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公园设计论文

时间:2022-03-19 04:36:44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设计的层次性以及功能性的体现。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要对城市文化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文章通过从理论层面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对实际生活中的景观设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公园设计 设计 设计论文

公园设计论文

公园设计论文:公园绿地空间设计论文

一、城市开放性公园绿地边缘空间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对于公园绿地及城市环境来说,边缘空间起着保护其生态系统的作用,而且公园绿地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也需通过边缘空间传递出来,因此,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一定要坚持生态性原则,充分利用边缘空间周围的自然环境,降低对原始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另外需要使用材料时,要选择环保型材料或者可再生型材料。

2.文化性原则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公园绿地属于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时也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部分。边缘空间起着连接城市与公园绿地的作用,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将文化表现出来,让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体会文化。层次性原则公园绿地在空间结构上应该具有层次性,体现在纵向及横向2个方面,纵向的层次性是指边缘空间内部层次的变化,而横向的层次性是指边缘空间中各个小的空间部分层次性。除了空间结构上具有层次性外,景观也要具有层次性,景观植物的高低错落等就属于景观层次性的一种,因而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要注意景观设计的层次性。

二、不同类型开放性公园绿地边缘空间的设计方法

1.与居住用地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在设计这个类型的边缘空间时,要充分考虑居民区内的私密性要求,以免居民的生活受到打扰。一般来说,与居民区相邻的公园绿地使用者大多数是居民,因而设计时除了要满足人们的私密性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便捷性与安全性要求。具体设计时,要进行必要的空间划分,以便将交通人群与休闲活动人群区分开来,可采取的形式为水体、植物绿化等。

2.与商业用地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一般来说,城市居民及商业人群都会集中于商业用地范围内,因此在设计边缘空间时,要设置出入口、休闲娱乐区、外部通行区等。这个类型边缘空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因而在边界形式上要采取绿化、辅装变化等形式。另外,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驾车到达商业用地,因此边缘空间中还要具备足够的停车空间。与城市道路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当公园绿地建设在城市道路边缘时,很容易受道路的影响,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要利用边缘空间形成隔离区,将噪音、污染等要素隔离在公园绿地之外,使公园绿地内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隔离区的设置以植物或者地形的营造为主。

3.与城市文物古迹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在一个城市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中蕴含着优秀的城市历史文化,因此,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要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并通过恰当的方法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来。文物古迹自身具有比较厚重的历史感,因而在设计边缘空间时要轻松、自然,使文物古迹的厚重感能够得到缓解,增强人们对文物古迹观赏的兴趣。

三、结论

鉴于城市用地功能的不同,就产生了多种边缘空间类型,在坚持5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同的边缘空间类型有着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边缘空间设计,进而充分发挥边缘空间的重要作用。

作者:张蕊单位:兰州市五泉山公园

公园设计论文:冰雪景观主题公园交互设计论文

1研究方法

(1)观测法借助一定的仪器和工具对调查的对象进行状态的观察,包括:数据的动态测量、采集和记录等。在对冰雪景观环境、人的行为和实时户外气温变化及整体景观活动过程的观测中,观测法能够对多种外部因素影响下人体机能各种状态的动态变化进行数字化记录和数据积累[3]。同时,借助观测工具还能够科学地采集到各种行为的持续时间。这种方法已经被用于各种与人体机能相关的人工环境和产品的设计研究中。(2)访谈法在对游人的行为和机能进行观测的基础上,通过与寒地冰雪景观主题公园中的游人进行交谈和问询,了解景观使用者真实的心理感受和知觉体验,亦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这一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的研究中,由于室外环境较为寒冷,因此访谈法是最为直接、便捷和可操作的主观感受调查方法之一。(3)调查分析法除观测法和访谈询问法外,本研究还借用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景观使用者的需求和愿望,并通过统计学软件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本次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原始的资料[4]。并且,通过对结果的综合分析,为设计服务,还是促进公众参与交互设计和设计创新的有效手段之一[5]。

2研究调查和结果分析

2.1研究调查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自然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每年都要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尽管基址不变,但每年一次的调查周期,即每年1月至3月,也为研究增加了难度。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只针对某一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游人进行调查可能出现的随机误差和气候特例,研究者将调查的时间以3个自然年为3个调查周期,即2012年至2014年,将具体的调研时间确定为北京时间晚上18时至21时。将被调查者限定在调查时间内出现在调查区域内游憩的游客,共发放问卷2040份。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对参与此次调查的被调查的年龄和性别进行了限定,其中被调查者的年龄限定在表达能力相对稳定的15至55岁的人群,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区间,将每个年龄区间的被调查者设定为510人。其中,男性255人,女性255人。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32份,有效率为94.7%,符合数据统计分析的标准,能够进入深入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2.2结果分析通过对1932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到游客人数与驻留时间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1932份有效问卷中,在园内驻留时间为1.5小时以下的为332人;1.5-2小时的为1355人;驻留时间为2小时以上的仅为245人。但是,根据调研,针对对占地面积达75万平方米的大型冰雪主题公园,全部参与、游览完整体园区仅2小时是不能实现的。因而,其中1687人的行为是:不足2小时就出园离开一定存在迫使其离开的原因。对问卷中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影响游客驻留时间排名前7位的因素。根据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是以冰雪为特色的主题公园,但寒冷的气温依旧是影响人们能否全面进行景观参与活动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发现:其中,无论是直接表述天气寒冷的因素,还是表述排队、迷路等原因导致的游览时间延迟因素,均反映出这些原因造成了游客抗寒能力消耗的加剧。在与调查同时进行的访谈中还发现:大多数游客表示如果身体还能抵抗寒冷的气温,他们仍然希望能够和愿意继续驻留景区游玩。因此能够判定上述影响因素是造成游览不充分的重要原因。从上述调研得到的结果发现:排除无法预期的自然气候条件因素影响,其中6方面的因素均与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内的人工冰雪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关。因此,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内的娱乐性景观及其对游客抗寒能力的消耗和补充问题进行访谈和调查发现:①设计者在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不仅考虑到冰雪文化和冰雪运动的传承,亦对游客抗寒能力的消耗和补充问题有所思考;②主题公园内单体娱乐性景观能够增加游客(主要指参与到娱乐性景观活动项目中的游客)的运动量,因而具有增强或补充游客抗寒能力的功能;③参与娱乐性景观活动的游客的抗寒能力增强和补充的效果并不显著。对调查结果分析后发现,主要的问题集中在3个主要的方面,如图2所示。

3讨论

3.1人体抗寒能力与潜能激发通常情况下,低温环境中人体为了维持体热平衡、防止身体温度急速下降、保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正常,往往会使自身的热能代谢活动大为增加[6]。因为,对普通人来讲,抗寒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多产热,二是少散失。因此,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夜间前往平均气温达到-30℃以下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普遍都会因感到寒冷而引起不适的情况下,增加进食和进行运动是提高产热率、补充抗寒能力的主要方式。其中,增加运动是提高游客抗寒能力和潜能激发的首要条件,而运动产热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热能代谢在寒冷环境中进行活动的情况下,机体的能量代谢有一小部分转化为外部的功,其他大量的功则以热能的形式保留在体内,以维持机体的热平衡。运动起来的机体除了增加肌肉的代谢产热外,还通过内分泌系统增加了内脏和组织的代谢功能。(2)减少寒战在触寒冷时,人体为了减少体热的大量散失,往往通过神经反射,或是汗腺闭塞、皮肤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度增加,不断地出现寒战[7]。然而,在运动时,通过生理调节,使内脏代谢活动增强来增加产热,不必通过寒战的途径去产热,就可以维持机体的热平衡。因而,通过运用尽量使寒战减少或推迟,机体感到寒冷的程度也会减轻,人体的抗寒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具体的运动和寒战出现时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3)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突出的表现是皮肤血管强烈收缩、血液流动显著减慢、皮肤温度急剧下降。这种情况如果不得到及时改善,就会发生冻伤。运动后,这种情况不仅将会被避免,还可以使皮肤血管的功能得以改善,使血管的收缩程度得以减轻,更重要的是局部血液循环能够保持在正常水平,使冷痛感减轻或消失,从而提高抗寒能力。具体的运动前后,人体各部分感到寒冷的时间为如表3所示。由此得到:在进行冰雪景观主题公园的设计时,人体抗寒潜能的激发能够通过交互设计的方式,尽量使游客全身得以充分运用来实现。在具体的规划和设计表现为:在设计和建设的阶段就尽量多地设置游客能够进行互动的节目和活动,增强游客游览过程中的参与性[8],使游客尽量多地运动起来。在体验运动的乐趣中,不知不觉地增加激发体能,产生对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零度以下的沸腾”的体验。

3.2完善规划合理布局冰雪景观主题公园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往往需要交互设计先行,即需在确定园区的主题后,将人因功效学的理念融入总体规划设计之中[9]。然而,在整体布局的规划过程中,引起游客对景区产生浓厚的兴趣亦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注重人体机能和行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布局,积极调动游客主观参与冰雪景观的热情,也是激发人体抗寒潜能,补充体能的有效途径,而交互设计是最好的实践方法。以游览路径为例,游览路径的优化对于减少游客人体机能的消耗来说尤为重要,其不仅能够缩短游客寻找目的地的时间,还能够使游客的参与活动充满猎奇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合理的游览路径,能够避免游客由于经由重复的路线,而产生不必要的体能消耗。对于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来说,合理布局和完善的规划还肩负着使游客更大限度地参与互动、完整观赏的责任。

3.3设施设置安全体验通常情况下,游览设施是游玩活动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保障,良好的游览设施不仅能够保障游览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还能够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根据调查发现,游客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提供的游览服务及设施评价相对较低。并且,通过对3个自然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园内的导引系统尚无系统完善的设计,且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游客对冰雪景观主题公园的观赏和游览。在调查中,部分游客反映由于入园后看不到明确的参观路线指引,因而无法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特别是当游览了一段时间后,身体已经感到寒冷,想通过运动来缓解寒冷的时候。由于无法很快找到目的地,部分游客由于在寒冷的环境中身体愈发难以抵抗寒冷的侵袭,只好被迫出园。此外,还有一部分游览者在无明确导引系统帮助的情况下,无法控制对某一景点的游玩时间,因而在寒冷和时间的制约下,亦只好被迫出园,当其查询后往往遗憾地发现很多“好景、好玩”的区域还没有游览,因而感到非常地遗憾。此外,部分娱乐性冰雪景观项目,如240m的速降大滑梯,虽然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喜爱,但由于在高峰期排队等待的时间过长,在调查过程中最长的等待时间达2个小时,因而人无谓地消耗了大量的体能。诚然,比起玩普通冰滑梯一瞬间的刺激和兴奋,漫长的等待往往更增加了人们对它的好奇和渴望。但是,在-30℃以下的寒冷环境中,仅仅是排队就要用上快2个小时,对人体机能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而且是毫无意义的消耗。经过调查后的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通过改善园区内的设施设置来解决的。完善的设施系统使游客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体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游览路线。同时,通过对户外冰雪运动的参与,调整自己的体能储备,以最好的状态、最多地游玩到自己喜欢的游玩项目,如通过电子显示系统,规避一些娱乐项目排队的高峰期,使人流合理疏散和分配,避免人为地造成游客人体机能的消耗与浪费。此时,游客能够在良好的体能状态下进行有效、安全的冰雪体验,在寒冷的环境中最尽兴地游览。

4结论

寒冷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但是通过对人体机能的研究,建立冰雪景观主题公园交互设计的模式能够使外部影响因素作用于人体内部机能,使人体机能的消耗得以合理利用和补充,本文在研究中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调查区域总体布局进行分析,计算游人在园区内游览需要的总时间,同时借助对人体机能的观测发现:游客入园后1.5-1.8小时需要增加能量,有效的途径是以高热量的餐饮实时补充人体需求的卡路里;游客入园后0.75-1小时即需要参与交互运动进行自我体能恢复,因而冰雪景观的设计要尽量设置互动性强的项目,以激发人体自身的抗寒潜能。(2)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得出:人体能够通过与冰雪景观互动的方式来产生热量,运动所产生的热能能够为人体抵御寒冷。此外,在寒冷的游览环境中,通过研究景观设施与游览者之间的互动,得到的运动前后机体各部分感知寒冷的时间,能够指导相应运动设施的设置及游客运动方式的合理设计。(3)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的规划研究,包括:全方位的园区视觉流程设计,以醒目的视觉传达展现园区整体布局;准确地制订行程与参与活动的路线,实现游客活动时间的全程自我控制;主动地调整自我体能的状态,从而激发游客自身的抗寒潜能等。此三方面的规划是力图通过在冰雪景观与人之间建立有效的互动来充分论证开发人体机能是最终实现游客以最佳状态,更全面、更深入地体验宏大而壮观的冰雪美景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伟明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公园设计论文:主题公园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更好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各类主题公园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本文结合主题公园工程实践,从主题公园选址、主题定位、产品创意、场景更新等分析了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对主题公园规划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主题公园;规划设计;影响因素;规划建议

为更好的适应当今日益发展对社会需求的主题公园,不仅是广大民众对于旅游产业的期望,也是游览者自身追求旅游娱乐方式之一。在主题公园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融入对社会文化、人文科学的信息,同时还需要规划设计引人注目的游戏、娱乐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使凸显主题公园的自身水平,也能够让大众不断地接受主题公园,成为城市或乡村的旅游活动场所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中更需要注重其品质的提高,使其更好地贴合社会需求、适应市场环境,并且发展成为科学的城市旅游文化建设项目[1]。

1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

公园的主题规划设计一定要有全面的优化意识,有效的发挥地理位置、主题特点和公园性质,让主题公园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更多的市场关注以及游览者喜爱,获得更好地城市规划发展和自身效益[2]。

1.1园址选择

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地理位置选择是很关键的部分,不仅关系到城市的规划发展,也影响着公园的实际效用,选址的前期一定要进行城市整体布局的分析,并对意向位置进行实际的考察调研,了解意向位置的周边情况和市场环境,同时考虑人口分布和需求。一方面,规划的前期要对选址地进行人口分布以及对公园需求度进行调研,比如对比几个意向位置的周边环境和人员分布,调查人流情况以及是否具有旅游市场的前景。另一方面,考量公园选址周边的交通便利性和文化建设,在主题公园选址建设时要加强对交通设施的完善,同时建立独特的品牌文化。

1.2准确定位

主题公园的本身特性是作为城市的一项旅游产品,在需求上的定位要具有创意性,表现出主题公园自身内容的独特性,从而可以加强市场的竞争力,由此吸引更多的游览者和消费者,也可以扩大对公园的宣传和提高经济效益。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者,一方面是开发商要合理选择主题公园位置,优化主题公园内容选择,让主题公园最大效益的发挥其长处,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另一方面,表现出主题公园的创新意识和文化建设,在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要保持对市场的高度敏感性,建设方灵活运用各种市场机会,建立起成熟的商业模式,并通过专业的人员将商业运行模式与规划设计相结合,让主题公园的适应市场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是一味的进行简单模仿,避免主题公园因雷同而带来消极因素。以往的主题公园建设存在很多的不足,应该加强对其他国家、城市先进经验的学习和总结,让主题公园能够聚集更多的游览者和参与者,更加有效的显示其特性,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价值。目前,主题公园规划设计越来越注重对娱乐活动项目的建设,不仅看重用科学技术方式来提高对公园的娱乐活动的开展,并且注重公园游览者对锻炼、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由此可以对游览者的生理素质和生活品质的重视,将主题公园的锻炼性活动作为公园主要部分,不断发挥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创新性和进步性。

1.3产品创意

主题公园由于受到自身的稳定性带来的影响,对其后期投入使用中可塑性表现能力较差,所以对主题公园的动态性内容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提升对公园内容、产品的主观设计上的要求,保证其创造价值和创新意识可以得到体现。在主题公园中开展全民健身等健康性活动,应本着健身、绿色生活、放松的理念,吸引更多的人群,并且通过对主题公园内容进行布置装饰、表演节目等形式,不断加强主题公园的独特性,让人们加深对主题公园的印象,增强自身体验和再次游玩的概率。

