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环保企业现状集锦9篇

时间:2023-07-10 16:29:06

环保企业现状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1

一、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在企业投资决策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相关主要负责人可以考虑直接投资于环境保护中,就笔者的工作单位而言,可以直接投资于节能服务项目的工作中,除此之外,节能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将废水、废料等转换为企业生产的原料,这样通过原料的再回收利用,降低企业对原材料的投入,从而降低税负、减少收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现状

虽然现今企业的经营生产目标一般都是围绕企业总体的经营规划而言的,但是由于我国的节能服务企业正处于起步的阶段,所以在生产投资这一环节的工作中,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所以我国的节能服务企业在投资阶段的节能税收筹划中,并不能完全的根据企业主要的生产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投资。

(二)建议

笔者针对以上状况围绕本企业中的“酒糟综合利用”的状况对改进节能服务企业投资税收筹划中的现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投资选择时,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的角度选择科学的生产技术及回收利用的“绿色生产手段”,在此阶段,企业可以利用生产“三废”进行税收筹划的投资:一方面是企业在产品的正常生产的规定之外,充分的利用生产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的原材料;另一方面是废渣的综合利用,如在酒糟的生产过程中,废弃的原材料如“丢糟”进行综合的利用,在正常的生产环节外,现今一般都是利用废弃的材料生产饲料,但是这种回收生产技术的附加值非常的低,如果单纯的利用这一生产环节,达到降低税负,增加收益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对酒糟的综合利用应该充分的利用其实所产生的废料可以培养附加值较高的食用菌及利用酒糟酿醋等;另一方面对于废液的综合利用,利用节能服务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碱液、废酸液进行回收再生产。就这一角度而言,酒糟生产过程中,对于酒糟的回窖的再生产,这样做的目的是对酒糟中的残余物质进行在生产或者对酒糟进行串蒸,这样做是为了使酒糟中的芳香气体挥发、利用酒精蒸汽蒸馏进行此项工作。

综上所述,节能服务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利用废渣、废气、废液等进行回收再生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所缴纳的税,通过投资中的税收筹划,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二、成本核算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的成本包括外在成本和内在成本,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少外在成本降低企业整体生产成本,在提高企业总体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环境的保护。

(一)现状

正如上文所讲到的,我国的节能服务企业现今正处于起步探索的阶段,我国的大部分节能服务企业为了将生产成本降低到最小,生产设备的使用还停留在传统型生产中,节能、节水的生产设备并没有完全的更换。

(二)建议

企业在纳税筹划的生产投资的过程中,节能服务企业要及时的更换生产设备,我国为了促进节能服务企业的发展,通过颁布“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相关规定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设备的购买,该设备投资额10%可以从企业当面应纳税额中抵免,如果抵免额不足时,可以以5个纳税年度总体抵免。所以,节能服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及时的更换落后的、陈旧的设备,运用节能、节水的生产设备。

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 生产工艺及生产原料,不同的生产工艺及生产原料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税收差异。

(一)现状

现今部分节能服务企业对于生产工艺、生产原材料的选择并不能达到国家所规定的节能原材料的标准。

(二)建议

节能服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选择要能够达到国家所规定的相关标准。如在天然气的生产过程中,要选择先进的生产工艺,以保证所产生的废气符合国家免税的相关标准。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环境政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人类逐渐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环境会计是推动组织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环境会计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是,与国外先进实践相比,仍然有许多不足,尤其是在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拟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入手,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披露体系。

一、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就笔者检索到的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规范性研究多,同时也有少数实证研究成果。主要有王立彦教授对企业的环境意识、环境管理、环境会计等进行了问卷调查(王立彦等,《经济科学》,1997;《会计研究》,1998。),耿建新教授通过对30家上市公司1992-1999年的招股说明书的分析研究了环境信息披露问题(耿建新等,《会计研究》,2002。), 李建发教授通过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对企业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企业环境报告现状与信息需求、企业环境目标等进行了研究(李建发等,《会计研究》,2002。),李永臣教授研究了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和年度财务报告中的环境信息问题(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2005。),肖淑芳教授则分别通过对企业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企业的环保意识、环境管理的认识、环境收入和支出的确认、环境信息的披露进行了调查研究(肖淑芳等,《绿色中国》,2004。),和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的1000余家上市公司2002、2003年度会计报告中有关环境信息的统计调查,分析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肖淑芳等,《会计研究》,2005。)。从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社会、企业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全面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披露比例偏低。统计显示, 各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比例明显偏低。2002年和2003年,上市公司总体的环境信息披露比例只有34. 39%和36. 99% , 几个强污染行业的披露比例都仅在50%至80%之间,重污染企业的总体披露比例也仅为55. 75%和61.60%(肖淑芳等,《会计研究》,2005。)。

二是披露内容不全面。在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中, 大部分只是对某些会计科目中存在的环境信息做一简要说明, 而未能在独立的环境项目中对环境信息进行反映;披露的项目也不完整, 只集中在环保投资、排污费、绿化、环境相关认证等内容上。

(二)环境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环境信息大多数是以报表附注和董事会报告的方式对外披露, 缺乏固定、规范的形式, 使所披露的信息在行业间缺乏可比性。

(三)环境会计信息需求与供给存在差距

根据调查研究,企业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认为企业应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需求也非常强烈(民生环境指数调查,2005。),但是,从环境会计的供给来看,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在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中,大部分没有按照《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要求披露相关信息。

(四)信息披露受国家法规强制要求多,自愿披露少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企业信息披露主要受国家法规强制,在环境会计处理中,也主要是环保投资、绿化、排污费等,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几乎没有,这也说明了目前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和谐环境意识急需加强。

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证研究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对上市公司2005年年度会计报告进行了研究,并在重污染行业中选取造纸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内容如下:

