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8-31 16:37:05

高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复习;方法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在内的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重要史实,按中外史分别编写。在四个版本的教材中,“人教版”的专题设置完全与新课标相同。在高中历史教材的整体结构设计中,遵循了“古今贯通,厚今薄古”的原则。在高中历史教材的8个学习专题中,古代史的内容史仅占1个,近代史的内容占2.5个,现代史的内容占4.5个。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进行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笔者对历史必修二的复习方法做了如下探讨。

一、以课程标准为纽带梳理历史知识,把握历史命题方向

凸现了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以及教材中重点部分的考查。重视“双基”,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狠抓课标,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考生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复习阶段,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即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形成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最近几年的高考题目关注社会时政热点、研究热点、课程改革热点、教学改革热点;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公共事业;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国家现代化;关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等,实现对考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效统一。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第一,要关注文明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总纲,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第二,要关注自然。新课程既然关注文明史,必然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增加对史料的鉴别和评价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要设计一些政史地相结合的题目和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二、多角度梳理历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高中历史教材的8个学习专题中,对同一个学习专题可以从纵向与横向方面进行知识梳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如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个学习专题,有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等方面学习内容。学生可以以纺织业、制瓷业、商业、城市或者其他知识点为主题纵向梳理不同时期相同主题知识.也可以以时间为主题横向梳理同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知识。在历史必修二中,也可以以不同学习专题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主题进行知识梳理。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等等为主题梳理知识。学生在复习时应该多角度建构历史体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分析与理解历史问题能力。

三、掌握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

近年来的高考题型中首先是传统与创新交替。传统指的是基本题型没有改变,还是采用了两大类型:选择题和材料题型。内容以考查基础与主干知识为主,没有出现全新的题型。创新则指的是题目内涵的设计上摆脱了过去就事论事的模式,开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是基础与能力并重。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素质考查为中心,着重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再次是情感与生活结合。新高考在题目的设置上较好的地体现了三类价值观:一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如民生、人权、民主等;二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三是爱国主义精神。注重树立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多元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重要的价值观念。第四,历史与现实互映。重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试题的综合性。从现实立意,从古今联系中取材是新高考试卷最为鲜明的特色。

四、历史复习必须将历史知识与热点现实结合起来,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历史试题,命题人员在试题设计上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重考查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重历史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如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系;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当前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联系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金融危机采取措施的关系等等。

五、历史复习应注重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知识,更深刻地把握历史知识

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运用比较法学习历史,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比较法:不同时期类似的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如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方式的比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不同时期发展情况比较等等。二是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时期在不同空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方法。如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比较。三是类似比较法:把类似的历史内容加以对比。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特点的比较、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等等。四是相反比较法:两个或几个内容完全相反的历史问题进行对比。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总之,高中历史的复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掌握其普遍性,结合学生的特殊性加以探索运用,寻找到适合班级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力争在短期的复习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爱民.高中历史应如何进行有效复习[J].学周刊c版,2010, (3):12.

[2]李萍萍、薛涛.高中历史复习如何有效的记忆历史知识[J].现代教育教学杂志,2010, (6):41-42.

高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2

今年又是一个高三年,为了进行有效的复习,取得较好成果,下面我浅谈对高三历史复习三阶段教学中的体会与认识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所倡导的突显学生认知的主体性、规律性、层次性的要求,以及高三教学阶段的特征和实践经验,高考复习以三轮复习的效果最佳,即第一轮要重视基础知识,第二轮专题复习是明确重点、难点,第三轮冲刺阶段复习和综合复习。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10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6个月,进行基础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这样理清重点、难点,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第二阶段3个月左右,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第三阶段近1个月,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1.第一轮的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

基础知识是最重要、最常用、最有学科特点的知识,它是学生高考致胜的关健,是二轮升华的前提。因此,学生必须"系统全面、扎实、准确"的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我们坚持"全、准、深、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课标》中规定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查很细致,细微处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2.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

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例如:( l )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 )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的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的发展。( 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与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人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的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2.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第三轮复习

进人第三轮复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冲刺阶段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应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到历史科的复习就应该:在常规教学上坚持两个回归,即回归教材和回归本质。

3.1回归教材由目前的考情决定,也和学情相一致。高考命题的走势主要表现为强调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即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测量,"不追求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完整性,不考虑学科内容覆盖率的大小",考查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的学科内容"。高考命题的依托是大纲所列举的考试范围之内的课本知识点,并对知识作一定的再生、延伸和集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强调和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知识要点来思考和回答问题,高度重视并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结构、结论、史实甚至表述方式,澄清以往感觉模糊的知识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得分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损耗和失分。

