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经济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9-03 14:57:32

新经济分析

新经济分析范文1

随着新型经济形式与结构的出现,对现有经济格局的不断冲击与挑战,农业经济管理则成了重要的话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逻辑分析法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并且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完善和创新具体路径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探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业经济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完善和创新。本文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作用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1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作用

打破了以往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条框,充分调动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来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形成一种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农业经济管理要想合理地展开创新,就需要在思想意识上得到解放,这样才能够摆脱以往束缚农业经济发展的条框,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也就意味了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思想意识上能够得到极大的解放。另一方面,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应该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制定出有效的处理对策。在新的时期我们在展开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也需要满足社会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各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够更加合理地处理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2.1对农业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过于落后时一个重要原因。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创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知识、经济、信息、科技逐渐形成一体化的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农业经济还是十分的脆弱,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的科研工作不够重视,科研人员因为薪资待遇条件不好,对科研工作失去积极性,以及用于研发的设备过于老化等,追究这些问题的产生的根本原因都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有关,因此,我们应该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以及加大对农业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

2.2对农业的科研管理手段进行创新

在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该从科研部门管理创新方面入手,主要是对农业科研部门管理的内容方面进行创新。首先,应该对科研部门的环境和资金管理进行创新,要拓展科研部门经费的来源途径,确保农业科研部门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持农业的发展。以往我国农业科研部门太过于依靠国家的补贴经费,但是事实证明仅仅依靠国家的补贴经费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科研部门应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开发出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产品,再组织工作人员把新产品在市场中进行大力的推广,这样就能够为农业科研部门获取一些科研经费,有利于促进农业科研部门的良好发展。在确保科研经费充足的时候,还需要对科研部门的工作环境和研发设备进行改善,主要是指对恰当的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薪资待遇,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农业产生的研发中,以及对过于老化的研发设备进行更换,这样才有利于科研人员对新产生的研发。其次,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还应该针对信息管理方面进行创新。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农业信息管理也应该引入这些先进的网络技术,促进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以及高效化。

2.3对农业科研人员的管理进行创新

以往农业科研部门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因为科研人员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和缺少相关经验等原因,使研发得到的新产品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不利于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以先把我国各个地区农业的科研人员组织起来,再从国外聘请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人士来对科研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好水平的技术知识,也可以以活动的形式把我国各个地区农业科研人员中的精英组织起来进行交流,从而丰富他们的科研经验,这样科研人员在以后的研发工作中必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2.4对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对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创新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第一,树立良好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意识,使工作人员能够客观地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全面的认识,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用创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对策进行处理。第二,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在具有了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后,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从对农业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对农业的科研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对农业科研人员的管理进行创新;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这几个方面出发,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作者:许红杰 单位:松山区城子乡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刘宏波,刘华桢,刘任.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3(03).

[2]孙海平.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6).

新经济分析范文2

1.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现代化企业对自身管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体系的完善不够重视。尽管很多企业已经着手建立了一定的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但漏洞百出、出现明显的误区。企业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到位,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度,导致经济管理制度的实施性不足。2.人力资源管理有漏洞。由于企业没有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没有鼓励与约束的环境下,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感大大降低,积极性普遍流失。长此以往,企业人员出现大幅度的调动和变换,导致企业正常的生产任务受到影响。员工工作热情、工作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对企业的外在形象和文化品牌的建设带来不好的影响。3.空缺的管理部门。我国的经济管理还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原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经济管理的滞后,特别是企业对危机处理意识和对机遇的把握上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部门的结构不够完善,很多的管理工作都是企业决策者直接进行的,导致了管理过于集中,无法发挥群众的作用,导致管理工程主观性强,失去了客观性。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的发展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监督部门,那么企业的发展过程将会受到很多的问题的制约。因此,管理控制权的下放对于企业的监督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该加强完善管理部门。

二、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

1.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理念。企业要在社会发展观的角度上看问题,把以人为本的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当中,才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只有把员工的利益重视起来,才能促进员工的职能发挥,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管理人员要对每一位员工进行深度的了解,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公司管理的看法,让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但是企业还必须重视在对其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要明确公司的规范制度,不能一味的感情管理,也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中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文化水平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员工具有统一的企业精神,用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打动员工,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性的工作团队,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2.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是基础。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才是新时展的要求。针对社会的市场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经济团体。从制度上创新,改革各项管理体系,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创新的经济制度调整企业内部所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企业产品得到优化。另外,不难发现,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内部的组织结构,同时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利用。所谓的创新策略是以全体成员参与的全面监督体制为基础,不断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当然,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到其适应性,只有制度得到广大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快速适应,才产生其所存在的经济效益。3.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工作。(1)加强对企业各部门的调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以财务为依靠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相应地,需要对财务部门做出改变,使财务管理向着全面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2)完善企业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一定的财务内部监控工作,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对财会控制为核心,实行内控机制,提高财务等各部门的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各种不合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4.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的革新,帮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是企业检验整个企业工率和其产业链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既是社会改革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地深入,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范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站稳脚步,企业必须变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新经济分析范文3

