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学与工程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7-09 08:53:57

科学与工程管理

科学与工程管理范文1

[关键词] 管理科学 工程发展 国内外

一、背景

中国从21世纪以来,一直以稳健的步伐发展,但是在该领域,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而国外许多管理学大师提出的管理科学技术理论都是由实践中总结而来。因此,我们更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自己的创新。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许多新的领域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研究问题和研究热点也在不断变化。

二、内容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学科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侧重于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成就来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的战略目标为:提高水平、走向世界。提高水平是中国管理科学走向世界所必需的发展过程,而走向世界则是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战略的长期目标。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领域。

三、热点问题

1.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领域。

2.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3.国内外的区别

国内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要明显落后于国外,而在一些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四、结语

科学与工程管理范文2

摘要: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是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关键所在,它贯穿于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 招投标与施工阶段、 竣工结算与后评阶段等项目建设全过程。本文探讨了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与控制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cos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the main form of expression i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st control process, is to improve the project is the key to the benefit of investment, it throughout project decision-making and design phase, bidding and construction stage, and the stage after the completion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such as the entire proc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cos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science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建设市场运行的核心内容, 若缺乏全面、 系统的管理控制,必将导致建设资金有形和无形的大量浪费。目前人们对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 一般只注重施工图预算、 竣工结算, 不涉及工程定价和前期的造价控制,主要还是以设计、 施工、 监理等工程技术人员为主, 造价人员大多只是被动地从事简单工程计算量和工程计价工作。这直接导致许多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概算超估算、 预算超概算、 结算超预算的现象, 有的还非常严重。所以必须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控制。

一、 工程造价管理内容

1、工程造价管理是包括投资管理体制、 项目融资、 工程经济、 工程财务、 建设项目管理、 经济法律法规、 工程合同管理在内的对项目工程全方位、多角度的全过程管理。其中既有对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计价行为的管理,也有对工程造价编制与确定、 咨询单位资质、 从业人员资格的管理监督, 但是其核心内容是对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其目标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合理的确定造价和有效的控制造价,以提高投资效益和企业的经营效益。

2、工程造价的确定是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 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 施工图预算、 承包合同造价、 竣工结算等几个阶段的工程价款。如果合理的确定了各阶段的造价,也就为各阶段设置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控制目标,从而激发建设者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保证完成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

3、控制是为确保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一个系统若没有目标,就不需要也无法进行控制。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数量大的生产消费过程,建设者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经验知识有限,不但常常受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还受客观过程的发展及表现程度的限制。具体来讲,投资估算应是设计方案选择和进行初步设计的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目标,设计概算应是进行技术和施工图设计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施工图预算或建安工程承包合同价, 是施工阶段控制建安工程造价的目标。

二、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

1、合同的管理

施工合同作为企业组织施工生产的依据,施工合同的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效控制施工造价,增加企业利润的前提就是要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 首先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有合同意识,认真学习国家的相关法律,掌握有关合同的业务知识,从意识上重视合同管理,履行合同的规定;企业内部必须加强合同管理,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对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保护企业的利益,完成施工任务;施工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合同内容,牢记合同规定,履行合同的义务,享受合同赋予的权利。

2、工程实施阶段的管理

签订合同后,工程的造价控制目标就会变得明确,进行工程管理对于实现目标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程实施阶段的管理,首先要推行项目经济责任制。 建立健全对项目经理的约束机制,实行岗位责任制,将工程中的成本控制与经理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使他们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既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又可以控制好工程成本。 提高项目经理自身素质,坚决不录用管理水平较差、 财务控制不严的经理,避免资金的浪费。 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费,人工费等费用必须认真把关,增加或更改的项目要做好现场签证,原材料的质量和数量要经过严格的验收,质量不合格的材料不得进场,数量不足的材料要及时向采购方索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经营人员应该深入现场,以身作则落实现场签证,及时掌握工程进度、 工程款的落实,原材料的购置等,并根据施工进度和计划安排好下一阶段的人力、 物力等。 技术人员应根据合同及时进行相关计算,为竣工结算做好准备。 施工组织设计不仅是控制造价的关键,同样也是管理工程造价的关键,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组织施工。 材料的管理是否到位同样是施工造价管理的直接影响因素。 采购材料一定要做到货比三家,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3、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管理

竣工结算编制的主要依据为:(1)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2)设计施工图及竣工图;(3)设计变更通知书;(4)现场签证记录;(5)采用有关的工程定额、 相应的市场材料价格。合同内同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及时收集以上材料,组织专业人员编制完整的工程结算,并根据合同做好工程的索赔工作。 对于由合同之外的因素引发的工程变更或延误工期等情况,施工单位应及时收集证据,提出索赔,获得经济补偿。 因此,加强管理,提高合同意识,加强索赔的管理水平,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工程造价管理在各个阶段的任务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五花八门,有针对性的制定各项措施,是工程动态管理,实现既定目标的必要途径 。结合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对造价控制提出一些相应措施,以求能对造价管理有实质性的帮助

1、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

设计方案的选择与施工现场的方案优化应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设计优化方案编制不同的概预算,使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这里就要求造价管理达到一定的深度。 优化的施工方案在编制预算价值时,除了要符合概算编制要求,还应当循序渐进,对比出价值最低,方案最优的设计,以使在实施阶段尽量减少设计变更 以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

