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集锦9篇

时间:2023-08-28 16:54:26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范文1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兴趣;基础

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主要包括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和英语阅读能力教学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精心研究英语阅读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科学阅读习惯

课前,教师要做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准备。比如,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和自然背景知识,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在教学中要注意导入,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就标题、插图等从不同角度提同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主动认知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二、注重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奠定阅读能力提高的基础

英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词汇和语法。词汇是英语学习和应用的基础,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保证。词汇教学应做到三点:

1.重视词汇记忆方法的指导

由于英语中有大量的前缀和后缀,在词汇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英语构词法灵活记忆词汇以达到词汇量的目的。

2.重视词汇教学的语境化

采用释义连线、词义猜测、语境联想、语篇填空、概念扩展等词汇语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群,句不离景,句不离篇。”

3.采用新模型

词汇教学中可以采用Hatch & Brown提出的“词汇学习五步骤”的模型,即接触新词汇、掌握词形获取词义、巩固记忆词形、运用词汇、探究词汇的教学高效策略。

三、研读高考阅读题型,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

阅读理解是高考必考题型,而且是考查的重点,所以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有了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解答阅读理解题的总体思路是:单句入手,语篇突破;着眼整体,归纳推断。

另外,在解题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一些解题技巧。一是正选法和排除法。二是定位法和跳读法。三是全盘考虑,忌主观臆断。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范文2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河中,文言文作为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进程中古人思想文化的结晶,其中不乏众多的传世名篇和经典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散文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文言文中的灿烂篇章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精华。高中语文中加入文言文的学习可以通过古文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文言文中表达的爱国、爱民、热爱自然、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宣扬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教养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加上教育倾向上对自然知识和理化知识的重视,从教学过程到社会应用过程,人们更关注教育的实际使用意义,教育也更加现实,人们逐渐忽视了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导致许多学校、教师、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文言文教学,及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许多学校开始着手对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进行教学改革,以求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文言文学习方式,然而实践证明,改革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仍停留在应付、应试层面,不能真正用心去钻研文言文,体会文言文的魅力,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学习文言文,学习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和高考。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课程时,为了应付考试,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古文的理解和词语解释上,因此,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不甚理想。文言文成了高中语文教学学习中的鸡肋,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因此,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教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改变,转变教学方式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的白话文的发展与文言文的语法和词义上都有很大区别,因此,学生往往感到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很大,学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记忆和背诵文言文却在考试时提笔忘字,学习效果不理想,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和厌烦心理,学习动机不科学、不合理。在此情景下,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客观现实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从提高学生的思想教养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认识教学文言文的意义,从方法上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教学大纲,结合教材,通过历史、人文典故等引导,采取各种措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文言文的使用典故中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历史底蕴。例如:教师在教学《鸿门宴》时,可以播放电影《霸王别姬》的片段或电影《鸿门宴》,通过影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印象,并通过鸿门宴中的历史典故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在学习教材中的文字叙述之前,教师让学生通过电影或其他历史叙述中自学鸿门宴这篇文言文,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分别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讲解这段著名的历史典故,并让学生比较古文《鸿门宴》与现代电影改编的区别。通过对史实的探讨,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对历史的把握,从而激发学生从学习文言文中体会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课堂参与和主观能动性。

二、拓展文言文阅读视野

中国古代的流传至今的古文数不胜数,是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章仅仅选取了部分较为经典和有性的作品。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的数篇文言文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仅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引导作用,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甚至写作能力,就必须对文言文有广泛的涉猎,通过广泛的阅读,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和语义都有了直观的了解,这样即使在考试中遇到较为生僻的文言文也能够通过对文言文的一般句式、语义的理解读懂文言文的意义。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节选了部分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读《史记》中的其他文章,通过阅读古文既能够了解史实又能够掌握常见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提高学生掌握文言文的中心思想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领略文言文中的古文化风采。

