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环境污染的启示集锦9篇

时间:2023-07-28 17:01:51

环境污染的启示

环境污染的启示范文1

山西由于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和支柱的产业结构,被称为“中国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和“新型的工业能源基地”。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同时,也出现的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甚至成为山西发展的一大痛殇。

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工作启动后,省环保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转型综改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牢牢树立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综改理念,将环保工作融入转型跨越发展大局,自觉将助推转型发展贯穿环保工作的全过程,以绿色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环保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倒逼作用,取得了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双赢效果。

探索适宜的环保新路,撬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环保部门不仅要做好环境综合管理、监管工作,还要立足服务发展、服务转型、服务民生的需要,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考虑环保工作,充分发挥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探索适合山西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恶化趋势,促进山西省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2011年,在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情况下,山西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烟尘和工业粉尘总量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1%,10个重点城市和93个县(市、区)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10.8个百分点,重度污染断面比例同比下降27.7个百分点,矿山生态修复率持续提高,农村连片整治区各项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此外,环保厅率先完成《山西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并与环保部协签订了《环境保护部 山西省人民政府 共同推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全面加强矿山生态恢复和农村环境保护,改革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各大环保标杆项目形成辐射效应

环保厅牢牢贯彻综改试验先行先试的思想,不等不靠,按照省政府指示和《行动方案》部署,统筹《山西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山西省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十二五”规划》和《山西省“绿色生态工程”实施方案》等工作要求,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亮点的原则,着力实施重大标杆项目,推进各项行动任务,形成辐射效应,全面带动其他转型综改工作。

山西省政府印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的意见》,制定《山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条件》和《山西省“十二五“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试行)》,严格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核定,严把新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关口,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存量削减、高比例置换的原则,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分门别类地提出了准则和规定;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了燃煤电厂烟气脱硝限期治理工作,率先实施了脱硝加价政策,强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和技术减排等减排重点工程。

山西省启动实施环保物联网工程和环保云计算中心,进行顶层设计,初步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完整、水平最先进的省级环保物联网应用体系,整合数据资源和计算硬件,实现资源共享。山西省已联网各种监控点位超过1万个,并开始在环境执法、排污收费、许可管理、总量减排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全面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组建省排污权交易中心,制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基准价格和资金使用管理、交易程序等政策;与兴业银行太原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制定了《山西省排污权抵押贷款暂行规定》,为企业开展污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在全国首家制定省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方案,启动了首批重点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

为了适应综改环保先行先试的要求,环保厅积极推进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储备机制,组建了专门服务综改试验工作的技术机构,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先后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开发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工业锅炉节能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广泛吸纳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学历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开拓创新,推进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

环境污染的启示范文2

关键词:高校化学教育;绿色化学;理念渗透

1高校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的必要性

如今环境污染问题严峻,但是各国的治理效果却并不理想。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必须找到环境污染的根源,只有灭杀其根源,才能真正地治理环境污染问题。而现在环境污染的根源,就是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量过大。那么,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量成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化工企业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对其进行关闭不仅会使国家的财政严重亏损,还将极大的不利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减少化学物质的排放方法,只能是化工企业加大技术改革,发展绿色化学。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人才,化学专业的学生更是化学技术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学习阶段就对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的理念,将会使学生在未来投身化学事业时铭记绿色化学的理念。学生心中以绿色化学作为准则,将会极大的推动绿色化学的发展,而绿色化学的发展,又将推动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立。因此,在高校化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仅将带动绿色化学的发展,还对治理环境污染大有好处。

2高校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方法

2.1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口头说教式教学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高校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时也是如此。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培养时,应该多运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多媒体辅助式教学。对于一些药品消耗大或易爆、操作不易控制或必须使用有毒有害试剂,但教学内容中必须要求掌握的实验,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仿真代替常规实验或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明显改善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实验创新氛围,杜绝或减少实验室污染的产生。如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实验,原电池的实验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不仅效果明显,而且也避免了药品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2.2启发式教学模式

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即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视频,由学生自己感悟。启发式教学可以向学生直观的表现绿色化学的必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总结能力。例如在学习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途径、成分及其危害,启发学生想象并设计出减少酸雨形成的方案及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二者呼应之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绿色化学的观念。除了视频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讨论化学污染的论坛推荐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在给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时,一定要保证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最好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扰。因为只有学生从心里认同,其才会实践于生活中。

2.3带领学生前往污染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向学生播放环境污染的相关视频,虽然是帮助学生建立绿色化学观念的好方法,但还是缺乏一定的直观性。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力带领学生前往污染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相较于视频,现实生活中的化学污染无疑更具直观性和震撼性。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明确发展绿色化学的必要性。当然,教师在带领学生出校考察时,一定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3总结

人类文明的每次进步,化学的作用都功不可没,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没有化学,就没有化肥、农药,农业就达不到今天的高度。没有化学,就没有各类新药,医学就达不到今天的高度。没有化学,就没有食盐、味精,食物也将索然无味。因此,化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宇宙航空,小到生活琐事,都离不开化学的身影。但是,有害的化学物质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例如臭氧层空洞,水资源污染等。绝对不能放弃化学,也不能任由有害的化学物质危害我们的家园。所以,只能大力发展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在保证正常的化学用途之外,还强调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在高校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不仅是帮助学生建立绿色化学观念,更是帮助学生提前明了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可谓一举两得。

环境污染的启示范文3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习方案

主办单位:********有限责任公司

协办单位:****环境保护局

          ****安全监督管理局

观 摩 团:****环境保护局、****安全监督管理局,市境内各相关危化品生产企业代表

宣传主题:“污染减排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限责任公司领导讲话(10:00—10:05)

市安全监督管理局领导讲话(10:05—10:10)

市环保局领导讲话(10:10—10:15)演练讲话并宣布演练开始

进入演练程序(10:15—11:00)

最后,            领导讲话

********有限责任公司“氯气泄漏”救授演练程序

时间

内         容

备  注

10:15

总指挥(      )作演练指示

10:20

值班人向当班调度报警(报告调度,库区发现氯气泄漏,XXXX进去察看)

10:22

自动报警启动,液氨喷淋装置启动,回收装置启动

10:24

值班人向调度报告事态进展情况,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撤离

10:25

调度向应急救援指挥办公室组长XX汇报,得到指示启动公司应急预案,XX要求各救授组长迅速赶赴现场,并要求通讯联系组长通知全体应急人员,并立即向市环保局、市安监局汇报

10:30

XX及各小组长赶到“应急室”听候指令(根据当时风标,设临时指挥部于上风口)

10:40

总指挥、技术员、各组成员全部赶至事故现场

医疗救护车、环境监察车、环境监测车、安监车到达指定位置

各组组长向指挥部报到,准备就绪,请指示

询情:XX向总指挥汇报

总指挥下令环境监测人员进行检测

1、询问知情人、侦察检测,确定警戒范围,划定污染区域

2、确立警戒范围。根据现场侦察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划出重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中心现场100米内为重危区,中心现场200米内为轻危区,中心现场500米范围以外为安全区,警戒区内不准无关人员进入

3、抢救和疏散人员。组织两个救援小组4人,一组2人携带强制送风呼吸器对氯气站中毒的工作人员进和救援,一组2人携带防毒面具对围困在锅炉房内工作人员进行救援。

4、转移与之反应的化学物品。组织2个疏散小组6人,对存放在氯气站附近和仓库内的有机物进行转移,以免遇到扩散出来的氯气与之反应,发生激烈反应,导致爆炸

5、稀释降毒。以泄漏点为中心,在储罐或容器周围设置水幕或喷雾水枪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

6、器个堵漏。利用所配备的器材,对氯气罐进行现场堵漏。

7、洗消。利用洗消器材在环保部门指导下,根据液氯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的具体情况,对受污染的物品和地面采取下列方法洗消:(1)化学消毒法。用氢氧化钠、氨水、碳酸氢钠等碱性物质溶液喷洒在染毒区域和受污染体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改变毒物性质;(2)物理消毒法。用吸附垫、活性炭等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吸附回收转移处理;对污染空气可用水驱动排烟机吹散降毒,也可对污染区暂时封闭,依靠自然条件,如日晒、雨淋、通风等使毒气消失;也可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