2、项目招标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

推行和完善招投标制度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途径,加强对招投标的管理,确保市场竞争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维护建筑市场主体各方的合法权益及公共利益。 应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结合法律法规对影响在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的环节采取必要的奖罚措施,以避免利益因素对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3、竣工决算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

工程决算资料必须通过审计审查,完成建设项目的后评价,以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项目造价应注重过程管理,采取全方位监督措施,对过程资料闭环管理,任何决算价值必须合法有度,有理有据。 同时由于决算各环节复杂,在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 业务水平、 绩效考核方面应进行规范。 以体现管理措施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4、计算机系统的应用

当前,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为造价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措施支持,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程序及软件的应用,广泛的展现在实践当中,为适应市场经济提供保障。 工程造价管理应利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对信息的编集、 整理、 应用,以及市场行情的掌握,均建立在网络平台及软件应用的基础上,动态掌控价格变动趋势,作为建设项目各阶段造价管理及控制的技术措施。

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是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关键所在,它贯穿于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 招投标与施工阶段、 竣工结算与后评阶段等项目建设全过程。 科学周密而有计划地分阶段设置投资控制目标,可以通过目标控制,在项目投资决策、设计、 发包和实施阶段,把投资发生额控制在批准的限额以内并随时纠编,确保投资目标顺利实现,使投资估算、 工程概算、设计预算、 承包合同价更趋合理准确,真实而客观反映项目实际进程发生额,有效防止概算超估算、 预算超概算、 竣工结算超预算这一 “三超” 现象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合理使用人力、 物力、 财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工程造价编制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不仅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家队伍,还要有配套的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彭位才. 工程项目全过程管控研究分析[J]. 经济视角(中旬), 2011,(04) .

[2] 刘学.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企业导报, 2011,(19) .

科学与工程管理范文3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而高校这三项基本职能需要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实现。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的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是专业的灵魂,专业是学科的载体,高水平的学科衍生高起点的本科专业,也决定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重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并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谋求学校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重要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等区别于其他管理学科的特征,因此,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不但有利于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和教育体系的完善,而且还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进而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发展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管理科学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使管理科学与工程成为一门实证学科。本学科主要从事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其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

20世纪中期在中国管理学界建立与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到今天该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完善,目前我国有2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调整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所属专业是由原工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门类调整组合而成,因此目前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分类情况也比较复杂,学科之间的界定、区分并不十分清晰,经、管、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院校均开设有本属于管理和工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校在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割裂开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中分别立项、分开论证、分部门管理等,尽管有时也要求共建共享,但由于是各自独立实施,很难实现融杏,尤其像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中专业分类复杂的学科,以上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1.高校管理体制及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一直处在调整之中,有的院校虽然根据1998年新的专业目录改变了专业名称,但专业培养目标和内容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专业设置也仍然保留在原来院系中。另外,国家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呈往往以一纸文件进行规定,而对于这些高等院校是否具备开设专业的条件以及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关键指标,却缺乏必要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即使有监管制度,也是教育行政的监管,而没有体现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和监督。

2.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失衡。学科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科学研究,而专业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有追求自身的发展、专注科学研究而淡化人才培养职能的倾向。学科建设的成效、成果显性较强,自然更容易得到关注和重视,专亚建设的成效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黄上,具有隐性和滞后性,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便产生了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和将两者区别对待的现象

以上问题存在于当前大多数学科与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否认学科建设是站在学科前沿,关注知识的创新和发现,重视高水平的成果,它直接关系学校的声番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应看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问题的同时,更要从战略高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坚定实施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策略。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模式探索

笔者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探索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1.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协调发展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保障,也是高校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原则,更应是高校的一个墓木理念。只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相支撑、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所以,高校必须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

2.构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一个具有活力的、能有效促进学科与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撑的组织环境,对于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适应高校学科发展的总目标,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这个组织环境应该是“学校一学院(学科群)”组织结构。这种组织以相近学科群和相似专业组织到一个学院,同时以学院为组织实体,对教师和学科群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改变目前条块分割、分散办学的局面,有利于相关学科资源的共享。

3.创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制度环境。建立富有激励性的学科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正激励,抑制负激励,是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还要创造优越的科研环魔和教学环境等,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动力。

4一加强专业的特色化。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专业的特色化可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实现专业特色化的主要途径在于专业教师依据一定的学科方向开设相应的本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发现学科问题、拓展新的学科方向,联合师、生深入开展学科研究,通过教学促进学科研究、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来形成专业的特色基础。此外,通过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培养专业学生的学科方法、学科思维,达到学科的知识创新,也是专业促进学科知识丰富与发展的途径

科学与工程管理范文4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特点 研究生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学科特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管理学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l)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作为管理学里的基础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自其诞生就呈现出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如现代数学的发展为研究复杂性管理问题提供了方法与理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现代心理学为人因工程提供了研究手段。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重要组成的工业工程专业,其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不仅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观察、实验、研究、设计,同时还需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同样,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专业,其学科的发展与科学研究也需要综合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

2)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体系的基础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工程方法的结合,其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其研究成果可为管理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指导。同时,管理科学与工程本身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其它领域尤其是工程科学领域的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使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具有拓展性。例如,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工业工程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数理统计、工程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现代心理学、信息技术等都在工业工程的研究问题中得到很好的综合应用,其研究领域也从制造业扩展到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和政府部门。

