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集锦9篇

时间:2023-10-30 11:18:28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ourism consumption also changed.The current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experience economy, while forest tourism recognized and welcomed by the people. However, the current experience of China's forest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not meet people's need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analysis of the main points of Forest Park to experience the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Forest Park; experienc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52 Q149 文献标识码:A

森林公园是集旅游、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公园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但其在体验化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在本文中解析了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的规划设计。

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体验设计是以消费者的有效参与为前提,以消费体验为核心,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感受到美的过程。因此,森林公园的体验设计的总的理念,应是一切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而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参与性的原则

当前,许多的文娱综艺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华汉字拼写大赛》、《开心辞典》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节目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比较强。而旅游体验也是调动旅游者积极性,让旅游者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感受到快乐。

但当前森林公园仅仅停留在观光和休闲这个层面上,给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种静态的体验,因此缺少相应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因此,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增加参与性较强的景点和项目,通过更新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等,增加娱乐性和参与性较强的内容。

可持续的原则

现阶段,网络和媒体所宣传的森林公园旅游还停留在自然旅游这一层面上,而这一层面的旅游活动强调的是森林公园旅游的自然属性,但是忽略了可持续性这一属性。

因此,为了把握住森林公园旅游的方向,实现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体验化设计中,必须从制度上入手来加大公园森林植被的保护力度,通过公园内部服务设施的朴素化等,控制影响森林资源的因素。

此外,森林公园的开发可当地的居民合作,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森林公园的开发与保护当中来,实现森林公园体验化设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保护性利用的原则

旅游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实现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当中,接近25%的保护区形象受到损害,而超过10%的保护区出现了资源退化的情况,而3%的保护区出现了大气污染的状况。这就要求在森林公园体验设计中,必须遵循保护利用原则。

而遵循这一原则,就需要使人们认识到森林公园实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宣传保护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目标,可对公园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保护利用意识,来间接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性。

二、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规划设计重点

(一)确定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设计的主题

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规划主体,首先必须要有一定吸引力,从环境、地理位置以及自我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改变人们的习惯。

而森林公园的主体影响力应该较大,通过旅游者的体验,可以增加游客的现实感。比如神农架森林公园通过建立科普馆,解说“野人”的故事,把珍贵动植物的标本加以展现,游客置身其中,好感自然增加,因此其森林公园旅游获得成功。再次,主题的整体性要好。森林公园的主体应当显示协调性,根据景区的特色、旅游者的需求等,确定各个季节的主题。最后,公园的景点必须尽可能多,以此来吸引游客。

合理规划森林公园的体验旅游项目

适度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新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吸引年轻一代的旅游者,而新增加的旅游项目则应集中在冒险旅游项目上。冒险的旅游项目,可让旅游者通过亲身的体验,感受到紧张和刺激。

此外,森林公园体验化规划设计还可以增加森林探险、健身游以及风情游、高山滑雪旅游等项目,但是这些旅游项目必须具备吸引旅游者的特点。由于这些旅游项目的风险均比较大,因此,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安全设施,确保游客在体验式旅游中不会遭受安全方面的威胁。

营设森林公园体验的气氛

森林公园体验景观的主体是游客体验的基础所在,但是其还必须通过深刻的印象来实现。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设计来营设体验景观的氛围:第一是视觉设计,第二是听觉设计,第三是触觉设计,第四是嗅觉设计,第五是活动设计,第六是其它设计。

其中,视觉设计指的是通过捕捉景观的颜色、外形和大小等,从而使旅游者对景观产生一定的印象。视觉设计是森林公园体验式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基本的一项设计,其设计对象主要包括森林公园中的森林、建筑、文化产品等,通过视觉设计可以使游客获得美的享受。

听觉设计指的是有效利用森林公园中的各种声音,比如把高山流水的声音与风水碰撞所产生的美声柔和到一起便可以受到良好的听觉效果;而这样的听觉设计通过游客的想象,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色彩。这也就是说,通过合理的设计,声音也可以显示出多种色彩。

嗅觉设计指的是利用森林公园中的各种花花草草所散发出来的幽香,影响出可以愉悦游客身心的氛围和环境。在森林公园中,不仅有着清新自由的空气,而且空气中还满含香气,定会让游客陶醉其中,从而使游客流连忘返,带给游客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和体验。

而其它设计指的是整合多种感官刺激,把吃、穿、住、行等各种服务通过让游客体验的方式整合起来,从而给旅游者创造完整的旅游回忆体验。此外,为了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旅游体验,公园还可以开发多种旅游纪念品供游客选择购买。

结语:

当前,在森林公园的开发利用当中,体验式景观设计是一个较为棘手和重要的课题。森林公园体验式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可持续性、参与性和保护开发利用性这三个原则。同时,在设计景观时,应当站在旅游者的角度,一切以游客的需求为根本指南,实现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能开发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吴琴香.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2]闫奇峰,廉伟.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城市设计研究,2013(1)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要素, 主题, 功能结构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waterfront landscape park design more and more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design field, its specific waters landscape elements for designers, provides a more rich material; This paper mainly in ninglang y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ChaHe landscape park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use its unique elements rich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park.

Keywords: elements, themes, function and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P43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滨水景观是城市设计中常遇到的一种形式,其特有的水域景观要素使得其在规划设计上的形式多样,灵活度更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滨水景观公园设计具有一般景观公园设计中所没有的特色。下面就以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三岔河景观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浅析一下滨河景观公园规划设计中的要素。

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处;县城距昆明568公里,距丽江139公里,距成昆铁路金江火车站328公里。三岔河滨水景观带位于宁蒗县新城区南部,宁蒗河西岸,泸沽湖大道与规划经一路之间,整个用地面积约8公顷。其项目所在地南面是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北面是县政府用地和教育用地;可以说三岔河滨水景观公园便是这个新县城的“绿肺”,是提升整个县城环境的核心点。因此,让设计者首先想到的设计要素便是其功能定位和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根据项目的特点,设计者提出了以河流保护、生态修复、宁蒗彝族文化展示为主要目的,兼具防洪、休闲、观光、游憩、康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亮丽风景带这样一个功能定位;同时,在规划任务中着重强调通过规划设计完善和丰富三岔河沿线城市景观,为城市空间的拓展及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设计将着重体现三岔河段滨水区及周边环境的地域特色,反映人水和谐的共生关系。

在提出了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后,便是对规划主题的明确,一个好的规划设计方案必然要有一个吸引人的主题,甚至为了完善主题,可以出现对主题进行补充的副题。以三岔河滨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其对主题的定位是城市彩带——宁蒗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县城,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彝族服饰也是这一民族的一大亮点,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将彝族的歌舞、服饰等元素融入到设计中便是城市彩带——彩带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从大的空间来看,植被设计不是简单的绿色,而是通过变化的色叶林的生长,形成一条彩色飘带,一条宁蒗县的彩色飘带;项目规划用地呈带状分布,中部贯通三岔河,结合民族特色,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自然联想到“舞动的彩带”,象征城市的魅力与活力,因此,以“城市彩带”作为项目规划的主题。

从这一主题出发便引申出了整个三岔河景观公园规划设计的结构——一带、两轴、三中心。其中一带为沿三岔河景观带;两轴是沿规划支十四路和支十五路轴线;三中心为毕摩文化广场、“火把”广场、大兴广场。提出景观结构是为了更好的对规划功能进行划分,而功能分区作为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继主题之后又一决定设计作品好坏的一大要素。以三岔河滨河景观公园设计为例,其规划分为两大区:宁蒗彝族印象区和科普康乐运动区。之所以这样分区,是考虑到其周边环境和用地性质而得来的。宁蒗彝族印象区靠近泸沽湖大道一侧南北用地分别为商业中心和政府用地,此区域以展示宁蒗彝族文化、民俗为主题,使其成为宁蒗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也将成为市民活动交流的舞台。毕摩广场与“火把”广场隔河相望、相互呼应,方便市民举行节日集会。科普康乐运动区靠近县城居民生活区,南北为居住用地和教育用地,因此该区以展示科普知识,市民健体、运动为主题,是宣传科普知识,强调教育展示的同时给市民营造一个健体、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设有游览、羽毛球、烧烤等休闲活动项目。

在滨河景观公园设计中除了以上几个要考虑的因素外,为了使设计更完善还要对滨水驳岸、灯光布点、植物配置等要素进行专项设计。驳岸护堤是陆域与水域的过渡地带,岸线景观设计常采用人工自然石驳岸、草坪植物驳岸、湿地堆积石驳岸、硬质阶梯驳岸、栈桥驳岸等几种形式,考虑到防洪、防止水土流失、丰富景观等要求,大多数的滨水岸线将会修建防洪堤,并且泊岸还要适当考虑景观设计。灯光照明设计包括主景区、植物照明、水域照明三部分。其中主景区包括各出入口、标志构筑物、休闲运动空间等,灯光设计主要突出广场及构筑物的绚丽设计,营造出一个舒适、淡雅的空间环境。植物照明重点表现出园林中的“形”与“色”。在树林区中灯光环境营造出明暗有别的效果,进一步表现出植被的层次感。水域照明在于彰显出软景在水面形成动态富有韵律的波光倒影,表现水域与其它区域的不同。在植物配置方面,主要考察现状用地内植被的长势情况,保留可利用的树种,多在设计中使用本地树种,并处理好乔木与低矮灌木之间的关系,以形成结构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公园的设计是要在综合考查项目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和项目自身的要素特点,首先要提出设计主题,并根据主题提出设计任务和功能结构,除此之外还应对设计中一些关键要素进行专项设计。一个成功的项目并不是一个或者一些要素的相互叠加,而是其中所有要素和谐共存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林焰,滨水园林景观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金广君,日本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概述,城市规划,1994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3

调研报告

班级:建筑学班

姓名:

学号:

人民公园景观规划调研大纲

1.