高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3

    一、与义务教育有机衔接,叙述更加精炼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世界历史》内容丰富,叙述生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从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古代埃及 到本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格局演变的世界历史基础知识,勾画出了相对完整的历史发展线索,叙述了一些最重要 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介绍了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等等。作为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教材,高中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如何与之相衔接?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历史知识的 完整性。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是一个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点不断累加的过程。例如数学, 四则运算、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等内容在不同年级讲授。初中的学习内容建立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 的基础之上,高中的学习则是建立在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基础上,由低到高的学习,不必重复。但是,历史则 不同,九年义务教育要讲授比较完整的历史基础知识,例如就世界历史而言,不能只讲近代史,不讲现代史, 或只讲现代史不讲近代史。到了高中,也要按照最基本的历史发展线索讲授历史知识。所以,就高中世界近代 现代史教材而言,要做到与义务教育有机衔接,既离不开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必须尽量避免重复。具体来 讲就是:1. 必要的基本历史知识仍然要重复,只有这样,才能反映比较完整的历史概貌。在高中阶段,既然 也要讲通史,不讲专史,那么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基本内容就难免有重复。例如,在世界近代史中,初中有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内容,高中也不能回避,否则,历史知识就会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 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2. 就具体内容来说,又必须从新的角度选择新的历史材料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增加新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加大知识深度,完成新的教 学目的。显然,高中的教学对象和任务与初中不同,选择材料的角度当然也不一样。例如英国工业革命,在初 中教材中,简单介绍了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后果,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工业革命的经过,选择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材 料来描写重要的机器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情况;而在高中教材中,则要加强工业革命背景及后果方面 的内容,应该选择有关材料进行充实,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相对抽象一些的内容。如可以选择一些当时城市发 展和中国人口构成变化的材料来说明工业革命对社会城市化的影响。选好材料以后,如何利用这些材料也是一 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的义务教育初中教材,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力求生动、形象、有趣;而高中历史教材 ,纵观欧美各国和港台地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厚厚一大本,史料丰富,既有许多生动有趣、活泼形象的 描写,又不乏精辟的分析和高度概括的叙述。很明显,这样的高中历史教材和我们的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 是,由于在当今甚至在未来一段不短的时间内,还不能改变我国高中应试教育的特点和大部分地区经济不发达 的现状,我们的历史教材还无法做到这一点。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适当减少教材厚度,降低学生负担是当 前编写我国高中历史教材时选材的一个特色。因此,笔者以为新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在尽量提高可读性 的同时,应更加注意叙述准确、精炼,千万不能铺开畅叙,增加分量。这样做的理由有四:其一,高中学生的 抽象思维发达,适于学习比较抽象一些的知识。其二,有利于减少学生的高考负担。虽然说高中教育是素质教 育,但勿庸否认,目前高中教育应试性仍然很强;而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高考命题的对象,所以教材中 每增加一个句子,都可能给学生增添一份负担。其三,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将来,高二分科,《世界近代现代 史》是高二文科学生的指定选修课,因此有必要提高教材难度。其四,降低教材价格,减少学生的经济负担。

    二、尊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进行思想教育

    历史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包括哪 些方面的内容?如何进行?这是编写教材时应予特别重视的问题。根据时展的需要,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 可以给予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 确立社会发展的观点,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 面貌。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透过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发掘其规律性的抽象、综合 能力也大大增强。因此,通过选择适当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是高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 内容。通过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不断改进。社会 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尽管社会发展是曲折、复杂的,但进步 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未来肯定是光明的。2.培养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树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振兴 中华的历史责任感。3. 学习各国历史上优秀人物坚持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养成优良品德。等等。如何通 过教材体现这些思想教育?21世纪的高中学生将是思想活跃、乐于独立思考的一代,空洞的说教肯定无助于进 行思想教育,必须融思想教育于具体的历史知识教育之中。因此,历史教材的思想教育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历史材料选择的是否得当。笔者认为,历史材料的选择要能很好地进行思想教育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

    1.尊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教材的教育作用首先是建立在人们对它的信任程度上,如果教材上 的知识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就没有人会相信历史教材,历史教材的教育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历史教材选 择的材料首先必须是客观的和科学的,才谈得上思想教育作用。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历史曾经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历史知识更重要的特点还在于它是逝去的事实和它的不可重复性,它往往与知识传授者的主观意识密不 可分。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人们曾经不顾客观事实,根据某种政治需要编造历史,历史成为极左政治可以任 意歪曲的对象。例如,某一个历史人物,教材今天可以把他捧成完人,明天却变得一无是处。在世界史教材中 ,我们过去一味盲目坚持阶级观点,尽量贬低资本主义国家,如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中,我们大书特 书苏军的功绩,把斯大林格勒战役说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唯一转折点,而忽视英美军队在阿拉曼和中途岛取 胜对推动整个战局发生转折的作用。与此同时,又大量引用有关西方国家对法西斯绥靖的材料,而只字不提苏 联与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和建立东方战线问题。现在又出现了一种贬苏联扬西方的倾向。尊重历史知识的客 观性和科学性还表现在历史材料的叙述必须注意到历史事实的时代局限性,不能因为思想教育的目的,根据今 天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而是应该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叙述。例如,过去为 了向学生灌输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光荣革命”时,只讲其消极作用, 而讲法国大革命时,则大举其种种积极性的材料。

