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集锦9篇

时间:2023-08-20 14:58:50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范文1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教学研究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不足

(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主的,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大,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主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高中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对于大多数文科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例如地理课本中的地球运动、洋流方向、大气分层以及山河湖泊的分布等知识都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虽然他们刚开始会解释得头头是道,但是时间长了,知识越多就越混乱,学生由于无法理解,就会学得很难,甚至会感到厌烦,失去最初的兴趣。

(二)条件不足,缺乏创新

由于资金问题或是学校内部其他问题导致学校的实践设施不是很完善,学生没有实践场地和器材,限制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地理是一门与大自然挂钩的学科,校园内部条件不足,教师可以从自然界取材,但是一些教师较为古板,缺乏创新能力。

二、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一)以教材为依托,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外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课本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科要求安排实践标题和实验内容,而且实践必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实践活动脱离了教材,那么实践的内容将会与学生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相脱离,这样虽然能让学生感兴趣,但是不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与考核内容不符。所以教师必须要让实践活动与地理教材相联系,加强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完善校园设施

当前教育事业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尤其是高中地理科目,虽然地理是一门文科,但是从内容理解的角度又偏向理科,需要理解,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安全,大多数实践活动会选择在学校内部进行,所以学校需要准备相应的场地并要完善实践设施。

(三)勇于创新,与自然、社会相结合

高中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包括对自然各个领域的乡土风貌地域知识的研究。教师可以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就地取材,调查周边环境,探讨学习,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了解到自然,学习到地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时候,学生需要知道地球经纬度,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学习有关地球表面的一切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想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脑海里首先要有一个地球的大致轮廓,才能对地球表面进行研究。但是很多学生是很难想象出来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地球仪辅助教学,还可以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外出学习,去博物馆参观或是科学体验馆体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研究解决课堂上没有理解的问题。又如,在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时,需要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生长的家乡做研究,这是他们最熟悉的地域。把实践课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去完成,让他们自己对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进行观察,然后把小组每位成员的成果整合,集体探讨出地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加强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师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在每次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先了解每位同学的想法,找到他们学习中的难点,根据学生特点去设置实践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去观察、去探讨,这样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在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实践活动的意义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去,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探讨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起来,合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符合时代对教育改革的要求。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范文2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 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 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 各外种教育活动。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课外活动是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 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地理课外活动就有其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 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

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不但要通过课堂去贯彻,而且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去贯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 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同时发挥作用同时进展的过程。因 此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起着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劳统一起来,才 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 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 幼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 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 、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

我县气象台和水利局的几位专业人员都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地理课外活动小组,都喜欢地理课。可见,地理 课外活动对学生今后专业方向的选择起着巨大作用。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 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 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 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 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教改重要目标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并重转变;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 教学转变;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 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这种转变的核心。而目前教学上存在读死书(死记硬背),集中思 维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课外活动在实现这些转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他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 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因此,课外活动小组 ,不应把它们看成学科的附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及效率的手段。它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这也说明了课外教育 实践对发展智能的重要性,而地理课外活动正是使学生成为“真知”的“亲知”场地和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 准。不能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而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根据学 生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 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 因而中学一般采取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 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前者一般为长时间定期,后者为短期不定期的活动。前者为地理课外 科技活动;后者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一般前者为10多人的小型活动;后者人数可达数百人。因此,无论什么 类型的课外活动,应尊重学生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 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 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 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办太多,更不 能包办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场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 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 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

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 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等。

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 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

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 ,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

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等等。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 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这是确保课外活动胜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我校开展10 多年地理课外活动形式达16种,结合本县实际,小型课外活动常年坚持,如气象小组,教具制作(10~20人) ,全校大型课外活动如野外考察(佘山、淀山湖),各种地理专题报告等吸引了无数学生。

4.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 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经过老师的点拔,或学生动脑后,只要稍为跳一跳就可做到。 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是组织好活 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三、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 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 因及失败的地方。当然有的活动内容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 都必须列出计划表,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等。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 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 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 ,如在调查我县乡镇企业污染源时,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佘山天文台和地震站时要做好笔记, 要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 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做一定的加工提炼。凡是活动 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就大大提高。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范文3