三、加强文言文基础词汇教学

由于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意义差别较大,许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不甚理解,文言文基础词汇的缺乏导致学生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字都认识,但通篇看下来却不知所云。文言文基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没有基础更谈不上理解文章的深沉含义。因此较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文言文基础词汇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熟记文言文基础词汇的能力。笔者本人在教学高中文言文时,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那就是主要通过教师将高中教材中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的词汇归纳总结出来,并解释其含义,同时辅助以具有代表性的例句,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忆、掌握这些常用的文言文基础词汇。学生掌握了这些文言文基础词汇后,在阅读其他从未见过的文言文时,往往能够将常用的词汇举一反三,结合其他句义,就能够大致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在考试过程中也能够理解其意义,回答出题目中的提问和问题。

四、通过加强文言文朗诵提高古文语感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律和朗读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不应忽视文言文朗诵、诵读对学习文言文的作用。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反复的品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文言语感。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课程时应当对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方法进行合理的指导,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文言文诵读方法。在诵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张弛有度、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尤其是在诵读文言文中语气词时,要注意语气助词的读法,选择恰当的语气诵读,这样才有利于感情的表达和对文言文语言感情表达的体会。文言文中经常存在排比句式,在诵读这些句式时应当体现出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的气势。在教学荀子的《劝学》时,在读到“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时,我就很注意其中的轻重缓急和排比句式的感情表达,用短促、连贯肯定的语气烘托作者的鲜明的观点。

总之,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进程中古人思想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我们要想充分利用这知识的宝库,珍惜并传承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的宝贵经验和心得就必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拓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视野,加强词汇教学和文言文朗诵等方面的优化,才能真正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传统文化促进高中文言文教学[J].课外阅读,2011(7).

[2]鲍小军.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J].文理导航,2011(11).

[3]李明.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J].文学教育,2012(2).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范文3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83-02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实施,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发显得重要,而能否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集体智慧和创新意识就成为关键,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变得重要。在各小组之间的开展学习竞争,可充分体现小组成员的群体智慧,从而激发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合作教学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需要努力构建每个学习小组的自信心,除了正确引导小组骨干成员发挥作用,还应该细致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析班级中每个学生历史课程学习的实情,进行分组

1.为了保证分组后每个小组的结构均衡,多数情况下不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2.细致分析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历史课程掌握的程度,使各学习小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3.为了提高每一小组学习效率,防止不必要的“内耗”,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也要合理搭配;4.根据班级人数科学合理地划分,一般每组成员为6人左右,学习小组的成员不能太少,否则不利于交流;也不能太多,造成不利于控制的局面。

(二)合作方式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由于学生对合作学习具体方法的陌生及合作意识的淡薄,因此这一阶段合作学习“以师生合作为主,生生合作为辅”。组织学生逐步尝试多种合作学习方式,以师生的共同活动来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共同分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作为主要目标,训练学生学会基本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习惯。

二、合作学习通过第一阶段的铺垫,围绕历史教学课标,结合历史课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让学生熟悉历史课堂合作学习的相关过程,从根本上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突出体现合作学习的原则,强调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小组探究成果展示,来理清教材的基本线索;共同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各类问题或相关课题。

(二)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结合地方历史教师从教材中挑选1~2课适合进行“团体探究”的课题,让学生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收集、分析、整理资料,提炼观点,撰写探究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交流。

(三)结合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自行组织合作小组,自主选题,协作探究,撰写报告,并于一定阶段后汇报交流。

三、灵活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切实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效果,打造真正的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一)每学期精选若干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课题,在教师讲明总体教学目标后,基本上由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各种教学要求。主要有:归纳重点并说明理由;提出难点,并说出自己的初步见解;对史料进行分析,总结出对历史规律性和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撰写探究报告并汇报交流。

