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集锦9篇

时间:2023-09-03 14:57:24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1

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就是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基础转化为以作业为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成为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

(一)传统管理会计基础的缺陷

传统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cvp分析、预算(含弹性预算)以及短期经营决策采用的贡献毛益分析法、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制度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基本上建立在产品品种和产品数量(产量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这个假定及按这个假定将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管理会计称为产品基础管理会计。其特点是:

1、以产品为核心。直接以产品品种为对象核算、预测、规划、控制成本。

2、以产量(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是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因而它们也是反映产量的指标)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假定为前提。成本习性分析、间接成本的分配、cvp分析、弹性成本预算等均直接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上述特点,使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具有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未能揭示成本产生的直接动因,因而不利于从成本动因入手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传统管理会计假定产品数量是影响成本的惟一动因,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种多样的,产品数量仅仅影响部分成本而已。

2、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成本信息。由于产品数量不能完全决定实际成本发生多少,因而传统管理会计按产品产量指标(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分配间接生产成本进入各产品成本之中以及仅根据产品数量的变化预测财务成本,必然造成财务成本信息的虚假,从而可能误导企业经营决策。

(二)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

作业(activity,又译为“活动”)即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作业有三个基本特征:

1、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即作业是一个有资源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实实在在的过程;

2、作业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

3、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

由于作业具有这些特征,就使得作业在成本计算和企业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针对传统管理会计不能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缺陷,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它是对传统成本计算的一种发展,传统成本计算是将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将间接成本(制造费用)按照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直接人工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其内涵的假定是:产品消耗的间接制造费用资源与生产产品发生的直接人工小时数成正比。这个假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制造费用既包含着单位水平作业成本,也包含着批水平作业成本、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和设备水平作业成本,而后三者并不随直接人工小时等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成比例变化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对传统成本计算进行了创新。其理论依据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因此,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对于间接制造费用,首先是按照资源动因归集到各项作业或作业成本地;然后,再按照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或作业成本地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因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不仅可提供作业成本信息,而且较传统成本计算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产品及顾客成本信息。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作业不仅是更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和桥梁,而且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通过提高作业的效率及消除非增值作业,通过对作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顾客货值和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 abm)便继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之后应运而生。作业基础管理从内容上看,除了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之外,还包括对一些非成本因素的量度,如生产周期、适应性和顾客服务。

管理离不开管理信息,实际上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汇总、报告的过程。作业基础管理也是如此。作业基础管理需要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有关作业情况(如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非增值作业)及作业的成本、成本动因、时间、质量等信息,并帮助企业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作业的成本、时间和质量。因此,从以改善产品成本信息为目的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为起点,为了适应作业基础管理的要来,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便开始了。

二、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表现

从美国近年来出版的管理会计文献可以看到,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已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具体表现除了前面提到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外,管理会计学家还提出了如下一系列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

(一)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

传统管理会计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按照成本总额与销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产销平衡),将企业成本总额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凡随销售量成正比变化的部分作为变动成本,而在一定时间和销售量范围内不随销售量变化,保持稳定的部分作为固定成本。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传统管理会计得出如下总成本公式: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则是按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指影响作业成本多少的作业量指标,如“生产准备次数”就是“生产准备”作业成本的作业动因)之间的数量关系,将作业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由于作业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和设备水平作业,因而整个企业的变动成本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变动成本,至于设备水平作业成本及其他不随单位水平、批水平、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动因变化的成本均为固定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的总成本公式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作业变动成本

假设某公司成本可用三个变量来解释:单位水平作业动因:销售量;批水平作业动因:生产准备次数;产品水平作业动因:工程小时。则上述总成本公式可表示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

这里应指出,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变动成本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而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固定成本则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除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以外的所有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将随产量变动的成本以外的成本全部作为7固定成本处理,从而掩盖了随其他作业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的存在。

(二)作业基础cvp分析

传统的cvp分析是以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类似的,作业基础cvp分析则是以上述的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其分析公式可表示为:

营业收益=单价×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

根据上式,令营业收益为零,可得盈亏平衡点得销售量计算公式如下: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固定成本+(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作业基础下的盈亏平衡点与传统的盈亏平衡点比较,有两个重要差别:第一,固定成本不同。一些原来被确定为固定成本的,实际上它们也是变动成本,如生产准备成本和工程成本,只不过它们随着非产品数量指标变动而已。第二,作业基础下的盈亏平衡公式的分子中有两种非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相关作业成本和产品维持作业成本。

(三)作业基础预算

作业基础预算是根据作业成本信息按作业编制预算。如企业采购部门用作业成本信息可编制如下作业基础预算:

    ────────────────────

    采购部门

    ────────────────────

    业务

    认定10个供应商                ¥  65,450

    发出450个订购单                  184,640

    发出275个发货单                   64,910

                                   ¥315,000

    ────────────────────

作业基础预算将财务数据与消耗相关资源的作业相联系。在这种预算指导下,部门可以哪些削减后并不影响整体效果的特殊作业为对象,来降低成本,使部门达到或超过其预算目标。例如,假定认定供应商的成本随供应商数量变动,则采购部门可以通过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来削减成本。为了更好的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作业基础预算也可以编制为弹性作业基础预算。

