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公园景观设计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3-10-07 15:57:24

公园景观设计特点

公园景观设计特点范文1

关键词:山体公园;景观设计;山体地形;人文环境

公园作为一种人们工作之余重要的休息场所,对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人们对公园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至于大量的山体公园不断出现,有很多城市中都借助于自然的山体营造山体公园。但其中大部分的公园都较为偏远,并且山体地形都比较复杂,以至于公园的各类休闲设施都不完善。应该充分考虑山体地形的特点,并结合城市的人文环境,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设计出更好的山体公园。

1 山地公园

1.1 山地公园的概念

山地公园就是指位于城市或城市近郊,且大部分具备山地地貌特征,满足公众休闲、游憩和娱乐等功能,并与山体环境密切相关的公园。山地公园的地表情况一般都是高耸复杂的,有一定的绝对高度和有一定的相对高度。

1.2 山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由于山地公园独特的地形特征,其景观设计和平地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山地公园的地形高低起伏,空间形态多种多样,拥有着独特的地域形态。其次,山地上植被的光照、水分、土壤等都是与众不同的,因此,形成山地独特的景观特征。正是基于这样的山地景观空间与地形特点,在设计和营造山地公园时,其视觉空间会受到山体空间朝向的影响,不同的山位会存在不同的景象特征与视觉空间类型。通常可以将山地分为坡底、坡中和坡顶3类,在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海拔和坡位,因地制宜地设计景观。

2 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

相较于平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山体公园的地形高低起伏较多,较为复杂,因此,公园内的景观还是以自然景观为主,同时根据山地的独特性处理好山地公园的各种景观要素。首先,要从山体的视觉空间角度分析。不同的山置需要选择不同的景观设计,比如,山地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其视觉空间较大,视野较广。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山顶的特点来开发公园的景观,尽可能延伸视野,获得全方位的山地景观。再如,山体的山麓地带,其视域则相对有限,将其作为主要的公园活动场所,则需要在山体与城市的过渡地带进行相应的设计。其次,要注意山体公园内游玩路线的设计。因为受山体高低起伏的影响,在道路的开发和组织方面都比较困难。因此,要根据山体的走势选择合适的布置方式,使得道路设计尽可能地充分展现多样性,让不同的山体路线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体验。设计师可以在考虑顺应山体地形上,尽可能地使公园道路与环境相互适应。同时可以利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同时进行,呈现出山体公园道路的立体性,从而为游玩者提供更多的游玩乐趣。最后,要以人的心理需求为依据进行山体景观设计。公园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多的休闲需求,使人们获得身心的放松。为此,在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确保公园内的道路设施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使得山体公园的景观设计真正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

3 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的手法

3.1 城市人文精神在山体公园中的展现

由于地域的不同,每个城市的文化传统也就不同。在设计山体公园景观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城市自身独特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环境,这样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进行人文设计,达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才能有效增强人们对公园的亲切感。当然,在公园建设时不仅要体现人文性,更要维护好山上的花草树木,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适应、相协调。此外,还需要综合利用山地资源,充分考虑到城市山水空间的格局变化,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并且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山地公园景观。

3.2 地域性特色在山体公园中的表现

在山体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地域性,因为地域性是对环境人文和自然特性的反应。在景观设计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山体的自然环境,使得城市的文化风貌建设与城市地域性相协调。例如,在建筑物色彩上的选择就需要与城市整体传统风格相一致,凸显当地人的生活场景,使得人们更好地融入其中,体会城市文化。再如,根据山体的走势选择合适的布置方式,使得道路设计尽可能地充分展现多样性,让人们在游玩时充分感受城市文化。

3.3 注重山体公园的景观空间组织

在构建城市与山体公园道路之间的联系时,要注重做好各方面的连接,比如,山体与山体、山体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做好城市空间结构分析,确保山体公园的景观设计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协调,最大可能完善山体公园的景观空间组织。另外,在分析山体公园的景观效果时,还要注意山体轮廓线的夜景效果,使得夜间的山体景观效果也能与城市相得益彰。

4 山体公园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价值取向――共生性

景观是依附于社会而存在的,在不同的时期,设计表现都是不同的。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山体公园景观设计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必须要有个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初山体公园景观设计仅仅是致力于形式与硬质铺装的组合,设计大多忽视了原始自然的存在。因此,设计要摒弃最初简单而自我的方式,要注重设计空间场地与自然环境的分析,寻找共生性,将山体公园景观设计与自然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城市与自然之间寻找平衡点,将山体公园景观设计建立在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上。

4.2 生态保护

不管什么样的建筑样式,还是什么样的景观设计,都需要考虑到生态保护问题。尤其是山体公园的景观设计,其本身的开发就是在间接破坏原始生态,因此,必须要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设计开发,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理念,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4.3 安全性问题

山地公园毕竟是在开发生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其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问题。不仅存在着比如地质灾害、森林病虫害、洪水灾害等自然灾害,还存在着比如火灾等人为灾害。安全性问题必须值得我们注意。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的原则,做好山地公园景观设计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

5 山体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5.1 地形结构分析

该山体公园占地面积约20hm2,位于江苏徐州市,属丘陵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堆石较多,无植被,如图1所示的万科山体公园的地形图。项目原为采石场,山体开挖岩床裸漏、缺水,对植物生长十分不利,因此,在设计中考虑通过对雨水的集中收集到地块南端现有的集水矿坑内,在旱季期用于植物浇灌,浇灌方式为滴灌。在植物设计上选择耐旱、抗盐碱性强的植物。这个就是要充分考虑地域性,通过分析地形特征,选择合适的景观进行设计。

5.2 景观设计分析

5.2.1 塑造山谷印象,保护生态。万科山体公园最大程度的尊重原有场地,最小限度的建造人工设施,因地制宜开辟简单登山道,巧妙利用场地原有高差,营造不同于其它公园大气开阔的“山谷印象”,如图2所示的山谷印象图。这就是充分利用景观空间组织来营造的景观设计大局,并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坚持城市与自然的最大共生,使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5.2.2 充分保证安全性。为了营造大空间、大场地,借山之势,在市政道路连接处开挖,回填到毛石挡墙的周围,进一步保证了场地的安全性。同时,对重点范围重点覆土,设计毛石挡土墙并种植植被,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保证了场地的安全性。

