌曲大量应用于课堂,注重身体律动和歌唱结合,注重重唱、合唱的训练。

3.创新性强

(1)观念新

注重结合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本土文化,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启发学员们改变旧的、错误的观念,逐渐形成新的、正确的观念。强调“体验式”的音乐教学。

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所使用的教材属于内部教材,教材的特点是重点突出中国民族音乐的部分,在教材中,不仅有大量的中国民间歌曲,还有一些作曲家编创或改编的中国重唱、合唱作品。通过教材的使用,让参加培训的教师深刻体会到,民间音乐元素的大量积累、认识、了解,是应用到歌唱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体现了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的素材要从民族的开始”教学理念。另外,奥尔夫乐器编配中关于“元素性音乐创作”也是国内较为少见的理念。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员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创编成一个成品展示出来,开发音乐创造性思维。

(2)内容新

在课程设置上有“音乐与动作”“音乐与舞蹈”等培训新课程。这些课程是在借鉴和吸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开设的,这些课程的方法让节奏、动作、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身体与音乐的协调性和律动感。

(3)授课方式新

分组讨论式:“奥尔夫乐队编配”和“音乐与动作”这两门课程,老师在对知识点进行讲授之后,给学员提出作业要求,(转第页)(接第页)要求学员用指定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再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编创任务,完成之后老师对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有需要修改部分可以继续改进。

教师点评式: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老师先把作业布置给大家,在之后的课上,老师要求学员上台演奏,在全班学员面前展示自己的钢琴即兴编配能力,学员展示完毕后老师会逐一进行点评。这种方式达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兼顾了共性与个性的发展。

二、现代音乐教师培训的未来发展导向

从中央音乐学院的培训和国内外一些研究相关教师培训的重大课题中可以发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内容中,不仅有基本的歌唱内容、乐器演奏、作品欣赏,还有音乐的游戏、听音乐讲故事、音乐剧目表演等这些用以发展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内容。这种综合创新型的教师培训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中给现代教师培训一种新的思想导向 ,“专业的综合性”要求现代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歌唱、指挥、演奏乐器等能力,还要求音乐教师具备文学、戏剧、舞蹈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关于创新综合的教师培训手段和方法在湖南师范大学的2008年教育部的重点课题研究中也进行了研究探索。研究中以培养“能唱、能跳、能演、能编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目的是培养未来全新型的音乐教师。这次研究的课题以“音乐剧表演与编创”为教学途径,设置了多个具有特性的教学环节,如舞台表演、剧目创新、剧本创作等,使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音乐、舞蹈、表演、文学等内容,通过各种学术讲座来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开拓教师的艺术视野。这种新型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培训更注重启发音乐体验能力和教师综合技能的培训,着眼于发展音乐教师对音乐的体验和组织能力。培养感受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密切关系,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音乐的表演、欣赏、创作等途径来抒发情感的能力。

由此可见,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将进入“综合”的“无模式”时代,逐渐淘汰专业化、知识化、传授式的倾向,实现音乐体系艺术化、音乐教育美育化、音乐教学感性化、音乐修养个性化的发展。现代的音乐教师培训势必将走出旧的教学模式,走进“综合”的“无模式”时代,对体验音乐情感能力的培训、用音乐表达感情的培训将成为教师培训的首要目标。选择学生主体需要的音乐为教学内容,采用以培养学生的音乐体验能力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接受与表达音乐情感能力和音乐综合素质为标准进行的教师培训理念,势必带来音乐教育的改革,从而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卿箐.探索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新途径[J].音乐创作,2012(6).

[2]于子贻.国外音乐师资培训的启示[J].乐器,2011(2).

