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茶艺的特征集锦9篇

时间:2023-09-07 17:39:46

茶艺的特征

茶艺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茶艺;审美特征;茶文化

TS971

茶艺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蕴含了国人的精神,也反馈出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及精神风貌。通过茶艺,我们可以认识和发现茶文化;通过茶艺,我们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而一门艺术,其最终的发展可能性在于审美价值的体现,探讨茶艺审美特征,对我们学习差异、领略茶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茶艺概述

1.茶艺的含义

茶艺是以泡茶为主体,以品茶为目的的技艺和艺术的总称,在泡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一切有欣p价值的,能够带给人们艺术审美感的,都是茶艺的范畴。茶艺是一种艺术行为,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不同于“喝茶”带给人们的表面上的主观感受。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茶文化发展繁荣的产物。

2.茶艺艺术的表现形式

我国最早对茶艺进行系统性描述的著作是《茶经》,这是将茶文化中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则性的总结而形成的典范性的审美规则,也是对茶艺表现形式的介绍和解释。《茶经》对茶艺传承和发展的指导价值在现代仍有效用,其中,泡茶的技艺作为茶艺的主要表现形式,被进行详细的描述,但是在实际的冲茶品茗过程中,由于茶叶种类不同,品茶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茶艺展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尽管茶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综合分析起来,茶艺是由六个方面构成的,即: 茶叶、用水、茶具、环境、冲泡、品尝,简称茶艺六要素。茶艺作为审美实践,人是审美主体,各要素是审美客体,只有主、客体相结合,即由人来选茶、择水、备器、雅室、冲泡、品尝,茶艺才能获得成功。

二、茶艺的审美特征

1.茶艺审美的形态特征

茶艺是茶文化中的有形物质,可以说,茶文化是通过茶艺展示出来的,因此,茶艺审美的第一个特征,是形态特征。从形态角度进行审美,即要对茶的状态、器皿等与茶艺形成相关的有形物质进行审美,这包括对茶叶的辨识、选择,对每种茶的产地、颜色、气味的特殊理解等;在泡茶的同时,选择适当的器皿,营造合适的环境,会使简单的“喝茶”上升到艺术审美领域,成为人们日常休闲享受的途径之一。这样的审美从盛唐时期茶艺形成就已经开始了,唐朝诗歌中不乏很多反映饮茶器具之美的作品。比如李德裕的《忆茗芽》:“松花飘鼎泛”,以及秦韬玉的《采茶歌》:“鼎中飒飒筛风雨”。由于唐代风炉基本都是采用铜铁制作,因此诗中直接以“铜炉”代替,这些都是有关饮茶器具的描写;又如颜真卿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瓷瓯甚洁”,则是对唐朝人饮茶文化中茶具的描写,一次赞颂茶具的洁净和美观。

2.茶艺审美的精神特征

茶艺审美包含了精神成分,这是每一种可以称之为“艺术”的社会物质形态所共有的特征,茶艺的精神审美特征表现为茶道的发展和传承。茶道是在茶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茶艺的形态审美为基础,通过形态美表达出来的精神概念。茶艺在唐朝基本形成,则从唐朝开始,查茶道被认为是茶艺审美的高级阶段,可以展示出烹茶者、品茶者、赏茶者个人修养和差异发展当下的社会精神面貌。茶道本身作为一种高屋建瓴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产物,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茶道是存在于茶艺当中的,介由茶艺凸现出来的精神属性的物质;茶艺是茶文化的表现,茶道则是茶文化的哲学价值。在茶艺方面做足功夫,自然会使人感受到茶道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因为茶道的精神力量存在,茶艺才有了别样的韵味和美感。在烹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人们仍旧会强调“心境”的价值,将“禅意”与“茶艺”相提并论,将茶文化中蕴含的闲适、自在、清修、唯德等意义,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将品茶作为修养身心的活动。

3.茶艺审美的地域特征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这是我们对艺术进行审美讨论的出发点之一。茶艺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来源于人们对茶的应用和研究,来源于茶文化的发展和。而一种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环境影响,即在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正是由于不同地域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差异,茶艺的审美也展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但从茶艺的形态美来看,古代中国的茶艺形态美与古代日本的茶艺形态美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虽然二者都讲求在茶的产生、冲泡和品尝方面进行审美,但是,中国茶艺审美寓于品茶的当下,而日本茶艺审美寓于茶本身,这与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有直接关系;即使在当代中国,由于地域不同,茶艺审美也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浙江、福建地区盛产茶叶,茶艺审美的主要关注点在品茶方面,鉴别茶叶的年份、采摘时间、烹制手法,感受茶味,是茶艺审美中的重要环节;而在盛产茶具的江西,茶艺审美的主要关注点在茶具的精致度、器皿的文化价值等方面;在远离城市的产茶基地,茶艺审美的关注点在于茶叶本身的品质;在远离自然的城市里,茶艺审美的关注点在于冲泡之人的手法、泡茶技艺的观赏价值、品茗时的环境状态等。

4. 茶艺审美的时代特征

艺术在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艺术所共有的时代特征,茶艺在审美方面也极具时代特征。在茶艺仪式化所出现的唐代 《茶经》中,饮茶器具以 “二十四器不可缺一”为基准,煎茶的技法以克服 “九难”为规程,以“精行俭德”品味饮茶的 “色、香、味”为茶人态度,这些均有严格的规定。由此产生了艺所特有的雅致含蓄的艺术美感,与日常饮茶方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在浪漫的宋代,举国上下斗茶、艺茶,热衷“水丹青”、“茶百戏”,就是点茶过程中,在稍纵即逝的汤面沫饽上,即兴地描出诗文或山水画,来赢得喝彩,欣赏一瞬间的美。这样的艺术是不能预设的,故每次的斗茶充满惊喜,惊喜成为欣赏的内容之一;明清时期,茶艺审美表现为茶具的丰富和烹茶技术的考究,《红楼梦》中,取梅花蕊上的雪藏于地下数年,取出烹茶的描写,即是当时茶艺审美的一种表现;时至现代,茶艺审美更多地展现为追溯古代茶艺文化价值,对茶艺进行传承性发展等方面。

三、展示茶艺审美特征的方式

1.根据现代审美发展寻找茶艺之美

随着人们的审美个性继续得到张扬,审美的意识更清醒,未来的名茶审美将是多角度、全方位、高品位的。这样一种审美走向反过来又会有效地促进名茶美的创造,体现在名茶的形态上、名茶的升华上,同时也体现在名茶的文化内涵以及氛围上。因此,我们应把名茶创制与美学欣赏结合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名茶的社会美特征,让名茶成为各地品牌建设与茶产业的发展服务的“尖兵”。

2.进行茶艺审美宣传

无论是茶叶生产场地还是零售商,都可以并且应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入手,进行茶文化的宣传,通过一些茶艺培训来使人们更多地认识茶艺,欣赏茶艺,以茶为媒,感受茶文化兴盛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和精神l展状态。另外,还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方式,使更多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感受茶艺之美。例如,福建武夷山地区盛产茶叶,当地的茶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制定访茶旅游专线,内含欣赏茶园基地、学习识茶品茶、欣赏茶艺等多项文化娱乐活动,、使武夷山旅游成为一段茶文化之旅,深受人们喜爱。

四、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从古到今的发展使茶艺审美产生了变化,但是从差一本神的起源和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审美特征――茶艺既有形态之美,又有精神之美,受地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今社会,将茶艺审美进行延展、挖掘和传承,需要人们根据审美需要进行创造,并且,通过宣传使茶艺被更多人接受,使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凸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胥 佳.浅谈农村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农民致富之友,2015(08):125-126.

[2]董 晓.中国茶文化的审美观照[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0月:10-12.

[3]郝晓睿.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审美特征与选择[J].福建茶叶,2016(04);123-124.

[4]彭阳洋.关于中国茶艺美学特性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4(12);130-131.

