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集锦9篇

时间:2023-07-21 17:13:50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范文1

关键词:茶道;日本;传统文化;礼仪文化;传统艺术

正如冈仓天心所说的那样”我们(日本人)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瓷器、漆器、绘画,乃至我们的文学,全都蒙受了茶道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标致,且其标致性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同时,在茶道不断发展过程中,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带动和促进日本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丰富了日本的饮食文化

茶道来源于中国的饮茶文化,在自身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日本国民更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为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茶事活动中,为了充分体现茶道的根本精神,主客之间要始终保持心情一致,互敬互爱,烘托和谐气氛。在茶事环境的衬托下,茶庭园的小路、景物及茶室的茶席、等候的长廊、人与人长时间的接触,欣赏与茶用具的协调搭配等等。这一切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宛如弹奏出美妙的交响乐章一样,物与物、人与物的结合,又创造出极好的饮食文化的天地。

“怀石料理”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茶事后,给客人的一种较高的礼遇,也是茶事中唯一的料理形式。它是把茶道精神和形式融入一体并考虑整体的平衡,同时把握季节和原材料的搭配而制成的便饭。虽称便饭,但内容十分考究和丰盛。提到它的命名与茶道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禅宗语言紧密相连。信奉禅宗的僧侣们,在冬季为了抗寒,把石头烧热后,用布包好,放在怀中,以抵御严寒和饥饿带来的痛苦,”怀石”由此而得名。这一词后来变成简单饮食的代名词。后人们还把虽不是山珍海味,但特别讲究的佳肴比喻成”怀石料理”。现在,它已经成为邀请一方招待客人的饮食。

在此还要提到的是”精进料理”,它是与佛教一起,经过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的,并很快融人到日本的国土中。它与中国、朝鲜的料理多少有些不同,但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更细腻、更合理、更健康的料理。佛教崇尚因果报应,认为万物皆有生命。由此所得”精进料理”之名。此料理禁忌食肉,尽可能多地使用植物类东西;在使其发挥最好功效的同时,用最佳的搭配形式表现出来。”精进”意味着消除杂念修行佛道,即尽可能地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它是做为健康食品并具有传统意义的有代表性的日本料理,一直深受日本国民的青睐。当然”怀石料理”也是从”精进料理”派生出来的,都是以食素为基础。这两种料理已成为日本料理的代表作,为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促进了日本礼仪文化的提升

茶道含括日本文化诸多的特点和精华,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而茶事过程就是日本传统礼仪文化展现的过程。日本茶人为举办好茶会,甚至要准备几个月的时间。他们把每次茶会都作为一次礼仪的大检阅。茶主人精心准备,不放过每一环节,而来参加茶会的客人同样以”一期一会”的心态,把此次茶会当作毕生仅一次的难得相会,用感恩之心体会主人的良苦用心。茶庭园的一草一木,茶室的精心布置,所用的茶器皿和茶点等,都倾注了主人对客人的真挚和爱戴。客人也会挣脱茶室之外尘世的一切束缚,全神贯注地品味一碗茶。茶事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清洗茶宪,在开始时,初次一定要将茶笑清洗干净,而在客人面前清洗茶宪时,要在洗净后轻敲三下举起两下后,才能完成清洗动作。而在结束时,则是先用热水将茶碗中的余茶洗净,然后在用热水洗净茶宪,最后轻敲两下后举起,才能完成的清洗动作。

再有,品茶时茶碗的转动方向也有规定,为了避免从正面饮茶,将茶碗转动一圈半,并离开茶碗的正面后,才可以饮用。饮用后一定要清洁饮用之处,然后将茶碗转回正面。如此等等,茶人们必须严格执行。可以说所有参加茶会的人,在茶事的整个过程中既是礼仪的大亮相,也是学习礼仪的最好课堂。

当然,茶事过程中还有更细致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茶主人的动作除了要规范外,还要有乐感和亲和力,至始至终都要准确到位。一举一动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即体现出”和、敬”的精神。茶道礼仪作法的基本思想,来源于古代禅宗和佛教。

茶道及其他领域也明显反映出日本人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可以说比起茶道的活动、程序和形式来,茶道的礼仪尤为重要,即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同情、平等和互敬。茶道重视礼节对日本礼仪的形成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茶道的做法是从谢礼开始到谢礼结束,一切多在感激之中进行,这就是礼仪的基础。茶道礼仪的实际效应,只有在你学习了茶道之后,方可领悟。即使你只是学习了茶道的初步做法,你的一举一动都将变得更有气质,你将会发现注重礼仪是做人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

你还可以发现当品尝普通的茶品或点心时,你的态度、举止、言行,实际上已经受到茶道礼仪的诸多影响。接人待物更加妥当,温文尔雅的身姿,证明你在礼仪方面有很大提高。

总之,茶道是一种以沏茶、品茶为手段来接待贵宾,联络感情的特殊礼仪,又能修养心神、陶冶性格、又能学习礼仪、鉴赏品茶艺术与高雅文化。

三、弘扬了日本的传统艺术

茶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形式上,它是各种生活艺术的总汇,并融合了日本的绘画、服装、插花、音乐、舞蹈、文学等传统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茶道也属于艺术的一个范畴,甚至可以说是传统艺术的总和,也是日本传统文化之一的融合体。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在学校里传授茶道仪式的国度它融合了饮食、阅读、咏诗和思考等诸多方面。从僧人到武士,从贵族到百姓,从陶瓷艺术到和服制作,还有园艺等围绕着茶道的是整整一部历史。茶道有其专用场所,仿佛是戒律严格的机密之处,人们从小门悄然而人,在此享受到无比的喜悦和脱俗之感,为心灵的净化上了一堂难得的必修课。像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歌舞伎、能乐、文乐以及茶室的优雅背景,还有戏剧中,无论是演员的表演或舞台设计等,都能强烈反映出日本国民对美的追求和欣赏;同时也展示出日本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日本人以善于吸收美意识和外来文化闻名天下,他们巧妙地引进国外的精华并与本国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提升其国粹文化。

在茶事中,茶人们也是一种再学习和表演的过程,同时在场的宾客也都把兴趣放在如何辨别鉴赏茶器皿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上,即眼界拓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寻物质的内在含义。又能增加对艺术品和美术品的了解和喜爱。再有,欣赏茶室的饰物等,在此基础上,留意茶具的特征、色彩、花纹、形状等,大致在手里过一下,就送到下一位客人手中或返回到主人手中。这种观察方法,不只限于茶道用具,就一切器皿而言都适用。日本民族是以欣赏陶器为愉悦的,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喜欢使用之。可以说日本人喜欢陶器是他们的第二天性。其主要原因是受到茶道的影响。茶道的普及使得欣赏陶器皿成为一般常识,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生产陶器皿及日常生活广泛使用的缘故,形成了欣赏陶器皿的热潮。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应用,使得现代艺术更具有生命力。茶道的特色还在于把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行为上升到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