引言

2.

区位分析及自然地理条件

3.

功能分析

4.

空间布局分析

5.

道路规划分析

6.

绿化设计分析

7.

小品设施分析

8.

景观及道路规划设计评价

1.

引言

城市公园,是供城市公众使用的园林,为“供公众游览

、观

赏、休

、开展户外科普

、文体及健身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

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休闲娱乐有了更多的需求。在工作之余,去公园散步、娱乐、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公园因其在城市生活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受到普遍重视,如何营造宜人景观,发挥其应有功能,成为设计者追求的永恒主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公园应该都不陌生。茶余饭后,休闲娱乐、同学聚会、逢年过节、畅游古迹等等都离不开公园的陪伴,总之公园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个休闲放松之地。但是,我们作为一名建筑学学生,身处公园,玩耍嬉戏,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个游园者的角度来看待它,并不会做过于深入的设计规划方面的探讨。如今有计划地走进郑州市人民公园,从多方面了解这样的一个综合性公园如何得到规划和利用,颇有心得。

2.

区位分析

郑州市人民公园坐落于郑州

市中心地带,东起二七路,西至铭

功路,南至西太康路,北至金水河

。1951年辟为公园,1952年8

月1日正式开放。公园面积30.14

公顷,其中水面积3.37公顷,绿

化面积25.41公顷,是解放后兴建的第一个综合性公园,也是郑州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园内有“彭公祠”、“胡公祠”,

他们的存在使公园多了一份内涵。它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公共场所,娱乐设施有摩天轮、过山车、海盗船、旋转木马、流星锤、碰碰车、蹦极、水上乐园等。整个公园有参天的大树,有茵茵的绿地,有荡漾的湖水,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郑州人民公园位于市中心,是繁华城市的一个安静之地。周围的主要干道有金水路、二七路等等。因为公园位于二七塔附近,是郑州最繁华的地段,也是通往市中心的必经之路,所以交通流量也很大,为了避免交通拥堵,公园设三个出入口,且都向内退让很大空间,也使公园与周围建筑、道路有所分割,因此周边交通还算便利。

公园周围建筑大多是商业建筑,一般都比较的高大、宏伟,因此建筑的高度也会对游客的心理造成影响。据调查和统计得知,大多数游客对周围建筑的高度对自己休息时的心情都会造成影响。周围建筑如若太高,会使得周围空间显得逼仄,对在此游玩和休息的人们造成一种压抑感,使人们不能得到想要的舒适度。另外一方面,由于来自高层建筑的高楼风有时会对行人造成不适和伤害,那么被高层建筑包围的公园也会在一些时候受到高层建筑的影响。而且建筑密度比较大,与公园相挨紧密,分割不太明显,从视觉与感官上不能达到人们理想的舒适效果。

气候

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光照充足,旅游活动不受季节限制。春秋季节,冷暖适中,可着毛衣、风衣;夏季炎热多雨,注意携带雨具。冬季寒冷而干燥,要穿羽绒衣或大衣。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31C,降雨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

3.

功能分析

在人民公园的规划工作中,分区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游人的游憩和娱乐要求,合理、有序的组织游人在公园内开展各项游乐活动。同时,根据公园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状况、水体、原有植物、已存在并要保留的建筑物或历史古迹、文物情况,尽可能的“因地、因时、因物”而“制宜”,结合各功能分区本身的特殊要求,以及各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园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区规划。根据公园规划中所要开展活动项目的服务对象,即游人的不同年龄特征,儿童、老人、年轻人等各自游园的目的和要求;不同游人的兴趣、爱好、习惯等游园活动规律来进行规划。必须指出,分区规划绝不是机械的区划,尤其大型综合性公园中,地形多样复杂。所以,分区规划不能绝对化,应因地制宜,有分有合,全面考虑。

人民公园功能区域分安静休闲区(西部、南部、东部)、娱乐活动区(北部)和办公管理区(东北角)。其中安静休闲区包括专类园区(牡丹园、竹园、樱花园、盆景园),综合园区(玉棠园、怡情园、欧风园)及纪念园区(胡公祠、彭公祠);动区包括东西两个游乐场、莲花池广场、游船区。

1.观赏内容

游人在城市公园中观赏山水风景,奇花异草,浏览名胜古迹,欣赏建筑雕刻、鱼虫鸟兽以及盆景假山等内容。

2.文化娱乐

露天广场(供演讲、老年人唱戏、晨练晚练等)、读书区(卖书摊、阅读区)等。

3.儿童活动

公园的游人中儿童占很大比例,一些公园的统计数字表明,儿童约占1/3左右。所以在人民公园中,除了刺激的成人游乐区之外,还设有一个大面积的儿童游乐区。

4.老人活动

老年人活动随着社会发展,中国老人的比例不断增加,大多数退休老人身体健康、精力仍然充沛,在公园中规划老年人活动区是十分必要的。人民公园中心的莲花池广场是个唱戏下棋的好去处,经常能看到人群济济地围成几圈在看戏,或者个把老人拿着大毛笔在地上蘸水写大字引来众人围观。在手语岛沿岸也有亲水水岸,供休息垂钓、沿河散步、锻炼身体。

5.体育活动

不同季节,开展溜冰、游泳、旱冰活动,还设有室外乒乓球区、羽毛球区、太极拳场等。

6.公园管理办公、花圃、苗圃、盆景、荫棚、仓库、车库、变电站、水泵房等。

另外,综合性公园应配备以下活动配套设施,如餐厅、小卖部、公用电话、园椅、园灯、公共厕所、垃圾箱等。

这些公园内的设置内容之间互有交叉、穿插,令游人步移景异,并且能在近距离范围内找到既能找到活动区、游乐场,还能很快寻得一处幽静之所,颐养身心。这就要求动静之区必须就近连通,并且互不干扰。这也是设计的难点。

在园区道路设计上,结合公园的出入口、地形设置园区主要干路,务必保证通过这些主要道路能够顺利抵达各个小园区,另外一些曲径通幽的小路也是赏园必须具备的,会大大增加游园的趣味性,然而如果过度曲折道路,会使游园者劳累不堪且易迷路,所以园中小路设计之时重点是要把握这个度。

4.

空间布局分析

此公园的而设计布局优点为:1.与城市相互切入的绿地。为创建一个都市中浓厚的绿化空间,曲径通幽的步道结构使城市中匆忙的人群随时可以多渠道地离开嘈杂的城市街道,融入到一个非常舒适的绿色空间;2.绿色空间的展开。设计以绿化植物构成的空间作为整个空间的主特征。人们通过两侧均为乔木和草坪限定的步道空间,展开一个静谧浓绿的空间,而后汇入到一个相对开敞、以色彩鲜艳的花卉、灌木、草地、和湖构成的明丽的绿色空间。其中湖的空间形态更使其远离城市的喧哗,形成一个浪漫的“西湖”。3.提供的活动空间。人民公园作为一独特的城市绿地,突出“以人为本”的主题,在这里提供给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空间:(1)购物后的集散;(2)公交站点有良好绿色背景的候车环境;(3)休息、沉思或放松;(4)欣赏绿化和城市景观;(5)节假日的聚会社交;(6)锻炼、健身;(7)青少年儿童活动游戏;(8)城市特色文化活动。4.植被设计。设计着重以植被来表现自然,表现植被的丰富性和主角地位。

人民公园是一座开放式文化生态公园。它虽设有西、南、东三个门景,但四面敞开,完全开放。

叠山理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常用的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非常普遍。人民公园中各种水系都是是引横穿郑州市的东风渠水系,其中最大湖叫亲年湖。青年湖位于公园的假山后面,约两亩大属于人工湖。湖上有小岛、水榭、亭、桥等,人工堆成的假山由湖边起伏伸入湖中,两米多高的假山顶端从湖中伸出水面,与对面园亭相望,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使整个岛成为了园中圣地,园林木葱郁、泉水淙淙、鸟语花香、环境清幽、岩石耸立、亭台层叠。既有厚重的历史特色,又是闹市中的休闲胜地。人民公园贯通公园的有环园路干道、环湖路步道和园林小径。

成熟的人民公园成为展示城市园林文化的窗口,成为郑州市最具特色与风采的城市文化内容。

人民公园设计强调各景区的内在特色景观和总体景观的呼应关系,景点以景观秩序与文化情结的创作题材构成,各景区布局注重现代景观理论的综合应用,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规模向游人展示一个全新的历史文化休憩公园。在体现都市文化的基础上,突出景观情节的视觉空间与展示空间。

人民公园在景观布局上强调轴线与空间的特色,通过轴线转折的方式,把主景区的景点巧妙地贯穿于景观序列之中。空间的序列构成更把不同题材的内容融于各大景区之中。

1.轴线

通过南门—胡公祠—怡情园—莲花池广场—游乐园的南北轴线以及东门—莲花池广场—欧风园—彭公祠—西门的东西轴线主视觉轴得到贯穿统一。在这样的轴线中,视觉轴成为公园的主要轴线内容。在视觉的转折中,把公园最具震撼力的景观展示出来,并且强化了公园的主题内容,以更为简洁的手法,更有创作力的景观品质,把主要景观区推向高潮。

2.空间

人民公园的各大景区空间,强调亲情化的景观内容,把情感空间作为空间的主要组成内容,在突出以文化为底蕴的景区特色中,赋予各序列空间不同的情感与文化主题。这些极富亲情化的情感空间,给游人以强烈的交流感受及零距离的空间感受。

人民公园设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保持水面与树木现状的同时,运用景观序列组景构成手法,在景区构成上,体现秩序景观的序列布局,在分区上体现不同主题思想的对比与统一。把景观与人、都市文化、环境本身联结起来,强调动感空间与情感空间的相互融合。在景观的序列布局中把“人”作为景观创作的核心,在主题思想的展示中,更强调观者在景观构成上的地位,其景观构成元素也围绕着这样的参与主题来完成。

3

.

