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集锦9篇

时间:2023-08-02 16:37:27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范文1

[关键词]行政职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内部财务审计

1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重要性研究

1.1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组织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公益类的事业单位不同,其承担着一定的行政执法职能,需要完成国家和政府规定的行政任务,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真正的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能,在运行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就需要通过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对其进行财务监督,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1.2有利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还有利于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行政事业单位在组织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和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通过制定相应的财务预算和风险管控方案,可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资产的控制与监督,同时还能够以此为手段考核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从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也就保障了国家财政的安全。

1.3有利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控机制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了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实行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可以进一步建立高效的内部管控机制。对单位内部财务进行管理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和对财务人员的管理作用,及时地发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不足,不仅可以有效地遏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贪污腐败现象,还能够不断地健全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方法,拓宽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的范围,进而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管控机制。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2.1缺乏对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很多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还缺乏对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缺乏认识,使得相应的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制度不够完善,从思想上消极懈怠地对待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的风险。另外,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存在片面性的认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工具,从而忽视了内部控制与审计对财务的管理及资金评估作用,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和水平低下。

2.2缺乏健全的财务控制与审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相关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时,存在着缺乏财务控制与审计制度规范的问题。首先就表现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控制与审计部门,单纯的将其归属到单位的财务部门,使之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地区分开来,存在着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等的问题,很容易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给单位带来严重的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其次就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所制定的财务控制与审计制度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很多的实施细则没有标准的依据,缺乏对工作人员的控制与监督,降低了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2.3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缺乏全面性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稳定运行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存在着缺乏全面性的问题,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实际需求不符,也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长远稳定发展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在利用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进行财务经费审核预算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财务的收支平衡,从而忽视了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评估,同时还缺乏对经济效益和支出收益的计算,这种仅仅维持平衡的财务运行方式经常会使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财务经费紧张的状况,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有效措施分析

3.1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从主观上提升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提升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就要从主观上提高认识,转变陈旧的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理念。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开展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研讨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职责和重要性。其次,要对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其深入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3.2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财务控制与审计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财务控制与审计监督制度。首先,在机构设置上,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明确的区分财务控制与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范围,确保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其次,为确保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制度的落实,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完善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地激发财务控制与审计监督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发现的内部财务问题及时地进行上报,以便单位内部快速作出反应,避免发生较大的资金安全问题。

3.3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要注重系统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注重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系统性,对相关的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进行详细的规划。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事业单位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目标,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与约束,保障单位内部资金的正常运转。另外,要注重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方法和经验的总结,逐步扩大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工作范围。

4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实行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能够保证单位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重视发挥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秉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8(35):181-182.

[2]杨雪.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分析[J].纳税,2018,12(33):14,16.

[3]单继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体系的评价问题分析[J].财会学习,2018(30):224-225.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范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审计 社会经济安全 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现在已经处在了社会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并且制约社会经济安全的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只有开展出好的有效的审计,才能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自身治理水平得到大的提高,这样就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安全的更好、更快发展。

一、行政企业单位的财务审计概念

企业的财务审计,主要指的就是审计机关依照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条例进行对应的实施工作,以及与国家的企业财务的审计准则的一些方法和程序,来对一些国有的企业作出真实合法的进行审计督查,做到对被审计的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一些会计信息都要依法作出公正并且客观的评价,出具出审计的意见以及决定,形成完整的审计报告,这样做就是为了反应或者说是揭露一些的企业资产方面、盈亏方面和负债方面的相关真实具体情况,对企业单位财务方面违规违法的问题进行查处,对国家所有者的权益进行维护,防止导致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对廉政方面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也为政府机构加强了服务的宏观调控。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基本特征

审计范围具有国际化,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垄断组织的出现以及国际经济方面垄断组织的出现,这样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活动,经营的空间越来越大,行成了另外的一种格局,那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范围也就具有国际化了。

审计领域具有扩大化,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职能得到的扩展,使得财务审计的领域也越来越扩大了,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不光只进行这些,除此之外都已经延伸到像管理经营方面、经济方面和绩效责任的评价及审查等诸多的方面了,同时也衍生出像经营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崭新的一系列的审计领域。

审计主体具有多元化,在早前,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下的财务审计,其审计的主体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的;但是随着国家的资本和经济活动的内容越来越向着公营企业脚步方面发展的迈进,对应的一些国家政府的审计业务也就随之扩大了,再加上在20世纪40年代时,突起的内部审计得到很好的应用实施,这样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主体慢慢的开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部专业审计机构,出现多元化审计主体。

审计行为具有规范化,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各国的一些审计组织就已经制订了相应的审计准则体系;到了20世纪末,国际方面的一些审计委员会也已经颁布了非常明确的属于国际性的审计标准,一些国际组织也公布了像《利马宣言》和《悉尼总声明》这样的文告,这些文告对所有审计人员的行为有了一定的规范制约。

审计层次具有立体化,现代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的规模都是在急剧扩大的,与其所有制的结构和形式相对来说就是越来越复杂的,这样最终的结果就会导致出现权利的一种让渡关系以及会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责任越来越复杂变,层次就会立体化,这就是现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特征的其中之一了。

(二)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20世纪的中期一直到现在,世界的经济发展多是处在鼎盛时期,这也是财务审计独立作为能体系监控所得到得发展最好最有效益的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这段时期在全国的基本特征就是垄断。先是私人的垄断组织相继的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当中,从开始的萌芽阶段,慢慢的有了向世界范围发展的趋势;其次,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到60年代,由于国家垄断资本得到了叙诉的发展,就形成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使整个国家都已经控制了非常多的经营活动,有利于国家宏观上进行的经济调节以及部门调整结构,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只代表的是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它从本质上来说是绝对不能够对资本主义性质进行私有制改变的,当然,也就更加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运行缓解的;第三就是形成的国际垄断:国内垄断已经高速发展了,这样就使得垄断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相互争夺世界的投资市场和原料产地市场以及商品市场的斗争中慢慢演变成了国际的垄断同盟,像一些垄断性的跨国公司,辛迪加、卡特尔、康采恩、托拉斯等,有这样的开头之后,这样具有垄断性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旗下的分公司都已经遍布早世界各国;具有国际性的一些经济组织也开始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垄断组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也已经成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生活重要基础。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社会经济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1)单位收入管理的混乱:行政事业单位收入的种类是非常繁多的,像专项补助、财政拨款、赞助款和房租收入等,而且在审计当中发现,很多单位的收入管理都。

(2)转移违纪违规的收支款项:很多单位为了能够逃避财政监督,就把一部分的收支转移到其他的地方或下属单位,这样就给监管调查带来了一定难度。

(3)以招待费、会议费、维修费或者是往来款等名义进行虚列的支出:

(4)把一部分的收入长时间的挂在往来账上,列收列支:一些单位把各种收入都计入到“暂存款”的科目长期挂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逃避纳税和检查监督;一些单位列收列支,就是想要隐瞒应缴的财政收入。

(5)经费列支超过预算的现象比较普遍:

(6)单位票据管理的混乱:有些单位的票据核销和领用都是没有办理任何手续的;有些单位把财政的票据给个人和其他的单位进行提供使用,从而导致税款流失;有些单位票据使用不规范;有些单位票据档案的保存不是非常完整,这些都是导致单位票据管理的混乱。