[5]朱红缨.茶、茶艺、茶文化:从文化研究视角看[J].文化研究,2014(12);131-132.

[6]陈文华.浅谈唐代茶艺和茶道[J].农业考古.2012(05):4.43

茶艺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人类学;赣南采茶;以丑为美

自秦汉以来,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一批批中原汉人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形成了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他们拥有独立的客家方言、文化及审美情趣。

赣南,作为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凝聚了悠久、丰厚的客家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经过赣南客家人长期历史进程中的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和发展,广泛流传于广大群众中的赣南采茶舞蹈也逐渐形成。它的风格典型,妙趣横生,备受客家人民亲睐。

一、人类学视野下的赣南采茶舞蹈

人类学对于舞蹈艺术的探索,更加关注身体以外的背景,即政治、经济、社会、族群、文化内涵等等,而传统的舞蹈研究主要是从舞蹈动律、节奏、形态、结构、动作等方面进行,这种单项的研究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舞蹈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当中汲取知识养分和研究方法,对舞蹈艺术进行更加全面、深入、跨学科的研究。

纵观各民族,无论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或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其民间舞蹈都在动律、体态、语汇及表现形式上有着自身显著而独特的风格特点。很显然,这些独特风格的形成,与该民族(民系)所处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性格特征及观念等诸多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数百年来,赣南采茶舞蹈孕育在这块红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的特征,对其背后浑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把握和传承。

(一)生存环境萌发无限素材可能

自然地理环境给人类文化,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这种类型的文化创造提供了物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彩。[1]“山岭沟壑”,是对赣南客家人生存环境的一个形象概述,赣南地区遍布山地丘陵,并且受到亚热带森林气候的影响,土壤肥沃,森林茂密,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长期的山区生活,人们上山时会前倾身体,负重时会自然下蹲,双手旁置以维系身体平衡,智慧的赣南客家人将这些生活点滴进行了艺术创造,成为独一无二的舞台步法――“矮子步”。艺诀“老虎头,鲤鱼腰,双手柔如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和“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筲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随”等都是“矮子步”的风韵特征。[2]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由于赣南地处极为偏僻,交通不便,人们与外界很难接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为生活必然。赣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客家人习惯于这种与动植物为伍,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为了自娱自乐以及庆祝丰收、节日的需要,客家先民们有意模仿动物动作,从而创造了一大批流传至今,独一无二的表演身段,如:“乌龟扒沙”、“乌龟伸头”、“猴子洗面”、“懒猫抓痒”、“猫儿探夜”、“鸡公啄米”、“蜻蜓点水”、“金鸡独立”、“狗崽守门”、“狗牯摆尾”、“黄狗伸腰”、“雄鸡睡觉”、“狮子开口”、“狮子滚球”、“黄狗撒尿”、“蜻蜓戏水”、“乌鸦晒翅”[3]……等等。

(二)民系性格铸造独特舞蹈风格

一个民族(民系)性格特征的形成要受到经济、文化、宗教、生存环境、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人的性格、品格、心理、情感等都属其中。它一旦形成,便决定着人的精神表达方式,对这个民族(民系)所创造的文学艺术必然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各民族民间舞蹈是最能够体现人们性格特征的艺术形式,是人们表达喜、怒、哀、乐情感的重要手段。各民族(民系)由于民族性格特征的不同,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铸造了属于自己民族(民系)最独特、最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

赣南采茶舞蹈土生土长在赣南,是当地客家人主要的娱乐活动与精神寄托。其“以丑为美”、诙谐幽默的表演,彰显出赣南客家人面对生活时乐观、积极、向上的姿态品格;其朴实无华、贴近生活的装扮,折射出赣南客家人善良、淳朴、厚道、坦荡的性格特色;其宣扬“真、善、美”的主题内容,是对赣南客家人正直、刚正、追崇理想的热情讴歌。赣南采茶舞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赣南客家人的性格特征,使我们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赣南,品味赣南。作为传播文化的排头兵,舞蹈艺术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生产生活影响舞蹈语言形成

古老的民间舞蹈,其起源、发展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亦是如此。在不同的地域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经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经过较长期的演变发展,会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形态特征的舞蹈种类。我国的疆域辽阔,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深受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农耕种植业、游牧业、渔业等多种农业生产劳动方式,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民间舞蹈动作、动律、风格、体态、步伐的创造。

赣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耕经济是赣南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人们多种植茶叶、水稻。山区农耕文化自然地渗透在赣南采茶舞蹈的风格当中,当然,也造就了赣南采茶的独特意蕴。作为采茶舞蹈,定然与茶园的生产劳作密不可分。“三绝”之一的“矮子步”,它的最初成因便是人们上山采茶,下山运茶,女子穿行于齐胯的茶丛中摘茶,男子背篓蹲行便于接茶,久而久之,提炼形成。在赣南采茶舞蹈当中,男角形象总是低于女角,出现了女性高于男性的畸形艺术形象,它看似丑陋,却夸张得体、幽默风趣,反映了客家茶农的生产方式,也表现出客家人开朗风趣的性格特征。在制茶过程中,茶农一手炒茶,一手拿蒲扇煽风,防止茶叶过烫,保证茶叶纯真,进而艺术化为千变万化的“扇子花”。茶农炒茶之时,由于温度过高,要拿布巾不时擦汗,这一手持之物也被智慧的客家先人美化、加工、延伸成风格独韵的“单袖筒”。简言之,没有种茶、采茶的生产劳动,就没有“单袖筒”、“矮子步”、“扇子花”。同时,赣南采茶还有表现运送茶叶、行走山间、女子梳妆、上山采茶等大量具有叙事情节的舞蹈。

二、丑角为中心结构的赣南采茶舞蹈

赣南采茶舞蹈是赣南采茶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手段,并且拥有作为舞蹈艺术独立的发展与流传。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审美欣赏,主要在于以丑角为中心结构的赣南采茶戏中丑角行当载歌载舞、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上。具体来说,则体现在赣南采茶舞蹈独具特色的“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三大表演技巧和丰富奇妙的模拟象形动作。赣南采茶舞蹈之所以“丑”,是因其在外形特点及表现手法上与传统舞蹈艺术审美有不小的差异:

(一)形象、角色的特征

赣南采茶舞蹈最重要的角色即是“小丑”,讲究“以丑为美,丑中见美”,与其他戏曲舞蹈之不同,赣南采茶舞蹈的丑角形象分为两种:一是“正丑”,表现勤劳、勇敢、乐观、智慧的劳动人民,讲究“丑行俊扮”;第二种则是“反丑”,多演绎地痞流氓、烟鬼赌徒等等,讲究“丑行丑扮”。丑角形象的突出,打造了赣南采茶舞蹈独特的风格,也为赣南采茶长久不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动作、道具的特征

为了塑造艺术形象以及达到演出效果的需要,赣南采茶舞蹈在动作上大多具有夸张、幽默、滑稽的特点,特别是在“乌龟爬沙”、“黄狗撒尿”、“猴子洗脸”等模拟动物的象形动作上尤显突出。另外,赣南采茶舞蹈塑造丑角的专用道具――单袖筒,以舞单水袖的独特风格成为一绝,其艺诀是:“摆动像狗尾,站势吊马腿,游走像蛇过,龙头又蛇尾”。仅凭文字的描述,“丑”已可见一斑。任何舞种的水袖都讲求对称、优雅、悠长,唯独赣南采茶舞蹈只用一个袖筒表现。单袖筒的动作和技巧十分丰富,与右手耍扇结合身段表演,显得异常独特而富有情趣。

(三)面容、着装的特征

作为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代表,赣南采茶舞蹈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其表演服饰以黑、白、蓝等素色为主,讲究朴素大方,宽敞简单,是对客家人生活服饰的艺术化再现。在化妆方面,与其他戏曲艺术丑角形象相似,在鼻梁和眼窝之间,勾画出白色块状,俗称“小花脸”,当然,纯粹赣南采茶舞蹈表演的妆容会根据角色具体特征而定。直到当下,赣南采茶舞蹈依旧保持着民间最真实、最质朴的着装风格和原汁原味的化妆手段,虽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却不曾离开群众,离开民间。