5.2.3 回归自然,因地制宜。重拾过去的记忆,这是对自然的回归尊重,尊重地势地貌,熟悉来自当地的材料、硬景观和本土植被。在植物选择上,使用能适应喀斯特土壤的植物,例如,刺槐、侧柏等。采用大量适应徐州气候的乡土树种,以及运用人工林藤本植物进行现有林分的合理改造与修复。大量使用本地材料,保持了场地原有特色,只是略加梳理,使公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趣味。我们的使命是自然放松、不突兀、不特意的景观,让人有自然放松的景观感受。这也是应地制宜地进行景观设计,并能巧妙地回归自然,达到很好的协调效果,似乎浑然一体。

5.2.4 充分融入人文情怀。万科山体公园在不同的场地设计上,都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和形式,同时依托于场地不同的人文情怀,给予了场地自己的灵魂精神。这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到好处的人文设计,达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有效增强了人们对山地公园的亲切感。

5.2.5 重塑现代人与山体共生的生活方式。万科山体公园将现代人追求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带进公园,赋予公园更多的功能性,在保持自然特色的前提下,营造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景观,重塑现代人对待山的依赖与山体共生的生活方式。

公园景观设计特点范文2

1.1景观生态学依据

对于任何一个景观来说,其在设计过程中都必须要遵守生态学依据,如果违反生态学依据,无论景观设计得多美,都只能昙花一现,根本毫无价值。对于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设计来说,保证景观的生态学依据是基本条件。在进行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时,要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在保证与休闲农业园格调保持一致的基础上,从功能性、结构性、景观性3方面来进行景观设计,通过对农业生态园区的突出性表现,来提升休闲农业园区的整体生态,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等,能够补偿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景观,将景观的生态补偿性发挥出来。

1.2景观安全格局依据

对于农业生态景观设计来说,景观的安全格局非常重要,是保证整个景观生态状态的基本措施。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景观的安全格局越合理,那么对抗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这对于保持景观格局状态,维护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根据休闲农业园区的服务特点分析,景观安全格局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的面积、数目及其相互之间规划关系上,要保证其能够与观光人口的社会安全水平相一致,进而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位置在安全水平状态上。在景观安全格局设计方面,可以通过景观表达的多样性、破碎度、聚集度以及景观分维数来对景观安全格局进行衡量,以保证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2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典范———中牟•国家农业公园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是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三面环水是典型的休闲农业园区环境。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总占地面积469hm2,规划建设6大服务功能区,分别为农业种植示范园、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农业文化创意园、花卉高新科技示范园、精品果蔬示范园、综合管理服务区。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采取了“一分六”的景观设计模式。所谓“一分六”的景观设计模式,就是将整个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看作是“一”,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整个园区的整体性,以“一体式”规划来进行景观设计。“六”则是6大服务功能区,由于6大服务功能区各有特点,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将各个服务区的特点、优势突出地表现出来,以达到对6大服务功能区的最好诠释。以“农业文化创意园”为例,该园区进驻了多家农业文化创意企业。在进行该区景观设计时,农业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景观设计的主体,以农业文化、巨型果蔬样品以及趣味果蔬成为了该园的主要设计风格。中牟•国家农业公园农业文化创意园当中的一角,以农业文化为主的景观设计遍布了整个园区。这种景观设计风格不仅突出了本园区的特点,还能够以具有趣味性的景观设计来供观光者赏玩,这不仅契合了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学依据,更符合了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美学依据,带给观光者农业生态美感享受。其以“番茄迷宫”为代表的区域性划分的生态安全格局,更突出了各农业产业的特点,所以说,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景观设计对于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乃至整个国内农业园区景观设计都具有代表 性典范意义。

3总结

公园景观设计特点范文3

关键词: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规划设计;玉溪市

收稿日期:2011-07-04

作者简介:李海燕(1987―),女,云南昆明人,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宋钰红(1970―),女,浙江嵊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与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71-04

1 引言

九溪人工湿地公园是我国湖泊治理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公园占地面积约为22.15hm2,是“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中净化出流水质的枢纽工程。公园位于玉溪市江川县九溪镇,它与著名的聂耳文化广场、玉溪大河连成一条旅游景观带[1]。公园总体规划根据现有资源合理布局景区,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景区的经济效益,合理安排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景区;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呈现“一轴、两心、五区”的模式,一轴即一条横向景观轴,两心即公园A、B区内被主干道围合的两个湿地景观中心;五区即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水木年华景观区、渔乡情景观区、凭栏远眺景观区和绿野仙踪景观区。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规划与设计以总体规划的“生态、休闲、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遵从自然过程,充分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完善湿地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道路规划与设计,保证道路系统能够顺畅运行,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公园的功能[2]。融合地域文化特点,以“以人为本、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为设计理念,科学、人性、生态的组合各级游路。在道路布局中遵循3个原则,即因地制宜、科学布置原则;整体性、连续性原则和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创造特色原则。

2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现状分析

2.1 道路现状布局

规划区湿地公园呈狭长带状,被玉江公路分隔为A、B区两部分,两区之间由一座横跨公路的天桥相联,与B区的东、西侧相邻的分别是玉江公路和一条城市公路;A区西南侧与玉江公路相邻,东北侧的是湿地公园的入水口,周围都是农田和苗圃区。现状道路布局表现出几个特点:道路布局过于规整,形成方正的“田”字状的道路格局;无明确的道路分级和相应曲折变化,难以显现湿地的自然性、生态性和自然野趣之感;没有供游人活动、休息、赏景的硬地空间;部分道路尺度、密度分布不合理,没有形成合理的园路系统和功能分区,缺少特色历史文化元素的内涵体现。

2.2 道路规划定位

根据公园的区位环境和湿地的特殊性质,公园定位为娱乐休闲和科教游览性的生态性综合公园。公园与著名的抚仙湖、聂耳文化广场等景点形成游览路线,决定了进入园内的游人主要是本镇、本市内常住人口和周边进入该地的游客,园内游人主要以游玩、休闲、观赏及锻炼为主。

建设方要求公园内不能通行游览车、观赏车,只能通行消防车、园内管理车等特殊用车和非机动车,考虑到公园主要景观是大面积的湿地,决定了园内的主要交通方式为步行。

3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规划与设计

3.1 道路规划布局

道路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其活动的主体。道路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并在设计作品中认真贯彻。九溪湿地公园道路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公园现有道路的分布,在环状道路周围适当位置增加大小不一的景点空间供游人娱乐、休憩,整个园区道路规划形成“两环、两横、多纵”为主体结构的网状道路系统。两环为A、B区的主环道;两横为A、B区的次干道;多纵为A、B区的游憩小路和水上的道路交通。通过三级道路形成的“网状”道路连接公园各景观区,突出展现湿地景观和地方文化。通过公园景观展示和市民参与体验,使市民充分理解地域文化内涵、湿地景观价值,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心[3]。

