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媒体的价值

时间:2023-07-19 17:12:07

导语:在新媒体的价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媒体的价值

第1篇

2004年,全国共设电台282座,电视台314座,广播电视台1913座,开办广播节目2355套,电视节目1255套,另有1759个县级广播电视台在电视公共频道的预留时段内插播自办节目。媒介市场的拥挤以及媒介经营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使得媒介竞争也相应地升级。

媒介之间的竞争,由过去简单的收视率竞争,向多元化、深层次的竞争转变。各媒介在定位上层开差异化的竞争在实力上层开规模、资金、人才等的竞争在节目上层开质量与编排的竞争在政策上充分利用政策给予的空间和保护展开竞争在受众层面上,媒介的竞争也由过去受众数量的竞争,转向受众质量和受众满意度的竞争。媒介之间的定位竞争、实力竞争、节目竞争、政策竞争、受众竞争,说到底都是为了扩大自己对于受众和社会的影响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培养媒介经营的核心资源。

媒介的影响力,同媒介竞争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的媒体布局和体制与行政体制保持一致,媒体层次和中央、省、市的行政层级相一致,国内的电视媒体分为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市级电视台、县级电视台四层,是一种金字塔结构。这种分布格局层次分明,由于各级电视台所隶属的行政层次,政策层次,信息来源、支配的资源以及在人才、技术、节目等硬软件上存在差距,就造成了中国的电视媒介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影响力。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几大电视网呈现出均衡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几大电视台之间也是具备影响力差异的,但是这种差异不是层次性的。更多的表现是不同目标市场之间的影响力差异,例如美国的CNN,新闻节目就具备很大的影响力,而DISCOVERY频道,则是在专题片节目上具备巨大的影响力。实力相当的电视媒体影响力差别主要是体现在不同目标市场影响力的差别。

二、媒体的价值

广告主对于其在媒介的广告投放,都会提出一个问题 我投放了这么多的广告,我的回报是什么,媒介需要给出一个答案,需要明确自身的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是电视媒体的价值,又该如何评估媒体价值呢,

许多媒介公司都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之中总结出了各自对媒体价值的认知及评估准则,如实力媒体公司的日OI理论,传立媒体的MediaDNA等,都是希望为广告主的媒介投放提供关于媒体价值的有效信息,实现广告效果最大化。

对于电视媒体广告价值的评价体系,时至今日,媒体价值评估的发展先后有三个体系 覆盖率评估体系、收视率评估体系、满意度评估体系。每一个媒体价值评估体系都有各自的基础指标,并都得到了业界相对一致的认同。

“影响力”营销概念的提出,也是尝试从更广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去探讨和分析电视媒体的价值。媒体资源决定媒体影响力的形成,媒体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共同构成了影响力形成的媒体要素(如图)。

每一个价值评估体系都是一次全面展示媒体价值的努力,是对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媒体价值的一种方法。

三、价值的体现

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优胜地位和竞争力,必须对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和控制艺术,与持有各种利害关系的人员或团体构筑良好的关系。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企业的影响力。企业的影响力一方面要靠技术研发、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和服务等方式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的影响力也来自于大众媒介的广告和宣传。因此,企业需要向媒体购买影响力,形成企业的影响力。

企业的需要影响的外部关联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提供宏观指导政策大环境的政府,第二层次是构成供应链上下游市场环境的相关者,包括供应商、销售商和消费者,第三层次是提供企业社会小环境的社区。

企业通过与以上关联者的广告沟通,主要目的是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政府面前树立模范企业的形象,在股东面前树立具有发展前途、可为股东带来巨大收益的可靠形象,在员工面前树立坚定的事业信心,在供应商和经销商面前树立可带来商机的、值得信赖的友好合作伙伴形象,在消费者面前树立品牌形象和提品信息,在人才市场面前事业舞台和有价值的发展机会的形象。

大众媒介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渠道,自身对于不同消费者群具备影响力,成为企业发挥自身影响力的平台。媒体通过反映市场信息可以影响政府对某一行业整体情况的认知以及对某一企业的实力的印象,而企业恰恰需要影响政府已获得有利于经营发展的政策环境与政策优惠,媒体信息可以传播产品信息和消费主流意见,促进购买,企业则要借助媒体进行产品宣传并劝服更多消费者购买,媒体信息传递出的市场竞争状况与发展趋势,企业可以据此调整与关联企业的关系,修正发展战略。所以,媒体影响力可以售卖于企业,形成企业自身的影响力。

第2篇

最新研究认为(2014),今天的80后和90后与70后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媒体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变。80后作为今天中国社会重要力量除了职场上的特点外,最重要的是生活轨迹或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再也不像70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而是用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媒体接触。至于90后一代的资讯接受模式则已全面改变,互联网和手机或移动互联智能机已不能离开和不能离手,各种社交媒体已成为80后、90后联系世界的最重要方式。

在最近一份关于80后、90后的有关视听媒体状况调查报告中(2013),有超过40%的80后、90后受众表示几乎不看电视,25%左右的80后、90后观众3天以上才看一次电视,只有少量的80后会每天看电视而且是他们喜欢的选秀类节目。尽管这些数据还要需要进一步地验证,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电视对于锁定和覆盖这些80后90后群体,其影响力正在减弱,随之而来的是新媒体或各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社交媒体,它对于80后特别是90后群体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包括基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智能手机的社交媒体和I-pad以及户外液晶电视媒体等数字终端媒体。要全面认识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与价值首先要从新媒体和社交媒体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

首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下消费者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媒体接触时间与方式的变化。互联网与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式,在消费者的生活时钟里,除了看电视、看报纸、逛街、差旅等传统行为,收邮件、搜索信息、上论坛、写Blog、收发短信、微博、微信以及在线交易等由互联网与移动互联创造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消费者的生活环节与方式。新媒体的发展导致80后和90后群体的生活形态日益多元化,他(她)们在互联网中长大,沉溺于从网络获取资讯和娱乐,而日常的生活方式又被各种各样的数字户外屏幕所包围,手机更是24小时都伴随的媒体。

其次,由于消费者行为变化导致品牌营销传播模式,如精准广告、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视频、盒子、网络电视等等有迅速兴起。这表明在互联网下品牌营销关键是通过传播与沟通理解客户需求、满足需求、获得回报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商品买卖。新媒体习惯和社交媒体出现改变甚至颠覆经营者原有的广告投放模式、媒体策略和传播策略,这一点正是我们经营者应该引起高度注视的。调查表明(2013),最近两年有超过70%的经营者正准备降低传统媒体的预算份额,大幅增加新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广告的预算,移动互联广告则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数字化新媒体。面对80后和90后受众和媒体格局变化,如何将大部分预算转向更加精准影响80后和90后的新媒体是摆在经营者面前的新课题。

记住:互联网背景下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更好地理解客户,而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出现有效地帮助了企业实现这一目标。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上的社群是通过微博、微信等SNS为代表的社交网络行为所组成。它对传播品牌价值格外重要,因为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行为实质就是个“鱼找鱼、虾找虾”的分类分群社交群,本质上讲是以价值观和爱好等形成的社区。而互联网下的社交媒体就是人们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信息、建立网络关系的社群所组成。成功的社交媒体有三个基本指标:一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强度;二是彼此之间价值观、生活方式的相似度;三是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可信度。品牌社区建立就是依据这三个指标建立的,具体地说,品牌社区是指针对某种特定的品牌建立网络论坛,当相关品牌的追随者们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便会建立虚拟论坛以跨越地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使网络上的志同道合者获得归属感。基于社交媒体建立的品牌社区是目前品牌营销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