10:55

处置组汇报事故已得到控制

环境监测人员汇报监测结果(合格)

医疗组汇报人员救治

消防组准备清理现场,防止二次污染

总指挥通知危险解除,要求副总:

1、通知相关部门危险解决

2、成立事故调查组

3、成立抢修组

XX:宣布演练结束

环境污染的启示范文4

一、总体目标

健全环境空气重污染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形成统一高效、科学规范的指挥体系,信息共享、运作灵敏的防范体系,行动迅速、反应及时的处置体系,责任明确、配合密切的保障体系,实现决策科学化、指挥智能化、应对系统化、保障统筹化,有效解决环境空气重污染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预警与响应相结合。建立常规气象监测和环境空气监测预报合作机制,统筹预警环境气象,及时、科学布防应急响应对策,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环境空气重污染。

(二)坚持减灾与减排相结合。把保护受污染人群摆上突出位置,贯穿应急工作全程,尽量减轻健康损害;把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源和排放量作为根本措施,尽可能防范和化解环境空气重污染。

(三)坚持劝导与严管相结合。注重环境空气重污染危害常识普及和排污行为管理约束,既主动面向社会倡导防范污染损害的建议性措施,更加大环境违法问题查处力度,保证环境管理与为民服务都见成效。

(四)坚持政府主导与部门齐抓共管相结合。建立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应急办具体协调、市环保局牵头组织、区县(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共同解决环境空气重污染。

三、适用范围

环境空气重污染是指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200。本预案适用于应对哈尔滨市区环境空气重污染,所辖县(市)参照执行。

四、组织体系

在市政府领导下,建立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除承担日常制定政策、统筹协调、督办检查、解决难题外,负责组织应对环境空气重污染工作。

(一)联席会议组成。总召集人:市政府主管环境保护工作副市长。召集人:市环保局局长。会议成员:市政府办公厅(应急办)、市环保局、气象局、发改委、财政局、工信委、交通局、公安局、交管局、住房局、城管局、教育局、监察局、执法局、工商局、农委、建委、卫生局、新闻办、市政府法制办、各区县(市)政府分管负责人。各成员单位确定1名联络员负责工作联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应急工作综合协调,并组织实施本预案。

(二)成员单位应急职责分工。市政府办公厅(应急办):负责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工作的综合协调。市环保局:负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分析、研判和重污染预报预警、信息,组织重点企业落实环境空气重污染内部应急预案,监督检查并依法处理大气污染源违法排放行为。市气象局:负责与市环保局等部门建立环境空气重污染联合会商和服务响应机制,开展环境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与研究。市交通局:负责紧急增加公共交通运力,劝导市民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组织停运尾气超标公交营运车。市交管局:负责临时调整车辆限行范围、路段和时间,会同市环保局集中路检尾气不达标车辆。市住房局:负责组织供暖单位错时错峰起炉,压缩供暖燃煤量,加强供暖单位环境保护工作行业管理。市发改委:负责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两高”行业项目审批。市工信委:负责督导工业企业特别是重点工业企业降低生产负荷、停止或减少废气排放量大的工段生产。市农委:负责会同区县(市)政府落实秸秆禁烧应急工作方案。市城管局:负责组织区政府落实道路保洁应急预案,减少道路扬尘。市建委:负责控制建筑施工扬尘。市执法局:负责集中查处露天烧烤、垃圾焚烧等违法行为。市工商局:负责配合查处烧纸行为。市公安局:负责管控燃放烟花爆竹行为。市教育局:负责建立中小学校重污染天气响应机制,科学安排学生放假及课外活动,普及中小学生大气污染防治知识。市卫生局:负责组织预防大气污染导致的疾病,科学指导公众提高防护能力,及时提醒儿童、老年人和患有疾病等易感人群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市财政局:负责提供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工作资金保障。市法制办:负责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审核,依法对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市新闻办:负责指导协调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工作信息、新闻宣传,协调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做好报道和舆论引导、舆论监督。市监察局:负责严肃追究重大环境违法问题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区县(市)政府: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指挥落实应急措施。

(三)成立专家组。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组建环境空气重污染专家组,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保障。

五、分级预警

依据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实测与预报,并综合分析污染程度及持续时间,将环境空气重污染分为3个预警级别,由轻到重顺序依次为Ⅲ级、Ⅱ级、Ⅰ级,分别对应黄、橙、红色预警,红色为最高级别。

(一)Ⅲ级黄色预警。市区24小时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值达到201-300定为重度污染。当市区24小时实测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值达到重度污染程度,并预测未来持续48小时以上,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研判、审定,启动黄色预警。

(二)Ⅱ级橙色预警。市区24小时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值达到301-500定为严重污染。当市区24小时实测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值达到严重污染程度,并预测未来持续48小时以上,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研判、审核后,立即与市应急办沟通,并通报相关情况,2小时内报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审批,启动橙色预警,并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转市应急办备案。

(三)Ⅰ级红色预警。市区24小时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值达到500以上定为极重污染。当市区12小时实测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值达到极重污染程度,并预测未来持续12小时以上,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1小时内组织市环保局、气象局和专家组会商分析后,立即与市应急办沟通,并通报相关情况,1小时内报市大气污染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审核,再1小时内报市长审批,启动红色预警,并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转市应急办,由市应急办指导应急处置工作。

六、预警

(一)黄色预警。启动预警后,由市环保局公众网和市气象局气象用户平台2小时内向社会,并给予市民健康防护提醒,提示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脏病、肺病等易感人群暂停或减少户外活动,建议室外作业人员采取必要防护措施。

(二)橙色预警。启动预警后,由市新闻办组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30分钟内向社会预警信息和应急预案,并给予市民健康防护提醒和公益性建议提示。提醒: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脏病、肺病等易感人群暂停或减少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建议:市民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机动车尽量避免昼间加油。

(三)红色预警。启动预警后,由市新闻办组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30分钟内向社会预警信息和应急预案,并给予市民健康防护提醒和公益性建议提示。提醒: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脏病、肺病等易感人群暂停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建议:倡导公众节约用电;一般人群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暂停重大群众性户外运动赛事和露天大规模群众活动;不燃放烟花爆竹。

七、应急响应

(一)黄色预警应急响应。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做好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但不集中行动。

(二)橙色预警应急响应。市环保局、气象局加密监测,将监测结果及时报送市应急办,每8小时更新1次环境气象与重污染程度信息,并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同步向总召集人报告。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按照本预案和相关工作方案,及时组织落实各项应急措施,每天15时前向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情况,并固定夜间值班人员,保持通讯畅通,同时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前提下,按照职责采取下列措施:

1、立即纠正并严格依法处罚秸秆焚烧违法行为;

2、立即纠正并严格依法处罚垃圾焚烧违法行为;

3、立即纠正并严格依法处罚露天烧烤违法行为;

4、加大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范围,减少道路扬尘污染;

5、立即纠正并严格依法处罚煤堆、灰堆和物料堆未有效封闭行为;

6、要求供热单位确保供暖锅炉24小时低温连续作业;

7、确保排污单位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从重处理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行为;

8、要求施工单位停止建筑拆扒工程;

9、要求施工单位停止建筑工程土石方施工;

10、立即纠正并严格依法处罚燃放烟花爆竹行为;

11、增加公交运力;

12、立即纠正并严格依法处罚和问责供暖储煤、输送用煤(运灰渣)车辆未有效防尘行为;

(三)红色预警应急响应。在橙色预警响应基础上,由市环保局、气象局随时向市应急办报送信息,每2小时更新1次环境气象与重污染程度信息,并由市大气污染联席会议办公室同步向市长、有关副市长和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报告;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每8小时向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应对措施及进展情况;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或召集人最长每24小时召开1次联席会议,听取应急情况、研判污染趋势、部署任务措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增加4项强制性措施:

1、幼儿园、中小学停课;其中,前一日22时前预警并维持到22时后的,或者前一日22时后至当日6时前预警的,采取停课措施;当日6时后至上课前预警的,采取停课措施;当日上课后预警的,不停课,但停止户外课及户外活动,迟到、缺勤学生不作迟到或旷课处理,学校灵活安排教学进度。

