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茶艺礼仪的特征集锦9篇

时间:2023-08-07 17:29:07

茶艺礼仪的特征

茶艺礼仪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茶道;日本;传统文化;礼仪文化;传统艺术

正如冈仓天心所说的那样”我们(日本人)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瓷器、漆器、绘画,乃至我们的文学,全都蒙受了茶道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标致,且其标致性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同时,在茶道不断发展过程中,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带动和促进日本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丰富了日本的饮食文化

茶道来源于中国的饮茶文化,在自身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日本国民更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为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茶事活动中,为了充分体现茶道的根本精神,主客之间要始终保持心情一致,互敬互爱,烘托和谐气氛。在茶事环境的衬托下,茶庭园的小路、景物及茶室的茶席、等候的长廊、人与人长时间的接触,欣赏与茶用具的协调搭配等等。这一切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宛如弹奏出美妙的交响乐章一样,物与物、人与物的结合,又创造出极好的饮食文化的天地。

“怀石料理”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茶事后,给客人的一种较高的礼遇,也是茶事中唯一的料理形式。它是把茶道精神和形式融入一体并考虑整体的平衡,同时把握季节和原材料的搭配而制成的便饭。虽称便饭,但内容十分考究和丰盛。提到它的命名与茶道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禅宗语言紧密相连。信奉禅宗的僧侣们,在冬季为了抗寒,把石头烧热后,用布包好,放在怀中,以抵御严寒和饥饿带来的痛苦,”怀石”由此而得名。这一词后来变成简单饮食的代名词。后人们还把虽不是山珍海味,但特别讲究的佳肴比喻成”怀石料理”。现在,它已经成为邀请一方招待客人的饮食。

在此还要提到的是”精进料理”,它是与佛教一起,经过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的,并很快融人到日本的国土中。它与中国、朝鲜的料理多少有些不同,但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更细腻、更合理、更健康的料理。佛教崇尚因果报应,认为万物皆有生命。由此所得”精进料理”之名。此料理禁忌食肉,尽可能多地使用植物类东西;在使其发挥最好功效的同时,用最佳的搭配形式表现出来。”精进”意味着消除杂念修行佛道,即尽可能地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它是做为健康食品并具有传统意义的有代表性的日本料理,一直深受日本国民的青睐。当然”怀石料理”也是从”精进料理”派生出来的,都是以食素为基础。这两种料理已成为日本料理的代表作,为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促进了日本礼仪文化的提升

茶道含括日本文化诸多的特点和精华,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而茶事过程就是日本传统礼仪文化展现的过程。日本茶人为举办好茶会,甚至要准备几个月的时间。他们把每次茶会都作为一次礼仪的大检阅。茶主人精心准备,不放过每一环节,而来参加茶会的客人同样以”一期一会”的心态,把此次茶会当作毕生仅一次的难得相会,用感恩之心体会主人的良苦用心。茶庭园的一草一木,茶室的精心布置,所用的茶器皿和茶点等,都倾注了主人对客人的真挚和爱戴。客人也会挣脱茶室之外尘世的一切束缚,全神贯注地品味一碗茶。茶事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清洗茶宪,在开始时,初次一定要将茶笑清洗干净,而在客人面前清洗茶宪时,要在洗净后轻敲三下举起两下后,才能完成清洗动作。而在结束时,则是先用热水将茶碗中的余茶洗净,然后在用热水洗净茶宪,最后轻敲两下后举起,才能完成的清洗动作。

再有,品茶时茶碗的转动方向也有规定,为了避免从正面饮茶,将茶碗转动一圈半,并离开茶碗的正面后,才可以饮用。饮用后一定要清洁饮用之处,然后将茶碗转回正面。如此等等,茶人们必须严格执行。可以说所有参加茶会的人,在茶事的整个过程中既是礼仪的大亮相,也是学习礼仪的最好课堂。

当然,茶事过程中还有更细致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茶主人的动作除了要规范外,还要有乐感和亲和力,至始至终都要准确到位。一举一动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即体现出”和、敬”的精神。茶道礼仪作法的基本思想,来源于古代禅宗和佛教。

茶道及其他领域也明显反映出日本人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可以说比起茶道的活动、程序和形式来,茶道的礼仪尤为重要,即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同情、平等和互敬。茶道重视礼节对日本礼仪的形成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茶道的做法是从谢礼开始到谢礼结束,一切多在感激之中进行,这就是礼仪的基础。茶道礼仪的实际效应,只有在你学习了茶道之后,方可领悟。即使你只是学习了茶道的初步做法,你的一举一动都将变得更有气质,你将会发现注重礼仪是做人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

你还可以发现当品尝普通的茶品或点心时,你的态度、举止、言行,实际上已经受到茶道礼仪的诸多影响。接人待物更加妥当,温文尔雅的身姿,证明你在礼仪方面有很大提高。

总之,茶道是一种以沏茶、品茶为手段来接待贵宾,联络感情的特殊礼仪,又能修养心神、陶冶性格、又能学习礼仪、鉴赏品茶艺术与高雅文化。

三、弘扬了日本的传统艺术

茶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形式上,它是各种生活艺术的总汇,并融合了日本的绘画、服装、插花、音乐、舞蹈、文学等传统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茶道也属于艺术的一个范畴,甚至可以说是传统艺术的总和,也是日本传统文化之一的融合体。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在学校里传授茶道仪式的国度它融合了饮食、阅读、咏诗和思考等诸多方面。从僧人到武士,从贵族到百姓,从陶瓷艺术到和服制作,还有园艺等围绕着茶道的是整整一部历史。茶道有其专用场所,仿佛是戒律严格的机密之处,人们从小门悄然而人,在此享受到无比的喜悦和脱俗之感,为心灵的净化上了一堂难得的必修课。像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歌舞伎、能乐、文乐以及茶室的优雅背景,还有戏剧中,无论是演员的表演或舞台设计等,都能强烈反映出日本国民对美的追求和欣赏;同时也展示出日本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日本人以善于吸收美意识和外来文化闻名天下,他们巧妙地引进国外的精华并与本国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提升其国粹文化。

在茶事中,茶人们也是一种再学习和表演的过程,同时在场的宾客也都把兴趣放在如何辨别鉴赏茶器皿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上,即眼界拓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寻物质的内在含义。又能增加对艺术品和美术品的了解和喜爱。再有,欣赏茶室的饰物等,在此基础上,留意茶具的特征、色彩、花纹、形状等,大致在手里过一下,就送到下一位客人手中或返回到主人手中。这种观察方法,不只限于茶道用具,就一切器皿而言都适用。日本民族是以欣赏陶器为愉悦的,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喜欢使用之。可以说日本人喜欢陶器是他们的第二天性。其主要原因是受到茶道的影响。茶道的普及使得欣赏陶器皿成为一般常识,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生产陶器皿及日常生活广泛使用的缘故,形成了欣赏陶器皿的热潮。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应用,使得现代艺术更具有生命力。茶道的特色还在于把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行为上升到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

参考文献:

【1】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2】靳飞,茶禅一味[M].日本的茶道文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高旭晖,刘桂,茶文化学概论[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茶艺礼仪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酥油;饮食;文化符号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4-0079-04

收稿日期:2013-08-09

作者简介: 白佩君(1971-),男,蒙古族,青海海西人,青海民族大学法学副教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民族法学研究。

Discussion on Social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utter(Mar)

BAI Pei-jun

Abstract: Butter,called“Mar”in Tibetan language and“Tuolesi”in Mongolian,is a daily life necessity loved by Tibetan and Mongolian people in Tibetan-Qing Plateau. It is widely used in daily life,religion,art and medicine for its various functions and has become a highland cultural symbol. The paper explor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utter.

Key words: Butter;Diet;Cultural Symbol

饮食作为物质文化,具有象征符号的性质和特征,其功能包括人们对饮食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三重属性。在人类活动的过程中,这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映射出差异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提及青藏高原的乳制食品——酥油,人们往往会将其归类为物质文化的范畴进行理解,但在青藏高原的世居藏族、蒙古族等民族中,这种乳制品不单单表现出餐桌上的食用,而且还表现出礼仪交际、食疗医用、生产贸易等物质载体的社会属性以及与艺术审美的特征,具有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内涵。正因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使酥油具备了多种文化属性重叠的特点,成为了藏族、蒙古族等高原游牧民族特殊的文化符号,反映出迥异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酥油——高原游牧民族的特色食品

谈到中国的饮食,人们总是精辟的概括道: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不同地区的民族由于地理区域与经济方式的不同,享用着差异性的食品。如同埃文斯·普里查德记述的努尔人[1]对于牛及奶制品的依赖一样,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生活资料主要依赖畜牧肉食及奶制食品,在畜牧食品为主的饮食活动中,酥油随之应用而生。酥油藏语称为“玛尔”(mar),是青藏高原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食品精华。酥油是世界范围内游牧经济畜产乳制品的一种,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似西餐黄油的脂肪,营养价值颇高。即便是在食品结构较单一、冬季气候寒冷的青藏高原牧区,食用酥油能御寒暖胃、解渴润肺,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由于酥油具备可塑性、发酵性、起酥性、融水性、可燃性等特性,是面粉类烘烤食品、手工艺品捏制、照明油料、饮茶等理想的原料油脂[2]。

