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8-30 16:37:29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范文1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册的运用策略

第一,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如下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读图训练:图文对照,将地图与文字结合起来;由历史地图中的信息分析历史地域的特点,让学生树立历史时空观;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片,体会历史的生动与鲜活等。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读图常识。要注意图的名称和内容,注意图例与标注(即历史地图语言,包含了各种符号及文字说明、数字、名称、地名的沿革等),分析图中细节,构建图与史实的联系。

第三,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在解读历史图册时,观察是首要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册内容,由表面信息切入,注意细节,并联系所学知识,发掘历史图册中隐含的信息。其次是叙述,即准确地表述历史图册蕴含的信息,并做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是解读,即让学生结合问题去思考、分析、概括,更深入地解读历史图片,构建知识联系,从而完整地认识历史,培养对历史图册的解读能力,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册的运用实践

1 利用历史图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知识讲授通常是静态的,易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表明,视觉效果要远远高于听觉效果。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历史图册,来增强教学的动态性与直观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实际上,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不少历史图片与地图资料,为历史地图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历史地图,让历史教学更具趣味性,更具动态性。如教学红军长征、分析战争形势等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利用箭头在已处理好的空白图上通过动态手法将地图上的那些线条按照历史进程加以延伸。另外,教师还可将所经过的地点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动画弹跳或闪烁等手法来呈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打出字幕,让学生了解与地点相关的重要史实。如教学“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时,教师可在已处理好的历史地图上画出相关航路,以展现路线延伸过程与延伸方向;将重点地名标记出,以引起学生重视,然后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加以讲解与描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2 利用历史图册,引导学生构建记忆框架。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手段与方法来引导学生更快捷、更有效地记忆历史知识,而利用历史图册则是巩固记忆的有效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形象记忆,引导他们学会利用历史地图联系已学知识,构建记忆框架,也就是在头脑中形成记忆图画,从而加深记忆。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知识点和2007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际,按照教研室下发的一轮复习指导意见进行有效的复习。

二、复习思路

1.扎扎实实做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真正做到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落实基础知识方面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1)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确定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章节按顺序梳理掌握。

(2)实施教学案教学。教师利用已有的材料,对本章节的知识加以整合,形成适合学生用的学案。

(3)实施单元内的小专题复习方法,提高应对高考的针对性。对每一个单元的内容,根据其特点,归纳概括出若干个小专题,在梳理专题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到一专题一训练,强化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实施模块式专题复习。在单元内小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实行仿高考命题形式的模块式大专题主干知识的系统归类复习方法。根据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学情、时事等方面的情况,确定若干个主干知识专题,归纳系统相关知识,并辅以专题练习,以便于以后高考考场上更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5)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

(6)知道科学的学习和记忆方法,引导学生加强理解记忆、多进行尝试记忆,最大限度的提高复习效率。

(7)注意历史知识的系统整合:如同一时期中外、同一事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整合。

2.建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系统、归纳和综合

高考既然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那就需要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纵向联系就是在复习中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对比记忆;横向联系就是对于某一具体知识与发生于同一时代的同类事件相互比较。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对知识的理解要清楚明晰,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评价、意义、特点入手,进行定量性的分析,融会这些基本要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体系、模块专题知识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3.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是完整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化对一些基本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特别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在知识的梳理过程中,加大对历史概念的复习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道这个概念的低水平上,要对概念的成因、内涵、外延、影响、作用、评价等全面深刻地把握;其次,在牢固系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不可能在简单的历史背诵中获得,只能是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把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思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

4.适度关注未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教材中的楷体字部分、注释、插图等

高考试题“超纲”现象几乎年年发生。为了从容应对这一现象,在高三复习中不能仅仅机械地、生硬地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复习,要把《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社会热点问题科学地结合起来。除了认真落实掌握好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外,还要注意未列入范围的有关内容。