八、预警解除和应急终止

经实测和预测研判,未来不满足预警条件时,由有权决定预警的部门2小时内解除预警或终止应急响应,并向社会。橙色和红色预警应急响应终止后,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总结应急措施落实情况,报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再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总结评估后,报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或市长。

九、经费保障

按照市政府有关处置应急情况的财政保障规定,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所需预警及应急经费,由本级财政预算资金安排解决。

十、预案管理

(一)演练培训。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年组织至少1次本预案联合演练和操作流程、岗位职责等培训。

环境污染的启示范文5

一、过去两年以来工作进展情况

20**年以来,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议》,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全力推进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减排目标超额完成,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生态建设实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两年来,市政府始终坚持将宣传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全面加强了全市领导干部、公务员和中青年后备干部教育;以“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为载体,以新闻媒体宣传为主阵地,围绕污染减排、“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和“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等工作开展大力宣传,并在市各中小学全面开设环境教育课程,进一步加强了对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实行了“重点排污企业法定代表人向社会公开承诺制、违法排污企业公开曝光制和作出公开检讨”的“三公开”制度。对群众关心的环境质量进行公告,不断扩大公众对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市民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使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以落实决议为牵引,深化组织推动实施。20**年,市政府以《决议》为依据,以生态市规划为基础,结合市政府五年主要工作安排,编制并下发了《慈溪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五年规划(20**-2011年)》。两年来,市政府将实施《慈溪生态市建设规划》、《慈溪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五年规划(20**—2011年)》和各年度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全面整合,通过每年层层签订《生态建设任务书》,切实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市级各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通过把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列入了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和《效益和谐新慈溪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慈溪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任务督查督办工作制度》及各年度的《慈溪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考核意见与考核评分标准》,有效开展了对各镇(街道)和市级有关部门年度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情况的跟踪督查,并就督查情况及时通报,进一步加大了考核力度,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稳步、有序开展,

(三)以循环经济为核心,调整产业布局结构。为从源头上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20**年,市政府实施“管理工程”,不断加强产业引导,持续优化三产结构。引导工业结构逐步从低加工度、低级化转向高加工度、高级化,产品结构从低技术、低附加值为主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提高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资源利用从低效、污染向高效、环保转变。重视节能降耗,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新建项目准入,制定了《慈溪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若干规定》,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认证,20**年新增清洁生产审核企业4家,新增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企业17家,走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之路,提高产业的竞争力。2008年,市政府进一步深化推进污染减排工作。通过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源头减排”,全面落实减排指标,2008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净削减219.89吨,比上年削减4.29%,二氧化硫净削减394吨,比上年削减5.8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最终数据以上级减排办核定为准)。在“结构减排”方面,慈溪杭州湾沿海49.5MW风电场建成投用,33台风力发电机并网试发电,预计可满足我市近四分之一居民的生活用电;在“工程减排”方面,实施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工程,25家企业完成脱硫设施改造,废水中水回用率提高到80%以上;完成宁波众茂杭州湾热电有限公司、金轮热电有限公司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外脱硫改造。在“监管减排”方面,35家重点排污企业接入污染物在线监监控系统,其中21家实现省、宁波、慈溪三级联网。四是以严格环保准入门槛为抓手;在“源头减排”方面,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环保审批前置制度,坚决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布局不合理的项目,全年共否决重污染或选址不合理项目110件。

(四)以污染整治为突破口,遏制环境污染势头。20**年,市政府组织开展了“百日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一是全面排摸了辖区内的污染源;二是部门联合执法,集中打击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违法行为;三是各镇(街道)向社会公开工作目标、主要对策及重点任务,依靠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20个镇、街道建立了共计3763人的“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志愿者队伍,并组织开展活动53次;四是加大了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镇级污水管网配套建设的力度;五是积极探索了农村环境污染整治长效机制,确保了农村环境持续有效的改善。此次行动,为掀起生态环境治理保护高潮打下良好的基础。2008年,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无证无照专项治理工作。共检查企业3100余家次,作出行政处罚233件,罚款567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257件,受法院委托对204家未履行环保处罚决定的单位实行强制执行,6名当事人被司法拘留,切实维护了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重污染行业整治实现了跨越式突破,杭州湾漂印染基地和电镀园区已建成投入运行,分散于全市各地的36家漂印染企业已进入漂印染基地,实现了集中供热和污水集中处理。13家集中整治的电镀企业已整合成5家,并全部完成搬迁,做到废水分质汇集、集中处理。宗汉、新浦铜熔炼污染整治工作已于2008年9月通过宁波市污染整治办的“摘帽”验收。开展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启动了横河镇相士地轴承企业油污染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广以水代油等技术开展油污染治理,基本完成全市51家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轴承企业的油污染专项整治。分批对全市小印花加工业进行有序取缔,全市共取缔小印花39家。继续加大了对废塑料行业的规范与打击力度,全市42家废塑料加工企业(户)被责令限期整改,14家污染严重的加工户被立案查处,全市五个重点镇(街道)的废塑料加工户己从3264户减少到2047户,减少了37.3%,案件由20**年的247件同比下降到152件,下降了38.5%。已编制完成《慈溪市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环境整治方案》,对废塑料行业的进一步治理作出了部署。目前,桥头镇废塑料再生利用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已启动实施,完成了原废塑料交易市场的规范化整治任务。饮用水源地上游污染整治工作扎实开展,启动梅湖水库上游污染综合整治,开展饮用水源上游5个村、5个单位生活污水治理,实施了12个村不同模式进行生活污水治理的试点项目。观海卫镇开展了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搬迁试点工作,匡堰镇、桥头镇已全面取缔上滩头片区内的餐饮业,基本完成了梅湖水库清淤工程,并启动了梅湖水库上游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市民喝上“放心水”。加强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整治,完成了5家镇级以上医疗单位的医疗废水整治工作,全市746家医疗单位均与宁波市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签订了定点回收合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任务,通过全市1000余名污染源普查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全市17290家污染源普查任务。环境调处能力全面提升。市环保局针对环境案件连年高发的严峻态势,努力改进和加强环境工作,积极畅通渠道、规范工作行为、创新调处方法,倡导环境查处“四不准”工作标准,即不准把矛盾上交、不准袖手旁观、不准督办不力、不准查而无果,努力化解集体和越级上访,全年共受理调处群众环境1983件,调处率达100%。

(五)以水环境保护等重点项目为支撑,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从20**年开始,市政府全力实施了“碧水”、“蓝天”、“绿色”、“清静”“四大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继续推进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北部污水处理厂工程进入设备调试阶段,东部污水处理厂工程累计完成90%工程量,东部、北部污水处理厂工程湿地进入招标程序;东部、西部地区集污干管及主干线泵站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乡镇管网工程C6包累计完成73%工程量,C7、C8包累计完成25%工程量。大力推进引水工程。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慈溪段全线贯通并具备通水条件,拓疏面宽80米的八塘横江17.6公里,完成投资9800万元,市域内形成较为完整的南北引水通道,具备接纳外来水条件;姚江引水配套工程已基本完成并通过试运行。扎实开展骨干河网建设。东部三塘横江、潮塘横江二期等拓疏工程有序推进,新二江、周家路江疏浚工程和周家路江至长岭江贯通工程全面完成。圆满完成镇村河道整治五年规划目标。2008年完成镇级河道整治及重点村三类河道整治102条、长178公里,累计完成镇级主干和二类河道整治335条、长684公里,完成重点村河道整治村297个;累计建成生态河道86条(段)、长222公里,宁波市级水环境整治示范村5个,新增沿河绿化60余万平方米。继续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市环卫作业中心和粪便处理中心建成投用,镇级粪便沼气处理中心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建设,东、中部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基本完成,管线铺设工程全面完成。