>> 当前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现状分析 新常态下上虞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研究 新常态下黄陵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问道南通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 当前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状况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基本状况 建材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3月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0中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工业经济提高运行效率的战略对策 工业经济提高运行效率的对策探讨 对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常态资源型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做好工业经济运行工作 推进工业经济再上台阶 工业经济未来走势分析 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中国工业经济效益差异研究 总结2013.展望2014中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7-02-28.

[2]黄群慧.中国工业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N].上海证券报,2016-07-21.

[3]黄群慧,张航燕.工业经济新常态愿景下的分化与突破[J].区域经济评论,2016,(3).

[4]黄群慧.着力提升实体经济供给质量[N].光明日报,2017-02-07.

[5]黄群慧.振兴实体经济要着力推进制造业转型[N].经济日报,2017-02-10.

新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双率齐动;经济学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77-03

一、双率齐动的经济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稳健快速发展,GDP持续增长,尤其2005、2006年GDP增长非常迅速,7月19日,国家统计局数据称:2007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06 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增长11.1%,第二季度增长11.9%。

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特点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价格指数提高

回顾2007年上半年,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通胀压力抬头的结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数据支撑,除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略微上升外,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已经连续五个月创出新高。

(二)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升

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涨,6月份总水平同比上涨4.4%,其中城市价格上涨4.1%,农村价格上涨5.0%;食品价格上涨11.3%,非食品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5.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居民承受的消费价格压力不断增加。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中西部地区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 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46 078亿元,增长26.7%,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农村投资8 090亿元,增长2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7.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9.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6%。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 887亿元,同比增长28.5%,比上年同期加快4.3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各个行业各个地区都表现出投资增长的态势。

(四)信贷投放偏快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达到了2 662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占比首次迈过50%的门槛。短期外债占比过高的局面不但没有得以改善,反而首次超过了中长期外债数量。官方数据显示,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 248亿美元,占比46.9%,而短期外债余额为1 413.47亿美元,占比高达53.1%。按照这样的贷款增长势头,全年的新增贷款将远远超过预定的新增贷款调控目标,超出了央行的预计,并引起央行的高度关注。

(五)房地产泡沫现象突出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1%,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各类型的房屋都有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

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4%,涨幅比上月高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8%,涨幅比上月高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低0.3个百分点。非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涨幅与上月持平。办公楼、商业娱乐用房、工业仓储用房和其他用房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8%、6.2%、1.2%和4.4%。

二、双率齐动政策的经济学效应

(一)利率和利息税对国民消费储蓄的影响

实物形式的资本称为资本品,主要包括机器厂房建筑,设备以及投入产出的存货,货币资本来自人们的储蓄,人们储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资金的报酬,也就是所谓的利息。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投资增长较快,物价指数有一定的上涨,个人储蓄存款呈现负利率,收益相对减少,在整个消费者均衡的天平倾向投资消费,而减少了储蓄。而减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存款收益,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国民投资银行,增加储蓄,缓解经济过热局面。

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设只有两个时期:今年和明年。某消费者今年的收入为30 000元,明年的收入为11 000元,如果消费者能够以10%的利率把钱贷出去或者借入,那么他将怎么安排他的收支或者说是消费呢?我们这里采用一个消费行为模型(见图1)来分析消费者在今年明年的消费选择,就像他在两个商品中有一个偏好,只是把今年消费和明年消费作为选择的对象,表中的预算线一定通过今明两年收入组合所对应的点B,沿着预算线向右下方移动意味着借入,向右上方移动意味着借出(储蓄),在利率为10%的假定下,今年每减少1元的消费,明年可增加1.1元的消费,故预算线的斜率为-1.1,假设该消费者的收入组合不变,此次利率上升至15%,这意味着预算线绕着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新的位置,消费者新的消费组合选择对应均衡点D。利率提高刺激了消费者增加储蓄,相当于提高今年的消费价格,降低明年的消费价格。我们把利率变动的效应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利率上升,替代效应促使消费者减少今年消费,增加明年消费,增加鼓励储蓄;另一方面,收入效应促使消费者减少储蓄,减少明年消费,即利率上升时,收入效应促使减少储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征收利息税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消费的刺激作用是不同的?熏这也验证了上述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变化趋势。