陕西省咸阳市2015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中考”)首次纳入地理学科,这就标志着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育思想、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学科素养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一个指标,现阶段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本文以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主阵地,从重要性、方法和步骤、结果的评价三个方面开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外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是每个学生所希望的,结合教学大纲目标要求、本地地理环境特点,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有利于学科素养的培养。

2.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基础的,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

3.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具有好动、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

二、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1.制订好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制订好此次活动的计划,计划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目标要求等常规内容,还应准备好急救药品,制定好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2.确定好活动参与学生,履行好告知义务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家长允许、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同意而确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每月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组织教师确定好参与学生,及时告知学生家长此次活动的时间、区域、安全性等。只有“家长支持、领导放心”,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得以延续,才会有生命力。

3.保证实践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学生实践活动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加以延伸,不仅对地理课堂所学知识能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作用,还可以将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并且能够比较深入、比较直接地体验现实社会的合理性,思考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性。所有这些,对学生主人翁态度和责任感的形成是极为有效的。

4.实践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

三、做好实践活动后的效果评价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范文4

1.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求了解初中物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着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到底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否联系实际问题并让所学知识得以应用呢?学了《光的色彩 颜色》一节后,笔者问学生:蔬菜大棚的塑料膜做成什么颜色,能让光透进大棚,有利于植物生长?就是我们这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也在为用红色塑料膜还是绿色塑料膜争论不休呢?由此笔者想到,如果学生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来应付考试,而忽略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1.2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即物理课堂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各种物理教学活动.科学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2.1.1国外研究现状

书本知识简单易懂、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教育思想在国外早已成为主流,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物理教学可以这样简单地加以形容:知识浅、应用强、学科渗透广.综合实践活动和小制作活动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国内研究现状

本课题为新课标下推广素质教育的前沿课题.曾经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无法理解,对此课题持怀疑态度.但是随着课改精神的逐步贯彻,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一线物理教师也对此课题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如江苏省茶高级中学的丛旭老师在《对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思考》一文中阐述了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普及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较好地激发青少年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加强各种知识的联系,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大有促进作用.江苏省句容市郭庄中学的罗卫平老师在《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探索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由于农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条件较差、信息闭塞,加上课业负担繁重,学习时间紧张等因素,以往几乎没有进行过一次物理课堂以外的实践探究活动.从教师到学生对怎样进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从方式到方法几乎没有经验可谈.

但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将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更好地融入物理学习中,课题组教师不断地进行了探索.

2.2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课外实践活动追求的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等.课外实践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所持的课程价值取向是强调自然、社会与他人对个体存在的意义,更加关注农村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与“体验世界”,在自然、社会、他者与自我的融合统一中探求知识的情境化意义.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是以学生为核心,实现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因此,本课题将对目前农村初中物理课外教学的内容和模式作出一些好的建议和尝试.

3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3.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对我校各班级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部分城区学校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明确实践研究方向.

(2)通过分步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探讨一些针对本课题的实际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并逐步增强学生把书本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理念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

(3)通过一些合适的课题的开展,积极创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通过研究,提升我校物理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教师科研团队建设,形成校内有生命力的科研共同体.

3.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

(1)教师、学生对于课外实践活动认识的调查研究.制定问卷调查表,对我市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2)为顺利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构建的理论研究.构建以“专家决策组”、“实践决策组”、“学校决策组”为核心要素的决策平台,初步确定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实践的基本原则、构建实践活动的模型框架、运行机制和评估机制.

(3)结合农村实际确定活动课题的实践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选择课外实践内容时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己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定期向学生公布,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确定实践活动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实践活动的课题,自行组建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4)优化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建议研究.成立课外实践活动兴趣小组,在全校造出声势.通过评比、展览,表扬一批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分子,调动起更多学生的积极性,以促进今后学校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建议.