参考文献:

【1】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2】靳飞,茶禅一味[M].日本的茶道文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高旭晖,刘桂,茶文化学概论[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范文2

[关键词]茶文化;茶艺;茶道;区别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93-02

茶源中国,“之为饮,发乎神农”,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兴于唐,盛于宋、明。茶作为一种植物,经过食用、药用、饮用漫长的岁月才进入精神文化的领域。中国人对饮茶活动之精神层面的认同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在茶往往被看做消除身体不适的手段和个人特殊的嗜好,亦或佐餐、待客的饮料。而“茶艺”一词却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所谓茶艺,就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国人不轻言道,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里,“道”用以代指事物之本源。中国人认为饮茶、品茶无外乎是一种追求精神之境,探寻事物之本的途径。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因此,饮茶活动,无外是通往精神彼岸的船。这一点与日本截然不同,九世纪,饮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上层人士一开始就特别珍重。他们饮茶的机会少,因此饮茶时很少考虑止渴、消食、解毒、提神等物质功能,而是着重追求伴随饮茶活动而发生的精神享受。在日本人看来似乎茶不是随便能喝的,没有诗、没有琴、没有高士轻友,便没有饮茶的必要性。

一、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其作为药物、食物,后来成为饮料。中国茶艺的成熟是在唐代,从唐代以前的夹杂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时期的滤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予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大道至简,更符合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

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渡海来到浙江天台山国庆寺学佛回国后带走了茶叶,种植在近江滋贺村的圆台麓,成为后来著名的日吉茶园。第二年海空法师也从中国返回日本,将带回的茶种播撒在京都的高山寺和牧村赤埴,开创了日本种茶史。到公元1168年,日本荣西禅师在天台山万年寺学法期间,埋头于茶道文化的钻研。回国时,带走大量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记》二卷,使得饮茶之风在日本流传开来。同时,南宋时期,来华学法的南浦绍明也将在中国得到的茶台子和茶礼等带回日本,一边传禅,一边传茶。纵观日本饮茶的历史,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继而逐步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传至今,他们饮用的依然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器具和方式,历千年而不变。

二、中日茶文化内核之区别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对中国茶学、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羽首次把中国文化精髓中的儒、释、道精神与饮茶过程融合起来,将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等这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来强调“精行俭德”的自我陶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尚仁贵中,强调“中庸之道”,反对“过”和“不及”,要求我们不偏不倚的看待世界。同时强调“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而不同”,这也是中国茶艺的思想主体。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总是努力清醒地看待世界,追求人与天道的自然和谐。释家贵“悟”,讲求彼岸,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道家尚“无”,为茶艺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艺的灵魂,提出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以及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因此,当代茶学家庄晚芳先生将中国茶艺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美和静”。“廉”就是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就是品茗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就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就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中国茶艺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天人之境。

茶叶东传,在禅宗的影响下,日本发展起来了茶道文化,借以饮茶表现日本人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安土、桃山时期的千利休提倡简朴的“寂静、古雅”以及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会”的精神,创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风茶法,完成了饮茶向茶道的升华。千利休把茶道规则解释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七则”是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千利休去世之后,他的技艺便由后人和弟子代代相传,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千家派最为活跃,拥有许多弟子。产生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所谓三千家。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形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据日本的西部文净在其《禅与茶》一书中考证,在绍明带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作的《茶堂清规》,日本的《茶道经》便是其中的《茶道轨章》、《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所成。据《茶道经》中记载,刘元甫乃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三祖)为同门,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如果《茶道经》的来历真实的话,那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来源于中田五祖山松涛庵.同时也说明由南浦绍明带回的茶典,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

三、中日茶文化反应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面积小而人口却很多,众多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发展,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的意志训练。其次,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强的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表现在茶道上就是集体参于茶事,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再次,日本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因此,茶道中也是非常重视特定而严格、繁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的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分、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同时,要根据茶道的礼法,在规定的位置上,按规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顺序制茶等。可见,在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茶道虽说是一种精神修养,但却过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实际上相互实质性的区别很少。这种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发展到了极端。

与此相反,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艺。中国的茶艺虽然没有日本茶道那样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盖碗茶、工夫茶等精细复杂的茶艺形式。中国讲究“礼”,茶体现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谊,“以茶会友”这种方式不仅常见于一般家庭中,也是适用于集团、甚至国家的礼仪。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一些单位、公司等也会召开茶话会,领导员工聚在一起交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中国的茶不仅代表礼仪也蕴含着情谊。中国的亲朋好友问也不拘泥于礼仪及形式,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交往的意义。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日本茶道是复杂繁琐的,难以理解的,在茶室里遵循规程小心饮茶远不如惬意地品味自己喜欢的茶。相比较而言中国人更注重茶的实际和实用。

总而言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即有相通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中国人饮茶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品茶和交往的意义。而日本茶道,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深远,其严苛的墨守成规,限制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融合,虽循古,但少创新,这与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相关,成为展现日本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冈夫.茶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林治.中国茶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范文3

关键词:茶文化;计算机网络;推广研究

茶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产品,其发展及推广主要以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根本。在《神农本草》中,茶叶被称为“一名茶草”及“苦菜”,是拥有提神醒脑、舒经通络等药用功能的本草植物。而在《茶经》中却有“茶为饮,源于神农,闻与周公”的记载,以此表明,茶叶具有较强的饮用功能及礼仪功能。根据相关历史记载,茶叶最早在公元前300年由我国传递到日本,进而与佛教、儒教等文化开辟了我国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在此之后,茶叶与茶叶文化先后流入英国、荷兰、朝鲜、俄国及土耳其等国家,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茶文化的理论内涵与推广意义

1.1茶文化的理论内涵

针对茶文化的定义多达十数种,从广义的层面来分析,茶文化具体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与茶叶有关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即茶叶在拥有饮用功能的同时所形成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在文化层面上,茶文化能够有效表达生态与人、人与人间的信仰、情感、理念及思想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茶文化拥有较强的时代性、民族性、国际性、历史性及地域性。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介质,更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有效结合,是雅俗共赏的思想意识。能够有效诠释我国汉文化的思想及内涵,行为及礼仪。而在我国茶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茶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文化积累及文化整合,逐渐成为多层次、多民族的系统体系,既蕴含着道家的清寂、儒家的思想,又包涵了佛家的哲理。因此茶文化又被成为纯洁与礼仪的化身,灵魂与思想的内化。此外,茶文化包涵美、善、真等理念,蕴含着友谊、仁爱、敬意及秩序等社会发展内涵。所以说茶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载体,是体现国民思想情感的文化形态,是教人涵养,摒弃浮躁念的文化饮品,因此通过品尝茶叶,能够有效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文化精髓及人文哲理。

