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影视和文学的关系集锦9篇

时间:2023-08-14 17:08:41

影视和文学的关系

影视和文学的关系范文1

    盛世危言:电视电影八年和面对的严峻挑战面对如此风光的电视电影,我愿发一盛世危言。我以为,电视电影将面对巨大的挑战。一面是多媒体的强势挤压,那就是网络电影和新媒体电影、流媒体电影,将抢占电视电影的生存发展空间。我预计不出5年,这些多媒体电影将铺天盖地。另一面是大银幕电影经过市场历练和自身调试之后,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将与电视电影争夺观众争夺生存天地。预应这些巨大的挑战和挤压,我们再反思电视电影的今天,它的不足和软肋,更使我们的忧患意识有了现实性。我们有精品力作,但是没有形成强势,我们有比较丰富的样式和风格,但是没有形成风格群落,没有形成成熟的类型化的艺术格局。由此看来,一个话题的确立就显得十分必要:那就是应该寻找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

    应战预案:可持续发展之美学主张对挑战的应战,从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理论上清醒,实践上方能主动。寻找并确立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当务之急。电视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看来应该包含着以下几个内容:第一,鲜明美学主张;第二,强化品牌意识;第三,科学编辑系统;第四,扩大文学后援;第五,整合资源配置。

    第一,鲜明美学主张。美学主张首先体现在题材层面上。表现什么生活,彰显什么人物,是文化立场的印证。我们选什么,怎样选择,是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中国国情决定的。科学发展观的构筑,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都在一点上重复,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百姓命运,关注百姓的生活,这被提到了执政第一要务的高度。基于这样一点,在电视电影的题材层面上,我们应该做到在各种题材中,以现实题材为主;在现实题材中,以平民题材为主;我们要书写百姓、书写大众、书写草根。今天应该重提人民性的话题,人民性确实被淡忘已久了。现在的作品礼赞白领的太多了,那是一种贵族化倾向。我们不应以中产阶级自居、自傲,应多一些平民情怀。不应抱着一种贵族和精英的姿态居高临下,俯视平民俯视众生。我们应坚守为大众的方向和立场。

    在题旨层面,要清醒我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我们既可以说置身于主流文化的环境,也可以说置身于世俗文化的环境,更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种泛娱乐化时代的环境。打开电视,我们有主流作品,有主流文化,有主流话语,但是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万民选秀,助民狂欢,天天过年,这类综艺节目形成收视狂潮。而剧类作品,则是世俗风情大行其道。我们不反对世俗情怀,我们正视公众有享受快乐的权利,但有学者称,人民也有格调低下的权利,我却质疑。美国传媒大王默多克说过一句话“我们的趣味降低一点点,读者就会蜂拥而至”,这句话有片面的真理性。关键是降低的度,降低多了为恶俗,降低少了为媚俗,降低多少为准确,这是至关重要的。考察剧类作品,我们发现其中虽有英雄形象,虽张扬英雄主义,但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市民情绪。可谓英雄退位小市民登场。小市民的世俗欲望,小市民的世俗情感,小市民的世俗性格,在电视剧类作品中成为时尚。重欲望,轻责任;重自己,轻他人,成为私人化写作的主要内容,而私人化书写又被时尚评论家奉为上佳境界。小市民情怀不等于平民情怀,平民情怀则为百姓情怀。

    有鉴于此,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可否应有这样几个方面: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既要为民解压找乐,更要为民代言请命。题材层面重提人民性,在题旨层面上要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我们可以用快乐的作品,给观众带来欢愉;用人文关怀给观众带来心灵慰藉;但,更应反映平民大众的愿望和理想,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为民写作,为民立言,才是上佳境界。为什么《天狗》被视为艺术珍品,因为我们珍视《天狗》的思想力量,反过来,我们考察电视电影,我们缺少《天狗》的思想锋芒。同样,我们珍视电视电影《村官过大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

    这部作品从村官过大年切入,既带出当下农村一片祥和喜庆气氛,又带出剧中雪乡村村长和他的农民在市场经济拼搏中的困顿。这个问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尖锐的当下性。此剧不走歌舞升平路线,而走表现农民如何学会在市场中打拼、学会办大农业的现实主义路线。电视电影也应该擦拭锋芒亮出刀锋,批判社会种种伪善和不公。我们需要英雄情怀和英雄气概,以此来构筑民主与法制。所以,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应该把平民情怀和英雄情怀并举,人文关怀与主流意识关怀并举,精英化与人民性并举,娱乐化与郑重性并举。既有主流化又有多样化。

    在样式层面上,我认为应提倡个性化与类型化并举,系列组合与单篇力作并举。我们要有样式群落和风格群落。我们已有《法官老张轶事》系列,有《名将》系列、《陆小凤》系列,也有《水浒人物》系列,确保电视电影收视的强势。同时我们也需要像《飞》、《小火车》、《天籁》、《城市上空的鸟》和《雪狼》这样一些充满前卫意识、探索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和艺术个性的作品,以丰富我们的风格和样式。

     我们倚重表达层面,是因为我们尊重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止于题材好题旨好,而轻艺术表达,这是题材决定论。过往的教训太沉重,不可遗忘。对于文化市场而言,不管何种题材的作品,好看是硬道理;其余皆为妄言。先被吸引后被教化,这是规律。我们注重艺术表达,就该注重艺术手段。     当下电影电视在艺术表现上构成对文本最大杀伤力的是虚假,伪真实,伪生活,伪情感。在艺术上打假,我们就该在表达层面上尊重生活,追求生活质感显得尤为重要。不要把作品中的生活打磨得太光滑,必须追求生活实感和质感。要有矛盾冲突的时代质量,不应沉迷于杯水风波和脂粉气息。既不要矫饰生活,也不要伪造生活。电视电影创作者,不能因其小而轻视它。我以为,沙龙写作是当前创作中一种文化瘟疫,单凭想象写不出生活实感。我们既要现实主义表达,也要另类表达。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表达,何种叙事策略,关键点是我们要审美,不要审丑,要真实,不要矫饰;要反映生活本质,不要满足于罗列生活现象。一些表现无聊男女的无聊作品应该杜绝,不要表现无聊人生、无聊情趣。有一些年轻人的作品,习惯于审丑,以审丑来张扬艺术个性。在张扬个性的时候,过多地欣赏自己,或者把“愤青”的东西融入到作品当中,明明北京有很多好的东西,偏拍厕所等私密的东西,拍上海也拍一些负面的东西,以为这就是美。有嗜丑嗜脏之好,有嗜恶嗜俗之好,这是伪现实主义,是猥琐的自然主义。目前创作当中确实有一些自然主义的倾向值得警醒。我们要追求人性的复杂和人性的深度,但是不要人性的卑琐,不要把审丑当做艺术理想。我们要追求崇高的艺术理想。

