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公园景观设计集锦9篇

时间:2023-10-23 10:48:03

公园景观设计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1

关键词:矿山公园发展历程 存在问题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矿山公园是运用景观设计方法,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集旅游、生态、科研等多种价值于一体的特定的空间区域。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矿山区域开采废弃地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当地可持续发展,矿山遗迹的改造逐渐提上日程,矿山公园发展建设应运而生。

一、国内矿山公园发展历程

我国矿山公园发展起步与国外相比较晚,按照时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0年代-2000年)

1987年,原地质矿产部在《关于建立地质保护区规定的通知(试行)》(地发[1987]311号)中,首次以部门法规的形式,提出对包括采矿遗址在内的地质遗迹建立保护区。

(二)发展阶段(2000年-2004年)

2000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77号),将“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作为地质遗迹景观主要内容之一。2000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的四川自贡,将“保存有世界最早的采盐油气井”列为“主要人文景观”。2003年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的“广东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也将“明代采石遗迹”列为主要地质遗迹保护对象。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56号),正式命名了国家矿山公园,并启动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与建设工作。2006年1月28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强调做好矿山地质工作,进一步促进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全国28家单位获得批准,正式申报国家第一批矿山公园,由此拉开了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序幕。其中,经过数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有一批国家矿山公园脱颖而出,如浙江绍兴东湖公园风景区。

二、矿山公园建设存在问题与思考

我国矿山公园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问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划理论体系不成熟、公园功能特色不突出。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缺乏具有权威性、针对性的矿山公园建设和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指南》(第一版)对矿山公园建设有指导性意义,但是在缺乏实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不够完善。

(二)建设理论体系不成熟

矿山公园的发展建设涉及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多学科有机融合于一体,指导并服务于矿山公园的建设,是今后矿山公园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缺乏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

现有的矿山公园虽然成功的解决了人地矛盾,降低了人类干扰对自然环境景观的破坏,成功的实现了当地产业转型等,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过度的在自然环境背景下依靠人为造景,没有充分利用工业遗址造景,生态群落单一,绿量不够等。

三 、矿山公园可持续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一)生态恢复原则

美国生态学会对生态恢复提出了以下定义:生态恢复就是人们有目的地把一个地方改建成定义明确的、固有的、历史上的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竭力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其变迁过程。生态恢复手段包括毒性处理与污染治理、基质改良、工程安全处理和植被恢复等途径,利用现代景观艺术手法将采矿废弃地上的各类要素应通过设计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利用,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并且塑造新的景观。

(二)场地精神原则

尊重矿山废弃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景观生态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对场地景观采取最小的改造,对原有景观进行修饰,保持原有场地的形式和内涵,是景观设计中对场地精神的一种保护态度。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对原始景观的拆除或新事物的添加都应该慎重新增的景观要能融入这个场地中,不论是广场铺地、植物配置还是建筑形式等都应该从原始环境中提取元素,让矿山公园的功能依附在原始场地中。

(三)利用与保护原则

矿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场地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得到传承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于挖掘矿山后的遗址等历史遗产,要以景观塑造为设计重点,突出矿山景观要素,提供多角度观景点,如充分利用矿坑遗址打造恢宏的矿冶景观来体现矿山独特的矿业文化风貌。

(四)景观独特性原则

每个矿山公园的矿业景观本身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矿区与矿区之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却是完全不同的。坚持矿山公园个体的景观独特性就是要坚持在设计时深度挖掘这些不同点,从矿山的历史、传说、地域风情、矿业文化入手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做到差异化的景观设计。矿山公园设计,对既有景观的特殊改造利用以及特色景观的引入,塑造出新的特色景观,并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

四、结论和展望

矿山公园是一个新型的公园形式,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等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研究需结合我国的现实,吸收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和策略方面,对具体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加强重视。

(2)鉴于矿山公园建设中牵涉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因此在研究中应从多学科的不同角度介入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3)山与旅游资源结合,加强矿山公园设计与当地人文、自然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保持景观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李宏彦,孙小培,曹妲妲. 国内矿山公园研究综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30(2):113-116.

2.聂庆娟,韩炳越. 生态恢复设计对被破坏地段的景观整合[J]. 工业建筑,2006(36):163-140.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2

关键词 公园景观 灵山湾 滨海景观

对于沿海城市来说,滨海空间能体现沿海城市空间特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滨海地区也成为商业开发价值的黄金地段。随着滨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以海洋为背景,供人们休闲、娱乐、游览的海滨公园也迅速的建设起来。海滨公园位于海路交界的敏感区域,在建设的时候要考虑海洋与陆地的更好过渡,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建设,同时如何做好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是海滨公园建设成为以游览、景观、生态为一体的区域。

一、区位优势

灵山湾海滨公园位于青岛的西海岸,濒临黄海,远离工业区,西靠胶南市政府新行政大楼及规划建设的综合服务区、国家森林公园、大珠山风景区及部级旅游景点琅琊台相连,是青岛旅游度假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胶州湾的阻隔,过去几十年,青岛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海岸,而西海岸去没有得到很大的开发,青岛的东西海岸开发程度相差悬殊非常大。2011年,随着胶州湾海底隧道与跨海大桥相继开通,大大缩短了东海岸与西海岸的距离,东海岸的经济与旅游逐渐的西移,所以对西海岸的城市水平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现状特点及存在的只要问题

(一)地形及水体。

地势较为平缓,北高南低,向海洋递减,东临小猪山,且与灵山岛隔海相望。海水浴场沙平面广、沙细水净,风浪较小,无暗礁漩涡,适宜开展海上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是进行海水浴、日光浴、游览的好地方。

(二)建筑。

目前十几家星级酒店会所入驻滨海公园,并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个现在服务业中心,为商务会展、餐饮、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提供了优质的场所。

(三)植被。

海滨公园因为靠近海边,所以对植被的要求很难高,要抗风沙,耐盐碱的植被,如罗汉松、刺槐、黑松等。目前海滨公园存在的植被较少,只要以罗汉松为主,品种较少,绿地系统及不完整,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缺乏层次性。

(四)构造物及其他。

公园内的构筑物及服务设施都很贫乏。公园内只有一个半径为六米的带有白色拉膜的小型广场,相对与整个广场来说,比例太小且没有什么代表性。在海水浴场后方式一个宽为3米的石质栈道,人们站在栈道上可以更好的观察海景。公园的海水浴室、供人们休息座椅也都很少,公园目前的设计没有更好的考虑以人为本的要素。

