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老年医学与保健集锦9篇

时间:2023-08-06 10:52:39

老年医学与保健

老年医学与保健范文1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老年医学与保健范文2

关键词:老年健康服务业 人力资源 对策

1.研究背景

1.1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已病才就医”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健康的需求。而健康服务正是把被动的“已病才就医”模式转变为主动的“未病先预防”模式的活动,可以间接节约医疗费用,保障个体健康。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而在我国,健康产品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1]当前,我国健康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以多种方式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1.2 我国老年人口现状

早在1999年中国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正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据民政部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为14.8%。

1.3 老年健康服务需求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指出,伴随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也快速上升,2012年我国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对医疗服务需求势必增加。此外老年人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在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长期护理需求量也在扩大增加,还有老年人的保健知识匮乏,保健意识淡薄,这些需求都决定了我国要大力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业,从而改善国民生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1.4 相关概念界定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老年健康服务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相关的服务活动。本文讨论的老年健康服务以健康管理和促进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提供机构主要为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暂不讨论传统的大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

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对提供老年健康服务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利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保留激励,进而提高老年健康服务水平。

2.老年健康服务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1 老年健康人力资源数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数量较少,而且医护比例偏低。养老机构老年健康服务人员更是缺乏,有些养老机构甚至没有医疗卫生室,有些养老机构即使设置医疗卫生室,人员配备数量也是偏少。例如,烟台市老年福利中心常住老年人口达1000人,而医生仅有3名,药剂师1名,护士1名。医护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老年医疗服务需求。

2.2 老年健康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老年健康服务服务人员学历、职称及专业结构都不尽合理。尤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文化程度以中专学历为主;职称以初级为最多,高、中、初级人员比例失调。医生以西医为主,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的老年医学、康复医学、中医保健、慢性病管理等专业人才匮乏。养老机构的健康服务人员构成大多以返聘退休人员为主,在职医护人员也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

2.3 老年健康人力资源服务质量偏低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对老年健康服务没有足够重视,在服务模式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还是在医院等病人上门,以临床医疗为主,忽视老年群体的健康保健服务。

2.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社区和养老院都存在对老年健康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合理的用人晋升机制。工资福利水平偏低,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险也没有落实,这些都影响老年健康服务人员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3.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政府对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

加强政府引导,正确认识老年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坚持积极引导,营造市场环境,搞好人力资源规划,研究鼓励扶持政策,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加快发展。

老年健康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老年人服务,从而改善其生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更能扩大就业机会,因此应该把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国家对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

3.2 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

人才培养是开展老年健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由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指出,为了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应该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根据社区服务站工作职责,按照“重要人才重点培训、优秀人才优秀培训、紧缺人才加紧培训,年轻人才全面培训,专业人才专门培训”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安排工作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培训,拓宽视野,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其次加强违纪人员的学历教育,鼓励卫生人员参加成人高考、自学等,通过提高学历和职称,着重培养一支高素质全科医生队伍。

3.3 健全薪酬福利体系

要建立基本的薪酬福利保障机制,以保证老年健康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性,提高其积极性。对老年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按规定落实国家有关补贴政策,探索建立特殊岗位补助制度,落实老年健康服务人员尤其是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老年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3.4 提倡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发展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就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养老服务中融入健康理念,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作为养老机构的一种,在做好老年人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对于养老院建医院这种方式需要增加具有医疗资格的医师和专业护士,而对于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这种方式,由于入住老人增加,也需要增加相应的护理员。因此,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更应重视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海丽.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调查解析[J],2013,24(6):33-34.

[2]张生.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R].中国行业研究所,2013.