节点分析

1)此桥的名字,我不得而知,但是他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我们的一位同伴在这个桥上滑倒了,这是我对他多留意了一下。看起来这座桥很美,而且考虑到了车行需要,但是就是坡度太大了,且防滑设施也不到位。还有这座桥前面是湖,有很多人在此拍照,桥放在这里有点小了,护栏也不够高。

2)灯饰

中国传统的的中国结作为骨架,并配以鲜艳的红色,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看上去很亲切。其实这种造型的灯饰我并不是第一次看到,上次去郑州大学的时候我就发现路边有中国结,原来不知道是干嘛的,以为只是装饰,现在看来应该是灯饰。

3)幽径

所谓曲径通幽,正是此处的写照,小路弯弯曲曲,竹影婆娑,使人忍不住想要置身其中,享受片刻的宁静。

4.

人的活动

广场上

广场给人们提供一个场地,一个可以进行大型活动的地方。人们在这里跳舞、交流享受着安闲的时光。

树荫下

一棵大树,撑起一片绿荫的同时,也是一个空间的形成。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老人们、小孩们、青年们各得其所,坐着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

游乐园中

小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莫过于此了吧,各种各样的娱乐场所,让每一位小朋友流连忘返,一次一次的缠着大人们来此玩耍休息。同时泛舟湖中,吹着习习凉风感受夏日的宁静,也是很值得做的。

5.

道路规划分析

1、入口部分

个人认为人民公园以东面正大门为最主要入口,其他西、南两个入口也比较重要,还有一个专用通道口。东大门作为人民公园的主要入口,有一个大型的入口广场,有很多人在门口拍照留念。从东大门进去迎面就是门前广场,广场上的大型人造假山石景观是主要的观景点,假山旁还有水域。大门美观、气派大方,是仿古建筑,据说耗资很多,不过个人觉得也不过如此,大门、广场、假山形成了公园主要入口空间。

2、游园路线分析

公园采用分散式道路,所以人流也较分散,从而避免了人流拥堵现象。公园内的大道主要是以铺地为主,采用一米屋到两米五的通道,为行人带来了方便,同时还照顾到了残疾人群,给大多人带来了方便,更主要的是考虑到了安全通道。而小道则是以曲折的石子路,石砖为材质铺设,小路的铺设可以避免行人为抄近道,而践踏草地,同时还增添了行人行走过程中的视觉享受。此园路铺装以红色砖构成大的框架,以绿色砖为小单元重复穿插于其中,并配以黄色,使园路不仅实用而且美观。人民公园的儿童乐园大都位于整个公园的西、北两侧。它是来这里儿童的必去之处。

通过南门—胡公祠—怡情园—莲花池广场—游乐园的南北轴线以及东门—莲花池广场—欧风园—彭公祠—西门的东西轴线主视觉轴得到贯穿统一。在这样的轴线中,视觉轴成为公园的主要轴线内容。在视觉的转折中,把公园最具震撼力的景观展示出来,并且强化了公园的主题内容,以更为简洁的手法,更有创作力的景观品质,把主要景观区推向高潮。在各个景观节点上多运用环形流线组织交通,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公园的主要交通为步行,环形交通可以增添路线的趣味性,景观节点可以散落其中,曲线的道路设计多与地形结合,同时给适合人们更进一步的与大自然接触。另一方面可以便于疏散人流,城市公园的人流量较大这样做可以为游人提供选择,提高了公园的质量,也给行人带来很多方便。

6.绿化设计分析

植物的搭配种植施工员设计的一向重头戏。人民公园的植物搭配还是比较合理的。主要的道路旁边植法桐,造成大面积的阴影,给人们提供休息之所。在南大门出有一颗160年的国槐撑起一片阴凉。此外还有各种果树和草本植物。但是更多的我却叫不出名字,但是看着还是比较舒心的。就是有点颜色单调,绿色太多没有其他较鲜艳颜色。公园绿化主要是以苍松翠柏做基调,各种花色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乔、灌、花、草搭配栽植,构造出大面积的树林、草地园林景观。在景观上就为游客的游玩或者休息起到了一种暗示,指引的象征性作用,一些景观小品也给游客带去了精神上和视觉上的享受。每年的花灯会也会再这里举办,场面热闹非凡

。近年来,郑州市人民公园在引进国内外的一些优良花木的同时,还引种驯化了白刺花、黄荆等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这些土生土长的乡土树种,具有管理成本低、易于成活等多种优点,将其用于园林绿化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该公园的黄荆,其树干丛生,枝叶青翠,生长繁茂,与周围绿色草坪以及点缀的奇石相映成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7.

小品设施分析

郑州市人民公园作为市中心展示城市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在节日假期期间经常举办欢庆活动以及花卉展览会,在体现都市文化的基础上,突出景观小品的视觉空间与展示空间。展示象征文化景观历史与憧憬的小品模型这已成为人民公园的重要功能之一。

8.

景观及道路规划设计评价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规划

1.城市公园绿地及其发展历史

1.1. 城市公园绿地

城市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1.2.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历史

市民的游园娱乐活动则多集中于寺庙附属园林,以及城郭之外风景优美的公共游乐地,城市中几乎没有公共性场所。城市公园的出现,是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最近一二百年才刚刚开始的。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城市公园,是由美国景观规划师奥姆斯特德主持修建的纽约中央公园。100多年来,中央公园在寸土寸金的纽约曼哈顿始终保持了完整,用地未曾受到任何侵占,至今仍以它优美的自然面貌、清新的空气参与了这个几百万人聚集地的空气大循环,保护着纽约市的生态环境。

2.城市带状公园的研究

带状公园与绿地是当代城市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城市的艺术形象。它的网状分布,为城市居民亲近和接触绿色的开放空间提供了便利,而道路沿线的绿化对于更有效地组织城市交通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2.1带状公园的景观格局特征

2.1.1空间形态呈线性带状且具有较高的连接性

一方面可以为生物物种的迁徙和取食提供保障,为物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疏散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这种线性空间鼓励步行、骑自行车、慢跑等活动,这些活动有益于提高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连接城市中彼此孤立的自然板块,从而构筑城市绿色网络,缓和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和割裂,优化城市的自然景观格局。

2.1.2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和较好的安全性

城市带状公园与广场和矩形公园等集中型开敞空间相比具有较长的边界,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接近绿色空间的机会,因此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的需要,而大多数的城市带状公园的宽度相对较窄,视线的通透性较好,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种环境比广阔幽深的公园更加安全。

2.2带状公园的类型

按照城市带状公园的构成条件和功能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生态保护型、休闲游憩型、历史文化型三种。

2.2.1生态保护型

在生态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带状绿地,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典型代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着城市河流、小溪而建立,包括水体、河滩、湿地、植被等形成的绿色廊道,成为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另一种是结合城市交通干线而设立的绿带,如上海市外环线绿带、英国伦敦的环城绿带等。这种绿带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城市各城区之间,宽度较宽,从数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这种绿带在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止城市无节制蔓延,控制城市形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2休闲游憩型

以供人们开展散步、骑自行车、运动等休闲游憩活动为主要目的。典型代表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结合各类特色游览步道、散步道路、自行车道、利用废弃铁路建立的休闲绿地。另—种是道路两侧设置的游憩型带状绿地。最后一种是国外许多城市中用来连接公园与公园之间的公园路。这种绿带宽度相对较窄,为形成赏心悦日的景观效果,往往采用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草花地被结合的种植方式,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的功能较生态保护型弱。

2.2.3历史文化型

以开展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为主要目的。典型代表包括:结合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墙、环城河而建立的观光游憩带,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形成的景观风貌带等。这种带状公园在丰富城市景观、传承城市文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城市公园设计

3.1 城市公园立意设计

在人的意象中,空间环境是场所,而时间就是场合,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人必须融合到时间和空间意义中去,因此这种环境场所感必须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过程中得到重新认识与利用。公园的立意也应该以人民大众的愿望为重,满足人们对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

3.2 城市公园分区设计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游人多种文化娱乐和休息的需要,要根据处的地理环境来确定公园的主要的功能分区和相应的形式。面积比较大的公园会相应的比较多,分区时要注意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动静的合理分布等等。

3.3 城市公园的交通设计

公园内的绝大部分面积被处理为草地、树丛、水面或其他“自然”形式,人所活动的区域被局限在有限的园路、广场等铺砌地面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影响到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喜欢走捷径的想法常常会不顾已有的道路设计,而直线穿越草坪。同时由于开放后,很多周边的居民因工作、学习也经常穿越公园,减少路上所花的时间。所以,公园在向城市完全开放的同时,应更多考虑人们进入公园的交通组织。

3.4 城市公园植被设计

一般在公园中园林植物种类比较集中,所以在场地分析时,要调查当地在植物配置中,乔木与灌木、落叶与常绿、快长与慢长树种的比例,以及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应用。设计的主要原则是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一般来说,本地原产的乡土植物最能体现地方风格,游人喜闻乐见,最能抗灾难性气候,种苗易得且易成活。

3.5 公园入口设计

公园的入口是公园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它往往是公园内在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公园的入口也是划分公园内外,转换空间的过渡地带除了集散功能外,还要注意结合整个公园的性质,所处地位,当地居民、地域文化等等来进行综合分析。一般通过道路等级的降低、路面材质的改变、与自然地形地貌结合等不同的形态,成为内外空间限定的要素。

4公园绿地规划的几点新原则

4.1要有时代气息,符合现代人对公园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公园绿地的要求在不断变化,由去公园散散心向求知、求乐、求趣转化;由观光型的静态游览向全方位、多样性、可参与型的休闲娱乐转化。这就给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公园绿地规划应具有时代感

4.2公园规划要突出主题,特色鲜明,才具有吸引力

现代人的休闲、娱乐方式日趋丰富多彩,歌厅舞厅、茶楼酒楼、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体育竞技、商场购物等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吸引游人,公园不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唯一选择.因此,近年来足,或者是内容设置比较单调,游人的求知、求乐、求趣心理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加上各种娱乐设施的不断出现,致使公园的游人数量减少,经济效益不高,大量的资金投入难以得到回报面对21世纪,公园的规划设计更要突出特色,只有特色鲜明才具有吸引游人的能力,才能在众多的休闲娱乐场所中占有一席之地.