而今年以来国家连续调整利率,对消费者储蓄消费决策起了重要影响,具体看到今年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4.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5%;狭义货币(M1)余额为5.4万亿元,增长11.9%;月末流通中现金余额为1.4万亿元,增长7%。其中,企业存款月末余额为4.6万亿元,增长1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6.97万亿元,增长10.9%,增幅比去年底高3个百分点。7月份储蓄存款增加49亿元,比去年同月多增50亿元。年累计储蓄存款增加5 373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 887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增加1 99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21亿元;定期储蓄增加3 37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 008亿元。

由以上分析可知,调整利率对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之和,各人根据自己收入水平的不同,P指数值不同,选择不同的存储数额,调整利息税率也起到相似的作用,但是总体反映利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鼓励了国民储蓄,有效控制的过度消费。

(二)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同消费储蓄决策一样,投资的行为很大程度都依赖于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投资本身就是涉及今天和未来之间的替代关系,是企业放弃今天的利润试图增加未来的利润,其中利率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企业投资信心不错,都比上年同期有大幅增长,确实有必要通过调节利率控制投资过热行为。

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之下,我们引入边际效应模型,假设一个计划投资某种设备以生产一种完全竞争品的企业

A每单位资本价格PK=100元

B资本品的每年折旧率为D=10%

C该企业进行决策时的市场利率为r=预期实际利率r=8%,在这个利率上企业可以向银行贷款来购买计划中的资本品,而每年企业向银行缴纳的利息是企业经营者关心的问题。

以下是企业总成本函数(用C表示总成本,X表示资本品数量,r表示银行利率,PK表示产品单价,D表示资本品折旧):

C=PKX+rPKX-(1-D)PKX

a)化简后得C=rPKX+DPKX

b)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应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即为MCK=MRKf(MRKf为预期边际收益,MCK为边际成本)

c)MCK=rPK+DPK

据上述该企业

如图2所示边际成本函数就是通过A?点的水平实线MCK,而预期的边际产出函数是通过A?斜线MRKf,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该企业选择的合意资本存量应该为MCK和MRKf线的交点A?所代表的资本数量,数值上等于OK2。

而引起企业合意资本存量变化的最重要的外生因素是实际银行利率,其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当实际利率升高后,企业偿还贷款利息的数量将增加,资金的机会成本增加。如图3(合意资本变化量),MACK边际成本函数线水平上升到MCK2,那么与MCK2交于C?点,如果按照原投资资本数量K2不变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这是企业不想发生的事。故此时,企业减少投资,数量上从K2到K4.那么增加银行利率有效地控制了企业及消费者的投资过热行为,起到了良好的宏观调控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这次政府打出的降低利息税,调高利息的双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储蓄决策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人民币的存贷款利率的上调,对宏观经济而言有效地控制了经济偏快到过热转变,有利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利率市场化程度加强,克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辉.利息税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分析[J].财经论坛,2006,(2).

[2] 邬关荣.从税法原则解析利息税.[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11).

新经济分析范文5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企业经济管理主要是指企业为了提升管理水平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知识经济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企业应对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对企业而言,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占据一席之位,就一定要实现不断的创新。

一、全面贯彻创新理念实现企业变革

(一)以创新理念引导企业经济管理

牢牢的把握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这一方向,就是要求企业始终做到观念的不断更新,思想的不断转变,并将其渗透于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最主要阻碍,基本上都是管理理念的落后。很多企业仍然没有树立起先进的理念,管理者缺乏这种认识,也不具备危机意识,更不思考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这一点来看,企业实现理念的创新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先从理念入手,才能够保证后面所有经济管理的创新。因而企业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和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理念,树立起全新的理念,用全新的角度,全新的管理方式来指引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促使自身不断的完善,真正实现强化管理的目标。

(二)以创新战略掌握企业经济管理方向

以创新战略掌握企业经济管理方向就是要求我们不管是在企业战略的制定,还是在企业战略的实施中,都始终将人本理念贯彻其中,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将眼光放得长远,立足于全球化的竞争中,善于发现外在环境中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遇。企业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仅仅围绕着核心竞争力的塑造而展开的。因而,企业唯有真正的明确了核心竞争力提升所需要实施的战略,才可真正的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而企业前瞻性以及全面性的创新战略,便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保证,用战略发展的目光,应对企业的各种挑战,才能够占据优势地位。所以,对于企业来讲,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从强化市场营销宣传力度以及培养品牌价值等各方面展开。

