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古代字词文学常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8-31 16:37:25

古代字词文学常识

古代字词文学常识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4-02

现代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古文和现代文两种形式。在我看来,古文方面可以在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文言文和古诗词。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文言文和古诗词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大部分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典型、系统,因此在下文中,我会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进行分析,找出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打倒这只语文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在我看来,对于古诗词教学,主要从知识教学和情感教学两个方面入手。

1.知识教学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和文化的代代传承,从而保证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知识教学永远是占据首位的,而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在语文这门传统科目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古诗词教学环节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知识的传授和方法技巧的引导放到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位置。在我看来,古诗词的知识教学方面主要包括炼字、解题技巧的建立两个层次。

1.1 炼字。炼字,顾名思义就是提炼出每个字所隐藏的意思。我国的古诗词是采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古汉语不论是在语法使用还是意思表达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因此同一个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和用法,会和古代汉语的意思和用法天差地别。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字意思表达更加注重凝练性,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炼字,从而明确体会出古诗词中每个字的独特含义,从而为更好地明白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做好铺垫。

对于炼字来说,需要学生具备较为丰富的古代汉语字词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篇章的文言文来帮助学生积累下更多的古代汉语知识,从而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以古代汉语知识为依据,进一步提炼古诗词中每个字、词的引申性意思,提高对于古诗词字面意识把握的精确度,并为进一步实现情感剖析奠定基础。

1.2 解题技巧。对于高中生来说,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自我的文学性思维,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知识的学习在将来的高考过程中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从而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并且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大力提倡学校教育要在教给学生相应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古诗词的理解就非常注重技巧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解题技巧的传授,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

作为高中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一般会对历年高考试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剖析。我在研究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历年以来的语文考试中涉及到的古诗词题目,能够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总结诗人情感,和分析修辞手法是绝大多数古诗词考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这两类问题为依据,进行古诗词教学技巧的传授。

2.情感教学

语文是一门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科,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诗词阅读,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情感代入和共鸣能力。因此,我们再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内容的教学,还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对于情感的体悟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古诗词阅读过程中,实现情景代入,情感共鸣,真实体会到诗人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情感。

2.1 情感鉴赏。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来看,情感鉴赏可以考验学生对于一首诗或词整体的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炼字能力和整体情感代入,以及体悟能力有着非常好的锻炼和促进作用。从应试方面来看,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根据对以往高考试卷的研究,古诗词是高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情感鉴赏则是古诗词题目中永远的参与者。所以情感鉴赏一直是古诗词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以往教学总结,我认为,对于学生情感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细化为两个方面。

首先,要了解诗人,了解时代。这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将诗词与诗人结合起来,古诗词往往是诗人有感而发的产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时期诗人的不同遭遇,都会对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一些诗词,直接就是诗人对于自身情感和处境的真实性描述。以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例,两位生于不同的时期。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并且本人性格带有明显的侠客色彩,豪放而浪漫,所以李白的诗往往充满着乐观和浪漫的色彩,如《将进酒》这首诗就充满了自信与乐观的态度,对于权贵,名利金钱的蔑视。而杜甫生于唐朝由盛转衰的阶段,经历过安史之乱,所以杜甫的是感情更为沉重、灰暗,还有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只有对诗人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才能在情感赏析过程中精确把握住,诗词的核心情感所在。

其次,要情感代入,激发共鸣。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如在读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依照诗中描述,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情景画面,将自己代入其中。并且站在诗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感受当时的情境,以此来推测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引发思想上的共鸣。

2.2 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采用最为精炼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进行隐晦性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字词都可以包含着无限的韵味,因此古诗词不论从文体还是内容方面,都处处体现出美。因此对于古诗词鉴赏来说,审美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古代字词文学常识范文2

课程标准和新实验教材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古诗文的教学。笔者在平时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一、积累语言素材

教材中的古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初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句中的停顿,句子的节奏要把握好。反复朗读,培养语感;通过熟读、背诵、记忆,积累语言;同时引导学生鉴赏体验古诗文所描写的意境,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古诗文积累,不单纯是为了中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通过“诵读、记忆”的方法,让学生背诵古典名篇,引领他们把无意识记忆转变为有意识文化储备,使他们腹有诗书,在传统文化滋养中成长。

二、积累词语

有学者研究发现,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另外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们学习、理解文言文必须跨越的门槛。

1.一词多义:单音多义是古汉语实词的特点。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指拜访,“顾野有麦场”的“顾”,本义是“回头看”,但这里指“往旁边看”。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是不同的。理解、掌握多义词的繁多义项,可通过归纳整理、分析义项间的内在联系来进行。

2.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其中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名称说法的演变等。对于初中的学生,没有必要告诉他们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只要求他们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如《唐雎不辱使命》中“长跪而谢之”,句中的“谢”解作“道歉” 与现代汉语“感谢”“凋落” 完全不同;《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解作“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妻子”的意思是指男人的配偶;《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通假字:“通”是通用,“假”就是借用。字的通假就是两个字的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本字和借字必须是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假字一定要按本字的意义去理解,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便要还家”的“要”通“邀”,“被坚执锐”的“被”通“披”,“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阙”通“缺”。注意积累学习通假字,有助于我们很好地理解文言文。

4.成语、警句:成语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现在作为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应用,注意积累这些词语更有利于丰富我们的语文素养。例如:《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中的“明察秋毫”。《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曲径通幽”等,这些现在都还有很广泛的应用。

三、积累语言现象

古代字词文学常识范文3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古汉语教改的思考与实践,主要探讨课程目标和繁简字。课程目标有二:一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二是加强古今汉语的联系,把培养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将第二点作为古汉语的课程目标,目前在学术界并不多见。我们从文字、词汇和语法三方面阐述古今汉语的源流关系,以此引起学生对古汉语学习的重视。本文还探讨了“识繁写简”的重要意义与繁体字的简化方法,以使学生达到阅读古书的目的。

关键词 :古汉语教改;课程目标;繁简字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6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9月赤峰学院确定了“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突出特色、转型发展”的学校发展战略,提出了“以本科为主,向上发展、向下延伸、向外联合”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了更加注重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发展方向。我校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及人才的培养目标切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我校适时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并于2014年公布实施了学校深化“双改”工作研究项目。

我们深知:在高校教改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根本性意义。地方本科院校要准确定位,要承担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形势, 切实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此,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古汉语教改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实践。