(二)社会经济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我国在社会经济安全方面也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的。虽然在人类史上,30多年以来我国都已经实现了百分之八左右的一个持续增长,但是与此同时仍然还是暴漏了很多的影响社会经济安全方面的问题,就像三农问题,就业问题,贫富之间的差距加剧问题,资源环境的问题,这些都是对社会经济安全发展当中所存在的不利因素。当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方面的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制度的疏忽遗漏,就像是以上列举的几点,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安全方面都是会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的,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安全面临的问题当中之一。

四、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社会经济安全问题的建议分析

要想让大的方面,也就是社会经济安全得到保障,首先就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这样社会经济安全问题才能少了一分隐患,多了一分保障。而笔者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方面的建议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点,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一定要高度的重视内部的审计工作。因为好的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绝对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的,只有在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或者是负责人的领导之下,才能够严格的按照条例对本企业进行内部财务审计。第二点,要建立出健全的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内部的审计工作。第三点,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各方面素质要求,对内部的审计建设的机构进行完善实施。第四点,一定要防患于未然,把事后内部审计工作转为在事中进行。第五点,通过借助一些玩不得审计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审计质量进行对应的提高。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社会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向大家阐述了财务审计的概念,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审计是经常出现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也是希望我国的财务审计可以越来越完善,这样对应的社会经济就会越来越快速的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够像更经济、高效率的时代迈进。

参考文献:

[1]陆云英.张丽华.关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6(12)

[2]晋红霞.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3]王敏.试论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范文3

关键词:财务工作;财政财务审计;管理分析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财政财务审计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现在财政财务审计工作所针对的不再是某一个单一部门,而是逐渐的应用到了不同阶层的财务工作当中。但目前我国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仍有许多问题及不足之处,审计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专业人才的匮乏,都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财政财务工作的顺利展开。本文就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供大家探讨。

一、财政财务审计的工作内容及作用

1.财政审计。财政审计工作主要由: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财政收支审计三个方面组成。财预算审计是根据企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方针对其财务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配,审计部门对企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分配和管理等活动行为进行监督审查。财政决算审计是审计部门对企业单位的收支决算进行详细彻底的监督审查,杜绝造假和谎报的情况发生。财政收支审计是对审计的企业单位的财政收支等一切相关活动和账目来往行为及经济信息进行监督审查。2.财务审计。财务审计也称为会计报表审计是对企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盈亏等方面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审查。通过以报表的形式来展现企业单位的财务经营状况以及资金的流动等情况。3.促使财务工作良性运转。在企业单位的运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财务和会计制度不够科学及完善的情况,导致了财务工作人员在职业素养及业务能力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难以做到很好的执行财务监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当处理不妥时就会出现无故消耗的情况发生,进而导致资金财产的损失,给财务审计工作带了负面的影响作用。

二、财务财政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缺乏。现如今,无论是民间审计或政府审计重点都在于,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查其是否具有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以此来避免职务犯罪情况的发生。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专业的审计人员的不足,导致了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工作效率,尤其针对于财务工作中,新问题、突发状况的不断出现,更显示了专业审计人员缺乏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伴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加快,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对于审计评价标准的科学化的要求要不断提高,同时应该着眼于对于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但由于目前现代化审计人才的缺乏,以上的提议无法得到很好贯彻落实。所以建立优秀专业的审计人员团队,是审计工作接下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2.审计人员意识不强。当前我国很多财政财务审计人员的对于工作的思想意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阶段。所以在实际工作当中,对于所遇到的问题没有明确化,也很少有忧患意识,有的工作人员甚至认为财务财政审计工作会造成同事之间相互猜忌不和谐的情况,当怀有这种思想意识的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会导致审计环节的疏漏和监督执行了的下降,甚至导致所接手的财务工作触犯法律法规,对企业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制度体系不完善。在目前很多企业单位中对于财政财务审计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得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同时也会导致审计行为无审计结果的情况发生,致使监管会计信息能力下降,一旦出现问题,会给企业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由于体制的不完善,也会给财政审计工作中审查范围与审查领域带来一定影响,达不到全面审查的目的,会导致出现财政资金或财政经费去向不明的情况发生,致使审查人员忽略疏漏而不对其进行审计。相较于受到重视的预算审计,许多部门对于财政收支审计以及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审计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所以完善财政财务审计的制度体系是未来,财务财政审计工作的一项重点。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范文4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效益审计的定位,充分认识效益审计的难点。

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和审计工作发展实际,今后审计工作要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二十年来的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审计内容上基本没有超出检查财政财务收支合法性的范畴。在审计体制建立的开始主要是搞合法性审计,近年来注入了真实性的内容,工作中虽然涉及到一些效益方面的,但尚未把效益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实践和探索。当前财经领域违法违纪问题仍然比较普遍,这要求今后审计工作必须把真实合法性审计继续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同时,必须在效益审计方面积极探索。这是因为:(一)形势的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法违规方面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二)二十年来我国审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软件和硬件上都为我们开展效益审计打下了必要的条件,开展效益审计的时机已成熟;(三)开展效益审计符合国际潮流,这也是我国审计与国际审计发展接轨的需要。因此,五年规划要求今后要全面履行审计监督的法定职责,这是符合实际情况和审计工作发展趋势的。

开展效益审计是今后五年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审计的主流。,我国的管理水平不高,财经领域违法违规问题还比较普遍;各项基础管理比较薄弱,缺乏完善的效益评价标准体系;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水平,也不完全适应效益审计的需要。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特色的效益审计路子,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绩效审计的模式。在效益审计中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应当把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探索,不能满足于在真实合法审计中发现一些效益方面的问题;第二,我国目前的效益审计应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而不是象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第三,效益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主要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目的。

尽管审计署五年规划对效益审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要完成在2007年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任务不轻。首先效益审计特别是财政效益审计是一项没有完整模式的审计类型,需要在探索中渐进发展。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面临许多技术性的问题,如审计报告标准、审计评价标准、审计风险控制、专家意见鉴别等。因此,只有全面分析工作的难点,才能把握工作的重点。从实际情况看 ,主要的难点有:

1.财政体制本身对效益审计的掣制作用。财政体制是财政审计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情况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框架尚未建立。从收入情况看,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已基本确定,这样,对审计不会产生多大的牵制作用,如国税审计、关税审计等已步入正轨。但是,对财政效益审计产生掣制作用主要来自于支出。一是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支出中的“越位”现象比较普遍,“缺位”矛盾也相当突出;二是财政支出结构性差异十分突出,财政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健全。财政支出中的“越位”和“缺位”的矛盾,使财政效益审计在实际执行中首先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面临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等各方面的困难。以转移支付为例,目前这项政策成为我国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力关系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转移支付没有一项专门的来确定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分配关系,在具体的使用中往往存在预算不细化、预算管理不透明、资金分配随意性大和预算不完整等问题,结果出现置换、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向人大瞒报预算情况等,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真实性的问题,其实与效益性紧密相联。比如说,支农资金、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专项扶贫资金等,这种资金的社会效益性直接与经济效益紧密相连,是财政效益审计的重要方面。

