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设计专业建筑设计集锦9篇

时间:2023-07-12 16:50:02

设计专业建筑设计

设计专业建筑设计范文1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构造课程;设计;改革

1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设计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建筑学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经验完成课程设计活动,并不注重建筑构造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法一成不变,最终导致教学设计目标在短时间内不能实现。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是十分关注科目间的联系,即已传授的理论知识起不到铺垫作用。由于教材内容不断变化、补充,教学目标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但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不注重学生在课题选择中提出的意见,长此以往,专业学生参与课题讨论的积极性会逐渐降低,即师生间的隔阂会越来越大。大部分建筑专业教师习惯应用项目教学法于理论知识传授,相对来讲,教学设计期间这一方法的适用性相对较低,进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优化。教师组织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时,学生只能在其中扮演聆听者的角色,即学生的参与机会相对较少。从中能够看出,建筑构造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存在一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学专业教学效果。因此,建筑构造课程改革创新工作势在必行[1]。

2建筑构造课程改革必要性分析

2.1教材更新的需要

现如今,建筑市场不断变化,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建筑任务,以此迎合社会发展需要,务必及时更新教材,对于陈旧的教材知识全面更新,引进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这不仅能开阔建筑构造专业学生视野,且还能为专业学生在这一方面奠定良好基础,这对新工艺应用有促进作用,这对我国建筑设计工作有效推进,建筑设计效果优化有促进作用。从中能够看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务必做好教材更新工作,这能大大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适应性。

2.2教学方法创新的需要

建筑构造课程不同于其他建筑专业课程,该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实施,又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并且学生的建筑思维应不断开拓。只有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的教学方法,才能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才能提升建筑设计质量,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探索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主动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学改革深化有引导作用。

2.3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由于建筑设计行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支持,即专业人才是建筑构造专业有序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深化建筑构造课程改革完成人才培养这项基本工作,能够培养大量优秀人才,这对我国建筑事业良性发展有推动作用,有利于大大提升建筑质量,促进我国建筑设计工作持续进行。此外,高校招生数量会大大增多,高校形象能够良好树立。

3建筑构造课程改革基本措施

3.1创新课堂内容

建筑构造课程主要以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基本目标,及时创新课堂内容,即针对不适合教学需要的知识点有效删除,将其替换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学生能够掌握适合时展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积极表现,避免出现岗位适应时间长、适应效果差等现象。适时创新课堂内容,有利于提升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效率,即高效课堂会及时打造。除此之外,专业学生还能提升实践技能,学生实践练习的过程中借助理论知识为其提供可靠支持,这一过程就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技能的基本表现,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的建筑思维也会全面拓展,建筑设计作品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建筑设计自信心增强有重要影响。

3.2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专业教师根据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际实施任务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法,它以设计学习为主线,通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主要目标,进而学生能够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能动完成设计任务,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巧用理论知识,针对设计问题灵活解决,学生设计潜能会大大激发,设计信心能够大大增强。新型教学方法还能应用于实践设计项目,除了锻炼上述基本能力外,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实践练习能力;然后,应用实践考察法。建筑构造课程的知识点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现实生活,为了确保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实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现场实践的机会,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周边建筑物为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将实际建筑同已学理论知识相对应,进而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够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学习印象会大大加深;最后,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法。创新教学工具也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组成部分,借助多媒体音频功能、图片功能讲解相关建筑构造知识,能够大大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学生还会主动操作多媒体设备,以此模仿建筑图纸绘制,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会增加知识量。

3.3创新考试方法

建筑构造课程进行教学效果检验时,主要有如下方式:①考试法,教师在试卷中设置考察知识点,即学生一人一卷一桌的形式进行试卷答题,最终试卷成绩即代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情况,进而教师能够根据试卷成绩调整教学计划;②成绩评定法,即教师通过试卷成绩、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综合考察,进而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在建筑构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教师能够通过组间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同时,组员间会互相帮助,这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建筑构造学科的专业成绩[2]。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了解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设计现状,以及课程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考试方法等措施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这不仅会优化教学设计效果,而且还能促进建筑构造课程活动有序进行。这对建筑学专业持续发展有促进意义,同时,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会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敏.学习迁移理论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6):163-164.