同时,有效开展了新一轮城河治理。20**年,按照“治理整体化、截污彻底化、两岸景观化、沿岸生态化、项目公司化、管理制度化”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力保城河水质不出现富营养化。湖里头江、纤绳路江综合治理工程正有序推进,中江河道疏浚工程通过竣工验收。2008年启动实施引水环通、城区河道疏浚、城区污水管网铺设、污染源整治、河道两岸违章整治等五大工程。引水环通工程方面,抓紧开展前期调研及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下姚江引水冲释城河引水调度》课题调研,制订城河河网水系引水配置环通工程方案,编制完成《慈溪市河道水体流动规划》;城区河道疏浚工程方面,周家路江北段及华陀殿江、三灶江等河道疏浚基本完成,宗汉街道范围内的西六灶江等三条Ш类河道疏浚全面完成,白沙路街道范围内Ⅱ、Ш类河道疏浚有序推进。中心城区集污管网工程全面完成,日处理能力3万吨/日的教场山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污染源整治工程方面,全面实施小印花、横河轴承油污染、漾山路江污染源、城区“五小”行业和原经济开发区二、三产业等“六大”整治工程。河道两岸违章整治工程方面,对虞波江-六灶江、华陀殿江-三灶江河道两岸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共完成拆违109户、面积15490平方米。

(六)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继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出台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与管理办法以及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加大对禁养、限养、非禁养区的管理与治理力度,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52家,完成限养区和非禁养区内15个畜禽养殖场生态化改造,新建畜牧小区5个,实施排泄物治理工程的慈龙畜业有限公司养猪场成为污染治理示范场。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启动农户标准三格式化粪池和污水的规范收集改造。建成公厕粪便集中处理中心10座,在建9座,总处理能力达到415吨/日,城区粪便处理中心建成投用。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关闭或搬迁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取缔保护区内餐饮经营点,完成梅湖水库清淤工程,开展饮用水源上游5个村、5个单位生活污水治理,启动梅湖水库上游污染综合整治。实施12个以整村或自然村推进并以不同模式进行生活污水治理的试点项目。扎实推进联镇带村建设新农村。在沿山线、中横线成片连线推进环境整治,新增宁波市级全面小康村6个,326个庭院整治示范村完成复评工作,预计新增环境整治村35个。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397亩;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基地建设。20**年,新建了3个万亩以上的大型绿色产业基地和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启动了绿色畜牧小区建设,基本完成了列入省“811”环境污染整治的11家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粪便无害化治理任务,。

(七)以生态创建为抓手,夯实全社会创建基础。20**年,申报全国环境优美镇2个、省级生态镇2个、宁波市级生态镇3个、宁波市级生态村34个、宁波环保模范(绿色)单位44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2008年,有4个镇创建申报省级生态镇,有3个镇、56个村申报创建宁波市级生态镇、村,配合上级部门对32家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创建单位和8所学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0个村编制了部级生态村创建规划。慈溪国际大酒店和慈吉小学力争创建部级绿色饭店和绿色学校,杭州湾大酒店荣获部级绿色饭店。2009年,稳步推进了“两创工作”,有效开展了“两创”指南手册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宣传手册的编写工作,并继续开展了抓“两创”工作生态建设典型示范项目工作,对“两创”典型示范项目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广泛收集项目,现已完成初稿。

(八)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建立完善各项保障措施。一是把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实施“审批”和“评优”中的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环境治理保护管理网络,完善环保机构内部配置,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了执法人员素质和技能。建立在线监测系统,提高监控自动化率,21家省控企业与省监控联网,与宁波市监控联网企业已达64家。分解落实总量控制目标责任,按时完成总量控制目标。二是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建立了环保部门牵头,工商、卫生、公安、供电、司法、监察等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环境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形成强大的执法合力,切实提高了环境执法效率。三是着力延伸经济手段,全面实施“绿色信贷”机制,将企业环境信用等级作为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从资金链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做到企业不环保银行不放贷,充分发挥了金融杠杆对环境保护的调控作用,在实践绿色信贷中谋求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

三、主要问题及剖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照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望,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突出表现在:一是生态宣传和环境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干部较狭隘地把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等同于环境卫生和环境整治,造成在工作上缺乏高度和全局整体意识,个别职能部门、镇街道参与力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工作不到位,造成本系统、本单位无生态建设亮点工程的支撑。二是局部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废弃矿山生态治理进展较缓、治理率低,废塑料回收加工污染、鞋业边角废料焚烧、部分河道水发黄、发黑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市域水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杭州湾新区和慈东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不配套现象突出,生态环境治理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三是慈溪经济快速发展给污染减排带来较大压力。考虑到经济发展产生的新增污染排放量,需要削减的污染物数量较大,污染物减排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四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现象较为普遍,水环境质量潜在的危害较为突出。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现象普遍,公厕“二次”污染严重,建筑垃圾随处倾倒现象突出。畜禽养殖禁养区关闭和污染整治不到位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五是环保队伍力量有待加强。市镇两级环保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环境执法力量、监管力量明显不足等等,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加以解决。

四、下步计划与措施

(一)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生态建设氛围。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视角、全方位的宣传,扎实开展生态理念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力求生态建设宣传教育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努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形成全市上下人人关注、支持和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一是继续推进“蓝天工程”。坚持从构建长效管理制度着手,加强对重点大气污染企业的整治,确保废气达标排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抓好重点企业的脱硫治理工作。积极推进油烟净化治理、建筑施工扬尘治理、城市道路二次扬尘治理和废弃物焚烧整治等工作,有效防治废气、恶臭污染,确保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大于300天。二是继续推进“碧水工程”。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更换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标志牌及警示标牌,按照“一规范、二取缔、三整治”部署要求,全面取缔保护区内排污口和污染源。继续推行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水环境污染企业监管,确保废水达标排放。进一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污水管网建设。着力推进城河治理,按计划推进曹娥江引水工程,做好引水通道大塘江入口等相关引水通道的整治工作,启动实施虞波江、漾山路江流域综合治理,有序轮疏清淤中心城区7条Ⅰ、Ⅱ河道,清淤整治15条Ш类河道,继续抓好引水环通流动和村级河道清淤疏浚及小流域治理工程,续建华胜路等10条污水管网铺设工程。三是继续推进“宁静工程”。重点对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进行集中整治和控制,着力改善区域声环境质量,交通干线噪声同比降低0.5分贝,为广大市民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四是继续推进“洁净工程”。加快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生活垃圾袋装收集、分类收集和密闭运输,加强建筑垃圾中转站监管和餐厨垃圾管理,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力争使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以上,确保危险废物零排放。五是继续推进青山绿地工程与绿色生态工程。加大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和“青山白化”治理力度,加强对生态市建设基础工程的统筹安排,力争在人均公绿、森林覆盖率、主要农(水)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等指标上有所突破,着力将一些重点项目建成生态精品亮点工程,提升区域环境质量,为2010年创建省级生态市打下良好基础。

六是扎实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城市的工作。切实抓好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做到组织、规划、目标、任务、资金、机制“六到位”。开展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在以点成线、多点成面上出成果。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作,完成饮用水源上游黄杨岙等8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抓好生态系列创建镇、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公厕粪便处理中心服务范围外的村庄公厕生态化改造,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环境污染的启示范文6

(一)编制目的

为规范和强化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预警、重污染天气应对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机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减少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和污染程度,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身体健康,编制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关于推进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办大气函﹝2018﹞875)、原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的函》(环办函〔2013〕50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鄂政发〔2018〕44号)、《湖北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预警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鄂政办发〔2019〕16号)、《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等法律法规和规定。

(三)定义

本预案所指的重污染天气,是指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aqi大于200,即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五级(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气污染。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阳新县范围内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

(五)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属地管理、统一领导,加强预警、提前响应,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六)预案体系

本预案是我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下级预案包括县政府相关部门实施方案和相关企业单位操作方案、秋冬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

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应包含本级政府相关部门重污染天气应对实施方案和相关企业单位操作方案、秋冬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

当国家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黄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时,本预案要服从国家区域性、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或黄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要求。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指挥和决策。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环保局局长担任副指挥长,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住建局、县城管执法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经信局、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教育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和湖泊局、县气象局、县供电公司、各镇(区)分管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县环保局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贯彻指挥部的指令和部署,组织重污染天气应对研判、会商以及相关信息和上报,督导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落实重污染天气职责分工,组建重污染天气督导检查组,指导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组织对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进行分析、总结,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管理有关工作,承担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指挥部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

(二)成员单位职责

1.县委宣传部负责预案的宣传工作,发挥媒体作用,加大对公众健康防护,建议性和强制性污染减排等措施的宣传力度;

督导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信息和新闻报道等工作;