4.3现代公园要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

现代公园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应将公园今后的经营管理、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使园林职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公园的运作真正地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达到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目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属于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必然受到时代变迁的各种影响,不同时期的公园绿地规划,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公园绿地在缓解人们精神压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开拓与创新,传承与发展,共建和谐人居环境永远是时展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许 浩.对日本近代城市公园绿地历史发展的探讨[J]. 中国园林. 2002(03)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5

一、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将公园定义为:“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是塑造城市整体形象、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景观环节,作为城市中的主要绿地具有调节城市气候、平衡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城市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文化娱乐的游憩空间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当地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的窗口,代表了城市文化品位。城市公园也是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大批园林绿地的建设,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对局部小气候的改造有明显效果,使粉尘、汽车尾气等得到有效抑制,在改善现代城市生态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现。尤其在区域城市发展空间急剧扩张,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生态用地遭到侵占;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以森林绿地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不断被蚕食,林地面积减少,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等。通过系统的公园规划,在加强绿地资源的保护的同时,能积极改善当地的生态状况,构建持续高效的绿地生态系统,有效的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二、城市公园设计的景观生态概念原理

1、“斑块一廊道一本底”理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单元,按照各种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素分成三种类型:斑块、廊道与本底。斑块是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形状、大小、类型、异质性及其边界特征变化较大。景观中的廊道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状地带,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阻碍: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本底在景观要素中本底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大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2、景观连通性与景观连接度

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连接度是指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用来测定景观功能特征。景观连接度要通过斑块之间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发展的顺利程度反映。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生物群体之间的个体交换、迁徙和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

3、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

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不均匀分布构成了景观异质性,景观异质性的存在促进了景观格局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三、城市公园的布局规划设计

城市公园布点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特定的城市中,既要考虑宏观、中观上的全面布局,又要有具体某类公园选址时的微观因素分析。

1.宏观层面

(1)城市用地布局

城市绿地,特别是公园绿地,是与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密切相关的绿色载体,日常生活及公共娱乐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等)对公园绿地的互动要求较高,在公园绿地布点时其密度、服务半径应充分这些用地的需求。

此外,结合现有的绿地布局,在调整绿地层次和规模时,往往宜利用现有的小型公园绿地进行拓展。

(2)城市绿地系统结构

布局结构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其主要目标是使各类绿地合理分布、紧密联系,组成有机的绿地系统整体。每个城市的自然条件、城市历史和城市演变特点都会形成其独特的地系统结构,公园绿地在绿地结构中主要表现为点状,它的布点必须与整体结构与模式相协调。

(3)城市公园系统布局

公园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是一个流动的、不稳定的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安全就是在景观生态学安全要素的影响下,使公园绿地产生的能量、物质最大程度地满足城市的消耗,保证其在系统范围内顺利流通,从而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特性。景观安全格局在所有尺度上都存在,并且都是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即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公园绿地也不例外,用生态廊道紧密联结尽量多的圆形斑块,形成生态网络结构,是景观安全格局的最佳布局形式。

表格 1景观生态安全为基础的公园绿地布点

类型 布局形式

斑块 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旁游园、广场等点状空间 小型围绕大中型均匀分布

廊道 带状绿地、街旁绿地等线状空间 呈网状分布

基质 围绕在各种绿地周围的工业、商业、居住区等 大集中、小分散

2.中观层面

(1)可达性

公园的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该公园的相对难易程度,它可以衡量绿地给居民提供服务的可能性或潜力,也是评价公园布点合理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达性实际上反映了景观对某种水平运动过程的景观阻力,考虑可达性的关键因素有两点:一是居民点是否在公园的服务半径内,大型公园绿地往往由于城市的开拓,建设力量不够和用地分配的问题,通常离市中心较远,使用率较低,中小型绿地的布置就必须考虑服务半径;二是居民点与公园之间的交通条件。目前,在公园规划时解决可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服务半径理论,根据不同类型公园的服务半径来均衡布点。

(2)城市避灾、防灾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的开放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承担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具有“防灾公园”功能的公园绿地布局也应符合防灾公园内的布局要求。

3.微观层面

(1)自然条件

城市公园绿地的布点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中的自然条件包括原有的植被森林、地形、地质、水系、山脉、气候等因子。不同层次、规模、性质的公园与自然条件的联系程度有差异,特别是第二、三层次的公园联系更紧密;如城市综合公园的布点宜选择在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或选择在现有树木较多的有古树的地段,充分发挥水和植物的作用,增加公园的特色;郊野公园则应充分结合原有的风景林地和城市的主导风向布置。同时不宜用作城市建设工程的地段,例如某些地质层断裂带,或河滩沙质地,不宜作为建筑用地,可以考虑作为公园绿化用地。

(2)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承载着城市重要的历史信息,是城市文明的见证,也是城市展示自身品位的重要窗口。以人文景观拓展而形成的文化类公园是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景观因公园建设而得到保护,而公园绿地因有了人文景观而丰富了活动内容,增加了特色。因此,充分利用人文景观,是公园布点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3)地价与外部性

公园绿地建设与城市整体经济环境、建设投人和周边的地产项目等有着很微妙的关系。公园绿地的布局必须综合研究与公园有直接关联的是地价问题,以及公园绿地建设对周边的外部效应。离市区越近地价越高,建设阻力越大;越靠近居住密集区,正外部性越大。

四、城市公园设计的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对城市公园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在城市公园中,特别是森林公园,应以保护其自然性为首要坚持的原则。保护自然景观(森林、山脉、湖泊等)的原生态和维持自然景观过程及功能,是保护城市公园中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其自然景观资源的前提,也是景观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

2、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包含有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它们构成景观空间结构复杂的异质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坚持多样性就是维持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的异质性,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景观个性原则

每一景观都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因此在城市公园设计中,要坚持景观个性原则,才能营造出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景观来。

4、持续性原则

城市公园的的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立足于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因为景观是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是自然与文化的复合载体,这就要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整个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使城市公园景观结构、格局和比例与城市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达到景观的整体最优化利用。

5、综合性原则

城市公园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的结合,是时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其生态规划与设计需多种学科知识的结合,综合分析景观各要素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当地人文风情等。

五、结语

由于城市土地的深度开发使城市景观趋向于破碎化,而城市公园可以重新组织构建城市的景观,组合文化、历史、休闲的要素,使城市重新焕发活力,甚至成为城市的重要节点、标志物,体现空间景观功能。因此,公园绿地的布局与选址应纳人到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系统”的整体规划中,从总规划层面上加强公园绿地系统布局的研究。在城市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用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即自然优先原则、多样性原则、个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规划设计城市公园中的斑块、廊道、本底和景观格局以保证城市公园景观生态的高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探析 张毅川 2007年 《浙江林学院学报》

【2】 乡村景观规划中的环境管理评价 陈波 2004年《 地域研究与开发》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湿地公园;可持续性;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32

作为地球3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在调节径流、改善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湿地公园建设如雨后春笋,但由于认识不足,发展过程中良莠不齐,可持续发展理念迅速从政经等方面扩展到湿地公园中,湿地公园可持续性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贯彻“十”提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1 湿地公园的特征及概念

从众多专家学者对湿地公园的描述及设计实例中可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强调湿地系统的生态性,突出湿地所特有的科研、科教功能,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及较大规模的湿生或沼生生态系统;强调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培育的重要绿地空间,是各种湿地植物展示、涉禽和游禽栖息活动的场所。湿地公园是具有一定规模,以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以发挥湿地多功能效益为宗旨,可供人们进行科研、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2 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湿地公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调研、分析和总结,发现在其营建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片面理解湿地公园概念:设计上机械借鉴水景公园等模式,没有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保护策略进行深刻分析,如水体营养化后植物大量死亡,湿地向陆地转化;缺乏科学的认知:缺少对场地原有土壤、水文条件和地域特征等限制因素的充分考虑,如对水位高度的分析,景观同质化现象普遍;人工痕迹过重:规划中大尺度改变原有场地,湿地公园的典型特征难觅踪迹,如生态群落面积缩小,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本应留些沙丘岛屿供鸟类筑巢产卵,但整治后只有一望无际的水面,原有芦苇不见了踪影,鸟类数量和种群开始逐年减少;忽略湿地生境的可持续性:缺少对场地中自然要素的代谢力、生物链和场地生态承载力的考虑,如盲目引进未经风险评估的动植物物种,位于江苏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西侧的“华侨城”项目已取得预售许可证,违背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关于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禁止在园内从事房地产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的明文规定。

3 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深入认识湿地公园

其设计要重视湿地环境特征,做到借鉴与因地制宜结合,还需保护好湿地原有主要景观要素。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资源保护、旅游开发、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致,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3.2 控制过度人为干预

建构湿地公园需反映出湿地生态条件及景观特征,因此设计应针对基地条件的多样性,合理利用场地客观条件,保持原有空间特征,在适度开发之上努力恢复原有自然风貌,有效控制人为因素的破坏,同时将湿地开发与农渔业发展相联系,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营造湿地生境的完整性

