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茶文化的影响集锦9篇

时间:2023-08-06 10:52:34

茶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的影响范文1

摘要:

茶道是一种古老的饮茶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柴烧工艺作为一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古老的陶瓷烧制技艺。上面两者都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茶道和现代柴烧茶具自然回归、环保养生、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浅析现代柴烧茶具对茶道文化的影响,希望能从更多的方向和角度对茶道文化和柴烧工艺进行研究。

关键词:

茶道;现代柴烧茶具;自然回归;环保;精神文化

1茶道文化的概述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的《饮茶》篇,意思是:有个叫常伯熊的人,根据陆鸿渐(陆羽的字)的论说作了大量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这是“茶道”一词被首次提出。茶道是饮茶文化的最高境界,融入了哲学和人们对生活的思想、精神的一种文化。茶树,是东方一种神奇的植物,它原产于中国,中国也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说明中国人在秦统一巴蜀以后就有饮茶的习惯。茶道文化始于唐,兴于宋。唐宋年间,我国的茶道文化已经十分成熟,人们对饮茶的流程、习惯等已经很讲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圣”陆羽的《茶经》记录了唐代人们煮茶的技艺、制茶工具和方法等等,非常清晰地反映了唐代大兴茶道的情况。到南宋年间,日本僧人将中国的茶叶、茶具和饮茶的方式带回了日本,自此,中国茶文化传到了日本,日本茶道文化逐渐形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具就是茶道这件“事”的“器”,是茶道文化最关键的媒介。器为茶之父,对茶道而言,茶具不仅仅是一种盛放茶汤的容器,更是人们在享受茶道时把玩的器物,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每个时代的喝茶习俗不同,茶具呈现的特点也不相同。陆羽在《茶经》中详细地介绍了茶道所需的二十几种器皿,包括规格、结构、造型、用途和使用方法,这是对茶具最清晰、最完整、最系统的记录。唐朝的茶具配套齐全,略显繁琐;到了宋朝,大兴“斗茶”,相应的茶具则有罗茶、候汤、点茶、品茶等工具;元、明以后,人们饮茶就开始简化,茶具也随之简化为茶壶、茶杯、茶罐等。中国的茶道文化吸收融入了我们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以及佛学的禅宗文化。道家学说崇尚“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回归、环保养生、质朴极简的生活,笔者认为这便是茶道的灵魂,也是现代柴烧器的精髓所在,而现代柴烧茶具和茶道文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现代柴烧的发展

柴烧,是以木柴为燃料的一种陶瓷烧制工艺。有传统柴烧和现代柴烧之分,传统柴烧是一种较为纯粹的以柴烧制的工艺,为了避免坯体烧制过程中直接接触火焰和柴灰,人们将坯体放置在匣钵内进行烧制。而现代柴烧则追求自然落灰的效果,坯体直接放置窑内,木材作为燃料,燃烧产生柴灰,高温下,落在坯体上的柴灰和泥土中的金属发生反应,形成天然的柴灰釉。现代柴烧器种类越来越多,主要涉及到茶具、花器、食器等生活用器。茶具主要包括茶碗、茶托、茶壶、壶承、茶盘、茶叶罐等等。

3现代柴烧茶具对茶道的影响

黑格尔曾说,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现代柴烧茶具采用天然的泥料和木材,自然落灰,呈现出自然材料最本质的样子,追求自然的和谐之美。自然的材料、原始的工艺,加以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饮茶文化也是一样,取人工种植和制作的茶,配以自然的泉水,三五好友聚集,饮下这自然的香甜。不管从工艺材料还是文化的角度,柴烧茶具和茶道都不谋而合。自然健康的器,才配得上人们对茶道的追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茶道可以暂停我们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慢下来,坐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享受精神上的追求和愉悦。被快捷的高科技包围的我们,渴望回归自然,现代柴烧茶具从材料到工艺,反映了更高层次的回归,遵从质朴的原始美。现代生活中,茶是健康的绿色饮品,也是环保养生界的翘楚。喝茶不仅仅为了解渴,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茶道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丝清凉,一抹绿色,修身养性。现代柴烧茶具恰恰契合了茶道这一特点,自然环保,无工业添加。具有手工温度和人文气息的现代柴烧茶具,盛装着最健康的茶水,是我们追求绿色环保、健康养生的良选。柴烧器盛着茶,茶水滋养着器,茶道文化和现代柴烧茶具就这样相辅相成,给我们最好的体验。过去,人们追求工艺精致、装饰精美、色彩华丽的陶瓷,现代柴烧工艺的出现,表明人们的审美在发生变化,开始追求自然淳朴之风。人们逐渐以一种包容、随意的心态看待周围事物。茶道经历改朝换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简单,不仅是一种仪式,一种礼节,还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茶道不再循规蹈矩,而是以更多的形式存在,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人们越来越包容的审美,让茶道文化的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性。

4结语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而庄子尊重天道,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道家思想,其“清静无为,顺应天道”的主张正是柴窑烧制的诠释,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土和火的自然结合,便有了素雅脱俗的柴烧器。一件不起眼的柴烧杯就能体现老庄思想的人生哲理,这就是现代柴烧器的精髓。而我们的茶道可以体现一个人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属于一种东方文化,包括道家的“天人合一”。现代柴烧茶具与茶道文化密不可分,相得益彰,柴烧茶具对茶道文化来说是点睛之笔,而茶道文化也是柴烧茶具的一种完善和升华。

参考文献:

[1]丁佳青.大巧若拙———现代柴烧陶艺的美学分析[J].上海工艺美术,2014(4):56~58.

[2]刘祥.论柴烧的过程美[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3]徐德龙.浅谈陶艺中偶然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J].才智,2009(10):184~186.

[4]南芳.器为茶之父———中国茶具的历史文化变迁[J].茶博览,2006(6):14~15.

[5]高进.浅谈中、日茶文化中陶瓷茶碗的差异及成因[J].中国陶瓷,2009(09):55~57.

茶文化的影响范文2

摘要:欧洲人关于中国茶叶的记录可以追溯至16世纪。正式传入欧洲的时间为17世纪,西方国家逐渐兴起茶叶消费。在众多国家中,形成茶文化体系的只有英国,这一文化不仅仅扎根于英国本土文化中,同时,受到国外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在其形成过程中借鉴亚洲国家的饮茶传统,最终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并成为英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本文结合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对社会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积极探索英国茶文化的本质。

关键词:英国;茶文化;内涵;社会影响

茶起源于中国,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饮用茶。虽然说,茶的饮用已经开始普及化,但能够形成茶文化体系的国家却并不多。许多人认为英国茶起源于欧洲大陆,实际上红茶来源于中国。在英国,出名的英国红茶种植园寥寥无几。英国人对红茶十分热爱,同时,饮茶历史也比较悠久,才将红茶冠以“英国”的前缀。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叶在英国的整体文化中意义逐渐加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交际、应酬场合的常客,饮茶从一种饮食活动逐渐演变为高品质、高格调的文化产品。因此,要想进一步了解英国茶文化,就要重视英国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探究。

1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这一概念意义深刻,从广义讲,文化是指人们经历社会变迁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人们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文化是指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人类精神财富,如文学、科学、教育等等。从文化体系的角度看,文化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技术,二是价值。技术是指物质领域方面,价值是指人们在进行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规范、人格以及人格性的事物。因此,笔者在进行英国茶文化探索过程中,重点探讨英国茶文化的价值体系。

1.1英式早茶

在晨起,英国人要饮早茶,又称之为“开眼茶”。主要以红茶为主,聚浓郁与清新为一体,色泽鲜亮、口感出色。若是有客人,一般来说,会给客人一杯早茶,这是提醒客人清醒最好的方法之一。同时,在早茶期间,主人与客人还可以进行交流,对于客人的就寝情况进行询问。在英国,早茶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方便喝早茶,英国人发明了专门的饮茶工具,即茶婆子。

1.2英式上午茶

英式上午茶是英国人的一种饮茶习惯,这一饮茶习惯并不为人所知,又被称之为“公休茶”。时间约为20分钟。在上午11点的时候,无论是贵族还是上班人员都会休息一会,喝一杯茶,是工作间隙的一种调剂方式,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上午茶最简单。

1.3英式下午茶

英式下午茶是英国茶文化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茶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茶叶种植的英国人民,积极发散思维,利用贸易,对饮茶方式进行创造,英国茶文化就是凭借英式下午茶享誉世界,同时,也是英国人典雅生活的一种代表。在英国,正式的下午茶最为讲究,内容极为丰富。首先,主人要选择家中或是茶室中最好的房间作为饮茶聚会的场所,对茶具、茶叶的选择有要求,不仅要精致,还要高档,同时,对所上的点心,选择一个三层的瓷盘盛放点心,第一层一般为三明治、手工饼干;第二层是英国传统的松饼、果酱、奶油;第三层则是时令水果、美味小蛋糕等。食用过程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从下向上的顺序进行。

