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供应链风险防范集锦9篇

时间:2023-07-10 16:29:07

供应链风险防范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金融供应链 风险管理

Abstract: As the new research area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ply chain focuses that cash flow should correspond with information and logistic. Due to the goal,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guarding risk mechanism in financial supply chain. It is hoped that what the author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ill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 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 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 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2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一、前言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交易的高风险性,难以满足当前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偏好,财政资源和农业生产过程的配合失调,直接限制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产业化倾向和中国金融服务供应链的兴起,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已经减轻了中小农场和农业企业的金融困难。

二、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业务供应链为出发点,以供应链、财务物流等资源整合为基础,为供应链管理现金流业务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供应链活动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的应用。农产品供应链与耦合行业的供应链进行比较,包括产前期农业生产和供应方面,配送区域,后处理加工部门,收获,交通和消费部门。随着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发展,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单一产业链连接的传统模式逐渐演变为一个大型农业企业,作为农产品供应链多维成员围绕形成的核心领先农业企业网络连锁功能的整体结构。通过农产品供应链呈现网络组织及其网络功能衍生品的特点,银行侧重于整合农产品供应链整体财务资源,具体取决于大型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中的实际交易信贷水平因此,农民或农业企业将未来现金流量作为直接还款来源,与短期金融产品相关联银行和封闭贷款做法,为农产品供应链成员提供财务支持和服务。

三、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类型以及其成因

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农产品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金融产品农产品供应链的差距实际收入与预期收益相符,或者如果资金可以没有完全恢复机会造成损失。商业银行开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交易的主要风险已面临信用风险,所有权风险和质押经营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不能对实际收益偏离的偿债商业银行的预期回报负责的可能性。与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活动相关的信用风险主要是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供应链成员缺乏农产品,特别是中小农场和农业企业将或将恢复违约违约的能力造成商业银行亏损的可能性。参与者为农业金融服务供应链,包括银行,农业企业,农民,中小农业企业和物流公司,这些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联动问题可能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偿还意愿或偿还供应链成员的能力。具体来说,农产品供应链的金融活动,形成了信用风险的主观客观原因。从主观的角度来看,农产品信贷意识供应链成员缺乏可能会带来信用风险。在订单进入金融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提供者在从其他贸易伙伴订单(主要是农业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收到价值估值的依据和相应的订单风险后,将会作为供应商提供一定数量的关闭生产金融。在这种模式下,执行农业订单,保证银行贷款快速复苏。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农产品供应链之外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往往影响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的还款能力。首先,自然环境的影响。受到严重干旱,洪水,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影响的农业生产将导致农业生产的损失,而中国目前的农业保险并不完善,使得这些损失可以由企业节点农产品供应链传播到整个供应链。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直接国家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发展的影响,指导农业产业政策和扶持力度。农业生产和投资基础设施,生产周期长,当农业政策发生变化时,农产品供应链可能受到不利影响,影响其成员的还款能力。最后市场风险的影响。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变化,企业不能在预计销售的产品中产生还款的风险。生产增值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农民和中小农业企业的衰退并不科学,市场波动较大,市场风险较大,竞争格局无序。如农民或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正确预测市场可能导致农产品供应过剩,从而阻止农产品销售,这可能使供应链农产品链中断市场风险将转为信用风险。

2.物权质押风险

认定资产的风险是农产品供应链的金融活动,作为信贷支持的应收账款,应付一般动产债务人,股票和其他物流公司的货物质押由于风险,抵押品风险自担风险,并使仓单成为可能会偏离银行的预期回报和实际收益。农产品供应链农民金融金融信贷产品小农经营困难,其最大特点是强调自我清算信贷,通过网络物流链供应农产品,资金流动,信息流量监控交易,为了避免因为农民和小农场的信贷业务,缺乏参与的风险。鉴于此,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削弱了成员对农产品供应链主体权重的评估权,加强了债务重估法,应收账款,动产总帐,股票等货物更多的关注这些可移动抵押资产是农产品供应链直接或间接来源的重要金融产品之一,质押选定不合规或疏忽管理的动产增加供应链农业金融风险。资产抵押风险主要来自物流业务的商业风险,抵押风险和自身风险。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控制失败和其他人为经营损失不适合带到银行。农场供应链金融公司采用自动清算技术a生一定数量的“盾构风险”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也造成操作风险“转移”。因为在农业供给的财务模式链条,农产品供应链流动信贷部件的实施,信贷总量动态信贷,银行到期到期每个农场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每一个未来现金流量管理应该全面完善内部运作模式,并确保严格的内部员工对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中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做法刚刚开始,农产品供应链的金融模式不完善,风险管理缺乏经验,人才短缺关切,使开发风险更大。

具体来说,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业,银行业信贷调查阶段需要根据供应链链条信用信息对象的信用状况来评估整体交易,以评估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交易风险重点是供应链物流和现金流。鉴于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是农业的新的财务模式,除非贷款人员对农产品供应链,经营,信用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估,因此由于信贷人员的监督和判断错误导致的步骤。另外,银行也面临外部欺诈成员供应链农业和物流的风险,虚假文件为,在开发阶段和操作流程设计方面缺乏信用协议,合同条件和不完善的过程将影响银行和信用对象跟踪相关资产,也容易导致操作风险,信用审批阶段,内部欺诈,业务能力信用人员,审批流程将引发操作风险,贷后管理,存储质押,监管账户,抢占账户等不合理因素,其他部门经常产生操作风险,影响银行债务的有效实现。

四、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措施

从上述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类型的财务风险及其原因,我们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财务风险的影响有很多因素,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政府、银行、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的几个方面,物流参与者双方企业之间的合作与配合。

1.信用风险的控制

对于由主观原因引起的信用风险,有必要提高农产品信用供给链成员的意识。为此,首先需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有效手段,将农产品信贷信息供应链成员纳入银行,同时也增加成本农产品供应链的默认成员;其次,提高农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和能力,探索和完善系统内的利润机制农产品供应链,通过实施资本流动控制体系违约,甚至排除成员意味着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功能和促进农产品供应链成员合理合规;最后积极探索保护合同农业稳定的机制,充分发挥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的作用,避免农业风险。

对客观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有必要引导农业保险机制技术和机制的引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和农业高等院校农业机构,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强农业技术人才文化,农业生产,减少科技创新遇到的自然灾害威胁,进一步加强减少农业保险机制,因为不可抗力造成的自然灾害和其他损害,供应链成员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还款能力,同时制定国家农业定向政策。供应链成员应充分利用国家农业扶持政策,利用生产政策的利益,及时调整政策制定变更调整政策,避免产品价格波动引起的产品风险,降低回报能力越多越好;三要积极避免市场风险。农产品供应链成员应加强电子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加强研究和市场预测,通过技术创新,市场降低风险,积极提高农产品的技术价值。

2.物权质押风险的控制

一方面要加强与高品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目前,中国物流活动数量众多,专业水平达到国际水准。选择银行的库存管理水平和信息水平较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大型专业物流公司的资质。同时,在选择物流公司避免单一情况下,综合应根据竞争原则确定物流公司的数量及其活动的有效规模。为防范风险,银行应与物流公司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物流公司必须定期提交监管报告,定期进行现场验证参与监控,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质押。银行应根据农业生产,加工的特点,市场的高市场份额选择,市场容易保持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作为质押产品。充分利用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准确评估担保的真实价值,并与物流公司根据农产品的性质,信用等因素建立合理的担保率,以信贷水平为目标,以利率贷款,再次统一仓单。

3.操作风险的控制

第一,要认真设计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流程,界定公司的权益义务,运作流程透明化。第二,提高银行员工的经营能力。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流程更加复杂,不仅要求银行贷款人员掌握金融专业知识,还要求他的家庭农业和农业企业和具体的种族连锁农业供应有一般的范围。为此,银行应加强有关人员的定期培训。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特点细分农产品供应链业务,打造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队伍;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信息共享平台,使银行员工能够及时获取农产品供应链各项业务准确及时的信息流,提高决策的有效性。第三,不断完善对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进行监督评估,构建多层次监控制度,促进对有关人员的正确认识和具体操作程序的实施,降低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徐鹏.线上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6):93-103.