引导公众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供公众的防范能力。

2.县发改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组织相关企业编制和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

协调预警或应急状态下的能源保障工作;

负责对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预案限产限排等措施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

3.县教育局负责组织指导幼儿园及学校落实停止户外活动、停课等应急响应措施,开展学生防护大气重污染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4.县经信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非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负责对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预案限产限排等措施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

5.县公安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机动车禁、限行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制定城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协同开展高污染排放车辆检查等其他大气污染防治执法工作。

6.县财政局负责做好重污染天气预警与应急工作所需县级经费保障;

保障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警、大气重污染应急所需资金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7.县环保局负责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统筹协调;

负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会同县气象局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预警建议,并根据指挥部办公室指令预警信息;督促制定重污染天气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执法检查方案,并督导落实;

加大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力度;

落实大气工业源“一厂一策”,实施应急减排清单式管理。

8.县住建局负责督导建筑工地、市政工程工地、拆迁工地、预拌混泥土企业、预拌砂浆企业、建筑工地及工程机械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9.县城管执法局负责加强城区道路清扫、冲洗作业;

加强渣土车运输扬尘污染监管和查处力度;

实施餐饮服务业油烟、露天烧烤、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等烟尘和恶臭污染、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烟尘污染,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城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

10.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督导矿山企业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11.县交通局负责开展城区违规运输车辆查处、加大公共交通运力应急保障力度,督导城区进出口道路、公路建设工程机械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大宗物料运输物流企业错峰运输管控方案并组织实施。

12.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制定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并组织落实;

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

13.县卫生健康局负责开展大气重污染防病知识宣传,组织、协调医疗机构做好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的诊疗和救治工作,及时处置应重污染天气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14.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商品煤质量监管,锅炉节能标准执行情况和锅炉生产、进口、销售环节环境保护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打击生产、销售非标车(船)用燃料等专项行动。

15.县水利和湖泊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水利工程施工场地及施工运输车辆的扬尘控制实施方案,并督导落实。

16.县供电公司负责管控企业用电量调度,积极配合政府部门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17.县气象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气象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及时提供重污染天气气象预报信息,与环保等部门联合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会商与,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各镇(区)对本辖区内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负全责,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体系,制订和完善本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降低人为活动对本辖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监测与预警

(一)监测

县环保局、县气象局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气象监测网络,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会商研判机制,重污染天气过程期间,每日对气象要素与污染成分聚合态势和aqi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提出、调整、解除预警建议,为预警、响应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预警

1.预警分级

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均值为指标,按连续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计算,以aqi>200持续天数作为各级别预警启动的基本条件。

重污染天气预警级别统一由低到高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三级,各级别分级标准为:

(1)Ⅲ级(黄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2)Ⅱ级(橙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并将持续3天(72小时)且出现aqi日均值>300的情况。

(3)Ⅰ级(红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并将持续4天(96小时)及以上且aqi日均值>300并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

或预测aqi日均值达到500。

坚持预防优先的原则,当预测未来24小时出现pm10均值浓度>150μg/m3、pm2.5均值浓度>75μg/m3、或臭氧(o3)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160μg/m3,且未达到黄色预警级别时,应加强公众健康防护信息提示,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临时管控措施或提前采取黄石预警响应措施。

因沙尘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参照生态环境部关于沙尘天气相关要求执行,不纳入应急预案范畴。

2.预警条件

当预测可能出现上述重污染天气条件时,应当按空气质量预报结果上限确定预警级别。

3.预警

达到县级预警条件或接到市级预警启动通知时,县指挥部办公室拟制《启动阳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建议》报指挥部审批。启动Ⅲ级(黄石预警)由指挥部指挥长批准,启动Ⅱ级(橙色预警)、Ⅰ级(红色预警)经指挥部同意后由县长批准。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本县的预警信息,通知各成员单位启动应急响应。

4.预警的调整与解除

当空气质量改善到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标准以下,且预测将持续36小时以上时,可以降低预警级别或解除预警,并提前信息。当监测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严重污染,且预测未来24小时内不会有明显改善时,应根据实际污染情况及时调整到相应级别的预警。

当预测发生前后两次重污染过程,且间隔时间未达到解除预警条件时,应按一次重污染过程计算,从高级别启动预警。预警调整、解除的主体及程序和预警信息相同。

四、应急响应

(一)预案启动。启动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后,即启动本预案。预案启动后,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和具体应急行动方案,迅速开展应急响应。

(二)分级响应。按照预警时确定的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当黄色预警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当橙色预警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当红色预警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当市级预警时,应当启动不低于市级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已启动红色预警时,仍执行Ⅰ级应急响应。

(三)响应措施。预警信息后,县指挥部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相关企业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并采取相应级别的响应措施。

1.预警Ⅲ级(黄色)响应

(1)健康防护措施。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尽量停留在室内,暂停户外活动;

一般人群减少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开窗通风时间。室外作业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2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1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限行管制。

2.预警Ⅱ级(橙色)响应

(1)健康防护提醒措施。提醒儿童、老年人和病人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

一般人群避免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并加强防护。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暂停露天大规模群众活动。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3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2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禁行管制。中小学和幼托机构一律禁止室外体育课及户外活动。

3.预警i级(红色)响应

(1)健康防护提醒措施。儿童、老年人和病人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避免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并加强防护。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暂停露天大规模群众活动。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4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3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禁行管制。中小学和幼托机构一律禁止室外体育课及户外活动。

五、信息公开

1.信息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内容应包括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重污染天气可能持续的时间、潜在的危害及防范建议、应急工作进展情况等。

2.信息公开形式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等媒体以信息、科普宣传、情况通报、专家访谈等形式向社会公布。

3.信息公开组织

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宣传部门负责新闻宣传和舆情引导处置。

4.信息报告

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应当及时将本辖区内重污染天气黄色及以上级别预警的启动、级别调整和解除情况每日通过网络或传真按时上报。内容包括发生重污染天气城市的预警启动时间、级别、主要污染物、采取的应急措施、预警信息情况等内容。

5.响应终止

预警解除即响应终止。响应终止由市级指挥部办公室下达指令,县政府根据指令,结合当地重污染天气实际下达本级响应终止指令。

六、总结评估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相关企业应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过程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应急响应终止后3个工作日内,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将应急措施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报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建议报县人民政府和市级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当发生大范围区域大气重度或严重污染时,在县大气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督导下,各相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主动、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促进本地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确保环境安全。

(二)物资保障。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储备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应急仪器、车辆和防护器材等常备应急救援物资,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应急响应时所需物资的调用、采购、储备、管理,遵循“服从调动、服务大局”的原则,保证应急救援的需求。

(三)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和完善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系统,各成员单位应明确应急负责人和联络员,确保通信联络畅通。

(四)监督与考核。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预警响应不力、履职缺位,失职、渎职等行为依归追责。

环境污染的启示范文7

第一节*-*年环境监测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建立、启动*碧海行动计划的环境监测程序,完成监测站位的优化调整;

监控陆域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情况;评价陆域入境河流、重点陆域污染源入海河口、海上污染源以及入海通量控制断面的水质状况,初步掌握可控入海点源与非点源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开展海洋环境质量与趋势监测和*海岸带生态监测的试点工作;

根据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要求,进行特别专项的监测试点工作;

评估已有的环境监测条件和数据资源可利用程度,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调查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近期效果;

实现主要入海点源的水质自动监测。

二、行动计划

(一)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

参照相关的法规、标准和监测方法,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该规范应确定不同类型站位的监测项目、采样分析方法和监测频率(见表8-1),并且作为各省市和部门实施环境监测计划的技术依据。

(二)优化监测站位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污染源排污状况、*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准确地评估*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效果,按照*碧海行动计划确定的环境功能区、污染控制带、污染控制区和控制单元的要求,结合环境监测行动的实际经验,在2002年底前完成环境监测站点优化布设工作。布设四类环境监测站点的数量见表8-2。