[3]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4]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管建华.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8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育;传统民间音乐;

人们运用科学方法演绎艺术语言,能使声音语言充满韵律感、造诣感。演唱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作品展开二次创作,赋予作品多元化的丰富内涵,并与听众产生精神、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艺术形式称为声乐,亦称艺术歌唱。声乐教育不能忽视个人的心理体验。因此,如何将传统民间音乐融合到声乐教育中,需要教育者进行深入思索,以推进我国音乐教育多元化、融合化的发展之路。

一、传统民间音乐概述

从传统音乐的发展来看,音乐是我国古已有之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更新的古代音乐富含历史韵味,同样也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在原始社会,古代音乐由劳动人群在共同劳作中偶然所创,那时的音乐不具系统性,发展得不够成熟。奴隶社会兴起宫廷乐曲,对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封建社会出现很多民俗乐器与音乐,这些音乐、乐器各有特点,体现了古代音乐的特定结构及风格。西汉、唐、宋等时期,词和赋日渐盛行,为民间音乐注入更多文化特质,促使音乐特点越发分明,富含东方特征的民间音乐也得到广泛传播。到了明、清时期,昆曲、说唱、皮黄腔等占据了民间音乐的主场,之后京剧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的传统精粹。同时,许多形式各异的弹唱曲式、特色小曲被大量创作出来。传统音乐融合着多种文化精髓,蕴含着我国历史的变迁“味道”,挖掘、运用传统的音乐元素,既体现出现代音乐对传统精粹的继承传扬,也展示出现代声乐深厚的文化底蕴。总体来说,将传统的民间音乐引入声乐教育中,应该从意识层面转变目前的教学思想,让教育者适时改变惯有的教学理念,认识到传承传统的重要性,使其自觉参与到教学革新中来,积极探索民间优秀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融合策略,以全新视角审视当下的教育模式,用带有人文气息的方法教育学生,使高校学生懂得继承、创新传统音乐,促进学生获得更高的音乐造诣。

二、高校声乐教学融入传统民间音乐的必要性

(一)声乐教育的发展需求

立足于音乐教育的自身发展,不难看出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逐渐背离了传统音乐精粹,让音乐传承沦为“空谈”。这不但归咎于时展的大势所向,还应深刻反思教育者本身的思想问题。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将民族音乐放在一边,而简单强调西洋技法的传授。这就让学生误以为“崇洋”是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忽略了对本民族精髓音乐的学习。面对这一现状,声乐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多元教学取代单一教学,寻找到传统和现代两种音乐的契合点,调和二者的碰撞及冲突,编制两者兼有的教学内容,实现音乐的多元结合。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求

从文化发展来看,音乐传承不是单纯的技艺传授,其中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不断流传。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彰显着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内在品格,每个国人都必须不忘传统、不忘历史。当下的声乐教育中渗入了过多的外来元素,这对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具有积极意义,但不利于本民族的音乐传承。尤其是我国教育关注技法学习,借鉴很多西洋唱法,在教学中着重讲解此类唱法的运用。学生意识中自然形成了“重西洋、轻民族”的想法,这就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延续传承。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民间音乐,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要求。

(三)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

音乐教育应秉承“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一理念。教师要将传承民族音乐看作教学的一部分,把握好教学的每个节点,使学生在深入感悟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学习声乐的多种唱法。此外,教师要指引学生以独特方式发扬民族音乐,努力提升自身音乐整合能力,开创新型声乐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创作思维,培养出新时期的优秀音乐人。