一、课程目标的思考与实践

根据高校教改精神和我校实际,古汉语课程要确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针,教学目标不明,必然徒劳无功。我们在深入调查、广泛征求和不断改进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大纲、古汉语教材、学生就业和2011级至2013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深入研究探讨,提出了新的“古汉语”课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掌握古汉语的基础知识,了解古文化常识和古代文体知识。(2)掌握文言文的一般教学法,能运用语言学原理分析语言材料,为培养学生从事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3)自觉发现和解决问题。2.加强古今汉语的联系,把培养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这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目标。这一课程目标,为打造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关的职业人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第1项中,第(1)条强调课程基础知识的扎实,第(2)条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第(3)条强调创新能力的养成。这一课程目标已得到教育界、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在第2项中,将其作为古汉语课程目标的高校,并不多见,专家、学者也见仁见智。我们将其作为古汉语的课程目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有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修辞等都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要学好现代汉语,必须要学好古代汉语,学习古汉语,并非脱离现实生活而学习,而是学而有用,不是学而无用。我们的教学要以此为第二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古汉语的知识去深刻认识现代汉语,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并从古代汉语中汲取营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以下从文字、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举例说明古今汉语的源流关系。

(一)文字

文字方面,古汉语中的通假字、古今字还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中。

1.通假字。如:《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匪”是个通假字,通“非”。在今天的成语中,有“匪夷所思”。再如:矢口否认,矢,通“誓”。流言蜚语,蜚,通“非”。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谭,是个通假字,通“谈”,在此用一借字,显得古雅。

2.古今字。如:《战国策·燕策三》:“(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后凝结为成语“图穷匕见”。“见”是个古今字,同“现”,即显露出来。再如:被发文身,被,同“披”。反躬自省,反,同“返”。成语中有通假字、古今字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词汇

词汇方面,我们只探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中的语素保留古汉语词义的现象,探讨由古汉语凝结而成的现代汉语词语。古汉语中的常用单音词,有很多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作为复合词的语素而存在。了解了这个语素的古义,也就掌握了现代汉语词语的意义。

1.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中的语素保留古汉语的词义。例如:

(1)《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人名)赠之以策。”(笔者将解释的字加点,下同)《现代汉语词典》:鞭策。策,也是鞭的意思。古今两个“策”意义相同。

(2)《国语·越语上》:“果行,国人皆劝。”《现代汉语词典》:劝学,劝勉。“劝”不是规劝之意,是古义勉励之意。古今三个“劝”意义相同。

(3)《列子·汤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现代汉语词典》:汤池,汤泉,汤锅。“汤”不是羹汤之意,是热水、开水之意。古今四个“汤”意义相同。

(4)《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代汉语词典》:再度,再次,再版,再生。“再”不是又的意思,是两次、第二次之意。古今五个“再”意义相同。

2.现代汉语成语中的语素也大量保留了古义。成语主要来源于神话寓言、古代诗文、历史故事,它相沿习用,凝炼而成,掌握成语出处,会使学生理解深刻、学以致用。如:

(1)《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避)君三舍。”后凝结为成语“退避三舍”。《汉语成语词典》: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古今两个“舍”意义相同。

(2)《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成语有“短兵相接,厉兵秣马”。《汉语成语词典》:兵,武器,兵器。这里的“兵”没有士兵的意思。古今三个“兵”意义相同。

再如成语:形影相吊,付诸东流,罪莫大焉。“吊、诸、焉”四个语素保留了古义。吊:安慰。诸:之于。焉:于此。成语中的语素保留古汉语意义的有很多。

3.现代汉语里有很多常用词来自古语。一是采用古代熟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和字典中的解释凝结而成的。二是古汉语词语沿用至今。例如:

(1)切磋——琢磨——《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启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追逐——《说文·辵部》:“追,逐也。”“逐,追也。”

(4)诚信——《说文·言部》:“诚,信也。”“信,诚也。”

现代汉语词语“切磋”、“琢磨”、“启发”、“追逐”、“诚信”分别来源于《诗经·淇奥》《论语·述而》《说文》辵部、言部,这是由古汉语词语、解释凝结而成的现代汉语词语。

(5)稼穑——勤劳——艰难——《尚书·无逸》:“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6)孝弟(悌)——《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现代汉语词语“稼穑”、“勤劳”、“艰难”、“孝弟(悌)”分别来源于《尚书·无逸》《论语·学而》。这是古今词语沿用至今的,数量很多,意义区别不大。

(三)语法

语法方面,我们主要探讨古汉语词类活用,古汉语词序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情况。

1.古汉语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应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不同,词类活用是临时语言现象,词的兼类是经常的语言现象。我们看以下词类活用语例:

(1)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歌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绿,香”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意为“使……绿”,“使……香”。“香”的用法是古汉语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

(2)程垓《乌夜啼》:“墙外雨肥梅子,阶前水绕荷花。”

鲁迅《无题》:“血沃中华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两例“肥”为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意即“使……肥”。鲁迅《无题》中的“肥”的用法是古汉语语法现象的遗留。

(3)元稹《杂曲歌辞·出门行》:“贺王得贵宝,不远王所莅。”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两例“远”为形容词,这里是意动用法,意即“认为……远”。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中的“远”的用法是古汉语语法现象的遗留。

(4)白居易《丘中有一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黄金。”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两例“粪土”为名词,这里是意动用法,意即主语“认为……为粪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粪土”的用法是古汉语语法现象的遗留。

2.古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古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语言现象主要表现在现代汉语状中关系的复合词中。例如:

(1)鸟瞰 庭审 尾随 心服

(2)鲸吞 雪亮 火红 瓜分

(3)鞭打 枪毙 电烫 笔谈

这三组现代汉语词语都是双音节的复合词,它们的前一语素都是名词素,后一语素为动词素或形容词素,但它们的构词方式绝不是主谓式的,而是偏正式的,每个词中的名词素分别表示处所(1)组,比喻(2)组,工具(3)组,这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现象在现代汉语复合词构词方式中的遗留情况。

成语中也有很多名词作状语现象,如:“日积月累、道听途说、龙飞凤舞、口诛笔伐、狼吞虎咽,土崩瓦解、笑脸相迎、客死他乡”等。

3.古汉语词序。我们主要看古汉语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成语中的遗留情况。例如:

(1)《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

(2)《楚辞·卜居》:“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后凝结为一个成语,指在重大问题上的抉择,它保留了古汉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的语法现象。例(1)(2)“谁欺”、“何去”、“何从”即“欺谁”、“去何”、“从何”,意即“欺骗谁”、“离开哪里”、“走向哪里”。

(3)《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岁不我与”后凝结为一个成语,指再也没有时间给我了,表示慨叹、后悔错过机会,它保留了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例(3)“岁不我与”即“岁不与我”,意即“再没有时间给我了”。成语“时不我待、人莫予毒”也属此类。