湿地系统中各因素互相影响,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主要因素,优化景观结构以保证湿地空间、生态和生境上的完整性。调研阶段要充分考察场地环境,特别是原有生境条件,要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原有景观要素;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更注重湿地景观资源的保护,须对其进行详实的调查评价,针对资源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做出最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案。

4.1 景观规划理念

以保护与修复湿地系统生态平衡和完整性、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理念,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景观规划方法

先用遥感和GIS技术及现场踏勘、网上搜集的方式对场地情况进行规划前的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再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参照其他公园的规划方法,从保护入手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分区后再进行具体的道路等专项规划。

4.3 景观概念设计

湿地公园建设的最主要目标是进行湿地生态保护,因此规划必须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出发,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规划生态保育与修复、科普宣教等功能。

4.4 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区域不同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可能会有差异,其功能分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如水文等条件来合理设计湿地生态系统。其功能分区一般应包括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生态恢复重建区、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管理服务区,需结合其景观特色进行景观建设(见表1)。

表1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功能分区 景观特色

生态保育区 作为核心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在区内可针对特别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或临时禁入区,包括湿地重点保护区和湿地科研监测区。

生态恢复重建区 以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为主,修复、恢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科普宣教展示区 向游客展示湿地科普知识和湿地生态文化,包括湿地植物园、湿地自然探索体验园、湿地文化长廊、观鸟屋、湿地宣教中心等

生态功能展示区 主要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是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的区域,允许游客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

湿地体验区 参与农渔等生产过程,包括湿地农耕体验、湿地人家、农产品采摘体验、文化体验和购物、餐饮等。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管理机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游客进行停车等活动的区域,包括入口管理服务区、保卫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湿地保护宣传长廊、野生动物保护站等。

4.5 道路系统规划

分为园内和园外交通,这里讨论前者,它又细分为主、次干道、游步道和水上交通。主干道宽约7m,主要用于形成基地内游览环路,还担任消防等功能;次干道宽约4~5m,以游览车辆为主,通往园内各分区和主要景点;游步道宽约1~1.2m,用于补充功能分区,主要有田间小径等;水上交通线路作为延伸,如环保型的自驾木舟等。

4.6 水系规划

尽可能实现湿地水系的自我循环,保证较大水面节点以提供良好的水面效益,局部需根据现有地形进行改造,水位高差变化不宜过大,但得具可供流动的坡度,使水流缓慢均匀流动,还需注意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的调整;在水质改善方面可采取如建立区域内雨水收集系统、限制水上活动项目等措施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

4.7 植物景观规划

湿地植物是构成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创造湿地公园生境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规划中应根据现有植被类型和总体布局要求,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以水生植物为重点,既考虑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追求季相与林相的变化,从水中向陆地可以依次配置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湿地灌丛植被、湿生乔草植被。

4.8 驳岸设计

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用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可以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还可以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和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设计中可用种植植被、树木等护底来增强护岸的稳定性,还需分析大众行为心理,保证岸上的视线通畅,以增强游客的亲水性;此外还可以依不同水岸的具体情况,采用诸如阶梯式驳岸等设计。

5 结 语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公园的建设热情与日俱增,近年来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越来越多,但由于湿地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可持续性成为湿地公园新的发展方向,也响应了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所倡导的设计伦理观,实践告诉我们:一定不能沿袭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倡导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策略,湿地公园才能走上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7

Based on elaborating the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Am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their ideas and the professional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 dealt with, aiming at introducing Ar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great masters.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 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 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 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 形成时期 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 19世纪 20世纪 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 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 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 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著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p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3.1 Olmsted三父子Frederick Law Olmsted以其长达30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而被誉为"美国园林之父"。 他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1857);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 Park, 1866);芝加哥的滨河绿地(Riverside Estate, 1869);波士顿的公园道(Parkway, 1880);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1893)。此外他还促成的国家公园运动,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创始人。Olmsted极少著书立说,但是他的经验生态思想、景观美学和关心社会的思想,却通过他的学生和作品对后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John Charles Olmsted, Olmsted继子,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桥梁。他继承并拓展了Olmsted的思想和业务,规划和设计无数公园、公园系统、学校等,对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的品质影响很大。Federick Law Olmsted,Jr, 并不是由于他的父亲Olmsted而是由于他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和深入,尤其是在区域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声誉极旺,他曾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规划和设计长达几十年, 后来也担任过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理事长。

Olmsted三父子和起来超过100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塑造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3.2 Charles Eliot

Eliot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890年的Waverly Oaks一文,呼吁对Belmont山的一片处女林进行保护。这篇文章促使1890年MIT保护美丽风景的会议的召开和次年美国公共保护协会(the Trustees of Public Reservations)的成立,以及1893年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Eliot, 1893)的产生。今天,Eliot作为"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之父"而被人们所怀念。

3.3 Henry Vincent Hubbard

Hubbard是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学位的第一个获得者。作为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的早期教育家,Hubbard 1929年主持设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同时,作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CityPlanning这两本权威杂志的创始人和主编,Hubbard发表大量有关20世纪景观规划设计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文章,并出版了Our Cities To-day and To-morrow:A Survey of Planning and Zoning Progress in the United States(1929)一书。

3.4 Steele

Steele倾向于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学院派寻求灵感,并试图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现代的概念。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前后欧洲前卫的思想和作品被他介绍到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1938年他设计的"蓝色的阶梯(Blue Stairs)"具有明显的"新艺术运动"的特征。他是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启蒙人之一。

3.5 Thomas Church

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Church,致力于地中海地区花园设计的传统在加州的应用。受现代建筑、现代艺术的影响,Church创造了一个新的景观设计风格-"加州花园学派"。 Church的近2,000个花园中,Donnel花园(1948)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在Gardens are for People一书中,他认为景观的形式取决于场地的特性、建筑的风格和业主的生活方式,反对绝对的形式主义。

3.6 Eckbo

Eckbo,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家。早在1938年Eckbo即发表了Small Gardens in the City一文,探索了各种条件下的城市花园设计。1939-1941年,Eckbo和Rose、Kiley合作发表Landscape Design in the Urban Enviroment,Landscape Design in the Rural Enviroment和Landscape Design in the Primeval Enviroment等一系列文章,1950年他又发表Landscapes for Living一书,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老传统进行了强列的抨击,奠定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他的主要观点是:"人"作为景观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景观的规划设计都应该为之服务;景观的形式取决于由场地、气候、植物等条件;"空间"是设计的最终目标。

3.7 D. Kiley

Kiley这位重实践而少理论的设计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人物,所设计的重要作品有:Miller Gerden(1955)、加州的奥克兰博物馆(1969)、达拉斯的喷泉广场(1985)、佛罗里达北卡罗利纳国家银行的露台花园(1988)等。他常常用网格来确定景观元素的位置,除圆以外很少用曲线,几何元素的变换表现出强烈的秩序,但却和周围环境、建筑相协调一致而不刻意突出自己。

3.8 L.Harprin

Harprin ,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代的代表人物。1961年为波特兰市设计的包括Lovejoy Plaza、 Pettigrove Park和Auditorium Forecourt Plaza在内的一系列广场和绿地,显示出他对直线、折线等形式语言的娴熟应用和对水、水泥等材质的天才把握。在理论上,Freeways(1966)探讨高速公路带来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RSVP Cycles(1970)、Notebook of Lawrence Harprin(1972)、 Tark Part(1974)等著作分析人们在景观中运动时的空间感受和其它感官的感受,认为设计不仅是视觉意象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参与。

3.9 Ian McHarg--生态规划的倡导者

二次大战后,战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高峰,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Ian McHarg成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McHarg于1969年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勇敢地承担起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quot;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图6,I. McHarg, 俞孔坚摄)。

3.10 Peter Walker

Peter Walker,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60年代的大地艺术和极简艺术对Walker影响极大,以致他在以后的设计中经常运用这些艺术的处理手法。哈佛大学的Tanner喷泉(1979-1984), 德克萨斯州的IBM研究中心(1990)设计是其代表作。Walker所注重的更多的是由色彩、模式、层次和空间所构成的视觉景观,从而把景观规划设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图7,Peter Walker和SWA作品,加州IRVINE表演艺术中心, 俞孔坚摄)。

4 80年代后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80年代以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即由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McHarg 的"千层饼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其次;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5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职业范围

5.1 城市规划(City Planning)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城市规划角色开始很早,1858年Olmsted和Calvert Vaux设计纽约中央公园,及其以后直至二十世纪初城市公园系统的演进,都是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十九世纪中期Olmsted、Jed Hotchkiss、H.W.S.Cleveland等人设计的郊区城镇,也是第一个有组织的城市化观念。1901年Frederick Law Olmsted,Jr.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设计,此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工作。

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契机?quot;城市美化运动",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动力。记者Char1es Mulford Robinson创造了"城市美化"(The City Beautiful)一词,后来他从事规划并写出一本影响极大的书,即Modern Civic Art,or the City Made Beautiful (C. M. Robinson,l903)。

当时负责组织城市规划专业的多是景观建筑师。1909年第一届城市规划会议召开,Frederick Law Olmsted,Jr.和John Nolen在会议上都有重要的。同年Nolen说服威斯康辛州的立法委员通过法案,首次授权各城市成立规划委员会并筹办城市规划。James S. Pray也于同一年在哈佛景观建筑系开设第一个城市规划课程。1915年十四个景观设计师带头创立美国城市规划学会(也即现在美国的规划协会),1923年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系中增加城市规划组,并在1929年由Henry V. Hubbard主持设立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接下来几十年,城市规划专业日渐茁壮并获得立法支持,规划设计师一直是众多的城市规划合作小组的主要成员,有时甚至担任领导人。

5.2 新镇和社区规划(New towns and Communities Planning)