老年医学与保健范文3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老年医学与保健范文4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08-01

传统的健康观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健康观念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即不仅要有好的躯体,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状态。因此保健工作应该是身体保健和心理保健的完整统一。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在变革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广大医务者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1]。军队老干部的心理健康总体较好,但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着促进其身体健康,提升其生命质量的宗旨,对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在进行身体保健的同时,也应重视心理保健。本文仅从医学心理学角度,分析军队离退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和医疗保健特点,探讨如何更好的做好离退休干部医疗保健工作。

1 军队离退休干部心理卫生特点

1.1更强烈的被尊重需求

军队离退休干部有着所有老年人的共同需求。但他们的特殊人生经历,更有对现实社会所给予的一切承认的需求和心安理得接受的心理,存在着比一般老年人更强烈的被尊重、被关怀的愿望。

1.2动力型生活方式

离退休干部已习惯了几十年的军旅生涯,相对刻板,大多数是坚持业已形成的自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体验,并拒绝改变。

1.3易患心身疾病

离退休干部的晚年,具备了个人青年、中年乃至童年性格的继续,其生理变化、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改变,意味着数年业已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模式的放弃,由主导者转变为依赖者,逐渐增长的是内倾性和封闭性,敏感性也日见突出,极易产生诸如离退休综合征和个人注意力的变化等。特别是在年老多病后,抑郁、焦虑,呈易激惹状态,并将情绪转移至躯体,导致和加重心身病变。

2 军队离退休干部医疗保健特点

2.1与老龄群体医疗保健相同的特点。

老龄群体医疗保健的特殊性需求大幅度的上升。 进入老年后, 1/10人生活不能自理,1/4人病残状态。据统计,到2010年,社会医疗保健占需求总量的60%[2]。患病与增龄正相关。生活自理与增龄负相关,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增高,呈现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预后差和终身治疗的特点。

2.2与老龄群体医疗保健的不同点

在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和发展全民保健的今天,要求对离退休干部身心健康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需求更加突出。现有军队医疗体制使患者的医疗保健存在一定差别,与患者的总需求相同相矛盾。军队离退休干部的保健将随人数增多,年龄增大,疑难病、多脏器疾病愈来愈复杂,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2.3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为军队离退休干部心身健康服务

2.3.1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非医学心理专业人员通过其良好的态度进行安慰和劝告等方式,能使服务对象的情绪有所好转,症状减轻。而确切的心理治疗是需要专科医师实施的。疏导的前题是研究服务对象的心理差异和心理状态,服务对象提出的建议应是可以让服务对象有多种选择的,才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认识语言的作用,善于使用安慰性、鼓励性、劝说性、暗示性、指令性语言去说服对方。重视预防心理和躯体疾病,把培养和保持离退休干部的健康心理行为状态作为日常工作。

2.3.2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不同于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它具有单向性。医院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患者的利益进行的。后者更具有系统性、正式性、时限性[3]”。心理疏导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治疗者是否具备与被治疗对象建立和睦关系的能力有关。医务人员的同情心、态度、责任心、与患者期待康复、期待生存、期待得到医务人员关心帮助紧密相关,是共同完成诊疗过程的关键[4]。因此,宣传和掌握老年心理卫生知识同了解掌握临床诊疗技术同样重要。

2.3.3医护的光环效应

医护人员的端庄热忱、支持帮助、幽默宽容的品质魅力及医护人员的经验、社会地位,都将吸引患者。医护人员刻苦钻研业务、善于总结经验、特别是对疑难病诊治有方,使患者愿意接近,是患者情绪和药物心理效应的良好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张拓红,陈育德.满足中国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6,4(9):178一179.

[2] 吴永浩.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健康服务[J].中国全科医学, 2004,8(7):1285一1289.