3)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的基础学科,为其它管理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与方法。管理科学与工程也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诞生的,例如工业工程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系统生产率与优化资源配置,对各种生产要素统筹分析、合理配置,促进系统协调有效的运行,追求系统整体优化。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工业工程是一个工程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离开产业应用的纯方法或理论研究,是与这些特征不相容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管理问题,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来优化管理效率。而管理科学专业则是以数学、经济学及计算机应用为基础,去分析企业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更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人才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各种培养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必然方向。其复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融合了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工程技术,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的掌握,才能大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复合。管理能力是一项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等特点很明显的复合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生产相结合、设计与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专业性、创新性和创业性复合。专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业意识、开拓能力。

高校有责任加快培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需求。

三、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课程体系设置、特色学科建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导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提高培养质量的途径等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将有效整合这些要素,协调作用以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方案制订。培养方案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因此一定要从学科的发展概况、优势和特色,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进行科学整体规划,其中培养目标是指导方向,课程设置是主体框架,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是重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该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培养能运用管理理论进行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应体现理论性和应用性。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主干课程因专业而有所差异,如工业工程专业可以设置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课程;课程体系还应该包括方法论课程,如系统工程、决策方法和模型、预测方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是指论文选题紧扣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沿,追踪研究热点并结合中国工程、技术、管理中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开题报告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中期报告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位论文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2)特色学科建设。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承载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加强社会服务功能的平台,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加强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产生创新成果和造就学术大师的前提,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环节。加强学科建设就是要培养一些特色学科。只有形成特色学科,才能实现特色教育,从而体现出整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如重庆理工大学围绕“理工+经管”建设特色学科,形成车辆工程、机械装备、材料科学、电子及自动化、会计、经济管理等特色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3)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学科交融和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化、教学实训企业化。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大量的实验实习环节搬到实践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人员作指导老师,一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切身体验到一个管理者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优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潜移默化,完成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企业管理者素质和创业精神培养。

②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特色突出化、创业方向多元化。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对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创业教学模块融合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重点培养学生从工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几个方向突破,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人才。

③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实践化、实践教学岗位化。充分利用教学基地打造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型”教师,进而改进教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创业、经营管理等密切联系,教材内容与岗位(职位)管理实践相互融合。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加入教师们的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带动和促进创新创业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

④教学方法创新――授课形式多样化、学生体验主导化。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专业教师采用“学生体验主导”方式,通过软件模拟、企业场景模拟、企业运作模拟、企业角色模拟等形式,将创业教育与科学知识、管理能力相互渗透。尤其是案例教学形式多样,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的激情会得到显著提高。

⑤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请进来、产学互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校内优势,更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本着“走出去、请进来”原则,鼓励教师将科研应用于实践,到企业兼职,再反过来充实和丰富教学。另外,聘请校外的企业家、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对话、沟通和交流,启发和鼓舞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⑥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服务化、评估反馈循环化。将学生和教师的组织与管理与教学评估反馈紧密结合,转变教学的“管理”功能,增强教学管理的“服务”功能,形成“计划-执行-评估-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在总结经验、剖析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结论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宽、分布广、招生多,在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其学科特点与人才定位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基金: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13201)以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03002、102309)资助。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2).69-78.

[2]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管理学报.2005,2(1).1-3.

[3]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142-145.

[4]张凤,李爱华.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4).151-152.

科学与工程管理范文5

【关键词】公路工程管理 规范化 科学化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公路管理工程逐渐向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建设的方向发展,公路工程管理属于国家基础建设,是增强国家公路建设的重要项目。但是在实际的公路工程管理工作中,诸多问题的发生也逐渐影响了公路工程管理的发展,所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方法是提升投资项目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必要手段。

1公路工程管理存在的现状

1.1管理人员总体素质参差不齐

公路工程管理属于一种技术性的管理工作,所以工作管理人员一定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在专业技术的基础之上逐渐积累施工经验,所以,要选择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施工当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要求公路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除此之外,公路建设涉及比较多的专业以及部门,管理人员不能够很好地协调施工中出现的复杂问题以及工作,在工程建设的进度以及最终质量上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所以公路工程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科学的配比各种工作材料,减少公路工程中出现的隐患。

1.2对公路工程管理后期不够重视

公路工程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周期性、全过程性的工作,工作质量不仅包括各种复杂的交叉施工,还有其他的复杂工序,所以对公路工程后期施工工作以及科学养护工作都要予以相应的重视。在公路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既要在实际过程中重视施工材料的配比工作,还要有效的监控与监管施工过程,在各工程实际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升公路养护的技术。

1.3公路工程管理中的文档及会计工作管理力度不够

传统行业体制对于公路工程管理工作有很深的影响,现今的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材料控制以及安全管理意识,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违规施工以及安全事故等情况也会不断生成,所以公路工程在管理上必须要做到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用端正的工作态度来对待每一次的文档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加大管理职责,提升管理效率。在资源调配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机械合理的调度,这样各个管理人员管理责任才能够更好的落实,加大管理力度。

2提升公路工程管理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具体方法

公路工程想要实现长效的发展,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公路工程管理体制是必要的。公路工程单位在不同的情况下想要逐渐形成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管理,应该学会利用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来实现。以下是几种提升公路工程管理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具体方法:

2.1提升公路工程管理的工作质量

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不仅要管理人,还要调控物资,有效的监督调控施工中的各项工序,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工程项目施工[1]。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如何确保公路施工质量是重要的内容,所以管理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利用严格的管理制度避免工作中出现问题,例如工作人员放样不精确、私自提升目标样本高度、不能够严格统一的控制横坡度等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施工工序控制工作势在必行,结合施工方案进行技术论证以及职责划分工作,提前进行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这样施工方案中的各项施工资源分配工作才能够有序的进行,例如科学的调度并管理集料工作与施工机械工作,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也要进一步强化,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污染环境的现象,符合工具管理摆放的要求。

公路工程施工中对于材料管理工作有严格的要求,首先要进行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规格的确认工作,其次是根据这些规格进行相关的工程试验工作,最终选择试验合格后的产品投入施工使用。此外,除了常规的工程原材料试验之外,施工场地以及施工环境也是试验材料技术参数的重要要素,全部符合施工质量要求之后才可以投入使用[2].公路工程管理工作是多方协调工作实现的结果,施工方要及时的进行自检的工作,政府机构直接监督公路的工程质量,监理方还要做好相应的抽检工作,把好各个关卡的工程施工质量,使其符合公路管理质量要求。

2.2培养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规范化、科学化意识

良好的管理意识是每一个公路工程单位所必需的要素,可以进一步帮助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措施的进一步贯彻。全体员工在实行公路工程管理制度时需要将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管理意识作为员工的行为指向,各部门更应该不断的创新并加强这样的工作意识,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工程质量是众多公路工程管理者最重视的要素,在全体员工的日常工作中逐渐渗透安全工作意识,不断地进行不规范、不合理观念行为的纠正,这样才能够逐渐提升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2.3实现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精细化管理

制定落实精细化的现场管理体制,是能够体现公路工程管理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因素,全体员工在这一过程中按照要求规范进行工作,避免公路工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进一步提升了施工现场的具体进度,保证了施工现场的安全度。[3]管理人员还要对现场施工进行严格的管理,规范每一项施工资源的使用,严格要求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这样公路施工过程可以更加安全有序的进行,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提升公路施工质量。

3结语

由此可见,公路工程管理工作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实践,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公路工程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是创新下的成果,有效的提升了新时期公路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满足了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博.浅析公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

科学与工程管理范文6

关键词科学;电子;工程;管理;技术;信息;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 emphasis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Keywords science;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主要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工具,计算机在的功能作用已经被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中,越加被各方所重视。它是是一种经常都会更新换代的先进管理工具,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与造价管理以及施工管理等工作中产生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是相关工程管理部门处理问题的先进手段。

1、电子信息化工程管理的特点

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单纯的购买一些计算机硬件设施,并目_使用它们。如果已经决定实施电子信息化管理项目,那就一定要对它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了解,科学合理解决管理者,工作方法以及工作对象还有外在因素之间的关系。

1)管理方法、制度与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配合

全部的电子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管理模式而设计出来的。假如使用了一项比较先进的电子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可是实际的运营管理方法是落伍的,陈旧的,或者说尽管使用先进管理方法,可是与之相联系的统计管理不匹配,又或是缺少合适的工程管理人员,最终不但没有实现预计效果,相反有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先进的工程管理系统形成错误的认识。

2)信息的非实时性

建筑工程项目电子信息化系统并不是一项实时系统,项目施工中产生的变化,并非马上自动记录到计算机里的,Ifu是在事情发生后通过人工输入其中的。所以,输入的顺序和实际信息产生的顺序有可能被混淆。

3)原始信息的重要性

除了才开始设定的数据信息有效性,计算机通常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检查这些输入数据的,而对十那些人为伪造的数据信息更是难以分辨。所以,一定要有完备的原始信息数据收集规范,形成输入数据信息的核查体系。

建筑工程项目属十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中每个部分,不但要紧密联系又要遵循不一样的规律各种各样的目的要求。所以,电子信息化技术来实现。,要对数量庞大的信息进行处置,来满足对建筑工程完成有效的管理,一定要通过电子信息化技术来实现。

2、电子信息化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功能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脑力劳动,它主要的工作目的是依照建筑工程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协调处理各个方面的要求,把各个种类的项目资源分配到恰当的环境与时间节点之中,并目_实施动态的调整,通过经济合理的方式来完成预定目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功能主要有下面几点:

1)完成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电子信息化系统运用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数据,它最大的优势是确保了数据的共享。这些管理数据的共享可以使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在企业内部采用相同的标准。现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运用有效的搜索方法,从几百万的数据中找到特别指定的数据,这个过程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实现了。

2)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项目资料数据能够动态的将指定的准确性内容直接提交给项目管理人员,防范了人为因素所带来的种种缺点,有效的防止了对实际状况的错误判定与时间上的拖延。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建筑工程项目带来诸多不便。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对工程项目实施模拟,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把同样的一个项目模拟进行几千次,由此而得出了统计信息可以帮助工程管理人员有效实施决策管理。

3)完成数据的通信

通过电子信息化系统与网络技术,能够完成工程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通信与,使用网络技术与公用传讯方式还可以进行企业总部与建设施工现场,供货商与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完成远程的数据管理。