(四)作业基础责任会计

传统的责任会计由四个要素构成:第一,确定责任中心。典型的责任中心,为部门或产品,甚至为团体或个人。每一中心均被赋予一定的责任,而责任以财务指标(如成本)表达。第二,制定绩效衡量标准,并编制预算及实施标准成本会计制度。第三,编制绩效报告,并将实际成果与标准成果相比较。第四,对责任中心的责任人员进行奖惩。作业基础责任会计是以作业和过程(process,又称流程)为重点控制对象的责任会计。与传统责任会计相比,作业基础责任会计的构成要素是相同的,但内在的机理有显著区别,表现在:在责任界定上,传统责任会计按组织结构界定责任,并最终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且责任仅是指财务责任,而作业基础责任会计则按由作业连成的过程界定责任,责任主体通常是过程小组(流程小组),责任的内容不仅包含财务指标(作业成本),而且包含非财务指标(作业效率、质量和时间);传统责任会计着重责任中心成本、收入及利润的绩效衡量,而作业基础责任会计则强调对作业的控制;在成本报告中要区分增值与非增值成本,此外还要报告作业的效率、质量和时间,以便实施作业管理,进行过程改善(process improvement)和过程革新(process innovation)。

以上是从理论上考察。从实践上看,上述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在实务界的应用也是稳步前进的。以abc为例,根据克诺韦德(krumwide)对1996年美国管理会计学会成本管理组资料研究和有关资料整理出的abc在美国公司应用统计资料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6年,采纳或评定abc的公司由30o上升到74%.

三、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意义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2

[关键词]政府;基础设施类资产;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158-03

一、国外政府基础设施类资产会计处理的规定及进展

基础设施资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产,其主要特征有广泛的公益性、独特的专用性、较高的沉淀成本、紧密的网络性,它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国家的受托责任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对交通基础设施类资产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AB)共同制定政府会计准则,GASB服务于州和地方政府,FASAB服务于联邦政府,政府会计准则规定了政府会计概念、要素、财务报告目标等基本理论问题,对政府会计处理方式和政府财务报告的模式进行了重要的改革,进而规范各级政府的会计处理和会计信息披露。

GASB认为政府资产应包括货币资产、流动财务资源(流动应收账款和短期金融投资)、长期财务资源(长期应收账款和长期金融投资)、服务索要权(存货和预付款)、资本资源(运营实物资本和基础设施实物资本)、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资本资源通常是通过购买或建设而获得的,其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GASB在其第34号公告《州和地方政府基本财务报告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明确规定关于部分资本资产的会计核算,即“资本资产应当按历史成本法计量。资本资产的成本应当包括资本化利息和使资产运输达到使用地点以及达到使用状态的有关安装费用。受赠的资本资产应当按照收取时估计的公允价值加上有关费用呈报”。关于资本资产折旧规定应当采用GASB第34号公告第23-26款所规定的修正方法,根据预计使用寿命计提折旧,除非属于用之不竭资产或基础设施资产,用之不竭资产诸如土地及其改良、艺术作品或历史财富的非资本化收藏不应计提折旧。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将全部资产划分为四类:1.联邦任务财产、厂场和设备(包括大量的联邦对防御武器系统部门的投资);2,.继承资产(因其历史、自然、文化、教育、艺术或建筑价值而持有);3.代管土地(包括大部分的联邦土地);4.普通财产、厂场和设备(用来提供普通政府服务和产品)。FASAB认为,将代管资产资本化并计提折旧并不能提供有用信息或只具有有限的有用性。因为这些资产多数具有不确定的使用年限,而且估计和确定如代管土地等资产的历史成本是相当困难的,其现值也难以获得,并易于受到人为操纵。所以,FASAB提出以非财务方式报告独特的联邦资产,即代管资产的金额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而是以物理单位来计量,对政府的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投资,则在财务报表当中以补充代管报告的形式加以揭示,从而使财务报告记录了所有在主体控制下的资产。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将财务报告所要传递的信息划分为符合会计规范的财务核心数据、非财务核心数据、财务环境数据和非财务环境数据。根据报告主体“环境数据”可能对主体产生的经济影响并结合报告目标,通过成本效益原则分析判断将哪些具体的环境数据加入到核心数据中。随着更多的信息加入到核心数据中,财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可以从“财务状况”扩展到更广义和更具前瞻性的“财务境况”。

