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茶文化的知识大全集锦9篇

时间:2023-08-06 10:52:48

茶文化的知识大全

茶文化的知识大全范文1

11月30日,由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主办,北京福建茶业商会、北京茶业企业商会(筹)、北京京华公益事业基金会承办的“第三届马连道全国斗茶文化节”在北京马连道圆满落幕。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副区长郝凤林、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陈永共、广外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其志、西城区商务委主任袁利、西城区社工委书记艾莉、马连道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李婕、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常务副会长兼北京京华公益事业基金会理事谢冬通、北京福建茶业商会会长高晨生、北京福建茶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其祥以及社会各界爱茶人士共150余人出席颁奖典礼。

“马连道全国斗茶文化节”是在北京市举办的全国性茶事活动,也是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斗茶赛事之一,是以宣传马连道品牌,提升马连道业态和促进行业发展为宗旨的公益性活动。

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的共同支持和指导下,北京福建茶业商会已经成功承办了两届,第三届全新升级为“马连道全国斗茶文化节”,也得到了西城区政府、马连道指挥部、广外街道各级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

在创新中运作斗茶文化节

作为本届文化节重头戏,斗茶大赛于11月28日―11月30日开展,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参赛茶样为白茶、红茶、铁观音、大红袍,参赛选送茶样为每份10.5kg,取样时在总茶样中随机抽取350g。经过评委层层筛选,在66份晋级复赛的茶样中,最终评选出3份茶样荣获茶王:北京茶人一桂商贸有限公司荣获铁观音茶王、武夷山怡茗茶业有限公司荣获大红袍茶王、北京宁思源茶业有限公司荣获红茶茶王。

氛围浓郁的斗茶大赛着重以“专家评委+大众评委”的形式展现互动趣味,通过公开的现场评审让茶商茶友可以近距离观摩斗茶全过程,与专家评委零距离交流。本届斗茶大赛邀请了陈金水、郭雅玲、朱旗、王同和、沈红五位部级茶界权威专家,并首次增加由王伟欣、黄大、侯耀晨、聂景秀、张伟华、石洪等6位茶爱好者组成的大众评委团,让斗茶赛事更具参与性与公开性。其中,芦东茶业选送的浓香铁观音、北京缘茗四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选送的清香铁观音、北京岭秀红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大红袍、北京春和乡茶行选送的白茶、北京林鸿茂茶叶有限公司选送的红茶被评为“大众评委最喜欢的茶”。

针对茶商茶友存在的茶叶知识疑问,斗茶文化节组委会还安排了斗茶评委专家座谈交流会,由五位部级权威专家为茶商茶友面对面解疑答惑。

慈善公益增亮斗茶节

在颁奖典礼现场,组委会特别安排了获奖茶的品鉴预售,让现场茶商茶友第一时间喝到了“新鲜出炉”的大赛获奖好茶,也通过对比品鉴专家和大众评委评选结果的方式,让大家亲身体验了“专家”与“票友”的区别所在。

另外,颁奖现场还特别设置了慈善预售台,预购获奖茶可享受最低折扣并获赠精美礼品。斗茶文化节组委会延续惯例将预售所得的50%捐献京华公益基金会,定向用于大病医疗救助。

借第三届马连道全国斗茶文化节的东风,11月29日上午,福州市人民政府在北京马连道举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茶北京推介会”,世界级品牌――福州茉莉花茶亮相北京。此次推介会以“品福州茉莉花茶,忆纯正老北京味”为主题,也是福州茉莉花茶近几年来在北京最大规模和最高规格的亮相。

嫁接专业机构为茶业集思广益

本届斗茶文化节结合茶行业市场所需对活动环节内容创新设置,加强营销管理指导。组委会联合北京12330、西城区知识产权局,于11月28日针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专场培训讲座,让茶叶企业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以及避免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提升企业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纠纷应对能力,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

针对近两年茶叶市场经济下滑致使茶行业进入“严冬季节”的情况,组委会特邀相关专家在11月29日开展专题讲座,从互联网营销、用户体验、茶品牌建设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指导茶企如何度过“经济寒冬”。易观国际战略合作中心专家在讲座中指出,茶业出现市场缩水、客户群减小、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茶企应该合理转换客户思维与用户思维,专注于实现客户大众性、刚需性和时效性。他还通过“双十一”茶企电商销售的数据解析电商营销之道,指导茶企抓住互联网不变的商业本质与购买需求来发力电商,达到聚粉、卖货、建平台环节的良好链接。

在营销指导中,杭州盒子铺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付成通过茶品牌设计的案例分析,揭示中国茶叶市场的三种品牌模式,即注重消费者认知沟通的产品品牌模式、给予消费者承诺的渠道品牌模式、注重消费者体验的服务品牌模式,指导茶企要完成品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产品由概念到可追溯的转变、商品名称由文化等级到文化的可视化的诗意产品等级的转变、产品分类由挑产品到选价值的转变,他提出用产品设计的理念来做包装设计,引导茶企在市场竞争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

斗茶节新的起点

据组委会介绍,此次大赛全新升级为文化节,将“享受茶的乐趣”作为活动主题,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内容,采取了引入大众评委和微信预售的创新举措,并以此引导更多的人参与斗茶文化节、关注茶行业,让更多的人喜欢茶、爱茶。广大茶企和茶爱好者的积极响应,也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本届斗茶文化节的影响力。

茶文化的知识大全范文2

关键词:恩施州;天然富硒茶;地理标志;农业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3-0757-07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3.064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the Tea in Enshi Prefecture

DAI Guang-zhong

(Second Geological Brigade of Hubei Province,Enshi 445000, Hubei,China)

Abstract: Enshi Prefecture is one of China's important tea producing areas. Its tea industry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advantage. The prefecture enjoys a reputation of the world selenium capital, and is the best place to natural selenium-enriched tea.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the tea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measures of protecting the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were analyze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and.

Key words: Enshi Prefecture; natural selenium-enriched tea;geographical indications;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年6月10日,中国农业部了《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2020年),此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知识产权-技术支撑。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并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1]。因此,需要运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技创新[2-4]。

农业知识产权,特指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涉农专利、商标、版权以及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农业商业秘密等[5-7]。其中,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8-10]。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片区,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为我国茶叶重要产区。其中,鹤峰县、恩施市、宣恩县、利川市、咸丰县,均入选201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100名),并分别排名17、23、34、37、59,并且鹤峰县、宣恩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分别授予“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3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台贡茶、鹤峰茶、马坡茶等实施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湖北十大茶叶名乡名镇中,该州有3个,即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万寨乡、利川市毛坝乡。

恩施州具有发展茶产业(尤其是天然富硒茶产业)的资源优势,茶产业已成为其优势支柱产业。2013年,该自治州启动茶叶等六大产业链建设,推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因此,本文对世界硒都恩施州茶叶地理标志特征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

1 恩施州茶叶的地理标志因素与知识产权

1.1 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恩施州茶叶的地理标志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②绿色生态环境;③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④优质茶树品种;⑤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

1.1.1 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 恩施州地理坐标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24″- 30°40′00″,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该州由北部大巴山脉的南缘分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苗岭分支--武陵山脉,西部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的山地。全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逐渐向中、南倾斜而相对低下的状态。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 000 m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 000~1 700 m,1 500~1 300 m,1 200~1 000 m,900~800 m,700~500 m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

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热量、温度随地势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气温,低山16.3 ℃,中山13.4 ℃,高山7.8 ℃;年降水量,东南部1 100~1 300 mm,西北部1 000~1 900 mm,中部1 400~1600 mm;年平均日照,低山1 300 h,中山1 200~1 350 h,高山1 000~1 350 h;无霜期,低山238~348 d,中山237~264 d,高山170~233 d;相对湿度,低山82%,中山85%,高山82%。

恩施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峰高雾缭,甘泉潺潺山地较多,土地肥沃,土壤呈酸性至弱酸性,适宜喜湿类植物茶叶生长。

1.1.2 绿色生态环境 恩施是个人口较少且以农业为主的自治州,基本上没有工业污染与农业过度开垦问题,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等美誉,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高浓度负氧离子区域。

