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代农业分析

时间:2023-08-03 16:45:41

导语:在现代农业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代农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物流;冷链物流;农产品运输与仓储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农产品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业开始实现转型优化,积极应用各种新兴技术实现突破和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有效改善了传统农产品运输与仓储方式,带动农业经济结构性调整和产业升级。

1现代农业物流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1改善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

为了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应竭力解决农产品物流问题,营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自2004年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断在政策、金融、设备上对农业发展予以支持和保障,从外部政策支持到内部制度保障,指引现代农业发展与前行的方向,并在现代社会物流的快速发展之下,实现了新农业和旧农业的共同发展。所谓的新农业正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下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农产品运输与仓储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农产品实现更加快速、安全、新鲜的运输、仓储与流通加工。从生产的角度进行分析,现代农业物流本身属于生产性物流的一种,能够完成农产品整个生产加工全流程的运输与仓储任务,不同于传统的运输与仓储方式,现代农业物流不仅能够实现对一般农产品的运输、存储和配送,同时还能够具备一般物流运输不具备的农产品价值增值服务。在整个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发展过程中,冷链物流始终都属于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我国也在积极推广冷链物流的广泛应用,各种从事冷链物流产业链的企业也不断增加。而现代农业物流借助其独有的性能优势,实现了冷链物流中的智慧化运输与仓储管理,采用包装加工一体化的方法,促使农产品从原有的传统运输向冷链运输有效延长发展,并不再仅限于传统物流运输方式的地区变化,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还能够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拿到购买的新鲜农产品,极大便利人们的实际生活。2020年国家物流信息中心等部门联合的数据资料显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已经达到300.1万亿元/年,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已经达到4.6万亿元/年。未来将坚持以新动能带动旧动能的方式,促使现代农业物流开始实现新一轮的发展和升级,由此推动和促进农产品的产业结构的不断地进行产业优化和升级,现代农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与便捷方便,建设和应用也更加普遍。冷链物流近些年来受到了普遍关注,在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以及零售各个环节都将会运用到冷链物流的方式,整个冷链物流过程将会涉及冷库、保温盒、冷藏车等多个设备仪器。冷链物流运输与仓储以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实现恒温处理为核心,以消费者的实际生活需求为宗旨,竭力做到物流不会造成农产品质量的损耗,保证发出的农产品和消费者收到的农产品拥有一样的新鲜度。与此同时,将现代农业物流中经常采用的冷链与仓储同一般的物流运输方式进行比较,冷链运输与仓储无论是在应用效能上,还是在应用要求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变化,对现代农业物流工作人员的运输与仓储要求更高。在整个冷链运输与仓储过程中的技术复杂度更高,资金投入更大。与此同时,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之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始以强有力的姿态投身于现代农业物流中,使现代农业物流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也使得现代农业物流进而焕发出巨大的能量。将大数据应用于农产品的冷链运输与仓储过程中,能够极大优化冷链物流过程,使得农产品运输与仓储能够更加安全可控,建立并实现了农产品运输与仓储的全流程追溯机制。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输与仓储过程中,智慧冷链物流拥有自主化的应用能力,在整个农产品冷链全链条中拥有信息交互、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共享等能力,不断优化冷链物流的农产品全过程运输与仓储管理,将生产、保存、运输和经营结合为一体,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减轻农产品物流运输与仓储工作人员的压力,节省农产品的经营成本,带动农产品冷链利润率的提高,促进现代农业物流信息化进程。

1.2增加消费者效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每一个农产品消费者的生活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不仅需要食品满足饱腹需求,也希望保持新鲜、保证健康。现代社会冷链物流的加速发展过程,不仅能够普遍满足城市人群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小城市中的下沉市场用户,让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更佳,更愿意主动购买农产品,带动现代农业经济增长。传统农产品物流方式难以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者多元的购买需求,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代农业物流中农产品的冷链运输与仓储方式的普及与推广,打通了整个农产品的流通链条,实现了社会各个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近些年来广受欢迎的直播电商,将电商和现代农业物流相结合,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利用冷链物流将更多新鲜的农产品卖给不同地区,实现从农产品产地、供应、订单体系、生产、包装、上市等工序的智能化管理,满足消费者全方位的对农产品需求,也能够切实形成新型的农产品竞争性优势,有效保证售卖、仓储与运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除此之外,现代农业物流冷链运输与仓储方式也可以实现将大型卖场、连锁超市以及物流企业进行有机相连,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省去,实现物流的高效运输与仓储。比起以往繁琐的农产品运输与仓储流程,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性能优势,切实解决农产品运输与仓储难的问题。现代农业物流中还有一种物流园区模式,同时具备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多个环节,以物流园区作为物流基础设施,能够顺利将农产品从供应方传送到需求方,并可以借助农产品物流园区模式实现不同农业产品的集中展示,采用丰富多样的结算方式完成双方交易。我国农业农村部在每年全国两会上都会指出,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各级工作人员都应当不断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加强“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推动现代农业物流发展。