二、整合人力资源

(三)以人性化管理为切入点

现代社会人才流失的问题已经成了企业的普遍现象,它会直接造成企业经济管理效率降低的问题。人性化管理,自然是针对企业所有人而言的,企业一定要认识到人才是经济管理中的首要因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员工,因而企业应该让每个人都成为企业的主人,充分尊重其主人翁地位,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并爱护他们,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最大限度的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尊重每一个员工的价值,让每一个员工创造价值,构建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经济管理机制,站在员工的角度上思考,为员工着想,让其产生归属感和信任感,从而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人性化的管理,可以通过柔性化的经济管理手段来实现,这样的管理方式,将人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淋漓尽致,最大限度的把企业人力资源积极性激发出来,这有助于企业整体敏锐力和洞察力的提升,有效的防范企业的危机。

(四)加大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以人为本固然重要,但是,企业的发展也需要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保证,众所周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所以,必须要加大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当然,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漫长而又不易的工程,企业在现阶段,一定要把人才作为一种创造力来管理。任何东西都是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的策略也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随时结合市场情况,做出调整。并在企业上下树立起现代人力资源观念,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本着引入和培养有机整合的原则,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化企业团队。

除此之外,企业也应该针对这些人才,定期开展特定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其信息化水平和专业素养,保证其能够在工作中不断的创新,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出谋划策。

构建岗位竞聘制度,并不断健全考核激励制度也是企业在今后需要做好的工作,通过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型用人机制,辅之以择优上岗的应聘方式,能够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做到各尽其才;通过设置按劳定薪的薪酬制度,能够充分的将绩效导向的作用发挥出来,调动了全员的积极性。

三、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对于现代企业正应对着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双重挑战,企业的经济管理也一定要紧跟着这一脚步,提升自身的科学技术含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配合以信息化的手段,不嗵嵘经济管理水平。具体而言,企业一定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尽快实现内部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脚步,把经济信息的安全摆在战略高度,尽可能的通过多种科学化方式,更好的保护自身的资源,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潜在经济风险,将财务信息的管理能力不断强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全面且准确的数据,从而确保企业财务危机得以避免,强化企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之下,企业日常的经济管理创新活动也成为了系统且复杂的工程,这一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必须在不断地实践和变革中逐渐适应和发展。因而对于现代企业来讲,一定要全面贯彻创新理念实现企业变革、整合人力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也唯有此,才能够真正的适应现代化进程,实现自身持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秀峰.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2014,34:4951

新经济分析范文6

(一)创新型人才类型

对于新经济模式而言,创新是该模式的主旋律,其新颖点着重体现在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方面,对于企业而言,践行创新发展必须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因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切入:第一,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创新性较高的新业态迅速崛起,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量以往的人力行为将被计算机取代。第二,在新经济条件下,产品的创新含量日益提升,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因此,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必须提升企业员工的自身创造力[1]。

(二)个性化人才类型

人才的个性化是体现人才创新的另一种基本表现,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创新成果均体现了极强的个性化理念。在传统的工业化背景下,生成形式趋于固化,但在新经济环境下,生产活动并非一沉不变,在这种经济条件下,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综上,很多经济学者将新经济称之为个性化经济也不无道理。为了同个性化的经济方式相适应,必须要求人才具备个性化,保证人才的个性在企业内能得到充分发展。以人才个性为主基准,通过个性判断其适合从事的工作类型。

(三)复合型人才类型

此处提及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指的是具备多种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需要既懂得专业技术,还精通企业管理,因此,这种复合也可以认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我们应该明确,在新经济背景下,大量的创新活动必须依赖于人才,而很多创新活动涉及领域众多,因此,必须选用复合型人才方能胜任这一角色。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成型,创新的复杂性也日益增加,对于高难度的创新活动必须通过高度复合型人才来解决。实际上,且不谈创新能力,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在处理一般的日常工作也离不开综合能力。

(四)合作型人才

在新经济背景下,很多任务已经不是一人单枪匹马就可以胜任的了,需要众多人才群策群力方能顺利完成,最大程度实现人才和企业双赢,在信息时代下,合作本就是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在目前新经济条件下所呈现的各种业态中,企业是链状供应,银行是网状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网点协作,综上所述,新经济条件下,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育的网络化合作社会,在此种社会类型中,必须提高合作的质量和频率,最大程度集约周边资源,充分借助成型的经验和理论,从而缩短各类工作的周期,间接提高企业的盈利率[2]。