三、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现状

对赣南采茶舞蹈的研究,必然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自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措施来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民间瑰宝。在不脱离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当地政府通过政策的引导,资金、人力的投入等方面努力,加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倡导全民参与,鼓励人们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此外,还努力将赣南采茶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培养传承人,对相关舞台创作也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大批学者深入到田野当中,对赣南采茶进行挖掘、整理、记录、保存等。上述这些工作的进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与此同时,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带动了大批优秀剧目的创作呈现:如《山歌情》、《快乐标兵》、《长长的红背带》、《八子参军》等等,均先后获得了部级、省级各种文化大奖,这些作品通过全国的巡回演出,传播了赣南客家文化,增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情感、友谊。

四、结语

总之,以人类学的视野对赣南采茶舞蹈进行研究,能够打破单一性、本体性研究的局限性,使我们对赣南采茶舞蹈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解读,通过对其产生、流传的规律和机制的把握,以利于我们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对赣南采茶舞蹈这一个案的深入研究,打开了客家文化艺术宝库,构建了客家文化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这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亦是对个案研究的意义所在;通过田野调查,使我们从文化内部入手来理解赣南采茶舞蹈,并且亲自参与到赣南客家人的民俗活动中来,可以更加真实的理解和把握赣南采茶舞蹈的动律、形态及风格特征;通过舞蹈形态的象征体系及符号表征来理解赣南客家文化,实地的考察赣南采茶的特性、流传、演变,道具、服饰的象征意义,以及采茶舞蹈流传的人文背景,因而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赣南客家文化传承及发展规律,对其传承、保护、发展都有深远意义。

赣南采茶舞蹈,这支奇特、亮丽的“山茶花”,在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当中独树一帜,在赣南客家人民心中举足轻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征是它区别于其他民间舞蹈艺术形式的关键,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它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顽强生长、不断发展创新的基础。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之中,在国家有关文化部门的重视之下,赣南采茶舞蹈这支“山茶花”定会绽放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 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2)

[2]王敏.江西赣南采茶戏歌舞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43-45

[3]赖丹.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维解读[J].艺术百家,2014(01)

作者简介:

茶艺的特征范文3

茶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在茶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茶艺相关的表演活动,即茶艺表演。在茶艺表演中,由于茶艺表演主要是以手势和面部表情为主,因此,茶艺表演就有了较强的肢体语言表达的形体美学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茶艺表演中的动作,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及情境结合的肢体语言,进一步探讨这些肢体语言的审美,从而为茶艺表演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而茶道作为人们日常休闲的主要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开始注重观赏性,发展成为了当下受人欢迎的茶艺。茶艺发展的aa时间较短,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台湾,并在新世纪出传入我国。茶艺表演主要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可见,茶艺表演是伴随着人们喝茶、品茶等过程而产生的一种高雅活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茶艺表演作为茶艺的衍生物,其特点是通过有限的肢体活动来展现出丰富的意蕴美。因此,本文从分析茶艺表演中肢体语言分析入手,进而探讨其审美特征。

1 茶艺表演中的动静结合的肢体语言及其审美

茶艺表演中的动静结合的肢体语言,是贯穿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最为显著和典型的审美特征。而且,茶艺表演中茶艺师的动作与心态也是审美的最主要方面之一。这是因为,茶艺表演中茶艺师的心态与动作直接关系着整个茶艺表演的质量以及审美风格。其中,茶艺师自身的动作熟练度以及自身的经历、阅历、心态等因素,也是表现茶艺师茶艺功夫的主要评价和审美标准。如在表演安溪铁观音的茶艺,在第一道程序“入茶境”中,茶艺师必须清水净手、端正易容,在背景音乐的引导下,以平静祥和的心态进入茶境中。更为关键的是,茶艺师在表演过程中,必须面带危险。到了第六道程序时,尤其是在展示“凤凰三点头”时,茶艺师的动作肢体语言,轻柔和缓,心情祥和宁静,从而也使得观赏者处于一种安静祥和的状态。最后,在利用“鲤鱼翻身”的手法,将茶汤倒入闻香杯,三根手指作成雀首状,以表达祝福之意[1]。可见,在整个过程中,茶艺师的表演虽然都是由肢体语言构成,但是每一个动作的细节以及茶艺师所展现出来的心态,都能够为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2 茶艺表演中虚实结合的肢体语言及其审美

茶艺表演之所以能够受到社会人士的欢迎,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茶艺表演中,茶艺师虚实结合的肢体语言。所谓茶艺师虚实肢体语言的结合,其主要是指茶艺师通过很多实质性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富有意蕴的情感。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在观赏者在鉴赏过程中注重茶艺师每一个动作细节。如上文提到的“凤凰三点头”,其动作要领是茶艺师手提水壶高冲低斟三次,但是,这个肢体语言所要表达的寓意则是茶艺师对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此外,还有“游山玩水”,主要是茶艺师将茶壶底沿茶盘边缘旋转一圈,目的是是括去壶底里的水,防止滴入杯中[2]。但是,这样的肢体语言却能够丰富茶艺表演的内容,使观赏者能够欣赏到茶艺师所赋予汉字词汇、历史名词等新的现代意蕴,从而使观赏者保持好奇的心理状态,提高观赏者的心理期待。

3 茶艺表演中情境结合的肢体语言及其审美

情境结合,不仅是茶艺师丰富和发展自身茶艺表演特色的主要方面,也是茶艺师表现自身创造力的关键方面之一。在茶艺表演中,茶艺师不仅要表现出自身的仪态美,如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面部表情等,也要体现出自身的内在气质,传递出自身的情感表达。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茶艺师的仪态的优美、舒缓,不仅是观赏者审美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茶艺师表达自身精神面貌、气质以及素质的重要方面。而且,茶艺师往往会通过对情境的营造,如焚香、插花、点茶以及挂画等,来保证茶艺师能够实现内心与外界的融合和交流,从而为观赏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如在《江南碧螺春茶艺表演》中,在冲泡碧螺春,水温要求为八十度,因此,在冲泡时,就不能直接盖上壶盖,必须敞一会壶盖,而在此时,由于水温较高,水汽在壶口因为自然降温,形成壶口蒸汽氤氲的状态,而富有创意的茶艺师遂将这个步骤命名为“玉壶含烟”[3]。可见,情境结合的茶艺表演,能够赋予茶艺师更多的创意空间,从而丰富茶艺表演的内涵,甚至能带给观赏者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结语

综上所述,茶艺表演作为当先较受欢迎的表演方式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茶艺表演的肢体语言表达,不仅仅是茶艺表演美的表现,更是我国博大精深文化的体现。在茶艺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情与意的融合,把茶道文化的“精、雅、礼、和”理念和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与“和”的观念更是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因此,在欣赏茶艺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茶文化的独特内涵,也能够展现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可见,本文论述的茶艺表演的肢体语言与审美,不仅能够成为欣赏茶艺表演的标准,更能够指导茶艺创作者进行创作。

参考文献

[1]宋晓维.试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J].广东茶业,2013,03:34-37.