   2.掌握分寸,寓教于理。 历史教材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必须要让学生感到教材 的叙述是合情合理的。今天,任意歪曲历史的现象已不会出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自己喜欢 的历史知识来传授,这些知识人们无法否认它的客观性,但是它却或多或少地带有片面性,这种情况在我们的 教材中屡见不鲜。教材编者的主观愿望是美好的,希望通过选择教材,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加强 思想教育。殊不知,欲速则不达,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是左的意识和教条思想在作怪。例如, 过去为了进行社会发展观的教育,我们虽然承认资本主义在成长过程中,取代封建主义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而 在叙述其进步性时又是那么扭扭捏捏,总是要特别强调其局限性。我们选择种种历史材料来证明资本主义是腐 朽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又不愿承认或尽量少说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这样就 产生了两个问题。(1 )在学生思想中会留下模糊的认识,似乎资本主义对历史的发展作用并不太大。(2)学 生会问,既然社会主义是如此优越,资本主义如此腐朽,为什么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呢?21 世纪的高中生是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性的一代,他们不会盲从于教条,他们乐于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因 此,应该尽量客观地叙述历史材料,编者自己感情色彩淡一些,让历史事实说话。当学生觉得历史教材不再是 硬性说教,而是可信的事实时,他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教育。

    三、根据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能力培养

    学习知识是为了利用知识,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好比一张旅行的路程单,你要熟识那些地方,必须亲 自到那些地方去旅行,不能够单单记住一张旅行单。”〔2〕能够利用知识就是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知识的目 的之一是为了培养能力。如果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历史的基本知识教育的话,那么,到了 高中阶段,则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所谓能力,应该包括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的能力和应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观点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客观评价的能力,等等。能力培 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以特别重要,是基于三个原因。1.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来看,高中学生是开始进行基 本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高中生已进入青年前期,生活阅历较为丰富,生理发育日趋成熟,智力发展也达到高 峰。据研究,若以100作为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从初中到高中,记忆能力从95逐渐达到100。比较、判断能力 由80上升为100。〔3〕2.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加强能力训练是大势所趋。 3. 由我国目前高中教育应试性所决定,随着历史科考试中能力要求的增长,教材的能力培养必然也要相应加 强。如何对历史材料进行合适的选择,才能使教材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内容叙述不要太多,打破所有内容都要“讲透讲全”的传统观念,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思考空间。实 际上,我们高中教材的容量远远不及欧美日和港台地区的同类教材,一方面我们的课时少;另一方面我们的教 材内容全是高考命题范围,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讲述,教材的分量受到严格限制。今年,在江西召开的一次各省 历史教研员关于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征求意见会上,很多历史教研员呼吁教材不要写得太满,不要一节课的45 分钟全是教师讲课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4〕学生真正求知动机与兴趣的源泉在于思考, 在于发现自己有能力把知识创造性地应 用于实际。思考需要时间,如果教材内容太满,学生只顾忙于接受知识,无暇思考,这种知识就不能有助于能 力的提高,学生如果不去思考,就根本谈不上能力培养。同时,不思考也不能真正掌握知识本身。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孟子也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一点对高中生尤为重要。因为对高中生来说, 记忆更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无暇思考,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写黑奴贸易时,如果材料过 多,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尽管材料生动、形象,恐怕学生获得的也只是一些零碎的表象。因此,材料的 选择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创造某种良好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和记忆,去积极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或是从整体结构上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高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历史是科学 发展性 综合性 过去性 时代性

全面准确的认识历史学科特点,对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中外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对历史学科特点形成的几点体会:

一、历史学是科学

历史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科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是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具有唯一性和客观性。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

历史学科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非常丰富的,它们全面贯穿于历史教材的内容编排之中,时刻指导着师生的教学活动。历史教学就是把这些复杂深奥的理论让同学们熟悉和应用。笔者的做法是,先集中讲理论性知识,让正确的认识先入为主,在之后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评价等历史客观现象进行分析的时候,重点突出理论对历史活动的作用。经过长时间有意识、有目的的教、学、练等活动,学生逐渐对这些艰涩、深奥的理论不再恐惧。假以时日,学生就会形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历史具有发展性特点

人类的现实与人类的未来本来是一脉相承、彼此衔接而不可分开的。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它们既是过去历史的发展结果,也受制于时代背景,还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产生影响。基于历史的发展性特点,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把所学内容放在历史长河之中,从而在特定的背景下展开新课的教学,也就成了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形成完整的历史时序感,从历史发展进程中去把握所学内容,而不至于是零散的、混乱的知识点。也唯有谨记历史的发展性特点,教师无论是在教授政治史、经济史的内容,还是思想文化史的内容时,才不会抛开历史背景孤立看待历史现象。历史是发展的,历史又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比如学习中日关系,我们要了解古代部分,是中国文明影响了日本社会的进步,近代主要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与暴行,当代中日关系则是艰难的和解之路为主题。因此,我们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发掘历史现象变化中的本质属性变迁,从看似无关的历史脉络中寻找到前后历史的传承性和发展性。