设计专业建筑设计范文2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

1.引言

近些年我国土木建设空前繁荣、各大高校建筑学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整个建设行业虽然生机勃勃,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总体上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事实的背后是建筑师方案构思的创新能力、思想理论的研究能力、建筑技术的科研能力以及多学科、多专业协作与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从目前建筑学学生的状况和毕业生就业之后的反馈信心来看,我们的建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学观念上的落后,没能妥善处理好艺术和技术的两者的关系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脱离。毕业设计是建筑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整体的检验过程;是进一步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毕业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今社会对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以及强化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2.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进方法

2.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除了我国建筑行业竞争日渐激烈,西方前卫的设计思想和建筑师也不断的涌入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相比西方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设计能力以及工作方法,我国的建筑师都面临着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以往,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以及建筑的使用功能的推敲,对一些实际的问题往往采取忽略的态度,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满足社会对一个合格建筑师的要求。

2.2开展研究式教学新模式

目前的建筑学教育无论是本科日常的课程教学还是毕业设计的教学都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改图”等单向的教学模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式学习的状态,教学的评价也往往集中在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之上,并没有关心到学生做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以及这些探索和研究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哪些方面的收获。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激发出来,只是在一味的接受老师传达的知识,当在实际设计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时候,也往往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自主创造和活跃的思维了,以至于这种学习习惯会持续的影响其实际的设计能力。所谓研究式是是指把学生引向单纯的专业理论研究,而是指一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针对问题注重探索研究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研究式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在自己的设计课题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领悟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研究式学习中的互动也可以激发教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激情,师生在指导设计过程中对于各种问题的探讨,可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对问题的深入探索。

2.3.加强毕业设计题目与实际工程的联系

建筑学的毕业生最终走进设计工作一线进行实际工程的设计。在毕业设计中有效的加强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不但可以吸收建筑设计单位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和建筑界最前沿的设计思想,也可以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实际设计过程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1)毕业设计与设计院实习相结合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可以结合大五设计院实习的机会到设计院进行毕业设计,请设计院的一线建筑师充当其指导教师,学校的指导教师只是针对设计题目所需要达到的设计深度制定各方面要求。根据设计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让学生接受“真刀真枪“的锻炼,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学生大学四年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在学校无法学到的一些知识和设计经验,为其日后走上实际设计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2)毕业设计题目选择的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师通常自己编制假的建筑设计任务书,伪题的任务书往往脱离了经济条件、地域地形条件、技术条件等,这种设计题目过于理想化,也没有适当的限制条件。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引入实际工程作为毕业设计题目,针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逐一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大学五年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详尽的梳理。

2.4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建筑节能设计

目前,建筑节能已经被整个社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而学校的教育原本应该走在行业前面。毕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关联性。因此,要让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从学校起就开始接触市场,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解决一个建筑设计问题。建筑学专业虽然在建课堂上学习过建筑物理、建筑设备等相关知识里都涉及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但大多还是纸上谈兵,缺乏建筑设计中怎样有效地运用建筑物理知识以达到建筑节能的目标。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的设计科目,在过程中都要运用建筑节能知识,分析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否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这种在实践运用中的教育效果要比某门课程上老师灌输好得多,也会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建筑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结语

总之,针对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学生应该通过毕业设计的过程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成为职业建筑师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提供一个实习场所。同时,也应该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方案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不断地为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职业建筑师。

参考文献

[1]董玉香,赵守国.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3期1999年9月

[2]庞弘,刘峰.建筑·观念·新技术——从建筑学毕业设计中得到启发.建筑创作与设计.

[3]肖大威,黄翼,许吉航.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的思考.华中建筑,2006,(05).

[4]汪永平.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改革尝试[J].高等建筑教育,1999,(01)

设计专业建筑设计范文3

因而对实验楼进行改造设计成为本次联合毕业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①门厅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一楼大厅进行了休息空间的布置,适当摆放一些绿化等植物景观,增加整体的丰富程度,既避免空间的利用不足,也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氛围。②对各专业进行调研,将整栋建筑按照各个专业所需进行实验室分层,将没有利用的实验室排布给缺少实验室的专业,作出合理调整。同时增加一些师生的休息空间,例如图书室和咖啡厅等,并在每一个楼层的电梯和楼梯口处布置楼层房间指示牌。③三楼的休息平台增加木质铺地和休息座椅,将天井绿化改造为集雨水收集,气候调节,经空气和水净化,将再生水运送去花坛,循环利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研讨和聚集的场所,使得景观与整栋实验楼相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顶层有良好的阳光雨水等自然环境,加设屋顶的建筑格栅板不全是装饰,有些板是收集并贮存屋顶雨水的储罐,空调冷凝水以及用于灌溉的中水系统,有些板是太阳能板,储存电力为整栋教学楼提供电力减小资源开支,节能环保。④在南部的每一层走廊两边教室都添加窗户,利于更好地采光通风。将乡土藤类爬上走廊栏杆,这些植被高950mm,不仅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还模糊了建筑和景观的界限,成为室内的一道风景线。⑤对过小的教室进行扩大,较大的实验室进行分隔,楼层较高的实验室部分加楼板,不仅增加利用面积,同时有效防止教室产生回声。