公园将湿地景观与园林景观结合为一体,道路规划设计与自然性、生态性的湿地景观特性相吻合,赋予引导游线、参与造景的功能,进一步与当地青铜、渔乡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充满自然野趣、具备文化意蕴的道路系统(图1)。

3.2 道路分级

道路设计中遵循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通过道路空间的美学特点和游览者的视觉特性,在遵循环境特殊性的基础上规划优美、亲切、宜人的道路系统。九溪湿地公园全园禁止观赏、游览性的机动车通行,只能采用污染较少的非机动车方式或者徒步方式,结合湿地公园本身的特殊性,将公园道路分为3级,即主干道、次干道和游憩小路。

主干道成环形布局,在两个主景区形成环形与市政道路相连接,是园内人流量最大的行进路线,设计路面宽度为4m,主要满足日常湿地管理、维护、消防等功用,设计时考虑牢固平坦、防滑耐损、线条朴素大方,曲线与直线相互交错运用;次干道用于连接各个主要景观节点,在与环形主干道相接基础上,形成园区的主要游览步道,次干道通行人流量小于主干道,根据园内景观节点的分布特点,游客的行走规律习惯,并考虑到原有道路的分布,路面宽度2.0~3.5m不等;游憩小路布置较为灵活,主要供游人散步游憩之用,将游人引入公园内各地,路面宽度小于2m,通过连接景观节点中每个亲水平台和休憩硬地,将游人引入公园内各个自然角落,采取自然曲折的布置方式。

水岸交通以木栈道来组织实现,主要连接各处湿地景观,道路线形自然曲折,顺地势灵活地穿插到各湿地景区,木质的栈道在绿色的挺水植物间,若隐若现,有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感,营造公园幽静的休闲氛围(图2)。

3.3 道路入口设计

道路入口选址设计是组织畅通道路系统成败的关键,考虑到园区场地特性以及景观分区和节点布置情况,整个公园设计了1个主入口和4个次入口。考虑到道路的交叉缺陷,避免单直、单曲缺点,道路设计曲直串联,消除断头路,避免多路交叉和导向不

明,尽量采用正交,交岔路口尽量采用三岔口,并设计合理的转弯半径[4]。公园游人主要来自北侧的市镇,规划中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为公园集散中心和主景观区,主入口与此相接引导游人进入湿地公园,主入口全开敞式布局,以一个轴线布置的集散广场为中心,中间设置青铜景观小品自然过渡,突出主体景观,也便于游人的集散。公园次入口主要分布在与市政道路相接的公园四角,与主干道相连接,形成规则式和自然式混合的空间布局,通过夹景、借景、对景和框景等空间营造手法,设计不同特色的景观小品和植物配置将游人引导进入整个园区(图3)。

3.4 道路规划与景点布置

公园主要景点分布与道路的布置紧密联系,形成公园内各景区的分布格局。主干道连接主要景点形成环状道路,木栈道和游憩步道连接次级景点并和主干道联系构成网格状道路,使园内的所有景观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3]。

A区主要道路成环状布置,自西至东延伸至渔乡情景观区、凭栏远眺景区和绿野仙踪景区,形成“串珠状”连接,并围合一个中心湿地景观区。将园区分为两条特色旅游线路:一是以自然曲折的次干道为主,连接各个景观节点形成围绕园区的休闲自然风光的旅游线路;另一条是以湿地木栈道为主形成湿地观光旅游线路,通过规则式的曲直变化和垂直空间的层次架空变化来组织湿地景观的视觉变化,提供游人步移景异的游览效果。

B区以主入口和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为集散中心,整条主干道连接了主入口、两个次入口和水木年华景观区,环形道路围合大面积的湿地景观区,构建整个公园的景观核心,环状主干道连接次干道、游憩步道,木栈道穿插其间通往园内的湿地景观,引导游人沿路观景,进入各观赏景区。

3.5 道路设计与文化营造

道路设计中景观文化营造坚持以“保护和延续地域特有人文内涵”为原则,在道路规划设计基础上,将地域文化进行符号化,结合道路路面铺装、围栏、桥、路侧平台和路缘等部位的设计,将总体规划的设理念融入道路设计中。次干道中设计了渔乡路,用“鱼”作为设计元素的源,将它符号化,结合路面铺装纹样来体现江川捕鱼之乡的鱼文化,将“鱼”的纹样布置在渔乡路的出入口,为体现鱼流动的曲线美,并缩短渔乡路宽度,道路中间采用“S”型曲线分为两部分,并用灰、黑色相间的混凝土铺装修饰路面。道路沿线与景观区衔接的地方,以青铜文化展示为主,把江川的青铜器文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举世闻名的“牛虎铜案”到细小的“青铜手镯”,都以园林景观小品的形式展现在这个青铜文化展示娱乐区内,湿地景观区一侧的围栏及亲水平台围栏巧妙的将青铜雕塑和道路和谐的融合。主干道在构建旅游线路的同时形成了一条景观文化长廊;次干道路边的休憩平台和开敞空间中以硬质景观为主,通过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渔网、农业等一些渔乡图案进行铺装饰面营造,展现公园“以人为本、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图4)。

3.6 道路铺装材料设计

主干道为突出整体性、便于通车,采用整体路面。考虑到造价低廉、铺设简单,平整、耐压、耐磨并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和耐久性,全路段用橙黄色的混凝土铺装路面[5]。设计结合两侧植物配置、灯饰等附属景观设施,使道路无论在材料、色彩还是形式上都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

次干道在考虑其在园中的作用和曲折的布置形式,在铺装上主要采用各种块料铺装,它具有坚固、平稳、透水性强、路面放射弱的特点,与路旁的湿地植物相搭配,追求天然质感、大小不一特色,“随遇而安”地散置于湿地景观中央,仿佛浮于水面上,在方便游人穿行的同时,又创造了优美的地面景观,亲切自然,趣味无穷,和湿地景观区形成整体。湿地区木栈道以红梅噶铺设为主,通过规则式自然曲折的手法来构建网状路网,让木栈道及亲水平台与湿地景观和谐过度。

公园内游憩小路蜿蜒曲折布置,道路的形式灵活多变,打破主、次干道的单调乏味。主要采用各种碎石、瓦片、卵石等碎料铺装路面为主,使之形成一种利于排水,低反射,经济使用的园林道路,既充分利用了原有场地建筑拆迁的废料,又充分体现了它的经济、美丽、富有装饰性,并具有灵活性、生态性,使道路更加自然有趣(图5)。