面对新媒体或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经营者如何做好品牌营销传播呢?关键是用好微信、微博等工具。对微信来说,没有关注者,自己的公众平台肯定是用不上的。能用的只有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附近的人,当然添加好友的话,可以直接接入QQ的用户,有些资源可以找其他的公众账号推荐。对微博来说相对容易些。微博找人可以确定大概的范围,找到目标群关注的大号可以获取精确些的用户,搜索产品相关的词也可以获得产品的用户,有推广资金的可以直接投粉丝通。当然大号推荐可以降低工作量。其他的论坛、群之类的就不说了。记住:微博也好、微信也好,凡是做的好的,都是为社群创造了价值,并让消费者体验到了。

另外如何将互联网下不同广告形式配合社交媒体发挥作用也是十分重要。如广告的植入。将网络广告植入到网络新闻和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去,让广告随消费者关注的网络内容一起被浏览和记忆。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将网络广告与网络上的娱乐活动、游戏等结合起来,在广告传播互动的同时,让人们体会到网络的乐趣,成为内容的一部分。激发用户的分享。再如将广告做得带有故事性,或者是形成短时间的注意力焦点,让这些广告成为网络上的病毒一样被人们主动传播的内容,然后以消费者分享的形式,通过SMS、微博、博客、BBS等手段进行传播和扩散,建立网络口碑和影响力。今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上的广告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展示的平台,而是一个集分享、互动、社群、口碑传播于一体的网民信息聚合平台,只有整合传播力量才能产生价值。

还有需要值得关注的是户外数字化媒体已成为新媒体整合传播的一个新的中心,例如在户外液晶电视上的广告不再是品牌和产品广告,而是将品牌将在网络上开展的品牌活动或者视频、网络剧等内容进行展现,吸引更多线下的消费者到网络上参与品牌的互动活动。这些变化已经在预示着,经营者在运用新媒体的时,一定要学会整合其他媒体的策略,并将不同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平台上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现,最终实现线上和线下相互链动的无缝化组合式传播。

随着80后和90后成为主流消费群体,经营者要把握好新趋势,洞悉新规律,积极拥抱这些新变革,用好新媒体,与时俱进,抓住未来十年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

第3篇

三个重要时代的到来

3G新时代

最新的CNNIC《3G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8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为1.81亿。相比6月底1.554亿的手机网民规模,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增长了将近2560万,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媒体因此也进入了3G新时代,一系列围绕3G而生的新型运用都在逐一展开。

3G开辟了媒体的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互联的“内容+服务”模式是融媒体时代的模式创新。传统媒体网站在移动互联时代的获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成为移动互联的“内容提供商”,通过内容贩卖而获利,如手机小说,手机视频、无线音乐下载等:另一种是成为移动互联的“服务提供商”,通过研发相应的服务。如移动定位、手机查询、移动社区等而收取增值费用。在移动互联的各类信息类业务中,除了传统的网页浏览之外,以Push形式推送移动广告、新闻的业务也发展非常迅速:而3G时代提供了整首音乐下载的便利,使得音乐下载将延续2G时代的威力,为其内容提供商带来丰厚回报:此外,移动互联的其他服务如“移动即时通信(IM) ”和“移动电子邮件”因其清晰的收费模式,传统媒体网站也能从这两种业务模式中收获应有之利,而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也非常有发展前景。

新普及时代

2009年11月16日,在互联网上代表中国的中文顶级域名“,中国”正式启用,成为世界首个纯中文全球顶级域名。“这是互联网发明40年以来最大的技术变革。”全世界目前的16亿网民中,有超过一半人使用的是拉丁语以外的语言,这项计划的实施,将使得互联网拥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大的易接近性。这意味着互联网将进入一个“新普及时代”。

“中国”是全球互联网上代表中国的中文顶级域名,它正式启用后,全球华人在任何一个地点只要上网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新华网,中国”这种纯中文形式的域名就可以访问新华网网站。对于10亿尚未上网的民众来说,“,中国”将极大地降低他们使用互联网的门槛,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的普及。此外“,中国”域名也将加速扩大中国在国际互联网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扩大民族品牌影响力也将会产生间接作用。但同时“版权问题”也是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博“微”时代

2009年新媒体的发展出现了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微时代”,无论内容生产还是消费都呈现出明显的“微”特征。2009年新媒体的“微”时代有以下几个特点:

微生产:Web2,0的信息传播是以微内容为基础,通过聚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进一步组合成各种个性化的应用及消费。微内容最近一年来最突显的应用就是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后现代的媒体消费呈现出一种碎片化景象,人们用以消费媒体的时间越来越支离破碎。而媒体的种类、媒介的形态越来越多元化,这使得每个媒体消费主体――人,对于媒介内容的消费无论主观与客观上都呈现了一种“微小、精悍、迅速”的需求。

微表达:微表达是媒体“微”时代的另一个图景,我们会在facebook、开心网等社交网站中经常看到某某“冲你微笑”,某某“向你眨眼”等等“微”动作与微表达,网友们以此来交流情感,建立并强化关系,这是社交网络最常有的应用之一。微表达的另一种形态是在新浪等各大主要网站的新闻后面出现的一种微情绪,比如“您阅读了这条新闻的心情是?”以及应运于投票、选举、测试等栏目中,IM(即时通讯)工具也常常会推出一些微表达的功能,此外,网络上还有一些“献花墙”、“签名板”等都是微表达的多样形式。

微支付:微支付平台的目的是营造一种全新的“收费内容环境”,以解决收费问题,普通网民只需通过该微支付平台交纳少许费用后,就可获得网站定内容的访问权。微支付的出现被看作是解救某些纸媒之死的一剂良方,建立“一种界面极为简单的‘一键式’支付系统,让读者产生购买报纸的冲动”。

微娱乐:娱乐也越来越“微”型化,以游戏为例,从前的单机版或者MUD游戏将逐渐被一种全新的“迷你社交网络游戏”所替代。Social Game是近两年来出现在SNS平台上的新游戏形式,它们操作简单,题材有趣,主要依赖人际网络运转和传播,强调好友之间的互动,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来操作。自出现以来它发展迅速,国外Facebook等平台上的一些“迷你社交网络游戏”有着上百万的“粉丝”。

值得注意的几点趋势

SNS:从有线互联走向无线互联

2009年SNS社交网络系统的发展由有线互联向无线互联延展。一种新型的“社交手机”将SNS带向一个新平台,这款手机会告诉你想知道的有关来电者的一切信息乃至更多。安装Robe.to软件后,当手机响起时,用户可以看到来电者录制的一段“状态更新”视频,显示来电者的情绪以及所在位置。手机屏幕上还可以显示来电者最新的Twitter动态、登记于Linked―In职业网站上的姓名和头衔、在Flickr照片服务上的最新图片以及表明其位置的地图。信息的聚合促使用户更多地通过手机更新多媒体和数据,此外,手机社交网络还能把Twitter动态、电子邮件以及Face,book状态信息聚合在联系人的地址簿列表之下,使得先前有线网络的社交平台能够与无线网络的社交平台互通互联起来。手机社交网络将SNS带入一个全新阶段,一系列商业模式及市场应运将由此展开。