二、对实验室的改造设计

重点对实验楼二楼的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将原本的物理实验室分别改造为水处理实验室和环境实验室,还将一处风机房改造为配套浴室。改造设计根据使用专业的要求,对水处理实验室的实验台和讲台重新排布,将原本没有水池的教师讲台进行了水池的放置,仪器按其所需的操作空间进行布置。当然由于是改造,一些水管和线路已经预设好,所以只能将实验台的地面抬高,抬高部分进行水管预置。由于环境实验室比较特殊,需要一个单独的原子吸实验室专门进行爆破,实验较危险,所以单独采用厚200mm厚墙体将其隔开,降低最小伤害,门采用防爆门。浴室改造中将淋浴部分进行抬高,避免水渗漏和掩盖排水管。同时对建筑系实验室进行了整体设计,因为建筑学专业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改造中决定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进行分割,设置公共的交流空间。当然建筑设计是一门艺术,改造中增加平面和形态实验室,造型及材料实验室,部分实验室内放置学生美术作品和建筑模型作品,既起到美化作用,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建筑物理实验室创造适合使用者要求的声学、光学、热工学的环境,需要使用现代机电设备来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所以一些测力测热测风测声光的仪器也将被重新安排放置。

三、各专业间的协作配合

1.联合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所有的建筑工程不管是工业建筑亦或是民用建筑,在其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都必不可少地涉及到土建、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间的配合。随着科技含量在现代建筑中的比重愈来愈高,使得工程类相关专业所囊括的内容也相应剧增,如消防、空调、通风、电话、电视、监控、对讲、宽频网等。每个专业都要满足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特定的空间位置和相关的技术要求,因而专业间的协调与配合在整个工程的设计及施工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互相协调出了问题,比如没能充分全面考虑技术做法,特别是部分交叉部位的细节处,就极易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不但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更会直接损害工程的品质与质量,甚至导致建设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对于建筑工程而言,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相关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一个完整的实验楼工程,建筑工程相关专业之间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尝试在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使用联合毕业设计这一新模式,目的就在于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尝试,能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科学的建筑工程专设计实践与指导。2.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协调。建筑与结构专业的协调往往表现在建筑造型、空间与结构的关系。土建专业与给排水专业经常出现给排水管冲撞梁、板的情况,施工后卫生洁具的安放位置与给排水管线预留孔洞位置不对应等。土建专业与暖通专业在进行配合时常常出现通风管道与楼层梁和地梁相冲撞,以及在施工中没有预留出墙预留孔给空调管线,使用后砸墙破坏了墙体的结构等情况也经常出现。土建专业与电气专业经常出现电气进户管冲撞楼层梁和地梁,还有把电气开关设计在自来水管的管后等情况,更有甚者在施工中堵塞电气线管。各个辅助专业间的协调往往存在各种消防和通风管线穿梁时,结构及使用功能的要求是否受楼面净空影响,同时还会有大型设备的安装通道,附件预埋深度,以及控制系统和弱电系统间的互相协调等问题。

四、结束语

设计专业建筑设计范文4

建筑学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对建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对策,以适应我国建筑学现行教育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