3、深化转变、切实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3.1、强化控制、加深理解

提高企业骨干、管理者对电子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由于思想意识的偏差一些建筑企业管理者认为全面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施企业施工管理只不过就是购买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搭建一个企业互联网平台及施工数据管理系统并对系统实施必要的维护管理即可以实现施工企业的电子信息化建设了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只能称之为表象.肤浅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因此要加强管理者对电子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切实让他们体会电子信息技术为施工企业创造的巨大附加价值财郭口企业依据电子信息化资源的有效管理能正确的把握市场定位及走向依据系统的辅助决策支持采取正确的投资行为,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成为行业的先驱与佼佼卷企业开展电子信息化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服务管理的水书生产发展的提升程度因此在施工管理实践中我们只有依据科学的电子信息技术制定合理的发展规戈构建完备的业务流程、创立科学的施工管理组织结构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体系才能使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得到充分的变革,使施工企业之间管理部门与下属部门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通过合理的电子信息技术使电子信息交换更具实时性高效性、共享性。当然在强化管理者重视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对企业技术骨干的激励培训,使他们切实成为电子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

3.2、依据企业施工管理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子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

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全面应用包括自动化的电子信息收集、处理与转化;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查阅、传递与加工集成化的分析与多媒体技术管理科学化的数据分析与决策控制系统化的电子信息管理与完善控制等因此施工企业只有根据电子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结合具体的施工管理特点来源于实际的制定切实可行的一体化、战略化目标,合理的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施统二高效的管理,逐步建立完氰全面的各类施工管理电子信息系统才能最终使施工企业的电子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3.3、广泛建立基于网络的电子信息化共享平台及网上办公系统

面对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设项目成为施工企业的主要建设对象,而这些项目往往涉及到众多的国内外工程文件,包括进度安排、审核标准、图纸、设计变更等,其中包含的电子信息量之大、涉及面之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倘若一味的采用纸质文件传输方式,势必会给工程项目电子信息的横向管理及实时纵向沟通耀加大量的冗余环节,使多层次的交流方式导致电子信息误差率的提升,使低效、高成本的运营给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只有充分的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切实构建建筑企业电子信息化共享平台及网上办公系统才能真正简化电子信息传递的复杂环节,使纸质文件退出建筑施工管理的历史舞台并促进电子信息化的共享建设成为建筑施工管理的有力工具另外我们还应切实扩大建筑施工企业电子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应用职亩断日用自动化办公系统推进网络招标网上采购、网络会议及网上资料查询等工作的全面开展。

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电子信息时代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引进高新信了息不仅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工程建设管理、施工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往来的速度进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钱方杰;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第.科技资讯2011(02)

科学与工程管理范文7

1 5S管理试运行阶段

材料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包括材料合成、材料加工与制备、材料热处理、材料组成与结构表征、材料性能测试五大类实验室,是材料学院的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建筑面积约1 100平方米,仪器台套数约480套,其中10万元以上的贵重仪器21台套。考虑到5S管理是陌生的理念,不同类别的实验室间差别比较大,整理起来难度不一样,我们决定先从环境较好、实验空间相对较大的材料测试实验室着手,建立5S管理试点实验室,而后逐步向其他实验室推进,带动实验中心所有实验室向制度化、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体系迈进。

1.1 建立5S推进小组

在学院领导的一致支持下,中心首先成立了5S管理推进小组。推进小组组长由负责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兼实验中心主任担任,负责统筹安排整体工作、监督5S管理的推进;小组成员由实验中心副主任、实验中心秘书、安全员等实验室管理人员组成,负责落实5S管理培训教材编制、组织师生培训、强化5S管理理念、落实5S实施与监督等具体工作。推进小组所有成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学习5S管理精髓,如借阅图书、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参观5S管理企业/实验室、接受5S管理培训等。推进小组所有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从自我做起,把自己负责的工作按5S方法进行整顿和管理,用5S规范要求自己。推进小组还定期交流学习体会,指定专人制作培训教材,并在推进小组中试讲,听取各成员意见和建议,形成切实可行的培训教材。

1.2 5S管理法在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室的试运行

材料测试实验室包括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室、材料物理性能实验室、材料显微镜实验室、材料光谱分析实验室和材料热性能分析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共同特点是实验室中放置的都是分析测试设备,实验室相对比较整洁、化学试剂少、实验空间较宽敞,实验室责任人明确,实施起来较容易。实验室中的每台仪器除了有仪器说明书、作业指导书、仪器使用登记本等文件资料外,还有仪器配件(备件)、试剂和专用工具等材料。推进小组召集这些实验室的责任人,由组长宣布实验中心推行5S管理的原因和意图,并公布5S推进小组成员,让大家明白5S管理是提升实验室管理的必由之路,从而重视5S管理,树立正确观念和信心。推进小组5S培训负责人对这些实验室责任人进行5S理念讲授和管理方法培训,推进小组其他成员将协同材料测试实验室责任人进行5S试运行:

整理(Serri),区分要与不要的物品,现场只保留必需的物品。首先,由实验室负责人确认实验室中哪些仪器能正常使用、哪些仪器需要维修、哪些仪器已经没有使用价值应当报废。报废的仪器搬离实验室,放在仪器报废区。需要维修的仪器描述故障现象,在工程师的协助下判断故障原因,并判断能否依靠自己的力量修理好,若自己不能维修,申请经费聘请专业工程师维修,确保留下来的仪器设备都是能用、要用的,设备完好率达到100%。然后,根据仪器特点,将与仪器相关的资料和材料整理出来,确定详细的要与不要的物品清单。有用的设备保留,无用的设备一律处理或报废。对于不确定是否需要的物品,由推进小组讨论后确定是否保留。通过整理,确保实验台面和柜子整洁,实验通道通畅,现场无杂物。整理不仅可以增加空间使用面积,而且可以减少磕碰几率,提高仪器和人员的实验安全。