1.3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近些年来,电子商务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将其与农产品相结合,促使现代农业物流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降低在农产品运输与仓储方面的资金投入成本,推进现代农业物流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具有多方面的性能特点和优势,基于传统物流原有的运输与仓储的功能,在质量和时效上得到突破和升级。一方面,现代农业物流可以采取集中化的经营方式进行统购统销,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现代农业物流利于将各节点物流信息进行整合,避免分次农产品运输与仓储所造成的压力,进而实现降低运输成本压力和节省过多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物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力量,使得农业物流运输与仓储充满科技含量,冷链运输与仓储通过使用专业的运输与仓储设备能够极大优化农产品质量,能够帮助企业减轻在农产品运输与仓储过程中造成的质量损耗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不会因为物流运输与仓储受损。正是因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促使现代农业物流呈现出更加高效、快速、简单的特点,确保现代农业物流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众多农业企业都能够通过合理地使用冷链运输与仓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的动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可以通过优化农产品包装和农产品运输与仓储方式来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造成的各种损耗,进一步降低企业在农产品运输与仓储方面的物流费用。现代农业物流要秉持农产品物流综合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在最大限度上帮助企业减轻农产品运输与仓储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物流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和现代化的物流思想,激发农业发展动力、节省经济支出,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产品运输与仓储过程始终,进而带动农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1.3科学保障农产品供给目前农业物流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物流方式,实现产品的运输、储备和配送等工作环节,在此情况下,并不会增加农产品本身的价值,是一种纯基于流通的物流方式,只能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成本。另一种是现代农业物流方式,它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成本,还会通过农产品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环节增加农产品的附加服务成本,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而这也是现代农业物流的主要应用特点,使得农产品能够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实现应用发展,科学保障农产品供给。现代农业物流以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为宗旨、以客户需要为建设目标,充分考虑每一个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商家的效益目标,充分应用各种智能化技术手段,将农产品运输与仓储变得更加简单、系统,并通过合理组织和控制现代农产品运输与仓储环节,将智能化应用于农产品运输与仓储过程始终。在智能管理平台处理和应用物流信息数据,保证农产品运输与仓储质量。除此之外,现代农业物流采用信息链采集数据的方式,实现农产品的科学预测和准确衡量,科学保障农产品供给,带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4加快农产品运输

现代农业物流与传统的物流方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将买卖双方进行连接,促使我国农业能够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产品运输与仓储组织能够将原本分散化的农产品进行集中整合,实现农业物流交易信息的共享共通。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的农产品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农产品物流点多、面广。农业产品运输与仓储本身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至少需要两个以上存储点进行工作,整个运输、装卸任务也十分困难,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对农产品运输与仓储实现科学规划,才能够实现现代农业物流的科技化和科学化,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现代农业物流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加快产品运输与仓储的效率,促使农产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安全保管、输送和销售。现代农业物流要求积极构建更加科学化的物流管理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我国农业物流中的瓶颈。更新农业物流运输与仓储中需要应用的工具和技术,使得农业产品能够更加新储存和运输,进一步降低农业物流成本、加快物流效率、节省物流时间。我国农业通过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打破了农产品的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与销售障碍,能够有效加快农产品的运输与仓储效率,带动农业经济提高。

1.5降低经营风险

现阶段现代农业物流采用的冷链物流方式与一般的农产品的运输与仓储方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不仅能够予以消费者更好的购物体验感,也能够有效地带动农业经济效益提升。自从我国开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的农产品生产和经营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我们应当不断加快现代农业物流发展,全方位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不断简化农产品运输与仓储流程,实现农业运输与仓储的上通下达,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促进农产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降低农业物流风险推进农业经济发展。

2如何借助现代农业物流推进农业经济增长

2.1优化冷链物流技术

冷链物流在现代农业物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有效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而实现农产品的保质保鲜、快速运输。但是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相关法规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冷链信息化覆盖率较低。许多冷链企业将重点关注于能够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环节的信息化监控,导致冷链物流出现运输与仓储产业链断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借助现代农业物流推进农业经济增长就显得十分必要。企业应当不断加强企业自身冷链物流的智能化应用水平,积极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带动农业物流实现突破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物流不仅能够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品质,也能够保持农产品运输与仓储安全,确保在整个运输与仓储过程中不会发生不必要的资源损耗。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应当不断加快技术应用步伐,构建现代化的物流冷链系统,通过监控系统环境的变化,促使内部技术能够得到自身的突破升级,确保新鲜农产品在每个运输与仓储环节都能够处于科学合理的环境下进行,保证各个物流环节分工明确,有效提高冷链物流运输与仓储效率。

2.2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运输与仓储效率和运输与仓储水平。今后现代农业物流发展应当不断提高农业物流信息化水平,以技术化手段带动现代农业物流的优化。首先,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采集和处理机制,将各类产品信息全部传送到数据平台上,便于工作人员及时查询。其次,搭建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物流运输的全流程监控。最后,加强农产品物流运输的监督和查询系统,呈现透明化管理。

2.3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型人才。与既往的农业物流运输与仓储方式相比,现代农业物流以技术为支撑,需要工作人员不仅能够使用运输与仓储等物流技术,还要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各种新知识,将农业物流成本降到最低。这些都需要企业不断加强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引入,促使企业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2.4推进现代农业物流和电子商务的结合

电子商务正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将电商和现代农业物流相结合起来也成为农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和发展趋势。建设农业电商零售供应链体系,完善农业物流基础公共设施,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推进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完成多电商平台农产品资源的统一调度。将电商和现代农业物流相结合,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企业资金投入成本的降低,鼓励市场消费,使得原本滞销的农产品能够流通出去,促使现代农业能够实现健康发展。

3结论

第2篇

关键词:南昌;都市现代农业;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27

“钻石模型”是分析某种产业竞争优势的工具,竞争优势的关键由以下4个基本因素决定。4个因素为: 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1]。

1 南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备的生产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条件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个方面。在基本要素方面,首先,南昌市的自然资源优势。南昌耕地面积21.04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8.98万hm2,占90.2%。南昌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水城,为开发特色的都市农业项目提供了优越条件。其次,南昌是中国唯一一个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的省会城市,作为连接三大重要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区)的省际交通廊道。

在高级要素方面,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汇集了省内外的农业人才和科研单位及大部分涉农院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据统计,全市拥有56所普通高等院校,高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南昌农业现代化,拥有煌上煌,国鸿,正邦,英雄,天天阳光等一批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形成了优质大米、优质果品、瘦肉型猪、特种水产等“十大主导产品”,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2 南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需求条件——市场优势

据资料统计,2010 年南昌市户籍人口为504.3万。2011年南昌地区生产总值达2 688.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741元,首次突破2万元。人口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升都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空间。目前南昌市农产品商品率达80%,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全省总数的16.2%。南昌市农产品市场体系也逐步形成,形成了以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为中心,其他批发市场为辅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南昌将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市场优势明显。