[2]徐鹏.因子分析视阈下线上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6):674-680.

[3]罗清平,徐i,王虹等.因子分析视角下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科学咨询,2016,(32):10-12.

[4]纪伟.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研究现状与评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6):99-101.

[5]徐鹏.线上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李炎炎.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时代,2013,(17):84-85.

[7]陈启瑾.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7):10-11.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3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中特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 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 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 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 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 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4

[关键词]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系统识别;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7―0029―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格空间信息熵尺度的煤矿企业系统管理复杂性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批准号:70771060);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供应商应对交货时间风险的干扰管理策略研究”(批准号:Y2008H35)

[作者简介]耿殿明,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系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发展战略与创新、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傅克俊,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系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宋华岭,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理论。(山东烟台264005)

一、引言

以尽可能短的时间、低的成本,生产和配送符合客户个性化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当今企业运营管理的目标或主流模式。而运营目标的实现已非单一生产制造商所企及,必须依靠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才能完成。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或指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协调等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式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共生模式。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如丰田、戴尔、海尔等强大的制造商,沃尔玛、carrefour等零售商,都因实践这一新型管理模式而获得巨大成功。从成功企业实践意义上说,实施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l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如英国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佛(Marrain Christopher)所说: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然而,随着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市场的全球化延伸、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日益复杂及组织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等,都将加剧供应链的不稳定并增大其风险性。环顾全球,大量的例证显示受自然灾害、人为错误、客户消费习惯变更、技术失败、财务困境、意外事故等多种因素诱发,供应链突发事件生成所带来的损失以及对供应链系统运作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内外部风险必将影响供应链的持续安全运作以及响应客户和满足客户的能力,这使对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成为全新而又急迫的重要课题。大型企业集团的采购供应物流体系是一个涉及诸多环节(过程)、诸多内容和诸多对象的复杂系统,大集团体制构建已使集团内的产业链结构,由过去相对单一的输入输出加工模式,演变为加工与非加工并重,产业关联共生、系统循环耦合、功能集群式的网状模式,产业链的结构复杂与多重关联延伸必然带来集团内采购供应物流体系的变革,物流复杂性的不断增强、系统物流环节上的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效都会带来大型企业集团供应链的风险性。

二、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识别

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的纵横延伸,在强化核心节点企业地位、释放众多经济效应的同时,也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累积提供了客观基础。供应链风险来源于系统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至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对供应链风险的识别既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点。按照风险产生的缘由,可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风险来源,其中内生风险主要产生于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有限理性。而外生风险主要源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等外部环境的突变。

(一)供应链内生风险识别

内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自身引发的风险。供应链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模式,伴随运营而生的物流、商流、资金和信息流,自始至终流经供应、储运、加工、分销、配送和消费等全过程,在围绕核心企业形成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同时,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独立经营的法人属性,致使供应链各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存有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和影响到其他合作方,进而冲击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以生成供应链风险。内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供应链合约方只顾自身利益,违背承诺放纵机会动机,投机取巧、增加信息不对称等败德行为的出现,导致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彼此缺乏信任,最终使供应链运营受阻。供应链有效运营的基础是建立在各合作伙伴方之间的“信任”契约,但这种“信任”契约因不同企业间的彼此独立性而缺乏刚性约束,当出现有效权威监督真空下的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时,则很容易诱发供应链运作体系中的道德风险。

2 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指供应链在开放的信息流环境下,各节点企业在实施信息共享和传递中存在的风险。一方面供应链的战略合作机制决定了不断进行共享信息的传递交换和处理使用,是提高供应链决策效率和增强供应链竞争力的机制保障。完整、快捷、灵敏的信息共享系统,可以帮助供应链节点企业掌握有关供应、生产、仓储、订货、运输、销售等方面的信息。然而,由于供应链松散的动态联盟性质,各节点企业不同的利益诉求,极易导致“利益背反”现象的出现,从而出现供应链信息不对称风险;另一方面,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链节延伸、结构日趋复杂时,信息系统的不匹配会导致信息传递延迟或信息传递失真,最终使市场需求信息沿供应链向上传递时变异扭曲并放大,从而产生所谓的“牛鞭”效应风险。

3 采购风险

采购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企业在采购环节上价值有效性的丧失,难以实现预期采购收益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企业产品的生产是以采购为前提条件的,采购既是企业内部供应链的开始,又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的桥梁,对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有其重要作用。采购环境的复杂多变必然给采购活动带来风险,采购风险客观存在于采购工作的各个环节。许多企业建立的采购管理系统,由

于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采购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采购决策失误、内部关系混乱等都是形成采购风险的根源。

4 物流风险

物流风险是指供应链运作中由于物流系统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管理涉及多个合作伙伴,他们之间物流的顺畅有效是供应链高效率的体现。供应链要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实现JIT生产或柔性化制造,离不开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这就需要供应链各成员之间采取联合计划,共享信息和存货的统一管理等。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实现上述目标要求的,这样一来在原材料供应、运输、缓存,产品生产、缓存和销售等物流全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衔接失误,并由此导致供应链物流不顺畅而产生风险。例如,生产或运输障碍造成物流配送的延迟甚至中断带来的风险;采用极少数或独家供应商政策可能带来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崩溃的风险;以及一味压缩库存、放大虚假需求带来的风险等。

5 合作风险

合作风险是指供应链中各合作伙伴关系不协调、合作机制无保障而引发的风险。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竞争――合作――协调”运营机制环境下的,其中合作机制体现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但在松散的供应链组织环境下,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在经营理念、战略规划、文化制度、风险偏好、员工素养和技术、管理水平等诸方面必然存有差异,这些差异无形中成为企业间合作和沟通的障碍,以至削弱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另一方面,以独立实体加盟供应链的各企业在经营目标和利益诉求上不尽相同,供应链上供需合作的过程往往又是一次次的博弈过程,在这种博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转嫁责任、风险、成本的“外部化”现象,追求局部最优而整体次优的“各自为政”现象,抑或不择手段、以次充好直至背离合约,造成供应链的混乱或破裂。

