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集锦9篇

时间:2023-09-03 14:57:32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范文1

    一、正确理解归纳与演绎的内涵是讨论的前提

    卓立子老师在文中说“正确理解演绎和归纳的内涵是这个问题的基本常识”,确如所言,我们讨论“语文教学重演绎还是重归纳”的问题,首先要弄明白“归纳”与“演绎”的内涵,以及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的本质,否则问题的讨论就会失去共有平台,滑向无效争辩。好在能达成共识的是:归纳和演绎,其本质是两种逻辑思维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它有两种功能,一是概括一般情况,二是推测将来结果。优点是体现事物共性,寻求根本规律。局限是不完全归纳,则无法穷尽同类事物的全部属性。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先假说,后求证,其推理形式是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构成的“三段论”,这是从一般共性到特性,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其优点是把一般原理运用于特殊现象,使得原有知识得以深化。局限是其本身只揭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能进一步揭示共性和个性的对立。

    所以,孤立的演绎与孤立的归纳都不能正确地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逻辑史上曾形成过“归纳派”和“演绎派”两大派别。两派各执一端,各自夸大彼此间的矛盾和对立,忽视了联系和统一,结果是给逻辑学发展造成了极大伤害。①

    其实,在思维实际中,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其联系表现在:第一,归纳推理为演绎推理提供前提。演绎推理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这就要依赖归纳推理来提供一般性知识。第二,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归纳推理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这就要用到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还要依靠演绎推理来验证自己的结论。因此,归纳和演绎作为两种逻辑推理方法,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厚此薄彼。

    二、三个课例及其修改方案的背后

    基于以上的共识,我们再来评析赵、卓两位老师所谓的“演绎”型和“归纳”型语文教学(姑且如此称谓)课例及其观点,看看语文教学与“演绎”“归纳”之间能否构成联系,若能,我们又当如何认识这种关系。

    先来看看《赵文》中列举的三个课例及相应修改方案,现简述以下:②

    课例①:教师列出《荷塘月色》主旨的不同理解,然后让“学生列举课文某一片段印证上述某一说”。

    修改方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及相关资料,然后自由探究发表看法,然后教师再列举出历来关乎本文主旨的不同理解,与众多思想发生碰撞。

    课例②:教师展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论,利用理论演示白居易《长恨歌》,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同类作品赏析训练。

    修改方案:先让学生赏析同类作品,借以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论,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同类作品赏析训练。

    课例③:告诉学生横向议论知识,教师再解说例文,然后进行话题训练。

    修改方案:先让学生阅读例文,进而掌握横向议论知识,最后进行话题训练。

    赵老师认为,三个课例虽然“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但都运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规律到特殊的思维方法”。

    窃以为,问题就出在这里。

    如果依赵老师理解,其所举课例就是“演绎法”教学。那么,比照“演绎逻辑”的内涵,其课例内涵就理应与“演绎逻辑”内涵相符合。按前文所述,“演绎逻辑”一般都是先假说,后求证,其推理形式为逻辑学“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注意,若逻辑推理的前提假说是真命题,其后之求证过程才会是形成真命题结论的过程。而纵观《赵文》三个课例,无一有如“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过程。换以课例①具体言之,教师先给出《荷塘月色》主旨的不同理解,然后让学生“列举课文某一片段印证上述某一说”。这种“观点+例证”的做法就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规律到特殊”,或者说这种简单做法就可称为“演绎型语文教学”,笔者实不敢苟同!

    再来看三个相应的修改方案,是否有如赵老师所言都是“归纳法的设计”?

    课例①的修改方案很简单,即把教学顺序倒转,先让学生探究并发表看法,后再展示“人们历来的不同理解”。如前文所述,“归纳逻辑”是先摆个别事实,后求事物一般普遍结论的逻辑推理。而修改方案中让学生探究发表各自观点,最后是否能达成共识、形成结论,恐怕仅此一点就值得怀疑!若赵老师认为不必达成共识,而是与“众多思想发生碰撞”,这岂不正应了卓老师“商榷文章”所言:“《荷塘月色》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至今还争论不休,按赵老师的做法,最后还得展示,不知道这样的课堂效果到底高还是低?”③

    课例②和③的修改方案有相似之处:恕笔者将其简化,原课例:A(定论)——B(演示定论)——C(学生演练)。修改方案:A(演示定论)——B(定论)——C(学生演练)。两相比较,我们发现,原课例与修改方案之间差异只在于A步骤和B步骤间顺序调换,如上所言,步骤简单调换并非意味着“归纳”与“演绎”间的相互转化;而《赵文》主张“慎用演绎逻辑”,但令人费解的是,按赵老师的理解,此处修改方案中的第三步C(学生演练),却恰恰是用到了“演绎”方式。

    其实,透视《赵文》所举课例及修改方案的背后,我们发现二者并非是“演绎”与“归纳”两种逻辑方式(教学策略)的矛盾,而是当下语文教学界“收”与“放”两种课型的矛盾。“收”与“放”,是一种通俗说法,其实就是语文课堂的两种常用教学策略,笔者姑且将其称为 “聚合型课堂”(收)与 “发散型课堂”(放)。

