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理教学建议集锦9篇

时间:2023-08-18 17:38:33

地理教学建议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1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79-01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和实用性。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理学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搞好乡镇中学地理教育是提高我国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基础教育中,虽然教学计划明确地规定了地理教育的学科地位,然而,在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就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现状做一些分析。

一、地理教学现状

(一)地理学科师资队伍不稳定,主导作用难以发挥。专业地理老师奇缺,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绝大部分是其它学科教师转教或兼教,他们中的很多人地理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且缺乏科学的教法, 他们认为教地理把一本书念完就了事,故要让他们传授更多地理知识给学生,简直是强人所难。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系统、广泛地认知地理知识。

师范院校的一些地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农村位置偏僻、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脱产进修不行、在职培训不便、向专家名师学习机会难,使得毕业生毕业分配时千方百计“跳槽”,同时也承受不了城乡之间的强烈反差,都不愿回到农村学校。

(二)教学设施配置差。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农村中学无法添置齐全的教学仪器设备,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更不要说配备完整的图书室、实验室。教师备课手头上也只有课本和教参,因而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即使有一些地图、挂图,也是多年以前的,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同时,教师本身在这方面的素质和技能也较低,能运用多媒体、电化设备上课的极少。

(三)地理教学水平低。大多数地理教师上课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充分体现地理这门学科的特色,图文不能有机地结合,偏重知识的传授,欠缺能力的培养,无法挖掘思想教育的因子,方法比较呆板,在启迪学生的智能、发展个性方面都显得很薄弱,特别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很不够。部分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出现知识性错误、口误、笔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上课抓不到重点,不能化解难点,把握不准教材的深度,广度,很难达到教学要求。

(四)对地理学科价值认识不够,导致重视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对现代地理学的教育价值还缺乏应有认识。许多人认为地理只是知识的“大拼盘”,只讲述山川名胜、物产、交通、城市等的学科,学习地理对升学无用,学了地理也不能用于种地、发家致富,因而有的学校地理开课不足,平时都上数理课,到年末统测时,抽出几节课勾画考试重点应付考试,在大多数农村中学的地理学科教育上都进行着这种“压缩饼干”式的教育,这极大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正常进行。

(五)教学教研活动较少,教师水平难以提高。地理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人数少使得学校无法开展地理教研活动,基本上是讨论公开课,而教师评议公开课时,一般都是无意义空谈几句,吹棒一番散场,对教改诸问题提不出什么建议性的意见,而且校际之间信息交流极少。时间长了,地理课堂失去活力,教师没有新鲜知识输入,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理越来越难学。

二、建议及措施

(一)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地理教学中除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外,可以尝试着将一些地理知识有针对性的故事化、音乐化和诗化。还可以通过地理拼图、编制地理谜语、吟唱顺口溜等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之中,以地理科学知识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培养他们对地理科学的热情,使学生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学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综合性、广博性、趣味性、实用性。地理科学的魅力还在于有不少未解之谜,这是吸引学生的素材。

(二)地理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相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促进观念的改变,以适应开放式地理课程。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因此要不断提高地理教师素质,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选送教师进行地理函授、进修,鼓励教师在职业余进修和脱产进修,对在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不为时代落伍;不断拓宽、丰富相关知识;提高地理调查、实践与教学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地理教育理论水平、方法与技术手段及地理教学科学研究水平。

(三)各级教研部门及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地理教研工作,靠学科教研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原先的“承传型”角色转变为“研究型”的角色,将教学与科研熔为一炉,边实践边创新边总结,这样既推进了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学期初在听课中要求教师开展单元说课,也就是说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说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要求学科教研组共同参与学科听评课。听课后认真评课,对教案设计、上课中的优点与不足互相切磋,听评课活动必将促进广大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2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一、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也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地理学的研究。因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还强调地理事物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以及变化的规律。因此可以说地理课程在现代学科体系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以及环境问题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中地理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并且具有社会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性质。它阐述了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等共同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对地理研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提高经济建设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还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对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而要贯彻落实好这些要求,就必须加强地理课程的改革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紧跟实际生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且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让学生明确在社会生活以及实践当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而且处处离不开地理知识,让他们随时应用所学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要求从教学内容、思想以及方法上全面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考虑,加强学生对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运用,并且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1.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与现代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保持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地理课程的设置上要有明显的生活元素,即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突出现实性。因为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基础学科,它所有的问题和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对一些地域性很强的涉及到人们生存以及发展的资源、人口、环境、城市以及经济发展等基本问题,都需要教师予以足够的重视将其融入到教案编写当中,并最终在课堂教学中一一呈现出来。例如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这也是作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所必备的基础性知识。

2.改变地理教学方式

改变地理教学方式,并且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的影响,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颁布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这一重要文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套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潮与我国基础教育的相互融合,并且对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需要教师具有广阔的视野充分了解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科学以及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内容,将其与地理教学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即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符合学生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实际需求来安排地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索,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就是要求无论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施上都需要与实际的地域差异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和联系,在进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组织一些户外调查以及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搜集和寻找地理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并且掌握地理研究的简单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大力加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推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还要需要大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主要实施者,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从根本上彻底领悟新形势下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真正含义,理解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并且结合地理教学在初中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作为理论依据,指导自己在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正确的进行教学工作。当然教师处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必要的自学能力以及能够熟练运行现代化工具捕获最新的技术知识,不断深化自己对于地理教学内容的认识,并且能够加深认识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地改革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利用自身理解能力的优越性率先从各种媒介中获取最新的地理知识,将其分类、整理以及归纳,在不断充实、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再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周围的地理变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提高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深化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要将地理学习融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趣味性。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形势下要求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彻底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相结合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才是时代赋予学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及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钟琦.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6.

