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集锦9篇

时间:2023-08-30 16:37:34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教育;渗透

一、我国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领域都到了进步,尤其是在电影行业、舞蹈以及音乐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发展,这吸引了许多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并且产生了相应的兴趣。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互联网技术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一些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有些学生痴迷于网络小说,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语文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相应的文本内容,还需要熟悉作者的实际创作背景,并且咬文嚼字,了解其中包括的深刻内涵,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这些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不懂得什么才是文学魅力,会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且无法得到收获以及成果。

2.学校忽略语文课程

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都会组织各种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热情。然而,在各种类型的比赛中,语文学科的竞赛非常少,大多数竞争仅限于物理和化学。而忽略语文教育,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程不重要,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来学习语文。同时在校外辅导的课程,也主要是关于物理和英语学科的,一般不开设语文教程。长期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慢慢消退,最终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增强文学教育渗透措施

1.改变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他们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了解文学教育的意义。同时,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把文学作品中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且具有学习价值的内容作为重点讲解对象,引导学生从点到面,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所以,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确保整个教学课程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学习,将文学教育贯穿于教学,使学生对文学感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力。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入

了解文学作品高中语文老师要通过给学生渗透经典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成为一个高素养的人才。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层挖掘,反映了文学作品的人文性。教导学生运用重难点切入法、情境切入法等分析问题,比如,在对沈从文的《边城》这篇文章解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情境法,让学生着重抓住文章的情节,从而理解作者纯真的爱,没必要探究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此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

3.科学教学、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内容。教师需要加强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并且通过应用自己的文化素养,有效地挖掘和把握符合学生健康发展要求的文学内容,并且应用科学的教学思路以及方式。学生在了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特别的美感,并且看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从散文等文学作品中获得养分。在讲解散文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看到散文的美妙以及优雅,体会其中包括的诗意。比如,在读朱自清的《春》的过程中,需要体会其中的趣味、清新,体会柔柔的细雨、鲜艳的花朵以及嫩绿的小草,体会其中包含的艺术美感。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产生对文学的阅读欲望。文学中富含情感,教师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其中包括的情感,并且提升学生的文学品味,避免应用传统思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针对性的课堂情境中,体会到诗歌的美感,并且置身于艺术殿堂,在富有激情的朗读和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4.结合自己特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深化,教师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高中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学,选择不同的教学风格,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文化成就,而且可以结合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使教师的语文教学更轻松和舒适。高中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善于指导和组织汉语学习和有机渗透文学教育,真正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娟.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9(3):119-122.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高中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学生接收的信息鱼龙混杂,容易受到诱惑和影响,走上歧路,所以德育教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尤其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情感的语文学科。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教育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为目标,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人品德方面,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及时发现不足,完善自身品德;第二,家庭美德方面,让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家人;第三,社会公德方面,让学生时刻注意言行举止,自律、友好;第四,环境道德方面,让学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1.培养高中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举止。高中学生易叛逆,常常自以为是,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教学内容的事例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2.促进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让教师注重素质教育的意义,从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改变的同时,促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符合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

3.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仅要向高中学生传递语文基础知识及汉语言的精髓,而且更应该利用经典教材把德育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要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和高学历的人才,增强全社会的道德意识,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

1.将相应的语文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渗透道德事例和情感方面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对于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故事,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用他们的爱国事迹感染高中生,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助于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举止得体、思想端正。而对于体现亲情、友情、高尚情操的内容,教师要找寻相关内容,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效果,这样既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枯燥的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正直。如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老人与海》,文中渗透面对艰难勇敢拼搏的勇气和信念,教师不能只注重普及经典、教授词句和理解能力,可以让学生举例子,让他们明白这种传统美德。再如《师说》的课文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根据当代高中生的特点渗透德育教育。随着网络在社会上普及度越来越高,一些不良信息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根据调查显示,当代高中生的道德标准下滑,很多人自私、自负、狭隘,甚至还将正义、诚信、责任、孝顺、爱国抛之脑后,他们不关注德育,不关注传统文化,盲目追求虚荣和金钱。如何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分析当代高中生的负面情绪和思想,找到共性,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有针对性地教育,将他们引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个过程不仅要在课上进行,也要重视课外的德育教育,注意角色转换,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现在很多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孩子生活得很幸福,当生活遭受变故的时候,很多孩子表现得很脆弱,甚至会自暴自弃。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心血,这是怎么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什么样的人才是真的勇士?什么样的人才能融哀痛与幸福于一身?在课上完以后,笔者把这个问题转移到德育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更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在面对挫折和坎坷时,要做生活的勇士,奋斗的过程会有痛苦,也会有幸福。这样的德育教育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3.在课后作业中融入道德教育。语文课堂要进行德育教育,课外也要进行。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都会渗透关于道德方面的内容,如2015年北京试卷作文题目之一《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题目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足以体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布置作文任务的时候,题目要有利于德育教育,如《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然后教师在课上进行点评。

