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交媒体特征集锦9篇

时间:2023-08-01 17:08:16

社交媒体特征

社交媒体特征范文1

人口统计学特征: 社会化媒体用户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根据Pew这个月早期的研究,64%的成年互联网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站点。当不同种族和收入水平的人都在使用社会化网络时。社会化媒体在不同年龄、性别、教育和地理位置上的使用变化甚大。自2008年以来,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几乎翻番,而用户的平均年轻在变老。不同的社交网络中,用户比例最大的人群年龄在23-35岁。(下图为不同社交网站用户年龄的分布情况)

还有其他重要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吗?那就是女性使用社交网络要多于男性,当然LinkedIn除外,Linkedin上63%的用户是男性。在教育程度方面,60%的高中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而有72%的大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另外,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在大城市更加流行,69%的大城市居民使用社会化媒体,郊区人民只有64%,农村居民为57%。

心理学统计特征: 社会化媒体用户的态度和品味是啥?

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个社交网站用户使用最高,根据Pew的另一份研究,87%的社会化媒体用户在Facebook上有页面,14%的用户在Myspace上有页面,11%的用户使用Twitter,10%的用户在Linkedin上有帐号,13%的用户使用了其他社交网站。

既然Facebook是使用最多的社交网络,那我们就来看看Facebook用户与众不同的品质。研究发现Facebook用户相对其他用户更加信任他人。通过分析发现,在觉得多数人值得信任方面,使用Facebook一天多次的用户比其他互联网用户高43%,比非互联网用户高2倍。Facebook用户也更容易拥有更多的亲密的关系和获得更多的社交支持。另外,Facebook用户也更容易激活潜在的社交关系。只有7%的Facebook用户的朋友是那些他们从没见面的人,因此Facebook用户倾向于与他们认识的人交往。

社交媒体特征范文2

关键词 青少年 媒介环境 社交行为

一、青少年社会交往媒介的网络化

数百年来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现代媒介环境呈现出信息全球化、信息海量化、媒介网络化、形式视觉化和交流分离化的传播特征。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和无穷无尽的信息传达,空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在这一的媒介环境下,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和生活环境势必会走入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

青少年时期是人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该时期的青少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优质、半成熟的特殊心理特征。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速度滞后于生理发展速度,生理、心理水平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逐渐从“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转变,呈现出心理:上“断乳”症状:他们开始尝试脱离家庭自己去适应并改造世界;与父母、家庭渐行渐远,而希望从社会和同辈处获得帮助;越来越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越来越强烈的寻求“自尊”与别人对他们的“尊重”。

通常意义上来讲,媒介环境不仅可以满足青少年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和舒解压力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个人整合需求和社会整合需求。社会交往是青少年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尤为重要。青少年的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青少年群体内交往和青少年群体外交往。他们通常是在校内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环境下进行的。文化环境是青少年社会环境的重要方面,是指由人创造的、非自然提供的、社会性的人所接触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总体环境。文化环境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媒介环境,即社会中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媒介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环境,而当下的青少年已然完全生活在这一媒介环境中,并时时刻刻在改变着自己的社会交往方式。

二、社交网络媒介的发展状况及技术特征

(一)社交网络的发展状况

“社交网络”,是网络与社交的合称,也可称“社会化网络”是 “社会化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的简称,它是致力于建立接近现实社会交往的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系统。这些服务往往是为了建立网际社会关系,但这种解释还不能完全覆盖那些社会化网站(SNS网站)的功能,因为社会化网络已经渗透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简单的说,这种网络使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交主页并成为一个信息的主体,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与“150定律”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人,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一般人可以维持稳定社交关系人数的最大值为150。稍微计算一下就可以发现,通过6个人可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人数便是150的6次方,即11390625000000。这个数字远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人数之和,我们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认识想认识的任何一个人。我们目前接触的许多网站都属于SNS性质的网站,如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QQ空间、QQ校友、51、淘江湖等等,它们提供了交友、游戏、资源共享等种种乐趣。到2009年2月,中国网络社区(SNS网站)月度业务用户规模已达1.632亿人,较2008年1月1.188亿用户,增长了41.7%。另外,SNS业务还渐 向传统网络领域如搜索引擎、通讯软件、下载网站等延伸,可见互联网的SNS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SNS社交网络的技术特征

第一,SNS大多采用实名注册,使网络环境的真实感进一步增强。实名制注册是SNS社交网络最新的特征,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和传统网络相比使人更有安全感;第二,SNS采用“一对多”的网际传播模式,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需要。在SNS中,每个注册者都充当了一个传播中心,这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第三,打破了传统的网络社交沟通模式,使资源共享更加快捷方便。与传统QQ、MSN不同,国内的SNS网站最初是针对青年人群体设计的,因此更符合年轻人们的需要;第四,应用功能丰富多彩,进一步满足各个阶层用户的多样性需求;第五,针对目前人们对手机终端的依赖,大多数SNS社交网站开发出手机终端服务功能,用户可以用手机连接互联网直接登录SNS网站,操作自己的主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用户登录 网站的时空限制,满足了不同用户对SNS的使用习惯 。

三、网络媒介的社会交往特征

第一,开放性和自主性。网络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个参与者只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就可以参与进来,平等自主地利用网络进行自由交流。第二,间接性和虚拟性。网络社会交往具有虚拟性,交往主体之间的沟通是通过网络技术作为中间环节的。这种方式消 解了物质空间障碍,使社会交往范围扩大了。第三,动态性和偶然性。网络社交不受时空的拘束,使人际交往变得自由灵活的同时,也决定了交流场所的多样化和多变性,这体现出网络社交的瞬时性、动态性。这一方面增强了人们对缘分的体验,但又让网络社交中的人际关系变得不那么让人放心,也许今天聊的很开心,明天就会成为陌生人。

总而言之,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是渴望交流的,网络社会关系是改变了传统意义中的社会关系如血缘关系、职业关 系、地域关系等而建立起来的新型人际关系。在这里,交往主体的思维方式和交往行为都出现了新的特点,与现实社会交往呈现出了较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王亮.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电信科技,2009(6):9-13

[2][英]巴雷特.赛博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1998:7

作者简介:

社交媒体特征范文3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 电影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35

Culture of Film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ZHANG Tao,YANG Kun, HUANG Ziliang

(Library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Abstract Film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ealth of the campus culture.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culture of film culture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edia, the interactive featur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edia, and create a new space, new forms and new channel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w media; film culture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