茶艺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民间舞,赣南采茶,动律

赣南采茶舞是赣南民间舞蹈的四大民间歌舞之一,是江西民间舞的代表舞种。丑中见美的矮子步,风韵独特的单袖筒,千姿百态的扇子花等为男性的三大表演技巧,特别是腕、膝和上身韵律等,凸显出赣南采茶舞男性动律在众民族民间中的独具魅力。本文从赣南采茶男性风格特征、表演技巧、动作动律入手,通过对赣南采茶男性舞蹈教学实践的分析探讨,希望能为赣南采茶演员的培养贡献绵薄之力,旨在传承和发展赣南民间舞蹈。

一、赣南采茶舞源流

赣南采茶戏是在赣南三万九千多平方公里这片土地上,伴随着七百九十多万客家儿女的生存与繁衍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客家特色,故有“中国戏曲百花中的一朵奇葩”的美誉。每年阳春三月,闽、粤等省茶商,云集于此,采购春茶。茶女采茶时,常唱“采茶歌”,这些茶歌受粤东采茶灯以及当地马灯、龙灯、摆字灯等民间灯彩艺术的影响,又加以茶篮纸扇等为道具,载歌载舞,而发展成为采茶灯,人称“茶篮灯”。从采茶歌到茶篮灯,表明它已经开始把歌舞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虽然还是属于一种没有情节的集体歌舞,却在向采茶戏发展中,迈开了第一步。

明末清初,随着茶业兴隆,茶篮灯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唱、做、念、舞的采茶戏。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精神财富,于是“采茶歌”、“采茶灯”便产生了。赣南采茶戏是在“采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其它民间艺术如山歌、说唱、小调和地方戏曲大班音乐(如东河戏等)等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有传统剧目百余个由于“采茶”的表演几乎离不开“舞蹈”,在表演中得到高度发展的舞蹈又往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采茶舞蹈”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为其独特的动态特征,这就是俗称“三绝”的矮子步、扇子花和单袖筒。谈到采茶舞蹈,就不能不说到赣南采茶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戏剧艺人创造和发展了采茶舞蹈。

二、赣南采茶舞中男性的动作特征

从明代经清至今,赣南采茶经过四百多年的历史,民间艺人潜心锤炼,形成了融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为一体的独具风采的赣南民间歌舞,响誉舞坛。丑中见美的矮子步、风韵独特的单袖筒、千姿百态的扇子花为赣南采茶舞中的三大表演技巧,俗称“三绝”,成为赣南采茶舞蹈中男性主要的动作特征。

(一)矮子步

客家艺术是客家人长期生存斗争于山林严峻的生存环境中的产物是一曲具有永恒魅力的生命之歌。比如客家人“无山不住客,无客不入山”、“开门见山、上山下山”,在长期的劳动生息中,根据上山腿蹲、挑担重压的形体动作,被戏曲提炼成为行云流水的矮子步。这种由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矮子步”成为赣南民间舞中最为鲜明的外部特征。在赣南采茶中走“矮子步”是男性的舞蹈基础,动作千变万化,他始终以走“矮子步”为核心动律在于‘屈’.每个动作都在双腿保持半蹲或全蹲的姿态中进行。

矮子步有高桩、中桩、矮桩之分半屈膝或屈膝蹲身抬头、直腰,除“矮桩要起脚跟外“高桩、中桩”不起脚跟右手持扇在头上、胸前或腰间舞扇子花左臂舞水袖.前后、左右、上下自由摆动以跳跃节奏行走快慢自如,进退随意也可原地踏步,要求上身挺直变化只在于手腕、腿脚上一般表现在行走、上山、下坡等活动。以矮桩为例,它的作法是:两脚并拢下蹲脚后跟提起,左手向前甩袖翻袖于左下臂,手心朝外成平弧形;右手向胸前开扇.再翻于右侧前。走动时两手成弧形左右来回摆动。两脚走点步脚离地不要过高。矮子步上身韵律分为上下韵、前后韵、八字韵。其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磋步、惊步、滑步、铲步等。

(二)扇子花

在赣南民间舞中扇子可形象地用做瓢、刀、挖笋、打鞋底、绣花等用途。常用的扇子花有“单扇花.”和“双扇花”, “单扇花”男女舞者皆用“双扇花”一般用于女舞者。在明清之前,据传,采茶舞用的是圆形的大蒲扇,由于蒲扇形状固定,不可能有更多的可变性,而折扇不仅形象美化,而且可大可小,可开可收,可圆可扁,真可谓变化无穷。

近年来,扇花有了新的发展。在女子舞蹈中,由单扇发展到双扇.不但扇花花样翻新,增强了舞蹈表现力和表现手段,同时舞蹈者需要更高的技艺。扇子花有“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耘、按、抓、靠肚面”的说法,要求“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手腕见千秋,左甩袖筒右摇扇,十指牵着鼻子走”。其扇子花动作达三十多种,如抛甩扇、避风扇、遮日扇、遥望扇、观山扇、掌灯扇、盘珠扇、波浪扇、闻花扇、遮面扇等等,表现力特强,是体现赣南采茶歌舞表演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艺人把扇子花的动作形态归纳“过头像葵花,落地滚西瓜,手舞似流水,左右如月挂”。

(三)单袖筒

单袖筒这又是一绝。在众多的戏曲艺术中.水袖有一定的表演程式。与服装融为一体,是手的舞姿的延伸,成为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有利工具。一般戏剧中的水袖都是成双成对、斯斯文文,唯独赣南采茶戏中,只有一个左袖筒,别具一格,但它却创造了众多的舞蹈术语。如抓袖、搭袖、背袖、夹袖、遮阳袖、绕扇袖、腋下袖、凤尾袖、穿针引线袖、花篮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据传,单袖筒乃是茶农劳动时右手摘茶,左手一长袖筒时而擦汗.时而作茶蓝盛茶,久而久之,经艺人加工运用于舞台表现各种情绪。

单袖筒在赣南民间舞中只用于男性,多为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汉,具有勤劳朴素、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赣南民间舞中的单袖筒不同于其它剧种常见的水袖,而是表演者左衣袖比右衣袖长66厘米打破传统长袖善舞的风格,用以耍甩挥舞与右手耍扇子花配合身段表演.踏着特有的矮子步口中唱着采茶歌.显得异常之独特而富有情趣。在表演艺术中,赣南采茶的艺术工作者载歌载舞.各自形象地自我表现,提高了艺术品位.增添了观赏价值。耍袖动作极为丰富有甩、扬、拂、抛、摆、绕、抖、挥.捧、摇、拖、撩、掸、圈、抓、遮、飘、卷、缠等。艺人把单袖筒的动作形态总结为:“站时吊马腿,挥动象狗尾,游走如蛇过,龙头又凤尾”。

(四)模拟动作

赣南采茶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其中即综合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歌舞,也积淀了历代艺人发展创造的舞蹈形式,异彩纷呈,深受群众喜爱。赣南民间舞中的三大表演技巧.灵活运用且融入“象形”“虚拟”“情绪”“特技”“造型”等动作类型如“鸡公啄米” “乌龟爬沙”“黄狗射尿”“猴子洗脸”“.恶狼寻食.”“狗枯摆尾”“蝴蝶采蜜”“狐狸过崇”等基本动作,力求舞姿优美及处理好曲与圆、丰与韵、刚与柔、静与动、断与联’五个关系,并做到上下结合、自然连贯,使得赣南采茶更加富有韵味和情趣。

三、赣南采茶舞男性的动作动律分析

赣南采茶舞是赣南民间舞的四大民间歌舞之一,是江西民间舞的代表舞种,具有特有的风格特征和动律特点。在赣南采茶舞的风格视觉模式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腕、膝和上身韵律,因此,我们在训练赣南采茶舞时,重要在腕和膝,以及上身韵律上下功夫。

(一)腕的动律解析

赣南采茶舞有的舞蹈形态动律,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及舞蹈工作者的创作提炼和艺术家加工逐渐形成,赣南采茶舞蹈中膝和腕的运用及其重要,采茶舞蹈跳得是否好必须做到提压腕自然和膝盖运动要松弛。