建筑学;室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室内设计课程是我国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课程的学习以空间处理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室内设计要紧紧依靠建筑专业的要求,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1.建筑学专业开展室内设计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建筑学本身的教学内涵。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前提和最具体的载体,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入,[1]在这种意义上,室内设计可看作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处理也是建筑师工作的一部分。而今的建筑设计,建筑师更多考虑建筑外部的因素,比如建筑物的体积感和立面效果、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的关系,这些研究是必需的,但这样厚此薄彼的做法对于完整的建筑教育来说非常不利。通过学习,让学生跳出建筑学本身的局限,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思考建筑学,使其设计的建筑空间更深入、细致,更具感染力,使室内设计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逐渐提高中国建筑整体质量和艺术品位。[2]同时,能更全面具体地认识建筑设计,建立起环境设计的整体观,提出综合能力更强、更有价值的建筑设计方案。(2)建筑学专业扩大就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众对于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为室内装饰设计行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室内设计人才市场素质参差不齐,这对优秀室内设计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建筑学发展到现在其教学体系已相对成熟,如果室内设计能依靠这些有利因素,从而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空间变换和改造的能力,为社会提供大批室内设计人才,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及就业方向,缓解近年建筑行业就业紧张的局面。

2.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课程现状

目前大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难以达到其本来的教学目的,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出现各自分离,具体表现如下:(1)在教学教法上,沿用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单纯的用美学的思想来指导设计,没有从建筑学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导致所授课程内容对建筑设计的帮助不大。(2)学生对室内设计课程不重视。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分离,让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到建筑和室内之间的密切关系,做方案时仅仅片面地追求建筑造型的艺术性和立面的美观性,有的学生甚至把室内设计理解为装修,从而导致室内设计课程的学习只是单纯的完成作业应付老师,而没有真正的感受该课程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3.对策与措施

对于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要把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作为核心问题,分清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联系与区别。改革措施具体如下:(1)授课的内容要突出重点首先,将学生先修课程中与本课程授课内容中相重叠的部分进行排查,然后适当地简化处理。如之前开设的《住宅设计原理》课程就与《室内设计》课程中讲授的针对不同人群分别进行的室内设计知识点相重叠,而《室内设计》课程所讲授的空间的组织与序列等知识点又包含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内,这些重叠部分我们大可点到即止。

其次,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和建筑设计相比,室内设计是对内部空间进行更加细致的处理,因此,授课中应该从他们擅长的理性思维入手,把室内空间、室内界面、室内造型元素及部件的装饰设计等这些内容进行分类概括,形成清晰又有条理的知识点,以便学生掌握。(2)深化“空间”、“尺度”概念的理解“空间”是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对建筑学专业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教育时,要从专业优势出发,不断强调、深化“空间”概念,要求学生从人体功能学出发,分别感受室内外空间的差异,并对空间细部进行深刻研究。建筑设计多用1:500-1:200的比例,而室内设计比例增大至1:50,以便能进行更细致的功能空间设计,考验学生在细部上的把握及处理能力,这个“尺度”的转换是做好室内设计的关键。在这项教学上,可通过让学生测绘学生宿舍或教室,近距离感受宿舍和教室空间,强化学生不同空间尺度的感受,形成正确的室内“尺度”概念。(3)合理地运用多样的教学媒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大量建筑室内设计经典案例的图片和视频更加直观的介绍给学生,如经典案例的设计图纸及现场照片、室内设计相关的纪录片、《梦想改造家》、《交换空间》等轻松且实用的节目录像等。通过观看这些案例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室内设计的设计方法和原则,汲取经验,更好的展现室内设计对建筑空间的指导意义。(4)加强实践教学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建筑设计相比较,两者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室内设计更为细致,与人的生活更加紧密。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建材、家居展览及施工现场,教师现场授课,让学生了解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的特性和发展动向。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学专业的室内设计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找出教学中的特色与不足,关注室内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创造型和应用型的建筑学人才,适应当前我国建筑学教育体系的发展。

参与文献:

[1]许丽,隋杰礼.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设计专业建筑设计范文5

一、学生类型的局限是设计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

专科类建筑装饰专业的招生通常面向普通的文理科学生,有别于普通本科建筑设计类专业的是在新生入学时并无专业加试的要求。笔者在对学院2005届至2014届建筑装饰技术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习建筑美术和装饰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前,97%的学生从未接触过美术方向的专业训练,就更谈不上了解设计的定义了。

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中造型设计课程的重要性

基础构成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直接影响建筑装饰设计的最终效果。造型设计基础课程自包豪斯学院开设以来就一直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构成理念和逻辑表达能力的重要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捕捉流行设计元素的能力和重构再现形式美的能力,使学生的设计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训练。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不管是设计认知还是设计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造型的设计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建筑装饰造型设计传统教学与新思路探索