州域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共有树种171科,645属,1 264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水彬、珙桐、秃彬、巴东木莲、钟萼木,光叶珙桐、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等40余种,约占全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90%。生态恩施,万物殊佳:古银杏、古杜鹃、古珙桐,嘉木异株,旷世珍稀;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七叶一枝花,天下奇绝;北纬三十度,物种起源地;青山生灵草,沃土育家珍。

1.1.3 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 该州硒资源极为丰富,其含量之高居世界之首,被公认为“世界硒都”[11],是天然富硒茶的最佳产地。其中,恩施市双河渔塘坝硒矿床,是世界惟一的沉积型独立硒矿床,该市于2011年9月19日,被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TEMA14)组委会授予“世界硒都”称号。

恩施州天然富硒土壤分布较广,其成因类型有两种:(1)石煤型;(2)燃煤型。其中,石煤型富硒土壤是由二叠系下统孤峰组(P1g)、奥陶系上统-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O3S1l)、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1n)等黑色岩系中的石煤风化作用与成壤作用而形成的;燃煤型富硒土壤是由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三叠系上统九里岗组(T3 j)、侏罗系下统桐竹园组(J1t)等煤系地层风化作用与成壤作用而形成的。该州龙潭煤系煤含硒2.4-20.0 mg/kg[12]。

恩施州黑色岩系与煤系地层出露较广,富硒岩石、富硒土壤、富硒矿泉水、富硒动植物资源聚集形成了天然富硒地质环境与富硒生物圈。

1.1.4 优质茶树品种 恩施州种植的茶树品种,主要有引进的部级优质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龙井43、鄂茶1号,以及优良的地方茶树品种恩施玉露1号、鄂茶10号、恩苔1号、恩苔2号、恩苔早、宣恩27、恩茶红、毛坝早等。其中,恩苔早群体种等地方茶树品种,是当地农业物种类遗产品种。

1.1.5 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 硒(Se)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第三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13],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40多种疾病都与人体缺硒有关。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中国公民缺硒逼近健康警戒线。富硒茶中的硒呈有机态,是补硒养生福音。恩施州茶叶富硒,有的高达7.53 mg/kg[14]。除了富硒外,绿林翠峰、伍家台绿针、恩施花枝茶、恩施玉露、雾洞绿峰等著名绿茶品质特点还以味鲜、香高、色绿、形美等著称于世,著名红茶利川红具有“冷后浑”现象。

1.2 地理标志人文因素

恩施州茶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主要有:(1)茶树栽培历史悠久;(2)制茶工艺古老;(3)贡茶文化;(4)名茶品牌;(5)茶文化遗产丰富;(6)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

1.2.1 茶树栽培历史悠久 恩施州茶树栽培的历史悠久。据西晋人所著的《荆州土地记》中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东晋人千宝所著《述异记》中云:“巴东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说明早在距今1 700多年之前,恩施州的茶叶已进入宫庭。

1.2.2 制茶工艺古老 蒸青绿茶,是指利用蒸汽来杀青的制茶工艺而获得的成品绿茶,为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比炒青的历史更悠久,恩施玉露、当阳的仙人掌茶、宜兴的阳羡茶等是仅存不多的蒸青绿茶品种。

蒸青绿茶的工艺,保留了较多的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等内含物,形成了“三绿一爽”的品质特征,即色泽翠绿,汤色嫩绿,叶底青绿;茶汤滋味鲜爽甘醇,带有海藻味的绿豆香或板栗香。

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15]。其香鲜爽口,外形条索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

1.2.3 贡茶文化 伍家台贡茶的创始人伍昌臣,在宣恩县伍家台忠堡屋脊苦心栽培茶叶,生产出来的“白茶”,独具许多优点: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头年的春茶密封在坛子里,第二年饮用,其色、香、味、形不变,保持新茶的一切特点。由于有这些优点,逐渐远近驰名,官吏豪绅争相索购,并且作为贡品献给乾隆皇帝,皇帝品后大悦,下旨御赐《皇恩宠赐》匾,以资嘉奖[16]。

1.2.4 名茶品牌 早在清朝,乾隆御笔《皇恩宠锡》的伍家台贡茶就久负盛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恩施玉露196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09年3月28日被授予“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牌匾。

宜红茶,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是我国十大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宜红茶区位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

1.2.5 茶文化遗产丰富 恩施州有丰富的茶文化遗产。其中,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宜红茶等的传统制茶工艺,是重要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7];而“恩施玉露侗乡茶文化系统”,是重要的农业系统及其相关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文化和知识体系,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物质文化遗产[18]。

1.2.6 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 2005年,恩施州农业局出台了《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鹤峰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2010年9月28日通过专家组验收。恩施市茶叶栽培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013年10月15日已进行考核验收。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台贡茶、鹤峰茶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均有相应的质量标准。

为落实“重品质、重安全、重环保、重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中国茶叶行业绿色生态化发展,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开展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评选。其中,鹤峰县、宣恩县分别被授予“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3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1.3 知识产权保护

涉及茶叶的知识产权主要有:地理标志、商标、专利、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植物新品种等。

1.3.1 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的七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之一,为多哈回合知识产权谈判的三大议题之一[5]。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目前存在三个主要系统,其中,恩施州茶叶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有: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鹤峰茶;注册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的有: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农业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鹤峰茶、伍家台贡茶、马坡茶。

1.3.2 商标 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声音、颜色组合,或上述要素的组合,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是现代经济的产物。恩施州茶叶共注册了好几十件商标,其中,核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伍家台贡茶专用标志的企业,就共有14件商标(表1)。

地理标志商标是一种特殊的商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地理标志商标,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恩施州茶叶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件: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

著名商标,是指具有较高市场声誉和商业价值,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依法被认定的注册商标。恩施州茶叶商标中,有湖北省著名商标18件(表2)。

2013年3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湖北三峡酒业“三峡牌及图”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湖北恩施州实现了驰名商标零的突破,但是,目前该州茶叶还没有中国驰名商标。

1.3.3 专利 专利制度,旨在保护技术能够享受到独占性、排他性的权利,权利人之外的任何主体使用专利,都必须通过专利权人的授权许可才能获得使用权。恩施州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共有国家专利30项(表3)。

1.3.4 农业生物遗传资源 遗传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遗传资源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不仅仅是现在持有者的培养和保护,而是经过数代人,数十代人,数百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过程。恩施苔子茶群体种,是地方群体品种,为重要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恩苔1号、恩苔2号分别是从巴东县溪丘湾乡苔子茶群体中、鹤峰苔子茶群体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鄂茶10号是从恩施苔子茶群体种中经系统选育而成。优质茶树品种(尤其是外来品种)大规模推广,直接威胁到恩施苔子茶群体种。

1.3.5 传统知识 传统知识,可解释为知识系统、创造、创新和文化表达一般地从一代传向下一代,通常被认为与特别的民族和地域有关,并随着环境变化而保持着原有内涵和形式。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包含许多传统知识。然而,恩施州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尚未登录《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相关的也仅有两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宣恩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

1.3.6 植物新品种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1999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2008年4月21日公布的《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第七批)中,包含有茶组[melliaL. Section Thea (L.) Dyer]。虽然恩施州茶叶科究人员近几年育成一些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茶叶品种,但尚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

2 恩施州茶叶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2.1 开展主要茶区大比例尺生态农业地质调查,揭示富硒等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因种种原因,恩施州的农业地质工作起步很晚。2012年该队完成了湖北省国土资源科技计划项目“宣恩县优质贡茶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编号ETZ2010A08),发现伍家台贡茶富硒富锌,2013年才负责恩施州财政公益性项目“恩施州硒资源与生态农业地质调查”(编号2150199)。

依目前的资料粗略统计,恩施州富硒土壤(>0.4 mg/kg)共有60.9%。与江汉流域等平原不同,恩施农业地质环境复杂,受基岩类型、地形地貌等控制明显,环境横向变化大,土壤种类多。

因此,需要开展主要茶区,尤其是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万寨乡、利川市毛坝乡等湖北十大茶叶名乡名镇,以及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台贡茶、鹤峰茶、马坡茶等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大比例尺(1∶5万或1∶1万)生态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区域农业生态地质条件,揭示各种名优茶叶的最佳生态地质环境,尤其是富硒等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2.2 研究传统名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保护茶文化遗产