2.转变观念意识,积极开展财政经济效益审计

转变观念,实现财政审计工作的创新,是实现财政效益审计的重要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领域不断拓展,审计环境正发生着重大变化,要求政府使用有限的资源而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审计监督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检查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延伸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纪违规方面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对于财政经济效益审计目前还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财政同级审和上审下难度本来就大,开展效益审计的内在需求没有真正产生。另外一种看法是,虽然我们近年来也搞了一些效益审计,但是,目前的人员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可能开展效益审计有困难,出力不讨好。我们认为,这两种认识都失之偏颇,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新形势下的财政效益审计应当是全新的、基于真实性基础上的独立的审计类型。是将行政事业、农林水、固定资产投资、社保等内容,纳入财政效益审计的范畴,整合审计资源,实现由传统的、单一的财政审计向各专业审计一体化转变,以便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反映整个财政经济活动对社会公众和社会公益支出的优劣,使我国的财政审计真正与国际上的财政审计和政府审计趋同,体现全球化的特点。因此,需要我们在认识上解决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首先在决策层和执行层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或过激性,对财政效益审计的发展不利,特别是审计机关的决策层,需要从前瞻的战略来认识和理解这个重要问题。

3.财政效益审计亟需全新的审计理论支持 。二十年以来,我们的审计理论整体落后于审计实践。主要表现为:理论只注重于对理论学科自身的,没有更多的关注我国现实的审计操作、审计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了对理论资源的浪费;财政理论与财政审计理论油水分离,没有达到相互指导、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的水乳交融状态;审计理论特别是财政审计理论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未来的审计工作不能起到指导作用;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例, 审计理论只限于介绍、诠释和认识阶段,没有把我国的审计实践与世界审计先进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我们的财政审计理论应当紧紧围绕五年规划,全面构筑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审计框架,对财政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程序、标准等进行全面的阐述,需要我们业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勇气。一是理论要有超前性,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打破审计、财政和理论界的门户界限,开展理论交流,相互补充。二是要有世界性。要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重点研究发达国家财政理论及审计理论,研究西方公共财政效益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体系,使中国财政审计融入现代世界审计潮流之中。三是实用性。所谓实用性就是审计理论的研究要为实践服务,在未来的中国财政效益审计中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财政效益审计的模式构想

财政效益审计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公共财政财务支出和资源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经济、公平和有效,公共财政支出的来源是纳税人的支出,这些支出是否公正、公正和有效,是社会的民主要求。从民主公开的角度和世界审计发展的潮流看,加强审计结果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求真务实已成为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审计监督(过程) 被审计单位(执行和反馈) 公众(民主监督) 文明(社会效果),最终体现人民(公众)的监督,促进政府廉政,体现参与管理国民经济的权力。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那样:要从查处严重损失浪费入手,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因此,财政效益审计的核心要从公共支出和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评价。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财政效益审计还不能一步到位,必须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分阶段确立审计目标。从实践情况看,财政效益审计目标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级阶段即公共支出的性审计。既然财政效益审计是一个全新的审计类型,又无经验可鉴,因此,必须要从我们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基本前提出发,以的观指导我们的工作。在初级阶段,要立足财务收支审计,在揭露严重效益的基础上,拓展财政效益审计,重点放在“经济性”即社会公共财政资金的节约上。对重点部门的重点资金、重大的政府投资项目等财政支出比较集中的部位开展效益审计。这样,一是目标的主要明确,二是容易操作,三是探索积累经验,为全面开展财政效益审计打基础。

提高阶段即全面的财政效益审计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在、吸收和消化的基础上,全面建立一整套的适合我国审计制度的财政效益审计制度,包括财政效益审计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规范,使在初级阶段启蒙的、零碎的、分散的、无体系的财政效益审计发展为一个适应我国审计体制的全新审计模式。这些主要有科学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效益审计准则等,最终形成与公共财政相配套的财政效益制度,促进我国公共财政对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使财政支出透明化,体现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民主性。

升华阶段即基于提高阶段的全面的效果性财政效益审计。中心内容是全面、客观地评价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效益,最终体现财政支出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吻合性或接近度。因此,效果性审计应当成为效益审计最高目标。只有这样,公共财政才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阶级性,才能体现公众对政府效率的关注,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真正目标。

(三)财政效益审计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的最大功能就是通过政府配置资源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矫正市场的盲目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财政支出范围主要包括:政权建设领域支出、事业发展领域支出、公共投资领域支出、收入分配调节领域支出等。这些支出都是财政效益审计的内容,审计机关应当重点关注财政管理及耗用资源较大,效益目标易于确定的支出项目。在起步阶段,项目不要过多,目标不要过于宽泛,要有重点,要有典型性,评价和反映的问题要重点突出,有说服力。

一是要突出财政支出管理审计。财政是社会资金的再分配。财政效益审计应重点关注财政支出结构安排上是否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有效地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财政公共支出安排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重视总量控制;分配中是否注重财政公共支出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分配中是否体现了“成本效益”的原则。通过审计促进建立起一个支出规范、管理科学,分配公平、合理、效率的财政机制。财政效益审计还必须着重对财政支出管理配套措施进行审计。

二是要强化对公共部门审计。开展行政成本审计就是要抓住与行政成本有关的人财物进行监督,综合评价其经济性、效益性,将审计成本转化为财政管理成果,遏制行政成本的过渡膨胀。

三是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审计。对转移支付,一要关注转移支付形式的规范性,看公共服务是否符合均衡化原则;二要关注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科学性;三要关注专项转移支付是否存在随意性和透明度差的情况。

四是继续深化公共投资审计。近年来,投资效益审计先行,为我们进行财政效益审计积累了许多经验,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如全国机场审计、水利资金审计和现在开展的医疗审计,社会媒体都做了很好的报道,社会反映良好。因此,公共投资建设项目效益审计应从效益出发,对投资项目的前期决策工作、设计工作、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以及预算编制进行全程审计。同时,要结合最近国务院出台的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在立项的科学性、项目建设的进度合理性、资金管理使用及建设成本的合规性上下工夫,促进投资决策科学规范化,减少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损失浪费,节省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财政效益审计作出示范和有益的探索。

(四)对财政效益审计思考

财政效益审计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既无先例可言,又无现成的方法,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探索性的工作,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一是要搞好审前调查,制订好审计方案。在充分考虑时间、成本和质量的基础上,搞好审前调查。现在看来,搞好审前调查,是搞好效益审计的重要一面,能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前调查阶段,关键是摸清家底,明确审计重点,为正式的审计打好基础,使审计方案更接近工作实际,更符合实际需要。

二是整合审计资源。财政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需要通过一定技术和建立一定数量的模式等手段来判断效益,而整合审计资源就十分必要。首先要打破专业界线,在审计队伍中实现专业耦合,优势互补。同时,要建立专家队伍,包括外部专家,使之成为财政效益审计的咨询专家库。

三是要实现审计工作重心的转移。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发展,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进一步开展并作好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检查和评价势在必行。各级审计部门对财政效益审计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要从人才储备、软件建设和审计管理上有足够的重视和实际行动,现在不是讨论效益审计可不可以,而是要准备怎么干的问题。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范文5