酥油在青藏高原农牧区的饮食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酥油茶(周加 bsrubs ja )文化,千年来已深入到高原人的社会风俗、宗教礼仪和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根据《政教史鉴·附录》中唐文成公主嫁入时带去了内地茶叶的记载,可知在藏族的饮食演进过程中,中原的茶叶与酥油结合,酥油茶随即出现。酥油茶的饮法在牧区(卓巴 ‘brog ba)和农区(绒哇 rong ba)和半农半牧(绒玛卓 rong ma ‘brog )有着迥异。①作为高原民族须臾不可离开的仪器饮品,盛酥油茶的器皿也非常注重。民间使用最多的是木碗,最好是藏式银木碗或如意八宝玉制碗,不但具有防毒功能,而且彰显华贵和饮茶品味[3]。由于游牧的机动性特点,为便于餐饮,牧区藏族、寺院僧人一般都随身携带自用的木碗,随时可拿出喝酥油茶、拌糌粑。这种特殊的习俗在卫生条件局限的牧区防止了疾病的传播。

酥油“糌粑”(rtsam pa),被藏民族公认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方便性食品之一,也使藏族成为世界上靠单一食物能够生存的民族。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青藏高原的探险之旅中生动描述“唐古特人”用碗做饭的情景,碗中做饭即指捏制糌粑。[4]糌粑由于油性较大,纤维细腻,消化较慢。为此,牧民早晨拌上一拌酥油糌粑,外出放牧既顶饱又便于携带。习惯酥油的味道,对于其他民族也是一种尚好的甜点小吃。酥油面点,即藏族用酥油炸制或调制的面饼类。藏历年时面点种类很多,有酥油炸制的耳朵状的“古过”、长形的“那夏”,还有青海藏族常吃的藏语称“特”的水油饼,四川、东南部的藏族常吃巴差玛尔库(酥油浇面疙瘩)、玛尔森(酥油面糕),②还有藏族及僧人常食用的大米、酥油、蕨麻、牛羊肉参合制成的蕨麻米饭等等。

饮食结构反映出一个群体的生活环境和生计方式,也确定了这一群体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民以食为天,在特定自然环境中解决肌体能量的前提下,生活群体在吃什么,怎么吃的尝试中创造了丰富无比的饮食品种,在生产与消费食物的过程中又不断融入了群体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创造出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圈。酥油不但成为高原藏族、蒙古族、土族的主要食品,而且在这一区域的回族、汉族等民族的饮食中也离不开酥油的影子,成为这一文化圈下各族共享的特色食品。

二、酥油作为物质载体的社会功能

在青藏高原各民族饮食文化互动的过程中,酥油成为高原饮食文化圈下各族间社会化交融的一个纽带,从生产加工、买卖经营、食用餐饮、礼仪载体到医疗保健等方面都融入了高原不同民族的生活因子,带动了社会文化各层面的流动,成为生产生活中的物质载体。

(一)游牧生计方式下固有的生产者

作为乳制品的酥油,藏族、蒙古族等牧民成为固有的主要生产者。藏族传统提炼酥油法俗称“打酥油”,打酥油通常由妇女承担。在打酥油的劳动中,妇女们甚至给劳动插上歌舞的翅膀,创造了许多劳动气息的藏歌小调,为其增添了艺术的色彩[5]。为便于保存和运输,酥油往往被装进牛羊肚儿中缝好,制成椭圆形皮囊装存。提取完酥油后的奶渣“曲拉”(chur)可食用,分离出的“达曲”水可以喂牲畜,贫苦人家也有当饮料喝的。③

(二)变迁的生活方式,扩大的消费群体

在青藏高原,藏族、蒙古族以及藏传佛教僧人成为酥油的主要消费群体。吐蕃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酥油产量有限,显得十分珍贵而成为上层社会的消费品。随着畜牧经济的发展,酥油逐渐成为藏族等游牧民族的普及食品。到了近代,酥油仍是上层的主要饮食。例如旧的贵族阶层尽管在饮食上比较讲究,但每日的饮食仍旧离不开糌粑和酥油茶[6]。农牧区的藏族、蒙古族、土族依然是酥油的主要消费群体,就连回、汉等民族也常常食用酥油。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进入现代都市生活的大部分藏族、蒙古族每天也离不开酥油。笔者对10几户牧区退休后在西宁居住的家庭进行走访,70%早晨常以酥油糌粑、奶茶为早餐,而90%的群体在通过礼仪、宗教祭祀等方面对酥油的功用仍然保留。特定的饮食结构中酥油成为必不可少的餐桌食品,常久伴随在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生活周围,又被赋予了礼品、祭品等功用,成为民族传统的符号而得以保留。同时又被更多的群体所吸纳,成为酥油的消费共享者。

(三)消费者与经营人双重身份的扮演

随着畜产品成本的提高,酥油的价格近几年也随之不断攀升,酥油生意的获利不断加大,穆斯林生意人的酥油买卖市场逐步繁荣起来,他们在自己食用酥油的同时,更成为主要的经营买卖者,扮演了消费者与经营人的双重身份。笔者在对西宁市城东区共和路的韩某等几位经营酥油生意的穆斯林群众(回族和撒拉族)的调查中得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宁城市居民多为汉族,对酥油的需求量不大,生意也很清淡。随着近几年农牧区人口的城镇化,特别是来自牧区藏族、蒙古族居住城市人口的攀升和消费群体加大使得生意红火起来,店铺增加到20几家,上等酥油的价格由十几年前的每斤5元左右涨到现在的50多元。

(四)礼物与通过礼仪中的价值

礼物馈赠织成了以个人和家庭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络,维系和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7]。藏、蒙古、土族等民族常常用酥油作为礼物来传递敬重和表达礼仪。在卓仓藏族地区的婚礼仪式中,当“达其”(娶亲牵马之人)前往新娘家娶亲时,新郎家要准备一方块酥油和一条羊后腿肉,献给新娘家,以示慰劳为新娘出嫁而操劳的家族老少。在婚礼仪式中,男方必须为前来吃席的女方家亲戚制作一种碗口大小、形状有点像草帽的圆形酥油叫“玛尔国”,作为婚庆的象征性礼物展示于女方亲戚面前,以示敬重。在卓仓的整个婚礼仪轨中,酥油处处可见,可谓没有酥油就不成婚礼宴席。青海蒙古族在传统节日、通过礼仪、欢庆丰收等活动敬酒祝酒时,在酒瓶或盛酒器皿上涂上一块酥油敬给客人,客人按长幼依次用无名指粘偿,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待客礼仪。藏、蒙、土族等信徒到寺院进香礼佛或拜谢活佛高僧,以上等的酥油和哈达等物品作为礼品敬献。可见,何种物品在什么样的场合可以作为馈赠礼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从而使礼物本身具有了文化的属性。酥油在此展示了藏族、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的通过礼仪的规范,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馈赠过程中所蕴含的既定社会的内在文化逻辑。

(五)食疗医用的功能

藏医藏药的治则和药理主要依托于青藏高原这块特殊的地理环境,因而,酥油常常被应用到藏医药用与食疗之中,发挥了诸多功效。对于酥油的食用疗效,《晶珠本草》早有记载。《四部医典》中也详细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油类酥油芝麻髓和脂,味甘,后者重凉腹谷油。其性纯细软和又湿润,老幼力小干瘦耗精血,泻后劳神风害可裨益。[8]”在藏医治疗与药用功能中,许多种病症的治疗都离不开酥油。如白酥油调制广木香、雄黄、油松木等可治疱疹,高山柏子加融酥油煎后涂抹痔疮处可治愈,还有治疗黄水病的文官木酥油丸、治疗痹病的蒺藜酥油丸、治理白脉病的三果酥油丸等等。也就是酥油具有强骨健脑、养胃健脾、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等功效。另外,牧区藏族、蒙古族将酥油涂抹于脸上和手上,防止冻伤和晒伤,起到滋润皮肤的作用。打完酥油提取曲拉后剩下的浅黄色达曲水,民间也常常作为医用,孩子皮肤过敏或瘙痒时用其涂抹擦拭,具有止痒、解毒、消炎等功效。

饮食文化圈内的特质包括了食物生产行为,经营行为,消费行为以及食物功能所延伸的食疗医用、礼仪习俗等社会化功能。酥油在蒙藏牧民的生产过程中体现出高原游牧经济文化特征;在穆斯林的经营买卖中又呈现出民族贸易中的物质载体的成分;不断扩大化的消费群体,透视出高原游牧文化通过不同方式的向外延伸。在酥油的生产、经营、消费等社会化活动中,融入了不同民族对这一文化符号功能的体验和认知,由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认同。藏、蒙、土等民族由于相同的和近似的生活习俗,酥油在这一群体的宗教活动、礼节表达和通过礼仪方面表现了特殊的蕴意。穆斯林经营者在酥油的商品交换中加深了与藏、蒙等民族的沟通。更多消费群体在食疗医用、艺术鉴赏等文化共享背景下对酥油的认同,使之成为了各民族间文化互动的纽带。