4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4.1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以班级为单位,首先是对教师、学生对于课外实践活动认识的调查研究,对干扰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其次是制定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计划,那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让学生和教师(尤其是教师)认识到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该课题的研究是以物理学科为知识背景,研究和活动应同步展开,通过各种各样的综合活动调动学生,不断地收集实践活动的证据,调整活动的方法,活动中课题小组成员全体参与,随时注意学生的表现,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平等对待学生,始终把自己置身与学生之中,积极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关注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要经常开碰头会,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联系活动地点,安排活动时间,解决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阶段的写出各项研究活动的分析报告.设计活动时,教师可适当地安排一些多人合作型的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为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时要爱护不同类型的学生,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最后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

4.2课题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确立和准备阶段

(1)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2)学习了解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1)建立课题组网页,将课题组网页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上传到课题组网页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网页成为课题组成员活动之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

(2)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购买相关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研究本课题现状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协商研究具体计划,明确各自分工,自主制定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交流研究的心得.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

(1)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研究论文.

(2)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

4.3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采取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

(1)文献分析法:针对选题,以“物理课外实践活动”为核心词,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整理分析.

(2)比较研究法:比较我市“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上海、北京等地的发展差异,比较我校与靖江外国语学校、靖江实验学校等学校的发展差异,寻求缩小差异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大多数教师、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影响学习的片面的认识,一边研究一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研究法:以我校中初二、初三14个班级和周边学校为实验点,分别用半年时间,重点跟踪一个学校,从制定方案到具体实施到总结评估,充分验证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5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5.1主要观点

本课题的切入点为探索如何在物理课堂之外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感知到物理和生活的密不可分,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刻下物理为生活服务的烙印,并通过课题探索活动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5.2课题的创新点

(1)具有农村初中教学特色,我校大多数学生来源于农村.针对农村学生的物理教学现状进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征.

(2)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尽可能多得总结一些实际可用的教学方案和素材.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范文5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

实践教学的内涵决定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路径,廓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认识前提。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同于一般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学环节意义上的范畴,认为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很显然,这种认识在理论上外延过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束缚了实践教学的发展。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指的是一种实施教学的理念和原则,是把教学内容中内含“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理论问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形式来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引导学生将深刻的理论思维与鲜活的感性体验相结合,将理论内容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和行为动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稳定的心理品质的一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把握和判定是否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范畴,主要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是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它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既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是一种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理论知识应用和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体现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就广义的实践观来说,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向也是实践,其根本的价值目标就是通过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实践教学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就是在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中,揭示课程体系所反映和提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对社会现实产生理性认识,进一步印证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性。

2.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殊的课程性质,它既是理论课又是思想政治课,是理论性和政治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除了要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理论的深刻性外,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务,也就是要解决好大学生“理想信念”、“精神思想”的问题,实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深化认识的过程,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部输入—内部生成—外部践行”一体化内涵的过程。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环节。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虽然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教育。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

在当今时代,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人才素质的构成中,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最为核心的要素,高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对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传递给大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性的因素,更多的是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和发展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鉴别和创造的能力。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实践是这一教学活动的根本特性,大学生是实践的主体,社会是实践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性是实践的目的所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决定了实践内容与实践形式的选择性。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开展什么内容的社会实践、以什么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判断的标准就是它是否以广阔的实践生活为背景,是否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因此,一切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学形式都应当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去。依据实践教学开展的空间地点、采取的形式和手段等不同,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区分为“课堂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三个层次。

1.课堂实践

从本质上说,课堂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适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它以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为基础,时空选择上具有灵活性;实践教学内容又能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把内含“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教员又可以及时跟踪指导,引导大学生将深刻的理论思维与鲜活的感性体验相结合,实现理论内容向精神信仰与追求的转化。

2.校内课外实践

这是实践教学的第二个层次。校内课外实践应该是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联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开展的,否则就不能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范围。[3]它主要是借助于校园环境这一优化载体,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的形式,比如校园文化、组织管理、人格影响等,通过特定的人文活动的熏陶、渗透和升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培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校内课外实践相对于课堂实践,它的实践范围更广一些,可选择利用的实践资源也更丰富一些,大学生实践的手段也可以有更大的选择。这也是适应社会变化、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现实要求。