3 南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相关及支持产业

都市现代农业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不仅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还包含农业科技转化、农业旅游开发和农业生态建设等[2]。随着南昌都市农业的发展,其整体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也在逐步加大,出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农业组织模式,观光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了解,全市现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企业157家,小型农家乐、渔家乐889家,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60家。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2个,四星级园区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8个。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资产总额37.38亿元,年营业收入达到22.42亿元,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群。其中比较成功的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凤凰沟风景区和国内最大的樱花观赏园——梅岭樱花谷。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南昌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升。

4 南昌都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结构、经营战略和竞争方式

南昌市农业虽然出现了“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的组织形式,但是数量不多,未成为经营主体。部分园区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雇佣的工人主要是周围村民,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管理经验,所以经济效益欠佳。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生产规模小且分散的局面[3]。

过去,南昌都市现代农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局限性突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不多,更缺乏全球化的经营战略。目前,仅安义从玉集团于2012年在香港成功上市,2012年8月南昌市政府出台了《全力推进百个重点都市现代农业项目为打造核心增长极提供强力支撑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规模和总量进一步提升。

南昌市全面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农业综合开发、休闲农业拓展等十大农业农村建设工程,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创新、树立品牌,做大规模、抱团发展”的思路,创建政策激励机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追加担保公司本金,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领军团队和核心力量[4]。

5 南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化肥、高农药、高污染的传统农业必将被淘汰,代之以高产、高质和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低能耗、低排效、低污染的“三低”型低碳农业模式正是实现“三高”农业的首选途径[5-7]。南昌已经进入地铁时代、低碳时代和鄱阳湖时代,而目前的南昌市都市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合理布局,存在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政府应当以都市农业理论为指导,结合南昌自身的都市区位、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进行综合权衡比较,制定适应南昌都市农业产业开发的战略规划。

规模经营和产业集群可以有效促进龙头企业的产生,进而实现 “品牌效应” [7-8]。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与龙头企业相匹配的现代化基地,完善中介服务组织,整合生产、加工和销售核心环节,成为有机产业链条[9-10]。采取“扶持壮大一批,嫁接改造一批,开放引进一批,大力发展一批”的策略,主动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成为龙头潜力的企业,为南昌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核动力。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

[2] 孔祥智. 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7 (4):20-27.

[3] 杨卿. 关于实现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商业时代, 2008(34) :93-94.

[4] 许林, 张彩江, 刘静.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9, 11(1) : 57- 60.

[5] 邹志荣, 李建明. 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概况与建议[J]. 陕西农业科学, 2002 (l):27-29.

[6] 顾吾浩. 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都市型农业[J]. 中国农村经济, 1996 (l0):53-56.

[7] 刘荣章, 曾玉荣. 台湾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 1998(3): 11- 14.

[8] 范子文. 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与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8 (2):47-50.

第3篇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资金总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总供给矛盾突出,涉农金融机构较少且高度集中,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格局仍占主导。

据保守测算,黑龙江省2亿亩耕地,每亩生产投入500元,按60%贷款需要600亿元;发展5000万头生猪和1000万吨奶,按50%贷款需要450亿元;农村1800万人、600万农户,按20%的农户每户建房贷款10万元,需要120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0亿元;全省1200亿斤商品粮,加上包装贷款可达1500亿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贷总需求就达4000亿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3821.9亿元,满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测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面临四大突出矛盾,即农业弱质性与信贷资金趋利性的矛盾,农业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多样性与金融功能单一性的矛盾,农业资金需求量大与资金吸纳能力差的矛盾,农业地区闲置资金“充裕”与金融机构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响。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拥有省级银行类金融机构65户,其中发放涉农贷款年末平均余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三农”所需贷款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等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2009至2011年,省农信社累计投放农业贷款2472亿元,农业贷款增量份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85%以上,支农主力军作用凸显。

(二)大农机、大合作和城镇化的推进,悄然催生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发生质的变化,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产品创新及信贷投放能力,尚不能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1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农民社员发展到20.6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农村经济组织以及经营结构的变化,使得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均产生了质变。仅以黑龙江省558个千万元规模的大型农机合作社为例,每个合作社承包流转1万亩土地需支付300万元左右承包费,加上购买种子、化肥、柴油和农药等生产资料需300多万元,每年筹集正常生产资金600多万元,558个合作社每年需要33.5亿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较少,造成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近三年来,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仅为84.26亿元,与千万元规模大型农机合作社每年生产资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农村信用社现有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肩负的支农责任、主力军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实行省、市、县三级法人体制,全省设立了7个市地级联社(法人管理机构)、6个办事处(省联社派出机构,非法人管理机构)、81家县级机构(法人经营机构)。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股东小、股权分散,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额多户式的传统信贷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国有银行占有存款资源数量巨大,综合存贷比率较低,支农贡献度极低。存款资源大部分上存,较大程度上造成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

据统计,截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至2012年9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6大国有银行省内分支机构存款余额合计为10197.3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总数的66.8%;贷款余额合计为4084.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数的40.49%,存贷差6112.6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投放746.7亿元,占其贷款余额的18.28%,占其存款余额的7.3%。存款资金的大量外流,使本来十分短缺的农村资金更显捉襟见肘。同时,还带来“挤出”效应,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贷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信贷资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资金方法,间接加重农业信贷成本。

目前,金融机构正在逐步转变“三农”弱质产业观念,一系列针对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链条的金融创新模式应运而生,集约化、批发式“大农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内金融机构多限于本系统内实施推广,银行间相互借鉴较少,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财政促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财政金融政策一端连着财政,一端连着金融,是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动的有效杠杆。要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政策,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发挥地方金融机构了解省情、贴近“三农”的优势。

1.在贯彻实施国家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注入村镇银行资本金。建议通过有资质的省属企业,每年有重点地选择10户拟组建的村镇银行注入资本金,每户不超过500万元,省财政股权5年内不参与分红。按照黑龙江省目前村镇银行每户资本金平均3200万元测算,每年大体需要省级财政资金3200-5000万元。

2.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给予村镇银行民营资本初始投入额5%的财政奖励政策。按照每年15户村镇银行每户有3户非银行类民营企业(每户占总股本5%以上的大股东)参与占总股本30%测算,每年大体需要财政奖励资金720-2250万元。