三、高校多元化声乐教育的文化探讨

中国文化和艺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探究声乐艺术的教育发展,必然要从文化角度予以解读,了解文化根源才能更好地探寻艺术发展之路。中华民族一向强调“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将其引入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可理解为: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建立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在坚持发展本民族精粹音乐的同时,科学融合其他的外来元素,理智面对中、西音乐的互相交融,不盲目接受也不一味排外,以“坚持自我”和“虚怀若谷”的态度看待两者的结合。在深入感悟历史变迁的前提下,传统音乐的精髓成分才会被人们所挖掘与运用,而且也只有总结前人的音乐理学,现代音乐才能迅速发展。否则,人们仅学习简单的演唱技艺只是习得了音乐的形式,而表演出的作品并没有实质灵魂。如此一来,音乐品质必然难以达到绝佳的艺术高度。以“和而不同视域”体察一个时代的音乐教育,需要基于当下的教育现状,用“寻根”思路找出现存的教育问题,运用适度原则兼容多种音乐,丰富乡土音乐的内里韵律,使其综合各种优良的音乐元素,系统提升中国音乐的自身品质,并在实践中逐步搭建起适合国人的声乐教学范式,为各大高校今后的声乐教育树立榜样,促进多元音乐教育体系的最终构建。在多元体系的统御下,现代教育对西洋文化的吸收应当抱以“共存互利”的态度,将外来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但按照自身需求选择性地整合这些文化,最终实现西洋元素繁荣本土音乐。现代教育注重创新性,声乐教育同样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育者应把“和而不同”当作基本理念,明确当前教育的核心内容,以适宜方法推进乡土音乐和西洋元素的创新整合,提升声乐教育整体质量。

四、民间本土音乐和声乐教育的结合方略

(一)以民间音乐为主体教学内容

解析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及结构,人们可了解到民间音乐的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但一些本土音乐仅限于当地传唱,并未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因此,在传承本民族各种形式的民间乐曲时,需要专业人员亲自到各地进行搜集、整理,然后集合成符合学术标准的教学资料,并于课堂上由教师传授给学生。高校声乐课程应以民间音乐为主体的探究内容,着重体现民间音乐的教育意义,让学生领会传统音乐在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在声乐学习中形成“尊重传统文化、传承民族音乐”的意识,促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在教学中,声乐教师可借鉴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考声乐学习、民间音乐的内在联系,增加民间音乐在声乐训练中的出现频率,加深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记忆,使学生熟练掌握民间音乐的唱腔技法,提升练唱效率。此外,教师应深入解析传统文化、音乐和高校声乐教育的本质关系,认真吸纳传统音乐的精髓成分,将民族乐理知识融合到日常教学中,丰富声乐歌唱的内蕴层次,拓宽声乐学生的音乐眼界,培养新时期的音乐传承人。

(二)突显本民族的音乐教学特色

民间音乐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将其融合到现代教育当中,必然需要多方面的大胆创新,以符合声乐教育的具体需求。因此,教师在传授民间唱法时,应注重传统性、特色性、创新性的兼容体现,使学生感悟到音乐文化的内在张力,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声乐学习。在多元化教学中,教师要对“和而不同”理念进行延伸、扩展,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指引学生正确面对中外文化、音乐的交流和融合。具体而言,高校要革新教育机制,改良声乐课程,鼓动全体师生关注音乐教育的体系改革,善于利用本校的现有资源,积极创设彰显民间特征的声乐课程,深化各民族间的音乐渗透,通过声乐教学将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给高校学生,实现以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助推声乐教育的良好局面。此外,课程改革应注意引入少数民族及其他国家民族的民间音乐,这样才能全方位完善高校声乐课程的结构、内容及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掌握到更多、更全的民间音乐,促进民间经典音乐的广泛传承及创新发展。

(三)有效激活高校学生的乐学意识

乐学意识的培养关乎学生能否快速进入高效学习状态。声乐教学是一种歌唱性学习过程,学生以怎样的训练状态参与学习,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教师指导学生保持愉悦、自然的训练状态,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各种唱法技巧,增强学生对声乐训练的成就感,促使学生真正爱上声乐演唱。当学生以积极状态投入训练时,能够充分感悟到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然后用饱含热情的态度进行声乐课程的学习,促进民间音乐、现代声乐的融合。此外,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运用科学方式评估每个学生的声乐成绩,鼓励学生大胆地自由发挥,坚持个性演唱的教育理念,促使民间音乐传承步向多元化创新之路。