建筑装饰艺术的美感,很大程度上是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元素的组合和并置。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利用平面造型的基本设计元素(点、线、面、体)不同的特点表现,通过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构成手法,按照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调和与对比、质感与肌理、多样与统一等形式美法则,在长、宽两度空间创造视觉形象,然后按照一定的目的性(或机能性)运用色彩混合的基本原理进行色彩搭配组合,最后通过对材料、形态、空间、造型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运用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在实际的空间进行形体与形体的重新组合,创造出全新的立体形态,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当代室内装饰设计中,轻装修、重装饰的趋势一直保持并发展着。用装饰艺术的观念设计室内空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构成元素的基本原理与形式美法则巧妙合理地运用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中,使构成元素在室内空间中达到和谐统一,营造理想的居室空间氛围,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目的所在。以往的构成课程与后续课程缺乏联系,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觉得此课程仅是基础课,与专业并无多大关系,以至于对课程不够重视。建筑装饰类造型设计基础内容涵盖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我们尝试通过基础造型项目训练、实际市场案例调研和分组制作模型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使装饰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与前续的建筑美术基础课和后续的居室空间设计及实训课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为了达到基础课程始终贯穿教学的目的,紧密围绕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教师创新设计出“第二课堂”体系,针对第二学期开设的装饰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开设了展示设计与模型制作等课程以延伸和巩固知识。如今,我们不难发现荷兰风格派艺术家蒙德里安的构成理念在服装设计、产品设计、书籍装帧、家装设计中的体现和观念引导,也不难发现上海世博会中随处可见的点(韩国馆)、线(英国馆)、面(西班牙馆)等构成形式。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建筑装饰领域与造型设计知识的契合点,在平面构成练习中,让学生尝试在成功的建筑平面案例中找到点、线、面的运用,找到重复等规律的使用和整体空间布局的疏密关系等;在色彩构成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对同一空间进行不同的冷暖着色,体会色彩差异带来的视觉变化;在立体构成练习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分割与组合能力,从而真正使造型设计课程成为建筑装饰的基础。

结语

设计专业建筑设计范文6

【关键词】建筑设计;给排水专业;建筑结构;暖通电气;专业配合

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结构和设备(给排水、暖通和电气等)三个基本专业,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因此,建筑设计是一个多专业、多程序的复杂系统工程。

建筑给排水设计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热水系统等,其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它却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给水、热水的供给和污水的排放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正常生活,而消防设计则关系着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建筑给排水设计意义重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处理好与其他专业的关系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给排水专业与建筑、结构、电气及暖通专业的相互关系及配合,以确保整体设计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

1、给排水专业与建筑专业的配合

建筑专业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和龙头专业。一个项目从方案伊始,建筑行业就统筹全局,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应该主动与建筑专业设计人员沟通,仔细阅读研究相关资料,了解建筑物基本情况,包括建筑物功能、面积、层高、层数;总给水和排水位置、用水人数;耐火等级、防火区域的划分、防火门及防火卷帘位置等情况。并且要特别注意与给排水设计有较大关系房间或位置的布置情况,例如:泵房、厨房、卫生间、设备间和管道井等。

掌握以上资料后,按照给排水相关设计规范,进行用水量、排水量、消防水池等的计算,向建筑专业设计人员提交泵房、蓄水池的平面布置尺寸;设备维修空间、层高;门窗要求;防火要求。给水管道、排水管道进出建筑物位置,预留洞尺寸;排水沟尺寸、位置;吊顶内消防给水管道位置,管道井尺寸。水泵、水箱位置;基础尺寸、高度。屋顶或水箱间水箱位置、尺寸等。

在很多建筑设计中,给排水设计都是在建筑专业设计完毕后,依据建筑施工图开始设计,这就可能导致放置给排水设备的空间十分有限,出现管道难以布置、设备难以检修等问题,从而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导致建筑专业甚至其他专业重新修改施工图,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合理的设计流程应该是建筑专业设计的前期,给排水专业就要与建筑专业相互沟通和协调。

2、给排水专业与结构专业的配合

结构专业是建筑设计的骨架,其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在建筑施工时,为避免对整体结构的破坏,结构专业一般要求一次成型,严禁混凝土浇筑完工后再进行开洞操作,所以给排水专业要与结构专业密切配合,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在设计前,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应该主动与结构专业设计人员沟通,仔细阅读研究每层结构图,了解结构概况:包括每层结构图,含梁宽高尺寸、柱子断面尺寸、剪力墙位置和墙厚、梁柱和剪力墙与轴线关系;结构板标高和板厚;剪力墙开洞平面尺寸及洞顶标高、洞高;暗柱的尺寸结构形式;基础做法及尺寸、标高;沉降缝和伸缩缝位置;特殊结构形式应注明,如钢结构、无梁楼盖等。