三、酥油蕴含的宗教与审美文化解读

(一)酥油在宗教仪规和道场供奉中的角色

在藏传佛教中将酥油视为圣洁之物。无论是活佛讲经弘法,僧人念经修行,还是信徒供奉佛像、祈祷祭灯,都离不开酥油的影子。酥油灯带来的是光明,在藏族、蒙古族的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格鲁派认为,“光明是智力所固有的特征,由于我们一生中的所有思想状态的这种光明,我们就可以看到、听到和理解到智慧的目标[9]。”在寺院的法会和其他供奉仪式中献燃百供(百盏酥油灯)或千供(千盏酥油灯),代表着深厚的信奉佛祖的蕴意。《塔尔寺志》中记载藏历每年十月二十五日的燃灯节(五供节),藏语音译“安却”(lnga mchod),燃灯节从二十五日起五天的时间中,对宗客巴大师的忌辰供养,晚间在寺院僧舍屋顶燃灯供养。藏历十一月初二,为班禅罗桑伯敦耶协的忌辰燃灯供养,定为永葆常规[10]。点灯所需酥油由各噶尔哇(活佛院)自己开支,僧人所用酥油也由自己差分,这些酥油大多为信民朝拜提供所得。每个经堂、佛殿专门由香灯师果尼尔④负责保证酥油灯干净明亮、长明不灭。

在信仰仪式中,信民将酥油供奉于佛像之前以示进供、尊崇,煨桑及其它祭祀仪式也离不开酥油。特别是藏传佛教艺术精华“酥油花”和祭祀礼仪中大量使用的“朵玛”(gtor ma),均以酥油捏塑而成。“朵玛”是用酥油、青稞炒面调和后用手工捏制的礼仪供品,上面常饰有酥油花制成的彩色图案,形状、颜色、大小也根据用途而不一。主要有三种形状:一是供奉朵玛,用于怀柔、增长及除障等仪式;二是锥形食用会供朵玛,精神祝福的仪式举行后将其切开分散食用,沾以福气;三是神灵朵玛,代表坛城的形象或符合某种神灵的“口味”[11]。有很多的文献详细记载了“朵玛”的制作过程,说“朵玛”至少有108个品种。例如一种叫做护地神“朵玛”就是巨型供糕。还有青海黄南的山神祭祀中的荤祭和酥油糌粑制成朵玛的素祭等,从用朵玛祭祀性情各异的山神中表现出了人们在信仰供奉秩序中所确定的内在逻辑。佛教寺院、藏族、青海河南县蒙古族家中和场所庄严位置所供奉的“卓索切玛”,是一种形同汉族传统的五谷丰登斗,“卓索”(gro zhib)藏语意为麦子、谷粒,“切玛”(phye mar)就是用酥油、白糖和糌粑做成的酥糕,特别是在藏历新年等节日上,用染色五彩的麦穗、青稞、酥糕装填装饰切玛斗,以示风调雨顺,吉祥安康。青海德都蒙古人的“秀木乃”即是用炒面、奶皮、酥油、曲拉制成的供物,“秀木乃”中顶部酥油捏成太阳和月亮,代表日月同辉,中间堆积炒面代表地球雪山,四周摆放奶皮长条,曲拉裹边表达四周方圆、五湖四海,可谓蕴意深刻。以上种种仪式与供物对酥油情有独钟,反映出酥油在宗教道场内外的和仪式中的重要功用。

(二)酥油祭供品中的艺术审美

因宗教祭供而创造的酥油花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种雕塑绝技,它是藏、蒙、土等多民族艺人的心血结晶。酥油在一定温度下容易改变形状,柔软顺滑、粘连吸附、光泽亮丽,是捏制手工艺品(酥油花)的尚好材料。加之酥油在藏区应用广泛,久而久之,僧侣艺人们根据酥油的特性悟出了捏制工艺品的优点,用酥油塑成佛祖、天神、人物、动物以及各种花卉草木、宫室建筑等形象,并有机地组合成佛经以及重大历史传说故事的艺术品。民间传说酥油花的缘起有文成公主说和宗喀巴托梦缘由说等。在藏传佛教信徒看来,酥油花的繁荣景象乃是宗喀巴的梦境而已,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酥油花在展出后次日天亮之前必须全部焚烧完,以示昙花一现梦境的结束[12]。民国年间修《西宁府续志·志余》中对酥油花会的盛况就有记载:“五光十色,惟妙惟肖。架前燃铜灯百千万盏,光辉相映,笙萧和鸣。远近观者,人如山海”[11]。塔尔寺的酥油花在藏传佛教寺院独树一帜,艺人们制作时为了保持手温低于酥油的熔点,在青藏高原寒冷的冬季,边制作、边在刺骨的冰水中浸泡降低手温,多年下来十指都不能伸展,有些甚至手臂残废。但他们深信,这就是心中有佛、自我修行、积累功德、超度众生的完美实践。除了酥油花被赋予了宗教和艺术展现的功能外,前面提及的颜色绚烂、造型各异的多玛、切玛以及秀木乃等酥油食用和祭供品,也展现了酥油被佛教僧人和民间百姓艺术化的文化气息。

高原游牧文化的内涵诸多方面关联了宗教文化的内容,这种文化通过宗教仪规、习俗、艺术等手段呈现出来并通过一定的载体加以表现。藏族、蒙古族、土族及寺院僧人在信仰中应用酥油以煨桑、供奉、祭灯等仪轨行为和多玛、切玛、酥油花等宗教物品来表达宗教活动。可以说,酥油除去饮食功能外,深深地植根于宗教场域之中,发挥了更广泛的宗教文化载体的功能。同时,由于对信仰的虔诚和宗教活动呈现物的敬重,往往将呈现物精心美化,显其柔美与庄严,达到了艺术品味的效果,从而被更多的信众和其他群体乐而接受。不难看出,酥油在宗教活动载体、大众艺术熏陶及宗教文化传播中表现出了重要的功能。

四、酥油文化符号下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共享

(一)酥油文化固有民族的族群认同

外来文化、现代化对高原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和冲击,在这一冲击下的族群互动中,藏族、蒙古族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竭力保持着传统游牧文化中最具民族特征的元素。如富有青藏高原民族特色食品的酥油,尽管从经济价值和外观来看,无法与包装精美的现代高雅食品相提并论,但在千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已延伸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象征意蕴。在藏汉民族的互动中藏族对酥油的态度,除作为特有的传统食物外,还具有巴斯所认为的“一个群体(族群)通过强调特定的文化特征来限定‘我群’的‘边界’以排斥他人”[14]的表现族群边界的象征意义。吃酥油与不吃酥油在藏族和其他民族互动中构成了“我群”与“他群”之间不同的族群性特征。笔者与一位牧区藏族朋友聊天时对我说,“如果你会吃酥油糌粑,就很容易学会藏语,不吃酥油糌粑的人是讲不好藏语的。”细细想来,话语背后的涵义应该是一个非藏族的“外来者”吃不了牧区传统食品就很难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圈子中。在藏族家中,对于热衷于肯德基、麦当劳的孩子而言,多数家庭的早餐主食仍就摆上酥油、糌粑,家长们的民族情感中认为不吃酥油糌粑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藏族,吃酥油糌粑是强化年轻一代民族认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式,是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每逢藏历新年、佛教节日点燃酥油灯,全家老少定期携带酥油到寺院转经点灯,节日家中进行切玛供奉等宗教礼仪,强化了年青一代的民族认同感。老年人更是坚定认为食用民族传统食品酥油对人身体的好处,暂且不谈营养学的观点,从传统观念和习俗中窥视出族群心理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又使得传统的饮食习惯得以保留和延续。

(二)酥油在族群互动中的文化共享

多年前,青藏高原之外群体的确较难接受酥油、糌粑、羊肉等民族传统食品。他们对酥油糌粑的感觉,一如美国学者鲍大可对酥油糌粑的评价:“它有些像波特兰水泥,对于我的舌苔来说,它的味道也像是我想象中波特兰水泥的味道。”[15]前来高原观光的内地客人初到寺院,对酥油的气味表现不适应,即便是在藏家做客时,很少主动要求吃糌粑、喝酥油茶,更不会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日常饮食。主位和客位的观点都认为,酥油糌粑是青藏高原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特有的食品,非青藏高原民族的“他者”是较难接受酥油的。随着各民族文化习俗的进一步交融,经济社会和饮食互动的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构建使不同民族的饮食品味与习惯相互交织和重叠,酥油作为高原民族食品特产逐渐被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圈外的群体购买食用。而在同一文化圈下,除游牧群体外被更多的他者接受并共享酥油所延伸的通过礼仪、艺术审美、食疗医用等社会与精神文化,表现出群体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同,可以说,酥油文化的共享拉近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情感。

综上所述,酥油首先具有食用的饮食功能。从生产食用来满足特定环境下生活群体的生理机能需求到消费用途、经营买卖、医用保健、艺术品味的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生计方式和传统思维定式的成因,反映出饮食文化社会化的特征。同时,特定群体在宗教、礼仪、艺术等精神生活中对它的依赖,使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表现出了特殊的蕴意。其次,在各民族文化互动过程中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被赋予了民族认同的象征意义。吃不吃酥油糌粑不仅是饮食习惯问题,也是区别青藏高原藏族、蒙古族等民族与其他群体的文化边界和民族身份的标志。酥油文化符号的民族性特征强化了他们的民族归属感以及“我群”和“他群”的区别。象征了“我群”之中老与少的代际差异,城市与农牧区之间的身份之别,现代与传统的时空距离。再次,随着高原游牧文化圈内外各族文化习俗的交融,不同群体对酥油文化的共享,拉近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情感和相互认同,从而增进了各族文化间的互动与互补。最后,酥油虽在食用之外更多体现了社会文化符号的功能,但就饮食层面而言,他的消费群体的限定性映射出在高原少数民族游牧文化与汉地文化长期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汉地对待游牧饮食文化常常伴有体验和猎奇的因素,一些畜牧食品被汉地所接受,但更多的还是呈现出单向的流向,即汉地饮食文化对游牧民族饮食结构、饮食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反过来看,处在同一地域空间的汉族却很少接受游牧文化特别是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成分,这也是今后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注释:

①酥油茶的一种饮法是将烧开的砖茶水与酥油在专用的酥油桶中充分搅和,使茶油一体,稍加盐,然后倒入陶制或金属制的茶壶中,加热(但不能烧开)后饮用。茶味的浓淡、酥油的多少及咸淡,因人而异,这种饮法在藏族牧区(卓巴 brog ba)民众中比较普遍。另一种饮法比较简单,即在碗中加入一块酥油,大小随个人需求而定,再添入烧开的砖茶或牛羊奶茶化开酥油后直接饮用,农区(绒哇 rong ba)和半农半牧(绒玛卓 rong ma brog )民众饮用普遍。

②“巴差玛尔库”是藏语,意即麦面汤圆,是藏族“生活美满”的代名词,如熟人相遇,一方问:“今天吃什么?”笑答:“巴差玛尔库!”即“吃最好的。”

③提取完酥油后桶中的奶水称作“达拉”(dar ra),倒入锅中烧开,即有块状物质分离出来,滤出晒干即成奶渣,叫“曲拉”(chur)。剩下的水变清,称作达曲。

④果尼尔:僧人,负责供奉酥油灯和圣水,管理佛殿法器、佛经、佛像及财物等。

参考文献:

[1][英]埃文斯·普里查德.褚建芳等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2]喻峰,熊华,吕培蕾.酥油营养成分及营养特性分析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142~145.

[3]何心,付兴华.木碗相随似情人[J].中华手工,2010,(1).

[4][俄]普尔热瓦尔斯基.荒原的召唤[M].王嘎,张有华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12.

[5]陈立明,曹晓燕.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29.

[6]邢肃芝(口述),张健飞、杨念群笔述.雪域求法记[M].北京:三联书店,2003:209.

[7]阎云翔.礼物的流动[M].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0.

[8]宇妥·云丹贡布.四部医典(《甘露精要八支秘诀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3.629.

[9][意]图齐.宗教之旅[M].耿昇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84.

[10]色多·罗桑崔臣嘉措.塔尔寺志[M].郭和卿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191.

[11]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向红笳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222.

[12]杨贵明.塔尔寺文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195.196.

[13]冶青措.绽放在雪域高原的神秘花朵—塔尔寺酥油花[J].佛教文化,2010,(1).

茶艺礼仪的特征范文3

日本在飞鸟、奈良时期的池泉式庭院多受到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后经过平安时代和室町时代造园技艺逐渐与日本本土文化融合,同时叉受到禅宗思想与茶道文化的影响,衍生出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的造园审美观,并对当代日本造园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文章通过对茶庭空间历史源流的追溯,解读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茶庭空间的空间特征、材质组合等不同的设计手法,并论述其对造园创作中美学文化及精神内涵的影响。

关键词:

安土桃山文化 茶庭 空间设计 禅宗思想

中国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94-02

茶庭作为进入茶室之前的隔离尘俗、放弃烦忧的空间,具有时空转变和心理上的过渡作用。茶庭文化于一小块天地中通过一方竹林、几块素石、朴拙的木材、水景等自然要素,浓缩了景观元素精髓,追求朴素的野趣,创造出写意的山水景观。

1 日本安土桃山文化时期茶庭空间的概念界定

1.1 安土桃山文化时期

应仁之乱后,日本战火丛生、民不聊生,织田信长决定一统日本,再了室町幕府最后一个将军足利义昭后与丰臣秀吉一起称霸日本,分别定居安土城和伏见城(因遍植桃树,又名“祧山城”)。由此,历史上把1573年-1603年这一时期称为安土桃山时代。富商和大名阶层经过发展逐渐繁盛,佛教虽仍对造园活动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力逐渐减弱,西洋文化开始传播,茶道日渐盛行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特征。虽然,这一时代持续时间比较短,但是茶庭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形成和发展。

1.2 茶庭空间的内涵

茶庭又名露地,随着茶道技艺的日臻完善,茶会与斗茶之风盛行,茶人们开始探索与茶室相合的庭院景观的营造技法,逐渐形成了茶庭。其主要布置手法为茶室前方四周以篱墙围合,中间有步石和石板铺就的小路通往茶室,路旁沙石树木层层掩映,相较于枯山水庭院的抽象挥洒,更具有自然的真情实境,看似朴拙无华,于细微之处却匠心独运。安土桃山时期的茶庭露地则称为中世茶庭,江户时代的茶庭露地被称为近世茶庭,近世茶庭是由中世茶庭发展而来。

2 茶庭的历史源流及类型

2.1 茶庭的历史脉络

日本的庭园发展至桃山文化时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飞乌、奈良、平安时代早期的池泉式庭园营造多受中国造园思想的影响,道教的宗教观和哲学理念对园林营造也产生深远影响,以池作海,以岛作为蓬莱、方丈、瀛洲的缩景,“一池三山”式的园林有追求永生之意,是对中国造园思想的舶来期。奈良、平安时期在池泉式庭园的基础上,“净土宗”的影响下,园林渲染西方极乐世界的安逸与舒适,出现了净土式园林。

镰仓时代则是园林艺术转变的第二阶段,虽然庭园的设计还是以岛为主,但是庭园的游览模式发生了转变,由池泉式舟游庭院逐渐回游式,大型庭园中,在池的中心增加了湖心岛数目的同时点缀以亭榭瀑布等景观,游览路线也是回环式的。在此期间中国的佛教禅宗传入对日本的思想、造园艺术以及审美情趣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较之之前造园审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佛教中的得道高僧为了寻求道法的体悟,隐居于深山岩窟之中,加之从奈良、平安时期,日本即接受了中国茶文化,并在贵族、僧侣等上层社会开始传播。这一时期的园林逐渐与日本的民族文化融合,这都为后期茶庭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第三个阶段室町时代,源自中国的禅宗思想在日本达到顶峰,贵族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镰仓时代园林与山水画高度契合,已臻平易、谦逊和朴拙的至美之境。园林的表现形式在此阶段形成两种趋势,一种仍延续了之前平安时代的“湖岛形式”,同时园林已经独立于建筑而存在并可以多角度欣赏。另一种形式即为平庭又称枯山水,源自中国禅修形式以追求苦行和自律,来得到感悟。受此影响造园艺术摈弃了池泉式庭园的表现形式,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段以白砂、砾石来表现云雾或者海水、湖水,用亚石来象征山川,配以苔藓、绿植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出的园林景观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蕴含了深沉的哲理极具禅意。

在安土桃山文化时期,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年,但是在平庭和池泉式庭院继续延续发展下,创造出新的庭院表现形式即茶庭。平安、镰仓时代即中国的唐朝时,水墨画开始传人日本。奈良、平安时期,茶文化即传入日本,并在贵族、僧侣等上层社会发展开来,日本开始了栽种茶树、制茶、煎茶的活动。镰仓时期仿效宋朝,“斗茶”流行,伴随而来的茶道礼仪的逐渐发展,室町时代把禅宗思想引入茶道,茶道技艺与禅宗思想逐渐及日本文化结合进而本土化。安土桃山时代,武士阶级力量壮大,茶道成为其修生养性的必修课。茶道文化以寺院为中心获得了至上而下的推行,以此,为满足茶道礼仪与审美,并使茶、禅、画结合的造园技艺得到成熟发展。

2.2 茶庭的类型

茶庭面积相对较小,有时会附设在平庭或筑山庭之中,是为满足茶道礼仪,同时为提高品茶意境而创作的园林形式。可分为禅院茶庭、书院茶庭、草庵式茶庭。根据茶庭的规制大小又分为一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等多种形式。禅院茶庭多分布于寺院之中,庭院结合枯山水景观,极具视觉张力,同时枯寂的氛围更能引入深思。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遗存为以茶道闻名遐迩的禅宗文化中心――大德寺孤蓬庵。书院式茶庭较为豪华,在大型园林空间中较为常见,路线安排上多采用“回游道路”的形式,布置“露路”联通不同庭院空间。

3 桃山文化时期茶庭空间的设计手法

3.1 茶庭空间的景观元素

茶艺礼仪的特征范文4

1茶学思想在创业教育中的价值

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礼仪素养、个人修养、诚信水平、吃苦耐劳精神、创业思维等力一面,因此,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充分挖掘茶学思想内涵,并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这对于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成功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交教育力一面来看,唐宋时期,茶宴、茶话会等庄重而活泼的社交力一式被广泛的运用到社会大众的社交活动当中,特别是在饮茶流行于宫廷的背景下,“清茶一杯谈国事”的现象也逐渐出现,由此可见,茶学,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宫廷的社交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社会大众之所以爱茶并将茶学运用到社交活动当中,是因为茶学承载着很多传统思想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能够让交际双力一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并在拉近交际双力一心理距离的基础上推动交际双力了解程度的深化,继而促使友情或者合作关系朝着更为和谐的力一向发展。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中,社交能力是学生创业能力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基础上,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才能够与他人7F展顺畅的沟通并构建和谐的关系,从而为创业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饮茶这种交际力一式,并引导学生对茶学中蕴含的礼法文化和传统文化思想做出深入认知,从而有效丰富学生在7F展创业实践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力一式,促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更好的产生文化认同与文化共鸣,继而促使学生更加合理的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交和谐。    