[3]孙志宏.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3

关键词 模块化 教学 教科书 使用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本文简称方案)指出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模块是课程的基本单元。课程标准把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3个模块和选修7个模块共10个模块内容,依照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中国地图出版社(简称中图)、湖南教育出版社(简称湘教)和山东教育出版社(简称鲁教)分别出版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并依据使用情况进行调整,使各版本有了不同版次。模块化教学是指遵循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原则,参照模块的标准化和灵活化特点,以课程标准要求为共同的最低目标,以差异性的情境设置、内容选择、过程开展及评价实施等具体教学设计,贯彻变“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变“教材”为“学材”的理念。因此,模块化教学视角下的教科书使用必然差异于往昔,本文从教师、教科书与课程的关系,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栏目差异,不同版次教科书的内容调整以及基于模块化的多版本教科书整合四个方面,提出模块化教学视角的高中地理教科书使用的几点建议。

一、关注教师、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和评价的依据和指南,教科书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和反映。教科书的编写必须体现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及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基本理念,实现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总体目标。

教科书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作。教科书的结构、栏目和内容顺序及呈现均由编者决定,编者可以依据地区差异,编写满足不同地域要求的教科书。如课程标准在地理1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等四项具体要求,而“人教”教科书则将其分散于地理1的多个单元和地理3的某些单元。再如课程标准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单元放在地理3最后一单元集体学习,而“鲁教”教科书则在地理1中就在“单元活动”栏目先开展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中的一部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其他内容则在后续地理2和地理3中进行。

任何一个版本的教科书都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依据,各版本教科书都是编写专家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充分理解教科书角色的变化,利于教师在依据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以模块化的视角对本地教科书教学的设计进行是否最优化的再解读,并综合其他版本教科书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使其真正由“教材”变为“学材”。同时,课程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正式的课程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因此,教师在充分尊重,完整理解和认真贯彻执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课程标准,主动思考并积累实践素材,尝试为课程标准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建议。

二、关注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栏目构成

不同版本教科书有多样化的栏目构成,简单汇总如下:“人教”教科书的主要栏目有本章内容概要、问题研究、正文、阅读、读图思考、案例和活动等,“中图”教科书的主要栏目有本章图文导引、探索、学习指南、正文、阅读提示、名词链接、实验、读图练习、案例研究、复习题、课题目标、课题准备、检查进度和总结等,“湘教”教科书的主要栏目有本章简介、正文、阅读、活动思考、活动实践、活动探究等,“鲁教”教科书的主要栏目有单元导言、问题情景、正文、知识窗、活动、单元活动等。

教科书的不同栏目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研究教科书的栏目构成有利于感知教科书内容的呈现形式和领悟其呈现形式多样化的目的。不难看出四种版本教科书精心设计栏目多样化的共同目的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关注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四种版本的单元伊始均有“引言”,并配以与本单元内容密切相关的景观图片,有的给出了单元学习目标、有的提供了抒情话语、有的呈现了单元学习的程序等,对学生学习起到了目标指引或者情境创设的作用。再如四种版本均有体现丰富的知识获取过程和方法的各类“活动”,利于学生开展独立学习、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利于知识的生成和建构。

三、关注不同版次教科书的内容调整

研究同一版本教科书的不同版次的纵向变化,比较新版本对老版本的内容调整,利于发现教科书对高中地理模块化教学的思路及走向变化。以人教地理1教科书2008年2月第3版(目前最新版本)和2004年5月第1版(新课程改革后的第1版)为例,对二者调整的内容及目的以实例形式作简要比较。

1.基于时代性的调整

方案指出“课程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如第一章的问题研究将“阿波罗号飞船登月”替换为“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利于学生关注地理的时代性特征,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第二章第一节最后一个活动的图像为“1958年4月5日8时世界海平面气压局部分布图”,建议调整为近年学生感知(可以是在媒体上间接感知)过某次气象灾害海平面气压场局部图,既可以凸显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可作为“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这一课程标准要求中的气象灾害的案例,达到一图多用和建构学生前后知识体系的目的。

2.基于基础性的调整

方案指出课程“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等。如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天体类型的图文介绍由“星云、行星、流星体和彗星”改为“星云、恒星、行星和卫星”,图像“狮子座流星雨和哈雷彗星”图替换为“太阳和月球”图,利于学生明晰天体的基本类型为星云和恒星,目前与人类及地球(行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为太阳(恒星)和月球(卫星)这一基础性知识。再如第四章第三节河流侵蚀地貌删去“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和沟谷”概念,变为概述成“河流发育初期”利于减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避免以往师生活动中的重难点容易偏离的现象。如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科书未涉及“非地带性因素”,而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差异是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既可在整体性,也可在差异性中进行考查。建议教科书安排一个活动与第三章的气候相联系;也可安排一个读图思考,分析某处的非地带性现象(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的成因;还可安排一个案例,介绍某地的自然景观或当地生活(如加那利群岛的仿甲虫水剧场开源取水)等。

3.基于思维力的调整

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等。如第三章第二节将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的发现由基于“全球风带”推导“模式”的演绎思维变为基于“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推导“规律”的归纳思维,利于师生将教学活动关注点由“分析”全球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成因”转至“归纳”其“规律”的思维力的训练。再如第一章第一节活动的设问方式有较大变化,给出明确的行为动词如“说明行星的运动特征”、“比较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的特征”和“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作答的指导有较大变化,给出比较的常见方法――列表法,并从评价量规的角度提出按程度分为“1、2、3”三级,建议进一步体现该活动对地理思维力的培养,不要在活动中给出“同向性、近圆性和共面性”三大共同的运动特征,以让学生从活动设问指明的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三个角度的思维路径发展地理推理思维。

四、实现基于模块化的多版本教科书整合

认识了教师、教科书与标准的关系以及教科书的横向和纵向的差异,教师可以尝试基于模块化的多版本教科书融合的教学设计。以“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程标准要求为例,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科书主题的模块化分析和教学结构的模块化架构处理两个方面作粗浅探讨。

1.基于课程标准的教科书主题模块化分析

四种版本的高中新课标教科书均可以划分为单元、专题和主题三个板块层次,主题是基本单元,一般对应一个课时。因此,须要确定教科书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层次界定结果及内容处理方式。