给排水专业在方案确定后应及时向结构专业提供所用设备重量及基础的荷载(包括水泵、水箱及水处理设备和基础预埋螺栓要求;蓄水池的尺寸、高度);检修孔、爬梯;水泵管道穿越水池的孔洞要求,预埋套管要求;在管道须穿越梁、楼板、剪力墙处,要求结构专业预留孔洞。此外,给排水设计师不仅需要了解结构的做法,还需清楚给排水布置容易与结构冲突的地方,例如:管道井有梁布置、排水管道与基础、给排水立管与结构梁、管道与梁等。

3、给排水专业与电气自控专业的配合

给排水与电气、暖通同属于建筑设计中的设备专业,三个专业之间更要相互配合,相互提条件。在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给排水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电能来维持,而电气专业的供配电设备间一般不允许给排水管道穿越,以防止管道漏水造成安全隐患,因此,给排水专业与电气专业的配合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设计过程中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应向电气专业设计人员提供泵房内水泵的台数、装机容量、备用情况和供电电压;泵房照明要求;水泵检修时起吊设备用电功率、电压等资料。此外,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还需向自控专业提供各种动力以及电信号条件:例如湿式报警阀、信号闸阀、水流指示器、电磁阀、消火栓、电热水器、热泵等资料。

而电气专业设计人员需要向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提供电气用房的给排水及消防要求;柴油发电机房要求、柴油发电机外形尺寸(做水喷雾的情况下,需要发电机的外形尺寸)、油箱间的布置等资料。

4、给排水专业与暖通专业的配合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给排水管道与暖通空调管道交叉较多,由于暖通专业中的风管(空调水管)尺寸比较大,在有限的空间内,很容易与给排水管线冲突,这就需要两个专业,甚至建筑和电气专业等其他专业参与协调,避免管道打架。

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向暖通专业设计人员提供水专业设备用房对通风、温度有特殊要求的房间位置和参数;由动力专业提供热源时,所需的耗热量;采用气体消防的防护区灭火后的通风换气要求等资料。

暖通专业设计人员应向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提供暖通机房各用水点、排水点的位置、水量及用途;冷却循环水量、水温、冷冻机台数及控制要求;宽度超过1.2m的风管位置、高度;不采暖房间的部位、名称等资料。

5、结语

建筑给排水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两者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建筑设计行业也得到发展,也使给排水技术越来越成熟、系统越来越完善;另一方面,给排水设计技术和系统的优化也对整个建筑设计起到促进作用,例如,给排水设计过程中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是建筑设计节能减排环保的重要方面。

建筑设计既是各个专业自我完善的过程,更是各个专业相互协调、通力合作的过程。随着建筑物的形式越来越多,人们对建筑外观和内部设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需要各个专业之间相互配合。给排水专业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设计的相关知识,也应该熟悉其他专业的设计常识,清楚给排水专业容易于其他专业起冲突的地方,及时准确的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各专业系统布置更加合理、有效。此外,在建筑设计各阶段过程中,每个专业图纸的改动是不可避免的,改动后不同个专业设计人员应及时沟通,尽可能早的把问题解决,不断完善设计图纸,确保整个设计的质量和进度。

参考文献

[1]王增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给水排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贾斗蒲.《建筑与给排水专业配合问题浅议》[J]. 山西建筑,2001, 27(3):117-118.