在跳采茶舞要需要从单一的手腕练起,腕又分为提腕和压腕,在练习提压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手的大小臂要放松,手臂成弧形,四指并拢,虎口打开,大拇指往下压,提是先提手腕从而带动小臂提到一定程度时再压腕,压腕时是压手腕手掌往外推,手臂始终到要保持弧形,手腕要放松,自然和灵活,在单一动作练习完之后可以进行双手练习,手的动律和要点是一样的,只是在练习中一手提腕一手压腕,只有在手腕灵活的基础上打扇花,压扇等动作加上上身的动律才会使动作圆润,流畅,美观而且有质感。如作品《走山》,由北京舞蹈学院老师郭磊编创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腕关节的灵活性,作者用提压腕作为原始元素,在原有的提压腕的基础上进行动作的变化再加上扇子花和单袖筒的动作元素的加入,是的舞者动作很灵活,流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腕关节灵活的的运用中,使的扇子花千变万化,单袖筒行云流水,再加上下身一些动律和旋转的,使得整个作品表现力特强,在不失幽默的同时极具观赏性和美感。

(二)膝的动律解析

在采茶舞中膝盖的运用也很重要,也决定着是否跳出了赣南采茶舞蹈的采茶神韵和“行走如飞”等一系列的形象特征。

膝关节的运用就是“屈”,在练习屈膝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单一的屈膝练习,练习时膝盖一定要放松,松弛,不能有断断续续,僵硬的感觉,一定要连续不断,在膝盖的运用在“矮子步”当中,“矮子步”有高桩、中桩、矮桩之分,屈膝或屈膝蹲身抬头、直腰,除“矮桩要起脚跟外“高桩、中桩”不起脚跟也可原地踏步,要求上身挺直变化只在于手腕、腿脚上一般表现在行走、上山、下坡等活动。如短剧“刘二上路”,这个故事情节诙谐幽默,用喜剧性的表现手段来反衬“刘二”的形象,为了让舞蹈更好的表达故事情节,赣南采茶名艺人袁善全将“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三者相容,各取之精华,设计了“乌龟爬沙”、“睡懒觉”、“驼子纳凉”等一系列的动作,把刘二的形象“滑稽”、“好食懒做”的形象完美展现,舞蹈中“乌龟爬沙”这个动作,巧妙运用“老虎头,鲤鱼腰双手峨眉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的矮子步,带上逗乐的“狗尾袖”,加上快步“旁磨扇”,再配上演员那丰富的面部表情,给人展现出一个滑稽、猥琐的形象,让观众能够更直观的明白舞蹈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环境及人物的心理特征,以便更进一步的审美。

(三)上身韵律解析

赣南采茶舞的动律中除了膝和腕的动律外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动律特征,那就是采茶舞的上身动律。

上身动律包括上下韵、∞字韵、前后韵,俗称“三韵”。其中“前后韵”在基本的练习中比较常用,“前后韵”顾名思义就是上身在练习的过程中双肩前后扭动,主要是在配合提压腕时加上上身的“前后韵”使动作更加流畅和有质感,“前后韵”和提压腕是相辅相成的,进行双手提压腕训练中压腕时肩部往前扭动,提腕时肩部就由往后扭动,双手的动律是一样的,“前后韵”是跟着提腕和压腕的变化而进行前后的扭动变化,韵律要流畅,动作要圆顺。如作品《那一别》,作品音乐紧张,急促,用在舞台上的跑动来体现作品人物的不舍和急切的心情,为了使作品得到更好的的诠释,舞蹈编导还用了“矮子步”中的“惊步,铲步”和一些甩腰等一些其他舞蹈动作元素的加入,使得舞者在上身的韵律上收放自如,也上作品更加的具有急促感和依依不舍的舞蹈主题思想。

综上所述,赣南采茶舞男性动作中腕、膝、上身韵律等在训练中有其训练的规定性,之所以强调训练步骤的规定性,是因为各种外部形态的上、下身动律,具有肢体结构上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恰恰体现在腕、膝的外部形态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衍生。所以,在学习赣南采茶舞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在由易到难的艰苦实践中才能练就具有丰富的舞蹈表现力,才能从肢体训练到肢体解放,才能使手和脚的配合协调自然,动作落落大方而富有采茶神韵。

参考文献

[1]赖丹,赣南采茶舞蹈艺术中“三绝”的审美意韵[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

[2]黄文华,跳赣南采茶舞的三个环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茶艺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独山花灯;表演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40-01

独山花灯是指流行在贵州独山地区的一种叫“花灯”的民间歌舞和由之发展而成的民间戏曲的统称。它从艺术形式来分有三种类型;即:花灯歌舞、花灯说唱、花灯戏剧。就其表演形式可以分为地灯和台灯两大类。而以功能来划分的话则可分为愿灯和耍灯两类,愿灯主要为酬神,耍灯则主要娱人,但二者有时也混杂、穿插在一起。

载歌载舞是独山花灯歌舞表演的重要风格特点,舞蹈的矮桩步较多、摇摆度和拐度较大;且生活和乡土味较浓,通俗易懂,扇帕是其重要的道具。花灯戏则仍保留着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在传统戏的表演中角色一般扇帕不离手,表演动作同舞扇、耍帕相结合;在现代戏的表演中,虽然不用扇帕,但有的动作和步伐的表演中,仍要袭用扇帕动作为基础加以变化来表现内容。

独山花灯的表演动作简述如下:

1.身段动作有:岩鹰展翅、蜜蜂采花、鸳鸯扑地、燕舞华堂、双凤朝阳、怀中抱月、蜘蛛牵丝、岩上拉牛、膝上栽花、雪花盖顶、鲤鱼漂江、蚂蝗伸腰、鹞子翻身、双门斗转等。

2.脚位和步法动作有:并脚桩、八字桩、弓箭步、跷脚桩、点脚桩、蚂蚱脚、矮桩步、丁字步和四方步、二步半、风摆柳、野鸭步、飞凤凰、摇步、梭步、浪步等。

3.耍扇动作有:蝴蝶扇、招扇、抖扇、拧扇、抱扇、扛扇、园卷花扇、莲花扇、开关倒捉扇、飞花扇、大小花扇、八字花扇等。

4.耍帕动作有:园卷花帕、莲花扇帕、翻花扇帕、缠帕等。

5.手位和手式动作有:按掌、托掌、山膀、提襟、虎抱头和云手、兰花手、双晃手、花手、大转手、大园手、高低手等。

独山花灯的舞蹈动作,大部分都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模仿提炼出来,从而搬上舞台成为花灯舞步的。例如我们所说到的“矮桩步”;要求丑角在表演时下蹲、做出比旦角矮的姿势,添有幽默风趣的动作、语言,表演起来妙趣横生,让观众忍俊不禁。这种舞步就是源于布依族的劳动生活,因男子基本上都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负重爬山,挑担采茶无所不干。采茶季节,男子便身背茶筐与女子一同上坡摘茶、由于茶树低矮,而男子身材高大,其摘茶时不能直立进行采摘,需半蹲或蹲下才能使采摘方便。再者是茶女摘下的茶叶要随时倒入茶筐,且要压紧实,为了使女子能把摘下的茶叶及时快速的放入男子所背的茶筐中,因此男子须半蹲或蹲下以便。这种劳动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经过花灯艺人的加工而成“矮桩步”,其夸张得体,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矮桩步”的形成,还有一种说法便是:矮桩步最早使用于独山花灯传统小戏《打头台》中,该剧大致描写的是干哥去干妹家拜年的情景。而由于受独山地理条件的影响,山高又多且山路崎岖,免不了要上山下山才能到达目的地,上山下山时都是以一种半蹲的姿势行进。而在表演当中,艺人们通过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再现进而整理加工成现在的“矮桩步”。

独山花灯地灯舞蹈的特色总的来讲是热情奔放、刚柔相济、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这是独山各族人民淳朴、粗犷、开朗、乐观性格特征的表现,这种性格特征融汇贯穿于地灯舞蹈的锣鼓节奏之中,表现在舞蹈动律、速度、节奏、身段等各个方面,可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独山地灯舞蹈动作带有的普遍性规律:

扇帕不离手,走路拐、晃、扭;

脚下靠“桩”、“磨”,传神靠眼瞅;

急如风、停要陡,动作写意刚济柔;