表8-1*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主要内容

优化布设*碧海行动的环境监测站位的基本原则是:着眼于全*,充分利用已有站位,统筹全局,全面调整,合理布设;在重点海域、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重点城市毗邻海域、重点港口和交通密集水道等特殊水域,本着内密外疏的原则,合理布设和优化环境监测站点;以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为基础,以全面掌握各类环境功能区水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确定监测站位;对石油平台生产区、海产品养殖区、海上船舶集中作业停靠区周围海域布设监测站位,以掌握这些生产运输活动对海域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本着环境和经济的最优组合的原则优化布设监测站位,包括将不同类型的站位设置在同一位置上。

(三)启动监测程序

按照监测规范的要求,从*年起,在所涉及的站位启动监测程序,及时汇总数据和总结经验,并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反映至有关部门。在2002年底前完成监测程序的调整。

(四)陆域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控

对十三市重点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实行监督控制监测。

注:1)海洋环境监测断面需要根据*的海洋动力学条件另行确定。

2)除了鱼类及水产资源按各省市所辖鱼类产卵场计外,其他生态环境质量按十三个城市计。

3)特别专项监测站位根据监测对象出现位置随机确定。

(五)*海上污染源污水排放达标监测

对海上船舶及其相关作业和石油平台的污水排放进行监督控制监测。

(六)全面开展陆、海环境状况检查监测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和环*十三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现状,在目前例行环境监测的基础上,从*年起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和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18个混合区进行陆、海环境监测。陆源监测指标为氮、磷、COD、石油类、特异污染物、流量;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监测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铅、六价铬、镉、砷、汞、氰化物等(见表8-3)。

(七)开展其他类型环境监测的试点工作

在海洋环境质量与趋势预测、*海岸带生态和特别专项站位中,开展环境监测试点工作,以期积累资料和探索工作经验。试点工作包括建立环境条件指标、生物种群指标、生物量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等多指标的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试点工作。

(八)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在充分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的基础上,重点根据以下情景确定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方案:

新及补充普遍落后、老化、已不能完全满足*碧海行动计划对环境监测要求的海洋专用监测仪器设备。前期重点是更新和补充采样设备、实验室化学分析仪器设备和监测信息传输系统。

补充新增监测方法所需的工作条件,譬如在陆域和海域监测中应用的遥感技术、进行海洋大气沉降测量、以及建立地面自动监测站等。

加强对*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特别要加强对赤潮的监测能力。

将卫星遥感技术引入环境监测行动计划。在全国环境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碧海行动的实际需求进行完善和补充,建成基于GIS的*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

(九)*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本阶段要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为*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分析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变化规律,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十)监测达标后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

继续监测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等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结合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确定排污与海洋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十一)在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逐步做到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陆源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有必要对重要点源实施连续监视、监控。*年前,在主要河流入海口(辽河、大辽河、大凌河、滦河、海河、黄河和小清河的入海河口7处)和重要点源入海口(有关直排口、混排口和市政下水口10处)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工作,共设置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同时开展监测对比试验研究。

(十二)建立*生态监测网,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工作

建立*生态监测网,并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十三)加强对赤潮、溢油等突发性环境灾害的应急专项监测工作

加强赤潮、溢油等环境灾害的高发区及潜在危险区的监测管理工作,充实应急专项监测工作的人员,增加经费,适当安排应急监测演练。

第二节*-2010年环境监测行动规划

一、行动目标

评估*碧海行动的近期、中期实施效果;

初步分析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分析海洋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

二、行动规划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的监测站点进行水质连续监测,评估*碧海行动的中期实施效果。

(二)继续实施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进行年度监测。

(三)开展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和试点工作

从*年开始启动*非点源(包括海水养殖)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运用遥感与GIS等新技术,建立非点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在环*的十三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2-3个典型区域进行示范监测研究。

(四)建成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的基础上,再建30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其中,河流入海口10个,重要陆源入海口20个。

(五)启动*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

配合*碧海行动计划实施的需要,启动*的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工作。

(六)开展*生态监测

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全面开展定期、连续的生态监测工作。为全面、客观地反映*碧海行动实施效果和*生态系统恢复状况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七)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

为全面了解*碧海行动的近期实施效果,适时调整治理措施,在多年例行环境监测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制定“*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于*年实施。

(八)开展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水质预测、预报研究

在环境例行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和*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以非保守物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水质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行入海河流排放状况,特别是非点源排放状况和水产养殖排放频率估算,掌握非点源污染物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实现由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转轨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2011-2015年环境监测行动纲要

一、行动目标

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实施*碧海行动的中、后期效果;

基本掌握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初步实现*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

二、行动规划纲要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水质变化规律,评估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后期效果,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二)继续进行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按年度进行监测。

(三)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

在2010年非点源监测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环*十三市实现非点源例行监测。

(四)建成河流和各类陆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2010年实现建成4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所有入海河口、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质自动监测。

(五)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系统

针对环境事故及环境灾害多发区的监控需要,建成相应的预测和预报系统,并且投入监视运行。

(六)进行*碧海行动环境的再次综合调查

(七)为进一步开展*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全面反映和评估实施*碧海行动的中期效果,制定“第二次*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在充分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的基础上,重点根据以下情景确定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方案:

更新及补充普遍落后、老化、已不能完全满足*碧海行动计划对环境监测要求的海洋专用监测仪器设备。前期重点是更新和补充采样设备、实验室化学分析仪器设备和监测信息传输系统。

补充新增监测方法所需的工作条件,譬如在陆域和海域监测中应用的遥感技术、进行海洋大气沉降测量、以及建立地面自动监测站等。

加强对*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特别要加强对赤潮的监测能力。

将卫星遥感技术引入环境监测行动计划。在全国环境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碧海行动的实际需求进行完善和补充,建成基于GIS的*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

(八)*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本阶段要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为*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分析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变化规律,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九)监测达标后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

继续监测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等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结合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确定排污与海洋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十)在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逐步做到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陆源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有必要对重要点源实施连续监视、监控。*年前,在主要河流入海口(辽河、大辽河、大凌河、滦河、海河、黄河和小清河的入海河口7处)和重要点源入海口(有关直排口、混排口和市政下水口10处)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工作,共设置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同时开展监测对比试验研究。

(十一)建立*生态监测网,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工作

建立*生态监测网,并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十二)加强对赤潮、溢油等突发性环境灾害的应急专项监测工作

加强赤潮、溢油等环境灾害的高发区及潜在危险区的监测管理工作,充实应急专项监测工作的人员,增加经费,适当安排应急监测演练。

第四节*-2010年环境监测行动规划

一、行动目标

评估*碧海行动的近期、中期实施效果;

初步分析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分析海洋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

二、行动规划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的监测站点进行水质连续监测,评估*碧海行动的中期实施效果。

(二)继续实施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进行年度监测。

(三)开展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和试点工作

从*年开始启动*非点源(包括海水养殖)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运用遥感与GIS等新技术,建立非点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在环*的十三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2-3个典型区域进行示范监测研究。

(四)建成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的基础上,再建30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其中,河流入海口10个,重要陆源入海口20个。

(五)启动*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

配合*碧海行动计划实施的需要,启动*的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工作。

(六)开展*生态监测

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全面开展定期、连续的生态监测工作。为全面、客观地反映*碧海行动实施效果和*生态系统恢复状况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七)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

为全面了解*碧海行动的近期实施效果,适时调整治理措施,在多年例行环境监测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制定“*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于*年实施。

(八)开展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水质预测、预报研究

在环境例行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和*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以非保守物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水质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行入海河流排放状况,特别是非点源排放状况和水产养殖排放频率估算,掌握非点源污染物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实现由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转轨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节2011-2015年环境监测行动纲要

一、行动目标

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实施*碧海行动的中、后期效果;

基本掌握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初步实现*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

二、行动规划纲要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水质变化规律,评估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后期效果,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二)继续进行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按年度进行监测。

(三)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

在2010年非点源监测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环*十三市实现非点源例行监测。

(四)建成河流和各类陆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2010年实现建成4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所有入海河口、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质自动监测。

(五)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系统

针对环境事故及环境灾害多发区的监控需要,建成相应的预测和预报系统,并且投入监视运行。

环境污染的启示范文8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强化理论学习,开展中心组学习n次,对学习滞后的党员开展谈话提醒xx人次。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召开支委会x次、党员大会x次,开展党课x次、固定党日活动x次。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管理,加强阵地建设和网络舆情处理,党组会专题研究分析意识形态工作x次。强化遵规守纪,班子带头查找廉政风险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