三、历史具有综合性特点

历者,经历也;史者,记录也。简单地说,历史就是人类经历的社会活动的记录。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应忠实地记载于史册,从而使历史学科包罗万象。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之浩瀚,研究范围之广博,是其他基础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涉及古今中外的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史料浩如繁星,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要抓住这一特点,以历史为背景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发展综合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与多种学科联系密切。因此以历史学科为依托,不断强化与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强化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立体地、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般素质和能力,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为培养目标,为他们人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过去性是历史知识基本特点

过去性即不可再现当时的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指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这种过去,从本质上讲都是历史的陈迹。历史不能重复出现,不能通过任何途径如实验室的“观察”或“实验”使其重复出现。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征又决定了它具有间接性特征。我们所学习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只能间接认识,无法直接体验。即使历史研究也不可能“复原”历史全貌,只有尽最大努力去追求真实,接近历史真相。

历史知识,特别是远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历史知识,学生大都较为陌生,而学生的学习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生活和经验基础上的,历史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是历史知识过去性与学生学习现实性之同的矛盾。也是历史教学的困难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常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知识,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介绍美国的《1787年宪法》时,往往引进美国当代的总统选举与政党竞争进行比较,从深层面分析,理解美国的民主制度。这实际上是用历史学科的发展性特点解决上述矛盾的,所以准确把握历史学科过去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历史具时代性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含义大概有二,其一历史认识的主体是生活在当代的,对处于久远时间相隔的历史认识客体的事实认知无不打上主体所生活的时代烙印;其二历史本来是发展的,当代史是古代、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古代史又是近现代历史的源泉。我同意后者,这是历史发展性特点决定的,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

高中历史教材涉及现实生活的内容很多,这就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史实的同时积极对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收集和材料挖掘,也需要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民主政治多样性问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知识经济问题、军国主义问题以及其他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等等。“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获取其教益”。人类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对当今人们能产生多少的深刻启示,使人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养。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实与未来的重大问题。未雨绸缪,及早准备,使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能趋利避害,向更好地方向发展。

以上是笔者对历史学科特点的总结,目的是从历史学科的本源出发,激发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历史课不是教学生如何去记忆几个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我们培养的学生决不能整天面对“戏说历史”“演义历史”的影视作品麻木不仁,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培养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迹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5

一、试题特点分析

1、稳中有变,关注人文素养

试题在结构形式、内容分布、阅读量、难易程度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客观题仍以政治史、经济史方向的内容为主,没有出现否定式选择题,史学常识和史学方法类题不再单独呈现,而是渗透到整个试题中,主观题突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向内容的整合,以政治、经济为主。主观必做题分为一道材料解析题(40题)和一道比较说明题(41题),第41题打破了近几年常规,是一道脱俗创新的新题型,避免了复习备考中出现的经验性、模式化问题,试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和分布比较合理,必做题部分中国古代史30分,中国近代史23分,世界史32分,选做题部分15分,其中的四个选修模块内容,第45题、46题均为中国近现代史,第47题为世界史,48题为中国古代史,试题材料新颖,可读性强,设问指向明确,难度不大,容易做答。

2、重视基础知识,坚持能力立意

试题围绕主干知识命题,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40题中要求“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分析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45题中要求“概括清末新政与的共同之处”,46题中要求“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等,对能力的考查涵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试大纲要求的四个层次目标。

3、渗透情感体验,凸显人文精神

试题中外关联,古今贯通。从历史入手链接社会现实,直面社会热点,关注时代主题,从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等多角度、多层面的历史思考中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体现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有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如26题雅典民主政治特点的考查,32题对西欧联合的考查,40题对中国海洋维权的考查,35题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考查,33题对斯大林模式的考查等,都是以历史问题为切入点,直面当今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所学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试题贯穿着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史观等史学观点,渗透了当前流行的文明史范式、全球史范式、现代化史范式等新史学研究理念。

4、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研究性学习

试题依据《考试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命题,体现新课改方向和创新的时代精神。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全部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变换新角度、提出新问题。满足了学习不同版本教材的确考生共同要求,也体现了一种多元民主的新课程理念。试题在设计上增强开放性、答案设计上体现多元化、重视对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如第41题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比较,任意提取两次汉唐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该题注重史论结合,把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能力作为考点,给学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培养创新意识。