(4)《墨子·公输》:“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5)葛洪《抱朴子》:“名过其实,由于夸诳,内抱贪浊,惟利是图。”

“惟利是图”后凝结为一个成语“唯利是图”,指一心只图利,别的什么都不顾。它保留了古汉语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的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例(4)(5)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惟”(唯)是副词,“只”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宋何罪之有”、“惟(唯)利是图”,即“宋有何罪”、“唯图利”,意即“宋国有什么罪?”“只图利”。成语“唯命是听、唯才是举”等亦属此类。

以上从文字、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古今汉语的联系,它们确有源与流的关系,要想学好现代汉语,必须要学好古代汉语。

二、繁简字的思考与实践

繁简字的论争,已持续多年,且观点见仁见智。我们认为作为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确有识读繁体字的必要。在中文专业的教科书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繁体印刷。此外,学生还要阅读古籍,这样就迫切要求学生能识读繁体字。繁体字与简体字现均已成为中华汉字文化的有形载体,简体字的出现与改革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且已基本成功,但繁体字却有着深厚的审美智慧和文化蕴含。对我们来说要既能充分意识到识读繁体字的种种益处,也要深切领会规范使用简体字对现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全国政协委员袁晓园先生率先提出“识繁写简”的主张,无论从古籍阅读还是从两岸交往的角度来说,“识繁写简”都很有必要。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在《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一文中指出:“由于繁、简汉字存在的歧义,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我们到处提倡国学,想教孩子从小读点古诗词、古文,由于青年人没有机会接触繁体字,阅读古人著作时发生隔阂,看不下去。”他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认为“如果识繁用简能够做到,中国文化就不会中断,不会形成断层”。季羡林先生在《风风雨雨一百年——季羡林自选集》也曾说:“今天的青年,如果想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特别是如果想做一点学问的话,则必须能认识繁体字。某人说的‘识繁写简’一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无论把简化字推广到什么程度,决不能把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都简体化了,那是无法想象的事”;“读点繁体字的书是事出必要理有固然的。对于繁、简汉字,应该使所有学生及国人做到识繁写简。繁体字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创性文字,是正体字,是中华民族生命繁衍的文化符号,而绝非洪水猛兽。”五十多年来,简化字已在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和其他公共交际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但繁体字在教学、研究、出版、文化、商业等领域及一定的人群中还有学习使用需求,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书法艺术创作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在港澳台地区和部分海外华人社区也仍为主体用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在一定范围内被保留或使用。在坚持简化字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好繁体字的学习使用,关系语文生活的和谐,影响到教育、文化、经济、对外交流等事业,因此“识繁写简”很有道理。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如何“识繁写简”呢?我们参考其他相关资料,对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重新的《简化字总表》进行详尽分析,将《总表》中的2235个简化字按其简化方法归类,列出《汉字简化方法》,发给学生,效果不错。汉字简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以下例字括号内为繁体字,括号外为简化字):

(一)类推简化

简化一个繁体字或繁体字的部件,可类推一系列繁体字。如:

长(長):怅(悵)伥(倀)帐(帳)

贝(貝):货(貨)赁(賃)贷(貸)

(二)同音近音替代简化

同音代替,即有些字的繁体和简体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就用一个形体较简的字来代替形体较繁的字。如:

谷(穀)丑(醜)后(後)干(幹)

(三)草书楷化简化

草书楷化,即有些简体字是历代许多大书法家笔下的行草字体,将这些字的连笔断开并加以楷化,就成了现行的简化字。如:

爱(愛)罢(罷)报(報)车(車)

(四)采用古体简化

采用古体,是指这些简体字和它的繁体在古代是可以通用的,而把形体较简的字定为现行的简化字。如:

尘(塵)虫(蟲)从(從)电(電)

(五)用简单符号代替复杂偏旁简化

符号代替,即有些繁体字的某个部分太过繁杂,人们就把这个复杂的部分改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代替。简单符号主要有:丶、丿、力、又、夕、不、文、齐等。如:

办(辦)币(幣)边(邊)邓(鄧)

(六)保留轮廓或特征简化

保留原字轮廓或特征,即保持原字的轮廓或特征,省略原字中间或其他部分,使人一看便可认得。如:

齿(齒)夺(奪)堕(墮)飞(飛)

(七)改换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

是指繁体字原来是形声字或会意字,形符或声符笔画较多,改换成笔画较少的形符或声符,成为新形声字或会意字。如:

袄(襖)毙(斃)宝(寶)尘(塵)

(八)由原来会意字简化为形声字或由原来形声字简化为会意字

窜(竄)邮(郵)宾(賓)过(過)

笔(筆)际(際)阳(陽)灶(竈)

繁简字问题,对于“识繁写简”,反对意见较多。我们认为,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更好地进行港澳台地区的交流,“识繁写简”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人民出版社,2010.

〔2〕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商务印书馆,2013.

〔3〕汉语成语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4〕任继愈.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N].光明日报,2006-5-17.

古代字词文学常识范文4

新疆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33400

【摘要】通假字,是中国古书中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在教学中如何辨析通假现象,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

关键词 通假字 原因 类型 辨析

语文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2013年的18套试题中都考查了实词,每卷4个文言实词,一共考查了70余个实词可以看出,对文言实词考查得重点仍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等。对于通假现象,它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必须根据特定语境,并结合文意判断才能准确理解。

1.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文言文中,为什么明明有本字,作者却不写本字而要写通假字呢?这个问题要从四个角度来认识。

1.1 这是古人的一种写作习惯、一种社会风尚

比如"早"字,司马迁也曾用过,但因古人经常习惯以"蚤"代"早",所以司马迁也未能免俗。在《史记》中共出现通"早"的"蚤"字64次,直接用"早"字才27次;其中"蚤死"14次,"早死"4次;"蚤卒"8次,"早卒"1次。

1.2 唐代颜师古曾指出,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猝无其字"因而用了个同音字代替

清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一书中说得更明白:"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如此写的人固然可以说的写别字,但后人效尤,积非成是,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1.3 古书经秦火后,被焚烧殆尽

直到汉惠帝才取消"挟书令",并从民间征集藏书。汉代大多数的书籍是靠老年人将脑子里所记忆的背诵出来,写出来,重新"著之竹帛"。由于背诵时只记住一个字的读音,未必能记住它的字形,因而记录时必然会由于方言、口音等的差异、记录者的文化水平等影响,而将同一字记成不同的形体。

1.4 古人好用通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认识上的原因

就是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中常说的"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他们认为"凡字之相通,皆由于声之相近,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则窒矣。""夫古字通用,存乎声音。"他们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音即能表义。