二、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问题分析

(一)全力建立企业创新文化氛围

在新经济时代这一特殊经济背景下,创新精神和理念已经成为这个发展时期的主基调,为了迎合这一发展理念,作为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而言,必须建立创新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人才创新战略的崛起。众所周知,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后劲而言,人才才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所在。企业人才既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管理的推进剂,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人才吸收和管理体制对于企业日后发展至关重要。

(二)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弹性管理机制

在新经济时代这一大背景下,拥有扎实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经过长期人力资源工作实践发现,正真对企业发展有益的员工是不容易被轻易发现的,因此,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借助充满人性化的弹性人才管理制度,给人才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使其最大程度将自身的才能展现出来,让他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者和参与者。

(三)?_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为了迎合新经济条件下的人才管理内涵,因此,必须建立人性化的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宗旨,始终将人才摆在最为关键的核心地位,全力追求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最大程度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放大企业盈利能力。众所周知,在新经济环境下,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领航人,因此,作为企业而言,必须信任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把企业员工放在管理的主体位置[2]。

新经济分析范文7

证券新闻作为新闻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具有一般新闻的一些共性,如重要性、接近性、新鲜性等新闻价值要素和传播信息、服务、监督、宣传教育等功能,另一方面在表现这些价值要素、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必然反映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和规律,因而又有着与其他新闻品种有所不同的个性。

本文主要选取了2011年1月~12月的《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通过对这两家定位不同的报纸的部分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寻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容特点,找出其报道内容方面的差异。

《中国证券报》是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全国性证券专业日报,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报纸,报纸以证券、金融报道为中心,报道国内外经济大势,报道证券市场,关注货币、保险、基金、期货、房地产、外汇、黄金等相邻市场,在更加广阔的财经领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中国经营报》是中国最早发行的经济类报刊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是目前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资讯供应商。在内容上侧重于政策法规阐释、热点行业动态和经营战略与战术分析,新闻视角独特,报道深入透彻。

本次研究中,主要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报纸进行选择,对《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都抽取10份样本进行分析。主要对报纸版面、报道主题、报道题材、稿件来源进行分析解读。

分析结果

1.版面设置

专业化程度极高的《中国证券报》始终关注证券市场,所选中的10个样本的内容全部都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新闻内容,对证券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有70%的内容直接涉及到证券市场动态,30%的内容涉及到经济热门话题,对股票市场也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综合类的经济周报,《中国经营报》的关注范围较为广泛,以深度报道为特色,对一些热点的新闻事件做深度剖析,其中也开辟了专门的栏目对当前的股票形势进行分析。

2.稿件来源

稿件来源是判断一份报纸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有效工具,权威的稿件来源可以有效衡量一份报纸的可信度,也是一份报纸地位的有效证明。通过对20个样本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的大部分稿件都为本报记者采写,或者引用新华社等权威机构的稿件进行评论与采写。除此之外,《中国证券报》还开辟了《金牛理财周刊》,通过对期货股票市场的分析,对读者的投资理财做一些正确的引导。其引用的内容也都出自专家学者,有一定的权威性。

3.报道形式

通过对样本的阅读可以看出,《中国证券报》主要是对当时的股指进行分析,报纸分为股票类新闻、市场投资、公司产业和专门的信息披露,信息丰富。尤其是其信息披露专版,非常适合证券投资者及时搜集信息。通过统计,样本中信息披露的版数从20版到100版不等,都是权威的信息披露,内容吸引受众。

《中国经营报》主要是综合类的经济信息,《中国经营报》在内容构成上主要有评论、财经、产经、商业新知、第一招商等版面,每期版数并不固定,强调实用性和深度。通过采访业界专家,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对于证券类新闻,常常对证监会等专业性机构进行采访。与此同时,采用评论的方式,对当下的证券走势作出分析。

4.报道内容特点

《中国证券报》由于是每天发行的日报,其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新鲜性。其目标是要做高水准的财经报纸,以证券、金融报道为中心,报道国内外经济大势、宏观经济政策;报道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等专业领域;关注货币、保险、基金、期货等相邻市场。大都是独家新闻、深度报道和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分析评论,影响人们对证券市场、金融形势和经济走势的看法,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投资参考,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国经营报》致力于在深度报道和新闻背景上做文章,追求热点、焦点,讲究分析和观点。它以对商业实务和市场动态的把握见长,在报道内容上侧重政策法规阐释、热点行业动态和经营战略与战术分析,从相对微观的新闻视角入手,以小博大,在深刻、全面的同时追求精彩、生动。

5.广告投放

通过对样本的广告进行整合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经营报》的广告商较为广泛,与经济相关的行业都是其广告客户。以2011年5月9日为例,其广告有交通银行、厦门建发集团等,其中涉及到股票类的只有一家,占9%。而《中国证券报》的广告客户类型较为集中,都为与股票紧密相关的客户,如中证手机报、各种类型的基金股票和投资类的企业,专业性很强。

