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制造业发展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7-28 17:01:56

制造业发展分析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1

本文经过剖析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特征,并与海内外装备制造业进行了类比分析,拟定了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和详细措施。同时针对其在发展过程中表露出来的一系列的问题,经过各方面的讨论与协商,多位专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SWOT分析;对策与建议

一、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全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及占全国比重相对较低

尽管这些年来山西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一直以较快速度增长,但是它的总量却不高,相比起中部其他省份工业产值全国占比来讲,山西全国占比始终低于0.5%。比如2011年,山西工业总产值1106.02亿元,全国工业占比为0.5%,而在其他中部五省中,江西省全国占比最低为1.2%,而全国占比最高的是湖北省,高达3.1%。在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这中部六省中,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处于弱势地位,其工业总产值比其他省份都要低很多,全国占比一直没有超过1%。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高度认识。

2.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及占规上工业比重较小

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及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较小。以2012年为例,山西工业增加值为321.3亿元,较2011年来说,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相对其他中部五省,全省占规上工业比重仅为5.4%,比其他省份要低很多。

(二)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1.煤炭产业占全省工业产业比重较大

煤炭资源在山西省十分丰富,过年来,煤炭产业一直起到支柱性产业的作用,而山西省的很多经济部门都和煤炭产业相关,煤炭产业对山西省的经济影响十分的重要。

近年来,虽然山西省委省政府响应国务院的号召,积极执行批复的各种文件进行资源、产业转型发展,但是由于煤炭产业无论从盈利能力还是销售收入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这种境况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改变,这就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致使其在全省工业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居下不上。

2.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山西省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来讲总体落后,这不仅使得山西本地高校毕业生不愿留在当地发展,而且还造成难以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的窘境。各方面的影响使得山西省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难以形成较大的行业技术主导劝,在很多关键领域技术发展达不到发达省份的标准,不能掌握关键性技术,无法形成自主的产业能力。

二、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式分析-SWOT分析

(一)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优势

1.产业基础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中,山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和产品,各类资源整合已经步入正轨。如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晋西集团、经纬纺机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装备制造业为山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行业。

2.资源类产品的供给

山西省是一个资源和能源大省,大家都知道,资源产品一直是山西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的性质。如原煤产量排名在全国靠前,发电量、粗钢产量也都位列全国前八名。而目前从全国来看,资源类产品的供给紧张,工业品的价格也一直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资源优势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二)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劣势

1.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

尽管山西装备制造业起步比较早,然而在整个中国这个大环境中,其他省份的现在产业也飞速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山西在全国的领军地位开始动摇,其在全省的工业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开始下滑。虽然近年来山西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业务收入已达到数百亿元人民币,但比例在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与发达省份相比,山西的整体尺寸较小的。

同时,山西的装备制造业还有产业集中度较低的缺陷,山西省的企业很多,但是其中的大企业并不多,而且实力不够强。而小企业多而不活,不善于利用几十年来发展的经验教训,没有形成真正具有优势与特色的产业集群。

2.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方面,装备制造业是较弱的,先进的设备多依赖于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少数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技术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山西缺乏人才,很多山西高校毕业的同学并不愿意留在山西工作,造成了人才外流,其次山西对于人才的引进政策不是很有优势,导致对于人才的吸引力缺乏,而高校生对于自主创新又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故而这些因素导致了山西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

(三)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

1.产业转型

一直以来山西省主要是依靠煤炭产业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目前由次带来的环境恶化,资源藏量减少等问题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山西未来的经济发展。这样,产业转型就成为了山西省的必然选择,在2010年,省委书记袁纯清曾讲:山西要将主线定为转型发展,要以此实现其他产业的发展,不能一直依靠煤炭产业,要实现山西的转型跨越。

不得不说,山西省的产业转型说明山西正在一步步努力打破煤老大“一枝独秀”的现状。而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讲,煤炭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必然会给其他部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为此,山西的产业转型又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2.政府对创新的支持

针对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而很多本地高校毕业生受到南方发达城市高薪的吸引不愿留在本地的情况,山西省委省政府也正在逐步完善人才保障政策,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新,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参加“创新”项目,以促进自主创新能力,这是非常有帮助的山西自主创新能力弱。

(四)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挑战

1. 需求不足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近年来,随着山西不断的转型发展,煤炭、冶金等传统产业投资减少,发展速度减慢,这就直接造成了装备制造业的订货量减少,山西面临着需求不足的挑战。如:太原重工集团、大同机车等企业,今年来的订货量基本没有发展变化甚至有所下降。榆次纺机、定襄法兰、侯马装备制造业作为3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品质量都基本在下降,其中只有在侯马的产业集群中只有11户企业正常生产。

2. 专用设备制造业:生产困难 效益下滑

2013年以来,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出现订货减少、效益下滑、盈利困难等问题,这进一步对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挑战。

2013年上半年,装备设备制造业增加5%,同期下降7%,致使全行业增长回落了1%;2013年1-7月,该行业内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99.8亿元,同比上涨25.3%;获得利润1.75亿元,减少了9.3%;亏损企业数为51户,亏损面达到了36.8%,亏损企业亏损总数为1.8亿元。

从重点企业的情况来看,太重集团的订货不均匀,产品价格下降,企业持续亏损经营。2013年上半年,太重集团工业总产值达到87.9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06.8亿元,利润净亏损总额为5287亿元。从订货情况来看,订货不平衡分布,订单主要集中在矿山设备、风电设备、成套设备,而直到2013年7月有些设备都没有取得订单。

三、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措施分析

(一)政府方面

1.扩大我省装备制造业政府采购规模及适用范围

对于我省装备制造业政府采购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要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在资金,政策上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二要严格政府采购程序,杜绝利用采购中饱私囊,要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实时采购;三,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支持我省目前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四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2.加强就业服务,落实扶持政策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为现代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现代装备制造企业在新员工,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省全面实施税收减免,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成长。