1.2茶文化的推广意义

首先,全面推广茶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国民对传统礼仪的认识,培养国民正确的生活方式,满足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包涵着“美、善、真”等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国民的人文涵养,陶冶个体的情操,培养优雅的气质,从而调动国民对传统礼仪的认识。其根本原因在于,茶文化最为突出的外在表现是茶艺,在茶艺展示的过程中,国民能够有效地感受到茶叶本身固有的味觉之美与视觉之美,从而做到“有节有礼”。其次在旅游层面上,茶文化能够有效满足游客在旅游中对历史与文化的需求,使游客冲破心理枷锁,实现精神层面的超越。尤其在文化旅游产业中,游客通过茶艺,能够有效缓解现代生活所带来的烦恼,凸显茶叶的心灵慰藉功能,从而使游客更真切、更全面地感受文化旅游项目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及文化氛围。最后,在文化产业发展层面,茶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能够在满足国民精神文化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引导现代市民及国外友人更深入地了解并探寻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2茶文化的网络推广问题

2.1检查文化与茶叶商品的混淆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推广的过程中,传播主体容易将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商品的营销活动相混淆,从而使社会大众将茶文化推广局限在茶叶销售、茶叶包装、制作工艺及茶叶品类等属性上,忽视了茶文化所潜藏的精神与历史内涵。其根本原因在于茶商品的传播主体主要以茶叶商、生产商及零售商为主,在宣传层面上过于注重茶叶商品外在的品质及特征,从而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使社会大众走入“茶文化推广”就是茶产品宣传的误区。此外,茶文化的传播主体,没有充分地理解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外在表现,仅仅将与茶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及茶叶品种作为宣传主体,从而使社会大众将茶文化推广置于茶产品宣传的范畴中,极大地限制了茶文化的快速发展。

2.2市场行为导致茶文化推广受限

现阶段,我国茶叶制造商、经销商及零售商,为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普遍将茶叶作为普通的产品进行营销,甚至存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销售问题,严重地影响茶商品的健康定位,不利于茶文化的快速推广。而在营销策略层面,茶商品经销商或制造商通常将茶文化作为茶商品的宣传媒介,从而在错误的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制约了社会大众对茶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不利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譬如,在网络推广的过程中,茶商品经销商将茶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及思想文化作为特定茶商品的推广媒介,使茶文化的理论内涵逐渐浓缩,导致茶文化的社会推广效用不断降低,不利于社会大众对茶文化的深入理解。

3利用网络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3.1构建茶文化资源推广机制

首先应提升计算机网络在茶文化宣传中的作用,拉近社会大众与茶文化间的距离,拓展茶文化的发展空间。在茶文化的内在特征层面,相关学者及专家应积极探索茶文化与互联网共同发展的路径,提升网络基础建设的力度,逐渐构建基于茶文化的数据、分析、采集等服务机制,从而切实实现茶文化数据资源的网络共享功能。这样将有效地规避茶文化的流失及实际与文化不符的现象发生。在具体的网络推广中,传播主体应通过门户网站、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提升茶文化的推广质量与效用。首先在搜索引擎层面上,传播主体应在优化关键词的基础上,提升茶文化的宣传几率,提高社会大众接收并理解茶文化的意识。其次,也可利用邮件营销、新闻广告、微信推广、博客群发等方式,将多媒体、社交平台,作为茶文化推广的主要平台。

3.2构建茶文化的内容建构体系

茶文化能够有效将我国悠久的文化思想、礼仪风俗、人生理念及文化内涵融入到茶艺的展示过程中,通过对茶艺的熟练掌握,能够有效地帮助社会大众探析出茶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及思想理念,从而从心理层面上,调动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及激情。因此在茶文化的推广过程中,应以茶礼与茶艺作为主要的推广方式。在内容制作上,应构建氛围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进而使茶艺与茶礼的展示过程,更加自然流畅。此外,传播主体应将茶艺与茶礼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人文理念进行深入的阐释,在配合茶叶种类介绍的过程中,提升国民对茶叶的认识与理解。除此之外,还要全面规范茶商品的营销活动,降低其对茶文化宣传的不利影响。

4结语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范文4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

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的审美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茶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茶馆应运而生,一些茶艺表演活动也十分受欢迎。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开设了茶艺课程,这些茶艺课程以茶文化为基础,融合了茶道、茶学、茶语等多个内容,为社会提供了许多茶专业人才。

1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1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

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才能更好地开展茶艺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由于不同高校的实施条件不同,因此,对于茶艺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力也参差不齐,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茶艺教学基地。茶艺教学基地基本可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主要是用来进行茶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外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场地,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操作环境中,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校内和校外基地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以提升整体的茶艺课程教学效果。

1.2良好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践行者,具有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在整个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发挥着讲解和示范作用,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茶文化知识和思想内涵,对茶艺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对茶艺课程内容有较强的体验,才能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此,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茶节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1.3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态度

茶艺课程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茶艺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熟练地掌握茶艺本领和茶文化素养。因此,开展茶艺课程的前提是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态度。茶艺课程对学生的礼仪和茶文化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基础的礼仪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茶艺课程。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茶艺课程讲究学做一体,即学习和实践的互动教学,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操作,以提升专业技能,因此,专业的知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影响。

2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而开设的实用型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茶艺操作技能。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茶艺馆环境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茶艺操作技能,以提高茶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茶艺师或者是顾客,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进行茶艺训练,亲身体验茶叶识别、泡茶、茶礼等各个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最终提升学生个人的茶艺技能水平。

2.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茶艺实践项目,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对茶艺室的布局、菜叶采购、泡茶、茶礼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全程实践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流程进行及时的指导,通过实践操作再讲解其中的内容和问题,通过这种实践中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了解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讲解和解决,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操作性,与茶艺工作的实际需求更贴近。

2.3模块教学法

模块教学法是指将茶艺的整个活动过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其中包括茶叶识别、冲泡、茶礼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是整个茶艺过程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模块共同组成了茶艺活动整体。模块教学法是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茶艺专业训练,使学生对其中每个环节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和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掌握茶艺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不熟悉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可以求助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帮助,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对专业技能有一定了解和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2.4实地考察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地考察教学法既符合茶艺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茶艺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茶馆、茶艺室等环境中进行参观学习,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实践操作,例如对茶室环境对茶艺的步骤等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以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确定考察地点、对象、时间、目的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及时做好联络工作,并在实地考察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升茶艺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以确保茶艺课程教学的准确性,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率。

