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9-03 14:57:33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我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广泛推广,逐渐改变了传统应试考试下的教学模式,而高中历史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思维是智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思维能力也是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并让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面对海量信息能够有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就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历史教学理念,依托高中历史独特的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高中历史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提高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并且根据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通过合理的思维培养方式,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历史学科可以看作人们生活中长期智慧的积累,可以反映人们以往的实践经历,并且在人类理性思维不足引发的社会问题中也能给人以警示。历史学科教学本身属于人文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借助历史资料,让学生对其中的事件、人物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思考,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鉴于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历史教师应努力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2.符合新课标理念以及时代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大量的历史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分析与评价能力。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改变应试教育下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弊端,避免刻板、系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的内容选择方面应该尽量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并有一定的时代感,以满足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同时,教学内容尽量避免难懂的概念或理论,而是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此外,教给学生正确分析与评判历史事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主动学习中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学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历史事实进行正确评判,并分清楚是非与真伪,进而掌握正确分析与评价历史资料的能力。同时,应该让学生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而从历史资料中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教师在具体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思维情境,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与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

我们可以将高中历史看作一门人文学科,而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从历史事实中得出一定的启示,并且培养欣赏、质疑以及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有强烈的自主思考意识,教师也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并指导他们以事实为基础去认知,并学会总结经验与教训。例如,在设计关于“我国不同时期列强入侵”方面的教学内容时,不仅需要对不同时期列强入侵我国的历程以及危害进行分析,也可以设计“不同时期面对列强入侵时,我国国民做出了怎样的反应”这一全新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我国在列强入侵后陷入危机的具体过程,也会通过思考明确其内在原因就是国人的迟钝被动反应,而这也是加剧国民灾难的主要原因。

3.充分利用历史研究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事实有多种研究方法,如推理、考据以及对比等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多个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对比,并从全球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利用考据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时,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可信度较高的原始资料,并且调取大量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打破陈规的束缚,在自主探索中体现思维的批判性与深刻性。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并且积极开展思维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骆应琴.试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1).

2.赵显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3(15).

3.姚春敏.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地”结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2

关键词:历史逻辑思维;历史课堂;重要性

历史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历史学科领域形成的一种认识世界观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对社会历史进行理性认识的思考,主要包括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推理等思维形式。高中阶段,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只依赖于史实的学习,还需要形成相关的思维方式,并以此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主要以应对应试考试为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历史学习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记忆上,而且历史知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太高。因此,当前的历史教学流于形式,历史逻辑思维的教育没有受到重视。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必须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一、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科是高中教学的一部分,在高考中也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我国历史悠久,了解历史是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观念的必要途径。但是,在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中,尤其是要面临高考大关的高中教育,历史教学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历史逻辑思维的培养没有益处。

1.历史知识的学习流于表面

高中阶段处于大学和初中之间,学生的思维处于半成熟期,无论是世界观、人生观还是价值观,都没有完全形成。纵观当前的高中教育,尤其是历史教学,更多的是浮于表面上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对表面知识的学习。高考是高中生所要面临的重要关卡,师生多把注意力放在了历史知识的记忆上,以应付考试为第一要务。教师在课堂上以表面知识的讲解为主,对历史概念、历史知识以及相关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等,只是按照课本上所书写的机械地教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负责认真听讲。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引导,学生只是机械地对历史知识进行记忆,缺乏思考,多以死记硬背为主。这样,就会导致历史知识的学习流于表面,学生只在考试前忆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却缺乏相关的历史逻辑思维,使其分析、推理能力欠缺。

2.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

当前的历史教学,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用认真听讲即可,既不用分析为什么发生这些历史事件,更不用去推理为什么这些历史人物会提出这样的口号。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却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历史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不大,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导致学习历史的时间被压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主科上,教师在课堂上只专注于教,与学生缺乏互动,更不注重历史逻辑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

二、历史逻辑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历史逻辑思维包括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和历史推理等思维方式,是形成历史思维的关键,也应该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想在历史教学中推进历史逻辑思维的培养,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历史逻辑思维的认识

教师在课堂中起关键作用,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历史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不断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历史观融入自己的教学观念中,指导学生系统学习,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解。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逻辑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要引导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点,并学会思考,多思考“为什么”“怎么做”,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做好课堂工作,培养历史逻辑思维