(二)供应链外生风险识别

外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或突变引发的风险。任何一条供应链都是处在一定环境之中的,市场、政治、自然等环境因素的波动或剧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供应链的有效运营。复杂、开放的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受外界环境制约又反作用于环境是供应链系统赖以存在的前提。当环境发生对供应链系统负面影响的变化时,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将被打破,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受到制约或破坏从而生成供应链风险。外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 市场风险

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客户需求、价格、利率、汇率等市场要素的波动与不确定性,都可能导致企业销售震荡与利益受损,并波及供应链各伙伴企业。由此可见,市场风险一方面来源于对顾客核心需求识别不足的销售风险,另一方面来源于波动不稳的市场运行机制风险。产品销售受阻的原因有:产品性价比不高,与顾客要求不符;目标市场定位不准;广告宣传错位或不力;分销渠道不畅;产品定价不当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没有把准顾客需求的“脉搏”。资金营运受阻的原因有:利率、汇率调整变动带来的利息负担、公司收益的降低;股市、金融风险带来的融资困难等。供应链因市场风险而失去市场机会,同样一条供应链由于不能唤起新的需求而无法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市场机会的丧失反过来又放大供应链的市场风险。

2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供应链在宏观经济背景下,受政府干预政策限制导致各节点企业经营轨迹修正而出现运营不稳及利益受损的可能性。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往往会影Ⅱ向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方向及产品线结构优势的原有稳定性,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鼓励和限制并举,当供应链处于产业限制内容时,必然增大供应链原有投资遭受损失风险的可能性,供应链不得不筹集大量用于产业调整的计划外资金。

3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供应链在变化的法律环境下利益受损的可能性。供应链面临的法律环境的变化会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每个国家的法律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经济法律法规的颁布、调整或修订等的不确定性,都有可能打破供应链原有经营秩序,导致系统运行成本增加。

4 突发灾祸风险

主要表现为地震、火灾、政治动荡、战争等外部环境突变所引发的非常规性破坏,上述不可抗力都有可能冲击到供应链的某个节点企业,从而影响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导致供应链系统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受阻或中断,企业生产经营遭受严重损失,既定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等。

三、供应链风险的防范

由供应链系统风险的识别看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物流供应链体系处于多种风险之下,在众多供应链风险中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因此,必须针对各种风险及其特征制定相应的防范应对策略。对大型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应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

1 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的运作模式特征决定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应该形成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意味着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已非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以供需为纽带在产品、技术、信息和管理等诸方面彼此形成信任、合作、沟通交流的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供应链系统有效运营、风险防范的先决条件,供应链各成员间应增进互信,强化合作机制,扩大信息技术交流与共享,加强契约规定等制度建设,规范约束经营行为。

2 与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制定风险防范计划

供应链是一个多节点企业共同加盟串并相连的复杂系统,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波及和影响到整条供应链。为此,集团企业必须与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制定风险防范计划,建立起操作简便、灵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借助产品质量、合同履约、库存周转、客户满意度等监控指标,进行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预警,以达到及时预防、控制和转移风险,保证整条供应链连续、平稳、有效地运行,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3 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信息沟通效率

以信息不对称和“牛鞭”效应为显著特征的信息风险,是供应链风险来源的主要表现形式。信息风险的有效防范需要供应链企业之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交换和网络通信手段,通过建立多种高效迅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增加供应链业务流程和管理的透明度,使联盟企业及时掌握有关供应、生产、仓储、订货、配送、销售等供应链信息,通过信息交流与共享,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从整体上分析计划,平衡联盟企业间的物流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削减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的集成度和竞争力。目前,用于支撑供应链的信息技术有:实现信息

快速传递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XML/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网上交易的EC技术和企业综合管理的ERP技术等。

4 优选合作伙伴,强化信任激励

合作伙伴选择既是供应链构建成败的关键,又是供应链风险防范的把口。尽管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每个合作伙伴独立经营的法人身份并未改变,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易招致诚信缺失,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存在道德风险。因此,选择合作伙伴须考察其综合素质,如合作伙伴所拥有的核心资源与地理位置、经营业绩、R&D、现场管理、质量体系、成本控制、用户满意度等,同时要求合作伙伴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信用水平。要注意识别合作伙伴加盟供应链的动机和发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可通过设立一个进人供应链的最低信用度,让那些高于最低信用度的企业成为供应链的真正伙伴,最大限度地将具有潜在危险者排除在供应链系统之外。由于供应链战略联盟是建立在合同(或协议)基础之上的组织形式,单纯依靠合同规避风险仍然不够,供应链企业之间需强化基于合作利益有效分配的信任激励,一方面要保证供应链总收益分配中伙伴间的利益共享,即各成员间都“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要求,约束各厂商的行为,恩威并施、双管齐下的激励措施必将大大降低供应链面临的道德风险,增进伙伴间的感情联络与合作信任,巩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5 加强采购管理,优化物流配送

企业产品生产是以采购为前提的,采购既是企业内部供应链的开始,又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的桥梁,对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有其重要作用。采购环境的复杂多变与采购管理系统功能的弱化是采购风险形成的缘由,采购风险的防范应从供应渠道或供应商的选择与强化采购制度控制两方面人手。大型企业集团物资采购市场大,涉及设备、钢材、木材、塘材、土产材料、工器具、化工原料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招标或比价采购促使成百上千家供应商前来竞争,为保证质优价廉物资的及时供应和可靠服务,一方面要实行供应商准入制,设定供应商准入的资格和条件,拒质量差、资信低、服务不到位的供应商于门外。另一方面要建立供应商资信考评信息库,对供应商基本情况、产品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售后服务等实行动态跟踪考核,并借助优胜劣汰机制,使企业集团始终拥有一支最佳组合的供应商队伍,为集团企业各类物资的可靠供应提供保障。强化采购制度控制应从加强采购队伍建设、严格采购程序、实施有效监管等方面推进。

供应链上采用多头供应商的柔性供应机制,可以有效防范单一供应商结构下渠道受阻,即可影响整条供应链正常运行的供货风险。为此,企业对关键物资材料的供应须选择来自不同地域的两个以上供应商提供,并对每个供应商的供货进行跟踪评估,以确保物资供应安全稳定。物流配送是供应链营运中的重要环节,依靠专业强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专注核心业务,优化经营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分散并增强抵御物流配送风险的能力。

6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供应链风险中多数为概率可测、过程可控的不确定事件,但对于地震、恐怖袭击、SARS等危害极大且事前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必须通过预先建立的应急处理机制。对供应链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将危机可能造成的危害减到最小,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应链系统的流畅。针对突发事件危害大发生概率难预测的现状,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有弹性供应链策略和鲁棒性供应链策略两类。弹性供应链策略包括:延迟制造计划;多种“供应――服务”模式的组合;灵活的营销策略与销售价格;供应链伙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等。鲁棒性供应链策略包括:战略应急库存;备用供应商和应急采购;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标准化的工厂布局及作业流程等。由于弹性供应链策略具有不增加(或很少增加)系统对资源的占用,正常情况下很少增加运营成本,故对于存在突发事件潜在危害的供应链系统,应首先选择弹性供应链策略,其次考虑鲁棒性供应链策略。

参考文献:

[1]Sheffi,Y,,Building the Resilient Enterprise[J],MIT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5,47(1)

[2]Yu G,,Qi,x,,Disruption Management Framework,Models and Applications[M],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0,Pte,Ltd,,Singapore,2004

[3]Tang C,S,,Robust strategies for mitigating supplychain disrup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0f Logistic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ol9,N0,1,March 2006,33-45

[4]申风平,等,沃尔玛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风险防范的启示[J],商业时代,2007,(15)

[5]柳键,叶影霞,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7,(12)

[6]傅克俊,耿殿明,如何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策略体系[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2)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5

关键词:资金约束 供应链 商业信用融资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42-02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中往往出现其中一方成员企业面临资金约束的情况,这些企业由于资金约束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运营,而且也会影响到下游或上游成员企业的运营,最终导致供应链各方利润的减少。因此,如何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约束问题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供应链商业信用融资模式

供应链中的资金约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上游的供应商存在资金约束,而下游的制造商或零售商有充足的资金;第二种是下游的零售商存在资金约束,而上游的供应商有充足的资金;第三种是上下游企业都存在资金约束。一般来说,第三种情况只能通过外部融资模式,即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解决供应链资金约束问题;而前两种情况下供应链既可以通过商业信用融资模式,又可以借助银行等外部融资模式来解决资金约束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两种供应链商业信用融资模式。

1.针对供应商的预付款融资模式。当供应商存在资金约束时,下游的制造商或零售往往会面临着缺货风险。当供应商无法提供充足的货源时,下游制造商或零售商通常会更换供应商,然而如果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很高或者在短期内无法找到合适的替代供应商,那么下游制造商或零售商就会面临损失。例如在2011年初,受日本震灾影响,很多日本汽车零部件厂商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汽车制造商的零部件供应状况恶化,本田、丰田宣布对其北美车厂实行减产或暂停部分品牌零部件供应,据统计由于减停产给日本汽车制造商带来一天200万美元的损失。

预付款融资模式,是指当供应商存在资金短缺时,下游制造商或零售商提前支付给供应商一部分货款帮助供应商解决资金问题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方式对于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防止零部件短缺,保证产品正常生产和供应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外部融资来说,由于下游企业更了解供应商的信息,所以融资风险更小。预付款融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缩短信用期。当供应商本身就给予下游买方企业一定的信用期时,下游企业可以通过主动缩短信用期,以达到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目的,如通用集团2009年9月23日发表声明表示,为了帮助供应商缓解现金流压力,同时改善供应商关系,通用将缩短供应商货款结算周期,将以往按月结支付形式改为按周结支付形式。另一种是提前采购。下游制造商或零售商在收到供应商的货物之前,提前支付给供应商一部分货款,这就要求下游买方企业提前作出采购决策。由于越靠近销售期市场需求越容易预测,因此这种形式的预付款融资相当于下游企业为供应商承担了部分库存风险。

2.针对零售商的延期付款融资模式。当零售商存在资金约束时,上游供应商的销售将会受到影响,而通常情况下寻找新的客户又是不容易的,因此供应商可以给零售商延期付款融资模式,即供应商先提供零售商一定数量的商品,等到商品销售出去以后再收取货款。延期付款融资可以使得资金不足的零售商增加采购量,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

延期付款融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供应商作为强势企业,为了增加销售,以赊销作为优惠条件,刺激零售商的购买力,从而增加供应商自身的利润。例如,2008年美国通用汽车表示,其已经与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MAC)就一项由GMAC融资下的汽车销售商的延期付款事宜达成协议。根据该协议,由GMAC融资的汽车销售商可以将最多15亿美元的款项延期到年底支付。另一种是零售商作为强势企业,通过占用供应商的资金,实现规模扩张,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增加自己的收益。例如国美、苏宁等家电零售企业就使用这种类金融模式实现自身发展。然而第二种融资模式在供应链中并不是一种良性发展的融资模式,因为受益的一方只有零售商,而随着零售商占据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进一步下降,届时一些规模小的供应商可能不得不退出市场,而零售商最终也将失去一些可占用的资金来源,这并不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同时,如果零售商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时,供应商可能会转而向其他零售商供货,零售商会面临既缺乏资金又缺乏货源的局面。

二、供应链商业信用融资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中由一方成员企业向另一成员企业提供预付款或延期付款的商业融资模式,虽然可以缓解资金约束一方的资金困难,使供应链整体受益,但是对于提供融资的一方却面临着很多的风险。

1.运营不确定性风险。运营不确定性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企业运营不确定性造成提供融资一方的损失。由于借款企业存在着运营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本来应该是由借款企业自己承担的,然而由于借款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应对这些不确定性,转而会用到预付款或延期付款筹集到的资金,致使其最终不能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导致提供融资一方的损失。例如,预付款融资中,供应商存在着生产不确定性,如机器设备损坏等情况,一旦出现供应中断,由于供应商没有足够的资金启动应急预案,因此可能无法提供下游企业合同约定数量的商品。同样,延期付款融资中,零售商也可能出现库存损失等情况,从而影响到商品的销售,使得零售商到期不能支付供应商的货款。

2.供需不匹配风险。供需不匹配风险,又称库存风险是指供应链中供大于求引起的超储风险或供小于求引起的缺货风险。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中的生产企业往往需要在市场需求未实现之前确定生产量,这就可能出现生产量高于未来需求量或生产量低于未来需求量的情况。在推式供应链中,由于需求风险是由零售商承担的,如果供应商提供延期付款融资而未来市场需求较小时,零售商可能无法偿还供应商的货款导致破产,从而供应商也会受到损失。在拉式供应链中,由于需求风险是由供应商承担的,如果零售商提供预付款融资而未来市场需求较小时,零售商持有过多的库存无法销售,也会受到损失。

3.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将预付款融资或延期付款融资得到的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而使提供融资的企业可能产生损失。当借款企业存在资金约束时,往往会更加偏好风险,即借款企业可能会将从供应链商业信用融资得到的资金用于其他风险更高的项目,从而使得提供融资的企业面临更高的风险。此外,从借款企业利润最大化角度来说,由于企业是有限责任人,当其自有资金越小时,通过超额生产或超额采购会得到更大的利润,这是由于超额生产或超额采购会使借款企业在市场环境不好时面临的损失小,而在市场环境好时获得的收益会多,因此借款企业会有超额生产或超额采购的倾向,而这一行为会使提供融资的企业面临损失。

三、供应链商业信用融资风险的防范

供应链商业信用融资模式,虽然会使供应链相关企业受益,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提供融资的企业应该权衡收益与风险,并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尽量减少自己的融资风险。一般来说,供应链商业融资风险防范措施有以下几种:

1.要求借款企业购买营业中断保险。当借款企业存在着运营不确定时,提供融资的企业可以要求借款企业购买营业中断风险,将运营不确定性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这种风险防范策略适用于当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如机器损坏、财产损失等风险或零售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库存损失等风险情况下。在融资合同中加入保险要素,可以降低由于供应中断导致的供应商违约或库存损失造成的零售商破产等风险。