四、结论

总之,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措施外,高中语文教师还要与各学科教师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作者:黄丽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德育教育 渗透 语文教学

毫无疑问,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与此同时,学校运行的中心工作是学科教学。那么,该如何处理实际教学中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呢?我认为:正如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里这样提到:“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因而,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在灌输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诗言志”“文载道”,语文教学当中的很多文章本身就蕴涵着深厚的道德教育,因此,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了。

一、 “三爱”教育的渗透。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爱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起码的要求和责任。我国素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语文课文当中留下的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典范,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而课文里描写到的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更是丰富的教育资源。

1、通过学习赞美中国人取得的成就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学习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学习表扬爱国者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爱校尊师教育的渗透。

1、爱校教育的渗透。

在讲解《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吗?》以及《重读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重点提到了环保。然后从这个话题把学生引导到绿色校园方面。我说“学校,是每一个学生的另一片天空、另外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这里有欢声笑语与澎湃激情,也有着各种激烈的竞争,在学校里我们能学到更多东西。相信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喜欢自己的校园。而喜欢,不仅是语言上的,还要是行动上。那么怎样才能在行动上表现我们对校园的热爱呢?”联系刚才所讲的环保内容,学生提到了以下的一些具体做法:保护好学校的环境,爱护学校的公物以及校园的一草一木,不随便丢垃圾……

2、尊师教育的渗透。

语文课文当中韩愈的《师说》这样写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尊师,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韩愈尚且如斯尊重老师,而处于新时代的我们难道还比不上古人吗?

(三)、爱自己教育的渗透。

《清塘荷韵》中提到“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 ,《蝼蚁壮歌》里面,小蚂蚁为了不葬身火海,想尽办法逃命。在讲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抓住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对生命的重视,来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身体发肤,受诸父母”,因此,我们应该好好爱护自己才是。可是,现在有很多学生,一点也不爱惜自己,染上了各种陋习,如到游戏室通宵玩游戏,到酒吧酗酒,抽烟,甚至有的人还沾染上了。蝼蚁都尚且偷生,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呢?这种不爱惜自己的行为,实在应该为我们所鄙视。

二、“三情”教育的渗透。

(一)亲情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数人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加强对亲情这方面的教育。

(二)爱情教育。

早恋,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说也不是个什么很新颖的话题了。对于学生的早恋情况,我们当老师的,既不能不管,也不能硬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然后让他们去判断这样的行为是否适当。而在语文课文当中,也有这些讲述爱情观的内容。

(三)友情教育。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可见朋友真的很重要。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交朋友,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和朋友相处也变得很重要了。

1、宽容。

老子说“报怨以德”,我们也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情况下,宽容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品质。宽容待人往往能化敌为友。

2、诚实。

诚实对人,是交友的基础。即使开始时对你怀有敌意的人,只要你能抱着真实和诚意去和他接触,就一定能换来他的好意。相反的,待人不诚,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3、守信。

关于守信方面的教育,我们的俗语里面就很多都有涉及到了。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又如“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不如牛马”再如“言必信,行必果”等等。

三、“三礼”教育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性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语文学科作为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高中阶段是学生独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个人修养外在表现的初期阶段,因此,重视高中阶段的人文精神培养,是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与强化,从语文学科入手,结合课程本身的文化底蕴来实施人文教育,可以从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人文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品格。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人文教育缺失现象

1.课文内容讲解脱离了人文整体。语文作为各阶段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其蕴含的深刻意义不言而喻。语文是人文学科的代表,通过文学的方式,记录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内容,将时代与生活领悟通过文字叙述,鲜活地再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了人文文化的现实感。然而,通常的语文教学往往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语法分析,将语文课视作是文字能力培养的工具学科,通过对语句成分的拆分来进行结构学习,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文文化的整体性。从最基本的构句结构入手,将字、词、段落等按照句子成分肢解得四分五裂,情景美、精神美被剥离,抹杀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更多的被视为是考试的工具。