(一)披露比例

造纸行业的所有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例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百分比统计

年份 2002(1) 2003(1) 2005 其中:披露环境政策

企业数 22 22 27(2) 27

披露企业数 16 17 21 11(3)

披露百分比(%) 72.17 77.27 77.78 40.74

(说明:(1)2002、2003年数据来自: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3:p48;(2)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分类统计,造纸业上市公司共29家,其中吉林纸业已经被苏宁环球改组,退出造纸行业,华光陶瓷主营业务中造纸所占比例较小,未列入统计。(3)披露事项中有环境政策、环境战略的公司,见表2。)

统计数据表明,在造纸这样的重污染行业中,环境信息披露比例仍然不是很高。特别是结合披露质量来看,只有40.74%的企业在环境会计事项外披露了环境政策、环境战略等。

(二)披露内容

2005年年度报告中,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如表2所示,各企业披露项目数如表3所示。

表2:2005年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统计

披露内容 环保投资 环保拨款、补贴与税收减免 排污费 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等 环境政策及战略 林纸一体化 环保负债 其他

披露企业数 17 7 7 3 11 6 5 4

表3:2005年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项目数统计

项目数 1项 2项 3项 4项 5项 6项 合计

披露企业数 5 5 4 5 0 2 21

由表2、3可以看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1)披露事项主要是环境会计事项。这些事项由环境法规引起,并且导致会计要素的实际变动,一般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进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对于难以计量的环境信息披露很少。(2)披露内容不全面,披露项目较少。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会计账户和环境报告格式,环境会计事项混合在其他经济事项中一并反映,除非企业在年度报告中予以单独说明,否则,报告使用者将看不到这些信息。例如,排污费可以说是造纸业的所有企业都会缴纳的费用,但是只有7家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了该事项信息。(3)披露方式不统一。有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有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的;同样在“管理费用”中核算的排污费,有的出现在对管理费用的项目披露中,有的出现在“经营活动支付的其他现金流量”项目披露中。

可喜的是,除了环境会计事项外,还有11家企业在董事会报告中提出了环境政策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战略,显示出部分公司管理层对环境保护给予了一定的重视。

(三)环境会计事项及涉及会计科目

研究发现,企业环境会计事项主要有环保投资、排污费、环境补偿费、环保融资、环保补贴等,就笔者所能从年度报告中读出的信息而言,涉及到的会计科目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无形资产、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补贴收入、资本公积、专项应付款、可转换债券等。

由于没有相关会计规范,环境会计事项的核算显得比较混乱。突出表现在同一种事项所用的会计科目不统一,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例如,造纸业的林纸一体化工程,在年报中就出现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其他资产、无形资产等不同项目中。

三、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披露的环境分析及改善建议

(一)社会环境

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国内首个环保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民生指数”表明,2005年度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得分68.05分,特点是公众环保关注很高,参与不强,反思不足,公众环保知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调查显示,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空气质量指数、垃圾处理等环保负面问题,认知程度较高,关注程度也较高;而对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正面的环保问题,认知程度和关注程度则较低。目前公众对环保的认知存在明显偏差,认为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事实上,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公众信息来源主要依赖报纸和电视,从其他媒介获取的信息较少。

(二)法律环境

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环境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我国在有关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非常少。目前仅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主要限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标时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2003年9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总则中提及应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等文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等有了较具体的规定。

(三)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意识不够。绩效评价尚未与环境绩效挂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主动考虑环境问题的直接动力,往往只是被动地对国家现有的法规进行应付,加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环境信息问题,造成了环境信息披露现状不令人满意。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在我国目前的状态下,要将环境会计研究的成果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来保证环境会计的实施环境。

社会环境而言,要加强环境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促使企业增强自愿披露的动机。

法律环境而言,一方面,要尽快出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更多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产品环境标准、工艺环境标准等。另一方面,要尽快出台会计制度规范现在已有的环境会计事项处理及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格式等。

企业内部环境而言,要加强环境意识,在企业绩效评价等方面加入环境绩效评价内容,促使企业加强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的管理。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思考

(一)现实思考的影响因素

一是要立足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法规的现状,会计制度要能够涵盖所有环境法规的要求对企业经济事项的影响,同时要能够体现一定的前瞻性。

二是要立足于我国企业的现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会计信息的记录、报告和披露的成本,尽可能满足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不能够完全照搬国外的现有成果。

(二)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及账户设置

根据肖淑芳等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肖淑芳等,《会计研究》,2005),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中,货币形式占主要部分,主要集中在资源税、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绿化费、环保投资等内容,而对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涉及到的环境会计事项主要包括: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按现行法规要求的对原有设备增添的环保支出、排污费、专门环保机构的经费、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因违反有关环境法规而被罚款、因工作环境而对职工的特别补偿福利费项目、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获得的减免税收入、国家对环境保护成绩显著的企业发放的奖金、其他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排污许可证交易收入、国家拨给企业的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环境治理贷款利率低于正常利率的部分、接受环境保护方面的捐赠收入、由于实行清洁生产减少交纳的排污费、环保技术专利收入等。

环境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加上目前尚不能科学地定义环境权益问题,因此,单独设立完全独立于现行财务会计体系的完整的环境会计要素和完整的环境会计报表体系目前而言是不现实的,因此,现实的考虑应当是将环境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结果融入现行的会计体系中。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首先统一现有的环境会计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不改变现有的总账账户,在一级科目下设置环境会计的二级科目,例如,在固定资产总账账户下设置“环保固定资产”二级账户,在管理费用中设置“排污费”、“专门环保机构经费”等明细项目;第二步,时机成熟后,定义环境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设置一级科目核算相关内容,将原来分散在各个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中的事项提取出来,归入单独设置的环境会计账户中。例如,设置“环保固定资产”、“环保原材料”等一级账户。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及格式