1.4场景更新

主题公园确做好主题规划设计以后,其内容和活动一定要在保持主题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游览者的新鲜度,延长其实际实用周期和效益。为保证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管理者和建设方应该保持对公园内容、旅游产品和景观设计的不断更新,让其不落于市场的末端。公园主题的凸显主要是借助公园内的场景设计、景观摆设等。所以,主题公园的场景规划显得非常重要。以往传统的主题公园较多是静态的景观场景,通过简单的了解或单纯的观光型活动后,游览者不免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受,让游览者失去下一次观赏消费的欲望,静态景观的强烈直观性让建设方不得不重视主题公园的改进,在静态的景致中添加动态性,让游览者可以更好的参与到其中[3]。如深圳的华侨城对民俗文化村进行优化更新,将民俗文化演艺融入到原先只具有观光性的街区,使游客身临其境,增加体验感。对中心剧场等的节目不断更新,完善游乐广场的设施建设,增添更多活跃的气氛,逐渐提高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度。这样为主题公园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主题公园规划设计影响因素

主题公园规划设计不仅与城市规划有关,也是旅游业的市场发展和需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将主题公园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活动之间的潜能激发出来,让其蕴含的能量转换为现实的实际效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主题公园规划设计水平,而切还能达到内外因素相结合的效果。

2.1外部因素

对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外部影响因素首先是追求商业价值,对公园建设资本的有效运用,以期望可以提高公园带来的经济回报效益和占有行业的市场。另一方面城市文化构建的影响,在主题的建设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形成不一样的文化风情,形成独特的文化理念和对社会时尚的不同追求。最后是建立和选择区位条件,确定公园面对的游览者市场,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水平和城市发展,科学合理的进行公园选址的规划建设。

2.2内部因素

主题公园规划设计影响内部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公园的规划内容计划、主题的定位、公园选址和地理位置分析、整体结构的布置及风格、公园的宣传活动等,要解决或降低这些因素对公园建设的影响,必须在规划前期进行实际的调研,并结合主题公园的各方面情况综合考虑,把握好游览者的心理,保障其能够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得到民众的欢迎。

3建议

综上所述,对主题公园规划设计工作来说,我们要从实际环境建设着手,考虑到多样化的内外影响因素,保证主题公园的地址选择合适项目的建设,同时也能体现出公园独特的表现形式,确保主题公园在城市的影响力及吸引力,使社会大众认可,从而提高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价值,建议如下:(1)主题公园项目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突出主题特色,有合理的主题路线,让参与者有美好的精神享受;(2)主题公园项目规划设计要突出以高科技和综合创新理念,确定鲜明、创新的主题;(3)不断克服主题公园论主题公园,在主题挖掘时,增加大众文化为内涵;(4)注重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形象策划,不断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5)主题公园规划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特色品牌,不断注入文化元素,以长远综合效益为发展目标。

作者:商周媛 单位:大连高马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公园设计论文: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城市发展不断加快,使得人们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以及文化建设也有着新的认识。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展现的重要方式。尤其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愈来愈受到大众的欢迎。文章主要就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目标以及原则加以阐述,然后结合实际对城市主题公园景观的具体设计和发展前景进行探究。

关键词:城市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

主题公园是人造的旅游资源,主题公园对规划以及构思是特别讲究的,其可以围绕着一个或是多个主题来展开设计。主题公园中的景观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过程中既要能够体现出主题公园的独特性,还要能和城市文化属性相联系。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分析,能有助于促进实际景观设计的良好发展。

1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目标及原则

1.1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目标

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设计目标。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特质和其它的景观设计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要注重设计目标的明确化。要以营造独特主体场所氛围作为重要设计目标,通过景观设计激发消费者的兴奋情绪,从形成比较特定环境的氛围,对人的情感带来共鸣[1]。另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还要体现在商业经济效益以及文化效益的双赢层面。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和一般公园的景观设计不同之处在商业性的属性上比较突出,将经济效益作为最大化的目标展开设计。

1.2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1)为能将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多样化,就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才能使景观设计的质量水平得以有效提高。景观设计注重文化特色的融入,通过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的内涵加以体现。景观设计要对文化的特色加以体现。在具体的规划中将发扬城市文化进行充分的考虑[2]。(2)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人性化的原则也要充分重视。主题公园是为人设计建设的,景观设计就必须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尊重自然以及秩序,对人的需求充分考虑。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能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对消费心理的情况进行分析等,将人的价值放置在关键位置,才能发挥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价值。(3)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遵循美学设计原则。由于主题公园是为人来提供休憩以及游玩的场所,这就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对美的体现加以重视。不仅要在功能上充分的展现,还要能将审美性与之相结合,将功能和审美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凸显出景观设计的完善性以及协调性,整个主题公园的审美价值也能得以提高。(4)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还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文化传播的原则。不仅要能将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科学化呈现,还要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保持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和发展前景

2.1城市主题公园景观具体设计

(1)景观设计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建筑景观的设计方面是较重要的。在对建筑景观的外形设计方面,要能形态多样化的展现,可结合实际在娱乐型及仿古型方面进行加以选择[3]。例如在仿古型的建筑外形设计中,将历史文化作为主题进行的设计,这对城市文化的传播较有利。而对于娱乐型的建筑外形设计就比较多样,在形态上也有着不确定性。建筑风格的呈现,也要能和主题公园自身的主题相结合加以确定。(2)景观的空间组合设计层面要科学性的呈现。在主题公园的景观空间组合的序列层面的把握,要注重节奏感,设计中要考虑到人在公园中的游园是强迫性的行为,不会长时间的保持情绪以及体力。因此在景观的空间组合序列上就要注重变化,通过组合的变化来激发人的兴奋情绪,对人的心理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3)设计的手法上要能多元化的呈现,可将游戏方式在景观设计中加以应用。在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一个主要的线索,将多个主题能够有机的串连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主题公园系统。在游戏方式的运用上,可将时间或是故事情节作为主要的方式,让游人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跟着主题发展来进行切身的体验。这样就能够在景观设计的作用价值方面充分发挥。(4)植物绿化的设计是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对人的精神有着放松的作用。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就要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应用,可将先软后硬的设计方法加以应用,对城市主题公园的发展战略加以明确化,创造符合市场的主题文化,打造主题的唯一性。对植物的配置要科学合理化,对生物的多样性要充分重视,尊重以及保证植物群落组成的合理科学性,要和主题相符合。在对植物景观的设计中,在布局以及空间特色的体现方面以人为本进行设计,对人的审美需求要能得以满足。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重视,才能将植物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充分发挥出来。(5)水体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水体景观设计的安全性。水景设计要主次配合,可以设计成流畅平滑的曲线形,水体的主次以及大小的设计上,要做到融会贯通。如在辽阔的水面就可通过汀步石、桥以及小品等进行连接,塑造体量上有变化的水面。

2.2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发展前景

(1)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发展,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发展。景观设计会回归真实,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也会更加的自然化。城市主题公园是人的乐园,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会更加的强烈。而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从某种程度上就能满足人们的这一心理。因此在未来的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发展中,会向着回归真实以及自然化的发展方向迈进以及追求。(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会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更注重,以及对城市文化内涵的融入也会更加的重视,从而将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和城市文化相结合,设计出有着浓厚人文性的景观,通过这一设计来感染和吸引更多的人。在未来的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会将大众文化作为重要基础,与时展的潮流相结合,审美时尚以及科技文化等元素也会与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紧密结合。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设计的层次性以及功能性的体现。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要对城市文化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文章通过从理论层面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对实际生活中的景观设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思梦 单位: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公园设计论文:开放性公园绿地边缘空间设计论文

1城市开放性公园绿地边缘空间设计原则

1.1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原则是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前,要对使用者进行充分地了解,进而为使用者设计出舒适、休息的交流空间。

1.2整体性原则

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被规划为不同的区域空间,这些区域空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就需要边缘空间来进行协调解决,因此,公园绿地与其它城市用地之间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公园绿地自身的统一。边缘空间归属于公园绿地,因而在设计时要在设计思路、风格等方面与公园绿地相统一。第二,与城市外部环境统一。公园绿地属于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在设计时要保持整体性,整体性的实现就要依靠边缘空间来协调,保证空间过渡的自然性。

1.3生态性原则

对于公园绿地及城市环境来说,边缘空间起着保护其生态系统的作用,而且公园绿地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也需通过边缘空间传递出来,因此,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一定要坚持生态性原则,充分利用边缘空间周围的自然环境,降低对原始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另外需要使用材料时,要选择环保型材料或者可再生型材料。

1.4文化性原则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公园绿地属于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时也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部分。边缘空间起着连接城市与公园绿地的作用,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将文化表现出来,让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体会文化。

1.5层次性原则

公园绿地在空间结构上应该具有层次性,体现在纵向及横向2个方面,纵向的层次性是指边缘空间内部层次的变化,而横向的层次性是指边缘空间中各个小的空间部分层次性。除了空间结构上具有层次性外,景观也要具有层次性,景观植物的高低错落等就属于景观层次性的一种,因而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要注意景观设计的层次性。

2不同类型开放性公园绿地边缘空间的设计方法

2.1与居住用地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

在设计这个类型的边缘空间时,要充分考虑居民区内的私密性要求,以免居民的生活受到打扰。一般来说,与居民区相邻的公园绿地使用者大多数是居民,因而设计时除了要满足人们的私密性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便捷性与安全性要求。具体设计时,要进行必要的空间划分,以便将交通人群与休闲活动人群区分开来,可采取的形式为水体、植物绿化等。

2.2与商业用地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

一般来说,城市居民及商业人群都会集中于商业用地范围内,因此在设计边缘空间时,要设置出入口、休闲娱乐区、外部通行区等。这个类型边缘空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因而在边界形式上要采取绿化、辅装变化等形式。另外,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驾车到达商业用地,因此边缘空间中还要具备足够的停车空间。

2.3与城市道路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

当公园绿地建设在城市道路边缘时,很容易受道路的影响,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要利用边缘空间形成隔离区,将噪音、污染等要素隔离在公园绿地之外,使公园绿地内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隔离区的设置以植物或者地形的营造为主。

2.4与城市文物古迹相邻的边缘空间设计方法

在一个城市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中蕴含着优秀的城市历史文化,因此,在进行边缘空间设计时,要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并通过恰当的方法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来。文物古迹自身具有比较厚重的历史感,因而在设计边缘空间时要轻松、自然,使文物古迹的厚重感能够得到缓解,增强人们对文物古迹观赏的兴趣。

3结论

鉴于城市用地功能的不同,就产生了多种边缘空间类型,在坚持5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同的边缘空间类型有着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边缘空间设计,进而充分发挥边缘空间的重要作用。

作者:张蕊 单位:兰州市五泉山公园

公园设计论文:探求现代化和谐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城市公园、游园以及广场等各类园林景观绿地,其规模和性质各异,设计质量或良莠不齐,或缺乏特色。以新乡市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论述了兴建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必要性以及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为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和谐公园;规划设计;特色;原则;河南新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化的普及,全国各地加速发展城市基础建设。公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空间,是市民健康所必须的生态基础设施。公园不仅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又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折射出城市形象和公园形象,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娱乐,因而还具有城市名片的功能。可以说,一座富含特色的城市公园,如上海的世博公园、洛阳的洛浦公园、开封的龙亭公园等,其本身就是这座城市的旅游性标志。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休闲空间,改善了居住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公园,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尤为重要[1],这也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一种发展方式。

1建设城市公园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乡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乡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打造“中原城市群强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已经初具规模的城东新区是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居住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新区,承担着集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并带动整个市区发展的功能。因此,新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新的中心区域建设一座开放式的大型综合公园。

1.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乡市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均相继创建成功,但是在城市规模和环境建设方面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无论是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看,还是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看,建设一座位于行政文化中心区域的城市综合公园都是完全必要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标志着新乡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将跨上一个新台阶,有助于树立新乡市良好的风貌与形象。

1.2是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框架不断加大,新增人口大量涌入,新乡市目前的休闲场所从数量、规模、档次上来看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位于城东新区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将会极大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不仅给市民营造了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而且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存避难空间。

1.3是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周边项目开发建设的需要

通过改造已经废弃的砖瓦窑场和垃圾填埋场,不但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效果,而且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从而带动了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升的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

2城市公园的功能及类型

公园一般是指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出资建设经营,供公众游玩、观赏、娱乐的公共园林景观绿地。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灾避难等作用。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公园(市、区、居住区3级)、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花园(专类花园等)3种类型。

此外,还有1种较为特殊的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河岸等设置有一定游憩设施、公用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带状绿地。

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城市公园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公园的性质、规模、标准、功能布局及其与周边用地乃至整个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等。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除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2]。

3.1以人为本

2004年,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新的城市理想。其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人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而新的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到更高境界。

(1)和谐公园为开放式设计,规划面积11.9万m2,其中绿地面积7.8万m2,水体面积1.2万m2,硬化面积2.9万m2。作为城市的绿肺,绿地和水体面积超过了总面积的70%,充分展现着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2)自然起伏的地形塑造、蜿蜒荡漾的环抱水系、错落有致的植物搭配,再现了大自然的原生态气息,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3)贯通全园的沥青砼环形主路、曲径通幽的透水砖小路、朴实无华的天然山石铺装、以及看似随意的草间汀步,顺畅地组织着游人的交通流线。

(4)布局合理的坐凳、路牌、娱乐设施、健身器材,以及新颖别致的公厕、凉亭、亲水驳岸、情景雕塑,也都时时处处体现着为“人”服务的宗旨。

3.2地方特色

城市公园不仅是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即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3]。

(1)城市公园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等。城市公园建设应继承城市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增强公园的凝聚力和城市的吸引力。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非常注重对新乡市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公园具体的地形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如祥云广场两侧弧形排列的8座花岗岩浮雕,反映的是新乡市所辖8个县(市)代表性历史人物或事件;雕塑广场四周8座景观灯柱的青石基座,刻画的是新乡市八处著名旅游景点。

(2)城市公园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公园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利用现代的艺术手法,充分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如80%以上的植物选择乡土树种;园内多处采用当地太行山特有的青石和红砂岩或铺路或立景,尤其是入口处矗立的长约6m的整块红砂岩点题景石,上刻著名书法家侯德昌先生遒劲有力的“和谐”二字,更显出一种浑厚与大气。

3.3突出主题

城市公园无论规模如何,首先应有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主题,其后围绕着公园的主要功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综合考虑公园的整体布局。这样的规划设计就会有轨可循,才能实现城市公园在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多层次活动需要的三大功能。

(1)新乡市和谐公园以“自然生态,和谐共融”为规划主题,秉承“构建城市自然美景,承载百姓和谐生活”的设计理念,通过广场、喷泉、雕塑、小品以及水系景观等园林要素,形成了“园内有山、山上有林、林下有水、水中有鱼”的和谐景观。如惹人怜爱的童趣小品、催人奋进的原阳鼓舞、亲水设计的自然驳岸、寓意深刻的主题雕塑,巧妙地塑造了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的开放式生态空间。

(2)凝聚整个公园灵气的环抱水系以“瀑、涧、溪、湖”等形式,自西北流向东南,由最低处经过净化处理后重新输送回水源处,在给游人带来不同观赏感受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生态循环。

(3)高高耸立在全园最高峰上的主雕塑,是4只和平鸽与新乡市市花——石榴花的抽象造型,寓意着新乡市“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城市精神,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坐落在公园东南角下沉式广场的副雕塑,是由刻有体现仰韶文化发展繁荣的回形文字与多种字体的“和”字巧妙组合而成,表现了新乡市源远流长的人文脉络。特别是位于中轴线上采用古代竹简形式雕刻的《新乡赋》,则完美诠释了出自《左传》的“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所表达的千百年来国人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3.4协调发展

城市公园在城市中应具有多样的价值体系,如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保健休养价值、游览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公益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无论在社会文化、经济、环境、防灾避险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公园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公园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多种价值体系协调发展的思想[4]。

(1)城市公园是城市中2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城市中人与环境互相协调的标志,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这种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应予以优先的开发权。

(2)城市公园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衔接等方方面面。在进行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