5.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要求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和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评价。在梳理确定热点焦点问题时,既要注意与历史知识直接相关的,更要重视能与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联系起来的问题,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加强集体备课,凝聚集体智慧,发挥集体合力,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历史成绩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范文3

(一)历史照片的运用

历史照片为对历史事件发生某个瞬间的捕捉,其能够真实地对历史进行反映。照片较为直观地记录某个画面,因此学生较容易看懂。但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照片时,教师还需要对照片进行相应的讲解和说明,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相片的内容,进而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例如在八国联军侵华相关历史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有一张叫《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的照片。照片中蕴含的意义学生较容易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对照片所在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结果等进行简要讲解,引导学生通过一张照片联想到整个事件,将照片作为一个起点,发散思维,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运用图像史料才能促进史料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二)历史漫画的运用

漫画指的是画家从生活实际中获取素材,然后借助比喻、夸张、象征等各种手法,通过简单而夸张的线条来对某些人和某些事进行批评、讽刺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幽默性或者讽刺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历史漫画,指导学生对漫画进行解读,挖掘图像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对漫画作品中蕴含深刻寓意进行深入剖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理解会不断得到加深,促进漫画启思益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历史漫画可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得到更好地培养,进而提升其想象力和综合思考能力。例如在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进行讲解时,可向学生展示名为《英国侵略者对清政府的欺压》的漫画。在这幅漫画中,人物夸张的发型、服饰、武器等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一个代表着腐败落后,一个代表着先进强大。通过对漫画的鉴赏,再加上老师的相应讲解,学生可深刻认识到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制度,进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历史地图的运用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图像史料。历史地图指的是通过地图语言来对历史现象、事件所具有的空间状态进行表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地图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其可通过地图语言简洁、直观地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位置、区域、态势等进行反映,其是学习历史知识、研究历史知识必须运用到的一种重要工具。历史地图的最大特点表现为简洁性和直观性,通过对其进行解读便可直接获取内容丰富的历史信息。在历史地图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和信息。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地图时,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对历史地图中所蕴含的隐性信息进行充分挖掘。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对地图的地图语言进行仔细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并理解地图中的各种特殊符号,理解地图语言表达的含义,进而理解该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主题。例如通过对图《三大战役示意图》进行观察可了解到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发生的时间顺序、发生的地点及涉及的主要城市等等知识。通过对《秦朝疆域图》进行解读可了解到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等相关历史知识。(四)历史绘画的运用绘画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图像史料,与历史照片、历史地图、历史漫画相比,该种历史图像史料具有更加浓郁的艺术气息,在对历史绘画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可得到更加强烈的感官享受。通过对历史绘画进行观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并能够感受到某个历史时期的民俗风情和社会风气,进而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例如通过对《宋文官出行图》进行观摩。学生可了解到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

二、影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到的影像史料主要为历史纪录片。与图片相比,影像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对影像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会受到更大的震撼。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在对较难理解和记忆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通过影像史料播放,可降低知识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知识记忆得到加深。例如在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知识点较为繁琐,记忆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播放《武昌首义》,让学生可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重用历史意义,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结束语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 教学诊断 高效课堂

新课标的实施,使高中历史新课程从体例到内容都发生了全新变化,课堂教学也随之变革。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教学实效的因素,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确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由之路。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尝试寻找制约影响历史课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缺乏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知识储备和通史常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和贮存,为了达到某种学习目的,人脑将贮存的信息或知识相互作用,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即获得新的知识。而知识重新建构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已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原理告诉我们,新知识的获取都是以原有知识为固定点,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似性或联系同化新的知识,成为新的同化固定点,原有知识掌握较多者,接受新知识就比较容易,学习效率相应较高。这足以说明原有知识经验即学业基础对学业发展的重要性。