3关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3.1综合性教学模式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技能的人才,学生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同时也要对专业特点有所了解,尤其是对茶艺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要有所认识。茶艺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中的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不是某一个动作或礼仪的反复训练。茶艺课程是一个综合的连贯性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茶艺课程实践知识的思考,并通过综合性的强化训练,提高茶艺技能。在茶艺课程实践课程中,学生要通过对茶叶识别、冲泡、服务、礼仪等每个环节的学习训练,并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整体,使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和连贯性。

3.2多样化的作业布置

茶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较广泛,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对于学生来说,茶艺课程不仅仅是关于茶艺的课程,更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广泛的知识交叉性,由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程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茶叶和茶器具种类也较多,泡茶方式也较多样化,因此,学生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有较丰富的学习和练习机会,在实践练习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体验感,能够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感悟,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形式也可以灵活一些,这样不仅能针对不同学生特点,使他们得到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对茶艺课程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和运用,以提高个人的茶艺综合能力。

3.3灵活的考核方式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相比其它课程,茶艺课程的灵活性更强,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实践操作技能是茶艺课程的重中之重,是未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只有真正熟练地掌握茶艺技能,才能胜任茶艺工作,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修养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茶艺课程考核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进行考核,更要将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上,通过对实践技能的过程考核,增加其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使学生对专业技能更加重视,以促进学生加强茶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茶艺课程作为其中的一门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对茶艺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未来从事茶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综合性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作业布置、灵活的考核方式等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才能有效提高茶艺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全面有效的综合技能,提升茶艺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茶艺文化的良好发展。

作者:袁媛 谢明荣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韩莹.关于茶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9):201.

[2]黎晓霞.高职、高专院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2):244-245+266

[3]王德福.茶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现代技能开发.2002(6):55-56.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范文5

关键词:社会需求;茶艺;技能竞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60-02

一、前言

茶艺是识茶、藏茶、泡茶、品茶、饮茶的技艺。茶艺技能是高职院校茶文化(茶艺)、旅游等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重要的技能之一,与之相对应的茶艺师职业就是通过说茶、泡茶、奉茶等茶艺服务让大众了解茶、认识茶、品饮茶,欣赏并学习茶艺,传承、传播中国茶文化,从而提升茶产业经营效益。茶文化(茶艺)专业人才就是要培养这类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是通过竞赛方式检验学生掌握本专业技能水平的测试平台。茶艺技能竞赛是以茶艺师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的竞赛项目,分析并调整当前高职院校茶艺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对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对接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茶文化产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

1.茶艺服务岗位的社会需要。2014年,国家主席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将在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茶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及其附加产品,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茶叶加工逐渐变革为机械化、标准化、流程化生产,茶叶营销手段向产品的精细化、多样化、便捷化分类营销转化,茶的品饮也从传统的解渴上升为茶的泡饮艺术,这些都对茶艺服务岗位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人们借助旅游优势将茶融入到旅游观光中,让游客亲身参与茶叶采制、茶叶冲泡及茶叶品饮,营造人人爱茶、人人泡茶、人人品茶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茶产业的革新,也对茶叶销售和茶艺服务岗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2.茶艺师职业技能的社会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制定有茶艺师职业的5个等级,提出明确的岗位技能要求。其基本技能要求是:掌握茶叶知识和待客礼节;熟悉主要的冲泡器具;掌握茶叶冲泡方法与技巧;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向客人介绍和推荐茶品;按不同茶艺要求,选择或配置相应的音乐、服装、插花、熏香等环境;能够为客人宣传茶与健康的正确观念。目前,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茶艺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已经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茶艺师对茶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对茶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而是要对茶和茶文化有着深刻的理性认知,对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了解,特别是能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变革,不断进步,以适应市场需要。

三、高职院校茶艺技能竞赛内容分析

1.茶艺技能大赛竞赛环节设置。近几年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具体竞赛环节设置见表1。

2.茶艺技能竞赛内容分析。为提高茶艺技能竞赛与社会实际工作需要接轨,在竞赛内容的设置上,无论是比赛环节还是评分标准,都尽量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指定茶艺竞技环节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核选手绿茶、红茶、乌龙茶这三大茶类的基本冲泡方法,裁判员从茶汤质量、茶艺演示、仪容仪表、礼仪、茶席布置、时间等几个方面对选手的技能水平进行评分;创新茶艺竞技环节占总成绩的30%,裁判从创新性、茶汤质量、茶艺演示、茶水具配置、解说、时间等几个方面对选手团队技能水平进行评分;生活茶艺竞技环节占总成绩的20%,裁判从茶席布置、礼仪礼节、冲泡技巧、茶汤质量、茶艺知识讲解、时间等方面对选手技能水平进行评价;茶席创新竞技环节占总成绩的10%,裁判从主题特性、器具配置、实用性、色彩色调搭配、设计文案陈述、时间等方面进行评比。茶艺理论知识竞技环节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核与泡茶技艺有关的中华茶文化历史、茶叶种类、茶叶审评、泡茶基本要素、茶艺与音乐、少数民族饮茶风俗、无我茶会、传统文化、茶艺礼仪等茶艺理论知识。

3.竞赛内容设置的演变。从竞赛内容来看,指定茶艺和创新茶艺是组委会根据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和岗位特点,对茶艺师特别是高级茶艺师提出的基本技能要求,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第一届国赛中,大赛设有解读茶艺(微电影)环节,经过比赛发现这并不是茶艺师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而且,解读茶艺环节通过微电影的表现形式超出茶学及涉茶学专业学生的技术能力范围,在后来的竞赛中不再设置。在现实中,茶艺师岗位工作有一个重要的能力要求就是能识茶,会泡茶,会推销,能够把企业的茶叶产品通过泡饮及解说宣传出去,因此设置了生活茶艺。生活茶艺特别适合于茶艺师职业中的日常推销与产品推介,提高学生日常泡茶技能,是促进学生就业,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在后面的比赛中,特别是福建省的茶艺大赛,把生活茶艺作为重要比赛内容。

四、高职院校茶艺技能竞赛内容适应社会需求的几点反思

随着连续三届全国和各省高职院校茶艺技能大赛的举办,高职院校茶艺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技能的一种,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茶艺大赛,切实引导高职专业教学更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进步需要,茶艺技能大赛的内容和环节还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竞赛方式、裁判评分还要有更多改进。