英国政府对于水、电、气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改革之后这些部门并不属于公共部门会计核算的范围。所以, 在英国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道路。在会计核算方面,英国政府引入了资源会计, 资源会计专门规定哪些资产应予以计价与折旧,但是在实务中折旧的期限以及方法都是由各个部门自行决定。对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政府财务报告手册》进行了相关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中, 对道路网络至少每五年进行一次全面估值,按当前重置成本计价, 以反映道路网络的真实状况,与此同时每年还应对整个道路网络的重要道路或有代表性的道路进行一次状况调查。所有的更新道路支出都直接计入经营成本, 如果道路状况调查显示整个状况较前次调查有所恶化或改进, 则应相应调减或调增资产的账面价值, 并将差额部分计入经营成本。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AAS29《政府部门的财务报告》对基础设施资产计价进行了分析,认为基础设施资产的建设或取得常常涉及巨大的财务资源。许多基础设施一般有很长的使用期限,它们的历史成本可能会与其现行取得成本或现行销售价格有很少的相关性。另外,这些资产所提供服务的实质趋向于特定实体。因此,这些资产的现行市场销售价格与其现行重置成本并没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过去取得的但是之前并没有在财务状况表中确认的基础设施资产引发了许多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如确认这些资产的价值,确定历史成本或未来经济利益的其他价值,假定它们的寿命期以决定是否应对其进行折旧。AAS29规定增加了前期取得资产计量问题,鼓励对前期取得但未确认的资产以净现值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对非流动性资产的重估和折旧作规定,非流动资产的重估基础可采用净现行成本或其他计量基础,以5年为周期对一类资产的所有项目依次进行重估,并要求对基础设施资产、遗产性资产、社区资产计提折旧。

综上,各国政府会计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不同国家基于本国国情核算的政府基础设施资产范围有所不同,但都对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基础设施资产进行了核算,而对于私有化的基础设施资产不包括在政府资产之中;此外,对于基础设施资产是否计提折旧,以及折旧方法的选择表现出了不同

二、我国对基础设施类资产的会计核算规定及研究进展

在我国现存的预算会计制度中,财政部颁布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政府资产进行了相关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只对货币性资产进行了计价,而对于固定资产并未反映。对资产的定义为“一级财政掌管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政性存款、有价证券、暂付及应收款项、预拨款项、财政周转金放款、借出财政周转金以及待处理周转金等”。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定义为“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暂付款、库存材料等。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该制度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记账,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对固定资产进行改建、扩建,其净增值部分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但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事业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从我国政府会计相关制度可以看出我国施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并未将大部分基础设施类资产进行确认,而只是在收付实现制下以政府支出列示,因此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下对基础设施资产的处理方法并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而随着国际政府会计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会计改革中基础设施资产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李建发、肖华基于受托责任观认为政府会计不仅需要预算会计体系,而且还需要有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包括政府成本会计)体系,并将两种体系衔接起来。此外,还对政府会计对象进行了界定,认为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受托责任范围和公共财务活动的内容是政府会计对象,也就是说政府会计不仅包括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的监督和核算,还包括公共投资、公共财产(包括各项债权和定义为公共部门的经营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收益权,如果能够取得一致意见,还应当包括资源性公共财产),公共债务(包括显性债务、隐性债务)等的监督和核算。他们对政府会计核算对象进行了明确界定,将基础设施资源性公共财产纳入了政府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将受托责任观确定为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

陈纪瑜、陈友莲指出了政府会计计量基础改革的必要性,认为现存的以现金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信息只是反映当期的财政资源,而无法全面反映政府公共资源存量,故社会公众及内部信息使用者都无法获得整个政府公共资源的使用和配置状况。另外他们还指出政府会计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这样才能将政府资产反映清楚,例如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各种固定资产、存货,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此外,对政府会计进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改革有利于政府部门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并进行合理的长期决策,继而提高政府财务的可持续性能力。

王雍君等对政府资产的资金流使用情况提出了看法,认为整体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并没有提供有关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会计信息,即使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了会计核算,但这部分资产并未计提折旧,而且这些数据也只是提供给国家统计等有关部门作为参考资料,即社会公众并不能对用于购置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监督,因为这些财政支出在支出之后就不存在有效的追踪与监管机制。还提出了现行预算会计下固定资产的计量所带来的问题,指出现行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制度下政府支出所形成的只是当年政府固定资产的增量部分,并未对历史积累的固定资产存量进行合理完整的会计核算。预算会计制度下对于固定资产并不计提折旧,反映的并不是固定资产净值,这样政府会计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就偏离了其实际价值。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类资产的财政拨款,只反映在当期的财政支出中,最终并未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因此,无法真实反映政府资产状况。

张国生认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按照我国目前的政治形势和市场情况,资本资产确认和计量的条件并不成熟,政府或其主体可以按辨认和计量的难易程度逐步对政府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指出在目前和将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需要先将传统政府资产负债表先分解为偿债能力表和资本资产表,但在市场经济、计量技术以及政府信息系统发展都比较完善的条件下,可以将这两张表合为一张表。对政府资本资产也进行了相关归纳,认为政府拥有或控制很多独一无二的资本资产,这些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但现行的预算会计并不全部确认,只有在权责发生制下才能完整确认。其中长期实物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基础设施、投资、遗产资产、国防或军事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并将基础设施资产也确认为政府资产,由于基础设施资产涉及到历史遗留未入账的资产,因此对于政府基础设施资产的确认、计量涉及到计量技术的发展。