    以“收”为主的“聚合型课堂”,其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目标落实,知识传授,具体表现为信息密集,环节完整,教学任务以教师预设目标的实现为准。这种课型因教师主导充分,课堂严谨整饬,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及知识的系统掌握,缺点是易束缚学生思维和创造力。

    以“放”为主的“发散型课堂”,其特点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自学条件,具体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求知主动,互动性强。这种课型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个性潜能及创造精神能得以发挥,课堂灵动活泼,但若处理不好,也会流于随意,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明眼人一看即知,这两种课型,犹如“归纳”与“演绎”,寸长尺短,无所谓优劣,关键在于教师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具体学情)教学什么样的内容(教学内容)。一句话,课型无好坏,关键在于人。

    但话说回来,无论“聚合型课堂”,还是“发散型课堂”,其中都能找到类似于“归纳”“演绎”这两种逻辑思维的教学策略,或者说,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可借鉴“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从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

    无论是“聚合型课堂”(收)还是“发散型课堂”(放),从逻辑学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都可以借鉴“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形成一种带有“归纳”与“演绎”特点的教学策略。据笔者观察,当下中语界尚未形成对此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所以,笔者姑且将其称为“归纳型教学”和“演绎型教学”(区别于《赵文》“归纳法”和“演绎法”)。

    下面,我们就以现实中一则《〈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的教学案例为例,看看“归纳”与“演绎”在其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论语〉选读》是目前浙江省使用的语文版高中选修教材。该教材相对于内容驳杂的《论语》原着而言,重选主题,重新编排。尽管如此,但每一章节材料依旧没有内在逻辑关联,这让一线教师明显感觉此类教学难于一般的文学文本教学。

    但有老师在实践中摸索出“点——线——面——心”式的《论语》教学课型,效果不错。④

    所谓“点——线——面——心”即四个教学环节:“点的剖析,线的延伸,面的总结,心的回应。”具体而言:①先从学生疑惑的、感兴趣的全息性的文本事例切入,引导学生探讨;②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更多的、丰富的文本事例的研习中进一步感受其特点;③接下来再将文本事例举三反一,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领会其主题内涵;④最后学生在联系现实和切己体察中生成自己的认识。

    具体以《〈论语〉选读·中庸之道》教学为例。教师先从学生预习中寻找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备“学情”),发现学生普遍对“乡人皆好之”一节有疑问:“乡人皆好之”的境界为何还不如“善者善之,恶者恶之”?教师即从此切入,按上述步骤设置问题:

    ①“点的剖析”:一个人用什么方式才能让善恶皆有的一乡人都喜欢自己?

    ②“线的延伸”:你还能从其它语录中感受到孔子这一原则立场么?

    ③“面的总结”:你觉得中庸之道有哪些特征?

    ④“心的回应”:结合自己生活,说说你怎么在现实中如何践行中庸之道。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范文2

关键词:课前5分钟; 归纳总结; 演讲; 实施过程; 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20-002

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提倡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朱永新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起来,他认为:“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常常是听读有余,而说写不足。”魏书生所提学生“十二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中,就有演讲的习惯。《电工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电工学科的概念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自己归纳总结知识点,不让学生去归纳总结,那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会理解肤浅。通过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的背景和要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归纳推理的特点。17世纪英国逻辑学家培根在总结近代实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简单枚举法相区别的“三表法”,着重强调科学的归纳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19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继承培根的传统,对归纳法作了第一次拓展,提出了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归纳方法。

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是电工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点的重要措施。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是把零乱的知识组成框架的过程,怎样让知识点由零乱到有序,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而传统的归纳总结是教师串讲知识,重复之前的上课过程,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消极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另外,在课前5分钟的这段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部分学生的心思不在课堂上,如果这时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不会很好。因此可以在这5分钟的时间内,开展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一方面可以迅速吸引学生,集中其注意力,进入上课状态;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点,提高学习成绩。课前5分钟的学生演讲活动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动性,通过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小结,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所学知识重新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完成知识点归纳总结。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思考对学生来说意义很重要。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就是一种把知识点归纳总结与演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知识点归纳总结中,要体现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要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的意义

知识点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1.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在《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每个章节都有各自的重点和难点。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在上课的过程中,介绍大量的教学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大脑里涌进了大量的零碎信息,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产生理不顺的现象。因此,教师一定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把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就是一种高效率的方法,通过知识点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

2.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可以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提升学习能力

归纳总结的任务是以揭示相关概念、规律、方法的内在联系为目标,运用尽可能简明、醒目、形象的形式,以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把相关知识加工重组、形成体系,使之由“繁而杂”变成“少而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框架。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要做到重点突出,要能反映相关概念规律间的联系与区别,展现知识网络,并力求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提升学习能力。

3.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可以集中学生课前5分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上课前5分钟的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到上课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通过演讲活动营造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演讲活动巩固知识点,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

三、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的实施过程

1.学生常用归纳总结方法和演讲技巧的介绍

现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对所学知识点不会归纳总结,现在就开展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效果肯定不会很好。为了提高活动的质量,在活动开展的初期,介绍常用的归纳总结方法,如:摘要式、提纲式、表解式、图解式、综合式等,介绍每一种归纳方法的特点,适合于归纳哪些知识点。在知识点归纳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从简单的开始,逐步提高水平。在归纳时,还要注意到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理清这些章节内容的前后演变过程,用一根主线将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