1.合理设置竞赛项目和比赛环节。近几年茶艺技能大赛(以2015年国赛为例)的项目有指定茶艺、创新茶艺、生活茶艺、茶席设计、知识问答等五个项目,其中创新茶艺、茶席设计等项目,都会涉及到大量的茶具、道具、器材和设备,要求在比赛中展示出来,这都给离比赛城市较远的地方或交通不便的高职院校带来严重的困扰。在知识问答方面,要时时更新题库,要把茶产业中最新成果、最新动态引入到竞赛中来,使比赛更有针对性,更合乎产业要求。

2.提高裁判执裁能力,科学评价竞赛水平。茶艺大赛执裁的裁判员不仅要具备茶德精神,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能顺应目前茶产业发展和茶艺技能的走向,对选手的茶艺技能和参赛作品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判。在2015年国赛的一等奖PK环节中,就有个别裁判员给二名优秀选手打出10分的差距,存在明显的执裁不公。要为社会选拔优秀的茶艺师,就要求裁判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技能水平。竞赛组委会还要给选手平等的竞赛环境。如2015年国赛中的茶席设计环节,主办方没有严格按照比赛规程中对场地、桌面尺寸、背景的要求执行,导致参赛队伍的茶席规模、层次、场地均不一致,没有一个公平的竞赛环境,更不用说有公平的得分了。竞赛一定要杜绝因裁判主观因素或承办方组织因素引起的不公平,这会挫伤选手的积极性,指导老师无法对学生评价茶艺竞赛中的作品优劣,特别影响整个比赛的公平竞赛精神。

3.职业技能竞赛要对接产业发展。目前各类茶艺大赛层出不穷,茶艺背景布置分外妖娆,具有超强的观赏性。而高职院校茶艺技能大赛应始终坚持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茶产业发展服务,为茶文化推广服务。要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岗位工作要求设置竞内容。要围绕岗位工作能力需要,设置核心课程,加强茶艺职业技能教学,特别是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提高茶学类专业或涉茶专业学生的茶艺技能水平,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以寿.茶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范文6

同为九州天下,陕西以祭黄帝名之,山东以祭孔子闻之,贵州则祭阳明而拜之。

贵阳东山阳明祠兴起清明茶祭之礼,已有两年。这为贵阳继承传统文化算是增添了虔诚的一笔。

明代大儒王阳明文治武功,勋业卓著,乃一代名臣。

其悟道于龙场,传学于贵阳,开创了自由讲学之风,首创了“知行合一”等经世学理,是贵州文化的布道先贤。“贵州转折”成就了王阳明经典著述的巅峰,阳明学术亦对贵州文化与历史具有深远影响。

然今人忆及王阳明,言浙江、余姚者众,谈贵州、贵阳者寡。我们无意于争论“出生地”与“悟道地”哪个更重要,但史实为大,我们当择贤而祭。

清明将即, 后人以礼祭之,缅怀先贤,以表敬慕之情,崇拜之意,也算是继承和光大传统文化。

开茶祭阳明之先河

王阳明与贵州渊源颇深,对贵州的影响亦持续久远,祭祀阳明也就有了现实基础。

茶祭王阳明,在茶艺圈里,翰林茶院当属全国首家。

据悉,翰林茶院从2008年起,每年清明当天就会备好产自贵州本地的上好春茶,邀请社会各界在阳明祠内以举行禅茶茶艺的仪式祭祀王阳明。以前两届的清明节祭祀流程来看,从“就位肃礼”、“迎神礼”、“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馔礼”、“送神礼”、“望燎礼”到“宣训礼成”九道大礼,严肃而虔诚。仪式中鸣古乐、诵祭文、奉香茶,充满了对阳明先生的崇敬之情。

据翰林茶院的茶艺师介绍,翰林茶院每年以清明茶祭为主线,第一届以“吃茶节”亮牌,第二届以“汉服拜”搭配,而即将举办的第三届将以“齐抗旱”为鼓点。届时,除了像去年一样在院内举行王阳明学术交流、探讨研究心得、为研究王阳明留下只言片语外,茶祭期间还会增加民族传统文化花灯剧演出,以提升祭祀内容的艺术感染力,号召大众为这次贵州百年一遇的旱灾慷慨解囊。看得出来,翰林茶院作为文化使者、企业公民在努力继承传统文化、光大传统文明的同时,仍不忘社会责任,精神难能可贵。

茶祭王阳明,贵阳人对传统文化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忘却历史就等于迷惘于未来。懂得继承是一个民族的福祉,懂得创新地继承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值得欣慰的是,祭祀王阳明已经成为一种民间自发行为,尤其在清明这样本该缅怀先贤的特殊时刻。

精英与大众的文化融合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吃茶”到“品茶”再到“茶祭”,就是从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的递进。如何找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切合点正是翰林茶院在努力践行的。

在翰林茶院,可以一边品茗一边感受阳明文化的内涵。著名演员葛优、梅兰芳之子梅葆玖、金庸夫妇、名主持朱军等都曾慕名光临翰林茶院,或是拜祭王阳明,或者细品贵州好茶,感叹于贵阳竟有如此惬意之地。作为贵阳本地人,更可以在工作之余,或三朋两友,或独自成行;或夹一本小书,或带一碟茴豆,登临东山,留驻翰林;或小叙一下将来,或闭目回忆过去;或轻读一首小诗,或观赏一株花草;不谈工资,不论房价,重温先贤思哲,感受先贤熏陶,留下无尽的淡定与从容。

如果说名人的到来是精英文化在茶道的体现,那么翰林茶院里的大碗茶则是大众文化的极致。阳明文化与茶文化一样,不能束之高阁,不能曲高和寡。翰林茶院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自然碰撞与融合提供了一个自由平台,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在清明当天的祭祀阳明礼仪过程中,贵州省花灯剧团将会表演为祭祀量身编排的祭祀花灯戏。茶祭加花灯,想来就很吸引人,这恐怕是清明祭祀王阳明的新鲜招儿,不得不佩服倡议者们的良苦用心。

翰林茶院的文化主张

不接赌客,不纳酒鬼。主张品茶的淡雅,不接受喧嚣或张扬的品相。

宁缺毋滥,追求真实、执以真心、相乎真诚、探求真知、止于至善,是翰林茶院的立业之本。翰林茶院负责人认为,这些才是能够和阳明文化与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的贵阳精神相融合的企业精神。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服务水准,脚踏实地打造高品位的知名品牌,服务社会。目标是培训具备高素质、受尊重的茶艺师队伍,打造全国茶艺服务的标杆。