4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表现形式,为新乡市民营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观与天然雅趣为一体,纳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一园的怡人佳境。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5],为大众提供了身心愉悦空间,在改善现代化城市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公园设计论文:探讨城市公园重要性及规划设计遵循原则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城市公园、游园以及广场等各类园林景观绿地,其规模和性质各异,设计质量或良莠不齐,或缺乏特色。以新乡市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论述了兴建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必要性以及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为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和谐公园;规划设计;特色;原则;河南新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化的普及,全国各地加速发展城市基础建设。公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空间,是市民健康所必须的生态基础设施。公园不仅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又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折射出城市形象和公园形象,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娱乐,因而还具有城市名片的功能。可以说,一座富含特色的城市公园,如上海的世博公园、洛阳的洛浦公园、开封的龙亭公园等,其本身就是这座城市的旅游性标志。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休闲空间,改善了居住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公园,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尤为重要[1],这也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一种发展方式。

1建设城市公园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乡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乡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打造“中原城市群强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已经初具规模的城东新区是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居住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新区,承担着集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并带动整个市区发展的功能。因此,新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新的中心区域建设一座开放式的大型综合公园。

1.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乡市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均相继创建成功,但是在城市规模和环境建设方面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无论是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看,还是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看,建设一座位于行政文化中心区域的城市综合公园都是完全必要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标志着新乡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将跨上一个新台阶,有助于树立新乡市良好的风貌与形象。

1.2是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框架不断加大,新增人口大量涌入,新乡市目前的休闲场所从数量、规模、档次上来看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位于城东新区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将会极大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不仅给市民营造了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而且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存避难空间。

1.3是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周边项目开发建设的需要

通过改造已经废弃的砖瓦窑场和垃圾填埋场,不但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效果,而且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从而带动了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升的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

2城市公园的功能及类型

公园一般是指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出资建设经营,供公众游玩、观赏、娱乐的公共园林景观绿地。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灾避难等作用。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公园(市、区、居住区3级)、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花园(专类花园等)3种类型。

此外,还有1种较为特殊的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河岸等设置有一定游憩设施、公用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带状绿地。

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城市公园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公园的性质、规模、标准、功能布局及其与周边用地乃至整个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等。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除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2]。

3.1以人为本

2004年,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新的城市理想。其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人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而新的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到更高境界。

(1)和谐公园为开放式设计,规划面积11.9万m2,其中绿地面积7.8万m2,水体面积1.2万m2,硬化面积2.9万m2。作为城市的绿肺,绿地和水体面积超过了总面积的70%,充分展现着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2)自然起伏的地形塑造、蜿蜒荡漾的环抱水系、错落有致的植物搭配,再现了大自然的原生态气息,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3)贯通全园的沥青砼环形主路、曲径通幽的透水砖小路、朴实无华的天然山石铺装、以及看似随意的草间汀步,顺畅地组织着游人的交通流线。

(4)布局合理的坐凳、路牌、娱乐设施、健身器材,以及新颖别致的公厕、凉亭、亲水驳岸、情景雕塑,也都时时处处体现着为“人”服务的宗旨。

3.2地方特色

城市公园不仅是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即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3]。

(1)城市公园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等。城市公园建设应继承城市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增强公园的凝聚力和城市的吸引力。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非常注重对新乡市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公园具体的地形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如祥云广场两侧弧形排列的8座花岗岩浮雕,反映的是新乡市所辖8个县(市)代表性历史人物或事件;雕塑广场四周8座景观灯柱的青石基座,刻画的是新乡市八处著名旅游景点。

(2)城市公园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公园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利用现代的艺术手法,充分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如80%以上的植物选择乡土树种;园内多处采用当地太行山特有的青石和红砂岩或铺路或立景,尤其是入口处矗立的长约6m的整块红砂岩点题景石,上刻著名书法家侯德昌先生遒劲有力的“和谐”二字,更显出一种浑厚与大气。

3.3突出主题

城市公园无论规模如何,首先应有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主题,其后围绕着公园的主要功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综合考虑公园的整体布局。这样的规划设计就会有轨可循,才能实现城市公园在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多层次活动需要的三大功能。

(1)新乡市和谐公园以“自然生态,和谐共融”为规划主题,秉承“构建城市自然美景,承载百姓和谐生活”的设计理念,通过广场、喷泉、雕塑、小品以及水系景观等园林要素,形成了“园内有山、山上有林、林下有水、水中有鱼”的和谐景观。如惹人怜爱的童趣小品、催人奋进的原阳鼓舞、亲水设计的自然驳岸、寓意深刻的主题雕塑,巧妙地塑造了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的开放式生态空间。

(2)凝聚整个公园灵气的环抱水系以“瀑、涧、溪、湖”等形式,自西北流向东南,由最低处经过净化处理后重新输送回水源处,在给游人带来不同观赏感受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生态循环。

(3)高高耸立在全园最高峰上的主雕塑,是4只和平鸽与新乡市市花——石榴花的抽象造型,寓意着新乡市“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城市精神,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坐落在公园东南角下沉式广场的副雕塑,是由刻有体现仰韶文化发展繁荣的回形文字与多种字体的“和”字巧妙组合而成,表现了新乡市源远流长的人文脉络。特别是位于中轴线上采用古代竹简形式雕刻的《新乡赋》,则完美诠释了出自《左传》的“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所表达的千百年来国人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3.4协调发展

城市公园在城市中应具有多样的价值体系,如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保健休养价值、游览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公益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无论在社会文化、经济、环境、防灾避险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公园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公园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多种价值体系协调发展的思想[4]。

(1)城市公园是城市中2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城市中人与环境互相协调的标志,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这种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应予以优先的开发权。

(2)城市公园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衔接等方方面面。在进行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

4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表现形式,为新乡市民营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观与天然雅趣为一体,纳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一园的怡人佳境。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5],为大众提供了身心愉悦空间,在改善现代化城市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公园设计论文:城市公园创新设计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建筑从它一诞生开始就作为一个满足人类功能需求的物品被使用着,一直延续到今天。然而人类的不断发展与前进,物质文明发达,单纯强调功能与形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本文试图从心理层面入手,强调主观能动性,以建筑环境作为客观辅助因素,引导人们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关键字:新概念;精神;建筑精神

一、前言

一个新世纪的伊始,必然会面对无数的承接,斗争,更新与突破。人们在享受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盲目构造功能所引起的弊病。地球,空气,水,森林等这些与人类息息相关相依比邻的一切正在日见衰弱,人类在自己引发的频繁且无法控制的各种天灾人祸面前束手无措。如果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将身处困境,面对一个如同残破的工业废墟般的未来世界。

二、概念的产生

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必须创造和重建我们的现代化城市,它现在象一个混乱的造船厂,水泥的房子,铁和玻璃,只有在它的线条和造型方面的内在的美才是丰富的,它简单得像机械那样,显得格外残忍,必须把它从混乱的地狱的边缘挽救出来。”

城市远离大自然,环境喧闹,污染严重,住房拥挤,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城市人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矛盾与冲突长期存在,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其身心健康日益产生着不利影响。

城市公园便是由此而生的灵感,一个被遗弃的废旧的工业设施,就是一个虚拟的未来世界的场景。它并非象一般传统城市公园被理解是现代城市人生活的“解毒剂”,是放松休息的场所。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简单如机械一样,颓废而生硬,将社会发展给自然与人的心智和神经的伤害集中体现出来。甚至是有意夸张了这种伤害。其目的是为了让世人看到即将由自己创造的悲哀未来,从而引起反思。

传统城市公园的功用我们不能否定,但单纯以减压和放松为目的,并没有解决城市人矛盾心理状态的本质。因此我想给它一个全新的定义,重新诠释自己的公园。我提出的城市公园新概念所包含的就是直视困难和压力,在逆境中寻找平衡的支点,挖掘生活的希望。困难和压力不是某个人的专利,它是客观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的,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逃离和放弃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实质性问题,因为我们只能年轻一次,而绝不可能老两次。没有人能预测下一个拐角处会出现什么,但不论是好运或者是厄运,只有准备好的人才可以坦然面对。

三、城市公园创作思路与空间解说

巨大的岩石,裸露的混凝土墙壁,它阴冷、潮湿、破旧,好似缠绕在身边挥之不去的郁闷;生活的钢架、铁器,就像你没有温暖而失落已久的心。或者,这就是你最熟悉的梦,这就是你的心境,飘荡、恍惚、游离。

无限长廊,一头黑暗,一头光明,狭长好似没有尽头。沉重的石块接砌起来的走廊,向远方延伸。漆成暗红的钢筋架桥,在这阴冷的走廊里特别刺眼。湿气像是魔爪,把架桥腐蚀得锈迹斑斑,墙壁上也留下了它的印迹。然而,阳光还是通过井字形的天顶照射了进来,拼命挤进那每一个最黑暗的角落里。那是否也是人们心里最黑暗、最需要阳光的地方呢?一种对光的祈盼,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阳光耍累了,嬉笑着跑进来,伸了一下舌头,就默不作声,温温柔柔地,洒落一片光影”,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我印象很深,他讲述道:“我们只有透过光才能感受到那异常抽象的大自然的存在。与这种抽象性相一致的是,建筑变得越来越纯粹。阳光在地面上透射出的线性图案以及不断移动的十字架光影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纯净关系。”大师把光与建筑与自然之间联成了一线,引申了教堂圣洁的内在含义。借助大师的足迹,我尝试引伸出我的设计不同于大师的另一层含义。狭长的通道,刺眼阳光的介入这是情感意识与建筑对坦诚的再现。建筑本身不再有明确功能的定义,它是你我传递心境的媒介,将情感的经验无限延展。简洁的线条和繁复的空间以及各种材质的碰撞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人们的迷惘和孤独。

公园设计论文:竹子公园的设计特征性研究分析论文

一、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

竹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在继承古典园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达到民族化的园林艺术形式和现代游憩生活内容的统一。就山水创作而言,竹子公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进行适当的改造。北京紫竹院公园筠石苑原为公园花圃,地势平坦,造园者并没有一味地挖湖堆山,简单模仿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自然山水园林形式,而是基于引水入园和造景的需要,将地形作成缓坡和山丘,以竹、石、水面和轻巧的建筑穿插于起伏的地形之中,形成一组优雅的园林。

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应运用形式美规律处理景区、园林景点和风景透视线的布局结构和相互关系,使景区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又有各自的特色,全园既有景色的变化又有统一的艺术风格。上海万竹园规划有“竹与生活展示区”、“竹与名人展示区”、“竹品种展示区”、“竹与文化展示区”和“竹与民族展示区”等五大景区,各个景区之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并且相互呼应衬托,从各个侧面体现了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了充分展示园林景点的静观和动观效果,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观赏点,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筠石苑规划有十处景点,即“清凉罨秀”、“友贤山馆”、“江南竹韵”、“斑竹麓”、“竹深荷净”、“松筠间”、“翠池”、“绿筠轩”、“湘水神‘和”筠峡“。游人沿着竹径通幽的导游路线前进,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产生一幅幅有节奏的连续风景画面。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二、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如筠石苑中游憩建筑的占地比例不足1%,远远低于《公园设计规范》中同面积专类植物园的6%。园林建筑的位置、进行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都应符合竹子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能够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统一协调。竹子公园不论地处何方,都给人以身处南国竹乡的感觉,为进一步强化这种情趣,一般采取南方风格的建筑形式,或用竹材作为园林建筑的主要材料。南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多为青瓦粉墙,褐色门窗,不施彩画,体量较小,布局灵活,显得玲珑清雅,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营造出南国竹乡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设计为突出竹文化主题,建筑装修材料亦应多采用竹制品精心设计,如墙饰、灯具。门心板、落地花罩、漏窗花纹等都在传统作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栏杆、驳岸、台阶等构筑物亦做成仿竹竿形。获得既与环境相呼应、又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者还应借助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通过景名,匾额、楹联等形式着力渲染、弘扬竹文化,营造定出富于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三、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

3.1适地适竹,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

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应按公园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运用种种观赏竹的形式美要素,充分考虑与山石、水体、建筑和其它植物的和谐统一,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裥环境。同时,竹子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竹子大多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要求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12~22℃,1月份平均温度-5~10℃以上,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65~82%,性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酸性土。亦有部分竹种具有特殊习性,如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等耐荫性相对较强;黄槽竹、早竹、金镶玉竹等可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北京露地过冬;刚竹、淡竹等可生长于微碱性的瘠薄土壤……在气候不太适宜的地区应用竹子,应选择背风向阳的小环境,且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如能采用喷灌则效果最佳。

3.2师法自然,营造竹子景观

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竹林群落是竹子造景的艺术创作源泉,竹子公园应师法自然,种植设计以竹林为主要配置方式,竹林景观在城市公园中宜与草坪结合,形成竹林草坪,营造清静幽深的园林植物空间。竹林草坪如能结合微地形和溪涧曲水、自然山石驳岸,则更添城市山林、返朴归真之野趣。竹林中开辟小径亦是竹林景观设计的常用作法,古典园林的竹里通幽艺术手法在安静休息区依然适用,参照公园游人容量,竹径的宽度应在0.9-2.0m之间,为营造含蓄深邃的意境,竹径的平曲线和竖曲线力求变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迂回地扩展和丰富了园林的有限空间,同时避免过度曲折,矫揉造作。如果竹径较长,可在中间开辟若干开敞空间,奥旷交替,以避免产生单调的感觉,同时竹径可用宿根花卉镶边,以丰富竹林景观的色彩构图。竹径的铺装如能取古人竹子绘画的笑意,拼成竹子图形,则进一步促进了园林创作意境的延伸。

3.3寓情于景,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竹子景观

竹子作为配景,与建筑、山石、水体、其它植物等造园要素的配置要相互因借、扬长避短。竹子与园林建筑配置时,应让建筑立面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充分地表现出来。根据园林建筑的高度和体量特征,一般选用中小型观赏竹种,江南园林常用的有孝顺竹(ambusamultiplex)、紫竹(Phllostachysnigra)、斑竹(Phllostachysbambusoides)等等。倘若园林建筑的抱角、蹲配等置石相结合,缓解、软化墙角廊隅的生硬线条,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同时注意加强建筑的基础种植,一般选用小型丛生竹作矮绿篱,如凤尾竹(Bambusamultiplex)、菲白竹(Arundinariaargenteostriata)、铺地竹(Arundinariafortunei)、阔叶竹(IndocalamusIatifolius)、矢竹(Pseudosasajaponica)、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等等。

假山石和雕塑一般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为主,可用竹作背景,以突出主景,亦可用地被衬托雕塑的线条和质感。水体的竹子造景应因地制宜,对于溪涧曲水的自然式山石驳岸,宜配置小型丛生竹,如箬竹、阔叶箬竹、大明竹(Arundinariagramineus)等等,其体量与山石驳岸协调统一,同时竹与石的色彩、线条、质感对比大大丰富了驳岸的装饰效果。对于大面积水体的缓坡驳岸,适宜配置大中型竹林景观,水中竹林倒影与岸上竹林动静对比,增加了竹林景观的空间层次。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主要适用于小型园林空间,如盆景园等各种“园中园”,此类园林空间一般采用自然式布局,粉墙青瓦,花街铺地,建筑风格朴素淡雅。在服从空间环境总体布局的前提下,借鉴“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竹石小品”等造景手法,竹子景观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简远、疏朗、雅致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因竹成景,以竹为主,追求清静幽雅的园林创作意境。在服从公园竹子景观总体布局的条件下,竹子亦可与其它植物配置组景。古典园林竹子造景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配置模式,如“三益之友”、“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等,奇松、古梅在竹子公园不可缺少,亦可制作成花台或大盆景形式。南京情侣园一片竹林边几株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富于诗情画意,营造出宁静幽远的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外师造化,内法心源”,现代园林竹子造景更应师法自然,竹子公园除应保留原址的古树名木外,竹林景观应形成人工栽培群落,尤其选择观花或观果类下植被,如毛竹林下可配置杜鹃、油茶、柃木、紫金牛、珍珠莲、新木姜子等等。