其一,根据审计报告需要,因事制宜确定计算评价对象。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项目可以资产及支出、负债及收入、结余等为计算评价财政财务数据失真程度的对象;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可以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及结余为对象;企业和金融机构审计项目一般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为对象计算评价单项失真。其二,根据审计调整的结果,按照一定的公式分别计算单项失真率。基本公式是用审计调整金额除以审计前财政财务数据得出各单项财政财务数据失真百分比。其三,加权(或者简单)加总计算财政财务数据综合失真率;其四,按设定的审计评价标准,结合定性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单项及综合财政财务数据做出评价。一般将失真程度分为若干等级。本文假设,差错率在0鈥?SPANlang=EN-US>5%(含5%)区间的,评价为真实;差错率在5-10%(含10%)区间的,评价为基本真实;差错率在10-15%(含15%)区间的,评价为比较(或者不够)真实;差错率15%以上的,评价为不真实。最后,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应在量化分析基础上,结合定性分析。根据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对某个单项失真率并不高,但由于属于严重舞弊或者违法行为造成的,应当定性为财政财务数据失真。

二、关注财政财务数据失真率计算公式相关数据的对称性

主要指财政财务数据失真率计算公式的分子与分母应当同时、同类、同口径。单项失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分子数据口径不同分为两种:第一种,以本期审计调整净值为分子计算财政财务数据失真率。分子为某类审计调增金额与同类目审计调减金额之差,是将审计调整归结于某个时点。分母应是属于与分子同期同类目的审前财政财务数据期末余额,分子与分母相除得到单项失真率。第二种,以本期审计调整绝对值累加为分子计算的失真率。分子为某类目审计调整借贷两方金额的绝对值之和,是针对财政财务数据发生过程的审计调整。分母则应为与分子同期同类目审前账面借贷两方发生额绝对值之和。分子分母之商为单项财政财务数据失真率。运用这种计算公式,需要具备审前会计帐簿等过程记录数据。计算失真率时,分子与分母如果不对称,分子用累加金额,而分母采用期末余额,等同于用财政财务业务一个时点数据与反映一个时期的数据比较。由于分子分母不对称导致失真率放大,不仅误导审计评价,还会导致审计信息的失真。例如:k集团公司200x年度财务报表反映全年的管理费用为1955万元,经审计管理费用为2141万元。其中审计调增243万元,调减48万元。由于作为分母的管理费用报表数是同期支出性质发生额抵减可能发生的收入性质发生额的结果,对应的分子应该为审计调增额与调减额抵减后净值322-48=274万元。管理费用失真率为302/1955×100%=14.02%,对照标准,得出的是损益比较真实的评价;如果用审计调增额与调减额绝对值做分子322+48=370万元,失真率则变为18.93%,得出的是不真实的结论。

三、关注审计调整对财政财务数据失真率的影响

财政财务数据失真率计算公式的分子由审计调整金额决定。失真率受到审计调整内容性质和金额大小的制约。在分母金额一定的情况下,分子大,则失真率值大,反之亦然。审计调整以审计调整表为载体,审计调整表建立在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基础之上,以实现审计目的,适应审计报告要求,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需求为宗旨。不能仅局限于示范调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及时、充分、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方面的情况。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被审计单位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纳入审计调整范围。审计调整表应当根据体现审计成果的需要设置审计调整表。例如:(一)审计调整表纵行标题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等类别名称为主,与审计评价以及审计成果评估作用不大的的财务报表项目可以省略。对与满足效益审计等业务需要以及适应被审计的行业、企业财务管理特点的内容,应适当增添有关纵行标题。例如电力、电信等考核费用回收率考核指标为用户欠费回收率、资金上缴及时率,在应收帐款下增设用户欠费帐户的内容;烟草行业在损益表增设专营利润核算上缴的内容;对开采并销售国产原油的石油企业需要增设应缴石油特别收益金的内容。为反映不良资产状况的需要,审计调整表可增设资产减值准备内容。(二)根据审计目的,相应增加审计调整表横行标题栏次。例如,经济责任审计调整表横行标题可以按照任期年度相应增加栏次,适应评价被审计单位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总体绩效,以及各年度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之需要。(三)把握审计调整区别与一般会计核算的特点。审计调整区别与一般会计核算的特点:一是两者计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中的净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进行界定,着眼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审计的净利润的界定则注重行为与责任统一原则,侧重于相关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待处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潜亏、潜盈事项应根据发生时间相应调整利润和净资产,所有者增资、接受无偿捐赠等非经营增加的资产应予以剔除,不能作为经营者的业绩反映。二是两者计算程序不同。会计核算的结论讲究遵照历史,过去的纪录只能在发现误差的当期通过调整来更正;审计则根据审计目的需要,按行为的发生时间将会计内容调整。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例,为了正确评价被审计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经营业绩,与此相关的一切财政财务数据都要根据事项发生的时间调整被审计者的利润(或者结余)和资产。

四、合理确定财政财务数据综合失真率计算的权数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范文6

关键词:审计监督 财政体制 深化改革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65-02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建立现代财政体制是我国在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审计监督基于其独立性、全面性、专业性的监督特点。基于此,审计监督促进财政体制深化改革受到政府、学界等多方面的关注。在审计实践与实际研究中,审计监督促进财政体制深化改革主要是从预算执行审计、转移支付审计、存量资金审计、税收征管审计以及政府债务审计等五个重要的方面开展,本文也就从五个方面来对文献进行梳理。

一、预算执行审计研究

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预算执行审计研究梳理,发现主要针对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即预算执行审计的必要性、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和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有效完善部门预算审计的政策建议等这三个方面研究。一是重点分析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尤其是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必要性研究。钱啸森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有利于提高我国财政管理的效率。姜超(2008)认为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开展有利于完善预算执行审计实践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力度。张军等(2015)针对我国现行预算体制机制不完善、预算执行违规问题等问题应加快推动绩效预算审计,这样有利于我国现代财政体制构建。董玲、安艳芳(2009)认为现阶段在全力推进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政策背景下,分析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二是对预算执行与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陈澎(2009)认为我国预算执行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财政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过粗,不利于管理;预算编制的标准与定额体系有待完善;财政集中核算的不完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相对滞后以及忽视财政预算执行效益的审计。宋达和郑石桥认为我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审计制度本身存在制度局限;由于收到审计技术、方法以及审计资源的限制,我国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的过程中,伸进机关和审计人员很难发现所有的有关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违规问题;同时,审计和其他经济监督形式一样存在威慑力度不够的缺陷,因为审计发现问题后很少开具处罚单,即便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其处罚的力度也很难以达到震慑违规者,违规行为在短时期内自然屡禁不止。三是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对策措施研究。陈斌认为在“大财政”的思想理念背景下,应结合“大财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构建适合“大财政”发展模式的预算执行体系,进一步优化审计技术,改进审计方法,加强审计监督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等。薛芬认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应对预算执行审计进行重新定位,即对审计范围、审计层次、审计重点等重新进行认识和拓展,重点在于推进绩效审计为核心的审计模式,让公众参与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建立健全审计公开制度。

评述:上述学者们关于预算执行审计的大量研究,取得的成就比较大,尤其是在发现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存在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和根源,进而能够提出效果的政策建议。然而,审计监督预算体制合理性、财政政策审计评估以及对部门权力运行监督等还不够。本研究主要从现代财政体制构建的整体框架下,来分析我国预算改革的整体方向、预算改革面临的挑战,进而有针对性地探析A算执行审计发展趋势和方向,最后提出完善预算执行审计的路径――嵌入式审计。