2.通假字的类型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对于通假字的归类也是不一致的。举例来说,苏教版教材把所有的通假字归入到古今字与异体字范畴,一律用"同"来释义。而人教版教材对于通假字则处理的比较清晰,明确的把通假现象分文狭义通假与古今字、异体字两类,用"通","同"来区分。

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如 "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

3.在教学中如何辨析通假现象,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

3.1 文言文教学中,在读音中辨析通假现象。如: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鸿门宴》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孟子?梁惠王上》

3.女为人臣,不顾恩义 (女--汝)《苏武传 》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伶仃)《陈情表 》

3.2 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通假现象具有普遍性。如: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披)

2.见其客朱亥,俾倪。 (俾倪——睥睨)

3.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避)

4.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辟——僻)

5.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敝)

3.3 在结构中把握

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下了基础。

1. 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俱)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

③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

④终老不复取。(取——娶)

2.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

①距关,毋内诸候。(距——拒)

②常在床蓐。(蓐——褥)

③蒲苇纫如丝。(纫——韧)

④云销雨霁。(销——消)

3. 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

②使臣奉璧,拜送于庭。(庭——廷)

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

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非)

4.辨析一个字是通假字或是古今字、异体字,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4.1 直接读古书,可明显发现有些字古代的确还没出现

我们在读先秦古书时,就很容易发现,有些字在先秦还没有。如喜悦的"悦",以及生熟的"熟"、边境的"境"、坠落的"墜"、悬挂的"懸"、智慧的"智"等等,都无法在先秦经书中找到。为什么?就因为在先秦这些字还没造出来。那么,要表示这些意思怎么办呢?就只好写它们的古字。即"悦——说 " " 熟——孰" "境——竟" "墜——隊" "智——知"。

4.2 通过读古注和清人笔记、札记,识别通假字、古今字等

我们知道,前人较为重要的古籍,几乎都做过注释。注明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也是注释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

宋朱熹《大学章句》:"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朱熹注:"谦读为慊,苦劫反。"这"读为"术语是专门用于指明通假的,在这里就是指出"谦"是个通假字,在句中应读为"qiè",意思是"满足"。

4.3 通过查《说文解字》一书,认识古字和异体字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在公元100年完成的文字学巨著,共收了9353个字。还列出了重文1163个。这1163个"重文"可以说都属于古字或异体字。《说文》一书毫无疑问是许慎对东汉以前的文字首次作了全面地总结。在《说文》中,许慎既列出了一个字的通行的写法,又往往列出了它的古字和异体,即所谓"重文"。如在恐惧的"懼"下就列出另一种写法:愳,古文。即愳与懼构成古今字关系。

4.4 通过今人的注释用语识别今字

在对古籍进行整理,即对古书断句、标点、注释、翻译等,为了保持古籍原貌,必须保留原来的古字;为了便于一般读者阅读和学生学习,因而需要用现代普通话进行注释。在注释时,现在注释家们一般都运用不同的术语把通假字与今字(后起字)区分开来。例如:

宣子田于首山。(《晋灵公不君》)注:田,打猎,后来写作"畋"。

韩厥俛定其右。(《齐晋鞌之战》)注:俛,同"俯",低下身子。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乎?……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注:责(zhài),债务,债款,后来写作"债"。徧,同"遍"。

古代字词文学常识范文5

一、追根溯源,见形知意

汉字是符号文字,表意文字,具有通过观察其图形特征就可感知其意的优越性。古老的文言文实词,常常体现着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对于一部分意义比较难理解的实词,生僻的实词,不妨从造字方法入手,观察字形,很容易了解并记住字的本义,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引申派生出来的意思也容易接受。

例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这两句话中都出现了“缀”,书下注释只给了解释,为什么这样解释,这两个解释之间有何联系,如果没有这种深究,学生的学习就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的状态,这种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必然事倍功半。

观察“缀”的字形特点,可知它是会意字,从叕从糸。意思是用丝线连结的意思,用观字形知其意的方法,词的本意就非常好记忆了。《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个句子中的“缀”就应该取其本意最为恰当。由“连结”这个本意还可引申为缝合,编辑,紧跟等等,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中“缀”引申为追随就不难理解了。我们今天的语言中仍有“缀文”等词语广为应用。

在学习《岳阳楼记》中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个句子中的“集”字时,用此方法最为恰当。观察“集”的字形,上边的“隹”是鸟的象形符号,下边是“木”,合指群鸟停歇在树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集”就译为鸟停歇在树上。

再举个例子:观察“间”的字形,可知它也是会意字,本意指日光或月光射进门缝。后来又引申:空隙,空闲。那么“尝乘间以文字问之”就译为曾经乘着空闲的时候问(他)怎样写文章。现代汉语中的“间谍”实际上就可以理解为钻空子收集情报的人。

再如,观察“及”的字形特点,可知它是象形字,表示用手抓人,于是就产生了逮、赶上、达到等多个意思。《桃花源记》中“及郡下,诣太守”,中“及”的解释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了。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解释现代汉语中的“及格”一词,就不成问题。

像这样的字,在文言文实词中有很多,我们都可以通过观察字形,推知词的本意,帮助学生学习记忆一些文言实词,这不愧是一个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二、古今相通,以今知古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来的,而这种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所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至今还保留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汉语的印记在现代汉语中还广泛存在,并且作为精髓,成就了中国汉语的博大精深。现代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我们有着不言自明,不学自通的许多优势,我们参照今天的现代汉语,借助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这种联系,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离我们遥远的古代汉语,这样从已知出发,通过联想水到渠成地认知到未知,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不仅轻松容易,而且真正做到了理解透彻,触类旁通。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古汉语的技巧,将受用终生,这样教师做的才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古今词义相同或用法相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像“黔驴技穷,山穷水尽,理屈词穷”,这样尽人皆知的常用成语,“穷”的意思也不难理解,“穷”是尽,完,光了,没了的意思。如果在举了这样的例子之后再学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中的“穷”字,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像这样以现代汉语为例,以今推古,理解文言实词的例子还可以用的有很多。

1. 利用有些词古今词义相同,通过现代汉语种常用的词语推知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的意思。例如 :

造访 造:到,往某地去——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2. 现代汉语中也有文言文中的常见特殊句式,可以之为例,进行文言文语法教学。例如: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引以(之)为戒—— 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3. 古今汉语中都保留着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

不胫而走(长腿)——深入不毛之地。(长毛)

冰清玉洁 (像冰那样,像熊玉那样)——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倾国倾城(使XXX倾覆)——凄神寒骨。(使XXX寒冷)