由于购买保险必须支付一定的保费,于是更增加了借款企业的资金压力,因此在预付款融资中,下游的制造商或零售商需要向供应商提供更多的预付款;在延期付款融资中,上游的供应商需要向零售商提供更多的延期付款比例。由于提供融资的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期望收益损失,因此他们必须要权衡其收益与风险,选择合适的保险水平。

2.设计最优的批发价合同。通过预付款融资或延期付款融资,提供融资的企业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因此可以向借款企业要求更多的价格优惠。在预付款融资中,下游制造商或零售商可以要求供应商给予一定的价格折扣以换取预付款。而在延期付款融资中,上游的供应商可以要求零售商以较高的价格购入商品,以弥补供应商提供赊销的利息损失。当然企业要求的价格优惠必须在借款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果提供预付款融资的企业要求的价格折扣太低或者提供延期付款的企业要求的批发价太高,借款企业通过融资得到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其价格折扣或批发价上涨所带来的损失,此时借款企业会拒绝预付款或延期付款融资。

3.根据借款企业自有资金状况设置贷款限额。针对由预付款融资带来的供应商超额生产问题,下游企业可以根据供应商的自有资金选择合适的预付款额,当供应商自有资金增加时,可以让预付款额与自有资金之和也增加,即让供应商可以生产的产量增加;而当供应商自有资金减少时,可以让预付款额与自有资金之和也减少,即让供应商可以生产的产量减少,从而达到使供应商的生产量同供应商自有资金量变化一致的目的,以控制超额生产的风险。针对由延期付款融资带来的零售商超额采购问题,供应商可以通过设置延期付款的限额,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4.完善应收账款和预付款管理手段。对于由借款企业的道德风险引发的违约损失,提供融资的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完善和丰富应收账款管理手段,选择风险分散渠道,进行事前风险控制。比如延期付款融资中,可以要求作为买方的借款企业转让对其下家的债权,从而实现直接从最终用户处收款,避免买方从最终用户处收款后仍不付款而将款项用于其他风险更高的项目。对于预付款融资,可以效仿通用汽车公司绕过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直接向二级供应商付款的做法,以实现向二级供应商融资的目的。这些不同形式的应收账款和预付款管理手段,也将会大大降低供应链商业信用融资的风险。

参考文献:

1.Buzacott J A,Zhang R Q.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9):1274-1292.

2.Fabbri D,Menichini A C.Trade credit,collateral liquidation,and borrowing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0,96:413432.

3.Lai G M,Debo L G,Sycara K. Sharing inventory risk in supply chain:The implication of financial constraint[J].Omega,2009,37(4):811-825.

4.Luo J W.Buyer-vendor inventory coordination with credit period incen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8 (1-2):143-152.

5.陈祥锋,朱道立,应雯.资金约束与供应链中的融资和运营综合决策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3):70-77.

6.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6

现阶段,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了极大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期间提出的互联网+思维以及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政策以后,从原来单纯的单向供应转变成了现在的双向沟通,农村电商在规模和增长率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局面,2016年全年农村电商规模突破4600亿元,并且农产品将会成为网络购物的风向标。

河北省伴随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大力发展,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在广大的农村区域也将呈现井喷的局势。然而由于农村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最前端,物流设施设备落后、物流专业人员匮乏等原因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在农村区域的供应链风险也是最大的。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中可能产生的供应链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构建出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中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机制,以期对河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2.河北省农村电商中供应链风险的识别

鉴于农村电子商务中供应链风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河北省独特的区域性特点,就使得河北省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1河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1.1河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

(1)河北省农村电商平台系统初步建成。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目前河北省建成了以河北农业信息网、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网等6大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河北省农产品进城的需求信息、产品类型介绍等功能,这些网站的投入使用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电商网站发展迅猛。河北省因其区域特色,形成了以沧州小枣、迁西栗子、安国药材等比较有名的农产品。围绕着这些农产品,河北省搭建了一批以农副产品采销为主的特色网站,使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客户可以了解到这些农产品,这些特色网站的搭建有力地促进了河北农村电商的发展。

(3)河北省农村电商网络覆盖范围不断加快。目前农村在PC机、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使用不断加大,而且在移动终端的电商消费将会成为未来消费的主渠道,鉴于此,河北省不断加大信息网络的建设力度,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2河北省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

(1)河北省农村电商应用型人才不能满足需求。河北省约有80%的农民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接受过电子商务专业培训的更是不足10%。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在河北省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缺乏足够的自信,而且大学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这一矛盾亟待解决。

(2)河北省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采销成本较高。河北省比较有特色的农产品在进行采销的过程中,由于区域限制和产品特点造成的采销成本较高,这也是导致河北省农村电商发展较为缓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农村电商网站中的内容缺乏吸引性和有效性。虽然河北省在电商平台上搭建的网络已初具规模,但是很多县级电商网站还处在起步阶段,网站信息已静态信息为主,缺乏交互功能,不能很好地吸引消费者,宣传的有效性也较差。

2.2河北省农村电商中的供应链风险识别

基于对河北省农村电商的现状分析和问题梳理,除了对电商平台的搭建,最为主要的还是农村电商在采销环节中的供应链风险问题,根据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河北省农村电子上午中存在的供应链风险主要表現在需求风险、环境风险、信息风险和结构风险四个方面。

(1)需求风险。农产品在电子商务中进行交易、预测、运输、储存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都构成了需求方面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交易的未知性、预测的不准确性、运输安排不合理性、农产品储存不当等问题都较为突出。

(2)环境风险。农产品进行供应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诸如自然灾害等原因,进而导农产品质量问题,同时由于供应商分散导致供应链运作难度加大等问题导致了环境风险。

(3)信息风险。消费者在对农产品进行采销过程中,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并且信息在农村电商的供应链网络中进行传递时会出现扭曲和放大的效应,因此对于双方来说信息风险是很大的而且无可避免。

(4)结构风险。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尚处于初级阶段,供应链网络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节点设置、信任体系搭建、考核机制建立等都需要认真考虑吧,否则一旦出现结构风险,整个供应链网络可能就会崩溃。

3.河北省农村电商中供应链风险的评估

在河北省农村电商的供应链中为了有效地防范风险,就必须对上述识别出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此次研究采用Hallikas的风险评估方法,从风险事件的概率和结果角度定量评估风险。其中的概率是风险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根据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将风险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说明这种风险发生的机率越大;结果则是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产生的的损失,根据风险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将风险结果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说明风险事件的影响越大(表1)。

为进一步通过评估出找出农产品在进行供应链传递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风险,实地调研了河北省石家庄市周边地区的30户经营蔬菜大棚的供应商和30户经营核桃的供应商,使用Hallikas风险评估方法对其进行实际评估。评估结果如下表2。

通过结果分析发现,在河北省电子商务中供应链风险最为主要的是需求风险和信息风险,并且发生的纪律也是最大的,产生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其次是结构风险,其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但是产生的结果影响较大;而环境风险产生的纪律较小且造成的影响也是较小的,这得益于现代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这一结果说明,蔬菜、核桃等农产品因为需求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成型,导致供应商在进行产品生产、供应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经营风险,甚至产生破产,而这一结果同样适用于其他农产品在电商供应链的风险结果。