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要做好各项准备。首先是课堂导入,教师必须做好精心设计,使课堂导入更加精彩有趣,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讲到“辛亥革命”的时候,可以从历年的高考卷中选取有关辛亥革命的题目,以所提问题为主,让学生主动推理。在推理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推理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增强了兴趣,吸引了注意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推动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导入,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其解决问题。

历史逻辑思维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工作都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3

历史学习 能力目标 发散思维 特征

中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课堂学习是乏味的、平淡的,然而有的情景或许会让你有着深刻的记忆:在一节课题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高三历史课上,笔者作为听课者的身份参与。巧妙的教学设计,流畅的教学历程,听课的教师都在赞叹任课教师的历史功底,课时过半,教师提出“有人认为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堪称资本主义法律的典范,也有人认为这部宪法不过如此。那么你的看法呢?”并且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回答,有学生回答说:“美国宪法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会使美国政府办事效率低下……”没等学生说下去,教师就马上打断学生的回答,并否定学生的答题思路,试图引导学生往宪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方向去答题。为此,笔者在思考:历史学科的发散思维到底反映了哪些特性?怎样使历史发散思维促进历史有效学习等一系列问题。

中学生的学习思维是多种形式的,从学科上来说,有历史思维、数学思维、化学思维、物理思维等;从方式上来说,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其中发散思维是最有塑造性的思维方式,历史学科的发散思维是人在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历史活动的过程。历史学科的发散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选择性

选择性学习是目前课程改革探究较多的课题,历史发散思维就表现出更多的选择性。历史学科的问题往往在一定的历史史料或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产生,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可用历史阶段性特征去处理,或当时,或现在,也可用历史发展中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去思考,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绪由此生成,同样的历史课题选择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关于程朱理学社会价值的评价,即可选择儒学的发展进程,可选择政治统治思想的影响,可选择哲学角度去思考等,关键看议题选择的方向性,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很强,所以思维选择的空间极大。

2.迁移性

历史本身就由过去各种知识交织在一起的真实的故事。发散思维的迁移性就是由一种知识快速转移到另一种知识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大家看到有血有肉的故事,甚至古为今用,这是一种思维的变通性或普适性。平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历史老师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快速迁移的能力,思维定势或思维僵化往往会使学生难以解决一些综合性历史社会问题。可以这么说,知识的迁移不一定只存在于发散历史思维中,但绝对是其重要的特性之一。历史发散思维的迁移性有助于我们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我们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得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材料解析题中的材料一般是课本基本知识的合理延伸,材料信息可以迁移到课本有关内容,找到两者的衔接点。从主观题的命题立意来讲,就是要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但并不排斥教材知识,而是要求考生能建立教材知识体系与所给材料之间的联系。如2007年浙江高考文综第38题应和教材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结合,即考虑美国的“中立法”和“租借法案”,其命题意图非常清晰: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背景,美国调整自身利益,转变对外政策,为二战的最后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由一些历史现象迁移到当今社会现实,以史为鉴。

3.开放性

有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开阔、发散程度与思考问题的氛围有关。而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一般说来,教师在讲授历史问题时,事先总会有自己的观点,在听到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时,总想用自己的观点来纠正或束缚学生的想法,而不管学生的想法是否有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表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信心和勇气,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会被扼杀。最后,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与教师的趋于一致,学生缺乏求异思维,思维走向僵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发展教学的民主、开放。例如,在讲授秦的统一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结合史实并互相讨论对秦始皇的是非功过进行评价。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答案也会不一样,有的学生会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有的认为过大于功。学生为了得出独特的见解,必然对史料和史实进行研究和推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现在大多数的历史课堂上,“论”基本还是教材中的结论,甚至原话,引用的史料基本还是印证教材中的结论,学生的思路根本没有借助于史料打开,相反却是借助史料将学生的思路往一条路上引。要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其前提应该是,史料要证明的问题的确是值得探讨的,所有问题都是没有预设结论的,无论是引还是证都是开放式的。

4.独创性

学习历史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借鉴历史。假如我们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记住已往的历史事实,仅仅是为了记住已发现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观点,而不去发现新的规律和探索新的观点,不断地借鉴历史,把握未来。那么,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现实意义。历史发散思维的独创性,就是“想出别人所想不出的结论或观点。”其理论成果是新的、独特的和前所未有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所以有伟大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就是因为其理论是独创的,其成果是全新的和科学的,对人民的革命斗争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及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是否只要死记硬背历史事实和已有的观点理论呢?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任何历史理论都有其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是一样,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也要不断地运用发散思维的独创性,不能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显然,历史学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这过程中存在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学生的知识目标完成的程度。一定的知识储备给思维发散插上腾飞的翅膀,它有助于学生将历史现象、史实构成清晰的联系网络,大大提高复习巩固的效率。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和实践意