2.人文教育载体被曲解。很多人将人文教育简单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同起来,错误地认为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从而将道德理念、政治因素归为人文教育内容。实则不然,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学生情感感悟的结果,是结合生活实际、文化背景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因此,在文化领域起到重要传承作用的语文学科,是众多学科中与人文内容最为相近的形式,作为真正的人文精神载体,语文学科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其真正的价值,并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其传承文化、情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3.应试教育评价影响了人文教育的开展。现有的教育评价依然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过分地突出了考试的重要性,弱化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多高中生萌发的生存思考与人文感悟被过早地抹杀了。应试教育体制下造成的精神领域教学手段缺失,极大程度上阻碍了人文教育的开展,过分注重升学率的提高却忽视对学生人性塑造的教育工作,即便是培养了高分的毕业生,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独立面对人生时就会显示出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对学生的未来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语文课本进行人文教育。高中语文课本是经过众多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商讨和审定的,不仅知识内容范围广泛,而且思想和立意创新度高。与初中的语文教材相比,高中语文不但继续要求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更多强调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以及领悟和探索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教学也是一个开展人文教育的良好阵地。教师可以通过诗词歌赋散文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指导他们阅读理解,把握中心思想。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引申和总结,实现教材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2.借助语文教师培养人文教育。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本身的个人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传递有着不可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怀,善良宽宏的心态和真诚的为人处事方式,加上平等待人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然就能真切感受到,这种潜在性的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传递大于日常的说教。因此教师应该主动探求教学方式,改变被动式的“一言堂”习惯,加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频繁互动,一方面扩散人文精神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积极互动能使教师准确掌握和察觉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培养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需要多种形式的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多媒体教学就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教育手段,这种教学能够结合音频、视频、图形和文字综合表现,语文教学可以准确把握这种技术并实际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就能促使人文教育的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语文教师还可以运用相关的影视资料与课堂文章的学习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在课堂上表现给学生观看,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感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教育 人物形象 道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46

《高中语文新n程标准》中说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文的课程性质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及文本作者和文本人物身上的高尚的精神品质,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高中语文实施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从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特点上看,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个部分,所选文本包括古代诗歌散文、现代诗歌散文、古今中外小说戏剧、新闻报告文学、文艺评论随笔、自然科学小品等,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题深刻。这些文本中或透露出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或透露出历经沉淀的人生感悟,或透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或透露出崇高伟大的光辉精神,或透露出值得传承的高尚道德……我们在备课时要挖掘这些闪光点,在授课时渗透给学生,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的洗礼,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其次,从社会现状上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我们忘不了“小悦悦”事件中那冷漠的18个路人;我们忘不了奋力救人却被诬告成肇事者的无辜司机;我们忘不了为了私利而不顾别人性命的“三鹿奶粉”;我们忘不了一个个拥有无数楼房的“房哥”“房姐”们……这些现象警示我们现在急需构建并巩固人们心中的道德底线,不能任由其一再滑坡。

青少年正是最易受外界事物影响的时期,心理不成熟、不稳定,加上现代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我们无法为学生屏蔽负面信息,所以我们教师只能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明辨是非,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迷惘,帮助学生抵挡负面信息对自身道德价值观的冲击。因为我们知道,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一旦受到冲击,甚至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还记得那一个个惨剧吗?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马加爵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后,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李天一因无证驾驶宝马车并打人,被收容教养1年……这些走上极端的青少年本应有美好前程,但因其道德观存在问题而走上歧途,令人感到遗憾。

二、高中语文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汲取榜样力量。文本作者本身就是一块块丰碑,一个个标杆,他们身上有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在思想道德上为学生树立了一个个榜样,学生通过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就会感受到崇高的精神,不断受到鼓舞,并自觉以此作为自己的目标,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会体会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雄心壮志,感受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就会了解史铁生坚毅厚实的人格魅力,感叹他与死神赛跑的坚持勇气,佩服他死后捐献器官的大爱无疆;我们学习屈原的《离骚》,就会赞叹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刚直不阿,痛心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为国为民,此外还有“硬汉”海明威、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专心写作的曹雪芹、救国救民的鲁迅……这些作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们的事迹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指明了人生的方向,为学生树立了道德的丰碑。