三、滨海公园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景观设计中,整体规划是重点。应该以整体性来研究景观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设计中首先根据海滨公园的性质确立景观游览的主要轴线,以轴线为主,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文化特点进行景观的划分,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在突出个性的同时,做到主次分明。同时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公园的用地、生态、公园之外景观的关系、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保护、海滨景观到城市色彩的过渡等,这都是在整体设计中应该考虑到问题。

(二)自然性原则。

海岸线本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对于城市来说,沿海自然景观对于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价值。所以在规划设计时,要保持自然完整性、保护海洋资源的原则贯彻全局。海滨公园与其他公园最大区别就是因为靠近海洋,大海、沙滩、阳光这些自然因素是人们来海滨公园娱乐休闲的重要因素。在景观设计上可以强调自然环境的维护,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利用,在尽量破坏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设人文景观,使大自然与人类达到和谐统一。

(三) 地域性原则。

对于海岸景观来说,海是面,岸是带,建筑是海岸背景的轮廓线,文化是海岸景观的灵魂。我们在设计中,要根据当地的地理地貌、文化风俗来进行滨海景观与建筑的设计,因地制宜。在设计中,可以设计符合当地文化的景观小品雕塑,成为滨海景观标志性景观。

(四)功能多样性原则。

在滨海景观设计中,根据功能的不同需要可以划分成不同区域,如餐饮娱乐区、运动区、宾馆住宿区、停车区、中心沙滩公园区、亲水区等,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功能划分。

灵山湾滨海景观公园主要是以休闲、娱乐、运动、餐饮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所以在功能划分上,根据不同的需求,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可以将公园划分成酒店住宿区、主题乐园区、餐饮服务区、沙滩休闲区、游艇娱乐区,通过各级道路将各个功能连接起来。同时在某些功能区域外海岸线建设了码头栈桥,也可以通过快艇、油轮等水路方式加强功能间的联系。

(二)建筑设计。

在建筑建设方面,应该考虑建筑的高度,靠近海洋的部分应该以底层建筑为主,随着建筑的后退而建筑高度逐渐升高,使建筑具有层次性,避免阻挡人们观山观海的视线,从而保证视线的开阔性。在建筑风格设计上,也要尽量与海洋特色相一致,比如悉尼歌剧院,无论是在建筑的造型还是色彩的选择上,都完美的将建筑融入到大海之中。

(三)道路设计。

在道路组织上,相对于滨海景观来说,主要的景观道路基本上是与海岸线平行的,道路布置时,也要根据地形使道路与海岸线时离时合,增加观景的趣闻性,在道路主要节点地区,可以扩展观景平台或小型风雨亭,方面人们驻足观赏。主要观景步道不宜太宽,3~4米为宜,设计时尽量不要破坏当地的地面生态环境。在设计木栈道宽度以1.5~2.5为宜,同时要注意进行防腐处理,抵制海岩潮水的侵蚀。

(四) 标志性景观设计。

城市地标往往是人们对某一地区最直接的印象,这些标志通过其规律和形式给人们提供了记忆的意向,从而形成特色的环境。同样,在灵山湾公园景观设计上也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地标,如广场设计、音乐喷泉、雕塑小品等,在设计上,同时也要兼顾海洋文化,例如大连的星海广场、青岛的石老人、栈桥、五四广场等,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标。在公园内可以建立观海广场,设置鱼虾蟹蚌等海洋雕塑小品,增加广场的趣闻性,我们也可以将船只、渔具等作为元素,放大或重构作为广场雕塑,可以使公园更加具有海洋的气息。

(五)绿化景观设计。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选择适合滨海景观生长的耐风沙盐碱的植物,也要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再现植物的自然交替规律,做到由草本植物到丛林植物的自然过渡,使景观更有层次性,滨海植被景观群落可以表现为:沙滩―碱蓬―中华补血草―芦苇、白茅―黑松、刺槐等。发挥植物造景功能与组织功能。在选择植物是,也应多选择常绿植物,使冬季景观色彩也能做到碧海蓝天、金沙滩、绿树红瓦的完美融合。

(六)构筑物设计。

在构筑物设计上,要根据路段、区间、人流的特点,灵活安排安排座椅、垃圾桶、路灯、指示牌,它们可以作为识别向导、能净化环境、为人们休息提供方便,在海水浴场应该设置更衣洗浴间。构筑物在外形色彩设计上与优美的海洋环境相融合,使它不仅仅为人们提供服务,更使它成为自然的点缀。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海滨城市来说海滨公园的建设也越来越快。海滨公园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息娱乐、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的户外场所,而且海滨公园的开发也能促进城市发展,海滨公园的建设具有很大社会和经济利益。本文以灵山湾海滨公园为例,对海滨公园区位优势、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做了阐述,提出了滨海公园设计的原则、对策及建议,这对海滨公园的建设和滨海景观还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伟.城市滨海地区城市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刘莹.城市滨海区空间形态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4.

[3]程健华.城市滨海道路景观塑造[J].规划师, 2004.

[4]张恒基,高翅,于东.城市滨海景观带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3

关键词:设计原则、发展、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现代城市景观空间的享受。尤其是人们对于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因如此背景,在景观设计创新过程中就必须着眼于现在,放眼于未来,既要有传统的文化内涵,又要富于时代感。在其设计时必须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作为总指导和总的中心思想,针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在设计中就应遵循景观设计的准则、原则:即它的安全性、生态性、审美性以及时代性。具体到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空间,还应该考虑到它的:共享性、亲水性、生态保护性及可持续发展等原则,从而充分体现人性化这一中心理念。

首先,现代城市滨水区设计的人性化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景观中任何一种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如果不考虑其多方面的因素,其任何设计都是没有意义和结果的。由于当今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所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生态与环保的问题,绝不能因为盈利或只图美观而破坏了生态平衡。而滨水空间景观赋予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其设计过程中应服从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和环保为原则进行综合设计。

景观设计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景观设计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以后,尤其是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人们对景观设计的研究已经不再停留在风格、流派、以及细部的安装上,由于城市不停的发展和变化,它开始强调设计的功能与使用、行为与心理、环境艺术与技术等,以及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景观规划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应该说后者是当今景观设计发展的一个方向;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然而,要保证一个区域各组成元素达到最优美的配置,就必须正确定位该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经济以及现状背景等,综合整体的研究其空间功能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组织等。例如,在滨水公园设计的过程中,由于这里面涉及的因素很多,所以首先要以满足人的不同行为需要考虑大的分区,比如:亲水区、活动娱乐区、景观休闲区等,例:(图1-1、图1-2、图1-3)