(二)进一步引导合作小组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并强调选题的开放性、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尽可能加大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一般可以采用的教学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合作学习精心设计,科学布置合作学习任务:1.课前安排各小组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做好合作预习,熟悉合作学习的内容;2.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积极准备相关素材,挑选学生较感兴趣的、了解较多的、与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兴趣的、适合团体探究的课题,让合作小组着手准备,上课过程中由各小组轮流展示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初探究的课题,让合作小组着手准备,上课过程中由各小组轮流上台汇报成果。

第二,积极引导,使合作学习的课堂有序、有效。

第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要合理安排,环节清晰,可以将小组合作活动的操作流程设计为:提出问题――研讨问题――展示结果。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范文4

【关键词】历史教学 形象思维

相对传统教学而言,新课程改革正呼唤历史教师做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寻找规律和作出结论,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历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那么,怎样使形象化的历史资料素材在启发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发挥作用,把学生从直观性的学习带入探究性的、创造性的学习历史的领域,这是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本文结合笔者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与实践,就历史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历史形象思维的特点

历史的形象思维是认识历史的基础,是重构、形成历史表象的必要条件。历史的形象思维是以尽可能具体的、正确的、完整的历史材料为基本依据,通过适当的心理活动,在大脑中形成历史的本来面貌,使那些从未接触过的、已经消失了历史事实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出来。这种思维是针对特定的时空界限,对特定的历史(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进行重构和复原。形象思维不同于感性认识,它并不只是直观地反映客观对象,而是能动地去表现客观对象,它包含了人们对于思维对象的基本观点和感彩,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

二、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1.运用直观教具,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必修二中,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展示这样一张漫画:一个外国人两手举着写有“经济全球化”的旗子,肩上拉着一块大磁铁,磁铁上吸着好多美元。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形象地理解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最有利,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接着,我们还可以展示二张图片——夜色下的地球,欧美地区亮光密集而且范围大,亚非地区亮度范围小,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从中得出世界的贫富差距拉大、欧美经济发达、亚非相对落后的结论。通过这些素材就可以形象地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注重史料的积累,充实教学内容。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积累丰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提出撰写历史必须“征求异说,采摭群言”。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应该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例如,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过程中,理解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课标要求的重点。所以在讲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展示三幅图片:查理一世、议会邀请来的威廉、议会要求国王承认《权利法案》。再展示两幅文字材料: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观察这些材料,学生就可以不难发现: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利由高高在上转为逐渐受到议会制约,形成国王与议会共同统治的局面。后来国王逐渐丧失了实际权利,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贵族的政治权力也逐渐被削弱,而民主趋势却在不断发展。

3.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前提。 一是准确严谨,具有科学性。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它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二是注意文采,富有情感性。教学语言的文采,除了文字修辞外,还应该形象生动,声情并茂。例如,在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中,课标要求解读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为此,教师就可以适当提供古代希腊关于宙斯与赫拉的神话故事:“宙斯是众神之王,也是人类之王。宙斯经常离开奥林匹斯山,下凡拜会仙女们,他的妻子赫拉以为自己被宙斯抛弃而大发雷霆。当丈夫回到家里的时候,就当着众神的面训斥她,并使她离家出走。她来到和宙斯第一次约会的地方,独自伤心垂泪,发誓再也不回家。宙斯想出了一个计谋……最后俩人和好了。”通过该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代希腊的神的人格化特点,由此会比较好地理解“人文主义”的概念,以及初步把握解读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方法。三是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学风在教学中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都是十多岁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知识面不宽,语言词汇的积累也很有限。因此,教学语言更应该注意口语化、通俗化,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晦涩的语言。

总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有了过硬的语言功夫,才能动情引趣,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

参考文献:

[1]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2.

[2]钟启民主.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1999.