1.4英式晚茶

有学者认为英式晚茶也是下午茶的一种,但是按严格意义划分,主要是按照时间的不同进行。晚茶一般在下午6点左右开始,也可以将晚茶与晚饭合并到一起,更具有平民化色彩。在这一饮茶过程中,对内容以及形式没有过多要求。

2英国茶文化的影响

2.1对英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茶文化几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饮茶方式发生多次变换:刚开始,英国民众将茶叶作为来自东方的一种药材进行使用;其次,英国皇室开始接受饮茶,并融入到饮食文化中;再次,由于由上而下的推广方式,饮茶逐渐成为中产阶级高雅的代名词;最后,随着其饮茶习惯的改变以及文化的发展,茶已经成为人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16世纪早期,人们沉溺在咖啡、啤酒中,虽然部分大陆国家已有饮茶消费,但是并未引起重视。在17世纪,英国人将茶叶作为一种药材在本国使用,有人开始意识到东方茶叶的多重用途。直到1662年,皇室对饮茶开始推崇,并逐渐演变为一种宫廷礼仪。尤其是1685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之后,新女王正式将茶叶带入到英国。皇室人员开始推崇饮茶活动,相应的贵族人们开始纷纷效仿,家庭式的茶会逐渐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社交礼仪,同时,茶会也是地位的象征。在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期,英国本土的咖啡室开始贩卖茶饮料,“汤姆式咖啡屋”的成立,更是进一步推动饮茶活动的普及。由于这一咖啡屋的茶饮价格合理,口感佳,环境优雅,人们不仅可以在咖啡屋中饮茶聊天,还可以进行会客、演讲以及看杂志等娱乐活动。随着这一消费方式的流行,英国的咖啡室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皇室担心人们聚众闹事,在1675年,曾一度颁令禁止咖啡室的开放。但是,由于英国皇室也饮茶,加之欧洲与亚洲的贸易交易开始发展,咖啡室又开始兴起。在18世界初,茶叶逐渐取代咖啡的位置,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女性力量不可忽视。女性是家庭消费最为有力的支撑,饮茶活动之所以快速走进英国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女性的推广。到了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以及茶价的降低,女性开始推崇饮茶活动。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饮茶活动开始转变,单纯的家庭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商业性的饮茶场所———茶室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茶叶在英国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英国还成立了茶业联盟,认为茶叶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同时茶叶中具有对人体有利的物质———黄酮素,还可以作为一种保健饮品,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2.2对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

英国人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具有绅士风度,在以男性地位为主导的社会中,绅士风度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男性的行为举止、文明仪态以及对女性的尊重等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公平合理的竞争原则;二是理性主义原则;三是强烈的国家荣誉感以及高度的自尊意识。从绅士风度出现的时间看,出现于茶文化形成之后,并深受英国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对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2.1对男性服饰的影响

在英国,茶文化具有较为严格的服饰要求。在维多利亚时期,男性出席茶会必须身着燕尾服、戴高帽,手持雨伞。即使是出席一般的社交活动,也要遵循一定的衣着规范。在英国,男性的衣服总是干净、整洁的,手缝西装是有格调绅士的象征。在这一时期,对于男性服装的颜色也有所要求,例如,西装外套颜色一般为暗色系,而衬衫则需要鲜艳一些。对于服饰的用材有一定要求,例如,夏天一般使用亚麻布,冬天则选择纯羊毛材质。除此之外,配件也有一定的要求。

2.2.2对男方式的影响

在饮茶活动中,英国人具有严格的社交礼仪,男士除了服饰要符合相应的规定,同时,还要做到行为大方稳重,物品要轻拿轻放,保持茶室的安静。对于身边的女性要保持绅士风度,主动为女。因此,在绅士风度形成的过程中,极大受到了茶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茶会等场合。同时,这一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男性重视生活细节、温文尔雅。除此之外,男性还要保持礼貌、谦虚的风度,在保持自身尊严的同时能够体谅周围的人群。

2.2.3对男性价值观的影响

以上行为规范或多或少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英国社会的精神价值观与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尽相同,人们开始追逐饮茶这一高雅生活方式。随着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人们开始追逐上流人士的风尚,尤其是对饮茶活动的追捧。在饮茶过程中,人们享受到贵族化的生活情趣,快节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为享受型生活。虽然说绅士风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固步自封的特点,但是其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在英国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4对男性性别观念的影响

在英国茶文化发展的早期,最主要的体现是纯粹的男性特色,因为,在那一时期,女性是禁止进入咖啡馆。随着饮茶生活习惯的改变,饮茶活动逐渐家庭化、社会化。女性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为主导。因此,部分学者将英国茶文化称之为“淑女茶文化”。在这一饮茶活动中,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这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茶文化直接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

2.3对英国民族精神的影响

英国的茶文化来源于东方,但是在接受与融合过程中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将饮茶纳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过程中,英国人进行了集体茶会、茶舞等休闲娱乐方式的开发,丰富自身生活。通过具体分析发现,英国茶文化主要是以个人、集体为单位,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时也表现出英国“以个人为中心、保持独立”的民族精神特征。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规则与传统,在进行高雅品质体现的同时,更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这些表现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民族精神,即保守、认真以及追求体面。除此之外,这一民族精神还体现在茶文化的实用性。与东方茶文化不同,英国将饮茶逐渐融入到一日三餐过程中,并有固定时间与场所,不会随意进行茶会的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英国人务实的特性。在英国茶文化形成过程中,对民族精神影响还表现为近代女性解放思潮的涌现。在此过程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皇室女王对饮茶活动的推广,到下午茶的发明,一直到19世纪在茶会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撼动,茶文化体现出女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来主导,而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

3结语

英国茶文化扎根于英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此,形成于东方不同的饮茶文化,在英国,茶文化缺乏农业国家的影响,更多体现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容,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内容也存在不同的变化。从其影响方面来说,对英国社会及民族精神影响较大,因此对英国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盛珺.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华茶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J].茶叶,2015(4):223-226.

[2]姚驰.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3):275-276.

[3]徐常利.解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内涵及生态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98-299.

[4]苏花青.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16(8):385-386.

[5]《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出版[J].农业考古,2011(2):46.

[6]乐素娜.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J].茶叶,2011(2):121-122+126.

[7]赵宇.红茶文化及其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J].福建茶叶,2016(9):388-389.

茶文化的影响范文3

建瓯北苑贡茶历史悠久,兴于唐,盛于宋,曾经代表了我国唐宋时期团茶制造的最精湛工艺,独领458年。

宋代立国之后,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增强,中国进入一个政治相对稳定时期,经济文化逐步繁荣发展;出于宋代统治者的喜爱嗜好,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朝廷在福建建瓯北苑正式建立官方茶园,自此北苑贡茶院逐步替代顾渚贡茶院,成为宋代贡茶的代表。宋徽宗曾经御批“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成了茶业界传承千载的佳话。据有关史籍记载,宋代北苑贡茶院设立初期,共有官焙三十二处,主要取北苑附近连山方圆数十里山场所产茶制作,产量极低,一年“才贡五十片”;到后来则不断扩大规模,产量也大幅增长,至元符年间(公元1098-1100年),岁贡一万八千片,宣和年间则达到四万七千一百片;制茶山场也延伸到“建溪百里”,南到延平蓼地,北到武夷山,官私茶焙达到三千五百处。

北苑贡茶院不仅规模大,最重要的是制作精致,品质优良。蔡襄于庆历初年任福建路转运使时造出的小龙团茶。“其品绝精,谓之小团。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斋,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镂金花其上,盖其贵重如此。”到元丰年间,贾青任福建转运使时,创制出比小龙团更为精致的“密云龙”,四十饼一斤,分双袋包装,专门供皇帝“玉食”。由于数量绝少,连宰相近宦都难得尝到。以至于慕名的皇亲国戚乞赐者太多,弄得皇后不胜其烦。到了绍圣年间,皇帝下诏将密云龙改称“瑞云翔龙”,把龙凤团茶的制作工艺推向了最颠峰。分为细色茶五纲四十三品。这五纲细色茶一制成,便速派专人飞骑急驰,直送京师。其气派几可与唐玄宗时飞骑送荔枝相比。

北苑贡茶的兴盛,跟当时的皇帝有直接关系。在整个两宋时期,皇帝们都是爱茶者。而其别嗜茶的皇帝当数宋徽宗赵佶。赵佶(公元1082-1135年)是宋神宗十一子,宋朝的第八位皇帝。不仅嗜茶,经常在宫廷开设茶宴,并且亲自撰写了关于北苑贡茶的著名《茶论》,该书因为是在大观年间所撰,所以后人又将其称为《大观茶论》。“上有好之,下必附之”,皇帝的这种爱好,很自然地影响和推动了社会的时尚风气,使中国茶文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出现茶学专著与茶诗词最多的时期。仅论述北苑贡茶的,就有赵佶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熊藩的《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刘异的《北苑拾遗》,吕惠卿的《建安茶记》等等。而在诗词方面,宋代几乎所有的大诗人,包括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白玉蟾等,都写过许多以茶为题的作品,其中不乏流传千古的佳作名句,从而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北苑贡茶从太平兴国二年设官焙起,直到南宋政权最后灭亡,独领了四百多年。元朝立国后,来自北方蒙古族统治者虽然也喜茶嗜茶,但是趣味与宋代统治者不同,并不重视北苑贡茶。成宗大德年(1297年),朝廷下旨在武夷山四曲设官方茶园,于是武夷茶名声日渐远播,北苑茶不复有昔日的辉煌。明太祖朱元璋南京称帝后,看到进贡的精工细琢龙凤团茶,感叹不已!认为这既劳民又耗国力,因之诏令罢造,“唯采芽以进”。其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由于失去了朝廷的支持,包括北苑茶、武夷茶在内的闽茶,进入低潮。茶工四散,茶园荒废,尽管民间仍有人在继续生产团茶,仅是苟延而已。