图1-1 亲水区图1-2活动娱乐区 图1-3景观休闲区

图1-1、图1-2、图1-3来源漩门二期滨江小区掩护景观

从整体上把握,还有各个区域的连续性和趣味性等等;结合自身毕业设计,其滨水区域是一个约米的狭长的沿河地带,这就些现状和背景就要求了设计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具体上就应该考虑:人的行为、功能区、静态区和动态区、道路等各种设施的比例尺寸大小以及人步行多少米就需设一个节点和入口等等;在设计中,同时还要考虑它的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所以: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综合性是体现在多方面的,在设计中是不容忽视的。

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面向户外环境的学科,是一个集艺术、科学、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其核心是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设计。这是历史已和前人已经鉴证和发表的,它涉及的学科专业极为广泛综合,例如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林学、生态学、管理学、宗教文化、历史学及心理学等。现实生活也说明了这一点,滨水公园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人性化的范畴,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方,设计就会存在缺陷,或许就因某一点设计的不到位从而影响到整个环境。

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尤其是在滨水公园景观中,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它和其他普通公园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水域功能空间。所以,滨水公园是一种多个具体目标和功能空间的设计,为人类的需要,为审美的需要,其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要因地制宜,要得体,与自然、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广场、园林绿化、周围环境等,从紧张的城市生活到开阔放松的海滨公园都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遵循环境心理学,注重人的生活体验、人的感受,是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栖居之所。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对滨水景观进行综合设计,使其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其共享性——陆地与水域的相互结合,创造出和谐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同时,当今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也极具它的复杂性:交通、园林绿化、娱乐空间、休息区、观赏空间以及辅助服务设施系统等充分体现它的综合性,若以时代的信息语言来说,就是以建筑为硬件、以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环境小品为节点,各种技术手段在其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滨水区通过多种元素的塑造,充分体现其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

海滨公园景观的综合性设计及方法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综合性不仅是它的“共享性”,同时更体现在它的“关联尺度”上。而关联尺度就是指景观环境设计中整体设计的功能、形态、空间、路线的关联尺度,是表现人们行为动线的尺度。这个尺度合理化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愉悦的新的心情。反之,会带来麻烦和不比要的困惑。所以在具体设计上看:海滨公园景观的综和性设计就是在于合理化地整体布局。在分析和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参照人体工程学,按照人们的活动的尺度、行为习惯、功能需求、动机和目的来构造景观中的关联动线,例如,人行道路的宽度和长度、人流车流路线、空间区域的连续性、隐蔽与半隐蔽等,只有通过合理的划分区域和范围,才能给人提供人一个理想的完美空间。

同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又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艺术。由于该类型的景观所设计的对象和考虑的因素都相对复杂,尤其是在做海滨公园景观中的“共享性”即陆地环境与水域空间的结合,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所以要把握好景观构成的三大要素:景观形象、环境绿化、行为心理。把握住了这三要素也就把握住了景观设计的精髓。在设计中坚持人性化设计的中心理念,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结合,充分体现景观设计的宗旨:即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海滨公园景观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的“多样的统一”。历史早已见证:“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与明确、多样与统一’,而景观设计的综合性、整体性在现今人口众多,车辆拥挤的城市中,尤其显得重要。景观的综合性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滨水公园中的每个部分功能区都是多样的,把多样化的部分有秩序地排列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给人来了有秩序地美感。一旦这种秩序被打乱,就会陷于混乱中而失去了美感。”

再者,“多样与统一” 又是景观造型设计中常用的设计原则之一。特别是在设计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时,它包含了许多功能、形式、内容等,因此,更需要强调“多样化的统一”,注重在整体环境下的统一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始终把握整体全局的设计是统一的关键,在整体的前提下寻求小变化,这样既不失整体风格,统一中又有变化。统一是体现整体秩序的美、和谐的美,是美的标准与尺度。整体统一的表现是一个相互关系的群体,贯穿其景观的综合性,从而使整个景观环境的视觉效果更加柔和而深刻。

归纳起来,景观的综合性是体现在多方面的:它的复杂性、共享性、关联尺度、多样与统一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而“多样与统一”的设计法则是突出体现整体风格、加强景观环境印象的手段之一,留给人们的整体视觉印象亲切而深刻。因此:在喧闹繁杂的大都市内的环境设计中,“多样与统一”的设计法则尤其显得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滨水景观的视觉感受与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 陈燕静.水景公共艺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2] 黄文献.景观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3] 荀平.景观设计创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滨海新区将建两大生态环境区[J],天津日报,2007.4.5。

[5] 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04.4。

[6] 林焰.城市滨水开放空景观的建设与保护[J],中国园林,2004。

[7] 陈淑光.论公共设施与人性化设计[J],景观中国,2007.1。

[8] 易敏、沈守云.浅析生态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科技,2006.6。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4

关键词:景观塔南沙湿地公园 海景园

1. 景观塔概述

塔这种建筑形式出现于我国古代,它是印度的堵坡与中国重楼结合的产物。在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形式,其功能也逐步由宗教功能走向综合功能。景观塔是塔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起到一种景观标志性作用。在古代,它主要是一种上的象征性标志;而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它逐渐成为了一种代表某个城市或某一区域形象的标志。

我国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迅猛。景观塔在各个城市,各个区域的建设中被作为一种标志性建筑大量采用,这对于景观塔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建筑都必须符合特定的环境秩序,必须融合在周围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它的美,景观塔作为一种标志更是如此。景观塔的设计,不能一味求高、求特异,只有真正融合到了周围自然生态景观中的景观塔,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的标志。

2. 南沙湿地公园海景园景观塔设计

2.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南沙湿地公园内,公园位于广州南沙地区的十八涌和十九涌,是2000年广州市对该地区围海造田的围垦地区进行生态改造而近期形成的人工湿地公园,占地2200公顷。海景园位于南沙湿地公园北端,是以绿化景观为主,集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滨海开放性的园区,是南沙围垦公司重点建设工程,海景园地块东北临伶仃洋,西靠十八涌,南靠湿地公园,地块呈三角型状,园区用地面积为8350平方米。(见图1)