[3]赵亚夫.历史教育的有效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7.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范文5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一)

敬爱的党组织:

我们的党过去走过艰难险阻,经历血雨风霜,现在又肩负着历史重任,这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三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更好完成这一伟大历史重任,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重视借鉴历史经验和学习研究党的优良传统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总结回顾我党95年的曲折历程和辉煌成就,可以给我们很多经验和启示:

一:95年的历史,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95年。我们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95年的建党史证明,中国***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充满蓬勃朝气的政治力量。从党的探索性地提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到党的xx届四中全会全面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通过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到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对的客观总结,从到三讲和先进性教育,无一不证明中国***是一个胸怀坦荡、实事求是的政党,是一个能正视自己、修复自己、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政党。

二:95年的历史,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95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95年来,我们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渡过一个个难关,赢得一个个胜利。中国***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人民是我们永远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95年的历史,是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95年。同志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建党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中国革命建设的经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第二次飞跃。xx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也是对国际共产主义和我党正反经验的总结。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我党永葆先进性确立了目标。从七大把思想确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到xx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再到 xx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一步一步地显现了我党理论上的成熟、思想上的成熟和政治上的成熟。

最后祝愿我们的党永远繁荣昌盛。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二)

敬爱的党组织: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伴着新世纪的旋律,踏着新世纪的足音,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的喜庆日子正向我们迎面走来。还记得,虔诚的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一天;还记得,被党组织确定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那一天,这些日子注定让我终身难忘。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首先要从思想上入党。通过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我更进一步纯化了入党动机。我想把参加党的事业作为自己人生理想的最高追求,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其次要从行动上入党。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加强责任心的培养,爱岗敬业,时时刻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作为一名电大教师,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所以在专业上从来不敢放松,始终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另外,电大的事业不***仅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也是很重要的。我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完成学校和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虚心接受同事们对自己的批评和建议,努力改正,不断地提高自己。

以上是我本阶段的思想汇报,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指正,加强对我的考察和培养。

此致

敬礼!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范文6

一、学生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不能将试题信息正确对接所学知识

例1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哥伦布传》(美·莫里森著)中叙述道:在欧洲大陆上岸的时候,哥伦布带着的是由骡子驮着的……“印度”纪念品,还有几名健壮的印第安俘虏作“标本”。材料中的“印度”纪念品有( )

A. 象牙、宝石 B. 茶叶、陶瓷

C. 别针、镜子 D. 玉米、马铃薯

答题时有一部分学生错选为“A”。如果直接问: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在哪里?(美洲)从美洲传到欧洲的物种有哪些?(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这样拆开来问答,学生还是清楚的,可一旦放到试题情境中,一部分学生就糊涂了。他们不能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迅速将“哥伦布”“印第安”“印度”等信息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联系。这类现象在高三历史学习中还是挺常见的。经常有学生在考后分析原因时说,某个知识点考试时忘记了,一时想不起来。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多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孤立、零碎的知识点。事实上,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力的高低以及更多的高考区分度,体现在学生是否掌握历史学科特有的逻辑分析能力,并按时间顺序、按历史学科几大要素来掌握历史知识、解释逻辑关系。

(二)对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理解有偏差

例2 (2013年浙江省高考文综调研卷第15题)“上(唐太宗)谓侍臣曰:‘薛延陀倔强漠北,今御之止有二策:苟非发兵殄灭之,则与之婚姻以抚之耳。二者何从?’房玄龄对曰:‘中国新定,兵凶战危,臣以为和亲便。’上曰:‘然,朕为民父母,苟可利之,何爱一女?’”此段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

A. “存百姓”的思想

B. 虚怀纳谏的胸襟

C. “战而后和”的策略

D. 文德治国的思想

做该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B”,从中主要暴露出两方面问题。一是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该题B选项就涉及对“纳谏”含义的理解。纳谏是指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由此审读材料,显然,唐太宗只是在君臣讨论问题时认同房玄龄的主张,并非纳谏。二是学生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材料,尤其是没能抓住材料中“朕为民父母,苟可利之,何爱一女”这一核心落脚点。

(三)纠结于历史的细枝末节,没有把历史事件放置于更宏大的阶段中去考察

例3 (2013年浙江省高考文综调研卷第20题)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说:“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了的!”赞同地说:“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缓和局势、和平共处,本是我们的口号,现在艾登(英国外交大臣)、尼赫鲁都说了,形势大变了,我们应与一切愿与我建立关系的国家建立工作。”可以从中获取的信息有( )