在礼仪教育力一面,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而茶礼仪则是中国礼仪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茶礼仪所涉及到的力一面十分广泛,如在饮茶过程中具有泡茶礼仪、敬茶礼仪等,这些利益对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茶文化中的礼仪文化虽然看似复杂,但是却是茶人通过饮茶实践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在饮茶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礼仪不仅没有任何多余成分,并且可以彰显出茶学、茶文化所具有的技艺美与和谐美。创业活动是劳动力一式中的一种形式,创业者要创业成功,不仅需要依赖于运气、思维以及技术,而且需要面临许多复杂且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欠缺资金支撑、经验支撑等,都会制约大学生创业成效的提升,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进行接触,为了能够与他人构建起互相尊重的关系,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礼仪素养。由此可见,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将凝聚传统礼仪文化的茶礼仪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过程当中,从而推动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确保大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稳妥的力一式力-法与他人7F展交流与沟通。在此基础上,良好的举}卜礼仪、谈叶礼仪,都能够让大学生为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并在构建起顺畅的人际沟通关系基础上对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进行有效维护。    

在个人修养教育力一面,茶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而且也能够成为一种提升个人修养的有效手段。在唐朝时期,饮茶己经被社会大众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力一式,与此同时,许多茶人也通过自身的茶著作,对饮茶之人所应当具有的品行做出了论述,如陆羽在《茶经》中提到:“为饮,最宜精行检德之人”。陆羽所提出的这一观点,不仅将饮茶从物质层面升华到了精神层面,而且也是对我国茶学思想中“茶德”的精辟总结。另外,饮茶追求宁静的氛围与心境,从饮茶氛围来看,茶室需要十净、整洁且具有平静的环境,而室外环境则需要体现出亲近自然的特征,从饮茶心境来看,饮茶之人需要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大学生所具有的个人修养、人格品质等都是影响创业成功率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强调大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而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不仅能够有效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提升个人品德修养,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心态,始终使用冷静的态度对待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水平,并让学生处于宠辱不惊的心境当中,这对于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消除大学生在7F展创业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而n具有重要意义。    

在诚信水平力一面,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对茶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产生着明显的影响。其中,儒家学者强调修身,提出了“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信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并将自省自律作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而这种思想在茶文化中的渗透,不仅让茶学思想具有了济世救人的情怀,而且也具有了诚信廉洁的内涵。诚信廉洁是一种修养、一种风格,更是创业者立身处世、7F展创业实践的根基,诚信廉洁要求社会大众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并肩负责任,也要求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做到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一诺千金、始终不渝,只有如此,大学生才能够在创业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也才能够为自身企业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将茶学思想渗透到茶学教学当中,能够让引导学生将自身自律当作自身习惯,并对自身行为做出严格规范。为此,教师有必要对茶学思想中的诚信文化做出充分挖掘,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及经典案例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从而充分发挥出茶学思想在强化学生诚信素养力一面的作用。    

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力一面,茶人精神是茶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吃苦耐劳的品质则是茶人精神中重要的体现。在千年茶马古道上,脚夫行走于几寸宽的悬崖、身负上百斤的茶包,将茶叶送到千家万户当中。正是这些劳动人民的脚印,在“世界屋脊”上描绘了茶文化发展历史中最为雄伟的篇章。当然,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存在于茶马古道之上,而且也存在于每一个茶农身上,这种精神的代代传承,为我国茶文化、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或者家庭中仅有两个孩子,因此,家人对孩子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与宠爱,这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了坐享其成的思想,而欠缺努力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吃苦耐劳精神是学生所应当具备的基木品质,这是大学生在面临诸多困难时仍旧能够努力实现目标的重要动力。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当中,能够引导学生对茶人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精神做出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这对于提升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推动学生在未来的创业中能够坚持努力前行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力一面,茶学思想同样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茶具有质朴无华、自然醇和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彰显着茶的中和}之美,而且对我国儒家文化中的中庸和谐之道做出了反映。中庸和谐之道,引导着社会大众使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力一式实现自我提升,以“中和”作为标准对自身价值、自身行为做出衡量。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认为中庸之道难以发挥出推动创业教育成效提升的作用,但是事实上,中庸之道不等于平均主义,而是要做到恰到好处。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具有中庸思维的大学生能够对创业环境和自身所面临的整体局面做出细微观察,并能够对不同利益主体所具有的需求做出考虑与平衡,从而实现创业工作的和谐发展。另外,中庸之道属于一种整合性思维,强调在了解矛盾的基础上利用折中力一式对矛盾进行缓解,因此,中庸之道对于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而n具有重要意义。将茶学思想渗透到高校创业教育中,能够促使学生对茶学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做出更好的理解,从而在掌握中庸之道的基础上,推动自身创业能力的提升。

2新媒体环境下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2.1新媒体环境下的茶学思想传播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推动着信息传播力一式的变革。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力一面展现出了更多的优势。一力一面,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形式旱现出了综合化的特点。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电视、广播以及纸媒等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形式相对单一,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实现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元化形式的融合与交叉,同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完成多样化的传播。对于信息受众而言,多元化信息传播形式不仅优化了信息受众的信息接受体验,而且不同信息传播形式之间的互补关系也有利于更好的展现信息内容所具有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这对于降低大学生对茶学思想的接受门槛、提升茶学思想在高校中的传播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另一力一面,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内容旱现出了全面性的特征。相对于传统媒体平台而n,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容量力一面展现出了明显优势,在此基础上,高校大学生的信息阅读视角可以突破特定媒体的束缚,通过超链接对茶学思想以及茶学思想对自身创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出认知。与此同时,新媒体中的新闻图片和新闻视频等传播形式,也强化了茶学思想传播所具有的立体感、冲击感和张力,这对于吸引更多学生关注茶学思想以及满足大学生对茶学思想做出深入了解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2利用新媒体挖掘与传播茶学思想,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成效    

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可以通过设置茶学课程的力一式,推动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渗透。在少「展茶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升茶文化思想旱现效果的立体化、直观化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茶艺文化引入创业教育课堂,通过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做出近距离的接触与体验,深化学生对茶学思想的了解。另外,在课堂之外,高校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构建茶文化社团以及少「展茶文化讲座等力一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对茶学思想做出认知的机会;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需要重视使用互联网对茶文化、茶学思想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找出茶文化、茶学思想中与高校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挖掘这些内容中的创业教育价值,确保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推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最后,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运用新媒体拓展自身的茶文化视野、提升自身的茶文化素养,从而更好的满足高校创业教育需求。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并通过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其他教师或者茶文化学者少「展交流与互动,从而丰富自身的茶文化知识、深化自身对茶学思想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重视利用新媒体平台少「展茶学思想传播,在此力一面,教师可以围绕茶学思想以及创业教育构建QQ群、微信群组等,并在微博中发表与茶学思想和创业教育相关的话题,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升茶学思想传播成效、彰显茶学思想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价值。

茶艺礼仪的特征范文5

1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类型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在物质、精神以及制度上展现的民间文化传统形态。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岁时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文化是各个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的载体,保护重视、开发整合那些最具民族风格、地区特色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民俗礼仪等文化资源,对于弘扬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民俗文化也被称为“民俗旅游资源文化”。之所以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紧密相连,是因为旅游本身就和民俗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旅游发展对一个地区的民俗起着至关重要的传承作用,浩如烟海的历代游记文献不仅是我国旅游发展史的见证,更保存了大量不同朝代的民俗资料,为今天民俗史的研究奠定基础;旅游是旅游者对旅游地景观的观赏行为,又是一次对旅游地的认知过程。民俗既反映了旅游地的历史,又体现了旅游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丰富有趣的民俗知识开拓了旅游者的视野,使之得到更佳精神享受。

2安康地方民俗概说

安康民间习俗、民间文化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呈现出多元性。这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受巴、楚、秦三地文化影响;宋元以后战乱连年,经济凋敝,民间文化习俗渐趋淡薄;明清以来湘、鄂、晋、川、滇及关中等地流民为避战乱纷纷迁入,四方人士杂处,各地风俗与安康本土民俗长期交融演变,最终形成今天的安康地方民俗。

2.1 岁时节令民俗活动

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祖国各地通行的传统节日,安康本地民间极具特色、广受重视的节日还有以下几项。

龙头节。农历二月二这一日,是安康民间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人们代代相传地下冬眠的龙会在这一天被春雷唤醒,赶上天去行云布雷。民间传统习俗,这一天要打扫房舍、清洁卫生、驱逐害虫等。

晒衣节。时间是农历六月初六。相传这一日是佛祖释迦牟尼晒经的日子,故民间认为这一天要曝晒使衣物干燥利于保管。每年此日,只要天晴,家家户户晾衣晒粮。晒衣节一大风景是老年人晒寿衣祈求长寿,年轻人晒书本祈愿学业有成。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也叫鬼节。传说祖先及亡灵鬼魂都要回家团聚,家家要焚香烧纸。尤其放河灯,更是安康江河沿岸一带的民间习俗。用以祭拜河神,求他不要动怒兴风作浪弄翻船只,并祈祷永无水涝,五谷丰登。