网络平台的媒体化趋势

2009年新媒体发展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网络平台的媒体化趋势,互联网这10多年的应用是沿着三条线展开的:首先是“信息线”:即新闻一BBS一博客一微博:其次是“工具线”:即搜索、IM客户端、输入法等工具型应用;第三条是“娱乐线”,即网络游戏、社交网络、手机游戏、音视频娱乐等等。网络提供商因其平台特性及商业出身,最初介入的领域主要是“工具线”与“娱乐线”,但随着近年的发展壮大,其在“信息线”的扩张意图日益明显,媒体化的渴望日益增强。2009年的微软、google也要做传媒,而中国互联网的代表――搜狐的主流媒体“梦”对传统新闻机构的冲击已然显现。2009年搜狐主打“新闻”牌,“上搜狐知天下”的广告语出现

在CCTV多档节目广告中,在北京以及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公交车上都可以看见。“搜狐新闻”的字样被醒目地标出。此外,2009年搜狐花巨资购买正版视频节目并倡导“视频反盗版联盟”,认为网络视频应该约束发展,这一主张与政府的主流主张完全吻合。搜狐一直通过运营人来实现主流媒体这个梦,2009年它推出了“白社会”社交网络系统,打通搜狐互动平台,聚集大量人气,最终推动其主流媒体梦想的实现。而其博客依然是互联网上的强话语平台,在搜狐这个平台上聚集了一大批高质量、有话语表述愿望且有影响力的“节点”,他们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创新扩散地形成一个个舆论圈,发挥着对社会事务的影响力。网络平台的媒体化趋势,一个重要的结果是传播版图将会因此改变,传播新秩序也将因此而重建!

国家网络电视台的未来

国家网络电视台是2009年新媒体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话题。国家网络电视台这一新媒体业态与传统的电视业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会不会取而代之?新成立的国家网络电视台将可提供日均750小时的海量节目,CCTV现有的20个频道的节目全部实现实时网络直播:此外,CCTV常年积累的40万小时历史库存视频资源将进一步开发利用,以期实现其“网络影像博物馆”的宏伟梦想。除了口号,CCTV,COM的目标也相当宏大,CCTV,COM要在未来3年内力争收入占到CCTV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此外,“抢占视频资源的制高点:抢占各类新媒体制高点:抢占手机电视的制高点:抢占‘三网合一’的制高点”――抢占多个制高点是这一轮理想宣言的主题语。

从最初的“央视国际”改名为“央视网”,顺利完成从WEB1.0到WEB2.0的华丽转身,此次高调进军国家网络电视台。将是其实现从央视平台向国家平台。从对内传播向国际传播转型的开端。在过去的10多年中,完成了从央视隶属的一个新媒体业务部门到与央视有平等媒体资格与效度的转型,而这一次。国家平台的建构,将使得的未来更具想象力。

网络化的社会组织:虚拟组织的现实行动

网络除了提供给人们娱乐、虚拟体验之外,青年人通过网络结成新型的社会关系。一种网络化的社会组织正在多方位多角度地形成,这些组织除了在网上有着舆论特性外,还在现实生活中“现身”,社会关系从“网上”到“网下”,社会组织由“虚拟”到“现实”。一个重要的警示是网络化的社会组织一旦有了“现实”诉求,及“现实”行动,网络管理即遇到了更新的挑战。而“虚拟”组织的“现实”诉求及行动是迟早的事情,因此预警非常重要。

网络管理是一种情绪管理

对政府部门而言,网络监管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又难的事情。2009年网络监管除了先前硬性的牌照管理、内容管理外,还应该认识到网络是一种情绪媒介,将情绪管理提到管理日程中来。网络是一种情绪媒介,它能很快地点燃情绪,传递情绪,放大情绪,激化情绪。比如此前的“抵制家乐福”,比如“MSN红心照耀中国”,比如“奥运大签名”等等。网络传播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话语场”,这个场有时是一个没有多少人关心事实、没几个人愿意核实真假的浮躁语境。而网络的匿名属性。又使得它鼓励了群体――这个“无名氏”提供一个发泄及抒发的平台。网民的情绪很容易被炒作的“魔弹”所击中并操纵,易于被人编造的故事和场景所迷惑。作为网络管理者,除了要研究技术管理、内容管理、牌照管理、机制管理外,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知识的世界占有与生产

2009年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于4月21日正式投入使用。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免费进入数字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欣赏文化及艺术作品。数以万计张图片和资料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找到。

第4篇

摘要 目前,传统的广播媒体面临着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型机遇,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涌现出众多“融合广播”的新形态。然而,如何在融合发展中借助新兴媒体平台实现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却是不能忽略的现实问题。本文从“非视觉传播”“伴随功能的移动化”以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等三个方面对广播的核心价值及如何实现进行分析,重在探讨“融合广播”的新形态如何更好地回归广播本身并体现其内在本质与价值。

关键词 广播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关梅,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江苏徐州221009

1)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融合时代广播媒体发展路径研究”( 2014SJB40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传播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裂变与重组。特别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挤压之下,不得不就其传播方式与产品形态做出调整与改变,以应对新的传播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一时间,传统媒体纷纷“触网”,努力实现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关联性和交互性也不断得到加强,媒介传播形态日渐丰富与多样,可以说,一个以融合媒介为主要特征的新传播时代到来了。

新的传播环境也给广播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相较于其他传统媒体,广播媒体的音频传播在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转换中最为便捷和高效,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结合也较为容易,因此,一大批广播媒体或者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或者开发广播类APP,使得“微电台”“网络电台”迅速走红,成为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态。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广播在地域和接收终端上的限制,也因其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拉近了与年轻一代受众群体的距离。然而,正当“融合广播”的新形态如火如荼发展之际,我们也不禁要思考:与新媒体的结合固然是广播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并不能因此淡化或削弱了广播的“本质”,换句话说,如何在转型中凸显广播固有的核心优势与价值,使得新形态也能够回归广播本身,这才是广播媒体发展的长久动力。

一、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

自从广播媒体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诞生以来,其纯粹依靠声音传播的形式就为这种媒体打上了独特的印记,也成为它区别于报纸、电视乃至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最大特点。我们认为,即便目前广播与网络、智能手机等互为融合而产生出了多样化的传播形态,其“非视觉”的传播形式也不应被淡化,相反,它所带来的特殊的传播效果在目前以“视觉传播”为主导的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同时,广播媒体的伴随性、移动性特征,也在与新媒体终端的结合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此外,作为传统媒体,广播在公信力与权威性上仍然是许多新兴媒体所无法超越的,这也必将成为广播媒体持续发展的稳定因素。

(一)“非视觉”传播——回归广播媒体的本质

不同于报纸、电视、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等集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媒介传播形式,广播是单纯依靠声音符号来进行信息传递的。可以说,作为唯一的“非视觉”媒体,声音是广播最能彰显其内在本质的属性。在目前纷繁嘈杂的媒介环境中,这种“非视觉”的传播形式给受众带来的是独特的、放松的和具有强烈主观感知性的信息传播体验。

