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劳动教育途径集锦9篇

时间:2023-08-15 17:19:54

劳动教育途径

劳动教育途径范文1

关键词 幼儿园 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Kindergarten Labor Education

Abstract The problems of labor education of early elder children developed are the babies' education-through-labor content is not comprehensive, and the condition provided by the kindergarten is insufficient for the labor education,and the way of developing the labor education is unitary.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we should perfect the security system of kindergartens labor education, guide parents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kindergarten; labor education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规定是“要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通过劳动教育,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能得到提高,并且劳动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长沙市四所示范性幼儿园大班幼儿劳动教育为例进行探讨,示范性幼儿园对其他幼儿园起到示范、领导和辐射作用,其综合水平较高,是其它园所学习的对象,但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

1 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的劳动教育内容不全面。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的劳动教育内容偏重于幼儿的自我服务劳动、就餐准备和收拾、主动收拾玩具以及分发点心,而对于饲养小动物、养殖花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则很少组织,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局限在幼儿的活动室,而没有把场外的条件利用起来进行劳动教育。

(2)幼儿园提供的劳动教育条件不充足。由于场地的限制,很多幼儿园没有提供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种植园和花园等硬件条件设施。没有这些场所,幼儿不能进行有些简单的劳动,如: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给花草浇水等等。由于时间的限制,幼儿园更多的是安排五大领域中的其他方面的活动,没有给劳动教育留足够的时间,因为时间的限制而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另外幼儿园缺乏幼儿劳动教育方面的制度也是阻碍幼儿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一个因素,幼儿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有相关的制度作为保证,确保各方面达到要求,但劳动教育却缺乏这方面的保障。

(3)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单一。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儿劳动教育所利用的途径有限,没有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优势,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引导幼儿了解劳动者、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三个方面,老师们采用得都最多的是讲故事、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游戏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其实幼儿身边就有很多劳动者,比如自己的父母是医生、是警察,让幼儿了解这些劳动者最好的方式就是请一些劳动者来幼儿园与小朋友交流或者是组织幼儿进行实地参观,如参观消防队,不仅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消防队员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的特点,还可以通过与消防员叔叔的交流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有关知识,并且可以培养幼儿对消防员的热爱之情。但是在调查中,让幼儿了解劳动者并产生情感的途径中,实地参观和请有关劳动者来园与幼儿进行交流的途径利用的比例比较小,更多的班级选择的是其他简便易行的方式。

2 改善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策略

2.1 完善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

(1)制度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制定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如幼儿园劳动教育评估, 幼儿劳动素质考证制度等等,创建一种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2)场地、设施保障。各幼儿园的条件都有所不同,因此各园要从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劳动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尽量配备与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基本设施,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依托。(3)时间保障。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技能的形成与参与劳动的时间有关,因此组织幼儿集体劳动的时间要列入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并且要保证用于劳动教育的时间不得挪作他用。(4)师资保障。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指导能力,从而保证劳动教育内容的落实。同时,对幼儿以个体为主的劳动行为要规定必要的时间,针对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即时的指导。

2.2 创造多样化的幼儿劳动教育途径

幼儿劳动教育除了组织教学活动、讲故事和在游戏中角色扮演的形式,我们要更多地利用实地参观、请幼儿身边的劳动者来幼儿园与幼儿进行交流。在调查中许多老师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所提的意见中就提到要加强这两种途径的利用。这样能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幼儿能够亲身体验,更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情感。

另外当前文艺作品、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作品和影视中的人物形象、言行、品格,深深地影响幼儿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对幼儿开展劳动育。但是这些作品的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幼儿缺乏对作品好坏的区分能力,所以老师和家长必须帮助幼儿进行选择,让幼儿多看那些宣传正确劳动观念的作品,从而得到教益。

2.3 积极引导家长转变劳动教育观念

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家庭的劳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家长要端正观念,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在家要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自我服务是最简单的一种日常劳动,通过自我服务劳动的锻炼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质,也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家长应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会自我服务,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等。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养成良好习惯,学会依靠自己的劳动生存,为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当然,由于幼儿能力的局限性,父母要对幼儿的自我服务要加以引导。

要培养幼儿做家务的兴趣,引导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城市里的幼儿大都远离农村,许多常识都不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做家务来向幼儿传授简单知识,幼儿对做家务也会越来越感兴趣。

给幼儿提供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不仅使能让他们获得劳动的教益,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责任感,还可以让他们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从而促进家庭成员关系融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加以引导;对待他们的问题要进行耐心、具体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闫玲.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36).