投足举手扣节奏,锣鼓点子跟脚走。

而在台灯舞蹈中,各种角色的表演也有其各自的艺术口诀和表演特征,旦角表演的口诀“步子小,跨要扭,动腰如同风摆柳,头稍晃,肩要柔,神态妖娆半含羞。”丑角表演的口诀如“肩要活,腿要弯,挺胸收腹胯要端,步子轻,亮相缓,风趣幽默要自然”等等,这些众多的表演口诀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角色所要达到的表演艺术高度,也恰似一把金钥匙,让表演者打开各自角色的艺术之门,发挥出花灯艺术表演的艺术神韵,从而突显出独山花灯的本土表演艺术特征。

总而言之,独山花灯舞蹈的动作都是在对生活,对动、植物的模仿和学习的基础上,加工后逐步形象化、规范化的。但是这种模拟,并不是生活的原始再现,而是带有很强的写意性和象征性的,且具有很强的概括力,是历代艺人提炼加工创造的结晶。独山花灯舞动的是山乡人粗犷、乐观的生活节律。

独山的花灯歌舞及花灯戏曲艺术的表演具有瑰丽无比的美的魅力。它集传统艺术美之大成,含蕴着人物性格的美,戏剧意境的美、舞蹈的美、音乐的美、美术的美、语言的美以及气韵的美,系统全面地体现了独山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

茶艺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茶包装;设计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在茶叶的销售过程中,茶叶的包装已经成为影响销量的因素之一。茶叶的包装不仅具有贮藏、防腐等作用,更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代表茶企的形象,是外界了解茶企文化的窗口之一。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对茶叶包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我国的茶叶包装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优势,反而显得十分的被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如果能够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加以斟酌,运用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之中,相信一定能给现代的茶叶包装设计带来无限的创意和新的希望。

1茶叶包装设计的现状

1.1单一的图案设计

目前,茶叶的包装虽然越来越华丽,但是,茶叶包装的图案设计却十分单一,内容更是泛善可陈。虽然抄袭之风盛行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主要原因。为了尽量的控制茶叶的成本,一些茶企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茶叶包装设计的重要性,茶企内部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设计部门。另一方面,有的茶企虽然成立了设计部门,但是,部门的成员并非专业的设计师,而新进的设计师缺乏对于企业文化以茶文化内涵的了解,设计出来的茶叶包装也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与推广的作用。单一的茶叶包装不仅造成消费者的审美疲劳,也降低了企业的辨识度,没有让企业形成自己的企业标识,严重阻碍了茶企对外贸易的发展。同类图案设计的存在让不良商家伺机以次充好,加剧了市场的混乱,也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

1.2眼花缭乱的色彩搭配

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现代的茶叶包装设计之中,设计师们通常喜欢运用极其强烈的色彩对比,这种炫目的效果不仅没有引起消费者丝毫的好感,获得他们任何的认同,反而造成了他们的不满。炫目的色彩搭配彻底掩盖了茶叶的本性,也让茶企失去了自身的文化魅力。而随着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面对这样的包装,大众的态度往往是避而远之。可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早已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注重华丽的包装和浓重的色彩搭配,而更注重内心的满足感。如果商家依然不能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依然沿袭之前的包装设计,甚至依然抄袭其他商家的产品设计,只能让自己的企业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而面对当前的困境,茶企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找到良好的解决之法。

2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特征

作为我国的瑰宝,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他们从生活中提取灵感,用自己的智慧将生活点缀得更加美好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不断升华,成为让人的向往所在。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欢迎。从古至今,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发展,充实和丰富着大众的生活。在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演变的道路上,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2.1集古今中华之文化灵气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土壤,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气,生动展现了我国古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艺术品位。在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之中,陶瓷的晶莹剔透,窗花的惟妙惟肖,园林的巧夺天工无不体现了中国工艺美术难以复制的魅力。它们从自然而来,从传统而来,从匠人的心中来,将我们的生活编织的更加美丽。古老而又神秘的青铜文明展现了不可抵挡的帝王权威,雄伟壮观的长城表达了先人捍卫领土的决心,从这些古老的印记身上,我国先人对艺术追求永无止境的态度,对生活的向往也得到了生动传神的表达。它们积水成河,终究汇成江海,铸就了中国的锦绣河山。

2.2彰显独有的艺术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汇集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彰显了不同地域的艺术色彩。凤阳的花鼓戏,西湖的龙船调展现了各个地域独有的艺术特色。不同水土养育不同的性情,江南女子的柔,西北男儿的壮,关东汉子的豪爽,无不渗透在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之中。唐朝的诗、宋朝的词、明清的山水也被留在古玩之上,留在玉器之中,更留在了中华儿女的心里。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光阴以这样的方式讲述着江南地区的风花雪月,也讲述着西北地区的儿女情长,它详细了记录着一段段声泪齐下的爱情故事,也再现了一幕幕出生入死的拼搏战场。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有机会走进历史之中,感受古人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品味先人酸甜苦辣的艺术人生。

3传统工艺美术在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茶文化也包含着上下五千年的生活哲理。将传统工艺美术应用在茶叶的包装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为茶叶的包装增加东方韵味,通过这种方式,中国的传统工艺也得以更全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可谓一举多得。

3.1以形取神:品味传统文化的精髓

设计绝不应是简单的复制。如果设计师将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图案直接搬到茶叶的包装设计之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真正懂得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从中获取传统工艺美术的精神,才能够给茶叶包装注入传统工艺美术的神韵。因而,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设计师们要深入的学习传统工艺美术的来源以及背景,读懂传统工艺美术中独特的寓意,并结合茶文化具体的内容,将茶企的核心内涵以及茶文化的精髓“镌刻”在茶叶的包装纸上。中国工艺美术十分注重打造事物的意境之美,擅长含蓄的表达事物的美感,创造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念头。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之中,设计师们可以运用传统的留白手法,给消费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而留白的手法也能够使茶叶的包装显得干净与大气,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2创新立意:摒弃传统工艺美术中的杂质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杂质,在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进行运用之时,设计师应该去取精华,去其糟粕,摒弃其中陈旧迂腐的设计观念。更重要的是,设计师要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中汲取灵感,并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设计出既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包装设计。这不仅是对设计师艺术功底的考验,也是对他们文化功底的考验。只有合理地运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元素,既不盲目照搬,也不一味地否定,才能够将茶叶的包装设计得更加生动。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也应该注意茶叶质量与包装的一致性,因为再精美的设计包装也遮掩不住味道低劣的茶味。茶叶包装的存在是为了凸显茶叶的品质,给茶叶加分,而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茶叶的销量。只有秉持这样的设计理念,设计师才能够将茶香融入到茶叶的包装设计之中,让人们品味到独一无二的中国味道。

3.3突出地域:欣赏千回百转的艺术层次

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之中,地域的特色十分明显。而在我国的茶文化中,不同地区的茶文化的品种和味道也大不相同,体现的文化秉性也略有差异。这都是受到了地域的影响。如果仅将茶叶的包装统一归类,不仅不尊重我国文化格局的多样性,也糟蹋了上天的恩赐。因而,在茶叶的包装中,设计师应该加重的突出地域的文化特色,给茶叶的包装打上独一无二的地域标签,让消费者感受到不同的地域风情。例如:江南地区的茶叶包装可以以杨柳为背景,体现江南的地域特色。当消费者看到它时,江南的柔美也扑面而来。可见,在对茶叶的包装进行设计之时,针对不同地区的茶叶,设计师应该有不同的想法。而借用隐喻的设计手法,也可以增加茶叶包装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与众不同的亲切感,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具有地域风情的茶叶包装能够让消费者更加全面地欣赏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进而充实消费者的内心世界。而在茶叶包装材质的选择上,设计师也可以用一些地方性的材料,让人们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地域的味道。

3.4主题鲜明: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茶叶的包装不仅要满足大众的审美,更应该能够传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设计师应该在茶文化中挑选出符合当前国情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文字的形式将其运用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上,这样的茶叶包装不仅更具有现代化的气息,也能够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渠道。茶道精神一直是我国先进精神文明的代表,以茶养性更是不少国人的生活方式,同时,做工精巧的茶具也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的魅力,将茶道精神的精神体现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之中也能够表达我国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而只有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茶叶才能够走出国门,成为不可替代的东方经典。

参考文献

[1]罗文.中国传统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28-30.