祭祖节。农历十月初一,又谓“十月朝”。这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愈渐寒冷,人们怕阴间的祖先缺衣少穿,所以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供物外,还要烧送冥衣,名曰“送寒衣”。

祭灶节。腊月二十三祭灶爷,旧称“扫尘节”、“扫灶节”,又称“过小年”。这一天城乡户户“打扬尘”,打扫室内外卫生。晚上各家焚香敬神,祭灶台,供奉“灶师爷”,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2 婚丧礼仪文化

婚俗礼仪:婚嫁风俗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安康旧时的婚嫁程序相当繁琐,如《礼记》所载“婚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一样都不能少,时代变迁,这些礼仪现在已得到大大简化、变革。

丧葬礼仪:葬仪是安康人最看重的人生大事之一,丧葬礼仪讲究一定的程序和场面。如提前准备“寿料”(棺材);寿衣讲究“上七下四”或“上四下三”“穿单不穿双”;子女向亲友报丧头戴孝布;死后三天或七天下葬,入土为安;藏地及出殡日期由阴阳先生选定,选择山势好、向阳开阔地作为坟地;出殡时由长子举灵牌在前引路,其他孝子举花圈跟随;灵柩至墓地下坑后以五谷撒向棺盖;丧葬结束,后人要守孝三年,守孝期间过年不贴红对联等。

2.3 生产生活民俗文化

生产习俗包括栽秧酒、守号、狩猎、饲养等。例如“守号”,每年秋季庄稼收获之季,为防野兽糟蹋,庄户人家在地里用茅草搭盖棚子守护即将成熟的庄稼。夜晚在棚前点燃篝火再吼几句山歌,以驱赶偷食庄稼的野兽。

生活习俗主要有饮食、待客、茶俗、酒席等方面的内容。如饮食上汉江谷底和月河平川地带以大米为主,面粉次之,玉米、豆类等杂粮是调剂食品。山区主食苞谷、洋芋、红薯、豆类,山珍野味佐餐;重视饮茶,每家存放茶叶,客人登门好茶相待;坐席“三杯酒”(酒席上敬或罚三杯酒)的劝酒方式等。

3安康民俗文化的渊源与发展

安康地处秦头楚尾,是我国东西南北文化交流聚散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随着人口的流动、时代的变迁,安康民俗文化显现出厚道豪放、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的多元化风格和旺盛的生命力。

探寻安康民俗文化的发展,其渊源复杂,构成因素极多。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地域的关联;既有民族渊源,也有宗教的影响和侵蚀;既有神秘色彩,又有实用价值。是羌人和巴人的娱乐遗风,是荆楚、巴蜀、关中三方文化的重组、融合。从起源看,一是起源于劳动。如采茶歌、薅秧歌等,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歌舞;二是起源于巫术或古老的图腾崇拜。如玩龙灯最初源于对龙的崇拜;三是起源于节日庆贺。如春节贴对联、团年、守岁,端午节吃粽子等。

我区的民间传统文化,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民间戏曲,以汉调二黄、安康道情、八岔、大筒子等为代表;二是歌舞类,以龙舞、狮舞、采莲船、扭秧歌等为代表;三是民间音乐,以民间小调、山歌、情歌为代表;四是节令性民间文化活动,如春节放鞭炮,元宵节放焰火、端午节龙舟竞渡等。

安康的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安康小场子、平利弦子腔、安康八岔戏、安康龙舟风俗、安康道情、旬阳民歌入选“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安康民俗文化前景展望

茶艺礼仪的特征范文6

喝茶的礼仪故事: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的故事就是会喝茶的人懂道行的人都比较懂的故事,“叩手礼”或称“叩指礼”的来历。

传说一: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来到淞江,带了两个太监,到一间茶馆店里喝茶。茶店老板拎了一只长嘴茶吊来冲茶,端起茶杯,茶壶沓啦啦、沓啦啦、沓啦啦一连三洒,茶杯里正好浅浅一杯,茶杯外没有滴水溅出。

乾隆皇帝不明其意,忙问:“掌柜的,你倒茶为不多不少齐巧洒三下?”老板笑着回答:“客官,这是我们茶馆的行规,这叫‘凤凰三点头’。”乾隆皇帝一听,夺过老板的水吊,端起一只茶杯,也要来学学这凤凰三点头。

这只杯子是太监的,皇帝向太监倒茶,这不是反礼了,在皇宫里太监要跪下来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是在这三教九流罗杂的茶馆酒肆,暴露了身份,这是性命攸关的事啊!当太监的当然不是笨人,急中生智,忙用手指叩叩桌子表示以“叩手”来代替“叩首”。这样“以手代叩”的动作一直流传至今,表示对他人敬茶的谢意。

传说二:乾隆微服南巡时,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这一情况,也微服前往茶楼护驾,怕万一出事,自己担待不起。到了茶楼,也就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上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闻大名、相见恨晚地装模作样寒暄一番。

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壶给这位知府倒茶,知府惶诚惶恐,但也不好当即跪在地上来个谢主隆恩,于是灵机一动,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于是这一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

如今喝茶的人很多都知道的礼节,可是,懂茶道的人一看这个“扣指礼”就知道对方的“道行深浅”咯,你看,有些是漫不经心的伸出两根指头点两下,有些是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合拢,象小鸡啄米一样的“啄”,有些是用食指中指指面“磨”两下桌面......千奇百怪的,等等。礼仪讲师王思齐表示,正规的扣指礼(客人专用回礼)是这样的:

右手握拳,因为是回礼,你就是左撇子也得用右手的,大拇指的指尖对食指的第二指节,伸直屈着的食指和中指,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的面,轻轻点击你面前的茶桌的桌面,三下,切记!!!

注:从侧面看,食指和中指就好比跪着的人的双腿,立起来,用第二节指面点击,三下,有“三跪九叩”的意思。如今没有谁尊谁卑谁给谁下跪的意思,不过从“扣指礼”确实可以看出客人的茶道功力的。另外,主人给客人每冲泡一次茶品的时候,客人都应该行“扣指礼”作为回礼的。

喝茶流程礼仪:

1、喝茶前

座位: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客位的尊卑问题,虽然茶道里面讲究的是主随客便一说,不过喝茶的人多了,自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的是尊”!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不论茶桌的形式如何,这个是不变的铁律。

尊位的第一顺序为:老年人、中年人,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其中师者、长者为尊,如果年龄相差不大,女士优先做尊位。

座位方面还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忌讳对头坐,就是头对头和主人面对面的坐!哪怕就是只有你和主人两个人,也不要坐对头的,知礼的客人应该做主人右边的卑位,人多,实在避免不了做对头的情况,小孩子来坐这个位置。

第一道礼节:客人的礼仪最重要的是答礼,也称回礼!所谓的第一道礼节,是指主人冲泡了第一泡茶品,并且请你品尝的时候,作为客人的第一次回礼。

正式的、正规的第一次客人回礼是这样的:起身,男性抱拳女性合十,一躬,坐下,双手接过(或者双手捧起茶杯)先闻香,后慢慢缀茶一口,放下茶杯,口中称赞主人(或者茶艺或者茶香或者其他的,随便你咯^_^)

注:抱拳者,右手握拳左手包上去,如今的电视剧武侠片上面的就是,大多做得挺规范的。合十者,双手手掌伸长合在一起就是啦。一躬,躬身行礼。躬身越低,表示对于主人越发尊敬,对于主人是长辈客人是晚辈,躬身应该至少为45度的“倾斜角”的哦!

2、喝茶中

喝茶过程里面,客人最重要的回礼礼节是扣指礼,又叫屈指跪。这个礼节的来由前边已经大家都知道的:微服私访的乾隆某天在某处,因为某种原因拎起茶壶就给纪晓岚、傅恒等人倒茶,众人大惊,情急之下,纪晓岚屈指扣桌而礼也。

还有就是茶桌上面忌谈性事,不然喝着喝着茶水会发酸的。喝茶忌“一口闷”或者“亮杯底”的,偶们喝茶的人和酒色之徒是有区别的哈。

喝茶严禁抽烟。实在忍不住了,也应该是喝了五泡之后,征询一下主人的意见,得到同意以后方可吞云吐雾的。才坐下就发烟的,视为失礼!第一泡的第一口茶汤,千万不可当着主人的面吐了出来!这个,视为极大的失礼,甚至是一种挑衅的开始。

喝茶礼仪要点: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奇特的饮茶风俗。我国喝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茶礼有缘,古已有之具体的喝茶礼仪有如下几点:

1、以茶代礼的风俗

我国汉族同胞还有种种以茶代礼的风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馈送亲友毗邻,叫做七家茶。这种风俗,就是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即橄榄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2、品茗着装很重要

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品茗礼仪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乖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

3、敬茶要注意

客来敬茶,这是我国汉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直到现在,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茶艺礼仪的特征范文7

述职报告是检验我们工作的试金石,从一份述职报告中可以看出你一年的工作状况是否合理有序的进行。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茶艺师年度个人总结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茶艺师总结报告1前些时日,思想老化,闲于品茶,不禁对茶产生了许些好感。于是竞开始研究起中国茶艺之道来。了解到一些关于茶艺的作品以及几千年的中国茶文化,鉴于其学问的雅致,加之兴趣所至,故亦思得若干茶艺,撰写成文,以供赏阅。