(四)提升高校师资团队整体实力

教学质量的优劣和学校师资力量有很大联系,打造精良的师资团队是取得高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当前,各高校声乐教学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建设现状,一些高校不具备多元化教学体系,教师素质整体不高,课程改革不够深化。这些问题制约着声乐教育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基于此,高校应立足自身情况,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多方面审查教育漏洞,及时调整改革措施,合理策划发展方略,促进高校建设的完善发展。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高校多举办关于“构建多元化声乐教育体系”的培训活动,发动教师广泛参与学术探究,提出在本校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听取教育专家的解决策略,改善师资建设问题,推进学校教育的综合提升;二是高校教师应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关注前沿音乐科研动态,健全声乐理论体系,以开展教育科研、举办专家讲座、组织进修深造等形式提升声乐教师的整体素质,增强高校师资力量。音乐给人以美好的心灵体验,一名歌唱者需要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在运用自己的歌唱技艺将乐曲演绎出来的同时,歌唱者应尝试加入个人的内心体验,将作曲人和自己的情感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演绎出更具共鸣性的歌唱作品。从探究民间音乐的角度看,声乐教育应从观念上转变“重西洋、轻民族”的观念,使声乐教育同时兼顾本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不断探索声乐艺术的融合方式,鼓励高校学生多练习、多创作富含民族元素的音乐作品。此外,传统音乐在现代教育中的融合发展应当纳入文化传承体系,教育者在关注传统音乐的整合发展时,应透析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科学挖掘民间音乐的精华部分,努力实现声乐教育和传统精粹的完美结合,采用最优方式演绎具备东方韵味的演唱艺术,促使中国音乐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参考文献:

[1]匡祎.论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民族性的价值与贯彻[J].乐府新声,2015,(2).

[2]黄亚萍.探索高校声乐教育中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8).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9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音乐课程结构;实施途径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下同)是新时期我国师范教育领域出现的又一新学科,它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培养全能型的小学教育精英、从事小学教育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小学教师要具有本科学历是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逐渐普及。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也逐渐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举措。针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国外虽然积累了不少这一领域的教育经验,但不一定适合中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国内以北京、上海、南京等几个大城市为先导,全国一些高校陆续成立了初等教育学院,开始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各教学科研机构开始大规模地探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的课题,本文仅就音乐课程的定位、结构和实施途径等方面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体系作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美育,也是素养教育,其作用主要是陶冶人的情操,净化社会空气。“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提出了“礼乐”思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教育他的学生,其中乐则是陶冶学生们情操的重要科目;他还主张用音乐教化民众,他同时也是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家。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强调琴、棋、书、画四艺,其中音乐教育排在首位,四艺中棋和画也是一种艺术教育,可见中国古代文人异常强调艺术对人的品格和人性修养的作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如阮籍、籍康、白居易、苏轼等人不光学问做得好,其音乐修养也是相当深厚的。所以人们对他们所坚守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操守就不无奇怪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极力呼吁“敦重乐教、提倡美育”,最早提出了运用美育与实践来达到根本改变中华民族落后面貌,提高国民素质的-种开放和先进的教育方针。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了最为明确、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成功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和新时期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大潮流、新理念接轨。

(二)音乐教育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音乐课,不仅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丰富的情感、和谐的人际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经验表明:凡经过规范、持续、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容易适应社会的需要,更能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服务对象是天真未眠的小学生们,处于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模仿力极强,善恶、是非标准却还没有完全建立。小学生的世界是纯真而又明净的。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最受影响的阶段就是小学阶段,而小学教师对他的影响最深,小学教师往往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培养高层次的小学教师就应高素质、高起点、高规格地培养。小学教师首先应该是身心健康的、充满智慧的、充满情趣的新时期小学教育精英,所以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音乐课是势在必行的。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促成他们完美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修养,真正代表新时期的小学教师形象。

综上所述,音乐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更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养课。