不远万里 (认为XX远)——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XXX美丽)

4. 古今都有单音节词的使用现象。例如,现在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的“树木”,是种树栽树的意思,是一个动宾短语而非一个名词。举这样的例子后再学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阡陌交通;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些句子中的单音节词就不难理解了。

5. 现代汉语中也留有通假字。华而不实 (通花)——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

像这样以现代汉语中耳熟能详的成语或句子作为例子,在对现代汉语轻松理解的基础上,再以今推古,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深刻最扎实的记忆效果,可谓事半功倍。此外,教师在古文实词教学中利用古今汉语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古今参照,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能力,既让学生加深了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深刻理解,同时让他们语言的学习带有发现和体会的乐趣,让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广泛联系,温故知新

由于文言实词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低,除了语文学习,平时学生就很少用到了,跟外语单词一样,缺少使用的语言环境,学习的效果会受到影响,遗忘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教师在进行文言文实词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契机,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巩固。尤其是在学习文言文新篇章的时候,能兼顾以前学到的实词,引领学生对同一实词的不同用法进行对比,相同的用法进行复习,都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1. 对同一个词的不同的用法要善于进行对比。

2. 对先后学到的同一个词的相同用法要进行复习巩固。

古代字词文学常识范文6

关键词:古文 汉语

一、高中古文学习的重点内容

高中古文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高中古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诗、赋、散文这三个方面。因为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三类文学体裁的成就最高,而这也是高考中最常见的考察内容。如2003年高考就考察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诗歌中的一些名言名句,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因此,把这三个部分学习当作高中古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一点也不为过。

1.诗歌的学习。诗歌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古文形式,在小学课本里就有《鹅》。进入高中学习以前,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几十首诗歌,可以说诗歌的掌握比词、赋、曲、散文等古文学习掌握得要好很多。但是,高中学习阶段要求学会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欣赏、学习诗歌的精妙之处。因此,学生要想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韵味,理解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容,就只有加强诗歌的阅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必拘泥于课本,而应该把阅读的内容放在课外,这也符合近年高考命题的趋势。学生通过加强诗歌阅读,可以增强语感,通过阅读把握诗歌内容的规律和要点。当然,阅读也不是胡乱阅读的,而应尽量以名家的作品为主。

2.散文的学习。散文并不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但却是高中学习的重点内容,因为散文在唐宋兴起以后,代表了中国古文向白话文发展的过程。散文的学习内容可以说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唐宋家中,尤其是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为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多读、多体会散文,思考作者在写散文时的心情,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散文的学习,学生不必计较枝枝末末,而应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主,至于散文中的各种语法知识,则不必过于重视。

3.赋的学习。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虽然没有诗的成就高,但它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修辞手法最多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力最强的文学形式。赋应该是高中古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因为它是之后很多古代文学形式的渊源,如诗、词、曲等,这些古代文学形式的一些写作手法、修辞的运用等都来源于赋。因此,如果掌握了赋的知识,就很容易进入到诗歌、词、曲的学习中了。但赋的篇幅比较大,语言表现形式更是复杂多样,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一首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赋与赋之间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所以只需掌握很少的篇幅即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找一些名篇进行学习,如曹植的《洛神赋》、左思的《三都赋》,等等。

二、高中古文学习的难点内容

1.实词的学习。在实词的学习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

(1)古今异义词的掌握。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只有一个含义,也就说是特指的,意思比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要小得多,如“河”就专门指黄河,“关”也就是指现在的嘉峪关,“山”就是指太行山。如古代的“山东”意思不是山东省,而是太行山以东的意思。有的词的含义则比现在多,如“妻子”在古代是妻和子两个人的意思,现代则单指丈夫的配偶。这些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少,学生可以收集整理一下,以便于系统地掌握。

(2)通假字。通假字也就是在古汉语中由于文字的分歧而产生的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通假字的掌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因为通假字之间的读音和含义是一样或相似的,如具和俱、坐和座、属和嘱、已和以等。掌握通假字的诀窍很简单,用一句话说就是“析本义、找近义、结合上下文”,意思是要先理解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本义,看看用本义能不能解释得通,解释不通时,要找与它相近的词语,再解释一下,或是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

(3)一词多义的掌握。一词多义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词汇使用方法,因为在古代是不区分动词、形容词、名词的。因此,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常常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含义之间的转换,这其实是一种规律。学生在掌握这一知识点时,要看这个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作者想表达的含义,来判断多义词的含义。如“毒”这个词,又“安敢毒焉”中的“毒”是怨恨的意思,而“呼嘘毒疠”是形容词――“有毒”的意思,“赋敛之毒”是动词――“毒害”的意思。

2.虚词的用法。虚词是古汉语中最少的一类词语,在《大纲》中仅仅要求掌握最基本的18个虚词的使用方法,这十八个虚词实际上又可以分为几类,即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兼词,如同做代词的“之、其”;用作介词的“以、于”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18个虚词按照这一划分方法进行分类,然后逐个弄清其含义,逐个进行区别。其实,学习汉语虚词的用法并不难,关键是要形成一个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观念,并能够对每一个所学的虚词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具体的分析分类方法主要有句类、词类、音节、轻重音、肯定与否定、简单与复杂、位置和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古代字词文学常识范文7

一、 结合字音、字形等知识,探索汉字、词语的涵义

学习文言文基础就是掌握字的音形义。要激发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结合字音、字形等知识,发掘汉字、词语的涵义。《鸿门宴》中有一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数”,有的学生读作“shù”,其实读“shuò”,义为屡次、多次。,“玉佩也。从玉,声”。是形声字。从“”的字有“坚决”之义,如决、诀。取坚决、果断之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范增多次以目示意,除掉刘邦,可是项王仍犹豫不决,此时,他不得不以象征果断的“”暗示项王,早作决断。在此绝非他物可比。“数”“”,能写出范增的老谋深算,也可以看出项王的优柔寡断。讲清汉字的形音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字词、文章的理解。

二、要把现代社会生活和古人思想精华相结合

中国古文博大精深,许多成语、俗语就来自文言文。现代社交中,许多场合,我们也会用到文言文。比如:朋友离别,就常常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宽慰对方;学生骄傲了,用“谦受益,满招损”激励学生虚心学习;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当朋友相聚,举杯痛饮时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有很多成语也来自文言文,比如,游刃有余、唯才是举、唯利是图、守株待兔等。引用文言名句,不仅典雅、凝练,而且显得我们文化底蕴深厚。讲讲这些实例,学生必定会增强学文言文的兴趣。现代的中学生,虽然物质生活优越,可是也有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在文言文中找到激励自己的方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中可以悟到人生应奋斗不息,为人需胸怀宽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从中可以体会到学习需要注意积累,要持之以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人需客观冷静看待自身。把现代社会生活和古人思想精华相结合,使文言文贴近现代生活,贴近中学生,必然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把讲解古代作品的构思及表达技巧和学生写作相结合