1 电影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1)电影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每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反映出创作者的思想政治倾向,这些信息经由电影情节、画面、音效等途径传递给观众,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电影文化所承载的社会教育意义。相比我国高校现存课堂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电影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更为生动,也更为直观。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影片所激发的爱国热情,远非政治思想课上罗列的一条条理论、一个个案例可比。例如,河北师范大学在“五四”青年节时由图书馆组织放映了影片《我的1919》,影片叙述了中国第一次对西方列强说“不”的经过。每个观影的学生都被强烈的爱国之情所感染。

电影文化因其独特的魅力,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大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与需求相契合。电影文化应该与政治思想课程相结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2)电影文化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该学校学生和教职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每个学校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精神文化。

2014年11月教育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京签署《关于“全国校园电影院线”会商备忘录》,主要内容是启动建设全国校园电影院线建设,目标是经过3至5年的努力,在高校建设6000块银幕,覆盖大学校园并辐射中小学,使之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成为会聚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创新创意创业的示范基地。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指出,建设全国校园电影院线对于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这表明电影文化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已经开始发挥导向作用,举国家之力推动校园电影文化的发展。

2 新媒体环境下电影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环境下电影文化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也给电影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1)新媒体环境下电影文化传播的多媒体融合特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空间。新媒体传播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涉及所有的数字化形式。多媒体融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可以在一种媒体上看到同一部影片的多种媒体形式;二是指同一部影片观众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媒体形式。多媒体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给受众最多的自由选择权利。

当代大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具有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新媒体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恰恰顺应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同时新媒体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途径,例如,加强校园网的电影资源建设;建立学校官方的电影主题微博;建立以电影为主题的公众微信账号等等。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更贴近大学生生活,更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可,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多种媒体融合的优势,营造一个丰富多彩和谐包容的文化软环境,打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空间”。

(2)新媒体环境下电影文化传播的交互性特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形式。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它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严格区分。在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文化中,观众不但有更广泛的选择权利,还可以通过为电影评分,撰写影评等方式,与其他观众、电影产业营销者、甚至电影创作者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和沟通。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不甘于仅仅接受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他们更希望平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新媒体开放式的交流形式深得他们的喜爱。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出和教导,而成为双向互动的感召和引导。例如,传统的电影鉴赏课是老师单方面地分析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学们只能被动接受。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表达自己对影片的感受,比如,为影片打分,为影片撰写评论,在微博、微信或者QQ群发起讨论等等。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的优势,从粗暴的灌输式教育,转变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教育,创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式”。

(3)新媒体环境下电影文化传播的个性化特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渠道。新媒体传播的高度数字化和强大的交互性特征,使得个性化传播得以实现。个性化传播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受众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接受的时间、空间以及媒介表现形式;二是受众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各取所需;三是通过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受众形成共同兴趣的小众群体,进而实现小众传播。

当代大学生崇尚个性,重视个体感受,新媒体的个性化特征能够让他们释放天性,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和方式。学校可以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为希望提高英语听力的同学,推送优秀的外文原声影片;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推送内容不同但思想和艺术质量上乘的影片。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个性化的特征,将信息碎片化的劣势转变成为信息个性化的优势,开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

3 新媒体环境下利用电影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1)加强“校园电影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当前形势下,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意识形态较量的新阵地,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搭建“校园电影文化引导平台”,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占领网络媒体阵地的重要工作。校园电影文化引导平台应该是由校园网电影专栏、图书馆电影资源库、官方电影主题微博、微信电影主题公众账号等等多种形式共同组成的复合体。在平台搭建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体系的指导作用,形式可以新颖多样,主体思想绝不能改变。其次,多方参与建设确保平台的活力,只有学校、图书馆、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建设和维护中来,才能确保校园电影文化引导平台兼具内容权威、资源丰富、学术性强和形式活泼等特征。第三,加强监管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如果不加监管和引导,非常容易被电影中不健康的思潮影响,校园电影文化引导平台的教育功能主要由学校的监管和教师的引导来实现。

(2)加强优质电影资源建设。拥有一批内容丰富、质量上乘,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电影资源,是利用电影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这一功能主要由高校图书馆完成。电影资源是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种具有收藏价值的影像资料,如胶片电影拷贝等;网络集成的公开发行的影像资料;有关电影赏析方面的图书、期刊资源等。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每年通过多种途径购进电影胶片拷贝数十个,其中绝大部分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经典影片和主旋律影片,在各种活动期间为全校师生放映。图书馆还将网络中公开播放的优秀纪录片集合起来,放到图书馆网站上,供同学们观看,效果非常好。

(3)组织丰富多彩的电影主题活动。电影资源丰富,但也具有很强的时间性,通常大学生只关注当下流行的影片,与很多优秀的影片失之交臂,这就要求高校承担挖掘优秀电影资源的任务。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在2014年就组织了“冯小刚作品电影展映”、“群众路线电影展映”和“奥斯卡经典电影展映”三个系列放映活动,放映电影25场,场场爆满,获得的广泛好评。2014年10月,与美术学院共同举办故事片《姐弟俩》的全国首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5年4月在图书馆志愿者活动启动仪式上,放映了反映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的获奖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责任的含义。在组织电影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活动后续的引导,比如鼓励同学们就展映影片撰写影评、观后感,让大学生对电影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近两年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利用电影文化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始终在进行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电影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 刘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13.

社交媒体特征范文4

[关键词]数字原住民;社会化媒体;采纳;用户画像;阶段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6.016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099―08

随着Web2.0的深入发展,社会化媒体正经历着从“百花齐放”到深度整合的阶段,社会化媒体的平台聚合与深度融合也成为其发展趋势之一,因此从整体视角探讨用户采纳社会化媒体的相关问题非常必要。从当前社会化媒体使用深度看,众多用户因社交、社会影响等原因,尝试采纳社会化媒体,进而产生了各种使用感知,在使用过程中呈现出各种行为表征和阶段。现有研究侧重于从静态视角对用户采纳行为、意愿等开展研究,而对于用户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等缺乏立体化的描述与展示,就用户行为而言,是个人特征、主观态度、外部时空情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因此,需要从多元视角刻画用户及其各阶段行为特征。

CNNIC数据显示,10~39岁人群占全体网民的74.7%,他们是社会化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已有研究者将这些在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具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人称为“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在中国,最早一代的数字原住民已经逐渐成长为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骨干力量,同时对信息技术的熟悉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也使他们成为社会化媒体关注的主要受众群体。数字原住民作为当前以及未来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主体人群,从社会化媒体整合的角度研究该群体的采纳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化媒体的现有采纳与使用程度;通过对呈现出不同采纳形态的数字原住民社会化媒体使用过程的描绘,分析采纳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及行为演变过程,可以帮助社会化媒体运营者了解用户采纳社会化媒体的行为特征及其动因与变化原因,从网站设计和运营的角度来看,可为运营商选择社会化媒体元素的组合方式提供思路,对完善用户体验、促进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文献回顾