四、小结

4.1竹子公园的总体规划应强调突出竹文化氛围。

竹子公园的地形改造要师法自然,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微地形竹林景观为特色。竹子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要充分挖掘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资源。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年,最好选用竹子作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应体现朴素、淡雅的南方建筑风格,以营造出体现南国竹林风光的园林空间。

4.2竹子地被和竹子绿篱在竹子公园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竹子地被常绿阔叶,景观效果优于一般地被和草坪,可设计成大面积图案式景观应用于水边缓坡等视野开阔的园林空间,突出表现竹子的群体美。竹子绿篱以自然式为主,其独特的姿态和质感给人以崭新的感受,亦可按特定主题做成整形式绿篱。

4.3竹子与建筑、山石、水体及其它植物的配置不拘一格。

作为点缀配景的竹子造景应运用形式美规律的基本原则,同时充分考虑竹子的色彩、形态、质感、体量等观赏特性,以达到竹子造景与园林要素的统一协调。重点部位配置非绿色系或竿形奇特的竹种,可形成视觉焦点。

公园设计论文:公园大门设计论文

1环境特点与设计概况

泉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该区处于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带,以往发生较大洪水时,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滞洪,俗称“西北洋”。由于洪涝灾害严重,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被列为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一号议案。从1999年6月起,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西湖面积达100hm2,其中水域面积82.28hm2,广场道路面积1.72hm2,绿化面积16hm2,种植树种达200多种。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与清源山的翠色相呼应,极具园林之美,是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园林。西湖公园将滞洪排涝工程和园林景观合二为一,使泉州市民有了一处休闲的好去处,每天清晨,来这里休闲散步、晨练的市民如梭织,或把茗而谈,或竞舟而逐,得到社会的广泛称誉。

西湖公园不收门票,是一处完全开放的公共绿地,体现了泉州市委政府超前的意识。因此,大门的目的一方面方便公园的管理,另一方面给公园增加一些景观点,增加其休闲游憩功能,使公园环境与周围环境更加融洽。

2大门设计要点

一提起园林,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出小桥流水、楼台亭阁的景象。古代的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花园,其服务的对象是少数权贵阶层。对传统园林的评价标准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情画意。但是现代的城市园林,其服务的对象是众多的普通市民大众。对现代城市园林的评价,除了“诗情画意”的审美功能外,还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要。因此,现代园林景观不是单纯为了美而设计的,而是强调景观功能,强调为人的日常游憩需要服务,强调满足人们室外活动和交流对空间和室外家具的要求,并仔细推敲尺度,比例和材料。

公园为了便于管理,界址四周多设园墙和大门,城市公园大门大多位于城市主干道一侧,位置显著,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一个视觉中心。大门建筑功能很简单,主要由售票检票,出入口以及部分小卖、办公等用房组成,建筑面积要求不太,但由于公园大门是公园内外交通的咽侯,游人进园首先要经过大门。因此,大门建筑功能简单与环境作用显著之间的反差,使大门设计常常成为整个公园设计中的难点重点。西湖公园实质是一个城市景观的改造工程,除了对公园内部绿化进行疏理修饰,增加相应设施外,重点放在了公园边缘环境景观的改造上,包括公园周边道路拓宽改造、周边违章建筑的拆除、公园封闭式围墙的拆除,新建通透式围墙内纵深绿色的疏理改造,其中新增的两个大门工程结合城市广场的建设成为改造工程中重要的一环,使这两座园林建筑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一部分,与城市景观作一体化设计,它们不仅仅满足公园的使用要求,而且成为城市主干道沿街景观中的景点,并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创造合适的市民休憩场所。

西湖公园四周环境主要为博览建筑和居住建筑,她北面为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南和西面是城市新兴的居住区。在这样的城市景观背景中,园林建筑从设计手法、建筑体量、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必须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相适应。因此,设计手法上以现代构图原理为基础,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运用到园林建筑中,把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如立体构成形式、建筑虚构架、灰空间等的运用。同时,公园园林也借鉴西方园林外向型的布局与设计手法,大量增加草坪、树木、喷泉、广场等。

3环境分析及设计构思

3.1大门规划设计中的环境意念

作为建筑小品的大门是位于两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之间的节点性建筑。它在不同区域之间起到联系、通行、标识等作用。它侧重的不是其室内的空间关系,也不是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过渡和穿插,而是重点处理室外空间的关系,或者称之为群体空间关系[1]。建筑处理的重点体现在开放型的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园林空间的融合与连接上。

3.1.1公园北大门(图2)

西湖公园的北面是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规划设计将公园的北门位于泉州博物馆的中轴线上,将它们之间的城市交通道路下沉立交,避免道路交通对博物馆广场的影响。北门设计配合泉州博物馆馆前广场的尺度和泉州博物馆的造型特点,利用一组10m~12m高的墙体组成的牌坊作为博物馆馆前广场的界限,平面上采用圆弧曲线构成,形态像广场上的飘带,柔和飘溢的曲线与西湖公园的景色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西湖公园开放式的初衷。

大门的左右两侧是对称布置的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它们通过3m高的片断式景墙与牌坊式的大门出入口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曲线形的通透式的牌坊式公园出入口与直线形的实体片墙围合组成的公园辅助用房形成对比张力的美感进一步丰富博物馆馆前广场的景观,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西湖公园,大门,广场和泉州博物馆的整体感,增加了西湖公园的文化品位。(图3)

总平面上公园北大门进门不远有湖面阻挡,空间进深不大,所以大门空间沿东西伸展形成面宽大,进深小的总体布局。

3.1.2公园西大门(图4)

西湖公园的西门位于泉州邮电小区的对面,这里有大片的新兴的具有泉州特色的住宅小区,一条城市交通干道将它们隔开;基于这种环境,公园西门平面上由大门外广场空间,大门建筑和大门内广场序幕空间组成。门外广场是游人首先接触的地方,与城市空间直接相连,门前交通流量较大,尤其节假日人流、车流更为集中,前广场负有缓冲交通的作用,大门建筑是公园前广场空间的构图中心,并且与公园外城市景观连成一体,它以公园园林为背景,面向现代城市空间,受到城市景观的制约,服从现代城市景观的要求,成为从城市空同到园林空同的过渡。由于西湖公园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公园,因此门内广场空间具有约束性空间和开放性空间的两重性:一方面,市民自由出入公园,门内广场成为市民茶余饭后集会聊天的场所,因此需要有一个约束性空间来营造这一场所;另一方面,门内广场需要把游人引向开阔的湖面空间,引导到公园的主干道上,所以门内广场设计为纵深较大的,以完全开敞的湖面大飘台作为门内广场的收尾。这是由于这样的空间系列,公园入口空间形成一条中轴线:门外广场——大门建筑——门内广场——湖面大飘台——西湖的中心岛景区;把市民和游人从城市空间引导到园林空间。

西大门平面与北大门平面异曲同工,大门前广场为圆弧形平面,三栋经过现代建筑处理手法精心设计的具有传统泉州民居特点的建筑对称布置在弧线上,它们分别是入口门房,公园管理办公室和小卖部;它们通过化整为零的布局方式,不仅有利于表达出建筑意境上的乡土气息,而且有利于塑造门前广场空间的围合感,避免市政交通等对门内广场的干扰。(图5)

3.2大门建筑造型服从于环境

大门建筑一方面属于园林建筑,它们除了满足和反映其特殊的功能外,还着重于园林造景的作用,如点景、框景、围合园林、空间对景、障景等等[2](图6,图7);另一方面大门建筑也从属于城市景观,造型服从于城市区域的整个规划要求,其造型设计意念、材料都应与城市建筑协调一致。首先,造型的设计手法上充分吸取传统闽南建筑文化特点,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设计手法运用到大门设计中,借鉴了泉州传统民居的形式,以不同体量、材质的墙体组合构成丰富的入口空间(图8~图10);其次,建筑材料上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和再现传统建筑工艺在建筑上的表达。在石雕的应用上,根据不同的材质而采用不同的手法,燕尾砖花饰与石雕花窗的细腻,装饰石柱的粗糙给人以厚重充满力量感的印象,精细的龙腾浮雕墙如画一样精雕细琢。(图11~图13)

北门和西门建筑设计上,优美有力的弧线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特色并具标志性,传统泉州民居元素配以简洁的构架景墙造型,显得端庄典雅,气派不凡。

4结语

通过西湖公园两个大门的设计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以公园大门为代表的一类完全向城市空间开放的园林建筑与城市景观紧密联系,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来许多市郊绿地变成城市中心绿地,被城市建筑包围、园林建筑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在园林建筑设计上首先应站在城市景观设计的高度上来考虑分析,解决了在传统城市肌理中,新旧建筑文化的融合问题。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古建筑文化的艺术价值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得到升华,反映了历史文化古城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创造出有现代感有时代特色的园林建筑。

公园设计论文:居住区公园设计论文

1、引入自然要素

当人们游玩于自然山水之间,在审阅自然美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精神品质的自然升华,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也是古人的至高追求——天人合一。如今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却成为可望不可及幻境,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不断城市化的居住环境中逃离出来,这一现象可以在周末开往郊区的车流,假期涌向风景区的人流中被每一个人亲身体会到。这反映了我们居住环境中自然风景的缺失,同时由于城市绿化的缺失,也导致了城市热效应不断加剧。居住区公园,被人们认为是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绿洲”,是居住区的“绿肺”,公园中自然景象如树木、山水以及四季的轮回给人们视觉上的放松,提供了人们接触自然的有效场所。因此为了营造亲切宜人的环境,要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自然要素。而在居住区公园设计中常用的自然要素是水体、绿色植物、阳光等,所以在具体设计时可以有如下考虑:

1.1水体

“水为万物之源”,有水才会有生命。在居住区公园中水体的设计就应表现出人与水千丝万缕的感情:首先尺度上应与居住区整体环境相协调,比如位置关系恰到好处、空间大小关系适中;水体各要素的关系,水池、喷泉、瀑布以及小品、雕塑之间能做到主次分明,附属要素很好衬托主体;人与水体的尺度关系即人的亲水程度,比如池岸的高度、水的深浅和形式。简单的嬉水池在设计水深应在30cm以下,池底作防滑处理,同时尽量设置过滤装置以防止儿童可能饮用池中水。其次,形态上有动静之分,平静的水常给人以安静、轻松、安逸的感觉;流动的水则令人兴奋和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的细水,让人欢快活泼;喷泉的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

1.2绿化

作为居住区中最大的开放空间,居住区公园的绿地结构上的一般视野开阔、树种搭配多样、空间变化丰富,能够较好地展现自然之美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绿化配置上,植物配置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同时量化上尽量使其能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其次,树木的种植方式上应由随场地的规模和功能定。如以欣赏树木的姿态应孤植;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可以采用列植;在游戏场地可以利用树木围合成独立的空间,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可种植满足遮阳隔音的树种等等。再次,树种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最后,在空间布局上体现点、线、面相结合,注意再生空间的绿化等等以达到模拟自然,创造鸟语花香之意境。因此,环境绿化不再是简单的种树栽草,而应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落叶乔本、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操。

2、创造交往空间

世界上任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是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主人,而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归属是通过相互间的交往实现的,邻里交往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但今天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力的增加,邻里之间的交往机会极少,人们的孤独感与日俱增,人际间的交往就越显得迫切。居住区公园就是最适合的邻里交往的场所,所以设计者促进邻里交往的努力,应该从提供绿地等公共场所各个细部的交往空间着手,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

2.1空间边界的处理

空间的边界可以是堆出来的地形、护墙、台阶,还可以是长椅的靠背,一个可以让人以不同高度上的环境是最好的,这样既可以被青少年利用又可以被老年人或其他人利用。尽管公共场所里的许多活动是事先约定的,但设计者同样应该关注那些偶然发生的活动。因为绿地中的公众活动应该让路过的人、住在附近的人能够观察到活动进行的情况,以决定是否加入,所以绿地的边界不能过于封闭,在适当的地方应该开敞。

2.2座位布置

在设计时坐位的安排应以满足人们希望的社交方式布置。两把垂直布置的长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一条放在另一条的后面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面对面放置,近则容易产生压迫、局促感,远则易割断彼此间交流,不利人们交往。

2.3道路引导

创造一个交通系统,可以引导人们经过潜在的交往区域,而不会强迫留下来。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问题上希望有选择的自由,所以道路允许人们紧贴这些场所经过,而不是直通或止于交往可能发生的地方。

3、配置环境设施

居住区公园的空间环境是环境主体(人)的行为和客体(物质环境)的统一。在公园中设置各种活动、运动场地以满足人们运动、游戏的需求,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园空间的人气,充分体现其亲和力和人性化。

3.1老年人活动区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居住区中的老年人活动区在在社区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在一些大、中等城市,很多老年人已养成了早晨在公园中早练,白天在公园中活动,晚上和家人、朋友在公园散步、谈心的习惯,因此在居住区公园内老年人活动区的设置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设计中宜考虑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比如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如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球网、教练台等。在活动区应有林荫及休息设施,如设置亭、廊、花架、坐凳等,以便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这类空间不需太大,小空间更能增强私密感和亲和感。静态活动区主要供老人们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打牌、谈心等场地的布置应有林荫、廊、花架等,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

3.2青少年运动场地

在居住区公园中应设置相应的运动场所,这些场所是青少年常来光顾的地方。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甚至足球场,这些场地的设计要满足相应要求。把比赛场地设在公园边缘,这样产生的噪声和拥挤不会干扰安静区。在场地周围为观众设置长椅,如有可能可以把场地设置在缓坡下面,以便观众可以看清整个场地。这些场地应远离儿童活动区,场地周围布置挂外衣设施。场地周围避免栽植大量扬花、落果、落花的树木,以减少对运动场地的不利影响以及场地的清扫工作。.3儿童游戏设施

儿童是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是需要我们去指引、帮助、关爱的,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因此我们在为他们提供精美的食品、完善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优美的休息娱乐园地。居住区公园是他们光顾最频繁的场所,设计好他们的娱乐舞台有以下几点:了解儿童的需要,这一点很重要,儿童有权利游戏,在游戏中见到令人愉快的颜色,体会游戏的愉悦和从中获得知识的幸福;确定游乐场将会为哪些年龄组的儿童服务,这一点对于规划一个游乐场很重要,因为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游乐场,就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界定游乐场的面积和边界,特别注意会影响游乐设施放置的那些客观因素,如下水道,障碍物,灯柱等;游乐场的选址必须考虑周围的交通状况,是否方便在游乐场内骑自行车或滑板,是否方便携带婴儿车或轮椅的进入;场地的颜色对儿童的影响很明显,明亮愉悦的颜色会带给儿童愉快的情绪。

3.4休息及服务设施

居住区公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居住区公共环境要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及服务设施。如适量的亭、廊、花架、坐椅、坐凳等休息场地及停车场、洗手间、饮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务设施在居住区公共环境中都有较高的利用率。

4、体现人文景观

在居住区环境中体现居住区的文化脉络,也就是保持和发展了居住环境的特色。失去文化的传承将导致场所感和邻里关系的消亡,并会由此引发多种社会心理疾患。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而居住区公园正是人们了解一个居住区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是居住区文化的载体,在设计时应充分突出公园的人文信息内涵。在公园中尽量设置一些科技或其他信息的艺术要素区域,比如壁画的使用合理、雕塑品的尺度怡人、具体小环境设施的功能合理性等等,有怀旧的心理,喜欢回忆过去;人们还常常通过与历史的对比“忆苦思甜”,展望未来。又如艺术景墙、科技走廊等,以及一些雕塑小品的设置,环境小品是传达人文精神的主要元素,传统庭院设计中有很多优秀的手法可以借鉴,现代居住区公园设计也应重视利用书法、篆刻、诗词、楹联、匾额等传统造园形式来增加小品的功能性与趣味性,提高环境的文化意境。例如美国以巴西公园设置了史前区、化石墙,使得儿童在游戏、娱乐同时获得相关知识。同时在公园中用尽量详尽的标牌来说明植物的种类习性。人们来公园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希望获得一些相关知识,介绍标牌显然满足了人们此方面的要求,也使公园增加信息含量。