首先,“非视觉”传播可以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并凭借受众的主观感知和情感体验来构造头脑中的“视觉形象”,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从传播的角度讲,广播仅仅通过声音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是含蓄的、模糊的,受众不仅要调动自身的听觉器官来接收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在头脑中丰富信息,并形成立体的、生动的主观多维空间。在这一过程中看似是直观的视觉形象的缺失,实际带来的却是更为自由的、持续不断的个体想象和感知活动。再加上每个个体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教育程度、审美眼光及价值观念等等因素都不尽相同,在接收相同的声音信息时也会形成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出了独具个体色彩的视觉形象、情感感知及心理活动。实际上,广播媒体是以声音符号为着力点,把受众的各种感官活动紧密联系、融合在一起,较之侧重画面感的“视觉传播”,它可以极大地丰富与拓展受众的主观想象空间,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传播效果。正如麦克卢汉所指出的:“我们可以从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听到任何一个方向、任何距离以外传来的声音……而眼睛却是有限的、定向的,在任何时刻都被局限在远远小于听觉世界的一半的范围以内。耳朵是包罗万象的,对无限范围内产生的任何声音都始终是敏感的……声音的基本特征是……它充满空间。”

其次,“非视觉”传播可以带给受众一个相对“放松”的传播环境,这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受众的视觉疲劳,也使得广播媒体的私密化、个人化的媒介特征更为凸显。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随着媒介形态的日渐多样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受众的眼球已被海量的信息牢牢占据,变得不堪重负。我们可以想象,一旦闭上眼睛,受众几乎无法从报纸、电视、网络及智能手机中获取信息。而广播恰恰凭借着“非视觉”传播让受众重新回归到了相对“放松”的信息接收环境中,好似一位贴心的老友,在娓娓道来中散发出声音的魅力。同时,受众在使用广播媒体时,并不需要与它“直面相对”,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播手段更加突出了广播的私密化和个人化。无论是在家中借助于收音机,还是在公共空间借助于移动智能终端,受众在收听广播时都感觉好像是主持人在与自己做“一对一”的交流;即使参与了与广播的互动、沟通,也因为交流空间的私密性而使受众始终处在一种放松、自由的状态下来接收或回馈广播传递的信息。这无形中也强化了受众对广播媒体的情感依赖。在一些故事类、情感类的广播节目中,这一优势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伴随功能的移动化——突出广播“贴身媒体”的优势

作为一种“背景媒介”,广播媒体的深度伴随性也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在接收信息时,由于受众只需动用耳朵这一听觉器官,眼睛、双手甚至大脑都可以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下,完全实现了“伴随性”的信息接收。而反观报纸、电视乃至网络媒体,这种伴随性特征则不明显,一旦受众的视觉器官离开它们,则基本上切断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因此“伴随性”可以说是广播媒体的先天优势。并且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这一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与体现,即广播在与移动智能终端的结合中逐步实现了“伴随功能的移动化”发展。广播的接收工具不再局限于收音机,它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MP3、MP4甚至是任何移动便携式的多媒体终端,真正做到了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信息的流动接收。这比起在上世纪90年代,依靠汽车产业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交通广播所体现出的“移动性”要更为全面和彻底。应该看到,广播媒体这种移动化信息接收的趋向是其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所产生出的新的价值增长点,它集中突出了广播作为“贴身媒体”的优势,即伴随性与移动性的有效结合。这一方面契合了年轻一代受众群体多渠道接收信息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促使广播提供给受众具有个人化色彩的媒体内容,从而进一步细分受众市场,并以此推进广播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三)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保障广播媒体的长效发展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其公信力与权威性是许多新兴媒体无法超越的,同报纸和电视一样.这也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的专业积累与文化沉淀。新兴媒体固然拥有信息及时、平台便捷等优势,但也往往因为“把关人”角色的弱化或者缺失而造成虚假信息层出不穷,新兴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仍需提高。而广播媒体的从业者,大多经过专业化的训练,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对信息源有着良好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并且其信息的“把关人”机制较为完善,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信息的真实性,这也是公众长期以来对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较为认可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新的传播形态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广播固有的核心价值的削弱,相反,从长期的发展战略看,广播媒体努力克服新兴媒体的弊端,提升“融合广播”的权威性,这是推动广播媒体持续发展的最稳定因素。

二、如何实现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广播媒体的核心价值体现在“非视觉传播”的手段、伴随功能的移动化以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等三个方面。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面对“融合广播”的新形态,这些核心价值的实现既是一个各取所长、创新发展的过程,也是广播媒体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首先,广播作为“非视觉”媒体,其传播具有明显的私密化和个人化的特征,这就需要广播提供更为优质和精准的信息传播服务,“受众定制“的节目形态会最终成为广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传统的广播已经借助网络技术及新兴媒体的平台增添了“在线收听”“节目存储”“节目点播”及“个人收藏”等许多新的功能,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地收听广播节目已经实现,受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广播媒体应通过多种渠道并借助相关技术支持,对受众浏览信息和选择节目的习惯进行数据分析,以求准确了解和把握某些特定受众群体的需求,对其精准定位并全力打造针对性强的高质量广播节目。这种“受众定制”的广播节目对听众而言类似于“一对一”的信息服务体验,必将大大提升用户使用媒介的满意度,广播产品的内在价值也得以实现。正如有的研究者曾举例说,美国著名的潘多拉电台采用精英的音乐分析师,根据旋律、音符等420项标签对几千万用户的点播行为进行专业分析和服务。如果某位用户经常点播LADY GAGA的歌曲,音乐分析师会根据用户点播记录将音乐旋律、音符、风格相似的曲目推送给用户,在了解终端的用户需求后,创造需求并刺激用户消费。

第5篇

微博的兴起与发展

所谓微博,也称即时博客,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建立在Web2.0基础上的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AP、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信息并即时分享信息。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它信息源丰富、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便捷、传播密度紧、扩张力度强、影响力大,特别是它的信息传播方式,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它是一种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裂变传播。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早在2006年3月,blogger的创始人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最先推出了Twitter,它一经推出就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Twitter在牛津字典里的意思是“激动地或紧张地唧唧喳喳地说话”。口语化的说法就是“唠叨”或“碎碎念”。国外Twitter的“大红大紫”,迅速影响到国内。

校内人人网的创始人王兴就迅速抓住了这一机遇,他在2007年5月在国内创建了饭否网,借鉴了Twitter的运作模式,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为广大网民提供类似于Twitter这种网络产品的微型博客服务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彩信、IM软件(包括QQ、MSN、Google Talk)和上百种API应用在自己的饭否页面上消息(限定140字以内)或上传图片。用户间通过互相关注、私信、或@对话等方式互动。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并迅速成长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新浪微博一经推出,其他各种形式的微博,比如垂直门户微博、电子商务微博、独立微博客、综合门户网站微博、SNS微博等博客网站也应运而生,就连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台和电信运营商也分别在各类电视节目和短信服务平台中开辟了微博服务通道。由于博客这个新媒体所具有的快速高效的传播特点,使我国现有的传统媒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但也正是由于传统媒体加入了微博这支强心剂,中国开始进入微博时代。目前,微博网站还在成长和扩张之中,将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发展,微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互联网实验室认为,我国微博将向工具化、细分化、移动化和开放化等方向发展。以微博的发展情况来看,微博的私人化、个性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便捷性、原创性、即时性的特点更突出。与社交网站相比,微博更像是新闻媒体。