数字原住民这一概念最早由Marc Prensky提出,用“数字原住民”来称呼那些出生在数字世界里的年轻一代。该慨念自2001年提出,直到2010年才逐渐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国内研究者在2012年以后逐渐开展研究,研究者围绕概念、针对该群体的教育模式改进等开展理论探讨,国内针对该群体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这一新事物正在经历理论探索。目前,对数字原住民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从慨念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数字原住民是出生在拥有各种数字技术和没备的时代,拥有内住技术悟性,且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与工具。此外还有研究者从理论视角对数字原住民的群体划分进行讨论,Helsper等J为以年龄、经历、使用广度3个标准予以划分,赵宇翔归纳了目前数字原住民的3种划分观点:一是通过年龄区分;二是年龄辅以接人性、地域等特征多维划分;三是并无清晰的划分依据,应从数字流畅度、数字智慧等概念概括该群体特性一针对数字原住民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原住民的特征、信息能力、网络使用行为等主题方面,多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开展主题分析。

采纳意愿及其动因研究是目前社会化媒体用户行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大量文献针对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其中较大比例的文献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从行为研究看,研究主要针对普遍意义上的用户采纳行为,即未对用户的接受、使用程度做详细区分的各种使用行为都视为采纳行为,同时对于用户行为的分类主要是根据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具体活动特征开展的分类;部分研究者开始从动态角度关注用户行为,从初始采纳和持续使用两方面开展研究,但行为研究多采用截面数据,以某一时点的数据为依据开展考察,少数学者采用历时分析等纵向分析方法探索用户行为的动态演变过程,Chen研究了崩户持续使用过程中意愿影响因素的变化,Trepte等探讨了用户隐私自我曝露与社会化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交互效应,Brmldtzaeg等绘制了挪威社会化媒体用户的纵向行为数据,探讨用户和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实证对象方面,多数研究者将广泛意义的用户作为实证调研对象,但为了抽样力‘便,多数选择高校学生等青少年群体作为样本群体,在模型分析时却未考虑样本特征;也有学者分别针对不同群体用户如旅游者、学生、老年人、顾客等特定人群进行研究,但开展分析时对各群体的特征等因素研究深度不够。

也有研究者意识到青少年群体的数字化环境这一成长背景,针对数字原住民群体开展行为研究,Margaryan等对高校大学生这类数字原住民使用协作性的知识创造工具、社会化媒体行为规律及意愿进行探索,Lusk概述了数字原住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一般,并讨论了潜在的利益、以及可能引起的关注。Friedl等研究表述,数字原住民偏好于在个人生活中使用数字化媒体(社交媒体)mj:Tkalac Vereie等发现社会化媒体是数字原住民在学校期间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并归纳其使用行为偏好。然而,数字原住民是积极体验型的学习者,并依赖于通信技术获取信息、与其他人交流,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他们的社会化媒体采纳行为可能会呈现出阶段性特征,Feppers等虽然对青少年群体孤独感与Facebook使用动饥之间的关系从纵向视角开展了研究,但未考虑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群体方面的特征,现有研究中也较少有文献从数字原住民内部心理、态度等角度探讨其行为规律及演变机理。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用户画像(Persona,又译为人物角色),是基于民族志数据进行用户原型分析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Cooper最早把用户画像应用到计算机软件领域,较多用于改善服务或产品的用户体验。Cooper指出,用户画像展示的某个角色代表了具有共同行为特征、需求和目标的一组目标用户.使用一种详细的叙述形式表达出一个具体的、虚拟的人物角色。尽管不同研究者关于该概念的定义有一些差异,但研究者一致认为用户画像是来源于用户研究,且基于数据开展的。该方法是对用户进行分析的一种定性方法,用户画像的使用被定义为“虚拟的、具体的、目标用户的具体表现”,其实质是根据用户的基本特征、社会属性、生活行为习惯等信息进行抽象、描绘出一个标签化了的用户原型,代表了一组用户。总体来说,用户画像可用来直观的描绘一组相似用户的行为及其特征,如行为模型、目标、技能、态度等,这些数据被表示在一个简短的、1~2页的描述中。

社会化媒体的核心是“用户为中心”,就运营与管理者本身而言设计出一个能满足所有用户需要的产品或资源是不可能的,但是以人为基础的设计有更大的成功机会,且能够去满足一些特定用户的需求。用户画像正是了解用户需求改进软件与服务资源的方法。因此,本研究认为,借助用户画像方法,为数字原住民的典型角色画像,有助于理解数字原住民在社会化媒体采纳中的意愿特征。

2.2研究步骤与数据收集

2.2.1研究对象界定

本文研究对象为数字原住民群体,如何对该群体界定并区分出来是首要问题。根据文献回顾,数字原住民是基于数字化成长环境这一背景提出的,根据互联网和PC机在中国普及等实际情况,笔者发现1980年出生的人群最迟在他们中学阶段即开始接触计算机或互联网,可认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具有数字原住民群体的可能性,由于地域、家庭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同一个年代出生的人群并非具有相似的数字产品伴随经历,因而需要辅以数字化成长环境来辨别。鉴于此.本文研究对象的选取,首先以1980年为节点,对该节点以后出生人群辅以数字化环境相关特征的考量,Helsper认为互联网使用的年限是界定数字原住民的依据,本文考虑从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最早接触时间等多维度划分,因此,实证对象的筛选条件为:1980年以后出生.在中小学阶段接触过电子产品与互联网产品的人群。

2.2.2研究准备与数据收集

用户画像的数据收集可以基于很多方法开展,如进行可用性测试,或对用户开展一对一访谈等。总之需要以数据为基础,而不是以假设为基础,同时,Cooer A指出对用户的访谈或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因为个体的行为意愿与态度并不会在一些客观数据中显示,因此,访谈与观察等行为意愿数据的收集是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本研究最终选取30名数字原住民的有效样本对象开展调查,受访者年龄在10~33岁之间,来源地区广,各学历层次均有涉及,包含各类职业人群,整体来说,样本特征分布均衡,符合人口统计学特征。

笔者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围绕“社会化媒体的采纳”开展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形式的调查,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被访谈者的基本信息、信息技术设备与互联网使用经历、社会化媒体使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等,本次调查共进行深度访谈24次,焦点小组访谈2场。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录音,访谈结束后进行文本整理,形成分析资料。此外,由于用户画像中需要获得采纳前后的行为意愿数据,因此从访谈者中选择典型用户,即所要刻画画像的用户原型进行再次访谈,了解采纳前后行为变化的过程及原因,以保证用户画像的立体感与全面性。