现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与以往相比,最大的变化表现在体例上由中外通史体例变为模块专题体例,历史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受到削弱。在内容上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而且吸收了大量史学研究成果和史学新理论。因此,学习历史新课程的主要知识载体障碍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所必需的知识能量储备不足,如阅读处理历史材料的文字障碍、学习所需要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科普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以及体现教材理念的“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新的史学理论。二是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应具备的中外通史知识的缺失。以模块专题为特点的高中历史教材体例重点突出中外历史上社会各领域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思想文化成果等,但这些重大史实只有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去把握,才能深刻理解其发生的必然性、造成的结果及其原因、产生的重大影响和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缺乏必备的理论素养

高中历史学习目标的重点在于理解重大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地位、作用、影响的正确评价。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理论和观点。如: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联系与发展的原理等理论知识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分析导致重大历史现象结果的原因,用两点论方法、实践标准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客观评价重大历史现象的地位、影响等。但有关这些理论知识的政治学科“哲学生活”却安排在高二下期政治必修4中,很显然作为理论工具的政治课学习与应用其理论的历史课严重脱节。学生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完成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难以做到高屋建瓴、入木三分,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学习效果。

三、传统授课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不良影响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以往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各版本以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各自的教材特色,但都有一个共性特征,那就是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即除文字描述外,还包括地图、表格、图片、示意图、页眉启示等,要求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多侧面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以及积极探索、主动求知、敢于质疑、开拓进取的精神。但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养成了懒惰、保守的学习习惯,处处唯老师是从,而不去积极探讨。这种封闭的、被动的、应付式的学习方式,缺乏强劲的内在学习动力,与新课标所要求的能动的、开放的、创新的学习方式是完全对立的,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缺少正确的学习方略

学习方略是指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和谋略,它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智慧的体现。它包括系统的学习规划、摄取新知识的方式方法、解疑释难的策略、巩固提高能力的手段等等。是否拥有正确的学习方略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但多数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高中学科作业相对较多,使学生疲于应付,缺乏对知识的理性思考,不能采用有效的学习方略,导致掌握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认知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业的质量,大大制约了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诊断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对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我们要以自己的教育智慧唤醒学生、激励学生,给学生点燃希望,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金洪源《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0)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范文5

一、史实的掌握:要全面、准确掌握基本历史史实,为充实、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奠定知识基础。

史实,即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中学历史教材知识包括两类,一类是史实性知识,另一类是结论性知识。史实性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如性质、意义、成败原因等。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备考复习的基础。

1.全面复习掌握教材各部分的知识。

(1)导言:搭建了知识结构框架,并给具体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定位(定性),属宏观知识,对形成历史结构框架极为有利,要多加了解。

(2)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理解不能替代记忆,还是要“强记”、“死记”。其次,理解要深。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特别要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翔实,可视情况掌握。高考已无所谓大小字,多次涉及小字的内容。

(3)图表和文献资料是复习的重要内容。

表格中具体年代、繁琐数字不需要机械记忆,但要从年代、数字的变化中探寻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地图插图的掌握要注意两点,一是与重大历史事件、现象相联系,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和历史演变趋势的地图;二是对图中内容,首先要掌握教材述及的内容。文献资料是考生复习时易忽略的内容,高考对教材文献资料的命题技术不断提高。对教材文献资料,一要读懂,二要分析与正文的关系,三要能说明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

(4)注释、课本前面的目录、课后作业和大事年表也是要复习的内容。

2.要全面掌握教材每一个主干知识的内涵。如洋务运动要掌握兴起的历史背景、目标口号、主要活动、企业特点、效果、失败原因、经验教训等。

二、史观的掌握:要掌握多元史观,为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奠定史观基础。

史观就是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观点和基本理论。历史基本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渗透多元史观和历史基本理论。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史观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之魂,几乎已是脱离史观不成题了。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新史观。下面主要介绍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是近年来我国史学研究的一大成就,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过分强调不同意识形态对立斗争的史学观。持文明史观的学者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做文明发展演进的历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文明史观。近年来的高考命题思路及参考答案亦充分体现了以文明史观为引领。因此,如何正确把握和理解文明史观对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总复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研究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中是如何体现文明史观的,在高三总复习阶段以文明史观为主线归纳构建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的主干知识体系。注意探索人类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多样性。