[2] 王青青.幼儿劳动教育不容忽视[J].安徽教育,2002(23).

[3] 陈剑梅.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J].教育导刊,2003(4).

劳动教育途径范文2

一、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上好了品德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我们要要将品德教育融入生活,将生活实际与书本结合在一起,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从正反两面全面地展示现实生活、人情世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利用晨会、队会开展德育教育

晨会、队会多以班级为单位,形式生动活泼,针对性强,时间短,收效快,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常见的途径。有经验的老师便会抓住这一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在最近、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最新的问题、形成学生良好的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学科之间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思想品德课以外,其他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不分学科,它贯穿于所有的学科当中。例如,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其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各学科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四、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

劳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自我服务劳动、手工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值日生打扫卫生、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培养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

五、在丰富的主题活动中强化德育教育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德育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到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活动组织的既浅显易懂,又富有教育意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如“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生“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学习家乡山歌谚语、走访家乡历史遗址、探寻家乡文化名人、采访家乡英雄人物、说说家乡旅游景点和丰富特产、知晓家乡近远景规划”,让学生走进家乡的本土文化,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探究过程中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六、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渗透德育教育

环境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优美的环境能够净化人,陶冶人的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影响。加强环境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优美、整齐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文化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校风,都是无声的教育。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劳动教育途径范文3

关键词:劳动教育;聪慧园本文化;实施路径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劳动教育已经被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成为新时代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环。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品格养成的奠基工程。成都市金牛区机关三幼教育集团开展劳动教育以“聪慧”的园所文化为土壤,将劳动教育自然融入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聪慧课程”体系中,使劳动教育很好地回应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宗旨。本园将幼儿核心素养培育定位在“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层面,具体为“自信、自主、勇敢、尚美、合作、善良和创新”七大项目。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养成“善良”的品格;能够增强幼儿的自尊感、胜任感,帮助幼儿建构“自信”;有利于在共同劳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我园的劳动教育指向儿童多种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但不限于自主、善良、自信、合作等素养。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目标

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本园的聪慧育人理念,我们设定了如下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珍惜劳动成果;引导幼儿学习并掌握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服务自我、服务他人的意识;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家园配合共同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渠道和形式。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意见》强调实施途径多样化,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系统培育;社会各方面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结合我园劳动教育的目标,我们通过多途径和多形式开展劳动教育。

(一)生活中的劳动教育一是服务自我,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劳动项目。幼儿园劳动教育应立足幼儿的一日生活,我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需求预设相匹配的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层次、有梯度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二是服务集体,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为幼儿创造劳动历练的契机。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服务他人、服务集体的意识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体现。我园在劳动教育中秉承儿童本位的核心理念,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强化班级小主人翁的责任感,更好地实现班级自治。例如每周一次的集体劳动(擦小椅子、玩具柜等),以及值日生轮岗整理图书、拖鞋、书包、餐前准备、为植物浇水等,让孩子产生光荣感,不断强化其值日活动的责任心,在增强幼儿劳动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树立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三是服务社会,挖掘多元渠道拓宽幼儿劳动形式和服务对象。幼儿服务意识的培养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呈现出由小及大的格局,服务对象从个人延展到更广泛的人群,不断丰富幼儿劳动的渠道、形式和内容,拓宽幼儿的服务群体,在更广的维度上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与能力。随着大班幼儿自主性的不断增强,我们鼓励幼儿用劳动服务更多人。例如,以班级轮值方式开展“小小送报员”活动,让幼儿为全园各班级分发育儿周刊;再如借助“白色环保袋”进校园活动,引导孩子对可利用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呵护地球母亲。