北苑贡茶之所以衰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不是一种大众消费品,而只是供少数统治者享受的奢侈品。北苑贡茶“食不厌精”的制作工艺,不仅茶农不胜重负,而且也无法进入贸易市场。其繁杂的冲泡方法与精致茶具,也使一般的民众无法享受,一旦偏爱它的统治阶层崩溃,也就必然随之消亡。

北苑贡茶对茶文化发展的影响

北苑贡茶作为皇家专供茶的历史结束了,而北苑附近地区的茶业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北苑贡茶所代表的宋代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一直到今天还对茶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北苑贡茶对后来的积极影响,至少有几个方面:

一是优良品种的传播。根据宋代茶著的记载,当时北苑贡茶有诸多茶树品种,不过当时茶树品种的分类没有今天那么细,也没有那么多花名,主要是根据叶片的形状,芽头的颜色,植株的姿态,以及茶叶发芽的迟早来区别。例如被列为第一的“白茶”,即以其芽色白且稀少而称;柑叶茶即以其叶片厚实而形如柑桔而称;当时就有日本僧人从建州带回茶籽种植的记录。而据民国初台湾历史学家连横的记录,台湾的茶树也是从建州引种的。根据后来茶学专家们的考证,台湾最早的冻顶乌龙茶树品种,与东峰镇现今尚存的一片矮脚乌龙茶树属于同一基因品种。所以,尽管现在已无更多的依据说明当时有多少具体的优良品种流传至今和传播外地,但是肯定有一部分传播到周边地区和海外。

二是制作工艺方面的传承和影响。一是蒸青工艺,二是压制工艺;三是焙火工艺。

蒸青工艺主要用于绿茶生产。中国的绿茶按其工艺分类,有炒青、烘青、蒸青三大类。炒青以热锅炒制,烘青以烘笼烘制,蒸青以蒸汽杀青。北苑贡茶是一种蒸青茶,其蒸青工艺源于唐代蒸青茶而又有自身的发展,之后传到日本,成为日本绿茶的主要种类;而在中国则逐渐让位于炒青绿茶,只在湖北、江苏少数地区生产,著名茶品有湖北恩施玉露、当阳仙人掌茶、江苏阳羡茶等,近年来为人重新认识,开始逐步扩大生产与消费。闽北一些茶厂也开始生产蒸青茶了。

压制工艺主要用于云南普洱茶以及黑茶生产。北苑贡茶罢贡后,原先生产的团茶逐渐为散茶所替,只在少数地区保留压制工艺。据明代谢肇淛《滇略》所记:云南茶“蒸而团之”,这说明压制工艺已经传到了西南地区。到了清朝,普洱茶大盛。据张泓1776年前后撰《滇南新语》中记载:“普茶珍品,……采制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其余粗普叶。皆散卖滇中。最粗者熬膏成饼摹印。”又据阮福1825年前后撰《院福普洱茶记》:“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这些关于普洱茶的文字记载,与宋代北苑贡茶的记载几乎如同一辙,具有明显的传承色彩。

焙火工艺则在乌龙茶制作中得到了传承。乌龙茶在茶叶产品分类上又称青茶。其制作工艺特点是制茶时要先将茶青半发酵,至“三红七绿”,或者“绿叶红镶边”时,方开始炒,揉,焙。焙火工艺特别讲究,一般原则是低温,长时间,首次至少要焙12小时,有时多达24小时,称为“足火”。其后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多次“复焙”。经过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外形呈黑色扭曲条索状,沸水冲泡后,具有幽雅的花香,茶汤色泽金黄或棕红,滋味特别醇厚。乌龙茶的独特焙火工艺,一般专家都认为,直接传承于北苑贡茶的焙火工艺。宋代黄儒《品茶要录——伤焙》记:“上笪(竹编焙笼)焙之,用火务令通彻,即以灰复之,虚其中,以热火气”;蔡襄《茶录——茶焙》记:“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这种焙火原则,器具与方法,与乌龙茶传统制作焙火工艺基本相同,而据近年来对北苑遗址的考古挖掘,发现当时的焙坑,其形制与今天的民间焙坑基本相同。由此可见,乌龙茶于明末时出现在闽北地区,绝非偶然。

三是茶道思想的影响。北苑贡茶既是皇宫玉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高端消费品,或者说是一种奢侈品,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社会上层文化。但是这种上层文化又带有明显的养生休闲娱乐性质。赵佶在《大观茶论》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地写道:“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去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因为有这样的指导思想,在上层文化中,饮茶就超出了茶本身的意义,茶只是一种养生、休闲、交谊、修道的媒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强烈东方色彩的中国茶道思想。

四是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北苑贡茶不仅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对日本茶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初期;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国的最澄从建州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与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到了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荣西两度入宋,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回国后在传禅的同时,开始传播宋代的北苑贡茶制作与碾茶方法,并创造了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抹茶道。随后风靡日本直到今天。仔细考察日本茶道的组成因子,便可以发现许多宋代北苑贡茶的影响:泡茶用的天目碗,源于宋代建安(今建瓯)产的兔毫碗;品饮的抹茶,源于北苑贡茶的蒸青与碾磨工艺;冲泡,源于北苑贡茶的碾茶冲泡法;而在精神层面上,日本茶道提倡的“和、静、清、寂”思想,则可以在宋代北苑贡茶的茶著与中国禅宗思想中找到源头。

正确评价北苑贡茶的历史作用

自唐陆羽《茶经》之后,中国的茶业消费就一直在向两端发展。一方面,是普通百姓特别是西北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注重的是茶本身的物质属性;另一方面,是贵族士大夫的高端消费品,注重的是茶精神属性;前者代表的是俗文化,后者代表的是雅文化;尽管今天我们可以对北苑贡茶所代表的上层茶文化,做这样那样的批评,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雅俗两方面共同构成,而由处于上层统治地位的雅文化占据主导方向。否认这一点,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明初罢武夷山贡茶院后,北苑茶已不再具有官办贡茶的意义,从而进入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但是作为一般性的贡品,依然在生产。据明嘉靖建宁府志所载,建安(今建瓯)每年仍需向上进贡茶数千斤。此外,作为民间日用品的茶,也仍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为了寻找北苑茶的新出路,一些好茶者进行许多努力。改团为散,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有人开始引进外地的“松萝”制茶法,变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虽说建瓯一带所产绿茶并无特别优势,却为后来半发酵乌龙茶的诞生积累了经验。

茶文化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文化禀赋;农业;溢价;茶产业;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32;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1-2362-04

Effect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ea Industry in Zhejiang

SU Zhu-cheng,SHEN Xue-zheng

(School of Tea Cultur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Zhejiang,China)

Abstract: Tea industry in China is a mode of agriculture with cultural endowm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active experience of Zhejiang’s tea industry in recent 20 years, culture could not on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rea agriculture in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and so on, but also have function of premium price, which could be realized by the institution of protection of original producing area and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culture; agriculture; premium price; tea industry; Zhejiang province

一个农业技术与组织的模式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特定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文因素等[1]。显然,不同的技术与组织模式有着不同的经济绩效上的含义,这也是研究该命题的意义之所在。本文将从浙江省茶产业实证的视角,探讨文化对农业的溢价机制与实现方式,以及文化禀赋对农业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影响。

1浙江省名优茶文化性消费特征及其溢价的实现途径

1.1名优茶已成为浙江省绿茶生产的主体

浙江省是中国绿茶重点产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绿茶出口基地,据2009年海关统计,浙江绿茶出口量15.68万t,出口额3.6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和总额的68%和69%。鉴于浙江省绿茶生产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浙江省委省政府[2007]52号文件将茶叶确定为浙江省十大主导和优势产业之一,并明确提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实施绿茶全球化推广工程,全力打造“浙江绿茶”品牌,着力构建世界绿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绿茶产业逐步走上了效益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产品结构优化和名优绿茶的大力发展。据2009年浙江省农业厅统计,浙江茶叶总产量16.74万t,总产值77.50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6.70万t,产值68亿多元。名优茶占总产量的40%,但产值却达到87%。可见,名优茶在浙江省绿茶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2001年浙江省开始全面实施“一县一品”茶叶品牌战略,要求每个产茶县或一个区域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只具有地方特色、竞争力强的品牌。至2002年,浙江省省级名茶将达到42只,且基本实现“一县一品”的目标。2004年,浙江省开展“十大名茶”评选,根据对申报名茶的品质、规模、知名度、包装、标准化、产业化等6个方面,评选出大佛龙井、开化龙顶、安吉白茶、西湖龙井、武阳春雨、松阳银猴、径山茶、金奖惠明茶、望海茶、绿剑茶为第一届“浙江十大名茶”。2009年浙江省开展了第二届十大名茶的评选,其中西湖龙井为浙江省特别荣誉名茶――国家礼品茶,其他十大名茶分别为越乡龙井、大佛龙井、松阳银猴、开化龙顶、径山茶、武阳春雨、安吉白茶、绿剑茶、千岛玉叶、金奖惠明茶。另外,望海茶、永嘉乌牛早、余姚瀑布仙茗、天台山云雾茶、龙谷丽人茶、紫笋茶等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茶。