二、试卷结构分析

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涵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模块,中国古代史的考察部分,体现在选择题、必做材料题和选修题上,必做题分值为30%,中国近现代史各种题型均有涉及,必做题分值为38%,世界史部分涉及选择题和选做题,其中选择题8个共32分,选做题一个共15分。综合观察,世界史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必做题23分,选做题15分,中国古代史比重最小,涉及必做题30分,选做题15分,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适中,重点关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非选择题部分在考题的材料选用方面逐渐简单化,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但对材料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的考查方面较之2012年提高了难度,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全方位,多角度、深层的、全面思考与分析。

(一)从选择题命题来看

1、知识分布较为合理,中国古代(24题、25题),世界古代(26题),世界近代(27题、28题),中国近代(29题、30题),世界现代(31题、32题、33题、34题、35题),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都有涉及。

2、难度层次比较分明,对学生有区分度,史实考查与能力要求并重。

3、从题目的设置上主,与去年考题有明显不同,在题干材料的选择上,与教材中的考点联系比较紧密,紧扣教材,这是与以往试题的明显不同。如27题: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之主威廉为国王,与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 为女王,目的是……32题: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称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这些材料的选择与教材知识点联系很紧密,学生读起题目来不会感觉很生疏,但选项的设置上有些选项疑惑性很大。试题给人的感觉就是似曾相识,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下手,不好拿分。

4、注重对教材中史实的理解以及史实之间的联系的分析。如27题:对于“光荣革命”的知识,但如果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一史实与当时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就会影响学生的选择。

35题: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该题重点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苏俄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联系。

5、注重史观的考查,在历史的脉络中去理解历史的变化。如29题:考查中国近代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典型作用。

6、强调时序性,通过提取有效信息判断历史时期。

如34题:给出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根据德国与周边国家疆域的变化,来判断图的先后顺序。这道题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历史综合知识,史实必须清楚,考查知识范围涉及到了世界近现代的国际关系。这个题目的设置折射出历史学习中要有明确的时序观念。

总而言之,选择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历史能力。

(二)从非选择题命题来看

1、命题内容:40题、41题,全部考查中国史内容,古代史比重大。

2、40题仍然是明确的主题性命题,选材上有很强的热点倾向。基于近期中国南海问题和问题所产生的纠纷,中国强化海洋权益,而选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关于海洋利用及近代中国海洋利用的试题。总体难度适中,但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答题时要紧扣海洋利用的主题,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联系,并能做出对主题的提升。学生想拿高分很不容易。

3、41题是今年历史题的又一新变化,改变往年给出材料概括观点进行评述或评析的题型,而是以图片材料对比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概括信息,用史实加以说明,属于首次出现的新题型。

这种题目对考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历史知识的储备有很强的要求。从解答方式上要求学生史论结合,典型特点是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信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表个人见解,提倡自主思考,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考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宏观来看近三年的考题,41题的变化性最大,考查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比较明显。

4、选修题目的设置和材料的选取和2012年试题范式基本一致,仍然以新情境命题,突破教材的限制和束缚,自主选择课外材料,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试题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评价和概括能力,完整深入地理解材料内涵,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同时,今年的选修题虽然脱离选修教材,但其考查的历史问题是以整体历史或某一阶段的历史作为时代背景和历史主题的。如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在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对和清末新政的认识。46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在近代中国思想解决进程中的洋务派和维新派的认识。所以,选修题目的答题也必须是在总体通史和文明史的掌握基础上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三、试题内容分析

四、学科能力考查

1、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如24题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25题对程朱理学的理解,它要求考生能准确解读信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2、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如41题对汉唐地方行政管理区划的分析比较,45题对清末新政与的分析比较等,通过对比,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特征。

3、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能力。如40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中国古代与近代海洋利用与建设的不同阶段特征。

4、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史观的理解运用能力。如第29题的近代化史观、第40题的文明史观、第47题的全球化史观等,透过现象抓本质,即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历史现象,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的、正确的分析,在推理中得出正确结论。

5、历史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如第41题要求考生从汉唐两幅地方行政区域图中提取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考生对全新的历史材料进行解读,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在科学思维的指导下,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材料以图示出现,沿袭新课标理念,重视考生的知识迁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对今后高考复习教学的思考

(一)在教学中要尽多的引用原始材料,特别是在高三的复习教学中,这一步更显重要。根据今年的高考情况,历史试题材料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引用原始材料进行教学,一可以让学生增加视野,二可以让自己的课堂丰满,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步。现如今,科技发达,原始材料随处可得,一是网上搜索资料,史书、视频、回忆录、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国课程网等;二是历史专著,如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北师大刘宗绪教授编写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三十廛》等;三是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历史教材结合讲。

(二)高考能力的要求是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最难落实的。学生在考场最终是通过能力发挥来完成升学的。平时的记、讲、导很难完成学生能力的具体提升。而且高考的能力要求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变幻莫测,甚至错综复杂。系统掌握这些能力,必须进行系统针对性训练。而且这种训练必须是长期的,从高三一开始就要进行;同时这种训练是分类型、分层次的,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要特别做到细致具体;进行这种训练时要结合全国新课标卷命题角度进行设计。