(二)企业方面

1.创新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体制机制

鼓励产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投资现代制造业企业。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我的管理理念,完善产权与资本结构,同时对于现在装备制造业企业资产重组,民营企业应该积极行动,参与到这一次企业的资产重组中。

2. 企业应该更广泛的层面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应该开展对省委省政府颁布的税收优惠政策的集体学习培训,认真分析研究并利用好这些政策,为企业之后加大研发投入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现代企业应该积极向高新技术企业靠拢,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从而不断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 金融方面

1.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投融资模式创新

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装备制造企业的发行的直接性或通过“买壳”“借壳”进行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积极引导创业投资机构的小型和中型现代制造企业开展创业投资。。鼓励支持保险、担保机构开发并开展面向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保险产品和担保业务。总之,要利用金融创新促进中小微贷款和其他现代化设备行业的金融服务。

2. 完善专利权,股票质押贷款的试点工作,商标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运用发展

北京中关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股份质押贷款和其他国家的先行先试政策,制定了我省,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股份质押贷款试点办法,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在金融方面的转变,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妍.太原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大学MBA教育中心,2010

[2] [美]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张建辉,弋辉娜.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及振兴对策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30(1)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2

关键词:进入壁垒;度量;经济绩效;制造业

1进入壁垒内涵及机理

进入壁垒是指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所必须负担的生产成本以及所面临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和障碍。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作为市场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进入壁垒在决定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2制造业进入壁垒指数度量实证研究

2.1度量的基本原理本文以Bain[1]指数为基础,判断市场垄断或进入壁垒的强度与企业超额利润成正比,而新厂商的进入会消除长期超额利润,与进入壁垒成反比。此种方法不需要对大样本进行复杂统计回归分析,可以直接得出进入壁垒值。参照徐国兴[2]对指标函数变量的确定,进入壁垒高度指数计算公式为:

当b≈1,市场可以看作是完全竞争的,只要市场有利润空间就会有厂商进入,直至利润为0。当0≤b≤1时,说明厂商进入速度超过产业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速度,产业壁垒过低而进入过度进入的状态。

2.2实证结果本文指标所涉及的制造产业成本利润率、工业销售收入和企业数量变化等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样本以五年为考察期,时间序列从2002年到2006年。通过较长的时期对制造业进行考察,更有可能获得稳定、客观的数据分析结果。

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选取了制造业所覆盖的30个行业中的最具代表性的19个行业进实证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存在制度性进入壁垒和巨额资金投入及沉淀费用壁垒,长期以来大量的民营资本想进入却无法进入该行业,但却在实证结果中显示此类产业存在相对较高的进入状况。究其原因,一方面:该行业属于国有比重较高的行业(78%),由于公共品行业体制的特殊性(享受政府补贴)导致行业流动性不足,再加上行业资产专用性很强,企业退出沉淀成本过高,存在“非自由退出”的常态;另一方面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产业成本利润率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1%与-2.09%,进入驱动力较低。这也反映贝恩指数的缺陷,其认为超额利润与垄断程度成正比的结论本身就一直遭受效率学派的异议。而低利润或零利润也并不意味着市场自身结构下进入壁垒偏低,也有可能是在位厂商进入阻挠策略行为的后果。

由于行业本身特有经济地位,国有经济占主导的所有制结构对我国企业的进入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国有比重是阻碍我国企业进入的政策性壁垒宏观经济学。随着企业主体的多元化,以行政手段支撑的国有垄断或有限寡头的产业结构被打破。制造业大量吸收劳动力的特质促使政府甚至与地方企业进行合谋突破政策性管制,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允许进入原有管制较严的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的禀赋特征决定许多制造行业是以产业转移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合资形式使国内企业获得技术快速方式,加快了市场结构的分散化。由于制造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是开放程度最大、优惠政策最多的产业,国外投资者无法进入管制很严的产业,只好选择进入管制较小的制造业,进一步恶化了价格竞争。可以说在我国,制度性壁垒的弱化是制造业过度进入最主要因素。

3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的相关对策

一般而言,低进入壁垒并不意味着产业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下降。但是从中国制造业反映情况来看,过低的进入壁垒使得产业集中度偏低,难以达到规模效应并实现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在我国,政府主导的资金、土地和财政税收扭曲了要素价格和偏离了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制造业“低进高出”的现象,使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竞争环境日趋恶化。以下是本文提出的几点对策:

(1)提高绝对成本优势绝对成本优势壁垒是指在位企业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能以比新进入企业低的单位成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市场领导者在价格变化、新产品引用、销售渠道对其他市场追随者起到领导作用,有效防止产业内过度竞争。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原有企业获得绝对成本优势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国内企业普遍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低,对长期的技术研发投入较少,新进入企业很容易达到原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因此,要提高制造业进入壁垒,在位企业应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迅速占领新的市场。超级秘书网

(2)提高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一种状态,规模经济导致的进入壁垒能够使在位企业享受大批量规模生产的效益。由于制造业在位企业的经济规模较小,新进入者很容易达到生产最小规模(MES)。根据最新的工业企业规模标准,大型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仅为0.9%,对上游资源和市场份额控制力不足,难以形成纵向一体化。即使一些制造行业中的大型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由于要素市场的扭曲和行业过度进入,投资过热带动边际成本急剧上升,相关产品供过于求,反而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因此,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规模经济不仅仅要整合同行业,更要整合上下有产业,以此形成产业链,以形成产品与原料定价权,提高行业利润避免过度竞争。

(3)提高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别是指同质产品由于可持续发展规格、款式、颜色、商标、广告、服务等不同而造成的用户心理差异。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厂商策略、信息不对称、生产技术等因素都可以构成产品差异。因此,提高产品差异化壁垒,需进一步完善制造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提升品牌效应与技术支撑,减少利用劳动力禀赋优势,降低各地区的产业同质化现象,阻止新进入者对市场的瓜分。

参考文献

[1]J.S.Bain.Barrierstonewcompetition,Cambridge[M].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56,123.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3

(甘肃省酒泉公路管理局后勤服务中心,甘肃酒泉735000)