1.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

当下对历史思维能力较通用的定义是:能够再认知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现象,分析评价历史客体,阐述、揭示历史规律的能力。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所谓“由表及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讲解不能停留于表面,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其背后的内在规律,能够从纵向做一个比较,从而把知识联系起来;“去粗取精”是指在教学中要有所取舍,历史学科的知识点有大容量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必须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通过不断的思考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去伪存真”是指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质量,透过众多的历史事件深挖历史真相,从枝繁叶茂的历史知识树中突显其主干部分,从而运用类比、对比、抽象等方法把知识精化、细化。

2.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从传统的“背课本”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思考中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学习”的要求,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第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学生通过透视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真相,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获取人生的智慧,从而运用到对于当前各种事件、现象的判断和分析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对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实现多元化开放式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标提倡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气氛活跃的、由学生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在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发言等形式。例如,一些学生课下对于历史人物传记很有兴趣,而对于课本中历史人物的记载或者评论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多元化教学模式正好可以满足这类学生学习的愿望,在讲到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时,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讲述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则对其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对历史知识的关注点从历史人物这个点扩大到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中。这样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使之主动探索历史规律、历史真相,并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探究式学习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讨论中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在发言中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帮助。此外,多元化教学方式还有助于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出高效率的课堂,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效果。

2.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课本的内容是丰富的,除了文字性的表述外,还有大量的图片、注释等,很多同学在学习时不是很注重这些信息。因此,教师有必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说明,在备课时可以结合这些“隐性”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做补充,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对于基本规律的掌握,从而从宏观上强化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历史教学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四、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另外,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

五、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

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第一、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加之老师的点拨,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第三、通过练习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5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思维能力培养摆在重要位置

我国传统的历史教育十分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学生只要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在实行开卷考试的初期,许多人认为历史开卷考试就是到书中去找答案,教师有时直接拿现成答案让学生去背诵,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对历史学习也不重视,在主观上认为历史根本没有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只要在考前突击背诵就能拿到高分。要改变这些现状,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懂得历史思维具有其他学科思维所不具备的价值,它对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作用,依靠死记硬背学不好历史,死记硬背不是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决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多提问、多讨论、多引导,重视问题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考、大胆提问、勇于质疑、善于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首先,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加强和学生沟通,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其次,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如“很好”、“不错”、“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想法”、“如果……就更好了”等。最后,要注重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力求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选择教材中能体现现实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历史并非过去的死东西,它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是紧密相连的。

三、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科学地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学习,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可将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比较,两者都是封建社会著名的帝皇,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他们的历史贡献却又有不同之处。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可以将它与新航路开辟作以比较。通过对比某类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等方面的理解,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而能力的获得仅仅依靠教师传授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只有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讨论是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创造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争论。这样,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思维得到了拓展,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其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各种思维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 充分利用历史材料。新课程改革之后,新教材从全新的角度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原始材料并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材料和思考题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较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以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呈现给学生。

3 通过练习提高能力。练习是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例如,选择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等能力。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6

关键词 高中 历史课 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n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YANG Xiaoli

(Jian'ge Middle School, Guangyuan, Sichuan 628300)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s quality, tasks, and reform which has determined the train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eachers need to change the teaching ideas, create a democratic and harmonious teaching atmosphere, adopting the strategy of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说到:“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①高中历史课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上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何价值?如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文将对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1 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与众多的概念术语一样,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关于批判性思维,学者们提出了众多的定义。如美国学者恩尼斯提出:“批判性思维是集中于决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理性的反省思维。”②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保罗提出:“批判性思维,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解析、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反省、推理或沟通收集或产生。”③我国学者林崇德认为:“批判思维是指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④王习胜认为:人们为了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把握而主动地对他人或自己思想的合理性进行反思性审查, 以求得出理智性的判断。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自觉地对某种信念和行为进行合理性评判的思维。⑤