传统名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农业系统)等。

因此,需要研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传统名茶原产地特有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等,揭示其地域性与独特性的人文因素,并申请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制作技艺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作为我国第一蒸青绿茶,恩施玉露理应领街申报绿茶制作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恩施玉露侗乡茶文化系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而保护恩施州悠久的茶文化遗产,并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茶叶制作的传统知识。

2.3 对恩施宜红茶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传承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类文化遗产

《湖北茶业贸易志》记:鸦片战争前夕,由于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也促进了鄂西茶叶生产的发展,五峰、鹤峰、长阳生产的宜红茶,很受英商欢迎,成为国内著名出口红茶产品。由此可见,宜红茶是具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红茶,为品牌类文化遗产;和宜昌市一样,恩施州是宜红茶的主要产区。

宜昌市的宜都市宜红茶协会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宜红工夫茶”,宜昌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叶专业经济协会、宜都市宜红茶协会分别登记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五峰宜红茶”、“宜都宜红茶”。然而,恩施州尚无红茶的国家地理标志,也没叫得响的红茶品牌,稍有点名的红茶是“利川红”、“利川宜红茶”等,尽管该州目前仍然是我国红茶的重要产区。

因此,需要对恩施宜红茶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①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恩施宜红茶”保护;②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恩施宜红茶”;③向农业部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恩施宜红茶”。并且,以“恩施宜红茶”统一全州红茶品牌,传承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类文化遗产――宜红茶(即宜红、宜红工夫茶)。

2.4 认定四个中华老字号,传承茶叶制作的传统知识

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恩施州伍家台富硒贡茶有限责任公司、利川市飞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分别拥有世代传承的茶叶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鹤峰绿茶、恩施宜红茶,是老字号。

因此,上述四个企业的认定中华老字号应传承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鹤峰绿茶、恩施宜红茶制作的传统知识。

2.5 鼓励国家专利、植物新品种的申报,保护茶叶科技创新

恩施州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有30项国家专利(表3),但其中创新性与实用性均强的少见。该州尚未申请茶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因此,应该激励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研发,支持茶叶育种,鼓励国家专利、植物新品种的申报,保护茶叶科技创新。

2.6 选地理标志为战略品牌,整合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

地理标志产品的某些特定品质、声誉或其他特点在本质上可归因于该地理来源。显然,地理标志本身就是品牌。地理标志可由商品来源地所有的企业、个人共同使用,只要其生产的商品达到了地理标志所代表的产品的品质,这样在同一地区使用同一地理标志的人就不止一个,使得地理标志的所有者具有集团性。

因此,除了完善恩施州绿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外,还应该加强红茶(恩施宜红茶)、乌龙茶(咸丰乌龙茶)、黑茶(恩施黑茶)等的地理标志保护,并选茶叶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为战略品牌,并在品牌、包装、质量、标准、宣传五统一的前提下,有效整合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

2.7 重点培育品牌,创建中国驰名商标

恩施州茶叶没有中国驰名商标,只有1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表2),目前有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显然,现有的1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其使用者相当分散,商品生产规模不大,难以升格为中国驰名商标。

因此,应加快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恩施宜红茶”,重点培育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的品牌,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湖北省著名商标,并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争取认证5件中国驰名商标。

2.8 建立茶叶种质园,保护当地茶叶遗传资源

恩施苔子茶群体种等为恩施州重要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是经过许多代人长期种植茶叶所遗留下的,是茶叶新品种育种的种质。

因此,为了防止引进的福鼎大白茶、龙井43、鄂茶1号等对当地种质资源的威胁,应建立恩施州茶叶种质园,保护当地茶叶遗传资源,同时还应开发茶叶种质园的旅游资源,发挥茶叶种质园多功能。

2.9 宣传农业知识产权,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显示出发展生机与潜力。

因此,需要向恩施州社会大众,重点向茶叶专业大户、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叶家庭农场、茶叶龙头企业(湖北真香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利川市飞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咸丰县人头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恩施州伍家台富硒贡茶有限责任公司等)宣传农业知识产权,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 小结与建议

恩施州具有发展茶产业(尤其是天然富硒茶产业)的资源优势,茶产业已成为其优势支柱产业,为我国茶叶重要产区。该州茶叶的地理标志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②绿色生态环境;③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④优质茶树品种;⑤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其人文因素主要有:①茶树栽培历史悠久;②制茶工艺古老;③贡茶文化;④名茶品牌;⑤茶文化遗产丰富;⑥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

恩施州茶叶有3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3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州茶叶共注册了好几十件商标,其中,核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伍家台贡茶专用标志的企业就共有14件商标。除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外,恩施州茶叶商标中,有1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但没有中国驰名商标。该州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共有30项国家专利。恩施苔子茶群体种,为重要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包含许多传统知识。其中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宣恩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尚未申请茶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

我们分析了恩施州茶叶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并建议:①开展主要茶区大比例尺生态农业地质调查,揭示富硒等地理标志自然因素;②研究传统名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保护茶文化遗产;③对恩施宜红茶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传承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类文化遗产;④认定中华老字号,传承茶叶制作的传统知识;⑤鼓励国家专利、植物新品种的申报,保护茶叶科技创新;⑥选地理标志为战略品牌,整合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⑦重点培育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品牌,争取认证5件中国驰名商标;⑧建立茶叶种质园,保护当地茶叶遗传资源;⑨宣传农业知识产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董 忠.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J].中国发展观察,2012(2):6-8.

[2] 孙太升,李 钢,毕文胜,等.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技创新[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3):154-155.

[3] 刘红峰,乌东峰.两型农业科技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381-3386.

[4] 郭 英,丁自立,王艳明,等.关于推进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935-1938.

[5] 宋 敏.农业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6] 皮 竟,彭文学,周建超,等.重庆市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7):3660-3662.

[7] 陈诗波,李崇光,王少华,等.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3,(6):7-9,31.

[8] 孙志国,杨春艳,定光平,等.板桥党参的地理标志特征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81-83,102.

[9]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资源的地理标志保护与特色产业扶贫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2):119-124.

[10] 孙志国,何岳球,定光平,等.咸宁特产资源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4):986-990.

[11] 彭祚全,黄剑锋.世界硒都恩施硒资源研究概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2] 陈 萍,唐修义.中国煤中的硒[J].中国煤田地质,2002,14(z1):29-32.

[13] 黄开勋,徐辉碧.硒的化学、生物化学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4] 谢明勇,曹春阳,温辉梁,等.恩施地区硒茶的元素及元素结合态分析[J].营养学报,2000,22(3):278-281.

[15] 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61-163,174.

[16] 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6):117-121.

茶文化的知识大全范文3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课程;文化素养;途径

茶文化,是深刻扎根于我国本土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教学在高校中的开展对于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起到突出的推动作用。当前,很多高校在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价值后,掀起了高校“茶文化”热潮,先后开设了茶文化教学的相关课程。可以说,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将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层面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髓,推动茶文化课程的发展建设,进而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茶文化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既处于学生时期,又处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时间段内,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活跃、参与感强、求知欲强、对客观事物有一定判断能力但又容易判断失准等特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阅历不深,尤其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欠缺,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成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了很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塑造,不失为一个非常良好的尝试。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至少可起到这么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完善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知识结构方面仍然较为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而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的完善,在传统文化方面为大学生注入更多的营养,间接完善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二是提高大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思维能力。人文学科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多个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当代社会的人文内涵,掌握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透过我国茶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的融会贯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非常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是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茶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我国茶文化在当代被漠视甚至丢弃,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和价值,而是传统文化没有被很好地发扬和传承,以茶文化课程的开设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智慧、道德情操,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并有效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高校茶文化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基于茶文化的诸多积极意义,高校在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多,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客观来看,我国高校茶文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茶文化深刻内涵的传授方式存在缺陷,导致大学生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甚至无法准确领会茶文化中的基本内涵,这对茶文化的传承、传播不利,也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二是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老套,缺乏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载体,在依托历史、偏重茶史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实用性和魅力,这对茶文化在当代的继续发展不利。三是茶文化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在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成了“纸上谈兵”,在连泡茶、饮茶、品茶都没有接触过,连茶具、茶服、茶室都没有见识过的情况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就很难深入,偏重理论的教学方式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四是茶文化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和细化,虽然一直在强调通过茶文化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但这样的目标仅仅是泛泛而谈,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规定,这也间接导致不少茶文化课程教师缺乏授课动力,甚至在授课中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