[摘要]中国的制造业通过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政府和企业有责任予以关注并纠正。本文通过对制造业目前状况的浅显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性地提出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 ]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34

今年春节期间,国人疯狂购买日本马桶盖的事件一时成为尖锐的话题,且不说这种做法的对与错,通过这件事情,给中国的制造业敲响了警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较快。但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明显凸显。

1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创新能力指数(GII)及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在世界上仅处在25~30名的位置。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布的《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2010年我国的创新竞争力排名在全世界的第15位。近年来,我国的研发投入(R&D)大幅增加,2013年已占GDP的2.0%。但是,多数工业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与GDP的比均大于2.5%——2011年,美国和德国的研发投入与GDP之比分别为2.85%和2.88%。根据2011年统计,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1.5%,而工业发达国家都大于35%。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和销售收入之比,和世界著名企业相比差距更大。

对策:完善创新体制。科技创新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我国先后设立了众多的科技研发机构,如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但是,技术创新体制仍有待完善,特别是大院大所改制后造成的共性技术研发缺位问题远未解决。因而,也造成了技术创新链上的错位,许多中小企业也建立了以集体或个人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还要加强对创新体制的完善,促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2)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80%掌握在外资手里。我国制造出了产品,但是利润的大部分给外资拿去,我们只是做些加工贸易的装配工作。比如: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的全部发动机均靠进口;正在研制的重型燃气轮机的关键材料和关键零部件、高温合金定向及单晶工作叶片仍依赖进口,还有我国使用的品牌和技术标准,都要仰仗外资提供,一旦外资不提供这些东西给我们,我们就要停产。

对策:我国要想独立发展壮大自己的制造业,就要在与外资合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吸收,抓紧研发创新,争取早日摆脱外资的束缚。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企业要有长远规划与准备,把一味满足于制造升级为乐于创造。

(3)制造业没有可以预期的前途和可持续的发展前景。我国的企业只注重定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注重技术研发,不敢于创新,技术上的瓶颈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往往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刚刚投产不久,就已经落后于他人,产品的盛行期十分短暂。

对策: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勤于学习,自主创新!要鼓励技术研发部门积极与企业合作,尽快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使企业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朗,更有希望;要给勇于创新的企业支持和鼓励,比如在一些重点工程和国有企业采购项目中对国内创新技术予以优先采用或减免税待遇等;要把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做好,使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被侵害。

(4)制造业技术粗放,典型的特征是:高耗能、低附加值。2010年,我国的GDP约占全世界的7.5%,但却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9.6%。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我国GDP的32.6%,但是能源消费却占全国能耗的58.0%。2010年,我国钢铁、建材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空气和水质污染严重,成为全国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

对策:企业加大节能降耗力度。逼迫自己降低生产成本。制造企业要壮大,就必须改良企业经营环境、减少限制和束缚,放开民间信贷,树立经营者光荣的是非导向,使企业在人文环境、资金筹措和人才加入三个方面得到满足。

(5)我国的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混乱,导致内需产品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企业各自为战,恶性竞争,制约发展壮大。

对策:政府将国内的众多产品和行业统一标准,就将形成无数巨大而统一的市场,就将造就无数大企业和新兴行业。比如,国内的防撬门市场,在盼盼出现之前,我们的防撬门是靠街头的焊铁作坊来分别定做的,而这个作坊数十年也无法做大做强,更无法想象把产品远销外地。但是,一旦统一了规格型号,统一了质量标准,手工制作的零星产品立即成为工业化大生产完成的标准产品,全国的市场就是企业的市场,于是,“盼盼”横空出世了,随后,“美心”、“王力”、“步扬”等企业纷纷诞生并壮大,一个全新的行业、一个空前巨大的市场造就了无数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企业。

2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及思路

2.1中国制造业必须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强国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为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2创新驱动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孕育兴起,我国制造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事实证明,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走创新驱动的道路。要实现创新驱动,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主体分散决策。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体作用。三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生力军的作用。四是适应创新开放性、跨领域、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在科技攻关、技术转让和培训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

2.3把产业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我国制造业在经过长期发展之后,已经具备相当的产业基础与实力。随着引进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制造业应当改变之前的模仿与学习策略,着眼于高起点,把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选择。一是在生产手段上,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运用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缩短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时间消耗,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借助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平台,整合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运转,更多采用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二是在发展模式上,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提供传统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推动工业设计理念的革新和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以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小化。

2.4人才培养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

人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要想发展必须牢牢抓住“人才”,加强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积极引导员工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提出,中国制造业应该依靠创新形成独特的智造技术和制造业升级路径,智能制造人才必不可少。他建议,应该注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智能制造人才,可在高等职业教育设立“工士”学位,给技术技能人才一份荣誉感。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实现“中国制造2025”,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全国两会上,由于产业升级而带来的人才需求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4

摘 要: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二者相互依存在互动中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分工深化的作用下,产业间的融合使得产业界限愈来愈趋向模糊,表现为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在“两业”融合过程中,创新能力不足,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盈利能力不强,虚拟经济畸形发展制约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本文认为,通过“协同创新”,建设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规划引导好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定位有利于促进二者互动融合发展。

关键词 :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互动融合 协同创新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始终无法彻底摆脱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低端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制造业的创新与升级不仅要靠自身,同时还要依赖于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等特点的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对技术创新和制造业结构转型产生了极强的辐射效应。现代服务业能够通过研发、生产、销售、咨询等价值链关键环节与制造业进行融合和互动,发挥“推进器”的作用。研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首先对二者互动融合的表现形式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协同创新”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的有效方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为研究二者的互动融合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二者融合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1、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表现形式

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验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特别是指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需求空间;而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实现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随着投入制造业的中间服务的增加,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二者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并出现“融合”发展现象,这种产业间的融合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目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主要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两种融合框架。