学生在课余时间内,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前5分钟内,进行演讲展示。为了提高演讲活动的效果,在活动的初期开展有关演讲技巧方面的培训,如:演讲时的姿势、演讲时的视线、演讲时的脸部表情、演讲的声音和腔调、说话的速度等。在演讲时,要求学生:发音正确、清晰、优美;词句流利、准确、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等。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基本演讲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课余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由于课前只有5分钟时间,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只能进行演讲展示活动,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过程只能安排在课余时间内完成。学生归纳总结的内容可以是知识点的归纳,也可以是题型的归纳、解题思路的归纳。每种归纳,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

新授课的归纳。现在对口单招班学生能力与素质欠佳,《电工基础》学科原理、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电工这门课时感觉很难,对所学的知识似懂非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在每个章节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对所学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新授课知识点归纳总结方法可以采用常用的归纳法。

单元复习或总复习时的归纳。复习其实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目的在于“把书变薄”。归纳不是进行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为了找出知识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在复习时,归纳方法可采用:分类归纳法、按序归纳法、表格归纳法、列知识树法、题型归纳法等。

题型归纳。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做大量的练习,就会掌握很多题型,所以有许多学生在学电工时感觉很累。题海无边,即使夜以继日地做,也是做不完的。问题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要达到每做一题都要有收获,就必须对题型进行分析和归纳,重点是认识题型的解法。让学生在归纳中,做到“知一题,会一类”。

解题思路归纳。解题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思维方法。有的同学解题能力不强,老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习题解法和思路的归纳,可以了解其中的思维方式,为自己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提供借鉴。

3.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

在课余时间内,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前5分钟内,进行演讲展示。演讲展示的内容有:介绍归纳的是哪个知识点,其中的重点、难点是什么;采用什么归纳方法;归纳总结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归纳总结中遇到什么问题;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等。

一开始学生由于羞怯,想上台又没人肯登台,这就需要老师加强引导,先做好几个有演讲基础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来带动,学生们看这些同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的那么精彩也都跃跃欲试,一展身手。当然,学生也会出现阶段性的懈怠,所以典型要均匀分布,让每一阶段都出现小高潮。

在演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要突出重点,反映相关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展现知识网络结构,并且做到简明扼要。在演讲结束后,台下同学发表不同的看法,进行补充和纠正,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通过5分钟学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使知识由点成线,再到面,最终形成网络,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的反思

1.学生在学习、复习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知识点的记忆,忽视归纳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片面追求解题数量,忽视解题质量;过于关注解题结果,忽视解题过程;片面注重解题步骤,忽视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要真正做好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必须要在“归纳总结”这一环节上多下工夫,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归纳总结方法,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2.课前5分钟学生演讲活动要求每个同学积极参与,不能只局限于几个同学表演,让其他同学始终都当观众。在演讲时,安排主持人,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演讲氛围。但由于只有5分钟的时间,所以在演讲活动的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把握好时间,不能耽误后面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课余时间知识点归纳总结中,老师一定要认真组织,积极指导,这样才能使演讲活动顺利地开展,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课前5分钟学生演讲活动的初期,学生积极性较高,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松懈,甚至有部分同学觉得是一种负担,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这时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演讲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学期我校都会组织演讲比赛,采用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教学班级的学生,演讲水平明显好于其他班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大大提高。

4.对课前5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在评价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发展与提高,促进其不断进步。

在演讲结束后,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随机抽同学进行点评,并对演讲者的演讲过程和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做出评价,这样可以让他们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保证演讲的效果,稿件进行存档,每月进行阶段性的全班讨论,好的稿件推荐到校报上,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5.课前5分钟的学生演讲,老师不是活动的主角,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生。知识点归纳总结方式的选择、演讲材料的准备等,都让学生亲自完成。老师在演讲活动中,不能全管但也不能不管,这时可以适当点拨,解释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疑惑,让活动顺利有序开展下去。

在《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采用课前五分钟知识点归纳总结演讲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通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点;通过演讲这种方式进行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经过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也希望得到老师与专家们的关注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周邵编.电工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范文3

【关键词】归纳法 语法教学 高职

随着今年的交际法的普遍运用,英语学习者慢慢地开始注重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忽略传统教学中语法的作用。与此同时,近年来,在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英语等重要考试中,听力和语言的情景交际部分比重也越来越大,语法和词汇的比重却在逐渐缩减。由此可见,英语学习的导向已经由传统的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变,可大多英语学习者还是发现扎实的语法功底可以帮他们更好的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为此,在英语实践者,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运用英语频繁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相应的语法规则,可以更加有效的学好这门语言。