3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分析

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基于良好文化素养的更加完善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基于当前高校茶文化课程客观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必要对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进行客观分析,以帮助高校通过茶文化教学将茶文化的魅力和茶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3.1理论教学和充分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茶文化虽然体系庞大、内涵丰富,但却是从基本的饮茶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为向学生充分传授茶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饮茶活动的魅力,这即是茶文化课程的实践环节,也是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基础性的内容。实现茶文化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带领学生初窥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应当涉及茶文化的来源与定义、茶之道、茶之善、茶之美等,使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求知欲和喜爱感,在奠定了这样的茶文化教学基础和教学基调后,茶文化的深入教学将会更加容易开展,学生对茶文化也更容易由浅入深地深入理解;二是开展茶文化实践活动,包括饮茶和品茶,参观茶艺博物馆,感悟茶艺馆,品味茶艺精神等,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茶艺文化的魅力,感悟茶艺精神内涵,体会茶文化内在精髓,逐步形成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并最终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实现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3.2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划分

茶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向学生全盘传授茶文化内容,相对难以做到,而且耗时耗力,因此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教学划分层次性和阶段性。从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来说,对于非茶叶专业的学生,应当重视茶文化基础应用知识的讲授,将茶文化的通俗内容和精髓表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初步的、正确的理解,对于深入的茶文化内容,应当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以授课的形式进行教授;而对于茶叶专科的学生,茶文化教学则应当适当深入,不仅要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性的茶文化内容,也要帮助学生拓宽对茶文化的理解,以茶文化为工具实现学生人文思考能力的提升,以茶文化授课为切入点塑造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以茶文化为支撑的文化理论体系和文化理论能力。从茶文化教学的阶段性来说,茶文化教学应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阶段性、衔接性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一层一层地品味、掌握茶文化的内涵,形成基础牢固的茶文化知识理解和理论能力。

3.3对于茶文化中“真、善、美”的教学主线的把握

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真、善、美”是茶文化的主线,在高校茶文化课程中,“真、善、美”也是教学的主线。茶文化中“真、善、美”三者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真”所体现的是茶叶之真,指的是茶叶来自自然、清新脱俗的本性、本质,“善”所体现的是茶文化内在的和谐、包容的精神,是我国民族性的象征,“美”所体现的是茶文化中追求美好、热爱美好的精神,对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启发。在茶文化教学中,把握“真、善、美”的主线,要做到以茶叶发展史实为依据,传达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上升茶文化的内涵和本真,展示茶文化在调节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乃至国家、民族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探索茶文化中蕴含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为帮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蕴含的“真、善、美”,必须通过良好的、富有情感的教学,让茶文化真正以民族精神代表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真正领略到我国土生土长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茶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文化魅力,感受茶文化在当代的魅力所在,并以此为契机完善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观。

3.4对于茶文化课程授课者能力的较高要求

基于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传授茶文化内涵的较高难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必须为其配备教学能力突出并且对茶文化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理解深刻的教师。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对于授课教师能力的要求包括:一是必须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于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发展以及茶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时代精神等要有深入的理解,并能以此形成茶文化的完善理论体系;二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必须本身是爱茶、敬茶的,这是茶文化课程老师应当具备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爱茶、敬茶的基础上,教师才会产生传播茶文化的热情,对于茶文化的教授才会更加一针见血、有理有据;三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应当能够做到将茶文化和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这将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顺畅地理解茶文化内涵、掌握茶文化精髓,提升授课的效率,优化授课的方式;四是茶文化授课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授课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要通过良好的、高效的授课,将茶文化内涵有效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对茶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4结语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的的确确可以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效果,以此实现大学生自身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的继续提升,必须深入挖掘茶文化的优秀品质内涵,深入探索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茶文化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助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秒高.平等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茶业,2010(1):15-16.

[2]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3]张玥娟.基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8-110.

茶文化的知识大全范文4

关键词:茶文化思想;英语教学理论;改革背景;实践机制;探索体系

在当前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合理发挥茶文化的精神启迪与价值多样性,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身将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文化内涵进行包容,通过应用具体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活动中对茶文化因素的有效挖掘。

1茶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涵分析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人们通过对茶和饮茶生活的理解与包容,从而形成了茶文化这一规律性文化。茶文化作为一种基于饮茶和茶叶这一物质元素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所以,在今天我们利用茶文化时,如果能够以正确的态度认知茶文化的内涵,并且对茶文化的形成、传播,乃至交流体系,形成全面认知,势必能够实现对茶文化价值的最佳应用。茶文化是一种内涵性与思想性文化机制,其中内容的多样性,乃至精神理念的动态性,恰恰是该文化得以不断传承的关键所在。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是在大众认可和融入之后所形成的思想,从茶文化思想的具体内容之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和探究该文化的发展历程,更是能够帮助我们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机制,形成合理、全面的价值认知。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极为多样,客观上看,之所以能够实现多种文化业态并存,多种理念交融,根本就是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体系。茶文化的思想,也是一种基于时代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精神,这是茶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的重要动力。在茶文化机制中,我们看到该文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这一文化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得以创新。

2当前英语教学理论应用过程中的欠缺认知

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本身就是语言交流与互动应用的重要过程,所以,脱离实际、脱离应用诉求的英语教学理论活动,就很难实现应有的价值效果。对于英语教学理论应用来说,其需要立足学生为本这一基础点,注重综合考虑教学环境的特殊性,通过尊重理论的实践应用,但是该教学理论应用时存在诸多欠缺。

2.1英语教学理论缺乏文化环境的有效营造与诠释

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文化环境,从而影响了学生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英语学科作为一种外来语言教学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活动,基础和关键是合理文化的有效诠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深度发展背后所诠释的是英语文化。自英语专业设置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词汇知识、语法、技巧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未能注重学生英语应用氛围的合理营造。

2.2英语教学理论缺乏极具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的教师队伍

对于当前英语教学来说,老师自身的文化素质状况直接影响该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与效果。因此,在该教学活动中,老师自身的教学态度,乃至教学观念对英语教学活动的传承与传播,极具价值和影响力。从当前英语教学的实际实施诉求看,老师对文化传承与应用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文化理解与品读。客观地看,当前很多老师往往具备的是丰富而完善的英语语言技巧与语法知识,乃至英语素养,但是缺乏对文化素材的合理包容。所以,多数老师未能及时注重文化理念的革新与完善,甚至未能将英语教学与文化传承与融入形成全面统一。

3茶文化思想与英语教学理论之间的可行性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基于文化内涵下的语言教学活动,为整个教学活动寻找到合理的素材与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茶文化作为一种源自我国的文化形式,在历史发展变迁进程中,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机制,其中充分诠释了属于自身内涵的独特价值。茶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机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诠释。世界茶文化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大众认知与理解,茶叶产品更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元素。结合茶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深厚影响,也为当前我们更好发挥多元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参考。随着目前文化交流活动日益成熟,多元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当前我们合理应用各种文化的基础与关键。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下的语言教学机制,因此,茶文化思想的合理应用,也让英语教学理论改革实践充满应用动力。学生是英语教学与创新的核心主体,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是否坚持了“学生为本”这一基础性原则,将决定和影响学生主动探索茶文化知识的能力。当然,在英语教学活动创新时,可以使用的茶文化内容是多样化。同样,也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构建一种开创性、习惯性的英语教学机制。

4茶文化思想在英语教学理论中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机制

对于当前英语教学理论机制的全面创新时,不仅要注重强调英语教学中,所包含技能的教育,也需要注重融入多种文化因素,尤其是要充分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除了语言技巧与知识词汇以外的文化理解和思想感知。所以,在当前英语教学理论创新时,要注重使用合理的茶文化思想因素,通过诠释具体的文化思想理念,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跨文化意识与语言应用能力。