(1)教科书对该主题层次的模块化界定

界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四种版本教科书对“大气受热过程”主题,处于衔接地位的“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两个主题以及“气压带风带”专题的逻辑关系上。“湘教”教科书对其独立设置,另两个主题归入“气压带风带”专题;“鲁教”教科书对其独立设置,另两个主题合并为“大气的运动”专题后与“大气受热过程”并列;“中图”教科书对其独立设置,另两个主题与“气压带风带”合并为“大气的运动”专题后与“大气受热过程”并列;“人教”教科书将其与另两个主题合并归入“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专题。

(2)教科书对该主题内容的模块化处理

四种版本教科书对该主题模块化差别很大,从版面来看,分别是1.2页(鲁教)、1.6页(人教)、2.8页(中图)和4页(湘教);从栏目看,除了正文外,其构成分别是“1个活动配3个图像”、“1个活动配2个对比的图像”、“1个阅读学习、1个学习指南、1个思考配4个图像”和“3个活动、1个表格配5个图像”;从前后衔接看,除了人教教科书,其他三种都先行介绍了大气圈的圈层内部结构。

2.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结构模块化架设

主题的教学结构由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组成,对四个要素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模块化架设可以实现教学的良好设计和美妙生成。目标的制定是内容选择、过程开展和评价实施的基础和依据,目标给出了主题教学准备引导学生“到哪里”、“如何到那里”和“怎么知道有没有到那里”,选择什么样内容、采取什么样过程和实施什么样评价都离不开目标的精准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结构模块化架设的根本是目标的精准制定。故四个要素仅选择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模块化教学的目标制定。

(1)正确认识课程标准的目标特点

课程标准的目标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重视目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重视情意领域的目标地位上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激发、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趋势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模块化教学中,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2)准确解读模块主题的学习目标

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即对流层大气;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受热过程,本质是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可逆或非可逆的转化过程;大气保温作用是需要阐明的基本原理;示意图是学习的重要支架;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激发需要情境等。

(3)精确制定模块主题的学习目标

通过多版本教科书对主题内容的比较和课程标准的认识和解读,“大气受热过程”主题的学习目标为:阅读人教“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归纳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思考低层大气“高处不胜寒”成因,思考青藏高原太阳辐射丰富原因;阅读人教“月表和地表受热过程比较图”,归纳月表昼夜温差大成因,思考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因素;阅读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数据,绘制气温日变化折线图,描述其变化特点,并合作探究成因;阅读鲁教“大气的选择性吸收”文字资料,合作探究森林大面积减少对气温变化的可能影响;阅读中图“太阳辐射在地面的不均匀分布”,合作探究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日中、日初气温差异成因;阅读湘教“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思考南极气温低的成因。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4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教材版本;教材评价;编写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35-03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不同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在高校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地理学的教育,有助于丰富其科学认知,培养人地协调的思想,更好发挥人文地理学在私人决策和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版了一系列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教学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与国外同类教材相比,教材在内容、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伴随新时期大学课程改革,探讨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编写问题,对人文地理学概论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李同升和赵荣曾对国内外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改革思路;王富喜等对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内容体系提出了有见地的设想;汤茂林对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作了诸多评析,对国内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试通过对90年代以来,我国流行的不同版本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进行分析,从教材的组织结构、表现形式、学术规范等方面指出其优缺点所在,提出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设想。

一、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类型

笔者所收集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共7种,分别出版于1991~2013年。这些教材在不同时期被我国各个大学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广泛采用,分析教材的结构和体系,可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

(一)理论分析型

这类教材以王恩涌编写的《文化地理学导论》为代表,教材体系以文化和文化景观分析为主线,与西方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结构比较相似。教材结构借鉴Terry G・J的《The Human Mosaic:A Thematic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对地理文化现象都是从文化区、文化的起源与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分明。2012年出版的由顾朝林编写的《人文地理学导论》与其相似,侧重理论分析、方法介绍。

(二)总论分论型

这种教材早期以张文奎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和金其铭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为代表,后期以赵荣的《人文地理学》和陆林的《人文地理学》为代表。教材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形式。在教材前面的总论部分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在后面分论部分介绍人口、城市、政治、文化、旅游、农业、工业等属于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基础内容。

(三)概括论述型

这类教材以陈慧琳的《人文地理学》为代表,已出版第三版。教材内容比较简明,在逻辑结构安排上,把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贯穿于人地关系的经济、人口、聚落、文化、旅游、政治等各个研究对象设置章节,最后探讨人地关系的时间、空间演变,研究各要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把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庞大知识内容上升地理学的学科高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让读者不再感觉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是各分支学科的简单堆砌组合,这是与总论分论型概论教材最大的不同。

二、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特点及不足

(一)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特点

通过对以上不同类型的教材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特色,但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共同特点:教材体系内容上,过去的人文地理学教材重点在于介绍人文地理学的一般研究对象和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新近出版的教材则摆脱了这一传统,把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基础理论设定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体系,各分支学科主要作为实例来验证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方法、研究主题等。在教材风格上,过去追求教材内容的广而全,新近出版的人文地理学教材越来越重视从基本概念、理论方面塑造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形象,着重介绍人文地理的新视角、新进展以及应用价值。

(二)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我国人文地理发展水平和教材编写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在教材体系上,大多数教材没有建立起起既符台教材特点,又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文地理研究内容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基础理论,以及被学术界公认的逻辑结构,使人文地理学缺乏统一、完整的学科形象。

在基本理论、研究主题方面,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存在分歧。有些教材也多以文化为主线,这一点受到了不少教师的批评。有的人文地理学者认为,人文地理学毕竟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论类教材不应该以文化为中心。有些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贯穿始终,但此类教材内容较浅,难度过小。

在时代性上,现有教材在编写内容方面落后于时展,教材版本更新非常缓慢;教材引用著作较多,论文较少,时代感不强。

在学术规范上,教材普遍大段引用别人的著作却未在文献中注出,只是在章末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三、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编写思路

(一)理想的概论教材框架结构

对于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框架的探讨,王富喜等提出了很有意义的建议,认为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可由六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人文地理学发展历史;第二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三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高层次的哲学方法论以及相应的传统野外调查方法以及随着时展出现GIS、遥感等新技术方法的运用;第四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传统的人地关系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以及新近发展的文化转向和计量转向,女性主义视角等理论;第五部分为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历史演变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六部分为人地关系存在矛盾及其解决手段。