3.在深入贯彻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扩大政策实施范围,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年末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给予2%奖励,促进小额贷 款公司加大支农力度,实现持续发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年末余额超过15%部分约25亿元测算,需要财政奖励资金约5000万元。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财政扶持政策为支撑,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解决农村“信用不足”问题,发挥政府“增信”和“调控”功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发展。

1.重点选择和支持部分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借鉴美国等国家为农场贷款担保成功经验,选择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有意愿的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主要为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贷款有效抵(质)押不足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研究制定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业贷款主体既有的直补资金、农业保险受益权等预期财政补助资金作为银行贷款担保的措施,引导和撬动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例如:银行根据农民未来应得到的财政直补资金情况,为农民设计直补资金担保信贷产品,解决农民资金需求,同时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积极性。

3.试行县级财政资金存放与银行类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贡献度挂钩,发挥财政“调控”作用,有效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问题,实现不花钱也能办成事。县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域金融机构处于“金融支农”的最前沿,县(市)财政部门可结合县域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以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贡献度为主要考核指标,按照“统筹安排,奖贷挂钩;存量(暂时)不变,增量调剂;动态管理,考评兑现”的原则,研究制定“县级财政资金存放银行类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加快实现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目的,有效解决存贷比过高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和拉动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

4.发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范围,以缓解合作社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

5.研究探索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和险种,开展银行与保险合作,充分利用农业保险“增信”作用,促进参保农户容易获得贷款。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分为种植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养殖业(奶牛、能繁母猪)两大类、6个险种。建议结合实际,开办森林、甜菜、马铃薯等方面的农业保险,在稳步扩大原有保险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办新险种,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分担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银行、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风险。借鉴国内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银行类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对其年度新增涉农贷款,按照一定比例(5‰)给予风险补偿。研究制定担保机构涉农贷款担保代偿风险财政补助办法,对担保机构为涉农贷款担保新发生的代偿,按照日均担保责任额的一定比例(10‰)给予风险补偿。

7.积极支持农村物权改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和支持有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关部门推进农村物权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深化林权及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管理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静态资产,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使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土地经营权、土地收益权等均能够作为银行贷款担保和抵押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加快农村各类可流转资产权益的确权、颁证进度,完善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转平台和机构,建立有农村特点的物权、产权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村资产和权益合法、有序地转化为可交易金融资产。

(三)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市场化、金融化运作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专业优势、市场优势,形成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有机结合,支持农业重要领域的发展。

1.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项目,推动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借鉴财政部“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建议从目前省财政支农资金中拿出5亿元资金,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包括地方财政资金)参与,设立10亿元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省财政厅负责制定基金管理办法并实施监督管理。投资基金委托省属有资质的企业负责运营管理。投资基金受托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政府重点支持的农业生产领域和产业项目,实现政府资金市场化运作。

第4篇

乐都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河中游,东经102°09’~102°47’,北纬36°16’~36°46’之间,海拔1850~4484m。位置介于中国西部地区两大枢纽城市—兰州、西宁之间,西距西宁62km,东距兰州165km,是这两大省会城市之间联系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兰新铁路线,兰西高速公路,兰青铁路和109国道穿境而过,距青海最大的航空港—曹家堡机场40km。县境东西长64km,南北宽76km,现有土地面积3050km2,占青海省全省面积(70.25万km2)的0.43%,占海东地区总面积(13391km2)的22.78%。行政隶属青海省海东行署,全县共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

二、发展机遇

1.全球视野——新欧亚大陆经济带形成

新欧亚大陆经济带东起连云港,以陇海、兰新铁路为骨架,西经中亚、欧洲有关国家至荷兰鹿特丹港。在中国境内全长4131km,贯穿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0个省区主要中心城市,将中国内陆腹地与中亚、南亚、各国的贸易发展开辟了一条重要通道。新欧大陆桥经济带将对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开发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乐都县处在青海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发展空间与机遇必受到重要的影响。如果抓住经济全球化和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开发的有利机遇,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开放,在经济带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区域协作,能够加快推进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国家层面——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

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分为三个阶段:奠定基础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目前,西部大开发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乐都县农业作为特色产业,一定会在这个阶段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

3.西部地区层面——兰西经济区的崛起

2009 年,著名学者贺有利博士提出《 设立兰州一西宁经济区的建议》,使之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第四增长极”,将有利于西宁都市经济圈、兰州都市经济圈的建立。沿着“两圈”,可以实现从青海东部的西宁经甘肃中部的兰州到宁夏北部的银川“一轴”发展,同时,实现 “五辐射”:分别至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新疆、内蒙、的五条经济辐射带。乐都县位于兰西经济区的重要结点和连接纽,通过这个结点,将促进乐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乐都对省内其它地区辐射带动。

4.青海省域层面——“四区两带一线”空间发展战略

青海省将形成“四区两带一线”的空间发展格局,包括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四区),沿黄河发展带、沿湟水发展带(两带)及兰青一青藏铁路发展轴线(一线)。其中,东部地区包括西宁和海东地区,海南州贵德县,黄南州同仁县、尖扎县,共16 个县(区),面积3.04万km2。乐都县位于东部地区核心区域,是重点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区域,在整个农牧格局中地位十分重要。

5.青海省东部城市群以及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

青海省东部城市群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空间结构为“一核一带一圈”。“一核”即核心区,指西宁市城区;“一带”即沿湟水流域轴线型城镇发展带;“一圈”即以西宁市为中心的东部城市圈,包括大通、湟中、湟源、平安、乐都、互助、民和七县。乐都处于核心的位置,将被打造成为青海省东部次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具有很强的聚集、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1)人口资源

2010年乐都县人口29.5万人,为海东人口第三大县,占全省人口总数(全省人口总数为557.3万人)的5.29%;其中乡村人口数24.06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13.86万人、农业从业人员12.9万人。

(2)土地资源

乐都县耕地总资源45.8万亩,在青海东部农业区各区县行政区域面积中位居第三,在全省主要农业县位于第六位;占海东地区总面积(13391km2)的22.80%,占青海省总面积(72.12万km2)的0.42%。