2.品味人物形象,树立道德典范。文本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鲜明,有血有肉,这些人物形象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我们在备课过程时应进行深入挖掘,适当补充资料,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了解,去体会,去践行。我们学习《苏武传》,了解到苏武抵制了李陵的劝降,反抗了匈奴单于的逼迫,忍受饥渴,以雪和旃毛维生,依旧手持汉朝符节,我们为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和不屈气节所震撼。学生在赞颂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就会明白坚守气节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精神。我们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理解到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一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使得廉颇负荆请罪,知错能改,二人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千古美谈。我们为蔺相如身上表现出来的无私为国和廉颇身上表现出来的知错能改所折服,学生在佩服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同时,就会明白为国为民和知错能改是一种值得效仿的道德。这些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激励学生产生一种信念――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这种信念一旦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就真的渗透进学生心里了,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这种道德典范的力量会时时鼓励学生前进。

3.理解文中思想内容,树立正确道德观。文中的思想内容是我们在授课过程必须阐明的一项内容,每个文本都要用文字表现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中包含着道德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告诉我们人人自由平等并要为实现梦想而努力;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告诉我们为了国家前途勇于牺牲自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告诉我们不断给自己希望,永不放弃;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告诉我们骄奢无度将一事无成;李密的《陈情表》告诉我们百顺孝为先;蒙田的《热爱生命》告诉我们生命是美好的,是值得热爱赞美的。这些思想内容将被学生吸收消化,成为自己一个个应该去遵守的标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去践行。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高调号召就能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挖掘呈现道德力量,关键还在于学生真正地理解,自觉地将道德力量转换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海艳 高中语文德育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培养《学园》2014年17期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范文6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就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培养。人文精神从广义上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从宏观来讲是指在个体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微观上指的是个人的气节;狭义上指的是人文知识在一个人身上的内化,表现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内涵。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包括政治、语文、哲学等;第二是具有人文思想,包括人本思想、人的价值发现等;第三是掌握人文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逻辑推理等;第四是吸纳人文学科的基本精神,包括合作精神、以人为本、创新精神等。高中语文教学中包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经典的古代故事,这是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条件。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开展人文教育

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开展通过简单的理论说教教学是无法实现的,而优秀人物的榜样力量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联系教学实际,合理利用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例如,《宇宙的未来》的作者——霍金就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身上的坚强品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走进课文,而是引导学生走进霍金的人生,以霍金的生平来引入教学内容。霍金是一个不幸的青年,21岁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梦想的年纪,但是对于他来说确是灾难性的一年,这一年他得了一种叫作卢伽雷氏症的肌肉萎缩病,这种病使得霍金身体开始变形,最终只有三根手指能动,头只能向右倾斜,肩膀一高一低。这样一位青年几乎被判了死刑,但是霍金并没有放弃,他努力地研究着自己喜欢的领域物理学,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位青年研究出了霍金辐射、黑洞理论,探索着未知的宇宙世界,并最终成为跨时代的一名科学家。

(二)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开展人文教育

语文文本是作者思想的一种文本表达,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弘扬。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本大都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精神通过细腻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加以表达,使得精神的表现更加的形象具体,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五人墓碑记》讲的是明朝末年的故事,当时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滥用权力,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天启六年的时候,魏忠贤的党羽到苏州进行大搜捕,抓捕周顺昌,激起了苏州市民的反抗,引发暴乱。事后,魏忠贤一党开始搜捕暴动市民,五义士即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为了保护人民群众,主动投案,被无辜杀害。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被平反。苏州百姓为了纪念这几位英雄,将他们合葬在苏州市虎丘山上,被称为“五人墓碑记”。文章细腻的语言将舍身取义的精神通过立体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开展人文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感受人文精神,辩论人文知识,是促进高中生人文教育有效发展的重要条件。高中语文是具有情境性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组织话剧、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受,通过开展课堂辩论,促进学生人文知识与当代社会现象的联系;通过PPT的展示引导学生旅游古迹,借助实物促进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蜀道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PPT展示四川的地形、地理概貌以及当时四川一种独特的交通形式栈道,来体会蜀道难的情感;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在小组间展开朗读比赛,然后再由每组推荐一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朗读,对大家公认的朗读高手,要具体分析这名学生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读出了文章语言怎样的情感。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范文7

一、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

从语文的功能看,其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它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 因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