一、归纳法

归纳法(Inductive reasoning)是一种由特殊的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例举许多个别的事例,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古典归纳逻辑创始人是17世纪英国弗兰西斯培根,他在《新工具》中,针对传统的演绎法,首次提出归纳法,即整理和分析感性材料的"三表法":具有表,缺乏表和程度表,认为在此基础上,通过排除归纳法等归纳方法,可以从特殊事实"逐级"上升,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公理"。后来古典归纳逻辑遭到英国休谟的质疑。他认为,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在逻辑上是得不到保证的。自然而言个别的前提对于结论支持的概率是多少,就成了现代归纳逻辑即概率逻辑的研究主题。自问世以来,归纳问被广泛运用与理科的学习和研究中。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性

高职院校的英语学习者不同于初高中在校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有着其独到的优势。虽然儿童学习英语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反倒可以在练习的同时,更加理性而又系统的学习英语。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对英语有了一定地了解和接触,只是希望可以较为自然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智力、抽象思维能力发达,使他们有能力进行推理和概括语言规律。第三,高职院校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自我意识能力强、学习目的性明确,只要正确的引导,他们会有意识地去学习语法规则,有意识地使用它们。为此,通过语法的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更加系统的巩固已学知识,也便于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自觉的总结规律,由此及彼,不断提高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三、归纳法在高职院校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不同于汉语,有其特有的语法规则,如果忽视有些规则,学生的英语就会显得蹩脚,不那么地道,相反,扎实的语法可以帮学生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词汇,准确的进行交流。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其自身基础差的劣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便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其实,通过了解这些学生这一时期的思维特征和知识特征,有效的将归纳法运用到语法教学中,便可很好地帮助他们掌握这门语言。在学生或是老师帮助学生归纳出一些语法规则前,老师先要求学生对相关的句型或是结构进行大量的,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定势思维,在此基础上,再总结出这一句型或结构的普遍模式,便可帮助学生以后套用更多的词汇,时间久了,学生便可对语言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倘若能有效地将归纳法运用到语法课堂的教学中,则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准确、灵活地将英语更多的运用到学习中和日常交际中。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A. McIntosh & P. Stevens. 1964. The Linguistics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2]Howatt, A. P. R. 1999.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Stern, H. H. 1999.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范文4

【关键词】教法 学法指导 英语 自主学习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知识容量大,难度增加,如果再缺乏有效学法,学生是难以适应高中学习节奏,不能很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影响学习信心与热情。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需要注重学法指导,尤其是选取多样教法进行学法传授与诱导,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一、讨论活动法,主动参与学习

英语课是有着较强实践性的工具课程,需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表达,提高综合运用能力,避免单纯语言灌输与传授。而讨论活动法则是促使学生参与课堂,强化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师生多向交流互动的有效方法。在讨论活动中,可促使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也需要运用所学语言来表达个人观点,互相启发与学习,加深知识理解,也得到口语表达训练,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自主学习是有所脾益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需求,灵活采取讨论活动法,设置真实语境,引导学生围绕有关话题或语言现象进行交流互动,深入探索,总结归纳,理解知识,也操练语言,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促进自学能力的提升。如教学Unit 3 Looking good,feeling good时,引导同学们结合一些明星的情况,对个人体形与外表的满意程度,围绕减肥的话题展开讨论或辩论,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主动参与,各抒己见,发表对“looking good”的见解,教师适时启发与指导。比如提供一些词汇,如figure,slim等,穿插问题,如外表是否最重要呢?生命中究竟什么最重要?将讨论引向深入。收集学生讨论结果,恰如其分的点评,有针对性的讲解,开启思维,强化方法指导,促进教学相长。

二、归纳指导法,自主总结知识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与记忆的知识是纷繁复杂的,比如千差万别的词汇与句型,还有很多枯燥乏味的语法条目,于是有些学生望而生畏,学习热情有所下降。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借助归纳法探寻知识与学习规律,将零散杂乱的知识进行系统构建,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尤其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与自学能力,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寻语言现象,总结知识规律,内化知识,生成自学能力。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灵活运用归纳指导法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自学能力。

以英语词汇教学为例,教材通常是依照文章内容、单元知识来安排词汇表的,难以表现词汇的读音、拼写与使用结构之间的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的指导学生根据语言现象探寻词汇规则,把握学习规律与方法,自主探寻更多的词汇规则,提高词汇学习效率。在英语词汇复习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探寻词汇之间的关系,结合音、形、义等特点,运用一定的方法把所学的词汇与词组有机串联,总结归纳,构建整体,系统记忆,深化印象。如词组串联归纳。譬如复习词组“bring up”时,可回顾由“bring”构成的词组,串联归纳出bring out,bring over,bring down等词组,整体记忆,弄清含义。另外,还有同音词归纳、词形或词类归纳等等。

再如教学语法知识时,教师呈现有关句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试着归纳用法,得出有关规律,其效果要比教师直接灌输好的多。教学部分或者全部时态知识后,指导同学们观察具体实例,总结归纳各时态结构的区别,深化认知。在语法复习环节,可指导学生用顺口溜、口诀等方法归纳语法知识点,巧妙记忆。同时,学生自行归纳之后,教师需要适当启发,适时补充与引申,保证有效归纳,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能喜欢学习,学会学习。