分析结论

1.《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作为经济类的报纸,其内容都涉及到了证券类的经济新闻,尤其是当前最新的股票行情、股指期货信息。对于国家新出台的相关经济政策,都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分析。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CPI和GDP的增长等。

2.在证券新闻的报道方面,两家报纸都十分注重权威性。两份报纸对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的预测性报道,对于服务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帮助百姓把握经济走势,理性地进行投资、理财和消费等发挥着重要的“经济预报”功能。通过采访权威人士,围绕核心议题进行评价,从而增加报道的分量,也提高了新闻的参考价值。

3. 《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都注重贴近普通消费者。以往我们对于证券新闻的印象往往是文章晦涩、难懂,专业词汇较多,从而使得普通的股民“望而却步”。但是通过对此次样本的阅读发现,证券新闻已经越来越向普通的消费者靠拢。

4. 《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在内容报道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内容的选择上,《中国证券报》的内容分析更为专业,受众群较为狭窄。《中国经营报》则选择受众较为感兴趣的经济话题进行报道,如揭露行业内幕、某只股票的问题等。

可见,两家报纸的定位不同,导致了其在证券新闻的报道形式、报道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媒介表现,也使得两家报纸有着明显的区分性。

启示与思考

1.证券新闻信息要注重及时性、真实性、可靠性。证券新闻与其他新闻不同,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如对上市公司一些重大信息的就有明确的时间要求:招股说明书在发股前2~5日,上市公告书在上市前3日,公司年度报告在财政年度结束后120天内公告等。可见证券新闻的技术性很高,只有认真地了解了这个领域的知识,深入挖掘,才能进行好的报道。

2.新闻报道要符合报纸的定位。《中国证券报》和《中国经营报》都属于全国性的大报,刊登的证券新闻都是从全球视野出发的。其他类经济报纸也应当明确定位,明确受众群,以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参考文献:

①梁惠元:《试析证券新闻的特征》,《新闻业务研究》[J],1998年6月

②陈朝晖:《经济报道的“经济预报”功能》,《新闻采编》[J],2010年3月

新经济分析范文8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

作为当今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流派,为了使理论与不断发展的经济事实相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多次的修补和完善,但是,直到今天,它仍有一些内在的、先天的理论缺陷,对于这些缺陷,目前没有看到新古典经济学通过自我完善加以解决的可能。而以研究分工为切入点的新兴古典理论,则以颠覆性的视角为我们对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原则的思考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

20世纪以后,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而上述 “革命”的实质,是后者对前者的批判、修正、补充和发展。尽管如此,历经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无法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和实际运用中的困境。这些缺陷和困境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漠视或做外生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分工与专业化的问题已经解决,并把给定的消费者与厂商作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对立交换关系作为最基础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仅作产品之间的边际选择分析。

第二,对企业成因的回避。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企业只是一个“黑箱”,企业和企业制度都被预先假定为外生给定,他们不能解释或回避了对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解释,对现代商业社会中企业规模变小、生产外包、特许连锁经营、贴牌生产、电子商务等等,则更是无从解释。

第三,交易成本在他们的模型中没有实质性的含义,企业规模扩大等现象皆不存在交易成本。而我们知道,现实中,交易成本在企业和个人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第四,经济增长模型存在严重缺陷。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始终不能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不能从理论上阐明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从而无法建立起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

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框架、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又成为催生新的理论的温床。而借助超边际分析方法,将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分工与专业化变为决策和均衡模型,而从中发展出来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则能有效解释以上难题,从理论上向新古典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2 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扬弃

2.1对经济学研究核心的重定位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从专业化和分工问题转向了给定组织下的资源分配问题,使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总是与外生给定的最高总产量可能性边界相联系。这种偏离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重新定义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概念,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消费者与生产者对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概念,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同时在模型中引入交易成本,又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增长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企业理论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从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缺陷。

2.2研究方法上的超越

新古典经济学惯用的分析方法是边际分析方法,而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模型中,杨小凯提出了最优决策模型的角点解和内点解的概念, 而后文玫将这一方法推广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数和非常一般的生产条件,形成的方法被称为“文氏定理”。以文氏定理为基础,超边际分析分为三个步骤: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为最优的角点解;对剩下的每一个组合(角点解)用“边际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个局部最优值;比较各组合之间的局部最大目标函数值,整体最优解就是一般均衡最优解。由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假定人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以根据超边际分析,他们不但在消费各种产品之间做边际选择,更要在专业生产何种产品上做超边际选择。