1.2名优茶文化消费属性与地理标志制度

与传统大宗茶不同,名优茶具有文化性消费的商品属性。名优茶之所以被市场接受,原因之一是因为其拥有特殊的品质内涵,包括自然环境、历史与人文因素及传统加工技术等元素。如对西湖龙井茶品质的认知,包含了西湖的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工艺、龙井茶历史渊源以及人文因素等。这些因素有些是物质层面,有些是精神层面。因此,名优茶消费的同时具有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偏好需求。由于名优茶与特定区域及其人文历史的不可分割性,浙江省各县市十分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产品识别标识的申报工作。截至2009年3月,浙江省茶叶品牌共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3个,分别是龙井茶、安吉白茶、乌牛早茶、临海蟠毫、江山绿牡丹茶、余姚瀑布仙茗、径山茶、磐安云峰、苍南翠龙茶、大佛茶、桐庐雪水云绿茶、开化龙顶、普陀佛茶,这13个茶叶品牌中,龙井茶、安吉白茶、乌牛早茶、径山茶、大佛茶、桐庐雪水云绿茶、开化龙顶共7个品牌产自农业部规划的浙江名优茶重点区域,余姚瀑布仙茗产自浙江省特色优势茶叶基地。其中,“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9年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核准注册,浙江省区域内受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的生产地域涵盖18个县(市、区),172家企业成为首批使用“龙井茶”证明商标的企业。据一些研究资料,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茶叶产品,与其他同类茶叶相比,普遍溢价15%~20%,这应包含文化等人文元素对产品经济价值的提升作用。

2名优茶文化消费需求的感官品质标准化及对产业技术的影响

2.1文化性消费与名优茶感官品质的认知

就目前市场及消费者而言,名优茶文化性的品质内涵及其消费是直接反映在对名优茶感官品质信息的认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规范名优茶的工艺和建立市场的有序竞争,各地政府在申请原产地域证明标志的同时,陆续制定了相关产品的感官品质标准。这些标准主要界定了不同名优茶外形和内质的品质特征,涉及8项因子。其中,外形因子规制了名优茶形状特征、色泽及整碎度等方面的属性。名优茶感官品质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根据商品质量信息获取难易程度,经济学上将商品分为3类[2]:一些商品的质量在消费者购买时就能知道,这些商品称为“搜寻品”(Search goods);另一些商品是人们在消费之后才能知道其质量,这类商品为“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还有些商品,即使消费之后也很难知道其质量,这类商品为“信任品”(Credence goods)。对于“经验品”和“信任品”的交易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需要市场“承诺”制度来确保所购买产品的质量。茶叶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具有“经验品”和“信任品”的某些特点。因此,通过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建立有效的茶叶质量“承诺”机制,则能帮助消费者认知识别,从而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竞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对茶叶加工技术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浙江制茶工程技术发展呈现几个阶段性特征。50~80年代,浙江茶叶加工逐步机械化,并有向连续化、规模化和出口加工初精制联装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趋势随着后来名优茶的发展而停止。在80年代,行业开始倡导和鼓励以手工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名优茶发展。在此后的20多年,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促进了各种名优茶机械设备的研制和生产。但稍作分析,不难发现,这段时期,尽管有各种新型机械设备应用于茶叶加工,就其技术本质而言,它始终是沿着小规模家庭式的路径进行着发展与创新,并未能推进茶叶加工技术向规模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

现在看来,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名优茶创新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其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它刻画了近20年浙江茶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和浙江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名优茶感官品质的标准化对产业加工技术及其工艺设备创新路径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其中,外形标准的影响尤为突出。按照目前行业的感官评审方法,外形的精致度是构成名优茶等级的主要因子之一。名优茶具有各自差异化的造型,这些外形标准大多采用定性的文字描述性方法,这也是名优茶最典型的文化性消费特征之一。对外形的刻意追求需要精细的采摘和特殊的加工技术,规模化生产设备很难达到这种外形品质的要求。

近年来,名优茶生产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因生产普及化所带来市场价格下跌的矛盾。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会诱致能节约这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名优茶加工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据浙江省农业厅2009年统计,全省名优茶加工机械拥有量达到21.5万台。名优茶机制设备的研制和推广,是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所诱致的资本型技术创新,但通过对这些设备工作性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设备技术的创新始终受到名优茶特有外形的制约,表现对名优茶外形品质标准的路径依赖性。这些设备大多采用手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并呈小型化和家庭式使用的特点,这样的技术方式容易满足名优茶特殊外形的需要。因此,20多年浙江茶叶加工工程技术创新的发展轨迹是劳动力成本上涨和茶叶外形需求制约双重因素的作用结果。与此相对应的是,浙江省从事茶叶加工设备生产的企业也具有小型化特色,目前浙江省有将近30家不同规模的企业专业从事名优茶加工设备的生产。

鉴于外形对产业加工技术规模化与连续化发展的制约性作用,业内有学者对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的制度提出异议。其中,争议之一是外形标准设置的必要性以及品质综合评价时在多大程度上设置该权重。笔者认为,外形对一些名优茶,尤其是历史名茶而言,是一种特征品质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采纳有些学者的提议,采用容重和成分比等量化手段来评定茶叶等级,则会失去历史名茶文化性商品属性。那么,如何处理外形和茶叶品质的关系,笔者建议,根据茶叶文化性消费和物质性消费的差异,针对不同茶叶应区别对待。对历史和地方性名茶,应肯定外形所特有的文化性消费价值及其蕴含的经济价值,不应过分强调资本型技术使用。为满足特殊造型的要求,名优茶加工需要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入,自然应获得高价格的市场回报,它可满足一些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对那些纯粹物质性消费的茶叶,则应强调内质而弱化外形在品质评价因子体系中的权重,进而引导规模化和连续化加工技术及其工艺的创新与应用。

3名优茶的技术属性对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制度变迁的诱致作用

3.1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的变迁

近30年来,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变迁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3个阶段:分别为20世纪70年代的集体和国家所有制茶场、80年代茶园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与鲜叶加工专业化分工,以及9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的以自产自制为特点的生产组织方式。众所周知,80年代在中国广大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当时的国有或集体所有茶场一分为二。其中,茶园经营承包到户或个人,但鲜叶一般仍由茶场集中加工并统一营销。显然,由于当时以生产大宗绿茶为主,因此集中加工方式符合规模经济的需要,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但进入90年代,浙江省茶叶的茶类结构开始调整,随着名优茶生产逐渐成为主流,原先鲜叶集中加工的专业化分工失去优势,而自产自制的生产组织方式逐渐成为优势。

当前,浙江省名优茶生产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以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体、加工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小型设备应用与手工相结合的生产组织方式。据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现有茶叶种植农户约100万户,按浙江省茶园总面积18.2万hm2计算,每个种植户经营不到0.2 hm2茶园。另外,浙江省从事名优茶生产的种植户一般同时拥有茶园和加工设备,即生产的鲜叶由自己加工。从制度经济学来看,这是完全内部化交易的一种契约安排。

3.2浙江省与世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生产组织方式的比较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日本等,其中斯里兰卡和肯尼亚是以茶园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这与浙江省的状况非常相近。因此,以斯里兰卡为例,与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进行比较。

斯里兰卡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2/3以上。斯里兰卡茶叶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中国),出口量位居第二。茶叶是斯里兰卡出口创汇的最主要产品。斯里兰卡茶叶生产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体,但户均经营规模略高于浙江省的水平。据斯里兰卡茶叶协会提供的资料,斯里兰卡有茶叶种植农户20.6万户,其中17.3万户经营面积在0.3~1.0 hm2。由于农户经营的茶园面积规模较小,所以一般没有自己的加工设备,而是将鲜叶交给茶叶加工厂,这些加工厂为私有或国有。目前,斯里兰卡约有380多个茶叶加工厂。然而,农户和茶叶加工厂之间交易既非完全内部化,亦不是完全市场化。农户所生产的鲜叶价格根据加工后成品茶在科伦坡拍卖市场的价格而定,拍卖价格的68%归农户所有,另有32%归茶叶加工厂。这是一种预先约定分成的契约制度。图1和图2分别是浙江省名优茶和斯里兰卡红茶生产、加工和流通的组织模式。