    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牵引和推进力量在众多媒体作品争夺电子媒体播映空间与时间的态势下,要保持电视电影的强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品牌牵引,不断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和竞争力;同时还要有科学的编辑系统;扩大文学后援;整合电影频道的资源配置;形成巨大的推进力量和推动机制。

    要强化电视电影的品牌意识。品牌效应和公信力是它的艺术品质和思想品质的恒定保证和不断提升。为什么一提主旋律作品,作者便赧然不敢承认其为“主旋律”。谈“主旋律”作品则理不直气不壮,何以然?因为主旋律作品公信力下降。这是创作者自身造成的,不是观众酿成的。

    我们强调品牌意识就是为了提升电视电影的公信力。品牌效应是有标志性的,它有次第出现的作为代言、作为标志的作品,我们要用力打造构成品牌的作品,无论是系列作品也好,还是单篇佳作也好。品牌要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坚守质量才能创造品牌,不坚守质量品牌是空话。

    科学编辑系统,这里的“科学”是动名词。我们公认电影文学是电视电影的龙头,是第一生产力。而这第一生产力的第一,龙头的龙头,便是编辑曾被尊为仅次于上帝的人,因为他给别人铺红地毯,助别人成名而隐身幕后。电视电影对编辑应给予深深的礼赞。电影文学编辑新时期以来活跃于各电影厂的文学部,如今,电影频道的文学编辑为硕果仅存者,成为文化遗址。如果检视电视电影走到今天,八年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成为文化气象,首功应该归功于电影频道的编辑系统。

    强调科学编辑系统,是使编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编辑系统中,首先应该强化策划,变被动为主动,不要等米下锅、守株待兔,来一个《天籁》有一个《天籁》,来一个《飞》有一个《飞》,来一个《中国桥》有一个《中国桥》,将策划转化为文学创意,转化为创意项目,形成总体布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观众的需求,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还要根据总体艺术格局的需求,选择策划项目,然后邀请编剧创作。策划意识是科学编辑系统的第一要务。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已有很大影响,吸引一大批创作者和制作人参与其间。这是因为投产的作品能确保投资人的回收,并有不菲的利润空间。拍电视电影渐呈趋之若鹜之势,然而,相当一些中小文化公司却视为畏途,他们觉得立项太难,时间太长。我们可否科学规范编辑系统,规范一审工作日多长时间,二审多长时间,三审多长时间,科学规范工作日,而且要公示化。每一道创作程序既保质量又定时限。质量是前提。运营透明化,程序合理化。

    扩大文学后援。强化扩大文学后援,是为了强化电视电影的第一生产力。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部门是组织者,文学后援是实践者。后援越多越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越大。无论是科学编辑系统还是扩大文学后援,都是为了强化文学力量,强化电视电影的启动平台。扩大文学后援的第一点,积极借用当代文学成果,寻找当代文学名篇佳作,团结大批有实力有生活有才情的中青年作家。关注他们的作品,关注他们的创作动势,以丰饶电视电影的文学沃土。

    基于此,建议电影频道签约一批剧作家。给编剧提供深入生活的便利和经费,从生活中发现和确立创作项目;给编剧提供观摩优秀影片的机会;适度提高稿酬标准。既注重团结知名作者,也注重培养新锐作者。

    整合资源配置。电影频道可否调动各种传媒手段,形成媒介强势,力推名篇佳作,使之成为电视电影品牌的文化代言。应该革新电视电影的播出方式。电视电影的播出应栏目化,以此强化类型意识。如推出喜剧系列,悲情系列,青春系列,言情系列,史诗系列,都市系列,乡土系列,武打系列,关东系列,海派系列,西部系列,岭南系列,等等,将类型规模化,将风格规模化,将样式也规模化,强势出场。

影视和文学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黄会林;传奇经历;影视艺术教育

黄会林,1934年出生,江西吉安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还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的黄会林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并入朝参战,那年她只有16岁。她在战场上曾俘虏过美国大兵,也多次与死神擦身而过,并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银质军功章,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一生。1958年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1992年她获得了国务院“为表彰对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在,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会林教授不仅仅有抗美援朝的那段经历传奇,她在学术上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自上世纪50年代末她留校任教后一直从事中文教学。1992年,北京师大艺术系被批准成立,学校邀请中文系的教授黄会林担任系主任,而此时的黄会林已经58岁了。即她在年近花甲之年开始从事影视教育,并在仅仅三年的时间里就跨越了本科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学科建设三大台阶。1993年,她与师生创办的第一届大学生电影节成功举办。到目前为止,大学生电影节已经举办了12届,影片的来源也从国内逐渐走向国际,大学生电影节已经成为电影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而大学生电影节的成功举办使得北师大艺术系的教学和实践相得益彰。1995年,北师大艺术系还争取到了一个影视学博士点,黄会林也因此成为全国影视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98年,正当北京师大艺术系各个方面的工作蒸蒸日上的时候,64岁的黄会林向学校递交了辞呈。仅仅才过了3年略微清闲的日子,2002年北师大建立艺术与传媒学院,校领导又一次找到了黄会林,请她担任院长。那时,黄会林已经67岁了。2005年,在黄会林的努力下,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获得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这在全国高校中又是第一。迄今为止她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约100人。

多年来,黄会林教授发表的影视、戏剧、文学、文化领域的著作及文章约250万字;合作创作电影、话剧、小说、电视片、报告文学等约210万字;编辑或主编出版1190余万字。其中,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和教材有:《影视语言教程》、《缺席与在场的辩证图景》、《新时期中国电影观念问题研究》、《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影视概论教程》等。所以,黄会林堪称中国影视教育界的传奇人物。

概括说来,黄会林教授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中国影视民族化研究的倡导者、执著者和矢志不渝者,强调本土艺术传统的生命力和长远价值;努力建构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艺术学科建设。