2.3 探索出“宏”、“微”观有机联系的全面均衡分析框架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局限在全面均衡框架内的静态或动态竞争均衡,并且由于存在规模收益递减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其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被大大削弱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多个两难冲突的均衡分析,突破了原有框架,使全面均衡得以建立;并且,这种全面均衡是建立在微观的角点均衡和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的基础上的,这种整体帕累托最优既涵盖了最优资源配置,又涵盖了最优分工结构,所以它可以更好地解释宏观经济增长。这样,新兴古典经济学就将微观基础与宏观增长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回归经济学“大一统”的框架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2.4 找到了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依据

对企业成因做出了全新的解释。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只好把它作为建立基本经济模型的既定前提,由此分析推演出的理论学说,对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解释力遭到很大削弱。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创新在于,用劳动的交易效率来解释企业的产生。他们认为,劳动的交易效率与中间产品交易效率的比较是关键。若劳动的交易效率大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则分工会通过劳动市场和厂商来组织,从而促使企业产生,以体现分工的要求和效率。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作为一种巧妙的间接定价方式,企业家享有的剩余权促进了分工,催生了企业,因而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2.5 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动态模型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对专业化和分工的忽视回避,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增长模型缺乏微观基础、缺乏解释力的根源。新兴古典经济学重点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动态模型,并取得了理论创新的突破。他们认为,作为经济增长内在原动力的专业化和分工水平,应当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也就是说,即使外界技术、环境、制度等因素均保持恒定,在社会生产的条件下,分工水平也会自发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3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重要意义与启示

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挑战是相当严峻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完全新颖的分析框架,从而大大地扩展了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和范围,而且重新将互相孤立的经济学各分支用一个内在一致的核心理论统一起来。新兴古典经济学所运用的超边际分析工具对于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发展也具有创建性的意义,其是建立在边际分析基础上的“双重决策”,比边际分析更全面、更有说服力。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经济组织”问题,不能把微观经济的组织与结构当成是外生给定的,而仅仅限于对资源配置的考察。事实上,正是微观经济的组织性缺陷为我国的改革带来了重重阻碍。另外,不能把市场机制的问题放入“黑箱”之内,市场机制的培育与发挥应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只有市场机制得以完善有效地建立,改革才可能进一步深入,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杰弗里·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新经济分析范文9

关键词:建筑业;经济增长点;国际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研究建筑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我国建筑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正处于带动经济增长的高速发展期。通过对其内在状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对行业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能合理构建建筑业发展的三维空间模型。我国建筑业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我国建筑业当前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按照行业需求制定战略方针政策,才能保证新形势下建筑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建筑在新形势下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实现建筑行业输出功能,才能提升建筑行业综合竞争力,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筑业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实现规模发展,实现规模效应才能保证其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建筑行业的服务项目在新形势下需要重新组合,对各类建筑项目进行规划,才能更好实现建筑产业的附加值,才能更好的提升产业发展速度,为我国建筑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平台。

我国建筑业的经济增长空间问题分析

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一个空间,对二者作用的空间和潜力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确定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筑业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二者的协调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充分分析建筑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才能更好的确定方案、促进二者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通过建筑业产出规模进行分析。通过建筑业发展过程的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来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对建筑业发展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模型分析,得出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轨迹路线图,可以更好的分析出人均GDP和建筑业的产出之间的状态关系。通过模型分析可以帮助建筑业制定产业规划、实现产业预测、完成产业政策。此类方案的制定需要一定的理论数据,一个国家人均GDP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根据国家所处的工业化程度制定建筑业发展战略,才能更好实现建筑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才能保证二者在发展过程相互促进、产生积极的作用。[1]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前期与工业化成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根据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策略,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才能实现产业优化和产业升级,才能实现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逐渐成熟。当人均GDP达到一定程度后,国家会进入后工业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同样会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经济增长速度与前期相比会有所放缓,此时经济的波动状况不明显,具体处于稳定状态。

工业化后期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个特殊时期,此时社会总资本的积累数量达到一定的固定值,社会建设需求会有所减少。同时伴随着建筑需求增长率的下降,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发展停滞的状态。此时建筑业发展会受到影响,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会出现下降状况。建筑业在GDP中的比重是不断变化的,建筑业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在GDP中的比重会达到一个峰值,但是达到最大值后产业结构会进行一定调整,出现回落现象,逐渐达到一个最低值,随着建筑业对新经济增长点影响的增强,然后又呈现增长趋势。所以建筑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二者的相互影响因素,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的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更好的促进建筑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成长期的关键时期,按照正常的发展模式,建筑业应该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并且其在GDP中的比重达到峰值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但是总结20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状态看,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我国建筑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充分挖掘发展空间,发挥空间优势实现产业升级,不断提升技术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才能真正与经济增长相匹配,最终达到协调发展。[2]我国建筑业发展状态还没有达到正常发展的平均值,因此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充分分析我国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问题,可以更好的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科学发展。