(二)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渠道,各类课程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和载体。一是主题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大型主题月课程是园本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幼儿园可以将劳动教育目标自然融入其中,施加劳动教育的影响。例如每年十二月的“爱心义卖”活动,孩子们自制玩具、清理闲置物品、设计布置“跳蚤卖场”、进行商品买卖,提升劳动技能,感受了劳动的意义;新年活动之“小嘴巴去旅行”中,孩子们动手装扮各国美食餐厅,制作、品尝各国美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二是走班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走班课程是我园的一种打破教室界限的创新课程模式,可以让幼儿在愉悦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实现劳动教育价值。例如木艺乐园、美食工坊、扎染工坊等,让幼儿在自制玩具、物品、美食和扎染布匹等实践操作中,感受劳动的无限乐趣。三是研究性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题研究聚焦儿童本位,主张课程活动凸显操作性、体验性、生活性,因此幼儿园可以把劳动教育与研究性课程活动有机融合,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幼儿探究的全过程。例如,结合十二五科研课题“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研究”,开展摘石榴、榨石榴汁等有趣的户外劳动课程;结合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基于STEM理念的幼儿园项目活动实践研究”开展主题活动“园宠诞生记”,孩子们搭建鸡舍、呵护园宠,学会照顾和关爱小动物,获得了动物饲养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了鸡和鸭的习性。

(三)游戏中的劳动教育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能够使劳动教育过程更加有趣、生动、愉悦,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劳动的成就感与胜任感。因此,游戏也是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园一月一次的“大带小角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孵化现实社会生活的雏形,大班孩子轮流担任餐厅服务生、公交车司机、理发店理发师等工作人员,为弟弟妹妹们提供服务。通过角色游戏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过程,树立为他人服务的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途径范文4

关键词 农村教育;农业现代化;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06-02

1 现行农村教育方式的弊端

1.1 农村和城市人才“剪刀差”的客观存在

传统的中国人力资源流动是城乡双向流动或城乡双重循环,先是乡村的青少年通过科举考试等途径流入城市,即乡村向城市输送人才,然后这部分流向城市的人才到老年时再通过告老还乡等方式,以“乡绅阶层”的身份流回农村,并广泛参与农村的社会管理、经济文化建设以及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但自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后,这种双向流动的路径就逐步被封闭,双重循环的链条就逐步断裂。近些年来,大量的农村优秀青年通过当兵、招工、升学(近年来主要是升学)等途径离开农村而一去不复返,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剪刀差”演化成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源的“剪刀差”。造成这种“剪刀差”的主要原因固然是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所致,但也与面向城市的农村教育关系甚大。

1.2 农村利益驱动和城市反哺机制的缺失

现在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人才,而非为农村、农业和农民培养人才,农村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乃至中专生的绝大多数教育成本都要由农村承担,而最后学生毕业后留在城市里工作是由城市直接享受中、高等教育成果,收获优秀人才、智力资源的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由于农村学生甘受十年寒窗之苦,其目的就是摆脱那种被束缚于土地上的命运,享受城市的富足与繁荣,绝少愿意再回到农村的。再加上大学生、研究生乃至中专生缺少返乡的利益驱动机制,农村也绝少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在这个制度设计中,农村青年通过中考、高考进城有着充分的利益驱动机制,城市却缺少对农村制度化的反哺机制,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制度安排中缺乏回农村的利益驱动机制是现行农村教育方式的主要弊端。

2 中国农村教育模式改革分析

现实中,农村不需要现行中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大、中专生与研究生,从农村走出去的大、中专生与研究生也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从城市走出来的大、中专生,研究生更不可能到农村去。所以,农村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农村培养出足够的、合格的、留得住的各类专业人才;其次是为城市提供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以利于通过农村城镇化转移出部分农村人口,即利于农民变市民。农村教育为城市输送高等教育精英人才不应该成为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但为体现教育公平,也要为有能力、有财力、有信心的农村青年提供一条成为精英,进入城市的途径。因此,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同时面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

2.1 改革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内容和模式,继续普及农村的基础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

针对农村青少年,应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纠正“离农化”倾向。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安排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同时适当增加乡土教材特别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自编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了解与认同感,通过教育目标定位,使大多数农村青年成为立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继续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渠道,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精英教育都得在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国农村范围内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免除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2.2 做好青年“后继农民”的培养工作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经商务工,致使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日益老龄化、女性化、弱质化。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大多在40岁以上,并且以妇女居多,种地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长此以往,随着目前的一线农民老龄化、子女又不愿意回乡务农的继续,我国的粮食安全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迫切需要:一是从小学抓起,通过在义务教育中植入农业内容,使学生增加对农业的兴趣;二是对受义务教育之后的青年农民进行农作职业培训,以培养种田、养殖能手;三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部分进城农民返乡种田养殖。因此,在农村中小学、高中课程中加入一些农业及相关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内容,对毕业后需要从事农业的青年农民系统地传授农业经营知识和技术,使他们努力成为专业农民,是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3 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