3.3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制度的理论假说

斯里兰卡茶叶加工业的纵向组织分工符合速水佑次郎“分包”(Sub-contact)假说。即在经营规模较小、面临市场信息缺乏以及巨大的市场风险面前容易造成经营失败的状况下,如果生产、加工和销售划分成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经济实体经营,则市场和价格风险可以分散,并由不同的经济实体分担。浙江省茶园经营规模及其经营主体和斯里兰卡十分相似,但在鲜叶交易及加工方面,并不采用纵向专业化分工,而是采用自产自制的一种制度安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技术效率与交易成本是决定产业组织规模及产业纵向交易制度的主要因素之一[3]。仅就鲜叶交易而言,内部化契约可降低交易成本。鲜叶容易腐烂,不宜长距离运输和储存。显然,如采用市场化交易,农户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另外,在生产季节,鲜叶采摘是经常性的,所以鲜叶交易的频率很高,通过内部化制度安排,则能减少讨价还价次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基于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的视角,茶园种植农户都有着将鲜叶交易内部化的需求。然而,内部化交易制度的安排是否一定有效,还决定于内部化后的加工技术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性,这种技术的规模经济性与所加工的茶类有关。

斯里兰卡主要生产红碎茶。相对浙江省名优茶而言,红碎茶的加工在效率上有着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因此,斯里兰卡茶产业组织的纵向分工迎合了技术效率的需求,而预先约定分成契约的内部化交易制度避免了因分工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相比而言,浙江省名优茶的采摘和加工有劳动密集性特点,这种技术特点使得农场式的生产管理和规模化加工不存在技术效率上的优势。茶叶的生产与其他农产品生产一样,在存在雇工时,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必然会因计量的困难而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而加工的手工或半手工技术特点,决定了名优茶适合农户“挨家挨户”家庭式经营。关于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本假说是:社会收入的增加带来了社会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变化,并随着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对茶叶的消费有品质化和文化化的趋势,从而诱导了浙江省名优茶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名优茶外形等品质需求具有文化消费特点,名优茶特殊外形需要传统、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入,它适合于家庭式小规模经营;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茶叶生产组织制度变迁,适应了名优茶技术需求,而名优茶产业技术特点又使得家庭经营制度更具有生命力和稳定性,并诱致产业纵向交易的内部契约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结论与启示

有关文化禀赋与农业发展模式的关系,Hayami 等[4,5]提出的农业发展模式理论认为,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是影响农业发展模式的4个基本要素,4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要素变量的变化。文化禀赋被认为既制约着一个制度和技术变革,又引导着这些变革。现有文献中少有涉及经验研究来检验该理论假说,而浙江省茶产业的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变革是很好的实证案例。

从浙江省茶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文化禀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化因素诱致了浙江省名优茶的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变迁;同时,文化因素也使浙江省茶产业具有非传统农业拥有的一些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冯子标[6]提出的文化解构传统产业的理论假说认为,文化通过渗透机制、转换机制和提升机制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解构。文化因素的渗透会诱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正因为文化禀赋的存在及对传统茶产业的渗透,浙江省茶产业发展模式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首先,浙江省名优茶较其他农产品有着明显的文化溢价性;其次,浙江茶产业已向休闲旅游业和文化服务业延伸与扩散。近几年,浙江省各茶区相继开发了长兴贡茶院、羊岩茶文化体验园、西湖梅家坞农家茶园和径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区等一批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另外,浙江省茶馆业的发展亦十分迅速。其中,杭州是一个很好的缩影。据杭州茶楼业协会2005年统计,杭州茶馆达到800多家(不包括萧山、余杭),年营业额已达10多亿元,居全国城市前列。杭州是西湖龙井茶的产地,目前西湖风景区内设座有近百家,西湖街道与产茶区有大小茶馆400余家。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这些茶馆都有人来喝茶休闲或进行商务活动。综上所述,浙江省茶产业已成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一种产业形态,是具有文化特质功能型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它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实证研究意义,而且在指导培育生态文化与效益型农业方面,亦有政策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D. 史蒂文斯,凯瑟L. 杰勃勒. 农业发展原理――经济理论和实证[M]. 叶长生,武军,范家法,等, 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2] 泰勒尔. 产业组织理论[M]. 张维迎,马捷,吴有昌,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OLIVER W. Economic organization[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6.

[4] HAYAMI Y,RUTTAN V W.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5] BINSWANGER H P,RUTTAN V W. Induc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6] 冯子标. 国外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及其借鉴意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6(11):1-6.

茶文化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俄罗斯;饮茶文化;语言

一、俄罗斯饮茶的历史背景

俄罗斯在饮茶方面同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史书记载中,中国是最早制作茶的国家。当今在俄罗斯多数人都喜欢饮茶。最早关于茶叶传入俄罗斯的记载是,1567年俄国哥萨克首领伊万·彼得罗夫和布尔纳什·亚雷切夫把中国的茶文化传入俄国。“俄国真正了解中国茶叶是在1638-1640年”,(邹丽娟,2008:12)当时中国西北地区的阿勒坦汗用茶来招待由瓦西里·斯达尔科夫和斯杰潘·涅维洛夫率领的俄国使团,并作为礼物赠与对方,这些茶叶被带回莫斯科后,深受当时社会王公贵族的喜爱。在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俄国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协定,因为当时交通所限,运输茶叶的数量有限,所以只有上流社会人群才能品尝到茶叶,平民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茶叶。到十九世纪末,俄国开始种植茶叶,但是茶叶的产量并不高,主要还是依靠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茶的价格也随之下降,这使得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饮品,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出现与茶相关的文化。

二、罗斯饮茶的主要种类和方式

在俄罗斯,茶的种类主要包括红茶(чёрный чай)、绿茶(зелённый чай)、柠檬茶(лимонный чай)、砖茶(кирпичный чай)、茉莉花茶(жасминный чай)等。

“Чёрный чай”就是我们所说的红茶,在俄语中“чёрный”是“黑色的”,之所以使用чёрный这个词,是因为红茶在泡制的过程中,如果大量使用茶叶,茶水的颜色很深,有时甚至呈现出黑色。在俄罗斯,人们在泡制红茶时,喜欢向其中加入糖、果酱、牛奶、水果等,在饮用时,喜欢吃一些甜点和面包。如今,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饮食,俄罗斯人对绿茶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人更倾向于饮用绿茶。饮用砖茶最多的是布里亚特人,绿砖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品。砖茶通常制作成块状,在煮制时,将砖茶敲碎,放于茶炊中煮沸,有些人也会加入一些牛奶、糖等饮用。在俄罗斯饮茶不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更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托尔斯泰曾说:Я должен былп пить много чая,изо без него не мог работать.Чай высвобождает те возможности,которые дремлют в глубине моей души.(我应该多喝茶,没有它我就不能工作。茶使沉睡在我灵魂深处的能量得以释放)”(唐芳,2010:27)由此可见,饮茶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茶炊文化

茶炊(самовар)是俄罗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有“А какой же чай без самовара!”(无茶炊怎能算饮茶!)的说法。俄罗斯人非常喜爱茶炊,茶炊曾是俄罗斯皇室必不可少的器具,在民间很多家庭都摆放一或两个茶炊。图拉州是俄罗斯著名的茶炊生产地。19世纪初,图拉市的茶炊制造业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茶炊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图拉市有上百家生产茶炊的工厂,曾经皇室贵族使用的茶炊也在图拉制造,所以在俄罗斯有句著名的谚语“В Тур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去图拉不用带自己的茶炊)。茶炊的材质通常为铜质,结构通常是中部为空心直筒状,用来放置木炭等燃料,水环绕在直筒四周,茶炊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工匠在茶炊表面绘画各种精美图案,外观十分精美。

在俄罗斯,每逢亲友相聚、逢年过节,有“пить чай за самоваром”(围绕茶炊饮茶)的习俗,人们都会使用茶炊,一起饮茶。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茶炊逐渐被电茶炊取代。如今在俄罗斯,茶炊不仅是一种饮茶工具,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四、饮茶文化对俄罗斯民族语言的影响

通过饮茶,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丰富了俄罗斯民族的语言。在俄语中出现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俗语,例如:Чай да сахар!чай и сахар!чай с сахаром!(祝您尽兴品茶!)在俄语中有时чай会出现转义用法,例如:На чай!(给、收小费)。чай在句子中还可以作插入语,意思是“大概”、“看来”,例如“ты, чай, не придёшь?” (看来, 你是不会来的了?)。在俄语中还有很多与茶相关的谚语,例如:В городе чай – гостям угощение, в деревне – себе наслаждение. (在城市里—茶可以招待客人,在乡村中—喝茶就是享受人生。)В хорошей посуде и чай вкуснее. (吃美食不如喝茶更美味。)Выпей чайку - забудешь тоску. (喝茶时会忘记寂寞。)За чаем не скучаем - по семь чашек выпиваем.(喝下七杯茶就会忘记烦恼。)Коль чаем угощают, значит уважают. (假如有人请喝茶,那就意味着尊重。)От чаю пьян не будешь. (喝茶的人不会成为酒鬼。)Пей чай, не вдавайся в печаль.(喝茶不会陷入忧愁之中。)Пей чай – удовольствие получай. (喝茶就会得到快乐。)Приходите к чаю - пирогами угощаю.(来喝茶吧,用准备好的馅饼招待你。)等。俄罗斯饮茶文化不仅是俄罗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丰富了俄罗斯的民族语言。