老年医学与保健范文5

方法:从社区当中选取符合要求的老年人180例,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从社会、生物、心理方面进行干预。

结果:干预前后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712,P

结论:社区老年人群全科医学保健模式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群 全科医学保健模式 生存质量 相关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14-02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进一步加剧,我国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比较厉害,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我国老年人患病率越来越高,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全科医学是人类保健医疗的一种新模式,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角度出发,以预防为向导,以家庭及社区为单位,向人们提供协调、持续以及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1]。笔者选取了180例老年人,对社区老年人群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患者共有180例,其中男120例,女60例;年龄62~81岁,平均(67.44±5.08)岁;排除严重的慢性疾病以及肿瘤、风湿性患者,同时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官功能不全者。

1.2 干预方法。

1.2.1 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有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状况、生活自理程度、社交情况、生活与行为习惯、卫生知识、就医情况、居住环境、疾病构成等内容。

1.2.2 成立干预小组。成立5个健康干预小组,每个小组由5名左右的医护人员组成,小组长为具有副高级或者以上专业地技术职称全科医生担任。在对老年人进行干预之前,先对小组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医患沟通技巧、药物护理、常见的慢性病的诊断以及心理辅导等内容。

1.3 关于措施。

1.3.1 疾病预防。①通过墙报、报刊杂志以及印发健康教育手册等宣传高血压、糖尿病等的防治知识;②制定幻灯片以及剪辑;录像带,定期让患者观看;③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指导,开展“一对一”的医患交谈,教会患者测量体重以及测量血压;④生活指导,让患者戒烟戒酒,多食用富含蛋白质以及纤维素的食物,食盐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天5g以下;⑤举办专题讲座,请专家教授进行讲解;⑥让治疗效果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⑦做好心理工作,由于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不少患者心理烦躁不安,不按期服药,导致控压效果不好。

1.3.2 心理疏导。耐心地倾听老年人的倾诉,为老年人提供坚强的心理支持。小组成员要积极地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从中找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缓解老年人的焦虑情绪。在取得老年人的信任之后,反复强调综合治疗以及长期治疗的重要性,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

1.3.3 社会支持。小组成员要与老年人的家属以及朋友要一起制定健

康目标与健康计划,家属及其朋友要严格监督。如果有的老年人不按照

计划执行或者是执行不力的话,则要与家属及其朋友一块努力,帮助

老年人克服困难;如果老年人或者其家属认为健康计划的难度较大,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1.4 随访。小组成员要定期对老年人进行随访,随访的方式主要以电话随访、上门随访以及集体随访为主。通过随访,详细了解老年人的药物治疗情况、饮食情况以及运动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1年的干预,具体的得分情况见表1。

3 讨论

优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快,我国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存质量事关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事关我国发展大计。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问题。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1年的健康干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因此,社区老年人群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与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2]。

所以我们要将社区的有限资源充分利用好,以社区老年人群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为载体,提高社区各个部门以及全体居民对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视,做好健康教育、社区诊断、社区动员等工作,加强社区疾病预防,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区。

参考文献

老年医学与保健范文6

目的:探索构建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的“医养结合”整合服务模式。方法:在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分别从人口覆盖、服务覆盖及质量保障、财产风险分担三个维度分析我国养老服务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探讨实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果和结论:针对老年人应实施“医养结合”整合服务是必要的,应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政策法规、人才培养及信息化等保障措施建设。

关键词

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健康整合;全民健康覆盖;长期护理

由于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其护理需求、医疗服务需求巨大,加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我国的养老服务面临诸多挑战[1]。本研究从全民健康覆盖(universalhealthcoverage,UHC)[2]的角度分析构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全民健康覆盖研究现状

1.1全民健康覆盖内涵全民健康覆盖核心本质是为了健康,而维护健康是一切卫生政策的终极目的[3]。WHO将全民健康覆盖定义为:所有人都应对享受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卫生服务,并且不因利用这些服务而出现经济困难。该定义强调了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卫生服务质量及经济风险分担3个维度。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即一定区域内的居民不因年龄、收入、教育程度、疾病严重程度及道德等因素均可享受需要的卫生服务。卫生服务的类型不仅仅指医疗服务,还包括健康教育、预防、康复、护理及养老等围绕生命周期和疾病周期的健康服务。经济风险分担从某种程度上讲即是全民医保。