2.2.3亲和图(Affinity Diagram)

亲和图将收集到的用户特征、行为、态度意愿等定性资料,按相近性进行整理分类的方法。笔者将所有用户的访谈数据以词条形式整理,根据收集到的数字原住民采纳方面的信息,归纳用户在任意一种社会化媒体采纳中所经历的阶段,主要包括未采纳、接受-持续使用、接受-迁移、接受-持续使用-迁移这4种阶段类型: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用户由于使用平台较多,出现了一个用户同时经历过2种甚至3种阶段的情况,本研究中将根据其访谈时着重提到的某种经历或某一经历的典型性将其归为其中一种类型。在确定类型后,通过亲和图对4类用户的行为意愿信息进行归类与抽象。

2.2.4用户画像框架

用户画像的刻画,依据:①根据访谈等形式获得的用户行为方面的主客观数据,归纳出典型特征进而在用户画像中描述;②结合访谈内容,将用户所处环境特征及特征元素予以反映;③对于各典型用户画像,注意体现用户区分度;④尽可能采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典型特征;从多维度进行用户画像的创建。对于用户画像的个数,Cooper指出用户画像的类别不能超过3个,否则因为需求上产生的分歧与冲突使功能需求分析难以进行。一般来说,产品的用户画像控制在3~4个,本文区分出4种使用阶段的数字原住民,因此描绘出4个用户画像。

2.2.5优先级排序

优先级排序的目的是为产品设计者发现需求重点,即在功能开发时,以优先级别考虑用户需求。本研究结合各类型用户的样本数多少、采纳程度等来进行优先级排序。用户优先级次序及特征如表1所示。

3数字原住民社会化媒体采纳的用户画像

3.1接受一持续使用阶段用户画像

本文所有访谈对象都经历该阶段,通过对用户典型特征的抽取,用户画像如表2所示。

3.2接受-持续使用-迁移阶段的用户画像

接受-持续使用-迁移阶段的用户是指在社会化媒体采纳过程中出现过接受某平台并持续使用一段时间后放弃平台的经历的用户,用户画像如表3所示。

3.3接受-迁移阶段的用户画像

接受-迁移阶段是曾尝试接受某平台,但很快由于各种原因放弃或转移。用户画像如表4所示。

3.4未采纳阶段的用户画像

该阶段用户是对于是否采纳某平台处于不接受或犹豫的状态,最终并未采纳。用户画像描述如表5所示。

4结果讨论

4.1结果分析

整体来说,不管经历过哪种阶段的数字原住民,采纳的社会化媒体类型都较为宽泛,像QQ这类即时通信工具几乎每个数字原住民都利用其进行交流通信、并通过QQ空间与关注好友;此外,像微博、音乐、视频这些平台是以上4种用户都常用的平台,而其他平台的采纳,会因用户的性格、爱好、身份等区别,表现出针对不同类型平台的采纳倾向;只有经历过未采纳阶段的用户经常使用的平台种类较少,如QQ、视频网站等。上述4个用户画像表明不同阶段用户在使用频次上表现出相似性,比如大多每天都会使用社会化媒体;经常会在入睡前、起床后查看好友动态与朋友圈;常借助移动设备使用社会化媒体;网络支持均为WIFI和手机流量;广泛采纳各种类型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等,但以上4个用户画像刻画的具体特征也有差异性。以下将具体分析:

接受-持续使用阶段的用户关注的影响因素为社交动机、社会临场感、低成本高效率、安全,从访谈中发现,该用户曾经上传过自己的照片至QQ空间,并且笔者以陌生人账号登陆画像原型的被访者QQ空间发现,空间并未设置访问权限,即该空间内涉及用户隐私的相关信息均可被访问获取,表明,虽然该用户提及安全是采纳的影响因素,但只是一N安全的概念,在采纳过程中并未形成这样的意识。社会化媒体在国内从2008年出现并普及,已日趋成熟完善,从运营上看,平台功能以社交为基础,此外,丰富的媒体支持使得社会临场感得到不断提升,而社会化媒体的市场运营与智慧城市的大力推进,低成本高效率也不断实现,因此该画像中表述的社交动机、社会临场感、低成本高效率等影响因素满足了该用户的需求,使其沉浸其中,作为忠诚用户持续使用。这一阶段的用户作为用户画像中优先级最高的用户,体现出对社交动机、社会临场、经济与效率因素的要求,是社会化媒体改进的方向之一。

经历过接受-持续使用-迁移阶段的用户关注的因素为社交、普及程度、符合需求、流量使用小,核心需求表述为方便、安全、符合需求。从该阶段用户画像中可以看出,用户在采纳之前,会因为尝试新事物或周边人群的普及程度即群聚效应而尝试接触某社会化媒体;在接受后由于符合需求,实现社交功能,以及经济与效率因素得到满足,会持续使用;但比如群聚效应的再次影响,如大量好友从平台流失,或是在社会化媒体采纳中行为不断理性,如P2画像中描述的在QQ空间个人状态的的认知过程,其对平台的情感依赖将减少,都可能发生放弃当前平台采纳的行为。表明群聚效应在采纳前与放弃使用前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采纳后,任务媒介匹配、社交功能、经济与效率因素是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这也与P1画像结论一致,同时,网络使用经验会负向调节情感依赖与采纳之间的关系,即随着网络使用经验的增加,情感依赖程度减小,甚至变得理智。

接受一迁移阶段用户也具有一定的比例,根据画像,采纳的影响因素为普及程度、多媒体支持、安全性,核心需求是符合需求。经历过该阶段的用户是在某平台聚集了一定程度的好友后,选择尝试接触某平台,即在采纳最初表现出群聚效应这一影响因素的作用,该结论与P2画像结论一致。在用户接受某平台后,会基于安全的考虑,如认为“陌陌”这一平台隐私安全不够,而放弃使用,画像结果也侧面说明了并非所有数字原住民对于隐私安全的意识不够,而是大部分群体的隐私安全意识不强;此外,P3画像中还反映出是否能符合自身需求,即任务媒介匹配也是影响是否持续使用的重要因素,如P3用户原型对于微博、知乎的放弃使用,是因为这两个平台没有与自己的兴趣、需求匹配,从而产生了用户流失,同样,该结论也与P2画像中得到的任务媒介匹配是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相一致。