4.河北省农村电商中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4.1环境风险及结构风险建立预警机制

环境风险在所有供应链风险当中是最不可控的,不以供应链各成员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可以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通过对每次发生的环境风险因素进行数据收集,形成大数据分析的数据库资源,建立数学模型,评估环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造成的损失,通过对环境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最小化环境风险的损失。

结构风险是可以通过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努力得以控制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建立供应链的初期可以在利润获取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主要可以通过优质供应商选取、与供应商之间关系改进以及加强供应链监控等手段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些也可以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增加大数据分析在其中的作用来实现对供应商的鉴别、供应链运转状态的监控等各项功能。

4.2需求风险和信息风险设定预防指标

需求风险、信息风险和环境风险、结构风险不同,預警的方式对这两类风险不太适用,因为需求风险和信息风险主要是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因此只靠数据资源作为参考是不能奏效的,主要还是需要建立一些指标体系来进行风险的防范。

4.2.1需求风险的预防

需求风险主要来源就是消费者的需求不确定性、运输过程的安排不当等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些风险产生的因素,普遍的做法就是在电商平台上设计一些指标,如订单完成率、订单履行率、订单时效性、运输准点率、运输车辆的满载率等指标,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约束在电商中供应链各节点成员的权利及义务,规范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提升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协同有效性和竞争力。

4.2.2信息风险的预防

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削减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危害。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是解决牛鞭效应最有利的工具,供应链上的各成员通过共享需求信息、供应信息,共同预测市场上对农产品的需求,就可以有效缓解信息部队称造成的产品积压等问题,同时可以有效解决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实现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协调主动。信息共享并不能完全确保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由于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各成员会在共享信息的进程中缺乏主动性,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使供应链上各成员共享信息,达成供应链协调的目的。

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通过设定管理指标来评价供应链信息的真实性、供应链成员的考核、替换、发展等因素,实现对农村电子商务中供应链的动态管理,加强各成员的自觉地、积极地、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共享和权利义务履行。

5.河北省发展农村电商的对策建议

5.1建立农村电商中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通过对上述农村电商中存在的风险的识别、评估及风险防范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来规避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中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进而提升整个省份的农村电商体系的水平。

5.2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性人才

首先,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性指导,提高农民参与电商的热情;其次,通过政策渠道吸引大学生回农村开展创业,到农村进行技术扶贫,提升农村电商的素质能力;最后,需要确定培训重点,合理组织农村相关人员进行宣贯和指导工作。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7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6.02.042

供应链金融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市场主要导向,能够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位于链条上的核心企业的资信等条件信息,从而弥补其融资缺陷,有效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实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的目的。制造商、供应商、银行以及营销商等都会因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而实现更多的盈利。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银行并没有真正了解供应链金融,尤其没有正确认识到其潜在的金融风险,而仅仅是看到其带来的利益,这对于自身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成为各大银行关注的焦点。

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

基于贸易融资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与其具有相似之处。所谓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基于真实发生的贸易,以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为开端,针对供应链上的资金流,银行利用各种管理和控制手段来进行合理调配,并对监管、筛选和共享物流信息,从而将融资服务提供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模式。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理配置其产品的走向就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效率,银行针对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来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运作过程。

1.2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第一,供应链金融体系能够改变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资金失衡问题,从而帮助各方企业有效分析并整理其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解决各方一直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第二,根据供应链上的应收、应付账款以及现金和存货情况,银行可以将其进行整合并加入银行信用,进而增强企业的商业信用,帮助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加强协作,最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并实现其稳定发展;第三,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能够构建真正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使得所有企业各取所需,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

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1基于存货融资的风险分析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存货所有权,而且在企业整个资产中,存货占有很大份额。那么如果存在闲置的存货,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个资产的使用情况。当前存货融资方式被我国很多企业所采用,银行会根据企业抵押的货物量来进行放贷额的考虑。因此,如果银行得到虚假提单的话,整个供应链上就会出现一种提单风险。而这种模式下风险是由存货引起的,金融风险会受到存货价格、数量以及质量的影响。

2.2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产品转为现金的时间被应收账款所拉长,从而使得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但是同时,企业经营成本也增加了,这样一来也就相应增加了账款的风险。另外,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应收账款融资的质押融资业务也就有了很大风险。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成因主要是应收账款质量恶化、金额降低,以及借款人的欺诈行为。

2.3基于预付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由于供应链金融在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存货不足、供不应求以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因此对于预付账款,我国很多企业都将资金集中于此。此外,基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企业产品还要对其退款政策、货源充足情况、运输在途风险以及发货时间准确和及时情况进行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生产商将商品交付给购买者时,商品的价格很可能会和预期价格不一致,从而带来一定的价格风险;当银行授信其预付账款贸易时,虽然双方签订了授信合同,但是当时并没有产生真正的贸易行为,从而存有较大的贸易风险。再加上,当银行发放贷款之后,上游企业因各种原因,如信息交流不畅等并没有及时发货或出现发货错误的情况,这些都会给整个供应链金融带来一定风险。

3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3.1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控制体系

3.1.1银行贷前风险防范

在进行放贷之前,银行认真评估其授信企业的风险,综合衡量和考虑其风险成因和风险系数,这是最初和最有效的风险防范环节。因此银行应当综合考虑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息传递风险、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从而努力提高从源头实现自我控制以及识别风险的能力,为供应链提供一个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另外,还要培养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控制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3.1.2做好贷中实时风险监控

加强贷中风险监控,在供应链金融授信风险防范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节。一般情况下,信贷业务产生之后,银行就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具体情况。而当贷款放出之后,银行就没有了直接控制资金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整个供应链企业金融运行过程中,银行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且银行在贷后进行持续监督管理的活动也因信息不对称以及其地位的变化出现一定的难度。如果根据信贷业务运行周期来划分时限,那么信贷决策时间就会缩短,相应就会延长业务发生到账款收回的时间。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对风险信号的发现和处理能力,就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

3.1.3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尽早、及时发现并确定风险来源、范围、程度以及风险趋势,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针对特定的经济主体来做延续性、系统化的监测,从而能够提出预防和处理风险的方法体系,这就是所谓的风险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风险搜索准确性和系统性,而且能够帮助银行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另外其风险分析技术也能够随之不断提高和完善。由于在供应链的金融运作过程中,风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供应链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如果存在金融风险,那么就会影响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因此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这种特点,银行必须加大对风险预警工作的重视力度,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扩散。

3.2不断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3.2.1对供应链内控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

供应链融资在内部控制原则上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对企业的管理评价以及资产信用审核方面。如果仅仅通过简单分离这些审核过程,其并不能实现对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金融风险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所以针对这一情况,供应链要想降低这一方面的风险,必须设立一个特定的,且经过授权的部门,专门针对授信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实施双重核查管理。另外,要建立一个定期的审核制度,专门针对一些循环贷款产品进行监督和管理。

3.2.2对风险转移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风险转移技术包括外包操作环节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两种类型。国外供应链方面的操作风险很大部分都是采用保险形式来进行风险转移,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这种风险转移方式还没有推广。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管理环节上,应当加大对类似风险转移渠道的构建,保险公司同时要支持推出相关业务。另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物流进行有效合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成本。