微博的媒体特征分析

微博具有自媒体特性。自媒体是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有别,它是由普通百姓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把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理念。微博的自媒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平民化、个性化、圈群化、自主传播、即时分享的特性上。

第一,微博最大的特点是互动交流、内容共享,同时可以提供“最新资讯”的信息个性化服务,也基本满足了人们媒体个性化的需求。微博用户可通过手机、客户端等方式来简短、快捷的即时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信息和传播的速度加快。

第二,微博的带有自媒体的性质。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是随时记录自己的心情、寻找与自己兴趣相投的群体、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等。用户将微博作为一个及时信息的交流平台,除了自身信息以外,还会转发和评论他人的信息。在内容的选择上,用户倾向于关注即时信息、热门信息,并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转发,实际上形成了以微博用户为中心的自媒体。微博的自媒体性使得其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具备便利性。突发事件由于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等备受人们关注,而且在短时间内准确消息无法快速传播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大量谣言的滋生和蔓延。所以微博既是突发性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绝佳工具,同时又因其公开性,又是辟谣的好平台。

微博的影响力快速提升。现在是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融合的时代。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主流地位不可替代,但其受冲击最大的是外在形式,主要包括介质、传播手段和内容的呈现节奏。作为社会性媒体,微博具有传统媒体难以超越的即时性、广泛性、互动深入等特点,其裂变式传播的特性使其影响力剧增。方舟子遇袭、唐骏学历门、闽籍船长冲绳获释回国等热门消息,都是在微博首发之后传播开来的。微博迅速快捷高效的传播方式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其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就是这样的优越性,使得突发事件在发生时能够利用微博这个平台迅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快速得以解决。

微博易制造新闻热点和形成舆论环境。微博在信息、评论、转发等行为中实际上已经参与了信息内容的传播和建设。由于传播的快速便捷和错综复杂的粉丝网,微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舆论环境也快速形成。当发生影响公共利益的突发事件时,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围观,在大家的讨论围观下,微博能够快速建立信息库,起到搜集信息、整理观点、寻找有价值意见的作用。微博的信息不一定都重要,但从大家讨论话题的密集度、转载度、热门度等方面我们却可以发现新闻点,可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样聚合多个微博信息之后,我们就能够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行新闻报道。特别是名人和社会热点问题,容易形成微博舆论热点。新浪微博“郭美美炫富”事件,网络舆论更是引发了一场公共道德的大讨论,一度成为新闻热点。这也表明微博不仅在新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微博的新闻价值特征及新闻性拓展

以前沉默的大众现在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拿起自己手中的手机参与其中,也可以坐在电脑前敲击手中的键盘参与进来,这样使得微博传播个体既可以是现场新闻者,也可以是新闻参与者或评论者。微博传播的新特点是:互动深化的受众参与,充实细化的新闻内容,即时泛化的新闻传播。这样的特点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新闻文体和传播路径,“内容为王”的理念得到了张扬,大众传播的价值在分享中得以全面体现。2009年9月,新浪网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以名人微博抢占先机。随后各级传媒在当年全国两会前夕也纷纷推出微博,新闻人的敏锐显露无遗。

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非随时随地发生,有价值的观点却可以随时随地产生。所谓有价值,就是公众的广泛关注度,就是具备5W新闻要素。微博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和评论,提高新闻事件的价值,即提高新闻事件的关注度。难能可贵的是,微博的观点表达,在其人际关系网和因共同兴趣形成的粉丝群的传播网络中,观点产生交锋,信息产生裂变,影响巨大。虽然微博作者不是政府新闻发言人,也不一定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但在“围观即表态,转发即参与”的网络互动中,微博可以聚合成强大的舆论力量。[1]

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微博有助于为传统媒体及时提供新闻线索。在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等社会性媒体流行的今天,传统媒体的信息源明显扩大,从社会性媒体获取的信息时常成为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过去,传统媒体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报道相对被动和滞后。微博有其天然优势:微博用户人人都是信息源。所以,微博只需要用户下载一个程序,获得一个用户号,就可以在朋友之间传递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和线索,显然微博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个快捷、安全、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

从突发性事件的特点来看,最先知道这个新闻线索的人不一定是新闻媒体,可能是参与其中的人,也可能是现场的观望者。现场的观望者或者参与其中的人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将这一新闻事件播报出来,这有效降低了新闻事件的播报门槛,人人都可以是新闻记者或线人,而且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观点,微博这种新闻方式是公民参与最大化的最好诠释。名人微博也是新闻媒体获取相关最新资讯的宠儿,传统媒体恰恰利用了名人微博的资源信息的隐藏性,深入发掘其隐藏的有价值的新闻进行相关的后续深度追踪报道。

微博有助于传统媒体创新采编方法。传统的采编方式是在一个精心准备的采访地点对被采访对象的现场采访,采访结束并离开采访对象后写作成稿。写作的过程完全凭借采访记录和大脑记忆,写作成稿后不能及时调整或改变。微博用户不仅可以突破传统的采访编辑形式,现场写作、现场编辑、现场,而且在微博内容上网后,可以及时查阅,不会担心内容被篡改。若发现失误,作者可以删除或转发更正,事件当事人也可以转发或发表不同意见,而且微博采访的对象也不会紧张,他可以在没有录音笔等传统录音设备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微博用户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明确微博新闻的要求,要强化新闻信息者的自律行为,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公正和公平;其次,要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强化新闻写作能力,保证在140字之内能够把意思表达清楚;再次,要加强对技术和信息编排的驾驭能力,能够及时与用户进行信息分享和互动。

微博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

传统媒体开设微博。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微博联姻是明智的选择。选择传播速度快、受众广的微博网络平台,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媒体的知名度和信誉。目前,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政府新闻网站、媒体网站等纷纷入驻新浪微博。例如,《新周刊》原是一本比较普通的平面媒体,现在却是新浪微博里最火的杂志,开博一年来,已有近百万名粉丝,其品牌价值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另外还有《东莞时报》,它本是一家地方性报纸,自开通微博之后,由于数次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视角新锐、版面新颖,引起全球各地微博客的关注,大大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发行量。[2]

传统媒体改变传播方式。微博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人际传播活动,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方式。微博通过用户对信息的关注、转发或回复功能实现海量信息的重新组织。[3]其不受人为制度的约束和影响,具有自发性和非强制性,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和主动接收的传播活动,充分体现了双方在传播活动中地位的平等。《新周刊》、《创业家》等杂志就是利用微博与读者、观众良好互动的特点,把微博互动结果和观点呈现在杂志上。这种与观众互动的方式既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也宣传了媒体。

综上所述,微博的产生促进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应用,革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促进了传统媒体的融合和媒体的转型。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化社会里,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产物,微博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媒介融合的发展前景。当然,传统媒体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优势,它应该利用好自身的社会公信力、社会影响力、自己的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在坚持媒体专业性和继承发扬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利用微博这个信息平台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据主流地位,在传播策略和传播手段上与时俱进。(来源:《新闻爱好者》杂志 文/高涵 编选:)