1.1 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如GE的财务公司业务,IBM的咨询业务,XEROX的文档管理业务等实质上都属于这一范畴。Vandermerwe和Rada(1988)最先提出服务化一词,他们认为,制造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服务包”转变。完整的“包”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顾客满意”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制造业企业服务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来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制造企业由提供物品到提供服务转变。制造业领域企业围绕主业向价值链高端服务环节延伸,或通过外包制造环节转型为服务企业,即“制造业服务化”过程。这种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在制造业内部自发演化出服务业务,并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价值来源。由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易被模仿,而服务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不易被模仿,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差别化竞争优势,因此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以加工制造环节为起点,向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导致服务化现象的出现。总而言之,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产品总是容易同质化,服务比较容易差异化。制造业服务化更有助于帮助传统制造寻找到自己的不同点,从而实施差异化竞争。因此,制造业服务化实质上成为制造企业提升和不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2 服务业产业化

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融合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服务业产业化。服务业产业化,是指将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并坚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市场化,而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引导下,各类服务机构(包括提供公共商品服务机构和提供个人商品的服务机构)依照投入产出原则,从市场获取产业发展要素,在扩大市场供给需求的过程中实现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系统性社会再生产。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一家一户的零星生产到形成以分工协作为纽带的产业群体的过程。服务业领域企业利用其研发设计能力或市场营销网络向制造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独立的服务产业,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服务业产业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外化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数量增加、规模扩张和分工细化的过程,并建立起行业体系框架,形成完整的服务配套体系,进而形成产业规模。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来看,也只有产业化才能形成强大的生命力,为制造企业提供大量服务需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撑,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需求。

1.3 分工深化下的“服务外包”与“制造外包”

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外包”和“制造外包”两种方式互动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分工深化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影响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演进的最根本因素。从分工角度来看,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内分工的融合,二者也会出现新的融合态势。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环境、生产要素的差异决定了两类外包企业在成长机理的形成和演化等机制上存在差异。从交易成本角度来看,制造外包企业比服务外包企业的交易成本结构简单、稳定。制造外包企业核心资源的整合模式是从有形的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到无形的技术发明、品牌等资产的整合;而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资源整合是从无形的信息、知识、文化到无形的品牌及技术延伸。制造外包企业通过市场创新、新生产要素来延长全球价值链;而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商业创新和技术增值服务来延长全球价值链,从而获取价值链治理能力。

2、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现状分析

从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表现形式与发展趋势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制造业升级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二者的互动融合情况并不乐观。由于制度和历史的原因,造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渠道。

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使得产业的发展缺少源动力,制约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由于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的不到位,在企业中还普遍缺乏进行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缺少自觉从事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法律保证制度还明显不足。自主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创新活动都是难以进行和持久的。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偏低,创新人才不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封锁仍然存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继续寻求在竞争中的垄断地位,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加之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等创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最大的问题。

2.2 制造业盈利能力不强:以加工贸易为主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

根据微笑曲线原理,参与分工合作的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中间制造环节的比重越来越小,附加值更多的体现在两端的设计与销售环节。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在实现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同时,“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中间,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面临着长期处于低端的尴尬局面。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却远超发达国家,许多行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在参与全球国际分工过程中,低成本劳动优势加大了现阶段低技术生产性服务出口密度,迫使我国在过度追求“量”增的同时,表现出“质”劣的贸易条件恶化格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获利能力不断缩小。从全球生产供应链布局来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优化的生产布局,将产业链延伸到各个角落,这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只是构成跨国公司整体运营过程中相对比较封闭、单一的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的研发、服务、营销等高增值环节都在外,跨国企业利用当地的低成本制造优势,进行加工组装,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动力,使得我国制造业长期锁定于价值链低端,很难与服务业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2.3 虚拟经济畸形发展:产生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与人为空心化。

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虚拟经济侵蚀实体经济的现象。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力,以代工制造为主业的实体经济。同时,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的自我循环、自我创新、自我膨胀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导致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不配套,产业资本源源不断的脱离实体经济,流入金融市场。由于盈利丰富,民间借贷吸引上市公司、国企参与,吸引企业家退出实业进入了金融业,资产投资、资源投机和大宗产品炒买炒卖领域,产业资本逐步转化为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更进一步转化为了投机资本,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趋势。虚拟经济虚胖必然助推金融资本、资产的泡沫化,同时也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经济出现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与人为空心化的现象,制约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3、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模式:协同创新

我国目前己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应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我国制造业集群发展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打破服务业与制造业供需低效平衡,加快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地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没能同时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度仍然较低。我们认为,要想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实现二者的协同创新。我国发展服务业需要探寻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

3.1 协同创新机制“四位一体”,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协同创新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集自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四位一体”的创新协同过程,实现协同创新需要创建新的体制和机制。目前,一方面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总体创新不足,创新条件不具备。另一方面,这四个子系统各自独立运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此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组织创新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起到化学作用,导致我国创新能力不强。强化协同创新正是破解这个的困局的方式与方法。

首先是自主创新协同。自主创新协同分三个阶段:知识创新、研发设计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这三个阶段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的关系。要具备创新的知识,激发创新的思维,再通过产权等制度法律保障,进行研发设计开发,最重要的是将研发的产品推入市场,转化成生产力,通过市场的考验,即产品市场创新。其次是自主创新机制的协同。包括创新成果的有偿使用机制(例如购买和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集成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包括风险投资、股权激励等)。再次是与自主创新相协同的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自主创新并不是创新的一个具体类别,而是强调创新的自主特性,这种特性在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创新中会得到体现。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长期以来奉行“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错误理念,这种态度无论是对于制造业还是对于服务业的自主创新都是非常不利的,最终必然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最终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协同,产业创新与自主创新之间协同在于形成自主的技术范式和技术路线;制度创新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协同在于形成具有独特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度规范;组织创新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协同在于形成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组织架构。