翰林茶院的员工入职以后需要系统地补充学习:从泡茶到品茶,从国学到历史,从采茶到炒茶工艺,尤其要重点了解和学习阳明文化。定期考试,茶艺成绩与福利待遇挂钩。翰林茶院还请来专业的羽毛球、游泳和太级教练为茶艺师培训,真正促进茶艺师们由神到形的美好转化。只培养“茶文化使者”专此一项,翰林茶院每年要投入约20万元。据悉,到目前为止,翰林茶院用于茶艺培训及教育的经费累计在150万元左右。不得不说翰林茶院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

2007年,翰林茶院创办了贵阳市翰林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茶艺师培训班”,传播茶艺文化。

从1998年的贵阳第一家“茶馆”到今天专注于阳明文化与茶文化的文化型茶院,翰林茶院风雨兼程走过了12年。

目前,翰林茶院具备专业水准的茶艺师30余名,学历均在大专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2名。

临行时,翰林茶院罗总让我告诉身边的朋友,没事带上孩子到阳明祠小坐,他们很快就要在阳明祠开设国学讲堂,让孩子从小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熏陶。心头一喜,这又是一件好事。

记者手记 〉〉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范文7

从古至今,茶是中华传统礼仪最好的传承者。茶是灵魂之饮,茶道即人道,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会饮茶修身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华夏人。

照理说,茶人不必言资格,论贵贱,但茶既出在道德立国的中华民族,也就给茶道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也便有了茶德礼仪的标准。中国茶道推崇茶人的神韵,即茶人应具有外观形象美和气质美。中国茶人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借助中华传统礼仪标准来要求自己,即茶人遵守的”廉,美,和,静”。虽然纵览礼记中,描述茶仪的文字寥寥,但是在礼记“冠仪”中开篇就提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礼义之始――冠礼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礼义。礼主的起始在于举止端正,态度端庄,言谈恭顺。做到以上三点,才算是礼义全备的人。正如茶道文化中,要求泡茶者仪容端庄,气定神闲,要求品茶者言辞恭顺,虚怀若谷,情趣高雅。茶道与中华传统礼仪的相同之处正在于其要求从事者“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又有几个人能放下不断膨胀的物欲,平心静气地品茶论道呢?

美好的事物人人渴求。如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努力复兴华夏民族的礼仪文明和传统文化,冠礼首当其冲成为人们复兴汉文化的第一件事。礼记上讲“冠者,礼之始也”,因为冠礼是礼的开始。

冠礼流程:

冠者年龄及行礼日期

18-20岁。父母提前为冠者取好表字,在冠礼上由正宾命与冠者。

冠礼地点及场地布置

室内环境或露天环境均可。按照操作示意图布置场地。不用东房。

所需礼器及布置方法

香案一张:普通小几案,摆放在场地北端中间,茶几即可。

香炉一盏:普通小香炉,改用红烛两支。

盥洗:盥器,洗器,巾各一。

托盘三个,分别盛布巾、儒巾,梁冠三位执事托着,在场地南端西侧从西向东排列。

席子若干张普通席子,席上可加软垫供正坐用。东房内放一张,从北向南依此摆放玄端服,皮弁服、爵弁服(或深衣、皂衫,公服),衣领朝东,香案前侧方放两张,分别为主人及冠者母亲席,正宾席:场地北端西侧放一张,为乐者席;场地中央一张,为冠者席(加冠,命字,醮礼皆用此席,稍大一些,正宾及赞者跪皆须借此席),观礼客人席两列,排列在场地两侧。

酒爵一个用瓷杯或瓷碗。

轩辕黄帝像。国旗+一幅画像,一面国旗。并列挂于香案上方墙上或摆放在香寨上。

乐器:电脑。

人员

主人,冠者母亲、冠者、赞礼一人、正宾一人、赞者一人、摈者一人(布置场地,摆放席子,协助正宾盥洗)、执事三人、乐者一人(用电脑播放音乐,曲目酌定。推荐传统经典古琴曲目,有励志等涵义曲目为佳。可在冠礼开始后即循环演奏,主人致辞时暂止)。众宾若干其他观礼者。

冠服

《家礼》冠礼冠服:减少为一套汉礼服,用三冠代三套衣服。

其他人均穿正装。

冠礼仪程

冠礼日,按图示完成场地布置。所有参礼者整理着装。摈者点燃蜡烛,等候在盥洗位旁边。赞者先洗手。乐者放音乐。三执事托盘按顺序排列。将冠者着礼服在房内等候。赞礼立于香案旁做好准备。将冠者沐浴更衣。

1 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

所有观礼者各就其位正坐。正宾到达,主人到场地边迎接。主人在东正宾在西,相互行揖礼,主宾相继进入冠礼场地,就位。

2 就位: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

3 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全场肃静。奏乐停止。赞礼唱:”xx20岁成人冠礼开始。”

赞礼唱:”请冠礼主人xx先生致辞。”主人及冠者母亲起席,到场地中,向全场一揖。致辞。内容酌定。

参考致辞:“今日拙子xx20岁成人冠礼。鄙人携内子及拙子衷心感谢并热忱欢迎诸位亲友嘉宾的光临。感谢正宾xx先生为拙子加冠。感谢赞礼xx先生、赞者Xx先生、摈者xx先生,乐者,xx先生,执事xx(三位)先生为拙子行礼。”

致辞毕,再向全场一揖,向正宾一揖,正宾答礼。主人及冠者母亲归位。

4 就位冠者走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

5 宾盥:正宾洗手做准备。

赞礼唱:“三加开始。”乐者奏乐。正宾起席。主人起席。正宾一揖将冠者,将冠者正坐于冠者席上,面向香案。赞者把梳子等物奠在冠者席的南端。正宾去盥洗处,主人随之。正宾在摈者协助下洗手,拭干。完毕,与主人相对~揖,主人回到原位。

6 初加正宾跪坐下(膝盖着席)为冠者梳头加布巾。

赞礼唱:“初加布巾。”赞者跪,为将冠者梳理头发。

正宾在冠者席前端跪,为将冠者略微整理头发。然后站起,到奉布巾的执事面前,奉布巾的执事略向前,奉上布巾。正宾右手持冠的后端,左手持冠的前端,仪容舒扬行至冠者面前立定,然后致祝辞,祝辞为:“令月吉日。始加布巾。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在席上跪下,郑重地为将冠者加上布巾,然后起立。

7 一拜:冠者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赞礼唱:”冠者拜父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冠者面向父母,庄重地行拜礼。