当初,黄会林在北师大艺术系创办影视专业之时,她曾经面临着很多很多的难题: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美学本身体系模糊,基本上处于潜藏散布的状态,对其本体特征的把握有很大困难;另一方面影视艺术是一种具象的、综合的视听形态,需要由表及里去发现二者的内在联系。新中国电影领导者、电影剧作家夏衍先生曾经特别强调指出:“‘民族化’不应该单从形式上去花功夫,最主要的还是要写出有中国特色的人物,有中国特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伦理、道德。”即民族化最关键的还是展示独特的、鲜活的民族的生活内容、人格特点和精神气质。于是,她开展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对当前中国影视发展的文化处境做出总结和评判;努力系统清理中国传统文化留赠给当代影视的宝贵遗产,这包括了审美心理、叙事母体、艺术风格、价值取向、传播特征等诸多层次。

恰如她在《百年电影的民族化特质》一文当中所言:“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悠长的、不可磨灭的印迹。印迹的内核,正是深藏其中、浸润内外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得以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同(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看率)而前行至今的原动力。仔细观察电影创作的主体――主创和电影创作的本体――作品,举凡成功者,无不张扬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赢得电影创作的客体――观众的喜爱与喝彩。”因此,黄会林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证明:向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寻求滋养,坚持民族文化精华和传统美学的熏陶,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影视文化主体,将是中国影视艺术今后的发展轨迹。即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出发,从中国美学的特殊角度,观照中国影视乃至世界影视的历史和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更自觉地创造出具有现代意识和民族风格的影视作品,建立影视艺术的中国学派,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征的影视之路。

然而,环视今日国内的影视创作,一个深层问题油然而生:我们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可以继承,我们的民族美学与民族文化可以对电影电视艺术产生深刻的、良好的影响,为什么不能得到大力发扬?为什么不能使我们的民族影视作品在国际上占据应有的地位?这也许要归咎于我国影视理论研究的重大欠缺。用她自己在《在多元共存中突出民族文化主体精神》一文中的话说:“在世界电影发展中,理论研究颇具规模,并且直接影响着电影的创作和各种流派风格。在我国,影视理论与评论却急功近利、盲目迎合,并有种种西化现象。即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影视文化的主体精神尚未真正确立,这一深层的文化困惑,已经造成了目前影视文化面临的某些实践难点。影视美学中国文化特征模糊的现状,导致了中国影视理论的严重滞后,而影视理论的滞后,必然限制中国影视实践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本土的影视创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富有理论高度的研究和总结依然非常薄弱,更缺少以中国影视艺术实践为支点、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影视理论。可以说,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影视文化主体精神尚未确立,这一深层的文化困惑,已经造成了目前影视文化面临的某些实践难点。尤其在电视艺术领域,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失落,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黄会林又在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学科体系建设。她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倾力打造高层次影视教育体系》一文中明确提出:“一个有序发展的影视教学科研体系,首要的问题就是需要理清构建符合于综合大学影视学科生长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学科体系之必备内涵,即谋求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多边互动与良性生长。教学,作为高校必列第一任务;科研,不仅是高校教师必须具有的实力,更是教学增长与提升的基础;而实践,则属于影视艺术学科不可缺少的独特环节。应该说,这三个支柱缺一不可。只有两个则属平面,难以支撑,有了第三个,便可构成立体锥形而稳固直立,持续进展。”故而她从创建影视专业开始,便力求向影视业界和相关机构努力开拓,使得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广阔发展空间,在实践中印证了他们所学理论和知识的价值,并在学习实务中掌握了实践和操作的本领。于是,她与其团队完成的《中国影视美学》研究丛书八种,被专家评为:“为创建中国影视美学的本土体系而努力,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初步建立起中国本土的影视美学理论研究体系”。

这里,引用黄会林教授曾经在接受《与影视专家对话红色经典》采访中的话说:“如果要从这次关于红色经典的讨论中得出些什么,我认为,这种讨论是很必然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整个中国社会在变化之中,从时代的转型中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不奇怪。对这些现象视若无睹,完全不给予任何规范,不给予关注,不给出一种说法,那将是政府职能的一种缺失、一种失职。需要对这样的问题给予关注,给予规范,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这种规范又不要影响到我们创作的繁荣发展,影响到大家的创作热情、创造力、想象力、艺术的追求。只要不是这样,一种必然产生的问题,一场必然要发生的讨论,经过规范、规则化,经过大家去分辨、去辨析,最后让它逐渐更有序,同时又不影响它的生长。”换言之,这里推崇的是费孝通先生近年提出的“文化自觉”的理念,就是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而不同”的观念来对待和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恰如《甲申文化宣言》中对中华文化的评价那样:“我们确信: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她作为发表这份宣言70人中的一分子,这样的表述所寄予的正是她倡导中国影视民族化道路的信念。

不仅如此,黄会林教授不止一次地强调,影视艺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的美学纪念碑,它是特定民族和时代的形象表达,深入时代、深入民族是一切伟大艺术的共同特征。民族化是电视艺术的根性问题,既是它的现实路径,也是它的未来目标,这也正是她一贯坚持的学术立场,并且在其很多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中有所阐发,诸如《百年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观念》、《新百年的中国电影前瞻》、《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索》、《中国电视品牌与民族文化特质》、《民族化:中国电视艺术的现实与未来》以及精选其50余篇文章的《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等(该书理论性、实践性强,堪称中国影视的一幅“全景式”画卷)。

影视和文学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后现代;影视文化;文化工业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47-01

现代社会是读图时代,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中介平台,也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影视文化。较之与传统文化形式相比,影视文化有着巨大的魅力与强烈的时代特征。当下,对影视文化所处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态势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影视文化的界定

影视文化,即电影电视文化。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方面是作为一种外在存在形式的“影视”;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界定。

(一)何为“影视”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形态的“影视”,是基于电影、电视的共同特性,凭借着有声有像的影像进行传播的存在形式。在文化与科技相互联系的时代,客观形式的“影视”不自觉地与政治、商业、经济联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即“影视文化”。

(二)影视文化

影视文化,是指人们借助科技手段所创造的电影电视文化样式。具体说来,“影视文化”是现代社会中人类一项新型的传播样式,也是人类重要的艺术样式和娱乐休闲样式。狭义地讲,“影视文化”是电影、电视在各种外在的影响影视艺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广义地讲,“影视文化”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