3.2 协同创新产业间有所侧重,现代服务业侧重组织创新,制造业侧重技术创新。

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来说,其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在市场中得到直接验证和利润自哺,因而创新激励大、效率较高。但其组织创新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难度较大,营销创新容易被模仿,这客观上造成制造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创新方面。从产业层面上讲,制造企业的组织关联渠道相对狭窄,即使能产生组织创新也难以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有效的扩散,因此从总体上说,制造业创新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是比较合理的。服务业技术创新由于其组织关联互补性大,组织创新更容易在产业内和产业间扩散,因而组织创新是服务企业和产业最有效率的创新方面。Edwin(2006)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创新倾向和对组织程序变革的欲望对服务业创新有更大的影响,而研发强度则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更大。激发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可以弥补制造业组织创新的不足;而推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又可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其组织变革。两者分别在各自最有效率的方面加强创新,并通过产业互补增强彼此之间的需求联系。这种螺旋发展的良性互动,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是大有裨益的。

4、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政策选择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现状的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

4.1 建设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

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建设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的关键纽带。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中国已经进入可以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自主创新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以及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加快建设中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制造业升级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相互结合的关键纽带在于加快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4.2 适时进行产业政策调整,使企业由过去的做大转变为做大与做强并重。

首先,要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开始,进一步构建国家价值链,努力培育和构造中国的跨国公司。构建基于本土市场的国家价值链的领导型企业,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培育和构建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培育跨国公司的同时,还要从深化改革、改变市场环境、优化税收入手,做活做强中小型企业;从强化政府的产业标准执行和完善市场机制入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建立产业升级正常机制。

其次,调整外资外贸政策,提高制造业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放宽外资外贸管制,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引导FDI流向,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改革出口退税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不断降低“两高一资”行业产品出口退税率,甚至取消这些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另外,要充分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工业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投入和外包的比例,充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FDI,提高内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

4.3 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服务功能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改变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垄断经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较低的状况;进一步加大垄断性生产性服务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进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具体来说,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将政府职能从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者和审批者转变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二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降低门槛、鼓励竞争。三是推进关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如水、煤、油、电、气、环境补偿等,为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服务和产品创新的财税、政府采购等政策,为制造业的服务增强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促进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

4.4 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转型进展,规划引导好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定位。

交易成本(要素成本和商务成本)的变化决定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协同性。我国政府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方面要发挥指导性作用,通过制度安排,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定位提供高效的制度框架;建立公共研究机构,完善公共知识的基础设施,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提供丰富的公共知识;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积极引导社会网络向有利于空间布局上的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

要素成本的提高决定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恶化,传统要素成本依赖型产业增长日益陷入高成本困境。在此背景下,我国要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做好服务内地制造业发展的准备工作。在服务业管理体制领域大胆探索,可以在沿海城市设立若干新的特区,吸引外资制造业落地,通过开辟新特区,创新体制,吸引内外资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学习和探索发展制造业的新路径。

降低交易成本是城市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是存在进入管制以及垄断的行业,如金融、电信、铁路运输、信息等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同时,进入壁垒的存在也抑制了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导致服务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在新一轮体制改革中,应重点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改革,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及其他相关政策性措施的功能,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集聚式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支持。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组织,制定并完善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与组织平台。

参考文献

[1]刘继国,李江帆.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7(3)。

[2]李文秀,夏杰长.自主创新推动服务业成长:机制、效应与实现路径[J].财贸经济,2010(12)。

[3]徐力行,高伟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08(12)。

[4]刘颖,陈继祥.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

作者简介

胡 晶 (1982-),女,江苏徐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经济,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教师,讲师。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5

【关键词】现代制造业;内部审计;价值定位;职能定位;发展策略

一、现代制造业内部审计定位

1.价值定位

现代制造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致力于服务企业生产经营,识别企业风险并加以管控,最终实现其价值。以此作为前提,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和程序,通过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来改善企业经营流程,优化关键环节作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内部审计通过确认和咨询活动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规避企业风险,保证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2.职能定位

(1)监督职能

现代制造业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与其规范的管理要求相辅相成。制造业有着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根本需求,内部审计作为监督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审计监督,可以使制造企业能够更好的对自身的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纠偏。特别是在当前企业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常态下,对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依法治企和严格规范的标准具有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内部监管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只有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做好企业运行的制动器,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服务职能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制造业改革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现代制造业内部审计更要履行好自身的服务职能。这主要是由于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进一步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内部审计需要从企业发展的大局着眼,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充当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剂,通过全面检查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并针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议性的建议,进一步改进企业的管理,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二、加强现代制造业内部审计发展的策略

1.完善内部审计机制

通过对制造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并与审计工作内容有效结合,进一步对企业内部审计机制进行完善,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同时还要建立制造企业内部整改机制、跟踪监查机制、联动机制、审计责任追究制和审计事项报告制等,有效的提升内部审计水平,实现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化。

2.建立内部审计管理平台

制造企业要通过构建内部综合管理信息门户,加快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确保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还要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采购招投标管理和经济责任确认等都纳入到内部审计管理平台中来,加快推进审计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打造具有综合查证和智能预警的一体化系统,进一步强化事前、事中预警和事后审计。

3.创新内部审计方式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从传统审计思路中跳出来,对内部审计方式进行创新,利用定性定量结合等多样化的审计方法及先进的审计手段来加大审计的力度,做好企业经营数据和资料的采集工作,并加快构建企业内部信息库,全面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确保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

4.打造内部审计精品项目

抓好选题立项,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今后审计工作质量;做好审前调查,进行充分了解,降低审计风险;细化工作方案,增强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审前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水平;组织好现场审计,做到依据充分,评价客观;做好问题汇总,全面掌握,确定重点;撰写审计报告,增强审计报告的规范性,提升审计报告质量;进行审后总结,注重项目审计成果的及时提炼;开展后续审计,跟踪问题的整改落实,实现审计项目闭环管理。

5.扩大内部审计成果

坚持风险导向,建立风险库,定期将问题进行归集、分类、汇总;通过微观审计解剖麻雀,举一反三,注重审计揭露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关注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放到公司整体的高度进行分析;持续强化审计整改,定期对审计整改情况开展复查,确保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率保持在一定比率以上并逐年提升;深化审计结果运用,将审计结果与绩效考核、人事考核相挂钩。