未采纳阶段用户是用户画像中级别最低的类型,在访谈中仅有1人对于他人的多次推荐、邀请或是已产生群聚效应的平台不予采纳。根据画像中的描述,未采纳阶段用户的核心需求与其他画像较为相似,但核心动机为娱乐、社交。可能是因为未采纳阶段用户仍然有其他平台在使用,因此在影响因素中表现出与持续使用型用户相近的影响因素,但P4画像也有独特的特征,如并未受到群聚效应的影响去采纳,但画像中发现该用户之所以未去采纳他人推荐或邀请的平台,很大部分原因是她已有相似功能的平台在使用,也已满足了其核心需求,因此她未予以采纳。虽然在P2、P3画像中用户的放弃采纳是因为群聚效应的消失、情感依赖的减少等,但另一部分原因也是这些数字原住民使用着各种类型的平台,一种平台的放弃并不会对核心需求满足与否产生影响,表明在丰富的社会化媒体环境中,多个具有竞争关系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同时存在,数字原住民很容易受到一些影响因素的作用轻易放弃某平台的采纳,并不计较放弃采纳背后带来的得失。

4.2研究启示

用户画像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工具,刻画的数字原住民原型及特征画像对社会化媒体的前期开发、产品上线后的推广运营等各阶段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主要用户群体的需求得到满足,可保证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良性发展,对于主体用户需求的研究,可根据用户画像中用户优先级次序及其优先级中的用户需求、特征为依据开展设计、运营、改进等工作。

其次,在前期工作中,首先要关注用户定位。用户画像结果表明,数字原住民虽然采纳的平台类型广泛,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平台选择倾向,他们多数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与认知,倾向于特定的平台,且会对一些流行度、采纳率很高的平台坚持放弃或不采纳。从当前发展格局看,除部分即时通讯软件具有较大市场占有率外,不同平台在用户层面体现出一定的区分度,如知乎被认为是高知、白领人群的平台,微信被数字原住民视为大龄人群的主要交流工具,陌陌被认为是闲散人员与虚假信息的集中地等。因此平台的定位会影响数字原住民的采纳与否。一方面,如果平台本身已定位特定人群的,可充分根据该类人群的特征与需求进行产品开发与运营,如知乎定位为专业人士的高质量问答网站,最初采用的邀请码注册、运营中注重对涉及骚扰、虚假等信息的清理与干预,都极大地保证了特定用户群的参与和不流失;另一方面,对于用户定位为广泛群体的平台,可通过诸如协同过滤等技术分析相似用户的兴趣导向,进行信息推荐与功能服务,同时,还需要通过一些服务的导入激励用户的采纳。

再次,在社会化媒体产品开发阶段,功能的设计者在兼顾设计与发展潮流的基础上,要考虑到数字原住民的需求。从功能方面看,媒体丰富度、任务媒介匹配、社会临场感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的因素,因此,在设计时,应充分保证平台的媒体丰富度,比如,陌陌等产品曾经的流行,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当时地理位置这一多媒体形式尚未充分融入社会化媒体平台时,将该功能与社交等功能组合,丰富的体验感让很多用户趋之若鹜。同时,社会临场感作为显著影响数字原住民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如弹幕等针对社会临场感的提升而开发的功能,虽然并未受到广泛用户的认可,但很多数字原住民样本在访谈时都提到了对该功能的兴趣,表明在平台功能中提供具有强化社会临场感的服务会提升数字原住民的采纳意愿,发生持续使用行为。

最后,在社会化媒体产品运营及改进阶段,运营商需要注意到群聚效应对于采纳影响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同时,还要注意到用户在采纳中行为逐渐趋向于理性回归,用户黏性需要建立在社区构建的归属感及合理的运营模式、需求匹配基础上,而非简单的情感依赖。此外,要对用户进行动态跟踪,进行用户需求的重定义,以满足平台的再改进。

5结语

社交媒体特征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新兴出新媒体这一传播方式,它不同于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和广播,而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卫星、无线通讯网以及手机、电脑等终端,向使用者提供需要的讯息。随着往后经济科学的发展它必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此外,在高校新思想政治教育它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应新媒体的新特征新问题并合理利用的话。

一、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发展迅猛,其特征不容小觑。新媒体传播方式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令使用者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取想要的讯息,打破了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各种阻碍。首先,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讯息即时且多样。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没有运输、发行、印刷等因素的影响,随时可以利用网络最新讯息,与事件新闻发生时间几乎零时差。其次,新媒体的表现方式丰富,传统媒体只能单纯的利用文字,图片等各自进行传播而新媒体表达手法不经相同可以融合音频、文字,画面为一体,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特点是讯息即时生动形象的传播给接受者,他还有具有大容量的特点,理论上讲如果你有计算机且能够联网通讯,你可以随时查阅以前的相关讯息,方便快捷。再次,讯息的交互性,新媒体时代不止新闻媒体工作者才能讯息,接受者只要有计算机手机等数字产品就能利用各种软件实时分享新鲜事,利于交流。同时新媒体也具有信息零碎化的特点。因为讯息海量接受者没有过多的仔细查看,获取的快,遗忘的也快。

二、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及出现的问题

近来因为新媒体的各种新特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把它实质性的运用到了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个新的方向。新媒体讯息公布实时、海量性以及讯息交互性等特征是新媒体成为高校师生获取新讯息和表达感情分享新鲜事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利用这些特征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三观以及政治理论,不仅仅是传播了知识和观念还能够和学生互动更加人性化,让学生们更能高效的吸收这些观念。相比较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凡事有利有弊,它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高校学生正处于树立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时刻,精力充沛的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旺盛的好奇心尚未成型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就被引到偏离正轨的方向,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给高校学生提供积极的正面的讯息,但由于新媒体具有内容海量性的特征学生浏览的汛期不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控制,这些内容可能就包括反动、消极、低俗的一些内容,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产生阻碍。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

(一)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很难相结合,造成三方灌输的理念有偏差令高校学生在树立三观的关键时刻出现困扰和迷茫同时高校也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疏忽了对他们的教育开导。新媒体时代,可以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利用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利用qq、微博,手机短信等这些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与学生家庭及学生进行实时沟通交流充分掌握各个学生精神状态,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通过学生在社交网络发表的日志、微博、说说等进一步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具体动态实时进行心理疏导,观念引导纠正新闻媒体出现的偏激反动的观念,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此外,除了灌输正确的三观意外,还可以建立网络群聊,包括学生、家长和老师畅聊最近的新闻时事,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们更能真切的说出心里的想法以及了解长辈的观念让他们思维更开阔,同时还能增进三方之间的感情。

(二)立法完善保障体系。我国现有的《刑法》、《民法通则》、《宪法》等一些基本法律已经对媒体传播的相关法律责任作了基本的规定,可以看出国家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现有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必须建立专门管理新媒体的法律体系才能更好的对新媒体进行管理。首先要修补新媒体管理的基本法律,完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基础设施的保障,包括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规划。有些地区已经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机构用来管理新媒体,但是机构不明确,人员稀缺和组织性质得不到认可没能很好的进行管理。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媒体管理法,在实施过程中就有有据可依,各岗位也能明确自己的职责,保障了他们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观念不仅仅关系到高校学生三观的建立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问题,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安全隐患对国家产生危险,这就要求除了要有完善的新媒体管理法还需要到位的安全法。