参考文献:

[1]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

茶文化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教育理念;价值体系

高职教学管理在高职教育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由于起步的时间较晚,发展的速度较快,但是,在管理方面还不很成熟,所以,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一直都在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我国的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茶文化中有着许多人生哲理和管理理念,借鉴茶文化的思想,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实践,从中探索高职教学管理领域工作的难点和热点,对更好的发挥高职教育的功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国茶文化的特点,提出了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一些观点。

1当代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全面来临,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与此相联系的,就是我国人才结构的变化,用人单位有选择人才的时候,由过去的重学历理论向着重技能实用方向发展,而高职教育也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社会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教育迅速增加,大量高职毕业生已经进入社会并成为工厂的骨干人才,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高职教育的实用性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职教育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研究解决。

1.1高职院校缺乏必要师资设施,教学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大部分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设施不健全的问题。由于办学资金紧张,大部分高职院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用于教育的资金十分有限,在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着师资力量、实习基地、教材建设等不足问题,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存在明显不足,同时,由于教育方法简单粗放,缺乏创新,致使师生关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裂痕,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需要想方设法加以改进和完善。高职教育是我国近年来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培育了大量的职业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短、平、快及其实用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1.2社会认知不统一,制约教学效果

社会上对于高职教育褒贬不一,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由于人们过去一直崇拜高学历、研究型的人才,而对于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工厂实用型人才存在一定的偏见,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考取研究型的院校才是进入了正规的高校,而考取职业教育院校则是一种无奈,而社会上则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这样的认识,认为只有素质较低、学习能力差、不守纪律的学生才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在这样的传统认识之下,高职教育院校一直受到了生源问题的困扰,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同样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对员工素质要求较高的用人单位更是从潜意识中拒绝高职院校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当前整个社会培养过程中所急需的人才,但是由于当前学生教育过程中,其对职业教学的开展价值认知不到位,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经营管理效果。

1.3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缺乏有效创新,文化内涵相对不足

对于高职院校经营管理活动开展来说,无论是文化内涵缺失,还是管理体系的完善度,其都需要系统化认知,通过对当前整个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由于文化元素的缺失,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管理活动的实际效果,限制了整个高职院校管理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相对于传统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来看,当前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而需要整个高职院校经营管理者优化自身经营理念内涵,进而影响了整个高职院校的经营效果,因此,想要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就必须将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系统化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整个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的理想效果。

2我国传统茶文化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实践的融合

我国是茶文化大国,几千年的东方文明,缔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精髓在于“和”、“静”、“怡”、“真”。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茶文化不但是迎亲送友、商旅交往、休闲怡情的有效方式,也蕴含着教学育人、修身养德的深刻道理。将茶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中,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2.1结合茶文化理念内涵,实现师生关系良性互动

借鉴茶文化的“和”之道,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这里的“和”,指的不仅仅是教师之间要和,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更要和。“和”为君子相处之道,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已臻成年,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世交友之道,而大部分又仍处于叛逆期,思想方式比较特别,而一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个别人会感觉到低人一等,不愿意接受自己是职业院校学生这样的事实,思想上存在厌学情绪,对学校、老师产生反感情绪,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则应深刻理解我国茶文化之中的“和”字的深意,将自己融和到学生的群体当中,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站在他们的思维角度,来探寻其内心所思所想,以融和的态度和学生交朋友,设身处地的替学生着想。而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接受这样的师生关系,也会主动的和老师成为朋友,一旦形成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则学生会主动的向老师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则教学效果会迅速提升。

2.2结合茶文化理念,丰富学生内涵

借鉴茶文化中的“静”之道,用耐心来改变学生,用静心来培养学生,让其放弃浮躁,潜心学习,并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静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静讲究的是沉静,静心。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活跃时期,内心浮躁,渴望表现,甚至在学生当中也会因思想浮躁而导致的学业进步时出现厌学、逃学等,或者沉迷于网络等虚幻世界,不愿接受现实社会的人或事,这是学生不够静心而招致的结果。而高职院校当中,个别老师也会因学生素质差异较大,而出现不够耐心,不够静心等现象,对于个别学生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或者因课堂秩序等原因产生急躁情绪,甚至影响到师生关系,这同样也是没有受到茶文化“静”之道的熏陶,内心不够沉静而出现的情况。笔者认为,在高职教育中,应当适当加入修心养性的内容,教育师生要平心静气地教学和学习,特别是对于学生急于求成的思想,要耐心向其灌输“欲速则不达”“日进有功”这样的人生道理,使其能够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教育效果,而对于老师而言,则更应平心静气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用耐心来改变学生,教育学生,实现教育目的。

2.3茶文化理念能够为整个校园文化开展,实现最佳经营效果

借鉴茶文化中的“怡”之道,鼓励师生之间开展各种欢快愉悦的文体活动,活跃学校的文化生活,增加学校的吸引力。茶文化的“怡”之道,是和悦、愉快之意,意思是借茶为媒,交朋结友,不拘一格,追求欢乐愉快的生活感受。在传统的思维方式当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古板的、严肃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老师的尊严和威信,才能让学生信服,而事实上,这样的师生关系早已不适用于当今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尽管不善于念书,但是却有着其它方面的天分,而这种才华,只有在平常的文体活动中才能被发现,只有学生在真正快乐的环境当中,他们才愿意展现真实的自我,才能真正的愿意将学校当成家园,才能爱学习,爱老师,爱学校,而这种氛围的养成,则需要学校在日常生活当中,刻意安排师生之间开展有益于教学的踏青、歌舞、体育、表演之类的活动,给师生创建展示自我,能够带来欢乐的文体活动,使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而非死气沉沉,这样,无形中会提升学校的吸引力,也会在社会上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改变全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不当看法。

2.4茶文化理念能够为高职教育开展提供良好基础和前提

借鉴茶文化中的“真”之道,建立真诚的师生友谊。“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其终极追求。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等道理,而高职院校的教育,也要讲“真”,即教学要真教,对学生要真诚,特别是师生之间,由于老师是面向学生的直接发言人,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决定了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只有真诚的对待学生,和他们交真心,育真才,才能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好感,才能提升他们对高职教育的看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教育的效果。茶文化理念是当前高职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欠缺的内容元素,而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高职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

3结语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要生存和发展,还有着相当多的需要改革创新的地方,必须不断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优良传统来改革创新,用更加新颖的教学育人方式,培育出更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随着当前我们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价值内涵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元素,从而创新高职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丘丽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实践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6):247-249.

[2]张家宁.论文化导入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8):179-182.

[3]刘友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5):32-36.

[4]张俊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19):26-33.

茶文化的影响范文7

【关键词】茶文化 日本 中国 茶道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中国博士后基金(2013M532013);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4JK1787);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基金(Szxky1211);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12XSYK05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波及世界。而在古代中国主导的东亚文化圈内,日本由于毗邻中国,受中国茶文化影响尤为深远。茶虽是一片树叶,却承载着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中国茶叶向日本的传入

唐代以前,日本既无原生茶树,更无饮茶习惯,茶叶传入和茶道文化的形成均源自中国,而在此过程中,遣唐使尤其是其中的僧人发挥了关键影响。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具体表现在:首先,这一时期饮茶成为一种精致的文化现象且风靡于整个社会。其次,出现了“茶圣”陆羽及其名著《茶经》。再次,茶艺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和操作步骤均在这一阶段形成,如宫廷茶艺、文人茶艺、民间茶艺、宗教茶艺(尤其是佛教)、女性茶艺等。第四,茶文化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体现,中国的茶文学(体裁主要是诗歌)由此开始形成,如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再如齐己的《咏茶十二韵》:“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杜牧的《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等,在中国文学史上不胜枚举。

茶文化在唐代的流行必然影响到遣唐使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也使得遣唐使将茶文化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茶叶与其他唐代先进文化一道引入日本。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提及日本佛教天台宗始祖最澄(767-822),最澄于公元804年入唐求法,归国时不仅带回了天台宗典籍,还将茶树引入日本,从此开启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而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第二个人物则是日本临济宗始祖荣西(1141-1215),荣西于1168年前往中国求法,并再次将茶种带回日本,开启了镰仓时代日本的饮茶之风,荣西之功一是在于他将中国茶叶的加工方法介绍到日本;二是在于他使日本人认识了中国茶文化中的“茶德”,并将其在日本推广,使日本对茶叶功用的认识从物质层面上升至文化层面;三是荣西写就了日本文化史上第一部有关茶叶的专著《吃茶养生记》,荣西在书中指出:“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灵之妙术。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昔嗜爱之。”

此后随着日本茶树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日本人的饮茶习惯逐步形成,茶文化不断从皇室贵族和寺院向民间传播,从而使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和茶会文化开始形成,到安土桃山时代,千利休(せん の りきゅう,1522-1591)将中国茶文化与日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