(二)以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重点、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与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他相邻学科相比,人文地理学发展到目前为止缺乏统一的、普遍化的方法论体系,基础理论存在不同的意见,一些理论多从其他学科借用而来,或者学习外国的一些先进理论,这不仅是教材编写的问题,更是学科发展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要注重介绍不同的理论流派,反映最新的理论导向,这也有助于未来青年学生、青年地理学者的成长发展。

(三)案例分析与方法介绍并重

以理论分析为重点,并不意味着忽视区域人文地理和部门人文地理实际,教材可以采用区域地理的内容和案例来验证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前者的理解。教材编写中,将案例分析与理论方法介绍有机结合起来来解决这一问题。对每一种社会文化景观现象,应从典型案例分析着手,结合案例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论总结。

(四)遵守学术规范

规范严格的教材每一章后面都应附有相应的参考文献,论文和著作皆有,新老并重,并在文中进行准确标注。国内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可堪称是地理学教材中遵守学术规范的典范,不仅在章末的参考文献进行准确标注,在章节内文里面也严格注明。树立严格学风是学术的根本,教材对于参考文献的标注理应规范,这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

(五)编写配套教材、翻译外国同类教材

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比,人文地理学配套教材及翻译的外国同类教材较少,甚至没有。迄今为止,我国所翻译的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还是2O世纪8O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H・J・德伯里的《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翻译外国优秀教材是当务之急;另外教材编者应结合主教材内容,编写配套相关教学资料等。

四、结语

新世纪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发展,但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教学、研究、出版相互推进。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和教学的不断更新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人文地理学内容与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社会时代性。因此,人文地理学教材应不断更新,对于陈旧的教材必须充实新内容和修正旧资料、数据,修编新版本教材,应该将学科理论和实践进展的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人文地理学才会不断发展前进。人文地理学教学在发展,学术研究水平在不断提升,教材的编写者也应当顺应时代步伐,编写出符合教学要求,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秀教材,这样才有助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助于地理学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美国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M].黄润华,译.王缉慈,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2]李同升,赵荣.国内外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特点分析[J].人文地理,2000,15(4).

[3]王富喜,孙峰华,隋干城.2l世纪人文地理学教材内容体系革新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4]汤茂林.美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内容、评价与特点[J].人文地理.2006,21(1).

[5]汤茂林.英国流行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之评述与借鉴[J].人文地理,2009,(5).

[6]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评价与建设献议[J].地理科学,2007,27(6).

[7]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8]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第3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9]金其铭,张小林,董新.人文地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陆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陈慧琳,等.人文地理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2]顾朝林,等.人文地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3]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Terry G・J.The Human Mosaic:A Thematic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M].1990.

[15]李小键.英美经济地理学教材特点及我国同类教材改革思路[J].地理科学,1998,18(3).

[16]H・J・德伯里.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5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中地理教材的改进只是新课改迈出的第一步,同时还需要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学习评价方法同时改革来配合地理新课程改革。该文针对这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地理教学方法中也进行了多方尝试,希望教学方法有所创新而且能够切实可行。如开放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身临其境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等。

1.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讲授一节课之前,将印制好的教纲、考纲和自我评定的细则与学习资料一起发给学生,学生提前预习并进行自我评价后,将自我评价的标准交还教师,教师针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这样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受灌输教育方式的影响由来已久,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这种方法给了学生发现问题并且第一时间自己思考的机会,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有的放矢。

2.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学基本程序为: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迁移巩固。这种教学方法比开放式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方法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例如研究课题的选择和设置、在课堂上操作的具体流程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培训。

3.比较教学法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直观性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内容如果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会让学生觉得地理是个学之有用的学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不可能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能体验到。比较教学法要求我们在认识乡土地理的基础上,分析地物和现象的异同,有能力将身边已知地物或现象迁移到其他方面,这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4.自主教学法

自主课堂的教学流程是设疑引趣、自主探究、练习运用、评价总结。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难度中等的学习内容。因为过于简单的学习内容学生不经过努力很轻松就能学会,过于困难的学习内容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学有所得,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只有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找到答案的学习内容才是最理想的。

二、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建议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现代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对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现代教学方面的理论都是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但是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于是就要求“教师善于按地理学科的逻辑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定律、原理等进行有意义的改造,并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样有助于教学理论的创新与验证。”首先,要求现代教师要熟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能及时地将教育现象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相联系,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其次,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能够将自己丰富、庞杂的教育经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

地理的特殊性在于地理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野外实习、观察、测量等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教师必须具备策划野外实践活动的能力,比如地点的选取,野外考察的内容、程序、形式、评价等方面。

3.独立研究地理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一线工作者,也是教育问题最早的发现者,而这些教育问题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共性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个别的教育问题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并独立研究解决,并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与更多的教育研究者交流。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三、学习评价方面的建议

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难点就在于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紧跟着高考指挥棒是我国教育的一种常态,如果这种学习评价的方法不改革,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课程改革就是纸上谈兵。

1.现行学习评价方法的弊端

现行的学习评价方法过于强调人才选拔的功能,评价方法以终结性的笔试评价为主,注重学习结果。这种学习评价方法在我国根深蒂固,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学习评价的标准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直接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对学生身心发展及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其次,评价目的过于单一。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筛选人才,提高升学率,这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包括肢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认识智能”,并且这些智能的内容不断扩大。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只是多种智能中的一方面,我国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为此放弃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再次,学习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笔试并根据成绩排名,笔试只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法,考查的范围也过于狭窄。成绩排名注重跟其他人比较,忽视了学习者与自身的比较,不利于及时发现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变化。

长期以来,以上这些弊端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育走进了死胡同。

2.改革建议

(1)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人才选拔向激励学生学习转变。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单纯地选拔所谓的人才。选拔出来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被学习成绩牵绊住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或被现行的教育忽视,甚至放任自流,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热情。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给学生定性,而是为了促进他们进行反思,朝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2)评价主体应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过度。