四、结语

我们讨论了新媒体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和对策。新媒体的一系列独有的特征促使它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利用,在实施中采用学校,家庭和学生三方一体化进行沟通交流,且立法完善保障体系,让网络环境更干净让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能无障碍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宁.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基于现代信息传媒背景下的角色完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2]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

社交媒体特征范文6

(微博时代的管理变革,社会化媒体必看10本书之一)

购买推荐

各大社会化媒体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微博、Google+已经彻底改变了大众的生活和消费模式。助理分析师庞敏丽认为该书征引了戴尔、思科、宝洁等世界500强企业的生动案例,以及来自美国国务院等政府部门的案例。通过这些经典的案例,本书巧妙地揭示了如何使用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技术,提高效率、增强沟通。

通过对生意宝旗下比购宝(Boogle.cn)——“网络购物第一站”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当当网、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亚马逊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为深入了解我国乃至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数位分析师历经数月撰写了《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详见:/zt/mtyx/)该报告从各方面深入剖析社会化媒体营销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包括:社会化媒体营销概述、发展现状、特征、趋势、社会化媒体工具、社会化电子商务、SoLoMo模式下的投资机会等等。现此报告征订活动已经开始!

目录

本书赞誉

推荐序1 风险社会的领导与管理

推荐序2 拥抱开放的新媒体时代

作者简介

致谢

前言

第一部分 放弃控制所带来的混乱

第1章 为什么放弃控制是必然的

全新的分享文化

走向公众

对控制说再见

放手创建社交网络关系

走向全新的社交关系

在全球范围内,你都可以看到这种关系的存在

领导者的困境

开放领导力的全新规则

第2章 开放性的十大元素

开放性的矛盾特征

开放性的十大要素

开放的信息分享

开放式决策制定

开放性审计

信息分享

制定决策的流程

第二部分 精心制定你的开放战略

第3章 目标决定你的开放程度

你想实现什么

学习:涉及整个公司

对话:让大家开始交谈

支持变得更加主动和多元化

创新:把众包移到公司内部

目标及你的战略目标

苹果元素

第4章 开放收益的理解和测量

开放式学习的收益

开放对话的好处

开放支持的收益

开放创新的收益

第5章 用沙盒公约构建开放性

为何结构是必需的

制定员工使用社交媒体的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为约定提供边界

最佳实践与如何设定预案

疏忽与结果:管理人员何时介入

一个实践员工指导原则的案例

邀请客户加入协议

管理和政策准则

和法律部门打交道

结束语

第6章 开放战略的整合

创建社交图谱剖面图

找到关键的工作流程和利益相关者

开放组织模型

组织模型的选择和变更

指定角色与分配责任

培训和激励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 开放领导力:重新定义关系

第7章 开放式领导力:思维模式和特征

开放式领导的维度

乐观的领导者

合作式领导者

开放领导力原型

第8章 培养开放领导力

可靠性背后的真相

透明性绝非展示并告知全部信息

让技术为开放领导力提供支持

开放式领导者作为推动力量

第9章 失败的紧迫感

从失败中构建信任

打造冒险精神与失败系统

第10章 开放如何让组织转型

印度国家银行:大象之舞

思科:协作的内部提升需要时间

百思买:释放狂热者的热情

宝洁:结构化开放

戴尔:直销文化的方向

社交媒体特征范文7

讯:社交媒体顾问是公司业务中昂贵的附加项。但在当今这个时代,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在免除一份完善的社交媒体计划的情况下而得以很好地运营。尽管可以从业界请到一支豪华团队,但最好的社交媒体团队可能正是当下和您一起工作的团队。如何才能找到最适合公司的社交媒体,带领整个团队走上实现目标的轨道。在这张由Mindflash制作的信息图里寻找你需要的答案。

/zt/mtyx/) 该报告从各方面深入剖析社会化媒体营销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包括:社会化媒体营销概述、发展现状、特征、趋势、社会化媒体工具、社会化电子商务、SoLoMo模式下的投资机会等等。现此报告征订活动已经开始!

社交媒体特征范文8

关键词:网聊语言;文体特征;成因。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以网络为媒介的网际交流活动中。网聊是这种日益流行的网际交流活动形式之一。它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着世界各地、各行业人的参与。在网聊活动中,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和工具,活动参与者通过键盘键入文字,通过计算机屏幕收看文字,使以文字为信息载体的笔语跨时空交流。它同通常意义上的面对面聊天有所不同。kiesler et al(1984)认为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活动有两个有趣特点:1)缺少社会语境信息;2)缺少被广泛接受的使用规则。其中第一个特点使参与交际活动的人不能依赖手势、体势语、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解释文字、辅助交流。规则的缺乏则使参与网上活动的人打破了传统交际中必须遵守的许多礼仪,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在网际交流中被一致认可的规范。但作为一种实时交流活动网聊又非常接近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在实时交流中,同一时段里交流是双向的,即交流者可同时接收信息和发出信息。信息的接收和发送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这使得交流双方能及时收到对方的反馈信息,并据此调节和修正下一步交流的方向和内容。可见,网聊活动具有口语和书面语双重特征,它模糊了人们对口语和书面语区别的传统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

本文拟从两个角度对网聊语言进行文体分析:语言描述和语境因素分析。在语言描述中,我们采用文体标记系统给语言特征分类。根据enkvist & spenser(1964)文体标记就是突出的文体特征。在某一语境中具有文体意义的语言项目都可被认为是文体标记。这与功能文体学的"突出"概念一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认为突出是语言显耀的统称,是语篇的某些语言特征以某种形式凸露出来。进而,他又把突出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违反常规的突出,是否定性的;另一类是符合常规的突出,是肯定的(参见张德禄1998)。在文体学中一般把语言特征分为四个层面:音系、字位、词汇、句法/语法。在网聊中,视觉文字或标点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唯一载体,所以音系文体标记不具有文体意义。我们只分析字位、词汇、句法/语法文体标记。同时,我们还要从功能的角度对万维网键谈进行语境因素分析。这是因为语境因素是文体的重要决定因素。对语言单元或语篇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出现的语境。除更广意义上的文化语境外,语境可分为两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 )和情景语境( extralinguistic context或context of situation)。语言语境指在语篇中某一具体语言单元之前或之后的语言单元,情景语境指语篇出现的情景中的相关特征,如讲话内容、参与者、讲话媒介和渠道等。因此讨论网聊语文体特征时,我们将以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为框架,分析和讨论网聊英语的语境因素。