2.2 用地分析

对用地四周的建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分析,因为建筑无论从布局、体量及造型方面,都必然要与周边环境发生联系,新建筑应与环境和谐共存,共同营造良好的景观空间。

海景园位于湿地公园的最北端三角地块置,东北临靠伶仃洋,西靠十八涌,南靠湿地,地理位置较为开阔,景观塔位置设于海景园内,能远眺伶仃洋,俯瞰湿地全貌,是公园轴线

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见图5)

2.3海景园景观塔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的理念源于意象的认知,意象的认知来源于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体验的形象性概括,结合了艺术家主观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又依附于典型性形象联想而表现。

海景园景观塔的设计在理念上考虑到贴近自然,源于自然,形式贴近南沙湿地的坡顶建筑,材质地域化,以传统塔的建筑设计形式进行演变,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与建筑美的表达,用新建筑的设计形式表现,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务求建筑造型的创新,突破传统。因而在方案的探索阶段,始终遵从上述思路的框架内进行,并进行了多次的方案筛选。

2.4海景园观景塔造型设计

在海景园区设置景观塔,是代表着整个园区的韵味,代表着湿地公园的形象,是公园的地标建筑。彭一刚教授曾说:“建筑艺术毕竟是诉诸形象的,所以取形和取意不可偏废。只有形神兼备才能使作品既凝聚了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蕴与内涵,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因此,考虑观景塔的造型设计时,在注重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前提下,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有时代性,而且要成为城市的标志。

景观塔不但是一个功能性很强的构筑物,而且还是一个建筑艺术要求很高的标志性建筑物,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不但要有历史的沉淀,而且需要能反映城市及地区固有的个性风貌,是向外界宣传有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与载体,可以存在数百年而不变。因此,在景观塔设计之初,对南沙湿地及周边环境进行的调研与分析,周边建筑以简易的松皮坡顶建筑为主,南沙湿地公园内建筑也遵从这一载体,全以木结构及木装饰为主材的坡屋顶建筑作为全园的建筑风格,这也成为了景观塔风格的一个目标定向。

在普通的、一般性的建筑,假如采用的是传统的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往往会被套上抄袭复古的衔头,但在园林建筑范畴内则不然,可以有仿古典的形式,也可以当作景观类建筑形式存在,有时更不受形式上的约束,有很多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设计。因此,观景塔在建筑造型设计上,立面上沿袭了古塔中传统三角形稳定结构的造型,平面布局却有别于传统古塔六边形、八边形造型,采用的则是正方形布局,由下之上,由宽至窄,屋顶为四边坡顶形式,使整个塔型形成稳定三角形的态势形状。建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用材上采用了石材、木材等传统的材料进行装饰,选材上尊重本土,以地方的南沙石材作为整个建筑基座的主材,使其作为整个塔重要元素,装饰上则采用了环保材料美国防腐松作为建筑的另一种主材,在整个景观塔上处于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在细部处理中,沿袭了古建筑斗拱的做法,由复杂的、作为承重结构用的木斗拱演变成作景观塔装饰斗拱,增添建筑的细节上的美感。由于南沙湿地盛产莲花及莲藕,到夏秋之际,南沙湿地周边都是莲塘满遍,是湿地的一处胜景,因此,将莲花的元素融入到建筑细部装饰上,凸显此塔只应南沙有,也代表着南沙湿地的一个标志。整个塔的色调以浑厚的深棕色为主基调,石材与木材的有机结合,以及复古的装饰细部,让整个塔给人之感觉建旧如旧,既有时代感,又有自身的意蕴与内涵。(见图2、3)

2.5景观塔的竖向高度分析

景观塔不但要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还要考虑景观塔自身的可观性。因此,在考虑竖向高度时,应设置满足观景者的视觉范围,塔的高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要考虑的是周边环境与塔的关系,远处的景观与近处景观的有机结合。太高或太矮的景观塔不但破坏整体的效果,而且会导致形成太远或太近的视距,不利于观赏。塔身适宜的高度,会让观赏者在合适的高度上产生良好的视野,而且会对景观产生良好的感觉。

从景观视线上考虑,塔位置的摆放上与竖向设计上,一方面要考虑登上景观塔可以俯瞰湿地全貌,另一方面要考虑能饱览伶仃洋海平面,远观新龙大桥及中山、顺德等地。因此,建筑的高度控制及建筑的角度分析成为景观塔设计的关键。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提供的有关景观塔视线分析数据了解到:18º~27º之间为观赏的最佳视觉,当观赏者>4倍的塔身高度时,景观塔更多的起到视线联系作用,当观赏者<4倍的塔身高度的时,景观塔起到一定的控制性作用。根据以上分析,在设计上,首先暂定了塔的平面位置后,通过对湿地公园最佳观赏位置的地方进行了距离与视线的分析,最后确定了景观塔的竖向高度为21米高较为适宜。确定总高度后,对建筑的观景平台的高度设置,参考了人们一般向下看的75º角视角来确定,因此,主体建筑总高为21米,首层观赏平台高度为9.3米,第二层观赏平台高度为12.31米。(见图4)

2.6观景塔空间环境设计

在传统的园林造园手法中,十分注重园林的空间处理,如收藏与开放的结合、借景与对景的布局等,在现代造园中也是值得借鉴的手法。

在海景园规划之时,在空间上实现空旷与幽闭的强烈对比,借用营造微地形、营造林带的方式,将规划的厕所与休闲区用收藏的手法与观景塔进行空间上的分隔,在观景塔周边形成一处绿荫环绕空间,消弱阻碍景观塔周边不利的环境背景,于景观塔下,则用开放式的空旷大草坪,以点缀大树作为景观塔的衬景,利用东面的海岸线作为景观塔的背景,使整个园区营造出良好的视角空间,不仅重点突出,而且还形成了园内唯一的制高点,借此,可以统摄全园。(见图5、6)

3.结束语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5

关键词:园林植物;公园景观空间;设计

1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设计

1.1 尺度与比例

尺度的概念是指人们所习惯用的一些特定的尺寸作为衡量的标准,是一种不变的尺度。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尺度。比例是长度、高度和宽度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也指园林植物的形态和所占空间的关系。它表现的是一个景物给我们呈现的视觉的印象。尺寸和比例是园林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要素。协调尺寸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合理的根据园林植物的尺寸和比例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