中国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首先,“禅”与“茶”文化的结合。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流行与佛教有着莫大关系,佛教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茶与佛教形成了彼此相依的关系,一方面佛教使茶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茶促进了佛教徒的修行。唐代佛教禅宗盛行,禅宗倡导以坐禅的方式修行,并以饮茶的方式提神来促进禅修,这使得在有唐一代,寺院僧侣饮茶之风大兴,并由此形成了寺院茶艺和禅茶文化,最终实现了佛教与茶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得“禅”“茶”形成一体、融为一味。

中国茶文化中的这种“禅”与“茶”的关系深刻影响到日本对宗教与茶文化关系的认知,并引发了它们对这一现象的学习和模仿。这在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中有着鲜明体现,针对此前村田珠光(1423-1502)和武野绍鸥(1502-1555)的茶道思想只注重外在形式的不足,他提出饮茶应以佛法修行为根本,过于强调外在形式和器具,会失去茶道的本意。为此,千利休努力提升茶道的精神境界,他将禅宗精神、寺院清规、僧侣修行方式与日本茶道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草庵茶”,并将起自村田珠光、经武野绍鸥发展的“鞑琛蔽幕发扬光大,使之普及民间成为日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茶文化深深影响着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文化推崇的“鞑枥志场本辰绾头钚械摹昂途辞寮拧毙盘酰同中国茶文化所追求的“和、静、怡、真”有着相通之处,共同体现了对茶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社会功能追求。

其次,喜饮绿茶及煮茶的传统。有唐一代,花茶以及红茶等发酵茶尚未出现,制茶以蒸青为主,因而成茶均为绿茶,唐人饮绿茶的这种习惯对日本茶文化有着巨大影响。唐代制茶,以饼茶为主,而在制作饼茶的过程中,蒸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去除茶叶的青涩之味,同时保留茶叶的色、形和营养,这种制茶工艺后来流传至日本,一直到今天都是日本制茶的重要程序,对抹茶而言更是必不可少。日本不仅从中国继承了饮用绿茶的习惯,还坚守着在中国已经遗失的煮茶传统,中国茶文化以明代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此前以煮茶为主,而在明代以后,中国人饮茶方式演进为泡茶,至此,中日两国的茶文化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日本一直坚持使用从中国学习来的煮茶方式。因为这种煮茶方式,在日本还兴起了“铁壶”文化,铁壶源自中国,后流传至日本并逐渐发展为两大流派,即以观赏为主的关西铁壶和以实用为主的南部铁壶。近代以来,煮茶所需的铁壶已成为日本茶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强调礼仪、程序的日本茶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使用铁壶煮茶之风渐次形成了向中国的回流,这成为一千多年来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再次,饮茶是一种修身养性、提升人生境界的生活方式。唐宋两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饮茶不仅是一种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促进自我境界升华的生活方式。中国茶文化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对日本茶道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其在日本演变成一种生命美学。近代日本文化大师冈仓天心(1863-1913)在名著《茶之书》中指出:“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①在推动日本茶道文化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过渡过程中,高僧空海(774-835)起到了关键作用,空海于804年入唐。在806年回到日本,同其他入唐日僧相似,他同样对茶非常爱好,并且对中国朝廷寺院内茶文化发达的情景非常羡慕,非常想在日本国内也营造相同的文化氛围,并使茶叶上升到更高、更伟大的地位。②

在使日本茶道实现哲学化、美学化、道德化的过程中,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北向道陈、千利休、山上宗二、南坊宗启等人均功不可没,而以千利休影响最大。千利休对茶文化物质层面进行了极度压缩,与茶文化相关的一切外在形式在其看来意义都微不足道。村田珠光的茶室为四张半榻榻米大小,而千利休的“草庵茶室”则仅有一张半榻榻米。千利休之所以为饮茶设计出这种不能再小的空间,意在提醒世人物质需求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能够摆脱世俗的牵绊,超越外在事物的束缚,从而实现无我状态,达到“和敬清寂”的至高境界。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思考

自隋唐至今,中日之间茶文化的交流已持续千年,这种交流是同时期中日两国整体交往的一部分,但借此也可一窥东亚历史的演变和不同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分野。

首先,中国茶文化是包括日本茶道文化在内的东亚其他国家茶文化的母体。中国是世界最早培植茶树和饮用茶的国家,从隋唐开始,中国茶文化随着文化交流向整个东亚地区传播,内容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包括茶种、饮茶器具、饮茶方式等,精神层面包括茶文化、茶德、茶礼仪等,可以说中国茶文化为其他国家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全面性借鉴。中日茶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两国文化整体关系的一个缩影,正如日本近代研究中国学的著名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所认为的那样,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同为古老的文化,但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对于两者的关系,内藤湖南曾有一个很著名的比喻,他认为,日本文化如同磨成的豆浆,依靠中国文化的卤水才凝集而成豆腐。在内藤湖南看来,日本文化是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延长。③

其次,中日交流是中国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交流是一个文化扩展自身影响、增进其生命力的有效渠道,具体到中日交流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上,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茶文化的传统在日本得到坚持。著名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认为,日本的巨大魅力之一是它大量移植并保留了中国唐代文化,包括它的建筑风格甚至著名的“日本茶道”,包括那相当苦涩的烂泥状绿茶、漂亮的碗和所遵循的精细仪式,都完完全全是那个时代从唐朝的中国学来的。④另一方面,茶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结合使中国茶文化在域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以中国茶文化为基础日本发展出极为讲究规程、场所、礼仪的“茶道”文化,并将其深深嵌入本民族文化的内核,使之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理想和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尤其在二战后,茶文化影响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大与日本茶道的传播有着重要关联,这可谓是中国茶文化在新的时空环境中的再生。

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日交流史上,大部分时间是日本在学习中国,日本借助对中国的学习,加快了自身的发展步伐,体现了文化交流对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现在中国也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探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以带给我们很大启发,将学习外来先进事物与本民族传统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创新之路,从而推动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注释:

①[日]冈仓天心:《茶之书》,谷意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第15页。

②[美]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侬佳、刘涛、姜海蒂译,东方出版社,2011,第12页。

③[日]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刘克申译,商务印书馆,2012,第IV-V页。

④[美]罗兹・墨菲:《亚洲史》,黄磷译,海南出版社,2004,第227页。

茶文化的影响范文8

关键词:英美文学;中外茶文化;地域特色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千百年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茶文化。本文从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出发,探索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特色并进行比对分析。以此促进中西方茶文化的理解传承与交融发展。

1中外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英美文学视域下的中外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不仅要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寻找寻找中外茶文化的影子与内容,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中外茶文化起源流变发展信号,与中西方茶文化发展的根源流变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以及茶文化根源流变整体的发展走向。通过探究中外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进一步了解到中外茶文化对国民的生活影响与审美作用,促进中外茶文化的交融发展。

1.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颇深。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茶文化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茶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扩大和完善其原有的知识体系。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劳动经验过程中,茶叶同样中居于重要位置,不仅具有养生保健与清热解渴的功能作用,在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加工作用下形成了自成一脉的系统茶文化,对中国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西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

中国是茶叶的起源地,西方茶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在茶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茶叶通过对外贸易与交流,将中国茶叶远销海内外。西方传统茶文化由此开始漫长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茶叶生长的环境与中国大不相同,再加上西方国家人民的饮食口味与生活习惯各有差异。因此,西方国家所喜爱流行的茶叶也与中国有所不同,西方茶文化以红茶文化为代表,吸收西方文化内涵与社会发展特色,不断地充实壮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文化体系,成为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1.3中外茶文化的根源差异

中国与外国茶文化的根源启蒙与发展历程也不同。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文化最早诞生的国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茶文化诞生于本土,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地赋予茶文化新的时代意义与内涵一脉相承,富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也体现了国民的精神风貌。外国的茶文化以中国茶叶的引进为基础,以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启蒙,并结合自身茶叶发展的区域特点与国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为依据进行发展。与此同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有力推动下,让极具欧美特色的西方茶文化普及于世界各地。

2中外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英美视域下中外茶文化都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茶文化均作为各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国民所重视。关于中外茶文化的中国与英美等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在中国,茶叶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具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表达着读书人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茶叶在进入的初期阶段,茶叶是一种十分稀有罕见的物资,能满足人体多方面的物资供给需求,因此,视若珍宝,被赋予了高贵典雅的文化内涵。饮茶的习惯也为少数人所享有,因此,在饮茶是十分注重饮茶的仪式感,到后来即便茶叶的普及,这样正式的仪式规范也被保留了下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国民生活。

2.1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且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社会文化特色与社会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如,在唐朝时期饮茶文化盛行,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寻常百姓都酷爱饮茶,在这当中,僧侣十分的精通茶道,并善于将佛家思想与传统茶文化紧密结合。因此,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十分看重饮茶时的平心静气与淡泊超脱的心态,并在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哲思。中国传统茶文化受到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熏陶,并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之中逐步地深化文化内涵。