二、转移支付审计研究

房桃峻和胡继荣在2012年通过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过程研究,发现主要存在预算安排不完整、滞留专项转移资金、挪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针对转移支付资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健全完善我国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制度及具体措施等,即主要是充分发挥我国审计监督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使转移支付制度更加健全,使审计结果的处理具有充分可靠的法律法规依据;开展转各个领域转移支付资金效益方面的审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效益和效果;进一步提高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构和地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结果质量,同时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进一步构建健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有效的可操作的评价框架及具体指标体系;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开展上下同时审、跨部门联合审、跨领域同时审等联动审计机制,确保审计质量可靠。审计署贸易审计局课题组于2013年对对商务部参与分配的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指的是2011年发展专项资金)进行探索性审计后,指出专项资金审计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措施贯彻落实、重点跟踪分配程序、注重延伸审计、上下贯通严肃取证,同时认为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应积极践行科学审计理念,运用信贷审计工具,及时转变审计思维,运用现代审计方法,以资金分配为审计切入点,重点关注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益,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管理等环节公开透明、合规合理,检查和评估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有关的宏观政策执行情况;不仅促使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清除;更要不断在专项审计工作中总结和完善审计机制,审学研融合动态结合,促使审计方式方法进一步创新。杨春露等(2008)认为转移支付(主要指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应结合绩效审计,根据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目标、范围、用途、额度等,建立一整套适合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框架和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更趋完善。

评述:上述学者对转移支付审计主要集中揭示转移支付资金在申请、拨付及使用环节存在问题,而较少关注转移支付制度本身设计是否合理、相关政策执行是否及时、转移支付制度环境审计等研究较少。本研究报告将从财政体制改革整体框架下来探索转移支付改革取得的成果、转移支付改革面临的挑战以及转移支付改革的方向,继而研究转移支付审计发展的方向,最后提出完善转移支付审计的实施路径――跟踪审计。

三、税收征管审计研究

税收征管作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加强税收征管审计,促使税收征管以及税收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是我国审计机关一直在进行的审计实践。张小伟(2014)认为我国现阶段的财政税收征管审计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财政税收征管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和完善,是税收征管制度更加健全,使税收执法更加严肃,依法治税得到进一步强化,促进稳定的税收增长机制得以完善,对税收法定等方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宋建华(2014)认为地方税收征管审计问题是财政审计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税收征管存在地方税收征管审计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审计机构不能很好的落实审计客体的意见。曲妍蕙(2013)认为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房屋出租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土地流转税、规费收入、营业税以及房产税等相关税(费)收是否流失,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利用其他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税收方面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及时收缴税款,从而促进税收征管体制机制完善。

评述:上述学者主要研究了通过对税收征管审计发展税收征管环节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税收征管效率较低,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机制的完善。但是,对于税收政策审计评估还存在不足,在“互联网+税收”领域如何运用大数据等还面临诸多挑战,这也是本研究报告填补的空白。

四、存量资金审计研究

安群文(2015)认为预算单位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审查预算单位的项目支出的结余资金;二是重点审查预算单位的账目支付的暂付款项;三是重点审查预算单位项目支出结转资金。刘玉洁(2015)认为主要加强财政资金审计的重点包括以下四各方面,即加强对预算结转结余情况审计,对各类财政专户的资金结存情况审计,对国库资金存放管理审计以及加强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审计。刘生桥、郭秋园(2015)等在分析财政存量资金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的思路,即关注国库资金存放管理,关注预算结余结转情况,关注各类专户资金情况、关注财政资金制度管理等情况。黄龙翔(2015)认为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点关注社保资金、代缴的非税收入;第二,重点关注未使用的财政专户资金;第三应重点关注用权责发生制虚列支出的预算资金;第四,重点关注停留在预算单位账户上的部门预算安排的未使用、无法使用的部门预算资金和项目资金。

评述:上述学者主要关注财政存量资金规模、结构和形成渠道等,而对于财政存量资金形成的原因分析较少,对如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以及相关的财政政策审计评估研究较少,本研究在梳理以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现代财政体制框架下财政存量资金管理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方向,提出完善财政存量资金审计路径――专项审计。

五、政府债务审计研究

董大胜(2010)认为应该把债务列入预算管理中,同时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突出的问题是融资平台问题,财政审计要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形成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隋玉明(2013)认为我国目前在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国家或地方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跟踪审计,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审计等,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发出预警;加强债务资金绩效审计,有效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达到债务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研讨会(2011)得出结论,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具体措施;第一,进一步拓展财政审计的范围,扩大财政资金规模审计,及时摸清政府性债务整体规模、Y构等相关情况;第二,利用跟踪审计,对政府投资项目坚强监管,提高经济性和社会效益;第三,深化金融审计,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第四,把政府性债务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完善政府债务方面的举借、投资、管理等重要环节和关键部门责任人的问责追责制度和具体措施。王善平、蒲丹琳(2012)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在筹资的过程中,运用政策制度方面滞后等缺陷来巧妙的规避制度风险而进行借贷,进而指出国家审计可以通过权利的监督和制约来约束地方政府过度融资的规模,以有效控制地方债务风险。李玲等于2013年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在立项、筹集、投资、管理等各个环节和领域存在违规问题,为此提出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及措施:第一,坚持按照法定的程序发行债券,加快制定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第二,对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债渠道予以规范;第三,指定专门的政府债务管理部门或者机构,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统一归口管理,第四,对地方政府性债务主体分门类别进行区分,对其进行有效清理规范;第五,对举债部门或者单位的举债权力予以规范和约束,规范债务决策程序和机制;第六,强化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完善债务全过程监控体制机制;第七,加强偿还机制建设,提高偿还能力;第八,构建考评机制,加大问责追责力度;第九,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加强监督力度。袁杰、夏飞(2012)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跟踪审计,促使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杨娟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审计;第二,加强政府性债务举借各个环节审计;第三,加强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第四,加强对举借债务投资方向审计。同时提出政府性债务审计方式包括:一是与政府投资项项目结合,加强对地方政府性重点投资项目审计;二是与金融审计相结合,维护地方政府性债务安全;三是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评述:上述学者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研究主要集中债务规模、融资平台以及债务结构等方面审计,而忽视地方政府债务制度合理性审计、地方政府债务预警体系构建审计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制度环境审计等。本研究主要从现代财政体制改革的框架下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地方政府债务改革方向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升级发展的方向,提出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路径――统一组织。

参考文献:

[1] 钱萧森,吴星.深化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参考,2008(4)

[2] 宋达,郑石桥.政府审计对预算违规的作用:抑制还是诱导?――基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的实证研究[J].2014

[3] 陈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基本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4] 薛芬.政府预算变革与政府预算执行审计战略转型――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6)

[5] 安群文.把握结转资金与结余资金概念做好预算单位财政存量资金审计[J].理论探讨,2015(1)

[6] 刘玉洁.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初探[J].审计月刊,2015(2)

[7] 刘生桥,郭秋园.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审计分析[J].审计月刊,2015(3)

[8] 黄龙翔.县级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监督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8)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范文7

在即将迎来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江西省审计厅财金审计处,就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探索地税联网审计等问题与他们进行了探讨。

记 者: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刘家义审计长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从财金处直接从事省级预算执行和下级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看,你们认为应该如何理解和践行?