1.2 多样性

景观设计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功能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等。物种多样性: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物种多样性是指景观植物设计空间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种类和物种类型;是指在景观设计的空间中存在着更多的小的生态环境。这个小的生态环境就促使更多不同的物种共存。相反,假若在景观设计的空间中,植物的种类较少的话,整个的人工菌落对外界的抵抗力就差,生态不稳定,自身不能更好的调节,就容易受到冻伤、病虫害等的危害。

1.3 意境的创造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中意境的创造不仅仅只是追求实用,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设计。意境的创造在诗词的描绘中经常用到,例如古人经常将松、竹、梅比喻为岁寒三友,赋予了植物耐寒、坚强的品格,以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诗句也赋予了荷花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而园林的意境在形式上来说又与诗画不同。诗画的意境主要是凭借语言和线条设计出来的;而园林意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空间中的实际景物构成的。

2 公园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类型

2.1 开敞空间

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现象的空间称为开敞空间,它外向、o私密性。园林中由低矮植物营造的开敞空间氛围明快、开朗,常变成人们良好的游憩活动场所。

2.2 半开敞空间

园林公园中以植物材料为主营造的半开敞空间有2种形式,一种是人们的视线被附近植物的枝干等部分遮挡,人的视线透过稀少的树干可到达远处的空间;另一种是指空间开敞程度小,单方向,常用于一面需隐密性,而另一面需要现象的环境中,即二者都不是完全开敞,又安全闭合,身处其间,人的视线时而通透,时而受阻,富于改变。

2.3 封闭空间和竖向空间

由基面、竖向分隔面和掩盖而共同构成的林下空间,使用乔木树冠构成的掩盖而阻隔向上的视线,同时林下灌木对视线的活动发生阻挠,人的视线附近均被植物所围合,构成了视线的关闭,称为关闭空间。而空间由基面和竖向分隔面构成,植物冠幅较窄,主要使用椭圆形、圆锥形、圆柱形的植物本身或灌木联系,在竖向分隔面上关闭视线,构成了向上的方向感,将人的视线导向空中称为竖向空间。

2.4 覆盖空间

在公园中,园林树种树冠稠密的遮荫构成了顶面被掩盖,而立面为空透的空间,为大家发明舒适的游憩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植物营造掩盖空间与许多由园林建筑营造的顶面掩盖、附近开敞的空间具有必定程度的相似性。

3 园林植物在公园景观空间的构景手法

3.1 注重乡土树种的运用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很重要。城市园林设计者在选择园林树种时需要尊重本土特色,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尽量采用乡土树种。所谓乡土树种,是指产于当地或经过驯化的、非常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乡土树种是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性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抗旱、抗寒、抗热、抗瘠薄、抗病虫害、抗污染能力强,而且养护成本较低。

3.2 丰富园林植物品种

植物种类越丰富,生物种类越多样,整个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根据这个原理,要想使城市园林稳定、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需要不断丰富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种类。但是,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城市园林设计者要注意避免将相克的植物种植在同时。园林植物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群落多样性的基础,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容易营造出怡人的景观,满足人们视觉审美上的需求,契合绿色、生态理念。

3.3 权衡植物之间的关系,合理选择园林植物

在城市园林中,各类植物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是相互竞争的关系,有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有的是寄生的关系,有的是共生的关系。城市园林设计者要了解各种园林植物之间的关系,遵循互利共生的原则,避免因为人为原因导致植物相克、病虫害加剧等问题。

结语

在现代公园中,植物现象在人性化的第二自然中已成为造景的主体,植物现象装备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环境现象的质量及艺术水平,因而,对运用植物资料营造园林空间现象的讨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并且是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在发明杰出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只要注重植物资料在公园园林空间现象营造中的灵活运用,合理装备,才能发明出丰富多彩的公园园林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宇欣.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08(10):15-17.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6

“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关注点不再只是局限于自身的衣食冷暖,大家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于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这个关系自身、关系子孙后展的领域。在这不断的关注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三大生态系统,分别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地球之肺”的森林、“地球之心”的海洋。在这三大生态系统中,湿地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湿地中有大量的动植物,这些动植物中都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资源,能够对生态环境的循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湿地公园,即以湿地为主题的公园,在良好的湿地环境和多样化的湿地景观资源的基础上,人类科学、合理、有计划的对湿地的知识进行传播,对湿地的功能进行运用,对湿地的文化进行宣传,并且兴建一些可供人们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总之,湿地公园是一种集合了知识与观光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湿地公园的建造过程,既是对原生态湿地的不断合理改造的过程,又是对公众普及湿地知识的过程。它既能够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又能够发挥出湿地生态的社会。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来说,差不多有两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湿地公园,总共面积预计应该有一百万顷。位于浙江杭州市区西部、距离杭州西湖5公里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与西湖、西泠一起被称为杭州“三西”。它的占地面积大概是11.5平方公里,按照功能区域划分,可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在整个公园内,约70%的地区是池塘、湖阳、沼泽等与水相关的地区,整个公园内有六条河流和水道,如交叉口,车道,河网,岛屿等,它们纵横交错,相互融汇勾通,使得西溪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集生态、城市、文化湿地于一身,不愧为中国湿地第一园。2009年11月3日,国际组织把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纳入国际重点湿地名录。

2.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湿地公园本身的自然属性比较特殊,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兼顾湿地公园中每一处河流、岛屿等等。同时,建设湿地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所以湿地公园的建设设计相比其他的景观设计,有一定的难度。

2.1湿地在建设过程当中的景观设计原则分析

我国目前对于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果比较理想,但对于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仍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也还比较初浅。这样就导致了一部分湿地公园设计不合理,在遭遇一些独特的自然气候时容易导致河流,小岛屿等一部分的湿地缺失;并且建设湿地公园的初心是为了保护这种原始的生态环境,如果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设计时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统筹、全面、系统的考虑,而随意的进行,那么不仅不只是违背了最初的想法,还会破坏该湿地环境中的原来的生物多样性,得不偿失。如前文所述,湿地公园还有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作用,即它的社会。在吸引人们来游玩的基础上,使人们更多的了解湿地的知识。当然,若是湿地公园收售门票,那么它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应。因此,一旦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不到位或者不合理,极有可能导致其教育性、社会性、经济效益的大大降低,而起不到最初建设湿地公园的作用。所以,对于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合理的设计以小心翼翼的保护每一处湿地,要全面、科学的统筹以保护湿地公园中生物的多样性,还要在设计景观设计中顾及其他的诸如教育性、社会性、经济效益的作用,遵守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各种原则才能使湿地公园的各种作用得到利用。