6.打造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

加快推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利用动态管理机制来为优秀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还要科学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状况,构建企业人力资源资源库,有计划、有目的培养企业审计人员,打造一支专业化和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使每一名审计人员都具备核查问题能力,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参谋,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结束语

对于现代制造企I来讲,内部审计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因此需要精准对现代制造业内部审计进行定位,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动制造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全面提升制造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现代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伟.基于风险管控视角的制造业内部审计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 2016(15).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6

论文关键词: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管理通信设备供应链

论文摘要:随着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因此,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迫切地需要根据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特点,针对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要求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使通信设备供应管理趋于优化。

管理活动是时展的产物。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就是一种优化。

自从加入WTO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越来越大,使得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发展与需要,本文将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实际管理情况分析通信设备制造业供应管理的优化。

一、通信设备制造业

制造业是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做,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通信设备中的各种制成品零部件的生产就是制造。通讯设备包括无线产品、网络产品、终端产品三大产品系列,但在通信设备制造工地,把主要部件组装成线路、网络设备等组装活动,均列为通讯设备制造活动,从事这个活动的行业就是通信设备制造行业。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特点

1市场需求复杂。通信设备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和企业级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级需求更大更强,此外,由电信运营商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2能充分利用工作人员优势。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两种。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将进行装配调试,对确实没有问题的入库管理。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的工作人员对半成品进行组装成成品。这样做的好处不但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利用,而且客户订单下达后能够迅速交付成品。

三、通信设备制造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1成本计算不准确。在我国通信设备成品一般采用人工成本核算,而人工核算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无法准确进行数据处理,使得成本计算存在相当大的误差。人工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所生产产品价格昂贵,根本无法与世界同类产品形成竞争机制。

2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有的企业虽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很少应用到这些企业当中。因此提高管理工具的性能成了摆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21写作秘书网

3通信设备制造业应变能力差。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级世界,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制造、设计、定制,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这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只有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才能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四、通信设备制造业管理优化的建议

1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要真诚合作。在通信设备供应链中,不但要求各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而且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供应链管理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分享市场机会。随着合作形式从收集信息到制定决策的不断提高,合作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不断增加,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增加。据调查,企业之间进行了合作,就会使销售收入稳步上升,供货时间大大缩短,原材料成本大大降低。2通信设备制造业要实行信息化。由于通信设备制造业专业行业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也不相同,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通信设备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必须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确定信息化的范围、内容、进度。推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应该坚持:经济市场引领、分类分别引导的方针,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

3建立有效的集成信息共享系统。在一般的认识中,供应链各环节中流转的主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控制流等的概念。这些“流”的存在,大都离不开一个高效集成的信息和数据共享系统。在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选择MRP系统成为世界主流,但相对于中国更加无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更加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其适应性不可乐观,所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利用企业自身的力量建设辅助的外部信息系统,才能较为理想的达到预期目的。

五、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7

【关键词】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战略性

1.电子信息产业概述

1.1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和内涵

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逐步发展,但核心基本不变即社会经济活动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普遍认为它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个大的分类。电子信息产业所包含的子行业众多,但不管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还是电子信息制造业,都几乎涉及到设备、软件和服务三大部分,这也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特征之一。设备、软件、服务三个主要环节构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一条主要产业链。

1.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

国家层面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上海市在国家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聚焦,把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九个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被确立为国家层面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它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六个子领域中,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都属于电子信息制造业范畴,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各地区在现阶段乃至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主攻的战略要地。

2.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概况

2.1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呈现出的几个特点

产业发展梯次化、产业分工全球化。电子信息制造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而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发达国家在行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产品生产规模化,产品设计个性化。电子信息产品大部分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达不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品则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逐步成为潮流,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为了适应市场的这一变化,柔性生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满足不同消费群要求的产品应运而生。

产业界限模糊化,技术创新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冶金等技术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

竞争核心技术化,竞争领域集中化。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核心越来越集中在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垄断上。电子信息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集中在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软件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而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则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基础,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从国家的层面上讲,美国、日本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源于掌握并垄断这些领域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技术。韩国以及我国台湾为提高竞争力,也在大力发展关键元器件。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则在软件开发生产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2.2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情况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产业发展正处在从速度规模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收入增速大幅回落,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投资增速放缓,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未来几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是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紧迫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电子发展基金的支持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至2010年年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7.8万亿元,在工业领域中位居第一。2010 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比上年加快11.6 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63395 亿元,同比增长25.5%,比上年加快22.4 个百分点;软件产业收入1.3 万亿元,增长30%左右。

2.2.1集成电路领域

推动重点整机核心芯片开发和产业化。如高性能处理器、3G移动通信芯片、数字多媒体处理芯片、平板显示和LED控制、驱动芯片、IC卡芯片、信息安全芯片以及IP核等。持续推进制造业和封测业,增强产业综合实力。重点支持和舰科技、中芯国际集成进行0.13微米至90纳米系列先进工艺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长电科技、天水华天、南通富士通等骨干企业进行FBP技术、MCM塑料等先进封装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支持LED的研发和产业化,完善产业链。三安光电、杭州士兰明芯、蓝光科技、武汉迪源等成功突破高亮度、高光效的功率LED芯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晶能光电自主开发硅衬底外延技术。开发新型电子电力器件模块,推进节能环保。重点支持了IGBT、MOSFET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平台的建设。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青岛等一些重点地区建成了若干个集成电路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设立了基于SOC参考平台的国产IP核推广示范项目。目的在于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

2.2.2计算机领域

计算机领域,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95万亿元。重点支持笔记本计算机、高端服务器等信息化关键产品。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笔记本计算机设计、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国内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笔记本计算机、服务器等高端产品;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国产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得到有效提升。其中,联想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0%。浪潮、曙光、联想等单位研制出运算能力超过万亿次的高端服务器,并实现产业化。重点支持网络信息安全关键设备。高性能防火墙、入侵防御等信息安全高端设备相继自主研制成功,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在电信、金融等重点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增强了我国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能力。