设计专业建筑设计范文7

文章探讨教师在史论课程教学中如何启蒙学生的建筑思想,在意识形态上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促进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成长成材。笔者根据自身近几年课程教学的体会,阐述课程的特色及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以期培养和激发学生在专业设计中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建筑凝聚着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蕴含着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了解由于各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创新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二是授课方式问题。

一、课程内容创新思路与教学思路

教师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应当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通过创新的授课方式传达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中教好这门课程。实践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要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也是围绕培养优秀设计师的目标开展建筑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专业课程设置最具亮点的课程之一。教学改革以挖掘专业特色文化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学时内讲授一门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一定难度,要上好这门课,编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稿与PPT,是课程教学的核心。

环境设计按教学计划用怎样的方式授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现有的课时内授课,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领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精髓,如何精细、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建筑并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是相当难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用艺术专业的视觉特点,收集、编辑大量建筑图和文字解释,重点说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师设计思想,从而以更生动、创新的教学参与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文化想象与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同时,教师要以抓重点、抓历史节点、抓建筑风格的方式解读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以突出重点,分析、讲解重点的方式解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建筑思维与空间理念,丰富其设计文化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展开课程的内涵与计划

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等进一步展开介绍,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国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个章节,按历史时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分四个章节讲述外国建筑史,介绍古代到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欧美建筑。建筑史教学应内容丰富、全面,跳出理论课程的教授方式,着重分析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艺术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史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学中教师怎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大框架讲述建筑史,这也是教改项目的难点。

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突出讲述地域文化的建筑体验,使学生在接触建筑史理论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身边一系列的视觉图片对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成就、风俗习惯等,建立起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过图文资料,如半坡人类遗址、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等,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景观特色等,初步学习、感受并建立起对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所创造的优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养其文化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设计专业建筑设计范文8

关键词:建筑设计;互动式教学;实地式教学

Summar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Discuss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rough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explore a kind of pay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and rational thinking teaching ideas in the design course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he students focus on the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 in our current design, arouse students ' interest in design, understanding architects had done, temple of experience into the design.

Key words:architectural design;interactive teaching;field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水平知识和人才更广泛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专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必须大胆改革创新,摆脱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而作为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提出适应当前建筑设计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新方法。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建筑学专业所有专业课的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建筑设计这门学科打好基础,涉及大量的文理科知识,包括建筑构造、建筑美学、建筑物理、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节能、建筑历史等等,可见其核心地位。其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的特点,很多师生觉得该学科难教难学,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兴趣不大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按照以“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根据教学经验和体会阐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意义,并就这些方面进行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希望能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理论课程与具体设计实践相结合;如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建筑设计课程,从宏观上看是由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到五年级连续设置,是唯一一门贯穿于建筑学专业整个五年的专业课程,课程特点是:学习内容广泛、知识点密集、设计强度较大。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很强,从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到高年级该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来看,该课程学习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以往建筑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通过布置设计题目,让学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运用、消化所学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和实践结合的较为紧密,一直以来被广大建筑类院校系所广泛采用。但是,一则这种教学方法使用过久,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二则它和建筑学专业的其它交叉专业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给学生增加了几个设计题目,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提出应在实践教学基础上加入互动式教学和实地式教学以避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单一性、重复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验与感知能力着手,改善现今的设计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明确地把握好设计课的教学目的,通过唤起学生对建筑的兴趣,理解建筑师的所作所为,在体验中进入设计的殿堂。基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

1.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包括思维互动和实践互动,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思维互动也就是提问式教学方法,在讲课中采用提问与回答的方式来叙述建筑设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听课时的积极思考。实践互动就是情景模拟体验方法。例如在讲解某个建筑的设计时先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其次通过几个实例,使学生加深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最后采用实践互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先动手制作类似的建筑模型,然后运用所学建筑设计及相关知识,自由选择材料,亲自动手在该模型上围合各种自由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到由于材料不同与围合空间不同而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影响。

模型制作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模型的实体性和三维性加强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体味着空间、结构、采光度等细节,同时也能感受到建筑本身的优缺点,从实践中学到书本以外的东西。而这一目的就是使学生对于基本空间尺度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思考一个空间的基本评价标准有哪些,怎样的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让他们体会到各种条件的满足都是要建立在理性的设计基础之上的。进入之后的设计时,他们也会处处站在一个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他的设计是否合理、舒适。

这就是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由于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大为提高,学习有被动逐渐变为主动,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通过体验和实践,形成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之中不断地提高创新素质及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深厚扎实的基础,并能刺激学生培养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形成。

2.实地式教学

这点主要是通过改变教学地点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般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老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都发生在同一个环境中,就是教室,可以说学习环境是十分单调的。一成不变的教学环境定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针对这点,笔者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知识点的特点采用多种授课的地点。实地式教学就是要使老师带领学生尽量的走出教室,走到更加轻松、更加适合教学内容的环境中去。比如讲到和具体的工程实例联系很紧密地知识点时,就可以到现场参观实地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利于知识的掌握。