从形式上来看,我们不能盲目的照搬西方环境会计报告模式,而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报告方式,将理论研究成果逐步转化为现实。笔者认为,基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状况,应当将环境会计信息尽可能与现行的会计体系相融合,在现行的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单独一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同时,考虑到环境会计的特殊性,遵循重要性原则,这一项可以以独立形式披露。

从披露格式及内容上看,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

一是将融合在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的相关环境会计报表项目单独提取出来,以货币金额表示;

二是不能进入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体系的重要环境事项,可以用非货币形式的量化指标予以披露。如,废气排放总量和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

三是纯粹的环境信息,无量化指标,可以以文字形式表示,包括企业的环境政策、环境保护方针等等。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设计

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的要求,设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格式及内容如下:

1、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

2、财务信息

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环境收入、环境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环境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出

3、非财务数量信息

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量、再循环使用等信息

4、环境管理信息

环境治理、奖励、环保守法信息等

5、环境资源消耗

能源总消耗量和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新水取用总量和单位产品新水消耗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

参考文献:

[1]耿建新 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初探》,《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

[2]李建发 肖华:《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会计研究》2002年第4期。

[3]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王立彦 尹春艳 李维刚:《关于企业家环境观念及环境管理的调查分析》,《经济科学》1997年第4期。

[5]王立彦 尹春艳 李维刚:《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会计研究》1998年第8期。

[6]肖淑芳 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3

(一)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披露

在我国学术界,尚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权威定义。各专家学者所探讨的环境会计,多是针对国外的情况进行介绍和评论。但是,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看法也不够统一,从笔者掌握的外文资料来看,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都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一般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其中,环境差别会计事实上是传统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的部分,它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环境问题对公司带来的财务影响;生态会计则是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领域之外的新发展,它以物理单位(例如千克、焦耳等)计量公司对环境造成的生态影响,并进一步划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外部生态会计和其他生态会计三个分支。就此而论,国外的环境会计实际上是一种把生态效应、资源资产、企业环境补偿及其相关财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体系,与我们一般称谓的财务会计大相径庭。

环境信息披露应当是环境会计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在于各企业的范围内,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以及“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收益等。由于这样的信息一般是用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所以也常被称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应当说,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有很多属于宏观性的,比如,国家对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有了很大的投入,这些投资带来的效果怎样呢?就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水平,还很难直接回答这样的问题。可是,在企业范围就不一样了,企业对自身因治理环境的耗费和收益各是多少?对现在和将来的影响怎样?与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又有多大的差距?应当是了如指掌的。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企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对外披露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环境会计信息有关的披露还只限于企业范围内,而且主要是上市公司。比如,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其1999年的年度报告中就这样进行了披露:

环保因素的限制:磷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对“三废”进行处理的问题,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公司已陆续投资了199万元、24万元和31万元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预计1999年环保投入将达到35万元。目前,公司各项环保指标均已达到了国家标准,并在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合格化工清洁文明工厂。另外,近年国内某些地区禁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将对公司产品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针对环保因素的限制: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对后续拟投资的项目,坚决贯彻“三废”治理与生产装置建设“三同时”的原则,即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把“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使环保指标一次性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当然,这样的披露带有用财务数据对环保状况进行总结的因素,与一些西方国家企业披露的信息相比确实“粗”了一些,但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一般是这样的。

(三)搞好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将与环境有关的业务事项专门收集、形成环境会计信息并对外披露,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是极有意义的。即,虽然这样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就此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会对自然环境形成污染,它是否重视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属于对社会环境有强污染的企业,它们在怎样防止污染环境?作为这样的上市公司,若不举出与环境有关的财务数据,怎样让社会公众放心?怎样让股民对它投资?作为国家对企业环境的管理,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此等等。

通过这样的分析还可以看出:社会管理机构、投资者(含银行、股民等)等需要企业,特别是处于强污染状况的企业及时提供有效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带有综合性的财务信息,从各方面加强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约束。这是非常重要、切实可行的。对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环境审计及其必要性分析

(一)环境审计及其特征

按照笔者的理解,环境审计应该是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与相关规范,对各级政府、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

进一步,笔者认为,应当将环境审计的对象分为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各级政府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这首先因为,企业能够用会计数据的方式解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以这样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能够实现对企业环保状况的有效监督。但是,环境审计与环境会计在工作内容方面并不见得就是等同的。具体来说,我国虽然还没有关于环境方面的宏观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但不见得就没有对宏观环境事项进行审计的业务。比如,我国的生态治理工程都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而实施的,对环境资金投入及其使用效果的审计,应当属于宏观环境审计的内容。但我们必须承认,与企业的状况相比,进行对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监督,难度要大得多。一是由于一些环保事项刚刚开展(如集中供热、使用无铅汽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城区绿化等),尚没有进行这样监督的实践经验;二是由于各管理机构的工作纵横交错、彼此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三是由于这方面的相关法规未见健全。但笔者要说明的是:既然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审计有此功能,我们就应当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努力促使这方面工作的圆满实现。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控制策略分析