参考文献

[1]李海鹏.新闻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微博初探[J].商情,2010(15).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而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括的基本内容——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在高校主要是通过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的。因此,对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和分析,能有效地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实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不断努力,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非常高的认同度,然而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理论运用能力却非常低。

从教育部对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1]如2009年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坚决拥护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99.1%的大学生对党和政府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等。在荣辱观方面,有89%的大学生不同意“金钱高于人格”的说法等。[2]再如2011年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认同。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践行者。95.2%的学生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94.2%的学生认同“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首”,认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高校学生学风良好,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逃课等现象,绝大多数学生明确表示反对等。[3]以上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是非常高的。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理论运用能力又非常低。如北京地区信息员在高校听课情况的调查表明,各高校课堂差异较大,尽管学生到课率有了明显提高,但课堂听课率不太理想,普遍存在着打手机、看课外书、说话、睡觉、随意进出教室、吃东西、写作业的现象,明显存在“教”与“学”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4]从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及作业分析中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概念,没有把理论变成思想的主导、行为的指南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5]大学生今天在高校学习,明天就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高层次人才和党政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仅仅有基本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种认同往往偏重于个人感受和情绪,还未完全上升为理性认识,今后容易产生怀疑动摇情绪以及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背离的状况。

一般来说,人们对认同的喜欢的事情应该是主动积极的,大学生既然出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常高的认同度,相应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应该非常高才对。为什么出现了认同度高而学习的积极性低的现象呢·为什么他们不善于运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呢·

基于新媒体背景对当前教学实效性问题的探析

第7篇

文化价值观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受文化传统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其实,不同民族文化产生的文化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即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深受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它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继承。另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传播下,文化环境所处的时代性也深深影响文化价值观,它主要批判、吸收、改造和发展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因此,为了消除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冲突,使其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调适问题。

一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现状

1重视个人价值、权利和利益

尽管人们的物质化文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漏洞百出,他们缺乏自我认识,缺乏对社会的理解。新时代下,大学生往往趋于独立化和个体化,大部分学生崇尚于寻找自我,偏执或走极端现象接连不断。这些学生忽视了社会和他人的价值评价,过分强调自我感受和需求,通常只考虑个人价值、利益和发展,而忽略他人价值及社会利益,即社会责任感急剧下降。当然,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泛滥,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引导和教育,以便纠正这种不良文化价值观。

2形成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格局

当前社会,各种风气盛行,中国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失去了昔日的稳定,绝对一元的文化价值观已经消失了,大学生在价值评价标准与选择上更加趋向于多元化特征。进一步讲,承认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以及价值选择的多元化,这是尊重历史和现实的集中体现。但是,现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决不能完全提倡,由于某些多元文化价值观也会让社会生活无序,甚至暗含生活危机。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格局,引导大学生走正确之路。

3思想观念由保守向现代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非常明显,最突出表现在“重金钱,轻道德”方面。现代社会,大多人极趋向于金钱观念和实利意识,金钱主义盛行,而泛道德主义和道德本身所具有的绝对价值尺度受到极大冲击。与此同时,竞争、进取、效率、富裕等文化价值观却得到充分肯定,比如: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等现象越来越普及;与世无争的思想意识在大学校园内渐渐淡化;依法治国和依法行事观念渐渐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以言代法和以权代法”的落后思想;大学生开始关心社会和世界,充满了积极参与的热情,轻视一切“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腐朽思想等等。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1政治意识淡薄

在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的时代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国也不例外,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活跃,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聚集在一起,万事万物似乎都围绕着社会新思潮运转。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高等院校出现了前所未所的革新态势,特别是大学生文化价值产生了巨大变化,主要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深入,网络化一举成为高校的新型教学模式,而网络所带来的社会文化也渗入到高校,从而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及意识形态。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明显表现为生活冷漠,态度消极,政治意识淡薄,缺乏精神信仰。

2民族意识纠结

新媒体视域下,外来文化大肆向我国文化市场进军,而这些外来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成了中国大学生的奢好。在高等院校,大学生都热衷于美国好莱坞电影、各种影片、服饰等,形式上看是商品,但也属于文化载体,传播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念,它以一种“商品化”形式图谋文化霸权。对于中国80后和9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这群青年愿意为祖国贡献力量而倍感光荣,却又无法抵制外来文化的诱惑,崇尚外来文化,将“外来文化”作为最流行的一种时尚元素,从而陷入民族意识纠结的情形之下。从二者权衡来看,大学生文化价值观选择代表价值取向,主宰着我国文化发展的生命力。

3价值取向模糊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也渐渐觉醒,网络的普及丰富了他们的个性世界,同时也埋下了西方利己主义思想的种子。毫无疑问,现代大学生开始注重个人价值、权利和利益,确实有利于大学生独立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是一部分高校学生却忽视了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他们过分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西方文化的个性张扬。尽管有的大学生也能认识到社会和集体对于个人生存与发展起的重要性,但他们集体和国家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缺少集体协作观念和服务奉献精神。也就是说,在新媒体视域下,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失衡现象,其文化价值观发生冲突,有着极强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形成了价值取向模糊的不良现象。

三现代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冲突的原因

1全球化与网络的双重影响

现阶段,受全球化与网络的双重影响,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盛极一时,文化全球化也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所谓全球化,指的是地域、国家和民族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的整个过程,经济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推动着全球化不断深入,使其向内在化和深层次方向发展。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后,人们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也深受影响,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起到空前的影响。在网络普及应用的今天,网络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在全球化与网络化的双重影响下,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讲,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和文化价值观都将发生冲突与碰撞,并且愈来愈频繁。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政,新媒体,传播价值

1 新闻价值——让内容更有实际效果

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更应该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中走出。而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有理性,我们能把纷繁复杂的外在世界抽象化,概念化,判断推理。从理性需求来说,我们需要运用理性把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做一个厘清。人是有目标的动物,随着成长人自我意识逐渐完善成熟,不断提升和优化。所以我们的理性需求驱动我们要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基于正确认识才有正确的行为选择最终才能导致正确的结果。因而从理性维度出发人们需要资讯,需要新闻。因此,掌握信息至关重要,而新闻是真实世界的真实讯息。传播内容具备新闻性则是提升其内容关注度的一大要务。

高校网络思政内容首先需要具备新闻价值。其内容的公信力和关注度均来自其内容的真实性、新闻性,可以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了解的社会、学校的相关资讯内容。例如,在搭建高校网络思政的新媒体平台和渠道时,应该根据新闻价值的就近性原则,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本校的资讯,如班车时间、期末考试安排、学校黄历等,以及校内重大或突发事件的新闻。作为校内的学生,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和学生休戚相关,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结合新闻性的内容来开展网络思政的相关工作,可以获得更多学生的关注,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励志价值——打造具备正能量的心灵鸡汤