整顿(Seiton),必需品进行定位摆放,整齐有序,并明确标示。将整理后留下的物品和腾出的空间做整体性规划,按照使用频率进行规整:将每天都要用到的作业指导书、仪器使用记录本、试剂和专用工具等放置在仪器旁边,整齐摆放在指定位置,在该位置画出物品形状并标出物品名称,方便所有人记录、使用和归位;将每周、每月都会用到的物品放在靠近台面的抽屉中;而不常用的配件(备件)、仪器说明书则收入仪器下方位置较低的柜子内。抽屉和柜子门上贴上物品标签,标签内容涵盖物品名称、数量、有效期、管理人等信息。对于贵重物品,则应上锁,由专人管理。通过整顿,让所有人在使用仪器过程中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所需物品,使用完后也便于原位归还。管理人员可根据仪器易耗品库保存登记信息,及时更新过期物品,补充消耗物品,确保仪器正常有效运行。同时,仪器管理员不再抱怨学生不守规矩、不登记、乱放物品,不必浪费时间寻找物品,达到实验室的有序管理。

清扫(Seiso),就是清除现场的脏污,清除作业区域的垃圾。我们把每个实验室划分为几大部分,如门窗玻璃、墙面、地面、台面、抽屉、柜子、仪器表面等。根据仪器特点和需要,每台仪器划定一定区域的台面、地面、抽屉和柜子。墙面、门窗玻璃 的清扫将聘请专业保洁公司负责,在每学期的第一个星期进行,一年两次;每台仪器的实验台面和地面由使用人清洁,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及时带走,做到谁使用谁负责,培养责任意识;仪器管理人员每星期要对所负责的仪器进行清扫,不仅要对台面、地面、仪器表面、抽屉、柜子等显而易见的地方进行打扫,对一些仪器的内部污垢、油腻、灰尘也要进行清扫。设备清扫将与设备的点检相结合,清扫设备的同时做设备的润滑、保养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异常、排除故障。对于无法排除的故障,要在仪器上悬挂故障标示牌,以防进一步损坏设备或造成危险,并尽快申请维修。通过清扫,确保实验室洁净、无灰尘,保证各类文件和物品整洁、无污渍。在清扫时,根据各人负责的内容制作清扫记录表,对于不执行清扫规定或清扫不合格的,拍照后对相关人员提出批评,监督其改正。

清洁(Seiketsu),将整理、整顿、清扫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维持其成果。清洁是一种状态,要保持清洁,就离不开扫帚和抹布[10]。因此,要求所有人员各司其职,积极参与。但是在维持和追求清洁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疑问态度:我的实验室中最容易弄脏地板、弄乱台面的仪器有哪些?为什么会弄脏地板、弄乱台面?有没有改进的办法?怎么改进?通过这些简单问题的思索,寻求解决办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强度。要长期维持清洁状态,需要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用3S标准检视,及时清除不需要的东西,也需要5S推进小组承担监督责任,及时发现问题,汇总后反馈给相应的责任人进行整改,并且加以考核,确保实验室始终保持清洁、有序的状态。

素养(Shitsuke),是整个5S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对任何工作都认真的人,提升人的品质。5S管理具有一种混乱的天性,只靠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大家提高素养。只有每个人都有实行5S要从自身做起的意识,才能真正持久地把5S管理工作长久地进行下去。作为5S推进小组成员,必须以身作则,树立5S管理好榜样,让大家感受到5S管理对自己周围工作环境的改变,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并乐在其中。但是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在5S的执行和监督中,每个实验室责任人都必须根据实验室特点制作5S培训教材,加深每个成员对5S管理的理解。实验室管理人员对进入实验室的人进行5S培训,并在培训和执行中不断调整,形成持续改进和调整的良性循环,让5S焕发旺盛生命力。

2 在材料实验中心所有实验室推行5S管理

通过五个材料性能表征实验室的5S管理,不仅可以积累经验,制作相关的培训课件,而且可以培养一批具有实战经验的5S管理人员。然后,将5S管理推行到实验中心的所有实验室。为此,推进小组组长在所有实验中心人员参与的动员大会上重申实验室实行5S管理的必要性,并总结前期5S管理取得的成就,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会议邀请材料性能表征实验室管理人员分享5S管理经验,分享心得体会,营造“人人都是5S主角”的氛围。之后,推进小组培训负责人对其他实验室负责人和仪器管理员进行5S管理培训。经受住5S管理考验的实验室管理员可以协助其他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进行5S管理的整理、整顿、清扫等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不断调整。推进小组的成员在这个阶段主要承担推进和监督5S落实的工作。

材料实验教学中心的材料热处理和材料组成与结构表征实验室情况和材料性能表征实验室类似,5S的推行相对容易。材料合成和材料加工与制备实验室存放有大量的实验试剂和加工原料。这些试剂和原料中有些是当前实验教学需要的,有些是前几年甚至十多年前遗留下来的,考虑到有可能用到,没有舍得丢掉。不需要的试剂和原料不仅占用了大量空间,而且带来了安全隐患,给管理和使用造成极大不便。对于目前实验教学中没有用到的药品和原料,一律予以清除。留下的药品和原料按药品性质、使用频率进行定点、定位、定量管理,方便所有人员使用。这些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在执行5S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验室特点制作培训教材,并对进入实验室的使用者进行培训。