国际化工程服务对建筑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我国建筑业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是一个总体趋势。通过测算,国际工程服务营业额与建筑业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关系。国际工程营业额每增长1%,建筑业的增长值会达到0.47%,可见二者的影响作用相当明显。我国建筑业在国际建筑产业中比重达到6%,此数据与我国GDP所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相当。但是从建筑业从业人数进行分析即可看出问题。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数已经达到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六个世界建筑业大国的6倍,可见我国建筑业的产值与从业人数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协调现象。因此我国建筑业只有走向国际化,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更好的提高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升级,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建筑业国际化工程服务总额近几年呈现下降的趋势。建筑业国际化营业额在我国建筑业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此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当前对国内市场依赖程度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受到国内建筑需求的影响,建筑业过分依赖国内市场是不符合建筑业发展规律的。只有实现产业发展的多面性,才能更好的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始终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3]我国建筑业必须改变当前的现状,瞄准国际市场,不断提高国际建筑业竞争力水平。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在设计、施工方面与国际化标准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只有按照国际建筑业需求制订发展策略,才能更好的适应国际化标准,才能保证建筑业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伴随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全球化、一体化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各个产业都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建筑产业也不例外。从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看,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抬头现象,所以投资能力将会衡量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标准。投资能力对一个行业的影响程度是巨大的,国家建筑市场始终以投资能力作为发展的工具和武器。我国建筑业的国际投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为国际商业存在而实施的投资方面。国际工程服务主要有三种,其包括跨境流动、境外商业存在、自然人存在。我国针对国外建筑企业进入国内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外国建筑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采取商业存在的投资模式,所以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同样按照此待遇标准进行投资;其次为达到国外商业投资的目的,在当地注册资本和资源投入;最后开拓境外市场投资能力,主要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和商品化经营策略。只有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技术标准的国际地位,才能准确的实施建筑业国际投资,才能创造建筑业产值,为经济增长做出一定的贡献。我国建筑企业要进入国际建筑强国的队列,必须攻破世界建筑大国技术壁垒,只有提高国际建筑工程咨询服务水平,我国建筑业只有在国际化轨道上运转才能提高发展水平,才能创造更多的产值,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建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策略研究

我国建筑业组织国际化已经成为建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企业组织国际化,才能为国际工程服务提供保证和前提。采取组织国际化策略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更好的把握国际市场。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商业存在的策略发展国际业务,通过对国外市场建立分支机构,保证境外企业组织的完整性,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重要的保障。通过在境外设立公司独立分支机构,同时此独立结构必须具有完全的项目管理能力。分支机构能够合理运用企业的资源,可以自由调配企业的各种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合理有效的调配经营资源,才能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才能保证建筑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吸纳国际建筑市场业务,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4]我国当前建筑产业在国际舞台上实施的还是自然人流动的策略。此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下国际建筑市场的需要,从根本上实现产业转型才能保证各方面经济战略顺利实施,经济发展与建筑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建筑产业的实施策略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推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只有采取工程服务与项目运作方式相结合的模式,才能保证建筑业实现全面发展。建筑项目具体运作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从决策到实施必须采取一套完整的策略。必须实现工程服务与基本业务协调发展,工程业务和工程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转包或者分包的模式。具体采取哪种模式主要根据建筑业本身的特点,哪一种策略更好促进经济发展就采取哪一种策略。必须淘汰落后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建筑企业在综合考虑业务策略的时候,必须从项目资源和项目投资的策略入手。资源是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资源优势才能赢取发展的战略。[5]建筑企业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组合策略模式,比如采取施工、设计、设备供应与一体的组合策略。此方法可以提高建筑企业实施效率,实现产业总产值的提升。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以采取分包策略,比如一些技术关键项目,自身技术水平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单独把此部分工程分包出去,为整个工程质量提高奠定了基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必须从基础开始,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按照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策略向前推进,最终实现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双赢战略。建筑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只有规划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了实现建筑业跨越发展,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好的平台和策略。通过对我国建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科学指定产业战略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民编著,建筑产业发展方向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61-63

[2]马高编著,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1-23

[3]许小铭编著,建筑业国际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13

[4]高文兵编著,建筑业发展方向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