(3)文化资源

乐都历史悠久,境内人文资源众多,县域范围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67处,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文化大县。瞿昙寺、柳湾墓地遗址、央宗寺、羊官寺、西来寺、关帝牌坊、鲁班亭等都十分著名,“花儿会”、“高庙社火—亭子”、“灯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

2.产业优势

(1)在全国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势

乐都县是中国西北鲜食用、加工用和种用马铃薯优势区的重点县,是青海省主要蔬菜生产种植区。就马铃薯生产而言,按国家规划要求在这个优势区内到201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平均亩产达1200kg,总产量达2160万t,区内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提高到50%,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种薯300万t,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上占有率达26%以上。外销鲜薯700万t,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22%和30%以上,加工专用薯满足本区加工企业需求,加工转化率达35%以上。

乐都的蔬菜产业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少,但在青海省的农业产业布局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保障青海省城乡菜篮子供应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在青海省、海东地区农业布局的优势

乐都地处河湟谷地,是青海省重点的农业大县。在《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青海海东高原特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规划中乐都县都被定位于重点发展特色优势农作物、设施农业、农区特色畜牧业发展的优势重点区和核心示范区。从这些规划来看,乐都县在整个海东地区和青海省农牧业发展格局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和先行区,乐都也充分具备了这样定位的优势条件和自然禀赋。

(3)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县和菜篮子工程保障县

20世纪70年代以来,乐都县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和自然优势,在全省率先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蔬菜和特色露地蔬菜产业。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大樱挑、反季节菜用马铃薯、特色蔬菜等均已是享誉中外的具有地理标识认证的特色产品。

乐都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所生产的蔬菜占青海省蔬菜供应量的30%是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县。作为菜篮子工程保障县,乐都县的肉、禽、蛋的生产技术、规模、产品质量和供应量在青海省位居前列,在保障城乡供应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和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经济优势

第5篇

一、影响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装置中的应用的因素

1.农业机械设备落后

目前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机械设备水平始终处于落后状态,我国的农业机械配置已经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很多地形崎岖的农业区域依然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配置。另外我国的水资源总体与局部分配多出现不平衡现象,由于受技术条件所限,喷灌和洒水漫灌仍然是目前灌溉的主要方式,世界备受瞩目的滴灌技术仍然无法实现。

2.农业机械自动化科技含量低

目前我国农业的机械配置仍然是缺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按照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标准相比,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始终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目前我国很多农业技术的应用都是借鉴和学习国外农业发展的模式,有些技术并不适合国内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农业机械较低的自动化技术含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

3.我国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涉及的地形十分丰富,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交织错综复杂,各个农业区域的经济、交通、农业技术水平、气候以及水源分布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国内各个农业生产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二、在现代化农业机械配置中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1.加速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视觉技术是新技术也是新时期计算机重点应用技术之一,目前国际上农业机械技术发达的国家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在农产品生产信息记录、农业资源管理、自动收货以及农产品的质量管理等方面。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多,例如英国的农场已经将计算机视觉技术成功的应用在专业机器人身上,该机器人的主要用途为采蘑菇,通过视觉处理和图像处理的技术应用,完成采蘑菇机器人的准确定位,逐渐促进农业发展的稳定和成熟。

2.加强自动化技术对固有机械设备的配置

通过自动化技术的配备能够有效提升农业机械装置的操作性能,农业机械的使用性能也能得以提升,例如在茶叶生产的机械装置中应用自动化生产技术,能够以不同茶叶的具体实际情况为依据,对机械的电压实行控制,最后研发出加压茶叶捻揉机器,通过输入和控制不同茶叶的揉捻程序,使其面对不同茶叶的捻揉程序发挥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在不断完善的计算机装置配置中,将互联网与自动化技术逐步统一起来,最后才能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和自动化的一体发展和操作。

3.加强农产品包装盒检测自动化应用

目前农产品的包装效率较低,就世界范围内来看,要想提高农产品的包装效率,就要为农业机械配置自动检测和包装机器。农产品自动检测和包装机器主要是通过射线探测以及摄像机来检测农产品的损伤以及病害程度,通过对完好农产品的挑选和体积以及数量的计算,自动包装机会把不同体积和质量等级的产品包好。目前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大规模应用此项自动化技术,我国仅限于小范围内的农业集中种植区。

4.加强自动化农业灌溉及施肥技术的应用

目前水资源紧缺是全世界范围内都无法面对的难题,所有大力发展农业的地区和国家必须要积极面对水资源紧缺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要想获得农业的发展,都必须以大量的水资源为依托,于是如何高效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才能高度保证农业取得充分和有效的发展。自动化农业灌溉技术是将电子计算机和传感器的高度融合,计算机主要负责将农作物成长的过程里各个农作物的形态、生长周期对生长环境的具体要求。传感器能够对农作物生长的湿度,进行有效的检测,然后将土壤湿度的数据传回至计算机,计算机通过反馈的综合信息,确切的分析后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确定农作物是否需要自动化灌溉。自动化机械对于农作物是否需要施肥也是采取同样的原理进行处理,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肥力情?r是农作物是否需要施肥的直接依据。

5.积极发展精准化现代农业

高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用现代科技化管理手段管理传统农业才能实现现代化井镇农业的发展。在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下,精准现代化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控制器、被控设备、计算机网络等方面都是精准农业自动化的发展基础。目前我国局部地区通过自动化农业气象测试仪的应用,在农业区域安装调试站,自动将观测仪器探来的数据汇成小麦和玉米的生长阶段气候图谱,自动化为农业设备提供数据支撑。

第6篇

关键词:庄河;现代农业;问题;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庄河确立了“一城两带”的发展格局,北部山区的绿色经济带与沿海区域的蓝色经济带将并肩发展,共同绘制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是,在庄河,现代农业才刚刚起步,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相互交融,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为庄河经济发展助力。

一、庄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有顾虑

尽管广大农民知道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内心仍然存在不少顾虑。一是由于对现代农业缺乏整体认知,因此对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心中没底。二是由于现代农业项目成本高,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很多农民不愿意自己发展项目。三是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将来无地可种,因此对其他人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有抵触情绪。这些顾虑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经营理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