阅读文言文不只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同样对我们的写作大有帮助。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以《劝学》为例稍加说明。中学生议论文论证乏力,荀子的文章颇有借鉴价值,《劝学》是议论文中的上乘之作,荀子文章论证严密、气势磅礴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本文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再运用大量的比喻逐层论述:1.论述学习的意义;2.论述学习的作用;3.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样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值得我们借鉴。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句构成排比句,气势磅礴,语气强烈,突出积累的重要性,这种表达上的技巧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以文言文的构思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把文言文和作文联系起来,二者发展能相得益彰。

四、把文言文课上好上活,教师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1.要坚持古今结合,学以致用。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服务现实。中学生常写错别字,推究字义可有效地减少错别字。初,“衤”有人写成“礻”。其实,“初”是会意字,指用刀裁衣,是制衣的开始,故为“ 衤”旁。而“礻”与祭祀有关,比如,神、社、祈、祷等。“贺有喜,吊有忧”中“吊”字的意思是“安慰”,很多学生不理解,我就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吊孝”讲解,“吊孝”就是安慰孝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讲解这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形音义知识,坚持古今结合,学以致用,学生就不会产生“古文无用”的思想,必然能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学习文言文需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先让学生熟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正如常言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课文,讲一些有关文言文的语音、字义、语法、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古代字词文学常识范文8

[关键词]古籍整理 中文信息处理 古籍研究

[分类号]G252.7

1 引言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先祖利用文言撰写了大量的作品,例如:史书、笔记、方志、字书、诗词、杂考等等。这些浩如烟海的古籍记载了华夏民族的历史和辉煌,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地整理和深入地研究是我们当代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传统古籍整理的方式一般都是人为的手工方式,这是一项极艰难极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耐心。但当计算机出现以后,人们就期盼能用计算机来进行古籍整理研究,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就是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有效手段。

现在对中文信息处理通常的理解是:用计算机来加工处理中文的信息,属于涉及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语言学、信息学、数学、声学等多种学科的一门综合叉学科。中文信息处理包含汉字输入、文字识别、语音识别、汉语分词、语义分析、语言翻译、信息检索等多个分支。汉字输入就是指将汉字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常见的输入方法有键盘输入和联机手写输入;文字识别是指用计算机自动地识别出写在介质上的汉字,文字识别一般可分为印刷体识别和手写体识别两种;语音识别是计算机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文件或命令的信息处理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主要有隐马尔可夫法和神经网络法;汉语分词就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地将一个句子中的每个词分开,即类似于英语中用空格将每个单词隔开,目前的分词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机械分词法、语义分词法和人工智能法;语义分析指的是在分析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辨析句中每个词词义的基础上,推导句义的形式化表示;语言翻译就是用计算机来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被翻译的语言通常称作源语言,翻译成的结果语言称作目标语言;信息检索是指计算机通过特定的算法或模型从各种信息文档中搜索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的一种高技术。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这些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古籍整理研究中,尤其是在古籍的录入、标点、编纂等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成果。

2 古籍自动录入

传统的古籍录入方式多采用手工的形式,通过人为的键盘输入或是联机手写输入的方式将古籍中的文字输入计算机,这种方法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容易出错。因此要实现古籍中的文字信息高速、自动输入到计算机,目前多采用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来进行古籍的录入。OCR技术可以高速地辨别纸张上的文字,并将其转化为可编辑的文字。古籍自动录入大致要经过图像扫描、预处理、版面分析、文字区域提取、文字识别、后处理等几个步骤,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古籍自动录入技术运用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数码翰林”软件,该软件已经制作了保持原书排版风格的《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等电子图书。古籍自动录入技术最主要体现在古籍的数字化工作中,而到目前为止古籍数字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量的古籍数据库检索系统不断涌现,例如北京大学的《全唐诗》和《全宋诗》电子检索系统、陕西师范大学的《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以及台湾大学的中华电子佛典线上藏经阁大正藏全文检索系统等等。

尽管已经有了成功应用的实例,但是当前古籍的自动录入依然面临着如下问题:

・古籍自动录入的优劣依赖于文字识别的质量,然而文字识别本身就存在着诸如汉字类别较大、汉字结构复杂且相似字较多等困难。

・现在的计算机汉字字库中缺少古籍中经常出现的冷僻字和异体字,例如汉字的赋中,作家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往往罗列很多生僻字,有“字林”之讥,如《上林赋》、《子虚赋》,等等。

・经常会由于仪器硬件设备的问题或古籍中的字迹不清晰,造成图像扫描质量差且存在大量噪声,从而使得文字识别率低。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研究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提高文字识别的效率和完善汉字字库上来,尤其是前者,鲁棒性更强的文字识别技术对于古籍的自动识别是至关重要的。

3 古籍自动断句

与现代人不同,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因此要正确理解古籍中文章的词义或句义,就需要断句。断句就是指把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整理成为清晰可读的句子。传统的方式多为人工断句,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因此最近很多研究者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古籍的自动断句。古籍自动断句的,大致要经过文本预处理、文本断句、结果反馈等几个步骤,如图2所示:

近年来,古籍的自动断句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献中不仅给出了农业古籍断句的系统结构图,而且还给出了一种基于模式匹配的断句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句法特征词法、同义语标志词法来进行初步断句,然后利用反义复合词、引书标志、时序、数量词、重叠词、动名结构及比较句法进一步进行断句,最后使用农业用语和禁用模式来提高农业古籍断句的准确性。文献提出了一种基于前后N-gram模型的古汉语断句算法;N-gram模型又称作N元语法模型,它是一种基于统计的文本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将文本内容按字节流进行大小为N的滑动窗口操作,形成长度为N的字节片段序列,每个字节片段称为gram,对全部gram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和预先设定的阈值对文本建立模型。文献提出了一种以两个统计量互信息和测试差为特征的条件随机场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古文的自动断句;条件随机场模型是一种对数线性判别模型,它最早由Lafferty等人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各种序列标注模型存在的标注偏置等问题,该模型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尽管目前古籍自动断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当前的一些方法获得的古籍断句的准确率很低,例如:文献中的准确率大概为48%,而文献中的准确率则为52%。