4.1诠释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构建开创性与习惯性的英语教学理论机制

结合茶文化体系的独特优势与价值内涵看,从该文化的形成,再到这一文化的传播,背后都是人们积极推进的结果。所以,人本恰恰正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精髓与动力。所以,对于当前英语教学创新时,想要真正融入茶文化,发挥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就需要构建学生为本的教学机制。只有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并且培养学生形成发现知识、研究知识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平台,从而让学生形成真正学会将茶文化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理论之中。

4.2坚持合理应用的价值原则———构建层次性、适时性的茶文化融入理论机制

茶文化包含了诸多信息,其不仅是对文化信息的展现,更是一种能够被应用与教学活动的知识,甚至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乃至文化水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内容,并非单一的字面表达所具体决定。因此,英语教学的内容,完全取决于当前时代氛围中,人们对语言应用的理解认知。对于目前所推进的英语教学创新来说,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利用茶文化,就需要注意实施层次性与适时性的教学原则。坚决不能向学生盲目介绍,或者传输生僻内容和抽象文化,从而避免学生出现对茶文化探索的厌恶情绪。只有坚以正确的心态来学习和了解茶文化知识,才能真正从简单的茶文化认知,逐渐上升到价值应用之中。

4.3坚持兴趣激发为本的创新原则———构建包容性、能力性的教学理论改革机制

在当前英语教学理论活动中,要适当挖掘和发挥茶文化的多种内涵。融入茶文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或者初级的茶文化融入,也不是一种资源共享,更多需要的是发挥茶文化的信息内涵,通过以正确的文化应用态度来包容和理解茶文化。要通过合理使用多种教学理论方法,让茶文化以一种更加开放、生动,甚至形象的方式来进行生动展示。比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展示茶文化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进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兴趣,进而让学生便于学习、乐于学习。

茶文化的知识大全范文5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教学引言英语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体现出英语的魅力,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更加完善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茶文化与英语语言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受中国人民以及西方国家人民的喜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大学英语与英国茶文化的关系概述

中国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并深深影响着世界的茶文化发展。其中以英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随着现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院校已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保证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讲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让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国家同样重视茶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句法以及语言场景的使用,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背景,不断融入茶文化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对英语教学更感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利用价值,并确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意义。学生了解基础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更准确的理解英语词汇,并掌握重、难点英语语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证学到了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又可以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学习和弘扬,让英语课程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高校进行茶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随着中国茶文化流入英国,英国本土渐渐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将其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内容。

2.1增加选修课

与其他学科的授课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引荐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并要求教师对相关茶文化历史进行讲解,加深对其他文化的印象。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陶冶情操,顺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

2.2不同的渠道推广

茶文化在我国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也在课堂上大力宣讲茶文化的内容,因此,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来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茶文化进行推广。为确保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叶品种,并在推广的同时,融入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图书馆设立茶展览区,并提供相关介绍书籍,让学生完成茶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任务。适当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要求学生在大会举办之前,不断积累茶文化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提高答题过程的精彩程度。校园内部也应大力宣传茶文化的知识,鼓励更多学生普及茶文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理论,确保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利用校园广播的宣传方式,能够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园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对茶文化的知识进行宣讲,满足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2.3将茶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内容结合

由于学生需要学习英语课程知识,因此,教师将茶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推广,能够弥补学生茶文化知识的空白。教师引入的文化内容以西方茶文化为主,英国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为避免学生对学习茶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证满足学生对汉语文学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英国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茶文化知识的精髓,进一步体会茶文化内容的价值。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英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以后,可以满足特定语境的交流需求,让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搭建英语课程基础,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弥补知识的空缺。由于学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的内容,并有阶段性的进步和提高。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学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语的重要内容,可以先从阅读西方茶文化文学作品开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茶文化文学作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课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技巧。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阅读原著,以免在进行汉英互译的过程中,受盗版错误翻译的影响。学生积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识,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围中的思想和情绪变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提出对阅读作品的看法,检验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状况,才能顺利完成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任务。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以及最为著名的《傲慢与偏见》进行阅读。这些作品各有各的艺术风格,且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对英国饮茶方面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或定期的举办英语优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谈会、恳谈会等,这将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断的增长自己对英国茶文化以及不同区域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基于英语文化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诸多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课程,都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规范用语习惯,才能确保学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时,语言更为严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学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翻译的内容应避免与中西方文化产生冲突,避免翻译以后的文章难以被理解。教师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某些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状况,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茶文化的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歧义或无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内涵的状况,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后自行上网查阅与茶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然后教师针对这一类学生增设培训科目,比如单独出课后复习题,让学生的个人能力有质的飞跃。学生需要谨遵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才能经过不断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又可以以英国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需要教师有阶段性的开展教学任务,也需要学生个人能力有层次的提高,才能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并适当的将茶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宣讲,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更有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更为方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指导性办法,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另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找老师进行询问,弥补茶文化知识的空缺。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将制定的理论教学方法更好的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的个人成绩稳步提高。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灌输过多的知识内容,假如学生无法消化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还需教师有阶段地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慢慢融入这种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就可以从茶文化方面入手,通过优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重点、难点知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入英国茶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阅读西方优秀文化作品为基础,先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从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学子,丰富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英国优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汉互译本,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国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语语法、语感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失明抒怀》语言层面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5):2-4.

[2]袁宏.从语言层面谈儿童绘本的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1-14.

[3]彭富强.论文化与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4(8):35-36.

[4]肖辛格.例谈影视作品标题的翻译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3(3):45-46.

茶文化的知识大全范文6

关键词:茶叶视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已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校,必须将高质量的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2012年教育部明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等成为了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但当前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并未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指导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导致存在专业课程内容重叠、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艺术类课程不完善等等问题。开设茶文化公共课,以及茶艺表演必修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传统贡献力量。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内容重叠

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重叠问题,针对学者已经做过详细调查研究,2014年俞裕芝等人对新进幼儿教师工作适应性调查中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内容较为混乱,整体呈现出弱分类和弱框架现象。弱分类是指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合度高,弱框架是指老师决定授课内容,这一现象使得课程内容和课程本应传递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1]学者们的研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从学前教育专业书中也可以看出课程知识之间存在重叠的现象,《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以及《幼儿园游戏》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不重视各专业知识的整合,高度关联的知识内容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势必会影响新教师,在授课中很难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于刚入职的幼儿教师而言,这样现象容易影响其对工作的适应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只能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2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都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设置,本科、专科院校基本上会开设思政类、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等公共课程,明显缺少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而教育部《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师要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知识,”这就要求幼师要了解、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不至于照本宣科,积极地发挥能动性增加课程的知识容量。[3]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与人各种现象的学科,观察与逻辑推理是自然科学基础,幼儿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意识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拓幼儿视野。人文科学知识是研究社会现象与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涉及文艺学、哲学、宗教学等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思维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爱学习的习惯。

1.3艺术类课程设置仍需改进

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钢琴、视唱练耳等等,较为系统地即从理论层面到技巧层面学习这些艺术课程,不但能提升艺术技法,而且也突出了学生内在艺术修养与人文底蕴的培养。但当前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师绝大多数是艺术院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法轻人文素养的倾向。音乐、舞蹈等技法类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艺术所蕴藏情感、人文精神关乎教师道德修养以及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这些能力的缺失对于一个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不足。针对上述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茶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中,理由有二,一是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如茶文化产生、发生以及内容,茶道精神发展等等,又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茶叶生产、制作等等,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二是茶文化与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既具有茶文化本身博大精深的内涵意蕴,又蕴藏着各艺术门类自身的审美趣味,培养教师的审美观。

2茶叶视阈下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近些年,茶文化在社会大众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市茶馆还是乡村茶文化产业旅游都为大众提供悠闲、娱乐、释放压力、放松心灵的场所。不少学者也在积极倡导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一方面在于通过茶文化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重点在于谈论如何茶文化视角从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解决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开设茶文化相关内容的公共课