3.校外社会实践

这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形式,也是最为大家所认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参加实践学习的大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直接面对社会,充分调动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开展各种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活动,用以体验或感悟社会生活,印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按大学生自身的参与度,校外社会实践可以分为类似参观访问的认知感受型实践教学、协助其他部门组织的主题活动等参与体验型实践教学、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等性质的实际运用型实践教学,各类实践教学形式都无一例外地具有直接性、生动性、参与性,因而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类型结构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堂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三个各具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子系统构成。其中,课堂实践方便大学生参与,校内课外实践使大学生浸润成长,校外社会实践贴近社会生活,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系统运行的合力,共同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系统,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具有明确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教学活动,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圆满实现,必须从多环节入手来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有着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目标要求,作为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是核心。实践教学内容的考虑和设计,要求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两大类:一是紧紧围绕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来确定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环节来充分剖析理论内容、加深内容理解,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是实践教学内容的主体。二是对课程内容加以拓展和深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都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实践教学就必须在保持原有的基本内容基础上,拓展新的空间,增添新的内容,用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两类实践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其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

2.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课堂实践教学一直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忽视,原因是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提供给大学生一种直观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课堂理论教学之嫌。其实,根据对操作难易程度、大学生参与度大小、实效性强弱等多重因素的综合权衡,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是最为便捷和适宜的,只要我们能模拟或创造一种直观的、再现真实场景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同样能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最基本、最常用的也是必须坚持完善的一些形式,也包括一些探索与创新的形式,比如问题解析式、调查研究型等教学方式。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也是拓展大学生素质的实践平台。因此,我们要加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隐性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着这些精神财富的物化的文化财富。[4]我们要充分挖掘大学精神、大学的历史文化传承,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总是身处丰富文化内涵的氛围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二是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园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使大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

4.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以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依托,才能从机制上保证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因此,各高校应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地大社区的作用,争取党政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遵循“慎重选择、重在建设”的原则,积极开展互利共赢的活动,从而保证基地的稳定性和实践教学的持久性。

5.合理构建实践教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就必须注意总结考核,以完善这种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定有其特殊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用简单的数量指标予以认定,在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时,必须注意整体性和方向性。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参加时数、出勤状况等硬性指标来量化,另一方面又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通过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观察社会的视角、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倾向等方面,进行长时间的综合考察,以鉴定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范文6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0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概念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同样内在地体现着这一辩证关系。因此,笔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以理论教学为前提和基础,以强调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主体活动为形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更大的培养和锻炼,它是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

和延伸。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之现状调查

1实践教学取得的主要成就。(1)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创新。各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践教学的内容紧紧地服务于骨干课程的理论教学。(2)学生的感受度明显增加。调查结果表明:广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感受度、认同度明显增强。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非常必要,也势在必行。(3)活动的保障力逐步提高。通过调查发现:一些高校成立了有一把手领导的专门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设立了开展实践教学的专项资金、建立了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实践教学的开展……所有这些都表明,高校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2.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参与上缺乏广泛性。在高校进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资金保障、组织安排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往往只能选拔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代表来参加。很难让实践教学真正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实践教学的主角。(2)时间上缺乏连续性。调查发现,有些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随机性和偶然性,在时间安排和环节设计上,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和规范性。(3)效果上缺乏有效性。在调查中还发现,怎么样来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模式创新

1.教师与学生相结合。(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教学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的“行”的过程。首先,主导实践教学的选题。其次,主导实践教学的实施。最后,主导实践教学的总结。(2)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功能。学生的主体体现在活动的各个环节。首先是学生对活动的选择。其次是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最后是学生对活动的评价。(3)重视教师学生的协同效应。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充分重视两者主体问性的发挥,协同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2.内容与形式相结合。(1)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体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的法律基础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2)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依据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有所变化。结合思政课理论教学,按照实践时问的维度,可以分别采取全程的实践教学、集中的实践教学和假期的实践教学等形式。

(3)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只有真正做到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1)着力拓展课内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上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组织由学生白己完成的实践教学活动。