一、语言的词汇特征

对网络语言词汇特征的分析主要侧重于那些对其特征形成有重要意义的词汇。通过对网络交际活动的观察,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典型的词汇文体标记。

1、缩略词使用频率高

为了节约时间和空间,及时交换信息,网络交际中使用大量的缩略词。这些缩略词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新俚语或"网话"(cyberspeak)。例如:

(1)大量使用已被公认的缩略词汇。如usa, cm (centimeter)、km (kilometer)、xmas (christmas)、sos (save our ship or soul)、f.o.c. (free of charge)。

(2)创造新的英语首字母词,如/english/">英文字母仿英文常用语之谐音,如ic(=i see: 我明白了)、icq(i seek you之谐音,icq本是最早的网络寻呼软件名,其爱称为qq)、c-ya(=see you again:再会)。

(4)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如:l8r(later)、b4(before)。

(5)使用英语词首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成词,如b2b (=business to business:商家)、f2f(=face to face:面对面)、y2k(=year 2000:千年虫问题)、i h8u(=i hate you:我恨你)、k4("考试"之谐音)。

(6)在连贯话语中使用数字谐音替代英语单词或汉字, 如"what can i do 4(for)you?""乐4(死)我了。""别肉麻了,我都快2(吐)了。""我上午发了个伊妹儿2(to)you"。

2、使用副语言符号表示语调和情感

网络不能传递非语言线索(nonverbal clues),而它们在实时交流中却很必要。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活动中,缺少这些非语言线索不仅会使对方对文意的理解出现问题,而且纯文字也不能把交际者的行动、情感完全表达清楚。所以, 在网际交流中,微笑、皱眉、怒吼、生气等生动的人类情感活动在纯文字实时信息传递中消失了。为了弥补网际交流的这种缺陷,网上键谈者利用键盘上各种符号的组合,发明了一套脸谱或表情符(emoticon),来传递感情。如"o-<"表示 "fishy"(值得怀疑)、":-("表示"悲哀"、":-)"表示"微笑"等等。这些符号已成为虚拟社会最独特的流行语,类似一种新生的象形文字(ideograph),脱离了所有文字的本体,超越一切语言界限的障碍而广泛流行。

3、使用语言来描述网络交际者的动作、情感和体态

除了使用脸谱生动地呈现交际者的动作、情感外,为弥补交流中非语言符号的不足,网络上还盛行另一种做法,即用语言描述一些非语言行为。例如,键入"hehehe",表示"我在笑"。在网络键谈中,文字分为两类:一类用于纯文字交流;另一类是描述键谈者非语言特征的文字。为了区别这两类文字,描述键谈者行为和反应的文字常常用一定的符号圈住,表示这是动作,最常用的是前后加星号。例如:*g* (the speaker) grins

*rotfl* 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

*hugs* hugging someone

laughing out loud

4、为使语言既简洁明快又生动活泼,交际过程中还频繁使用感叹词

该类词的使用能极大地提高语言的音响效果。如aha, gosh, wow,d ear, mmm, ha-ha。

二、网络语言的语法特征

从语法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网上交流是将文字打在键盘上,再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由接受者来读,具有说和写的双重特点。因此,在电子语篇(electronic discourse)中,为节省各自占用的时间、突出重点,网民大都倾向于使用不完全句子、省略句子和不规则句子。如下面聊天室的一段对话:

netizen a:hi,i am john. student.live in ca.what ur name.

netizen b:me 2.in ny like to make friend with u.

netizen a:with pleasure.

在上述对话中,不难发现,交际双方在键入词语时都是能简则简。如,hi,me,what该大写时却用小写;ca应为ca (california), ny应为ny (new york); like to make friend with u 应为i'd like to make friend with u.等。这表现出网上交际明显的语言特点:不守规则, 不注重语法和词法以及随意性强, 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交际价值,省略的句子成分要靠上下文的联系和自身经验的判断来补全。

2、从句型选择上来看,网上交际所用的句子一般以单句、短句居多,很少出现复句、长句。例如:

netizen al: you are also 3 bottle man, how much could you drink?

netizen bl: beer, 5 bottles.

netizen a2: sea quantity!

netizen b2: so-so,dear.i never drink toomuch.i fear of sudden death without being known by anyone.

netizen a3:j ust finished another essay about our work unit, very funny, want to read it?

netizen b3:of course. my pleasure.

以上交谈多由中、短句构成,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据统计,各类英语文体的平均单句包含17.8个词。而网上键谈聊天的句子比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短。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网络聊天以休闲话题为主,有时候甚至比较无聊,因此字数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已经可以满足网民的交际需要,相反,一些复杂的长句输入时间过长,又不便于理解。此外,由于在网络聊天中话题转换非常快,对每一个话题的讨论都不深入,不需要长句传达复杂的意思和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

3、网络交际中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

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网虫"们大多喜欢连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在表示赞同或欣赏对方的观点时也常连用几个感叹号。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为了制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号。如女士在回答"do you miss me?"时,常巧妙地打出这样的字幕:i……

三、网络语言文体特征的成因分析

对任何语篇意义的理解都依赖语篇出现的环境。在进行文体分析时,对语境的分析非常必要。因此,我们采用功能文体学的语境因素分析框架,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阐释网络交际中出现上述文体特征的根源。

1、语场

语场指发生了什么事、所发生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参与者从事的活动等。也就是说,语场描述话语的内容范围。在不同的语场中,为实现语言的不同功能,语言在词汇、语法和形式等方面都会呈现独特的特征。就网络交际而言,语言用来传递信息、阐明事理的功能成为语言的第一功能。在高速运转的信息化社会中时间就是一切,因此交流变得简约化。为了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必然要求语言符号形式上的简化。在输入中用英文字母代替汉字,缩略语代替了单词等。总之,速度是第一要务,只要不妨碍沟通就尽可能地简化在键盘上的操作,力争一击到位,这就是为什么连数字和标点符号都被赋予特定内涵的原因。正如陈原先生所说,"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很快,语言接触引起的一个新问题,就是缩略语问题。节奏快,以至于在某些场合要采取符号(非语言的符号)来显示信息。缩略语就是把必要信息压缩(浓缩)到在接触的一瞬间就能立刻了解的程度。把必要信息转化为图形(非语言符号),是适应高速度和其他现代社会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