所有实验室在执行5S管理的过程中,对每个阶段都拍照存档,并制作成图片文件存放在实验室,让所有参与人员看到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巨大变化,从而坚定维持5S管理效果的信念,提升自信心和满足感,从心里产生“爱学生、爱实验室和爱仪器”的思想,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5S管理中来,在平凡的岗位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不同实验室之间展开5S管理评比,加强监督,加大奖惩力度,促使各实验室在评比中不断学习、持续改进。

3 在学生培养中推行5S管理

环境与人是互动的:混乱的环境会诱使人们破坏规则,使管理更加趋于混乱;而有序的环境会无形中限制人们的不良行为,促使人人按章操作、依规行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每个人都成为有教养的人。在实验室管理中,更是如此。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不仅承担着本院本科生的所有专业教学实验和毕业设计,还承担着全校材料类选修实验课的教学任务,中心优越的实验条件和全天候开放的管理模式更是为本科生创新实验、研究生和博士生研究课题提供了便利。因此,实验室5S管理并不仅仅是推进小组或实验室管理人员几个人参与就可以的,它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教师和学生中导入5S管理理念,营造全员参与的工作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院长和书记在全院大会中宣布材料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将采用5S管理方法,并阐明管理的必要性。对于不遵守5S管理规范的行为,有权禁止其进入实验室和使用仪器设备,从而迫使所有教师和学生自觉了解5S,接受5S。为了让教师和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5S管理的含义,更好地配合实验室实施5S管理,需要聘请企业管理专家讲解5S管理要点,对全体实验教学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进行5S管理理念培训,并要求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强调和运用5S管理。如教师在上课时用5S管理理念要求自己和学生,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给学生灌输5S管理理念,将5S管理规范与学生的评奖评优挂钩。而对于需要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则由实验室管理员对其进行5S管理培训,并制定5S考核办法。只有把所有人动员起来,人人动手,参与到5S的 实施过程中来,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创造一个整洁、高效的实验室环境,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4 结束语

随着材料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实验室面积扩大、仪器台套数增加,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5S管理倡导实行自我管理、勤俭节约和持之以恒的原则,力求使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5S管理,不仅有利于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规范习惯,提高各类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科学与工程管理范文8

一、建立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

首先学科定位:在1992年ACCE(美国临床工程协会)定义临床医学工程师,把工程学和管理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临床医疗保健行业中,保障并帮助患者治疗及护理的人.换言之,医院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工作职责及任务是,结合工程学及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将其运用于临床医疗实践中.医院临床医学工程师是临床医学与工程学桥梁的连接者,是临床医疗设施正常运转的保障者.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之时,医学领域中高新科技不断涌进,医院发展的基础必须依赖医学理论及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及生物医学工程跃居为临床实践的主导,作为派生学科的临床医学工程科得到飞快发展.我国的临床医学工程科起步较晚,现是新兴学科,是一门极具发展前景的学科.其发展方向是,将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及教学科研集结为一体,成为临床医学技术科室,遵循医疗改革及发展的形势,针对历史沿革问题,面对现实,转变职能,寻求发展,采取有力的管理策略.

其次学科建立:在明确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选取学科负责人要求,教育背景是工科,懂的管理,具有医学基础理论,熟悉临床医学知识的高级工程师.保证医院医务活动和医疗设备的管理有可靠的决策性.在建立学科的初期,要以原负责医疗设备维修的人员为主工程师,工作方式采取分工协作.在后来的远期目标中要各级技师(初级、中级、高级)选配合理,工作采取分类负责的方式.初级技师主要是依据上级技师的指导执行日常临床医学工程的运作,中级技师主要是在上级技师的指导下做运作管理和临床教学,高级技师的主要任务是临床医学工程的决策管理工作.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有着各自的特点,对于高级管理者,如何建立全新的科室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有与之配套的医疗设备,医疗设施的快速更新、设备管理的长期投入,如何管理好临床医疗工程科,这也是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体现,针对这些,科室文化要充分体现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育人、创新的作用.

二、管理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

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管理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人才管理,二是绩效管理(包括建立子系统、建立考核激励制度、增加教学内容及考核机制、完善设备维护保养职责).

(1)人才管理:

临床医学工程科被认为是冷门,技术人员的地位得不到重视,技术人员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学科建设困难重重.如何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是管理者面对的重要问题.对于人才的管理要实行前瞻性的思维,重视技术人员的教育问题,通过鼓励取得高学历的途径充实医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职称晋级或者待遇问题,促使人才爱岗位,使人才建设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2)绩效管理:

首先,建立临床医学工程科管理子系统.通过医院的管理系统建立与新学科适应的子系统.其子系统要涵盖设备的使用周期、报修情况、设备维修成本等,并且要归入医院的设备动态经济管理中.建立子系统可以掌握各科室使用设备的情况及对设备的熟练程度,同时方便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对设备报修的响应,将充分完善绩效考核,并发挥医院管理系统的功能,给管理者提供充分的资料.