(三)无论是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还是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成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的复习中,方法指导比讲知识更重要。所以在平时复习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侧重给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自主学习。这就要求老师不仅善于把握教学各个环节的规律,也要熟悉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同时,课下是学生知识和能力重要的消化过程,学生能否将课堂探究和学到的知识、规律和方法转化为自身自如应用的能力,关键要看课下的复习回顾、自主总结和理解消化。这一步一定不能放任自流,我们应该建立起学科的检查和监督机制。保证人人都有课下的总结、思考和复习回顾,才能保证课堂效果不被流失。这是我们值得警醒的地方,也是我们课堂引导过很多次,学生为什么仍然糊里糊涂的原因。

(四)在历史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使用历史的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会使用历史的语言来回答问题。那么什么是历史的思维方式和历史的语言呢?个人认为,思维方式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做到分析事件是因地因而异,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问题。不能凭自己的个人爱好,戴有色眼镜去看问题。语言就是尽可能多的使用课本语言和材料中的语言。

高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6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好比是修房子,地基打不好,房子也有可能随时坍塌,所以第一轮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基础知识始终是历史教学和考试中的重点。历史知识又是一个整体,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点、线、面、体构成一个历史的知识网络,若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止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作为点进行复习,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示法来表示。具体操作是以时间轴为基本骨架,时间轴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列出中国历史四本书和世界历史两本书从古代史到现代史的时间、分期、阶段和每一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矢量,这样就将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形成历史复习课中独具特色的“世界之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历史知识的微缩景观,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了立体的知识综合体。

二、点、线、面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全面分析、对比和重组,整体感知和把握教材,掌握规律性的认识

初中历史整体复习框架建好之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它。首先,要对知识框架中列出的知识点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对比,找出共性,分析差异,在全面感知教材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复习世界近代史要抓住两条基本线索展开:一是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二是英国运动、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两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再如复习“中国近代化探索”时,不仅要弄清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引领近代中国潮流的四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还要放眼世界去看,不难发现当时世界上资本主义潮流正处于上升阶段,而且已经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激烈冲击和影响着世界,中国也不例外,在世界大气候的影响下,外族的入侵进一步警醒了国人,沉睡千年的东方古老帝国终于开始了思变的过程。复习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时可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比较等,这些复习要点在我们的知识结构图中都能一目了然,再经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三、依据知识结构图有的放矢进行分类专项复习,突破考点

专题复习是历史总复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制作好的图示表就使繁杂的知识点在表中一览无余,教师引导学生将中外历史进行归类整理出多个专题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共党的历史及重要会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专题。其次,引导学生模仿矢量分析总图表自己制作某国或某阶段图示表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例如以时间为主线制作美国独立战争大事图示表,制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图示表等。第三,教师精心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动向及各知识点所占分值情况并在矢量分析图表中进行标注,将知识点分为重点、次重点和非重点三个层次,对于重要知识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以便学生牢固掌握。

高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专门史 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17-01

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实施“2005 方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新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受到了师生的普遍重视和欢迎。对于教学教法的改革,众多高校教师采取了专题教学作为其授课的主要形式,经过七八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而经验总结和学术论文更是层出不穷。然而在如此繁荣的气象之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却逐渐呈现出疲态,遭致了大学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不满,或是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逐渐与历史学专业课越来越相似,忽视了思想性、政治性与知识性相结合;或是认为纲要授课是讲述过去事情的,十年如一日,很难将时事性熔铸于一体。之所以出现这种困境,究其原因,无非是出于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晚清史、民国史等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之间,在内容上难以衔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可见,它侧重的是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同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然作为纲要,是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中做到“纲举目张”,而所采取的专题教学则更是如此,往往只是选择部分专题内容进行探讨,譬如有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等。这客观上造成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难以与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课难以抗衡。甚者,由于大量主流网页历史频道、历史贴吧、和历史学通俗著作的存在,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专门内容就成为部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常识性知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知识性、深刻性。

其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很难做到有效连接,并能及时跟进党中央最新动态和国内外政治形势变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纲要”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历史知识铺垫。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形势风云变幻,大学生对此的求知欲很旺盛,而网络等媒介既很难传递更多的信息,也缺乏对此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故而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求助于日常上课的教师。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脱胎于教材体系,是要将其中的精髓如实地表达出来,这客观上造成其教学体系和内容主题是早已确定的,很难根据形势加以调整和更改。换言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灵活性是有限的。由于它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课是错开时间的,即纲要在众多高校往往安排大一,而概论等课安排在大二,这使得大一学生无法如其他课对时事获得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为解决这一问题,部分纲要授课教师要么牺牲授课时间,来分析形势与政策;要么全然不顾学生诉求,根据既定进度授课,从而很少有人像其他课程教师那样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要突破这种教学困境,必须要有做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紧跟党中央步伐,及时推动相关理论创见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仍是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设上、中、下三编,共10个专题、3个综述,准确而精炼地概括叙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70年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线索脉络、重要事件和基本理论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自问世以来,尽管出版了多种版本的修订本,但由于当前教材体系有较强的科学性,其部分内容有所调整和修改外,其主体框架基本不变,同时由于修改周期较长,印刷出版又尚需时间,故而即使出版,也往往滞后于形势发展。为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应在吃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尊重教材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基本结论,推动党中央最新理论动态进课堂,使得课堂内的教学与外界的政治动向相结合,从而引发学生对党中央理论、政策发展的兴趣和讨论。事实上,对中国梦的阐述,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即为理论价值引导、教学语言通俗化等方向提供了众多可供参考的经验和方法。