2.2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内容

基于湿地公园独特的自然属性和建设湿地公园所要起到的社会作用,湿地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以水体为主要对象,以陆地为辅助对象,对整个湿地公园的承载力作好充分的考虑,以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重要前提。大部分湿地公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借鉴中国第一个湿地公园--西溪湿地,按照湿地公园的功能区划分,一般分为湿地保护区、湿地体验区,服务管理区和功能示范区。并且对湿地公园内是否引进外来品种做好充分考虑,既保护了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又对人类起到了科普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除了对于生物的保护外,还要注意对于植物的保护。植物在湿地公园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左右,植物所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不容忽视。所以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的同时,在保护原来湿地公园中所有植物基础上,保护原有植物生态平衡,提高植物竞争生存力,可以适当引进或种植更多的植物,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作用的同时,提高植物生存力。

3总结

湿地在生态环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而湿地公园是实现其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而景观设计是湿地公园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提高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的质量,能够让湿地公园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

作者:董凯杰 刘佳 谢仲军 单位:北京中森国际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1]王珊.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智能城市,2016,(12):229.

[2]徐伟标.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16,(04):93.

[3]龚京美.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02):164-165.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7

关键词: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文化的元素就比较重要,这是对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在文化融入下能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多,在具体化的设计中就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在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层面要能加强,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设计目标的实现。

一、主题公园的特征以及景观设计建设重要性分析

1、主题公园的特征体现分析

主题公园自身的特征比较突出,在集仿性的特征层面就比较鲜明的呈现,也就是能够让游客在主题公园中欣赏到不同景物以及主题,在主题公园的建设中,会对一些有着代表性的建筑进行模拟建设,所以能够在集仿性方面的特色上充分体现。在主题公园的主体性特征层面也是比较突出的,这也是主题公园的灵魂所在,是公园的自身个性的展现[1]。再者,主题公园自身的特征还体现在教育性层面。主题公园的比较重要的特色就是有着寓教于乐,这是和一般公园有着不同的地方。在主题公园的观赏下,能够带给游客轻松愉快的感受,并能够从中对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以体会,对地域的风情能得到充分的领会学习等。在主题公园的独立性特征上也比较突出,也就是在主题公园的建设方面和车市环境有着很大差别,这样就形成了独立性的特征。除此之外,主题公园的特征还体现在参与性的特征上,在主题公园的建设应用中,游客的参与度也会加强,在一些互动性的设计层面,对游客的主动参与情绪有着调动。

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建设重要性分析

主题公园的建设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城市休闲娱乐需求的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适合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的,在主题文化公园的建设下,就能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得以积极改善,对城市的主体休闲娱乐需求得以有效满足。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建设是对城市文化宣传以及认知需求的满足,文化作为城市的灵活所在,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注重文化的表达,就能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以及传播[2]。主题公园能够对城市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进行全面的呈现,对城市的认知度进行有效增加,从而起到文化宣传的作用。

二、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实施

1、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原则分析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对文化的表达要充分注重相应原则的遵循,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设计的科学性。在整体性的规划以及统一协调的设计原则方面要加强重视,公园景观的设计中,要注重整体性的把握,对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要能综合性的考虑,在整体布局上能科学化呈现。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地域性原则要充分重视。不同的地域在文化层面也是有着不同的,而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就要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紧密结合,注重地域性原则的遵循。持久魅力的文化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融入,才能提高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在特征上才能鲜明呈现。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要能充分重视可持续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的遵循。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可持续性,将文化价值能充分的融入利用,发挥文化价值作用,注重文化内容的创新性运用[3]。在这些原则的遵循下,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才能有效保障。

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方法实施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的方法实施,要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化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文化表达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应用下,就能有助于景观设计的科学性。1)注重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地域文化的融入。随着城市化的大发展,对主题公园的建设需求也有着增加,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充分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就显得比较重要,在不同的区域以及文化的主题公园建设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发挥,有的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是时尚文化为主的,而有的是历史文化为主的[4]。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就要充分注重和当地的地域文化优势紧密结合,对地域文化要能充分的挖掘,将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和科技文化等综合性应用,在设计中在每个景观设计的环节和文化内容的结合上科学化呈现,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优势。2)加强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形象展现。在对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文化的表达要注重文化形象的良好树立,在文化的独特性层面能充分重视。主题公园的设计中,景观设计是重要的内容,景观设计质量的优劣和文化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一方面景观设计是主题公园的重要特色呈现,另一方面在设计中的文化表达层面也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5]。所以在文化形象的良好树立层面就比较重要,在景观设计中要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以及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得以妥善处理,在景观设计中错落有致的呈现。3)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文化表达,在传承和创新层面要注重方式应用。传统的景观设计有着其独特之处,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加以借鉴应用,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小中见大以及精在体宜有着重视,在对借景以及框景等设计手法方面比较有特色。将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方法应用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这对文化表达也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以及文学诗歌的物化等,能够将景观设计的人文性增强,对人的美的享受也有着积极意义。在对象征以及隐喻的手法应用下,对文化进行表达也是比较重要的方式,通过空间环境的联想以及意象化呈现,对不同文化的精髓呈现就会对人产生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由于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和一般的公园设计有着不同,在设计的复杂程度上有着增加,以及在对设计的要求上也比较严格,在对文化的表达过程中,就要和多种设计方法相结合,充分展现主题公园的景观文化功能,促进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何昕.城市公园景观符号设计[J].中外建筑.2016(08)

[2]姚罗昕.浅析都市农业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营造——以长沙市隆平中央公园为例[J].花卉.2016(12)

[3]张云龙.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营造[J].现代园艺.2016(08)

[4]丁丽娟.浅谈旅游景观设计[J].明日风尚.2016(08)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8

关键词:公园绿化景观 设计原则 理念探索

前言:

公园是供人们休息和开展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绿化景观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在一个相对愉快的环境中活动。充满艺术气息的绿化景观不仅可以增加公园整体设计的艺术效果,还能提升绿化景观的艺术价值。