学生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评价对象,长此以往容易造成评价者的抵触、厌烦的心理。评价分为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内在评价是指自我学习评价,外在评价是指来自其他主体的评价。在具体实施中,学习评价已经由单一主体的评价过渡到多元主体协商评价,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四心评价”,即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被评价的学生本人、学生的伙伴、家长。评价主体的多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

(3)“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

“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不是对传统地理学习评价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以‘促进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统领下,广泛汲取传统评价的合理性并加以整合和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的学习评价方式不断涌现,虽然这些方法比终结性评价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操作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加强可行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比较成熟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包括成长记录法和学习契约法。1)成长记录法虽然是新兴的评价方法,但是使用范围比较广 ,在各学科都能应用。它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性等同起来,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常态。2)契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将商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程序以契约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严格执行。根据完成的情况由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按照契约上的内容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建议在课后使用,比如假期、野外活动等课程中使用,在以上这些时空环境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契约就可以使学生在较长的时间段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以上这两种方法的运用都要求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上,这样有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四、小结

新地理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改革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技能和观念以及学习评价等各方面的变革,只靠改教材这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能够达到的改革效果显然是有限的。从零散的教育现象上升到教育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同时,社会各界的人士包括政府官员、教育者、受教育者、关心教育事业的个体都应该积极投身于这场教育革命,为课程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李雪燕.建国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3]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童竹君.初中地理的自主教学模式[j].教育导刊,2001,(15):68.

[5]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其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5):11.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6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运用情况予以详细的分析,确定合理运用地图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具体表现为: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图是文字的载体,更是地理事物形象直观体现的手段。地图上包含了不同区域的不同地理事物,通过对地图的查看,能够获取地区分布、土地面积、地理面貌等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学生学好地理知识之前,将文字概述的地理知识形象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采用适合的方式或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地图学习,让学生读懂地图,揭开地理的面纱,了解地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

地理教学中还可以视地图教学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应用,也就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同时,呈现描绘各种复杂地理事物的地图,如此形象且直观的地理知识呈现在?W生面前,不仅能够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地理知识,还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大脑,使之对地理事物予以有效记忆。从这一方面来说,地图教学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合理运用于地理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因为地图教学的良好开展,能将地理事物更加可视化、可感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有利于学生空间感受的产生。长此以往,势必能够使学生建立相当强的地理事物空间感,使其思维能力得以增强,并且教会学生全面观察和思考问题。

二、当前地理地图教学现状

(一)学生理解能力差

地图教育涉及很多内容,包括人文、地形和气候等,例如在“气候”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影响因素比较多,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差异、下垫面、洋流、人类活动、地形等,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候可大致划分为11个类型,包括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由于气候类型比较多,很多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导致学习效果不好。

(二)死记硬背现象严重

地理知识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区域性、世界性等,由于内容比较多,考点复杂,很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在工业地址选择过程中,需要根据地图了解区域的工业发展情况,其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等;

选址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大利润。

专项案例以德国鲁尔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为主,相同点是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不同点是辽中南工业区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鲁尔区铁矿资源贫乏,鲁尔区水资源丰富,而辽中南工业区当前水资源短缺。部分学生对硬性内容的理解难度比较大,因此会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帮助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的习惯

为了避免学生在读地图方面“走马观花”的现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应当注意适当的提醒和引导学生在读地图的过程中注意了解相关信息,如地图名称、地图比例、地理界线、地域范围等,以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观察地图,掌握地图上的信息,为更加有效地应用地图创造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要求地图教学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的习惯。

(二)教会学生综合运用各类地图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地图教学的??施是为了辅助地理教学,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收获地理知识。因此,为了使地图教学能够合理运用,还要满足的基本要求是教会学生综合运用各类地图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只有让学生对不同地图予以了解,才能根据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来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而切实有效地解决地理习题。

(三)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逐渐养成画图的习惯

要求地图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逐渐养成画图的习惯,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或面对地理问题时,以地图为载体,查找地理信息,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或解决地理问题;使学生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学习或复习地理知识,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四、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的合理运用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地开展地图教学,对于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要想使地图教学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

其一,教师需要按照教学需要,精选适合的地图,也就是除了教材上的插图外,还应当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图,呈现在课堂上,作为教学的直观教具。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7

课堂教学低效主要受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1.1教学方式影响课堂教学低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部分老师清楚地认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口号,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输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等要求和目标,但是受传统初中地理应试教育和本位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将自己是课堂的主角,学生仅是接受知识的工具等观念摒弃。例如:在“全球气候带划分”知识学习过程中,课堂讲师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当有学生问:为何如此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老师就用这是某著名地理学家经验总结而来的予以解释,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受,并牢记于心以备应试之用,在本应紧张的课堂教学秩序中,学生的思考慢慢转化为记住老师的话语。

1.2老师教学目标的影响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模板,学生是老师的模仿者,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关乎课程进度,还与学生学习效率息息相关。现今中国教育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需要教学结果,学生需要学习成绩,老师在无形的压力下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只看重地理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慢慢使初中地理教育变得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在课堂教育提问这一环节,很多老师发起的提问大多是教材原文中可以找寻的知识,学生每当遇到提问环节首先做的不是思考,而是翻找教科书,同时提问过程中由于学生直接将教材上的语句论述出来,不掺和任何个人思考,老师听到答案的时候为了赶课程进度,经常会中途阻止学生继续回答问题。

1.3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花朵,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课堂上只要专心听老师讲解,牢记老师的授课内容,对自己的疑问、观点等一带而过。部分老师在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后,尝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始讲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时间浏览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然而效果并没有老师想象的好,在自主学习的时间里,学生把这段时间作为课堂休息时间,有发呆看小说的,也有与邻桌窃窃私语的,真正看老师要求的内容的同学相对较少。除此之外新课改要求中的合作学习在现今教育过程中无法完全体现,课堂上,当老师要求分组讨论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对老师所给的问题毫无兴趣,无法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为此出现部分同学组聊天,部分同学围绕并非重点问题的“重点”展开讨论和争执,慢慢出现极端化,对地理这门科目相对喜爱,平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积累的学生经常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展开激烈讨论,而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地理相关知识有所忽视的同学则把合作学习时间当成课堂休息时间,默默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