高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8

关键字:高考;单元知识结构;模块知识结构;学科知识结构;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的规定,明确地提出了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成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应对高考的挑战,我校历史科组在广东省“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分层教学的“自主建构,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规划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三历史复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帮助学生建立三个层次的历史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效复习。

一、单元知识结构构建。其要点是突出主题、关注细节,其目的是解决历史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问题,知识结构的构建宜细不宜粗,并通过记忆训练加强巩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课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只有政治文明史第三个专题“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没有列入广东省高考考试范围,其余皆为必考内容,因此高三复习在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时以这25个“学习专题”为基础,结合本校教材版本使用和学生平时学习实际,将列入高考命题范围的选修内容融到这些“学习专题”中,突出每个专题的主题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关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重大历史问题。

例如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涉及的教材内容皆是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专题依据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构建如下知识结构。

一个趋势:世界从相对孤立、分散日益联系成一个密切的整体。

两点反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原因和评价。

三个阶段: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雏形形成: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④早期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初步形成:①工业革命兴起背景条件;②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与主要成果;③工业革命的评价。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最终形成: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条件;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与主要成果;③第二次工业革命评价。

在这样的知识结构内,“一个趋势”突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专题主题;“两点反思”突出从整体上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三个阶段”突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和演变趋势,并且关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详细掌握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并运用历史思维方式加以认识。

二、模块知识结构构建。其要点是定位时空、纵横关系,其目的是强化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建立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联系,知识结构的构建宜粗不宜细,通过图表、知识树等比较形象直观的载体,让学生自我建构,将知识内化,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终要打破教材编写体例的藩篱,既要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脉络、规律,也要认识中外文明发展的关联与互动。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广东省高考文综考试说明的相关内容,建立经济文明发展史、政治文明发展史、思想文化发展史(包括思想、科技、文艺、教育)三个模块的知识结构,选修模块的内容划归到必修模块相关单元中。

以必修二经济文明史为例,该模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建议先按中国史和世界史分类,再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分类,将这8个学习专题归纳和总结如下。

(一)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

一个趋势:世界经济由孤立走向统一。

两个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三个阶段:十月革命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发展;十月革命至苏联解体期间两种性质经济体制并存发展和调整;苏联解体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加速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阶段(十月革命之前):①15世纪开始的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②18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世纪中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最终形成。

2、两种性质经济体制并存发展和调整阶段(1917-1991年):①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二战前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形成)、二战后初期斯大林模式的推广、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加速发展阶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②世界经济全球化。

(二)中国经济发展史

一个主题:国家富强。

三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3、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①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②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4、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①物质生活的变化;②社会习俗的变化;③大众传媒的变化。

见下表。

三、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其要点是阶段特征、融会贯通,其目的是解决提取历史信息不全、答题思路不清等问题,知识建构宜粗不宜细。在教学实践中有一种误区,认为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结构图进行叠加就完成了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实则不然,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必须在三个模块知识结构叠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阶段特征和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阶段特征指学生在要掌握单元和模块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重要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有一个整体和全面的认识,实际上要求学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并强调中外关联。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阶段确定可长可短,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古代史部分,以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为基础,同时对比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分为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尤其是明朝中后期)8个阶段。近现代史部分以世界史的历史分期为基础,分为15-18世纪、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后至苏联解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5个阶段。

例如对19世纪中后期这一阶段构建如下知识结构。

经济方面:

①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并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

②中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政治方面:

①世界:资本主义代议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殖民扩张加剧、国际工人运动和巴黎公社。

②中国:清政府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太平天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思想方面:

①世界:马克思主义诞生、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②中国: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思想。

世界科技发展:19世纪中期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文艺发展:19世纪30年代后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后半期早期印象画派、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

融会贯通指学生在掌握模块内知识结构和阶段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史观、方法论培养与训练,能够按照不同的史观梳理历史发展的趋势、脉络、规律,能够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这需要在高考复习中加强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学习;加强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基本原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根据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可以构建历史问题解决过程的知识结构,简要归纳成五步。

第一步,提取与问题解决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现象),将事件归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艺中的某一领域;