此外,网络交际的语场很难被规定在某一范围之内,交流的主题经常变化。每一位网络新成员的加入,每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都会导致话题的转变,而且经常是几个主题同时并存。从功能上讲,人们加入网络聊天这种交互性实时交流的目的一般是交换对某一问题、事件或人物的观点和看法,然而具体到每一个人,其目的都不尽相同。对网络键谈参与者来讲,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场所,这个场所倡导言论自由,且范围可延伸至世界各地。因此,网络键谈的主题和功能都具有不确定性。

2、语旨

语旨指谁是参与者,参与者的特点、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即描述参与者个人的情况和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互联网是个开放的系统,上网的人只要遵守一定的网络礼仪,便可在网上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它对参与者个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都不作限制。此外,多数网上键谈者选择使用匿名进行交谈,有些甚至在注册时填入假信息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现实世界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意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扮演的角色也是随意的。这种开放、平等的网络交往氛围有利于使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以提升,创新精神得以发挥。所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极力使用独特、新奇的语言抒发情感、发泄不满,从取名用字到遣词造句,处处表现出漠视传统和规范的语言风格,甚至可以违背某些语言规则。因此,在网络交际中,常会出现拼写错误、缩略形式、不规范标点、不符合语法的句子,以及用以调节气氛、表达情感的符号等。这都是不正规语言才具有的特点,所以网络语言文体的正规程度比较低。

3、语式

语式指语言在情景中所起的作用,语篇的符号组织及其在情景中的地位和功能。我们将从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媒介、渠道、语言自发性和交互性五个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话语语式。

(1)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

张德禄把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分为两类:构成型(constitutive)和辅助型(ancillary)。构成型语言组成整个交流事件,而辅助型语言只对社会活动起辅助作用。

(2)交流媒介

交流媒介指用于传递信息的图形符号(视觉媒介)或声波(听觉媒介)。媒介的不同,使语言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变体。在网络中,信息的传递通过键盘键入和从屏幕上阅读文字实现,所以它使用视频媒介,具有书面语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实时交流形式,信息接受和发送的同步性使交流者能及时收到反馈信息,调节谈话内容。这决定了它同时具有口语交流的一些特征。所以有人称它为"读起来像对话的书面语",即介于口语和书面语的特殊语言状态。因此,网络语言带有很大程度的随便性。

(3)交流渠道

交流渠道指信息传递的语式。交流渠道的限制是指信息的传递只限于一个渠道---视觉的或听觉的。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更注重视听互动性和依存性。书籍、报刊、杂志等强调的是通过读者的视觉来感悟世界,电话、广播类强调的是听觉功能,电影、电视则可通过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传递或接受信息,但却无法形成互为依存的互动关系,而网络传播中的交流体现了视觉和听觉的依存性和互动性。首先,网络键谈中的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媒介传递,具有交流渠道的限制。所以,这种交流会借助符号、标点等字位文体标记来实现意义表达的准确和清晰。其次,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传播信息速度的要求,仅凭视觉有时对交流信息是无法顺利传递和解读的,必须依赖于听觉辅助进行解码。如网络上流行的用语"f2f"、"cu"、"5460"等,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必须先读出声音,借助听觉加以辨析,从而加速视觉的认知过程。

(4)自发性

在网络交际中,参与者需要及时对他人的信息作出反馈,所以没有时间设计、修改语言错误,常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停顿、甚至错句和拼写错误等。同时,交际者通常会选用最常用的日常词汇来表达意思。因此,网络键谈具有自发性。这也是它接近口语交谈的地方。

(5)交互性

在网络交际中,虽然交流的对象不在眼前,但他们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网络聊天者之间需要相互合作。键谈双方要根据对方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和谈话策略。同时,键谈者会借助大写、标点和副语言符号等文体特征吸引其他键谈者的注意,提高谈话的交互性,保障交流的成功。

四、结论

本文应用现代文体学理论,从语言描述和语境因素两方面分析了网聊的文体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文体的分析是有选择的,即只选择那些具有文体代表性的方面。在衡量文体特征重要性时,我们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特征越重要,则它1)在所研究变体中出现频率越高,2)在其它变体中出现越少。基于这两个原则,我们选择了字位文体标记、句法/语法文体标记、词汇文体标记,分析了网聊的语言特征。之后,我们又结合其出现的语境,从语言使用特征方面,分析了它的语境因素。希望我们的分析能为那些正在参与或准备参与网聊的人提供一些语用指导,使他们能在交流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语言,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较好地完成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enkvist, n.e. & j, spenser. linguistics and style.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2]kiesler, s.. j, siegel & w. m, timothy.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39/10.

[3]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董兰、王勤:《网络英语天津》[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

[5]董启明、刘玉梅:万维网键谈英语的文体特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6]钱瑗:《实用英语文体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北京:外语电化教学2003,(6)。

社交媒体特征范文9

1.关于自我的变化。

网络媒介在今天的技术设计和社会建构中具有以自我为中心和去自我为中心的双重效应。它具体表现为:自我在网络空间中持续不断地被释放出来,在纵向比较意义上,自我中心化的特征仍然存在。但在横向意义上,大规模的自我的并置则又表明自我被不断地去中心化,甚至是分散化。采用视觉感意义较强的说法就是,数字网络空间的传播其实就像一个浩瀚星系,在分散的同时如能仔细甄别,又能观测到一个又一个的系统,此系统与彼系统又以必然或偶然的方式建立起某种特定的联系。

2.关于传播交往的变化。

从认识层面上来说,新的媒介是一种传播主体、传播平台或商品集散平台。

对于传播主体和传播平台,它表明传播的交往不仅包括社会人群与媒介机构相遇,也包括不同社会人群在传播平台上汇聚。传统媒介受观念和技术的限制,主体交往的充分性未能有效发挥,社会人群与其交往主要取决于媒介的意愿和发现。在媒介工具论(特别是宣传工具)的观念主导下,媒介成为社会人群所用的交往空间也不大可能。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

3.思想生成与传播变化。

网络时代使得公众的主体性得到集体性复苏。信息和思想不再被垄断,网络空间既是思想的生产地、集散地,又是思想的消纳地。公众既是思想的消费者,也是思想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对他们而言,网络空间的传播既是和自己对话,也是向别人喊话。只是由于信息巨量的原因,部分个人思想获得回应,经由网络化扩散成为共享的思想,部分个人思想则陷入沉寂,单单成楦鎏迳命周期记录的符号化存在方式。

同时,由于这种以自我生命历程为基础的思想生成是以自身体验为特征的,总免不了呈现自我书写的私人化。但这种私人化与电视装置在家庭中的私人化后果不同,后者主要指的是电视作为家庭组织者的地位逐渐遭到削弱,电视消费越来越私人化,电视逐渐地失去了家庭公共装置的特征。网络媒介时代的私人化书写表现为我想说,以及说我所想,且在相当的程度上,它不过是对自我生活的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