2.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延续至今,世界近现代历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世界各大洲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断加强以及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全球化不断加强。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全球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三、史法的掌握,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阐释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为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奠定方法基础。同时史法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法就是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不可能在简单的历史背诵中获得,只能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问思辨过程中逐步提高。史法从逻辑的角度分类主要有二,即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法和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法。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分类,主要有历史分析法,即将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分析它的发展变化;阶级分析法,是对阶级社会中的人和事进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是确定历史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方法,要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衍生出人物事件评价法、观点材料论证法等。

四、史识方面,提高历史学习的境界和水平。

史识就是对历史的见解认识能力,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具体表现为在一定的“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用今天的话来说,“史识”就是要做到见微知著,洞察底蕴,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言人之所未言,知人之所未知,启示当今,预测未来。史识的最高追求是看是否具有预见性。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莫不如此。比如太史公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孟之“昭明好恶”,“光扬大汉”,就是他们对“史识”的追求和认识。

以上历史复习的四要素虽然各有所指,但它们又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既分工又合作,缺一不可,是一个整体。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范文6

由于历史教材是结构化的,因此无论是教还是学,站在历史学科结构和章节结构的高度,用结构的观点把握教材,用结构化的方法处理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学科的结构性和整体性是教学内容的主导,是教师把握和理解教材的指导方向,是教师教学中必须渗透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对历史学科教学的整体性与结构性的把握和处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深远的是将反映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也体现在历史教师的着眼点应该更高,眼光应该更长远。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情境中学习历史,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和把握历史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体验历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例一:在学习现行高二的世界近现代史时,教师必须要对其结构有个清晰的认识,近年来,在史学界大多赞成以生产力的发展来评价历史,为此,教师在把握教材时必须要掌握以生产力为标准的几个历史时期:㈠14、15世纪——17世纪,资本主义前时期(简单协作);㈡17世纪——19世纪初,手工工场时代;㈢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蒸汽时代;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电气时代。

二、提高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可辨别性

在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他原有认知结构中能够吸收、固定新观念的上位观念,并努力使这个观念具有清晰性、稳定性、可辨别性。因为这个起固定作用的上位观念的清晰性、稳定性、可辨别性越强,学生学习新观念就越容易,也越易于保存。教师要想使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记忆能力更久、更清晰,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注意方法,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率是所有教师一直所追求和探讨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适当的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现有知识进行对比,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经过不断地对比,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记忆单个的历史事件到有相同特征的历史事件,使学生由死记硬背到有思维的记忆。

例二:在学习辛亥革命时,由于它也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因此可以指导学生与相联系。引导学生回忆时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和百日维新颁布的内容有不同之处,看出他们的实际行动比宣言退步,分析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妥协性、软弱性,它也是失败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中同样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派虽然在武昌起义之初取得胜利,但是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对比,也正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局限性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注定在当时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三、要及时归纳、总结,增强学生认知结构的整体性和结构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具有整体性和概括性,并且整体性和概括性越强,就越有利于学习的保持和迁移。但实践表明,不少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是零碎的、分散的、彼此孤立的。因此教师应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规律进行归纳、整理,寻找其内在统一性和规律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整体性、概括性和结构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不间断地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从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自主地利用已有知识加以提炼,形成历史知识的结构性。从整体和结构的高度出发去记忆历史知识会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为清晰、条理更加清楚,对教材的把握更为到位。

例三:在学习新中国的成立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面临危难时诞生,它为挽救中国而坚持不懈地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此之前中国曾有以下几个阶层为挽救中国而进行抗争:㈠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㈡地主阶级(洋务运动);㈢资产阶级(、辛亥革命),但他们最终都失败了,惟有无产阶级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四、从结构入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历史结构具有丰富性和层次性。历史问题的结构决定解决问题的历史思想与历史方法,结构蕴涵着方法,结构提示着方法。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可用结构分析法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历史问题的解决、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开辟新的道路,提供新的武器。知识的结构性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学习的内容,针对具体内容还需要从结构入手,从结构中以原有的知识导引、分析、解决现有的问题。