①新中国决定以真正的不结盟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

②新中国开始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③新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这道题学生做错,问题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知识之间混淆,如新中国什么时候起以真正的不结盟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二是对核心知识一知半解,如“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内涵是什么?三是知识结构不完整、不清晰,对历史的阶段特征不明确。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学生如果对历史阶段没区分、对重大历史事件不敏感,可以想象他对历史的把握也是不确切的。

(四)没有读懂材料和问题

例4 (2012年浙江卷第39题)(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材料略),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这道试题考查的是学生高层次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史料的阅读、分析、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也包括对所设问题的理解力。首先,学生需要学会批判性地阅读材料,需要对每一条材料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关注每条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及揭示的观点与立场。其次,学生需要具备从整体上分析、把握全部材料(包括问题)的能力,并考虑为什么提供了这一则材料,其目的是什么。学生唯有整体上阅读材料,理解和分析所有材料(包括问题)之间的联系,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材料,以恰当的方式表达。

(五)随意放大或缩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范围

例5 (2012年浙江卷第17题)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对于选择D项的学生而言,错在放大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范围。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是强调要用材料、史实说话,否则,思维就没有了根基和起点。学生在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容易放大或缩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范围,该类题型解答的关键之一是用材料说话,尊重材料,不可随意发挥。2013年浙江省高考文综调研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类似的要求,如“可以从中获取的信息有”“由此可见”“此段材料反映了”“这种现象可以说明”“这句话表明了”等。

综上,学生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相对孤立、支离和隔膜,因此也是脆弱的,易忘的;学过的知识用不上,在知识间或知识与情境材料间建立不起有效联系;学生提炼新材料的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较弱。

二、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对历史的理解

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容易想当然。一是对学生学习历史情况的想当然。如进入高三第二学期,有的教师会觉得一些知识已经在第一轮复习中讲得很仔细、很透彻了,学生应该已经落实和掌握;又如教师对于一些历史问题,会觉得其非常简单,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可事实也许并非如此。二是对历史本身的想当然。可能是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或是知识更新不够,又或是存在思维定势,有的教师觉着历史就应该是这样,可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如提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对外开放,我们一般会得出以下结论:近代中国是被迫开放,1978年以后的中国是主动开放。事实上,近代中国对外开放有“约开商埠”和“自开商埠”两种。前者是自《中英南京条约》开始,清政府根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规定,相继开放的通商口岸。“约开商埠”是西方资本主义损害中国,并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的桥头堡。1898年,清政府电谕各封疆大吏:“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觑,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宣布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为自开商埠,对外开放,不久又宣布秦皇岛为自开口岸。此举意在振兴商务,扩充利源,并欲挽回利权,抵御侵略。

可见,高三历史教师要做足功课,加强专业阅读,在此基础上对史学研究新动态有高度的敏感和领悟,从而对史实、历史概念有一个相对深入正确的理解,从更深层次地把握历史发展中的事实逻辑和历史逻辑,开阔自身的学科视野,进而运用于教学。

三、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理解的基本策略

(一)了解学生历史理解的难点,尽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历史的理解需要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积累和升华。如为什么说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的采用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学生对这一问题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此之前人们是怎么耕地的?耕者用手把着耒耜的柄,用脚踏着刃部,把锋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拨,才能把一块土掘起。耕者需要掘一块,退一步。这种后退间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效果差。春秋战国之交,铁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耕地变为连续向前,用力少效果好。正是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使大批荒地的开垦成为可能,也使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成为可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汉书·食货志》云:“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操作方法是一人牵牛,一人掌犁辕以调节耕地深浅,一人扶犁。这种犁犁铧较大,增加了犁壁,深耕和翻土、培垄一次进行。从画像石图及陪葬的牛犁、冥器看,从西汉晚期起,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已逐渐为一人扶犁并驶二牛的方法所取代。东汉时,出现了操纵更灵便的短辕一牛挽犁。这种短辕一牛挽犁的出现,是跟犁铧的改良相联结的。东汉时,已经大量使用全铁制犁铧,它与从前的V形犁相比,刃端角度已日趋缩短,起土省力,还能够深耕。西汉赵过还作耧车。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