孟文军:这是一个大课题。先谈一点基本认识。

继国家审计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论断之后,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我认为,如果说“免疫系统”功能,阐明的是国家审计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那么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指明的是国家审计怎么样发挥作用。

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对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每年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财政审计成为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审计监督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和民主法制建设的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构建基于有效实施财政收支审计监督的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国家审计充分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

周国亮: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应当把握法定范围和内容,这是基本前提。

关于财政收支审计,审计法的有关规定是: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从审计主体看,对本级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由审计机关内设各专业审计机构实施;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实际由上下级审计机关分别采取“上审下”、“同级审”进行。审计主体应当是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内设各专业审计机构。

从审计方式看,应当是“同级审”与“上审下”。

从审计客体看,本级各部门预算、下级政府预算都是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其他财政收支,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是指财政资金中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因此,审计客体应当是纳入和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即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活动。

由此,总体上说,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就是构建一个国家审计机关对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活动实行有效审计监督的结构化体系。

孟文军:厅党组高度重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在王殿军厅长的大力推动下,厅专门设立综合处,具体负责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两个报告”起草工作。一是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为统领,对厅各业务处、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实现财政审计“一盘棋”;二是以“两个报告”为载体,对财政审计信息进行统一归集和分析,提高财政审计的整体质量。这实际上是搭建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平台。

傅志辉:为了不断推进和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王厅长提出了以财政资金为源头展开审计的思路,并由财金处组织实施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中央、省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获得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在听取对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汇报时,王厅长又提出对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的审计与对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相结合、财政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思路,要求财金处进行探索。

孟文军:这进一步提出了适应财政资金运行的特点,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特征。

从省级财政资金运行而言,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是源头,横向涉及省级预算部门(上缴财政收入和接受财政拨款),纵向涉及下级政府(上缴省级财政收入和接受省级转移支付资金)。作为作用于财政收支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只有把审计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与审计省级预算部门结合起来、与审计下级政府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财政收支审计的整体效能。

周国亮:这种结合,可以实现审计内容的一体化,并且保持审计方式的多样化。如审计省级非税收入管理,从审计内容上,可以把审计省财政厅组织收入情况和审计省级预算部门、下级政府缴交情况结合起来;从审计方式上,在财金处审计省财政厅组织收入情况时,可以由财金处对重点省级预算部门、下级政府的缴交情况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也可以由各业务处在审计省级预算部门时对其缴交情况一并进行审计,或由财金处或其他业务处组织对下级政府的缴交情况进行专门审计。至于采用何种审计方式,可以通过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工作方案确定。

傅志辉:在这种结合下,还可以实现审计内容的横向成块、纵向成线。如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既构成整个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横向审计部分,又成为相对独立的审计单元。再如对某项本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既是本级预算资金向下级政府转移支付的纵向审计内容,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审计形态。

孟文军:如果说,把审计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与审计省级预算部门结合起来、与审计下级政府结合起来,是在审计对象和内容上就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结构性安排,那么,财政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涉及的则是在审计主体和方式上就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制度性安排。这实际上要求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必须建立协同各类审计的基本机制。

常迎迎:这种基本机制,我认为,应当包括审计类型之间在审计内容上的协同和审计项目在审计时间上的协同。

一是实行一个审计项目融合多个审计类型内容的制度。对财政收支审计采取“同级审”与“上审下”两种方式是法定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财政收支审计是两种基本审计形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应当实行一个审计项目融合多个审计类型内容的制度,如把绩效审计内容融入财政收支审计项目,对财政收支审计项目中发现的每个问题分清领导责任,既形成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在每个审计项目上的制度化,又为开展专门的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保持在审计内容上的衔接。

二是实行年度审计项目为“两个报告”滚动服务的制度。审计机关每年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是一项法定制度,一般在当年6月或6月以后进行。因此,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年度审计项目的安排既要满足当年“两个报告”的需要,又要为次年“两个报告”打下基础。对每年6月以后的审计项目,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安排财政收支“上审下”或其他财政性资金审计项目,在审计内容上与次年上半年的财政收支审计项目形成互补;二是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延伸至当年6月底或审计日的上月底,在审计年度上与次年上半年审计项目的审计年度保持衔接。

孟文军:上面,就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谈及了基本认识、基本前提、基本平台、基本特征、基本机制,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显得粗浅,也不一定正确,还请批评指正。

记 者:今年是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周年,财政审计见证和体现了国家审计的整个发展过程,对此有何感想?

孟文军:感想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财政审计是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如财政审计的功能定位,在审计机关成立初期集中体现在查错纠弊,后来总结为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现在概括为国家审计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再如财政审计方式,在经历了单一“上审下”后,实行“同级审”与“上审下”结合,再发展到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推动了财政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财政审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我省的财政审计在继往开来中呈现崭新局面。由1985年第一次由省政府批转46个财政赤字县(市)的审计报告、1990年第一次在《中国审计》介绍江西省财政审计的基本做法、1998年第一次以省政府令出台《江西省地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实施办法》,经十年来的开拓创新,到近些年财政审计为领导决策服务作用的充分发挥、江西省财政审计路子的鲜明特色、《江西省审计条例》的实施,特别是在2011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中,江西审计经验在全国审计机关推广、审计项目获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省债审办和财金处均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先进集体三等功,标志着我省的财政审计获得突破性进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呈现崭新局面。

记 者:税收是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财金处从去年开始探索地税联网审计,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孟文军:地税联网审计是王殿军厅长亲自推动的我省审计机关第一个联网审计项目。在何干成副厅长、胡志勇总审计师的高度重视下,经财金处与信息中心共同努力,地税联网审计正在有序推进。

杨 桦:目前,已实现联网方式的数据获取、转换和分析。

——完成联网工作。于今年5月,在省地税局机房安放前置服务器,通过党政内网(网),连接厅机房专用服务器,建立封闭式的联网链路。

——获取征管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获取了多年来全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建立审计数据库。

——进行数据验证。对获取的数据库数据,按一定的方法,与全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的前台数据进行核对,验证数据的一致性。

——修正有关模型。在去年试用的基础上,对一些数据分析模型的取值范围或因素设定,进行调整或修正,以适应本地化的运用。

——开展数据分析。对数据分析模型生成的疑点,从逻辑性、合理性、重要性上进行再分析,形成重点疑点,组织重点核查。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范文8

关键词: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综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01-02

目前农村财务审计模式仍比较混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严重侵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而农村财务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监督力量,不仅直接保障农村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更从长远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建立普遍适用的农村财务审计模式,是促进农村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必由之路,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村财务审计性质模糊,法律地位不明确,也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可循,就我国农村财务审计的模式及其性质、任务等关键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认识,学术界也仍有争论,在实践中各地方的做法也不很相同,形式各异。

1 当前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现实状况

1.1 乡镇经管站或其内设审计部门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依据的是1992年5月农业部第11号令颁布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以及一些省区制定的本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来设置的。这是当前农村采取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审计模式。根据该条令的第四条规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建立审计机构的,由其负责合作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未建立审计机构的,由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审计机构(以下简称乡镇经管站)负责其审计工作。这种模式下,乡镇经管站在完成日常经管工作的同时,每年要安排一些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任务,而且审计人员通常不设专职,一般由经管人员兼任,或者在经管站内下设审计站,安排专人从事审计工作,但其专设的审计站与经管站合署办公,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因此这种模式从本质上讲是经管系统的内部审计,它受上级农业经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