1.2全民健康覆盖测量WHO提出了3个测量维度:人口覆盖、服务覆盖和费用覆盖。人口覆盖指特定服务项目、特定的筹资制度等覆盖的人口比重。服务覆盖包括服务范畴和服务质量,范畴越大质量越高,全民健康覆盖程度越好。费用覆盖是指医疗服务费用的补偿程度,即患者自付费用程度。由于卫生资源的限制,全民健康覆盖的测量分为两个角度:向特定的人群提供所有的服务,或者为所有的人提供特定的服务,测量费用覆盖。

2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

2.1人口覆盖维度:老年人口众多,服务需求大,供给不足

2.1.1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且高龄化趋势明显。我国已经提前步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13.71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2020年将达到2.43亿人,2025年将突破3亿人[4]。

2.1.2老年人护理需求、医疗服务需求巨大。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中,18.5%有行动困难,12.6%生活不能自理,4.0%的老年人长期卧床,8.2%的老年人不能独自出门。功能障碍方面,7.3%的老人很难听清楚,14.5%的老年人说话有困难,4.3%的老年人视力存在极度困难。老年人口两周患病率达43.2%,是普通人群的2~3倍;慢性病患病率为43.8%,医疗服务需求巨大。

2.1.3家庭养老负担重、社会和机构养老供给不足。家庭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四二一”和“四二二”家庭结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家庭养老面临更严重的问题[5]。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家庭内部照料老年人的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家庭养老困境明显。老年抚养比将由目前的11.90%剧增至2050年的42.04%[6];二是老人对子女精神慰藉的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满足;三是特殊的老年家庭,如老年人独居家庭、留守家庭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从社会和机构养老来看,床位数和专业护理人员数存在巨大缺口。

2.2服务覆盖及质量保障维度:医疗服务体系、康复服务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割裂,服务链条断裂

2.2.1老年人长期住院现象突出,严重浪费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服务质量。长期住院是指在医疗机构的住院时间超过30天[7],多数长期住院患者属于“延迟出院”,即疾病治疗后符合出院条件,但因疾病康复需要、暂时未找到符合继续治疗的机构或者出院后家庭或者社区无法提供后续支持性治疗、康复,以及个人和社会等其他种种原因不愿出院,继续滞留医院[8]。恶性肿瘤是长期住院的首要疾病因素。老年人长期住院造成严重的后果,一是长期住院延长医院平均住院日,降低病床周转率,严重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二是长期住院增大了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尤其是肿瘤末期的患者,由于放化疗的原因,其抵抗力、免疫力低下,降低医疗服务质量[9]。

2.2.2服务体系相互割裂,服务链条断裂。缺乏整合卫生服务提供的设计、高程度的专业分工及细化的专业服务模式,导致卫生服务提供机构在注重服务供给效率提升的同时忽略了居民获取服务的整合性、综合全面性[10-11]。割裂的卫生服务体系无法给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卫生服务,老年人所需要的预防服务、疾病诊疗服务、康复服务和养老服务分别由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机构提供,机构间缺乏协作,患者信息不能共享,服务链条的割裂产生了严重的问题[12]。

2.3财产风险分担维度:医保资金浪费严重,长期护理险制度缺失

2.3.1终末期老年患者医保资金消耗严重,降低医保基金保障水平。过度医疗既严重消耗医保资金,降低其保障水平,又加剧患者家庭的疾病负担。医院的常规治疗在消耗高昂医疗费用的同时并未带来生存期的显著延长和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国外研究表明,姑息治疗组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减少30%,临终前3个月医疗费用减少41%,临终前一个月减少48%[13]。姑息治疗组生存期平均延长29天,尤其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癌、胰腺癌及结直肠癌患者姑息治疗明显延长生存期。因此,将临终姑息照护纳入医保支付可以在不降低患者生命质量和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带来医保费用的节省[14]。

2.3.2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失。我国健康保险业起步晚、精算基础数据缺乏,加之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识不够,使得我国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系统性、理论性研究较少,也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15]。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起步早且先进,保障范围广泛,涵盖了医疗、精神和生活等方面的护理服务。而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多数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品种相对单一,且保费高昂,覆盖人群有限。