[2]王晓萍.浅谈传统工艺美术特征以及保护和发展[J].大舞台,2015(11):36-37.

[3]刘闻捷,韩枫.浅析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J].天中学刊,2008,23(5):92-93.

[4]孟尧.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上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32-35.

茶艺的特征范文7

安•莫蒂曼(图2)的《玫瑰坩埚》中也是借用斗笠碗的口大底小的造型象征美如花朵的坩埚在呈现给大众锅的巨大包容力的内里之外,是那有着无数伤痕的外衣,黑褐色中泛着若隐若现的玫瑰色,带给人的是沉重的基调,使人们站在女性视角来重新审视玫瑰的坩埚。这些不同主题、不同造型是从建盏的符号承载的,在新时代,建盏的碗盏造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器尚黑美学风格的建立

考察建盏在宋代形成的独特美学特征,需要从宋朝的点茶风尚,参照宋代有关点茶的文献,如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可知点茶的方法和斗茶胜负的判别标准:一是看盏面汤花的色泽和汤花大小的均匀程度。二是要看汤花持续的时间长短。而在宋代“茶色贵白”,茶汤色光泽如“冷粥面”、如“结凝雪”、如“雪见羞”(苏轼《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4],与茶、茶汤形成鲜明相对比,达到黑盏雪涛,互为辉映,黑白分明的效果,茶器就由唐时盛行的“南青北白”转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如兔毫。……其青白者,斗试自不用。”的黑器。建盏的釉虽都为一次施釉,在窑炉焙烧的过程中,由于火候等方面的原因,会呈现乌黑、绀黑和青黑三种深色。这一转变,将对茶盏颜色的审美由浅入深、由白到黑转变。在《史记•龟策传》中有“天出五色,以辨白黑”的提法。《易•说卦》中认为:“坤其於地也为黑。”[5]在传统五行概念中,黑和黄同指天地之色,《书•益稷》中说:“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孙星衍疏:“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6]将茶这一象征天地人的生物放入象征天地概念的黑“茶瓯”中,将代表万物一元的“道”用相同的“物”承载,开创了茶器可用天地代表色———黑的尚黑风尚。在(加拿大)史蒂文•海恩门的作品(图3、图4)中,运用了施黑色釉的容器来象征土地、胎记,通过陶土、釉色将自然世界和文明世界真正地联系到一起,通过软和硬、表面和形体、内部与外部这些自然的事实,来考虑那些看似迥异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品《那么遥远那么近》将天地色作为钵的内外面,即二物一体的关系,体现了古代传统的一分为二的哲学观念。

完美釉色蕴含的传统哲学

在宋代以前,陶瓷器的釉色多为单色釉或多色并置,不论是何种釉色,所追求的是釉色的单一、纯净,人们重视的是稳定的、单一的颜色在泥坯上的再现,给人一种单纯的美,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就列出了作为茶碗越州瓷类玉、邢州瓷白、寿州瓷黄、洪州瓷褐皆次不益茶;到了宋代,建盏的釉属于古代结晶釉,宋朝先人在瓷器的色釉基础上,利用氧化还原气氛,制造出了各种光彩夺目的窑变花釉。即釉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可见结晶体(即我们所能看到的釉面上或釉中的晶花),这些色釉还自然地呈现绚丽多彩的微晶,如“天目”、“油滴”等形成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釉。其釉色的多变性,给人一种返朴归真、浑然天成之感,显示了自然造物的完美,体现了我国传统哲学中对天地、自然的赞美。方艺鸣的作品《合》(图5)就体现了自然、天地相合的概念,在长方体中有个圆形,用长方形、圆形象征着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在釉色运用上,采取相同面积的方法将天地的颜色分别施于器物的上下部分,中间用过渡色处理。韩国的伊昊善的《桃花村》(图6)则是通过对几种釉色的分布,表达了陶渊明所追慕的世外桃源。在这个茶杯中没有去描绘具体的山水树木,却给我们一个意象性、精神性表现,有如“无声胜有声”。

茶艺的特征范文8

他现在的画,用他自己的话说:“已彻底写意了,画成了纯中国画,彻底画成了一种线描和没骨的。”他还用“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四句话概括他对中国画写意精神及境界的认识。

“顽石之形”是其画作形象特征的概括。顽石,自然产物,本来没有什么艺术形象,但它却蕴涵着一种自然的、顽强的精神力量。“大象无形”是中国特色的造型艺术观,给顽石以凝重、浑厚的艺术形象。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石鼓并产生了石鼓文;汉代的石刻、石雕等都是以石头固有的大形为基础,人工稍加雕饰而成,这些现在都成了非常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因而“顽石之形”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画的造型艺术。这种“形”是写意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他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例如:《石有道、石刻有道》等画中一位位饱经风霜的人物形象,似乎是一座座古老的石雕,经历数千年大地的滋养和无数风雨的侵蚀,使之各部位形成了一层“包浆”和一种沧桑。他用人物面部的写意线条与身体大块泼墨形成强烈的对比,胡须下垂的几根概括的线条把人物的头部、颈部与身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下边双手的线条与头部面部线条形成呼应,人物下方小茶壶的点辍以及用笔沉着流畅的边款题字,构成了一幅幅大气磅礴、气韵浑厚的得力之作。这些,都体现着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民族文化。

“老玉之质”乃是其画作内在品质的体现。玉,是自然的美石,早在中国古代《说文》中就有曰:“石之美者,玉也。”玉的质地坚硬,晶莹鲜丽,从古至今,总能给人一种美感。老玉,质地坚韧细腻、光泽温润美丽,蕴藏着数千载质的能量。是一种情操、一种品质。杨晓阳先生的《茶道》、《石有道》、《晨妆》等等,画中的人物,身上浓淡干湿的泼墨或以行、草笔法写出生动流畅的线条,结合人物的形象特征,淡处淡出明丽,灰中透着苍茫,浓墨处或浑厚或沉绝等,他用水墨表现出了一种“老玉”般高尚的情操和品质。这也是他人格品质的写照。

“古陶之品”可谓其画作品味的呈现。古陶品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生活的产物,是一种中国古代文明、文化、艺术的产物。之所以“品”,是因为古陶代表了古人的智慧,是源于一种淳朴的生活。陶品的造型、形象、线条、色彩在当今看来,都是品位极高的艺术品。杨晓阳先生以一种时代精神,去研究、发掘古陶品中的艺术修养、艺术价值,使他的画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创新,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例如:《关中正午》、《母子情深》、《农闲》、《栏外风光》、《万金难颜色》等等这些既富寓意且生活气息较浓的题材。使他的画作呈现出朴素的生活品味。

“陈茶之味”更是其画作韵致的凝结。茶,是中国的特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不但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陈茶之味”品的不只是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形,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味。所以,他的画以茶事为背景,以茶为主题很是广泛。例如:《茶道》、《茶博士》、《面壁图》、《温故而知新》等等画作都呈现着茶的高致逸韵。这正是他“大写意”精神、境界的具体体现。

可以说,“形、质、品、味”是他对中国画“大写意”精神、观念、方法、过程、境界的最好诠释。

杨晓阳先生作品的这些风格特征形成的原因,我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首先,他精研国学知识,运用“道、儒、佛”诸家的智慧,探索艺术方法。追求“天人合一”与中国画境界的合与和之美,他能“抱”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写意”画之“元”;“守”中国画写意的笔墨特征之“一”,在“大写意”之“形、质、品、味”中不断地再识传统,探索创新。