例四: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性质上分析出它也是列强发动的一次侵华战争。从战争的性质的相同,找出与其可对比的战争进行比较。如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的异同点,由于他们都是属于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那么,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引导学生分析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的签定使日本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从中国掠夺了更多财富,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从而也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从中也可以使学生分析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点——对外侵略扩张,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历史教学结构性原则的运用可以使历史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知识系统,学生每学完一个知识点之后都应该把它溶入到一个整体之中,让学生自己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历史并不是无味的记忆,他们相互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以“点”看“面”,以“面”概“点”。其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它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以建构历史认知结构为中心的整体认识观,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方法和观念,进而有效地克服肢解历史知识和方法的现象。

二、它提醒我们,发现式学习和开放性教学应该有一个“度”,不能走极端。无数的教学案例证明: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是不着边际的发现学习,“无结构教学”、极端的“开放性教学、开放课堂、自由学习法”并没有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它有助于克服学生只注意知识的增长,把单个的知识点作为学习重点的倾向,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

四、把学生的认知眼光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也使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向未知的历史规律迁移,洞察的倾向增大,因此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书目: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吴立岗《现代教学论基础》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范文7

[关键词]历史学习;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中学历史学科,无论是初中阶段历史,还是高中阶段历史,都已经成为学生获得高一级学校就读的考查学科。初中考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是考查的学科之一;高中考大学,文科考试,历史学科是必考学科。然而,受传统的认识影响,历史学科不被大多数家长的认可,要求自己的孩子重点学好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就足够了;有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历史学科是“杂科”“副科”的层面,有的学校领导也不够重视,任课教师很多是非专业老师兼任,课时安排往往是早上第四节或下午第八节;有的学校虽有专业的科任教师,也无心对学科教学进行研究,应付式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是多年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科任教师,不管他人对历史学科怎么认识评价,我都一如既往的对历史教学潜心探索。我认为,要搞好历史教学,首先要把握中学生历史学习的规律。只有把握好学习规律,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得心应手。总结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规律,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从理解到记忆、从认识到运用。

一、从感性到理性

感性,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知和表象等直观形式的认识。就历史课而言,感性主要指感知具体史实以形成历史表象,它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基础,以及进行抽象思维的前提。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往往要依赖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借以想象和思维,才能形成历史概念,接受抽象的史学观点,从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譬如,如果中学教材没有对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生产、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具体介绍,学生是难以形成“母系氏族公社”这一概念的。

从我的教学实践看,中学生不但对具体生动的史实感兴趣,而且也对抽象思维的过程感兴趣。可以说,假如对史实的感知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之源的话,理性知识的获得则是其兴趣之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或把历史课等同于讲故事的教法是应避免的。

二、从已知到未知

学生初步获得历史知识后,这部分“获得”就成为他们认识新知识的基础。史实和史实之间总是有着这样和那样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历史课新旧知识间密切的联系性和制约性。这种联系和制约,有决定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须遵循从已知到未知(包括从少知到多知和从浅知到深知)这一认识规律。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过程表现为:

1.通过已知历史概念了解未知历史概念和规律。如学生已知西周和东周两个概念划分之由来,通过分析和比较,对此后课文中两汉、两晋和北、南宋等的划分就知其所以然了。在已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等概念后,经过比较和概括,就可知这些所谓“治”和“兴”,是由于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打击,封建地主阶级在建立新王朝后,不得不采取地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以维护其统治。这样,在客观上调整了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学生从这一认识出发,便可获得“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一重要的规律性认识。