1.2 乡镇政府内单独设置审计机构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设置乡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它作为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直接受乡镇政府领导,与乡镇经管站等部门没有隶属关系。审计人员一般为专职人员,人员配备也相对稳定。乡镇审计机构负责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单位进行审计,从本质上它是乡镇政府的内部审计。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实践中受到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等实际因素的限制,使得其在实际中很少见。

1.3 农村民主理财小组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章第二十六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实行民主理财制度。村民理财小组对村民委员会的收支账目进行审查监督并对村民会议负责。所谓农村民主理财小组,就是在各村建立成员3至5人,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的,对本村财务管理情况实行监督和检查的组织。民主理财小组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参与制定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重要财务事项,纠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民主理财小组能够对村两委在村集体财务经营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实践中,由于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是由村长或书记指定,并非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因此,在对农村财务进行监督的过程中,民主理财小组并没有起到实际的监督效果。

2 理论界对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探讨

李玉平(1997)认为,我国农村审计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即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者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对农村经济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服务。农村政府审计由国家审计机关在各乡镇设的办事处或县审计局设的乡镇审计股实施,审计范围包括乡镇政府各部门,国家在乡镇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农村内部审计由乡镇政府设立的审计机构负责,由乡镇政府领导,审计范围是乡镇办的企事业单位,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注会审计由县或乡镇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因委托单位而异。

蒋育燕(1999)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初探》一文中认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具有自己特色,它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区别。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行政管理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的审计机构,这与内部审计相同,但它与审计对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存在任何隶属或利害关系,处于第三者地位,这一点又与内部审计完全不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大部分是属于政府部门,审计的工作人员是代表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一点与国家审计相同,但是他们明显不是现有国家法律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机关工作人员。

桂建平(2002)提出了“乡镇审计”的概念,他认为按照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国家共设五级人民政府,其中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已经设立了审计机关,但乡镇政府除外。按照现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财政体制和国有资产“分级行政管理”的方式,财政收支隶属于哪一级政府财政,则由哪一级审计机关管辖,所以应当设立乡镇审计,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地方政府审计。乡镇审计的对象包括乡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所属行政村以及乡镇和村所属的企事业单位。

廖桂蓉、田文军(2003)则提出农业审计手段、方式、方法必须适应农业经济监督的需要。根据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实际审计资源,农业审计必须将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结合起来;将自行审计、委托审计和联合审计结合起来;将自觉审计与法定审计结合起来;将专业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马子力(2004)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有可能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尤其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个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业务市场。与农业主管部门所主导的农村审计相比,注册会计师从事农村财务审计具有其独特优势:不占用编制,不列入财政支出;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素质比较高;审计地位更加独立,更加客观公正可信。

刘罡(2004)提出国家审计机关派驻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相结合的模式。国家审计机关派驻模式即是成立独立的乡镇审计站(所),作为县级国家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派驻到各乡镇,对乡镇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计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将乡村集体经济审计纳入国家审计范畴,确保乡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成效性。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模式即是将审计机构植根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熟悉组织内部情况,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强。

常茂松(2007)认为,农管部门主导的农村审计存在诸多不足。的确,现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由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承担,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多为站(科)级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低,任务重,工作协调难,落实难,工作缺乏权威性;农村审计工作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审计经费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审计人员无编制,均为农村经济管理员兼职,严重影响了对农村财务的监督管理,造成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不高,农村经济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王宝庆(2008)提出,在县(市)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各乡镇建立审计所,县(市)政府、市审计局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指导农村审计的文件和制度,此外,政府立法部门要加强立法,从法律上保障村监督委员会和审计中心的合法地位,为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审计工作奠定法律基础。从而使农村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和顺利进行。

宋雪莲(2009)认为,农村审计的主体如由政府审计或社会审计承担,理论上是可行的。因此应在继续发挥农业经管部门熟悉农村情况、具有多年农村审计经验的前提下,逐步变直接审计为对外协调服务,即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财务工作的日常监控,另一方面代表村民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农村财务实行定期审计。在农村审计市场逐步规范后,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协调角色也发生实质性改变,应完全退出农村审计市场,由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者实施审计。最终形成重大涉农资金审计应由国家审计机关承担,农村财务审计以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作为农民的代言人委托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模式。

黄秋敏、满玉红(2009)认为,2006年度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没有将村集体经济纳入国家审计的范畴,国家审计介入村集体经济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由于目前农经站审计模式存在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独立性差、不能有效地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经营者间信息不对称、审计的结果处理与运用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为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规范农村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的程序,有必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对当前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进行整合,建立以内部审计为主,社会审计为辅的一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体系。

陈建萍、朱朝晖(2009)认为,农经站审计模式是政府在特定的背景下对农村这一特殊领域的审计采取的一种措施。作为目前农村审计主要模式的农经站审计在村集体经济不够发达、民主政治很不健全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体制的所产生的独立性不强、审计力量有限、审计透明度不高等问题的存在,作者认为,体制上的问题只有从体制根源上进行改革才能根本解决。应该纠正原有的审计制度上的偏差,使其重回政府审计的轨道上来,列入政府审计的审计域。

由于国外发达农业国家与我国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不同,因此可以借鉴的国外农村财务审计的资料与经验都十分有限。

3 评述

(1)农村财务审计主体比较混乱,应重新界定。

在性质上农村财务审计应属于内部审计,其主体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或乡镇政府内设的审计机构,它与审计对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处于第三者地位,因此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内部审计。由于地方法规、规章授权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和农村审计机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既要对政府负责又要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负责,其性质又属于政府审计范畴,同时,很多地方的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受委托开展的审计活动,并且还要收费,又具有社会审计的性质。

(2)农村财务审计独立性较差。

乡镇经管站熟悉农村集体经济的情况,便于开展审计工作,且多年来,在促进廉政勤政,促进集体经济发展,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村账乡管”的财务核算模式下,经管站在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方面独立性则变得较差。首先,按照农业部对乡镇经管站的职能划分,乡镇经管站要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和财务会计的指导工作。让经管站行使审计职责,既充当管理者经营者又充当监督人,违背了独立审计的独立“三角关系”,这样势必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其审计结论也可能违反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其次,经管站负责大量的繁重的日常经管工作也必然冲击审计业务的开展;第三,农村财务审计的双重领导体制也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3)农村财务审计执行力度小。

基于目前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成为乡镇政府附庸的现实,乡镇政府会出于各种考虑或利益权衡,会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严格,或干脆不处理,束之高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领导者,他们作为“经济人”在决策时,往往也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但是分析现行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由于受到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法定强制力、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易受到乡镇行政干预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是无法通过提高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和加大惩罚力度来提高腐败成本,从而遏制违法违纪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以上文献为理论界对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探讨。从内容上看,都是基于农村集体经济提出的审计模式,没有考虑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出台,落实到农村的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问题;从模式架构上看,虽然理论界对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研究为改良现有的农村财务审计模式都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但是总体而言,这些研究重在探讨现有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问题,对新审计模式只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理念,大多是泛泛而谈,缺乏科学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玉平.谈农村审计的主体[J].山东审计,1997,(6).

[2]蒋育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初探[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10).

[3]桂建平.乡镇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

[4]廖桂蓉,田文军.刍议农业审计模式[J].农村经济,2003,(4).

[5]马子力.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55-57.

[6]刘罡.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常茂松.关于注册会计师参与农村财务审计的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45-47.

[8]王宝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模式研究――基于浙江实践[J].审计月刊,2008,(4):16-18.