这样进行复习教学,能使学生对“耕作技术的进步”这一核心知识有相对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史实,在理解的层次上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思维品质,养成历史的思维习惯。

(二)围绕核心知识、重要概念展开复习教学

在把握“教学指导意见”和考纲要求的基础上,围绕核心知识、重要概念展开复习教学。历史概念不能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只有将历史概念放在生动活泼的、有思考性的史实中,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路径,对核心概念展开有意义深层次的探究,历史概念才能成为理解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础,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1. 明晰历史的来龙去脉

围绕历史概念,以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为载体,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相互关系,在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史实的过程中,领会历史概念的本质,掌握历史思维方法。学生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恰当解释的背后,往往涉及如下一些问题:为什么会这样?用什么来说明此类事件或行动?它与什么相联系?它是怎样起作用的?教师要选择、运用相对可靠的史料,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按历史学科特有的逻辑,以时间为线索,考察历史的宏大线条,追考历史的细节。如《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围绕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核心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考察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贸易状况以及二战的历史,师生一起归拢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原因与条件。(1)历史原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与货币混乱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共识,即稳定的货币关系有助于世界贸易的扩展和持久的和平安全。(2)二战中形成的合作精神。在这场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国家间结成的政治军事同盟有助于彼此的妥协,各国也意识到明确的计划有助于结束战争。(3)有识之士的推动与努力。(4)美国实力的空前强大。可见,要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需要追溯它的历史渊源。只有明晰核心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为学生理解核心知识做好足够的铺垫,学生也才能逐渐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合理性。

2. 在比较中理解

教师可基于史实,立足教材,建立“小切口”的比较话题。如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须帮助学生厘清几个制度上的概念。政体有两种划分: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分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分议会制、总统制等。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区别于君主政体,而且是作为君主政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的。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如州)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共和制下,各州有各自独立的宪法、法院,但统一由联邦政府管理。总统共和制是指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而对总统负责的国家政体形式。又如“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阅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部分法律条文,既可与美国1787年宪法比较,又要区别于政治课上所学的法国政体,今天的法国政体是在1958年通过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基础上修改制定的。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典型材料,依据历史事件的联系性、区别性来求同或存异,力求客观、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比较认识。如《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围绕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这三大国际区域集团,如何看待它们各自的典型性?教师可提供《欧洲联盟条约》、《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茂物宣言》、1995年《大阪行动议程》以及一些学者的研究文章,师生一起探寻三大区域集团在经济合作原则、运作方式上的各自特点,进而认识区域集团内部的关系和作用以及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3. 长时段、宽范围、多角度看历史事件

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考察,一方面需要长时段纵向观照,强调前后之间的相互联系、具体事情的前因后果,还需用全球史眼光考察,关注大范围的区域间事件间的彼此横向联系,要将历史事件或概念纳入某一历史时期整体思考,使视角更开阔,也更易获得相对全面完整的理解。如《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史视角下的两个世界,看到二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局势的一个重要变化——冷战。苏联最后拒绝参加“基金”和世界银行,这使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调节范围主要限于资本主义国家;就在美英等国签署关贸总协定协商降低关税的时候,美国对苏联展开了经济封锁,因此,关贸总协定下建立的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多视角、思辨性地认识历史、评价历史,对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思维走向成熟大有裨益。学生常常会思考如下一些问题:站在谁的立场?需要阐明哪些观点?证据是否充分合理?观点的利弊是什么?可信度和局限性如何?这样的深度思考,有助于学生反思自身思维中的盲点或疏忽。

(三)引领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教材是高考与教学的交汇点。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要充分用好教材,强化学生看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整理,学会追问。