(1)低风险状态下的风险控制策略。当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等级为低风险状态时,说明该物流企业的内外部运行环境比较较好,但仍需预防各种风险甚至危机的发生,预先制定各种风险的详细控制措施和危机管理计划,应对风险评价指标中的不正常信息及时加以分析和处理,有意识的采取针对性措施,力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2)一般风险状态下的风险控制策略。当物流企业风险等级为一般风险状态时,说明物流企业内外部环境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将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风险管理机构要按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逐一审查,并对所暴露的风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和诊断,采用预先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防止和减少风险损失。(3)较高风险状态下的风险控制策略。当物流企业风险等级为较高风险状态时,说明该物流企业将可能承受较为严重的风险损失,因此风险管理机构应该高度重视,对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以及内外部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详尽的分析、找出风险来源,并采取各种措施来制止风险发生、降低风险强度、改变风险方向、限制风险扩散和截断风险的连锁反应,达到抑制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4)高度风险状态下的风险控制策略。当物流企业风险等级为高度风险状态时,该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处于一种危机状态,即意味着物流企业将可能承担巨大损失,或者中途解体。应对危机的方法主要是:以最快的速度设立危机控制中心,实施危机控制和管理计划;详细分析危机的病症及其机理,采用预先制定的危机处理方案,尽可能快的遏止和逆转危机。

二、供应链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应对策略

1.物流社会层面风险应对策略。(1)制定物流特别法。目前,与物流有关的各种政策和法规为数不少,专门针对物流的法律法规尚没有,而现存的法规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不适应的问题,现代物流的政策和法规无疑是影响物流发展和降低现代物流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呼吁立法部门尽早制定有关现代物流的特别法来调整这一全新的法律关系,从而有利于加强对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2)规范与协调行业管理。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市场的主体不断增加,物流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物流行业协会对物流市场的规范与协调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发展和完善物流行业的自律已经提上日程。(3)加快完善物流保险体系,投保责任险获得保险理赔。有关现代物流业务的风险保险已在逐步开展,但大多数的物流企业还只停留在投保货运责任险的阶段。

2.供应链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层面风险应对策略。(1)成立应急中心处理突发事件,制定有效补救办法。成立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应急中心,由第三方企业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中具有权威性和有经验的人员组成。(2)高度重视商品的特殊性。应对每一个物流服务项目都要进行评估,分析可能产生风险的性质,找出主要风险可能在哪几个环节,而最容易出问题的又在哪里,从而给予高度重视。(3)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服务设施建设投资一般较大,周期较长,效益较好,风险也较大。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现代物流业务,在做好计划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须邀请熟悉现代物流项目和风险管理理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做出一份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既有现象又有分析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评估报告”,分析风险。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日常运营中,更要贯彻风险管理意识和进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评估机制。(4)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良好的物流外包关系是供应链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而其本质则是物流企业与供应链环境下物流服务委托方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要使合作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信任与尊重,并最终形成优势互补。对于供应链的长期合作关系,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考虑互利互惠。虽然没有特别的制度约束,与供应链环境下的货主企业的共识使合作长期化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供应链物流服务委托方企业是否长期合作取决于信任、沟通承诺、企业文化、物流技术、响应速度、弹性等重要因素。尤其是信任、沟通和承诺等因素,它们是第三方企业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相互之间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供应链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管理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损失可能性,实现预定目标和利益的保证,也是供应链物流顺畅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彭玉兰.第三方物流及其风险分析[J].商业研究,2004,(24)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5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国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正处于结构转型的选择阶段。而重工业型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意恶化,严重的话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要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理念,这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来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基于此,本文对新环保下企业环保管理工作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新环保法;企业环保;管理

前言: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对于自然能源的使用需求越来越高。然而,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能源的使用需求逐渐提升,这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送所排放出来的气体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给予出了高度的重视,并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颁布了全新的《环保法》,对于各个企业与政府部门的逐渐提高。

一、新《环保法》功能与特点

随着新《环保法》不断的深入,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全方面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文明社会、城市的进程,对于自然生态的环境的发展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环保法》的出现将原有的环保法体系创新、完善,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其中融入了全新的生态保护红线理念,可以有效的将我国生态保护红线进行合理划分,并根据各个地区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

现阶段,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人员进行执行、规划,由企业执行、群众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在这个现代化社会中,企业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制造者,而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以及群众的监督工作不重视,从而导致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与效率提不上去。而新《环保法》的出现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结合各个地区发展现状质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而当地的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可以根据新《环保法》中的法律政策对企业进行监管,如果企业对环境造成破坏,那么就需要对企业进行惩治。另外,当地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企业所开展的环保管理工作的重视,并为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保护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1]。

二、企业开展环保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国经济水平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重化工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然生态上的污染程度,对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我国北方的雾霾问题较为严重,人们在日常出行时需要戴上厚厚一层的口罩,导致人们日常出行不便。而企业所开咱的环保工作,主要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来提升企业环保工作质量与效率,从而起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

企业所开展的环保管理工作还可以有效的推进企业新技术的改革,降低企业的运营成为,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基础。

三、企业环保工作管理开展方法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本着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为目的进行发展。这对于一些重工业企业也不例外,需要建立一项健康、安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并按照该体制执行,保证自然生态环境,保证人们生命健康安全。各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论从哪一个方面中来看,都需要按照指定要求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输送的生存环境。

(一)完善企业环境保护机构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正处于一个转型阶阶段,由于自身在发展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经济转型已经形成了企业在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新《环保法》不断的深入,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纷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环境保护制度,但是该保护制纸允许当地的环保事业单位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环境保护的范围,从而导致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与效率提不上去。另外,还有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促进自身快速发展,并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根据自身发展现状设定出对应的环境保护部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当地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投资力度,贯彻落实环保管理理念,定期向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工作岗位责任意识,并严格遵守国家指定标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另外,企业还应该根据当地环境发展现状设置出符合当地环状况的保护部门,并聘请大量的专业人员开展环境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

(二)企业环保部门责任承担方式

要想做好企业环保管理工作,首先,就应该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环保管理工作任务,将污染治理工作责任仔细划分,明确工作人员的自身岗位责任,并严格遵守国家指定标准开展各项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由于不同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在开展环保管理工作时,自身的内部结构处理污染的能力也存在着很多的差距。当地政府部门对于一些能力较差的企业来说,应该为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环保管理政策,加大对其的扶持与管理,设立对应的激励制度,激发各个企业环保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环保管理工工作质量与效率[3]。