现代农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是靠现代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而庄河许多现代农业经营户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主要还是把产量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靠加大劳动的投入,通过精耕细作来提升利润的空间,这是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在这种经营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经营户的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不能很好把握市场规律,经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部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不容乐观。

(三)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

高利润率、高商品率、高技术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内在特征,这些特征要求现代农业必须进行规模化经营。但截止2013年底,庄河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农村集体土地只有12.7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3%。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难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四)经营粗放,技术依存度过低

现代农业是以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科技依存度非常高,而庄河的现代农业大多是建立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资源依存型”特征非常明显,草莓、滑子蘑、水产品等农业产业项目皆是如此。在资源依存度过高的氛围下,粗放经营比较普遍,一些先进技术难以应用。

(五)经营模式不合理,成本过高

在庄河,农业大户普遍采取企业化自主经营模式,成本过高。比如,大连来宝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的来宝农业产业园项目,每年的经营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压不下来,在市场上,很多产品还竞争不过以家庭作坊式经营的散户。

(六)市场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

庄河尽管有许多名牌优质农产品,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缺少大型专业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导致许多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在庄河,只有一个草莓批发市场,覆盖面明显不够。市场销售体系的不健全,使农业经营户的销售压力过大,许多经营户只能自己联系批发商。

(七)产业链条过短,产业间互动不足

在庄河,大多农业经营户都是单纯放眼于种植或养殖上,只有少数开发出自己的深加工产品,导致自己的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在自身工业化加工组织和商业化销售组织没有很好发展起来的时候,产业间互动也不足,许多经营户与生产企业、销售市场的对接能力较差,导致生产具有盲目性。

二、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

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高度重视,通过农校、职校、新闻媒体、农业大集等各种平台或中介加强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要素、技术、政策等知识;通过典型引领、搭建平台等形式,促进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的熟悉。这样,才能提高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发展前景和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增强大家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的信心。

(二)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技术依存度

庄河现代农业要持续高效发展,必须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增加综合要素的投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现阶段,庄河应在不断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含量的同时,广泛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的技术依存度,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三)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发挥规模效应

小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利润率和高商品率,也难以为新技术的应用留有空间,因此,庄河现代农业应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引领作用,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以规模效应带动现代农业全面发展。

(四)转变经营模式,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

农业大户自主经营模式成本太高,许多农业大户在成本的漩涡中被拖得筋疲力尽;散户分散经营,利润率、商品率、技术应用率都难以得到提高,而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这种经营模式必须加以改变。最好的解决途径是走“中庸”之道,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充分发挥农业大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实现育苗、品种、技术、收购、销售的区域整合,发挥集团优势,以规避市场风险。

(五)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品牌效应

庄河经认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共有213个,省级以上名牌共有15个,庄河蓝莓、庄河草莓、庄河滑子蘑、庄河山牛蒡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庄河大骨鸡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地理证明商标。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庄河需要加强专业化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通过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集聚和辐射效应。

(六)实行“纵横结合”的发展战略,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7篇

一、示范园建设模式探索

(一)项目融资角度分析

PPP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是指政府与私营商签订协议,授权给私营商建设、运营或管理公共基础设施以提供公共服务。PPP是项目融资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政府扶持措施的力度来安排融资。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是项目经营的直接收益和通过政府扶持所转化的效益,项目公司的资产和政府给予的有限承诺是贷款的安全保障。这种融资模式可以使私营资本更多地参与到公共服务项目中,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某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建设,政府提供项目支持,为合作社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平台,合作社由广大农户或联合企业成立,集中了农民的流转土地,与政府合作,为农民搭建种植平台。充分发挥了PPP模式的优势:第一,政府减少了前期建设园区的投入资本;第二,为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入了活力,降低其投资风险,使其积极投身于园区建设;第三,为农民提供技术,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第四,有效解决了当地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第五,园区集试验示范、观光旅游、种植加工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长期经营所形成规模经济能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农业化产业模式角度分析

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运用了“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该模式分两种情况:

第一,以相关农户组建专业协会或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农户间横向联合,并与园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纵向合作。由于传统的农户分散经营体制,使园区与单家单户发生交易的交易成本大、质量难以控制,并且租用大面积的土地还要付出高成本。因而合作社是这样一个主体,它能组织并代表农户与园区合作,把园区的标准要求等传达到农户,并监督执行,使众多农户分散的小生产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规模化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第二,该模式中还有一种是由广大农户或联合企业成立的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发展壮大后成立企业实体来销售、加工农户的农产品,从而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模式,通过合作、股份、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成为同一个产权组织。农户和企业都是合作社的股东,利润分配时既按股分红,又可以按付出劳动多少支付工资或按销售农产品多少分享利润。

该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结合两种模式优点,园区项目由某县依托该地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在当地村庄建立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为种植提供资金、技术与政策上的支持;合作社包括富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富民苑和强农苑三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集中了农民的流转土地,减少了园区与农户直接交易的成本;农户提供流转土地和劳动力,在某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的园区内,合作社农户可以得到分红,也可以承包大棚交纳租金挣得自主经营钱。

二、示范园的问题与反思

第一,一方面在项目建设后期,园区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该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在刚刚起步阶段,规模小、基础差、底子薄、办公设施和服务工具落后、服务层次低。

第二,缺乏技术指导人员。2015年下半年,该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投入使用,在农户种植过程中,出现了农作物生病、有些承包户不会种植培养新品种的各种问题。农户缺乏科学田间管理经验,在病虫害发生较大年份管理不到位,造成大面积经济物病害发生严重,导致无收现象,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和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虽然请省农科院及时指导解决,但是从长远来看,园区应当有技术指导人员时时指导,尽早发现问题,减少损失。

第三,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农户普遍缺乏对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知识和规定的认识,加上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使经营管理人员对发展合作社的思路模糊、措施不明。同时,合作社自身运行不够规范,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严格,合作内容不够明确,运行管理不够民主,内部管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固。因合作组织还处于较低层次,园区与合作社、农户之间,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并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园区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只停留在收取租金、手续费的层面上,农户从中享受到的实惠有限。