 

(二)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复核验收迎检。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依托x良好生态环境本底,推进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借助医院、科研院校等专家技术力量,系统谋划“环境+健康”发展模式,启动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编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立长效联合宣传模式,开展线上+线下“双渠道”主题宣传xx余次,强化政务新媒体管理,官方微博被评为x省十大生态环境系统微博。

 

(三)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年度行动方案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控方案,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开展扬尘问题无人机航拍暗访,及时通报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打造大气治理示范项目,指导砖瓦窑企业打造绿色生产示范企业(隧道窑)标杆。强化夏季臭氧防控,加强VOCs排放企业和汽修行业监管,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检查,联合开展柴油货车尾气检测,共抽检柴油货车xxx余辆。x-x月,xPMxx浓度为xx.x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xx.x%),PMx.x浓度为xx.x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xx.x%),优良天数为xxx天(同比增加x天)。

 

(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摸底调查x河、临溪河以及两岸x公里范围的入河排污口,建立排污口名录,排查出疑似入河排污口xx个。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强化鱼塘养殖尾水排放管控,积极探索鱼塘尾水治理技术,打造健康养殖示范点x个。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建立问题台账和风险隐患清单,排查出环境问题x个、风险隐患x个。深化区域联防联控,加强蒲名两地人大常委员会监督指导,强化跨区域环境联合检查,查处影响x饮用水源安全的环境违法案件x件。x-x月,长滩湖、五星断面水质同比改善,由Ⅳ类改善Ⅲ类。

 

(五)打好土壤和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重点土壤污染企业监管,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启动x家加油站搬迁地块土壤调查,完成农田灌溉用水小春水质监测,有序推进华福润滑油厂废旧场地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拟申报“千村示范”行政村农xx个,包装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x个;制定《x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加强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六)加强环境管理和服务。推进“放管服”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承诺制审批,承诺制审批项目xx个。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践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指导x家受到处罚企业完成信用修复。严格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xx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减少监督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立案调查环境违法案件x件,下达处罚决定金额xx.xx万元。妥善处理环境信访投诉xx件,有效处置率xxx%。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新增小型空气标准监测站x个、省控水质监测自动站x个。

 

(七)做好迎接生态环境督察准备。推进第一轮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央督反馈xx项整改任务已完成整改销号xx项。制定问题整改任务清单,对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河长制管理、水产养殖污染等xx个方面问题开展整治。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排查整治,排查发现问题xx个,已整改xx个。做好省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迎检准备工作,制定工作方案、落实组织机构。

 

(八)做好疫情常态化管控。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制定疫情期间环境应急监测、医疗废物管理、水环境管理、安全生产指导服务等具体工作方案,加强饮用水水质监测和医疗废物监管。疫情期间成立党员先锋队和疫情防控小组,全局党员xx小时值守,xx人次参与成雅高速石象湖服务区卡点和包保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修订《x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x县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企业应急管理指导。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开展重点领域环境问题整改。全力抓好央督反馈意见涉及x县问题整改,严格落实《x县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沱江流域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抓好长江经济带环境问题集中排查整治和饮用水源地专项排查整治,实施整改调度和销号管理,加强督查督导力度,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做好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迎检准备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及时将整改任务分解到相关责任部门,全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二)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夏季臭氧及前体物防控力度,开展农业大气污染源分析研究,促进VOCs和NOx协同减排,加强臭氧污染预测,提前加大管控力度,减轻臭氧污染。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工地、道路扬尘管控,明确各类交通、建设、拆迁项目的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综合施策加大对运渣车的管控力度。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提升污染天气应对能力,进一步健全环保与气象部门每日会商制度,提升大气污染形势的预测预判能力,加强部门和镇(街道)联动,及时处置突发污染情况。

 

(三)深化水污染防治。进一步压紧压实基层河长责任,拓宽巡查覆盖面,把“责任田”走深走细走实,把问题发现在基层,矛盾解决在一线。全面做好畜禽粪污污染管控,严禁粪污漫灌农作物或直排。强化鱼塘养殖尾水排放管控,严格落实鱼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申报制度,督促养鱼户签订承诺书,落实排污主体责任,积极探索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进一步加强每月断面水质管控,通过印发水质管控通知、工作函、温馨提示,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主动性,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市控考核断面水质每月达标。

 

(四)深化土壤污染防治。贯彻执行《土壤污染防治法》,组织x家市控土壤污染防治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开展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监测、监督检查。实施《x县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有序推进华福润滑油厂废旧场地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强化区域内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迎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复核为重点,督促和指导县级各部门做好复核迎检工作。加强生态文明载体建设和宣传教育,持续做好环境友好型学校创建工作。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践行“环境+健康”发展模式,编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启动x县“十四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探索建立统领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的系统规划。

 

环境污染的启示范文9

一、台湾自然生态环境保育的历程

台湾开始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育应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算起。之此前的20多年,台湾工业和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空气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民众怨声载道。至20世纪80年代初,层出不穷的环境自力救济事件、生态保育运动此起彼伏。通过研究发现,对台湾自然生态环境保育历程进行阶段划分的文献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彭国栋先生的观点。彭国栋依据对野生动物保育、野生植物及森林保育、自然保护区、综合性保育措施等四项因素的全面考察,将台湾自然生态保育的历程分为台湾开发先期(1895年以前)、日据时期(1895―1945年)、保育黑暗期(1946―1970年)、保育启蒙期(1971―1980年)、保育萌芽期(1981―1990年)、保育成长期(1991年以后)等六个阶段。但他未能深入探讨台湾自然生态环境保育阶段转型的经济社会根源。笔者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自然生态环境保育由三股力量交织推动。一是由经济发展为中心走向经济发展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虽然这一转变是迫于环境严重污染的现实和选票的考量。1950年以来,台湾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采取的是“开发使用,以利民生”的原则,其中山坡地与河流地的利用是重点,执政当局的施政重点在有关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速推行农地重划、开发东部和海埔新生地以及开发山地农牧等。对野生动物也是采取捕猎而不是保护的做法,穿山甲、海龟、蝴蝶等捕猎作为食补药材或制作标本外销赚取外汇。为追求经济增长,台湾当局采取经济发展优先的政策,忽视自然生态保育,虽颁布了相关生态环境保育的法规政策,但在执行中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从而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如台湾当局“在东西横贯公路兴建完成后,为安置荣民,辅导其从事农垦,开发横贯公路沿线农业,栽培温带水果。当时砍树种植果树、茶叶或高山蔬菜等高价值经济作物,不仅不会被惩罚还受到奖励。因此,原可以保水蓄水、育土护土的森林,被高经济价值的浅根作物给取代,且坡地种植作物所施的农药和肥料,也在大雨过后流人下游水库,造成水源污染。”二是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与环保运动的推动。上世纪70年代,台湾加速工业化,中小企业及工厂林立,工矿废水与废气排放,导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民众生活。以台湾的河流污染为例,严重污染的河段比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0年一直维持在10.3-13.4%之间,多氯联苯中毒事件、蛤蜊暴毙事件、西施舌中毒案、绿牡蛎中毒事件等污染事件不断出现。经济与环保的对立与纠葛在台湾社会从未停息,环境保护的自力救济运动兴起,直接迫使执政当局不得不改变为经济发展而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为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走上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的发展路子。三是环保力量的介入与推动。从台湾生态保育的实践看,台湾一些有关生态保育法规的制定得益于环保力量的介入与推动。最有影响的例子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环保组织批评台湾从事犀牛角与象牙非法国际贸易,引起华盛顿公约组织的关注,导致1994-1996年间美国依据培利修正案,对台湾实施相关野生动物货品(如珊瑚等)的贸易制裁。该事件直接促使台湾重新全面修订“野生动物保育法”,特别是加强在动物制品方面的管制工作,并成立野生动物保育小组。以上三股力量推动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兼顾环保的政策实施,并把生态保育列入施政重要目标加以落实。