二、影视文化的现状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占据了大部分的文化市场。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商业性、娱乐性、全民性等时代特性,很容易陷入被“批判”的怪圈。

(一)后现代的时代性

后现代的文化类型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礼仪性,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缩小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文化推进了艺术的世俗化过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彼岸性而实现了艺术与此岸现实人生的融合。

后现代文化类型的经验描述中,通常都会提到这些特征:符号与影像漫无目的的混战、风格的折中、符号的游戏、规则的混淆、混杂、模仿、即时性、强烈的情感承载、形象凌驾于语言、戏谑地陶醉于无意识的过程而反对有意识的客观评价以及主体的去中心化等等。

(二)影视文化与金钱的关系

“影视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中人类一项新型的传播样式,它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为时代大背景,与金钱的关系紧密。

作为一项娱乐休闲样式,影视艺术品投入到消费市场进行流通,流通过程交换等值物即为金钱。影视艺术品在进入市场之前是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它的制作需要掌握高技术的专业人才、先进的技术设备、大力的宣传活动等多方面的投入。因而,影视文化本身所具有商业娱乐性是出于对投入成本回收,只有回收到投入的成本,影视文化才可以有进行再生产的资本。

(三)影视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影视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它从投入经由传播手段到产出,都是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拍摄的机器是高科技产品,电视数字媒介是高科技产品,批量化生产也是经由高科技的复制。传统文化的观点认为,大量的复制生产出来的电子图画艺术品是失去原真性的。在高科技的机械复制品泛滥时代下,任何艺术作品都可以复制,这样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就消失了,艺术品本身的真伪,已没有任何意义。艺术的“原真性”的标准失灵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失去原真性,呈现出商品展示性的产品。

其实,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于文化的复制化与主体性的消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也成为一种“工业”,其最大特征即文化的碎片化和过度生长。毋庸置疑的是,没有这种文化的碎片化及过速生长,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就会被截断。

总而言之,影视文化作为一种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化类型,从根本上说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共同孕育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具有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因此,若要把握影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就必须分析它与大众的生存状况、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毋庸置疑,在一个符号的时代,影视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

影视和文学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 文学;影视;现代性;审美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别无选择地踏上了试图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漫漫征途,从图画、文字到科学、艺术,无不记录了这个充满深刻意味的过程。而艺术的最高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表达了创作者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不可替代的审美感受,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直观或迅速地通过感官传达着咨询、情感、刺激,使人们能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图像画面传导的信息。

一、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关系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问题曾在理论界争论许久,固然,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影视艺术的本质特征,既不会把它简单地等同于文学,同时也不会忽略其自身包含的“文学性”。不论我们怎样区分文学与影视的不同特质,都无法否认二者之间的彼此渗透和深刻联系。

文学和影视都是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塑造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唤起人们审美感知的艺术样式。爱森斯坦认为,电影思维是人类最完善的一种形象思维,最符合人类艺术活动的逼真性和时空自由跳动的假定性,所以早就为文学大师所掌握,至于电影机的发明,不过是使这种形象思维物质化而已。我国古代文论中常常讲“意在笔先”,认为文学意象形成于动笔之前。总之,不管是用作家手中的笔,还是架起影视艺术家的摄影机,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塑造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但是,它们塑造的手段却各有不同,文学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塑造形象,而影视则以空间画面为手段塑造形象。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了文学形象只能出现在读者的想象之中,因而它是朦胧的、模糊的,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影视形象没有符号作为中介,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具有物质的空间显现。因此,影视形象是直接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影视形象是具体的,文学形象是抽象的;影视形象是单一的,文学形象是多义的。

影视与文学最根本的联系还在于两者都具有时间艺术塑造形象的延续方式,也就是说,它们都要竭尽所能在时间的流动线上进行某种叙述。影视虽然是诉诸视觉的空间艺术,但同时又是可以运动发展的时间艺术,影视的运动性决定了它的时间特性。文学是词与词的衔接在延续时间中积累组合,在读者的脑海里形成对文学作品的形象、体会,影视则是画面之间的衔接在延续时间中运动发展,在观众眼前构成整个影片的银幕形象。正因为文学与影视共有时间艺术的延续形式,所以电影在其发展初期,才有可能从文学中学习蒙太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蒙太奇就是镜头在时间上的组织形式;正因为文学与影视同有叙述的功能,所以二者都可以表现运动,在流动的时间中描绘动作的发展,并通过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影视才有可能像文学那样使用对话,并以此来揭示人物性格。影视与文学在时间推进上彼此相似,文学才有可能反过来学习影视的表现手法。由于文学与影视同有时间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它们将继续在互相影响中并肩而行。

二、文学与影视的转换

文学与影视有着先天而紧密的亲缘关系,文学不仅是影视艺术的母体,还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着新鲜而丰富的艺术滋养。文学作品历来是影视题材的重要来源,影视改编的不断实践,是影视艺术与文学母体保持联系的最直接的一个纽带。当今社会,文学影响力的下降和影视文化的崛起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音像取代文字,视听取代阅读,影视取代书籍,已经是当代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一个无可回避的演化趋势。因此,反对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些作家、学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改编会破坏其深刻的意蕴以及语言魅力。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是运用电影、电视思维,遵循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将他种文艺形式的作品再创作为影视剧作的艺术形象。改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来源,它实际上肩负着普及文学名著、扩大影视题材、开拓自身艺术表现领域的使命。文学与影视的转换通常不改变原著的风貌。将文学作品经过改编搬上银幕,历来是国内外电影、电视题材的重要来源。从《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可谓数不胜数。在影视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稍微有些名气或出色的小说与戏剧作品几乎都被搬上过银幕;影视艺术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说是影视文学的改编史。然而,有些作家认为文学叙述的魅力会止步于影视。C•格拉西莫夫面对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那轮著名的“黑色的太阳”,却让电影画面绕道而行,以俯拍的繁茂树冠取而代之。[1]尽管影视编导们殚精竭虑,诸多从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还是让作家们微词不断。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这样表达他的直率想法:“具体到我的小说来说,我一向反对将它拍成电影。”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在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后,它的韵味就会损失很多,这样就彻底毁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2]

现代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使人们可以没有阅读,但不能没有影视。文学与影视的转换不仅使受众人群增多,而且能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但两者之间的转换,需要忠实原著的本意,不能把原著改编得面目全非。文学作品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从一种艺术样式转换成另一种,绝对的重现是不可能的。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受及审美享受。