未来2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便成了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之关键是减少农村人口,即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核心问题。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应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配备师资。

劳动教育途径范文5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美国著名未来的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中职学生恰恰很多时候正是缺乏这种学习的能力。绝大部分中职学生所缺乏的从来不是智力,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由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导致不会学习,学习能力较差,因此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从而对学习产生挫折感,这种挫折感使得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厌恶学习、逃避学习,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缺乏对未来前景的美好希望。很多职校学生由于觉得自身家庭不能为之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否定,往往会觉得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对就业前景持一种悲观态度。因此,他们缺乏追求事业有成的动力,没有更高的职业诉求。中职生的以上几个特征都表明了在中职院校开展有关《劳动法》课程的必要性。首先,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缺乏,很多学生没有基本的法律常识,往往在遇到劳动纠纷的时候找不到正当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而偏偏对这些学生和家庭来说,这种利益的维护恰恰比其他家庭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其次,对于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中职生来说,未来通过自我教育方式来学习《劳动法》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学校教育中添加《劳动法》的内容可能就是他们接触《劳动法》的唯一途径。最后,《劳动法》的内容往往会让学生看到自己就业的基本保障,增加他们的职业安全感,激发他们努力工作的信心。

确立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劳动法的教学内容

在为中职学生设计《劳动法》教学内容时,只有结合中职学生的特征,才能使这门课程不流于形式,让他们真正受惠。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作为教学重点内容来讲授:第一,有关劳动合同方面的内容。职业学校中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目前,很多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存在一些用人合同不规范的情况。因此,就必须对中职学生进行有关劳动合同方面的普及教育。

第二,有关试用期的内容。试用期是学生正式工作前必经的过程。面对目前很多企业存在的随意延长试用期时间、降低试用期劳动报酬等问题,让学生对劳动法中有关试用期的规定有所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内容。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大多是基层单位中的技术岗位,很多工作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性决定的。因此,对职校学生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方面内容的教育对其日后有意识地保护自身安全和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有关社会保险和福利的内容。目前,社会上因病致穷、因伤致穷的事例层出不穷。中职学生很多来自于社会底层家庭,经济条件本来就差,而疾病或伤残无疑会使他们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社会保险和福利能够有效规避疾病和伤残带来的风险。

第五,有关劳动争议解决的内容。《劳动法》中对劳动争议的解决的规定,一方面对劳动者个人维护正当权益提供了法律途径;另一方面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中职学生进行有关劳动争议解决内容的教育,能够使他们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针对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意志力欠缺等特点,笔者认为应该多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法律规范中的条款是非常枯燥的,如果能够将《劳动法》中相关内容通过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案例表现出来,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案例中自己开动脑筋,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从而想出解决之道,这个过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要远远优于单纯地讲授法律条款。

劳动教育途径范文6

(一)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的调查中,就业率最低的是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同时,这两年体力劳动者家庭子女的确定去向的落实率相对较低,而管理者、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的确定去向的落实率较高。见表1。表1说明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的就业率和确定去向的落实率都较低,就业问题更大。

(二)不同家庭背景的已签约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已签约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主要从签约单位地点、签约单位所在地区、已签约单位性质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就业流向情况如下。1.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地点。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地点的调查中,签约单位在直辖市的比例较高的是普通职员和管理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其他城市比例较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自雇用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农村比例较高的是体力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由此看出,处于在下层社会的体力劳动者和自雇用者的子女就业的单位地点主要在其他城市和农村,中上层阶层的子女的就业单位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见表2。2.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所在地区。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所在地区的调查中,签约单位在东部地区的毕业生主要是自雇佣者和普通职员子女,签约单位在中部地区的是普通职员和管理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西部地区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体力劳动者的子女,见表3。由于甘肃省地处西部,并且学校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本省的学生,说明在已就业的大学生中,专业技术人员和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大多在西部就业,即家乡就业。3.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在对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的调查中,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的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中小学,自雇佣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私人企业,管理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党政机关和私人企业。而中小学的主要就业群体是体力劳动者的子女。见表4。