2.针对上述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2.1针对教育方式的解决措施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为了提供高质量教学,应摒弃传统教育中自己是“主宰者”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学习观念,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培养。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如经典教学视频、教学文档并结合自身经验,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将知识点以更好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以此从主观和客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目标解决措施中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短期内无法根除,因此老师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在应试教育条件下,为了让自己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拿到优异的成绩,老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课程导入点上,短时间内有效使学生接受知识。除此之外,在课堂提问环节,老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知识点掌握程度及教学进度的基础上设置,使学生不仅可以在回答问题之前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后重拾自信,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如讲解“局部气候”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讲解途中设置类似“中国气候类型分布与局部气候类型的相关性”等问题,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而且可以加强新知识点记忆。

2.3学生学习能力在课堂及课后学习过程中,如有疑问或者有不同观点和看法应主动提出,并与同学一起讨论之后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直接与老师探讨。在课堂自主学习环节中,用心学习老师布置的任务,并勾画出不理解的知识点,在老师讲解过程中寻找答案,若不能在讲解中获取自己所需答案,可直接向老师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自信心。除此之外,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自信,积极提出观点与同学讨论,同时,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做出指导,必要的时候延长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下,老师可以随机提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自主选题。如讲解“南北方差异”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类似问题:思考并讨论南北方有何实质上的差异?如果生活在南方会怎么样?生活在北方感觉又会如何?等等。团队合作学习的核心在于主题、任务分配和时机,团队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讨学习的能力。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8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

人地关系的理解可以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入手,打乱教材结构。教师可以设想一个理想的微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没有认识到环境和人的相互关系,只知道从环境中不断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以及将自己产生的废弃物留给环境,让学生从自身的感知出发,去设计几种发展的可能,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设想来开启下文,引领学生分析。

由于是一个理想的微环境,这样的情形设计必须有以下前提:一是环境的有限、封闭性,二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产生的结果可能是几种情形:一是人类从环境中可以取得自己需要的任何物质,而且源源不尽,环境能为人类提供无尽的物质资源;二是环境中的物质不丰富,只能满足人类维持暂时的现状,人类的需求和环境的供给基本平衡;三是环境中的物质不能满足人类自身及其发展的需要,需要从外环境中获取补充。这样的思维过程也符合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人类与环境发生的关系,研讨人类对环境的逐渐认识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需要交流的知识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如人类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面对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人类在当时低认识水平下有什么反应和应对?回答和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出人类在早期的自然环境中对环境的崇拜和敬畏。由于人类不能左右和解释自然环境现象,产生了崇拜自然甚至是乞求自然的很多现象(图1、图2)。这样可以将生硬的图形转换为学生的思维,达到延展教学之目的。

[图2 弋射、收获][图1 朝拜太阳神]

在认识水平低下的时代,当自然能为人类提供物质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自然界发生的一切都很新奇,不能解释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看似简单和寻常的现象。人类对自然必然从好奇到敬畏再到崇拜。当能力极其低下,改造自然的生产力水平不足的时候,人类完全被大自然主宰。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维,不需要学生利用多种知识,而只需要作出早期人类对环境的简单判断即可,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分析当时可能是什么样的环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可能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人类和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模式,设计出自己的环境模式。

在环境一定的前提下,人类的发展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把人类和其它动物融入同一个动物体系来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会被打开。漫长的岁月中,许多动物消亡;人类不但没有消失,而是得到了发展,这就是人类顺应和适应自然同时改造自然的结果。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和环境的对立性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人类需要的物质数量增加很大,而自然环境不能提供更多的物质,此时,人类加大了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图3)。在改造自然和环境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环境供给物质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进一步导致人类和环境的对立,甚至导致环境的完全破坏。在整个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时间,更多的是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物质能量超过了环境供给的限度,从而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当人类发展到工业革命的时候,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图3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矿山开采][高峡出平湖][现代都市]

二、工业革命下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但是从社会的发展看,很多国家和地区仍然是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工业发展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工业更多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之上的。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寻现代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与环境对立的案例,这样可以打开学生思路,根据学生的思维来分析和引导。让学生分析的时候,教师也要准备相应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但是不管学生的案例和现象是什么,都可以归引到人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超过了环境供给的限度,以及人类排放废弃物的增多,超过了环境承载的限度,即人类和环境的对立程度加大。

此时,教师还可以将内容引向深入,对比工业化环境下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工业化前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见图4与图5)。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感知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哪些地方与工业化或是农业化社会的人地关系类似,归纳出不同的人地环境类型,同时与生活相联系,将教材的内容落实到学生生活的实际中去。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人类和环境发展到某个阶段导致的后果以及环境可能产生的方向,引导学生能正确面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能对环境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能对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下产生的环境问题有客观的分析,并思考不同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不同后果、产生的深层原因和解决措施。

[图5 1824年的英国早期工业中心][图4 为种植准备的小块土地]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世界典型的环境问题材料或视频,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环境与人类关系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国度、不同条件下各种环境破坏的案例,让学生感知,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发生,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最后危害的就是人类自己(如图6、7)。在教师列举的案例中,一定要注重收集身边的,影响巨大的。如今年我过北方的雾霾天气,黄浦江的死猪事件,我国的矿难事件,身边的河流污染等事例。都可以列举给学生,让学生把教材的案例和身边的实际案例结合起来。

[图6 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图7 乡村地区的土地退化]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类和环境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在对立中发展、在发展中对立。当人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和破坏。但是人对环境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人类在与环境的对立发展中,也必然会走向统一和协调。教材的安排就是在人类与环境的对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教师在处理该内容时,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思考和交流结论。如当人类和环境产生严重对立,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的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将向什么方向发展?教师可以将问题细化,也可以从一个小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措施分析入手。最好是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人类和环境关系发展较好的事例,或是教师从人类与环境发展的过程(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认识到环境的问题―改变人类的行为―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入手,让学生参与分析。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让其明确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讨论时,可以将人类与环境的问题定位在发展的主线上,与教材紧密结合。在这样的思路中,人类和环境的问题就是发展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去解决。在人类与环境的问题中,人类怎样的行为才对自身和环境都有利,怎样做才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引导学生从案例出发,归纳具体的措施,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教材的安排中,所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都是以发展为基础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事例来引证每个原则。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动态的观点去看待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为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以及人类与环境都在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过程本来就是动态的演变过程。因此,也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动态的观点来看待。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前,教师可先把中国的国情与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作对比,让学生直接从资源和人口的对比中感知我们国家的国情。从而引导学生从国情出发,分析我国人口和环境的对立与统一,感受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严峻性。这样的安排和教材的安排体例也是吻合的。