5、考虑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施问题的最初提出在20世纪初,由于人道主义的呼唤,当时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它的出现,旨在运用现代技术履行环境,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因此在居住区的公共环境中无障碍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其对人的关怀应设计应体现到细部的处理上,因为身体障碍者更需要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和舒适使用的环境空间。比如说在台阶和坡道侧设置扶手,高者为高龄者和身体障碍者使用,矮的为坐轮椅者和儿童使用;台阶设置应防止疲劳,每隔1.2米设休息平台;在公园里座椅的摆放位置、数量甚至其冬暖夏凉的要求,遮阳、避雨的设计,防滑设计,照明设计,公侧的设置,电话亭设计等;为了显示道路和高差的不同灵活采用路面材料,一些高差变化前给轮椅以足够的回转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障碍设施也是为明天的我们准备的,我们善待残疾人、老年人,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有紧迫感和为残疾人服务的责任感。从残疾人的立场出发,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无障碍建设。

6、发挥公众参与设计

公众参与机制的引入公众参与(Publicparticipation)是一种让群众参与决策过程的设计,使群众真正成为公园建设的主人,公众参与的倡导者主张设计者首先询问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居住区公园作为现代人们的重要生活环境场所和精神寄托场所,必然受到更多关注和观念赋予,公众参与的结果必然大大提升公众自身的园林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准,反过来影响设计师与建设者进一步提高园林创作水准,创造高品质的园林景观,使环境和人的关系更契合、更和谐。也就是说,只有社区中的居民才知道什么是最需要的,设计者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人们对于自己参与的公园容易产生认同感,并且更愿使用和爱护它,也真正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物为人用”的原则。

7、结语

居住区公园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公共空间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景观便失去了意义。在现代居住区公园规划与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公园设计论文:公园规划设计分析论文

1、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如筠石苑中游憩建筑的占地比例不足1%,远远低于《公园设计规范》中同面积专类植物园的6%。园林建筑的位置、进行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都应符合竹子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能够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统一协调。竹子公园不论地处何方,都给人以身处南国竹乡的感觉,为进一步强化这种情趣,一般采取南方风格的建筑形式,或用竹材作为园林建筑的主要材料。南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多为青瓦粉墙,褐色门窗,不施彩画,体量较小,布局灵活,显得玲珑清雅,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营造出南国竹乡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设计为突出竹文化主题,建筑装修材料亦应多采用竹制品精心设计,如墙饰、灯具。门心板、落地花罩、漏窗花纹等都在传统作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栏杆、驳岸、台阶等构筑物亦做成仿竹竿形。获得既与环境相呼应、又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者还应借助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通过景名,匾额、楹联等形式着力渲染、弘扬竹文化,营造定出富于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2、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

竹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在继承古典园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达到民族化的园林艺术形式和现代游憩生活内容的统一。就山水创作而言,竹子公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进行适当的改造。北京紫竹院公园筠石苑原为公园花圃,地势平坦,造园者并没有一味地挖湖堆山,简单模仿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自然山水园林形式,而是基于引水入园和造景的需要,将地形作成缓坡和山丘,以竹、石、水面和轻巧的建筑穿插于起伏的地形之中,形成一组优雅的园林。

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应运用形式美规律处理景区、园林景点和风景透视线的布局结构和相互关系,使景区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又有各自的特色,全园既有景色的变化又有统一的艺术风格。上海万竹园规划有“竹与生活展示区”、“竹与名人展示区”、“竹品种展示区”、“竹与文化展示区”和“竹与民族展示区”等五大景区,各个景区之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并且相互呼应衬托,从各个侧面体现了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了充分展示园林景点的静观和动观效果,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观赏点,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筠石苑规划有十处景点,即“清凉罨秀”、“友贤山馆”、“江南竹韵”、“斑竹麓”、“竹深荷净”、“松筠间”、“翠池”、“绿筠轩”、“湘水神‘和”筠峡“。游人沿着竹径通幽的导游路线前进,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产生一幅幅有节奏的连续风景画面。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3、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

3.1适地适竹,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

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应按公园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运用种种观赏竹的形式美要素,充分考虑与山石、水体、建筑和其它植物的和谐统一,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裥环境。同时,竹子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竹子大多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要求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12~22℃,1月份平均温度-5~10℃以上,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65~82%,性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酸性土。亦有部分竹种具有特殊习性,如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等耐荫性相对较强;黄槽竹、早竹、金镶玉竹等可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北京露地过冬;刚竹、淡竹等可生长于微碱性的瘠薄土壤……在气候不太适宜的地区应用竹子,应选择背风向阳的小环境,且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如能采用喷灌则效果最佳。

3.2师法自然,营造竹子景观

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竹林群落是竹子造景的艺术创作源泉,竹子公园应师法自然,种植设计以竹林为主要配置方式,竹林景观在城市公园中宜与草坪结合,形成竹林草坪,营造清静幽深的园林植物空间。竹林草坪如能结合微地形和溪涧曲水、自然山石驳岸,则更添城市山林、返朴归真之野趣。竹林中开辟小径亦是竹林景观设计的常用作法,古典园林的竹里通幽艺术手法在安静休息区依然适用,参照公园游人容量,竹径的宽度应在0.9-2.0m之间,为营造含蓄深邃的意境,竹径的平曲线和竖曲线力求变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迂回地扩展和丰富了园林的有限空间,同时避免过度曲折,矫揉造作。如果竹径较长,可在中间开辟若干开敞空间,奥旷交替,以避免产生单调的感觉,同时竹径可用宿根花卉镶边,以丰富竹林景观的色彩构图。竹径的铺装如能取古人竹子绘画的笑意,拼成竹子图形,则进一步促进了园林创作意境的延伸。3.3寓情于景,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竹子景观

竹子作为配景,与建筑、山石、水体、其它植物等造园要素的配置要相互因借、扬长避短。竹子与园林建筑配置时,应让建筑立面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充分地表现出来。根据园林建筑的高度和体量特征,一般选用中小型观赏竹种,江南园林常用的有孝顺竹(ambusamultiplex)、紫竹(Phllostachysnigra)、斑竹(Phllostachysbambusoides)等等。倘若园林建筑的抱角、蹲配等置石相结合,缓解、软化墙角廊隅的生硬线条,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同时注意加强建筑的基础种植,一般选用小型丛生竹作矮绿篱,如凤尾竹(Bambusamultiplex)、菲白竹(Arundinariaargenteostriata)、铺地竹(Arundinariafortunei)、阔叶竹(IndocalamusIatifolius)、矢竹(Pseudosasajaponica)、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等等。

假山石和雕塑一般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为主,可用竹作背景,以突出主景,亦可用地被衬托雕塑的线条和质感。水体的竹子造景应因地制宜,对于溪涧曲水的自然式山石驳岸,宜配置小型丛生竹,如箬竹、阔叶箬竹、大明竹(Arundinariagramineus)等等,其体量与山石驳岸协调统一,同时竹与石的色彩、线条、质感对比大大丰富了驳岸的装饰效果。对于大面积水体的缓坡驳岸,适宜配置大中型竹林景观,水中竹林倒影与岸上竹林动静对比,增加了竹林景观的空间层次。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主要适用于小型园林空间,如盆景园等各种“园中园”,此类园林空间一般采用自然式布局,粉墙青瓦,花街铺地,建筑风格朴素淡雅。在服从空间环境总体布局的前提下,借鉴“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竹石小品”等造景手法,竹子景观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简远、疏朗、雅致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因竹成景,以竹为主,追求清静幽雅的园林创作意境。在服从公园竹子景观总体布局的条件下,竹子亦可与其它植物配置组景。古典园林竹子造景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配置模式,如“三益之友”、“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等,奇松、古梅在竹子公园不可缺少,亦可制作成花台或大盆景形式。南京情侣园一片竹林边几株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富于诗情画意,营造出宁静幽远的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外师造化,内法心源”,现代园林竹子造景更应师法自然,竹子公园除应保留原址的古树名木外,竹林景观应形成人工栽培群落,尤其选择观花或观果类下植被,如毛竹林下可配置杜鹃、油茶、

柃木、紫金牛、珍珠莲、新木姜子等等。

4、小结

4.1竹子公园的总体规划应强调突出竹文化氛围。

竹子公园的地形改造要师法自然,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微地形竹林景观为特色。竹子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要充分挖掘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资源……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年,最好选用竹子作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应体现朴素、淡雅的南方建筑风格,以营造出体现南国竹林风光的园林空间。

4.2竹子地被和竹子绿篱在竹子公园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竹子地被常绿阔叶,景观效果优于一般地被和草坪,可设计成大面积图案式景观应用于水边缓坡等视野开阔的园林空间,突出表现竹子的群体美。竹子绿篱以自然式为主,其独特的姿态和质感给人以崭新的感受,亦可按特定主题做成整形式绿篱。

4.3竹子与建筑、山石、水体及其它植物的配置不拘一格。

作为点缀配景的竹子造景应运用形式美规律的基本原则,同时充分考虑竹子的色彩、形态、质感、体量等观赏特性,以达到竹子造景与园林要素的统一协调。重点部位配置非绿色系或竿形奇特的竹种,可形成视觉焦点。

公园设计论文:公园规划设计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文章介绍了长春市长春公园的规划设计构思。长春公园的规划设计主要是以植物造景为主,应用不同观赏特性的花卉作为造景题材,以植物景观分区与功能分区相结合的形式,力求建成一处花卉景观丰富、环境小品自然古朴和富有生活情趣的新型园林空间。

1概况

长春公园东邻升阳街,南邻西郊路,西邻正阳街,北邻西安大路。地形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原为长春市第二育苗场(又名西安苗圃)。由于地势低洼,加上近年来城市污水、雨水进入圃内浸泡,以及大量城市垃圾的倾泻,使圃地中部有一较大水域及沼泽地贯穿南北,西部大部分为建筑垃圾,东部为原有圃地,总的来讲环境十分恶劣。

根据市政府对长春市整体城市建设的要求,西安苗圃定为1999年长春市园林重点改造工程。规划面积67.3hm2,开发区占地约7hm2,公园规划占地60hm2。

2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长春公园旨在建成一处别具个性的、以观赏各类花卉为主题的自然风光花卉园,力争四季有花可赏,以映射北国春城——长春的“四季如春”之意。

园内主要采用自然式布局手法,以植物造景为主,花卉品种繁多、环境小品自然古朴,并富有生活情趣的新型园林空间。为市民提供一处集科教娱乐、旅游观光和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公共绿地。

3总体布局及功能景区规划

3.1地形设计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因高就低,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变化比较大。根据现公园的地形地貌和园林功能造景的需要,把西侧厚0.3m的建筑垃圾填入东侧涝洼地,然后在西侧填以0.4m的种植土,以改良土壤来种植花草。东侧涝洼地普遍回填1.0m好土用于绿化。此外还在公园北侧1号门50m以内的涝洼地,填上约1m的土。其他需填土方的是园中3处微地形等主要景点。

改造后的地形使全园地形呈自然起伏,高低交错,满足了使用和造景的需要,避免了园地平坦无奇。园内排水主要利用起伏的地形进行地面排水,经济又实用。

3.2公园大门

全园共设4个园门。北侧的西安大路是大多数游人出入公园的地方,位置明显,故将主要入口(1号门)设在这里。2、3、4号门则分别设在正阳街、西郊路和升阳街上。大门的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做到造型新颖、色彩明快,既有时代感,又能反映出花卉公园的特点与个性。

3.3功能景区规划

结合花卉这个主题,公园主要植物景观分区为主,结合功能分区的形式,力争功能与艺术有机统一。公园沿环形主路两侧逆时针布置了13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密林、疏林、草地、水面和地形作为过渡和分割,以各级道路联系和贯穿,使各观赏区之间既相对独立,又通过自然生态林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主入口设内外入口广场,外广场除中间布置规则式花坛外,两侧设置停车场,以满足停车需要,内广场的轴线上布置一组花坛,与外广场花坛相呼应,既烘托主入口轴线,花坛内的应时花卉也暗示出“花”的主题。入口内广场的南端是由一组微地形所围合的空间,微地形界定了主入口内广场的位置,在形成一道风景的同时,也形成一道障碍,起到分割空间,阻隔视线的作用,避免游人一览无余。

(1)台地花卉园

本区根据原地形变化较大的特点,平面用流线形变化的多层仿生挡土墙,把地面处理成梯田的形式,每层都大面积种植各种颜色的花卉,形成层层叠落的立面景观,并在其间穿插台阶和小路,让游人融入花的海洋之中。根据功能要求,本区的中部设置一处弧形带状仿生休息廊,形成仰视和俯视等多种观赏视线,兼作休息,遮荫之用。

(2)花卉广场

在正阳街入口轴线上,设宽敞的下沉式入口花卉广场,广场内设有以花卉为主题的雕塑以及喷泉、水池、花池、灯柱廊、坐椅、山石雕塑等园林小品。广场随地形的变化设立阶梯,形成一个以休闲、观赏、集会为内容的综合性广场。每当夜幕降临,舞动的水花在彩灯的照射下五彩缤纷、光彩夺目,深受市民欢迎。广场四周种植大面积、大色块、花色艳丽的模纹花卉,营造开朗、明快、热烈的氛围,同时也点明花卉园的主题。

(3)野生花卉区

本区主要营造一种自然的山林环境,堆山作地形,并点缀山石和木屋。植物配置力求原始天然,形成自然的花坡,以展现山花烂漫的天然野趣景观。植物多配以长白山野生花卉和药用植物,集观赏性和科普教育于一体。

(4)游艺园

游艺园设在野生花卉区与岩石园之间的水面上,结合水面设置趣味桥、游艺桥、水中活动汀步以及攀缘墙等设施。给青少年提供一个集冒险和趣味于一体的活动场所。每当有人参与时,都会有不少游人驻足观看,加油助威。游艺园在加强大众参与性的同时,也给以花卉为主题的长春公园注入了新的活力。

(5)花艺园

花艺园位于岩石园南侧,本区主要利用木材、竹材、石材等天然材料或仿生材料做成吊花、挂花、悬花和插花立体花架,用丰富的花材进行艺术加工,形成形式多样、观赏风格各异的立体花卉空间,如花窗、秋千、花架、花墙、花车、博古花架等多种花卉造型,使自然花卉和人工创意巧妙结合,旨在进一步挖掘花卉景观的内涵,发挥和拓展花卉形成的景观。

(6)异国名花园

异国名花园位于三号门轴线的末端,它主要是种植世界各地的国花、名花,以盛产花卉的欧洲花卉为主,规划形式也采用欧洲的古典造园形式,穿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小品、雕塑,如欧式柱廊等,周围种植亚洲、非洲、美洲部分国家的特色花卉,搭配一些有特色的小品,如非洲的原始图腾柱,日本的石灯笼、洗手钵,并做一些标牌,使游人在赏景的同时,增强了对各国的花卉文化知识的了解,起到一定的科普作用。

(7)田园风光区

田园风光区位于3号门入口处的左侧,此区体现了田园村野风光的景色。分块种植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如红椒、高粱、羽衣甘蓝、向日葵、葡萄、葫芦等,边缘点缀黄菊、扫帚草等野花,可观花、观果、观姿态。设置一处农家大院,利用竹篱茅舍、豆棚瓜架、牛车、辘轳以及牧童放牛,水边浣纱等雕塑,为游人营造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氛围。

(8)温室花卉展区温室花卉展区位于3号门入口的右侧。区内除4栋生产温室外,还拟建一处大型的现代化观赏温室,种植多种温室花卉,并结合销售,形成一个大型的花卉室内展销中心。温室花卉展区满足了长春市民在冬季也能观赏花卉的需求。

(9)露地花卉区

本区位于温室花卉展区与儿童游乐园之间。主要是分块、分区、分片种植多种露地花卉,如地被菊、荷兰菊、百合、福禄考、雏菊、美女樱、小草、射干、唐菖蒲、鸢尾等草本花卉,在注重花卉观赏效果的同时,更着意花卉品种的丰富和全面,成为公园主要的花卉科普区域。