4 结语

九溪湿地公园道路总体构建了“主干道――次干道――游憩小路”的主次分明、和谐交错的网状道路系统,通过道路系统合理连接了各功能区和景观节点,把公园各部分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道路布置曲折迂回,疏密合理,符合游人行走习惯,让游人在沿途体验不同的生境和画镜,并能够达到意境的精神升华。主干路连接各大功能区,但并不穿过各大功能区,使游人在最少的时间内到达各景观节点;次级路连接但不贯穿各功能亚区,通过设计一些意象图案,延续当地的历史文脉;游憩小路联结功能亚区中的各项目斑块。而道路铺装作为公园这个艺术品的组成部分,也是传达园内意境的主要方式,园内采用不同的纹样、色彩、质感表达各景点的意境,铺装设计与整个公园相互依存,使游人的“游”和“观”达到统一,在审美的过程中激发出一种力量,从而获得一种美感的境界和一种特殊的兴趣。

湿地公园是游客较集中的公共游憩、休闲活动场所,大量的人流将依靠道路予以集散分流,并通过道路引导游人进入园内各景区,道路规划应结合湿地公园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各景点的分布,通过合理组织水上道路系统和陆上道路系统,最终形成生态、经济、美观、可持续的人性化道路系统。

参考文献:

[1] 胡贵青.九溪湿地工程即将开工[N].玉溪日报,2007-07-09(4).

[2] 雷 昆.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5(2):23~26.

[3] 谷丽荣.园路设计研究[D].海口: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4]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毛培琳.园林铺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Analysis of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Jiuxi Wetland Park in Yuxi City

Li Haiyan1,Ma Jianwu2,Song Yuhong1

(1.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2.GoldManti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Environment,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公园景观设计特点范文4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平衡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有助于更加广泛的发挥湿地效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加到41.50万hm2。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湿地公园的认知不充分,湿地公园设计上理论和实践未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尚未形成完善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其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公园自然形成的湿地地貌景观缺失,植物多样性不突出,加之缺乏对湿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故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景观设计成为首要工作内容,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1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

1.1湿地公园景观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基础所在,在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前提下,充分整合湿地资源,挖掘湿地文化,发挥湿地生态型、社会文化性和艺术性特点,为广大人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区域。

1.2湿地公园景观构成

其一,水体景观。水体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划分为近岸陆域景观、水域景观和岸带景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域景观主要是通过水流速度、水质和水深来表达水体景观,呈现出汹涌澎湃或是涓涓流水之感,形成池塘、浅潭或是飞瀑等水体景观。岸带景观是受到抄袭影响形成的浅滩或滩涂等水体景观,形成不同类型的驳岸。近岸陆域景观则是为了便于人们观赏和游玩的亲水设施,即平台和栈道等,同时具有引导人流观赏路线的作用,营造出别样的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美观。此外,湿地公园由于水体景观影响,可以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或是出现云雾缭绕景观,呈现出特别的自然景观。其二,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其中湿地植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浮水植物等联合配置,呈现出湿地植物景观。结合植物的枝叶、花、果形状的不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湿地植被自身具有丛生、片生和簇生的特征,根据群植或丛植搭配方法可以形成更加曲折、幽深的景观形态。湿地动物景观中包括湿地水鸟、鱼类和昆虫等,作为一种移动的景观,配合湿地植物景观,可以带给湿地公园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结合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移动放飞和归巢,潜水和觅食均是湿地公园内不可多得的湿地动物景观,具有别样的特色。其三,湿地文化景观。作为湿地公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具备生态景观以外,还包括一系列风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在湿地公园中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形成的生产文化,进而影响到人们日常的饮食文化和住宅文化。(2)湿地改造后留下的痕迹,其中包括具备地域特色的运河、桥梁和建筑等。(3)文化交通形成的景观,包括文学艺术交融的诗词歌赋和书法字画,或是民族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等。

2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出于净化污水和生物栖息地多样化角度,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同时,整合自然资源,合理搭配乡土植物和自然景观,保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合理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2.2以人为本原则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满足人们欣赏水景的需求,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促使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多种角度来感受水景的魅力,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此外,在提供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景观连接起到遮荫效果。

2.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实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搭配,应该注重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特别性等特点,促使湿地水体可以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植物景观的配置需要注重虚实结合,实现色彩的协调统一。

2.4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以便于促进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达到节省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活动与科普活动。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和方法

3.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合理搭配,可以通过地形改造和水文联通,营造独特的湿地景观形态,提升对湿地农耕文化和水体景观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诸如,在湿地公园水体局部景观设计中,不同的溪流和石块,或是郁郁葱葱的湿地植物群落,驳岸自由曲线形态和双螺旋曲线形态等,形成一种曲水流觞的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湿地公园,错落有致的池塘,湿地水体下游和积水区域设置稻田等。

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由于湿地环境的生态环境十分多样,生态效益较为突出,其中包括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其一,在水质净化功能景观设计。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起到环境净化的作用。景观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选择净化能力更高的湿地植物,设置相配套的桥梁和廊设施,实现景观的多重效果。诸如,在景观平面设计中,可以设计为肾脏形,岸带植物可以适当的种植香蒲和芦苇等湿地植物,形成更加错落有致植物景观。此外,为了提升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效果,可以通过对比污水流经湿地的水质变化情况,充分展现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功能。其二,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湿地公园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乡土湿地物种,搭配昆虫和鸟类,维护湿地环境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湿地景观效果,带给游客更加舒适的享受。与此同时,通过配置沉睡植物群落和浮水植物群落,丰富湿地水生环境多样性,把握空间分布规律。在湿地植物设计中,设置人工巢箱,或是在水体中设置岛屿,营造一种更加隐蔽的环境;引导鸟类前往栖息和觅食,将动物群体群居行为充分的展现出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湿地景观。人们也可以近距离观赏湿地动物景观,营造出一种空山幽静的意境。

3.3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设计中,主要是负责引导人们游玩和休息的路线设置,有助于合理引导人流,更为合理的展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其中包括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等,带给人们别样的景观体验,提升人们的关上体验。就静态赏景景观来看,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观赏作用,同时也是湿地公园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景、对景和框景等会一系列手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湿地公园内部景观特色,提升景观多样性。动态赏景尽管则是为了引导人流观赏路线,促使人们可以动态的观赏湿地公园中的景观特色,合理划分公园内不同空间的景观,合理配置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提升湿地公园中景观观赏效果。点景则是为了更加深刻的展现公园文化内涵,营造出良好的湿地公园景观意境,最为典型的即是雕塑和园林景观小品等艺术形式为基础单元。诸如,农耕湿地文化中,农业设施和农业耕作场面,形成与众错落有致的农业场景,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农耕体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营造出湿地体验景观、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和湿地硬质景观,根据设计内容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其中湿地体验景观可以通过优化植物群落配置,地形改造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则是通过配置乡土植物、表流和潜流湿地、稻田等;湿地硬质景观则是通过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展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下,为了可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曼胤,崔丽娟,李伟,赵欣胜,赵玉辉,李胜男,王义飞,张岩.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292~296.