・自动断句方法仅仅在少量的古籍中进行验证,因此方法缺乏较好的泛化性,例如:文献和文献中的实验只在《论语》和《史记》进行。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古籍自动断句的研究才急切地呼唤着更多性能卓越的新方法的出现,汉语分词技术则可能是在今后会成为实现古籍自动断句的重要手段,而最近的文献中就已经给出了相关的古汉语分词方法。

4 古籍自动编纂

古籍的编纂就是指按照相关的主题来编辑古籍文献。与录入和断句一样,传统的手工编纂,劳动量巨大,且繁琐乏味的机械工作带来更多的是低效率和高成本,因此利用计算机自动编纂古籍已成为大势所趋。

古籍自动编纂需要确定编纂主题、文档分析、文档编纂等步骤,一般流程如图3所示:

到目前为止与古籍自动编纂相关的文献也有不少,文献中介绍了一种农业古籍自动编纂方法,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如果两个句子包含相同的单词越多,那么它们的关系越密切,然后根据句子间的密切关系划分出句群,如果发现某一句群包含编纂的主题,则将其摘录出来,在实际应用中,文献通过提取子句关键词、计算紧凑度和深度值等方式来最终实现农业古籍的自动编纂。此外,文献中以《道德经》语词索引自动编纂为例探讨了古籍索引机编的相关问题。文献中给出了一种基于N-gram模型、词频统计等算法的古籍文本抽词方法,该方法的功能是从古籍文本中提取出大量明确表达文献主题内容的单义词,主要的应用场合包括各种词表的编制以及索引的编制等等。

古籍的自动编纂是古籍整理的基础,高质量的编纂对于古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古籍自动编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这项工作还有更多需要解读的技术难题,例如:文档的分割、子句的划分等等。尽管文献中认为古籍自动编纂与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自动文摘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并不通用。但是笔者认为随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古籍自动整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在今后自动文摘算法的思想是可以为古籍自动编纂所吸收和借鉴的,例如:基于统计的自动文摘技术就可以通过改进用于古籍的自动编纂,而且有理由相信随着未来用户需求的变化,基于理解的自动文摘技术和基于信息抽取的自动文摘技术也将会对古籍自动编纂研究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古籍自动翻译

由于语言习惯的逐渐发展,现代人如果不经过专业训练,如果没有古汉语知识的积累,那么在面对古代文献时,总会感觉生涩难懂,而这些珍贵的古代文献中不仅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凝聚着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经验,因此要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和理解古籍文献、学习和传播古籍知识,古籍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对于汗牛充栋的古籍。人工翻译显然是不现实的做法,而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古籍自动翻译则更为切实可行。简单流程如图4所示:

目前有关古籍自动翻译的文献非常少,仅文献和文献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文献中采用相对比较成熟的规则翻译方法和实例库相结合,利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一些研究成果,初步构造了一个古文自动翻译系统。文献中设计与实现了古今汉语自动句对齐及相似古文句子检索算法,并且提出从大量的古今互译实例中检索与输入句子最相似的源句子是基于实例的古今汉语机器翻译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尽管当前鲜有人进行古籍自动翻译的研究,但是并不表示这项工作没有可研究之处,在今后,古籍自动翻译的研究可以在如下方面做出初步的尝试:

・将最新的实用机器翻译技术用于古籍的翻译。机器翻译简单地说就是用计算机将一种自然语言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翻译为另一种自然语言,目前机器翻译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法、基于中间语言的机器翻译方法、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方法和统计机器翻译方法。使用机器翻译技术可以对古籍自动翻译的研究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设计古籍自动翻译的评价方法。当计算机翻译了一段古文或一本古籍以后,翻译的质量如何是需要有一个衡量尺度的,因此研究古籍自动翻译的评价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其评价方法可以采纳或借鉴英汉机器翻译的评价方法,例如:基于句法结构的评价方法和基于测试集的评价方法等等。

・古文的英译,即将文言文翻译成英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文英译可以更好地向西方展现辉煌的中华文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6 其他方面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的古籍整理除了古籍录入、断句、编纂和翻译之外,还有如下方面值得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古籍自动校勘。一个古籍可能又有多个版本,各版本之间由于传抄、印刻中出现的差错,而造成内容差别很大,因此需要对古籍进行校勘。古籍自动校勘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发现并标记出古籍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并提供各种辅助工具帮助专家勘误。尽管文献中开发了古籍自动校勘系统,但是其属于实验系统,缺乏实用性,并且自动校勘算法也有待改进。

・古籍自动笺注。笺注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注释古籍中的一些冷僻字词、典故出处等等来增强古籍的可读性。文献和中提出用计算机来完成古籍的笺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辅助古典文学的研究。文献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将中文信息处理中的信息检索和语义分析等技术用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而文献则更是设计了一个对联应对程序。

古代字词文学常识范文9

[关键词]古代汉语 互动 讨论 展示 提问

[中图分类号] H109.2;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90-03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传承古代文化以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所以学生普遍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当今的古汉语课堂上常会出现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神采飞扬,而学生却在台下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场面。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古代汉语课课程的性质及当今的社会背景有关,更与目前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传统而单一的授课方式有关。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打破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除了尽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拉近古汉语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交流。笔者在执教《古代汉语》课的过程中,努力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环节,缩短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我们在平时的《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互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为基本特征,以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在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根据高校古汉语课的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我们通常在每单元的文选中选取部分篇目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以《古代汉语》第一册《齐晋之战》为例,详细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1.分组。以宿舍为单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表达观点,或就具体问题与老师和其他小组组长展开讨论。为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并尽可能为更多的同学提供锻炼机会,小组长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同学们轮流担任。

2. 老师布置预习任务。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效率,老师一般会提前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消除字词障碍,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以及背景知识收集、作者信息收集、角色复述、剧情再现等。比如《齐晋之战》预习任务除要求课前扫除字词障碍之外,还包括“收集古代有关干支计时的知识”、“收集春秋时期的战车图片并了解与之相关的礼仪和文化常识”、“收集相关古文字图片并借此了解字形与本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模拟情景对话”等。这些预习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而且活动的灵活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3.老师的导论。在小组讨论之前,老师先对《齐晋之战》的文章结构和大意进行概括介绍,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分析“”、“辟”、“无”、“”等特殊用字现象,结合甲骨金文字形掌握“及”、“再”、“毙”等词的古义,找出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句子,汇总交流与古代车马有关的文化常识,等等。

4.小组讨论。依据课文长短和难易程度的不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我们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先让小组内部讨论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或者小组成员之间分歧较大,则由记录员下来询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在课堂答疑环节直接向老师提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在教室内不停巡视,了解学生们关注的问题,并在适当时刻给予必要的引导。通过参与学生讨论我们发现,学生们的讨论内容几乎涉及了《齐晋之战》所有需要掌握的内容。