三、我国政府基础设施资产的会计核算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下的资产计价对象范围过窄,预算会计制度下的资产计价对象主要是预算资金及少部分实物资产,大部分政府实物资产(包括基础设施、资源性资产和遗产资产等)和部分无形资产(如由于法律或国家固有性质所取得的无形资产)没有得到反映。基础设施资产更是支出额大,资产的价值高,我国的基础设施资产大部分没有资本化而是作为某项费用列支,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基础设施资产存量的价值状况。因此应建立基础设施资本化制度,将基础设施资产纳入政府资产之中并对其进行计价。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政府会计中基础设施类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回顾,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计量、确认与报告更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一个难点,而我国政府基础设施资产的会计核算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现行的预算会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大部分基础设施资产并未在政府会计记录反映,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基础设施资产的存量,我国政府会计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

2我国政府会计核算的基础设施资产范围应该是指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基础资产,不包括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的基础设施资产,应该确定我国政府会计需要核算反映的基础设施类资产的范围。

3由于历史遗留下的基础设施资产历史成本难寻或者相关的历史成本已经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对它们的计量需要借助重置成本等计量属性反映,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基础设施资产的计量属性的选择将是基础设施类资产计量时的一个难点问题,这个问题会随着估值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解决。

4基础设施类资产的预期使用年限较难确定,因此也较难确定折旧额。研究国外政府基础设施类资产的会计核算办法,便于发现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中基础设施类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经验基于我国国情找到适当的解决办法。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3

会计学理论主要是借助推理、概念、判断等手段来揭示会计客观本质变化以及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会计学的理论按照内容的作用可以分为应用理论、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不论是何种理论,都是依据经济学和哲学作为基础依据,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来阐释会计学的本质和会计规律。研究会计学理论根据这些与会计的基础理论相关的概念以及与之比较分析,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会计研究的正确性。由于会计的原理在会计领域具有最基本、最普遍的特点,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会计学基础理论具有最普遍的意义、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会计理论。会计基础知识主要是对整个会计实践具有普遍的意义,包含了对于初级形态的感性经验认识以及高级形态的理性认识。会计基础知识包含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个部分,其范围要广于会计基础理论,但是其中具有最普遍的意义理论才属于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基础,也会被称为会计理论依据,同时此理论则是构建会计理论起到指导和支撑效果,理论基础是一个整体,其分为几种理论组成。通常会计学理论,包括了经济学、哲学等系统理论,从会计基础理论的涵义可知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理论基础存在着差异。会计基础主要指的是会计基础理论,也可以称之为核算基础、会计事项处理标准,它是会计计量、报告和确认的基础。基础会计即所说的计学原理和会计基础,主要作用是进行揭示会计工作的基础规律的学科,对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研究时不能混淆,需要切实的进行分开。

二、会计基础理论按照性质分型概述

(一)会计一般基础理论

主要有会计系统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本质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会计智能理论、会计资金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特色理论、会计结构理论以及会计国际化理论。

(二)会计核算基础理论

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主要分为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会计信息理论、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准则理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理论、会计确认理论、会计计量理论、会计资产核算理论、权益核算理论、负债核算理论、费用核算理论、收入核算理论、利润核算理论以及成本核算理论。

(三)会计管理基础理论

会计管理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现代管理理论、会计管理体系理论、会计管理系统理论、资本经营理论、经济效益理论、成本管理理论、资金管理理论、利润管理理论。

(四)会计体制基础理论

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机构理论、会计体制理论、会计人员理论、会计法规理论、会计制度理论以及会计机制理论。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会计基础理论主要表现在认识作用上,依据会计理论客观认识会计事物,依据会计基础理论结合相应的法规认识,提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着各种会计事物的认识。根据会计性质和不同事物的区别来研究会计事物发生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分析会计事物的总体特征、性质、发展趋势、结构以及规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基础作用,表现在对于会计的学科和会计研究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根据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可以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研究会计的核算职能从核算的一般概念来深入的研究核算模式、方法和原则。会计基础理论可以扩宽范围,从原有的研究范围不断进行扩展,扩展到新的内容,依据会计的职能研究一般理论,实现对会计职能一一核算研究,扩张研究会计功能时,对于所具有的服务职能进行研究,确保基础理论建立起新的会计学科。会计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学》、《会计准则》可以将会计核算的一般理论转化为负债、资产、收入、所有者权益、利润等核算。会计基础理论具有指导作用,根据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效果,会计基础理论对于客观会计事物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通过对会计的实践进行指导实际工作,从根本上实现会计基础理论的实际工作核算认识,从根本上指导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体制工作。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规范作用,因为它可以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来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而会计基础通常是经过会计实践检验,可以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同时对于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合理性检验。会计核算过程需要对会计的信息真实性、会计完整性理论,可以实现对单位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得的检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预见性,因为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以后的一些会计事物做出推测,会计的基础理论反映出了客观会计事物发展特征、性质、规律和趋势等,可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可判断出会计事物的发展趋势。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出了其教育作用,会计基础理论通常可以对会计专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清楚、全面、正确的对会计基础理论认识。另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了促进作用,可以促进会计工作、会计研究以及会计科学性建设、教育发展。还可以促进会计学的突破性发展,通过对重大改革实施,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总结语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4