三、设疑指导法,大胆质疑提问

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是主动探寻知识,不局限于教材与教师所讲,因而知识面会更加广阔。可见,质疑问难是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学习的有效方法,是学生探求与获取知识的起点,正如古语所说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经验、思考角度、认知水平等方面有所差异,他们会产生不同的疑问,有些是漫无边际的提问。为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可通过设疑指导法,即由“疑”切入,巧妙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换言之,英语教师既要探索如何提问,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发问欲望,也需要考虑如何以提问来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来解疑释惑,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如教师可围绕知识重点、难点、要点、易错点或者一些潜在内容等设置问题,引导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有所发现与创造,学会在知识重难点处生疑,关键处或困惑处求疑,使其自主发现问题,增强质疑水平。当学生答问后,还可以结合学生答案适当引申,继续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而不是总是以“Good”、“Yes, you are right.”等话语予以评价。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范文5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导入时,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拉近教师、学生、教材的心理距离,尽快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在教学导入时,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认知水平、学生兴趣吻合的情境,引导学生随情入境,将情感融入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语言引入法、视觉引入法、联想启发法和实验法。如《荆轲刺秦王》教学前,教师以视觉引入法创设视频和问题情境,为学生播放《荆轲刺秦王》电影片段,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荆轲是什么人物形象?太子丹是什么人物形象?面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事实,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沉浸在视频片段和问题情境中,迈出学习第一步。

二、先学后教,学案引导,师生互动

先学后教,学案引导是指学生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师的预设问题、自学提纲、导学案等预习课文,把握课文结构,自主完成课文预习内容,记录学习疑惑,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高中语文“三环五步”教学的大环节,也是课堂一大亮点。在教师的调控下,学生对预设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落实学习情况,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交流、探究、质疑,列出课文学习问题清单,整合学习知识。

如《鸿门宴》预习目标: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史记》故事发生的背景及有关知识;归纳特殊句式的方法,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辨析词义;通过梳理冲突矛盾,体会对比手法和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和思想性格。在学生预习中,提出问题:“鸿门宴”是一次怎样的宴会?刘邦和项羽在宴会中各自显示出怎样的英雄本色?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使用导学案,突出预习重难点,让学生在预习时置身在课文的内容中,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在问题的引导下和文本生成对话。

三、精讲点拨,指点迷津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学习,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不足,及时给予精讲点拨。在精讲过程中,教师要对疑难问题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答题规律、答题规范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延伸拓展,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深度思考,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有争议、疑惑的学习内容进行正确规范和引导,聚焦语文知识生成的合理化和准确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学习的知识网。

如《荆轲刺秦王》教学中,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文本内容的逻辑思路,多形式朗读课文,并以小剧场形式呈现课文内容, 在听读后按照课文结构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四、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在合作交流基础上, 学生要生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串点成网,形成课堂知识整体结构,全面、完整、系统地把握所学

知识。知识体系是高中语文课堂的延伸,落实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网构。如《荆轲刺秦王》知识体系如下:

中心思想:本文通^叙述“荆轲刺秦王”一事,赞扬了荆轲反抗、扶弱救困、机智勇敢,表达了作者反抗统治的思想。

小结人物形象:荆轲人物形象为果敢机智、刚烈忠义、视死如归、有勇有谋的侠义之士;樊於期人物形象为义勇刚烈、豪爽慷慨;太子丹人物形象为谋事不周、浮躁多疑;秦王人物形象为贪婪怯弱;秦武阳人物形象为外用内怯。

主要艺术特点:写人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态、对话、动作;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写事善于描写场景,渲染气氛;叙事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有详有略。

五、练习巩固,堂堂落实

教师为学生呈现多样化课堂练习,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水平和学习兴趣,设置相应的练习题,在当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目的。如《荆轲刺秦王》课堂练习中

文言知识的梳理(学生整理展示):(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现象;(4)词类活用现象;(5)自主归纳文言特殊句式;(6)成语典故。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范文6

关键词:栏目;栏目功能;教学价值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从编写上实现了从“教本”向“学本”、从“文本”向“对话”、从“知识”向“素质”的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栏目的设置上和以往教材相比,设置了“整理与归纳”、“你知道了什么”、“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练习与实践”、“拓展视野”等新栏目。这些栏目不仅使得教科书充满活力――语言生动、简明扼要、充满启发性;而且赋予了教材新的功能――对话功能,充分体现教与学、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性;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当然,不同的栏目有着不同的教学功能;而栏目功能的实现,又依赖于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科学施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不同栏目的教学要求,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科学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整理与归纳”栏目为例,谈谈本人对该栏目的功能与教学价值的理解。

“整理与归纳”栏目安排在教材各章末,该栏目和过去教材中的“本章小结”相似,但它一改过去章小结直接陈述或以框图表示本章知识点的做法,而是针对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理出一些问题(或线索),作为帮助学生进行小结的支架。栏目由“导语”和“正文”组成,“导语”对学习采用的方式加以说明,“正文”则指明了整理与归纳的内容。

1.关于学习内容――整理与归纳活动的问题

(1)从栏目提供的问题(或线索)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它不仅包含本章的重点知识,而且包括本章涉及的重要技能与方法,同时兼顾对观念性问题的思考等。如《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章“整理与归纳”栏目中有下列一些问题:

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你能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吗?你知道这三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实现转化的?(揭示本章的重点知识内容)