另外,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环境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限制,这样的矛盾不可调和并且长期存在,这给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再有,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与生产力水平都很低,使我国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水平也很低,存在不合理和浪费等现象,对环境的污染也有加重和扩散的趋势。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不合理事例,加深印象,理解我国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这样的事例学生应该比较熟悉,特别是今年北方的PM2.5带来的雾霾天气,是我们低水平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发生在西南地区的旱情和我国夏季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与环境遭到破坏有关。

多方面的国情教育,可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发展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中去寻求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和环境的和谐中去寻求发展的质量,在可持续发展中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对立统一。

地理教学建议范文9

一、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办理工作责任制

教育厅党组对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十分重视。厅党组要求把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办理工作责任制。继续实行办理工作“一把手工程”,王斌泰厅长亲自分管办理工作,每位党组成员、厅领导分工负责或督办,将办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今年上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狠抓办理工作实效。厅领导在签发答复时,予以极大的关注,不但要求内容富有针对性,还仔细询问答复过程,要求虚心听取意见,诚恳作出解释。各承办处室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亲自过问,亲自研究,亲自协调。对一些重点建议和提案,主办处室和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提出办理意见,并请分管厅领导牵头召集各会办处室进行会办,共同研究答复意见和办理措施。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通力合作,促进办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厅办公室具体负责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明确专人具体协调处理,建立“台帐”,加强督查。省里召开交办会后,我厅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交办会,回顾总结去年办理工作情况,并请往年办理工作做得好的财务处、职教处负责人介绍了开门办理建议提案、加强与代表委员联系的经验做法,全面部署今年的办理工作,并对网上办理进行了再次培训。各处室和单位建立了办理工作责任制,将建议、提案办理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规范化、制度化是搞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进一步规范办理程序,健全办理制度。每一件建议提案的办理都严格按照文件运作的要求,认真做好登记、造册、交办、协调、调查、草拟、核稿、签发、答复、督查、走访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对内容不实在、格式不规范的答复坚决予以退回重办。继续将建议提案办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把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纳入到“三优三满意”文明处室评比的重要内容,对代表、委员和交办机关不满意的,实行“一票否决制”,不得评为文明处室。这样从任务、责任、人员、制度上认真落实,确保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质量。

二、注重调查研究,充分听取代表、委员和基层意见,为制定正确的政策提供依据

为了提高办理工作实效,我们结合建议和提案办理,深入调查研究,积极转变作风。在确定我厅全年重大调研课题时,充分参考和吸纳建议提案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和综合性问题,把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与重大调研课题结合起来,通过调查研究,更深入地领会代表委员的建议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是省委、省政府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减轻农民负担,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多份建议和提案反映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我厅对此高度重视,结合建议、提案办理,上半年会同财政厅分别赴苏北、苏中、苏南进行了三次专题调查研究,分别召开了教育、财政部门、中小学校长等座谈会,充分听取和广泛征求包括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测算各地免收学杂费后财政所需补助经费,同时积极研究制定免收学杂费后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分担机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省政府关于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实施方案及具体实施意见。7月28日,省政府召开会议专门部署,梁保华省长做了重要批示,何权副省长到会作重要讲话,省政府决定自*年秋季学期起,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根据会议精神,近日我厅会同财政部门出台了《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办法(试行)》,规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的各种政策,为落实建议、提案提出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将建议提案办理与厅机关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力求“双赢”效果,是我厅办理工作的重要思路。这次人大、政协的建议提案中反映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其中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改制问题比较集中,如4068号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建议、4073号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和逐步废除民办体制问题、542号关于规范民办初中办学的提案、644号关于民办教育要逐步从义务教育阶段退出的提案等,这些也是我们一直想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结合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上半年对全省基础教育公办学校的改制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先后组成两个调查组,分赴苏南、苏中、苏北7市的14个县(市、区),先后召开座谈会16个,实地考察了部分改制学校和民办学校,听取了包括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内的各方面对当前学校改制及民办教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建议和意见,撰写了我省公办中小学改制情况的调研报告,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为下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做好清理工作和规范办学行为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我厅办理的这些建议和提案也受到了代表和委员的充分肯定。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仍然是今年代表委员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我们吸取有关代表、委员提案中的好建议,在调研的基础上,今年4月,我厅会同省财政厅联合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意见》,正式公布了江苏省小学和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明确了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规划到*年底力争使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江苏省小学和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把我省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建成合格学校,确保我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和公平。为此,今年我省以充实和完善理化生实验仪器、体育、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四项配套建设”为重点,以构建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为基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今年4月,我厅召开了全省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四项配套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相关建议、提案的办理工作。我们还针对提案中提出的“确保中小学校园内学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问题,在办理过程中进行专门研究,加快地方立法步伐。今年上半年,我厅牵头起草了《江苏省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省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已经审议,目前正通过新华日报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积极拓展开门办理渠道,不断提高办理工作实际成效

今年,我厅在办理建议、提案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在提高与代表、委员见面答复率上下功夫,加大开门办理工作力度,变“文来文往”为“人来人往”。在办理每一件建议提案时,都尽可能与提案人联系,听取他们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一些重点或难点建议提案,组织有关人员专程上门,或召开专题协商会议,汇报情况,听取意见,给予答复或取得理解。对一些出差或不便上门答复的,通过电话等方式联系,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进一步完善上门办理工作制度,将《省教育厅上门(见面)办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联系卡》作为评比办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为提高开门办理工作的实效,我们不断拓展开门办理的渠道,加强与代表委员的面对面沟通,普遍受到代表委员好评。