关键词: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2-02

我校财会教师都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除担任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外,还一直担任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和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基于我校会计专业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会计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强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实训教学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材选编、时间安排、内容安排、教学情境设计、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几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材

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直接决定了实训效果的好坏,而且基础会计模拟实训针对的是会计专业中专学生。大多数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会计专业课程时都觉得比较难,特别是对会计上的一些名词、术语感到很陌生,如借贷记账法、会计账户等。因此在会计实训教材或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尽量浅显易懂,与《基础会计》理论课应配套,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人根据多年实训教学实践,以及在近几年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会计技能大赛的经验,结合科技实际工作要求、会计上岗证考试要求、会计工作规范,编写了校本教材《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并且在各年级实训及技能培训实验班实践多年,效果较好。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对于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材,不能过于复杂、冗长,否则容易造成使学生厌烦、糊涂的状况。

二、实训时间安排

在实训时间的安排上,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可以在学期中间平均分三周,与基础会计理论课同步进行,也可安排在讲授《基础会计》课学期的期末几周进行。本人认为采用中间一种方式效果更佳。因为在开设基础会计理论课的同时,配套进行模拟实训,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巩固和深化会计理论知识。

三、实训内容安排

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本人把整个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分为五个项目,即:数字书写实训、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实训、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实训、会计报表的编制实训、基础会计综合技能实训。(见上表)

四、教学情境设计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人在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中,主要采用模拟实际会计工作创设教学情境。本人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际做账的操作过程,学生观察模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学生成果凭证,相互点评、纠错、学习,直至掌握。

1.真实学习情境:提供仿真的原始凭证等资料,在实训室环境中仿真做账。

2.合作学习情境: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实训组,每一个实训组由7人组成,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组合搭配,相互合作学习。

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并以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建构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拟操作,以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凭借实践丰富会计理论知识,也为会计上岗证考试奠定扎实基础。

五、教学评价方式

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不能单纯通过笔试来评价学生成绩,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加上会计工作本身具有书面资料多,数据多,应注意的细节多,工作量大等特点,这些都给实训成绩的考核带来一定难度。在模拟实训过程中,就实训成果的正确性、规范性等方面,本人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按各项权重进行综合评定的方式对学生实训成绩进行评价,避免了一卷定成绩的弊端。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5

关键词:会计基础 工作重要性

会计工作是一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会计工作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而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范围

1.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1)会计账簿,是会计资料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会计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一定格式并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的,对单位全部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分类、系统序时地登记和反映的簿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是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要求。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是保证会计资料记录真实,完整的重要基础。

(2)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和其他单位向有关各方面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法定要求。财务会计报告不仅是一个单位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更是一个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面总结和综合体现。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包括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提供对象、提供期限等,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环节。

(3)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会计资料。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及时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如何填制、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首要环节,对会计核算过程、会计资料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是确保会计资料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重要职责。记账凭证的编制,必须以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为依据,以保证记账凭证的质量。

2.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现代会计借助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和信息技术的便捷性来进行会计工作的开展,这是会计电算化的来源,通过电子计算机来代替部分手工程序,像是手动记账、算账和管账,计算机可以对这些过程进行简化,减少参与这些过程的人工,并且还能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所以会计电算化是时代进步和科学发展的产物,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使用的软件都需要符合国家制定的会计制度。软件是一种工具,是否与国家规定相符,将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保证会计质量的基础。

3.会计柱算依据的基本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是指各单位在生产经营或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包括引起或未引起资金增减变化的经济活动: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是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填制会计凭证的基础,是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关键。以不真实甚至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为核算对象,会计核算就没有规范和约束,据此提供的会计资料不仅没有可信度,相反会误导使用者,侵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而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二、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1.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会计工作由于过去历史原因导致了我们认为就是管理收支的工作,其实会计基础工作队经营有着间接地影响,部分单位管理人员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忽略会计基础工作,导致了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人员的再培训都是为了让企业的经营更加的顺畅,会计人员不能很好的完成会计基础工作,连带的就会对企业经营造成间接影响,这个影响是环环相扣的。