(三)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1.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主要通过“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来研究,在对大学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查中,今后发展是所有大学毕业生首先考虑的因素。除此以外,各个阶层的子女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排在二、三位的分别为:体力劳动者子女为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和经济收入,普通职员子女为经济收入和兴趣爱好,专业技术人员子女为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自雇佣者子女为经济收入、兴趣爱好和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管理者子女为兴趣爱好和经济收入。在择业—90—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各个阶层的家庭的子女的差异较小,见表5。2.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愿意去西部和农村工作,愿意自主创业的意向。在对大学毕业生是否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意向调查中,所有家庭的子女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比例都比较高,这与甘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并且甘肃高校的生源主要以本省学生为主。同时,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家庭的子女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在对大学毕业生是否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意向调查中,在整体就业形势不好的背景下,各种家庭背景大学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都比较高,但是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的子女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管理者子女的比例最低。在对大学毕业生是否愿意自主创业的意向调查中,专业技术人员、普通职员和体力劳动者子女愿意自主创业的意向也高于其他阶层家庭子女的比例。3.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工作的单位性质。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工作的单位性质的调查中,各个阶层家庭的子女愿意去工作的单位排在前两位的均是党政机关和学校。其中愿意去党政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愿意去外企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普通职员的子女,愿意去乡镇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原意去科研机构就业的比例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体力劳动者。

(四)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1.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最有效途径的调查中,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最有效的途径的比例较高的为网络及其他媒体、招聘会。除此以外,体力劳动者子女更多的是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老师获得就业信息,普通职员、管理者的子女更多的是通过家人亲朋和老师获得就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多的是通过家人亲朋和老师获得就业信息,自雇佣者子女更多的是通过家人亲朋获得就业信息。2.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的调查中,大学生普遍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参加招聘会及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就业机会。其中体力劳动者、自雇佣者的子女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经学校分配和亲自登门进行自我介绍。而普通职员、管理者的子女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通过亲朋推荐、网上求职等。

二、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公平问题分析

本研究将大学生就业中的教育公平界定为大学生就业机会均等、就业过程平等和就业结果公平。在具体分析大学生就业公平时,大学生就业就机会均等可以通过大学生就业的职业取向进行分析,就业过程的平等可以通过获得就业信息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进行分析,就业结果公平可以通过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等进行分析。

(一)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在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方面,不同阶层的子女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没有太大的差异。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的子女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而管理者子女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则相对较低。在对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工作的单位性质的调查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更愿意去党政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通职员的子女更愿意去外企,体力劳动者的子女更愿意去乡镇企业就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除去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愿意去西部工作、农村工作的主要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的子女,社会中上层的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大都分别选择工作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和科研机构。由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他们在就业机会的选择上也是极不均等的,处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子女在就业机会的选择上,要比经济薄弱的家庭子女在发展空间和选择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不平等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体、招聘会等形式,其中,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只能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老师获得就业信息;其余的自雇佣者、专业技术人员、普通职员、管理者的子女大都是通过家人亲朋获得就业信息。而通过参加招聘会和社会实践获得就业机会的被认为是比例较高的、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其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体力劳动者、自雇佣者的子女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学校分配和亲自登门自我介绍,而普通职员、管理者等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子女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通过亲朋推荐网上求职等。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处于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就业中最有效的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求职途径都是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老师,而处于社会上层的家庭的子女主要是通过家人亲朋推荐而实现的。

(三)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不平等在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方面,就业率最低的是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而管理者、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的确定去向的落实率较高。已签约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方面,签约单位在直辖市比例相对较高的是普通职员和管理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其他城市的比例相对较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自雇用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农村比例相对较高的是体力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签约单位所在地区方面,签约单位在东部地区的毕业生主要是自雇佣者和普通职员子女,签约单位在中部地区的是普通职员和管理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西部地区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在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方面,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的子女签约单位比例相对较高的在中小学,自雇佣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相对较高的在私人企业,管理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相对较高的在党政机关和私人企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专业技术人员、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等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的就业率和确定去向的落实率都相对较低,处于下层社会的体力劳动者和自雇用者的子女就业的单位地点主要在其它城市和农村,中上层阶层的子女的就业单位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并且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和等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中小学及私人企业,出于社会上层的管理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党政机关。综述所述,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经济条件等因素,在就业机会、过程以及就业结果方面都会表现出较大的不公平。