2.2西方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西方茶文化的传播发展开始于欧美国家茶文化的发展,在这当中,以英美两国的茶文化发展最为突出。西方国家十分看重下午茶,将下午茶列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早餐与晚餐一样的平常。在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有家庭用餐或是聚会时,先生、太太一同品尝精致优雅的下午茶的故事情节。由此观之,在西方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中,茶叶被赋予了高贵典雅的精神品质与富有仪式感和实用性的内涵特点。

2.3中外茶文化的流变差异

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为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的差异发展提供了依据。西方茶文化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与国民生活习惯密不可分。如,中国人酷爱绿茶,喜欢绿茶清新自然,而西方国家偏好红茶,喜欢红茶典雅精致。因此,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以绿茶为代表,而西方的茶文化主要就是红茶文化。因此,中外茶文化的流变差异不仅仅起源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而且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

3英美文学视域下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的影响

中外茶文化的发展历程都经历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沉淀,渐渐形成了具有完整性的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对于中外国家生活与贸易以及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英美文学的视域观察下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到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对中外国民生活与贸易以及文化的影响。如,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茶叶常常是其中故事情节或是文学创作的座上宾。经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饮茶文化,展现了国民关于饮茶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体现了茶文化对于国民发展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

3.1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对生活的影响

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因素来源与中外国民的不同生活习惯与审美思维,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对中外国民的生活有着诸多的影响。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描写国人饮茶这一生活细节,表现国人饮茶的生活姿态与审美情趣。这体现了茶叶是国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国民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中国人饮茶品茗喜欢原汁原味,感受茶的清雅芳香,追求茶的纯真质朴。而英美等西方国家喜欢在饮茶时加入糖或牛奶,细细品味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调,营造中悠扬放松的氛围,让自己沉浸在这个享受的时刻。

3.2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对贸易的影响

茶叶贸易对于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早期发展中,茶叶便作为中国贸易发展的具有中国代表性的物品之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运输到世界各地。为我国的贸易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当土生土长的中国茶叶传入海外后,也为英美等西方国家根据地域特色种植,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下,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也作为贸易发展中带有本国独特文化的重要物资远销世界各地,促进了本国的经济贸易的发展。

3.3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对文化的影响

对于中国人而言,茶叶在一种功能性饮料的基础之上被挖掘出了更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饮茶品茗更是一种需要多方面相互配合的行为艺术。如,人们在煮茶的过程中强调时间与水温的平衡协调把握,在二者相互平衡作用之下煮出来的茶可以达到好的茶效。这就发展了中国人所倡导的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对西方人而言,注重饮茶的仪式感与实用感,饮茶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正式的礼仪,同时西方更为注重饮茶所可以满足的生活需求,这对西方文化中注重礼仪讲究实用的文化特点有着内在影响。

茶文化的影响范文9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作用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点,为了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整体发展,需要重视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作用。茶文化内容丰富,能够为汉语言文学作品提供更多创新方向,深刻体会茶文化内涵理念,能够对茶文化进行更有效地传承,进而带动汉语言文学顺利发展。

1基础概念理解

1.1茶文化的概念理解

茶文化的定义主要为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中国是茶的故乡,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茶文化包括茶画、茶德、茶道、茶艺、茶具、茶联、茶书、茶故事、茶精神、茶学等。茶文化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传扬着美德和美感,茶通常是中国待客的主要习俗,不同地区茶的配制也各不相同,主要有苏州的香味茶、杭州的龙井茶、蜀山的侠君茶、太湖的煎豆茶、湖南的姜盐豆子芝麻茶等。

1.2汉文化的概念理解

我国汉文化即华夏文化,是我国历史以来的特色文化,自春秋战国开始的八大派别思想为根底形成的汉民族文化,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整体发展。我国汉族文化历史悠久,历史可考证的时间已有五千多年,期间的文学作品、历史典籍内容非常丰富,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历史的深入考究[1]。汉文化几千年来,从军事、史学、政治、文学、经济、艺术等方面诠释了更多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为现代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汉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知识素养,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

1.3汉语言文学的概念理解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最主要的语言文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更多实际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汉语言文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在更多需要文学评论、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发挥个人才能。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专科专业,中、高等学校中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是汉语言文学主要的培养对象。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主要有文字学、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等。

2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2.1茶文化发展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其自身体现了多层面的内容,茶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整体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茶文化逐渐渗透入中国的宗教、绘画、诗词、医学及书法中,其凸显了物质文化及精神文明,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了大量有关茶文化的内容、精神,丰富了文化学的内容、概念。中国茶文化其中的精神及物质文化不断发展,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茶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具有特色,进而使得茶文化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茶活动发展过程中通过茶礼、茶艺、茶诗等文化内容,创造了更多相关的词汇,比如品茗、茶德、沏茶、茶话等这些词汇均由茶文化精神文化发展而得。此外,随着茶文化物质层面在历史中的发展,茶叶的制作、种植及品种等物质基础也逐渐发生变化,丰富了相关联的汉语词汇。就茶叶的品种来说,逐渐产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主要包括铁观音、大红袍、六安瓜片、西湖龙井等等。

2.2茶文化的发展使得汉语词义发生变化

茶文化整体思想概念随着时展而变化,茶起初被指为茶树、茶叶或茶水,现如今茶的含义被扩展至茶制成的饮品,更便捷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冰红茶、龙井茶都为茶的范畴,此外还有一些由菊花、柠檬等泡成的茶,这些都是茶文化的扩展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一些文化现象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比如与茶有关的词汇中,一些老旧的词汇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如茶会这一词汇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茶会如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以茶会友的聚会方式,兼具茶话会和物品交易意识,这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文化形式。

2.3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导致汉语词汇没落

茶文化伴随社会整体发展,其相关词汇也不短更新,一些旧的文化元素受时代影响不断没落。中华民族对于茶文化依然十分热爱,一些古老的有关茶的词汇被代替掉,随着文字的演变,对于我国整个文化概念也随之变化[2]。比如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文学的区别,就体现着时展的特征,茶文化中的检、劳这两个文字,主要表达茶树、采摘时间较晚,现已经很少见,被更现代化的词汇所代替。再例如奉茶、斗茶等茶文化中的一些动词,也逐渐演变和消失,当今更多表达为倒茶、泡茶等。

3茶文化的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3.1茶的物质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通过对茶生长、制作、茶具等等的研究,结合日常生活应用,会有很多新的汉语词汇产生。新品种茶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扩大种植面积,随着对不同地区茶的推广,确立了地方特色,比如西湖龙井茶、祁门红茶、兰溪毛峰茶等。在时展推动下,茶文化发展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不断变化,就茶的名称来说,根据之前的苦茶、茗茶等,逐渐新添了检格(茶树)、茗井(茶)等词汇。茶的制作发酵情况不同,会创造更多新的词汇,比如黑茶、红茶、清茶等;茶的制作方式或材料不同,也产生了新的有关茶的词汇,比如茶宪、茶碾、茶笼等[3]。因此,茶的物质文化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茶的活动内容很多,在生活中不断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冲击,具有更高文学价值。

3.2茶的精神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茶文化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在精神层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茶艺、茶道等精神文化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发展提供了更多创新发展机会。沏茶、选茶、品茶都是茶艺内容,能够培养人对美感的要求,茶艺内容丰富,严格要求选茗、烹茶这一过程,汉语言文学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拓宽了相关词汇量,比如茶农、品茗等。茶文化中的茶礼也推动着汉语言文学的整体发展,茶的礼仪或礼品即茶礼,而古代风俗中将“受茶”意为女子婚礼受聘,“茶礼”就是聘礼。茶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多的来自于茶礼,新添了一些词汇,例如奉茶、冲茶、侍茶等,都体现了茶礼的道德内涵。

4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融合发展的策略

4.1促进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文化发展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两者融合发展是我国文化整体发展的重要策略,需要重视茶文化更大力度地弘扬。国家应该重点关注茶文化的宣扬,及时保护茶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在我国福建具备良好的产茶环境。我国大力弘扬茶文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茶文化整体发展的基本保障,让人们体会茶文化的历史魅力,亲身感受茶文化为社会带来的贡献,进而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我国应遵循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弘扬茶文化,需要结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情况,选择更优化的销售形势,进而将当代市场与茶文化的传扬紧密联系起来,将推广与文化建设同时进行,有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最直观的发展。茶文化在弘扬发展过程中,能够推动汉语言文学内容的拓展,提升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价值,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内容的融合,能够为中国整体文学作品提供创新素材,实现中国文化整体提升。

4.2汉语言文学教育端进行茶文化的引入

为了促进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我国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茶文化内容引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茶文化,进而达到教育传承的目的[4]。在教育教学端引进茶文化比较容易,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将茶文化贯穿在文学教育实践中,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更多的了解有关茶文化内容。在教育中普及茶文化,或组织一些有关茶文化发展的挥动,提高大家对茶文化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能够帮助教育机构提升教学质量。茶文化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将其内涵思想,有效地进行传达,强化语文教育中美德、品行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力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不断吸取茶文化相关内涵,有助于传承茶文化及相关思想,促进茶文化在新时代下的繁荣发展。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协同发展,也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