三、文学与影视的审美

文学与影视都是给人来鉴赏的,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为了确定某物是否美,我们不是由知性把表象联系于客体以取得知识,而是由想象力,也许要与知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影视是直接诉诸于视觉的空间艺术,那么它就必然像绘画那样具有空间艺术的审美意义:镜头以撼人心魄的空间表现力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理冲击;画面以独特的构图魅力和夺目的色彩运用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从而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律动。当然,我们在对影视进行审美时,在感叹各种视觉、听觉上美的震撼的同时,能探究和发现影视美背后的深刻意韵以及现代性意义。比如张艺谋导演的作品《红高粱》,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文学作品对语言文字进行凝练,组织结构,富有节奏和韵律地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进而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读者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判断去发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对文学的鉴赏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又是富于审美意味的。一方面,鉴赏者以审美需求为内在动力,由此激发鉴赏兴趣,以便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获得内容之外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鉴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也付出了自己的感情,并以此种审美情感贯穿始终,从而完成个体情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3]鉴赏者的精神收获是作品与其心灵碰撞的结果。比如对《红楼梦》“命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阅读者就有完全不同的切入点:“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作品中既有的艺术容量决定了读者鉴赏活动中普遍性的一面,而读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作品的创造性读解又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健康、和谐的精神共鸣和情感交流。文学与影视作为一种艺术样式,都应将审美和艺术视为人性完整、人生意义获得实现的重点。

四、影视应在文学滋养中提升

影视艺术离不开文学的滋养,是否具有丰盈的文学精神和品格是一部影视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文学对影视作品的滋养是多方面的,有人说它从诗歌里借鉴了含蓄生动的比喻;从散文那里领略了清淡的风韵;从戏剧那里学到了紧凑顺畅的整体结构和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从小说那里懂得应该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文学作为人学,丰富了影视艺术的人文性,具有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从表现现实人生、剖示感性生命出发,为观众提供现实生活中精神展示的可能性,在情感表达上追求真挚,不虚假造作,在叙事上讲究圆融连贯,在表现手法上学习对意境的营造。诸如情景交融、先声夺人、铺垫照应等,让场景的气氛营造和人物情绪的转换互相映衬,在有限的画面中拓展出无限的审美内涵。文学经典中王熙凤出场和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被广泛借鉴,成就了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风格。传统之外,一些现代派或者后现代小说的技巧,如主观的叙述方式和心理结构的整体构思等也在丰富着影视艺术表现的可能性空间。

除了对影视艺术思想内涵的渗透、故事和人物对话语言、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滋养,还有一些影视经典直接被改编于文学作品,可以这么说,一些世界名著都已被搬上银幕,如《红楼梦》《简•爱》与它们的文学原著一样成为艺术的精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影视艺术历史上经典的作品都充盈着丰富的文学性,把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用优美诗性的语言向观众奉献着精彩动人的故事。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和形而上精神,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

影视的生命与文学基础、哲学高度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高科技的杂耍。人们对于影视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满足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画面的刺激与美,他们更希望能够在影视中寻找对生活的思索,对人性的思考。影视需要借鉴文学的深刻性和思想性,只有那些具有优美的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品质优越的作品,才能打动人们,使思想美真正进入影视作品中,从而在影视作品中表达对人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命运的思考,展示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文学滋养中提升。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弗雷里赫.银幕的剧作[M].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5.

[2]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文学言论集(下)[J].外国文艺,2007(06).

影视和文学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 影视美术 兴起 美术研究 挑战

影视美术是美术领域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是在过去美术界往往是忽视影视美术的发展的,关注的程度明显不够。然而近年来,美术界和影视界合作较多,影视界在国际市场上飞速的发展,各种影视文化在不断传播,然而对于呈现出日渐衰减态势的美术界而言,美术的研究者不得不开始担忧,影视美术的兴起将会给美术领域的研究造成一种无形的冲击,研究课题需要面临新的障碍,并开始质疑许多美术领域的传统理论,对原有的美术理论格局形成一股冲击波。

1 影视美术体系的转型与兴起

近些年来,在影视美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影视界的部分研究者对影视的探索和研究速度很快,这一现象值得人们注意。此外,根据目前的形式也可以看出影视美术的研究越来越与经济产生紧密的关系,应经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这一趋势远远不同于之前的美术、文化等领域所关注的问题,影视的最前端已经逐渐从“影视文化”向着“影视产业”进行转型。至于美术领域,它实际上也在经历一段悄无声息的变革,那就是它正在从传统的美术研究和美术教育的“两史一论”逐步向理论研究、设计技巧以及艺术管理等产业研究方向发展,形成了“大美术理论”的新局面,对于这样的巨大转变,美术界目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的研究体系一直都以“两史一论”为核心,包括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此外还包括一个特殊的部分那就是美术批评。目前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原理都是以这个理论体系为基础建立的,同时这样的体系的形成也是结合了模仿文学、美学等许多人文学科的精华共同创造的结果。

本文以著名学府中央美术学院为实例,详细描述了美术体系的改革现状,中央美术学院最早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代表了中国最早一期的美术体系,在后来八九十年代的几次改革后改名叫做美术学系,该学院主要研究中外美术历史,在变革幅度较大的九十年代也并未发生较大变化,然而目前在影视美术的强烈冲击下,该院校的美术理论教育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美术史系仅仅作为刚刚设立的人文学院的一个系别,除了开设美术史这个专业外,还设有艺术市场、艺术产业、展览策划等一系列新型的专业,且这些专业每年招到的新生人数大大超过了传统的美术专业的学生人数,这无疑证明出影视美术的发展对传统美术的巨大影响。

2 影视美术学术改革的背景

美术的学术背景同时也包括其内在的知识体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生着一次又一次重大的蜕变,每一次的改变都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革。最主要的过程就是从狭义的“两史一论”最终发展成为当今符合美术产业发展以及当前研究背景的广义上的美术理论。对于新时期的美术研究者而言,他们不仅需要具备美术领域的技巧,同时也要兼顾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等学科,这些复杂的学科相互交织,对美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时展和社会需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众多学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下,影视美术应运而生,同时设计艺术、文化创意等几大产业也随之兴起,这显然对于传统美术理论来说是强有力的冲击,新的理论体系对许多原有的理论开始相悖,新旧理论的交汇使得美术理论变得混乱。美术产业所面临的改革浪潮,驱使其必须在外延作出相应的拓展,必须要从传统理论快速过度到新的美术理论体系上去。