3“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3.1“医养结合”的政策背景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了“医养结合”理念。

3.2“医养结合”的内涵“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常由专业护理人员照顾老人的健康生活起居,提供持续性的生活照料和临终关怀服务。

3.3“医养结合”的国内探索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具体模式。

3.4实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积极意义积极探索实施“医养结合”模式,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老年人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实施“医养结合”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2)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提高二、三级综合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16];(3)探索国家和个人共同筹资方式,改变现有支付方式,在最大限度的补偿参保老人的基础上,降低医疗保险的基金风险。

4实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建议

4.1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医养结合”整合服务模式“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的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模式,即涉及“服务整合”,也涉及“资源整合”。“服务整合”是指“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整合,而“资源整合”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在资金、人力资源、设备、技术等管理要素上的共享和协同。因此,“医养结合”整合服务实施战略包括服务策略、管理策略、筹资与支付策略。

4.2构建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包括保险经营制度、监管制度和服务提供制度三大主体制度。经营制度包括保险政策制定、参保对象选定、筹资渠道及筹资模式确定、护理等级划分等。其中,筹资模式上多数选择建立“个人缴付+医保缴付+政府财政补贴”的筹资机制[17]。监管制度包括保险管理政策、审核政策、奖惩政策等。服务提供制度包括多层次的医疗护理机构。

4.3加强政策法规、人才培养、健康信息化等保障措施建设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保障措施建设。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建设补助、运营补贴及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尤其是民营社会资本进入的税收、土地供应、规划建设等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加强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持证上岗,保障服务质量。加强老年人健康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精细化、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唐振兴.对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思考[J].老龄科学研究,2014(4):13-22.

[2]世界卫生组织.全民健康覆盖研究2013年世界卫生报告[R].瑞士:日内瓦.2013.

[3]孟庆跃.全民健康覆盖:从理念到行动[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2):1-4.

[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

[5]VICTORCR.Asurveyofthedelayeddischargeofelderlypeoplefromhospitalsinaninner-Londonhealthdistrict[J].Archgerontolgeriatr,1990,10(2):199-205.

[6]BLACKD,PEARSONM.Averagelengthofstay,delayeddis⁃charge,andhospitalcongestion[J].BMJ,2002,325(7365):610-611.

[7]符美玲,陈登菊,张伟,等.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结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医院,2013(11):21-23.

[8]张亮,张研,唐文熙,等.健康整合——引领卫生系统变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9]刘文俊,唐文熙,张研,等.健康整合的内涵界定与辨析[J].医学与社会,2014(8):9-12.

[10]SUNX,TANGW,YET,etal.Integratedcare:acompre⁃hensivebibliometricanalysisandliteraturereview[J].Intjintegrcare,2014(14):e17.

[11]CANDYB,HOLMANA,LEURENTB,etal.Hospicecaredeliveredathome,innursinghomesandindedicatedhos⁃picefacilities:asystematicreviewofquantitativeandquali⁃tativeevidence[J].Intjnursstud,2011,48(1):121-133.

[12]CONNORSR,PYENSONB,FITCHK,paringhospiceandnonhospicepatientsurvivalamongpatientswhodiewithinathree-yearwindow[J].Jpainsymptommanage,2007,33(3):238-246.

[13]刘金涛.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4]吴园秀,罗铁娇,罗文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医养结合的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2014(3):149-151.