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结构的构想

(一)音乐课在小学教育课程结构中的定位

1 以人为本的非专业化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是音乐院校的学生,音乐教育并非其专业方向,只是其综合教育的一部分,在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音乐课程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能“喧宾夺主”。笔者曾在本校担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班的音乐教学数年,在教学中体会到:在小学教育专业开展音乐教学,困难多、问题多、压力也大,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对来说,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音乐基础不好,很少接触音乐作品,可他们又很喜欢音乐。最初他们对音乐的需要很是强烈,可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这也是很常见的问题。试想最初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极高,是因为对这门学科好奇新鲜。当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依然达不到要求,这时便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觉得学好音乐也决非易事,于是乎便产生了畏难和消极情绪。心理学认为,艺术属于一种特殊才能,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才能的,音乐教师要能够理解他们,积极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多鼓励,切忌对其冷嘲热讽。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注意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教学要求要合理适宜,注意因材施教,不可生搬硬套,特别是沿袭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

2 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职能。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性的熏陶,并非像音乐院校、师范类音乐专业那样掌握精湛的技能,而是通过音乐课,通过欣赏美好的音乐作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并加强艺术的熏陶,使学生们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和谐,从而达到热爱生活,以积极的态度服务于社会的根本目的。现在高校里的暴力事件、消极的人生态度都为我们高校教育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要有一种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坚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基本职能。

3 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很多时候问起某人最初喜欢音乐的原因是什么,其回答往往是因为一首歌或者一首作品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样才对音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文学作品要多读,音乐作品要多听。只有多听,才会有选择,才会有自己的欣赏习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大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欣赏习惯。针对他们的音乐教育要开放、灵活、尊重个性。本科阶段音乐教学较之于中学阶段音乐教学,除了教师细致的讲解外,更需要的是学生们理性的思索。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本着鼓励、建设性的探讨,启发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音乐进行反思,从而逐渐使他们形成基本的鉴赏力。

4 学而致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把作曲家的作品称一度创作,个体的音乐实践称二度创作,由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实际上是反映音乐认知到音乐实践的跨越。音乐作品本身是冰冷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活泼多变的,它的一切价值都需要人来体现。不同的经历、学识、技术水平其表现音乐的美感就不同,几乎所有的二度创作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所以实践音乐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这种创造性能力正是培养全能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在音乐教育中要贯穿这种原则。

(二)音乐课程的组成部分

考虑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内容应有别于音乐专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类型应为综合课,不搞专业方向小课,以培养音乐素养为主,不搞纯技能的科目训练,教学中应坚持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的统一,最后能使学生完成一些音乐活动。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应包含三个部分,也就是“三基训练法”,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

三、音乐课程体系的实施途径

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采取分阶段教学的形式来完成,每周2课时。在其四年的学制中,一、二年级共四个学期开设音乐课,一年级上下学期主要是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二年级上学期进行音乐技能的初级训练,二年级下学期指导他们参加一些音乐活动,巩固两年来音乐教学的成果和逐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学生在分阶段的音乐教学中,首先应掌握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这包括简单的乐理知识、识谱唱谱知识、欣赏知识。音乐基础知识好比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音乐技能的初级训练了。这个阶段音乐教师必须要考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自身条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当学生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技能后,就可以鼓励学生们去参加一些兴趣小组,给他们提供一些活动的空间、艺术展示的机会,增强其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兴趣。我们认为在第四阶段开展音乐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既可以巩固课堂上传授的音乐知识,又可以检验和提高学生的技能,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的统一。所以说音乐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影响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实施的一些因素

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师资结构、个体差异、教学环境、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都是影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音乐课程实施的一些因素。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学校教学管理机构要配备专门的音乐教师,师资结构要合理,专业分工要明确,队伍要稳定,杜绝“帮工”现象。艺术教学要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搞“一体化”,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对每个人的要求也就不同,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又可以使学生学有所得。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环境须优化,要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音乐课堂活泼生动、丰富有趣。此外还要成立小学教育音乐教研室,教师们要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参加各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学校管理机构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既要规范教师的教,又要监督学生的学,切不可放任自流,疏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