(2)重视利用课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包括专题讲座、撰写论文、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校外实践教学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义务劳动等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较强,学生的参与性较高,教学的有效性较高,所以,需要不断挖掘好、利用好课外实践资源。(3)统筹课内与课外两种资源。要善于把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系统规划,科学实施,最大化地利用课内和课外两种教学资源,同时也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环节在时问上和空问上的连续性,最大化地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监管与保障相结合。(1)加强实践教学的监管力度。对于拟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从其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等方面实施有效的监督,务求做到科学论证、详细规划;在具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落实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监管,使其能按照事先制定的程序执行,实现方案中预定的目标;在实践教学活动后期,要组织专家对活动进行考核。

(2)夯实实践教学的保障基础。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和社会为其提供一系列的保障。这些保障主要有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后勤保障及制度保障。有了这样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实施实践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一些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比如经费问题、后勤保障以及制度建设等。(3)追求监管与保障的紧密结合。把监管和保障紧密结合起来,既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通过实施监管和考核,也保证了实践教学活动有序、高效的开展。

4结语

实践不断发展,理论不断创新。兼顾教师和学生、课内和课外、内容和形式、监管和保障的“四结合”实践教学新模式,既能较好地反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规律,又能较大地满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现实需求,在未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实践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发展。

参考文献: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范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运行模式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刘德福(1965- ),男,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思政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庆 40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X—2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26-02

一、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反映、验证“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进而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行为修养,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教化功能和实效性。2005年2月,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明确指出:“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这两个文件都明确要求将实践教学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内容。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至今尚无权威界定。笔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从始、中、终三个方面来理解:所谓“始”,就是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实现从对“思政课”的理性认识到自觉行动的转化;所谓“中”,就是侧重于书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强调学生行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所谓“终”,就是以学生实践状况为依据,对学生实践全过程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价。

“思政课”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方面。前者是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影视资料、案例分析、演讲(表演)活动、辩论等形式,检验大学生将书本知识自觉运用于校内学习、生活、业余活动以及与人交往的行动能力。后者是在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即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深入农村、工厂、企业、街道和基地,在调查、游览、实训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才干,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把书本知识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性修养、自觉的行动意识,外化为良好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培养家长、单位、社会、政府等都满意的具有良好“德行”的高技能人才。其方式有参观访问、实践调研、志愿者行动、顶岗作业、企业锻炼等。校内外实践是“思政课”知识的内化功能和外化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实际运用,是提高“思政课”知识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客观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青联发[2005]3号和教社政[2005]5号两个文件颁布实施后,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实效。但必须看到,高职院校在“思政课”课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党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执行不力。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党和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有明确规定和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要求以及实践育人、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结合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五项原则,要求积极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全面深入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要求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重庆市有关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开展不理想,调查显示,有70%的学校主要限于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活动开展不深入甚至没有开展,认为校外实践是专业教学系的事,与“思政课”无关,因而重视不够、开展不力。

2.可供大学生实践的社会资源有限,与家庭、用人单位的衔接不力。由于师资力量等原因,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任务重,每个任课教师要面对几百学生。不管是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乡镇、专门的实训基地,还是学校和专(兼)职教师,都没有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来组织或接待大学生常年不断的实践。有关院校与家庭、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衔接不够,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

3.实践教学课时安排随意性大。按照“05方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规定,“思政课”每门课程实践教学应安排1个学分(16学时)。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上随意性大,有的院校多,有的院校少甚至没有。实践教学课时太少,必然影响教学实效性和感染力。

4.缺乏经费支撑。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无论是组织大学生外出考察,还是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必然需要经费支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在“教学管理”指标体系的“实践教学”部分明确规定:实践教学要落实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要覆盖大多数学生。由于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极少安排相关实践经费,缺乏制度保障。

5.主管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评价机制。由于主管部门人力、物力、精力等方面的原因,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评价机制,使一些院校我行我素,对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文件执行不到位,从而严重干扰甚至损害了“思政课”建设。

三、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建议

1.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是涵盖学校、家庭、用人(实训)单位在内的行动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校与家庭、用人(实训)单位对接的行动模式,以家庭实践为基础、学校实践为主体、用人(实训)单位实践为检验平台的行动模式。这个模式是学生与学校、家庭、用人(实训)单位之间紧密联系,学校与家庭、用人(实训)单位之间紧密联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由学校、家庭、用人(实训)单位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具体做法:一是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演讲(表演)、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写小论文;二是强化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学生要完成《学生家长两地书》(《给父母的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父母回信》),加强与家庭和企业的沟通与衔接;三是利用周三下午,组织学生集中观看政论片,写观后感;四是组织学生搞校园调查或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五是组织校园模拟法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治观念;六是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