老年医学与保健范文7

改革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老年生命质量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标志着一个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初级医疗保险模式正在形成。这种建立在“低水平、广覆盖”原则下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其中,对于退休职工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以及个人基本医疗保险费交纳金额等方面给予了一些特殊的照顾。但是。它的基本保险属性决定了在满足老年人群这一健康弱势群体的医疗保健需求方面所能发挥作用的局限性。众所周知,老年群体比其他年龄群体在医疗保健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同时老年人群的经济状况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又处于劣势,对于过高的医疗保健费用,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极其有限。按照与其他人群一致的做法“一刀切”,势必导致部分老年人有病不能医,不敢医。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医疗保障必然以公益性和福利性为最主要属性,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仍然是国家的责任,是医疗保健服务公平性的重要体现。因此,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随经济发展相应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费率,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老年补充医疗保险,如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大病、重病要制定一些特殊办法,给以适当的医疗费用保障。要逐步将社区老年卫生服务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畴,保证老年人得到就近、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医疗保健服务。还应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特困老年人给予医疗救助,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由此建立起一个围绕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针对慢性病、大病的补充医疗保险等所组成的多层次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根据老年人在医疗保健需求上的特殊性,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备条件时,应当适时把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内容纳入医疗保险范畴,总之,21世纪老年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覆盖内容与保障水平要与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一致起来。

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配合,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是新形势下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有限的医疗服务资源,提高效率,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要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口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由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导致残障、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而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尤其显著,是导致老年人口高患病率、高伤残率和高医疗利用率特点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和死因谱的转变使得原有以面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已难以适应人群医疗保健的新要求,转换医疗服务模式,制定新卫生形势下的预防保健战略是当务之急。版权所有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与疾病模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社区卫生服务实际上是把原有的医院功能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保障和康复,把服务对象从仅针对病人扩大到社区所有人群。这是针对疾病模式转换在医疗服务模式上的相应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特点,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今后主要应从健全机构网络,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素质培养,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人手。要把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卫生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加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区域卫生规定原则,充实老年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设施,大力发展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等便捷的一体化服务。社区还应逐步建立起老年人口健康档案,进行日常健康监测、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

我们要重视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问题,提高老年期的生命质量。但说到底、从整个人口来看,老年阶段的“顶部”健康主要的还应从“底部”抓起,需要全程的健康保障。我们谈21世纪老年人口的生命质量,就需要关注目前的中青年人乃至儿童的健康。许多慢性病尽管“显形”于老年阶段,实际上起源于中青年时期,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随岁月不断累加的结果。与药物治疗相比,普及健康教育、强化健康管理,加强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及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更为重要。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重视对须防的投入和良好的预防措施确实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的预防保健战略应该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将改进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治理环境污染等作为重要内容,加大对预防的投入,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展望21世纪,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还需要我们开阔视野,关注和运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果,为人类长寿和健康造福。

老年医学与保健范文8

关键词:老干部;保健工作;综合措施;分析

为确保工作持续发展,提升对老干部的保健的水平,我们经分析研究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下述为相应的保健措施:

1.普及卫生保健常识.

要按时的为老干部讲解卫生只是,经常组织其观看保健视频,且让其读健康类杂志等方法,让老干部深入了解老年期身心改变的特性,且明白常见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胃病等病症与健康的生活习惯有联系。同时辅助其构建正确的卫生观念,慢慢的克服其不良习惯。让老干部的生活起居保持健康的规律,更深入懂得健康的卫生习惯与自我医疗常识,这是提升机体免疫力、提升老年人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2 对老干部实施心理疏导.

2.1 要铅华与老干部之间的沟通.

针对老干部病患,不仅要进行药物上的治疗,通常人文关怀、心理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等沟通措施也十分重要。医疗活动一定构建在良好的医患交流的根本之上.让医患两方面一起参与进行.医护与老干部病患交流是为了提高医患之间的关系与医疗服务的需要.同样这也是临床诊断及治疗保健的核心分子。老年干部基本都有慢性类的病症,针对自身疾病有较强的恐惧心理。医护工作人员平时要市场到疗养房间进行检查,要多与老干部进行交流,与老干部之间谈心,对其生活特点及性格深入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要防止对其精神上的刺激,回尽可能避开与死亡相关的话题,防止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因此消除老干部疗养员的寂寞感。注意其身体状态,尽早处理老人的生活要求及心理问题,还要认定个体化准则,对其所患病症实施相应的健康宣教,进行明确的生活导向,提升老干部的自我保健概念,让其养成对健康有利的生活习惯。医护人员一定以平等的方式对待老干部病患,第一点,是医患两方面的平等关系。第二是,平等对待任何一名老干部.在相互理解的根本上,才可以实施真诚的交流。

2.2 进行心理疏导.