我国是种茶大国,几千年年来的种茶历史不仅养育了一方村民,培育闻名于全世界的茶叶品牌,而且孕育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茶文化,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类型,在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中,形成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可以说,茶文化包含雅俗共赏的文化意境,“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人生乐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之一。那么如何开设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分层次进行授课,一方面以茶文化内容介绍为重点,即一种通识性的知识介绍,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茶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以茶道、茶艺为重点,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地结合学前教育的艺术类课程进行展开,其实如有可能,这一方面可以拓展成为学前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关于茶文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囊括了与茶相关的所有内容的发展形态,如茶叶、茶馆、茶文化等发展史,茶道、茶艺、茶礼俗、茶诗歌、茶舞蹈等内容的介绍[5]。其实,笔者一直认为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应考虑开设茶文化方面的公共课,国家教育部应该将茶文化课程与大学英语、计算机、政治等一起纳入必修公共课之行列,或者融合到大学语文教材,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因此,茶文化包含着道家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朴素精神追求,表达了道家“朴素而天人莫能与之争美”、“贵天法真”的审美理想,也蕴藏着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与佛教内省顿悟、净化心灵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些思想对于有利于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精神的腐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

2.2茶艺融于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

如前所述,大学生艺术类课程教育过于注重技巧训练,忽视了艺术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审美趣味的培养,因此,建议将茶道、茶艺融入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茶艺、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茶道是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文化,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即在烹茶的过程中学习礼法、增进友情、培养审美情操、陶冶性情,也是儒道提倡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有句古话:“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无不爱茶,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坡、王安石等等都留下许多赞美茶的诗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茶艺表演”课程,通过老师们课堂讲授、现场示范、学生训练主要环节,让学生了解茶艺蕴藏的茶文化内容以及高雅的精神文化,掌握基本茶法、各类茶艺演示,并可以艺术化、科学性展现茶叶泡饮过程,获得美的精神体验。[6]与此同时,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的学习中,适当地融入茶舞蹈、茶戏曲、茶美术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在提高学生艺术技巧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底蕴,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西方开放性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内向闭合性的特征,但这一文化形式不太符合儿童思维发展,因此,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了解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形式与内容后,可以将其改编成幼儿喜欢动画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教育理念的提升,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么幼儿教师培养的重担则落到高校的肩上,高校教师队伍的建立,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等事关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首先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从茶文化角度构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方案,并从茶文化公共课与艺术类专业课角度详细给出建议,旨在为社会培养一批人文底蕴深厚、专业素养高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进而为祖国下一代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有力契机。

参考文献

[1]俞裕芝,李召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入职适应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性质的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11):14-15.

[2]张晓梅,,王晖,刘大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7-90.

[3]霍巧莲.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8):103-105.

[4]胡知凡,包雪鸣.教师艺术素养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

[5]郭威,陈力群,孙云.高职院校茶文化专业建设初探———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49-53.

茶文化的知识大全范文7

通过对传统茶乐等一系列艺术资源内容进行全面认知,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传递传统茶文化,同时也能够丰富当前音乐艺术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传统茶乐作为传统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艺术理念,还是整个艺术发展层级,都决定了我们可以将该艺术资源与当前开展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相融合。本文拟从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乐的特点及内涵认知,结合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从而探究传统茶乐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

传统茶乐;民族音乐教育;影响内涵;教学理念;人文素养

对于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中华文化来说,茶文化就是其中内涵和关键。而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传统茶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资源,其中不仅充分反映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从客观上诠释了传统茶乐的形成过程。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其缺乏教育内容与学生培养的体系化融合。民族音乐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将传统茶乐元素与民族音乐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优化学生教育效果,同时也能实现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1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从当前民族教育开展状况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机制,都实现了巨大创新和突破发展。但是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受教育理念,现代音乐和教学投入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存在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上的偏移。整个音乐教育活动存在极大偏差和不足。系统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随着现代音乐、西方音乐艺术的全面融入和体系化创新,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发展面临极大危机和压力,尽管很多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有着一定兴趣和热情,但是现代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和价值更为突出。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受现代音乐和西方音乐艺术。其次,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和认知意识,因此在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只是片面的教育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并没有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整个教学活动并没有实现理想教学效果。此外,尽管当前教育机制不断完善,加上教学理念进一步成熟,如今整个教育活动资源更加丰富,但是还应该客观认识到我们对整个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并不全面,尤其是对其教育价值、教育意义和作用认识并不全面,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甚至连教学时间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最后,民族音乐教育,实际上是将民族文化、传统音乐艺术等多项内容体系化结合的事物,但是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整体教育过于机械,内容上也存在极大局限性,尤其是缺乏引导学生认知和理解传统民族文化,因此整个民族音乐教育内容缺乏内涵底蕴做有效支撑。而在民族音乐艺术资源体系中,传统茶乐艺术作为其中融合了民族文化、传统艺术、音乐教育等多项内容相结合的艺术活动,如果能将其与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相融合,不仅能够优化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体系化发展。

2传统茶乐的特点及内涵认知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特性的茶文化体系内容,而传统茶乐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知传统茶乐、学习和研究传统茶乐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全面发展。所以,需要对传统茶乐的特点及内涵进行全面准确的认知。

2.1传统茶乐的内涵分析

传统茶乐是形成与采茶活动中,体系化展现茶文化内涵、描述采茶文化事物的音乐艺术活动。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还是其体系的完善性,都有着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将茶用与祭祀和药用。而从唐朝开始,整个饮茶活动就发展成为社会大众习惯,自此之后,饮茶活动就逐渐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立特点的文化体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传统茶文化艺术,比如茶乐,采茶舞、茶画等等。这些艺术内容中,不仅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更展现和诠释了相关价值规范和独立情感。可以说,在整个茶乐体系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能对其中所描述的生活化元素形成全面认知。

2.2传统茶乐的具体特点分析

传统茶乐艺术形成过程中,充分融入了生活化元素内容。无论是茶乐的创作背景,还是茶乐艺术中的具体内容,都是对采茶生活的系统化反映和有效继承。因此,了解传统茶乐也是我们对传统茶文化及生产活动全面了解的具体过程。传统茶乐在产生过程中,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艺术风格,整体表现风格较为欢快。传统茶乐是在茶农产茶、制茶过程中,以及各种集体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音乐形式,因此无论音乐内容,还是音乐风格,都展现了人们的欢快情绪和乐观精神。这就使得整个音乐艺术极具渲染力,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最后,传统茶乐还是将多项元素体系化融合的集体艺术形式,传统茶乐其多产生与茶叶集中产区,这些地区大多为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所以通过传统茶乐艺术,我们还能看到其中所融入的民族文化和内涵,因此可以说,传统茶乐是民族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

3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分析

民族音乐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完善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优化教学内容,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人文素养。结合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学生全面培养的具体要求,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需要着重做到:首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时,必须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与学生培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作用。当前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不能将其价值和作用认知局限到学科学习上,尤其是随着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价值日益突出,如今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将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素质培养全面融合。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尤其是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视角来看待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其次,当前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时,其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完善,更是教学机制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说,开创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就是整个教学体系不断革新的客观表现。随着教育机制进一步优化,如今改革教学机制,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内涵已经成为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来开展所必须实施的内容。客观的说,民族音乐教育融入其他内容,就是丰富发展、创新突破传统教育活动的客观表现。最后,现阶段,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传统教育活动中的局限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单一、薄弱现状,还是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都需要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将传统音乐艺术的具体内容融入到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我国文化内涵的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因此当前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将传统音乐内容与其相融合。

4传统茶乐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影响和价值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完善民族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随着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认知不断提升,如今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不仅符合传统传统文化传承要求,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如何才能优化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的形式,并实现其最大价值,就需要我们充分结合多项元素,探究传统茶乐意识对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影响。通过将传统茶乐艺术融入到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将有效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优化该教育形式,实现音乐教学内涵到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尽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已经实现了巨大创新和发展,但是其整体教学内容中,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缺乏完善教学元素的融入,而传统茶乐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内核的集中反映,其中不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是对当前民族音乐教育的有效补充。客观的讲,传统茶乐也是民族音乐的一种形式和内容。结合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状况,可以看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缺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发展。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乐融入到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体系内容,同时也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当然,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融入传统茶乐因素能够对学生性格、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将传统茶乐与民族音乐教育全面融合,不仅能够为传统茶乐艺术传承提供有力帮助,同时解决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压力。

5结语

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是整个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同时也能实现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有效传承。但是通过对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学生具体学习效果,都并不理想。随着当前音乐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完善教育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并将完善的教学元素体系化融入到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传统茶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如果能将其与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弥补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能够为我们有效继承传统茶乐艺术提供重要帮助。可以说,传统茶乐正是推动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机制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任红军.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J].音乐探索,2013(2):115-118.