2.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具有榜样力量的行为示范,外化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习惯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通过情感投资、培训培育、一线锻炼、参观考察,推动“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从实然(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教学水平和行动能力的实际现状)走向应然(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要,要求相关教师综合素质、人格魅力、教学水平和行动能力应该达到的状况)。从实然到应然,直接关系培养人才的行动能力和成才度,进而影响用人单位、社会对其的认可度和可持续发展度,因此必须搞好。

3.建设校内“思政课”实训基地。建设校内“思政课”实训基地是克服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短缺和困难的有效办法。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平台,使大学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强化“思政课”对学生的感化功能和育人功能,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一是建立“思政课”实训室。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明确实践主题,如演讲比赛、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二是建立“思政课”网络平台。提供一些优秀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先进人物事迹资料,将社会及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甚至敏感问题纳入网络教育中,建立问题窗口,及时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

4.创造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落实专项经费。必须从政策、组织、经费、人员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思政课”建设创造宽松的校内外环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及时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达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在阅读有关文件资料方面提供便利。各地及高等学校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要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5年6月,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了《重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渝教宣[2005]13号),指出:“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投入,高校要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常规经费的基础上,按照在校学生每年均不低于15元的标准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为此,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执行有关文件精神的监督检查力度。

5.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运行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和保障机制,应成立以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牵头,学校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加的实践教学研究小组,定期研究讨论,探讨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的方法以及“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划和方案,按照学生人数确定经费投入比例,并切实予以保证;根据“思政课”特点,选择合适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相对固定下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明确教师职责和工作量。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对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监督考核。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纳入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办学质量、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2]中青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Z].2005-02-01.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范文8

关键词: 课外实践活动 初中生物 教学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能发展学生智能,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操、品德,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使课内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育质量得到很大提升[1]。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部分章节插入了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以下我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浅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1.巩固和升华课内知识

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抓好课堂教学外,还要结合实际积极地开展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加大深度难度[2]。如在讲授桃花结构一节时,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和感受,近距离地观察花的结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花结构知识的理解,而且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如“根的向地性生长过程”、“给栽培植物松土”等教学内容,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只能单一地描述,导致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对知识的掌握跟不上。但是如果这些内容有课外实践活动的辅助,就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学生的观察也会更直观、更具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2.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但可以有效地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启迪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3]。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性格冲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带领学生到农村果园认识花芽、叶芽;嫁接期观摩酸枣嫁接大枣过程;调查河污染问题,等等。生物课程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生物教学离不开课外实践[4]。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课外的实践课,因为实践课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探究欲。运用这种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的获得很有必要。

3.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如在不同的季节,带领学生对学校的盆景及绿化带进行修剪和整理,在实践中不仅学生能学到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而且能在此过程中渗透美学教育。学生还可尝试学习管理校园花圃,在管理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如为什么靠近花坛边缘的草要长得旺盛一点?为什么向阳面的比背阴面的开得早?这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动脑筋先思考,并鼓励他们把心中的一些想法和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很关键,在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时刻进行自我反思和创新。如植株的嫁接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课外实践活动,虽然在嫁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小状况,比如说搭配的问题,但教师此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做,待看到结果后,不用老师多说,学生会主动思考如何才能提高嫁接的成活率。除此以外,还有“帮助植物授粉”、“探究蚂蚁的通讯”、“饲养家兔”等探究活动是适合开展的,因为这些活动的开展耗时较长,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无法完成,所以课外实践就成了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

5.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每个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通过实践,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今天的生活环境来之不易。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如带领学生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与化工厂,了解其基本操作流程,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和护林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就会在心里埋下一颗环保的种子,只要给予一定的“水分”和“养料”,必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使生物课堂丰富多彩,而且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实践天地。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巧妙地运用身边的材料,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能给生物课堂带来无限活力。总之,课外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好课外实践活动,是提升生物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玉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池州师专学报,2005(3).