这里的"新镇"和"社区"特别指模范村(model villages)、郊区社区(suburban communities)、社会社区(social communities)、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等。19世纪最有名的新镇和社区规划是Olmsted规划的Riverside(1868-1870),它通过铁路和芝加哥相联,以穿越该社区的河流为媒介,Olmsted沿河两边规划了大片的绿地,并和社区内次一级的绿地相联系,从而构成该社区的开放空间系统。这些环境优美的新镇和社区是1870-1930年有钱的美国人的房产,或是公司企业为员工休建的模范村。

1900年以后,霍华德的田园都市在美国引起一定的反响,比较成功的的是联邦政府一战期间组织的社区开发和纽泽西州Radburn(C. Stein、Henry Wright、M. Cautley,1928-1929)的规划。Radburn理念包括:邻里单位的设定、人车分离的交通、以公园为邻里中心等。新镇和社区规划任务之多,以致许多景观规划设计师不太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业。

二战以后的新镇和社区规划产生新的思想。最有名的是休士顿附近的Woodlands(Wallace、McHarg、Roberts and Todd, 1972)新镇规划,生态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图8、9,70年代新的购物-办公一体、居住-休闲综合社区, 加州Fashion Island, SWA规划; 图10、11,景观设计师主持的新社区设计, 加州Woodbridge, SWA规划)。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在一些快速成长的地区能看到一些大的分区外,新建的城镇已很少见。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新镇和社区规划中的作用。

5.3 城市公园(Urban Parks)

城市公园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最本行的业务之一。1630年设立的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是美国第一个公共公园性质的牧场,而直到19世纪真正的公园才在美国出现。以纽约的中央公园(Olmsted and Vaux, 1857)为起点,美国各城市纷纷建立大型自然式的城市公园,如费城费蒙公园(1865)、 圣路易森林公园(1876)、 旧金山金门公园(1870)等。到了19世纪末,公园成为民主和理想的象征,于是更多的公园被修建。城市公园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

20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公园的作用和形式也不断变化。运动和比赛成为日益重要的活动,19世纪末建造的大型公园增加了运动场、溜冰场和游泳池等设施以加强休闲活动。波士顿的查尔斯河岸(Char1esbank)(Olmsted ,1892)便是最早出现的城市康体休闲场地之一。 "袖珍" 型的公园是50年代以后的产物,如纽约市的Paley 公园(1965-1968)的面积只有一栋建筑物那么大,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人情味的空间之一;也有整个区域被指定为公园的实例,如费城的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1956),该公园包含有历史建筑物、广场、景观区和花园等;此外,还有计划经济复苏的区域整个被指定为公园的例子,如马萨诸塞州洛威(Lowell)的Lowell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等。

5.4 城市广场(Plazas)

中古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城市,是美国殖民地时期许多城镇和广场仿效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经过了修改,但至今仍可明显看出一些痕迹。这些公共绿地和广场用于放牧、游行及自卫队操练,或作为观赏、教堂和市政活动的空间。

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城市急剧膨胀,但城市中心绿色空间并未随之大幅增加。许多城市都因为缺乏舒缓的空间而显得非常拥挤。1893年的芝加哥博览会曾提出一个拥有宽广街道和许多广场的城市梦想,而这个梦想也多半未能实现。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城市规划实行区划奖励来鼓励私人开发公共广场,这也使人们付出沉重的代价:高大的建筑物遮挡住街道阳光,开放空间分布不协调,广场通常只考虑到私人而不顾及大众利益等。

60年代以后,城市景观得到极大改善,城市中心更美丽,也更适合居住。这主要得益于在修建摩天办公大楼的同时,修建了许多富有人情味、符合现代生活的广场。广场成为地方性的开放空间,不仅是市民活动的场所,也是年轻的上班族午餐时聚集的地方。旧金山的Ghirardelli Square( "Wurster,Bernardi and Emmons"and"Lawrence Harprin and Associates" ,1962)、波士顿的Fanueil Hall Marketplace(Benjamin Thompson Associates,1976-1978),都是私人拥有、私人经营的广场;波士顿的the brick expanse of Boston's City Hall Plaza( " Kallman, McKinnell and Knowles" ,1968),明尼亚波利的Peavy Plaza(M. Paulfriedburg and Partners,1975)以及波特兰的Auditorium Forecourt Plaza (Harprin ,1968-1981),它们属于市政广场;明尼阿波利斯的Nicollet Mall(Harprin ,1968-1981),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的the State Street Mall(M. Paulfriedburg and Partners,1975-1981),则是在城市中心地区设立的露天购物广场,它们使工作和购物更富有乐趣。

5.5 社会机构和企业园景观(Institutional and Corporate Landscape)

景观设计师参与设计社会机构和企业环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Olmsted曾任美国卫生委员会主管,他设计了几个重要的机构,例如华盛顿特区的哥伦比亚聋人院(1866)。H. W. S. Cleveland设计的Mt. Pleasant的爱荷华精神病院计划(1871)则让病患在医院场地种植乡土树木和灌木。

二次大战后的工业快速发展促使企业园景观的出现。如果企业拥有宽广的开放空间和休闲资源,如网球场、排球场、慢跑道、雕塑花园和湖区等,不但能使员工的工作提高效率,也可以增加企业的不动产价值。许多企业场所甚至取代昔日的"大街"而成为社区生活的中心。在高度竞争的企业文化中,企业园景观还作为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来表达企业的形象、地位、权力、名声和产品的品质。纽约州Purchase的百事可乐公司(Edward D. Stone,Jr. Associates,1965)融合了景观设计、建筑及雕塑,代表当时企业园景观新的创造力,其雕塑品展示在花园梯坛上,成为大众的户外美术馆。德州Las Colinas的William Square(SWA,1984)硬朗开放的形象是对德州草 原风光的再现。Peter Walker设计的位于得克萨斯州索拉那的IBM研究中心园区(1990),一些极端化的几何要素与自然的树林草地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模式、层次和空间所构成的视觉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5.6 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National Parks and National Forests)

1872年美国国会将怀俄明州200万英亩的土地划定为黄石国家公园,标志着全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建立(图12,黄石国家公园, 俞孔坚摄)。美国首先提出将具有很高生物、地质、美学和文化价值的自然、历史、文化与风景资源保护起来成立国家公园,成为其它国家竟相效仿的模式。到1980年,美国已拥有300多个国家公园。轰轰烈烈的国家公园运动对人类文明作出了极大贡献。

美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和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是分不开的。早在1864年林肯总统签署立法将优胜美地山谷(Yosemite Valley)和美利坡撒大树林(Mariposa Big Tree Grove)划归加利福尼亚州管理,以供"大众使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此渡假和休?quot;的时候,Olmsted就主张制定设立国家公园以保护这些壮丽景观的政策,这为后来的国家公园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当1916年国家公园署正式成立时,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会也通过决议案支持国家公园署法案,并讨论了根据地形和景观单位来设定边界、拟定综合计划等管理国家公园的问题。

国家公园署第一位主管Stephen Mather及其继任者都极重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建议,并倚重景观设计师来指导国家公园系统的发展。在小Olmsted, Pray, Warren H. Manning, Harold Caparn, James Greenleaf(这些人都担任过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理事长)等顾问的协助下,国家公园署继续加快进行设定边界、营地、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公园设施的工作。大萧条时期制定和实行的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计划,以及1956年开始的Mission 66 整修计划中,景观设计师对自然、历史、文化和风景资源的保护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国家公园署是受景观设计师影响最大的政府机构之一。

联邦森林处于1886年成立, 1891年设立了森林保护区。1905年改由美国农业部新设立的森林服务处负责。洛杉矶附近的San Gabriel森林保留地及怀俄明州的黄石森林保留地,都被最先列入保护名单。这些国家森林保护地具有提供木材、保护水资源和野生生物等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作为牧场和休憩娱乐等场所的功能。

由于国家公园署的成立,森林服务处失去对大峡谷及其它一些宝贵土地的管辖权(这使得这两个机构从此处于竞争状态)。森林服务处于1917年聘请Frank Waugh为景观设计顾问,Waugh大力主张雇用景观设计师来进行营地、野餐区、度假区等休闲区的设计,以增加大众使用国家森林的机会。从1919年洛矶山分处雇用Arthur Carhart开始,森林服务处广泛聘请景观设计师来进行规划和设计。1958年开始的重建休闲地的计划-"户外行动"(Operation Outdoors)之后,专注于森林休闲地设计的景观设计师人数持续增加,1980年达到300人。

Edward H. Stone II1965年成为总景观设计师,他对景观设计专业的扩展和结合有很大的影响。受到当时环境运动和森林砍伐争议的影响,他在上级管理阶层的支持下,开始一个创新的包含训练、土地管理、和监察等功能的视觉资源管理计划。Warren Bacon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景观设计教授R. Burton Litton等人是这个新计划的关键人物,前者甚至设立了一套维护风景品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准则。

5.7 景观规划和自然景观重建(landscape planning and Restored National Landscapes)

美国丰富的资源以及广阔多变化的景观可以使国民拥有健康、美丽的环境--但这只有在普遍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规划时才有可能达到。越来越多的土地开发者聘请景观设计师来为其进行场地规划,以使其开发更吸引人、更适于环境、也更合乎经济效益。

Olmsted之基于经验生态思想的景观规划,使其成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景观规划师之一。二次大战后, Ian McHarg成为六十年代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 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环境运动为景观规划者提供了许多机会,他们被邀请去做土地利用的重要决定,评估大区域的视觉及文化特色,评估各种景观特质并协助决定都市化地区应进行哪种形态的发展及其发展程度。七十年代以后景观科学的发展,为景观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脑技术的进步,尤其是ESRl公司的地理信息系统,使得其在各层次土地利用政策的决策上更为明智。Phi1ip H. Lewis Jr.在威斯康辛州进行的极富创意的全州休闲计划和设立遍州的环境保护带便是重要的实例。美国东海岸的一些生态规划,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强调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