有位作家说,人类历史中的杰出发明中,其能直接有利地帮助我们享受空闲、友谊、社交与谈天的,莫过于饮酒、吸烟,饮茶的发明。

烟酒之道我知之甚少,但于茶艺术却颇感兴趣,且略通一、二。茶录有云,“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可见自古以来饮茶发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文化,且有相当浓厚的学问。而诸种茶文化之中,上茶有礼,品茶有道,泡茶有法为其精髓。

古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而以茶待客须讲茶礼。有俗成之礼曰:酒满为敬,茶满为欺。一般来说,予客上茶不当上满,满则不敬。倘若用大茶杯给客人泡饮,还应注意不时给客人加开水以保持茶温,以让茶之香气萦绕不绝。可见茶当品、当慢,贵在雅趣,而酒当饮、当快,贵在豪情。所以,以茶代客是万万不宜催促的。

对于品茶,一般说来宜慢品而不宜豪饮,小茶杯三口一杯,谓之品也。此外喝茶亦需讲究气氛,古人云:“饮茶以客少为贵,客多则喧,喧则雅趣乏也”。严格来说,茶有三泡,第一泡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如妙龄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如婚后少妇了。一般来说,幼女茶苦涩,提神醒脑;少女茶甘雅,鉴赏家认为此泡的茶最妙;而少妇茶素淡,不可复饮。但实际上,享受“少妇”茶的人仍很多。

关于泡茶之法,见经卷者诸多,且因茶的制作工序不同而异。在此不一一比较论之,但有一点重点共识:泡茶宜用陶瓷器皿而不宜用铜、铁、玻璃等器皿。而且茶具的茶垢不宜清洗尽去,因为茶可养生,而垢可养壶也。

茶艺师总结报告2通过为期一周的茶艺实训,我学到了好多平日里学不到的东西,从对茶文化一无所知的状态里走了出来,不仅了解了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甚至发展至海外,而且茶的种类有六种之多,每一种茶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功能,茶的制作方法及其泡制更是有深刻的考究,饮茶的意境也有讲究,饮茶还有营养保健,修身养性,增进友谊,学习礼仪知识的作用,这些对我走向工作岗位,对人对事的态度有重要的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也有饮茶的习惯,但是也仅限在家里,从地里回来饭前往往会泡一壶茶,但是即不讲究茶的种类和质量,也不讲究茶的泡制和品茶方法,只是平常意义上的喝一杯有味道的茶,解解渴而已,所以在我的脑海里对茶并没有深刻的了解也从没有研究,就把它定义为家用茶水,后来见到的饮料如绿茶,冰红茶也并不知道它们同属一类,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直到学了茶艺之后才开始了解并认识茶文化,体会茶的意境和精神。

茶的历史悠久,制作方法多样,泡制也十分考究,对我们做人处事有一定的借鉴。茶的制作方法有蒸青,炒青,烘青等每一种里面又有使用工具和手法的区别,制作出的茶的色泽,形态等也不相同,而且泡制时应用不同的方法限制时间和次数等可以把各种茶的味道达到最佳。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特点的作用,所以在做的时候也要用适宜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从事公共关系,就必须要学会应对不同性格不同职业和不同爱好的人,要想取得好的业绩就需要灵活的应对这些人根据他们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从而把工作做好。同样的处在相同领域的人其处事方法和做事原则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所以选择的应对方式和原则也要因人而异,学会和他们相处好的同时也能发挥出他们的作用,让他们为己所用,这也是一种智慧。

喝茶还要讲究周围的环境同时体会茶所代表的文化和意义。饮茶之风是由文人雅士发展到宫廷之中再由宫廷流传到民间的,其间茶的种类也有了明确的分类,茶艺也日趋成熟,茶礼也形成了统一的风格。文人在饮茶时往往会选择一处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精心泡制茶种,以静气凝神,同时领略大自然的和谐之美,领悟人生法则,有人还会突发奇想吟诗作画,在古代就有以茶会友的说法,请客人饮茶也就表示对他人的敬重成为一种礼数,同时有清政廉洁,远离污秽,消除杂念,修身养性的文化内涵,茶也就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象征,这就是所谓茶的“廉”,“美”,“和”,“敬”,尽显茶的本色。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需要静心静气,以平和的方式待人处事,静乃和之根本,我们工作本来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往往会被一些琐碎的事情而困扰,导致心情烦闷,甚至改变自己的心性,让自己过的不愉快,所以以静待人的同时也要以静待己,这样生活才会丰富而精彩。

谢谢老师给了我这次实训的机会,也感谢老师这一周来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此次实训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处事之道,为有效的工作打下基础。

茶艺师总结报告3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师总结报告4到公司工作了一年了,对公司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为会所的茶艺师对茶文化的认识层面比较浅,并且我在茶文化这一方面比较占优势,所以我就以茶文化>培训和销售为主来开展我的工作,将我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并为公司创造出利益。计划如下:

1、与老客户和固定客户保持联系,并根据情况请客户来会所喝茶,维护客户关系。

2、通过各媒体了解客户信息,并能根据客户所需提供相应的帮助。

3、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业务知识,多于同事,领导们及时沟通交流。

4、每周增加1~2个新客户,每月要增加5~8个潜在客户。

5、每天留出一个小时来学习销售知识,并且利用到工作中。

6、每天下班后,对当天工作做一个工作总结,检查工作中失误与漏洞,以及怎样才能将工作做的更好。

7、在三个月内让会所的茶艺部在技术与茶文化知识上有一个提升,能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培训计划如下:

A、每周二利用一个小时来交流学习泡茶技术。

B、每周三周四利用一个小时来交流学习茶文化知识。

C、每次培训之后向茶艺师提出问题,并于第二天解答。

8、积极配合领导与同事的工作,认真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并且做到最好!

茶艺师总结报告5时光飞逝,转眼间又到了总结的时候,这既是对之前的回顾反思,又是对新的一年的规划。

茶艺师首先是一个服务人员,这不仅仅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服务的外在体现。好的服务质量需要我们首先要喜欢这个工作,真心实意地能够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和快乐,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形象气质俱佳、仪容仪表整洁大方;主动热情地接待客人,并根绝顾客状况和季节不同推荐相应的茶饮。虽然临近春节之际,心情会因大家的回家过年而出现稍微的波动,但就像边防战士一样,即使八年没有回家和父母过团圆年,也要兢兢业业为国家的边防工作做出努力,因为这是一种对顾客、对公司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茶艺礼仪的特征范文8

【关键词】叙事民歌;风俗礼仪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81-01

一、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主人公的“名字”

科尔沁民歌中有许许多多以人物名字命名的叙事民歌,其中著名的有《龙梅》《白虎哥哥》《包姑娘》《金珠儿》《金良》《月亮》《春梅》等等。这些歌曲的取名在蒙文翻译中也依然如此,只有音调稍许改变,也就是说用蒙语的音调称呼这些名称也叫《龙梅》(long mei)等,词汇的借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交流在语言上的必然体现。科尔沁蒙古人民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汉族人民地不断交流与融入,其语言中也加进了汉语的音调或者汉语与蒙语混着说的习惯。尤其在早期给孩子起名的时候,纯正的科尔沁蒙古与时代融入、与社会融入一体,虽然有时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意义,但是单单觉得好听与时尚,就给自己的孩子们起名为:秀英(歌曲韩秀英),凤阳(歌曲凤阳高佬)等等。当时人们因为有汉文化的融入,在语言,起名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因此,尤其发展到如今,科尔沁人民的语言中总会掺杂着很多汉语,尤其各类名词都以汉语名称为主,所以很多外地游客及汉族人,如果细心听科尔沁方言也会略懂一二了。

二、科尔沁民歌中的婚礼风俗

草原的婚礼有各种礼节及风俗。如若参加真正的草原婚礼,我们会觉得又盛大而又神秘。随着汉文化及西洋文化的传入,很多年轻人已经忘记了古老的草原婚礼及风俗习惯。如若向往观赏及参加或举办草原婚礼的话,还可以通过科尔沁叙事民歌来了解一下。例如:《女婿之歌》:蔚蓝的天空啊咴、天边有些雾霭啊咴、小伙子娶媳妇啊咴、是蒙古人的规矩啊咴……歌曲中出现了很多科尔沁蒙古婚俗。蒙古族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的快慢。这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表现出牧区特点。

三、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生活饮食习惯

科尔沁草原牧区饮食以牛羊肉、奶食品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半农半牧文化的逐渐深入,科尔沁人们的饮食也有了稍许改变,但依然见到“炒米、奶茶、手把肉、今天喝个够”的场景。著名民歌《韩秀英》中其母唱道:老鹰在房顶上打旋旋,正眼馋挂在房檐上的奶酪吧?在蒙古生活中缺少不了的奶茶、手把手、马奶酒、大米饭等等都不断地出现在蒙古叙事民歌中。