(10)儿童游乐园

儿童游乐园位于公园4号门附近,主要布置各种非电动式的木质玩具(如跷跷板、秋千、攀登架、滚筒等)和游戏水池及沙坑等,建筑小品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并富趣味性。园内通过各种植物修剪成的趣味墙、花迷宫、花带,尤其是十二生肖植物趣味造型,把游艺和花卉植物融为一体。

(11)岩石园

岩石园位于游艺园东侧,这里利用高差变化的地形,采用岩石、卵石、白砂作为自然石坡、石丘,其间种植以景天类植物为主的各种岩生花卉。边缘配粗加工的石椅、石凳和以石材为主的休息设施,给远离山林的游人提供一处咫尺山林的景观。同时,白砂做成的仿溪流路面起到舒筋活血和按摩的作用。

(12)彩叶园

位于岩石园北部和水榭之间。通过水边堆山,打破了地形上的单调,在丰富公园山水景观的同时,也给水榭提供了一处绿色的背景。山上通过种植各种色叶植物,其中以“金秋色叶、层林层染”最具特色。土山上还建一休息亭,游人在登山休息之余,还可在此远眺或俯视园景。

(13)水生花卉区

水生花卉区位于公园北部的水域内。这里大面积种植各种水生花卉,如荷花、睡莲、蒲棒、芦苇、千屈菜以及其他水生或湿生花卉,以带状流线形分别种植,并设简朴自然的赏花台。水中设木质栈桥穿越花丛,给游人提供一条亲近自然,融入花海的通道,既可远观,又可近赏。

公园在规划过程中调整了湖岸线的位置,使湖岸线有宽有窄,若即若离地贯穿公园南北。并对湖岸线作护岸处理,重点部位用自然山石点景,水面总面积为5.8hm2.在改造水体过程中,对部分水面作了重点处理,如在台地花卉园东侧的岸边设有一处游船码头,使游人能够更亲近湖水。彩叶园北侧岸边设水榭,其顶部设观景平台,水榭与花卉广场、彩叶园、台地花卉园和游船码头等景区互为对景,成为构图中心,游人既可在此欣赏四周的风景,又可在此休息或观看水中的倒影,别有一番情趣。

大水面南端设一汉白玉小拱桥,轻巧的拱桥造型在分隔水面空间的同时,也丰富了水面的层次,成为园中的又一道风景。

3.4植物配置及道路系统

(1)植物配置

公园的植物配置除了根据各景区的特点配置相应的花卉植物材料,以突出花的主题外,还特别注重各种观赏树木的配置和草坪的烘托。因为公园冬季的绿化面貌还需依靠树林来展现。

公园周边密植树木,为公园提供绿色背景和对外起到隔离、防护作用;园内各景区和景点之间的植物配置主要是结合地形地貌进行有疏有密、有开有合的布局,形成密林、疏林和缀花草地等不同景观。其中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搭配,形成复层混交形式,以丰富植物景观层次,提高绿量,改善了生态环境。

植物配置是在突出花卉的前提下,结合植物的姿态、色彩、花果以及季相变化等特点,以生态园林植物群落景观为主,以期建成一个别具风格的自然风光花卉园。在树种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并注重植物品种多样化。公园乔木约100种,花灌木约80种,露地花卉约50种,温室花卉约100种。如此众多的植物材料丰富了公园的植物景观和物种多样性。

(2)道路系统

全园共规划3个级别的道路,1级路为黑色水泥主环路,宽6m,可供通管理车。它以自然流畅的曲线贯穿全园和各个入口,穿越水面的部分设桥,自成循环系统,成为连接各景区的纽带。2级路联系主路,引导游人伸入各区游览,并在人流密集处,开辟出面积较大的铺装休息地,供游人集散。路宽5m,以仿石路为主。3级路是景区内通往各景点的散步、游玩小路,路宽1.2~2m,路面有仿石路面、卵石路、踏步路等形式,因为地形落差较大,宜曲不宜直,以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4服务设施及其他

结合总体规划布局,公园内设置了必要的服务设施。如公园内沿主环路设有厕所和风雨廊,游艺园附近设一处餐饮娱乐厅,还设有小卖部及多处园椅和垃圾箱,园内结合造景设置了几处花架和风雨亭。这些服务设施设计都很精致,既是公园的小景观还能极大地方便游人。

公园设计论文:竹子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

竹子公园指以竹文化为主题,以竹子造景为主要特色的城市公园。竹子公园的类型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单独设置的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公园或街头小游园,也可是附属于综合公园或专类公园的园中园。典型的竹子公园有北京紫竹院公园、上海万竹园、南京菊花台公园、成都望江楼公园及广州晓港公园等等;以竹景为主的“园中园”主要有北京植物园的“集秀园”、杭州黄龙洞圆缘民俗园的“方竹园”、马鞍山采石矶公园的“万竹坞”等等。竹子公园因竹成景,以取胜,运用现代园林造景手法科学组织观赏竹种的形式美要素,表现江南园林清静通幽的风格,同时结合必要的人文景观,创造出深远的园林意境,全面展示竹子外在的秀美风姿和内在品质,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为城市居民提供赏心悦目的休闲娱乐空间。

1、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

竹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在继承古典园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达到民族化的园林艺术形式和现代游憩生活内容的统一。就山水创作而言,竹子公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进行适当的改造。北京紫竹院公园筠石苑原为公园花圃,地势平坦,造园者并没有一味地挖湖堆山,简单模仿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自然山水园林形式,而是基于引水入园和造景的需要,将地形作成缓坡和山丘,以竹、石、水面和轻巧的建筑穿插于起伏的地形之中,形成一组优雅的园林。

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应运用形式美规律处理景区、园林景点和风景透视线的布局结构和相互关系,使景区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又有各自的特色,全园既有景色的变化又有统一的艺术风格。上海万竹园规划有“竹与生活展示区”、“竹与名人展示区”、“竹品种展示区”、“竹与文化展示区”和“竹与民族展示区”等五大景区,各个景区之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并且相互呼应衬托,从各个侧面体现了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了充分展示园林景点的静观和动观效果,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观赏点,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筠石苑规划有十处景点,即“清凉罨秀”、“友贤山馆”、“江南竹韵”、“斑竹麓”、“竹深荷净”、“松筠间”、“翠池”、“绿筠轩”、“湘水神‘和”筠峡“。游人沿着竹径通幽的导游路线前进,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产生一幅幅有节奏的连续风景画面。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2、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如筠石苑中游憩建筑的占地比例不足1%,远远低于《公园设计规范》中同面积专类植物园的6%。园林建筑的位置、进行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都应符合竹子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能够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统一协调。竹子公园不论地处何方,都给人以身处南国竹乡的感觉,为进一步强化这种情趣,一般采取南方风格的建筑形式,或用竹材作为园林建筑的主要材料。南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多为青瓦粉墙,褐色门窗,不施彩画,体量较小,布局灵活,显得玲珑清雅,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营造出南国竹乡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设计为突出竹文化主题,建筑装修材料亦应多采用竹制品精心设计,如墙饰、灯具。门心板、落地花罩、漏窗花纹等都在传统作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栏杆、驳岸、台阶等构筑物亦做成仿竹竿形。获得既与环境相呼应、又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者还应借助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通过景名,匾额、楹联等形式着力渲染、弘扬竹文化,营造定出富于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3、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

3.1适地适竹,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

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应按公园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运用种种观赏竹的形式美要素,充分考虑与山石、水体、建筑和其它植物的和谐统一,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裥环境。同时,竹子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竹子大多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要求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12~22℃,1月份平均温度-5~10℃以上,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65~82%,性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酸性土。亦有部分竹种具有特殊习性,如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等耐荫性相对较强;黄槽竹、早竹、金镶玉竹等可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北京露地过冬;刚竹、淡竹等可生长于微碱性的瘠薄土壤……在气候不太适宜的地区应用竹子,应选择背风向阳的小环境,且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如能采用喷灌则效果最佳。

3.2师法自然,营造竹子景观

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竹林群落是竹子造景的艺术创作源泉,竹子公园应师法自然,种植设计以竹林为主要配置方式,竹林景观在城市公园中宜与草坪结合,形成竹林草坪,营造清静幽深的园林植物空间。竹林草坪如能结合微地形和溪涧曲水、自然山石驳岸,则更添城市山林、返朴归真之野趣。竹林中开辟小径亦是竹林景观设计的常用作法,古典园林的竹里通幽艺术手法在安静休息区依然适用,参照公园游人容量,竹径的宽度应在0.9-2.0m之间,为营造含蓄深邃的意境,竹径的平曲线和竖曲线力求变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迂回地扩展和丰富了园林的有限空间,同时避免过度曲折,矫揉造作。如果竹径较长,可在中间开辟若干开敞空间,奥旷交替,以避免产生单调的感觉,同时竹径可用宿根花卉镶边,以丰富竹林景观的色彩构图。竹径的铺装如能取古人竹子绘画的笑意,拼成竹子图形,则进一步促进了园林创作意境的延伸。

3.3寓情于景,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竹子景观

竹子作为配景,与建筑、山石、水体、其它植物等造园要素的配置要相互因借、扬长避短。竹子与园林建筑配置时,应让建筑立面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充分地表现出来。根据园林建筑的高度和体量特征,一般选用中小型观赏竹种,江南园林常用的有孝顺竹(ambusamultiplex)、紫竹(Phllostachysnigra)、斑竹(Phllostachysbambusoides)等等。倘若园林建筑的抱角、蹲配等置石相结合,缓解、软化墙角廊隅的生硬线条,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同时注意加强建筑的基础种植,一般选用小型丛生竹作矮绿篱,如凤尾竹(Bambusamultiplex)、菲白竹(Arundinariaargenteostriata)、铺地竹(Arundinariafortunei)、阔叶竹(IndocalamusIatifolius)、矢竹(Pseudosasajaponica)、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等等。

假山石和雕塑一般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为主,可用竹作背景,以突出主景,亦可用地被衬托雕塑的线条和质感。水体的竹子造景应因地制宜,对于溪涧曲水的自然式山石驳岸,宜配置小型丛生竹,如箬竹、阔叶箬竹、大明竹(Arundinariagramineus)等等,其体量与山石驳岸协调统一,同时竹与石的色彩、线条、质感对比大大丰富了驳岸的装饰效果。对于大面积水体的缓坡驳岸,适宜配置大中型竹林景观,水中竹林倒影与岸上竹林动静对比,增加了竹林景观的空间层次。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主要适用于小型园林空间,如盆景园等各种“园中园”,此类园林空间一般采用自然式布局,粉墙青瓦,花街铺地,建筑风格朴素淡雅。在服从空间环境总体布局的前提下,借鉴“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竹石小品”等造景手法,竹子景观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简远、疏朗、雅致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因竹成景,以竹为主,追求清静幽雅的园林创作意境。在服从公园竹子景观总体布局的条件下,竹子亦可与其它植物配置组景。古典园林竹子造景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配置模式,如“三益之友”、“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等,奇松、古梅在竹子公园不可缺少,亦可制作成花台或大盆景形式。南京情侣园一片竹林边几株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富于诗情画意,营造出宁静幽远的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外师造化,内法心源”,现代园林竹子造景更应师法自然,竹子公园除应保留原址的古树名木外,竹林景观应形成人工栽培群落,尤其选择观花或观果类下植被,如毛竹林下可配置杜鹃、油茶、柃木、紫金牛、珍珠莲、新木姜子等等。

4、小结

4.1竹子公园的总体规划应强调突出竹文化氛围。

竹子公园的地形改造要师法自然,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微地形竹林景观为特色。竹子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要充分挖掘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资源……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年,最好选用竹子作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应体现朴素、淡雅的南方建筑风格,以营造出体现南国竹林风光的园林空间。

4.2竹子地被和竹子绿篱在竹子公园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竹子地被常绿阔叶,景观效果优于一般地被和草坪,可设计成大面积图案式景观应用于水边缓坡等视野开阔的园林空间,突出表现竹子的群体美。竹子绿篱以自然式为主,其独特的姿态和质感给人以崭新的感受,亦可按特定主题做成整形式绿篱。

4.3竹子与建筑、山石、水体及其它植物的配置不拘一格。

作为点缀配景的竹子造景应运用形式美规律的基本原则,同时充分考虑竹子的色彩、形态、质感、体量等观赏特性,以达到竹子造景与园林要素的统一协调。重点部位配置非绿色系或竿形奇特的竹种,可形成视觉焦点。

公园设计论文:城市主题公园设计论文

摘要:雕塑主题公园以它独特的艺术品位、现念,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含量、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的象征。它是城市雕塑的“聚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关键词:雕塑;主题公园;城市;聚落

20世纪的现代雕塑家完全摆脱了传统思想的禁锢和束缚,显示出其不同于传统雕塑家的创新精神,他们使现代雕塑获得了自由与新生,不仅可以表现传统雕塑中的人物、动物、以及植物,还可以表现山川、河流、生命……宇宙中的一切,甚至什么都可以不表现,因为它“不再负载其它内容”。正如摩尔所说,“……内含一种被抑制的能量,一种本身的强烈生命,不受它所表现对象的左右”,使雕塑真正地得到了“自由”。与此同时,只有当雕塑从祭坛、墙壁、广场中走出,获得自由。成为一种现代雕塑之时,它们才能被重新组合成一种特定的“聚落”——雕塑主题公园。

所谓“聚落”,是指人类聚居的地方。《汉书·沟洫志》:“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狭义的聚落指人居容器的聚合即村落(一个微型城市或者城市的原型),最初源于住宅(以及住宅的变形如教堂)的集合。广义的说聚落产生于“组织”的需要,即通过对单体的组织得到单体所不能具备的能力的需要。据此,我们可以将雕塑主题公园视为以雕塑个体为单元,通过特定的主题内容进行联系集合的聚合体。雕塑主题公园作为城市雕塑的“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反映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对文化品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雕塑如同城市的其他文化一样,随着城市的发展,总体上也呈现出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而雕塑主题公园的出现满足了雕塑发展的应时之需。雕塑主题公园既有园林的休闲功能,又有雕塑艺术的欣赏功能,为人们提供了美好的空间,可以说是一种露天雕塑博物馆。

当下,想搞国际雕塑公园的城市为数不少,但基本都是套用一种征集方案、现场制作的模式,结果必然是大同小异。优秀的雕塑公园,总是精心策划,以新颖的主题立意而独领风骚。立意中首要的是确立主题,即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理念和主张。题材不在大小,关键是要有自己的个性,有地域特色,有民族风格,这样的立意才可能具有深刻的内涵。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更是不拘一式的,它们之间的巧妙组合,就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创意。组雕“深圳人的一天”(图1-4)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约定俗成的套路是不会有新鲜感的,只有“出其不意、才能”“抓住人”、“吸引人”,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记忆,在心中形成永不消逝的主题。拥有了主题就是将其赋有思想,赋有灵魂,正是这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充分地发挥了雕塑主题公园的优势,在我国尤其是在国外都不乏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几个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为例:

1挪威维格兰雕塑公园(图5—10)——以人生为主题的雕塑“聚落”

维格兰雕塑公园以人生为主题,整个公园基本上都是人体类雕塑,看似单调,却展示了生生死死的人生旅程、喜怒哀乐的人间百态,是表现一个人一生的雕塑“聚落”。其中的“生命之柱”是公园的主题所在,内容和形式都有新意,不落俗套,令人震撼。这个公园在奥斯陆具有品牌的地位,其成功之处首要的在于独特的立意。