[2]马晓倩.论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4(17):31-36.

[3]王旭华.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民族艺术,2015(12):126-131.

[4]刘志超.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J].福建茶叶,2016(4):55-58.

茶文化的知识大全范文8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学生心理教育;影响;价值研究

学校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摇篮,而其校园文化是只有在学校这种环境中才存在的特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专门以全体师生为中心制定的相关规章、活动实践乃至其所承载的精神财富。而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通过茶这一载体进行各种文化的传播,不但可以促进我国茶企向世界各国销售茶产品,而且可以促进我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的传播。茶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了艺术审美、社交礼仪、哲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而且在思想上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精华,集各家文化的深刻内涵于一体,不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展现了我国饮茶之文人雅士的道德风范,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播及发扬传统、修养身心的作用。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而在学校课程中合理的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是现阶段我国开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的各项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心理教育的独特内涵与茶文化精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尤其是其功能意义,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充分的应用茶文化进行教学具有重大价值。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整体及内涵概述,茶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保持的影响及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价值功能做了清晰系统的分析探索。

1中国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是由我国古代人民以茶为载体,融合多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发展积淀而衍生出的,具有一系列的丰富内容,但仍是以茶为核心。我国古代具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而茶文化的繁荣发展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以至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对于茶文化的追求也成为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重要体现。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茶文化是与茶相关的、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出来的、系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统一,是“中介文化”的所属范畴之一,并且在历经了千年的历史积淀之后,其内容与内涵的整个体系更加趋向于健全与完善。茶文化的文化内容主要涉及到了茶的发展历史、生长环境、地域风俗、茶业发展科技乃至茶的种类、茶具、茶艺、茶诗、茶画、茶舞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再由茶这一具体物质发展延伸至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思想精神,如茶德、茶道等,但总体上来讲,茶文化在结构体系上共分为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从行为文化的角度来看,在茶叶的生产、制作与消费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多种约定俗成的茶事活动,通过茶礼茶俗及茶艺表演等形式进行演绎。我国在古代即已经形成了敬茶的习俗,茶被应用于多种礼仪风俗中,如客来敬茶、以茶敬佛、婚礼敬茶、以茶祭祀等,而且不同的民族、地区、社会地位及不同的茶叶种类等有着不同的茶礼习惯,各有各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心态文化,这主要表现在茶客饮茶品茗的身心意境、审美意趣及价值观念等几方面,是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逐渐的积累表现出来的,从而体现出茶叶的生产过程及茶区茶农们的生活常态,将茶艺文化与人生哲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使茶文化上升到精神思想哲学的高度,进而形成了茶道等精神文化,同时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精髓所在。

2中国茶文化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2.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茶文化的精髓核心是茶德、茶道精神,而这种思想精神的表现又与茶人的思想精神息息相关,茶人精神是指茶人所具备的面貌、风范、气质与素质所塑造的茶人形象,其最朴素的精神表达是从茶树的风格品性中引申出来的人的社会精神,即“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为人类谋福”。对于高校环境中学习的学生来说,从丰富的优秀茶文化中汲取其蕴含的营养,并充分的吸收应用,学习茶事活动及茶艺心态所代表的茶人精神,从而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向与原则,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所以,在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茶文化,以茶文化作为心理素质培养的载体,通过学生对茶道精神的深刻领会体悟,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方面的健康保持及强化,从而帮助学生定期的自省,以良好的心态认识自己,以平稳和悦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社会人际关系,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2.2帮助学生更好地修身养性

茶文化与人类的精神理想追求息息相关,其本质就是从泡茶、品茶过程中领会其所蕴含的各种文化韵味。在这种文化本质的促使下,人们通常可以通过细微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来感受茶道精神,从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有效的细致探索,使学生能够在茶文化引导的心理教育中达到自我认知层面上的自我超越。茶道精神蕴含了我国传统美德中的仁义与诚信,而这两种美德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是学生素质修养表现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学生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将茶文化引入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品茶与学习两者互促,领悟深厚的茶道精神,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更加注重人与人交往的仁义与诚信,改变自己原有的性格中的劣势,重新在修身养性中塑造自己的人格,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利人利己。

2.3提升整体素质,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学生的高校学习时期是学生的“三观”正确保证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各方面技能素质都在逐渐的成长完善,所以,将茶文化融入于高校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之后,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善健全的文化体系,且其精神内涵意蕴博大精深,对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效。此外,茶文化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包容了美学艺术、礼仪风俗、哲学思想等理论精髓。学生在心理教育课程中接触茶文化,不但可以体会到华夏千年丰富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还可以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原则、理念,改善自己的心理、言行与价值观,了解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发展特色,以茶道精神对学生未来走入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指导,并结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以修身养性的方式升华自我。

3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价值研究

3.1思想引导价值———行为规范的丰富

茶文化对于茶客的行为、礼仪及社交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其价值观念也是淡泊悠远、积极向上,是目前浮躁喧嚣社会的有效补充。教学活动尽管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目的,则会对学生的思想心理上形成急功近利的局部价值观念引导,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而通过融入茶文化,使学生的心态保持积极、清新的状态,乐观豁达地看待将来会遇到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帮助完成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3.2文化学习价值———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茶文化作为一个完善的知识文化体系,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在之前传统的心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的依赖于心理教材,仅仅是传授理论内容,不仅增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很难帮助学生理解心理课程的内涵与魅力,从而促使学生的心理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将茶文化与心理思想课程的教学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但直接丰富了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渊源与知识体系,加深高校学生对于心理知识内容的印象,以其特有的文化学习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3.3人才培养价值———理性、健全价值观念的形成

目前的心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以知识内容的讲解作为教学重点,而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心理,忽略了学生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甚至是某些如利益导向等的片面错误的观念,从而无法有效的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价值观念,培养与同学、集体、社会中的情感友谊。茶文化的精神蕴含包括了修身养性、与人为善和淡泊宁静等思想价值内涵,而这正是学生的人生成长所具有一定程度缺失的理念。所以,通过高效心理教育课程对于茶文化的合理借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理性、健全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达到心理思想教育的教学目的,最终培养出适合我国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结语茶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涉及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领域,包含了宁静致远、仁义诚信、社交礼仪等多方面的哲学思想及处世原则,将其应用于心理教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极为有益,可以帮助他们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方向,从而实现综合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华,高旭晖,金哲.茶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J].中国茶叶加工,2010(3):46-48.

[2]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15):58-58.

[3]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4]兰岚.中国礼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431-1434.

[5]刘芬.论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教育价值[J].文教资料,2013(11):4347.