3.2.3促进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

对于供应链的操作流程来说,建立信息中心能够将其全部集中到中心系统中去,而根据相关要求,信息中心的业务操作人员要收集并汇总企业的相关信息,另外还要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相关信息。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促进供应链操作过程 的系统化、信息化和制度化,而且还增加了操作流程的透明性,从而使得供应链金融运转对于操作人员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对于错误纠正能力以及风险预警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从而降低了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3.2.4不断改进供应链的业务流程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应当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成因并对症下药。为了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供应链业务发展的需求,可以对金融产品、服务的监督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和革新,有效降低业务流程上的风险。

3.3加大对供应链现金流的控制力度

3.3.1对金融产品进行科学选取

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特点以及现金的走向和回收等来看,如果能够有效控制供应链现金流循环过程,就能够实现对其金融风险的防范。例如,可以通过制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或者对付款人、付款账号进行指定的办法来加大对风险的防范力度。另外,作为限制性条款,这些控制方式都可以在审批意见中进行明确,从而加大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有效监督。

3.3.2对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严格规范

对于现金回流的有效保障,可以通过在协议签署相关约定以及在合同中签订相关条款来进行控制;另外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于出示的相关合同、发票以及证明等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查;还可以给企业设定保证金账户,从而最大力度的管理和监督现金流。

3.3.3加大对供应链财务报表的关注力度

供应链现金流向可以通过连续性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因此贸易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其资金以及资产负债情况都能够通过相应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如果加大对企业应收、应付账款以及销售情况、存货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的监控和管理,也就能够实现对现金流的控制和监督,从而有效防范现金流方面的风险。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渐由内部纵向一体化转变为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来发展,不断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供应链金融也就由此产生。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供应链金融逐渐发展成为金融机构中的一个新领域,且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但是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如果不注意对其严加防范和控制,就会给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白瑞.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朱广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J].物流技术,2014(7).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8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

Abstract: Supply chain risk is the hot topic of conversation now.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ree models to establish of risk management subject. One is the core enterprise as the subject; One is a spcial risk management agency set up in SC as the subject; One is the third agency out of the SC as the subject. And then analysis their strong and weak points in details. Finally, states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SC risk management subject and how to do.

Key words: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subject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国内外一些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供应链管理技术在国内外企业的普及,许多重大负面事件的相继发生,给供应链运作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起国内外产业界、学术界对供应链风险的极大关注。

从检索文献来看,目前供应链风险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分类及其风险影响因素,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措施,少数对风险的定量评估做了研究,另有一部分对供应链风险中的某一具体风险做了详细分析。而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确立的研究较少,因此文章就这一方面进行了探讨。

供应链风险管理首先应该是确定风险管理主体,只有风险管理主体确定以后,其他后续工作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防范处理等才能展开。供应链风险在供应链成立之时就已经客观存在,并且伴随供应链的整个生命周期(组建、运行、解体),因此对其管理应该从供应链构建开始,而不是等到供应链某一风险发生后才引起注意,处于被动,所以对于风险管理主体也应该在供应链构建之时确立。

由于供应链是多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体的结合体,在对整体进行风险管理时有一定的难度,简单的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并不一定能保证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行,特别是一些节点企业在规避自身风险的同时可能会损害其他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利益,给对方带来风险,这样不利于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如下游分销商为了应对缺货,在有退货的情况下,可能会大量囤积产品来规避缺货风险,而在期末没有销售出的产品则退还给上一级分销商,这样必然会损害上游企业的利益。因此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负责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

1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确立的三种模式

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工作有别于一般企业风险管理,特别是在风险管理主体方面。单一企业其风险管理的主体就是其自身,风险管理的客体(对象)即企业内部的各种风险事件,由于是同一个经济利益体,在目标协调上具有灵活性。而供应链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经济实体组成的一个大企业群,风险管理范围广泛,内容复杂,不但要考虑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还要顾及链中的每一个节点企业的经营,其风险管理难度也相对较大。

就风险影响面来说,供应链风险管理面向的对象应该是整条供应链而不是单独的某个企业,执行风险管理的组织应该具有管理供应链全局的权力和能力。一般而言,核心企业应该首当其冲担起这个责任,不过这不是唯一的选择,另外还可专门成立供应链风险管理小组或者交由供应链外的第三方来管理,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1核心企业担任风险管理的主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建立而成,一般拥有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优势,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整个风险管理和控制中,应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核心企业一般是供应链的信息、物流交换中心,上下游所有伙伴企业都围绕其运作,因此有能力也方便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并进行相关的协调。另外由于其核心地位,拥有比较优势,有一定的决策和控制权,因此有条件对供应链中一些成员企业诸如不合作的情况采取强制手段。如沃尔玛凭借其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地向供应商施加压力,迫使供应商进行流程改造,使其同沃尔玛一样致力于降低成本的运作;同时沃尔玛依靠其先进独特的营运管理技能,为供应商的人工成本、生产场所、存货控制及管理工作提供咨询,帮助他们降低成本,从中获益。这种做法在通用汽车和丰田汽车等世界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在降低节点企业运作低效率等所带来的风险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转贴于

1.2在链内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供应链整体风险管理也可像一般企业的风险管理,在供应链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机构或小组。具体的风险管理机构人员,可由对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有比较重要影响的一些成员企业各自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这样风险管理人员来自不同的成员企业,因此对每一个企业的详细运作情况比较了解,也容易管理。

1.3链外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除了上述两种形式外,还可以把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交由链外的第三方机构来管理,比如一些专门的供应链管理咨询公司或风险管理组织如保险公司等。这样链中的成员企业都不参与风险管理,也避免了强权控制的出现。

1.4三种模式比较分析。以上三种成立模式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第一种核心企业来行使风险管理权,可能会造成其他成员企业的不信任,由于核心企业本身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有可能基于自身利益而制定一些强制性的标准或措施,要求其他企业必须服从;或者在行使管理权的过程中处理不公,偏袒一方导致另一方的不利等。第三种由链外的第三方来管理,虽然可以让链中的各企业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业务,但存在很大的商业信息泄露风险,因为第三方要对供应链进行风险管理必然要对链中每一个企业的运行情况掌握清楚,对供应链存在哪些风险或哪些薄弱环节都很了解,这样可能造成对供应链信息的泄露,并且各企业也不一定全愿意与第三方合作,也许会隐瞒一些真实情况。第二种在供应链内部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这种方式相对第一种和第三种方式而言弥补了它们的不足,是一种比较好的风险管理方式。至于究竟采用哪一种方式,要视各个供应链的情况而定,并且要综合考虑链中各成员企业的反映,可以让各企业参与讨论共同选定一种方式来管理。

2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的职责

不论是哪一种风险管理主体,在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方面都需要承担以下职责:风险评估、信息传递、流程分析及防范措施的采取。

2.1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对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周期性预计,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影响供应链运作的主要因素及其后果进行预测,如对经济波动和产业政策波动评估,供应商评估鉴定,自然灾害、战争和突发事件发生概率进行预测等;二是对供应链本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估,如供应商的供应能力、物流企业的运输能力、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库存能力等。需注意的是,风险评估是一个连续不断进行的过程,当出现薄弱环节,应该及时进行协调改进。