维格兰雕塑公园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西北角,是一座占地50hm2的奇特公园。园内繁花绿茵、小溪淙淙、到处都矗立着造型优美、婀娜多姿的雕塑。维格兰雕塑公园是以挪威著名雕塑大师古斯塔夫·维格兰的名字命名的,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弗罗格纳公园。公园有192座雕塑,总计有650个人物雕像。这些由铜、铁和花岗石制成的雕像,是维格兰20多年心血的结晶。公园内虽然雕像比比皆是,但是多而不乱,错落有致。园里有一条长达850m的中轴线,正门、石桥、喷泉、圆台阶、生死柱都位于轴线上,主要雕像、浮雕分布其间。全部雕像形成几幅美丽的几何图案,匀称和谐,浑然一体。公园里所有雕像的中心思想,集中突出一个主题——人的生与死。如喷泉四壁的浮雕,从婴儿出生开始,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到死亡,反映人生的全过程。而四角的树丛雕,一角是天真活泼的儿童,一角是情思奔放的青年,一角是劳累艰苦的壮年,一角是垂暮临终的老年,组成人生的4幅画面。圆台阶的36座石雕,也是从婴儿出生开始的,游人依次环行,渐渐看到人生各个时期的形象:孩子们在捉迷藏,少年们在扭打玩耍,情人在窃窃私语,老人们熬度暮年,环绕一周,到第36座死亡球塔为止。石桥两边的护栏上,安放着反映日常生活的58座青铜雕像,塑造了许多青年男女和儿童。体格雄健的男子、绰约多姿的少女和纯真无邪的儿童组成了大组群雕。它们有的在尽情地跳舞,有的在谈情说爱,也有丈夫打骂妻子儿女的……维格兰在这组雕像群中,穿插了一个新的主题思想——父亲与孩子们在一起。圆台阶中心的生死柱,无论在艺术技巧上,或是思想内容上,都算得上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杰作。石柱高达17m,周围上下刻满了121个裸体男女浮雕。柱上死者惨不忍睹,有夭折的婴儿,不幸的青年,披头散发的妇女,骨瘦如柴的老人。这根“生死柱”描绘了世人不满于人间生活而向“天堂”攀登时,相互倾轧和相互扶掖的情景。人们有的沉迷,有的警醒,有的挣扎,有的绝望,组成了一个陡峭上升的旋律,令人惊叹不止。

2奥林匹克公园(图11、12)——以奥运精神为主题的雕塑“聚落”

在瑞士洛桑日内瓦湖畔上静静的坐落着奥林匹克公园和奥林匹克博物馆,它是为了纪念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者皮埃尔·德·顾拜旦(PierredeCoubertin)男爵,他以其毕生的精力促进推动了人类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按照男爵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遗产,而更应该体现人类和平,平等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信念。

奥林匹克博物馆与奥林匹克公园浑然融为一体,每一个初次到此的人都会立刻注意到博物馆两侧伫立的八根高耸的玉柱,它们有深远寓意: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祖籍,奥林匹亚(Olympia)宙斯神庙中的64m高的六根同样的巨柱,另一个希腊的暗指和提示是其正面的白色大理石它来源于爱琴海北端的瑟索(Thasos)岛,是希腊政府为昌盛奥林匹克运动所送给瑞士政府的重礼。因为它象征着和平鸽的纯洁和公平美好的奥林匹克信念。该公园出自著名的风景园艺建筑师拉迪特(JoseLardet)之手。由于地势的原因,博物馆和公园皆建在青丘绿岭的坡面上,游人在赏心悦目的奇花异木之间,可以随着公园的主径,尽情地闲庭信步,乘风纳凉并观赏,还有那几十座散立于公园各处,形态各异,寓意生动的雕塑,这些精美雕塑艺术品的“聚落”,足以显现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精髓。2.1卧立在草茵上的奥运五环雕塑。采用现代手法将不锈钢环镶嵌在镂空的厚重可锈的脊铁上,使之和氧化铁形成的棕红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图13)。

2.2以五彩连环为基础塑造的立体环扣架钟,既有使用价值,又暗示着美学意义上的奥运精神(图14)。

2.3400m长的“风路”旁侧的长跑运动员刚健有力的肌体在周围绿色环境的衬托下,富于极强的运动美感(图15)。

2.4奥林匹克博物馆门前左侧的古希腊奥林匹克亚运动健将铜像洋溢着浓郁的古典艺术的魅力(图16)。

2.5以铝合金为材料塑成的男性肌腹的局部座雕,夸张表现运动员胸部以下,腹部以上分布有致、力度起伏的肌腱,颇有健美的装饰趣味(图17)。

每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都会促进举办国城市建设和改造,同时推动其经济的发展,为此建造的景观和雕塑作品是奥运会的一个直接产物,构成奥运会的又一大文化遗产。亚洲共有两个国家举办过奥运会——日本和韩国。两国都很重视雕塑公园的建设。韩国还首次专为奥运创建了雕塑公园,首尔是少有的专为奥运会兴建雕塑公园的城市之一。首尔奥运雅塑公园建于1986年5月,是为第24届奥运会筹建的。雕塑公园占地几百公顷,规模巨大,里面陈列了200多件作品,大型的作品有20余件。这里除部分韩国艺术家的作品外,还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国重要雕塑艺术家的200余件代表性作品。公园主题鲜明又具有特色,精美的雕塑作品与别致的景观设计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展示世界雕塑艺术的大型露天博物馆。困其代表着当今世界雕塑的最新趋势和最高水平,奥运露天雕塑公园被评定为世界五大雕塑公园之一。公园前面的广场上有符合奥运主题精神的作品,其材料、形体均与奥运场馆建筑紧密融合,互相辉映,提示着人们去关注该届奥运“友谊、团结、公平”的鲜明主题。公园里有座奥林匹克运动的纪念雕塑,这座纪念雕塑是用各国运动员从各自国家带来的石头建成的,一共有31个国家、地区和组织以及个人捐赠的4875块石头。这些石头极富特色,而且形态不同、颜色各异,堆积在一起。成了人类大同精神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首尔奥运会已经过去了多年,这里仍然游人如织。这里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许这正是当代人所需要追求的精神境界。

国外的雕塑主题公园起步的比较早,而我国的雕塑主题公园的发展正处于探索期,只在局部接近了完整雕塑主题公园的形态,如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长春世界雕塑公园。

3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图18-22)——以“友谊、和平、春天”为主题的雕塑“聚落”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坐落于我国吉林省长春市南部,占地面积92hm2,其中水域面积10hm2,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容有130个国家、296位艺术家的三百多件雕塑艺术作品的汇集地,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春市区版图上。公园的规划采用了中国传统造园技艺、西方造园学说和现代规划理念相结合的构思,以雕塑为主题,以湖面为中心,以山水为骨架,以绿化为背景,以道路为纽带,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凸显出天人合一的深邃意境。世界雕塑公园是汇聚世界雕塑作品的橱窗。这些反映印欧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东方文化艺术精品的雕塑“聚落”,带来了浓厚的异国风土情调和文化气息;这些反映玛雅文化、爱斯基摩人文化、毛利人文化的代表作品,仿佛时光已经倒流、使人们回到了洪荒、幽远的古代文明时期。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不同国家、民族、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而且材质丰富、风格迥异,堪称世界雕塑的百花园。

作为统帅全园的主题雕塑——“友谊·和平-春天”,耸立于主题雕塑广场中央,由29.5m高的主雕和代表五大洲民族风情的五组不同人物铜像,五块反映五大洲动、植物的汉白玉浮雕组成的雕塑群组成,象征各国人民珍视友谊、热爱和平、向往春天的强烈愿望,主雕气势宏伟,神韵壮观,堪称镇园之作。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是人类主流精神和审美文化的浓缩与升华。其立意高远,主题鲜明,充分表达了热爱和平、珍视友谊、美化生活、崇尚科学、追求文明的基调,既弘扬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又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美好企盼和精妙的艺术追求。她凝聚着规划、建筑、园林等专家的才华,组织建设者的周密辛勤,支持者的慷慨热情,决策者的远见卓识。

目前,我们同国外建成的雕塑主题公园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协调好本土雕塑公园与外来雕塑公园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源自创造文化的主体具有共同的语言、相同的习俗、一脉相承的传统,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着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当代中国雕塑公园的创作,应在固有的基础上创新,一方面要继承本土雕塑的优秀传统,同时,要大胆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创作理念、新型材料和新颖的形式。在借鉴西方一些前卫的、带有实验性的雕塑时,还要考虑本地区、本民族的审美习惯,从而构建起同大众进行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正如我们可以在欧洲的一些城市看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城市雕塑一样,一个好的雕塑主题公园就是城市雕塑的“聚落”,这种雕塑的“聚落”会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反映城市的精神风貌,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公园设计论文: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公众参与。提出设计应由领导者、设计者、公众共同来完成,从而使设计更加完美。根据我国国情,公众参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应采取大众传媒信息,召开公众座谈会、专家咨询和审查会,邀请公众代表参与规划设计,公示设计图纸和模型等方法。

关键字:城市公园;公众参与;规划设计

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不断发展变化,以设计师和领导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削弱,趋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因为场所或景观不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设计者就应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迎合公众的需求。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推行“公众参与”性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也具有绝对广泛的应用前景。

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充斥着简单化的功能空间,一些虽经刻意处理,但不免陷入图案式的平面安排与雕塑式的体量表现中,新的外貌掩盖了地方风格,过于追求建筑形式的“美”,而忘却了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较少有使用者的行为和生活介入,因此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同,当然也就达不到设计的最终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意图不被公众理解

设计者做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时往往只是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而并没有让使用者参与到设计中来,这两者是不可真正替换的。但是,使用者往往不够了解或根本不理解设计师对外部环境如景点、小品等建筑的设计意图,难免产生与设计意图相悖的使用行为,即误用环境。最典型、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例子是美国学者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在《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一书中所举的例子''''在某公园的入口处,设计者设计了一组照明灯具。其外型与垃圾箱相似,而导致大多数使用者仅凭第一印象。就将废弃物往其半圆形开口里扔。这是设计师有意给使用者一个错误的功能印象所产生的结果。

上例是有意设计的,但现实的生活中不少设计是无意识的,却带来了与设计相悖的效应。如不少的城市住区外部环境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人们休息、休闲、对话的空间设置或合理的位置,而使得人们不得不在外部环境中的小品、景点或踏步上坐下休息或对话。

1.2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公众的身影

大多数设计者即使在设计时注重了公众的参与,但也仅是采用问卷的形式,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如深圳市中心公园设计,在调查公园的使用情况时发现,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公众的参与,公众使用起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座凳的材质、朝向等小问题,以及功能分区划分不准等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在设计中有公众的参与,就可以避免了。设计师在做设计时想当然地认为使用者喜欢什么,而不是亲自询问他们。因为缺少了公众参与的环节,既使考虑到了人们的一些需求,但有时还会脱节,对应不上,因为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不存在可替换的真实体验。这时就需要征求公众的意见,即公众参与到设计中,以避免使用时出现问题,也使设计更加合理、完善。

2、公众参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过程基本上是封闭的,不对外的,这种运作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开放、透明度高的模式来取代它,使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其更加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不存在可替换的真实体验。正如佛里德曼所说,“设计过程有一部分是教育过程,设计者(规划者)从群众学习社会的文脉和价值观,而群众则从设计者身上学习技术和管理,双方的交往让两类知识融合,共同发展。&所以,公众能有效地对设计师和领导者两个主体进行制约,形成合理的公众参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决策模式。政府、设计者、公众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不同角色定位,三者优势互补,从而建立起了和谐有机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系统。

3、公众参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几种常用方法

3.1大众传媒信息

由项目实施单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信息,向有关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各界知名人士、专家技术人员及广大群众介绍项目背景资料,让他们发表看法和质疑,清楚项目建设的目的和目标要求,以便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能及时根据公众的意见调整方案,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2公众座谈会

由政府规划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召开公众座谈会。参加人员有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团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人士、公众代表等。请与会代表对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及建议等,建设单位认真听取这些意见,并在方案中做出合理的调整。

3.3专家咨询和审查会

对项目的方案进行咨询和审查。几乎每一设计项目必须经过专家的讨论看方案是否可行,才会进行下一步的实施。这一过程公众可参与进来,畅谈他们所憧憬的风景,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这对方案的改进大有裨益。

3.4公众代表参与到规划设计中

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让公众选出来的代表直接参与到设计中来,公众可以把自己喜爱的且具有创意的作品提供给设计者,特别是具体的设施,如什么风格的景观建筑、什么形式的座椅、健身器材等的设计,相互交流,使设计者真正了解公众所需,及时调整方案,加快设计进度,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老百姓,也就必须有公众参加。

3.5公示设计图纸和模型

这种方法是较为简便,也最容易进行,所以在我国应用较为普遍。如在2008年绿色奥运规划、奥林匹克公园规划及比赛场馆设计过程中,多次举行展览、听取公众对方案的意见,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有一些公示是在走形式,所以对于这个方法,有关单位在组织展示时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走过场,要受到应有的效果。

3.6其他方法

接受公众来访,来电,来信,诉讼等、设立专人专线接待群众、群众可通过这些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项目实施单位再予以协调解决。对这些问题应加以重视、以作为设计参考。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公众参与的形式更加广泛。如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网上进行民意调查等方式征求公众对项目的看法和建议。这种方法见效快、在一些地区应用较为普遍。

4、结语

公众参与设计提供了一种在尊重与平等中进行交流的机会。城市公园这种为大多数市民使用的开放性的交流空间的设计、适合这种方式。设计师只有在全面地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后、才能更好的促进项目向成功的方向迈进。城市公园的建设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就必须与公众(尤其是居住在该城市的居民)取得一致。这就要求在城市公园的设计过程中有公众的参与、要调查他们的意愿、切不可主观臆断。

公园设计论文:居住区公园设计论文

进入新世纪,由于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工业时代,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而居住区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要考虑邻里间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的向往,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间场地,满足居民交往的需要,要“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营造居住区环境。

作为居住区中最大开放空间的居住区公园,它不仅有大片的绿地空间,还要有游憩活动的设施,是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人民的文化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引导人们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从而改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艺术环境、文化环境)。同时由于居住密度的增大、能量消耗的高涨,居住区公园中的公共开放空间将会得到重新评价,成为人们接近自然、改善生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重要场所。具体设计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自然要素

当人们游玩于自然山水之间,在审阅自然美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精神品质的自然升华,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也是古人的至高追求——天人合一。如今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却成为可望不可及幻境,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不断城市化的居住环境中逃离出来,这一现象可以在周末开往郊区的车流,假期涌向风景区的人流中被每一个人亲身体会到。这反映了我们居住环境中自然风景的缺失,同时由于城市绿化的缺失,也导致了城市热效应不断加剧。居住区公园,被人们认为是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绿洲”,是居住区的“绿肺”,公园中自然景象如树木、山水以及四季的轮回给人们视觉上的放松,提供了人们接触自然的有效场所。因此为了营造亲切宜人的环境,要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自然要素。而在居住区公园设计中常用的自然要素是水体、绿色植物、阳光等,所以在具体设计时可以有如下考虑:

1.1水体

“水为万物之源”,有水才会有生命。在居住区公园中水体的设计就应表现出人与水千丝万缕的感情:首先尺度上应与居住区整体环境相协调,比如位置关系恰到好处、空间大小关系适中;水体各要素的关系,水池、喷泉、瀑布以及小品、雕塑之间能做到主次分明,附属要素很好衬托主体;人与水体的尺度关系即人的亲水程度,比如池岸的高度、水的深浅和形式。简单的嬉水池在设计水深应在30cm以下,池底作防滑处理,同时尽量设置过滤装置以防止儿童可能饮用池中水。其次,形态上有动静之分,平静的水常给人以安静、轻松、安逸的感觉;流动的水则令人兴奋和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的细水,让人欢快活泼;喷泉的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

1.2绿化

作为居住区中最大的开放空间,居住区公园的绿地结构上的一般视野开阔、树种搭配多样、空间变化丰富,能够较好地展现自然之美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绿化配置上,植物配置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同时量化上尽量使其能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其次,树木的种植方式上应由随场地的规模和功能定。如以欣赏树木的姿态应孤植;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可以采用列植;在游戏场地可以利用树木围合成独立的空间,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可种植满足遮阳隔音的树种等等。再次,树种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最后,在空间布局上体现点、线、面相结合,注意再生空间的绿化等等以达到模拟自然,创造鸟语花香之意境。因此,环境绿化不再是简单的种树栽草,而应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落叶乔本、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操。

2、创造交往空间

世界上任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是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主人,而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归属是通过相互间的交往实现的,邻里交往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但今天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力的增加,邻里之间的交往机会极少,人们的孤独感与日俱增,人际间的交往就越显得迫切。居住区公园就是最适合的邻里交往的场所,所以设计者促进邻里交往的努力,应该从提供绿地等公共场所各个细部的交往空间着手,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