其次,建立绩效考核激励制度.科研工作的进步能促使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向着健康的途径发展,如果临床医学工程科在可研上出成绩或者可研有重大突破,创造性的解决医疗设备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将提升工程科的地位.鼓励个人或者团体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创兴性的解决或者扩展其设备的用途总结经验或者撰写科研论文,增加绩效成绩.

再次,增加教学内容及考核机制.现代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相应的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技术及信息通讯技术走进医疗设备中,高精新的医疗设备要求相应的技术人员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及相应广泛的实践经验,并且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己的能力.在管理中将相应的内容放入到教学内容中,并通过组成教学小组的方式将定期的培训内容放入到考核计划中,纳入医院学分管理中.

最后,完善设备维护保养职责.在医院管理总则的基础上细化工程科自身的绩效考核.对于设备的维护以定期巡回保养为主,要求双向(临床科室和临床医学工程科)考核.要考核医院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内容及使用详细情况.要考核工程科技术人员对设备的熟知程度,要考核医学工程科技术人员对设备定期维护保养的专业程度.考核机构由医院组织,定期绩效考核.对于设备的维护采用四级维护制度,并双向绩效考核,将医疗设备的维修费用作为成本核算一部分,为后续采购设备提供依据.临床科室对设备的维修效率打分,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严格遵循设备维护保养职责,医院绩效考核体制.

科学与工程管理范文9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全程双语教学问题

面对世界范围内管理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为了克服国内在本科层次工商管理教育方面存在的同质化现象,中国地质大学于2001年针对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了全程双语教学试验班,以“探索宽口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等”为指导思想,在强化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采取全程英语或双语授课,学生用英语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论文答辩,以期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验教学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全程双语教学虽然己初见成效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改革和创新且在国内缺乏成熟的、可借鉴的范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全程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本专业的多数双语教学老师虽然能够较好地用英语向学生表达清楚课前精心准备的讲授内容,但由于其英语水平很难达到“原汁原味”,也难以达到完全用英语思维的境地,因而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阻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及交际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是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齐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部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差,针对部分授课内容,老师不得不在用英语讲述的基础上再用汉语进行解释,影响了教学进度;另外,英语水平的薄弱容易单方面地造成学生注意力只集中于对专业词汇、专业术语的解释与理解,而忽视了本课程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容易造成学科损伤从而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三是缺乏与专业全程双语教学要求相匹配的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工商管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事业单位或组织,因此其实习和实践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尽管目前通过院系的努力建立了部分相关的实习基地,但与本专业双语教学的培养要求相比还相差较远,还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实习基地和教学实验室,需要在人、财、物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

四是缺乏相应的考评与激励机制。双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考评机制来衡量。在教师激励方面,由于双语教学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老师同时还承担着其他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虽然学校在双语教学的工作量计算方面按照实际授课学时乘了1.8的系数,但大部分双语任课教师认为其为双语教学的付出和所得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学生激励方面,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对工商管理(双语教学)专业充满了极高的期望和热情,而目前对于学生生源选择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与普通班级一样,没有体现出双语班的特色和先进性,加之双语班学生在学习上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较普通班多得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和多元化发展。

二、完善我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全程双语教学的思考

1.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取决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特别是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能力是影响教学成败的关键,涉及教师的专业素养、英语水平及二者的有机结合。虽然本专业的教师为全程双语教学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高标准、高起点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表现在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方面。因此,学校应在考虑专业结构和年龄梯队的基础上兼顾近期与长远需要来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师的培训机制,通过长抓不懈的各种形式的培训,使教师在英语水平及专业素养方面有一个持续的提升;同时,还应加大聘请外籍专家的投入和力度,通过定期聘请具有良好学术造诣的外籍专家来校讲学和带教,以帮助国内教师了解、把握世界前沿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并营造国际化的教学和校园氛围,推动全程双语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完善。

2.建立有效的学生评价与激励机制

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实施全程双语教学的保证。要有效地进行全程双语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旧有的学生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从源头抓起,严把生源质量;在学生的学业和课程的评价与考核方式上要将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兼顾专业知识、英语、综合技能等多方面考核内容。只有建立这样的发展性评价,学生在专业全程双语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成果才可能得到科学公正的反映,评价机制才能成为学生双语学习积极性的又一种推动力。

3.完善双语教学的教师考评和激励机制

作为一种教学改革实践,全程双语教学没有成熟的经验借鉴因而具有较大的难度,同时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因此,学校在涉及双语教师的考评和激励时要充分考虑上述特点,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在严格执行教师“双语教学资格认证”上岗政策的同时,还应结合双语教学特点来确定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并通过定期的教师“双语教学资格审核”制度来促进在岗教师教学水平的保持和改进;另外,除了在工作量计算方面的倾斜政策外,学校还应考虑在津贴发放、上岗、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以更好地调动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4.进一步探索合理可行的双语教学模式

首先,需要在双语教学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更要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方面,要综合考虑专业和英语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英语水平来确定合适的模式,把握好课堂里中英文运用的比例与内容,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以形成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另外,作为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双语教学的实践教学也急需新的模式,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特别是与国际型企业建立稳定的联合办学实习基地,使学生不仅能在课外和校外的实践教学中增强其专业感性认识和岗位适应性,还能有效提升其专业和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秋.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9,(19).

[2]李春茂,巫跃凤,刘玉.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进展研究.高校教育管理,2007,(5).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