2.2.3通信领域

重点围绕终端、测试仪器仪表、天线、光纤拉远基站、室内覆盖产品、验证平台、业务平台、特色应用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大了支持力度。积极推进TD-SCDMA的技术演进,广泛支持了TD-SCDMA增强型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加快成熟,产业链逐渐健全完善。

2.2.4数字视听领域

数字视听领域,2010年产值已经超过1万亿元。重点支持了基于自主标准和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前端设备、激光视盘机、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以及视频监控系统等产品技术领域。带动彩电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数字电视相关产业发展较快,自主视听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企业综合实力逐步提升,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2.2.5电子基础产业领域

电子基础产业领域,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3万亿元。支持平板显示产品及成套设备、市场急需的高端元器件、进展较快的新能源制造装备和大宗的配套材料产品等,按照上下游配套思路,进行系统部署,促进基础电子产业链建立。通过多种联合方式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链,面板、偏光板、彩色滤光片、背光模组的研发及产业化初见成效,已初步具备大尺寸液晶电视用液晶面板生产能力。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和投资增长迅速,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太阳能电池产量以10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连续4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多晶硅自给率大幅提高,光伏产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结论:从“十一五”期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和支持的重点领域来看,各领域都更关注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的发展,集中于产业链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改造和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不难发现,集成电路、通信及网络设备、汽车电子、新型显示都是现今乃至未来几年市场迫切需求产品的关键领域,而这些产品的特征或则核心就是节能、环保、低碳。

3.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良好前景,建议在发展该产业时,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充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对产业基础依赖小的特点,大力开展对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招商引资

我市有着土地、环境等发展制造业的优势,这些条件都对作为先进制造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要重点引进服务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拉长产业链。此外要充分关注新企业在全市乃至全国同行业中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实力,在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和提升的同时,通过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能力强和创新要求高的特点显现,带动形成上海市产业创新的集群。

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基础,吸引已有产品的上下游企业落户我市。此外,依托上海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升级快、制造工艺变革快等优势和特点,可迅速引进利润空间大、技术先进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

3.2积极引导现有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的转型提升,向“微笑曲线”两头延伸,拉长产业链

“微笑曲线”准确地展示了产品形成的各个环节的价值,如图6所示。结合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现状研究,我们提出:

图6 微笑曲线

3.2.1“订单+产品”向“产品+技术”的转型,提升企业现有产品的附加值

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在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产出处于第二的位置(25.8%)。经过初步的调研,发现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同行业中技术领先的企业很少,多数企业产品以OEM(代工贴牌)为主。在产业中能掌握了关键技术及关键零组件的企业可获得更高利润,一般制造或代工企业只能获得非常少的利润,这是行业内的共识。因此,提升现有企业的能及和产品的附加值是上海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以“永继”为例,该企业已从OEM向ODM转变,并在尝试向OBM的发展。其企业的产出逐年快速增长,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逐年增加。同样已成功转型的皓月电容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设计能力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得以发展的有效路径。

3.2.2“服务”向“服务+产业化”转型,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如果说“产品+技术”的转型适用于制造类企业,那“服务+产业化”的转型就适用于有一定技术研发能力的服务类企业。简单的例子就是上海众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转型,该企业其实是软件认定企业,多年来从事开发化工领域的管理和应用软件。而随着物联网在化工领域应用的进一步深化,传感器、数字仪表等物联网产品给电子信息制造业市场带来新的活力,而传感器、数字仪表等工业器件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软件管理平台。这样,众达公司一方面致力于研发物联网应用的软件管理平台,另一方面也尝试对平台中的工业器件的产业化,已在工业区买地准备建厂。这种转型,将企业自身的软件技术价值延伸到硬件产品价值中,有利地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相比单纯生产或则单纯研发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风险抵抗力和竞争力。这样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基于上海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思考,我们可以关注从事软件技术研发的注册型企业的软件产品应用领域,一旦发现这些软件产品可以结合硬件生产具有产业化特征的,都可以将其引进,这样既延伸了企业的价值链,同时也解决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时研发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

3.2.3“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型,提升企业利润空间

这里就涉及到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随着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日益成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再仅停留在产品本身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正在逐渐提升服务在其整个经营运作中的比重。这其实在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电子信息制造业也最适于服务化。比如一些国外的先进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已经不再是简单地销售产品,而在销售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即“产品+服务包”,这样使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得到提升。

从目前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的现状来看,很大部分的企业在短期内很难形成行业内的技术优势。这样的企业,可以考虑从“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型。鼓励企业把低附加值的产品,通过整合产品营销和售后的服务,附加值得以累计,再把产品和服务打包一起往产业发展趋势中之高附加值的区块移动,从服务化的角度,提升企业的层次和竞争力。当然“产品+服务”的转型也适用于前面描述的其他转型企业。

3.3关注注册企业,鼓励成熟企业落地发展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8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态势,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业,两业间以产业集群式的方式来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综合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产业集群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装备制造业的区域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仅涵盖该产业本身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现状,还包括经济基础条件对它的支持(这里尤指生产业)、促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因此,对装备制造业的评价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一)综合竞争力指标的选取

按照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选取指标的真实性和可获性,根据2003至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构造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面反映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和发展态势,这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具体指标的选取见表1。

(二)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11.0,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公因子(也称为主因子),本文选取了两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8.863%。用两个公因子代替12个原始变量,可以概括原始变量所包含信息的78.863%。两个公因子反映了12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因子载荷矩阵,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对主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经过旋转后得到主因子正交旋转载荷矩阵,见表2。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各指标单位大小的影响,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各主因子:

Y1=0.853X1+0.932X2+0.712X3+

0.943X4+0.352X5+0.599X6+0.321X7+

0.362X8+0.932X9+0.985X10-0.122X11+

0.423X12

Y2=0.018X1+0.092X2-0.355X3+

0.276X4+0.520X5+0.863X6-0.822X7+

0.677X8+0.421X9-0.062X10+0.430X11+

0.298X12

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3个主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Z=0.63Y11+0.42Y21。