2.1空间边界的处理

空间的边界可以是堆出来的地形、护墙、台阶,还可以是长椅的靠背,一个可以让人以不同高度上的环境是最好的,这样既可以被青少年利用又可以被老年人或其他人利用。尽管公共场所里的许多活动是事先约定的,但设计者同样应该关注那些偶然发生的活动。因为绿地中的公众活动应该让路过的人、住在附近的人能够观察到活动进行的情况,以决定是否加入,所以绿地的边界不能过于封闭,在适当的地方应该开敞。

2.2座位布置

在设计时坐位的安排应以满足人们希望的社交方式布置。两把垂直布置的长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一条放在另一条的后面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面对面放置,近则容易产生压迫、局促感,远则易割断彼此间交流,不利人们交往。

2.3道路引导

创造一个交通系统,可以引导人们经过潜在的交往区域,而不会强迫留下来。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问题上希望有选择的自由,所以道路允许人们紧贴这些场所经过,而不是直通或止于交往可能发生的地方。

3、配置环境设施

居住区公园的空间环境是环境主体(人)的行为和客体(物质环境)的统一。在公园中设置各种活动、运动场地以满足人们运动、游戏的需求,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园空间的人气,充分体现其亲和力和人性化。

3.1老年人活动区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居住区中的老年人活动区在在社区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在一些大、中等城市,很多老年人已养成了早晨在公园中早练,白天在公园中活动,晚上和家人、朋友在公园散步、谈心的习惯,因此在居住区公园内老年人活动区的设置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设计中宜考虑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比如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如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球网、教练台等。在活动区应有林荫及休息设施,如设置亭、廊、花架、坐凳等,以便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这类空间不需太大,小空间更能增强私密感和亲和感。静态活动区主要供老人们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打牌、谈心等场地的布置应有林荫、廊、花架等,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

3.2青少年运动场地

在居住区公园中应设置相应的运动场所,这些场所是青少年常来光顾的地方。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甚至足球场,这些场地的设计要满足相应要求。把比赛场地设在公园边缘,这样产生的噪声和拥挤不会干扰安静区。在场地周围为观众设置长椅,如有可能可以把场地设置在缓坡下面,以便观众可以看清整个场地。这些场地应远离儿童活动区,场地周围布置挂外衣设施。场地周围避免栽植大量扬花、落果、落花的树木,以减少对运动场地的不利影响以及场地的清扫工作。

3.3儿童游戏设施

儿童是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是需要我们去指引、帮助、关爱的,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因此我们在为他们提供精美的食品、完善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优美的休息娱乐园地。居住区公园是他们光顾最频繁的场所,设计好他们的娱乐舞台有以下几点:了解儿童的需要,这一点很重要,儿童有权利游戏,在游戏中见到令人愉快的颜色,体会游戏的愉悦和从中获得知识的幸福;确定游乐场将会为哪些年龄组的儿童服务,这一点对于规划一个游乐场很重要,因为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游乐场,就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界定游乐场的面积和边界,特别注意会影响游乐设施放置的那些客观因素,如下水道,障碍物,灯柱等;游乐场的选址必须考虑周围的交通状况,是否方便在游乐场内骑自行车或滑板,是否方便携带婴儿车或轮椅的进入;场地的颜色对儿童的影响很明显,明亮愉悦的颜色会带给儿童愉快的情绪。3.4休息及服务设施

居住区公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居住区公共环境要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及服务设施。如适量的亭、廊、花架、坐椅、坐凳等休息场地及停车场、洗手间、饮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务设施在居住区公共环境中都有较高的利用率。

4、体现人文景观

在居住区环境中体现居住区的文化脉络,也就是保持和发展了居住环境的特色。失去文化的传承将导致场所感和邻里关系的消亡,并会由此引发多种社会心理疾患。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而居住区公园正是人们了解一个居住区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是居住区文化的载体,在设计时应充分突出公园的人文信息内涵。在公园中尽量设置一些科技或其他信息的艺术要素区域,比如壁画的使用合理、雕塑品的尺度怡人、具体小环境设施的功能合理性等等,有怀旧的心理,喜欢回忆过去;人们还常常通过与历史的对比“忆苦思甜”,展望未来。又如艺术景墙、科技走廊等,以及一些雕塑小品的设置,环境小品是传达人文精神的主要元素,传统庭院设计中有很多优秀的手法可以借鉴,现代居住区公园设计也应重视利用书法、篆刻、诗词、楹联、匾额等传统造园形式来增加小品的功能性与趣味性,提高环境的文化意境。例如美国以巴西公园设置了史前区、化石墙,使得儿童在游戏、娱乐同时获得相关知识。同时在公园中用尽量详尽的标牌来说明植物的种类习性。人们来公园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希望获得一些相关知识,介绍标牌显然满足了人们此方面的要求,也使公园增加信息含量。

5、考虑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施问题的最初提出在20世纪初,由于人道主义的呼唤,当时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它的出现,旨在运用现代技术履行环境,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因此在居住区的公共环境中无障碍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其对人的关怀应设计应体现到细部的处理上,因为身体障碍者更需要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和舒适使用的环境空间。比如说在台阶和坡道侧设置扶手,高者为高龄者和身体障碍者使用,矮的为坐轮椅者和儿童使用;台阶设置应防止疲劳,每隔1.2米设休息平台;在公园里座椅的摆放位置、数量甚至其冬暖夏凉的要求,遮阳、避雨的设计,防滑设计,照明设计,公侧的设置,电话亭设计等;为了显示道路和高差的不同灵活采用路面材料,一些高差变化前给轮椅以足够的回转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障碍设施也是为明天的我们准备的,我们善待残疾人、老年人,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有紧迫感和为残疾人服务的责任感。从残疾人的立场出发,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无障碍建设。

6、发挥公众参与设计

公众参与机制的引入公众参与(Publicparticipation)是一种让群众参与决策过程的设计,使群众真正成为公园建设的主人,公众参与的倡导者主张设计者首先询问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居住区公园作为现代人们的重要生活环境场所和精神寄托场所,必然受到更多关注和观念赋予,公众参与的结果必然大大提升公众自身的园林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准,反过来影响设计师与建设者进一步提高园林创作水准,创造高品质的园林景观,使环境和人的关系更契合、更和谐。也就是说,只有社区中的居民才知道什么是最需要的,设计者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人们对于自己参与的公园容易产生认同感,并且更愿使用和爱护它,也真正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物为人用”的原则。

7、结语

居住区公园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公共空间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景观便失去了意义。在现代居住区公园规划与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公园设计论文: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园设计论文

进入新世纪,由于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工业时代,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而居住区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要考虑邻里间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的向往,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间场地,满足居民交往的需要,要“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营造居住区环境。

作为居住区中最大开放空间的居住区公园,它不仅有大片的绿地空间,还要有游憩活动的设施,是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人民的文化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引导人们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从而改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艺术环境、文化环境)。同时由于居住密度的增大、能量消耗的高涨,居住区公园中的公共开放空间将会得到重新评价,成为人们接近自然、改善生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重要场所。具体设计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自然要素

当人们游玩于自然山水之间,在审阅自然美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精神品质的自然升华,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也是古人的至高追求——天人合一。如今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却成为可望不可及幻境,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不断城市化的居住环境中逃离出来,这一现象可以在周末开往郊区的车流,假期涌向风景区的人流中被每一个人亲身体会到。这反映了我们居住环境中自然风景的缺失,同时由于城市绿化的缺失,也导致了城市热效应不断加剧。居住区公园,被人们认为是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绿洲”,是居住区的“绿肺”,公园中自然景象如树木、山水以及四季的轮回给人们视觉上的放松,提供了人们接触自然的有效场所。因此为了营造亲切宜人的环境,要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自然要素。而在居住区公园设计中常用的自然要素是水体、绿色植物、阳光等,所以在具体设计时可以有如下考虑:

1.1水体

“水为万物之源”,有水才会有生命。在居住区公园中水体的设计就应表现出人与水千丝万缕的感情:首先尺度上应与居住区整体环境相协调,比如位置关系恰到好处、空间大小关系适中;水体各要素的关系,水池、喷泉、瀑布以及小品、雕塑之间能做到主次分明,附属要素很好衬托主体;人与水体的尺度关系即人的亲水程度,比如池岸的高度、水的深浅和形式。简单的嬉水池在设计水深应在30cm以下,池底作防滑处理,同时尽量设置过滤装置以防止儿童可能饮用池中水。其次,形态上有动静之分,平静的水常给人以安静、轻松、安逸的感觉;流动的水则令人兴奋和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的细水,让人欢快活泼;喷泉的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

1.2绿化

作为居住区中最大的开放空间,居住区公园的绿地结构上的一般视野开阔、树种搭配多样、空间变化丰富,能够较好地展现自然之美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绿化配置上,植物配置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同时量化上尽量使其能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其次,树木的种植方式上应由随场地的规模和功能定。如以欣赏树木的姿态应孤植;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可以采用列植;在游戏场地可以利用树木围合成独立的空间,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可种植满足遮阳隔音的树种等等。再次,树种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最后,在空间布局上体现点、线、面相结合,注意再生空间的绿化等等以达到模拟自然,创造鸟语花香之意境。因此,环境绿化不再是简单的种树栽草,而应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落叶乔本、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操。

2、创造交往空间

世界上任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是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主人,而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归属是通过相互间的交往实现的,邻里交往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但今天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力的增加,邻里之间的交往机会极少,人们的孤独感与日俱增,人际间的交往就越显得迫切。居住区公园就是最适合的邻里交往的场所,所以设计者促进邻里交往的努力,应该从提供绿地等公共场所各个细部的交往空间着手,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

2.1空间边界的处理

空间的边界可以是堆出来的地形、护墙、台阶,还可以是长椅的靠背,一个可以让人以不同高度上的环境是最好的,这样既可以被青少年利用又可以被老年人或其他人利用。尽管公共场所里的许多活动是事先约定的,但设计者同样应该关注那些偶然发生的活动。因为绿地中的公众活动应该让路过的人、住在附近的人能够观察到活动进行的情况,以决定是否加入,所以绿地的边界不能过于封闭,在适当的地方应该开敞。

2.2座位布置

在设计时坐位的安排应以满足人们希望的社交方式布置。两把垂直布置的长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一条放在另一条的后面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面对面放置,近则容易产生压迫、局促感,远则易割断彼此间交流,不利人们交往。

2.3道路引导

创造一个交通系统,可以引导人们经过潜在的交往区域,而不会强迫留下来。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问题上希望有选择的自由,所以道路允许人们紧贴这些场所经过,而不是直通或止于交往可能发生的地方。

3、配置环境设施

居住区公园的空间环境是环境主体(人)的行为和客体(物质环境)的统一。在公园中设置各种活动、运动场地以满足人们运动、游戏的需求,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园空间的人气,充分体现其亲和力和人性化。

3.1老年人活动区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居住区中的老年人活动区在在社区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在一些大、中等城市,很多老年人已养成了早晨在公园中早练,白天在公园中活动,晚上和家人、朋友在公园散步、谈心的习惯,因此在居住区公园内老年人活动区的设置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设计中宜考虑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比如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如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球网、教练台等。在活动区应有林荫及休息设施,如设置亭、廊、花架、坐凳等,以便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这类空间不需太大,小空间更能增强私密感和亲和感。静态活动区主要供老人们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打牌、谈心等场地的布置应有林荫、廊、花架等,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

3.2青少年运动场地

在居住区公园中应设置相应的运动场所,这些场所是青少年常来光顾的地方。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甚至足球场,这些场地的设计要满足相应要求。把比赛场地设在公园边缘,这样产生的噪声和拥挤不会干扰安静区。在场地周围为观众设置长椅,如有可能可以把场地设置在缓坡下面,以便观众可以看清整个场地。这些场地应远离儿童活动区,场地周围布置挂外衣设施。场地周围避免栽植大量扬花、落果、落花的树木,以减少对运动场地的不利影响以及场地的清扫工作。

3.3儿童游戏设施

儿童是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是需要我们去指引、帮助、关爱的,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因此我们在为他们提供精美的食品、完善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优美的休息娱乐园地。居住区公园是他们光顾最频繁的场所,设计好他们的娱乐舞台有以下几点:了解儿童的需要,这一点很重要,儿童有权利游戏,在游戏中见到令人愉快的颜色,体会游戏的愉悦和从中获得知识的幸福;确定游乐场将会为哪些年龄组的儿童服务,这一点对于规划一个游乐场很重要,因为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游乐场,就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界定游乐场的面积和边界,特别注意会影响游乐设施放置的那些客观因素,如下水道,障碍物,灯柱等;游乐场的选址必须考虑周围的交通状况,是否方便在游乐场内骑自行车或滑板,是否方便携带婴儿车或轮椅的进入;场地的颜色对儿童的影响很明显,明亮愉悦的颜色会带给儿童愉快的情绪。

3.4休息及服务设施

居住区公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居住区公共环境要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及服务设施。如适量的亭、廊、花架、坐椅、坐凳等休息场地及停车场、洗手间、饮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务设施在居住区公共环境中都有较高的利用率。

4、体现人文景观

在居住区环境中体现居住区的文化脉络,也就是保持和发展了居住环境的特色。失去文化的传承将导致场所感和邻里关系的消亡,并会由此引发多种社会心理疾患。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而居住区公园正是人们了解一个居住区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是居住区文化的载体,在设计时应充分突出公园的人文信息内涵。在公园中尽量设置一些科技或其他信息的艺术要素区域,比如壁画的使用合理、雕塑品的尺度怡人、具体小环境设施的功能合理性等等,有怀旧的心理,喜欢回忆过去;人们还常常通过与历史的对比“忆苦思甜”,展望未来。又如艺术景墙、科技走廊等,以及一些雕塑小品的设置,环境小品是传达人文精神的主要元素,传统庭院设计中有很多优秀的手法可以借鉴,现代居住区公园设计也应重视利用书法、篆刻、诗词、楹联、匾额等传统造园形式来增加小品的功能性与趣味性,提高环境的文化意境。例如美国以巴西公园设置了史前区、化石墙,使得儿童在游戏、娱乐同时获得相关知识。同时在公园中用尽量详尽的标牌来说明植物的种类习性。人们来公园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希望获得一些相关知识,介绍标牌显然满足了人们此方面的要求,也使公园增加信息含量。

5、考虑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施问题的最初提出在20世纪初,由于人道主义的呼唤,当时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它的出现,旨在运用现代技术履行环境,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因此在居住区的公共环境中无障碍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其对人的关怀应设计应体现到细部的处理上,因为身体障碍者更需要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和舒适使用的环境空间。比如说在台阶和坡道侧设置扶手,高者为高龄者和身体障碍者使用,矮的为坐轮椅者和儿童使用;台阶设置应防止疲劳,每隔1.2米设休息平台;在公园里座椅的摆放位置、数量甚至其冬暖夏凉的要求,遮阳、避雨的设计,防滑设计,照明设计,公侧的设置,电话亭设计等;为了显示道路和高差的不同灵活采用路面材料,一些高差变化前给轮椅以足够的回转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障碍设施也是为明天的我们准备的,我们善待残疾人、老年人,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有紧迫感和为残疾人服务的责任感。从残疾人的立场出发,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无障碍建设。

6、发挥公众参与设计

公众参与机制的引入公众参与(Publicparticipation)是一种让群众参与决策过程的设计,使群众真正成为公园建设的主人,公众参与的倡导者主张设计者首先询问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居住区公园作为现代人们的重要生活环境场所和精神寄托场所,必然受到更多关注和观念赋予,公众参与的结果必然大大提升公众自身的园林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准,反过来影响设计师与建设者进一步提高园林创作水准,创造高品质的园林景观,使环境和人的关系更契合、更和谐。也就是说,只有社区中的居民才知道什么是最需要的,设计者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人们对于自己参与的公园容易产生认同感,并且更愿使用和爱护它,也真正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物为人用”的原则。

7、结语

居住区公园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公共空间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景观便失去了意义。在现代居住区公园规划与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