你能用化学式表示纯净物的组成吗?你能否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来确定物质中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涉及本章的化学用语书写、化学计算等基本技能)

学完本章,你对“物质构成的奥秘”有什么新的认识?(属于化学观念性问题)

(2)从栏目提供的问题(或线索)所要实现的目的看,所呈现的问题可以划分为知识巩固型、知识应用型、探究实践型、情感体验(或观念反思)型等。

实验室中是怎样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氧化碳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复习巩固课本所学的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  化石燃料的燃烧将导致环境污染。你知道可以用哪些方法防止污染?(强调学生运用燃料燃烧的知识分析、解决化石燃料燃烧污染的问题)

什么是化石燃料?你对中国化石燃料的分布、储量等情况有何了解?你所在地区使用哪些民用燃料?(要求学生开展资料查阅、社会调查等活动,解决有关的问题)

金属矿物和材料都是宝贵的资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作为一个公民,你是否体会到“珍惜资源、节约材料”的重要性呢?(立足生产生活实际,反思自己是否形成某种观念、是否获得相关体验等)

2.关于学习方式――整理与归纳活动的思维机制和过程

栏目导语指出:“你可以参考如下的问题或线索,与同学交流、讨论,并整理和归纳本章的学习内容,”强调开展“整理与归纳”的学习时,可以参考给出的问题或线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学问交流、讨论,并进行反思、评价,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并获得思考、交流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

根据栏目对学习方式的要求,结合学习思维活动过程,可得出整理与归纳活动的思维机制和流程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整理与归纳”学习活动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栏目所提供的问题或线索,并进行思考、整理与归纳。这一阶段强调学生个体开展充分的思维活动,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与同学开展交流与讨论。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将自己整理归纳出来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通过交流后,发现自己和同学的异同,并企图达成共识。形成最优化的知识系统(网络)。如果达成共识,则顺利进入“获取结论和体验”的最终阶段;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将产生新的问题,进入新一轮的“思考与交流”或重新进行整理与归纳,直至达成新的共识。

第三阶段:将形成的共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得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拓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体验到归纳与整理、思考与交流、自主与合作的乐趣。

3.关于栏目价值―一“整理与归纳”的教学功能

“整理与归纳”栏目的教学,就是希望学生通过栏目指定的学习方式、解决栏目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做到系统掌握知识、优化认知结构、发展学习能力、形成正确观念等。具体来说,该栏目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栏目提供涉及本章主要内容的问题或线索,让学生进行整理与归纳有关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稳固的知识结构,将所学的零散知识整体化、结构化和条理化,以便找到知识的内在规律,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

(2)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栏目的定位是要求学生对本章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整理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用分类、对比、归纳、图表等常用方法。因此,通过整理与归纳等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分类、对比、归纳、图表等系统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系统归纳与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栏目导语中指出:“……参考如下问题线索,与同学交流、讨论……”等,强调通过同学间的有效沟通、相互支持与配合,并对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关于栏目教学――“整理与归纳”的教学要求

前面深人分析了“整理与归纳”栏目的内容特点、学习方式要求以及教学价值。从上面分析来看,“整理与归纳”栏目的学习,是化学学习的重要一环,是章节学习的有益补充,是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能力、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教学效益呢?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为落实“整理与归纳”栏目的教学,改变过去由教师包办替代的现状,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

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认知结构理解和建构新的认知建构的过程。

正确认识整理与归纳的作用。从认知的角度看,归纳与整理有利于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逐步完成,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参与整理与归纳活动,还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整理与归纳的欲望和能力、尊重学生在归纳与整理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与表现。只有信任学生,才能放手让学生去归纳总结、整理知识;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在宽松条件下积极参与。

(2)调动学生思维

由于整理与归纳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理与归纳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地发挥栏目应有的作用。为确保调动学生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

提出明确的目标与要求。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整个活动中来,根据栏目提供问题进行思考、交流与讨论,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

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在课堂或课外让学生充分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交流,只有充分思考的交流,才是高质量的交流

给予充分的交流与表达的时间。教师作为整理与归纳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时问,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间思维的碰撞;有了思维的碰撞,才能引发学生进一步的反思,进而诱发学生新的思考,从而发挥思考、讨论与交流的最大效益。

(3)给予学法指导

学生虽然具有自主整理与归纳知识的愿望和潜能。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能很好地运用相关方法、完整有序地归纳、整理一章内容并科学、合理、简约地表示出来是不可能的,甚至有些学生在要求自行整理与归纳知识时,可能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学法指导,并将整理与归纳的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始终。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策略,如指导学生学习联系、比较、图示、分类、概括、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具体知识,指导学生设计知识结构图或网络图。

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给予不同的指导。例如,对于知识应用型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扩大知识应用范围,打破学生在心理上对知识的封闭状态,增加知识的弹性;对于探究实践型的问题,强调探究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调查、实验、访问、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等。

(4)及时反馈与评价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栏目问题(或线索)的综合程度,经过学生自身努力和小组共同探讨所得到的知识关系图(表)等可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最优化的;也可能只涉及部分内容,不够全面;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表达欠科学性和条理性等。这就要求对学生整理与归纳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与评价。