当地政府部门不仅要为企业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企业各方面的监管,并做到以下几点:

(1)环保部门应该严格遵守新《环保法》开展各项环保工作任务。而当地政府部门在对所开展的环保管理工作进行审批时,应该做好各个环节的监管工作,找出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提升环保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

(2)(当地环保管理工作人员作为企业环保工作监管者、引导着,如果企业在开展环保管理工作时,存在着一定对的不足,那么当地管理部门应该接及时进行指导,并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保证环境保护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总结: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应该将现有的环境保护体系创新、完善,严格遵守新《环保法》开展各项环保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环保法律意识,明确自身的岗位责任职能,从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本文对新环保法中的企I环保管理工作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新环保法中的企业环保管理工作的研究。

参考文献: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6

1现代物流管理的状况分析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物资管理的水平和策略越来越高,并且一直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物资管理模式状态,主要体现在运输和仓储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现代物流的管理体系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不是某一个单一因素。当前需要把一系列的系统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完整的物流管理体系,构成物流体系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积极的效应。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策略需要物流系统的运营主体、物流网络中心、物流体系的组织方法、物流作业流程、物流信息系统等支持。

现代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不仅是技术、人才之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物流之间的竞争。物流开始只发生在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随着物流重要性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也开始通过物流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当前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市场竞争力弱、管理水平低等状况,导致物流管理水平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企业具有良好的物流管理环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价值优势和生产成本优势。可以在竞争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抗风险能力弱、资金有限等问题,企业物流管理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企业的总体规划没有纳入物流管理。从中小企业的发展实际看,由于企业产品品种变化频繁,生产的批量小,如果管理过程中不能积极有效的管理,所产生的物流成本费用比大企业的还要高。所以中小企业需要合理优化资源,达到满足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创造环境。

从我国企业的结构看,中小企业所占比例高达99%,因此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是根本,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如果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策略和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企业物流管理必须从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内外流动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对包装、运输、装卸搬运、加工、储存、物流信息等环节进行控制和实施,保证各个环节按照计划向前推进。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每一个环节展开工作,才能保证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不仅要从物资实体出发进行管理,同时需要对流动的过程进行控制,保证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设施、设备、资材等选择、设计、规划,需要从技术、劳务、经济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审查,保证各项工作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现代物流管理的主要任务分析

物流市场是现代物流管理需要高度关注的内容,需要把物流市场做活最终达到完善管理策略的目标。物流市场的建设需要从物流的主体、客体、载体、中介机构等方面出发,按照物流活动的需求进行科学处理,保证物流市场能够满足物流管理的需要。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装备现代化建设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代物流管理需要依托现代化物流管理装备做支持,保证在信息化社会大环境下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物流效率的提高与现代化物流装备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提高设备技术水平,达到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的目的,降低物流管理成本,帮助企业节约经营生产成本。从当前实际看,物流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现代物流,现代物流可以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流动成本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对企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库存过大同样是现代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半成品、成本、原材料等角度看,企业都有很多的库存,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所以通过现代物流管理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物流企业需要降低成本,真正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企业物流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企业物流实现机械化、信息化、高速化,达到现代化标准,从而满足客户的需要。产品只有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缩短产品和客户之间的流动时间,才能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通过现代物流管理的实施,可以提高物流管理质量,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只有按照少量化、多频度的模式开展工作,才能实现物流业务流程一元化管理策略,打破传统物流管理过程中多元化模式,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商品流动时间是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缩短流动时间以防止商品流通过程中出现断货现象产生,最终为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条件。现代企业物流管理需要建设一流的物流管理中心,促使物流管理中心向着综合化、集约化方向转变。把信息管理系统融入现代物流管理中心,实现商品信息一元化管理,减少库存增加收益。现代物流管理中心不仅是对商品流动进行管理,同时需要按照企业经营状况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管理策略进行优化,从而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物流管理分类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任务,根据现代物流管理的特点可以把物流活动分为物流信息管理、运输管理、卸装搬运管理、采购管理、物流储存管理、物流回收管理等。当前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主要是物流信息,企业只有根据市场变化状况实时掌握有效的市场物流信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胜利。运输管理在企业物流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周期长、消耗大、可节约潜力大,因此采取科学的运输管理策略,以更好的帮助企业完成运输管理任务。装卸搬运管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应该坚持高效、够用、简单的原则,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合理的搬运管理策略,合理控制搬运工作量。采购是整个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按照供货管理的流程处理问题,保证采购环节的合理性、科学性,合理的采购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库存,防止进货不及时、价格过高的现象发生。物流储存管理是企业需要统筹考虑的问题,储存过程的商品对企业资金周转产生重要的影响,为解决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必须把商品储存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状态。物流回收是物流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随着全世界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视,绿色环保理念已经称为社会倡导的重要理念,所以对商品回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应该重视物流回收,保证物流工作更加合理,达到减少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的目标。

3现代物流建设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7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治理

一、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治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但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只从自身出发,不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不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也给环境治理带来了很大不便,交通和通讯落后,经营企业的布局分散,规模小,城市企业环境管理的经验很难借鉴实施。所以传统的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体系对乡镇企业起不了很大的作用。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对现行污染严重的一些小型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的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统一规划设计。

二、乡镇企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公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很多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没有一个主观的积极的态度,缺乏应有的全面的认识,而只是出现了问题去被动的应付。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习以为常。(2)企业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农村,相对应的环境问题也相对突出,因此城市环境治理的力度要大于农村的环境治理力度;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都是利益当先,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冲突时,都是以利益为重,没有企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认识。(3)乡镇农村的环境容量有限,环境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利益的增长,忽视了环境的保护问题。