8 二加,正宾为冠者着儒巾。

宾不再盥,宾主不再辞洗。将冠者摘下布巾,交予执事。赞礼唱辞为:“二加儒巾。”正宾加冠祝辞为:“吉月令辰,乃串尔冠。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9 二拜:冠者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赞礼唱:“屉者拜师长,勉力求学、发奋进取。“冠者面向正宾,庄重地行拜礼。

10 三加:正宾为笄者冠者着梁冠。

赞礼唱辞为:“三加梁冠。”正宾加冠祝辞为,“以岁之正,以月之令,成加尔冠。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奇无疆,受天之庆。”

11 三拜:冠者面向轩辕黄帝像和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赞礼唱:“冠者拜轩辕黄帝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传承文明,报效祖国。“冠者面向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像,庄重地行拜礼。

12 醮子:冠者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

摈者撤去梳子等物。赞者斟酒爵。赞礼唱:“醮冠者。”正宾起席,一揖冠者,冠者在冠者席后端正坐,面向香案。

赞者递上酒爵,正宾接过到席前面向冠者祝辞日,

“旨酒既清,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冠者向正宾行拜礼,直身,接酒。祭酒,象征性沾嘴唇,然后把爵递给赞者。向正宾行再拜之礼(拜两次),以感谢正宾为自己完成加冠之礼。正宾答拜,然后起身归位。冠者拜赞者。赞者答拜。

13 字冠者:给冠者取“字”。

赞礼唱:“字冠者。”命字的祝辞可在宣纸上预先写好,以示庄重。正宾到冠者席前,展开祝辞,致辞日:

“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日xx甫。”

冠者对日:“xx(自己的表字)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然后向正宾拜谢。

14 聆训:冠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

赞礼唱:“聆训。请冠者父亲xx先生向冠者示训辞。”主人起席,到儿子席前,冠者端坐,面向父亲。主人示训,训辞自定。内容建议为:祝贺儿子成人、提醒儿子今后应担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鼓励成长等。

冠者对曰:“儿虽不敏,敢不祗承。”然后向父亲庄重地行拜礼。

15 揖谢:冠者向在场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

赞礼唱:“冠者拜有司及众宾。”摈、赞、执事排成一列,冠者向其行揖礼。然后分别向场地两边的众宾行揖礼。众皆答礼。

16 主人致谢词:主人对到场众人表示感谢。

赞礼唱:“请冠礼主人xx先生致辞。”冠者及父母皆离席,到场地中,面向众宾。主人致辞感谢,内容酌定。

参考谢辞:“感谢诸位亲友嘉宾参加xx(儿子的表字)的成人冠礼,感谢正宾xx先生及诸位有司先生,感谢赞礼xx先生,乐者xx先生。”

17 礼成:冠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礼成。

赞礼唱”xx(冠者的姓+冠者的字)先生冠礼成。”冠者携父母向所有参礼者分别行揖礼,顺序为右侧的众宾、左侧的众宾、摈赞执事等有司、正宾。赞礼、乐者。众皆答礼。

至此,冠礼结束。

16 冠后礼

内容酌定。比如为父母敬上一杯自泡的茶以示孝道,为社区做一天义工以示自己对社会的义务等。

在现代社会,人们都说应该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样能够提高办事效率,可是作为礼义之始的冠礼却不能简单了事,毕竟这是对一个男子进行的成人仪式,就是要求他作为儿子,兄弟、臣子、晚辈。有合乎礼的行为,要求他以这四种身份的行为待人。如此,冠礼怎么可以不重视,不隆重,不复杂呢?

为人子要孝,为人弟要悌,为人臣要忠,为人晚辈要顺,这样才可以处世为人,可以为人了就可以管理别人了,所以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贫民百姓都很重视冠礼,故曰“冠礼,礼之始也,嘉事之重也。”

茶文化之魂――茶道

其实华夏千年璀璨文明,能够称为其代表的也不仅仅是冠仪一项。礼义是抽象又实在的事物,需要口传身授地传承下去,茶道,则是最好的载体。深远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范文8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中国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茶艺礼仪的基本要求范文9

[关键词]贫困女生;教育扶贫;“江西样板”

[作者简介]上官涛(1970―),女,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教育扶贫。(江西南昌 330077)

[基金项目]江西省“十三五”社科规划课题“打造农村教育扶贫的‘江西样板’”(16WT05)

成立于1992年的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是专为最贫困地区最贫困家庭当中最弱势的群体――贫困女生设立的学校,也是全国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江西省第一所民办学校。25年来,学校凭借全新的教育理念、灵活的教育体制、严格的管理制度,紧紧抓住“女性”、“职业”、“平民”三个中心,注重素质教育、特色教育;树立“女子教育”、“女子扶贫”、“传承文化”三大办学理念;推行“三四五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创建“就业成功率100%”、“就业成活率100%”、“就业成才率100%”三大就业保障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淑女型人才。绝大部分毕业生被推荐到北京、上海及沿海地区,乃至走出国门,成为了一所特色鲜明、闻名全国乃至国际的女子职业学校。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所践行的职业教育性别扶贫理念、探索的性别扶贫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复制性和推广性,打造了贫困女生教育扶贫的“江西样板”,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继承传统,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淑女

200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但对江西贫困地区的女生来说,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封闭、保守、狭隘的陈旧观念,依然阻断了她们入学的梦想。而南昌女职通过“春蕾”、“雨露”、“同心彩虹”等扶贫计划的实施,形成了“政府组织、企业资助、学校教育、女生收益”四位一体的女子教育扶贫模式,先后帮助了32000余名贫困女生走出大山,实现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而在这一为贫困女生筑梦的过程中,南昌女职紧紧抓住“女性”、“职业”、“平民”三个中心,树立“女子教育”、“女子扶贫”、“传承文化”三大办学理念,着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注重素质教育、特色教育,把一个个来自农村的不谙世事的贫困女生打造成新时代高素质的淑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妇女改革措施,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并全面实行同工同酬,这大大促进了男女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妇女解放。但与此同时,男女性别意识被刻意淡化,甚至被扭曲、被颠覆,人们把“男女平等”误读为“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别天”,人们开始推崇各类“女铁人”形象,而这种不顾女性生理特征,鼓励女性和男性在一些体能工作上一争高低的现象,是对解放妇女、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的现实曲解。