三、促进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公平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体力劳动者和自雇用家庭的子女在就业过程中与上层社会的管理者的子女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不仅仅是社会资本的问题,更涉及到公平的就业环境与完善的就业市场的建设问题。因此,解决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就业公平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当前户籍制度是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对外来人员的就业歧视就必须逐步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最终实现公民的迁徙自由,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劳动者的择业自。然而,由于户籍制度在其发展的过程附着了许多利益分配功能,骤然取消,可能会带来一些难以预想的局面[4]。

(二)完善就业公平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平等就业权利,或向者弱势群体适当倾斜的就业制度,削弱或杜绝“代际效应”,教育结果的平等性在我国《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中虽然有关于平等就业的规定,但是上述法律对公平就业的适用范围过窄,没有针对性,内容太单薄[5]。为了保障就业公平,我国也需要制定一部“公平就业法”,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在法律的框架内选择和被选择,在全社会营造机会平等、地位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监督用人单位和就业者的行为,这一监督机制应包括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是公平就业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政府和用人单位可能出现的就业歧视的不当行为可以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舆论的力量而被遏制。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适者受适度教育实现就业公平中遇到的困境很大一部分是教育公平实施的遗留问题。因此,要解决就业不公平问题,还必须对就业前市场进行整顿,为就业公平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其根本还在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适者受适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适者接受适当平等的就业机会提供知识储备的均等化。

(四)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就业技能的辅导,以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努力由于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差异,处于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的求职成本相对低于中上层的家庭子女。因此,高等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较大范围的人才供需洽谈会的形式降低求职成本。高校还应该做好对大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如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教育,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专题报告会、咨询会等给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知识、公关礼仪、择业技巧等。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网上信息、网上就业咨询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服务,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以促使各类大学生充分就业。

劳动教育途径范文7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六、学生品德评定:

劳动教育途径范文8

在教育的发展史上,情感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许多教育家、学者都比较注重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如何进行情商教育和情商训练呢?我认为情商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途径一:用智慧和爱心浇灌心中的希望之花。情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每位学生始终对自己充满了希望,有了希望才能有目标,继而有动力,从而“激活自我,改变自我,创造自我”帮助学生描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描绘)成功的自我。这样每位学生就有了自己的希望,最终在这种希望心理的推动下走向成功。

2004年,我带毕业班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叫刘ⅹ,她身材瘦小,性格内向,文静少言,不善与人交往。我了解到原来她父亲卧床数载,家中唯有几亩地都由她妈妈一人打理,她又有二个妹妹,一个弟弟。由于积劳成疾她母亲的身体也不好,我家访过她家,其境况可谓贫寒。了解了这些以后我明白了刘ⅹ为什么会表现得像上面说的那样。于是我就找她谈心,告诉她唯有靠她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靠父母和其他人显然不行的。接着我为她描绘了若干年后成功的她——不仅生活美满,而且可以接济家里。同时告诉她若不是白吃的,它可以使一个人变得伟大(《平凡世界》中的话)。通过这次谈话以后刘ⅹ的心态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心事忡忡,心情黯淡,开始变得快乐而有自信,阳光而有底气了。成绩也进步不少,到了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过了本科线。去家时我又见到了她,她不但找到了一份自己十分喜欢的工作,而且升为部门经理。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帮助了她的家庭。也由此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情感教育的作用是那么得不容忽视,促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屡试不爽。