通常心理问题会对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乐观的思想及开朗的性格能够提升人体的免疫功能。所以在疗养阶段,进行合理的防治措施,对离退休老干部心理调节是十分必要的。帮助老干部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引导其进行一些与康复有关的活动,宣教正确生活习惯、以及实际的用药的常识,帮助他们疏导心理,让其克服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在疗养阶段,医护工作人员要市场组织老干部进行一些相应的文娱活动,让其陶冶性格,按照其个人偏好,进行绘画、书法、垂钓等活动,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医护工作人员经过启发、安慰去辅助老干部明确疾病,消解他们心理上的屏障,改善心态,让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经分析表显示,利用心理卫生讲座,让老干部明确评价自己,融合好一系列关系,持续良好的心理及认识到社会角色转变,综合上述心理引导是提升军队离退休干部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3.提升医护人员的全面素养.

通常医务人员不但要有一定的热情,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只是。医护人员要学会交流讨论,对一些最新的医学知识进行学习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措施。针对当前的设备及人力,最大限度的为老干部提供高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同时注意根本的护理,提升全面护理等级。医护人员还要将服务的概念进行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的进行服务,用以满足老干部的一些相应的需求,可以帮助老干部买饭、打水、热饭等。医务人员要市场组织老干部护理查房与相互间的沟通,利用这些活动提升医务人员的生层次理念,找出根本护理的欠缺之处,给出相应的完善方法,提升全面的护理水准。重视职业道德规范,医生一定要有高尚的严谨求实的心态。同时还要强化心理学知识的补充及合理运用医疗资源,主动展开心理健康知识讨论,宣教一些相应的心理学知识。

4.要适当的开展活动.

健康的心态不但让生活变得多彩,还可以提升一定的知识,推动身心处于融合状态,也利于人际关系的交往,加大社交圈子。可以多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且按照不同老干部的个性化差异,及体能情况与喜好,组织一些书画、健身、钓鱼、运动、旅游等对身心有益的活动,去提升老干部的兴趣,让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主动进行一些活动,将多余的精力消耗在对身心有益的活动中。

5.硬件设施的构建.

要挖掘内部潜在功能,主动构建相应的环境,提升保健床位,修饰干部就医的外在条件。还要按照老干部的病情状况,进行多种模式的保健服务,例如:构建家庭病床、健康巡诊与按时的家庭健康宣教等,解决当下老干部住院难就诊难的情况。还要对急救呼叫功能进行更深入的完善,加设一些设施,要在急诊箱里添加脉氧仪,且为所有老干部匹配制氧机等,尽可能让老干部随时都可进行吸氧、测量血糖等,让老干部了解自身的一系列情况,确保老干部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6.结论.

目前老干部的身心健康保健是医疗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现在,老干部的医疗外在环境有了显著变化,保健品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不过怎样实施有效的措施去确保老干部的身心健康情况,也是社会十分关心的。不但要有指向性的引导老干部铅华心理调节,避免其智力衰弱,同时还要铅华与老干部之间的交流,注重其身体状态。

参考文献

[1].郝川,李凌,申照.扎扎实实搞好为部队服务,医院管理志. 2012,l9(2):164-165

[2].倪振良,苟万华,于天颖,方中华.塑造尊老敬老的企业形象[N].中国老年报.2012,16(09):45-47.

[3].夏宝龙.大力发展老年文化事业[N].中国老年报.2011,17(03):164-165.

[4].季淑凤.老年跌倒问题原因分析与预防[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23(12):160-161.