经过20多年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环境保育,台湾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了较为明显改善。台湾50条重要河流生态环境有了较好恢复,水质得到较大改善。河流污染程度由1993年未(稍)受污染61.1%、轻度污染13.9%、中度污染12.1%、严重污染12.9%,改善为2009年未(稍)受污染67.2%、轻度污染8.1%、中度污染18.9%、严重污染5.9%水平。根据2008-2009年“淡水河系生态指标及生物指标分析”计划中的淡水河系鱼类调查,共记录40科90种鱼类显示,洄游型日本秃头鲨、眼斑厚唇鲨以及消失多年的翘嘴红舶再次出现于河系中下游,显示淡水河水质正在明显改善中。列入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特殊保护区域的地区生态破坏现象基本得到控制,生态复育良好,生物多样化重新恢复正常。

二、台湾自然生态环境保育的经验

首先是制订和完善相关自然生态环境保育的政策法规。到目前为止,台湾颁布实施的涉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有“台湾地区环境保护方案”、“废弃物清理法”、“动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估法”、“野生动物保育法”、“环境基本法”等等相关的政策法规十几部。

其次是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源头污染治理。台湾从1953年实施第一期经济建设计划至2009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7.5%,大力推进了工业化的进程,使原来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变为以工业为主。1951年产业结构(占GDP比重)中,农业为32.3%、工业为21.3%、服务业为46.4%,到1980年农业为7.7%、工业为45.7%、服务业为46.6%。由于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威胁民众的生活品质,各种环境自济运动此起彼伏。台湾当局被迫采取兼顾环保的经济发展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源头污染减量。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两大、两高、两低”(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效果大、技术层次高、附加价值高、污染程度低、耗能系数低)产业发展,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同时鼓励海外投资。20世纪90年代,由于岛内土地成本、劳工工资上涨,特别是环保抗争运动,使传统的劳动力密集且污染较重的产业要么关、停、并、转,要么纷纷向大陆和东南亚地区转移。到2009年,台湾产业结构演变为农业为1.5%、工业为29.9%、服务业为68.6%。鼓励农业向休闲、有机、生态等可持续农业发展,推广有机肥与生物肥料,重视农业环境保护,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达到提升农业产品创新服务与品质安全,又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复育的目的。

注重源头污染减量是减少污染源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台湾在围绕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比如加强河流污染整治,兴建排水节流管及截流站、污水处理厂等相关污水净化工程,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易造成河流生态污染的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后排放。早在1988年就制订“污水下水道发

展方案”,加速污水下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台湾“行政院环境保护署”将2002年定为河流整治年,确定9条河流为重点整治对象,2003年起逐渐扩大整治范围至高屏溪、二仁溪、浊水溪、淡水河等13条流域面积大、_r业与人口密集的河流。目前已进入“污水下水道第四期建设计划”(2009―2014年),预算6年投入2047.28亿元新台币(下同)。截至2009年底,污水下水道用户接管普及率为22.58%,其北市96.69%,高雄市55.95%,全台湾污水处理率为47.79%。同时,加强工业区下水道系统管理和稽查,提升污水厂运转效率。

第三是综合运用法律、行政与经济手段。20世纪后期,台湾建立了许多制度化的涉及环境污染的冲突解决机制,如设立环保警察、建立公害纠纷处理机制、并与司法部门联合建立公害纠纷处理、赔偿及侦审机制、各县市推广宣传“环境保护协定”等。同时,相关部门在处理项目设立与涉及影响环境的决策时,其角色和做法也由早期的“救火队”、打击镇压环保抗争行为的封闭的、冲突与对抗环保治理方式,向邀请专家学者、环保团体和地方社区民众参与协同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开放式、和谐治理模式转变。通过实施“土地复育策略方案暨行动计划”,对违法滥垦滥伐滥建地区,收回土地废耕还林,以加强国土复育与治山防洪,保障自然生态环境复育。2002年起在台湾各流域推动成立“水环境守望襄助巡守队”,至2009年度全台湾共成立322支巡守队。在采取行政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台湾还采取租税等经济手段逐步调整水资源、能源等资源品的价格,以反映其真实成本。如台湾于1995年7月1日开征空气污染防治费。2001年11月开征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费,共涉及6大类125种化学物质,仅2009年就征收6.29多亿元。鼓励企业投资环保设备与技术,如符合工厂管理规定的制造业为防治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用途,进口的机器、仪器设备及零部件可享受免税等等。

为鼓励植树造林、修补山坡地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景观建设,台湾多次推出造林奖励政策。如1983年私有林地的造林奖励金为1200元/公顷;1991年上升为3.2万元/公顷(6年)、私有农牧用地转作造林的奖励金为13万元-32万元/公顷(6年);2002年对私有农牧用地的造林奖励金为第1年10万元/公顷,第2-6年3万元/公顷,第7-20年2万元/公顷,如休耕直接给付每期2.7万元;对公有林租地的造林奖励金为第1年10万元/公顷,第2-6年3万元/公顷,第7-20年1万元/公顷,如休耕直接给付每期2.7万元;2002年台湾开始推动平地景观造林计划,至2008年完成平地造林新植及林园绿化面积11626公顷,有效改善了台湾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四是设立特殊保护区域。为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台湾先后在环境敏感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生态保育特殊保护区域。至2009年止,共有各类保护区85个,总面积达1089234公顷,其中陆域面积为685821公顷,海域面积为403413公顷。特殊保护区域陆域面积占到台湾陆域总面积的18.95%,其中:自然保护区20个,总面积64654公顷;野生动物保护区17个,总面积25828公顷;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34个,总面积324669公顷;自然保护区6个,总面积21171公顷。各类自然保育特殊保护区域的设立,严格限制资源利用与开发,有限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对台湾森林、山坡地保育、水源区保育、水土保持、生动多样性保护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是环保组织和环保运动的推动作用。1980-1990年间,台湾面临政治上最重要的转型期,民间社会运动兴起,其中环保团体的监督与行动,对环境施政形成了持续、重大的压力。1981至1986年台湾发生公害事件约108件,1982年开始,台湾环保抗争运动兴起,至1988年间发生自力救济运动1516次,民众以体制外的自力救济方式来争取或改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免遭污染和破产。㈣1987年,台湾终止了“动员戡乱时期”,解除报禁、,环保诉求的顾忌彻底消除,民众的环保行为掀起高潮,据1993年“环保署”的统计资料,污染的陈情案件高达29805件,噪音污染20328件。环保运动由环境污染向生态保育等多元化发展,截止2009年,台湾经批准设立的环保财团法人约150个左右、环保NGO约300个左右。民间团体环保组织在环保运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推动环保、监督环境执法、强化企业环境责任、环境宣传教育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是广泛开展环境教育,不断提升全民环保素养。环境治理与生态保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是重视环境教育。制订和完善环境教育的法规、政策,主要包括“环境政策纲领”(1987年)、“环境教育概念纲领草案”(1989年)、“教育部环境教育要项”(1990年)、“迈向二十一世纪永续发展的环境教育行动策略”(1998至2004年)、“加强学校环境教育三年实施计划”、“环境教育法”(2010年)等。注重建构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既重视推动各级学校环境教育,又积极推动社会环境教育。运用正规中小学校和民间环保组织、环境志(义)工等多元化途径,广泛开展环境保育教育,提升公民生态环境保育的意识和环保素养。鼓励社区民众参与集水区保育、河流保育、湿地保护、海岸保育、生物多样性保育、环境绿化等生态保育活动,学习生态知识,提升环保素养。2011年6月,台湾实施“环境教育法”,规定各机关、公营事业机构、高中以下学校等职员及学生,每年都须接受4小时以上的环境教育课程,为进一步行政规范化推广全民环境教育并取得成效提供了制度化的政策与法律保障。

三、启示

启示一:要立法,更要重视执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制定、颁布、实施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约有60多项,但从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状况看,执行效果不理想。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是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在一些地方没有严格地执行。应该说,大陆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现在需要做的是对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法律法规“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启示二: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

目前大陆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上,仍然习惯于采取行政命令手段、大规模运动的方式。如在治理“三河三湖两区一市一海”污染的工作中,当地政府就是采取典型的行政命令手段、大规模运动式方式,关闭大量严重污染企业,投资总额超过180亿美元,但是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效果不理想、不稳定。要有效利用排污收费、环境补偿费、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使守法成本和收益远远超出违法成本和收益,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标。

启示三:要重视环境教育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