景观规划能使我们比以往更明智地使用我们的资源,自然景观重建--将有种群关系的乡土物种重新生长在可以繁衍的场地上以恢复一个地方原有自然风貌的过程,则是整修景观的积极方法之一,其目标是重新建立人类移居前的原生植被,模仿当时物种的组成、多样性和分布模式。

美国进行景观重建最有名的景观设计师大概要算Jens Jensen和他的芝加哥公园设计。深受植物学家Henry Cowles影响的Jensen,从1918年芝加哥哥伦布公园的"草原河"到1936年设计的伊利诺州春田林肯纪念花园,一直致力于景观重建。植物生态学家Edith A. Roberts和景观设计师Elsa Rehmann合著的American Plants for American Gardens(1929),提出了重要的生态观念,提倡根据自然植物的种群关系将乡土植物配置一起,并列出景观设计可以使用的乡土植物种类。

自然景观的重建一度为景观设计专业所遗忘,直至1970年"地球日"的创立,又成为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范围。七十年代,中西部长草草原(Tal1 grass Prairie)区不同的几个基地显示出植物种群的重建可能带来的生态和美学潜力,这包括威斯康辛州由Darrel G. Morrison设计的住宅和企业园区,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机场入口的道路(Fren Markham and Associates,1973),以及高速公路局在中西部进行的一些公路旁草原重建。在东北部, Andropogon Associates以落叶林和东部草原为范本进行了一些生态规划及设计服务。

重建自然土地这种艺术首先必须要熟悉区域的自然景观和原生植物种类,接着是要将它简化并形成某种风格,但不能失去设计场地内原有复杂系统的美感,还要具备植物种植的技术。最后一点是要了解自然景观需要明智的管理,特别是经过重建的自然景观,只有在维持设计的空间结构的同时,才能永久保有充满活力的自然特色。

5.8 滨水区(Waterfronts)

在19世纪后半叶,经过设计的公共滨水区开始出现。Olmsted做过几例设计,其中包括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中的翡翠项链;芝加哥博览会(1893)等。Charles Eliot曾协助设计好几个休闲滨水区,如麻州若费尔(Revere)海边的若费尔海滩保留地(1896)。Eliot和Olmsted等景观设计师的自然主义形式和城市美化运动的艺术理念作为滨水区规划的理论一直被延用到二战时期。

二战后,特别是50年代州际公路的建立,水运交通逐渐被取代,许多城市滨水区的工业和仓储用地被废弃。当时的景观设计师,面对处于转型期的滨水区以及城市日益增加的人口对开放空间及游憩地的需求等挑战,便以公园及其它开放空间形式等形式来取代衰败的滨水区。而Harprin的Cities(1963)和英国人Gordon Cal1en的Townscape(1961),则向美国民众传达欧洲对独特的公共空间和滨水区的喜爱。越来越多的海边城市、湖边社区、河边城镇的滨水区被做为公共空间提供居住、游憩、商业、办公等使用功能。1969年圣安东尼奥举行"半球展览"(Hemisfair),使得全国注意到该市的Paseo del Rio河道;辛辛那提的Serpentine(l975),是处理俄亥俄河水患的一个成功设计;密歇根州佛林特的河岸公园(CHNMB,1979),其重要组成物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而建的几何雕塑形渠道;在俄克拉何马州,Athena Tacha设计的Blair喷泉(1982)用灯光和水创造了独特的水坝、瀑布和雕塑;渥太华的Rideau运河,以传统的水道和水闸将新公园、餐馆和其它设施连接起来。

90年代以后,滨水区再度成为设计对象,设计创新、历史特质维护与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新的设计重点。

5.9 乡村庄园 (Country Estates)

美国的乡村地产源自法国文艺复兴城堡、意大利别墅以及英国乡村庄园,这些庄园是财富的象征。华盛顿的佛农山(1799年)和杰斐逊的蒙地梭罗(1768-1809),一方面保留了英国文艺复兴的一些特色,另一方面又将18世纪英国景观园艺家Batty Lang1ey和Humphry Repton的浪漫主义原理融入美国独特的景观中。

19世纪初富有的工业巨子远离城市,到森林中寻找安静的住所。这种占地广阔的地产首先出现在波士顿及美丽的哈德逊河谷。景观设计师将英国景观学派的理念运用于此,纽约州Dutchess郡的海德公园(1828年),便是典型的自然主义景观设计。Olmsted采用类似新英格兰乡村景观的自然形式,拓展了美国景观设计的浪漫学派。马萨诸塞州Philips庄园(1881)和北卡罗来纳州的Biltmore庄园(1888-1895),是他乡村地产设计浪漫时期的巅峰之作。

1880年到二战,乡村庄园设计受到美术学院的影响,将建筑上均衡、对称和空间等级的观念直接移转到花园和景观设计上。许多庄园是建筑师如莱特等创作的成果,但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合作的情形也很普遍。Ferruccio Vitale, Fletcher Steele, Olmsted兄弟,Warren H. Manning和Jensen等人设计设计了许多庄园。

二战以后,加利福尼亚州的Donnel住宅使用自然的曲线(1948年,Thomas Church),衬托出附近小山和沼泽的牧野景观,1955年Dan Kiley设计印第安纳州Miller住宅中的小路和灌木林,则将法国传统的规则式和美术花园融入现代设计中。这些设计都是当时最前卫的设计,并预示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到来。美国经济的繁荣使乡村地产的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主要的实践领域。

5.10 花园 (Gardens)

直到18世纪末,美国人除了拥有种植具有实用价值的植物的花园外,很少有时间再做其它园艺工作。Andrew Jackson Downing、Olmsted,在英国自然风景式花园的影响之下,主张风景画式的花园设计。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多利亚式的观赏花园、流线设计和野生花园仍颇受欢迎,这些花园将最新的园艺品种和对自然的浪漫情怀结合起来。

1893年万国博览会激起人们对法国和意大利花园的兴趣,以至许多美国人认为规则整齐式的花园是地位的象征。弗吉尼亚州威廉堡殖民复兴花园(1828~1837,Arthur A.Shurcliff)的小规模装饰花坛,成为小型的规则或花园设计所喜爱的模式,特别盛行于南部和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而加利福尼亚州的花园设计,则从地中海国家寻找灵感。Flovence Yoch, 康乃尔和Lockwood De-Frost等加利福尼亚州景观设计师的设计受意大利规则花园影响很大,通常是规则式草坪和精心组织的植物交互出现的设计。Greene and Greene大量制造具有手工特质的精巧小屋、供睡眠用的门廊和引入户外生活的平台,这明显受到日本花园的影响。

Steele把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前后的法国现代园林介绍到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但一直等到"国际式"建筑的出现,美国景观设计师才逐渐摆脱了古典的设计。30年代末,Rose、Eckbo和Kiley等人受到新建筑原理的影响和催化,开始寻找适合现代的花园形式。Rose和Eckbo最重要的观念都收集在Eckbo写的Landscapes for Living中,Kiley将现代建筑的线形结构及开放设计用在花园上。加利福尼亚州再次成为倍受关注的地方,红木阳台、游泳池、以及草坪图案,一时成为"加州花园"的同义词。日本花园中常见的青苔地、常绿树、蕨类、石景,也被大量运用在这里。

70年代以后,环境运动再次激起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兴趣,使人们注意到多年生花园、观赏草类及花园建筑带来的美感。历史保护运动也对花园设计造成不小影响,借用古典形式的花园大量出现。美国花园的历史可说是源于欧洲复兴的花园,但却发展到探索美国社会、文化、和地理的多样性,新的形式和方向仍在发展中。 5.11 墓园 (Cemeteries)

早在景观设计成为专业以前,墓园就成为表达景观品味的媒介。墓园的设计训练出好几代景观设计师,并对人造环境产生持久的影响。纽约的艺术评论家Clarence Cook在1869年对Downing所说的墓园"大为盛行"深表赞同,并认为墓园是观光者爱去的地方和休闲场所。

1796年Josiah Meigs设计的New Haven墓园,一扫传统坟地和教堂墓地的荒凉气氛,成为美国第一个经过设计的墓地景观。1831年马萨诸塞州园艺协会在波士顿建造第一个"乡村"花园式墓园--Mount Auburn,设计师Dr. Jacob Bifelow受英国花园结构物的启发设计了埃及式大门、歌特式小教堂和诺曼式塔楼。(图13,Mount Auburn墓园, 俞孔坚摄)。后来的Laurel Hill(1836)、Green-Wood(1838)、Holly-Wood(1848)、Bellefotaine墓园(1848),基本上都是模仿它而建。

辛辛那提的园艺家在1845年根据建筑师Howard Daniels的设计建造了Spring墓园,Daniels的事业从此得到极大扩展。景观设计师Adolph Strauch 1855年成为Spring墓园的总监督后,把杂乱的园塔、石头和观赏植物改为大片的草坪、湖、石碑形成的景观。他的这个所谓"景观草坪计划"使美学品味成为墓园设计的原则之一,并影响到后半个世纪的墓园设计。O. C. Simonds1883年担任芝加哥Graceland(1860,Cleveland)的主管时,成为Strauch景观草坪计划的有力支持者。他1887年创立美国墓园管理协会,并通过F. J. Haight的Modern Cemetary(1890)宣告"墓园设计师"的专业化。

5.12 休闲地 (Recreational Areas)

早期墓园、公园因为景色秀丽,是人们野餐和散步的好去处。后来城市、国家、州立公园相继设立,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去处。但是公有土地仍不能提供所有的休闲设施,加上美国从19世纪中期起经济逐渐繁荣,私人或一些非营利机构便开始为大众另外建立公园、动物园、花园、度假区、俱乐部和露营地。