老年医学与保健范文9

女,1955年出生。总医院副院长,少将军衔,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教科文卫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兼职副主任;卫生部保健局兼职副局长;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常务理事兼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保健医学》杂志主编;全军保健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立足实干做奉献

范利同志1969年参军到301医院工作,一干就是43个年头。在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岗位上,范利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卫生员到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一名战士到将军,她四十余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甘于奉献、深入临床、刻苦钻研,抢救了无数重危病人的生命。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临床经验,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在病人和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她多次被评为中央保健先进个人,荣立二、三等功,并获得中央保健委员会荣誉证书及全军医疗保健特殊贡献奖,2005年获得军队优秀专业人才一类特殊津贴,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担任该院南楼临床部主任和副院长8年期间,既做专家又搞管理,还承担重大专职保健任务,是一位懂业务、擅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她性格开朗而又富有内涵,作风泼辣而又严谨实干,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出色的管理、协调能力,狠抓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大力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确保了临床部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协调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医疗保健任务;南楼临床部200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疗保健集体”荣誉称号。她所领导的老年医学学科被教育部评为部级重点学科,范利于2006年被评为总后先进师旅团主官,2007年被评为总后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当选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及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专业委员会委员,2013年再次当选为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政协委员、医卫界的代表,在五年的履职生涯中,她的视野从农村到城市,从患者到医生,从青少年到老人,提出了“让每一个农民工都能医有保障,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医,让每一位医生都能重视临床,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她提出的许多高质量提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教学科研两不误

在长期从事老年心血管专业以及医疗保健的实践中,范利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和军队课题8项,共200余篇。主编了国家卫生部2009年研究生统编教材《老年医学》《新编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学》《老年常见疾病诊治策略》《老年常见心血管疾病诊疗手册》《老年心血管病急症》等12部专著,其中主编的《老年医学》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编的《老年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主编科普书籍14部,其中《冠心病防治320问》分别获首届金盾版优秀畅销书奖和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老年多器官衰竭的综合救治研究、JM301研究等2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老年和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综合救治系列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高龄重症心力衰竭的综合救治研究、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难见难治性老年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学研究等3项分别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6项;2007年获牟善初保健科研基金奖;2009年获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等三个学会联合颁发的牟善初教授医学特别奖。

范利教授的获奖项目先后得到国家卫生部、军队十五、十一五课题的资助,现做为首席专家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保健特殊需求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重大课题,现有课题总经费189219-,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5名。她致力于人才培养和慢性病防控的推广宣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在全国各地进行五十余场慢病防治的科普宣教,听课者达5万余人,为医院和军队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

链接:中国人民总医院(301医院)创建于1953年,是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医院担负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总部首长及部分驻京部队官兵的医疗保健任务,承担各军区、军兵种转送的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治工作,收治全国各地的患者。医院同时又是医学院,是全军唯一一所医院办学单位。医院先后有7位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有1千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技术三级以上专家74名,博士生导师184名,硕士生导师293名,有135人次担任全国、全军各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26人次担任国家科研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医院共为军队培养了3700多名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为军地医院培养临床进修生1万多名,专修班学员近万人。医院涌现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模范医疗保健集体”―南楼临床部、“模范医学教授”一姜泗长院士、“模范医学专家”一卢世璧院士等先进群体和个人,有6人次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两人荣获“南丁格尔奖”。医院先后被评为“国际模范爱婴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单位”。

中国人民总医院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一流现代化研究型医院的发展战略,经过探索实践,形成了以《创建研究型医院一301医院管理与实践》为标志的理论体系,确定了以高危疑难病症诊治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基地、高复杂战创伤救治基地、高级干部保健基地、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基地、高速快捷情报信息基地等“六个基地”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发展道路,打造了以“规范医疗、集成医疗、安全医疗、温馨医疗”为基础的服务模式,构建了以“百位名医、百名新秀、百项优势、百病妙诀”为支撑的学科人才体系,提出了以平均住院日、药费比等“十率”指标为导航的医疗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了以HRP信息系统为平台的管理机制。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做法被作为全国重大典型,进行深入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