2.通过已知历史规律认识未知历史规律。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总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的,学习历史也是如此。在掌握新史实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已知历史规律可作出规律性的判断。如通过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学生已认识到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规律,当接触到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遭到可耻失败的史实时,就可以认识到这样一条规律:凡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者,都没有好下场。

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其特点是“循序渐进”,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新旧知识联系来讲授新知识,既可以使新知识的讲授“顺理成章”,又可以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三、从理解到记忆

在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记忆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我们往往以意义识记为主。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但是,学生要达到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除了千变万化的具体史实外,要理解的还有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等等。这些都是理性知识,由教师死灌,学生死背,是无法掌握的。在这方面,我一是指导学生“依据年代(有同时、近时、时距)联想”记忆;二是指导学生“依据地点(同地点、类似地点、空间移进)联想”记忆;三是指导学生“依据人物(人物活动归类和人物活动类比)的联想”记忆;四是指导学生“依据史事(类似事件、对比事件、因果事件)联想”记忆,效果很是明显。

四、从认识到运用

上述三个规律作用的结果,完成的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在于能够运用。同时,运用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认识的深化发展。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主要表现在:

1.在新的知识情境中运用,完成“从已知到未知”。这一过程的决定因素就是运用。运用的结果才造成学生头脑中“已知到未知”的变化。如运用已知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通过比较和归类,就可以认识古代世界各国文化的状况及其特点。解答历史习题,搜集史料等,都是对历史知识的运用。通过运用,消化和巩固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知识,也形成了某些方面的智能。

2.在文科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这种运用往往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如在思想品德课中讨论对“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认识时,能从历史发展规律着眼,运用历史知识,来说明现行一国两制决策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使抽象的政治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在地理课中,学到某个区域时,如果联系到这个区域在历史上的人和事,就会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渗透历史的人和事,就会使语文课上得生动严谨。

3.用以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运用史实和历史规律,来阐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很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结合我国的国情,反思历史,才能加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此外,学生日常看电视书刊和言谈,都经常包含着对历史知识的运用。

至此,学生就算完成了学习历史的一个认识循环过程。上述四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和渗透,构成了认识过程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循环往复地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2]中学历史教学法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范文8

近年来,历史教改方向和高考命题始终围绕着四项原则: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尺度,实事求是),宏观微观相结合(方法),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看历史(角度,继承人类文明优秀遗产),旨在推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在今后的高三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注重构建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学生宜通过教师的点拨,将课本知识浓缩成提纲,多重视知识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的建构,在头脑中形成纵横相连、有序的立体知识网络;同时,反过来又可把每件史实放入这个网络中相应的坐标位置。这样,可以将书本读薄,避免死记硬背。在思维方法上要善于归纳提炼和扩充辐射,尤其要从纵横角度双向展开:从纵向上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从横向上组织起政、史、地相关知识,最终形成立体知识网络结构。其中,特别要重视历史阶段特征教学,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捕捉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经验教训,明确历史发展趋向和进程,能够从整体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的局部发展,学会从历史长河中分析某一阶段的现象。反之,在考察某一史实、人物时,亦能将其放回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依据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交叉影响,依据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深远影响,去综合、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努力实现微观与宏观结合。

二要重视知识整理专题化。在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导向下,选材范围广、学科知识量的覆盖率低将是高考命题的趋势。高考命题将继续注重发掘教材的内涵,灵活设问,或补充材料,以形成新的问题,以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归纳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今后历史学科要更加注重系统单元式、专题式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科知识系统中的主干部分(基本的、重要的、紧密结合现实的内容),例如历史学科中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等。专题的设置,既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为载体(采用某一热门事件为主线),渗透三门学科的课程知识组合而成,也可以根据政、史、地三科知识的交叉点,用课本中的某一块知识,与其相关的知识组合而成。通过这种组合,能广泛辐射重大时政和人文文化,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并对综合考试所需的一些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和提高。专题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研究性学习过程,其别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只有共同努力,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才能使能力得以提高。