传统上这些游憩区的设计一直都有景观设计师参与,因为必须要有规划,才能既供人们活动,又能保护现有的环境。例如动物园的设计,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园中动物的生态区或展示场必须兼顾动物种类和当地的植物。像圣地亚哥Balboa公园(1926)之类的展览场或世界博览会,便是早期游憩场所同公园、文化节目、娱乐区相结合的例子。

在设计度假区和俱乐部时,土地、水、植物、空气等自然环境非常重要。俱乐部通常是只开展一、两项活动,像高尔夫球、网球、游泳、划船、骑马、或滑雪;另外设有用餐设施或俱乐部建筑物。度假区则常设有旅馆、公寓、渡假屋等居住条件,再加上休闲设施。密歇根州Macklina岛上的"大旅馆"(1887)、和圣地亚哥附近的科罗那多旅馆(1888),都是19世纪末度假区的好例子。现代建设的度假区,有在70年代早期由Johnson, Johnson and Roy在密歇根Traverse市附近设计的Homestead等。

游憩通常也要有幻想和梦想。迪斯尼乐园(1957)模仿本世纪初的大街、威斯康星Old World(1976)的族裔农地、及70年代末Jones and Jones重新设计的西雅图Wood1and Park Zoo,都显示出景观设计师在扩大规划休闲游憩经验上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Appleton, J. 1975. 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 . John Wiley, Chichester.

Beveridge, C.E. and Rocheleau, P., 1995. Federick Law Olmsted: Design the American Landscape.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Faludi, A., 1987. A Decision-centered View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Pergamon Press.

Forman, R. T. T. and Godron, M1986. Landscape Ecology. John Wiley, New York.

Forman, R. T. T., 1995.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man, R. T. T., 1995.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Vol10 (3):133-142.

Gadgil, M.,1987. Diversity: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369-373.

Gunn, C. A., 1988. Vacationscape, Design Tourist Regions (2nd Ed.).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Kaplan, R. (1985). "The analysis of perception via preference: A strategy for studying how the environment is experienced." Landscape Plann 12: 162-176.

Kaplan, S. and Kaplan, R., 1982. Cognition and Environment: Functioning in An Uncertain World. Praeger, New York.

Lyle, J. T., 1994. Regenerative Desig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ohn Wiley & Sons, Inc.

McHarg, I. ( 1969). Design With Nature. John Wiley & Sons, Inc.

McHarg, I. (1981). "Human ecological planning at Pennsylvania." Landscape Planning (8): 109-120.

Miller, E. and Pardal, S. 1992. The Classic McHarg, An Interview.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ESUR U.T.L.

Steiner, F. Young, G. and Zube, E., 1987. Ecological planning: restrospect and prospect. Landscape Journal, 2:31-39.

Steinitz, C. (1979a). Defensible Processes for Regional Landscape Design. Washington D. C., Sept. 1979., LATIS., ASLA.

Thayer, R. L., Jr. 1993. Gray World, Green Heart: Technology, Na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Landscape. John Wiley & Sons, Inc.

Wilson, E. 1992. The Diversity of Lif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Peter Walker and Melanie Simo. 1994. Invisible Gardens: the Search for Modernism in the American Landscape. Pres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Data.

Norman T. Newton. 1971. Design on the L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William H. Tishler. 1989. A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hington

Maun, Willian. 1993.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ew York

John Ormsbee Simonds. 1997.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 Manual of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Johnson, Jory.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Redefing The Garden. Abbeville

Treib, Marc(Editor). 1992.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 Criticle Review. Londen

Process Architecture 33. 1986. Landscape Design: Works Of Dan Kiley. Tokyo

Process Architecture 103. 1992.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 At The SWA Group.Tokyo

Announcement of a Four Years' Program of Cours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rvard University Lawrence Scientific School, March, 1900 (哈佛设计研究生院 Loeb 图书馆内部资料)

Harvard University Lawrence Scientific School, Instruc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04-05 (哈佛设计研究生院 Loeb 图书馆内部资料).

The Official Register of Harvard University, Instruc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06-07, 1908-09 (哈佛设计研究生院 Loeb 图书馆内部资料).

Official Register of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Applied Scienc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12-13 (哈佛设计研究生院 Loeb 图书馆内部资料).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15-16,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设计研究生院 Loeb 图书馆内部资料).

The Official Register,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1986-1987, 1988-1989, 1990-1992, 1992-1993, 1994-1995, 1996-1997.

Course Bulletin,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Fal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Spring 1993, 1994, 1995, 1996 (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内部资料)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Memorandum, Distributional Electives, 由LA专业主任Carl Steinitz 教授提供,1994-1995。

A Brief History of Harvard LA Program, 由LA专业主任Carl Steinitz 教授提供, 1995。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8

Based on elaborating the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Am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their ideas and the professional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 dealt with, aiming at introducing Ar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great masters.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

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9

【关健词】公园;规划建设;思考;建议

引言

现代社会已进入到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中小城镇的公园在人们娱乐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它变为了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建设的主要要求是公园能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同时影响市民的生活,增加人们对县城文化历史的了解,更加珍爱自己生活的这寸土地,从而推动近代化的进程。公园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使市民对城市形成共同的归属感。

公园的构成要素(自然水、观赏植物、景观建筑等)构建出与城市高楼大厦完全不同的景观空间,缓解了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破坏,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公园为城市增加了一块绿色,美化了县城的环境,给居民提供了更好的休闲空间,营造了生态小游园。公园因为其位置好、面积大、景观美而成为城市的标志,与现代流行的“园林城市”连线。近两年我县正在进行公园规划建设,文章下面结合笔者的一些工作经验,对做好小城市及县城公园的规划建设工作提出了一建议与思考。

1 整体把握公园类型

明确公园类型,确定建设什么性质的公园是公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公园规划设计首先要明确和解决的问题。确定公园类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整体把握。一是要从城镇建设规模考虑,公园建设是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到一定规模产物,公园的类型和规模要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要从城镇居民的实际需要上考虑,公园的类型决定了公园的功能,要从城镇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以民为本的城镇建设理念,确定公园建设的类型。三是从县域经济的实力上考虑,公园建设作为城镇公共建设项目,一般来说规模大、投资多,需要政府财政负担,因此,要根据财政收入情况,确定公园类型。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城镇规模的逐渐扩大,综合性公园建设已成为城镇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完善了城镇功能,体现了城镇化发展水平,也正是这个原因,被列为园林城市创建一项重要内容。综合性公园具有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特点,可以满足城镇居民的多种需求,与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要求相适应。就我省的情况看,一些县城有功能单一的广场和活动场所,最缺少的综合性的休闲游憩场所。随着我省各地县域经济实力的发展,综合性公园的建设已成为可能,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综合以上几个方面考虑,在县级公园建设上,建议以建设综合性类型公园为主。

2 合理确定公园面积

公园的面积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公园的规模和气势,但不是说公园的规模越大越好,面积越多越好。要与县城面积、县城人口相适应,不能贪大求全。要处理好公园建设与城镇建设的关系、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的关系,要与城镇的发展规模相适应,与城镇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相适应。公园作为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结合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在城镇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框架下,合理确定公园用地面积。

3 强调总体规划的特点

总体规划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 亲人性: 规划坚持“ 以人为本” 的原则,以创造身心再生空间为目的。作为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空间,公园提供一系列现代体育休闲和活动的设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爱好者的休闲活动需要。把人的行为与环境设计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核心”,满足“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愉悦舒适;景色引人,健身休闲;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2) 生态性: 设计理念上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原则。依据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构成宜人的生态景观, 尽显自然之美。造景以创造自然环境为主题,在植物配置上,既要考虑植物的观赏特性,又要考虑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创造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中的植物景观。(3) 地方性: 提炼场所文脉精神,展示洪泽地方文化特色。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在景观设计上结合洪泽的地方特色,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和地方民俗特色。

4 塑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随着城镇的发展,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得人们邻里关系淡漠,同时人们位于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越来越远离自然。综合公园,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是提供公共交往和各种休闲的场所,因此在公园中增加公共空间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综合公园的对象主要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各种各样的活动需要相应的空间形式来配合。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休息时间的增多以及城市的人口老年化,对公园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根据各种人群的行为活动需求而创造的空间,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向人们提供缓解城市压力的调剂方式,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情绪安宁,如健身、赏景、唱戏、交友等。比如说舞蹈空间需要开阔场地,情侣需要私密空间,球类运动需要相对专业的空间等等。让人能最大化地接近自然,公园中可亲近、可坐、可躺、可踩的草坪很受人们欢迎,人们可躺在草坪上晒晒太阳、聊天等。

5 重点突出绿化种植

公园绿化种植是公园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公园设计规范》([1992]384号),作为综合性公园,绿化面积最少要占公园总面积的70%以上。因此,公园规划设计要突出绿化种植这个重点,保证公园绿化用地全部用绿色植物覆盖,建筑物的墙体、构筑物要布置垂直绿化。考虑到公园的景观和功能,在绿化种植中,要注意乔、灌、花、地被(草)、藤等植物的合理配置,注意层次,色彩搭配,分层配置,突出植物的季节性,观花、观叶和观果植物相结合。做到景观与功能的统一,设计与效果的统一,自然性与人性化的统一。在乔、灌、花、草、藤使用上,建议以乔木为主,突出乔木的使用和数量。乔木具有生长期长、树干高、树荫大等生长特点,从规划设计来说,有利于公园功能的配置;从使用性来说,为公园提供了更大的可利用的空间;从养护上来说,便于管养,符合节约化园林的建设理念。

6 巧妙运用植物造景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