要有效地进行反馈与评价,首要的工作是对整理与归纳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如何展示呢?通常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1)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引用,并组织同学在课堂上交流、讨论;(2)在板报或专题栏中展示,组织同学们相互评议并提出改进意见;(3)召开交流会、讨论会,让同学讲述、介绍并相互探讨。教师在交流活动中要及时观察、认真听取、深入剖析,同时做出评价;对活动过程中观察到的好的现象、所听到独到见解、好的整理结果等,应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与鼓励;而对活动中不好的表现、错误的答案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不完善的内容要及时予以补充等。从而做到肯定正确、纠正错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新教材中各栏目的教学功能,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目标有机地渗透到不同栏目的教学中去,以切切实实做到“领会新课标,用活新教材”。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范文7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归纳 演绎

一、两者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1.1归纳法(Inductive reasoning)

简言之,就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1.2演绎法(Deductive method)

是指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在演绎论证中,普遍性结论是依据,而个别性结论是论点。

1.3二者的辩证关系

归纳与演绎是两个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而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性的认识过程。但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他们是紧密联系,又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思维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既避免了冗长的语法讲解,节约了课堂时间,保护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这两种思维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

2.1以时态教学为例

比如现在进行时,它有两个基本内容:①它用于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况;②它是由“助动词be+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很显然,这是概括性很强的两句话,是我们对这一语法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之后才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凡是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况都要用现在进行时,凡现在进行时都是由“助动词be+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进而让学生运用这两条规则造出很多的句子。

当然,教学这一语法现象时,我们也可以先提供大量的例句,运用归纳法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初步确立对于这一语法现象的感性认识,然后由教师提炼和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这一语法现象的完整而准确的认识,并最终又过渡到演绎法的运用,让学生举一反三,真正牢固掌握这一语法现象。正如前面所说,演绎和归纳并不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两种思维方式,它们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升华。

2.2以句型转换为例

学生在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可能就知道怎样将下列这些陈述句变为一般疑问句了,比如:①He is a student. ②He is swimming.③Mary can skate. ④They will have a test next Monday. ⑤She likes doing housework. 可是他们靠习得的方法掌握的这些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往往不能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类语法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中之规律,结果发现,不外乎这么两种情况:①原陈述句中有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的,一律是将它们提到主语前面从而构成一般疑问句;②原句中若只有一个实义动词,则需要借助于助动词来构成一般疑问句。而这两种情况我们又可以以一句话来概括:即:一加二调三问号。这里所谓“加”,指的是加助动词,适用于第二种情况;而“调”则是指把助动词、情态动词、系动词be调到主语前面,适用于第一种情况。学生如果真正理解并记住了这句话的含义,那么变一般疑问句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不仅学过的会变,没学过的也可以做了。

一般疑问句会变了,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各种句子的否定句变法。由于有了上面的铺垫,这一步骤实施起来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以此类推,反意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就都会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所做的很少,只是巧妙地运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在这个来来回回的过程中,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这些技巧。而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语法内容这里已经占到了将近一半,可想而知,这对于一个初中学生轻松地学好英语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此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自学能力的人。为人师者,授人以鱼远不如授人以渔,把这样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传授给学生,才是我们教师所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三、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推绎,学会举一反三,学会思考,是一件很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范文8

关键词 英语 课文 教学

高中英语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它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高中英语的课文教学呢?

一、高中英语教材特点

1、在教材编写上,新教材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情怀。

新版教材在编写上,摒弃了以往知识领先的做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在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及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心智发展的同时,在情感上也逐渐成熟起来。新教材有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情感的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因此,新教材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试图通过大量相关篇章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活泼开朗的个性,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强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英语新标准》贴近当代社会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视野开阔,信息量大。

不仅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理解,而且注意弘扬祖国文化,如名胜古迹、发明创造、古代航海、文学艺术等,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科书中每个单元所提供的材料都力图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但是新教材又要求很高,综合性较强,涉及的文化知识面很广,教科书的话题非常广泛,几乎无所不有。比如人物、地理、历史、生物、政治、体育、卫生、美术、音乐、语言、戏剧、幽默、娱乐、节日、旅行、饮食、建筑、自然、新闻、天文学、文化遗产与保护、宗教文化与习俗等等。

总之,新教材注重科学、教学和人文教育的统一,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教材内容丰富、语言鲜活,话题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为学生所喜爱。教材的选材具有广泛性、思想性和时代性三大特性。

二、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的策略

1、主题讨论法

新教材教学中最常见、最通用的一种方法是主题讨论法。这既可以是课文引入的过程,也可以是复习的过程。课文中有很多学生熟悉的题材,或者容易引起争议的题材,让学生讨论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首先能够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再者教师在与课文紧密相关的讨论中能够有计划地复现课文中的生词,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增加词汇量,是对课文熟悉的过程。当然,讨论法更加能够提供让学生开口的机会,提高说的能力,是口语练习的好途径。使用这一方法时要选择学生有兴趣有想法的题材,因为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讨论的。要注意的是,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进行引导,要指导讨论的大方向,做好讨论的“主持人”,因为自由讨论并不意味着野马驰疆,而是有控制的教学过程。