第二,他在长期的学习、教学实践中,从写实到写意,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他几乎走遍了世界著名的美术学院和博物馆,对中西文化、中西艺术进行对比以及对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后,作为当代美术教育家、一代名师的他(杨晓阳是西安美院继刘文西之后第二位获全国教学名师奖的教师),在艺术观念、教学思想上主张“大美术”、“大美院”和这种中国独有的“写心艺术”、“写意艺术”――“大写意”。提倡“大写”“我意”而非“他意”。

第三,他对中国古陶俑、石佛、石狮、拴马桩、古玉器的长期观摩和研究,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将一些质的、美的、有文化含量的因素带进了绘画,使画作呈现出“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

茶艺的特征范文9

关键词:戏剧影视文学;茶文化;价值理念;文化素材;传承机制

在多元文化深度交流的今天,茶文化这一传统文化方式,日益被大众所理解、认可。传统茶文化是我国整个传统文化机制中,极为重要的关键“基因”,透过茶文化体系,不仅能够使得我们可以直观、形象认知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同时也能够从茶文化中品读相关精神理念与认知美学。当然,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形成了清晰而合理的认知。

1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发展状况分析

在我国文化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戏剧影视文学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其在社会大众生活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于戏剧影视文学艺术来说,想要实现最佳创作效果,就需要创作者自身将个人思想理解融入其中,通过创作相关艺术作品来激发大众的理解与艺术思考。所以,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对于当前戏剧影视文学的创作与表达而言,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过程中,其中主要包含了对原创文学作品进行创新和改编,也包含了独立化再创作过程。当然,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作品来说,良好的文化素材不仅是其“血肉”,更是人物展示与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素材选择与搭配,不仅是影视文学作品灵魂的生动展示,也是拉近其与观众理解与审美认知的重要渠道。合适的文化素材应用,既是当前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过程中的力量来源,同时良好的素材应用与创新融合,更能使整个文学中展示出更灵活、更立体、更丰富的艺术空间。茶文化不仅是人们的饮茶习惯,其同时也可以是一种载体,或者具体而客观的处事表达方式。通过对当前已经完成的戏剧影视作品文学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中有诸多与茶和茶文化相关的经典作品,无论是动画作品,还是影视艺术,其中或是以茶文化为创作背景的艺术作品,或者是设及茶文化素材的作品,通过古色古香的茶文化描述,不仅增加了写作素材,更是让我们从文化理念与精神感知等多样角度对该文学作品形成了全面认知。在以往戏剧文学创作过程中,通常呈现出故事情节的冲突性与内容戏剧性等艺术特征,现代影视文学艺术,则呈现出综合性特征。对于现代戏剧影视文学艺术来说,通过将不同特征的文学形式进行深度融合,不仅诠释了系统化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实现了戏剧艺术和影视文化的全面诠释。戏剧影视文学作为现阶段整个文化市场中,极为重要的代表因素,其在传承传统文化与传播时代精神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价值作用,因此,合理认知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内涵特征,并且探究合适的文化创作素材,就极具价值和应用意义。

2我国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诠释

对于当前活跃的文化氛围来说,茶文化也成为了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机制,尤其是西方茶文化的发展,更是让茶文化突破了地域属性,超出了单一文化体系的基本特性。当然,这也是茶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展示。茶文化成为世界了解我国文化的名片,也成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茶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机制,各种类型的文化元素都能够被融入其中,呈现出新的价值,比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成为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因素。茶文化的包容特性,成就了该文化的重要影响力。茶从一种简单的物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内涵多样的文化机制,其中不在是单一的生活元素,通过融入大众理解与生活体验,从而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体系。茶文化是一种丰富完善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还是精神理念,都是值得我们综合应用的重要文化机制。在当前利用茶文化时,应该对其价值形成全方位认知。茶文化作为一种动态化的文化体系,其中将大众理解与饮茶实践活动一系列复杂要素相融合,从而为传统文化展现与传播营造了生动的载体。通过立体化表达,引导大众对茶文化内容形成全面理解。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植入大众生活的习惯,因此,在理解茶文化时,其不仅更有亲切感,更容易选择合适的传承载体。在大众长期饮茶过程中,茶文化所诠释的精神理念与人文内涵,逐渐发展成为当前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3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价值应用

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不仅是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内涵,更是彰显相关文学作品价值和创作意境的关键素材。所以,选择合适的茶文化元素,并且从其中探究到能有效应用于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内涵元素,就发展成为当前该文学作品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尽管在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今天,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在创作时,可以使用的元素更加丰富,但是其仍然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创造,所以,文化是实现该文学作品持续良性完善发展的本质动力,所以,只有为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寻找到合适的文化素材,才能为其真正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动力。当然,如果我们对茶文化进行内涵性分析,我们看到其中不仅是一种文化素材的诠释与表达,更是一种理念的诠释,甚至是一种习惯上的认知。因此,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应用茶文化,不仅需要从创作素材应用的角度来认知茶文化的价值应用,更需要从精神理念这一视角来全面分析茶文化对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具体影响。事实上,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活动中,其之所以未能形成良性发展体系,主要因素就在于整个文学作品创作时,并未能探究到合适的文化素材。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作品来说,其并非简单的素材展示,其背后还包括创作理念与意境的全面延伸,只有构建符合大众阅读习惯的写作风格,才能让大众读得懂、愿意读,从而实现该文学作品的应用影响力和社会价值。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往往较为抽象,其并非纪实性文学,所以,选择合适的素材来展现作者自身的情感理念与意境,就发展成为该文学作品创作时的重要诉求。这实际上与茶文化的本质特征之间,有着实质性关联。尤其是茶文化作为一种包含了各个阶级饮茶习惯的文化体系,对其进行改造和融合,更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与认知。比如,以茶文化为题材所创作的动画艺术作品《乌龙小子》,内容风趣幽默,备受大众青睐。此外,戏剧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融合,也恰恰说明了茶文化可以作为不同文化体系连接的“纽带”,尤其是通过合理融合,从而呈现整体性价值。

4茶文化与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的融合策略

历经几千年发展,在大众不断传承与认可之后,茶文化之间逐渐沉淀,形成了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系。在茶文化体系中,我们除了看到丰富的文化素材与多样理念,同时也能感知茶文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影响。在传统文化全面复苏的今天,整合、应用茶文化的价值内涵、理念,已经成为现阶段我们开展多样活动的重要诉求。茶文化与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的全面融合,不仅形成了系统化的影视艺术作品,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解茶文化的平台与空间,这既有效推广了茶文化元素,同时也大大深化了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的价值内涵。实际上,在戏剧影视文学艺术应用茶文化素材时,其不仅是一种素材上的应用,更是能够从多方面来影响这一文学作品创作。比如,为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素材,能够弘扬相关积极价值理念。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茶文化与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之间的深度交流与融合,为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提供了重要载体与空间。事实上,在当前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传统文化茶叶承担了独特价值,将茶文化所具体诠释的理念以一种全面生动的方式,融入到当前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活动之中,这也实现了戏剧影视文学作品活动的空间拓展与内涵延伸。在这一具体融合的过程中,本质上改善了戏剧影视文学作品活动的内涵质量,同时也赋予了戏剧影视作品浓厚的艺术特征,创新了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内涵。实际上,戏剧影视作品是整个文化体系中重要的内容,所以,对于创作者说,掌握茶文化,理解茶文化中所诠释的精髓,本身就是创作“接地气”、“符合大众审美诉求”作品的关键要求。戏剧影视文学是一项包含多个层次、多个视角的文学体系,从其中所展示的价值理念,以及使用的素材特点看,无论各个群体的文化审美诉求,都能够从中得到满足。在文化环境日益完善的时代背景下,戏剧影视产业不断成熟。在实施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从创作要素到内涵理念的多方位提升。除了戏剧影视设计技术不断优化之外,该文学作品创作活动中,合理文化素材的选择与应用赋予了该文学作品的全新空间。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