(一)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

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1)丰富的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2)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如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3)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

二、如何进行人文教育

当代社会无论经济如何飞速发展,如何培养打造各层次的人才方阵,道德、理想、人格品质等等这些内蕴的人文素质永远是教育的大前提。在实际教学中,从实际出发,通过选择有利于人格发展的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通过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的源泉的教学模式、优化结构、优化过程、优化内容,提高效果。充分发挥教材中文本的载体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素材内容,引导学生纵览古今文学作品精粹。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让学生讨论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列举出在我国历史进程中,还有哪些人如诗人范仲淹一样,以济天下苍生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而置个人利益生命不顾。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灿烂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代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学生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这样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自然不自然地受到了文学作品的人文关怀,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美文欣赏培养人文情感

在以现有语文教材的前提下,在凝聚着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众多美文中,选取了以信念、坚持、感恩、奋进、超越为主题的五类文本,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讲义内容。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岳阳楼一记》告诉我们应以国家为先,以人民为重而后私仇;《红楼梦》、《三国演义》、《孔子》、《上下五千年》等优秀作品,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受到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教育,成为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并引导学生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人格、气质、素养,使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在祖国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同时那些书写坚定信念的美文会帮助学生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那些拥有坚持美德的行动会成为鞭策学生努力进取的动力;那些知难而上的奋进脚步会带领学生无畏前行。所以说美文欣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凝聚着人类精神内核的字里行间,在以尊重和爱为前提的语文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摸索实践中,青春之树必将茁壮长。

(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加关注人性,关注人的命运

文学作品能反映生活,直击社会问题。在讲授文学作品时,我力求让学生把目光放得更宽,更关注社会、关注人。如话剧《雷雨》,在分析人物形象,我采用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抛开阶级论,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首先是活生生的人,对于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应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年轻时候的周朴园也有青春热血,也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人理想,他对侍萍的爱是真挚的,否则,他就不会几十年一直痛苦、内疚。当他的社会、家庭与他的爱情发生冲突时,他脆弱的爱情溃败了,这就是他悲剧的性格,也是他人性弱点的体现。他几十年的感情生活一直不幸,也就使他更怀念年轻时的那段美好时光。但时光毕竟过去了,当年老色衰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冲动,加上他的负罪感,他不愿直面当年的感情,对年老色衰的侍萍呵斥也就不足为怪。如果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资本家对女性的玩弄、始乱终弃,那几十年后,侍萍在周家客厅细述周朴园旧衬衣上梅花的细节,岂不显得侍萍太没有觉悟,这一人物的刻画太没有价值。对于感情的不幸者、命运的不幸者侍萍,我们怎么能在她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那样,我们的良心何在,同情心何在。因此,我觉得让学生关注人性,关注人的命运,才能正视自我,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范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一、营造具体浓厚的学习环境氛围,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

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来说,一个具体有效的学习环境对他们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我们的高中老师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使这些高中生去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语文知识的学习。由此来看,这对他们语文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也是很有必要的。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这些高中生创建具体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如果老师不能够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为这些高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很可能会消解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从而导致他们学习积极性的下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语文成绩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的营造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还能够为了共同的高考目标而相互促进,相互鼓励,这对他们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是很重要的。而这种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也符合当前新课改要求,也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积极践行。一个高效的语文教育教学课堂模式的构建通过这种具体浓厚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而显得更加有意义,这也值得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去积极践行。

二、重视对高中生系统知识的教授,增强他们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构建语文学习结构框架

在高中这个重要的阶段,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有深度和层次。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带有一种极强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老师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进行知识的系统教授,增加这些高中生对语文知识理解的深度,拓展其广度,从而系统全面地掌握他们以往学过的语文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去构建语文知识框架对他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由于广大的高中生面临着紧张而激烈的高考大关,所以老师更要重视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教授,让他们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使他们适当地减轻一些学业压力。这时,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就应该为这些高中生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积极引导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构建语文知识结构框架的习惯。如果能够这样的话,这些高中生在以后的语文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就会比较省力。而且,这种结构框架的构建还有利于他们知识模块的分化,这样在下次的语文考试复习之前,他们就能够比较清晰明确地进行模块知识的掌握。这些高中生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归纳过程中,可以分不同的专题来进行,将在考试中常见的语文知识用红笔进行重点勾画,以便重点复习。由此可见,这种模式对这些高中生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习有着重大意义。