按照公式计算全国各省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结果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第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分析各项因子的结果来看,影响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潜力,而基础条件当中生产业的发展是重要条件之一,从生产业贡献率这一因子的数值来看,生产业还没有充分发挥它对装备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所以要提高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从发展的基础条件角度来说,就要大力发展对装备制造业有巨大支持作用的生产业,加强两业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两业间产业集群式发展对策

要加强两业之间的联系,根据辽宁省自身的特点,要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向前发展。生产业走产业集群式的发展道路不但是发展生产业自身的必然选择,而且面向制造业的生产业就更要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目前辽宁省产业集群程度处于何种状况,哪些产业有集群优势,哪些产业集群处于弱势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本文运用产业集聚指数来分析。

(一)产业集聚指数

产业集聚指数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动态指标,假定考察周期为[0,t],有n个产业m个地区,j地区产业i在期初和期末的产值分别为qij0和qijt,j地区产业i的集聚指数用Aijt表示,令:

则考察期内j地区产业i的产业集聚指数为:

其中,Sijt为考察期内j地区产业i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Sit为全国产业i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显然,当Sit≥0时,表明产业i在全国仍然处于成长阶段,如果Aijt≥1,则表示产业i向j地区集聚,该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j地区产业i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显著;如果0≤Aijt≤1,则表示产业i尽管在j地区也在增长,但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如果Aijt

(二)辽宁省生产业产业集中度分析

本文选取了辽宁省2003年至2007年生产业的10个产业,它们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业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根据产业集聚指数的公式测算出这10个产业在考察期内的产业集聚指数,见表3。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Sijt都大于0,说明全国这些行业都处于成长阶段,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其他社会服务业的Sijt>0,并且Aijt>1,说明辽宁的这些产业在全国处于成长阶段,并且他们的发展速度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邮政业、住宿业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的Aijt

针对已经具备比较优势和集聚优势的产业,应采取适宜的策略,优先安排这些行业发展,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不断地发展生产业,为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条件。而对于比较优势和集聚优势比较弱的产业,也不应放弃,要采取扶持政策,让它将来发展成优势产业服务于制造业的发展。

生产业集群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综合化集群,即将生产的各种类型服务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生产集聚区;另一种为专业化集群,即将生产的各种类型服务分别集聚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集聚区。根据辽宁省的具体情况,生产业应建设各种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的集聚区。基于制造企业的价值链,面向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主要有技术、金融、物流和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现代制造业已经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生产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服务和制造已经进入他们高度相关和补充的阶段。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相互之间存在着业务、资金、信息等联系,按照一定的模式形成了紧密的关系,并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而不断进化。应该走出一条基于产业集群式的生产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走集群化道路不单是加快生产业自身的发展速度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集群有利于增加生产业和制造业的关联性,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生产业集群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它不只是过去所言的共享基础设施、节约运输成本等静态的集聚效益,更是有利于信息的获得、技术的创新等动态的集聚经济效益。企业能够在与同行企业或关联企业的交流和接触过程中及时跟踪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前沿信息,不断进行创新。先进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产品研发、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之间互动性十分明显,而产业集群是一个相互关联、密切合作的动态系统。在集群中,金融、保险、物流、教育培训等生产业可以与制造业紧密结合,构成产业集群的服务支撑体系。服务企业可以为制造企业提供相关的业务支持,让制造企业可以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在协助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服务企业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

2.江小涓.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3.顾乃华.中国转型期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4.王岳平,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

5.马桂兰.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法综述[J].商业时代,2007(1)

6.刘友金.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研究―GEM模型解析与GEMN模型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7(9)

7.ETHIER WILFRED.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1982),389-405.

8.MARKUSEN JAMES R.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1989),85-95.

作者简介: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9

摘要:从1978年到2013年,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逐渐发展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从1978年的主营业务收入1.32亿元、利润0.32亿元分别增长到2013年的2785.3亿元、116.3亿元,增长2102倍和355倍。但是,收入和利润年增长差异都十分显著,利润差异性高于收入差异性,同时,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利润与收入之间相关性不高。

关键词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利润

引言

本文使用统计数据态势研究方法(DTDA),其主要步骤是:第一步,采取数据(Data),即:从已经收集到的统计资料中使用对比、核对等方法,选取比较精确的数据;第二步绘制表格(Table),即:应用offices等办公软件和数学统计方法绘制统计表;第三步,应用分析数据绘制态势图或状态图(Diagram);第四步,对图表和数据进行技术性、解读性分析(Analysis)。

DTDA方法基本环节:数据(Data)—表格(Table)—图(Diagram)—分析(Analysis)。本文也将使用方差、标准差和差异百分比等公式。

1、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态势

从表1和图1-3可看出,1978年到2013年的36年间,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达到31082.4亿元、突破3万亿,从1978年的1.32421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785.3亿元,2013年是1978年的2103倍,增长了2102倍,每年平均保持了60倍的增长,但不同年间有涨有降、呈现波浪式发展,1988年、1993年、1997年和2005年是4个最高点。

1978年到1999年期间,收入总量总体上呈现持续性增长,进入本世纪后,2000年到2004年增长放缓,2005年到2007年有小幅增长,2008年以来,一直处于波浪式稳定发展,没有大幅度的增长。

2、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态势

从表2和图4-6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3年36年间,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收入合计达到12099976.52万元、突破1200亿,从1978年的3263.76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16.3亿元,2013年是1978年的356倍,增长了355倍,每年平均保持了10倍的增长,但不同年间有涨有降、呈现U型发展模式,1980年、1989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7年和2010年是7个高点。

3、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与利润比较态势

从表3可以看出,1978年到2013年36年期间,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收入和利润年增长差异都十分显著,利润差异性高于收入差异性,同时,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利润与收入之间相关性不高。

参考文献:

[1] 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1949-2009)[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 工信部运行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10、2011、2012、201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