1. 从教材编者的视角去理解文本

厘清教材叙述的逻辑关系,领会编者用意。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纸的发明”一目中,教材上写道:人们现在一般认为“蔡侯纸”并不是最早的纸;这些残纸文书的发现表明,可能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往欧洲。“一般”“可能”两词说明学界对此还有不同的声音,体现了编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样,在造纸术的西传中,教材上的造句也极其谨慎。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是最早传播到其他国家的。公元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军与大食将军沙利的军队会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激战中,由于唐军中的西域军队发生叛乱,唐军战败。之后,唐军中的部分造纸工匠被阿拉伯军队俘虏。沙利将这些工匠带到中亚重镇撒马尔罕,让他们传授造纸技术,并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第一个生产麻纸的造纸厂。从此,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人的造纸中心。随后,源自中国的造纸术随着阿拉伯大军迅速传到叙利亚、埃及、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可见,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应学会运用研究成果来解读教材,理解文本。同样,还要重视课文中的插图以及课后的“材料阅读与思考”,有选择地阅读“资料卡片”“知识链接”,有重点地思考“学习思考”,领会教材这样编写设计的意图。

2. 在结论处追问

教学不是让学生去背诵教材上的结论。如果教师靠宣讲、学生靠记忆来完成对历史意义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其教育价值也不大。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反思不同的理解,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问几个“为什么”“还有什么”,学会思考、理解、追问。如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为什么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大部门发展最快?与一战这一国际背景相联系,进行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这样既避免了对这一知识的硬记,又进一步理解了一战对中国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为什么说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经常引导学生学思结合,能够使学生从历史事实中求得对新意义或新价值的认识,获得习史明智的体验。

3. 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盲从于教材

历史学科培养创新能力重在思辨,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理性的独立思考,使学生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感受对历史质疑的力量。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中,教材就毕升创造的活字印刷技术,列出其优点:“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对此,我们可作进一步的思考:事实上,直到明清时期,还是以雕版印刷为主。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从技术角度看,中国活字印刷术还有什么不足?结合谷登堡发明的印刷机,还是从技术角度看,为什么活字印刷在欧洲却能获得推广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范文7

一年来,在局党组正确领导下,规划中心紧紧围绕2018年工作要点和工作台帐,脚踏实地,砥砺奋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具体汇报如下:

一、强化支部建设,扎实做好党务工作

(一)制定年度学习计划,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将“两学一做”活动制度化、常态化落到实处。把报告、《谈治国理政》《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内容》《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作为学习内容纳入学习计划,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1、继续做好读写报告百日活动。全体党员认真抄写《报告》全文,并将学习笔记交到中心支部检查验收。2、党员自学。要求党员每周自学不少于2小时,笔记摘抄不少于2页,每年阅读经典作品不少于2本并撰写心得体会。3、集中学习。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为抓手,集中学习20余次。(二)开展党的理论创新宣讲活动。认真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支部书记宣讲一次,邀请规划局李佩军副局长宣讲一次,开展“弘扬焦裕禄精神、争做出彩济源人”主题道德讲堂一次,参加“万名党员进党校”集中培训一次。(三)坚持以考促学。全年开展以考促学考试6次,参加局党组统考2次,全面检验学习成效,提高了学习效果。(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支部“固定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确保召开次数不少于规定次数;结合党员思想、工作实际,积极开展谈心活动。支部班子带头,在支委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从工作学习、廉洁自律、为民服务以及遵守党的纪律方面坦诚交流,互相提问、找问题。通过谈心活动,增进了团结,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工作。组织召开2017年度组织生活会、巡视整改专题组织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摆问题,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措施,重点抓落实,确保实效。

     二、加强党的领导,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

(一)强化廉政工作,筑牢思想防线。按照局党组要求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坚持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支部委员积极配合,齐抓共管,有力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通过学习上级党风廉政及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员廉洁自律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文件及制作党务政务公开宣传栏等方式,结合中心工作实际,层层落实目标责任,明确责任科室和具体人员,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强研究、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检查、落实、考核。确保反腐倡廉重点工作的全面落实,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