在之前提到的美术批评理论中,它是美术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批评相对于传统的两史一论的美术体系而言,对美术实践的认识显得更加积极主动,建立起美术批评的目的在于它可以对一定范围内的美术产业方面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是其又无法对美术产业做出整体上的指导。它的产生是由文学批评和美术批评二者结合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人文科学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于美术理论的研究不再是对已经存在的美术理论做出解释,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美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的预测,让新的形势引领美术理论的发展。美术理论研究并未对其具体任务做出明确答复,所以,美术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知识框架应尽快有单一的美术向其他社会学科转变,不能满足于过去美术艺术在整个社会呈现出的一枝独秀的旧形式,为新的思维和视野的打开提供方向。

美术学院是最早的美术理论的发源地,各大高校有些就为此做出了鲜明的表率作用,但现如今社会上一些原本源于美术产业的其他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影视美术行业,这样使得美术的理论知识体系难以继续维持,这是由于各大高校的文化背景仅限于单一的学科知识,而美术领域的快速转型需要美术、创意、影视等各大产业综合起来作为背景。这种新形势的学科不仅仅指传统学科,更深层次的是指经济学、管理学等当今较为先进的自然科学。

3 社会科学的融入对影视美术以及美术研究的挑战

3.1 社会科学融入带来的挑战

影视和文学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影视资源;教育价值;教学目标

一、在主观认识上有效彰显影视资源的教育价值

对于影视资源,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它的教育价值,因为这才是开发利用它的最终目的。只有彰显它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将影视资源引入语文课程的意义,有效地为语文教育服务。

1.彰显影视资源的教育性

就语文课程来说,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资源都具有教育意义,因为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担负着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影视是艺术家精神劳动的结晶,它熔铸了一种坚定的理想与追求,是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生动形式,我们在运用它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能够辨别价值观的正误,彰显它的教育性。

2.彰显影视资源的语文性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适度地引入影视资源,使它恰到好处地发挥功能,从而保留语文的原味道,如果只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那只可能变成一种简单的娱乐活动,分散他们学习的注意力。教师要做的就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一定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真正实现利用影视资源为语文学习服务。

3.彰显影视资源的学习性

影视是一种与文学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形式,如果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观看影视资源,那么就可以真正利用影视资源为语文教育服务,把它作为促进学生学习和认知的教学工具。但是,我们利用影视资源绝不是仅仅依靠观看画面片段,再加上几句简单的讲解,而是为他们创造一种学习的情境,让他们学会思考和辩解。

二、在课程实施上处理好影视资源与教学目标、内容、教材的关系

1.处理好影视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语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它而展开,这当然也包括教学中影视资源的运用。我们在选取和剪辑影视资源时,首先要考虑它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契合,是否能通过影视资源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是否能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方法或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处理好影视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运用影视资源无疑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但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应依据内容是否有花样,而是应该看教师是否有效地传授学生知识,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获得感知、感悟,所以在利用影视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学习影视的表达技巧,学会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并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

3.处理好影视资源与语文教材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出发,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材应该是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影视资源仅仅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它不能取代教材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定程度上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因此,利用影视资源应该坚持以教材解读为主、影视欣赏为辅的原则。

三、清醒认识影视资源的负面效应

1.影视改编制约文本阅读

在影视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将文学阅读转化为影视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被翻拍成影视作品便是很有力的印证。比如,很多人认为“孙悟空”就是六小龄童扮演的模样,西天取经遇到的种种艰险就如电视中呈现的场景,本应该是想象中的虚构人物与场景,就这样被“真实”地摆在屏幕上,当学生欣赏完影视,便已经与原著产生了距离,一旦再阅读文本作品,他们或多或少会受影视的影响,对文本的内容、人物和场景等方面的认知拘于一格,对作品的评价和情境的感受也有着影视的影子。所以说,影视资源尤其是对文本的改编,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单一化,制约着他们对原著的阅读和理解。

2.影视画面束缚学生想象力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借助想象力在脑海中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比如,《天净沙・秋思》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但是蕴含的意义极其深远,从寥寥数字中我们想象到的是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但是如果经由电影镜头呈现出来,可能只是两个画面场景的组合,丝毫感受不到文本的意蕴。所以,影视资源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它难以改变的缺点,在利用影视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展开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个缺憾。

3.影视内容具有双面性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开发利用影视资源的重要目的,影视艺术以其绘声绘色的特点让人产生美感,具有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作用,影视中积极的内容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放在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育质量,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消极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尤其是很多电影、电视栏目的制作出于商业利益,并不考虑影视受众的年龄、教育需求,造成了影视资源的良莠不齐。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教师要有清醒的教育认识,联合家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要推荐他们观看内容积极的影片,最大限度地避免受不良影片的影响。

影视和文学的关系范文7

关键词:影视创作;地域文化;方言;传承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55-01

影视创作自产生以来,不仅从技术上,在艺术构思、故事创作上也在一直不断地向前发展。其中,地域影视艺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浪漫性、自然性以及通俗性,显示了地域文化与现代影视艺术相碰撞出优秀作品的无限潜力和可能。

本课题着重围绕“地域文化”、“影视作品”与“高校教育”三个重心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阅读本文,能对地域文化和影视创作关系的讨论上,对地域文化和影视文化理论的建立上,以及对高校学生影视创作实践上,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地域文化概述及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情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1]

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长期性和包容性。总的来说,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的一种外部表现和内里逻辑结构的直接体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也为文学、影视、舞蹈、音乐等其他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地域文化的传承在影视创作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方言运用上,我们可以把其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分为展示语言交际、体现艺术真实、塑造典型形象三个方面。

二、为什么高校学生要重视地域文化在影视创作中的传承

首先,丰富的地域文化为高校学生的影视创作带来了素材与创作灵感。另外,高校学生的影视作品需要这样独特的地域文化来丰富和增添其作品的内涵。此外,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艺术类专业的开设绝非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种专业技能,更多的是为了让我们的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最后,如今地域文化蓬勃发展,但是在高校学生的艺术创作中却相对空白,特别是影视创作艺术上。其发展空间和潜力是相当大的。高校应该在现代影视创作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加强对地域文化的感悟,让学生从深厚的地域文化根基中把握现代影视的地域化、现代化风格。让大学生更多着眼于地域文化,通过影视艺术的手段去表现它,让地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成为遗憾的历史断层,从而带着其优秀的传统内涵,继续传承下去。