[2]蔡永清.浅议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J].考试教研版.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范文9

外储内化 综合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学校特色,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实践课程的外储内化模式,是指在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的海量知识存储功能与齐全的操作功能把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与操作技能容纳其中,通过教师在综合实践课堂内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技能训练,把存储的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模式。外储内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其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既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也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其他综合实践学习。

一、利用计算机的庞大存储量,解决综合实践课程内容的繁杂性与多样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类别。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地方特色自主开发综合实践的校本教材,这使综合实践课程内容繁杂多样。教师在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时发现这么多的内容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完并掌握难度很大。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采用40~45分钟为一节课,通过板书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互动来落实课程内容,每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立足于增加学生的直接体验,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它也是一门学习化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互动中把学习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是“基于载体的活动”,更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如何把这么丰富的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获得亲身实践体验,又可以提高综合实践课堂效率,我们想到了计算机的庞大的存储量。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在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外储”环节,教师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与甄别,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排序整理,然后通过信息编码,把内容存入到学校的计算机内,共享到每一台学生电脑上。

例如,在指导学生探究绍兴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中,我们把绍兴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与归类,收集资料、分析归纳,建立了一个资料比较齐全、分类合理、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包,在综合实践课堂内,把这个信息量庞大的知识包共享给每位学生。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计算机打开资源包,浏览并学习资源包内的课程内容。

与传统教学相比,通过计算机外储模式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如学生在一节课内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增;信息呈现的形式也更多样,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到音像视频与听到原汁原味的声音;学生也可以自己掌握学习的节奏与控制学习的进度,安排好自己学习时间;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反复地回顾仔细地琢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中的实时通讯系统,实现课堂内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每位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发言,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可以说综合实践课程的外储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校本课程信息量内容繁杂多样的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互动性。 二、借计算机齐全的操作模拟功能,实现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门崭新课程,它与普通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除了知识内容外,更强调“操作性”与“实践性”,它对学生知识内容掌握与否的检测一般通过技能的增长来体现。在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拘泥于校园之内,可以走出去,可以请进来。但这些都只能通过组织短暂课外活动来补充。真正教学还是要立足于校园之内、课堂之上。所以,结合课外实践的优势,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操作系统模拟功能,把一些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的实践活动放到课堂中来,实现综合实践课程内容的内化。

例如,同样以绍兴县地域文化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为例,当地有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星记扇子”。这种民间工艺流传已久,王星记扇子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百年老字号扇子生产厂家(在绍兴柯桥也开着一家王星记扇厂)。它和浙江丝绸、龙井茶并称“杭产三绝”。主要产有黑纸扇、檀香扇、香木扇、白纸扇、绢扇、装饰扇和舞扇。王星记扇子,历史悠久,制作技艺精湛,扇面装饰优美,是中国著名的传统产品。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学做扇的慢慢减少了,长此以往这项当地特有民间绝技的必将失传。我们在课程开发的时候,首先通过外储模式图文呈现整个有关王星记扇子的历史、特色、现状与发展,然后再通过“内化”模式利用录像录音功能收集当地著名的制扇能手剪制教学视频,采用计算机模拟系统,把王星记扇的每个制作环节分步展示,让学生可以跟着一步一步学习,反复练习,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独立创作,基本掌握制作一把扇子的这种技术。老师与教练做不到的,计算机可以不厌其烦,随时响应学生的需要。做到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学生新奇好玩的心理开发了一些游戏软件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的内化,如利用益智类游戏软件实现综合实践课程知识的内化,而竞技类软件开发用来训练学生综合实践课程技能的内化,等等。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搜集、积累和保存资料对开展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综合实践的内化阶段要让学生多注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术;在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原理、总结方法、进行反思;避免脱离思考与探究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在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互动中,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提高技术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课程的外储内化模式虽然在课程开发的前期,教师的准备工作量很大,要把课程内容收集整理存储入计算机,还要运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操作软件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但是只要这个校本模式开发完成,运行的成本就很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只要结合教学中学生操作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修改,就可以反复使用,也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带回家,在家自行复习与实践,提高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沈方.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研,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