途径二:体验尊严,树立自信,实现自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诉年轻的教师一个教育的秘诀,他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具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每个人,早在儿童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美和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番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一个原则。这里有一个例子:学生王ⅹⅹ,家住边远农村,是父母拾来的孩子,从小学便经常撒谎、骗钱。我在接班的时候就了解了她的情况,心中也有了转变她的准备。一天晚自习下课以后,她哭哭啼啼地找到我说借同宿舍李ⅹⅹ的一百元钱,人家要得很紧,今晚再不还就打她。我二话没说就把钱给了她,即使我心中知道有可能上当,她走后我找到李ⅹⅹ,一问果然没有这回事。此后,她又以不同的理由在我这儿和班内同学那儿借了几次钱,但都没有还。可是我仍然和以前那样对她,和气而尊重。后来她从李ⅹⅹ那里知道了一切,主动找我认错。我说我始终相信你是一位懂事、有责任心的好孩子,是父母的好女儿,是老师的好学生。如果能够改掉撒谎的毛病那就更好了,老师希望你逐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经过这次谈话以后,她如释重负,在轻松和愉快中和谐发展。

途径三:开展各项班级活动进行情商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心理品质——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意志、情感等都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例如幼儿的游戏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中小学生则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因此,通过开展各项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力,这不仅可以使班主任发现某些“灰姑娘”身上的闪光点,扫除对某些学生的偏见,而且也可以使这些学生本人发现自身的价值,走出自卑的阴影,鼓出勇气,增强信心,发扬自己的特长,弥补自己的缺陷,更好更全面地发展自己。一次学校组织拔花园里的杂草,我带着全班同学来到了花园中。在劳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平时成绩不好的几位学生,作业不及时交不太认真的几个学生,劳动起来却不怕脏不怕累,手被带刺的杂草扎破了也还继续干。我问他们这样拔不扎人吗?他说不痛,真没想到他会如此不怕苦。于是,我现场便对这几位同学的劳动精神给予很高的评价。后来发现这几位同学一致改掉了原来的不良习惯,作业也认真做了,也更愿意与人交往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当然,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能使老师发现平时不易发现的同学们的长处,也可以发现平时难以发现的某些同学身上的短处。平时很听话的同学,在这次劳动中怕苦怕累,有的学习尖子十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劳动结束后的总结班会上说:“同学们,你们看到刚才的我也一直在拔草,我并不是做给大家看的,这是我的一种从心里产生出来的需要。在劳动中,在流汗之时,不仅是一种体力锻炼,更是一种情感的自我陶冶。不爱劳动的同学你们可以试着推开这扇虚掩着的劳动之门,你便会爱上劳动。到那时,你们获得的不仅是身体的舒适,更是心灵的平和与满足。后来在班级日常值日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勤快的身影。转贴于

劳动教育途径范文9

【关键词】“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 自身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11-01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承载着传递创新文化思想的使命,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觉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社会职责,始终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为根本,探索其教学思想在高校实施的有效途径,创新教学机制,实现党的十布置的教育任务。

一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立德树人”回归解读我国教育原本的内涵

我国教育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首要内容,十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已经被视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强调的宗旨是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想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首先要注重“德”的培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师德建设,必须遵守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也使我国教育的原本内涵得到了回归解读。

2.“立德树人”推动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核心要求

育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全面提出昭示着我国教育事业在思想方面的一次全新的飞跃,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全面的创新,这项教学实践行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就是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对教育而言,其本质活动是以人为教育对象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培育人才是教育活动首要的任务,“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念,它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唤起学生心灵的活力,是将学生的发展由知识层面提升至生命发展层面的保障。

二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启示

十召开之后,我国已经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创新改革的立足根本,在新时期高校要想进行教育创新,就必须要从高校教师的素质培养入手。

1.需要强化教师的笃学意识

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造力的源头是学习,也是教师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和科技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教师就必须通过刻苦钻研、强化笃学意识,才能在高校教学创新中做好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索,拓宽视野,创新教学思维。

2.需要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教学理念为新的教学方向,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完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理论、更新教学手段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制订具有科学性的教育方案,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

三 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

1.“实践育人”是实现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实施的基本途径之一。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和其他一切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其自身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弥补理论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欠缺带来的不足。在实际教学创新中,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文化育人”是实现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隐性途径

与“实践育人”不同的是,“文化育人”具有环境育人的渗透性特点。“文化育人”的途径主要体现在高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育人等方面,高校通过努力加强学风、校风和教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等从隐性方面感染学生,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把德育与体育、美育、智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创新理念寓于文化活动之中。所以说,“文化育人”始终将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寄托在促进学生人格的升华和思想道德的提升上,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隐性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