三、高校学生应如何在影视创作中传承地域文化

(一)重视影视作品中的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在文化表达中系统性地形成,反过来,语言又强化着某种文化的性格。尤其是借助语言所储存文化概念,作为一种符号资源,最抽象而又最直观地成为一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2、语言与方言的关系。文化是语言与方言的纽带,方言具有裂变后文化继承的痕迹和创新的因素。也就是说,一种语言是方言与否,是由社会、历史等文化因素,而非其自身所决定的。[2]

3、地域文化与方言的关系。而方言与地域文化关系,我们认为可以从集合的角度归纳出三种类型:一一对应、一种地域文化包含多种方言、一种方言反向包含多种地域文化。一般来说,方言的所分布的地域具有某种文化的共性,因此,方言与地域文化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的。

(二)重视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应用

1、方言的地域特性,为电影提供全新的表现视野,拓展电影的题材,丰富了创作手段,又突出了人物个性与地域特征。

2、影视作品上方言的运用打破了普通话大一统的局面,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带来了普通话所不能及的喜剧效果。

3、方言的运用增加了影片内容的真实感,银幕上的小人物们用各自不同的地方方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的生活,给人以源自现实的震撼。

(三)理解地域文化如何影响影视创作

1、人物塑造与地域文化。丹纳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大因素。”人正是影视艺术作品所关心的对象。例如,在影片《可可西里》中,人为了自我生存,被动地去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这就使得人性、生存与道德,在这样的环境中,起了剧烈的冲突。所以,人物性格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中会没有选择的被塑造。

2、影视音乐与地域文化。音乐,在影视作品叙事、抒情以及渲染气氛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间传统音乐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不仅是对民俗风情和民族奇观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深层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作品的质感。[3]

3、画面色彩与地域文化。中国各地的土地分区域呈现着不同的颜色,就像土地颜色标志着不同地域一样,影片在展现地域文化和塑造地域人文形象时,也需要选择最能体现地域特性的换面颜色来诠释。

在《黄土地》中,影片主光调暗淡,画面中明暗反差很大,从视觉上给人以凝重、内敛的感觉。创作者满怀着对黄土地的深切热爱,对抗战时期的黄土文化进行观照、探究和思考,饱含温暖却并不张扬,充满积极、乐观也不乏沉稳。

地域文化本来是一种群体特征的反应,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高校学生更应该注意到在城市聚落中新形成的事实上和形式上的内部地域文化,而方言便是这种内部地域文化的存在证明。有人提到:“方言来源于地域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资源”,我们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影视作品选取最具有文化性格的方言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也完成了方言作为符号资源的转化。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放大,反过来强化了地域文化的某些性格特质,这便是文化符号的强化功能。任何一种地域文化都是蕴涵丰富的,对于地域外文化的人来说,方言就是一种有效的文化符号,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大学学习阶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自己的创造中更多的融入地域文化因素,利用这些文化知识并加以发挥。

参考文献:

[1]郭鹏.地域文化与地方志[J].陕西史志,2004,(6).

[2]张洁.如何看待方言与普通话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0,(16).

[3]孟晓琪.西部电影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功能[J].西北大学,2009.

影视和文学的关系范文8

关键技术,包括构建全文索引、构建数据库模式图、查询语言及查询结果生成等等。通过分析相关检索系统的实现策略,给出了面向关系数据库的关键字查询的形式化描述,设计了支持关键字检索的系统架构和核心构成组件,主要包括数据库索引、关键字检索和结果生成。

关键词:关系数据库 关键词查询 数据库索引

1 系统总体设计

人们在求解一个复杂问题时,通常采用的是逐步分解、分而治之的方法。也就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比较容易求解的小问题,然后分别求解。设计一个复杂的系统时,往往也是把整个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较为单一的功能模块,然后分别予以设计、实现,这就是模块化设计。本系统也采用这种模块化设计方式。

图1 面向关系数据库关键字查询系统框图

2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为面向关系数据库的关键字查询系统,在实验中本文选取了IMDB 数据集,为了进行实验,将数据集整理为以下七个表数据结构。

实验数据集(电影信息数据库):

create table Actor( //演员表

actorname varchar(50) Primary Key ; //演员姓名key

sex varchar(2); //性别

mvname varchar(50); //出演电影或电视剧名

mvyear varchar(10); //电影上映时间

mvactorname varchar(10); //电影中人物姓名

position varchar(20); //电影中人物排名

made varchar(10); //TV 或是Video

setname varchar(50); //出演电视剧集名

episode varchar(10); //出演电视剧集

date varchar(10); //电视剧播出日期

classification varchar(30); //(achieve football)

creat table Consume( //设计师

consumename varchar(20) Primary Key; //设计师姓名key

mvname varchar(20); //电影名或电视剧名

mvyear varchar(10); //上映日期

setname varchar(20); //电视剧集名

episode varchar(10); //电视剧集

productiondate varchar(10); //电视剧播放日期

classification varchar(30); //(as M...)

made varchar(10); ///(V/TV/uncredited)

creat table Director( //导演信息

directorname varchar(20) Primary Key; //导演姓名key

mvname varchar(20); //电影或电视剧名

mvyear varchar(10); //上映日期

setname varchar(20); //电视剧集名

episode varchar(20); //电视剧集

made varchar(10); //(V/TV/VG)

explantaion varchar(30); //(as M...)

creat table Business( //投资

mvname varchar(20) Primary Key; //电影名key

productiondate varchar(20); //拍摄日期

company varchar(50); //出品公司

studiodate varchar(50); //上映日期

masterpiece varchar(1000);///OW

budget varchar(20); //预算

ad varchar(50); ///AD

general_revenue varchar(20); //收入

wg varchar(50); //WG

editorname varchar(20) Primary Key; //编辑名

mvname varchar(20); //电影或电视剧名key

mvyear varchar(10); //上映日期

made varchar(10); //(V/TV/video)

setname varchar(20); //电视剧集名key

episode varchar(20); //电视剧集key

explantaion varchar(30); //(as M...)