一、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开始逐渐引入城市公园建设,一方面是因为公园绿化景观是一个整体建筑项目,可以为人们生活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无论是城市公园还是大型独立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已成为了一项重点的研究项目,在园林建设中的设计地位非常突出。因此,在植物景观和区域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艺术、绿化景观设计都能表现出不一样的艺术美[1]。同时,与古典园林不同,现代公园在绿化景观设计上更注重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呈现公园绿化景观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丰富绿化景观的使用性能。

二、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一般情况下,公园绿化景观分为两大部分,植物造景和区域空间景观,在这两种景观形态中,植物造景可以优化公园中的植物配置,让植物在整体景观设计中展现特殊的风格美。同时,地域性文化特征让区域空间景观的设计重心偏重于文化,实体植物景观与空间景观的完美配合,是公园绿化景观设计的宗旨[2]。

2.1设计原则

2.1.1景观资源配置多样性

一处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景观一定是由多种植物配合完成的,所以一个植物在绿化设计中必须与其他植物产生共生效益,在特殊设计环境下,转变存在形式,或变成丛植、花坛,或发展成植篱。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形式,景观资源的多样性是不曾改变的。

2.1.2“以人为本”原则

因为公园中的绿化景观所占的区域空间最大,所以在开展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利用好绿化景观与公园地势形态、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的优势,充分表现出“人本文化”的设计特色。同时,在特定的拓展空间内,植物、公园公共建筑、固定植物都需要融入绿化景观设计中,促进绿化景观的人性化、立体化、健康化发展。在人文思想的影响下,现代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原则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鉴赏角度,从多元文化角度分析景观设计内容,并重新定义了绿化景观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和应用价值。由此可见,“以人文本”原则是公园开展现代绿化建设的核心依据,是推行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项目的必然手段。

2.1.3功能性原则

绿化景观设计不仅要体现良好的艺术价值,还需在具有艺术欣赏能力的同时,通过融合设施建设提高绿化景观的功能性。公园中不仅有绿化景观,还有很多公共设施,这些公共设施供人们开展娱乐活动,如果绿化景观脱离在人们生活之外,则其欣赏价值将会大大降低[3]。因此,绿化景观应结合公园中公共设施的使用性能,在符合设计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拉近绿化景观与公共设施间的距离,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时刻能够体会到绿化景观所带给他们的“正能量”。

2.2绿化景观设计主要内容

在公园绿化景观设计中,特色植物和花卉的合理分配、景观修剪模型、园林建筑景观配置等问题是设计的主体内容。以植物为主体设计内容的绿化景观设计工作,各种树木和花卉的设计修剪工作格外重要,不仅要突显绿化景观在公园整体布局上的交相辉映,还要详细记录并规划相关种植、布置方案。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2.1入口景观布局

入口景观是公园的门户,所以在这个地方,绿化景观必须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分布,各种树木和植物在排列设置上要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对称性。通常,公园的入口景观会设置一个标志性的绿化景观,来突显公园的的艺术价值和景观地位。所以入口景观应以大面积平面树池和花池为设计背景,采用高大乔木的对应布置,并配用精湛的修剪技术,将绿化景观修剪成符合公园文化特征的景观[4]。

2.2.2绿化景观和水体景观的融合设计

大型水体景观是公园中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所以绿化景观应在设计上突出两者景观特征的融合性和关联性,既突显出绿化景观的植物设计的艺术价值,还应烘托出水体景观的自然驳岸式水池,给人们营造出一种山水融合的自然景象。在这种景象的感知背景下,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在更能满足与人们享受自然的活动需求[5]。

2.2.3绿化景观的特征设计

与大型主题公园不同,小型公园偏重于采用人造山体进行景观设计,因为人造山体在地质结构和材料性质上都远不如真实的山,所以如果要想突显出人造山体的自然特征,必须依赖于绿化景观的特征设计,在山体周围创建绿化带,并以人们活动路线为中心,在道路两侧增设“自然景观”。依靠绿化景观特色设计,不仅人造山体的先天漏洞得以填补,公园的整体景观布局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三、公园绿化景观设计理念探索

本文通过对公园绿化设计内容以及原则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可知,公园在景观设计上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在现代生活需求的影响下,绿化景观设计必须转变传统设计理念,以创建现代化综合性景观园林为目标,开展绿化景观设计工作。结合上述内容,本文总结了以下两点景观设计理念发展内容。

3.1设置娱乐休闲区

由于绿化景观养护起来非常困难,所以目前大都是公园都不会在娱乐休闲区设置过多的绿化景观,以防止景观被破坏。但是,随着人文素养的提升,绿化景观融入人们休闲娱乐区是必然选择。如在儿童游戏区设置动物形状的植物,利用绿化植物维护儿童安全,作为一种自然屏障,将儿童围禁在一个安全的地区活动。

3.2烘托文化主题

在特色建筑周围,可以利用绿化植物平面造景的色彩和三维立体效果搭建一个具有功能性的绿化景观群。延伸活动场所与绿化景观在空间上的关联作用,帮助人们指明活动范围。同时,也可以利用景观自上而下的景观层次变化,提高公园中文化建筑的景观特色,让公园内每一处建筑所体现的景观文化内容各不相同[6]。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公园是向全面开放的娱乐场所,作为重要装饰元素的绿化景观,其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对公园使用性能的主导作用非常强。因此,设计师必须认真统筹区域内公园的文化特色和绿化景观特征,通过专业的规划设计,营造一个完美的自然与现代化建筑相互融合的设计布局,以提高“景观建筑”在公园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佳.浅谈园林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4):168-173.

[2]成国涛.铁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3,14(28):135-142.

[3]雷正杰.湖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13(08):109-112.