[2]勾波.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胡金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钱新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5]李达.GIS技术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6.

公园景观设计特点范文5

西方古典园林“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迥然不同,它完全排斥自然,追求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③。西方古典园林中主要的部分是建筑物,基本是以大型的建筑物为主体,园中中轴线较明显,主要建筑物位于中轴线的起点,在全园中有统帅的作用,而中轴线周围都会布置有雕塑、喷泉、水池、树木等景观,布局较严谨,讲究秩序美、几何美,比较注重人工化。且道路、建筑物、喷泉、雕塑等都是经过严格配置的,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建造,园中多数都会布置花坛,树池和水池,西方的古典园林主要是以16世纪的意大利园林、17世纪的法国园林及英国园林最突出。

现代园林设计语言

(一)造景艺术语言中国园林的造景手法有很多,点景、借景、隔景、框景、障景、分景、对景等。比如点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用文字的形式,如楹联、匾额、碑刻等对园林内景观及空间环境等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另一种可简单地理解为对园林风景的点缀和修饰,它既可以是一座小亭,又可以是一从修竹,被点缀的随想也不尽相同,山体、水面、建筑群无所不可”④。有很多的物体都可用来点景,楹联、石碑、雕塑、喷泉等都可以,点景的运用比较自由,在现代园林中是造景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法。其次借景,它主要的运用就是把园外的一些景物纳入园林的视线范围内,让人们在园内畅游、欣赏景色时能欣赏到园外的景色,可以丰富园林空间的层次,增强风景的多样性,扩大观赏者的视野范围。如“保利国际广场,坐落于珠江江畔,毗邻历史悠久的琶洲塔公园。在园林景观设计时,为了将园外的琶洲塔公园之景引入到园内来,建筑物的错动布局形成了进入中心花园的重要门户空间。从东南向的门户空间观赏,场地上的林地与远方的琶洲塔公园在视觉上连成一体,琶洲塔公园的林地景观也就成了本项目的借景”⑤。框景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利用门洞、窗户等把一个局部的景观框在特定的框内,使其达到画一样的效果。隔景可以利用一些园内的景观风景,将空间分隔开,园中路边的树就是一种简单的隔景的运用。现代园林的造景手法大多是继承了传统的造景手法,同时又在不断发展,将现代园林景观要素和现代人们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二)造园艺术语言造园艺术有空间布局、地形选择、植被配置、园路铺装、水景营造、景观小品等,在园林营造中,特别是中国的园林,山和水的结合是很重要的。首先就需要考虑整个园林空间的布局和营造。园林中的各个景观、植物、水体、园路、小品等都要根据整体空间安排好。地形是园林景观设计元素中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元素之一,一般人们都比较喜欢舒适、稳定的环境,而地形变化较大会让人感到不适应、不舒服,所以在园林设计时应当避免对地形的大幅度改造,例如颐和园就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其中的万寿山和昆明湖就是利用长廊而分隔开的。植物是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植物不仅具有造型美,还有组织空间的作用,在植物配置时需要注意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景观之间的关系。植物的配置不仅要有艺术性,还要有功能性。“通过植物的带状与片状设计,形成绿色屏障,提供私密的领域空间,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满足人的私密交流;通过植物的特色艺术景观,形成重点景观环境,吸引人气,促进人与人的公共交流”⑥。例如北京玉泉公园就选择了像雪松、大叶黄杨等枝叶发达、枝条的开张角度小的乔灌木,隔离效果最好,适宜形成私密园林空间,人们可以自由地游玩欣赏。又如芝加哥千禧公园中劳瑞花园的树林墙,不仅可以分隔环境,还可以吸收噪声,其中的植物是按照季节配置的,人们可以看到四季的植物。园路铺装和水景的设计很重要,园路可以是砖路,也可以是石路,它可以引导游人按照设计的意图、路线、角度欣赏景观风景,所以园路的设计要与园内的景观相联系,并且风格要一致,利用园路让人们在行走中欣赏景色,融入景色之中。水景是景观设计中不能缺少的元素,大致可分为动水和静水两类,水景的设计应该根据环境、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而且人一般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在水景设计营造中,要尽量缩短人与水景的距离,所以应该在水面上设置亲水平台、栈道、观景桥等景观小品。在设计娱乐水体景观时,要设置开放式或无障碍式水体场地,为人们提供融于水体的机会。例如千禧公园的皇冠喷泉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娱乐水体景观,在水池中经常会看到有小孩子在玩耍,还有其喷泉上变换的人脸都是这个城市中的居民,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与人的互动性。造园的艺术语言最基本的是这几类,当然还有其他分类,人们在建造园林时要充分考虑自然和人的双重因素,秉持以人为本,但是也要天人合一。

(三)建筑艺术语言建筑在园林的营造中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考虑建筑的整体布局,其次要考虑建筑的功能分类,比如实用性建筑、观赏性建筑、沟通景点的建筑等的设计营造,还有地域、民族、社会等关系。一般来说建筑的布局就是在整个园林中建筑所在的位置,还有所占的比例,它由建筑的性质、造型、功能、大小等许多因素决定,为了突出大型建筑的主体形象,比较大的建筑需要建造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地方,而体积较小的建筑可以自由地安排,但是在安排配置时还要考虑园林整体的布局及各景观之间的搭配。园林是集休憩、娱乐、游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所以建筑设计要有实用性的,也要有观赏性的。实用性的有亭子、楼阁、厅堂等,观赏性的有亭榭、雕塑、喷泉等。其中雕塑与园林景观的结合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起到观赏、点景的作用,可以传达各种理念与信息,还可以起到统筹空间的作用。沟通景点的建筑可以是桥、长廊等。我们在营造建筑景观时还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民族等因素,例如在徽州设计建造园林时,就要融合当地的特点,徽州建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粉墙、黛瓦、马头墙,还有著名的三雕等都具有地方特色,所以就需要与这些特点相协调、统一,再融入现代因素进行设计营造。

结语

公园景观设计特点范文6

关键词:公园绿化景观 设计原则 理念探索

前言:

公园是供人们休息和开展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绿化景观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在一个相对愉快的环境中活动。充满艺术气息的绿化景观不仅可以增加公园整体设计的艺术效果,还能提升绿化景观的艺术价值。

一、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开始逐渐引入城市公园建设,一方面是因为公园绿化景观是一个整体建筑项目,可以为人们生活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无论是城市公园还是大型独立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已成为了一项重点的研究项目,在园林建设中的设计地位非常突出。因此,在植物景观和区域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艺术、绿化景观设计都能表现出不一样的艺术美[1]。同时,与古典园林不同,现代公园在绿化景观设计上更注重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呈现公园绿化景观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丰富绿化景观的使用性能。

二、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一般情况下,公园绿化景观分为两大部分,植物造景和区域空间景观,在这两种景观形态中,植物造景可以优化公园中的植物配置,让植物在整体景观设计中展现特殊的风格美。同时,地域性文化特征让区域空间景观的设计重心偏重于文化,实体植物景观与空间景观的完美配合,是公园绿化景观设计的宗旨[2]。

2.1设计原则

2.1.1景观资源配置多样性

一处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景观一定是由多种植物配合完成的,所以一个植物在绿化设计中必须与其他植物产生共生效益,在特殊设计环境下,转变存在形式,或变成丛植、花坛,或发展成植篱。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形式,景观资源的多样性是不曾改变的。

2.1.2“以人为本”原则

因为公园中的绿化景观所占的区域空间最大,所以在开展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利用好绿化景观与公园地势形态、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的优势,充分表现出“人本文化”的设计特色。同时,在特定的拓展空间内,植物、公园公共建筑、固定植物都需要融入绿化景观设计中,促进绿化景观的人性化、立体化、健康化发展。在人文思想的影响下,现代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原则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鉴赏角度,从多元文化角度分析景观设计内容,并重新定义了绿化景观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和应用价值。由此可见,“以人文本”原则是公园开展现代绿化建设的核心依据,是推行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项目的必然手段。

2.1.3功能性原则

绿化景观设计不仅要体现良好的艺术价值,还需在具有艺术欣赏能力的同时,通过融合设施建设提高绿化景观的功能性。公园中不仅有绿化景观,还有很多公共设施,这些公共设施供人们开展娱乐活动,如果绿化景观脱离在人们生活之外,则其欣赏价值将会大大降低[3]。因此,绿化景观应结合公园中公共设施的使用性能,在符合设计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拉近绿化景观与公共设施间的距离,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时刻能够体会到绿化景观所带给他们的“正能量”。

2.2绿化景观设计主要内容

在公园绿化景观设计中,特色植物和花卉的合理分配、景观修剪模型、园林建筑景观配置等问题是设计的主体内容。以植物为主体设计内容的绿化景观设计工作,各种树木和花卉的设计修剪工作格外重要,不仅要突显绿化景观在公园整体布局上的交相辉映,还要详细记录并规划相关种植、布置方案。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2.1入口景观布局

入口景观是公园的门户,所以在这个地方,绿化景观必须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分布,各种树木和植物在排列设置上要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对称性。通常,公园的入口景观会设置一个标志性的绿化景观,来突显公园的的艺术价值和景观地位。所以入口景观应以大面积平面树池和花池为设计背景,采用高大乔木的对应布置,并配用精湛的修剪技术,将绿化景观修剪成符合公园文化特征的景观[4]。

2.2.2绿化景观和水体景观的融合设计

大型水体景观是公园中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所以绿化景观应在设计上突出两者景观特征的融合性和关联性,既突显出绿化景观的植物设计的艺术价值,还应烘托出水体景观的自然驳岸式水池,给人们营造出一种山水融合的自然景象。在这种景象的感知背景下,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在更能满足与人们享受自然的活动需求[5]。

2.2.3绿化景观的特征设计

与大型主题公园不同,小型公园偏重于采用人造山体进行景观设计,因为人造山体在地质结构和材料性质上都远不如真实的山,所以如果要想突显出人造山体的自然特征,必须依赖于绿化景观的特征设计,在山体周围创建绿化带,并以人们活动路线为中心,在道路两侧增设“自然景观”。依靠绿化景观特色设计,不仅人造山体的先天漏洞得以填补,公园的整体景观布局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三、公园绿化景观设计理念探索

本文通过对公园绿化设计内容以及原则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可知,公园在景观设计上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在现代生活需求的影响下,绿化景观设计必须转变传统设计理念,以创建现代化综合性景观园林为目标,开展绿化景观设计工作。结合上述内容,本文总结了以下两点景观设计理念发展内容。

3.1设置娱乐休闲区

由于绿化景观养护起来非常困难,所以目前大都是公园都不会在娱乐休闲区设置过多的绿化景观,以防止景观被破坏。但是,随着人文素养的提升,绿化景观融入人们休闲娱乐区是必然选择。如在儿童游戏区设置动物形状的植物,利用绿化植物维护儿童安全,作为一种自然屏障,将儿童围禁在一个安全的地区活动。

3.2烘托文化主题

在特色建筑周围,可以利用绿化植物平面造景的色彩和三维立体效果搭建一个具有功能性的绿化景观群。延伸活动场所与绿化景观在空间上的关联作用,帮助人们指明活动范围。同时,也可以利用景观自上而下的景观层次变化,提高公园中文化建筑的景观特色,让公园内每一处建筑所体现的景观文化内容各不相同[6]。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公园是向全面开放的娱乐场所,作为重要装饰元素的绿化景观,其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对公园使用性能的主导作用非常强。因此,设计师必须认真统筹区域内公园的文化特色和绿化景观特征,通过专业的规划设计,营造一个完美的自然与现代化建筑相互融合的设计布局,以提高“景观建筑”在公园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佳.浅谈园林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4):168-173.

[2]成国涛.铁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3,14(28):135-142.

[3]雷正杰.湖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13(08):109-112.

[4]雷振林.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艺术语言[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3):156-173.