creat table Color { //颜色信息

mvname varchar(20); //电影或电视剧名key

mvyear varchar(10); //上映日期

setname varchar(20); //电视剧集名key

episode varchar(20); //电视剧集key

color varchar(20); //颜色分类color或black and white

explantaion varchar(10); //颜色分类之后的()中有(HD)等,(HD)是高清

Primary Key(mvname,setname,episode);

}

creat table Keyword( //关键词

mvname varchar(20); //电影或电视剧名key

mvyear varchar(10); //上映日期

setname varchar(20); //电视剧集名key

episode varchar(10); //电视剧集key

keyword varchar(50); //关键词

Primary Key(mvname,setname,episode);

3 数据库索引设计

由于关系型数据库对于文本属性上全文索引的支持,所以在文本属性可以直接利用数据库中的全文索引。对于给定的关键字k,全文索引能检索出查询关键字所在位置。

对于数据库中的表属性,构建索引的方式比较简单,依赖于DBMS的IR索引。对于数据库中具有文本属性的列,在该列上建立全文索引。在进行关键字查询时,对于给定的关键字,通过数据库的全文索引,会返回包含该关键字的元组集合。

在进行关键字查询的时候,对于用户给定查询关键字,系统首先要对给定的关键字进行定位,确定关键字所匹配的信息是模式项还是数值项。

例如,关键字{“Color”“Director”}的索引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关键字{“Color”“Director”}的索引结构

4 关键字检索设计

在搜索引擎行业,所谓关键字,就是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的、能够最大程度概括用户所要查找的信息内容的字或者词,是信息的概括化和集中化。关键字检索作为一种易于使用的检索方式,为大量普通用户所喜爱。本文从关键字个数角度介绍现有的关键字检索技术中最常见的单关键字查询和多关键字查询这两种关键字检索形式。

5 结果生成设计

在本文中,将查询结果定义为元组连接树。

元组连接树(Joined Tuple Tree)是给定一个数据库模式图GS,一个元组连接树T是一棵元组树。其中,T中的每一条边(ti,tj)(ti∈Ri,tj∈Rj)满足以下两个要求:

①(Ri,Rj)∈RS,

②ti∞tj∈Ri∞Rj。

同时这些元组连接树满足以下条件:

①完整性:用户提交的所有关键字均出现在元组连接树上;

②最小性:从元组连接树中移除任何元组后的元组连接树都不具有完整性。

6 结束语

通过分析相关检索系统的实现策略,设计了支持关键字检索的系统架构和核心构成组件,主要包括数据库索引、数据库模式图、关键字检索和结果生成。

参考文献:

[1]吴清怡,马良荔,孙煜飞.基于数据关系表的XML查询算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影视和文学的关系范文9

【关键词】影视与小说教学 理论基础

一、影视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小说一种传统的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特点是通过情节的描写,借助于环境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载体是语言文字,,其作用于人的形象和联想,借助于读者对艺术现象的再创造,来实现其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

影视艺术又称视觉文化,它的兴起是以视觉艺术的产生为先导的,即以20世纪初电影技术的诞生作为标志;20世纪中叶出现的电视技术不仅使视觉艺术的发展如虎添翼,更将其视觉化触角伸展到了人类文化的所有领域;而近年来日臻完善的电脑多媒体技术,以其对图象的生成、加工、复制的优势和凭借网络通讯传输对影视技术的综合运用,表征着现代文化工业对传媒领域革新的全面完成。影视的最突出本质特征就是“直观性”和“具体性”。图像性内容不需要文字的中间媒介,它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从而使人的视觉渴求无所阻碍的得到满足。

影视作品和小说作品虽是两种不同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小说对电影电视的素材、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许多优秀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通过形象的画面来诠释小说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要表现的思想,促进了人们对于小说的理解,成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小说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影视引入小说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必然性

小说是一种最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所接受的文学形式。现行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小说(包括戏剧)。这体现了在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小说的地位的肯定。小说的阅读过程是阅读者与小说作家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活动。但是,关于小说的教学形式却是沿用了较为陈旧的模式。教师一般都是在小说课堂教学上采取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原著简介―――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手法欣赏的传统方式。形式上的单一加上学生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的不同,使小说在教学效果上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中学课本所选小说多为节选,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不得不对原著进行介绍,这要占据课堂的很大一部分时间而效果往往不佳;而原著介绍流于粗浅,往往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论,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也就难于要求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原著。单纯的情节分析也大大降低了小说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得本来应该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小说教学反而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

因此,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充分发挥小说的特性,运用适当的手段,使小说教学走向生动活泼,利于培养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综合欣赏水平。而影视艺术的引入能为我们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影视技术产生后,在创作素材上历来重视对小说特别是名著的改编,小说作品甚至成了电影电视的一个重要渊源。正因为如此,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被搬上了银幕,为我们的小说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就成为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运用影视作品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伴随现代科技而来的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必然导致全球文化的一体化,这也必然引发我们对教育教学体制方法的重新审视。为此,我国重新审定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课程标准对人文性予以高度重视,并在课程目标中得以很好的体现。比如,“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引入影视作品应该说可以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上起到很大作用。

三、影视作品引入小说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小说教学中引入影视作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现代心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实践的理论基石。

(1)刺激―反映理论这是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斯金纳在传统的反应心理学的基础上,将刺激与反应联结起来,通过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奖赏(或强化)四要素来分析学习发生的原因和什么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的问题,最终演化为教育心理学中的著名学习原理。美国心理学家G.L.赫尔也认为:学习的基本条件是在强化的情况下刺激与反应的接通,没有强化,学习不可能发生。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由外界刺激就可以产生的。它是个体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态度等以及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主动的对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决不是仅仅因为它的联结力量而巩固下来的,而必须由于同化图式的形成,才得到巩固。即是说,当达到的结果能满足同化作用中固有的需要时,这种条件反射才获得巩固。”

根据以上心理学理论,我们在小说课堂教学中引入丰富的影视资料,一方面给学生以形象鲜明的刺激,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文字描述为形象表演,绘声绘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探究行为的发生,是小说学习由较单一的讲解发展为对学生知识和审美情趣等全方位的启发引导;另一方面又可以借助影视的生动形象的画面语言强化学生的印象,理解和巩固课堂所讲授的知识。

2.影视作品引入小说课堂教学的教育学理论依据。教学信息论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境等基本要素集合于一定的社会目的之下,有秩序有规律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着,自然汇合成一个客观过程并由此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