高校网络思政内容还需要具备一个重要的价值,便是励志的价值。所谓励志价值,则是指传播内容具有回复能力、唤起学生拼搏意识的正能量

价值。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推断,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了保障,他们是需要追求更多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群体。利用网络思政的方法,将励志的内涵蕴含于传播内容之中,唤起学生去奋斗、去努力、去拼搏、去实现正面价值的内心渴望,是我们高校网络思政传播内容的必备价值。我们无法避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会遭遇挫折,导致意志消沉,此时他们都需要一种传播品能传播正能量,能助其从消沉中解脱出来,因此激励人斗志的传播品能得到响应。比如网络曾经很流行的“如果不折腾活着还干什么呢?”一类心灵鸡汤似的口号也曾获得大量拥趸者。因此,高校网络思政的传播内容如果能具有唤起学生斗志,激励学生从平庸走向优秀,从迷惘走向坚定的“心灵鸡汤”似的励志价值,则必然能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并且获得学生的认可和追捧。

当下诸多高校在引领学生向上向善方面都在进行积极努力,其内核就是一种励志价值的传播。较为鲜明的例子则是,随着“感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众多高校也纷纷仿照开展了“感动校园人物”的类型评选。在学生群体中寻找榜样,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校内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和策划,节能减排论文一方面使得这样具备励志价值的活动能够吸引更多在校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励志价值本身具备吸引力,因而大量学生会在活动期间更多地关注校园新媒体的内容,例如需要进行投票、评论等,从而使高校的新媒体渠道和平台获得更多关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与传播效果。

3 娱乐价值——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必备元素

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各类新媒体社交平台中,最容易获得大量转发和关注的内容,依然是以娱乐性内容为主。其实我们完全不必谈“娱”变色。娱乐价值其实是当前人们对美的感受更加多元化、杂糅化的一种具象表现。正如过去正统的学术研究中,审美常常作为过去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而现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很大程度都被当下的娱乐活动所取代。著名传播学者斯蒂芬森于《传播的游戏论》中就探讨了传播的游戏性质。他将人类的所有行为分成工作与游戏两种。他分出了两种传播:一是工作性传播,比如下达命令;二是游戏性传播,比如相聚闲聊。工作性传播由于带有任务的成分在内,对参与传播者的身心来讲是不愉快的,所以斯蒂芬森称工作性传播为“传播—不快”(communication-unpleasure)。相反,游戏性传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仅仅是寻开心,对参与者来说总是轻松愉快的,所以斯蒂芬森称游戏性传播为“传播—愉快”(communication-pleasure)。斯蒂芬森把大众传播视为游戏性的传播,即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就像儿童玩过家家一样,主要在于消遣娱乐,以便把自身从成人化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诚如施拉姆所言:“人们一旦接触了这种构想高超的理论之后,就再也不可能忽视传播的玩耍——愉快因素的重要意义。”不可否认,娱乐带来精神的自由和解放的感受,它强调相对表层的、刺激性的、瞬时的感性经验的愉悦,这种价值在当今传播系统中更能获得认同。就如微博上搞笑的段子或者视频往往比一则古诗词传播得更快更多。这其实和现代人的生活、精神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向表层化和碎片化相关。因而学会在网络思政的内容中加入一定的娱乐成分,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在网络思政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在进行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时候,应该尽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所想,关心学生所关注的内容,从中总结出学生喜爱的内容规律。面对当前新媒体内容娱乐化的大趋势,在高校网络思政内容中,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放下板着脸的“师长”腔调,尝试用娱乐化的形式来对内容进行包装,以期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接收习惯,使内容发挥切实作用。

首先,可以从语言上入手。当前传播内容的娱乐化最浅层的表征则是语言上的娱乐化。每一天都会有无数“无厘头”的网络语言进入公众的视线。它们可能来自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段搞笑视频,而最快对这些流行用语进行吸收的便是年轻人,其中也就包括大学生。因此,在进行高校网络思政内容传播时,我们可以尽量借用一些时兴用语。例如在华东师范大学官方公众号中就曾经使用“新河东和群贤堂更配哦”作为标题来告知在校学子校内建筑的更新改造工程,其套用了某知名巧克力品牌的广告语“下雨天音乐和巧克力更配哦!”其次,可从形式上进行多元化整合。2015年曾有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南山南》,而各大高校则借用歌曲的流行传播能力纷纷改编了各种高校版本的《南山南》,包括重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一系列高校均借用歌词对校园进行歌颂,也获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采用流行、多元的形式来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往往可以借用娱乐之力达到了教育目的。

随着当今社会思想意识越发多元多样的趋势,而与之相伴的则是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网络媒体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次全新迸发活力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加强研究大学生群体对网络媒体的兴趣点、关注点,并从中探索其规律,将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方能使我们的网络思政工作取得切实的效果。通过提升网络思政内容的传播价值从而提升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互联网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提升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深入化的必经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艳.高校辅导员博客建设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2):17-20.

[2]袁晓浩,谭顺霞,常进.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微博网络舆情的认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3):46-49.

[3]高明.反思与建构:高校辅导员舆情应对的图式分析[J].前沿探索,2015(7).

第9篇

关键词:知识沟;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影响重大。论文作者以“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编制了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6年5月,信息收集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以及访谈法,抽取广东10余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生进行调查,涉及高校各个层次的在校学生,以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用新媒体的类型、对新媒体的关注使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了解的途径等内容为问卷指标,旨在了解高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类型,新媒体是否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知识沟”效应。本次问卷发放是以网络问卷形式,样本为随机抽样组成,共发出1464份问卷,其中回收1464份,有效问卷1461份。本次研究分析查阅相关传播学理论文献及结合实证,并采用SPSS13.0对问卷进行频数和交叉分析。

一、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知识沟”现象产生的主要媒介

1.新媒体时代“知识沟”理论发展到“数字鸿沟”理论

“知识沟”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纳(P.Tichenor)、多诺霍(G.Donohue)和奥里恩(C.Olien)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被首次提出的。“知识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主要观点是: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的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知识的获取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速度快,而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呈扩大的趋势。[1]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沟”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不仅表现在于贫富阶层,而且广泛表现在于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和文化之间。信息化时代“知识沟”理论发展到“数字鸿沟”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由互联网的接入差异可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由人们对互联网上政治信息的使用可预测其政治知识的获取;互联网使用比互联网接入能更佳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因此,在各种影响“知识沟”的因素之中,新媒体技术成为一个显著影响和型塑“知识沟”的变量。新媒体从20世纪90年端于网络媒体发展到目前,形态日渐增加,而源自于技术语的“新媒体”这一名称已被中国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已经成为一个蕴涵着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社会群体心理、社会群体生存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多种复杂语境的高频率用词。“新媒体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不断催生的传播形态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融合化发展,对人类文明、人的社会生活及人的感知、改造世界的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必将越来越深刻而广泛,使人类无限接近了自己对于传播的梦想,也改变着社会交往方式和途径,并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2]