公园景观设计特点范文7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园是一个给城市的居民提供休息娱乐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在城市的发展中,其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北方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北方城市自身的特色去统筹设计思想,使得北方鲜明的季节特性得以充分的体现。

1 季节性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遵从自然因素的地域性

景观的设计在整个城市的建设中在起到装饰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地文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体现,北方的很多城市在温度和湿度上呈现出了非常大的差异,所以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北方城市公园的户外活动空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同时我国的很多北方城市在冬季的时候通常是以冰雪景观为主,在很多北方地区在活动上还有很强的自发性,,这也体现出了非常盛大的冰雪文化。

1.2 组织空间功能的灵活性

北方很多公园景观都给人一种非常丰富的视觉感受,所以在不同的季节也要设计不同的景观,这样才能在多个季节保证其正常的使用、如果出现了非常恶劣的天气会使得景观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得到充分的使用,所以北方城市公园在设计的国产剧E中要把各个景观之间的特点相互融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景观视觉效果的丰富性,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1.3 考虑造景的协同性

在北方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都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场地的特性和基本特征,在协同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融合,同时还要将各种因素进行适当的组合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景观的整体性。北方城市公园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各个景观要素的协同,在精神上也要更好的做到协同,这样也使得城市空间有了更加丰富的实际意义。

2 北方城市公园季节性景观设计的策略

2.1 优化北方城市公园景观的格局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更加积极的去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气候的变化是非常剧烈的,天气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资源和表现,在夏季,阳光和水分相对比较充足的季节,人们的心情也是比较喜悦的,所以也会有更多的人进行户外活动,冬季的时候,很多北方城市的人们都会看冰雕和滑雪等,所以对北方城市而言,树木和阳光的种植更加的能够凸显出其实际意义。城市公园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多功能都是人工方式创造出来的,自然季节的更替使得公园内的设施必须要具有非常好的适应能力,所以采用人工景观可以有效的提高整个景观的适应性。

2.2 组织北方城市公园景观功能布局

北方城市景观资源和活动的相关内容都会和季节的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北方地区的城市在不同的季节就会存在着和季节相对应的资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其就是一种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在北方城市当中,冬季就会出现非常多的独特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完全可以建设餐厅、旅馆、或者是其他功能性的场所,每一个功能性的场所都能让园林景观更有自己的特色,甚至成为人们记忆中园林景观的经典。

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发起主体活动,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对景观的形式和景观的活动产生一些更加积极的作用,在设计中,应该将景观和人以及情境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最为主要的特点,同时也更好的满足人们进行室外活动的需要。

2.3 塑造北方城市公园景观形态

在对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尽量建立在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场地。尽量不要破坏原生态系统,同时要采取措施恢复己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注意保护优美的自然天际线和景观节点之间的视觉廊道。

分散布置的水域形态在现有北方景观的理论研究中,对于水体大都提及在北方城市适宜小而精致的水体。然而,在北方城市由于自然形成或是人工引水形成了一些大面积的水景,对于这样的水面可以通过岸线限定和形式设定的手法,在不改变水体规模的同时减少水体占地面积。景观中分散布置的水域形态不仅可以将水面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面积,曲折环绕式的岸边和植物种植更是起到了冬季气候防护的作用。例如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风铃水岸的景观设计设置了丰富多变的水域形态,通过水体边界的设定环绕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水域面积,在夏季的水谷、花岛、气雾湿地、阳光沙洲和胡杨岛林等空间中满足多样的水景活动。在冬季利用较大面积的水体设置为滑冰场,其他小型水体设置适宜场地需求的冬季景观。

水体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其形态有赖于与水体相结合的景观要素,因此通过水体与其他要素的结合也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冬夏景观形式。例如在池壁的设计上可以考虑阶梯式处理,上升的台阶可以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形成阶梯式的跌水景观,而在冬季台阶可以作为体息座椅,也可以作为景观中的雕塑景观。下沉的台阶在夏季呈现出水池的概念,在冬季可以人工浇筑成冰场,在冬季成为独特的活动区域。水体与雕塑、植物、山石和铺地的结合也是常见手法,这种设计增加了水体景观的灵活性和生命力,展现水体的流动美和意境美。在冬季无水的状态下,雕塑成为景观中的标志物,植物展现自身的姿态美,而山石在冬季则营造出枯山水的意向设计,铺装则是户外活动的广场。

北方城市公园景观的时序变化主要体现在季节性和自然演替等。时序美是指随着季节的更替形成的差异性景观,是景观时间序列的综合反应。以植物景观为例,在城市公园中植物从发芽到凋谢的自然过程,夏季枝叶茂盛形成的闭合空间,冬季树叶凋谢形成的半围合的空间等,这些具有直观的感受和观赏价值,人们通过植物变化可以感受到季节的时间变化和环境的空间变迁。

景观形态的规划还应包含景观意蕴的领悟,人们对北方景观季相美的体验是在主体的参与和环境依存中取得的。因此在北方城市公园景观系统中强化参与性,一方面要将简单的观赏活动变为观赏体验活动;另一方面,要利用可激发多种感觉的造景要素,创造有利于触发参与和体验、感悟的空间和界面。

结束语

北方城市的园林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和南方的很多园林景观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因为北方的环境和气候和南方地区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设计者一定要把握好当地的气候特点,同时也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在给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可以在城市公园中获得更好的享受,真正的发挥城市公园的实际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乐趣。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设计特点范文8

关键词:咸阳城市文化背景;咸阳渭滨公园设计;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201-01

一、咸阳公园的地域文化背景

咸阳城,又称五陵园,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以及礼制建筑高度密集区。另外渭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咸阳的母亲河,在此形成了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当前,咸阳抓住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机遇,对乾陵、茂陵、昭陵、汉阳陵等世界级历史遗存进行策划、包装和推介。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一切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手段、文化元素以及符号都得到了综合应用。渭滨公园位于咸阳的渭河滨河。在经过了近40年的开发建设,渭滨公园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园林、古代建筑、游乐、养殖、观赏、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其景点以人文建筑为特色代表。渭滨公园设计的地域文化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方面。渭滨公园位于咸阳的市中心,滨临渭河,西接秦都区,与西安隔河相望,当地的民风民俗、咸阳市的古建群与现代大都市建筑元素的融合使渭滨公园置身于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氛围中,加上渭滨公园自身在园林设计方面上以保护当地古建文化特点为原则进行自然园林的设计,这就为渭滨公园积蕴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2、历史文化背景方面。两千多年前,咸阳就曾经是世界上最为华丽和雄壮的一座都城。咸阳素有“秦地最胜,无如咸阳”美誉,它的声名流传至今,其历史地位更是人所共知,咸阳从建都时起,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种植松树,在都城周围形成了许多以自然景观为依托的的园林式建筑群,如今咸阳渭河、泾河、沣河,三河交汇,400万亩林地郁郁葱葱,早已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咸阳的魅力就在于其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市民素质的提升,人们的绿化经营,使咸阳公园验证了“最能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是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之说。