一是召开建议提案专题协商会议。今年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和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吴成良、雍树标等40多位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分别提交了11件关于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问题的建议和提案。对此,省教育厅高度重视,结合这些建议和提案的办理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研究化解措施。5月22日,我厅邀请部分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在南京召开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专题座谈会,通过专题协商的办理形式,进一步加强承办单位和提案人的联系沟通,改进建议提案办理方式,加大“面对面”办理的力度,当面向代表、委员介绍办理情况,回答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直接听取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探讨我省中小学债务化解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努力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实效。省教育厅副厅长祭彦加向代表和委员通报了我省中小学教育负债情况,分析了债务产生的原因和所做的工作,介绍了化解中小学债务的打算、思路和措施。省财政厅教科文处负责人介绍了全省教育经费投入的有关情况,提出政府要对义务教育负全责,尽快把义务教育的债务化解问题摆上议事日程,通过有序的制度安排积极予以化解,使广大中小学从债务的“漩涡”中解脱出来。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了解的情况,畅所欲言,对化解中小学债务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与会代表认为,通过专题座谈协商这种办理形式,代表、委员和承办单位“零距离接触”,大家对化解中小学债务问题的责任更加明确,对债务化解问题更加清楚,对省里的工作和拟采取的措施更加理解和支持,对债务化解的思路更加清晰,对化解债务更加充满信心。

二是主动上门征求代表和委员意见。做好高考招生和录取工作,是代表、委员关心的热点,也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今年,共有8件建议、提案反映高校招生计划调整、命题改革、艺术科目考试、加分政策调整和录取工作改进等问题,新成立的教育考试院虽然正值繁忙的高考季节,但仍然专门安排时间,组织专门人员上门办理。教育考试院主要负责同志和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人亲自率队上门与代表、委员见面,细致解答我省高考招生和录取工作的政策,听取代表、委员对改革我省高校考试和录取工作的意见建议,取得了提案人的广泛理解和好评。我厅教育评估院负责同志带队,对委员反映的取消高中星级学校评估的提案进行开门办理,主动上门沟通,使委员由不了解到理解高中星级学校评估的重要意义。

三是邀请代表和委员参加专题调研。邀请代表和委员参加教育专题调研,是今年我厅开门办理建议、提案工作的重要形式。今年“两会”期间,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问题成为热点,共有这方面的建议、提案14件。主办处室制定了专门的开门办理方案,邀请代表和委员参加实地调研,以深入了解建议、提案涉及工作的真实情况,共同研究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切实改进和加强工作。5月中旬,我厅邀请省民进、省民革等提案单位的6位政协委员,一起到苏北盐城市就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地方政府的介绍,实地考察职业学校和企业,就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政协委员非常认真,一方面充分了解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充分沟通了他们的思想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呼吁,对成效明显的地方和学校给予充分肯定,对迟疑乏力的地方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对我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劳务输出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从而形成了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合力。我厅积极、诚恳的办理态度,令参加调研的政协委员非常感动。

四是加强建议提案的跟踪督办。今年,王雨时委员提出了“高等学校办社会职能要尽快剥离”(569号)的提案,主要是呼吁解决南京理工大学教职工子女上学问题。这一提案对于依法实施《义务教育法》、保障学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厅非常重视这一提案的办理工作,在认真调研、加强与委员联系的基础上,制订了办理工作方案,办公室负责跟踪督办。6月16日,我厅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基础教育处的负责同志与省政协提案办共同协商,研究提案所提问题的解决措施;其后,我厅有关处室先后多次与南京市教育局、玄武区教育局和南京理工大学协调,在此基础上,8月11日,我厅约请省政协提案委员会负责同志、提案人、南京理工大学负责人、南京市教育局、玄武区教育局负责人召开提案专题办理协调会,祭彦加副厅长到会,就提案中涉及的问题再次进行协商研究,取得了积极效果。我厅根据会议协商结果,正进一步梳理处理意见,促进此件提案所提问题的解决。8月18日,我厅又分别与南京玄武区教育局、南京理工大学协调,落实提案协调会的精神,达成了初步共识。8月23日和31日,我厅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基础教育处负责人,又专程分别到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玄武区教育局,实地考察学校情况,当面听取双方意见,提出了解决方案,得到双方的认可,圆满解决了南京理工大学教职工几十位子女的义务教育入学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促成双方就剥离、移交高校举办义务教育学校和免收学杂费问题进行深入磋商,为最终解决提案反映的问题创造条件。

四、正视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确定并认真办理一批重点建议、提案

通过对168件建议、提案的梳理,我厅列出了一些重点建议和提案,由厅长或副厅长分别督办,重点办理。省人大、省政协研究确定了3件重点督办建议和提案,我厅根据要求,分别制定了重点督办方案,目前已经顺利督办完毕,取得了良好效果。

农村中小学债务化解是教育工作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我们不回避这一问题,主动将第0040号“关于帮助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加快‘双高普九’工作进程”作为重点督办建议,认真制订办理方案,加强与代表的联系。在5月召开此建议的专题协商会的基础上,7月18至19日,省政府朱步楼副秘书长,我厅王斌泰厅长、祭彦加副厅长陪同省人大常委会李佩佑副主任一起赴宿迁参加建议督办会,视察宿迁市农村中小学建设情况。我厅向省人大领导和代表通报了建议的办理意见。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我厅办理人大代表提案的工作,并一致赞同我厅的办理意见。目前,我厅抓紧重点建议办理的跟踪与后续工作,结合今年秋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正在研究制订有关对策,按照“核清底数、建立台帐,明确责任、分级负担,建立机制、逐年化解”的思路,完善配套措施,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逐步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

第221号提案“关于建立完善中小学教师培养专项资金的建议”今年被列为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的重点督办提案。为办好这件重点提案,我厅结合今年即将召开的全省师资工作会议的筹备,上半年组织力量先后赴苏北、苏中、苏南六市进行重点调研,召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负责同志,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了《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拟订了各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完善中小学教师培养体系和增加专项资金的政策建议。6月9日,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召开重点提案督办会,我厅杨湘宁副厅长和有关处室负责人到会汇报办理情况,我厅提出的办理意见和建议得到了省政协领导和提案委员的好评,有力推动了重点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