三要学会历史与现实结合、所学知识与新的情景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拥有人文关怀,关注当今社会的重大热点、重点问题,深刻感受人类历史文明的演进过程,真正领悟以史为鉴。要打破课本知识狭小圈子的束缚,及时抓住时事热点,趁热打铁地从历史的角度加深对事物的分析与认识,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重新整合,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使课外知识真正融入新的知识结构中,并拓展综合思维能力。这同样也要求今后的历史学科教学对现实重大问题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要善于及时地在现实与学科知识间架设桥梁,寻找切入点、结合点,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背景,探究对策,推测事态发展趋势,发表富有创意的观点。我们的历史教学理念应当从原先的传授所谓正确的历史转为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单纯机械地掌握一些现成的结论。我们只能通过对尽可能多的史料的掌握、辨别,去尽最大努力地接近历史的真实,这意味着历史学科本身就蕴涵着创新的功能。记忆只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为知识的真正积累、能力的发展服务,结论必须靠过程思考得出来,目标应是掌握历史学科本身的方法论。越善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越能适应今后的历史高考。

四要善于比较,史论结合。综合考试强调以能力立意来命题,强调能力的覆盖率。从历史学科的角度看,尤其要重视阅读、比较、史论结合等能力的培养,要会分析历史现象,把握住历史规律,形成历史观点。综合试卷十分强调读图和用图,复习中要注重读图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根据主要城市的古今名称或区域性的特点从地图中找到重大事件发生的确切位置,另一方面要学会把图例或图题与重大事件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推断出相应的历史结论。还有就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成就示意图的把握,知晓各时期所取得的代表性成就、得出取得成就的原因,一度出现曲折的原因,最后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

此外,一些历史教学内容符合《考试说明》要求的,但是人教版旧课程又没有的,也要求学生重点复习。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还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范文9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106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增加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凸显历史教学的生活意义和价值[1]。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以生活化教学为手段,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鉴于初中历史教材中大部分内容为年代久远的历史,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且理解难度大。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拉近学生跟历史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在七年级《大一统的汉朝》一课,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首生活中常听的由屠洪刚演唱的《霸王别姬》,感受项羽乌江自刎那种豪情壮志。如此运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掌握该章节知识。

二、组织生活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生动性

只要细细观察,我们便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选择社会热点和焦点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由于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非常渴望了解生活中每天发生的社会热点和新闻,渴望跟他人倾诉和交流,因此历史教师要把握该心理需求,挖掘历史跟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将社会热点为历史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学科交叉点中挖掘学生的兴奋点,以此激活历史课堂,这需要教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各科知识入手,寻找其与历史学科的交叉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为教学服务,灵活地将课堂讲述、课堂演示、学生自我观察以及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符合当时教学条件的历史情境和现象,特别是注重将历史现象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选择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可以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如此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够让历史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要鼓励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接触、了解、理解并掌握历史。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的内在思维路径为实现历史知识的同化”,换言之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认识、分析、掌握历史,将一些历史现象进行分类之后再整合,以此构建起自己特有的历史知识体系。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将历史知识转变为自身的知识结构[3]。比如与相关的历史内容,其教学目标为揭露存在的弊端,即绝对平均主义带来的危害,这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熟悉的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绝对平均主义带来的结果为人人都想不劳而获,以此理解这个知识点。

四、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巩固教学知识点

历史作业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想实现课堂教师的生活化,就需要实现课后作业形式、内容二者的生活化。历史课后作业生活化是判断学生是否能够将课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的一个途径,若学生学完但不能运用知识,不仅导致教学失去了有效性,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培养、保护和挖掘。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考虑尽量采用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例如教完《全面内战的爆发》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走访身边的老军人和老战士,了解全面内战发生的故事。采用这种方法便现了课本知识点跟生活实际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打破历史书本的束缚,实现了历史知识回归生活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实现初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需要从教学大纲和教学需求出发,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作业的生活化,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既掌握历史知识点,也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注释]

[1]许秋峰.试析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