三、解决乡镇企业环境问题的对策

(1)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当前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介的作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企业发展问题相协调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公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2)加大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的顺利实施。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同时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金对环境保护事业的投资,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减少环境的污染。(3)对城镇和工业区进行合理的规划。由于乡镇工业杂乱分散的布局导致环境污染蔓延。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4)转变经营理念。应根据本地区地理和资源环境条件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轻型产业结构。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做后盾,减少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针对乡镇企业分散的特点,污染不好控制,在乡镇企业建设中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着重发展附加价值高、轻污染或无污染的产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乡镇企业的建设。在一些规模小而无力建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附近建立小型的污水处理厂。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对能一些耗大的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鼓励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有毒、有害材料使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发展新产品和新行业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控制重污染企业的发展,用先进技术治理已产生的污染,用高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企业已造成的环境问题,使乡镇企业走集约化的道路。只有各级政府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合理规划和布局,乡镇企业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才能得到根本治理。

参 考 文 献

[1]王文军.环境保护的哲学意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J].2006(9)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环境政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1-0036-04

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 一定的效果,但远没有真正实现环保机构成了当前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的宏观背景。政府管制与市场激励是当前内化环境外部性问题的主要方式,尽管取得了

制的内生化。课题组将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定义为企业在非特定外界干预及外部环境互动影响的作用下,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自主创新地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来内化企业环境外部性问题并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理。范阳东、梅林海(2009)基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等特征,提出要实现环保机制内生于企业,必须要依靠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培育。范阳东、梅林海(2009)指出,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创建,需要内外因素的强力驱动。范阳东、李瑞(2010)在描述和评价当前国内几个典型企业环境管理动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内外驱动因素,构建了企业培育环境管理自组织动力理论模型。范阳东、梅林海(2010)指出,发达国家环境政策演变过程,既是适应社会进步与环境问题演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与企业互动发展,不断综合化的过程。环境政策体系综合化发展既是适应企业环境管理差异化的需要,也是培育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需要。根据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水平,相机抉择地实施不同环境政策,才能实现政策的有效。

一、对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动力的思考

综合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现状与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动力模型进行思考是有必要的。该模型以竞争与协同作为自组织机制培育的原动力,以企业内部四大动力子系统为内部驱动力,融合严格政府管制、金融与风险管理市场、投资者及供应链相关者、消费者与环境主义者、人力资本市场等外部驱动因素综合构建。企业内部四大动力子系统分别是:文化动力子系统、制度创新动力子系统、技术创新动力子系统和环境因素经济动力子系统。

(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制约了竞争与协同的原动力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在不断深化,但国有经济原有的弊端还继续存在,市场行业垄断问题突出,市场经济尚未成熟。这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的企业竞争不充分、不完善,市场无序竞争还很突出,企业间有序竞争与相互协同面临障碍。竞争的存在和结果可能造成系统内部或系统间更大差异、非均匀性和不平衡性。从开放系统演化角度看,这种竞争一方面可造就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演化条件;另一方面,可推动有序结构的演化。竞争对于企业系统负熵的产生有着积极的作用。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创新的出现都会促进企业系统内外要素的互动,促进更多负熵流入系统内部,从而促进企业朝向自组织化方向发展。协同会促使系统各子系统和各组分在非平衡条件下使子系统中的某些运动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从而使之占据优势地位,支配系统整体的演化。协同有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之分,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培育取决于企业内部协同,但也离不开企业外部协同作用的发挥。协同正在成为管理魔法中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法选择。企业要实现零污染、零缺陷、零库存,没有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员工间的协同合作,是万万不行的。竞争与协同一旦难以发挥作用,那自然影响企业组织机制的演化发展。当前的国内市场,竞争与协同作为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的原动力还严重不足。

(二)外部软驱动力的强化是当前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的关键

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的外部驱动力可分为硬驱动力和软驱动力,政府强制管制属于硬驱动力,而其他大部分属于软驱动力。软驱动力是当前我国培育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短板”,单靠硬驱动力事实上是很难抑制我国生态与环境继续恶化趋势的。而我同环境强制管制这一硬驱动力之所以缺乏效率,效果不佳,原因也与软驱动力培育不足相关,导致硬驱动力缺乏社会基础,难以有效实施。其外部软驱动力不强的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环境非政府组织发展滞后。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普遍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带有明显的“官民二重性”,组织活动经费普遍不足,其组织深层发展能力弱,组织动员能力不强。其次,公众环境意识不高,绿色消费偏好不强。公众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仪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都未过及格线。到2010年,全球绿色需求在l万亿美元以上,而我国绿色产值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消费者绿色需求严重不足,绿色市场的开发严重滞后。第三,企业利益相关主体绿色偏好不强。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促使企业强化环境管理的外部驱动因素之一,其中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是企业密切利益的主要相关者。目前,仅上海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签订了《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尚未有同内商业银行加入赤道原则。资本市场及投资者绿色偏好欠缺,自然难以通过利益相关者链条向企业施加压力。政府环境管制只有与社会其他软驱动力相互配合,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积极培育企业外部环境软驱动力是我国环境管理的关键。