2.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导致了“知识沟”效应产生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传统媒体如书籍、期刊、报纸,广播等已慢慢远离他们的生活,他们成了网络和手机在内的新媒体的最先体验者和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微信、微博、QQ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不断刺激着大学生的兴奋点。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现有网民6.68亿,手机网民5.94亿,超过九成网民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超过三成使用微博。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和国家公共研究院联合的《2014“媒介・消费”中国青年调研报告》显示,20-30岁年龄阶段的青年上网率高达90%,其中,大学生占青少年上网群体15%左右。由于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与新媒体的技术要求相符,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必备装备,各种智能终端应用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用户足不出户实现各种需求,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大学生打开了求知的新大门,成为获取知识、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学生在获得跟世界同时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的同时,其思想观念、知识获取、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和行为方式等,也深深地被烙上新媒体的痕迹。由于大学生对新媒体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刚开始运用新媒体的时候只是为了兴趣和爱好,追求时尚或者阅读需要,搜索需要的资料,关注喜爱的新闻。但方便、快捷、有趣、全面的优势深深吸引了他们,使很多大学生无法自拔,容易滋生依赖心理,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网络搜索引擎,不管是在休息、吃饭、课上课下、乘车,手机等移动媒体几乎不离身,随时随地刷新网络信息,习惯了从新媒体平台获取各种便利信息和新鲜资讯。在信息来源方面,从图1可以看出,86.83 % 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中的微博、贴吧、微信朋友圈等了解时事热点和社会舆论态势等信息,这一比例是大学生第二大信息获取渠道电视的1.983倍,而同为新媒体的门户网站和手机报则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三、第四大渠道,分别占33.63 % 和32.4 %。进一步分析可知,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的频数是以电视、广播、报刊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2.225倍,并且占总频数的67.81%。大学生在各种新媒体平台更容易获得各种新鲜资讯,获取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更自由、更容易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间长,几乎取代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他们与外界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从微博到微信到直播,新媒体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每一种新媒体的更迭都在改变着大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新媒体的深度卷入成为大学生“知识沟”现象产生的技术条件。由于不同层次大学生所受教育程度、知识储备、社会交往、对信息的选择、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知识沟”效应将会有日益拉大的趋势。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沟”效应表现

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是价值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大学生进行价值观选择的过程,就是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必需品,改变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学习观。由于新媒体传播的过程就是大众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去中心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当代大学生大量使用社交、视听、娱乐新媒体内容产品。“据调查,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交往平台客户占端占93%、手机音乐客户端占66%、社交网站占64%、主流媒体网站占30%。”[3]这些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内容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而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以及一些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甚至相左的观点,因为掌握了网络语言的特征,成为“段子高手”。一些“标题党”往往利用大学生的获取信息的习惯,借用一些非理性标题,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在新媒体平台上占据了“话语权”。而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不断更新的海量信息无限,各种文化观念相互碰撞,难以从多元复杂的信息中获取完整的观点,各种零碎、繁杂信息容易使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成型阶段并且具有强烈猎奇心理的大学生产生焦虑,价值判断受影响,导致主流价值观念的偏题而产生多元价值观冲突,使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知识沟”效应。

1.学历层次越高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高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总体是好的。然而,微博、微信的“碎片化”信息,缺少理性思考和深入阐述,冲击着思想尚未成熟、辨别力弱的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上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的认同度是不同的。由图2可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和深入了解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研究生,占14.48%,这一比例是最低的专科生的4.056倍,他们能够准确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能够记住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年级的本科生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和深入了解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在4.29%~7.61%之间,低于研究生,高于专科生的3.57%。占42.85%的专科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听说过或不了解,这一比例是三个层次大学生中最高的;各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听说过或不了解的比例占22.22%~30.53%之间,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一知半解或者不甚了解。这充分说明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接收程度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是存在“知识沟”差异的,学历层次越高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越多。

根据图3看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也是不一的。42.76%的研究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生、学习、生活“非常有帮助”。只有21.43%的专科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生的这一比例是专科生的1.995倍。与此同时,分别有28.55%的大一学生、28.96%的大二学生、32.86%的大三学生、27.08%的大四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换个角度分析,25%的专科生认为“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比例是研究生的3.623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生中,认为“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学生分别占5.28%、5.29%、8.57%、7.64%。这些数字也说明了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也是存在差异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学历层次较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偏激和反感的情绪,也更容易受到一些新媒体中传播负面不真实新闻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度不高,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生、学习、生活没有太多的帮助。

2.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明显高于非党员大学生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大学生中的精英,也是大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干部,也是大学生中思想政治觉悟最高的群体。大学生党员大部分都是学生骨干,同时也是在高校中交际范围最广,获得信息最快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多的群体。“知识沟”理论认为这类人群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普遍较高,而且容易与交际范围小的人群产生越来越大的“知识沟”差距。

分析图4可知,87.01%的大学生党员很了解或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在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中,很了解或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比例为54.01%;在大学生共青团员中,很了解或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比例为72.22%。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达到10.22%,这一比例是大学生团员的2.081倍,是大学生党员的3.015倍。这充分说明了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收认同问题上,政治觉悟高的党员大学生明显高于非党员大学生。

而分析图5可知,有接近半数(48.59%)的大学生党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18.25%的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比之下,大学生党员的这一比例是非党员大学生的2.662倍。此外,有28.4%的大学生团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比例是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的1.556倍。与此同时,12.41%的群众面貌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比例是大学生团员的2.147倍,是大学生党员的5.491倍。同样明显说明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存在差异。换言之,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度明显高于非党员大学生,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新媒体负面信息的影响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中的确因为接受教育程度不同、政治面貌不同而导致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知识沟”效应。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沟”效应产生的原因

1.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是不均等的

“知识沟”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性和接受和记忆,是态度和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研究也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和记忆信息,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学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获得的教育资源越多,接触的知识面越广,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运用新媒体技术接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强。反之,学历层次越低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能力较低,并且低学历层次的大学生也因知识面的不够宽阔,造成他们可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模糊的感性认识,无法从情感上产生共鸣,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情况。调查结果也表明,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低学历层次的大学生更多地把新媒体当成娱乐消遣的工具,如刷朋友圈、翻阅微博、自拍美图、玩游戏、交友聊天、淘宝网购、听音乐、看视频等。

2.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在创新性思维上存在差距

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陈旧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运用跨领域或可行的思维方式对对象进行新的思考,并得出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性的意见或具体实施方案。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调查结果可知,低学历层次大学生在创新性思维上的能力明显落后于高学历层次大学生,尤其落后于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理工科研究生;通过访谈得知,越低学历层次的大学生更为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与传授,更乐于做一个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要说主动通过各类新媒体进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了解,从而容易出现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过于偏激、狭隘等状况。而高年级的大学生对信息理性接收处理的能力明显更强,且通过新媒体等媒介了解国家大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度更高。通过调查得知,高年级的大学生更乐于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索者转型,更乐于通过自身的求知欲而积极地获取新鲜知识,增强思维联想的主动性和速度。

3.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接受度不同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这些以去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为特征的新兴传播方式、文化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新媒体运用背景下,积极要求在思想觉悟上进步的大学生党员更愿意在入党前后通过各种信息资源对党的政策及理论知识的深化学习,思想觉悟及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联结与情感趋同。同时在面对新媒体传播多如牛毛的信息时,思想更为进步的大学生能及时作出准确的反应并在各类信息资源的筛选和分析中不断拓展自身思想进步的空间。

4.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理性认识不同

“知识沟”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众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大学生党员更为追求个人的进步和服务同学的集体价值,他们很多也是同学中的模范引领榜样和学生干部,人际交际更多,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如校园公众号、学生干部微信群等获得信息越多越快,渠道更广。在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此时更为追求思想觉悟进步的大学生,在面对各类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谣言时,更具有去伪存真的能力,其辩谣素质与识别和抵制谣言的能力明显高于普通同学。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