三、注重对高中生语文规范答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

针对高中生这个群体,老师需要重点强调语文知识答题的规范性。因为这些高中生都面临着高考这一大关,要想让自己从成千上万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在语文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方面就必须做出一定具体性的要求。同时,这些具体有效的语文答题技巧与答题能力需要通过日常的语文答题训练而一步步增强的。对于这些亟待提高语文学习思维能力的高中生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很有意义的。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引导这些高中生去进行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的培养。老师根据自己的一些具体语文教育教学经验与实践,建立一些积极有效的语文答题规范性的模板,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答题过程中积极践行。只有通过自己的主动践行,他们才能够深切地认识到答题规范性的好处。同时,在这种规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过程中,这些高中生们还能够极好地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从更多维度空间去进行思考。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范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人文教育 渗透

一、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内涵

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语文内容具有人文性。高中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丰富的思想性,语文的思想性包括社会伦理、民族意识、自然事理、哲学原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人生理想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2)情感意向性,高中语文教材中凝聚着人类很多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动机、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和丰富的情感(悲欢离愁、喜怒哀乐、亲情、友情、正义感、爱情、理智感等);(3)美感性,高中语文教材收集了很多文质兼美的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融合了美的各种形态和各个领域(如社会美、自然美、人性美、科学美、艺术美等)。二是语文的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情感,从而带领学生深入课堂,让学生真正理解课堂内容。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语文是比较特殊的学科,我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语文集我国历史文化于一身,语文教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全面表达,学生从这些历史文化中能够领略到古今中外傲人的英雄气节,体会到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可想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调。诸如此类,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从而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果语文教学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专业性”,学生就只能机械的接受,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只不过是一种表达工具而已,学生就无法用心去真正的理解和体会其中的含义。但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如果缺失了人文教育,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牵引不到位,让学生人格取向向错误方向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因人生观错误而导致人格分裂的案例比比皆是。

(三)人文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社会长远发展,注重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活泼、生动、主动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其实质正是素质教育的真实体现。我国长期以来都提倡实行素质教育,但针对考试、就业、升学等各种问题时应试教育便显得非常突出,而人文教育刚好能够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一) 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能够让学生在这人文氛围中充分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良好的志趣涵养,良好的思想情感,良好的性格气质,从心灵内出升华学生的为人品格。所以,新课程的基本原理就是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要开放语文课堂内部系统,渗透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教材为媒介的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中去,延伸到课堂之外,让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语文教育是高中课程的必修课,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 促进学生的德、智、美全面和谐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通过语文选修课的拓展性,适当的让学生进行基础人文知识训练, 比如:作文创作、书法、人物传评、文学鉴赏、历史文化常识等。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 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爱好,还可以挖掘学生个性特长, 充分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教育水平。

(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创设和寻找机会让学生有东西可创造。倡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并承认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接受程度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崇尚自然,不求划一。比如让同学们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地探讨这课本内容,让学生畅所欲言。既能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乐而不为。

(三)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人文渗透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语文教学内容,并且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挖掘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准确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对于拓展的文本内容要精心选择,通过丰富的文本内涵唤醒学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意识,拨动学生语文教学中的感情之弦。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载体,其取材非常丰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文章和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都含有感情强烈、形象鲜活的人文教育题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通过创设情境,突出学生的感染力,最大限度让学生在感悟人文教育内涵的同时,不但学会文化知识,而且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他们的人格受到感化,让他们境界得到提升。语文课堂的情感四溢、妙趣横生往往离不开老师精心的课前准备,这得要求老师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离不开教师合理的教学方法,离不开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循循善诱,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人文渗透时要让学生善于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和语句,重点体会这些关键词语和语句的美妙之处,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性,让学生充分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文化,体验语文所表达出来的作者凝聚的民族感情和独特感受,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知识文化,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的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语文的文化价值。语文是人类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和语文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语文课程内容详细介绍一些关于语文学习对文化发展作用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渗透对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高中语文教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还需要不断地改进,以让语文教学真正地成为培养人文精神和传输文化的基础,同时还要强调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结合语文教学的现状,对语文教学的足够重视,不断地改进语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在语文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逐渐增长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感、启发想象、丰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跃辉.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z1):985.

[2]方斯哲.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9):88.

[3]朱佶芝.沐浴人文关怀焕发生命之光——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2):157-158.

[4]付攀登.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