3、园林设计方面。咸阳公园的园林设计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即在原有的传统文化元素上增添现代都市文化元素,比如渭滨公园秦园的设计,秦园设计和其它园林的园中园最大的区别在于采用秦代建筑格调,从而引人人胜,使游者置身其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秦园的建筑内容较多,满足旅游者对历史文化感染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向世人展现秦朝的文化形象。

二、咸阳公园的设计特点

1、景观的地域性。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是古代帝王陵墓的聚集地,咸阳境内的景点多达4951处,五陵塬上有28座帝王陵和400余座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陪葬墓,绵延百里,星罗棋布,素以“秦都、汉陵”闻名于世,堪称“中国地下历史博物馆”,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群”。在立足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同时,考虑周边环境、景观资源,景观构建上借鉴咸阳湖景区的构造手法和理念,充分利用渭水和周边咸阳的资源优势,使公园和咸阳湖景区给人的享受联系在一起。现在,咸阳正在规划遗址公园的建设,其中就包含了地域性很强的文化特色,有人指出,秦风的古遗址公园建设将会成为咸阳一张形象王牌。

2、文化的地域性。咸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三大碑林之一的昭陵的70余通书法名碑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茂陵石刻,以其造型简洁粗犷,创意大胆新颖,刻功精准细腻征服了无数专家和游客;昭陵六骏用高超的雕刻艺术记录了唐王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的千古功勋;后稷教稼台犹如写在大地上的中华农业史书,记载了炎黄民族发展农业、树艺、五谷远在世界各国之先的光荣历史。另外,咸阳宗教文化影响深远,西北最高的砖塔一崇文塔、西北最高的铁塔一北杜铁塔等一大批佛塔,以及大量的宗教石刻,都是极其宝贵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旅游资源。三原城隍庙、咸阳博物馆都是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以至于在渭滨公园的设计中,保留了大部分的传统文化的影子,形成了以古建群以及自然园林为主的现代公园风格。

另外,以黄土文化为特征的民俗风情旅游极具特色。以礼泉、秦都、兴平、乾县、旬邑等地为代表的民俗风情、秦汉文化、秦汉歌舞及社火、剪纸、皮影、牛拉鼓等民间艺术,以“乾县四宝”,“三原小吃宴”为代表的地方风味小吃,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咸阳公园的娱乐服务设计,正是体现关中风情的民俗特色。

3、生态的地域性。咸阳属于黄土高原气候,公园的设计,很注重生态的保护。尤其是在公园景点的配套设施上,除了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以及满足一般公园自身应有的生态、游憩、集散等功能外,还建立了城市绿地系统,以调节城市小气候、降低热岛效应、构建城市景观结构等。

结束语:咸阳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古建筑遗址为代表的古建群是咸阳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个亮点,咸阳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包括服饰、饮食、歌谣等方面的文化传统,据此,咸阳公园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在景点规划上体现出咸阳地域的独特文化。

作者单位:咸阳市旬邑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陈红.公园改建工程设计的几点思考――以佘姚市阳明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09,25(9).

公园景观设计特点范文9

中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 城市中心公园景观设计存在问题

1.1盲目追求“档次”。公园设计方面太过于追求档次,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公园设计,似乎成了“比美的竞赛”。而笔者认为对于公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但对于精品景观的创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档次”,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认真思考和对待。

1.2对原生态的考虑不够。公园设计本来就是一种绿色环境体现的载体,其应当更多地注重生态环境的设计体现,因此公园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采取原生态设计。

1.3对人的需要和人性的关注不够。城市公园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人获得心灵释放的地方,让工作压力的心情得到缓解,因此公园设计应当注重人的存在。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

2.景观设计应遵守的原则

2.1同步规划原则。建设单位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时,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将园林景观规划同步规划,以达到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2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宜人的绿色环境为宗旨,充分满足人的需求和审美取向。园林绿地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庇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2.3生态优先原则。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在设计中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2.4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护湿地和自然水系,减少填挖土方,公园、绿地的改造要保存其遗韵和历史信息,保护如古树、大树等原有植被,原有建筑和布局。绿地设计要从城市的自然环境、地域特征等出发。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园林绿地设计中,突出地方园林特色。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注重开发和利用乡土树种,适当利用经引种驯化后适生的新优外来品种,丰富植物种类。

2.5植物造景原则。运用植物的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多样化等特征,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提高生态效益。

2.6整体协调原则。构景要素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宜彰。

3.加强城市中心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3.1公园区域空间设计

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对于公园设计相当重要,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对于公园内的开敞空间较大处,可适当做些地形处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这样更能丰富景观层次。

3.2植物造景设计

植物在公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设计手法显得相当重要。根据设计实践效果来看,公园绿地内部用地比例根据用地类型和用地面积确定,其绿化、建筑(构筑物)、园路及铺装场地、水体等用地比例要满足规范要求,其中绿地率控制在75%以上。游园设计应以植物造景为主,讲究街景艺术效果并设有一定的休息设施,绿地率应达到65%以上。休闲、景观为主的广场绿地,绿地率应达到60%以上,其它性质广场绿地应结合实际,尽可能提高绿地率。

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

在公园植物竖向设计上,考虑用苗木、构筑物(亭、廊、花架、景观柱等)跟平坦地势之间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组团,突出公园的景观层次。考虑到道路及绿化排水,标高设计上以自然地形稍加平整,利用场内挖填土、外购部分种植土来满足公园的土方需求。既保证了排水通畅,亦能节约财政支出。部分地势较低处为亲水休闲、活动、嬉戏区,主要有亲水平台、游船码头、沙滩休闲、滨河栈道等。

3.3公园设施设计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绿地中设置的照明设施应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照明设施宜采用庭院灯、草坪灯与射灯相结合,色彩、照度应根据功能需要而定。对于绿地内条凳、座椅的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平均每一公顷陆地面积的座位数一般不少于20个,且合理分布,并根据场地条件可设置必要的健身器材。园林广场铺装尽可能使用硬质透水材料,形式及色彩搭配应具有一定的图案感,不宜采用无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公园、游园、广场出入口及园内公厕、游道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3.4人的参与性

公园的设计,强化每一块区域的特定功能,创造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运动场地,来满足市民、游客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为此对于设计水嘻游乐的,应凸显大水面,体现水的灵动,使游人更能接近于水,突出亲水性。强化水面的视觉效果,给人视觉上带来冲击力。营造连续、动感、自然的水岸线,呈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画卷。

4.结语: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公园景观设计方面的不足,明确公园景观设计目标,提出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学、以人为本和美学原则,同时探讨公园景观设计手法,旨在能为公园景观设计提供有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涛.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科技传播,2011,28(09):118~11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