2、复述法

复述法是故事性课文常用的方法,可以在初步课文学习后布置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可以是利用关键词复述,也可以是转换人称复述,又可以将对话改换成叙述性的复述,或者根据故事进行角色扮演进而完善成为课本剧,根据课文的特点可进行调整。复述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复习操练所学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改编课文故事,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结构分析法

教材中有不少条理清晰的说明性文章。对于这种类型的课文,可以采用结构分析法:教师利用文章清晰的写作条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多采用跳读或略读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着重指导他们如何去抓住段落里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s),以便更快的了解课文大意。把课文分段,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从而理解整篇课文的写作体系。这种方法是课文整体教学的一种体现,能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对课文进行结构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方法,也是作文训练的一种有效铺垫。使用这一方法处理课文时,要注意文章的逻辑结构必须具有这一类文章的典型性,必须是良好的作文示范。教师可以针对结构分析设计不同的任务,比如将主题句和段落进行搭配(matching headings),写出段落大意(writing headings),给段落排序(rearranging paragraphs)等等,也可以在课文教学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进行写作训练。

4、归纳法

(1)图表归纳法

图表归纳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应用在人物传记、故事情节和其它一些比较复杂的课文中帮助理解。人物传记类的课文有不少,大多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同样,针对故事性的课文也可以设计图表,按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归纳成图表,帮助整理复杂的情节。对于复杂的课文,图表更是有力的工具。

(2)词汇归纳法

课文需要精讲,但和老的教学方法不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必要的综合归纳,逐步形成学生的知识网络。通过归纳,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类比,使学生了解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相同点及不同之处,以澄清学生知识疑点。

(3)语法归纳法。

教师应由浅入深,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分析强调句的结构,由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和研究归纳出语法特点。教师经常性地引导学生通过例句将类似知识归纳比较,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养成规范运用语言的习惯。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范文9

教育部最新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育部,2004.21)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及词汇讲解与传授的倾向,从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倡导语言知识,教学及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开放的、互动的学习模式。其对语法学习,新课标也作了具体的要求。

[课标要求]

高中阶段的语法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的表意功能。

7级语法知识目标:

1)掌握描述时间、地点和方位的常用表达方式;

2)理解并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常用表达方式;

3)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描述事物,简单地表达观点、态度或情感等:

4)掌握语篇中基本的衔接和连贯手段,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

8级语法知识目标:

1)进一步掌握描述时间、地点和方位的表达方式;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表达方式:

3)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描述和表达观点、态度和情感等:

4)学习并掌握常见语篇形式的基本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9级语法知识目标:

在八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语法形式的表意功能,并能有效地运用:逐步接触和了解较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对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归纳、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教学建议]

一、语法教学内涵

对于语法的内涵,传统的语法概念与现代语法概念有所不同,同一时代的人对语法的认识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对语法的看法有以下几种。

1)语法是一种知识

持语法知识论观点者认为,语法是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所研究的一门知识,包括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由各种语法规则组成,包括词法、句法和章法,包括词类、从句、时态和语态、情态等:程序性知识指如何运用语法完成交际任务的知识。第一种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而第二种知识表现为一种能力,必须通过训练和应用才能掌握。

2)语法是一种技能

持语法技能观点者认为,掌握了语法知识不等于能说出或写出符合语法的句子,更不等于能用正确的句子交流思想。学习者要通过各种练习,要反复使用才能掌握语法。对于那些本族人来说,语法更是一种技能,一种自动的技能,因为他们很可能说不出所使用的语法规则。

3)语法是一种交际基础

很多人认为,合乎语法就等于语言正确无误。但是,语法不仅要解决语言正确的问题,还应保证意义得当,使用得体。因此,语法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句子结构和单词的用法,同时包括形态和语篇,包括语域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因此,学者提出了交际语法这个概念,语法成为有效交际的基础。

二、语法教学策略

1)演绎教学策略

传统的外语语法教学法都是采用演绎法,其突出特点就是教师直接对语法点进行讲解,然后举例分析其用法。演绎法教学策略往往以孤立的方式来教语法,不太注重语言的意义,而且所做的练多是机械的替换或变换练习,例如:

练习:运用所给短语仿造句子。

green lawn clean house pretty garden nice flowers

范例:Mary has the largest house in this city.

学习者根据提供的范例,输出下列句子:

Mary has the greenest lawn in this city.

Mary has the cleanest house in this city.

又如,教师可以在语法讲解后,要求学习者将所给的语言结构变换为另外一种类似的结构,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所学语法知识点:

练习:运用所给的副词或副词短语将下列句子变成过去式。

Now she works in Beijing,(last year,New York)

She usually gets up at six,(this morning,five)

与归纳法相比,演绎教学策略也有其优点,首先,演绎教学策略非常适合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习者。而且,如果是所学语法规则比较复杂时,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演绎法能够节省许多时间。同时,掌握了语法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语法讲解应简明扼要,辅以清晰的语言运用实例,并且,不可过多地沉湎于规则的例外情况。

2)归纳教学策略

许多人主张归纳法教学策略要优于演绎教学策略,原因是归纳法比较符合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积极探索的精神,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