2.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自觉学习精神。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不高也是导致了会计队伍质量不高的原因,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政治思想都没有经过正规培训,部分还是没有接触过会计这方面知识的人,他们对账目和账簿都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部分人可能经过会计工作之后对会计业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因为自身不能及时的吸取新知识,导致了自身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业务能力停留在一定阶段就上不去了,还有部分从业人员自身缺乏职业道德,违纪违规的事情屡犯,这样对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3.蓄意造假造成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有些企业为了一己私利,从会计数据上做手脚,把账目弄得虚虚实实的,主要目的就是混淆视听,从中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将企业或国家的资产进行转移和亏空,亦或是逃税、装饰业绩。账目的混乱,该设立账目的不设立,会计科目的设置也不是按照规范来执行,有些单位的财务部门管理松散,财务收支不平衡也不严查,导致了个人私吞,账外账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的领导人。

4.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监督检查工作本应该是由主管部门严格执行的,但是这些部门碍于人情和私利的因素监管力度不够,对违规行为听之任之。所以那些违法单位的会计工作越来越猖狂。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制度是否完善这些都没有人过问。就算是一些检查也是敷衍了事,走过场,监督部门对于监管工作负上责任,监管力度不够,这些都导致了会计部门基础工作的不到位。

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最基本工作,也是决定经济管理工作好坏的因素。对单位来说,真实有效的会计资料是单位保障会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会计工作的开展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从会计责任来说也是最根本的行为要求,对后续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能够产生影响。会计基础工作对于市场宏观调控具有影响,能够起到一定的防范风险的作用,并且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来说,也能起到其功效,因此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不单单是关乎一个企业的事,而是牵连整个社会的事情。

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自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合政府逐渐的加强了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近几年,国家开始着眼于会计基础工作的整治,随着我们过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一些国有企业开始重组,转变为股份制,这样也使得财务工作的真实有效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则是需要会计基础工作做得更好,更规范。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6

关键词:成本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原则 会计目标 会计计量

相对于经济活动管理来说,会计是针对相关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计量、全面核算、全程监督并进行财务信息综合反馈的活动过程。价值规律下,成本会计是基于财务管理基础上处理相关经济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成本信息的会计活动,其目标是通过成本预算与计划、分析和评价,加强成本过程控制,如实反映成本信息,形成财务报表呈报。现代成本会计是在传统成本会计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活动管理形式,科学的分析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职能差异,对于强化现代经济活动管理效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简述

作为重要的会计职能形式,成本会计是沟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桥梁,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来说,传统成本会计是基于计划经济发展起来的,以历史成本原则作为资产计价依据的会计实务。传统成本会计注重实物成本的核算与体现,可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计量模式采用构建于受托经营责任论基础上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能够有效反映经济主体的资产经营结果,在物价不变或基本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可验证性较高的传统成本会计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相关经济活动的财务运行状况。

现代成本会计是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为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相关经济活动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影响,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针对相关经济主体在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价值管理活动。作为一项被公认的比较完善的物价变动会计管理职能,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结合,现代成本会计可随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及时反映资产价值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

二、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比对

现代成本会计是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的自然延伸和客观发展,相比较而言,现代成本会计具有不同于传统成本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与传统成本会计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1.会计目标不同:传统成本会计着眼于“经营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目标,注重会计在委托关系中的作用体现,关注信息提供的决策参考性,基于以投资人为主体的信息使用立场,侧重于资本市场对企业会计目标的影晌,强调以恰当的会计活动方式,以历史成本计量结果客观公正地有效反映受托经营管理者的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现代成本会计是为克服通货膨胀所引起物价变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弊端而形成的新兴会计理论,其会计目标主要是在物价不稳定变动时,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为财务报表使用者传递更为相关实用的会计信息,以充分反映受托经营管理责任和满足经济决策制定需求。现代成本会计会计目标采用的是以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为理论基础。

2.会计假设不同:会计假设是利用客观规律或正常趋势,针对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不能有效确认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现象所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它是保障财务会计管理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传统成本会计通常采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遵循计划经济模式下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理论。由于市场环境中的通货膨胀现象,导致现行价格和历史成本严重背离,货币购买力的变化,造成传统会计计量结果的统一标准属性丧失,致使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和相关性,以其配比来确认企业收益必然造成成本低估和利润虚增。现代成本会计根据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形势,在货币计量会计假设基础上接受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及会计分期等会计假设理论,将会计职能特定在经济主体的经营活动空间领域,依旧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确定会计个体,以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假定为无限期地进行来作为资产计价标准,对其持续经营过程采用公历年度人为地划分为相应的会计期间,为界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范围提供了基础。

3.会计原则不同:会计原则是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则与标准。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的计量基础,传统成本会计主要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价前提,物价稳定是历史成本原则的先决条件,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及可验证性,传统成本会计强调收益计量、注重各项资产按取得即时实际成本计价,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改动,经济稳定时期对于反映资产经管责任履行情况具有一定效能。当市场价格出现通货膨胀时,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帐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实际价值变化和现行价值,不利于真实客观的反映财务运营状况,因此,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完全否定了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作为计价基础。