2.2风险信息传递。风险评估后,风险管理主体应该及时地将发生预期和影响大小等信息传递给供应链各成员,使它们做好风险防范准备。各成员也要及时地将有关准备情况反馈,使得供应链能够协调一致的行动。

2.3供应链流程分析和防范措施采取。对于不同原因产生的风险,影响范围、环节和后果都不尽相同,采取的措施也相应的不同。风险管理机构必须要对供应链流程进行分析,识别出最容易遭到中断的环节,并及时通知相应的主体采取措施。当某成员企业由于能力限制或其他原因不能顺利执行应急措施时,管理机构必须协调其他主体给予帮助。汽车行业的ContinentalTeves公司对此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该公司拥有一个由采购和物流经理组成的“危机小组(Crisis Team)”。

“9. 11”发生的当天下午,危机小组就把所有顾客、零部件供应商的代表召集在一起,讨论零部件的供应流程,在分析出北美的海运是易发生延迟的环节后,他们立即决定将部分部件改为陆运。在欧洲,Teves公司启动了与Emery等运输公司的应急关系(Contingency Relationship),让它们帮助进行空运。

3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

供应链风险管理主体在风险管理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集中管理也可分工管理。

3.1供应链风险集中管理。集中管理即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共同对整个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企业及整个供应链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然后汇总,对于成员企业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共同来研究。

3.2供应链风险分工管理。分工管理,是指把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分成几个小部分,每一部分负责一个或相关的几个企业的风险管理,或是负责一部分领域或层级的风险具体又有以下几种方式。

(1)按运行环节分工管理。可以分为供应商风险管理小组、制造商风险管理小组、分销商风险管理小组及物流服务商风险管理小组,分别负责供应链运行中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分销环节及物流运输环节。(2)按内外部风险分工管理。可分为供应链外部风险管理小组和供应链内部风险管理小组。前者主要负责监控和预测供应链系统外部因素,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等导致的风险;后者主要是协调供应链内部运作中出现的风险,如信息传递风险、采购风险、价格风险、道德风险、违约风险、合作风险、质量风险及库存风险等。(3)按风险层级性质分工管理。按照风险层级的高低可分为经营决策层风险小组、管理控制层风险小组和执行操作层风险管理小组三个层级。决策层是负责供应链最高层次所产生的风险,如市场预测风险、经营及产品生产决策风险等;管理控制层负责供应链的中间层次风险,如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选择风险、分销过程中分销商的选择和零售商的选择风险、组织及文化差异风险等;执行操作层主要负责供应链中诸如运输、配送等具体活动所发生的风险。

4结论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普及,相应的风险事件也不断出现,使得供应链成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迫在眉睫。文中对此探讨了三种可能的管理模式,并对风险管理主体的职责及具体实施进行了阐述,期望对供应链管理人员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郑称德,赵曙明. 面向中断风险防范的准时制供应链——后成本时期供应链管理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3(6):215-217.

供应链风险防范范文9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 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一、巴塞尔协Ⅲ解读

第一、巴塞尔协议Ⅲ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重点突出对资本金的监管要求。一方面,在质上巴塞尔协议Ⅲ要求提高核心一级资本(包含利润留存)比率,要求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的商业银行实现一级核心资本由目前的2%上调4.5%。核心资本下限上升至6%,其中核心资本包括普通股、利润留存、资本公积、优先股、储蓄账户。在资本充足率保持8%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率意味着降低附属资本比率,因此,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有利于约束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筹措资金以达到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行为。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巴塞尔协议Ⅲ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变革,下面对次级债券形成机制进行介绍,如图1所示:

图1 住房次级债券形成机制图

由图1可以看出,商业银行通过资产池把按揭房贷证券化而形成次级债券来获得资本金,以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为遏制“发行次级债券―扩充资本金―发放高风险、高收益贷款”的恶性循环,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核心资本率,强化对商业银行资本金质的管理,提升了单位资本金承受风险的能力,这有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另一方面,在量上它要求商业银行从2016年到2019年逐渐实现资本缓冲率从0到2.5%的要求,实质上,就是把一级核心资本比率提高到7%。

第二、巴塞尔协议引入两个流动性监管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来对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进行监管。第三、提出逆周期资本充足率。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定义

本文中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属于狭义风险的范畴,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链上企业和商业银行预期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行情况和实际状况不一样,最终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物流风险是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供应链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物流资源不能如商业银行预期那样进行配置和流动,使商业银行最终蒙受经济损失;资金流风险就是,贷款资金和收益不能如期、如质地回笼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信息流风险就是信息在从贷款企业向银行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的情况,导致银行在展业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贷款企业道德风险,最终损害银行的利益。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征

供应链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贯穿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整个流程,具有普通金融风险的特征,同时,它又有别于一般的金融业务风险,具体表现在:1.传导性。供应链金融风险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主体之间传导,链上的企业环环相扣,利益相关,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时会对链上其他的企业产生影响。因此,一个企业的风险向供应链上的上下游环节传导,最终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2.动态性。供应链金融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供应链的成长,融资模式的创新,运营状况的交替,外部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不断的变动的。3.不确定性。供应链金融风险跨越的时空区间广,业务参与主体多,因此,引起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因素复杂,风险链上哪个企业、什么范围、什么时点发生都具有不确定性。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形成机制

在三种风险中,虽然资金流风险处于核心地位,物流风险和信息流风险都会通过资金流风险表现出来,但是不能把供应链金融风险和资金流风险等价起来,因为三种风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体表现为物流风险、资金流风险,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信息流风险导致的,物流风险又会导致资金风险。在对物流风险和资金流风险的防控过程中商业银行会获取商业信息和积累信息流风险防控的相关经验,这样物流风险和信息流风险又会作用于资金流风险。供应链金融风险形成的具体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供应链金融风险形成机图

由于导致物流风险、信息流风险、资金流风险的因素变量众多,在图2中,虽然只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对供应链金融风险形成的本质性机理的揭露,因为可以按照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三种子风险,通过顺藤摸瓜的方式找到其他不断变化的导致风险升级的原因,以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动态监管。

四、供应链金融防范措施

(一)分阶段、有重点进行管理

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防控时,应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产业供应链依次经过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每个阶段商业银行应在巴塞尔协议Ⅲ的指导下有侧重的进行风险防控。

1.筛选孕育期金融服务对象、严格准入标准

内部评级法虽然是新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但是巴塞尔协议Ⅲ不是对新巴塞尔协议的背离,而是它的继承和补充,因此吸收新巴塞尔协议的精华,并引进切实可行的风险计量模型,是巴塞尔协议Ⅲ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的评分机制,站在整个供应链的高度对中小企业进行评分,对介入供应链金融前的风险进行控制。评分的依据因行而异,但是,银行对企业的信誉、企业的规模、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信用等级、国家产业政策扶植、盈利模式、与核心企业业务往来的稳定程度等公共因素的考察是一致的。商业银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持谨慎的态度来处理处于孕育期中的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关系,找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均衡点,真正落实巴塞尔协议Ⅲ关于银行稳健经营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