第五,后续工作不够完善。园区内大多数承包的农户不是本村人,而是来自相邻村或较远村的农户,在交通、住宿方面,园区设施比较落后。有些农户有自家车,早上可以直接去园区工作,但是相当一部分农户,早晚出行不是很方便。由于园区刚刚投入使用,所生产的产品面临销路不同的问题。虽然园区内有批发商直接来批发产品,但是数量远远不够,大多数由农户自己去找批发商。

三、建议与对策

该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在建成初期所出现的问题,需要政府、合作社与农户三方共同面对。具体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适时提供信贷支持。一方面由于该县本身正处在发展阶段,近几年新区建设中科、教、文、卫、交通的改善都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该县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中的富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富民苑和强农苑三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都由当地农户近几年才组成,资金也十分有限。这就需要政府不仅要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而且要在困难时期,要适度提供贷款。根据调查所知,园区在后期出现资金短缺时,由县农牧局出面,给予贷款800万,度过了难关。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仍需要加大政策扶持,适时提供贷款。

第二,培养技术人员,组织农户学习。从农科院聘请专业人员,组织农户学习基本知识,不仅能及时解决农户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产业质量,并且通过加强对农村里懂技术的能人和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建立农村人才库,强化人才储备,为园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性技术保障;这样还能节约成本,提高农户满意度。

第三,引进管理人才,科学规范制度。目前园区刚投入使用,各项规章制度都不完善,一切都处于不成熟阶段。这就需要园区积极引进管理人才,进行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制定、合作社文化的塑造、产品销售模式的设计、产业管理与运营的构建、投资效益的分析等。

第四,与外部企业联合,扩大销售链。充分发挥园区外联市场,加大农产品的宣传与批发销售力度,通过市场拉动产业发展。政府可以与外联市场企业联合,扩宽销路、扩大销量,打造“园区+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农业化产业模式。

第8篇

关键词:石油农业;生态农业;农民;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51-02

1 农民生态意识的内容分析

1.1 农民生态意识的意义。生态意识,或者说生态环境意识,是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采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农民来说,一般指他们对自身和农村环境之间关系的观察、认识和理解。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们生态意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涉及到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影响着工业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综合起来说,农民生态意识的具体内容事关全局,影响重大。

1.2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农民生态意识的关系。农民的生态意识,作为对农村环境和环境问题的认识,直接受到他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是在人口、环境和农业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等综合因素的相互关系中生成。其中,农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方式作为农民主要的实践活动,是农民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直接纽带,是农民获得环境认识,关注环境变化、生态平衡的途径,也是农民调整自身与环境关系的中介,它决定了农民生态意识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下,农民首先对自己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感性认识,获得不同的意识水平。其次,对环境的直觉反映和认识还可以通过生产经营方式上升为操作经验,进而对环境问题达到一种理性认知直至科学认识。再次,不同农业经营方式产生不同的经济收益,在经济意识层面引导农民树立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参与农村环境建设活动。最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在行为层次上调节农民与环境的关系,使农民可以通过调节、转变具体经营方式,利用农业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主动改变周围的环境状况。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具体形式进行考察,发掘出农民生态意识现实状况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才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起点。

1.3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现状。考察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自然农业、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形成了以现代机械化的石油农业为主的兼有传统自然农业的遗留和新兴生态农业萌芽的三方并存的状态。这三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具体表现在不同的地方存在显著的差异,培育了农民参差不齐的生态意识,诠释了我国农民生态意识的具体内容。

2 石油农业下农民的生态意识

首先,就全国的总体情况来说,现代石油农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逐渐在全国得以推广,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东部、西部还是中部都已经占有绝对优势。

2.1 石油农业下农民生态意识的表现。石油农业把农业生产建立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料的基础上,以高投资、高能耗方式经营农业。以江西为例的调查显示,石油农业在种植业上,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农机和农膜;养殖业上大规模投入饲料、使用添加剂。石油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首先极大地耗费了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提高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大量农药化肥残留物污染了农村的土壤、水源、空气,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更有一些地方,不对本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就盲目地引进外来物种,破坏了原本平衡的生物链,挤压了当地的物种,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一些本地珍稀物种濒于灭绝。而外来物种的蔓延,更严重地侵害了农田、水面和森林,以致于基本的农业生产无法进行。可以说,石油农业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双重后果。

2.2 石油农业下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的原因。石油农业在我国引进、推广至今不过30年,农民眼见了农村环境点滴变化,对石油农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也是历历在目,存在着一些感性的直觉认识。但是,目前县级以下的基层政府基本上没有设置环境保护机构,也没有专职的环保工作人员。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下,应由基层政府和集体统一经营的农业环境监测、分析、报告和预警,农业环境污染等事故的应急处理也明显职责缺位。农民没有相应的途径获得每百元农业产值所耗费的水、化肥等资源的成本状况,所引发的水土流失、水体、土地等污染情况,也不清楚这些代价由谁来承担,在什么时候承担。他们所能直接认识到的是石油农业下只有高投入,才有高收益。这种状况,也使农民缺乏动力去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以改善农村日渐严重的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 自然农业下农民的生态意识

本文把我国传统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简称为自然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农业不断地被淘汰和排斥,但在一些落后的地区、行业还有一些存在的条件。

3.1 自然农业下农民生态意识的表现。自然农业禀承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靠天吃饭,简单循环。在现代中国农村内在庞大人口基数的压力,外在市场经济的拉力作用下,自然农业演变成一种掠夺式发展,以非持续的方式残暴地从自然中索取农业产品。以江西农村为例的调查显示,自然经济的影子随处可见。由于大量劳动力的外出,交通不便、灌溉不发达的山地、丘陵或者被抛荒、或者被随意抛上秧苗后听之任之。林业方面,茶山、竹山、松山及其他山林自承包到户后30年从未进行过更新和养护,茶树则老化、虫灾、火灾,松树则过渡割脂,大片死亡,其他则在不同程度上过度砍伐。渔业方面,大批水库、池塘、河道湖泊淤积变浅、荒废,被水葫芦、水花生等外来危害物种占据。如果说石油农业是高投入、高收益、高污染的话,自然农业明显是低投入、低收益、资源退化,造成农业环境的“跑水、跑土、跑肥”,农业生态系统长期处于破坏中。