[9]宋雪莲. 农村审计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5):44-45.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范文9

【关键词】财政审计立法;法律防范;财政风险

【正文】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促使国民经济有序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 加强财政审计监督不仅为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对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保证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政审计与财政风险

财政审计的核心是预算执行审计。一般指本级预算执行审计, 即涉及本级财政预算收支的活动都是财政审计的范畴。包括预算收入审计、预算支出审计、财税部门内部控制审计、重点专项资金审计等。由于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 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活动, 其初次分配的来源主要是税收。因此, 财政审计还应包括对税收征管的审计和对企业的延伸审计。这样理解财政审计的概念, 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其科学性, 而且从财政审计所确定的目标看, 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样的一个范畴下, 对财政税务部门和对政府其他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应

同时展开, 形成一个总体把握、分头运作、区分主次的格局, 所有审计成果都应在财政审计的结果报告中得以充分体现。而财政风险是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

力, 致使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从宏观方面来看, 财政风险无外乎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稳固、健康的经济基础受到侵害, 致使财政收入紧缩; 二是财政承受了超负荷的支出膨胀压力而难以为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财政赤字风险。如: 一些地方搞“假平衡, 真赤字”、银行贷款缴税、财政部门列收列支、结转财政支出等, 使部分财政支出不能真实反应。再如, 各级财政不同程

度存在大量“隐性赤字”。这是财政应支未支、应补未补形成的。第二, 呆帐、坏帐风险。第三, 债务风险。一方面是国债规模增长很快,债务负担日益沉重, 财政运行面临的风险度提高。另一方面是多头举债, 使财政背负许多不该承担的包袱, 甚至超越财政的承受力。[1]《担保法》规定: 经国务院批准, 可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提供担保。目前, 由于法律不健全等诸多原因, 使财政担保基本处于被动和无序状态, 游离于财政控制之外, 违规担保大量存在, 财政被置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一旦被担保单位或企业无法按期还款, 债权人就会诉诸法律追究财政的责任, 严重威胁地方财政乃至中央财政资金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对财政构成一种潜在风险。第四, 政府投资决策风险。由于政府的投资决策欠科学, 造成投资决策失误时, 财政要承担较大风险。面对诸多财政风险诱因, 各级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工作的整体功能, 利用涉及面广, 周期短, 反应快的优势, 深入调查研究, 为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制定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加强财政审计立法与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1. 法律要理顺财政审计体制, 使财政审计监督高效运作.

从审计机关角度看, 审计机关其实只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其内部组织多层次结构之间及其工作人员与审计机关之间存在着诸多整体与局部、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有的审计机关或个人为了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削弱了财政审计监督力度。

就我国目前审计监督系统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来看,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作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报告, 即要求地方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直接负责, 对本级人大常委会间接负责。而且, 各级审计机关的人事管理权归各级政府, 审计事业费由各级政府预算拨付。在这种体制下,审计结果必然要经过政府“过滤”, 出现上报政府的审计结果报告与向人大作的审计工作报告“两皮”现象。审计工作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审计结果必须具备的“完整性、公正性和客观性”难以确保, 人大的审查、监督效果因此全面弱化。财政是政府的财政, 相当一部分违法违规行为是政府行为, 审计机关又受其委托, 受其领导, 这就使得财政审计工作难以真正有效运作。

2.法律要转换财政审计模式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财税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财政体制、预算管理体制、税收征管体制、财务核算及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财政审计的依据、重点、内容也自然随之而变, 因此必须找准差距, 更新观念, 转换模式, 才能适应新情况, 找准财政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向综合性、管理型财政审计发展。所谓管理型财政审计, 首先, 从宏观着眼, 要真正把财政审计工作定位在较高的起点上, 克服单纯注重微观审计, 缺乏宏观意识的倾向, 要透过微观审计成果, 强化内部约束机制, 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 为加强调控和管理服务。其次, 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各专业职能机构的联系, 使财政审计与其它专业审计有机结合, 并由财政财务收支、财政法规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拓展, 以逐步向有关的内部控制和资金效益方面延伸。同时, 审计部门要发挥审计工作接触经济领域广、掌握情况真实可靠的优势, 注重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大量零散的审计情况进行宏观综合分析研究, 及时反映经济运行中各种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反映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和反复出现的问题, 并从政策、管理、制度等方面, 从全局上、规律上查清原因, 提出对策建议, 出具有份量、有价值的审计报告和信息材料, 把事前审计调查,事中审计、事后评价有机地连成一体并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 这是提高财政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一环。为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 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提供依据。

3. 法律要完善财政审计体系

当前应集中力量解决财政审计体系方面存在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审计依据来看, 一方面, 一些法律、法规的执行主体不是审计机关, 使其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受到一定影响和制约; 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法律依据颁布时间较早且不严密,与目前的具体情况相脱节, 甚至出现审计依据之间相互矛盾的情况, 给一些部门和单位钻空子提供方便。从财政审计立法方面看, 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导, 从而使审查出的部分问题缺乏明确的是非标准和审计处理依据。应修正、更新、补充相关法律法规, 使之更加切合当前财政审计实际, 更加严密合理,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能依。

从审计方法来看, 要突破传统的审计思想的束缚。单纯的审计思想认为审计就是查账, 是财政财务管理职能的分离和延续, 一味站在查账的角度去搞财政审计, 不能从整体角度、宏观角度去发挥财政审计的监督职能,使得审计单位和经济环境信息难以及时交流, 不能对整个财政活动过程的实质内容进行延伸、综合和分析。从审计内容来看, 财政运作的主体是参与这一过程的财政、税务、国家金库以及本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因此, 每个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履行预算管理职责, 完成预算收支任务的情况都是财政审计的对象。

从审计目标来看, 它规定着审计的方向,影响着审计的质量。而财政审计的目标, 一是充分发挥其在宏观经济中的间接调控作用,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二是以改进财税等部门的管理为目标, 通过审计, 促进有关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能, 促进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是严厉查处财经领域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 揭露和制止腐败现象, 促进各部门的廉政建设。在审计环节上, 要突出抓协调。一要协调处理好与财政、税务及人民银行的关系, 最大限度地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二要搞好各专业审计组之间的协调配合。国库审计及时为财政审计组提供国库资金情况, 财政审计组为各预算执行单位审计组及时提供预算支出总体情况, 预算执行审计组同时将审计情况及时向财政审计组汇报。另外, 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真实、全面地向政府反映, 以利于政府整改; 同时, 对人大报告也要站在政府宏观立场上做到客观、全面、真实。[2]

4. 建立健全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立法, 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财政在运行中, 经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警情, 如预算执行中的减收增支、财政资金违规使用等, 都会使财政运行出现偏差。管好财政资金, 除要完善法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外, 应重点立足于防范, 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建立财政预警系统, 是适应市场经济管理规律内在要求, 加强和改善财政对宏观经济调控作用,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建立财政预警系统, 就是运用分析方法对财政收支运行动态进行监测, 在警情扩大或危机爆发前及时发出信号, 报警有关部门采取相应对策措施, 排除警情, 化解风险; 依据监测结果, 对一定时期内财政运行动态走向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信息依据。而财政审计过程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所提供的一系列及时、全面、客观、真实的反馈信息也必然能在这一系统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 财政审计工作的强化, 对于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健全,对于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