再把实地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结合起来讲学生所作的建筑设计模型。在模型做完之后,紧接着要对学生所作的模型进行讲评。讲评地点可以选在教学楼外的大球坪上(因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建筑材质、空间与光线的关系,为今后相关知识的讲解打下基础)。在这个实地环境中,学生的创造性将被大大激发,他们可以将模型摆在任何地点排成任意形状。通过各种方式观察模型的材质、空间与光线的关系,体会由于光线的变化给建筑带来的感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肯定是主动的、积极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而要“将其所教的内容,以技术或方法为媒介,达到使知识得以传播”之目的。因此,适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互动式教学、实地式教学的充分利用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定是较为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除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外,更迫切地需要采取一些必要而有效的途径,而这种建构教学的主体互动正是有效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师应该在一旁观察学生的活动,做学生活动的助手。在互动式、实践式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学科的特点,建构起师生互动的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我想教学创新改革之路正如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璐.《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科技信息,2009.

[2]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万学成.《机械制图》课多种教学方法探略.执教通讯,2007.

[4]张艳萍.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策略论析.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6

[5]王进.“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前沿思考,2012

[6]鲍家声.新要求,新导向,新希望——99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暨第二届系主任会议综述[J].建筑学报,2000,(2)

[7]王依涵.环艺专业小住宅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现代企业文化,2008,(38)

设计专业建筑设计范文9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审美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对于身边事物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描作为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需要,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

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区别与方向

素描起源于西方绘画,后来被传到中国。它的本意是设计,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它独特的绘画特点又被称作素描。素描从表面的意思来理解就是运用单一色彩而绘成的作品。绘画素描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的绘画方式,而设计素描则是存在于设计者思维中的一种造型活动,它的目的是培养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艺术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的过程中,体现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从绘画的角度来看,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存在两点不同。第一,在基础素描中,所要画的物象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绘画者只需要在绘画过程中准确的把握住物象的外形特征和表现的空间感。而设计素描则需要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立体观察事物特征。在写生的过程中,由于对象不固定,所以可以通过移动进行全方位的观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有利于设计者提高对观察对象的理解和构造研究。设计素描不仅需要设计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还需要准确的推理,将透视原理运用到设计当中。第二,设计素描主要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当中,它需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拥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构图上与绘画素描有所不同。绘画素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观看者看着顺眼,所以它更加重视物象的布局和大小,而设计素描着重表现物象的结构关系,构图需要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所以更加注重设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素描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由于设计素描的应用都是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专业相结合,所以许多高校都将设计素描从艺术的范畴中分离出来。高校的素描教学正在向着现代化素描艺术的方向发展,发展成为具有多种风格的艺术形式。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素描教学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绘画过程中的明暗、虚实、比例等理论知识都十分了解,在绘图中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绘制物象,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教师检查,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自主创作和发挥受到了局限,致使学生的素描学习仅仅局限在了技术层面上,而没有真正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太过传统死板,缺乏生气。

设计素描的关键在于绘制的作品中融入作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感情,素描技巧和样式的学习只是绘画的一种手段,只有融入了精神才能创作出能打动人的作品。素描作品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它是创作者精神的一种表达,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创作者对素描对象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例如对于人体的绘制,梵高的作品在朴实中体现了深刻和真诚;鲁本斯利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了对象的生命力。虽然他们作画的内容相同,但是风格各具特色,流畅的线条,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观赏者带来了精神的享受。因此,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将设计素描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自由设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感情融入到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当中。

素描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素描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中实践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对物体造型、颜色、质感在特定环境中的对比关系进行观察分析。从物体的质感、对比、艺术处理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1.改变传统的绘画方式和审美习惯

色彩的冷和暖,线条的粗和细,图形的大和小以及材料表面的粗糙与光滑都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关系。有对比就会形成反差,反差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刺激。在素描静物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对比,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丰富,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2.借鉴和鉴赏大师的作品

不同大师的作品其艺术造型、表现形式和色彩的使用都不相同,应该帮助学生科学的分析大师作品的艺术格调和色彩应用,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灵感和视觉冲击,增加对艺术的理解,避免知识面狭窄和过于死板的绘画方式。

3.加强对物象的组合练习

在素描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所绘制的物象的理解提升到艺术的层次来鉴赏,通过对点、线、面等造型的运用来表现真实感受,从中发现艺术的形式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