4.会计计量不同:计量是会计职能中针对相关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处理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计量方法和模式对于会计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传统成本会计计量通常采用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它以受托经营责任论为前提,只能反映己经过去的经营状况;市场经济环境中,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受诸多主观因素制约,难以真正体现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现代成本会计拓宽和外延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涉及到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具有不同的计量模式以及独特的会计程序,现代成本会计中,相关持产损益的核算是其核心与关键,在会计处理中必须强调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及核算,现代成本会计以当前与未来的现金流入量现值为代表进行会计计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三、结束语

总之,现代市场经济制造环境的变化,推动了成本会计模式的创新,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成本会计的实践领域。现代成本会计是立足于传统成本会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会计模式,新形势下,明确两种成本会计在会计理论和计量方式上的不同,对于提高成本会计管理效益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7

Abstract CBE model is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the education model; OBE is the "results oriented" education model. A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 basic accounting has som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accounting course is explored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CBE&OBE model.

Key words CBE; OBE; basic account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入门课程,对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奠定良好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基础,以及未来会计职业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时轻结果等问题,借鉴CBE和OBE教育模式,倡导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实施讲授与学习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学时与结果并重的改革理念,有效促进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1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与问题

1.1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表征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实训教学部分则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掌握基本的会计岗位操作技能。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三部分,目的是让学习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会计基本实务操作程序和技能,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并为后续会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1.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问题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入门课程,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理解并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往往比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要难得多;而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大都已经具备了较为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往往会形成某种预设,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易于掌握。这种鲜明的错位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置了障碍,形成了学生认为基础会计课程难学,教师感觉基础会计课程难教的局面,于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目标不易达成。

形成以上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割裂了会计的知识性和实用性,会计课堂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联系不够紧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脱节;二是基础会计的实践应用缺乏统一的标准,与真实的会计岗位情境不相适切,模拟实训与真实业务相脱节;三是基础会计课程的目标设定过于模糊,结果考核缺乏明晰的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教学目标与结果考核相脱节;四是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评价内容以理论和模拟业务处理为主,缺乏会计岗位业务的真实情境,考试评价与岗位实际相脱节。

2 CBE与OBE教育模式及主要特征

2.1 CBE教育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为本教育”,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随着职业界对实用技能的重视和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模式,后受到杜威进步主义教育和斯金纳“程序学习”等教育理论的影响,得到进一步强化并逐步完善,成为一种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职业教育模式。

CBE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岗位需求作为专业设置的依据和基础,其课程体系以岗位要求和职责作为出发点,培养目标明确具体,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和社区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协调一致。CBE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为初学者或新手,新学习一门课程或专业,通过满足岗位要求的技能培训教育获得职业能力。

2.2 OBE教育模式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即“结果为本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开始兴起的一种与CBE相近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缘于西方国家更多地关注教育输出并对教育投资进行评估而产生。“以结果为本教育之父”――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巴迪(William Spady)于1994年出版了《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重要的争议和答案》,提出了“结果为本教育”模式,并对这一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斯巴迪认为:“以结果为本的教育”意味着清楚地关注和组织教育系统中的每件事,围绕着一个根本的目标,即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获得成功。这意味着,应该先对学生能够做到的重要事情有一个清楚的规划,然后组织课程、教学、评估,并确保这种学习的最终实现。结果为本的教育的关键在于:一是制定一组明确的学习成果,围绕这些成果的所有系统元素能够被聚集;二是在系统中建立情境和机会,提供并鼓励学生完成这些重要的成果。

3 基于CBE和OBE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从当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CBE和OBE教育模式的特征的比较分析看,CBE和OBE教育模式具有教学目标具体明确、能力培养一贯遵循、成果考核清晰量化等显明特征,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成果考核相匹配,易于贯彻和衡量,这些都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特别适切的指导意义。

3.1 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CBE与OBE教育模式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明确而具体。美国会计学会(AAA)会计教育委员会提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会计师,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名会计师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近年来,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为合理确立会计教学目标,恰当组织会计教学提供了依据,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三方面。2007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对未来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做出具体规定。

为了达成CBE&OBE教育目标,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应吸收企业CFO(财务总监)以及会计学科教授、会计职业能力资格考试有关专家组成教学目标设计咨询组织,根据社会对会计岗位的职业和专业能力要求,确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最终输出结果,从而反向设计明确、具体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根基,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其业务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挥。二是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会计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基本技能的细节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比方说最容易忽视的填写票据,翻打传票、凭证和账簿装订等细节,教师要在这些细节培养过程中形成学生细致严谨的职业习惯。三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2 能力培养一贯遵循