四、科尔沁叙事民歌中风俗礼仪

科尔沁蒙古风俗礼仪非常多,如客人进蒙古包前的礼节、问候礼节、坐在蒙古包里的哪个位置、敬茶礼节、倒茶礼节、敬酒礼节、告别礼节、祝福礼节等等。在叙事民歌《阿拉坦苏和》中:“金杯里斟满美酒举过头,只因远征战场恳求父母嘱托,银杯里斟满美酒举过头,只因赶赴战场聆听父母祝福。”把金杯里的美酒洒向天空,祈求上苍保佑孩儿平安归途,把银杯里的酒洒向天空,恳求上苍保佑孩儿平安归途。我把神圣的香火点燃,像佛祖祈求平安无灾。歌曲表达出对远去的儿女的祝福。

五、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机智聪慧

科尔沁民歌由于是即兴编唱的,因此多数时候也能反映出科尔沁草原人民的机智聪慧。如歌曲《谜语歌》中,快问快答式的演唱方式:巴拉马拉可其聪明的姐姐,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我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什么?没有影子也跑得快,那是什么?巴拉马拉克其聪慧的妹妹,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我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青蛙,没有影子也跑得快,那是风。没有灰烬的火那是什么?没有云彩的雨那是什么?没有灰烬的火那是雷电,没有云彩的雨那是露水。而且在科尔沁民歌当中常会出现现场问答式的科尔沁“代人查嘎好来宝”,对立的双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要说服或者说赢彼此,这样一来,双方必须要有机智聪慧、经验丰富且又会说会唱会拉的艺人来表演。

在丰富多彩的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我们可以通过演唱歌曲来了解和学习科尔沁的很多古老的文化传统、丰富礼仪及英雄史诗、民间生活等等,因此科尔沁叙事民歌是我们文化遗产保留及发展的重要部分,我们也负有珍惜与传承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科尔沁叙事民歌(汉语版)[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2]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科尔沁叙事民歌(蒙古文)[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茶艺礼仪的特征范文9

此设计的文房四宝礼盒内由6件文房用具组成,包括:“篆之情”湖笔,戴月轩徽墨,精美国学册页,仿清宫旧藏叶型铜笔掭,龙头铜水勺,歙砚水盂组成。

1.湖笔:毛笔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弃故笔赋》中说“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肯定了毛笔的重要价值。本次设计制作的毛笔,选材上乘,制作精良,笔杆刻上“篆之情”字样,体现中华文字发展传承久远,凸显“古风古韵”系列四宝其厚重的历史文化风韵。

2.戴月轩墨:用传统易水古法制墨,保留传统工艺。墨是文化的内涵,作为书写和绘画的主要原料,有着强大生命力和表现力。挥毫泼墨于宣纸之上,浓淡干枯燥润的墨迹变化,淋漓尽致地体现书画之美。墨块题字“戴月轩”字样由我国已故著名画家赵朴初先生题写。

3.国学册页:一本封面写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精美册页,引用国学经典《论语》中名句。中国是礼仪之邦,欢迎全世界的朋友来北京,品味中华传统文化,开启国学文化之旅。

4.叶型铜笔掭:仿清宫旧藏,此笔掭之形受西域装饰风格的影响,碾琢简练而富于装饰性。其金属质感而色稍黯,着墨之后应愈显清雅沉着。更具实用性,可以“舔笔”,可以“架笔”,在书写时一物多用。

5.铜制龙头水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五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此水勺设计独特,取意“弱水三干,只取―瓢饮”既有民族文化特点又有佛家智慧脊髓深藏其中,结合巧妙。用铜器制作,用以追忆中国古老的青铜器时代的文明。

6.歙砚水盂:造型古朴,由戴月轩自主设计,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极力推崇。其具有坚密柔腻、温润如玉、发墨如油、笔毫无损、几无吸水、涤荡即净、寒冬储水不冻、盛夏储水不腐。此物即可研墨又可储水,一物两用。

材料:天然材料:毛、竹、砚石、铜

工艺:手工制品

出品:北京戴月轩湖笔微墨有限责任公司

古乐琵琶时钟/保温杯

琵琶音质明亮、浑厚,既有中国文化的合蓄内敛,又有西域民族奔放热烈的情感,至今已有2000多年。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四大天王之一魔礼海执掌碧玉琵琶,象征“风调雨顺”中的调。

本产品设计中,取琵琶之风调雨顺的吉祥寓意,同时,用细腻的苏绣针法,通过人物、龙纹、祥云等组合琵琶视觉形象,让传统手作苏绣艺术与现代生活融合,既表现了老北京皇家文化气质,预示中华文化“名扬天下”,又传达了“不喧哗,自有声”的生活态度。

材料:蚕丝线、不锈钢、有机玻璃

工艺:手工刺绣

出品:北京国家大剧院客服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6550866

京杭大运河明信片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大部分10段河道组成,200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5年申遗成功。

2009年9月26日,首次发行《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容纳了包括北京在内的7个景点。2009年,中国邮政选定京杭大运河沿途的其中6个景点,推出《京杭大运河》特种纪念邮票1套共6枚,其中包括北京的燃灯塔、天津的天后宫、聊城的山陕会馆、淮安的清江闸、扬州的文峰塔以及杭州的拱宸桥,后又将其制作成精美的明信片,供游客珍藏,配上京杭大运河邮票即是一套京杭运河极限片。

规格:1套6张

材料:纸

官作・皇城礼制包装纸

官作・皇城礼制包装纸,依从北京宫廷传统元素,结合北京皇城送礼文化,将祝福融入包装、将心意跃然纸上,希望通过包装纸承载的美好祝福,传递北京的礼儿,展示北京的面儿;通过中国传统的礼尚往来的礼节表达,更广泛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功能:礼品外包装、收集

材料:纸

京杭大运河集印本

什刹海劲爆旅游全攻略,120年大龙印玺,全球首家京杭大运河、北京中轴线博物馆集印,TOP10什刹海精品商家专属优惠,探访800年名胜古迹,1天独享TOP10慢生活,1小时集印800年名胜古迹。

功能:旅游护照、集印、攻略、商家互动

使用方法:集印章

材料:纸

内联升坤千工艺木槿花小元

木槿花坚韧、永恒、美丽、生命力极强,象征着历尽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性格,也象征着红火、念旧、重情义。木槿花朝开幕落,但每一次凋零都是为了下一次更绚烂地开放。就像太阳不断落下又升起,就像春去秋来四季轮回,却又生生不启。

坤干工艺木槿花小元,采用纯手工纳制的十字花纹干层底,搭配真丝面手工绣花加工而成。选料考究,做工精细,画面生动,既高贵精美,又古朴典雅,尽显富贵华丽,与众不同,具有天然的审美价值。此鞋具有吸汗、透气、轻便、舒适、养生、绿色环保等特点。

功能:美观、排汗、透气、养脚、轻便。不合任何化学成分。使用方法:鞋子不要用水刷。穿着时不要与硬物磕碰、摩擦、刮蹭。存放时要将鞋置于阴凉通风处,切勿受潮。

材料:真丝面料,纯棉布鞋里,新白棉布鞋底。

工艺:采用手工反绱工艺。鞋面为手工绣花,鞋底为手工十字纳底。

胶片棕洒男鞋

功能:透气、养脚、吸汗。

材料:布面、纯棉布、麻绳

工艺:纯手工纳底

千底果花盘扣女鞋

功能:纯棉布料、棉麻制绳纳制,传统纹样自然简约,舒适透气。

材料:纯棉布、麻绳、防滑胶片

工艺:纯手工纳底

千底青花盘扣女鞋

功能:花纹传统经典,适合文艺人群,传统服饰,婚礼场合。

材料:纯棉布、麻绳、防滑胶片

工艺:纯手工纳底

绣花礼相巾

功能:柔软舒适、保暖吸湿。

材料:礼服呢面料、纯棉布、麻绳

工艺:纯手工纳底、手工绣花

千底凤缎童鞋

功能:缎面布料,丝滑柔软、表面光亮细腻,手感丰厚,色彩绚丽悦目。

材料:绸缎、纯棉布、麻绳

工艺:纯手工纳底、手工绣花粘胶冲呢童洒鞋

功能:纯棉布料、防滑耐磨

材料:冲服呢面料、高仿真皮

工艺:纯手工纳底

老天桥砂板糖

砂板糖,也称药糖、梨膏糖、萝卜膏糖。老天桥砂板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药食同源的中医理论,利用百年古方、天然食材,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手工制作。

砂板糖起源于宫廷,最后流传到民间,为民国时期天桥“怪”之一的大兵S所制,是最具京城特色的一款药膳糖果。为弘扬老天桥与民同乐的传统文化、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公司开发出老北京传统食品“老天桥”牌砂板糖。老天桥砂板糖通过权威饥构的清真认证,是最具代表性的老北京特产之一。

老天桥砂板糖曾被北京电视台进行多次专题报道,作为清真食品还曾多次受邀参加北京清真国际美食文化节和2016年的北京厂甸庙会及龙潭庙会,并多次被有关部门赠送给国际友人。

功能:止咳化痰平喘、清洁口腔、润嗓通鼻、提神醒脑、去火、缓解晕车晕船

使用方法:小块合化

材料:白砂糖、冰糖、饴糖、陈皮、丁香、薄荷、茶叶、姜

工艺:手工熬制

出品:北京和增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10-83550041

老舍茶馆京味茶食

老舍茶馆京味茶食系列包括北京薄脆、牛轧糖、凤梨酥、黄金糕等9类产品,其中北京薄脆(龙井绿茶味)和牛轧糖(玫瑰花茶味)是老北京饮食文化与茶文化结合的佳品。茶食均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勾起您无限回忆。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