5.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教师答疑。小组讨论期间,每个小组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派人写到黑板上。在答疑环节,每个小组均有义务选择性地回答黑板上列出的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大多问题能够找到满意的答案。在这一讨论过程中,“故不能推车而及”、“人不难以死免其君”等不易理解的句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最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圆满的解析。然而对于课文中“自始合”何以被课本注释为“从一开始交战”,大多学生表示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老师适时答疑:甲骨文“合”字“象器、盖相合之形”,因此“合”本义是“合、闭拢”的意思。古代的交战双方在战争开始之前,双方均摆开阵势,对阵双方之间相隔一段距离,由于古时作战大多是短兵相接,而战争一开始对陈的双方就会交汇在一起,此乃由器盖相合之义引申而来,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回合”中的“合”字便是这一用法的遗留。至此,《齐晋之战》一文的主要分歧及难点皆已处理完毕,讨论交流过程结束。

6.老师总结。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环节结束后,教师就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进行概括总结。要求学生们课下反复阅读课文,并认真体会古代汉语丰富的表现力,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战争场面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尝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交流、沟通和合作;不足之处在于课堂的节奏不容易把握,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以自我展示为主要特点的学生讲读模式

当今的大学生多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所生,作为新时期的“90后”,他们有丰富的个性,有强烈展示自我并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望。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尝试采用以学生自我展示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古代汉语》文选中的不少篇目是学生们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学过的,不少通论知识在中学课堂上亦曾被系统介绍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免有“冷饭热炒”的嫌疑,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甚至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活动,对此我们决定在这一环节中尝试采用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前拿出一段时间由学生主讲这部分内容。事实证明,展示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能较好地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不少学生还能很好地根据大学课堂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对课本内容进行带有明显个人特色的引申和发挥,如有学生借助娴熟的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或视频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诵选文,有的则把部分片段改编成话剧搬进课堂,这样的展示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古汉语的教学形式,增加了古汉语的趣味性。

当然,如果学生们对某一部分内容有特别的兴趣,也可以自选题目,这一环节学生们展示的内容包括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彩段落、古代文化常识、字形演变、词义引申的过程,等等。比如曾有学生以《中国古代车马》为题向大家成功介绍古车马常识。由于车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车马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课本中经常出现,但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加之一般学生很难见到古代车马的遗物,所以这部分内容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基于这些原因,展示的学生将古代的车马制成可控制播放进度的SWF格式动画,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典型例句以及有名的历史故事,详细再现古代车辆制作的过程借以介绍古代车辆各个部件的名称,以及骖马、服马和乘车位置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古代的文献记载中的相关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大家,取得了不错的授课效果。

通过课堂展示环节,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授课的方式,弥补教师个人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的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基础良好并且对古汉语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根据其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他们在古汉语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以师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课堂问答模式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每节课都采用问题讨论式或学生主讲式并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问答式教学,不失为引导学生参加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譬如,对于难度不大、字词障碍不多的段落,我们通常是让学生先读一遍课文,然后找出其中若干知识点向学生提问。通常设计的问题包括字的用法、词的意义、解释虚词的词性和找出特殊式等,提问的重点则是那些古今汉语中有明显差异的地方。由于这类问题属于难度不高的题,而且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点,所以这样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课堂提问的方式仅仅涉及问题点,而且多数问题皆有明解的答案,时间久了,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在高等教育阶段,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而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该是更重要的目标。因此,善于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在前人的基础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这些也应该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我们并非囿于对基础知识的提问,而是注意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合理答案。如《庄子・逍遥游》有“其翼若垂天之云”这句话,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好像天边的云彩”,这种说法虽然能够说通,但并不是从语言的角度所给出的合理解释,如何做到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呢?我们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来实现。笔者在讲授这一问题时,首先告诉学生课本上的解释是可以采纳的,但并不完整,要想真正弄通,还需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于是引导学生,辨识通假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原文和注释找出“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一句话中的通假字,许多学生不仅能够很快辨别出“垂”是这句话中的通假字,而且能够联想到现代汉语合成词“边陲”中的“陲”字便是该意义的遗留,这样的提问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起到了古今联系、以点带面的作用。

再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当今大学生中应该是耳熟能详的诗句,“淑女”更是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但即使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也很少有人会想到该词的结构和含义均有古今差异。我们设计的问题分别从意义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比较“淑女”一词的古今差别。不少学生很快就能意识到,“淑”本为“美好”之意,“女”是指“未婚女子”,结合上古词汇的特点,因此,这里“淑”和“女”本是两个单音词。由于《关雎》一诗的广泛流传,“淑女”逐渐固化为一个词,随着时代的发展,“淑女”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在学生理解“淑女”词形词义的变化之后,我们为学生播放由现代人创作的流行歌曲《窈窕淑女》,引导他们结合《关雎》的描写进一步体会“淑女”一词的深刻内涵,进而让大家谈谈“心目中理想的淑女形象”。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在他们所给出的答案中,“举止端庄”、“谈吐得体”、“气质优雅”等皆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通过对“淑女”一词的讲解不难看出,我们以学生们感兴趣而且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常用词入手讲解词语音义和用法的古今差别,进而引出关于个人素质提升和形象塑造的相关话题。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要比单纯地灌输理论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对“淑女”一词的课堂讨论,相信也会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我们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对互动教学模式做出的初步尝试,相对于 “一言堂”、“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言,这样的改变无疑使课堂教学轻松了许多,也丰富了许多。但要让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常态化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无疑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方能取得更大的进步。首先,良好的课堂互动需要教师无悔地付出时间和精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互动的成功或失败。为了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师需要熟悉课堂教学内容,需要对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做详细的预案并进行精心的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则需要“放下身段”,不以“知识权威”自居,平等地参加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需要经常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想法,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特点安排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其次,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推行还需要制度和硬件的支持。比如,当前的大学教堂多为阶梯式设计的连排课桌椅,给小组同学的内部交流带来诸多不便,可考虑在教室内放置可移动的课桌椅,课堂上根据讨论需要随时变换组合,同一小组的同学围坐在一起,更有利于形成轻松、热烈的讨论氛围。再如,当今的大班制教学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推行带来诸多不便,以科研为衡量标准的单一业绩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性,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所有这些,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学校行政的大力支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方能取得实效。

[ 参 考 文 献 ]

[1] 【美】Dwight W Allen,王维平译.论小组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3).

[2] 姚蓉. 谈如何搞好大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J].中国大学教学,2008(7).

[3] 张其昀.古代汉语教学谈[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4] 孟昭水.高校古代汉语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