(三)企业内部动力子系统尚难构建,内生动力难以产生

尽管我国有个别企业通过突变得以形成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但外部环境的非适宜,使得大部分企业内部动力子系统尚难构建,从而影响内生动力的真正产生。企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六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普遍缺失。当前我国企业的状况和公众的状况有着相同的特征:有想法无行动,有意识不参与。二是企业环境管理组织基础薄弱。部分企业无明确环境管理目标,特别表现在我国中小企业身上。企业环境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难以将环境管理职能落实到基层单位。三是企业环境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不是万能,且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但不可否认,技术对企业污染控制与预防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企业的原始环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且环境技术创新也主要以短平快为主,难以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四是企业环境管理价值创造能力弱。企业环境管理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是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持续运行的前提。而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价值创造能力弱的现实,使得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经济动力子系统难以构建,从而难依靠内部经济驱动力推动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五是企业环境意识不高。杨沛霆(2008)曾指出,环境意识决定组织命运。企业环境管理过程中的民主意识不强,内部环境信息不通畅,难以调动企业员工全体参与环境管理,激发全体员工实施环境创新行为,员工在T作中其环境行为相对比较被动,这都制约了企业环境管理创新行为。六是企业环境管理对外合作与协同能力差。我国早就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也积极培育发展生态工业同,但效果却并不太好,这与企业本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密切相关。企业内部各动力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竞争,也相互协同,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培育可能靠其某一子系统实现突破,但其机制的巩固与发展一定离不开各动力子系统的共同作用。不同的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突破策略,一些企业以环境技术创新作为构建内部动力子系统的开始;一些企业以塑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文化作为构建内部动力系统的开始;一些企业以组织变革与管理制度创新作为构建内部动力子系统的开始。应该说,环境因素经济动力子系统是其他三个动力子系统综合作用后的结果,然后再进一步推动各自动力子系统的深化发展,继而促进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培育。

(四)生态与环境价值观的塑造是当前我国社会的迫切需求

我国社会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公众都迫切需要塑造生态与环境机制观。生态与环境价值观贯穿于企业内外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需要它去让政府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环境与经济目标的冲突也需要它去让企业家重新考量环境价值;公众的消费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同样也需要它去让大家做出改变。通过它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各社会主体的理性水平。当前,我国社会各主体生态与环境价值观的缺失,是阻碍各主体行为改变的思想根源,是其主体理性不足的根源,当然也是我国企业培育环境管理自组织内外动力不足的思想根源。因此,积极塑造和提升我国社会各主体的生态与环境价值观,对于培育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非常重要。

从我国企业环境管理基本现状及自组织动力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的培育尚处于外部驱动为主导的初级阶段。此时,政府环境管理政策和社会大环境的孕育最为重要。通过适宜外部环境的孕育,逐步激活企业构建内部各动力子系统,推动企业培育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实现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总体趋势由背向自组织环境管理向朝向自组织环境管理的转变,最终实现我国生态与环境趋优。

二、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对比思考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mwe,EKC)假说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收入增加环境质量将不断恶化,当收入越过某一特定的“转折点”(turning point)后,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即“污染—收入”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的发展轨迹。一些学者认为,EKC是对经济自然演进规律的一种描绘,即经济发展需要经过“清洁”的农业经济、“污染”的工业经济以及“清洁”的服务型经济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活动中的规模效应(scale effects)、结构效应(composition effects)和技术效应(technological effects)对“污染一收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微观主体身上。企业作为主要的污染源,它们的经济行为汇总综合后,将促成这一结果的最终发生。

尽管有诸多学者在考证我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时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它作为统计数据的经验总结还是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比我国的企业环境管理整体组织状态(见图-1左图,该图是根据我国当前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总体状态粗略绘制的,即他组织环境管理企业占较高比重,自组织环境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占很少比重。)即可发现,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整体处于以外部驱动为主的初级阶段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左边是相吻合的。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表明,我国仍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边,环境污染与经济产出之间仍处于同向变动位置,尚未跨越环境污染的最高点。这与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整体组织状态朝向他组织,背向自组织是相吻合的。因此,可以进一步思考,当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总体组织状态朝向自组织时,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可能就已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最高点,进入曲线的右边,环境污染与经济产出之间变成反向关系,即环境污染趋于减少,经济产出保持增长。

环境经济学在寻找如何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高山”的对策时,具体提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能源战略调整和技术创新等基本建议。课题组则从自组织理论视角,提出了内化企业环境外部性问题,破解环境困局的基本路径应是培育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企业是污染产生的主体,也是治理污染的主体,同时它们也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为重要的组织。通过积极培育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实现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整体朝向自组织,将实现企业环境外部性问题的基本内化,扭转当前我国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继续恶化的不利局面,最终破解我国环境污染困局。这也意味着我国跨越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高山”。与环境经济学家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高山”的基本主张相比,基于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既重视政府管制的硬约束,也重视市场机制对企业环境管理的激励与软约束,又从企业本体出发,以激活企业自身的潜力和自我环境管理为目标,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从自组织视角研究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实现了复杂问题与综合、系统处理方法的结合,其思路甚为新颖。

三、与环境绩优国家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的对比思考

Tomer和Thomas(2007)全面评价并论述了当前的环境绩优国家企业环境管理现状。将我国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宏观背景与企业环境管理现状,与环境绩优国家的同类进行对比时,两者之间企业环境管理整体组织状态存在显著差异(见图一2)。我同企业环境管理整体组织状态背向自组织,朝向他组织,而环境绩优国家企业环境管理整体期向自组织,背向他组织。要区分企业处于他组织状态还是自组织状态,可以通过其组织的整体状态来初步划分,当然也可以通过测量其环境管理系统的具体熵值来进行精确判断。当前,我国企业大部分仍处于他组织环境管理状态,其企业所占比重高,所以曲线左边较高,这与我国中小企业环境管理制度普遍缺失,多数企业环境策略完全被动、投机的状况是一致的。当然,我国有少部分企业目前也已进入自组织环境管理状态,有的自组织程度较高,成为国际环境创新的先导企业,但所占的比重太低,所以曲线右边是无限接近横轴。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9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43-02