从构词法看,它是由“批判性”与“思维”构成的合成词,要理解批判性思维,关键是要明确“批判性”的含义。从词源上说,“批判性”(Critical)源自两个希腊词:一是kritikos(意为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二是kriterion(标准)。因此,“批判性思维”意指“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批判性精神;二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精神是指有意识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个性倾向,如寻求真理、独立性、责任感等;所谓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进行批判的一般技能,如分析、综合、概念、判断、推理等。

总体上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旧”的扬弃,对“新”的建构。它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质疑与创新,即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进行质疑,找出、发现和扬弃不合理的因素、构建新的因素;二是证伪与求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理性进行证伪,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求真;三是自由与民主,既不人云亦云,也不我行我素,而是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下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历史事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分析、综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观点、规律等作出正误判断的个性心理倾向与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

2 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既是高中历史课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也是高中历史课适应创新教育需要,更是高中历史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首先,是高中历史课性质和任务的自身要求。尽管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标准)中没有明确提出“批判性思维”的目标,但《标准》在课程性质、理念、目标中都渗透了批判性思维的因素。在课程性质中,《标准》提出:“高中历史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理念上提出:要“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目标上提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可见,这些表述已然表明高中历史课教学并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现成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把历史课当作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正是其中应有之义。

其次,是历史课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教育是2l世纪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也就是要以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为旨归。创造即是破旧立新,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是创造性的前提与基础。历史学科的属性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是确定的,无法更改的;另一方面,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却具有主观性,由于受制于自己世界观、学术修养及所占有历史材料的多寡,教材对一定历史现象的阐述,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评价上不可避免会存在片面性,甚至出现谬误;第三,在大众传媒时代,形形的媒体通过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等信息向学生传播所谓的“影像历史”、“民间历史”等,而这些“历史”与真实的历史大相径庭。凡此种种,都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鉴别真伪、去伪存真,了解真实的历史。

第三,是高中历史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当前,高中阶段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应试教育”的驱动。具体到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正确的”历史知识;学生的作用在于接受这些“正确的”历史知识;双方的目的是争取历史这一科在高考时取得高分。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他们关注的是“分数”,没有把历史课当作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种现状与素质教育的方向背道而驰。教育的目的是解放人的潜能,促进人自由本质的实现,以面对迅速变化着的世界。因此,需要改革历史课教学“灌输式”传统的方法,在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传统的精神,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顺应这一趋势,就需要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3 在高中历史课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即敢于质疑,能独立思考;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技能,即具有较高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因此,要真正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尝试采用以下策略:

一是在观念能力上教师必须符合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并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只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与教材上面的现成知识,相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其积极地探寻和评价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历史课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提倡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此外,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素养。要敢于与学生对话、讨论,教师本人要敢于批判性地看待历史课本,反思教学过程,公开质疑自己的观点和假设,身体力行地倡导批判性思维,要注重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批判性思维的魅力。

二是在教学氛围上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民主与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主体,大家以问题为中心,以学习知识为目的,在课堂上展开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破除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地位,不容许学生对教师与课本有任何的怀疑,需要变这种单向“灌输”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二是要宽容错误,不论是教师的错误还是学生的错误,每一次的错误都是走向真理的基石。不仅应允许师生犯错误,而且要欢迎大家指正错误,只有如此,才能在相互的批评指正中教学相长。三是要提倡质疑精神。质疑是批判的前提,“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让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把历史课堂真正变为解决问题的场所。

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长期以来,在高中的历史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问得少;现成的结论多,自己的结论少。探究式教学法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为现成的结论所牵绊,通过收集史料及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大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注释

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②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38.

③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8.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7

关键词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96-02

1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课的依据

思维导图运用于历史课堂的理论依据 历史教学引入思维导图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自主学习。依据格式塔理论,一般大众在审美观上形成一种统一的认知,即需要做到整体美和和谐美。简而言之,就是映入眼帘的物体形象必须首先是以一个较为完整、统一的事物形象出现,然后方可被分为若干部分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只有首先看到作为构图的统一整体,之后才能够发现构成图像本身的各个部分,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而认知心理学则这样认为追根溯源,知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概念和概念内涵之间构成的各种联系,只能通过这些促成的内部的复杂联系来一步一步地认识世界、探索未知。其中思维导图能够冲破知识分类的领域,以元认知的形式来应用到学习中,将传统的授受教学转化为自主探索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实需要――应对历史教学改革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自身的阅读技能,能够灵活选择学习方法来获取所需的历史信息资料;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分析和利用,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类比、归纳等认知活动的练习,积极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养成利用历史解决现实问题的素质。因此,从最终落脚点来看,历史教学并不是以让学生熟记那些发生的历史事实,而是应该借助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积累自身的历史素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归纳出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方向和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一名合格的高中生。高中阶段是锻炼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关键时刻,因此,怎样在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成为历史教师的重大任务。