[4]雷振林.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艺术语言[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3):156-173.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9

【关键词】湿地公园 生态环境 人居环境 可持续发展

湿地(英文:wetland)是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无数的动物,植物都是依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独有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

近年来由于湿地围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泥沙淤积、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面积缩小,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因此,湿地保护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科研人员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湿地公园建设就是保护湿地的一项重要举措。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生态的重要环节,建设湿地公园是发挥湿地功能与效益的重要途径[2]。

然而由于人们对湿地认识的局限以及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相脱节,而且湿地在我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人们对其的认识还不够,科学理论还不够完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园内自然形成的堤、岛、浅滩等湿地地貌景观特征不明显甚至缺失[4],景观硬质化导致水陆过渡空间的缺失;植物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湿地植物群落景观[5];湿地公园景观没有考虑区域文化元素,与区域湿地文化脱节[6]。因此,在接下来我们要以可持续设计为原则,以湿地为主题,建立不同功能、风格及性质的景观设施,将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有机结合,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及构成要素

1.1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弘扬湿地文化、湿地功能利用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泛指自然景色,景象。现代园林发展的一种形式。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是指以湿地为对象的景观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建设与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人们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湿地公园作为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方式,湿地公园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1.2.1 城市湿地水体景观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水体景观是最重要的,湿地中近60%的景观以水体景观为主体。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湿地水域景观、湿地岸带景观及近岸路域景观三部分构成。水域景观主要通过水深、流速、水质等水体性质来表现水体或静或动、或缓或急、或碧波粼粼或汹涌澎湃的特点,形成如滩涂、沙洲、池塘、亲水栈道、园桥等静景以及溪涧、喷泉、飞瀑等动景。岸带景观是受水位、潮汐等影响形成的浅滩、沙洲和滩涂等景观,以及不同的驳岸类型,如块石驳岸、砾石缓坡驳岸、沙滩岸带、植物岸带等,展示或凹或凸、或曲或直、或虚或实、或连续或间断的线性岸带景观[8-9]。近岸陆域景观主要是指为方便游人观赏的亲水台阶、亲水平台、亲水栈道等,组织游览路线的近岸道路景观(如汀步、园桥)和提升湿地意境的人造景观小品等[3]。

1.2.2 城市湿地生物景观

湿地公园内可展示的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景观和湿地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通过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配置来表现。根据湿地植物的形、干、枝、叶、花、果等观赏要素,塑造不同季相特征的湿地植被景观。如春赏鸢尾、荇菜花;夏观荷花、凤眼莲;秋游香蒲、芦苇荡等。利用湿地植被的簇生、丛生、片生等分布特点,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等配置方法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景观形态,例如湿地植物迷宫、植物景观雕塑等[6]。湿地动物景观的主体主要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观赏鱼类等组成。动物是湿地公园的可移动景观,为湿地公园增添生机。根据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动观其放飞、归巢等场面,静赏潜水的游禽、觅食的涉禽以及不同水鸟的环志特点。湿地中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虫,能够满足游人对富有自然野趣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1.2.3 城市湿地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就是在湿地原有的生态特征下,体现区域的民俗传统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体现湿地环境有的场景、意境[8]。湿地公园的人文景观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人类利用湿地的各种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受此影响而形成的饮食文化、住宅文化、服饰文化等。(2)人类改造湿地所留下的印迹,如各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古运河、古桥梁、堤坝、古建筑等水利工程和临水建筑等硬质景观。(3)与其他文化相交融形成的文化结晶,如与文学艺术交融形成的历代文人墨客、王侯将相赞美湿地的诗词歌赋,描绘湿地风情的书法字画,受区域文化影响形成的母亲河文化,山歌、舞蹈等民族文化和纪念凭吊的习俗文化,以及见证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等。

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特点及原则

2.1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以及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他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它同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为主体,以陆地为辅,绝大部分的观赏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

(2)湿地生态的脆弱性。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3)湿地景观设计的延伸性和连贯性。湿地公园景观的建立不仅需要考虑其本身的生态过程, 还必须考虑湿地与集水区域毗邻海岸及陆地的复杂连带关系。

2.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该重点突出湿地景观,同时还要尽量维持湿地的自然风貌, 为公众创造一个零距离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公园景观设计应从湿地的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遵守自然规律,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尽量做对环境破坏及影响最小的设计。

(2)以人为本原则 园内景观应满足人的亲水特性,提供多种可直接欣赏水景的途径,创造足够的可参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感受水的魅力,应针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不可达性和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注重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接性以及适当配置乔木使游廊达到遮荫的效果。

(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美的享受、实现美的审美追求。湿地公园景观要体现出立体美感,就要求设计师在空间比例、审美节奏、建筑色彩及植物配置等方面营造出形式美,形成富有特色艺术性的体系,并且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材料的本质属性,让人们在情感上和身心上与景观产生共鸣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上,要善于利用景观美学创造形式美,既注重整体设计的共通感,又要着眼于局部;在周围的建筑群、雕塑等设计上要体现出时代质感和传统意境,既要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敢于对现代西方艺术进行大胆尝试,以营造融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形式美感。

3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大致分为:湿地保育区、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以及服务管理区等[9]。湿地保育区属于原生态保护,环境容量相对较小,景观建设内容较少。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集中在湿地体验区和功能展示区以及服务管理区。

3.1 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主要是公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分布集中的区域,景观设计主要通过地形改造、联通水文等工程,来营造出浅滩、沼泽、溪流、喷泉、瀑布、河流片段等湿地景观形态[10-11],从而让人们体验湿地独特的水体景观、湿地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以及示范湿地合理利用。

3.2 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湿地生态功能多样、生态效益显著[14],湿地公园景观展示的生态功能主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净化水质环境等功能。因此在功能展示区可以通过构建表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通过配置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设置供游人出入的亲水栈道,来达到维持湿地功能和为人类提供优美景观的双重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污水经过湿地前后的水质视觉效果,来展示湿地公园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对于维持生物多样展示的景观设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配置乡土物种,通过招引湿地鸟类、昆虫来维持湿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3.3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属于硬质景观,是为了方便游人而设计的能够烘托湿地自然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便于游人能够更好地组织游览路线。主要有景亭、水榭、舫、园桥、游廊、木栅道以及景观小品等[15-16]。

4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城市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是错综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一门,它是多学科、多方面问题的体现,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参考文献:

[1]崔心红.建设湿地园林,改善生态环境―――上海市湿地园林建设的探索[J].中国园林,2002,11(6):15-17.

[2]国家林业局.LY/T 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5.

[3]崔丽娟,王义飞,张曼胤,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9,38(2):17-20.

[4]王薇,李传奇.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探析[J].水利学报,2003,34(8):117-121.

[5]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6):18-23.

[6]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31(10):63-68.

[7]王思元,牛萌.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7):137-140.

[8]但新球,骆林川.湿地公园规划新理念及应用――以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4-7.

[9]国家林业局.LY/T 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5.

[10]Mark T S, Heather C V, Steve W. Exploiting the attributes of regional ecosystems for landscape design: The rol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ecological engineering[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7,30(3): 201-205.

[11]吕咏,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湿地科学,2006,4(4):268-273.

[12]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25-250.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