茶文化的知识大全范文9

2015年12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下发了《关于同意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的通知》(质检科函〔2015〕135号),批准在我县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五年来,我县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认真筹建英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函》(鄂质监标函〔2016〕10号)以及省、市知识产权局文件要求,认真组织有关筹建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做好顶层设计

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标志产品产自特定区域,蕴含着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自筹建以来,英山县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方法、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产区档次,首先做好顶层设计。一是示范区筹建地方性法规。先后研究出台《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个意见四个办法”,为示范区筹建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各项保护机制。建立了与省知识产权局、国家地标保护中心衔接相联动的协同保护机制;建立了12315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互联网+保护合作机制;建立了违法行为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执法信息定期统计报送制度。三是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县政府出台《关于印发<英山茶文化、茶品牌建设方案>的通知》和英山云雾茶产业发展奖补细则、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专题研究、统筹安排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

(二)组织保障有力

2016年英山县委、县政府把筹建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列入全县五城同创“十个六工程”;为了保质保量做好这项工程,5年来我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是成立示范区领导小组。县政府及时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20个部门和11个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2个协会、7家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领导机构。县政府于2019年又根据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示范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二是制定示范区筹建工作方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领导机构及成员单位的主要任务。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工作计划》的通知》,明确了总体工作规划。三是注重学习交流。邀请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地标处姚泽华处长一行来我县督导检查;争取省市质监局带队赶赴东北三省和福建学习考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组团参加第23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全国地标展,学习交流各地建设成果。四是注重宣传推介。加大“示范区”创建宣传,在我县高速公路入口处安装“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户外广告牌2块,制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基地展牌和厂区展牌各20块,积极组织英山云雾茶企业参加相关国际国内展览交易博览会共计20多场次,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全方位宣传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创办“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建设“英山地标优品馆”地理标志多功能展示厅等,努力营造一个人人“知地标、创地标、护地标”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保护组织

建立并健全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作为英山云雾茶生产者保护合作组织。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按照示范区筹建的计划和方案要求,完善工作章程,统一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测要求、包装标识,开展技术培训。2016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6年第10号公告);2017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7年第50号公告)。2020年7月,省知识产权局重新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英山云雾茶企业使用新版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按照规定,经企业申请、县地标办备案、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建立台帐,我县累计审核发放二维码防伪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15万枚,极大的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四)企业示范引领

注册资金1100万、2016年4月份成立,代表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的湖北大别茶访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五统一”( 统一产品名称、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加贴地标标志、统一宣传保护)制度,全面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品质和良好声誉,2016年至2020年,地标产品产品价格从120元/公斤增长到40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长到4500亩。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老牌湖北名牌企业,规范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2万枚,组织培训1550人次,2016年至2019年,地标产品价格从320元/公斤增长到56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800亩增长到4200亩,实现出口产值达到5012.6万元。以湖北团黄贡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全县10多家茶企相继参加了第十届武汉春季茶叶博览会、2017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香港美食和茶叶博览会、中国武汉茶叶博览会和亚欧博览会等国内国际性会展, 开展了茶艺表演和现场展示推介,扩大了英山云雾茶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017年全县通过同步创建国家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已有湖北万益、绿羽茶业、团黄贡茶、湖北皋陶等12家茶叶企业办理了出口对外贸易备案登记。其中湖北万益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北皋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办理了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备案证书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两家企业已经实现自营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全县茶业企业供货出口达到2800万美元。

(五)强标重检抓监管

筹建好示范区,关键是围绕保护和开发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立健全与英山云雾茶相对应的技术标准、检测监管和质量保证三大支撑体系。一是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质量提升。加大《地理标志产品 英山云雾茶》省地方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推进茶叶“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5年来,全县已有32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SC标识,有7个产品获准使用有机茶标识,有9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茶标识,有2个产品获准使用无公害茶标识,“高陶九品”2个茶叶产品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重点策划包装英山云雾茶的“云系列”,制定英山云绿、英山云白、英山云红标准,重新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二是大力开展茶叶检验检测工作,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充分发挥我县公共检测检验中心平台优势,检验英山云雾茶产品769个批次,检定茶叶企业计量器具1253个台次,抽检茶叶定量包装106个批次,保证了示范区产品检验合格和计量准确,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5年来,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茶叶质检权威机构来我县抽取130多个茶样进行检测,产品质量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标准,按省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英山云雾茶》(DB42/T 210-2014)判定,均为合格产品。三是实施部门联动,开展茶叶质量安全整治。建立了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机制,出台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以县市场监管部门为主体、县农业农村局、县公安局等单位以及相关乡镇配合的茶叶质量安全综合执法队伍,建立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通告》,保证了示范区创建按照市场化法、法制化渠道有序开展。四是加大示范区质量宣传和培训力度。我县先后召开全县茶叶质量安全暨农资经营管理培训会、英山县茶园低毒生物农药推广示范培训会、茶叶减肥减药示范培训会、绿色生产技术培训会、茶艺师培训、精准扶贫产业对接培训会等多达600多场次;英山云雾茶公司培训工作有实效,培训计划、培训通知、培训费用明细、聘请专家讲课补助表、培训照片都一应齐全;乌山春茶业公司培训活动有特色,会议记录、学员签到册、培训发放肥料清单祥实。湖北皋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皋陶贡茶品牌茶叶系列产品,在全国环保检验调研推选活动中,有害物质达到国家“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被中国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中国品牌认证发展工作委员会评选为:(2019.5-2021.5)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这些为示范区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产业大融合

以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筹建核心基地为载体,着力打造了以红山镇部级茶叶公园为中心,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英山云雾茶”茶文化观光园区;以金家铺镇为中心的西河十八湾“英山云雾茶”生态农业观光带;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组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创业园对接苏宁、京东、淘宝黄冈馆等平台开展英山云雾茶线上线下联合营销推广活动等,使茶叶产业与电商、旅游产业充分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推进了大别山茶产业城、大别山茶叶谷、大别山生态名茶产业园、大别茶访创意茶旅产业园、大广茶业产业园、茶乡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我县荣获2016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2016年度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在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英山云雾茶品牌价值分别为14.62亿元、16.38亿元、18.2亿元、19.9亿元,21.99亿元,已位居全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40位,经申报评选,英山云雾茶荣获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英山云雾茶”名列“湖北十大名茶”,成为湖北重点推介的茶叶“三绿一红一黑”(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英山云雾、宜红、赤壁青砖茶)五大区域公用品牌之一。2018年被评为“湖北省二十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七)效益大提升

2019年英山全县茶园面积近26.2万亩、茶叶产量2.97万吨,系列产值22.31亿元,均价75.1元/公斤,与2015年度同期相比(注:2015年我县茶园面积达到25万亩,茶叶产量2540万公斤,产值14.5亿元,均价57.1元/公斤)分别扩大4.8%、增产16.9%,增收53.9%,均价增长31.5%。全县11个乡镇,有10个乡镇成为茶叶专业乡镇,杨柳湾镇被誉为“大别山区茶叶第一镇”,红山镇被评为“全省十强茶叶乡镇”。全县已建成了5个万亩生态茶叶带,50多个千亩茶叶小区,60多个茶叶专业村,加工厂房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拥有各种制茶机具8200多台(套),形成了健全完善富有实力的茶业产业体系。现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有1家企业被评为“湖北茶业十强企业”,有2家企业被评为“湖北省茶叶出口重点加工企业”。在《省质监局关于下达2019年度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计划的通知》文件中,批复我县生态农业(茶叶)标准化试点为2019年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名单(农业),是黄冈市五个项目之一。2017年英山云雾茶入选原国家商标局“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全国十大典型案例”;“英山云雾茶”被列为2019年湖北省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工程项目。2020年,欧盟授权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英山云雾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保护名录。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为“英山云雾茶”走出国门、进入欧盟市场奠定了基础,势必进一步提升我县“英山云雾茶”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下步工作计划

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是促进茶业增效、茶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县将紧紧围绕示范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突出品牌意识、高质量发展意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永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政府推动不懈怠,持之以恒抓好示范区建设,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巩固保成果。进一步统一思想,首先将“英山云雾茶”这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示范区这个金字招牌用好用活,它既是政府公共资源和政府公共品牌,又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只有将“英山云雾茶”这一公权惠及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将“英山云雾茶”做大做强,其次,就是必须既要坚持原则,严格把关,按照政府出台的管理办法审核申请人资格;同时又要广泛宣传发动、多方帮扶,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以及既有企业垄断,实现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专用标志使用者多起来,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保障和巩固示范区建设成果。

二是抓协会促带动。要抓好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建设,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产业机构、合作组织(协会)、企业等参与的示范区建设组织体系。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的统计上报,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三是抓管理促规范。建立健全与英山云雾茶相对应的技术标准、检测监管和质量保证三大支撑体系,定期英山云雾茶定期监督检验和风险监测计划;严格管理英山云雾茶主要原辅材料验收标准或质量要求;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巡视和抽查并落实检验检测计划;进一步建立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机制,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四是抓龙头强主体。在企业提档升级方面,继续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茶叶产业发展一系列文件,最大限度的捆绑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发改财政、扶贫开发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及一批有发展基础、有经营能力、有市场潜力中小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的造血功能,增强市场竞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