符合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大趋势 21世纪初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深层挖掘内在的原因,在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过程中大量应用信息技术科学,是适应当今历史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的大趋势,将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习中,更加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改革历史教学传统方式的必然选择。

历史复习课的特征 复习课作为一种巩固学生习得的知识的课程类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养成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课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很熟悉[1],在头脑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往往比较琐碎和散乱、不成系统,学生记忆起来较为困难。这些已经习得的知识并不能真正化为历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更加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希望通过复习课在最近的时间段内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来弥补缺漏。

2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近代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熟识事件中的人物及事情发生的背景、过程、意义及影响;②归纳总结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以多种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②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③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培养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②思考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③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危机意识和强国的崇高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激励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制作思维导图的专业软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教师在展开新课之前,用思维导图工具制作一些优美、简洁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并对作品作出评价,说出自己对作品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教师激起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激励他们制作历史知识的思维导图。

2)收集、整理信息。在处理信息的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回顾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时期的重要知识点、时间定位,有顺序地进行梳理,让学生知晓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同时,教师给学生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网站地址链接,让学生在课下能够通过网络资源进一步充实历史信息和知识。

3)分小组讨论,协力制作思维导图。最终各个小组依据已经整理完善的历史信息,有序组织讨论和交流,探索制作出思维导图。教师需要给出些许提示,帮助学生对要学习的主题知识板块划分成两大部分进行绘制,为别为“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小组内人员分工负责不同的部分,再进行分工任务的交换。这样有利于思维的发散,补充遗漏的内容,使绘制的思维导图更加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为遇到技术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4)学生作品展示。教师提前申请360云盘,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将作品提交到云盘中教师指定的位置,其他学生和教师浏览各小组提交的作品。

5)总结评价。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每个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正。

3 结语

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应用思维导图,是贯彻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重大体现,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但是,思维导图要在教学中运用得当,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1)教师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思维导图。因为只有教师习惯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才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全篇记笔记的方式,选择历史知识的关键信息进行记录,学会利用思维导图记下教学内容。

2)在引导学生个人单独完成思维导图绘制的时候,可以先从学生较为熟练的知识着手进行练习,降低难度;教师主动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做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引导者。

3)思维导图的制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勤加练习、反复应用,逐渐熟悉如何制作思维导图;教师需要善于应用思维导图来授课,经常为学生提供与重点历史知识相联系的思维导图示例,给学生一个标准参考,让学生有方向和目标。■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8

一、深化历史知识教学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化历史知识教学,因为只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够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要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出历史概念。这是因为历史概念能够反映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抽象与概括。只有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注意,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不时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因为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深化历史知识教学,除了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注重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具有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能够持久地、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和锻炼自己的历史能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1)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教育的社会性与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学习历史不但能够借鉴成功的经验与总结失败的教训,还能够通过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2)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各个层次与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3)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1)高中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因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概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总结能力。(2)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思考,才能充分调动思维,积极分析,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诱导与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组织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在讨论中有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历史教材中的思考题,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较好途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资料分析和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通过做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9

    一、历史学科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为了做到有目的地培养思维能力,首先需明确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

    1.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

    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它所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例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下述问题: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又怎样推翻了秦的统治?它在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讲三国鼎立时,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在赤壁之战中,拥有20多万人马的曹操为什么败于不到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类型。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国史中常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抗元斗争的精神?既然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伟大,为何又肯定清军进驻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作用?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

    2.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如要解决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如前所述师生在讲授和学习历史过程中,所提出和解决的那些问题,均是再生性思维的表现。

    二、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还有一位高二历史教师在讲辽沈战役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东北国民党的军队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人民解放军应该先打哪一个地方的敌人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首先要打锦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打锦州,而不先打长春和沈阳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毛主席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这是学生很希望知道而教材中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给学生提出疑难并激发他们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2.纵横联系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世界史讲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时,可联系同年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又如将中外历史上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联系起来比较分析,说明进步的政治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3.比较异同

    心理学的研究启迪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进入帝国阶段后帝国主义国家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如美国内战的南北双方)等都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三、重视传授思维方法