3.2 自然农业下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的原因。自然农业历史悠久,在农民脑海中根深蒂固,由它带来的资源退化问题自古以来就在缓慢地发展着,对农民来说是习以为常,自然毫无体察,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自然农业的低产量、低收入,也使农民缺乏动力主动地增加投入,改善生产环境,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发展。

4 生态农业下农民的生态意识

值得欣慰的是,在自然农业和石油农业遭遇生产和环境双重困难后,新兴的生态农业趁势兴起。它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通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结构,在不断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保障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1生态农业下农民生态意识的表现。以江西农村为例,随着市场对绿色食品、绿色休闲、绿色消费的追捧,一些农村大胆打破石油农业、自然农业的生产模式,探索生态农业的新路子。他们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生产情况,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按照“一栏猪,一口池?穴沼气池?雪、一库鱼、一片草、一山果”的思路,建立了一些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基地中试行“水里养鱼、水面养鸭、岸边养猪、山坡种果、库下种粮、园区观光”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这些农业示范基地实施“一池三改”,将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栏、改厨结合进行,极大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沼液入肥,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成份,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污染;鸡鸭鱼的立体化放养,消化了更多的害虫,增强了生态链自身的修复力、免疫力。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农业和石油农业的耕作方式、耕作习惯,为农村生产、生态环境的改善开辟了新的道路,也让农民体会了全新的农村、农业面貌。

4.2生态农业下农民生态意识提高的原因。首先,在技术上,生态农业对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等生态技术要求比较高,从根本上适应了农村生态链恢复和发展的要求,保证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此类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在行为方式上为农民全新生态意识的培养开辟了道路。由于生态农业产品适应了市场对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保护的要求,受到了普遍的追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资金上增强了农民投资农村环境建设的信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相关性、一致性,让农民得到了经济和环境上的双重实惠,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对自身生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地遵从生态生产的要求,自觉改变耕作习惯,以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获得更大的效益。

5 结论

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方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石油农业所带来的高收入根本地是以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截然对立是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主要障碍。遗留的自然农业被边缘化,其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得不到农民丝毫的认识和关照。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生态农业克服了自然农业和石油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和破坏,使农业生产同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实现真正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一致性,为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操作途径。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对策分析

0.引言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部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黑龙江省农业的现代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现代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要素的总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农业生态环境从原始农业阶段开始,一直到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其整个演变趋势一直处于不断恶化之中,因此,改善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状况势在必行。深人分析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探索出改善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的对策,是实现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在现代农业领域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对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黑龙江省生态农业环境的现状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2008年,耕地面积1183.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200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3.6%,水资源总量462.2亿立方米,地表水天然年径流量341.9亿立方米(数据详见下表)。黑龙江省虽然资源丰富,但也同样存在着土壤黑龙江省虽然资源丰富,但也同样存在着土壤退化、沙化和森林资源减少等一系列的生态破坏问题。第一,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水土流失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0%左右,其中耕地流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5%左右,土壤质量下降。其次,森林质量下降,生态功能衰退。一方面,珍贵的树种减少,如红松、樟子松等;第二,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显著的天然林、混交林比例减少。第三,草原面积逐年减少,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黑龙江省草地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两大平原地区。解放初全省有草原1066.7万公顷,目前已减少到433万公顷,仅为解放初期40.6%,平均每年减少12.4万公顷。闻名世界的松嫩草场,解放初期面积达336.7万公顷,到2003年为161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3.4万公顷。解放初期黑龙江省草原平均每公顷产干草22503750kg,目前正常年份每公顷产干草5251125kg,低者仅为300kg,差距之大显而易见。虽然黑龙江省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发达地区相比,科技含量及现代化水平仍然偏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产出不够。为有效利用生态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全面推行现代化无公害生产方式。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环境改善的对策

目前,黑龙江省内各市县所属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产业专项发展规划,但规划水平不一,缺少市、县一级的统筹安排,资源整合不够。因此,有必要制定市、县级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引领全省各市、县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快速健康发展。市、县级规划应该包括长期目标、阶段性目标和近期目标,并确定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示范镇、示范园,相互促进,互相支持,提高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2.1深人贯彻现代生态农业环境的科学发展观

今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彻底抛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政绩观与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生产中务必遵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将城市与工业污染物就地无害化处理,切断城市与工业污染物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决不能以牺牲农业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来换取城市与工业的一时繁荣;将保护和改善生态农业环境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与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2.2现代农业废弃物与生态农业环境承载力的平衡

提高现代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破坏,使它们尽可能的达到平衡状态。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短缺和匮乏是生态不安全的重要体现。因此对现有资源,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及废弃物的利用一定要合理规划,加资金等软硬件投人严重不足。据测算,全国仅污水治理一项如实施二级处理,需要300多亿元的巨大投资,如果把治理大气污染所需的资金计算在内,则需要千亿元以上的投人。

2.3完善现代生态农业补偿的法律政策

目前我国已经在退耕还林、保护性耕作等方面进行补偿试点示范,取得一定成效,但对于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增施有机肥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补偿政策,难以调动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因此,应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引导农民进行绿色生产,对于采取这些优良农业生产技术规范的农户进行补贴,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要完善生态农业补偿的保障制度,对于生态农业补偿原则、补偿的标准以及实施生态补偿的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等都需要在法律中进行明确定位,保障生态农业补偿的运行能够到位,防止出现角色缺位。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将用于生态农业补偿的财政资金和一些专用资金落实到实处。

2.4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现代生态农业系统

要科学分析生态农业系统资源组合的特点,要掌握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的组合,发挥资源优化组合功能。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持续平衡的生态农业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提高综合效益,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

3.结语

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绿色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黑龙江省生态农业环境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生产活动安排不合理、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业度弃物的徐合利用效率,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欢策,建立全面平衡协调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系统,促进黑龙江省各地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