回溯中国女子教育的历史,可从周汉时期兴起的“三从四德”说起。“三从”,即“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仪礼、丧服、自夏传》),这是从本质上剥夺了女性作为人的独立人格,使她不能有自己的主张,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是对女性的极大摧残。但“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按照郑玄的解释,“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橐”,这是对古代女子德行(德)、言辞(言)、容貌(容)、技艺(功)的全方位的培训和修养要求。用通俗的话说,“德”指高尚的品德和文明礼貌修养,“言”指言辞有智慧和知识修养,“容”指适当注重修饰而不刻意化妆美容,“功”重在才能和创造性的培养等。这些看似有些陈旧的思想,对今天的女子职业教育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南昌女职正是牢牢抓住了女性的独有特质,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四德”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四五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即“三旺孝悌教育”,通过孝悌教育,达到旺娘家、旺夫家、旺东家,做一个好女儿、好母亲、好员工;“四会技能教育”,通过学礼仪、茶艺、电脑、器乐等,成为谈吐得体、仪表优雅、形象端庄的女子;“五个100阅读教育”,通过欣赏100副中外名画、阅读100本中外名著、聆听100首中外名曲、观看100部中外名片、铭记100句中外名言,让诗书融入骨髓;“六大德育教育体系”,通过忠贞教育、伦理教育、责任教育、敬业教育、传统教育、利他教育,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爱国爱家、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现代淑女。

(二)创新思路,打造拥有一技之长的新时代高素质淑女

在古代女子“四德”教育中,除“妇德、妇言、妇容”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教育为“妇功”,即执麻橐(纺搓麻线,古代衣服多以麻、葛、丝为原料),治丝茧、织布制衣,还要学习准备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这可看出古人十分重视女子各种才能的培养。同样,南昌女职在强调女子“内修心、外修行”的同时,亦非常重视对学生“技”的培养。为了将贫困山区的女生培养成才,南昌女职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1133”工程,即学好一个有发展优势的专业,拥有一项能够生存的核心特长,掌握三项现代职业技能,具备“专业、公共、个人”三种职业素质。在这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同时,依托学校资源,再掌握一门核心特长,如茶馆管理、计算机速录、航空服务等。此外,学校还要求学生从英语口语、办公自动化、化妆、电子商务等种类繁多的现代技能中,至少选择三项掌握。通过全方位掌握这些技能,使贫困山区的女生有了自立的本领,让她们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为了更好地促进贫困山区的发展,近年来,在缺乏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南昌女职创新推出了“一村三师”教育扶贫工程,以国家扶贫政策为牵引,针对全省3400个贫困村,每村培养一名茶艺师、一名幼儿教师和一名电子商务师,期以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目前,“一村三师”工程已作为全省“雨露计划”的重要成果获得推广,并受到中央有关单位的表彰。同时,该工程已纳入《南昌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随着“一村三师”工程的大力推广,将有更多拥有一技之长的贫困女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

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子,这使南昌女职屡获殊荣。2005年被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江西省唯一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进入“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前50强”,2011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100强”,是国务院扶贫办直接授牌的全国“雨露计划”培训三大示范基地之一。

二、经验和启示

(一)因性施教,找准学校定位

早在20世纪初,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他在《养成优美高尚思想》一文中说:“求国富强,人人宜受教育。既欲令人人受教育,自当以女学为最重要之事。”并从女子自立及抚育后代两方面谈论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女学之不讲久矣。女子不学,则无以自立,而一切倚男子以生存,至乃不惜矫揉涂泽,以求容于男子。于是不自主而有妾媵之制,于是不自重而有女闾之业。”又认为女子不当学“而害于人种尤巨,遗传也,胎教也,豢养也,何一不关女权者。”因此,他主张“正本清源,自女学堂始”。但他亦清醒地认识到在女子教育中,女性所学专业必须符合女性的特点,强调要“因性施教”,他认为“女子之职业,不宜为裁判官,因女子感情易动,近于慈爱,故遇应受罚责之人,亦或以其可怜而赦之。算学、论理学亦不宜。而哲学、文学、美术学最相宜,女子偏重此各科,故此中颇产名人。”他充分地认识到男女性别个性的差异,认为女校应根据女性生理和智力特点,扬长避短地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构建专业特色。

南昌女职正是在充分认识女性特质的基础上,针对社会需求开设了中国茶艺、学前教育、电子商务、公关礼仪、形象设计、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等适合女性的专业。其中,中国茶艺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公关礼仪专业为南昌市教育局重点示范专业。正因为因性施教,找准了学校定位,并创建“就业成功率100%”、“就业成活率100%”、“就业成才率100%”三大就业保障体系,使绝大部分贫困女生在接受业教育后,顺利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二)因地制宜,打造品牌专业

江西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分宁双井茶、瑞州黄柏茶、永修云居山茶、洪州西山的罗汉茶等等,都号称“绝品”。欧阳修(今江西永丰人)《归田录》卷二记述双井茶云:“自景(公元1024年)公元1038年)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铸上,遂为草茶第一。”庐山云雾茶在唐代已经出名,白居易有诗赞曰:“匡庐云雾窟,云蒸翠茶复。春来幽香似,岩泉蕊独浓。”唐末五代时的诗僧齐己亦有诗赞美庐山茶香曰:“树影残阳寺,茶香古石楼。”这些伴着浓郁茶香的优美诗句,反映了江西有着丰富茶文化历史。

江西丰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亦引起了许多当代文人的关注。幸运的是,江西省社科院著名的茶文化专家陈文华先生在学校成立之初就加入到南昌女职的教师队伍中来。在他的积极鼓励之下,为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高雅情趣,学校将茶艺列为美育教学的重点课程之一,并在学生中组建了一支茶艺队。随着1994年11月在“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精彩亮相,这支名不见经传的南昌女职茶艺队声名鹊起,并于2002年走出国门,先后应邀到韩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地演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机会,2001年,南昌女职创办“白鹭原茶艺馆”,在江西婺源上晓起村创办教学实习基地,并将上晓起村打造成为“中国茶文化第一村”。

在陈文华先生的带领和推动下,南昌女职茶艺专业名扬四海,蜚声国内外,大批优秀的茶艺专业人才走向社会,供不应求,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促使了江西的茶文化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

因地制宜,精心培育,南昌女职成功地打造了“人无我有”的茶艺品牌专业,有力地带动了南昌女职的发展,也使一批贫困女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三)因势利导,踏上时代步伐

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并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而对贫困山区最弱势的女生来说,职业教育尤为重要。

众多研究资料表明,文化程度与女性的政治权利的行使和就业状况有着比较显著的正相关系。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教育是女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女性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之一。南昌女职正是顺着时代潮流,本着“女子、职业和扶贫教育”的办学主线,25年来为国家输送了数万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自立的从业能力、自强的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女性人才,改变了众多贫困女生的命运,打造了贫困女生教育扶贫的“江西样板”,为江西女子职业教育作出了引人瞩目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