(二)加强学习教育,严肃党的纪律。坚持把维护党章,严肃党的纪律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要务,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的责任。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积极参加局党组组织的学习活动。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增强干群凝聚力,牢固树立党章意识,宗旨意识,严明政治纪律;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开展活动;积极准备道德讲堂;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强化学习,严明纪律。经过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党性觉悟明显提高,自律意识明显提高,廉政效果明显提高。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范文8

胡适道: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也容易对一些问题产生质疑。如果我们沿袭传统的理论说教,对学生的疑问动辄呵斥,不给学生设置开放的思考和提问平台,也就无法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这就与高效课堂南辕北辙了。

例如,在教学南北朝相关历史时,我就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让他们结合影视材料和网络信息对北魏孝文帝迁都进行深入的讨论,最后在大家汇总的几个观点上,我们加以启发,让大家认识到该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历史的影响。大家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该时期鲜卑族、汉族以及其他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家重点讨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措施,从政治制度、文化生活到思想意识还有血缘的融合等各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认识到民族融合在历史中的积极意义,迁移知识生成技能。

和谐、民主是生本课堂的根本基调,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于分析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共同商讨。我们只有打造开放的历史课,民主的课堂平台,才能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情感,进而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为探索创新奠定基础。

二、巧设问题启发,关联知识脉络

问题是牵引我们攀登知识果树的绳索,也是我们关联知识脉络的网格。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知识环节和知识转折点,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巧设问题进行引导和启发,创设的问题可以新颖多样,要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备课阶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推演,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知识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紧抓教学重难点,才能设置紧扣教学目标的话题讨论。

譬如,通常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无非是让学生背诵《马关条约》及甲午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然后以线性思维来分析其对中日两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拘束在中国的立场和角度肯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思考问题“:假如你是当年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你会以哪国利益为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中日两国怎样的建议?为什么?”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考虑问题的方法和重点就不同。历史学习就是训练我们周全的问题分析和探索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以传统的线性思维来指导学生认知,我们还要能跳开角度,引导学生以全新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和发问,这样一定能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和全新的观点。这样的角色型角度思考,促使学生去深入了解当时的世界历史背景,吸引学生全面展开独到性的讨论和研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启迪创新思维,实践学以致用

创新运用是课堂教学的最高要求。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大家以开放的、建设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基础学习上开阔视野、发散思维、探索思考,在解放思想的同时,从新颖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问题,然后博采众长,实现创新和提高。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范文9

    现代性的价值根基就在于它的普遍主义,就精神性品格而言,在于它的反思性;就外在化的历史存在方式而言,在于它的断裂性。如果说现代性得以代表人类最广泛而又无限进步的理念,这得益于启蒙主义创建普遍主义这种价值基础和认知形式。

    现代性的观念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它自身也存在着种种弊端,对现代性的反思也越来越多。福柯为怀疑现代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他看来,现代性主要是一种态度,一种与传统的断裂。而哈贝马斯则为现代性辩护,他并不否认文化的现代性面临困境,但是现代性的原初动机并不需为此负责,这只是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同时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问题。哈氏并不认为现代性完美无缺,但他坚持现代性在其早期是值得肯定的。他提出应该通过合理化的艺术或审美,激发现代性的潜力,使之在当代生活实践中依然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性及启蒙理念给予最尖锐彻底攻击的理论家当推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他在1979年出版的《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认为“现代性”就是一种宏大叙事,一种以元叙事为基础的知识总汇。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激进的思想形式,一方面它表达现代性急迫的历史愿望,为历史变革呐喊开道,强化了历史断裂的鸿沟。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保守性的情感力量,它不断地对现代性的历史变革进行质疑和反思,始终眷恋历史的连续性,在反抗历史断裂的同时,也遮蔽和抚平历史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