环境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呈阶梯状变化趋势。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工业基础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沿海地区却拥有近70%的工业基础,内陆地区只有30%的工业基础。和内陆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状况要好得多。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环境状况是引起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西部地区土地沙化问题严重、水资源短缺、经济增长效益低,这些问题是导致西部地区贫困的主要因素。想要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应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一)各地区经济生产总值的不平衡现状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产值的不平衡。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这10个省市。而西部地区则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这12个省市。以1995年、2000年、2005年这三年为例,东部人均GDP分别为8638元、14309元、25973元。而西部地区人均GDP则分别为2691元、4252元、8717元。由此可见,西部地区人均GDP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人均GDP产值,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严重。

(二)各地区人均收入的不平衡现状

在1995年、2000年、2005年这三年中,我国东部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5700元、8342元、13621元,东部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2531元、3618元、5258元。而我国西部城镇居民在这三年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4053元、5704元、8782元,西部农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1145元、1606元、2277元。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和东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形式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形式则以发达的工业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与人均年收入现状存在着不平衡,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将会使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不断恶化。

.

二、我国环境资源的总体概况与东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

(一)我国环境资源的总体概况

我国的资源不足且分布区域不平衡,很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而其他地区则严重缺乏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地区的人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保护当地环境,最终引起了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严重的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问题,这些环节污染问题不仅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对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了威胁。

根据我国土地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土地面积为1.21亿公顷,而全国的2800个区县中,竟然有六百多个区县的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顷,这一数据远远低于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规定的农民人均耕地标准。我国的水资源也同样紧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很多地区的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面积减少,导致我国每年缺水量达到400亿立方米。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

我国东部地区的水利资源充足,有很多河流、湖泊以及水库设施,当地农民能够很好地发展农业、渔业。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便于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这将会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状况要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水充沛、而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则比较恶劣。

我国西部地区有大量的沙漠,这些荒漠的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34.6%,仅西北五省和内蒙古地区的荒漠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7.3%。当地居民难以在荒漠环境中进行农业生产,这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些荒漠的面积还在持续增加,甚至会引起更加严重的沙尘暴。

由于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沙漠,这将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问题不仅使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还使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严重欠缺。很多地方不断出现河流断流、草木枯死、土地沙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西部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很多企业不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反而还向黄河中排泄大量的污水,致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兰、环境因素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贫困、人口、生态环境这三种因素互相影响,会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随着西部地区人口的增加,相应的人均耕地面积就会减少,当农业耕地无法负担众多的人口时,就会出现贫困问题。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西部地区的村民就会不择手段地乱砍树木,村民这种靠山吃山的观念会严重损害当地自然环境。

西部居民为了能生产更多的粮食,就会将很多林地变成农耕用地,破坏了当地的林地环境。由于失去了林地植被的保护作用,就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导致当地风沙、旱灾、沙尘暴等恶劣环境问题的不断发生。这些恶劣的环境问题将会使西部地区出现大面积干旱,干旱气候的风蚀作用会不断地侵袭农耕土地,使粮食产量迅速下降。土地的不断荒漠化将使村民逐渐丧失仅有的农业耕地,最终陷入极端贫困的生存绝境。

(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效益较低

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然而由于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过度开采,西部地区的能源将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我国很多草原地区,牧民是通过饲养大量牲畜来达到致富的目的,牧区草地已经难以供养更多的牲畜。由于风沙的侵袭,很多草原地区不断出现土地沙化问题,这对于依靠放牧为生的牧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三)恶劣的环境状况危害着当地居民的健康

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对这些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对生态环境则疏于治理。我国西部地区对工业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很低,然而西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却严重超标,将会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

我国黄河流域的内蒙古乌海地区废水污染问题严重,渭河、湟水河、北洛河等河流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废水污染问题。陕西、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的很多企业在对矿山的开采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当地环境,致使矿山废石、废水随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如果将这些废弃物排泄到河流中去,就会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给居民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四、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改善,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注重保护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生态环境则是经济发展的大前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情况下,将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西部地区应该继续实行退耕还林政策,要让沙漠地区出现更多的青山绿水。西部地区还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确保水资源能够合理地利用。当地居民也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不能滥砍滥伐,要保护林地植被,使水土流失问题不再发生。

(二)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粗放型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缺点。某些西部的经济形式还是以农牧业为主,然而农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则非常缓慢。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形式,要依靠市场信息和科学技术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该加快生态技术的革新,促进环保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要在西部农村推广农业灌溉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应该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要将有害废弃物的排放量降到大自然自净能力之内。西部地区要逐步改变过去粗放型生产模式,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形式。

(三)西部地区应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的概念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当企业在损害生态环境的时候,就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如果企业对生态系统进行了保护,那么就应该对其进行利益补助。生态补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让受益者支付生态保护费用,使受益者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

根据生态补偿制度中“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当污染企业在破坏生态环境的时候,还应该支付相应的环保资金。比如,一些化工企业会往河流中排泄污水,这将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当地的生态管理部门就可以根据规定,让化工企业缴纳排污费,再利用这笔排污费来治理河道污染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

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能对污染企业进行有力的约束。然而,我国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却不够完善,很多生态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才利用法律的漏洞,大肆污染生态环境。为了有效治理我国的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应该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明确各化工、石油、煤炭企业的环保责任。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如果发现污染环境的问题发生,就应该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处罚。

(五)加强政府部门的生态管理责任

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环保技术开发、环境质量、污染问题清除等责任,要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内容与精神。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生态管理责任,要最大限度地平衡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部门要转变过去提供环保物资、直接投资环境治理工作的职能特点,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外资、私人企业、社会资金多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政府部门还应该对各种企业加强生态监督,要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化生产,应该注重开发再生资源。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环保宣传,要让公众都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多发动群众来共同预防环境污染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政府部门可以多引入社会力量的作用,让各种环境保护公益组织都加入到保护西部环境的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