第二步,从背景(原因)、过程(内容)、结果(影响)三个层面分析事件;

第三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领域分析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影响);

第四步,运用判断、对比、归纳、概括、分析等思维方式探讨历史发展基本特点、规律;

高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9

论文摘要: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模块加专题的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便于学生探究,但教学内容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中生提出了挑战,因此整合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就此谈谈体会。

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一标多本"的普及,全国没有了统一的历史教材,历史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变得至关重要。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有四种版本,每一版本教材虽然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但由于对课标的理解不同,编写的角度不同,在历史问题的表述上,各版本教材都有一定的差异;同时,新教材采用模块加专题的编写形式。这种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便于学生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知识的跨度大,跳跃性强,给习惯于按时序教授和学习历史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一定困惑。况且,新教材对历史学科的专业要求明显提高,这对个性不同、学业基础有差异,而学习时间相对紧张的高中学生来说,的确面临挑战。因此整合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成为必要。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历史新教材进行整体地、系统地处理,以教学模块为单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知识以“抓灵魂——建骨架——补血肉——走亲戚”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逝去的历史以灵动的“生命”形象再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抓灵魂”——就是教师要树立新课程意识,明确历史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整合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去挖掘、发现隐含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找出其思想、观点,抓住历史课的“灵魂”和真正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核心价值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鲁迅先生也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可见,历史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价值观教育。历史教材中的知识选择、组织、呈现和评价,无论是隐性还是显性,都必然附着并传递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来看,所谓历史课的灵魂,就是能够统帅历史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应当能体现出为什么而教,应当能在较高层次上体现出一节历史课的价值。上海特级教师包启昌认为:“实践中,我体会一堂课只能是一个中心。这里所谓的中心,实际上是一堂课的真正重点。课时中心是能把全课时教材带动起来,又能全面完成学科任务的一个点,这个点一般是一个基本观点,或者某一理论概念。”。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整合和进行教学设计时,都应当思考“为什么教”这一问题,都必须明确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围绕着某一思想、观点展开,使学生的心灵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动,真正实现历史学科启智育人的目的。

第二,“搭骨架”——就是教师要树立新课标意识,明确课标是基础,课本是依托,在认真关注史学界新的史学观点,新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或热点,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偏、旧、繁、难的知识进行大胆舍弃 ,找出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搭起历史学科的整体骨架。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树立新课标意识,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课程标准是我们取舍、细化历史知识的依据。如《课程标准》对古代科技的要求:“概述古代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事实上就是要求我们掌握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成就,而不是一般的成就。以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难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以及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然后围绕着重难点知识,参照各版本教材,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进行删减、整合和补充。

其次,树立新史观意识,以新的史学观点统领教学内容的整合,以新的视角审视和解读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以及现代化史观是指导我们如何看待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应以“文明史”为总纲,以“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分散在各个模块中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重新编排。以“世界近代史为例”。高中历史新教材以模块加专题的编写形式,这种写史手法,把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分散在3个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叙述,世界近代史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现象,各模块只是分别介绍其不同的历史侧面。这种打破时序的编写思路,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有“瞎子摸象”之感,很难把握“世界近代历史的基本趋势”。因此教学中,我们就有必要运用多元史观把不同模块中的知识内容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近代史的完整认识。首先,以“现代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把分散在各模块中的相关知识揉合在一起。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经济领域,它是工业文明逐步崛起的历史,包括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政治领域,它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取代专制独裁的历史,包括英、法、美、德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发展、完善,及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思想领域,它是人文精神复苏、发展、完善的历史,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然后,引导学生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用全球史观视角来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得出: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联系,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用文明史观归纳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趋势:世界近代史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历史。

这样在不违背课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既能加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补血肉”。建构起清晰的知识体系就像人有了“骨骼”,接下来就是给这个骨架输送血液,补充肌肉,使她丰满健康,富有魅力。补血肉是指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意识,切实转变以往视教材为“圣经”观念,选用适切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合理选用史料,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重组,使自己由教材的组织者、执行者转变成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

对历史学科而言,丰富多彩的“史料”就是其“血肉”。傅斯年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 胡适也说过:“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没有史料的课程就像一副骷髅架子,毫无美感,没有吸引力。《课程标准》提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资源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如把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中,成为历史新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课堂教学中依据课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每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即每节课的“灵魂”。然后围绕着这个“灵魂”,对教材进行重组,精心筛选、补充相关史料如文字、地图、图片、表格等,让学生在饱满的情境中感悟历史感悟人生,实现主动发展。这样,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获得的就不再是孤立的、僵化的、过去了的死知识,而是一种在思想灵魂统摄之下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了。

第四、走亲戚——就是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针对课标和教材的主干知识、重难点内容,设计一些设问新颖的练习题,让知识“走走亲戚”“串串门”,使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基础题初步运用题综合运用题灵活运用题,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的层次梯度。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新课程历史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整合是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线索脉络的重要方法,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