威廉姆?斯巴迪(William Spady)认为,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OBE 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在能力培养方面,CBE与OBE一样,都“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教育者应要求学校创造学习成功的条件,以学生为中心,以未来为导向,重新修订和改革专业要求及教学大纲,还应针对现有的教育水平和科研要求实施教学手段改革,要求学生学习的是对目前和未来都必要的活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按学生个人兴趣、需要和水平学习。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对会计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架构,可以从会计职业认知、会计从业技能认知、会计核算基础知识认知、会计核算专业知识认知、会计工作规范认知、会计综合能力训练六个方面进行模块化教学。其次,应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教学,主要是基本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基本技能实训要求在模拟手工会计实训室进行,包括数字书写、点钞、翻打传票、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和装订账簿等等;综合技能实训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留出一到两周到校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让学生真实感受各个会计岗位角色,轮换完成会计岗位所要求的各项技能训练。最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讲授原始凭证审核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讲授借款业务时可以采用角色体验教学法;讲授凭证和账簿装订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还可以举行翻打传票比赛、点钞比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3.3 结果考核清晰量化

OBE教育模式的结果是指在一段学习经验结束之时或之后,关于学生学习的清楚的、看得见的、可证实的成果。OBE教育模式要求老师要把每个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牢记于心并且将它作为指导和评估的极其重要的因素。CBE和OBE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最终都转化为学生未来工作清楚的、看得见的、可证实的成果,这样的结果在考核中是清晰的、量化的、可操作的。老师和学生要时刻知道他们正在努力达到什么结果,以及为什么。

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操作性和过程性很强,因此,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适宜采用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内容、标准和方式见表1。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8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范围

会计基础工作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它主要包括:对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及管理要求、会计档案管理要求、会计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等。

(一)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

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是指各单位在生产经营或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包括引起或未引起资金增减变化的经济活动: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是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关键。而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以不真实甚至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为核算对象,会计核算就没有规范和约束,据此提供的会计资料不仅没有可信度,相反会误导使用者,侵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二)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

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资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资料,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会计资料所记录和提供的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1、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会计资料。如何填制、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首要环节,对会计核算过程、会计资料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及时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是确保会计资料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重要职责。记账凭证的编制,必须以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为依据,以保证记账凭证的质量。

2、会计账簿,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一定格式并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的,对单位全部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分类、系统序时地登记和反映的簿籍,是会计资料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会计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是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要求。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是保证会计资料记录真实,完整的重要基础。

3、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和其他单位向有关各方面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法定要求。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包括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提供对象、提供期限等,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环节。财务会计报告不仅是一个单位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更是一个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面总结和综合体现。

4、其他会计资料,其他会计资料包括会计人员岗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它们也是会计资料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资料电子化分析和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实现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对实现会计核算手段现代化和提高会计参与经营管理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会计软件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要求,是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和会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

二、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科目设置不符合规定,财产不实,数据失真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为了减化会计核算手续,总账不设“现金”及“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还有一些单位总账不设“利润分配”科目,而是以“未分配利润”科目代替之。这样做是不符合科目设置要求的,也容易出现企业账实不符、财产不实和数据失真的现象。

(二)随意填制会计记账凭证

关于填制会计记账凭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指出:“会计人员应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会计不认真审核和填制会计记账凭证,随意性很大,在没有任何原始凭证的情况下,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等等,其做法是极其错误和恶劣的。

(三)记账、结账不符合规定,手续不清,差错严重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规定:“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登记账簿时,应将会计凭证的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登记入账;登记账簿要用蓝黑或黑色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和铅笔书写;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必须按照规定方法更正。结账时,应结出每个账户的期末余额。需要结出当月发生额和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有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只记余额,不记发生额,有的单位不按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分别登记总账和明细账,以致于账账不符。还有的单位记账和结账时用铅笔而不是按规定办理。有的单位结账不规范,会计年末根本就不结账,不能从账面上清楚地反映出全年的累计发生额,这些都是不规范的体现。

(四)财务报告数据不真实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做到计算准确、数字真实、内容完整、说明清楚”。然而一些单位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参与违法违纪活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等等。不符合会计制度的会计事项还很多,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对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因此,有的单位负责人根本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会计工作就是收收支支,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换代,导致单位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础工作缺乏了解,使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与会计制度要求不符,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自觉学习精神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由于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没有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的正规训练,不少是“半路出家”,搞不清科目、账簿和会计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的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长期忽视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使其业务素质停滞不前甚至更差。此外,还有的会计人员尽管掌握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但因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不认真执行制度,不按规定去做,降低工作标准,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

(三)蓄意造假造成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

一些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假账真算,真账假算,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以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等非法目的。一些应当建账的单位不建账或账目混乱,不按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使用凭证和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还有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财务收支失控;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单位负责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等。

(四)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有些基层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负起监督、检查的责任。因此,这些单位的会计工作实际上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无人问津。虽然有一些检查,但有的是专项检查,有的是走过场,应付了事,缺乏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因此,这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又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就一个单位而言,生成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资料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不单纯是单位内部事务,它已经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了解和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顺利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能为各利益关系者普遍认同和接受,这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

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为保证的。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恢复和加强了会计工作。近几年来,国家又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的实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已关心企业的会计报表,要求得到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会计工作要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9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